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

清 雷豐

卷之二

春傷於風大意

《內經》云︰春傷於風。謂當春厥陰行令,風木司權之候,傷乎風也。夫風邪之為病,有輕重之分焉,輕則曰冒,重則曰傷,又重則曰中。如寒熱有汗,是風傷衛分,名曰傷風病也;鼻塞咳嗽,是風冒於表,名曰冒風病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風中於裡,名曰中風病也,當分輕重淺深而治之。且風為六氣之領袖,能統諸氣,如當春尚有餘寒,則風中遂夾寒氣,有感之者是為風寒;其或天氣暴熱,則風中遂夾熱氣,有感之者是為風熱;其或春雨連綿,地中潮濕上泛,則風中遂夾濕氣,有感之者是為風濕;倘春應溫而反寒,非其時而有其氣,有患寒熱如傷寒者,是為寒疫。此七者皆春令所傷之新邪,感之即病,與不即病之伏氣,相去天淵,當細辨之。

傷風

傷風之病,即仲景書中風傷衛之証也,諸家已詳,可毋細論耳。然其初起之大概,亦當述之。夫風邪初客於衛,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象浮緩者,此宜解肌散表法治之。經曰︰傷於風者,頭先受之,故有頭痛之証;風並于衛,營弱衛強,故有發熱汗出之証;汗出則腠疏,故有惡風之証;脈浮主表,緩主風,故用解肌散表之法,以祛衛外之風。倘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若誤用之,必生他變,然則當按仲景法治之。世俗每見鼻塞咳嗽,遂謂傷風,而不知其為冒風也。冒風之病,詳在下編。

冒風

冒風者,風邪冒於皮毛,而未傳經入裡也。汪 庵曰︰輕為冒,重為傷,又重則為中。可見冒風之病,較傷風為輕淺耳。近世每以冒風之病,指為傷風,不知傷風之病,即仲景書中風傷衛之証也。今謂冒風,乃因風邪複冒皮毛,皮毛為肺之合,故見惡風、微熱、鼻塞、聲重、頭痛、咳嗽,脈來濡滑而不浮緩,此皆春時冒風之証據,與風傷衛之有別也,宜乎微辛輕解法治之。倘或口渴喜飲,是有伏氣內潛,如脈數有汗為風溫,脈緊無汗為春溫,務宜區別而治,庶幾無誤。

或問曰︰曾見靈胎書中有頭痛、發熱、咳嗽、涕出,俗語所謂傷風,非仲聖《傷寒論》中之傷風也。

今先生竟以風傷衛分為傷風,與靈胎相悖,究竟誰是誰非?曰︰靈胎所論之傷風,即是書之冒風;是書之傷風,即仲聖書中風傷衛分之傷風。據理而論,當遵聖訓為是,俗語為非。曰︰觀先生所論之冒風,較傷風為輕,靈胎所論之傷風,為至難治之疾,一輕一重,何其相反?曰︰豐謂風邪初冒皮毛,其証輕而且淺,不難數服而瘥,故曰輕也;彼謂邪由皮毛而入於肺,經年累月,病機日深,變成癆怯,故曰至難治之疾也。一論初起,一論病成,何相反之有。

中風

中風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驟然而至也。古人謂類中為多,真中極少,是書專為六氣而設,故論真中為亟耳。觀夫卒中之病,在春中風為多,在夏中暑為多,在秋中濕為多,在冬中寒為多,是以中風之病,詳於春令。蓋風之中於人也,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或 斜舌強,痰響喉間等証。當其昏倒之時,急以通關散取嚏,有則可治,無則多死;口噤者,用開關散擦牙軟之;痰涎壅盛,用諸吐法湧之;此乃急則治標之法。再考諸賢論治,惟《金匱》分為四中,最為確當,堪為後學準繩,一曰中經,一曰中絡,一曰中腑,一曰中臟。如左右不遂,筋骨不用,邪在經也,當用順氣搜風法治之;口眼喎斜,肌膚不仁,邪在絡也,當用活血祛風法治之;昏不識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當用宣竅導痰法,益以百順丸治之;神昏不語,唇緩涎流,邪在臟也,亦宜此法,佐以牛黃清心丸治之。如口開則心絕,目合則肝絕,手撒則脾絕,鼾睡則肺絕,遺溺則腎絕;又有搖頭上竄,汗出如油,脈大無倫,或小如纖,皆不可治。

