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解 | 清 葉桂 |
氣平。味甘苦,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
粳米氣平。稟天秋成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苦無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入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肺主氣。氣平益肺。所以益氣。脾為陰氣之原。脾陰充足,則五臟血脈精髓。周身皮肉筋骨。皆因之強健。自無心煩下泄之事矣。所以止煩止泄也。
白米五合。雞屎一升。同炒焦為末。水一升頓服。治食生米成瘕。炒焦入藥。開胃下氣。
氣微寒。味甘,無毒。主除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
小麥氣微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客熱外熱也。小麥味甘而潤。潤則陰生,故除客熱。少陰之脈絡咽。水不製火,則煩渴咽乾。小麥氣寒,則壯水清火,故止煩燥。腎與膀胱為表裡。氣寒益腎,則膀胱熱退而小便利矣。腎水足則生肝木。木滋則氣平。所以養肝氣也。脾統血。血熱妄行。下漏上吐矣。味甘益脾。氣寒清熱。所以止唾漏也。甘潤益血。女人以血為主。血足所以易孕也。
小麥同通草。治五淋腹滿。同甘草、大棗。治女人臟燥悲啼。
氣平。味甘,無毒。生研塗癰腫。煮汁殺鬼毒。止痛。久服令人身重。
馬豆氣平。稟天秋成潤澤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甘平潤燥清熱,故生塗癰腫。煮汁殺鬼毒止痛也。久服,則脾土滋潤,故令人身重也。蓋土濕則重也。
馬豆同甘草。解百毒。同首烏蒸服。黑發烏須。同歸身蒸服。治血枯。同赤豆、綠豆。名三豆湯。治痘血熱症。
氣寒。味甘,無毒。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豚。生研絞汁服。亦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石。用之勿去皮。令人小壅。
綠豆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丹毒煩熱風疹。皆屬心火。綠豆入腎。氣寒足以清心火。味甘可以解熱毒。所以主之也。丹石之藥性熱。多服則熱毒發動,其主之者。甘寒能解熱毒也。奔豚者心病也。心受火邪而藏之於肝。肝受之而藏之於腎。腎氣上突。如豚奔沖也,其主之者。寒可清火。甘可緩突也。熱勝則腫。氣寒清熱。所以消腫。火性炎上。氣熱則炎上。氣寒清熱。所以下氣。氣寒所以壓熱。味甘所以解石毒也。皮性寒,故用之不可去皮。去皮令人小壅者。甘故也。
綠豆同赤豆、黑豆。醋調敷痘癰。同大黃、薄荷。塗丹毒。
氣微溫。味甘,無毒。主和中下氣。
扁豆氣微溫。稟天春初少陽之氣。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中者。脾胃也。扁豆氣溫入膽。膽氣生發,則脾胃之氣宣通。所以曰和中也。味甘入脾。脾健則氣下行。所以下氣也。
扁豆同人參、白朮、白茯、甘草、山藥、苡仁、蓮肉、桔梗、砂仁末。名參苓白朮散。
治脾濕泄瀉。及小兒脾虛症。同麥冬、五味、川連、干葛。解酒毒。
氣平。味甘,無毒。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久服輕身不老。黑色者良。(酒蒸晒)
脂麻氣平。稟天秋涼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八谷之仁。兼入手少陰心經。氣味升多於降。陽也。陰者。中之守也。傷中者。陰血傷也。肺為津液化源。脾統血。心主血。脂麻入脾肺心。甘平益血。所以主傷中也。脾主肌肉。脾燥則虛瘦。味甘潤脾,故主虛羸。內為陰。外為陽。五內。五臟之內。藏陰之所也。脂麻滋潤,故補五內。陰虛則餒。五臟既補。氣力自充。脾主肌肉。味甘潤脾。肌肉自長。髓與腦。皆陰氣所化也。甘平益陰。陰長髓腦自填。久服味甘益脾。脾血潤,故不老。氣平益肺。肺氣充,故身輕也。
麻仁同甘菊、天冬、黃柏、生地、首烏、柏仁、桑皮、牛膝、杞子、麥冬丸。治半身不遂。同茅朮丸。治脾濕。
氣溫。味苦,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
穀芽氣溫。稟天春生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升多於降。陽也。中者脾胃也。穀食入土。溫能散寒,故主寒中。味苦下泄。所以下氣除熱也。
穀芽同炙草、砂仁、白朮丸。名榖神丸。啟脾進食。同山藥、白茯、白芍、白朮、陳皮。治脾虛不食。
氣寒。味苦,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豆豉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手少陽相火三焦經。氣味俱降。陰也。傷寒有五。風寒濕熱溫。當其初傷太陽也。太陽經行於頭,而本寒標熱,故必頭痛寒熱。豆豉氣寒能清。味苦能泄。所以主之也。瘴氣惡毒。致煩躁滿悶。熱毒鬱於胸中。非宣劑無以除之,故用豆豉苦寒。所以湧之也。虛勞喘吸。火乘肺也。兩腳疼冷。火上而不降也。豆豉苦寒足以清火。清上則火自降。所以皆主之也。
