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清 元簡 |
(案以下三篇。魏尤並不載。)
退五臟虛熱。四時加減柴胡飲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朮(八分) 大腹檳榔(四枚並皮子用) 陳皮(五分)生薑(五分) 桔梗(七分)(春三月加)枳實(減)白朮(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薑(三分) 枳實(五分) 甘草(三分共八味)(秋三月加)陳皮(三分共六味)
上各 咀。分為三帖。一帖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如四體壅。添甘草少許。每帖分作三小帖。每小帖。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溫服。再合滓。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鑒〕此方証不屬。不釋。
案程不載此方。蓋為宋人所附也。
長服訶黎勒丸方(〔原注〕疑非仲景方。)
訶黎勒(趙有煨字) 陳皮 濃朴(各三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飲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程〕二味破氣行氣之劑,不可長服,宜審之。
案本草云:訶黎勒。破胸膈結氣。
三物備急丸方(〔原注〕見千金。司空裴秀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傾口中。令從齒間得入。至良驗。○千金云:張仲景三物備急丸。司空裴秀為散用。治心腹諸卒暴百病方。先和上。有口已噤可四字。外台古今諸家丸方門同。)
大黃(一兩) 乾薑(一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外外台作別○沈脂作泥)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歇。○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歇下。徐沈並千金。有氣字。程本金鑒。歇。作泄。)
〔鑒〕方名備急者。以備暴然諸腹滿腹急痛。及中惡客忤。噤閉卒死者也。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是恐人不急救,則死之義。然不如後人管吹入鼻之法為良。李 云:人卒得病欲死者,皆感毒厲邪陰不正之氣而然。三物相須。能蕩邪安正,或吐或下。使穢氣上下分消。誠足備一時急需也。
案停尸無考。蓋是即遁尸。巢源云: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脈之間。瘥後複發。停遁不消,故謂之遁尸也。
千金月令抵聖備急丸。主乾霍亂。心腹百病。疰痛等方,即本方。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服三丸。快利為度。
外台許仁則巴豆等三味丸。療干霍。心腹脹滿。攪刺疼痛。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痢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之慮。
巴豆(一百枚熬去心皮) 乾薑(三兩崔氏以芒硝五兩代與千金同) 大黃(五兩)
上藥。先搗乾薑大黃為散。後別搗巴豆如膏。和前二味。同搗令調。細下蜜丸。以飲下。初服三丸。如梧子大。服訖數 。用令轉動。速下利。良久不覺,則以熱飲投之良。
又古今錄驗。三味備急散。本療卒死感忤。宮泰以療人卒上氣。呼吸氣不得下喘逆。瘥後已為常用方。(出食飲水上氣方。)即本方。合搗下篩。服半錢匕。得吐下則愈。
又古今錄驗。司空三物備急散。療卒死及感忤。口噤不開者。(即本方。出卒死。)
又崔氏備急散。療卒中惡。心痛脹滿。欲吐短氣方。
大黃(二兩) 桂心(四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
