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三

明 龔信

癖疾

脈沉細為癖積。

天地氣運,固有南北之殊。小兒病患,亦有彼此之異。北方小兒患癖積者,十恆八九;南方小兒患癖疾者,百無二、三,是何謂而致之?蓋南方水土薄弱,飲食柔軟,易於克化,厥疾少矣;北方水土濃實,面食堅硬,難於運動,厥疾生焉,亦由脾胃之不和也。故東垣以脾胃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虧則百病生焉。小兒脾胃本自柔脆,臟腑尚且嬌嫩,為之母者,多不知調護之法,惟務姑息之愛,不問鹹酸甘肥之味,瓜果生冷之物,及 粽濕面,油膩煎炙之類,諸股稠粘,乾硬難化之物,順其所欲,食之過多,損傷脾胃,脾胃既傷,則不能消化水穀,水穀不化,則停滯而痰發。發熱既久,則耗傷元氣,元氣虛,則不能運動其血,血遂不行,而停滯不散,留於脅肋之間,遂成血塊,居於皮裡膜外,不能移動,始則有如錢大。發熱則日漸長,其形如龜,如蛇,如豬肝、肺者,長短大小之不一也,內有血孔貫通,外有血筋盤固,其筋直通背脊之下,與臍相對之間,有動脈之處,乃癖疾之根。夫人身之血脈,則晝夜循環無端,一周流及此,其血則貫入筋內,由筋入孔,由孔入癖。蓋癖得血養而漸長,邪得血助而漸盛,於是正氣愈憊,而血愈枯矣,發為潮熱,以致諸疾,或頭出虛汗,或胸前項下跳動,或肚大青筋,毛焦發堅,或面黃肌瘦,四肢乾枯,淹延日久,則毒瓦斯發出,變生諸症。有變為牙疳口臭,宣露出血者;有變為頭面腫大,口鼻潰爛者;有變為一切瘡毒,流膿出血者;有變為肢體浮腫、腹脹、氣喘者;有變為寒熱往來,似瘧非瘧者;有變為痰嗽喘熱,衄吐下血者;有變為嘔吐瀉痢,脫肛下墜者;有變為心腹疼痛,疝氣偏墜者。皆癖毒攻出之所致也。變証多端,難以悉舉,乃九死一生之病,非一方一法所能愈也。

治之先宜針灸之法,以斷其根,使血不貫入筋內,則癖無血所養,癖即自敗矣。外以膏藥貼之,內以湯丸攻之。大抵宜補脾、養氣,以治其本,清熱消塊,以治其標,標本兼濟。又當執其權衡,以量兒之壯弱,病之輕重。若壯而輕者,則治標之藥多於治本之劑;若弱而重者,治本之劑多於治標之藥。大概肥兒丸、烏金丸、阿魏丸、千金保童丸之類,乃半攻半補,平和之劑,宜對証選用,于針灸之後,可收十全之功也。臣斯疾者,宜詳究焉。

淨府散(西園公方) 治小兒腹中癖塊,發熱口乾,小便赤。

柴胡(一錢) 黃芩(八分) 半夏(薑汁浸炒,八分) 人參(二分) 白朮(去蘆,七分) 白茯苓(去皮,一錢) 豬苓(七分) 澤瀉(一錢) 三棱(煨,一錢) 莪朮(煨,一錢) 山楂肉(一錢) 胡黃連(三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抑肝扶脾散(雲林製) 補元氣,健脾胃,退熱消癖。

人參(五分) 白朮(土炒,八分) 茯苓(八分) 陳皮(六分) 青皮(炒,六分)甘草(三分) 龍膽草(酒洗,八分) 白芥子(炒,八分) 柴胡(酒洗,三分) 山楂肉(八分) 神曲(炒,六分) 黃連(薑汁炒,一錢) 胡黃連(三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肥兒丸(方見諸疳) 治癖疾如神。

烏金丸(徐副使傳) 治癖塊發熱,一料除根。

牛黃(二錢) 蘆薈(三錢) 琥珀(五錢) 胡黃連(五錢) 人參(六錢) 白朮(乳汁炒,六錢) 黃連(七錢) 檳榔(七錢) 三棱(醋煮,七錢) 莪朮(醋煮,七錢) 地骨皮(七錢) 水紅花子(炒,七錢) 百草霜(三錢) 伏龍肝(三錢)
上為細末,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陳皮湯送下。

