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十 | 明 龔信 |
心脈多浮,腎脈多弱。經云︰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又云︰脈軟散當消渴,氣實血虛也。又云︰脈數大者生,沉小者死;實而堅大者生,細而浮短者死。
《內經》曰︰二陽結,為之消。又曰︰癉成為消中。東垣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病消則目黃口乾,乃津液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若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當以養血滋陰,生津降火,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剽悍,能助燥熱也。歧伯曰︰實脈,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當分三消而治之。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肌虛,癉成為消中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二黃丸治之。下消者,煩渴引飲,耳葉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癰;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膨脹。皆不治之証也。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干葛治之。上中既立,不複傳下消矣,先哲用藥,厥有旨哉?然臟腑有遠近,亦宜斟酌,如心肺位近,宜製小其服;腎肝位遠,其製大其劑,皆適其至所為。故如過與不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高消、中消製之大急,速過病所,久而無中滿之病,正謂上熱未除,中寒複生者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故也。治斯疾者,宜加意焉。
張潔古曰︰上消者,肺也,多飲水少食,大小便如常,此心火刑於肺金,而渴生焉。法當降火清金,宜白虎東加減治之。
軟石膏(二錢半) 知母(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七分) 升麻(一分) 黃柏(一錢)
上銼一劑,粳米一撮,水煎,食後溫服。
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黃赤。蓋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則津液消爍而渴矣。治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主之。
黃連 黃芩 大黃 石膏(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下消者,腎也,小便淋濁如膏,煩渴引飲,耳葉焦黑,小便頻數。能食者,必發癰疸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腹脹,須分治之。若能食而消者,宜加減白虎湯主之。
石膏(二錢半) 知母(一錢) 甘草(三分) 人參(七分) 五味子(十粒) 黃柏(七分)玄參(五分)
上銼一劑,粳米一撮,水煎,食後服。
若不食而消者,宜加減白朮散主之。
人參 白朮 茯苓 木香 甘草 黃柏 知母(各五分) 干葛(一錢) 五味子(十粒)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
上消者,加人參、五味、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者,加知母,石膏、寒水石以降胃火。
下消者,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間飲繅絲湯為上策。
一人被燒酒醉傷成消渴之疾,飲水無度,余以綠豆湯頻頻少飲,用生冬瓜去皮,細細嚼咽,渴則又飲豆湯,不一日而止渴也。
生津養血湯〔批〕(按此方治上消之劑) 治上消火盛,製金煩渴引飲。
當歸(一錢) 川芎(八分) 白芍(煨,一錢) 生地黃(酒洗,一錢) 知母(五分)黃柏(蜜水炙,五分) 麥冬門(一錢) 石蓮肉(五分) 天花粉(七分) 黃連(八分) 烏梅(五分) 薄荷(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清涼飲子〔批〕(按此方治中消之劑)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黃耆(一錢) 當歸身(六分) 生地黃(六分) 龍膽草(酒洗,錢半) 柴胡(一錢)升麻(四分) 防己(五分) 羌活(一錢) 黃芩(酒洗,一錢) 防風(五分) 杏仁(十個)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加酒一匙,稍熱服。
人參茯苓散〔批〕(按此方治下消之劑) 治腎消善飲而食,小便頻數,白濁如膏。
人參(一分) 白朮(二分) 茯苓(五分) 澤瀉(二分) 滑石(一錢半) 寒水石(一錢半) 干葛(五分) 連翹(三分) 黃芩(五分) 桔梗(二分) 梔子仁(二分) 薄荷(五分) 大黃(五分) 天花粉(二分) 甘草(七分) 縮砂(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入蜜服,腎消食前,上消食後服。
繅絲湯 治三消渴如神。
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綿煎湯,皆可代之,無時飲之,大效。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大能瀉膀胱中伏火,引陰水上潮於口而消渴也。
玉泉散 治消渴之神藥也。
白粉葛 天花粉 麥門冬 生地黃 五味子 甘草 糯米
上銼一劑,水煎服。
神仙減水法 治三焦虛熱,三消渴疾,日夜飲水無度。
黃耆 人參 麥門冬 黃連 天花粉 知母 苦參 白扁豆 浮萍(照水晒乾,各一兩) 黃丹(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
神白散(即益元散,方見中暑) 治真陰素被虛損,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爆鹹物,遂成消渴,用溫水調服,或大渴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秘方〔批〕(按此方總治三消之劑) 治三消。用退雄雞湯,澄清飲之,神效。
清神補氣湯 消渴症才愈,止有口乾腹不能拿,或者又添舌白滑,微腫,咽喉咽津覺痛嗌痛,時時有渴,喜冷凍飲料,口中白沫如膏。
當歸身(一錢) 生地黃(一分) 黃連(酒,五分) 知母(五分) 石膏(四分) 柴胡(七分) 升麻(一錢半) 防風(一錢) 荊芥穗(一錢) 桃仁(一錢) 杏仁(五個) 紅花(少許) 川椒(二個) 細辛(一分) 生甘草(一分)
腎氣八味丸〔批〕(按此方治消渴收功之劑) 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