古今醫鑑 卷之十三

明 龔信

吐瀉

燒針丸 治小兒吐瀉。

黃丹(水飛過) 朱砂 白礬(火 ,各等分)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三、四丸,戳針尖上,于燈焰上燒存性,研爛,涼米泔水調服。瀉者食前,吐者無時。外用綠豆粉,以雞子清和作膏,塗兩腳心,如瀉塗囟門,止則去之。

白朮散 治吐瀉,或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和胃生津,止瀉痢,將欲成慢驚風者。

人參 白朮 藿香 白茯苓(去皮) 干葛 木香 甘草(炙,各等分)
水煎服。若小兒頻頻瀉痢,將成慢驚,加山藥、扁豆、肉豆蔻,煨,各一錢,用薑一片煎。若慢驚已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蠍三個,白附子八分,裹煨。若冬月,小兒吐蛔,多是胃寒、胃虛所致,加丁香二粒。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滲之藥,乃胃中元氣少故也,與此湯補之,加天花粉。如能食而渴者,白虎東加人參。如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食,服之即效。

參苓膏 治大人、小兒脾胃虛冷,嘔吐泄瀉,及痘疹泄瀉,並治。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白豆蔻(七錢) 山藥(一兩) 木香(五錢)砂仁(五錢) 肉豆蔻(七錢) 甘草(炙,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不拘時,清米湯,研化服。

治小兒脾虛泄瀉。(李椹澗傳)

山藥半生半炒,為細末,每服一、二錢,空心黑砂糖水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