阿魏丸(鮑思齋傳)

白朮(五兩,用酥油炒三兩,土炒二兩) 蒼朮(三兩,米泔水浸二日,去皮,再用芝麻二兩同浸,磨下,取粉晒乾) 半夏(薑製,一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陳皮(一兩) 黃連(酒炒,二兩) 山楂(去核,一兩) 麥芽(炒,一兩) 枳實(面炒,二兩) 蘿卜子(炒,二兩) 當歸(二兩) 紅花(一兩) 楮實子(炒,二兩) 牛黃(一錢) 水紅花子(炒,三兩) 小桃紅子(炒,三兩) 蘆薈(一兩) 阿魏(一兩) 酥油(二兩)人中白(火 ,五錢) 黃蠟(三兩,二味同化入藥末內) 桃仁(去皮,一兩) 海帶(二兩) 紫菜(三兩) 乾鹼(炒,二兩) 三棱(煨,一兩) 莪朮(煨,一兩) 胡黃連(一兩) 沉香(一兩)
上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二三十丸,水紅花子煎湯送下。白湯、黃酒俱可。

千金保童丸〔批〕(按此方治癖退熱,半攻半補之良劑也) 消癖化積,清火退熱,殺蟲消疳,開膈除脹,養胃和脾進食,大人、小兒並宜服之。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茯苓(去皮,三錢半) 蘆薈(一錢) 胡黃連(二錢)黃連(炒,三錢半) 蕪荑仁(三錢) 使君子(去殼,三錢半) 夜明砂(炒,三錢半)蚵皮(二個,炒) 龍膽草(去蘆,三錢半) 柴胡(三錢) 蒼朮(米泔水浸炒,三錢半)青皮(炒,三錢半) 陳皮(三錢半) 砂仁(二錢半) 木香(三錢半) 檳榔(三錢半)三棱(煨,三錢半) 莪朮(煨,三錢半) 香附(炒,三錢半) 枳實(麩炒,三錢) 神曲(炒,五錢) 山楂(去核,三錢半) 麥芽(炒,五錢) 蘿卜子(炒,五錢) 水紅花子(炒,五錢) 加阿魏(二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為丸,如綠豆大。每三五十丸,食前米飲送下。此病切忌豬肉,宜食鴿子、蝦蟆。

至寶丸(許昌僧傳)

阿魏(二錢) 蘆薈(二分) 天竺黃(二分) 雄黃(二分) 沒藥(二分) 穿山甲(炒成珠,二分) 胡黃連(二分) 白草烏(童便浸一宿,二分) 砂(二分)
上為細末,用好酒和成一塊,入銅鍋內,再入酒半茶鐘,熬成膏,勿令火大,恐傷藥力。量可丸,取出丸如豌豆大。每一丸黃酒化下,十歲以上,服二丸,臨臥服,待其自然汗出,三日服一次,重者五、七服,輕者三、三丸,熱即退,塊亦消。須要忌口。一方,加血竭二分,蟾酥三分,白草烏用三分,尤效。

一提金(秘方)

阿魏(箬炙,二錢) 血竭(一錢) 雄黃(一錢) 朱砂(一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沉香(五分) 木香(五分) 天竺黃(五分) 蘆薈(五分) 穿山甲(七片,炒成珠)全蠍(一錢) 木鱉子(七個)
上為細末。每用五分,雞子一個,小頂取破,將藥入內,紙裹蒸熟,空心食之,神效。

妙靈散(楊見序傳)

阿魏(箬炙,一錢) 蘆薈(二錢半) 大黃(一錢) 天竺黃(一錢) 雷丸(二錢半,甘草水浸半日,去皮,炒) 胡黃連(二錢) 蜈蚣(二條,大者一錢,紅足者佳,瓦上焙,去頭足,地上出火毒) 干漆(五錢,砂鍋慢火炒,放地上去火毒)
上為細末,用蜜水拌勻,置碗內,以豬尿泡封口,懸鍋內重湯煮,半炷香為度,埋土中一宿,次日取出。每服九厘,或茶或酒,或米湯下。

