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 明 朱梓 |
治臟腑虛乏。下元冷憊等疾(資生經)。穴灸丹田。人有常言。七七之數。是旁太歲壓本命。六十有一。是太歲壓本命。人值此年。多有不能避者。是固然矣。然傳不云。吉人吉其凶者乎。嘗觀素問。以六八之數。為精髓竭之年。是當節其欲矣(千金云:年五十者。一月一泄要之至四十八便當依此)。
千金載素女論。年六十者。閉精勿泄。是欲當絕矣。宜節不知節。宜絕不能絕。坐此而喪生蓋自取之。豈歲之罪哉。人無罪。歲則雖有孽。猶可違矣。所謂吉其凶者如此。雖不灸丹田可也(丹田可灸七七壯。或三五百壯)。
治陽氣虛憊。失精絕子。灸中極。中極一名氣原。蓋氣之原也。人之陽氣虛憊者。可不灸此以實其氣耶(按難經云:丹田一名中極。言丹田取人之身上下四旁最為中間也。故名為極。此亦曰中極。其去丹田只一寸。雖未居丹田之最中。然不中不遠矣)。
治胃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惡聞食臭。腸鳴腹痛。食不能化。秦承祖云。諸疾皆治。華佗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沖目。千金云:治陰氣不足。小腹堅。熱病汗不出。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腰痛。不可顧。胃氣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脅下支滿。不能久立。狂言狂歌妄笑。恐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淒淒惡寒。穴三里。
凡此等疾。皆刺灸之。多至五百壯。少至二三百壯。
資生經云:短劇云。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故銅人于三里穴。止雲灸三壯。針五分而已。明堂上經乃曰。日灸七壯。至百壯。亦未為多也。至千金方則云。多至五百壯。少至二三百壯。何其多也。要之。日灸七壯。或灸炷甚小。可至二七壯。數日灸至七七壯止。灸瘡既乾,則又報灸之。以合乎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之說可也。必如千金之壯數。恐犯短劇之所戒也。予向有腳氣疾。遇春則足浮腫。夏秋尤甚。至冬則腫漸消。偶夏間依素問注所說穴之所在。以溫針微刺之。翌日腫消。其神效有如此者。繆刺且爾。況于灸乎。有此疾者。不可不知。此。不止治足腫。諸疾皆治之。
治久冷傷憊臟腑。泄利不止。中風不省人事等疾。灸神闕。
王氏云: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予嘗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壯,則一夕不如廁。連灸數夕,則數夕不如廁。足見經言主泄利不止之驗也。又予年逾壯。覺左手足無力。偶灸此穴而愈。後見同官說。中風人多灸此穴。或百壯。或三五百壯皆愈。而經又言主中風。此也。
治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者。灸氣海。
人身有四海。氣海。血海。髓海。水穀之海。是也。而氣海為第一。氣海者。元氣之海也。
人以元氣為本。元氣不傷。雖疾不害。一傷元氣。無疾而死矣。宜頻灸此穴。以壯元陽。若必待疾作而後灸。恐失之晚也。
治男子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不思飲食。全無氣力。燔針。針任脈氣海一穴。針入五分。可灸百壯。次以毫針。針足陽明經三里二穴。
治虛勞喘嗽。灸脊骨從上第五椎下間。神庭穴百壯。
治虛勞羸瘦。腎虛。水臟久冷。小便濁出精。陰中痛。五勞七傷。虛憊。足寒如冰。身腫如水。穴腎俞難經疏云。夾脊骨有二腎。在左為腎俞。在右為命門。言命門者。性命之根本也。其穴與臍平。凡灸腎俞者。在平處立。以杖子約量至臍。又以此杖子當背脊骨上量之。知是與臍平處也。然後相去各寸半取其穴,則是腎俞穴也。更以手按其陷中。而後灸之,則不失穴所在矣凡灸以隨年為壯。灸固有功。然亦在人涵養之如何耳。人當愛護丹田。吾既于既效方論之詳矣。而妻外家之戕害。蓋未之及也。君子偕老之序曰。夫人淫亂。失事君子之道。故陳人君之德。服飾之盛。宜與君子偕老也。宜偕老而不至偕老。夫人之罪多矣。故詩人以是刺之。意可見矣。至於士大夫志得意滿。不期驕而驕。至侍外家數十人。少亦三五輩。淫言褻語。不絕於耳。不能自克。而淫縱其欲者。多矣。為內子者。恬不之怪。人問之,則曰。自母言之則為賢母。自我言之。未免乃為妒婦人也。人或以此多之。即其夫亦稱其賢而不妒。又孰知其不妒。乃所以為禍之階歟。雖然二南之化。至於無妒心而止。今而言此。豈求異於詩人耶。是不然。古人十日一御。男子彼之不妒者。蓋使媵外家得備十日一御之數耳。不妒則同。其所以不妒則異。吾故表而出之。以為夫婦之戒。固非故求異於詩也。
治失精五臟虛竭(但是虛乏冷極。皆宜灸)。穴曲骨。灸五十壯。
治骨髓冷疼。穴上廉灸七十壯。
難經疏八會曰。府會中脘。治府之病。臟會章門。臟病治此。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
髓會絕骨。髓病治此。血會鬲俞。血病治此。骨會大杼(禁灸)。骨病治此。脈會太淵。脈病治此氣會 中。氣病治此。然則骨髓有病。當先大杼絕骨而後上廉可也。
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腸寒熱。或三焦寒熱。穴小腸俞。灸五十壯。
治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穴水道。灸隨年壯。
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等疾。穴膏肓俞。膏肓俞無所不療。而古人不能求其穴。是以晉景公有疾。秦醫曰緩者視之曰。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晉侯以為良醫。而孫真人乃笑其拙。為不能尋其穴而灸之也。若李子豫之赤龍丹。又能治其膏肓上。五音下之鬼。無待于灸也。是緩非特拙于不能灸。亦並無殺鬼藥矣。其亦技止於此哉。
治五臟虛勞。小腹弦急脹熱。及五臟痼冷。腎風虛寒。失精。小便濁難。穴灸腎俞五十壯。老小損之。若虛冷者。可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治虛勞。陰中疼痛。溺血。泄精。穴灸列缺五十壯。又灸橫骨五十壯。又云:治五臟虛竭。又灸大赫三十壯。
治虛勞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壯。
治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灸肩 。百壯。
治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穴灸四滿各五十壯。大人加之。小兒隨年壯。此二穴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並主之。
治虛勞腰脊冷疼。溺多白濁。穴灸脾募百壯。又灸三焦俞百壯。又灸章門百壯。
治怯勞傷等疾。先以蠟打線一條。于患人頭匝轉以兩眉心為則。截斷。用銅錢一個。穿上套于頸上。取咽喉為中。轉錢向背。錢眼中正突用墨點。卻以蠟閉門。合口橫紋為則寸截斷分中墨點兩旁是穴灸二七壯。須以病患兩腳取齊。以蠟線從腳後跟圍過。至兩腳大拇指截斷。以錢一文。穿上。亦行套于頸上。取咽喉為中。轉錢向背脊錢眼。取中。
治諸虛勞。少腹堅。絞痛難忍。及陰縮困篤欲死。及陰陽易。療丈夫得婦人陰易之病。若兩房室者。穴灸陰頭一百壯便瘥。可至三百壯。皆愈。其良無此比。後生子如故。無妨。又男子初覺。便灸陰頭三七壯(若已盡。甚至百壯即愈。眼息無妨陰道瘡複如常)。
治腦虛冷腦衄。風寒入腦。久遠頭疼等疾。穴宜灸囟會。
王氏云:年逾壯。寒夜觀書。每覺腦冷。飲酒過量。腦亦疼甚。後因灸此穴而愈。有兵士患鼻衄不已。予教令灸此穴即愈。有人久患頭風。亦令灸此穴即愈。又云:主鼻塞不聞香臭等疾。故予書此。以補其治療之闕。然以腦戶不宜針。觀之囟會。亦不宜針。針經止雲八歲以下不宜針。恐未盡也。
治飲食不息。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腎病者。穴宜灸中脘。
資生經云:諸葛亮夙興夜寐。罰至二十皆親覽。而所啖食不至升。司馬仲達知其將死。既而亮卒。仲達追之。楊儀反旗鳴鼓。若將拒焉。仲達乃退不敢逼。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仲達聞之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曰料生。蓋料其事多。而食不如前。死之兆也。食不如前。仲達且知孔明之且死。今人飲食減少。是胃氣將絕。不可久生矣。方且常食服丹石。使愈難克化。服峻補藥。使脾胃反熱。愈不能食矣。初不知灸中脘等穴。以壯脾胃。亦惑之甚也(難經云人以胃氣為本。釋旨云。言五臟。皆以胃氣為本。胃者。水穀之府人須養胃氣則生也。然則欲全生者。宜灸胃脘)。