上三味。搗篩為散。取一錢匕。以湯七合和服。當吐下,即愈。甚妙。(肘後千金。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方。三味酢和如泥。敷病上。)
千金翼:解散雷氏千金丸,即本方。去乾薑。加硝石。煉蜜和丸。如小豆許。飲服一丸。日二。以利為度。
聖惠方備急丸。治霍亂心腹疰痛。冷氣築心,即本方。
又治因食熱飽。及飲冷水過多。上攻肺臟。喘急不已,即本方。用巴豆一分。餘同。
又治乾霍亂心腹 痛。氣短急。四體悶。不吐利。煩 難忍。此名乾霍亂。斯須不救,即殺人。急治方,即本方。加吳茱萸一兩。(用乾薑三分。大黃一兩。巴豆三枚。)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令勻。煉蜜和搗一二百。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十五丸。須臾更以熱茶投之。當吐利,即瘥。
聖濟總錄。備急丸。治霍亂卒暴心腹痛。(即本方。)
十便良方。返魂丹。治腸內一切卒暴百病。(同上)
全生指迷論云:若寒熱如瘧。不以時度。腸滿膨 。起則頭暈。大便不通,或時腹痛。胸膈痞悶。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結於腸間。氣道不舒。陰陽反亂,宜備急丸。(同上。出幼幼新書。瘧疾寒熱交作門。)
本事方。治痼冷在腸胃間。連年腹痛泄瀉。休作無時。服諸熱藥不效,宜先取去。然後調治。易瘥,不可畏虛以養病也,宜溫脾湯。(即千金方。溫脾湯。去人參。加濃朴桂枝。)不要晚食。分三服。溫服自夜至曉。令盡。不快。食前更以乾薑丸佐之,即本方。加人參各等分。
上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服前湯時。用湯吞下一丸。米飲亦得。
御藥院方。備急丸。治積聚頭痛,即本方。丸如豌豆大。米飲下一丸。羸人服半丸綠豆大。以大便利為度。
澹寮集驗方云:曾有婦人。熱而大便秘。脈實。子死腹中。已致昏不知人。醫用備急丸。胎下人活。
李氏脾胃論。備急丹。(主療分量。同千金等。)婦人有孕,不可服。如所傷飲食。在胸膈間。兀兀欲吐。反複悶亂。以物探吐去之。
李氏辨惑論云:易張先生。又名獨行丸,乃急劑也。又云:名備急大黃丸。
程氏醫學心悟云:獨行丸。治中食至甚。胸高滿悶。吐法不效。須用此藥攻之。若昏暈不醒。四肢僵硬。但心頭溫者。抉齒灌之。(即本方。三味各一錢。)研細。薑汁為丸。如黃豆大。
每服五七丸。用薑湯化下。若服後瀉不止者。用冷粥湯飲之,即止。
治傷寒令愈不複。紫石寒食散方(〔原注〕見千金翼○案千金翼云。張仲景紫石寒食散方。又巢源寒食散發候云:仲景經有紫石英方。蓋指此方。)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鐘乳(研煉○趙研作碓) 栝蔞根 防風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太一余糧(十分燒) 乾薑 附子(炮去皮) 桂枝(去皮各四分)
上十三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千金翼。有人參一兩。為十四味。服下。有三字。)
〔鑒〕方未詳。不釋。
救卒死方。(肘後。冠張仲景諸要方六字。千金治卒魘死。)薤搗汁。灌鼻中。(千金。搗韭汁。灌鼻孔中。劇者灌兩耳。注。張仲景云:灌口中。)
〔鑒〕卒然昏死,皆尸蹶也。薤白。類蒜而小。北人謂之小根菜。南人謂之釣喬,是也。其味極辛。搗汁灌鼻,亦通竅噴嚏之意也。
又方 雄雞冠。割取血。管吹內鼻中。(肘後。雄上。有丹字。) 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雞肝。及血。塗面上。以灰圍四旁。立起。(肘後。肝。作冠。恐非。)大豆二七粒。以雞子白。並酒和。盡以吞之。
〔鑒〕雄雞冠血。及肝。卵白。豬脂。大豆。酒醋等物。無非用陽物以勝陰祟也。管吹內鼻中。謂將雞冠血,或合熱酒。含在不病患口內。以葦管或筆管。插入病患鼻孔中。使氣連藥吹之。其藥自能下咽。氣通噤自開也。
肘後云:凡卒死中惡。及尸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陰陽之氣。忽有乖離痞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故雖涉死境。猶可治而生。緣氣未都竭也。當爾之時。兼有鬼神於其間,故亦可以符術而獲濟者。