五黃丸(劉繼洲傳) 退熱如神。

牛黃(一分) 蘆薈(二分) 阿魏(二分) 天竺黃(一分) 雄黃(一錢) 胡黃連(二分) 蜈蚣(二條,去頭尾)
上為細末,黃蠟五錢,鐵杓化開,為丸如綠豆大。每五、七丸,量兒大小,黃酒送下,或將黃蠟煎雞子入藥於內,嚼吃亦可。

將軍散(劉繼洲傳)〔批〕(按此方治癖專攻之劑)

川大黃(酒浸,蒸,五錢) 蕎麥面(炒黃,三錢) 阿魏(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分,燒酒調服。

食物秘方(盧誠庵傳) 此方治癖最效,宜多用之。

硼砂(二錢) 砂(二錢) 大黃(一兩) 芒硝(一升)
用核桃一百個,敲損同藥入,水二十碗,煮一炷香為度,取出,無時,令兒食之。

一方,用雞子五個,阿魏五分,黃蠟一兩,鍋內煮一處,分作十服,細嚼溫水下,空心服,諸物不忌,腹中作痛無妨。十日後,大便下血,乃積化也。

一方, 砂一錢,硼砂一錢,木鱉子去殼五個,紅花一錢半,蜈蚣一條,穿山甲五片,麩炒黃色
為末,合一處,用豬曹頭肉一斤,煮熟切片,撒藥,用瓷器盛肉藥,鍋內蒸爛,任意食之。

一方,急性子一兩,川大黃一兩,水紅花子一兩,各俱生用。上為細末,每用五錢,外皮硝一兩,拌勻,用白鵓鴿一只,去毛,屎,刮腸勿粘水,以布拭淨,將末藥裝入內,線縫入鍋內,水三碗,紙封口,用細細火煮,令水乾,將鴿子番複焙黃色,冷定。早晨食之,黃酒送下,時刻住熱,三日後大便下血而愈,忌冷物百日。(張可亭傳)

一方,用鴿雛一只,事淨, 砂四分,硼砂五分,為末,擦遍鴿皺,碗盛入鍋上,用瓦盆罩住四周,用芒硝半斤,封住,著火蒸之,任意食之。

一方,辰砂一錢, 砂一錢,硼砂一錢,阿魏一錢,三棱二錢,莪朮二錢,全蠍一對,血竭五分,水紅花子炒三錢,共為末,皮硝半斤,水澄清,用鴿子一個,去毛、腸,將藥一錢,撒在鴿子內,上用硝水三碗,入罐蒸熟,食之,三服痊愈。(李桐峰傳)

一方,威靈仙一兩,劉寄奴一兩,芒硝一兩,為末,每用小鵓鴿一只,如法事淨,去毛、腸,將前藥末二錢,裝入鴿肚內,以線縫固,用酒、醋各一碗,同煮令乾,取鴿去藥,只吃鴿子二、三只,退熱,五、七只全消。

青黛丸(郭師傅傳) 治小兒癖疾發熱,上攻牙齦,腮頷腫痛,生瘡,及治諸熱痰嗽,傷風身熱,並痘疹出不快,身極熱眼黃,皆可服。

青黛(水飛,二錢) 黃連(豬膽汁炒,二錢) 石膏(火 ,二錢) 連翹(去穰,三錢)桔梗(一錢半) 升麻(一錢半) 黃芩(酒炒,二錢) 薄荷(二錢) 防風(二錢半) 半夏(薑製,二錢) 牛膽南星(二錢) 貝母(二錢) 枳實(麩炒,一錢半) 莪朮(醋炒,一錢半) 木香(二錢) 檳榔(二錢) 香附(童便浸,三錢) 山楂肉(二錢) 砂仁(一錢半)人參(去蘆,一錢半) 白朮(麩炒,三錢) 茯苓(去皮,三錢) 甘草(炙,一錢) 紫蘇(二錢) 麻黃(二錢)
上為細末,稀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分,或一錢,量兒大小。身熱薄荷湯下。咳嗽,五味子、桑白皮湯下。頭痛身熱,川芎湯下。痘疹,酒下。傷風身熱,麻黃紫蘇湯下。又治大人傷酒、傷食、傷氣、傷風、頭痛,每服百丸,薑湯下。