治腎虛水臟久冷(資生經)。穴腎俞治腎虛消渴。穴中膂腎俞治腎氣。穴陽蹺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穴下廉治小腸氣。 癖氣發時。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者。並婦女本臟氣血癖走疰刺痛。或坐臥不得或大小便不通。不思飲食(一云治寒疝。小腸氣發牽連外腎大痛。腫硬如石)。於左右腳下第二指。第一節曲紋中。灸十壯。艾炷如赤豆大。甚驗。
資生經云:治小腸氣方甚多。未必皆效。成方奪命散。良方倉猝散。皆已試之有效者。有一兵患小腸氣。依此方灸足第二指下文五壯略效。而再發。恐壯數未多也。予嘗以鎮靈丹十粒與之。令早晚服五粒而愈。灸固善於藥。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藥相當者見效之速。且灸且藥方為當爾。近傳一粒聖散。用乾全蠍七枚。縮砂仁二七枚。炒茴香一錢。為末。分三服。熱酒調下。和滓空心服。此疾是小腸受熱。蘊積不散。久而成疾。服此立效。雖未試用。以其說有理。故附於此。有士人年少覓灸夢遺。為取腎俞令灸而愈,則不拘老少。腎皆虛也。
古人云:百病皆生於心。又云:百病皆生於腎。心勞生百病。人皆知之矣。腎虛亦生百病。人未知也。蓋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腎水不上升,則心火不下降。茲病所由生也。人不可不養心不愛護腎乎。
治丈夫五勞七傷六極。腰痛。大便難。小便淋瀝。腹脹下利食泄(資生經)。穴中治五勞羸瘦。七傷乏力(明堂云。五勞虛乏。四肢羸瘦)。穴三里治五勞七傷。穴肩井治五勞七傷。溫瘧 瘧疰背膊急。脛項強。風勞食氣。穴大椎治寒熱喘滿。虛煩口乾。傳尸。骨蒸勞熱。肺痿咳嗽。穴肺俞治虛勞肺痿。勞損痿黃。五尸走注。項強及療勞損虛乏。穴魄戶治五勞。四肢力弱虛乏(秦承祖法)。穴支正治勞損虛乏不得睡。穴治背痛身熱。穴下焦俞治但是虛乏冷極。灸曲泉治冷病面黑。肌體羸瘦。四肢力弱。小腹氣積聚。賁豚腹弱。繞腸欲死不知人。五臟氣逆上攻。穴氣海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無所不療。穴膏肓俞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臟久冷。腰疼。心腹膨脹。脅滿引小腹痛。目視? ? 。少氣溺血溲濁出精。陰痛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好獨臥。足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栗。腰中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又療身寒熱。食多身羸瘦。面黃黑。目? ? 。及女人久積冷氣成勞。穴腎俞治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穴腦空治傷飽。身黃羸瘦。穴章門治食不為肌膚。穴漏谷治日見羸瘦。穴下脘治羸瘦。穴下脘 胃俞 脾俞 下廉治久勞怯。手足心壯熱。多盜汗。精神困頓。骨節寒疼。咳嗽漸吐膿血。肌瘦面黃。減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一條。男左女右。自腳中指尖。量過腳心下。向上至曲 大橫紋處截斷。卻將此草。自鼻尖量從頭正中。須分開頭心發貼肉量至脊。以草盡處。用墨點記。別用草一條令病患自捻合量口闊狹截斷。卻將此草于墨點上平折兩頭盡處是穴。灸隨年多灸一壯(如年三十,則當灸三十一壯。屢效)。人患羸瘦。固瘵疾自有寒熱等証。宜隨証醫治。若素來清 者。非有疾也。惟病後瘦甚久不複常。謂之形脫。與夫平昔充肥忽爾羸瘦。飲食減少者。或有他疾乘之,則難救療。須辨之早而著艾可也。然仲景論六極。必曰。精極令人氣少無力。漸漸內虛。身無潤澤。翕翕羸瘦。眼無精光。且云。八味腎氣差六極而差五勞,則是八味丸所當服腎俞等穴。尤所當灸也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肋。穴脾俞。大腸俞治五臟六腑心腹滿。腰背痛。飲食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穴三焦俞。灸隨年壯。
治勞瘵。癸亥夜更六神皆聚之時。解去上體衣服。於腰下兩旁微陷處。謂之腰眼。直身平立用筆點定。然後上床合面而臥。每灼小艾炷七壯。蟲或吐出。或瀉下即安。又法。膏肓肺俞穴。每穴各灸九壯。乃依前蟲醉日。各穴俞多灸為妙。後百日忌煎爆生冷熱物毒食。仍戒房事。避風寒。減喜怒。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後。猶覺未瘥于初穴上再灸。
治傳尸伏連 。骨蒸 癖。鬼氣惡寒。或如瘧狀。宜灸大椎上一穴。又灸大椎兩旁近下少許。對椎節間各相去一寸五分二穴。又灸兩脅下二穴。名章門。又灸當心脊骨上兩旁。各相去一寸二穴。以上七穴。日別灸。皆取正午時灸。各七壯。滿百壯漸瘥。至五百壯。病除。
治骨蒸 癖。灸兩肩井二穴。若人面熱帶赤色者。灸之即瘥。取穴之法。坐以手三指。從膊骨罅。向項筋上捺之中指下節是也。上廉二穴在膝外下三寸是。一云。三里下三寸是。下二穴。在上 下三寸是。當心脊骨上平立。以物柱地。當心點記。回量脊上點即是穴。以上七穴。灸之如前法。
治骨蒸 癖。令患者于板上平身正立。以杖柱板向上。度當臍點。杖記之。又回杖量脊中點之。又令患人合口別以物橫口。兩吻當中折之。以折處點灸。又兩乳一大肋間二穴。總六穴灸之。並如前法。凡量。皆取病者男左女右。無名指中節屈之為寸。又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以物從指本量至指端。仍將此度于趺跗上系鞋處。橫紋當脛面上。量一度是穴。
治傳尸 喜魘夢。穴商丘。二穴灸七壯。瘥乃止。厲兌二穴。灸一壯。大良。二間二穴。灸三壯。以上六穴。商丘療多臥。厲兌療嗜臥怠惰。章門療賁豚氣脹。
治二十種骨蒸。崔知悌曰。骨蒸病者。亦名傳尸。亦謂 。亦稱複連。亦曰無辜。丈精為根。女人以血為本。無問老少。多染此疾。凡取四花穴。以稻稈心量口縫如何闊。斷其長多少。以如此長裁紙四方。當中剪小孔。別用長稻稈踏腳下。前取腳大指為止。後取腳曲橫紋中為止。斷了卻環在結喉下垂向背後。看稈止處。即以前小孔紙。當中安分為四花。
蓋灸紙四角也。又一醫傳一法。先橫量口吻取長短。以所量草。向背上三椎骨下直量至草盡處。兩頭用筆點。再量中指長短為準。卻將量中指草。橫直量兩頭。用筆圈四角。其圈者是穴。不圈不是穴。可灸七七壯止。王氏云:三十日灸活十三人。前後瘥者數逾二百。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風。或瘴或勞。或邪或癖。病狀既廣。灸活者不可具錄。灸後。宜服治勞地黃丸良。
衛生寶鑒方云。昔按察副使奧屯周卿子。年二十三歲。至元戊寅三月間。病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臥盜汗。大便溏泄。腸鳴。不思飲食。舌不知味。懶于語言。時來時去。約半載余。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按之無力。正應王叔和浮脈歌云。臟中積冷榮中熱。欲得生精要補虛。先灸中脘乃胃之紀也。引清氣上行肥腠理。又灸氣海穴。乃生發元氣。滋榮百脈。長養肌肉。又灸三里。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氣。散上熱使下達於陰分。以甘寒之劑瀉熱火。佐以甘溫。養其中氣。又食粳米羊肉之類。固其胃氣。戒以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病氣日減。數月氣得平複。逮二年肥盛倍常。或者曰。世醫治虛勞病。多用苦寒之劑。君用甘寒之藥。羊肉治發熱。人皆忌之。今食羊肉粳米之類。請詳析之。予曰:內經有云。火位之主。其瀉以甘。藏氣法時論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甘以瀉之。瀉熱補氣。非甘寒不可。若以苦寒。以瀉其土。使脾土愈虛。火邪愈盛。又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十劑云。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先師亦云人參能補氣虛。羊肉能補血虛。虛損之病。食羊肉之類。何不可之有哉。或者嘆曰。潔古之學。有自來矣。