巢源云:卒死者。由三虛,而遇賊風所為也。三虛。謂乘年之衰一也。乘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人有此三虛,而為賊風所傷。使陰陽偏竭於內,則陽氣阻隔於外。二氣擁閉,故暴絕如死也。若腑臟氣未絕者。良久乃蘇。然亦有挾鬼神之氣,而卒死者,皆有頃邪退乃活也。
救卒死而壯熱者方。礬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漬腳。令沒踝。
〔程〕厥陽獨行,故卒死而壯熱。岐伯曰: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礬石收澀藥也。以之浸足,而收斂其厥逆之氣。
救卒死而目閉方。(肘後同。外台引備急。)騎牛臨面。搗薤汁灌耳中。吹皂莢末鼻中。立效。
〔程〕按葛洪肘後方。治卒魘不寤。以青牛蹄或馬蹄。臨人頭上,即活,則騎牛臨面。系厭惡驅邪法也。目閉者。邪氣內著也。灌薤汁。以辟邪安魂。吹皂莢。以取嚏開竅。
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方。(肘後外台。口。引備急作目。)灸手足兩爪後。十四壯了。飲以五毒諸膏散。(〔原注〕有巴豆者。○外台。爪下。有各字。注四字為原文。肘後同。)
〔程〕灸手足兩爪後。當是灸兩手足爪後。其文則順。以十爪甲為十二經之終始。灸之以接引陽氣,而回卒死。此惡氣中于太陽。令卒死而開口反張也。五毒諸膏散。方未見。
案肘後卒死門云:有三物備急丸散。及裴公膏。救卒死尤良。裴氏五毒神膏。見於百病備急散膏。無巴豆,而千金。加巴豆莽草薤白。為裴公八毒膏。所謂五毒諸膏散。蓋此類也。五毒。周禮鄭注。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今考五毒膏八毒膏。但用丹砂雄黃耳。其餘並他品,而為五味八味也。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原注〕稀糞也。)一升。溫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瘥。(洗之。外台。作洗足。)
〔程〕卒死而四肢不收者。無陽以行四末也。失便者。正氣衰微。不能約束便溺也。物之臭者,皆能解毒殺邪,故以牛馬糞。及後條狗糞治之。心下一寸。當是上脘穴。臍上三寸。當是中脘穴。臍下四寸。當是關元穴。灸之以複三焦之陽,而回其垂絕之氣。
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狗屎一丸。絞取汁。以灌之。無濕者。水煮乾者取汁。(肘後用馬屎。沈本。無乾者二字。)
〔鑒〕凡屎皆發陽氣。用狗屎,亦取發陽氣也。
尸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治方。(〔原注〕脈証見上卷○徐熔附遣云:見上卷,即第三葉。問曰寸口脈沉大而卒厥証一條是也。案肘後外台。冠張仲景云四字。)菖蒲屑。內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肘後外台。舌下下。有又云扁鵲法。治楚王效九字。○案說苑。扁鵲治虢太子尸厥。子明吹耳。三因方。名內鼻散。)
〔程〕甲乙經曰:尸厥者。死不知人。脈動如故。傷寒論曰。尸厥者。令人不仁,即氣閉不通。靜而死之謂也。菖蒲內鼻中。以通其肺氣。桂內舌下。以開其心竅。心肺開,則上焦之陽自能開發。尸厥之疾可愈。
又方(外台宋本云:集驗療尸厥方。肘後千金文仲備急必效同。此本出素問。)剔取左角發方寸。燒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方寸。肘後。作方二寸。
外台宋本。作方寸匕。燒灰以酒和。剔。素問作 。音剃。同剃。韓非子。嬰兒不剔首則腹痛。)
〔程〕內經曰: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皆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以竹管吹其兩耳。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見繆刺論。)今仲景亦剔左角之發治者。以左角為陽氣之所在。五絡之所繞。五絡皆竭,故剔其五絡之血餘以治之。和以酒灌者。助藥力而行氣血也。