或問︰古人治中風,每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分,中腑以小續命湯,中臟以三化湯,中血脈以大秦艽湯。今既曰遵《金匱》之四中,然與原文不符合者何?曰︰此遵《金鑒》訂正之文,諒無有誤耳。曰︰論中又謂真中極少,類中為多,究竟真類,何以別耶?曰︰忽然昏倒,真類皆有之証,然類中者,但無口眼喎斜,不仁不用等証也。曰︰真類既分,不知類中有幾?曰︰類中之病有八也︰一因氣虛之體,煩勞過度,清氣不升,忽然昏冒為虛中也,治宜補氣;一因氣實之人,暴怒氣逆,忽然昏倒為氣中也,治宜順氣;一因七情過極,五志之火內發,卒然昏倒無知為火中也,治宜涼膈;一因過飽感受風寒,或因惱怒氣鬱食阻,忽然昏厥為食中也,治宜宣消;一因登塚入廟,冷屋棲遲,邪氣相侵,卒然妄語,頭面青黑,昏不知人為惡中也,治宜辟邪;所有暑中論在卷四,濕中論在卷六,寒中論在卷八。此八者,皆稱為類中也。程曦曰︰是書以《金匱》之四中為準繩,而不以《內經》偏枯、風痱、風懿、風痺四者為綱領何?思之良久,恍然有會。蓋偏枯者,半身不遂也;風痱者,四肢不舉也;風懿者,卒然不語也;風痺者,遍身疼痛也。竊謂偏枯、風痱、風懿,皆屬中風,而風痺一病,斷斷不能混入,恐後學人,以痺為中,所以宗後聖而未宗先聖,職是故耳。江誠曰︰諸書以半身不遂,分出左癱、右瘓,不用、不仁。蓋謂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不收;瘓者渙也,氣血渙散,筋骨不用。又謂右為不用,左為不仁,其實癱與不仁,即論中之邪中乎絡也;瘓與不用,即論中之邪中乎經也。今以此四中括之,真所謂要言不煩矣。

風寒

經云︰風為百病之長也,以其能統諸氣耳。夫春令之風,多兼溫氣;夏令之風,多兼暑氣;秋令之風,多兼濕氣;冬令之風,多兼寒氣。今風寒之病,不論于冬,而論於春令者,蓋以風為重也,如冬令之風寒,以寒為重可知,若此別之,在春令辛溫不宜過劑,在冬令辛熱亦可施之,所以前人用藥宜分四時,洵非謬也。是論風寒者,緣于初春尚有餘寒,所至之風,風中夾寒,人感之者,即寒熱頭痛,汗出不多,或咳嗽,或體 ,脈來浮大,或兼弦緊是也,宜以辛溫解表法治之。然此病較當春之寒疫稍輕,較冬令之傷寒則更輕矣,治之得法,不難一、二劑而瘳,但當審其兼証為要,如兼痰者,益以苓、夏,兼食者,加入神、楂,隨証減增,庶幾有效。

風熱

春應溫而過熱,是為非時之氣,所感之風,風中必夾熱氣,故名風熱病耳。此不但與風溫為兩途,抑且與熱病為各異。蓋風溫、熱病,皆伏氣也;風熱之邪,是新感也。其初起寒微熱甚,頭痛而昏,或汗多,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黃,舌起黃苔,脈來浮數是也,當用辛涼解表法為先;倘惡寒頭痛得瘥,轉為口渴喜飲,苔色黃焦,此風熱之邪,已化為火,宜改清熱保津法治之;倘或舌燥昏狂,或發斑發疹,當仿熱病門中之法治之。或問曰︰嘗見昔賢所謂春應溫而反寒,是為非時之氣;今先生謂春應溫而過熱,亦為非時之氣。昔今之論,何其相反?請詳悉之。答曰︰昔賢之論,固非有謬;豐之鄙論,亦有所本。今謂春應溫而過熱,即《金匱》所謂至而太過,《禮記》所謂春行夏令也;昔賢謂春應溫而反寒,即《金匱》所謂至而不去,《禮記》所謂春行秋令也。