治五勞七傷。及山嵐瘴氣。背膊煩重。心痛注忤氣羸。食不生肌膚。寒熱邪氣。頸項強面色黑黃。精神昏倦。積年淋瀝。積癖鬼氣。傳尸骨蒸等疾。穴胃俞。二穴灸七壯止。或至一百壯。量病輕重加灸。又穴腎俞。二穴灸七七壯。病深者。日灸七壯。至百壯佳。又章門二穴可灸七壯。日灸漸至七七壯。同前法。又太沖二穴。灸五壯。漸加日灸如前法。凡取膏肓二穴。令病患坐。曲背伸兩臂著膝。令直手大指抵膝齊。以物抵肘勿令臂動。從膊骨上角摩捺至膊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轉膊骨之裡。去膊骨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肋間灸處捺之。自覺牽引胸肩中。灸兩膊骨內各一處。五百壯。多至千壯。氣下如水。若無停痰宿水。必有所下也。灸法無所不治。若病困。即令側臥。挽臂令前取穴。或正坐伸臂。令人挽之使兩臂骨相遠。不爾。膊骨覆穴即難取也。其穴近五椎。相望求之。又肝俞二穴。在第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日灸七壯。病深者至百壯佳。又神堂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陷中。正坐取穴。宜灸七壯。至七七壯。如前法。以上七名。總灸四穴。若不能遍灸。當取緊者灸之。其緊者。即膏肓。胃俞。章門。腎俞。太沖是也。若能依次第灸之各滿百壯尤妙。凡量穴法。不拘病患肥瘦長短。取病患男左女右。手中指度兩橫紋為寸。是為同身寸也。凡灸皆取正午時佳。若早起空腹灸。即傷人氣。又令人血虛。若至晚食後灸則病氣難去。若治至卒病風氣。即不在此例。
治虛勞尿精夢泄(資生經)。灸第七椎兩旁。各三十壯。曲泉百壯。
治虛勞白濁泄精。穴脾俞。三焦俞。腎俞。章門各百壯。
治夢遺失精小便濁難。穴腎俞灸百壯。
治夢泄精。及治失精陰縮。穴中封。灸百壯。
治男子夢與女子交。泄精。穴三陰交。灸五十壯。
治陰痛。溺血精出 穴列缺。灸五十壯。
治失精。五臟虛竭。穴曲骨端。灸五十壯。
治失精。陰縮莖痛。穴大赫。灸三十壯。
治失精膝脛痛冷。穴曲泉。灸百壯。
治腰脊冷疼。溺濁。穴脾募。灸百壯。
治白濁漏精。灸大椎骨龜尾骨。並中間共三穴。以繩量大椎至龜尾骨。折中取中間穴。
治精不足。穴太沖 中封 地機治失精。及小便不利。穴中極 蠡溝 漏谷 承扶 至陰治失精。小便淋瀝。穴志室治失精。 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 穴然谷治溺難。白濁。寒疝小腹腫。穴行間治溺血。便濁出精。穴腎俞治夢失精。穴膏肓俞治失精。穴至陰 曲泉 中極治下腫失精。穴志室治虛勞尿精泄精。穴陽陵泉 陰陵泉隨年壯。或十椎或十九椎。旁三十壯。
治失精及耳聾。腰痛。食少。膝以下清冷。穴京門。灸五十壯。又十四椎百壯。
治失精。穴中極治失精泄精。穴三陰交。二七壯。夢斷。神良(一云。各二十一壯。夢民百日。複灸五十壯一年無複有泄)。資生經云五臟論曰。心有三孔。藏精汁三合,則人之遺漏。其因於心乎心動則遺漏從之。而欲免此患。要養其心。使不動可也。其次則邪念或起。必須早抑之。至游居士云。不愁念起。只恐覺遲是也。服藥針灸。斯為下矣。然猶愈于不治也。
治煩中渴(資生經)。穴商丘治消渴。身熱面目黃。穴意舍治消渴嗜飲。穴然谷治飲渴。穴隱白治苦渴食不下。穴勞宮治寒熱渴。穴曲池治嗌乾善渴。穴太沖 行間治小便黃。舌乾消渴。穴兌端治腎虛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脹脅痛。穴中膂俞。意舍。
治舌縱。煩滿消渴。穴然谷治消渴。飲水無度。穴水溝治消渴。穴陽綱治消渴嗜飲。穴承漿 意舍 關沖 然谷治消渴飲病。兼身體疼痛。穴隱白治消渴。咽喉乾。灸胃脘下俞三穴。各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寸間灸之。又灸胸堂五十壯。足太陽五十壯。
治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
治消渴咳逆。灸手厥陰。隨年壯。
治消渴。口乾煩悶。灸足厥陰百壯又灸陽池十壯。
治消渴。小便數。灸兩手小指頭。及兩足小指頭。並灸項椎佳。又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眼上兩處。凡三處。又灸背上脾俞下四寸。當夾脊梁灸之兩處。皆隨年壯。又灸腎俞三處。又灸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亦夾脊骨兩傍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關元一處。又兩傍各二寸二處。陰市二處。在膝上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腎系者(黃帝內經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陰谷。陰陵泉。複溜。此諸穴斷小便最佳。不損陽氣。亦云治遺溺也。太溪。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跗陽。行間。大敦。隱白。湧泉。凡此諸穴。各一百壯。腹背兩腳。凡四十七處。其腎俞。腰目。關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壯。五日一報之。各得一百五十壯佳。湧泉一處。可灸十壯。大敦隱白行間此處可灸三壯。余者悉七壯。皆五日一報之。滿三灸止。若灸諸陰而不愈。宜灸諸陽。在腳表。並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壯數。如灸陰家法。
治男子婦人血結胸。面赤大燥。口乾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者。刺足厥陰經之期門二穴王氏云:凡消渴經百日以上。不得灸刺。灸刺則于瘡上漏膿不歇。遂致癰疽羸瘦而死。亦忌誤針。若誤針,則所飲之水。皆于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患者。可如方刺之。
治咳逆上氣。喘息嘔沫(資生經)。穴天容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咳逆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穴魄戶 中府治咳逆上氣。喘暴不能言。穴天突 華蓋治咳逆上氣。喘不得息。穴俞府 神藏治咳逆上氣。喘急。掌中熱。穴經渠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及咽喉鳴喝喘息。穴扶突治咳喘。又主卒咳逆上氣。穴曲澤。出血立已治咳逆上氣。心煩。穴紫宮 玉堂 太溪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穴 中 石門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中席。穴 中 雲門治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穴庫房 中府 周榮 尺澤治咳逆上氣。瘤癭。喉痺咽腫。頸項強。穴氣舍治咳逆上氣。咽喉壅塞。呼吸短氣。喘息不得。穴水突治逆氣喘吐。心痛留結。胸中煩悶。穴厥陰俞治背膊痛。咳逆上氣。嘔吐煩滿。穴魄戶治咳逆上氣。喘息。喉如水雞鳴。穴扶突治上氣咳逆。穴庫房 屋翳 膏肓俞治吐逆上氣。穴太溪 中府治咳逆上氣。胸中噎喉。中如水雞聲。胸中氣鯁鯁。穴天突治一切氣。及療五臟氣逆上攻。穴氣海治咳嗽上氣。數欠。穴經渠治逆氣數咳。穴幽門治短氣。心痺。悲怒逆氣。狂惕。胃氣逆。穴魚際治嘔吐上氣。心痛身腫。穴建裡治逆氣嘔逆。牙痛。留結胸滿。穴厥陰俞治身寒熱。咳逆上氣。嘔吐血。穴石門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呼吸不得息。穴庫房治嘔逆上氣 穴建裡治喘逆上氣。穴氣戶(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治上氣。咳嗽短氣。氣滿食不下。穴肺募。灸五十壯。
治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穴肩井。灸二百壯。
治上氣短氣咳逆。胸背痛。穴風門。灸百壯。
治上氣。咳逆短氣。胸滿多唾,惡冷痰。穴肺俞。灸五十壯。
治上氣。氣閉咳逆。咽冷聲破。喉腫痛。穴天突。灸五十壯。
治上氣胸滿。短氣咳逆。穴雲門。灸五十壯。
治上氣咳逆。胸痺背痛。穴胸堂。灸百壯。不宜針。
治上氣咳逆。穴膻中。灸五十壯(又云灸三壯)。
治上氣咳逆。胸滿短氣。牽背痛。穴巨闕 期門灸各五十壯。
治逆氣。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心中咳逆。泄注。腹滿。喉痺。頸項強。腸痔。逆氣痔血。陰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澀。鼻中乾。煩滿。狂走。易氣。凡二十二病。穴絕骨皆灸五十壯。