肘後云尸厥之病。卒死而脈猶動。聽其耳中。循循如嘯聲,而股間暖是也。耳中雖然嘯聲,而脈動者,故當以尸蹶救之。巢源云:尸厥者。陰氣逆也。此由陽脈卒下墜。陰脈卒上升。陰陽離合。榮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常。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聽其耳內。循循有如嘯之聲,而股間暖者是也。
救卒死客忤死。還魂湯主之。方。(肘後無方名。冠張仲景諸要方六字。三因名追魂湯。〔原注〕千金方云:主卒忤鬼擊。飛尸。諸奄忽。氣絕無複覺,或已無脈。口噤拗不開。去齒下湯。湯下口不下者。分病患發左右。捉 肩引之。藥下。複增取一升。須臾立愈。○案千金無脈。作死一字。無拗字。捉 。作捉踏。取下有盡字。)
麻黃(三兩去節一方四兩○肘後千金翼用四兩)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甘草(一兩炙〔原注〕千金。用桂心二兩。○案外台。引肘後。療中惡短氣欲絕方。用桂心二兩。今本肘後。不用桂。)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外台。引肘後云:通療諸昏客忤良。集驗。張文仲備急同。)
〔徐〕凡卒死及客忤死。總是正不勝邪,故陽氣驟閉而死。肺朝百脈為一身之宗。麻黃杏仁。利肺通陽之君藥。合炙甘以調中,故為救卒死主方。名曰還魂湯。著其功也。
〔鑒〕中惡客忤。便閉裡實者。仲景用備急丸。可知無汗表實者。不當用備急丸通裡。當用還魂湯以通表也。通裡者。抑諸陰氣也。通表者。扶諸陽氣也。昧者不知。以麻黃為入太陽發汗之藥。抑知不溫覆取汗,則為入太陰通陽之藥也。陽氣通動。魂可還矣!
又方(肘後。冠張仲景諸要方。外台引肘後。)
韭根(一把) 烏梅(二七個○肘後作二十個) 吳茱萸(半升炒○肘後作半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患櫛內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飲之。(水一斗。外台。作勞水一升。)
〔徐〕韭根有薤白之功。烏梅有開關之力。吳茱萸能降濁陰。陰降而關開,則魂自還,故亦取之。然櫛浮則生。沉則死。蓋櫛為本人日用之物。氣之所及也。浮則其人陽氣未絕。沉則久已有陰無陽,故主死。然仍分飲之。信櫛無寧信藥耳。
〔程〕方亦可解,而櫛之浮沉,則不可解也。
肘後云: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多於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衝心胸。不即治亦殺人。又云: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謂客氣犯人也。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難也。恐此當言忿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于晝。又熱。猶應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治之方。(救。外台。作仲景云三字。忿。趙本外台。作陰。為是。○案巢源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則難治。此謂其晝則陽盛。其氣易通。夜則陰盛。其氣難通,可以証也。治之方。外台。作活一字。)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須臾可少桂湯及粥清含與之。令濡喉。漸漸能咽。及稍止。若向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 好。此法最善。無不活者。(據。程金鑒。作揉。及稍。外台作乃稍。若向二字。程金鑒。作更一字。外台作兼一字。 。程金鑒。作朵。無好字。外台。作彌。趙本音釋。 。莫分切。深入也。並義難通。外台為是。)