豆豉同蔥白。治傷寒初起。同薤白。治血利。
氣溫。味甘,無毒。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穀。
紅曲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主消食者。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散之。然後脾消之。紅曲入脾肝。氣溫達肝。肝疏暢,則脾亦健運也。肝藏血。脾統血。血溫則活也。人之水穀入胃。中焦濕熱熏蒸。游溢精氣。日化為經。是為營血。紅曲以白飯蒸罨成紅色。與營血有同氣相求之理。能生血而健脾。脾健則為胃行其津液而胃燥矣。治赤白痢者。以有活血消食之功也。下水穀者。氣溫達肝。味甘益脾之力也。
紅曲同白朮、甘草。治吐逆。同滑石、甘草末。治暑痢。
氣溫。味辛甘,無毒。主化水穀宿食。症結積聚。健脾暖胃。(炒黃)
神曲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甘無毒。得地中西土金之味。入足陽明燥金胃土。氣味俱升。陽也。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不散精,則水穀宿積矣。積之既久,則有形可征者結於內。神曲氣溫散肝。肝氣疏散,則宿者銷而積者化也。肝氣既疏暢,則脾土自健。陽者胃脘之陽。辛溫益陽。所以又暖胃也。
神曲同茅朮丸。健脾燥濕。專炒研末。酒服二錢。能回乳。
氣溫。味酸,無毒。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
醋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少陽膽經。味酸無毒。得地東方之木味。入足厥陰肝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肝藏血。少陽為相火。火逆血壅,則生癰腫。味酸收斂。氣溫行血,故外敷消癰腫也。水畏土克。味酸斂木。木斂土伸。所以散水氣也。邪毒多屬發物。味酸收斂。所以殺邪毒也。
醋同半夏、雞蛋黃。治少陰病咽中生瘡。同黃耆、白芍、桂枝。治黃汗。火炭沃醋。治產婦昏暈。
氣大熱。味苦辛甘。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
酒氣大熱。稟天純陽之氣。入手少陽相火三焦經。味苦辛甘有毒。得地火金土之味。燥烈之性。入足陽明燥金胃土、手陽明燥金大腸經。氣味升多於降。陽也。純陽之性。走而不守,故行藥勢。氣熱助陽。味辛甘則發散。所以殺百邪惡毒氣也。
酒浸淫羊藿。治腰痛。浸牡荊子。治耳聾。
氣大溫。味甘,無毒。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飴糖氣大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肝者生生之臟。生氣生血之經也。脾者後天之本。萬物之母也。飴糖氣溫達肝。肝氣升,則陽氣充。味甘益脾。脾血潤則陰氣盛。所以主虛乏也。味甘益脾。脾陰足則渴止。氣溫溫肝。肝藏血。血溫則瘀者行。所以去血也。
飴同白芍、甘草、桂枝、生薑、大棗。名建中湯。治肝脾血不足。同川椒、炮薑、人參。名大建中湯。治腹痛不可觸。
氣溫。味辛,無毒。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痺。腸 下痢。生者尤良。(炮)
乾薑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炮灰色黑。入足少陰腎經。氣味俱升。陽也。胸中者肺之分也。肺寒則金失下降之性。氣壅於胸而滿也。滿則氣上。所以咳逆上氣之症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溫行也。中者脾與胃也。脾胃為土。土賴火生。炮薑入腎助火。火在下謂之少火。少火生氣。氣充則中自溫也。血隨氣行。氣逆火動,則血上溢。炮薑入腎。腎溫則浮逆之火氣皆下。火平氣降,其血自止矣。出汗者。辛溫能發散也。逐風濕痺者。辛溫能散風濕而通血閉也。腸 下痢。大腸之症。蓋大腸寒則下痢腥穢。肺與大腸為表裡。辛溫溫肺,故大腸亦溫而下痢止也。生者其性尤烈。所以尤良。
炮薑同北味。斂火下行。同人參。溫中益氣。同生地、白芍、牛膝、歸身。治產後發熱。同人參、陳皮。治胃虛嘔逆。同陳皮、白朮、貝母、白茯。治痰瘧。同人參、白朮、桂枝、陳皮。治寒瘧。同人參、白朮、甘草。名理中湯。治虛寒泄瀉。
氣微溫。味辛,無毒。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生薑氣微溫。稟天初春之木氣。入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臭氣。陰濁之氣也。久服辛溫益陽。陽能去陰。所以去臭氣也。神者陽之靈也。明者陽之光也。辛溫為陽。久服陽勝。所以通神明也。
生薑取自然汁晒粉。同甘草、半夏、陳皮、白茯為末。治中焦濕鬱之痰。
氣溫。味辛,無毒。主寒熱鼠 瘰癧生瘡。破積聚氣。下瘀血。除濕疽。