治上氣。冷發。腹中雷鳴。轉叫。嘔逆不食。穴太沖。灸不限壯數。從痛至不痛。從不痛至痛止。
治上氣厥逆。穴胸堂。灸百壯。
治嘔吐上氣。穴尺澤。灸七壯。
治上氣。穴肩俞治上氣喘不得息。穴天府治上氣喉鳴。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 脹肩息。穴天池 天容治大氣逆上。喘鳴。坐臥不得息。穴天容治上氣胸滿。穴廉泉治咳嗽上氣。穴天井治咳嗽上氣。喘息嘔沫。穴廉泉治嘔逆上氣。穴風門治上氣嘔吐。支滿脊強。寒熱不嗜食。汗不出。穴肺俞治上氣。穴玉堂治上氣衝心。穴雲門治上氣嘔吐。腸中大熱。不得安臥。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淫濼。穴氣衝治嘔逆。氣上胸脅徹背痛。穴雲門治咳嗽上氣。穴天突 膻中 天池 解溪 肩中俞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穴心俞。灸二七壯。小兒減之。
治咳逆上氣。喘息嘔沫。齒噤。穴天容 廉泉 魄戶 氣舍 扶突治咳逆上氣。及喘逆。臥不安席。胸脅積聚。穴期門治逆氣腹中雷鳴。相遂食不化。穴太倉灸七壯。
治上氣 穴三里。二穴各灸三壯。
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穴。令人氣上。兩眼昏暗。三里所以下氣也。
治熱勞上氣喘滿。腰背強痛。穴刺肺俞二穴(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百壯即止)。次針尺澤二穴。
治咳逆上氣(資生經)。穴魄戶 氣舍 期門
治喘呼少氣(資生經)。穴然谷治臟氣不足。穴上廉治胃氣不足。穴三里治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不瘥者。皆灸之。穴氣海治膀胱氣。穴少府治少氣。穴少沖 步廊 間使 腎俞 大鐘治少氣難言。穴至陰治少氣不足。穴神門治短氣。穴小腸俞。魚際。大陵。肝俞治胸滿短氣。穴膺窗治癲疾短氣。穴行間治胸滿短氣。不得汗。穴手太陰。皆針補以出汗。
治短氣。穴湧泉治短氣不得息。不能言。穴膻中。華蓋治膈。上下不通。呼吸少氣喘息。穴步廊 陰都治大氣不得息。穴大包治咳嗽少氣。喘息嘔沫。噤齒。穴廉泉治氣短不安。穴風門治短氣不食。穴肝俞治腹脹少氣。穴三里伏兔。
治短氣。穴肝俞治短氣。穴肩井。灸二百壯。
治短氣不得語。穴天井。灸百壯。大椎或灸隨年壯。肺俞。肝俞。尺澤。或各灸百壯。手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或灸七壯。或手十指頭各十壯。
治少年房事多。短氣。穴鳩尾頭。灸五十壯。又鹽灸臍孔中二七壯。
治乏氣。穴第五椎下。灸隨年壯。
治短氣。空灸巨闕治短氣。穴雲門 風門 熱府 肺募 巨闕 期門治少氣。穴巨闕 解溪 然谷 尺澤治少氣。穴巨闕治心腹滿。吐逆短氣。痰悶食難下。不消。穴膽俞治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穴膈俞。灸七壯治氣結。穴太倉。灸百壯。
治結聚留飲。穴通谷治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鬱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利。穴太倉灸百壯。
治結氣囊裡。針藥所不及。穴肓募。灸隨年壯。
治五臟六腑。心腹滿。腰背痛。飲食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穴三焦俞灸隨年壯。
治卒乏氣。氣不複報。肩息。穴右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壯瘥。
治寒中少氣。穴間使
治咳逆(資生經)。穴然谷 天泉 陷谷 胸堂 章門 曲泉 天突 雲門 肺俞 臨泣肩井 風門 行間治咳逆不止。穴維道治咳逆寒熱發。穴太陵治咳逆喘。穴太陵 少商治咳逆胸滿。喘不得息。穴太淵治咳逆多吐。穴三里治肺系急。咳輒胸痛。穴中府治咳而胸滿。穴前谷治喜咳。穴經渠 行間治咳。乾嘔煩滿。穴俠白治咳面赤而熱 穴支溝治咳唾善噫。咳氣無所出。穴三里 太白 章門 孔最 天泉 太溪 行間 俞府 神封腹結 少商治咳逆。穴浮白治咳引兩脅。急痛不得息。轉側難。撅脅下與脊相引而反折目上視。目眩循眉頭痛。驚狂鼻衄。起則目? ? 。目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氣。及治咳逆兩脅滿悶。穴肝俞治咳引尻痛。穴魚際治脅痛。咳逆不得息。穴竅陰治咳逆疝積。胸滿不得喘息。穴浮白治咳逆煩心。不得臥。穴太淵治咳逆。穴乳下一指許。與乳相直骨間陷中。婦人即屈乳頭度之。乳頭盡處是穴。炷如小豆許。灸三壯。男左女右。只一處。火到肌即瘥。良方云。族中有霍亂吐利。垂困忽發咳逆。遂至危殆。與 延陳中裕。病傷寒咳逆氣甚之屬。皆一灸而愈。故凡傷寒及久病。得咳逆皆為惡候。投藥不效者。灸之必瘥。若不瘥,則多不救。
王氏云:咳病有十。曰風咳。寒咳。支咳。膽咳。厥陰咳。與五臟咳。千金載其刺法詳矣。而傷寒咳為惡証。施秘監尊人。患傷寒咳甚。醫告技窮。施撿灸經。于結喉下灸三壯即瘥。
蓋天突穴也。神哉神哉。
治一切咳逆不止(濟生拔粹方)。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甚者二七壯。
治咳而胸滿。喘息。卒咳逆逆氣。穴曲澤。出血立已。
治賁豚腹腫(資生經)。穴章門。灸百壯。
治賁豚(又云卒厥逆上氣。氣攻兩脅。心下痛滿。奄奄欲死。此為賁豚氣走急。作湯浸兩手足。頻頻易之)。穴氣海。期門。關元。各灸百壯。
治賁豚搶心。不得息。穴中極。灸五十壯。
治賁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 穴中府。灸百壯。
治賁豚。穴期門 陰交 石門治賁豚上下。穴四滿。灸二七壯。
治賁豚腹腫。穴章門治賁豚氣上。腹脹痛莖腫。先引腰。後引小腹腰 小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穴石門治賁豚上氣。腹脹肩痛。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穴陰交治賁豚上氣。穴章門 石門 陰交治賁豚脹疝。穴天樞治賁豚。卵上入引縮莖痛。穴歸來治氣疝煩嘔。面腫賁豚。穴天樞治心中煩。賁豚氣脹滿。不能食。穴上脘治賁豚氣脹不能食。穴巨闕治因讀書得賁豚氣。上攻伏梁。心下狀如覆杯。寒癖結氣。穴中脘。
治小腹賁豚。穴歸來治賁豚搶心。甚則不得息。恍惚尸厥。穴中極治賁豚寒氣入小腹。時欲嘔。溺血小便黃。腹泄不止。穴關元治賁豚腹堅。穴氣海治賁豚。穴期門治賁豚上下引脊痛。穴氣海治伏梁氣。狀如覆杯。穴上脘治伏梁氣。穴中脘治息賁(肺之積曰息賁。在右脅之下。大如杯)。穴期門 缺盆 鳩尾
治膀胱氣。癖疝瘕氣。膀胱氣痛狀如雷聲。積聚(資生經)。穴章門岐伯治膀胱氣攻沖兩脅時。臍下鳴。陰卵入腹。灸臍下六寸。兩傍各寸六分。三七壯。
治膀胱氣攻兩脅。及膀胱冷。灸之如腎虛法。穴五樞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腸寒熱。或三焦寒熱。穴灸小腸俞。五十壯。
治三焦膀胱寒熱。灸水道。隨年壯。
治小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及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小便不利。穴水道。
千金云:氣衝主 。明堂云。氣衝療 疝。是 疝。即 也必用方云。治水 。偏大上下不定。疼不可忍。俗呼為膀胱氣。是膀胱氣。即 疝也。然太倉公診命婦人云:疝氣客於膀胱難於前後。泄而溺赤。亦不可便認膀胱氣。為疝氣矣。
治腹脹胃脘暴痛。及腹積聚。肌肉痛(資生經)。穴膈俞 陰谷治腹中積聚。時切痛。穴商曲治寒氣脹滿。腹中積痛。癃。淫濼。穴沖門治腹癖切痛。穴四滿治腹中盡痛。穴天樞 外陵治腹痛喘暴滿。穴昆侖治腹厥痛。穴複留治腹中滿。暴痛汗出。穴巨闕 上脘 石門 陰蹺治腹中相引痛。穴太溪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穴豐隆治腹皮痛搔癢。穴鳩尾治腹切痛。穴肓俞治身熱腹痛。穴氣衝治腹中熱痛。穴中極治腹痛而熱。上注心。心下脹滿。穴行間治腹腫不能食。腸堅腹痛。胃脹不調。大便堅硬。穴水分治腹腫。穴大杼治寒熱腹痛。雷鳴氣逆。心痛。穴腎俞治腹強急不得食。腹痛如刀刺。兩脅積氣膨膨。穴不容治腹 刺痛。穴上脘治腹痛。穴太白 溫溜 三里 陷谷治大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穴腹哀治腹痛。不下食。穴魚際治大腹寒疝。大便燥。腹切痛。穴肓俞治腹脅氣脹。穴地機治腹痛心如懸。下引臍腹痛。穴外陵治腹痛。六腑之氣寒。谷不轉。不嗜食。小便赤。腹堅硬。癖塊。臍上厥氣動。日漸瘦穴下脘治腹痛不嗜食。穴脾俞治腹痛欲泄。穴三焦俞治腹痛不嗜食。穴膀胱俞治腹痛。穴胃俞治腹中甚痛作膿。穴中脘治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上搶心痛。不得息。氣衝腰痛不得俯仰。穴氣衝。灸七壯炷如大麥。禁針。次針三里二穴而愈。