風濕

風濕之病,其証頭痛、發熱,微汗、惡風,骨節煩疼,體重微腫,小便欠利,脈來浮緩是也。羅謙甫云︰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為風濕証也,宜用五苓散自愈。由是觀之,風濕之邪,多傷於太陽者,不待言矣﹗宜用兩解太陽法疏其膀胱之經,複利其膀胱之腑也。如風勝者,多用羌、防;濕勝者,多加苓、澤;陰虛之體,脈中兼數,宜加黃柏、車前;陽虛之體,脈內兼遲,宜入戟天、附片。醫者總宜分其風勝濕勝,辨其陰虛陽虛,庶無貽誤。

喻嘉言曰︰風濕之中人也,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俱從太陽膀胱而入。風傷其衛,濕留關節,風邪從陽而親上,濕邪從陰而親下,風邪無形而居外,濕邪有形而居內,上下內外之間,邪相搏擊,故顯汗出、惡風、短氣、發熱、頭痛、骨節煩疼、身重微腫等証,此固宜從汗解。第汗法與常法不同,貴徐不貴驟,驟則風去濕存,徐則風濕俱去也。

豐按︰論風濕,惟嘉言先生為白眉,明出上下表裡,可謂批卻導竅矣,更妙論汗之法,貴徐不貴驟,此五字誠為治風濕之金針,學人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寒疫

叔和《序例》曰︰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氣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考之《金鑒》,又謂︰春應溫而反寒,名曰寒疫。據此而論,春有是病,而夏秋無是病也,其實夏令之寒,是為陰暑之病,秋月之寒,是為秋涼燥氣,此分明夏秋不病寒疫,當宗《金鑒》之訓,寒疫在乎春令也。蓋疫者役也,若役使然,大概眾人之病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此又與瘟疫之疫,相懸霄壤,須知瘟疫乃天地之厲氣,寒疫乃反常之變氣也。其初起頭痛、身疼,寒熱無汗,或作嘔逆,人迎之脈浮緊者,宜用辛溫解表法治之。觀此見証,與冬令傷寒初客太陽無異,因在春令,所以不名傷寒,又因眾人之病相同,所以名為寒疫,然其治法,又與傷寒相去不遠矣。如有變証,可仿傷寒法治之。

或問曰︰先生謂夏令之寒,是為陰暑之病,倘未交小暑、大暑之令,而受立夏、小滿、芒種、夏至之寒,可以名寒疫否?答曰︰可也。昔賢謂夏應熱而反涼,是為非時之氣,若果見証與寒疫相合,不妨用寒疫之方,此所謂超乎規矩之外,仍不離乎規矩之中也。

擬用諸法

解肌散表法︰治風邪傷衛,頭痛畏風,發熱有汗等証。

嫩桂枝 白芍藥 粉甘草 生薑 大棗
水煎服。

此仲景之桂枝湯,治風傷衛之証也。舒馳遠曰︰桂枝走太陽之表,專驅衛分之風;白芍和陰護營,甘草調中解熱,姜辛能散,棗甘能和,又以行脾之津液,而調和營衛者也。

微辛輕解法︰治冒風之証,頭微痛,鼻塞,咳嗽。

紫蘇梗(一錢五分) 薄荷梗(一錢) 牛蒡子(一錢五分) 苦桔梗(一錢五分) 栝蔞殼(二錢) 廣橘紅(一錢,去白)
水煎服。

凡新感之風邪,惟冒為輕,只可以微辛輕劑治之。夫風冒於皮毛,皮毛為肺之合,故用紫蘇、薄荷以宣其肺,皆用梗而不用葉,取其微辛力薄也。蓋風為陽邪,極易化火,辛溫之藥,不宜過用,所以佐牛蒡之辛涼,桔梗之辛平,以解太陰之表,及蔞殼之輕鬆,橘紅之輕透,以暢肺經之氣,氣分一舒,則冒自解矣。