消毒散 治癖毒,上攻頭面,腮頷腫起,疼痛,及一切惡毒瘡腫如神。

白芷 鬱金 大黃 天花粉 草烏 南星 貝母 木鱉子 白芨黃柏 皂刺 鍛石 甘草 石膏(各等分)
上為細末,同雞子清調服立消,內服犀角化毒丹一、二丸,其腫痛立效。

清香散(張和川傳) 治小兒癖疾,生牙疳,潰爛臭穢。

乳香 沒藥 輕粉(炒) 孩兒茶 象牙(焙黃) 象皮(燒灰) 紅褐(燒灰)海巴(焙乾) 珍珠(焙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擦患處。登時痛止,生肌如神。

信甲綠袍散(賈蘭峰傳) 治小兒疳癖,牙齦臭爛,牙齒脫落,皮肉破壞。

紅棗(五枚,去核,每一棗入人言一分,火 存性) 黃柏(五分) 青黛(三分)穿山甲(五分,燒存性)
上為極細末,和勻,搽患處立效。

治癖疾,口內疳瘡,牙齒臭爛。(周逢乾傳)

紅棗(去核,每一棗入白砒一塊在內,紙色炭,燒存性)
上用竹簽,挑入患處,低頭開口,流水連上數十遍,即日奏效。

治癖疾熱毒,上攻腮頷,潰透,如盞口大。

象牙(一錢) 琥珀(一錢) 珍珠(一錢) 海巴(一錢) 人中白(即尿桶白霜,刮下一錢)
上為細末,摻入腮頷爛處,直待內將好之際,用利刀四圍割破,見血一面,將大雄雞冠割去齒,直劈開,如患處一般大,乘熱貼在患處,四圍用生肌散,方見癰癤,敷之,令患者側臥,患處向上,勿犯湯水大半日,未用藥之先,將飲食吃飽,次日方可食,其雞冠要割得平正,四邊要薄些,方得妥貼。

治癖氣,上攻牙腮腐爛。(劉嵩皋傳)

桃花信(一塊,桑柴火內燒紅,淬入細茶濃鹵內,如此七次,去信) 雄黃一塊,研末,山茶鹵內和勻)
上用雞翎頻掃患處,止痛生肌,立時見效。

玄武膏(方外人傳) 治癖退熱。

大黃(一兩) 梔子(一兩) 砂(一錢) 木鱉子(一兩) 硼砂(一錢) 雄黃(一錢,共為細末) 皮硝(一撮) 油核桃(二個) 大蒜(去皮,五片) 白花菜(晒乾,四錢)黑狗腦子(一個)
好燒酒一鐘,將前六味藥末,摻入後藥內,同搗為餅,每用一餅,貼癖上,用熱湯瓶,熨餅上,如冷再換熱瓶熨之。後用布帛扎住,貼二、三日去藥,再停一、二日,再換一餅,依前方用。忌生冷油膩發物。

紅花膏(京師傳)

水紅花科(一捆,熬膏一碗入) 麝香(三錢) 阿魏(三錢) 血竭(三錢) 沒藥(五錢) 赤芍(一兩) 當歸(一兩)
上為細末,入膏內攪勻,以青布攤,貼患處。

黃龍膏(周仁山傳)

黃狗腦子(三個) 黑礬(半斤) 皮硝(半斤)
以下二味,分三分,入三個腦子於內,令兒食飽,將一分用面圈癖,藥入圈內,熨斗熨至乾,成餅去了。每一日一次,三日為止,又停一日,將甘草、甘遂一處為末,絹包水浸,癖揉一頓飯時,即服桃仁承氣湯。一劑,打下血塊,未下,再進一服,神效。

水潤膏(張大尹傳)

大獨蒜(三、四個) 大黃(一兩) 皮硝(五錢) 麝香(一分) 赤石脂(一錢) 水紅花子(七錢)
上五味為末,將蒜搗爛,和末令勻,敷患處,用紙貼住,乾則水潤之。一晝夜,能從口中出藥氣,癖即消矣。

黑龍妙化膏(劉少保公傳) 貼癖塊,血積,氣積,疳積,食積等疾。

川烏(一兩) 草烏(一兩) 當歸(一兩) 白芷(一兩) 赤芍(一兩) 生地(一兩)熟地(一兩) 兩頭尖(一兩) 官桂(一兩) 三棱(一兩) 莪朮(一兩) 穿山甲(一兩)木鱉子(去殼,淨仁,一兩) 巴豆(去殼,一百個) 蓖麻仁(一百個)
上銼碎,用香油二斤,浸三日,文武火,熬至焦黑,濾去渣,將油再熬至半炷香,下黃丹,炒黑色,一斤,研同熬,以柳條攪,不住手,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取出入後藥。