治小腹疝氣游方行五臟。腹中切痛(資生經)。穴氣海
治小腹偏痛。嘔逆嗜臥(資生經)。穴陰蹺治小腹痛。積聚堅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絕子。面 。穴中極治小腹痛。穴腎俞 複溜 中封 承筋 承山 大敦 陰包治小腹堅痛。下引陰中。穴石門 商丘治小腹拘急痛。穴石門 水分治風入腹中小腹痛。穴湧泉治小腹熱而偏痛。穴太溪治小腹痛。穴肝俞 小腸俞 蠡溝 照海 下廉 丘墟 中都治腰引小腹痛。穴太沖治小腹痛。穴五樞治小腹疝氣痛。穴臍中治小腹痛。穴複留 中封 腎俞 承筋 大敦治小腹熱而偏痛。穴關元 委中 照海 太溪治小腹疼痛不可忍者。穴刺任脈關元一穴。次針足陽明經三里二穴
治臍下塊如覆杯(資生經)。穴中極治臍下 痛。小便澀赤。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臍下結血。狀如覆杯。轉胞不得。穴關元治臍下 痛。穴陰交治繞臍痛。穴中封 水分 神闕治痛引臍中。穴曲泉王氏云:舊苦臍中痛,則欲溏瀉。常以手中指按之少止。或正瀉下。亦按之則不痛。他日灸臍中。遂不痛矣。後又嘗溏痢不已。灸之則止。
治凡臍痛者。灸神闕治氣游走夾臍急。穴關門治臍下厥氣動。穴下脘治臍下冷氣上沖心。血結成塊狀。如覆杯。小便赤澀。穴氣海治繞臍腹痛。上搶心腹。寒熱泄利。咳逆。穴腹結治夾臍切痛。時上沖心。煩滿。嘔吐霍亂。冷氣臍痛。冬感寒臍痛。穴天樞治心如懸。下引臍腹痛。穴外陵治夾臍腹痛。穴上廉治臍下切痛。穴四滿治水腫。繞臍腹痛。穴水分治繞臍攪痛。穴天樞灸百壯。
治臍下絞痛。穴關元。灸百壯。
治疝繞臍。穴臍中 石門治疝繞臍痛。穴臍中 石門 天樞治臍中積氣。穴蠡溝治男子元臟發動。臍下痛不可忍。穴刺任脈氣海一穴。次針足太陰經三陰交二穴立愈。
治胸脅滿膺痛。穴玉堂治胸膺骨疼。穴玉堂 紫宮治乳腫賁膺。穴太溪
治胸脅相引。不得傾側(資生經)。穴本神 顱息治胸脅脹切痛。穴太白治胸脅痛。穴陽輔治胸脅痛無常處。腰脅相引急痛。穴環跳 至陰治胸脅中痛。穴大包治胸痛如刺。穴豐隆 丘墟治胸脅滿心痛。穴期門。灸隨年壯治胸下滿痛。穴乳根 中灸百壯治胸痺心痛。穴天井治胸膺痛。穴太淵治胸中痛。穴肺俞 雲門 中府 隱白 期門 魂門 大陵治胸痛口熱。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滋潤。穴期門灸隨年壯。少沖。
治胸背急。胸中膨膨。穴經渠 丘墟治胸滿痛。乳腫賁膺。咳逆上氣。喉中作聲。穴太溪治咳引胸痛。穴肝俞治胸痛。穴少沖 中府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咳逆上氣。喉中作聲。喘不能言。穴華蓋治胸脅支滿。胸膺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穴紫宮治胸滿不得喘息。胸膺骨疼。嘔吐寒痰。上氣煩心。穴玉堂治胸中引痛。及心下煩悶。逆氣裡急。及支滿不嗜食。並數咳健忘。穴幽門治厥逆。胸痛如刺。腹切痛。氣刺不可忍。穴豐隆治胸痺逆氣。寒厥善噦嘔。飲水咳嗽。煩怒不得臥。穴太淵治胸痺引背時寒。穴間使治胸脅支滿不得息。穴臨泣治痺走背胸不得息。穴魚際治胸滿背痛。穴浮白治胸中痛。穴俞府治胸痺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穴臨泣治胸痛。穴廉泉 中府治胸脅不能轉側。及胸脅滿。穴膽俞治胸脅滿痛不得息。穴丘墟治胸脅小腹痛。穴下廉治胸脅痛。穴大包治兩脅急痛。穴肝俞 脾俞 志室治脅支急痛。穴支溝治脅下堅痛。穴中脘 承滿治脅痛不得息。穴腕骨 陽谷治脅痛不得臥 胸滿喘無所出。穴膽俞 章門治脅痛咳逆。穴竅陰治短氣。脅痛心煩。穴尺澤 少澤治脅下脹。穴關元 期門 少商治脅下滿痛。穴極泉治脅痛。穴膈俞 中膂俞 竅陰 陽谷 顱囟治兩脅急痛。穴肝俞治脅下痛不得息。穴腕骨治脅滿引小腹痛。穴腎俞治飧泄。腹脅痛滿。狂走。夾臍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穴上廉治腹脅痛連脊。手足厥冷。穴太溪療胸脅徹背痛。穴雲門治脅膈痛。穴三里治胸脅痛。穴華蓋治胸中痰病。穴束骨。灸隨年壯。
治脅卒痛如打(出肘後方)穴以繩橫度兩乳中間。屈繩從乳。橫度以趨痛脅下。灸繩下屈處三十壯。便愈。
治兩脅引痛。穴腎俞治胸痺。灸胸堂治胸下滿痛。膺腫。穴乳根治胸脅痛不可忍。穴刺期門(針入四分可灸七壯)。次針章門(針入六分。可灸七壯。至七七壯)。行間。丘墟。湧泉。
療膈氣(資生經)。穴承滿 乳根療胸膈悶。咳嗽氣短。喉鳴。穴 中療膈痛。穴膈俞療胸膈氣滿。穴商陽療胸膈滿悶。穴臨泣(足臨泣)療胸中膈。氣聚痛好吐。穴厥陰俞 灸隨年壯。
治膈中不利。穴隱白 巨闕治腹中雷鳴。察察隱隱。常有水聲。穴食竇治胸膈中氣。穴闕俞 灸隨年壯。
治胸膈煩滿。穴天池治膈氣嘔吐涎沫。穴 中治膈胃寒痰。穴率谷 膈俞治氣哽。穴扶突療氣鯁鯁。穴天突療噎。穴章門治胸脅支滿噎塞。穴中庭治食噎不下。胸喘息脹。穴大鐘治胸中氣噎。穴關沖 天突治胸中如塞。及聚氣成乾噎。穴 中治膈氣不下食。噎病。穴乳根療久瘧。背氣滿悶。胸中氣噎。穴療善噎。穴神堂 中府治膈中不利。穴巨闕治五噎。
黃帝問岐伯曰:凡人患噎疾。百味珍饌不能食者。灸何穴而立得其愈。岐伯答曰:夫人噎病有五般。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此皆由陰陽不和。三焦膈絕。津液不利。故令氣膈不調。成噎疾。
治氣噎。灸 中治憂噎。灸心俞治食噎。灸乳根治勞噎。灸膈俞治思噎。灸天府治五噎。黃癉。醋心多唾。嘔吐不止。刺任脈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次針足少陰經通關二穴。在中脘穴兩傍。同身寸之相去各五分。用長針針入八分。左捻針。能進飲食。右捻針。能和脾胃。許氏云。此穴一針四效。
凡下針後良久。先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腸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然後覺氣流行入腰後腎堂間。為四效矣。
治五膈氣喘息不止。刺任脈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之募也。經云:腑會太倉。在上脘穴下一寸。當臍上蔽骨下當中是也。手太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用毫針針入八分。次針足厥陰經期門二穴。凡刺腹部諸俞穴。氣虛人內息大七八口。下入丹田。閉氣刺之。
治結氣胸中膈氣。扁鵲曰。第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名厥陰俞。灸隨年壯。
治胸背急。及胸中膨膨(資生經)。穴經渠 丘墟治背痛引頭。穴附分治脊強。背尻骨重。穴昆侖治背惡寒痛。脊強。難俯仰。穴膈關 秩邊 京骨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噎悶。穴膈俞。
治胸背痛,惡風寒。食不下嘔吐。及胸脅脹滿。穴意舍治背膊痛。胸中瘀血。肩背不得屈伸而痛。穴巨骨治背膊痛。穴魄戶治背脊強急。穴神堂治胸背急。穴氣戶治氣注背膊拘急。穴大椎治胸背拘急。穴承筋治胸背相引痛。穴不容治胸背拘急。胸滿膨膨。穴經渠治痺走胸背痛。穴魚際治背痺悶。肩膊間急痛。背氣不能引顧。咳逆上喘。穴魄戶治背中氣上下行。脊背腹痛。穴胃俞治背痛俯仰不得。穴志室治背痛。穴巨闕(灸) 胸堂(灸)治背僂如龜背。生時被客風拍著脊骨。達於髓所致。穴肺俞 心俞 膈俞(各灸三壯)治溫瘧寒瘧。背悶氣滿。腹脹氣眩。及胸中痛引腰背。穴治胸背寒栗。穴列缺治胸脅徹背痛。穴雲門王氏云:背疼。因作勞所致。技藝之人。與士女刻苦者。多有此患(士之書學。女之針指,皆刻苦而成背痛矣)。色勞者。亦患之。晉之景公是也。惟膏肓為要穴。予嘗于膏肓之側。去脊骨四寸半。隱隱微痛。按之則痛甚。謾以小艾灸三壯即不疼。他日複連肩上疼。卻灸肩疼處而愈。方知千金方之阿是穴猶信雲(予每遇熱膏肓穴。所多出冷汗數年矣。因灸而愈)。
治肩臂急痛手不上頭。灸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宛宛凹處。灸七壯便愈(此是勞家病。宜檢風條中)。