順氣搜風法︰治風邪中經,左右不遂,筋骨不用。

台烏藥(一錢) 陳橘皮(一錢五分) 天麻(一錢) 紫蘇(一錢五分) 甘菊花(一錢) 參條(二錢) 炙甘草(五分) 宣木瓜(一錢)
加桑枝三錢為引,水煎服。

此師古人順風勻氣散之法,以治風邪中經之病也。香岩曰︰經屬氣。所以進烏藥、陳皮以順其氣,天麻、蘇、菊以搜其風。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佐參、草輔其正氣;更佐木瓜利其筋骨,桑枝遂其左右之用也。

活血祛風法︰治風邪中絡,口眼喎斜,肌膚不仁。

全當歸(三錢,酒炒)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酒炒) 秦艽(一錢五分) 冬桑葉(三錢) 雞血藤膠(一錢)
加橘絡二錢,煎服。

此治風邪中絡之法也。香岩云︰絡屬血。故用雞藤、川芎以活其血,即古人所謂治風須養血,血行風自滅也。經曰︰營虛則不仁。故用當歸、白芍補益營血,而治不仁也。秦艽為風藥中之潤品,散藥中之補品,且能活血榮筋;桑葉乃箕星之精,箕好風,風氣通於肝,最能滋血去風,斯二者,誠為風中于絡之要劑。更佐橘絡以達其絡,絡舒血活,則風邪自解,而 斜自愈矣。

宣竅導痰法︰治風邪中臟中腑,及瘧發昏倒等証。

遠志(一錢,去心) 石菖蒲(五分) 天竺黃(二錢) 杏仁(三錢,去皮尖研) 栝蔞實(三錢,研) 僵蠶(三錢,炒) 皂角炭(五分)
水煎,溫服。

風邪中於臟腑者,宜施此法。其中乎經,可以順氣搜風;其中乎絡,可以活血祛風;今中臟腑,無風藥可以施之,可見中臟之神昏不語,唇緩涎流,中腑之昏不識人,便溺阻隔等証,確宜宣竅導痰。方中天竺、遠、菖,宣其竅而解其語;杏仁、蔞實,導其痰且潤其腸;僵蠶化中風之痰,皂角通上下之竅,此一法而兩用也。尤恐其力之不及,中腑更佐以百順,中臟更佐以牛黃,按法用之,庶無差忒。

辛溫解表法︰(見前)

辛涼解表法︰(見前)

清熱保津法︰(見前)

兩解太陽法︰治風濕之証,頭痛身重,骨節煩疼,小便欠利。

桂枝(一錢五分)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生米仁(四錢) 苦桔梗(一錢五分)
流水煎服。

斯法也,乃兩解太陽風濕之邪。風邪無形而居外,所以用桂枝、羌、防,解其太陽之表,俾風從汗而出;濕邪有形而居內,所以用苓、澤、米仁,滲其膀胱之裡,俾濕從溺而出,更以桔梗通天氣於地道,能宣上複能下行,可使風濕之邪,分表裡而解也。嘉言雖謂風濕之病,固宜從汗而解,然風勝於濕者,則濕可隨風去,倘濕勝於風者,則宜此法治之。