荊芥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少陽膽經。行半表半裡。邪客之則往來寒熱。荊芥辛溫。和解少陽。所以主之。鼠 瘰癧生瘡。皆少陽火鬱之症。荊芥辛以達風木之氣。溫以發相火之郁。鬱火散而風寧。諸症平矣。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不散精。氣聚而積聚成矣。荊芥入肝。溫能行氣。所以主之。肝藏血。血隨氣行。肝氣滯,則血亦滯而瘀焉。溫可行氣。辛可破血,故下瘀血也。肺者通調水道之官也。水道不通,則濕熱成疽。荊芥辛能潤肺。肺治則水道通。所以除濕疽也。
荊芥同童便。治產後衄血。同槐花。治大便下血。同生地。治疥瘡。荊芥穗末。酒服二錢。
治中風口噤。兼治產後風噤迷悶。
氣溫。味辛,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
薄荷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傷寒有五。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是也。賊風傷寒者中風也。風傷於衛。所以宜辛溫之味以發汗也。惡氣心腹脹滿。蓋脹之惡氣必從肝而來。薄荷入肝。溫能行。辛能散,則惡氣消而脹滿平也。太陰不治,則揮霍擾亂。薄荷辛潤肺。肺氣調而霍亂愈矣。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不散精,則食不消。薄荷入肝辛散。宿食自消也。肺主氣。薄荷味辛潤肺。肺潤則行下降之令。所以又能下氣也。以氣味芳香,故堪生食也。
薄荷同漆葉、苦參、何首烏、麻仁、荊芥、生地、蒺藜、蒼朮、菖蒲。治大麻風。專為末。蜜丸。治風熱上壅。
氣微溫。味辛,無毒。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香薷氣微溫。稟天初春之木氣。入足少陽膽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氣味俱升。陽也。夏月濕熱之氣。鬱於太陰陽明,則揮霍擾亂而腹痛吐瀉矣,其主之者。溫能行氣。辛可解濕熱也。肺者相傳之官。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香薷味辛潤肺。所以主散水腫也。
香薷同人參、白朮、木瓜、白茯、白芍、陳皮、車前。治水腫。同白朮丸。治水腫。以小便利為效。
氣溫。味辛,無毒。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
紫蘇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
氣味俱升。陽也。肺主氣而屬金。金寒則不能行下降之令。紫蘇辛溫溫肺。肺溫則下降。所以下氣。脾為中州太陰經也。肺亦太陰。肺溫則脾寒亦除,故除寒中也,其(子)尤良。下降之性辛溫氣味尤甚也,其(梗)本乎地者親下。下氣尤速。
紫蘇同陳皮。治感寒上氣。同人參。治虛咳上氣。蘇子同良薑、廣皮丸。治風濕腳氣。同粳米。治上氣咳逆。
氣平。味辛,無毒。作湯。治傷寒寒熱。中風面目浮腫。能出汗。
蔥白氣平。稟天秋涼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陽明燥金胃經。氣味升多於降。陽也。太陽寒水經,為人身外藩者也。寒水虛,則外邪傷。病名傷寒。
傷寒有五。風寒濕熱溫也。當初傷太陽。太陽為病。必發寒熱,故可從表散之。蔥白入肺。肺合皮毛。味辛可散。所以主傷寒。寒熱表邪也。風為陽邪。陽邪傷上。風勝則浮腫。辛平可以散風。所以主之。氣平入肺。肺合皮毛。味辛發散,則胃氣充而穀精化汗,故能出汗也。
蔥白同生薑。治傷寒頭痛。同人參。治脫陽危症。炒熨小腹。治小便閉脹。搗敷金瘡出血。
氣溫。味辛苦滑,無毒。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
薤白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苦滑無毒。得地西南金火之味,而有潤澤之性。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氣味升多於降。陽也。金瘡氣虛,則瘡口不合。氣溫可以益氣。所以主瘡敗也。氣溫達肝。肝氣條暢,則氣血日生。所以輕身。溫暖脾土。土健所以不飢。味辛潤血。血華所以耐老也。
薤白同瓜蔞、白酒。治胸痺心背痛。同瓜蔞、白酒、半夏。治胸痺不臥。心痛徹背。同枳實、桂枝、濃朴、瓜蔞。治胸痺胸滿。脅下逆搶心。
氣溫。味辛,無毒。發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目黃赤。醋研敷射工毒。
芥子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味辛入肺。肺合皮毛。辛溫發散。所以發汗。胸者肺之分也。膈者肝之分也。白芥子辛溫疏散。所以入肝肺之分而消痰冷也。肺主氣。氣溫則下行。所以主上氣也。面目黃赤。肝乘脾也。氣溫達肝。肝不乘脾。黃赤自退也。醋研主射工毒。亦辛溫條達之功效也。
白芥子同白朮。棗肉丸。治胸膈痰飲。同甘遂、大戟、蠍尾、巴霜、辰砂丸。名控涎丹。
治痰迷心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