治肩背不舉(資生經)。穴浮白療肩背連胸痛。不可俯仰 穴神堂治肩背急。引缺盆痛 穴商陽治溫瘧肩背痛。穴治肩背痛。穴中府治肩背急。穴附分治肩痛胸腹滿。洒淅寒熱。肩背急。穴神堂治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穴三焦俞治肩背頸項痛。穴湧泉治肩背痛。穴天牖 缺盆 神道 大杼 天突 水道 巨骨治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穴膈俞 京門 尺澤治肩背痛欲折 穴天柱療肩痛 穴肝俞治肩痛周痺氣注肩膊拘急疼悶痛 穴曲垣治肩背熱痛。而寒至肘。又療肩痛發寒熱。引項強。穴肩井治頸項不得顧。肩膊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撲傷。穴肩外俞治肩痛不能舉。穴雲門 秉風治肩中熱痛。穴肩貞治肩胛痛。穴天宗治肩痛。引項不得顧。穴天窗療膊胛小指痛。穴前谷療肩欲折。穴養老療肩不舉。不能衣帶。穴青靈療肩重不舉。穴肩治肩痛欲折。穴養老 天柱治肩痛不可屈伸。穴天井治肩重痛不舉。穴曲池 天治肩痛不能搖動。穴巨骨治肩胛痛。而寒至肘。穴肩外俞治肩腋前痛。與胸相引。穴前腋治肩 痛。穴後溪治肩肘痛引頸項急。寒熱。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悶。穴天治厥逆肩臂不舉。穴章門治肩重不能舉臂肘。穴肩治肩背不得屈伸。穴巨骨治肩引胸臂急。穴居治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臂酸無力。穴療肩臂酸重。穴支溝治肩臂酸重。穴關沖治肩臂疼。穴腕骨治肩重臂痛。穴天宗治肩背寒栗。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驚。凡實則肩背熱。背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肩寒栗。氣不足以息 穴列缺治頸項及肩背痛。穴天井治腰背痛。灸三焦俞治背膊急。穴大椎治背痛身熱。穴下焦俞治肩腫不得顧。穴氣舍王氏云:肩背酸疼。諸家針灸論之詳矣。當隨病証針灸之。或背上先疼。遂牽引肩上疼者。乃是膏肓為患。千金外台固云。按之自覺牽引于肩中是也。當灸膏肓俞,則肩背自不疼矣。予嘗患肩背痛。已。灸膏肓俞。其痛猶未已。遂灸肩井三壯而愈。以此知雖灸膏肓。而他處亦不可不灸云。
治肩痛痿痺不仁。不能屈伸。肩肉麻木(資生經)。穴天井治肩胛周痺。穴曲垣治肩中熱痛。頭不可顧。穴肩貞 肩 關沖治肩重痛不舉。穴曲池 天治肩不舉。不得衣帶。穴清冷淵 陽谷治肘痛引肩。不得屈伸。穴天井治肩痺。穴肩外俞王氏云:兩肩頭冷痛。尤不可忽。予屢見將中風人臂骨脫臼。不與肩相連接。多有治不愈者要之。才覺肩上冷疼。必先灸肩 等穴。毋使至於此極可也。予中年每遇寒月。肩上多冷常以手心撫摩之。夜臥則多以被擁之。僅能不冷。後灸肩 方免此患。蓋肩 系兩手之安否。環跳系兩足之安否。不可不灸也。
治肘臂偏細(資生經)。穴曲池治臂細無力酸疼。臂冷而緩。穴肩澹寮方云。唐甄權以母病與弟立言習醫。隋開皇初為秘書正字。後除魯州刺史。庫狄欽苦患風。手不得引。諸醫莫能療。權曰。但將弓箭向垛。一針可以射矣。針其肩 一穴。應時而愈。唐貞觀中。一百三歲。太宗幸其家。視其飲食。訪以藥性。因授朝散大夫。賜幾杖衣服其修撰脈經針法。明堂銅人圖一卷。至今行用焉(唐史)。
治臂腫痛。屈伸難。穴間使治肩重不舉。臂痛。穴肩治肩中熱。指臂痛。穴扁骨即肩治臂腫。穴乳根治臂內廉痛。穴太淵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不得舉至肩背。穴居治臂痛不得舉。穴臂 肘治臂痛。穴聽宮治臂厥痛。穴孔最可針治臂腕外側痛不舉。穴陽谷治臂不得舉。穴液門 前谷治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舉。穴陽池治臂肘厥寒。穴極泉治 縱。肩臂不舉。不得帶衣。穴清冷淵治肩欲折。臂如拔。臂痛不能自上下。穴養老治臂酸無力。穴治厥逆肩臂不舉。穴章門治肩臂不能屈伸而痛。穴巨骨治臂痛不得舉。氣腫痙痛。穴 會治手臂攣急。穴肩治風痺手臂不舉。穴尺澤 肩貞治痿臂 穴合谷治臂不舉。穴陽谷治臂痛。穴天宗 五里治臂急。穴後溪治臂不伸。穴竅陰 腕骨治臂不仁。穴附分治臂不舉。穴巨骨 前谷治臂不及頭。穴尺澤 關沖 外關 竅陰治臂攣急手不上舉。穴前腋治臂攣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穴肩 (百壯) 少海 神門。
治臂痛手痛。穴液門治臂痛。穴肩 天宗 陽谷治臂重痛肘攣。穴前谷 後溪 陽谷治臂內廉痛。穴太淵 經渠治臂腕急。腕外側痛。腕如拔。穴腕骨 曲池 前谷 陽谷治肩臂痛。穴腕骨 天宗治手臂身熱。穴列缺治臂痛 穴後溪 手三里 曲池治肩膊疼痛不可忍。刺足少陽經肩井穴。手陽明經肩 穴。次曲池穴。得氣先瀉後補之灸亦大良。可三壯。
治臂細無力。手不得向頭。穴臂 肩治臂痛。穴少海 乳根 聽宮治肘臂酸疼。穴中渚 孔最 支正 肘治臂痿不仁。穴天井 外關 曲池
治胸滿。缺盆中及腋下腫。馬刀。陽痿善嚙唇。天牖中腫。淫濼 酸。目眩。枕骨合顱痛。洒淅振寒(資生經)。穴足臨泣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穴治股腋攣急。穴少府治肘腋腫。小腹痛。穴少海治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穴支溝治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舉。穴支溝治腋下腫。穴天池 膽俞 委陽 陽輔治掌中熱。腋腫肘攣。穴間使治腋下腫。穴地五會 陽輔 申脈 委陽 天池 臨泣 俠溪治肘攣腋腫。穴太陵治腋下腫。胸中滿。穴臨泣治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 酸。轉筋卒疝。小腹堅。寒熱頸腫 穴丘墟治腋下腫。寒熱頸腫。穴丘墟 陽蹺治腋腫。穴承筋王氏云:腋下腫痛。最不可忽。予屢見患瘡癤人。腋下或發瘡有至於不可救者。可不早治之乎。
治腋下臭(出海上方)。先以炭煤擦之。卻洗去。有黑點處。乃孔也。以艾灸之去根。
治肘攣(資生經)。穴前谷 後溪 陽谷 魚際 靈道治肘攣腋腫。柱滿。穴大陵治腋攣。穴中膂俞治肘中疼。穴曲池治肘節痺。臂酸重。腋急痛。肘難屈伸。穴曲池 腕骨 會 支溝 肘治肘痛。穴中沖治肘疼不能自帶衣。穴關沖治肘內廉痛。穴間使治肘痛時寒。穴曲池 三里 關沖 中渚 陽谷 尺澤。
治肘寒。穴肩外俞治臂肘外後廉痛。穴天宗治肩肘痛。穴天治肘節風痺。臂痛不可屈伸。攣急。肘臂酸重。麻痺不仁。穴肘治肘攣支滿。穴魚際治肘攣。穴靈道 尺澤 少海治驚掣肘臂不舉。穴支正 內關 陽溪治臂肘厥寒。穴極泉治手臂肘攣急。不伸。穴竅陰 手三里治臂肘不仁。穴附分治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穴腕骨治臂肘攣急。穴後溪治臂肘痛。穴五里 天井 下廉治肘中痛。穴沖陽 曲池治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渴。頸上氣。穴魚際治肘臂酸重。屈伸難。穴偏歷 三里治肘臂酸痛。穴中渚治肘痛。穴太淵。
治肘痛。屈伸難。手不得舉。偏風半身不遂。捉物不得。挽弓不得開。肘臂偏細。穴曲池療肘臂厥痛。屈伸難。手不及頭。不握手。十指盡痛 穴孔最療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穴支正療肘臂酸重。不可屈伸。麻痺不仁。穴肘療肘痛引肩。不可屈伸。頸項及肩背痛。臂痿不仁。穴天井療肘痛不能上下。穴列缺治肘痛。穴液門五里甲乙經云:五里在肘上三寸大脈中。玉篇說。肘云。臂節也。此臂之下節也。宓子賤使吏書吏書而掣其肘。蓋其臂節也。當以此求之。
治肘攣柱滿。穴魚際 靈道
治膝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資生經)。穴委中治腿腳拘急。足寒如水。穴腎俞治筋骨攣痛。灸絕骨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穴犢鼻療膝寒不仁。痺痿不屈伸。穴髀關療脛痛冷痺。膝痛不能屈伸。穴梁丘療腿膝連膝脛麻痺。屈伸難。膝脛連腰痛。筋攣急。足不收履。坐不能起。穴懸鐘療足寒脛酸。屈伸難。穴蠡溝療腳脛酸痛。屈伸難。不能久立。甄權云。主大氣不足。偏風 腿腳不相隨。穴巨虛療脛麻膝痛。穴風市療四肢腫滿。腿膝酸痛。穴三里療膝內廉痛。小便不利。身重。足痿不能行。穴三陰交療腿膝脛痿。腳攣不得伸。癲病狂走。自嚙。膝脛寒。穴京骨療腿膝脛酸。穴附陽療腳酸膝重。穴承山療膝股內外廉痛不仁。屈伸難。穴陽陵泉主兩膝攣痛。引脅拘急。痿 。或青或焦。或枯或黧如腐木。穴風市治膝脛骨搖。酸痺不仁。穴絕骨治膝寒不仁。痿痺不得屈伸。穴髀關治痿痺坐不能起。膝脛酸痺不仁。手足偏。小坐不能久。穴光明治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穴膝關治膝不可屈伸。穴曲泉治筋攣。膝不得屈伸。不可行。穴曲泉 梁丘 陽關治膝股腫 酸。轉筋。穴解溪 條口 丘墟 太白治風水膝腫。穴上廉治膝腫。少氣身重。膝腫內踝前痛。穴中封治膝股 腫。穴解溪治腳後廉急不可前卻。穴複留治腳脛急痛。腳脛酸。腳及跟痛。穴承山 承筋治腳如結。踝如別。穴昆侖治腳攣。穴京骨 承山 承筋 商丘治拘急。穴膀胱俞治 外廉骨痛。穴附陽