備用成方

海藏神朮散︰治外感風寒,發熱無汗。

蒼朮 防風 甘草
加生薑、蔥白,煎服。

香蘇飲︰治四時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悶咳逆。

香附 紫蘇 陳皮 甘草
加薑、蔥煎。傷食加砂、曲,咳嗽加桑、杏,有痰加苓、夏,頭痛加芎、芷,有汗加桂枝,無汗加麻黃。

參蘇飲︰治外感內傷,發熱咳嗽,傷風泄瀉等証。

人參 紫蘇 茯苓 陳皮 半夏 甘草 枳殼 桔梗 前胡 干葛 木香
加薑、棗煎。外感多者,去棗加蔥白;肺中有火,去人參,加杏仁、桑皮。

金沸草湯︰治肺經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金沸草(即旋複花,用絹包煎) 製半夏 茯苓 前胡 荊芥 細辛 甘草
加薑、棗煎。如胸悶加枳殼、桔梗,有熱加柴胡、黃芩,頭痛加川芎。

桂枝湯︰治風傷衛,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鼻鳴乾嘔等証。

藥味見解肌散表法︰

豐按︰神朮散,香蘇散,皆治風寒之輕証也,重則不可恃耳。參蘇飲,乃治氣虛之外感,稍壯者減參可也。金沸草湯,治肺經之傷風;桂枝湯,治衛分之傷風。此皆疏散之方,施治有別,弗宜混用。

通關散︰治中風不省人事。

南星 皂角 細辛 薄荷 生半夏
共為細末。吹入鼻中,有嚏可治,無嚏難治。

開關散︰治中風口噤。

烏梅肉 上冰片 生南星
為末,擦牙,其噤可開。

此二方乃救暴中之急,預當備之。

小續命湯︰治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蹇澀,及剛柔二痙。

防風 桂枝 麻黃 杏仁 川芎 白芍 人參 甘草 黃芩 防己 附子
加薑、棗、煎服。

三化湯︰治中風邪氣作實,二便不通。

羌活 大黃 濃朴 枳實
水煎,溫服。

大秦艽湯︰治中風手足不能運掉,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秦艽 石膏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 熟地 白朮 茯苓 甘草 黃芩 防風 羌活 獨活 白芷 細辛
水煎,溫服。

烏藥順氣散︰治中風遍身頑麻,骨節疼痛,步履艱難,語言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

烏藥 橘紅 麻黃 川芎 白芷 僵蠶 枳殼 桔梗 薑炭 炙草
加薑、蔥煎。

順風勻氣散︰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

烏藥 沉香 青皮 木瓜 白芷 天麻 蘇葉 人參 白朮 甘草
加生薑,煎服。

牽正散︰治中風口眼喎斜,無他証者。

白附子 僵蠶 全蠍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豐按︰以上諸方,皆治真中之病。若東垣所謂︰煩勞過度,清氣不升而中者,丹溪所謂︰濕熱生痰,痰氣上冒而中者,河間所謂︰七情過極,五志之火內發而中者,此皆為類中之病,慎毋誤投。

黃耆五物湯︰治風痱身無痛,半身不遂,手足無力,不能動履者。久久服之,自見其功。

炙黃耆 炒白芍 嫩桂枝
加薑、棗,煎服。

防風黃耆湯︰治中風不能言,脈遲而弱者。

防風 黃耆
水煎,溫服。

豐按︰此二方,皆用黃耆,是治氣虛之體,患中風之病也,非腎虛不涵肝木,木動生風,而發眩仆之虛風可比,務宜分別而治,庶不齟齬。

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及丹、斑、癮疹等証。

防風 荊芥 麻黃 桔梗 連翹 梔炭 黃芩 薄荷 大黃 芒硝 石膏 滑石 白朮 甘草 當歸 白芍 川芎
加生薑、蔥白煎。

豐按︰此方是河間所製,主治甚多,不能盡述,其藥味表裡氣血皆備,醫者不能拘守成方,務宜臨時權變。本方除大黃、芒硝名雙解散。汪 庵曰︰麻、防、荊、薄、川芎以解表,芩、梔、膏、滑、連翹以解裡,複有歸、芍以和血,甘、桔、白朮以調氣,故曰雙解。

柴葛解肌湯︰治太陽陽明少陽合病,頭目眼眶痛,鼻乾不得眠,寒熱無汗,脈象微洪,或兼弦。

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黃芩 赤芍 桔梗 甘草 石膏
加薑、棗,煎服。

《金鑒》云︰此方陶華所製,以代葛根湯。凡四時太陽陽明少陽合病之輕証,均宜此東加減治之,如無太陽証者,減羌活︰無少陽証者,減柴胡;下利減石膏,以避裡虛;嘔逆加半夏,以降裡逆。