乳香(一兩) 沒藥(一兩) 木香(一兩) 麝香(二兩) 五靈芝(一兩)
上為細末,入內攪勻,瓷器盛之,量疾大小,用五倍子染過狗皮,攤貼半月,一易製藥,勿犯婦人手及雞犬見之。忌食半魚等肉發物,二、三個月,大效。

化癖膏(范任庵傳)

真香油(一斤) 好黃丹(半斤) 川烏(五錢) 甘遂(五錢) 當歸(五錢) 甘草(五錢) 蜣螂(二十個) 穿山甲(五錢) 木鱉子(五錢,仁)
上先將油入鍋內,用前七味熬焦,去渣,入黃丹熬成珠,離了火,入後藥。

蘆薈(五錢) 阿魏(五錢) 砂(五錢) 硼砂(五錢) 皮硝(五錢) 麝香(五錢) 水紅花(七錢)
此七味為細末,入內隨用,每一個,重三錢,頭貼時,先用皮硝水洗患處,極淨,然後貼上。三日覺肚皮癢;七日覺疾甚痛,即其驗也。忌生冷油膩等物。

傷水張南川消癖膏

香油(一斤) 桃(一兩) 榆(二兩) 椿(一兩) 槐(一兩) 柳(一兩) 柏枝(一兩)楮(一兩) 豬宗(四兩) 血餘(一兩) 水紅花穗(一斤)
以上俱入油內熬焦,去渣,又入後藥。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黃柏(一兩) 梔子(一兩) 大黃(一兩) 連翹(一兩)川烏(一兩) 兩頭尖(一兩) 川芎(一兩) 防風(一兩) 荊芥(一兩) 木鱉子(一兩)薄荷(一兩) 蒼朮(一兩) 苦參(一兩) 穿山甲(一兩) 當歸(尾,一兩) 蓖麻仁(一兩)
入油內熬焦撈出,稱前油,如油一兩,入黃丹五錢,熬至滴水成珠,離火待溫,入後細藥。

阿魏(一錢) 血竭(一錢) 蘆薈(一錢) 硼砂(一錢) 砂(一錢) 乳香(一錢)沒藥(一錢) 胡黃連(一錢) 兒茶(一錢) 輕粉(一錢) 雄黃(一錢) 天竺黃(一錢)蜈蚣(三條,為末) 朝腦(一個) 麝香(三分)
臨攤貼藥入麝,貼患處,神效。

挑筋灸癖法

令患人低坐彎腰,醫以右手大指、中指橫掐住兩胯骨尖上,相平橫過,中間脊骨掐處是穴,將牙花記住,用手按脊下二寸許,則上記牙花必跳動,是真穴;不動,不是穴。于動處,用藥製過紙擦之,使皮肉麻木,用艾灸一炷,將大布針穿絲線一條,將針放斜,橫刺入皮,如艾炷大穿到線,慢慢勒破皮,然後再用針,斜入橫挑,過線勒斷,白筋四、五條,出鮮血易治,出紫血難愈。用真三七末少許,摻上血即止,再用艾灸三壯,用前膏藥貼之,當時熱退,指日癖消,神效。

製紙法︰用花椒樹上馬蜂窩為末,用黃蠟蘸末,並香油頻擦紙,將此紙擦患處皮上,即麻木不知痛。

灸癖法︰穴在小兒背脊中,自尾 骨,將手揣摸脊骨兩旁,有血筋發動處兩穴,每一穴用銅錢三文,壓在穴上,用艾煙安錢孔中,各灸七壯,此是癖之根,貫血之所,灸之瘡即發,即可見效,灸不著血筋,則瘡不發,而不效矣。

治小兒疳積、眼 、發豎者。(郭師傅方)

遠志(去心,一錢七分)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七分) 三棱(一錢七分) 木鱉子(去殼,一錢七分) 檳榔(火炮,一錢七分)
用牙豬肝一副,竹刀切片,皮硝水洗淨,將藥末撒上,仍用竹簽貫合,兩片為一蒸,一炷香為度,取出仍將皮硝水洗之,露一宿。病患服,任意多寡,或煎煮不拘,輕者半副,重者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