治膝 酸痛(資生經)。穴三里治喉痺面腫。寒痺。膝 不收。穴陽交治膝 寒酸痛。足緩不收。濕痺足下熱。穴條口治膝痛如錐。不得屈伸。穴陰谷治腳膝無力。穴膀胱俞治膝股痛。穴合陽治腰膝拘攣。穴陰交治膝寒不仁。痿厥。股內筋絡急。穴脾關治腳膝伸不得屈伸。腳冷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穴陽陵泉治膝痛不得屈伸。穴京骨治寒痺。膝不能屈伸。穴梁丘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風痺不仁。穴陽關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膝臏癰腫不潰可治。潰者不治。穴犢鼻治膝股內痛。穴三陰交治膝脛內廉痛。穴交信治膝內痛。穴曲泉 膝關治心腹脹滿。胃熱不嗜食。膝 痛筋攣。手足不收履。坐不能久。穴懸鐘。療膝冷痛不已。穴膝眼療膝冷。穴伏兔療腿膝酸痺。穴豐隆治膝外廉痛。穴俠溪 陽關主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連腹引喉痛。穴膝關治膝腫。內踝前痛。穴中封治膝內踝前痛。穴太沖治膝中痛不仁。穴犢鼻治膝痛。脛熱不能行。手足偏小。膝脛酸痺不仁。穴光明療膝痛痿。穴三里療膝酸。穴風市療膝重。穴承山王氏云:有弟行一二裡路。膝必酸痛不可行。須坐定以手撫摩之。而後能行。後因多服附子而愈。予冬月膝亦酸疼。灸犢鼻而愈。以此見藥與灸不可偏廢也。若灸膝關。三里亦得。但按其穴酸痛即是受病處。灸之不拘。
治腰腳腫痛。久困宿疹。亦皆立已(資生經)。穴委中。刺出血。
治腰下至足不仁。穴次療腰腳如冷冰。穴陰市治腰背痛。腳 重。戰慄不能立。腳氣膝下腫。穴承山治腰痛不能舉體。足 寒不能久立。坐如在舟車中。穴申脈治腰尻痛。足 腫不得履地。穴昆侖療腰疼。偏風半身不遂。腳腫疼。不得履地。穴昆侖療腰腳不仁。穴膀胱俞療腳痛不可舉。下重腳痿。穴仆參 承山療腰痛不可俯仰。足痺痛。屈伸難。穴地機療冷痺。腳脛麻。腿膝酸痛。腰尻腫。起坐難。穴風市療腳 酸疼。不能久立。腰膝重起坐難。筋攣急不可屈伸。穴承山張仲文療腰重不可轉。起坐難。及冷痺腳筋攣不可屈伸。灸曲 兩文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燒才到肉。初覺痛。便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艾。至人定亥時。自行動臟腑。一兩回。或臟腑轉如雷鳴立愈。神效。
治腰腿手足不仁。穴上廉。
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諸節盡痛無常處。腋腫。痿癖馬刀。喉痺。膝 酸風痺不仁。穴陽輔治腰膝拘攣。穴陰交治患腳。穴環跳 陽陵泉 巨虛 下廉 陽輔治患風。腰腳不隨。不得跪起。穴上 環跳 陽陵泉 巨虛 下廉治冷痺脛膝疼。腳足攣急。足冷氣上不能久立。手足沉重。日覺羸瘦。此名複連病宜灸此穴。即愈。能跪起。穴懸鐘 下廉治足 不能行。穴地倉 太泉
(附論)凡腰痛之病。皆本於腎。蓋腎系於腰脊也。諸經各有腰痛不同。當隨証治之。凡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者。病在足太陽脈也。刺其 中正經出血。春毋見血(委中穴也)。腰痛如以針刺不可俯仰。不可以顧者。刺少陽成骨之端少出血。夏毋見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善悲者。病在陽明也刺陽明於 前三 上下刺之出血。秋毋見血(三里穴也)。腰痛引脊內廉者。屬少陰。刺內踝上二 出血。春毋見血。出血太多,則不可複(複溜穴也)。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者。屬厥陰。刺 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蠡溝穴也)。腰痛引肩目? ? 然。時遺溲者。病在解脈。刺膝筋內分肉間。 之外廉出血。血變而止(亦太陽之穴也)。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者。亦解脈病也。刺 中結絡如黍粟。刺之血射。以見黑血而止(委中穴也)。腰痛如以小錐居其中。怫然腫者。病在同陰之脈刺絕骨之端。為三 (陽輔穴也)。腰痛怫然腫者。屬陽明之脈刺 下去地一尺所(承山穴也)。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沖絡絕血歸之。刺 陽筋之間上 數寸衡居。為二 (委陽穴也)。腰痛上累累然汗出。汗乾令人欲飲。飲已欲走者。屬會陰之脈。刺蹺上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承筋穴也)。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與恐者。病屬飛揚之脈也。刺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複溜及築賓穴)。腰痛痛引膺。目? ? 然。甚則反折舌不能言者。病在昌陽之脈。刺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交信穴也)。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者。病在散脈。刺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三(地機穴也)。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者。病在肉裡之脈。刺太陽外少陽絕骨之後為二(分肉穴也)。腰痛脊亦痛。頸? ? 然。目? ? 欲僵仆。刺 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 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明。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踝胛上。以月死生為 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治腰痛之法也。眾穴之外。又有遺法者。附之於後。
〔法〕治腰引小腹痛。穴居治腰痛惡寒。小腹堅結。癃閉不得小便。泄利。腰背卒痛。穴胞肓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澀。腰尻重不能舉。穴秩邊治腰重不能舉體。穴委中治腰髖疼。腳膝不遂。穴白環俞治因撲傷腰髖疼。穴肩井治腰髖疼脊強。不得轉。穴腰俞治腰腹相引痛。穴命門治腰背強痛。穴肺俞治腰痛。穴陰陵泉 大腸俞治腰痛不得轉側。穴下治腰如坐水中。穴陽輔治腰痛大便難。穴湧泉治腰痛不得俯仰。寒熱腹脹引背不得息。穴京門療腰痛肩寒。穴肝俞療腰痛。穴腎俞 氣海俞 中膂俞療風勞腰痛。穴關元俞 膀胱俞療惡氣。腰背卒痛。又云:腰痛不可忍。俯仰難,惡寒。小便澀。穴胞肓療腰尻重。不欲起。俯仰難,惡聞人聲。穴昆侖治腰尻重。起難。穴風市療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穴腎俞療腰痛不能久立。腰以下至足不仁。坐起難。腰脊急強。不可俯仰。腰重如石。難舉動穴腰俞治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治腰痛。穴腰俞 膀胱俞 長強 氣衝 上 下 居治腰痛不可顧。穴三里 陰市 陽輔 蠡溝治腰痛如錘居中。腫痛不可咳。咳則筋縮急。諸節痛上下無常。寒熱。穴陽輔治腰痛不能舉。穴申脈 太沖 陽蹺治腰痛不可俯仰。又治腰痛得俯不得仰。穴委陽 殷門 太白 陰陵泉 行間治腰痛得俯不得仰。穴委陽 殷門治腰痛如折。穴束骨 飛陽 承筋治腰痛大便難。穴湧泉治腰痛不可久立。穴京門治腰痛不得俯仰。穴氣衝治腰背痛。穴宜針決膝腰勾畫中青赤絡脈出血。便瘥。
治腰痛不得俯仰者。令患人正立。于竹柱地度至臍。斷竹乃以度背脊。灸竹上頭處。隨年壯。灸訖。藏竹勿令人得知。
治腰痛。灸腳根上橫文中白肉際。十壯良。又灸足巨陽七壯。又灸腰目 七壯。在尻上約左右是。又灸八 。及外踝上骨約中。
治腰卒痛。灸窮骨上一寸七壯。左右一寸各灸七壯。
治腰脊痛。灸小腸俞。五十壯。
治腰背痛。灸三焦俞。隨年壯。
王氏云:有婦人久病而腰甚疼。腰眼既灸。醫以針置火中令熱。謬刺痛處。初不深入。既而痛止,則知火不負人之說猶信云。
昔許知可因淮南大水。忽腹中如水吼。調治得愈。自此腰痛不可屈伸。思之此必腎經感水氣而得。灸腎俞三七壯。服鹿茸丸愈。王氏云:予謂腰痛不可屈伸。灸腎俞自效。不服鹿茸丸亦可。
王氏云:舍弟腰痛。出入甚艱。予用火針微微頻刺腎俞,則步履如故。初不灸也。屢有人腰背傴僂。來覓點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為點陽陵泉。令歸灸。既愈。筋會陽陵泉也。然則腰疼。又不可專泥腎俞。而不灸其他穴也。