蘇羌飲︰治寒疫有效,並治傷風傷寒,可代麻、桂、十神之用。

紫蘇 羌活 防風 陳皮 淡豉 生薑 蔥白

豐按︰是方乃劉松峰所製,治寒疫之功頗捷,倘豐之辛溫解表法,未獲效者,可繼此方,堪為接應之兵也,慎毋忽諸。

臨証治案

冒風輕証不慎口食轉重

城西孫某,感冒風邪,豐用微辛輕解法加杏仁、象貝治之。服二劑,複來趕請,謂方藥無靈,病忽益劇,息賁胸閉,鼻衄如泉。即往診之,寸脈皆大,沉按滑數而來。豐曰︰此風痰壅閉於肺,化火劫絡之証也。方中並無補劑,何得加閉?又無熱藥,何得動衄?詢其日昨所食之物,乃火酒下雞,夫雞乃關風之物,酒為助火之物,宜乎增劇,無怪方藥。遂用金沸草湯去細辛、荊芥,加葶藶、杏仁降肺氣以開其閉,黃芩、梔炭清血熱而止其衄,連服三煎,即中病機。若以楂肉、雞金消其積,葛花枳 解其酲,便是刻舟求劍矣。

風邪中絡

城西馬某之母,望八高年,素常輕健,霎時暴蹶,口眼喎斜,左部偏枯,形神若塑,切其脈端直而長,左三部皆兼澀象。豐曰︰此血氣本衰,風邪乘虛中絡,當遵古人治風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法。於是遂以活血祛風法,加首烏、阿膠、天麻、紅棗治之,連服旬餘,稍為中 。複診脈象,不甚弦而小澀,左肢略見活動,口眼如常,神氣亦清爽矣,惟連宵少寐,睡覺滿口焦乾,據病勢已衰大半,但肝血腎液與心神,皆已累虧,姑守舊方,除去秦艽、桑葉、白芍、天麻,加入枸杞、蓯蓉、地黃、龍眼,又服十數劑,精神日複,起居若舊矣。

中風急証

南鄉余某,年將耳順,形素豐肥,晨起忽然昏倒,人事無知,口眼喎斜,牙關緊閉,兩手之脈皆浮滑,此為真中風也,誠恐痰隨風湧耳。令購蘇合香丸,未至痰聲遂起,急以開關散先擦其齦,隨化蘇合香丸,頻頻灌下,少焉,痰如鼎沸,隔垣可聞,舉家驚惶,索方求救,又令以鵝翎向喉內蘸痰,痰忽湧出,約有盈碗,人事略清,似有軟倦欲寐之狀。屏去房內諸人,待其寧靜而睡,鼻有微鼾,膚有微汗,稍有痰聲。頃間又一醫至,遂謂鼾聲為肺絕,汗出為欲脫,不可救也,即拂衣而去。豐思其體頗實,正未大虛,汗出微微,諒不至脫,痰既湧出,諒不至閉,詢其向睡,亦有鼾聲,姑以宣竅導痰法加東參、薑汁治之,從容灌下。直至二更時分,忽聞太息一聲,呼之遂醒,與飲米湯,牙關似覺稍松,詰其所苦,又有垂頭欲睡之態,即令弗擾,聽其自然,依舊鼾聲而寐,汗出周身,至次日黎明甫醒,皮膚汗減,痰聲亦平,口眼亦稍端正。複診其脈,滑而不浮,似乎風從微汗而去,痰尚留滯於絡也。繼用茯神、柏子養心收汗,橘絡、半夏舒絡消痰,加 豆、桑葉以搜余風,遠志、菖蒲以宣清竅,更佐參、甘輔正,蘇合開痰,本末兼醫,庶幾妥當,合家深信,一日連嘗二劑,至第五朝諸恙皆減,飲食日漸進矣。

中風脫証

城中鄭某,年屆古稀,倏然昏仆,左肢不遂,肌膚不仁,無力而癱,舌強言蹇。郡中醫士,或專用補益,或專以疏風,或開竅消痰,或標本兼理,咸未中病。迨邀豐診,脈小如纖,汗下如雨,喘急遺溺,神識昏蒙。豐曰︰脫証見矣,不可挽也。乃郎再四求治,念其孝心純篤,勉存一法,用高麗人參五錢,附片三錢,薑汁一匙,令濃煎頻頻服之。又迎他醫,亦系參附為君,延至三天,果歸大暮。

真中死証

北野賀某之妻,陡然昏倒,口目歪斜,神識朦朧,左肢不遂,牙關緊閉,脈大無倫,但其鼾聲似睡,分明肺絕之征。謂其婿曰︰死証已彰,不可救也。複延他醫延醫,終不能起。

程曦曰︰觀前之鄭案,至於汗多喘急,遺溺神昏,脈小如纖,知為脫証;此案神昏牙閉,鼻息如鼾,脈大無倫,知為絕証。脫絕之証已顯,死期可必矣。思吾師課徒之心甚苦,書中輕案重案以及死案,一概詳之,未始非臨証之一助也。

風濕兩感

海昌濮某之媳,孤幃有數載矣,性情多郁,郁則氣滯,偶沾風濕,遂不易解。始則寒熱體疼,繼則遍身浮腫,述服數方,僉未中肯。豐知其體素虧,剝削之方,似難浪進,姑以兩解太陽法去米仁、澤瀉二味,白茯用皮,再加陳皮、濃朴、香附、鬱金治之。服二劑稍有汗出,寒熱已無,浮腫略消,下體仍甚。思前賢有上腫治風,下腫治濕之說,姑照舊法除去羌活,更佐車、椒、巴戟,連嘗五劑,始獲稍寬,後用調中化濕之方,醫治旬餘,得全瘥矣。

風濕誤為風溫

須江毛某,販柴來城,忽然患病,曾延醫治乏效,來迓于豐。見其所服之方,皆作風溫論治,診其脈,弦而緩,考其証,寒熱身疼,舌苔雖黃,黃而滋膩,口雖作燥,不甚引飲。豐曰︰此屬風濕時邪,實非風溫伏氣,就目前厥陰主氣而論,風溫之病似矣,不審今春淫雨纏綿,地中之濕上泛,隨時令之風而襲人,遂成諸証。況無咳嗽口渴,又無滑數之脈,顯然非風溫也,宜從風濕立法。以平胃、神朮、蔥豉三方合為一劑,連進數服而安。

產後寒疫

豫章邱某之室,分娩三朝,忽患時行寒疫。曾經醫治,有守產後成方用生化者,有遵丹溪之法用補虛者,僉未中的,而熱勢益張。邀豐診之,脈似切繩轉索,舌苔滿白,壯熱汗無。豐曰︰此寒疫也,雖在產後,亦當辛散為治。擬用辛溫解表法去桔梗,加芎、芷、乾薑、黑荊、 豆,囑服二劑,則熱遂從汗解,複用養營滌污之法,日漸而瘳。

時行寒疫

城中王某之女剛針黹時,偶覺頭痛畏寒,身熱無汗。延醫調治,混稱時証,遂用柴葛解肌,未效又更醫治,妄謂春溫伏氣,用蔞蕤湯又未中病。始來商治於豐,按其脈,人迎緊盛,舌白而浮,口不乾渴。豐曰︰春應溫而反寒,寒氣犯之,是為時行寒疫。前二方,未臻效者,實有礙乎膏、芩,幸同羌、葛用之,尚無大害。據愚意法當專用辛溫,弗入苦寒自效。即以松峰蘇羌飲加神曲、豆卷治之,令其輕煎溫服,謹避風寒,覆被安眠,待其汗解。服一煎,果有汗出,熱勢遂衰,繼服一煎,諸 盡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