治腰傴僂引項筋。無力不收。穴風池治腰強。穴肺俞治腰如折。 如結。耳聾,惡風寒。目眩項不可顧。目內 赤爛。穴束骨治腰脊攣痛。穴白環俞治腰痛不得反側。穴章門治腰痛不得已者。灸白環俞二穴又灸腰目 七壯。
治腰痛控睪。少腹及股卒不得俯仰。刺氣衝治忽然氣滯。腰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絡神道二穴。次針足厥陰經行間二穴治久虛人腰痛。刺而複發者。腰重不能舉體。取經血而愈。刺足太陽經委中二穴治凡腰痛。刺之不已者。刺八 穴而愈。
治腰背俱疼不可忍。刺足少陽經風池二穴。次針手陽明經合谷二穴。次針足太陽經昆侖二穴治腎虛腰痛久不已。刺足少陽經肩井二穴。次針足太陽經腎俞二穴。
治腰脊內引痛不得屈伸。近上痛者。刺手陽明經合谷二穴。
治腰脊內引痛。不得屈伸。近下痛者。刺足太陽經昆侖二穴。又刺足少陰經複溜穴。
治脊強反折。刺督脈啞門一穴。應時立愈。
治腰胯疼痛。不得轉側。刺足少陽經環跳二穴。次針丘墟二穴治閃著腰疼。錯出氣腰疼。及本臟氣虛。刺任脈氣海一穴。以圓利針。刺肥人針入一寸瘦人針入五分。三補三瀉。令人覺臍上或臍下滿腹生痛停針。候二十五息。左手重按其穴。右手進針三息。又停針二十五息。依前進針。令人覺從外腎熱氣上入小腹滿肚。出針神效治腰疼寸步難移者。端正齊足立地。以杖子一條。當前就地量至肚臍住。以杖子再量至脊背後。杖盡住。當脊兩邊約一寸三處。齊灸。每處三下。除根也。
治反腰有血痛。 腰者。猶如反腰。忽轉而 之。灸腰眼中七壯。
治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身寒熱。食倍多。身羸瘦。面黃黑。目? ? 。及治丈夫婦人積冷氣勞病。穴腎俞。
治腰痛不可俯仰。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皆灸之立愈也。穴中膂俞。
澹寮方云。徐熙字秋夫。不知何郡人。時為射陽令。少善醫方。名聞海內。嘗夜聞有鬼呻吟聲。甚淒苦。秋夫曰。汝是鬼。何所泣。答曰:我姓解名斯。家在東陽。患腰痛而死。雖為鬼。而疼痛不可忍。聞君善術。願相救濟。秋夫曰。汝是鬼而無形容。何可措治。鬼曰。君但縛芻為人。索孔穴針之。秋夫如其言。為針腰眼四處。又針肩井二處。設祭而埋之。明旦一人來謝曰。蒙君醫療。複為設祭。病除飢解。感惠實深。忽然不見。當代稱其通靈。長子道度。次子叔向。皆精其術焉。
治腰尻引小腹痛。遺尿不禁。穴陰包治腰如冷水。穴陰市治腰尻腫。 跟腫。穴昆侖治腹疾腰痛。膀胱寒 飲。注下。灸下極俞。遂年壯。
治腰痛夾脊至頭。? ? 然。凡腰腳重痛。於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資生經)。
穴委中治腰脊痛。穴大鐘治腰脊疝痛。穴小腸俞 中膂俞 白環俞治腰脊痛惡寒。腰下至足不仁。穴次 胞肓 承筋治腰脊痛引腹。穴合陽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穴扶承治腰脊相引如解。及腰痛大便難。穴湧泉治腰痛脊急。穴志室 京門治腰脊急強。穴脾俞。小腸俞 膀胱俞 腰俞 神道 脊中 長強 大杼 膈關 水分療腰髖疼。腰脊強不得轉。穴腰俞治腰脊攣痛。大小便不利。百病髖疼不遂。腰中冷不識眠睡。又云:治腰脊急強不能俯仰。起坐難。手足不仁。小便黃。腰尻重。穴白環俞療腰脊痛。急食不消。腹堅急。穴志室 胞肓療脊急強。腰至足酸重。穴膀胱俞療腰脊急強。逆氣上攻。時噎。穴神堂治腰脊強痛。穴大鐘治腰脊強痛。食飲不消。腹堅急。穴志室治腰脊不得俯仰。腰痛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皆灸之立愈。穴京骨中膂俞治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 ? 。善怒多言。舌乾涎自出。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溫。穴複溜治筋攣 酸。髀樞痛。頸項強。腰不可俯仰。穴京骨治腰腳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痺。髀樞痛。可出血。痼痢疾皆愈。又云: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穴委中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膝 酸重。步履難。穴合陽治腰脊相引如解。及療腰脊尻臀腹冷痛。穴扶承治腰脊不可俯仰。舉量惡血注之股外。股腫。穴殷門治腰脊痛不得轉。穴章門 次治腰脊強。不得屈伸。穴懸樞治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穴三焦俞治腰脊痛 穴膀胱俞治腰脊攣痛。大小便不利。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痛腰脊冷疼不得臥。勞損風虛。穴白環俞史記太倉公告宋建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腰脅痛。不可俯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入濡腎。及其未舍五臟。急治之。即今病方客腎濡。此所謂腎痺也。宋建曰。建故有腰脊痛往四五日弄石不能起。即複置之。暮腰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建病所謂腎痺也。其病得之好持重。即為坐湯使服之。十八日而病愈。然則腰脊傷持重得病而入腎。灸腎俞可也。
治腰清脊強。四肢懈惰。善怒咳嗽少氣。鬱鬱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舉。馬刀。強身。穴章門治背惡寒痛。脊強。難以俯仰。穴膈關 秩邊 京骨治腰背不便。筋攣痺縮。虛熱閉塞。灸第二十一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灸隨年壯。
治脊強反折。螈 癲疾(資生經)。穴五處 身柱 委中 委陽 昆侖治脊強。穴膈關治脊強背尻骨重。穴昆侖治脊 反折。穴京門 石關治脊內廉痛。穴陰谷治脊急強。穴至陽治脊強不能俯仰。穴章門 膈俞 胃倉 大腸俞治脊痛。穴胃俞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脅。穴脾俞 大腸俞療脊急強。穴膀胱俞治赤白洞利。腰脊痛。穴小腸俞。五十壯。
治賁氣上下。引腰脊痛。穴氣海治腎虛消渴。腰脊不得俯仰。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灸之立愈。穴中膂俞
療骨疼(資生經)。穴膈俞 紫宮 玉堂治骨疼。穴上關治骨痛。穴絕骨。五十壯。
治骨痺煩悶。穴商丘治皮肉骨痛。穴膈俞治骨痛。穴太白治骨寒熱。穴複溜治骨髓冷疼痛。穴上廉。七十一壯。骨會大杼(禁灸)。骨病治此。髓會絕骨。髓病治此此病在骨髓。秦越人以為司命無奈之何者。骨髓有病亦 矣。八十一難經疏乃云。骨會大杼骨病治此。髓會絕骨。髓病治此。是尚有針灸法也。可不針灸乎。但明堂上經云:大杼禁灸。而銅人云:可灸七壯。明堂下經云:可灸五壯。素問諸經既同。惟明堂獨異。灸之可也況明堂經固云。禁穴許灸三壯乎。艾炷若小。一二壯亦可。更灸上廉絕骨等穴尤佳。
治肩背急。風冷客於腠理。頸項強痛。不得顧(資生經)。穴附分治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溫。穴陽白治腠中痛。穴肝俞治背腠寒。穴次治腰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堅脹。穴次史記扁鵲之言曰。疾居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也?夫疾之在骨髓。蓋始於居腠理也。使居腠理而能治。雖不如聖人之治於無病。亦如賢者之治將病也。齊桓侯乃以醫為好利。欲治不疾以為功。而卒至於不可救。不特齊侯為然。人皆然也。吾故志扁鵲之言于腠理之末。以戒之。亦使醫者。當治人于將病焉耳。
治腸痛(資生經)。穴太白治腸痛。穴陷谷治腸切痛。穴商曲治腸中疼。嘔逆上氣。心痛身腫。穴建裡治腸中大熱。穴氣衝腸痛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腸癰。急宜服十全大補散等藥。其他宜隨証灸之。有老嫗。大腸中常若裡急後重。甚苦。自言。我必無痊日。此奇疾也。為按其大腸俞疼甚。令歸灸之而愈治腸癰為病。小腸重。小便數似淋。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出膿血。穴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立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