〔鑒〕觀此諄諄告切。仲景仁心。惟恐人畏其繁瑣,而不治也。此法嘗試之。十全八九。始知言果不謬。弦弦猶言緊緊也。揉胸按腹。摩臂脛屈伸之,皆引導其氣之法也。
巢源云:徐徐捧下。其陰陽經絡。雖暴壅閉,而臟腑真氣,故有未盡。所以猶可救療,故有得活者。若見其懸柱。便忽遽截斷其繩。舊云則不可救。此言氣已壅閉。繩忽暴斷。其氣雖通,而奔走運悶,故則氣不能還,即不得複生。千金治自縊死方。凡救自縊死者。極須按定其心。勿截繩。手抱起。徐徐解之。心下尚溫者。以氍毹覆口鼻。兩人吹其兩耳。
肘後。療自縊死。心下尚微溫久猶可治方。徐徐抱解其繩。不得斷之。懸其發。令足去地五寸許。塞兩鼻孔。以蘆管內其口中至咽。令人噓之。有頃。其腹中礱礱,或是通氣也。其舉手撈人。當益堅捉持。更遞噓之。若活了能語,乃可置。若不得懸發。可中分發。兩手牽強耳。又方。皂莢末。蔥葉吹其兩鼻孔中。逆出複內之。又方。以蘆管。吹其兩耳。極則易人吹。取活乃止。若氣通者。以少桂湯。稍稍咽之。徐徐乃以少粥清與之。(出外台。今本肘後無考。)管氏五絕治法云:徐徐放下。將喉氣管捻圓。揪發向上揉擦。用口對口接氣。糞門用火筒吹之。以半夏皂角搐鼻。以薑汁調蘇合香丸灌之,或煎水香細辛湯。調灌亦得。如蘇可治。繩小痕深。過時身冷者不治。
○程氏醫學心悟云:予嘗見自暮至旦,而猶救活者,不可輕棄也。○顧氏瘍醫大全云,必須心口尚溫。大便未下。舌未伸出者救活。
案桂湯。諸書無考。蓋此單味桂枝煎湯耳,而洗冤錄。引本經之文。後載官桂湯方。未知何本。錄左備考。
洗冤錄。官桂湯
廣陳皮(八分) 濃朴 半夏(各一錢) 肉桂 乾薑(各五分) 甘草(三分)
凡中 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外台。引肘後。今本肘後無考。)屈草帶。繞 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亦可。用熱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車缸以著 人。取令溺。須得流去。此謂道路窮卒無湯。當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溫。若湯便可與之,不可泥及車缸。恐此物冷。 既在夏月。得熱泥土。暖車缸,亦可用也。(外台。屈草帶。作屈草帶。按及作若脫。著 人。作著人臍上。須得。作不得。令溺其中。作令人溺其中。欲使上。有仲景云三字。若湯間。有有字。與之下。有仲景云三字,不可下。有用字。)
〔程〕中 不可得冷。猶被凍不可沃以熱湯。寒熱拒隔。反為大害。(本草。車轄。一名車缸,即車軸鐵轄頭。)
巢源云:夏月炎熱。人冒涉途路。熱毒入內。與五臟相並。客邪熾盛,或郁瘀不宣。致陰氣卒絕。陽氣暴壅。經絡不通,故奄然悶絕,謂之 。然此乃外邪所擊。真臟未壞。若遇便治救。氣宣則蘇。夫熱 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謂外卒以冷。觸其熱。蘊積於內。不得宣發故也。
三因方云:中暑悶倒。急扶在陰涼處。切不可與冷。當以布巾衣物等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續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暖即漸醒。如倉卒無湯處。掬道上熱土。於臍上。仍撥開作窩子。令人更溺於其中。以代湯。急嚼生薑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亂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立醒。
葉氏避暑錄話云:道路城市間。中暑昏仆而死者,此皆虛人勞人,或飢飽失節,或素有疾。一為暑氣所中。不得泄則關竅皆窒。非暑氣使然。氣閉塞而死也。大蒜一握。道上熱土。雜研爛。以新水和之。濾去滓。抉其齒灌之。有頃即蘇。
救溺死方(外台。引短劇云:療溺死。若身尚暖者方。)取灶中灰兩石餘。以埋人。從類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鑒〕嘗試蠅子落水而死者。用灶灰埋之自治。(案出本草綱目冬灰條。)李 曰。灶灰得火土相生之氣。以埋人,則外溫衛氣,而內滲水濕,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
巢源云:人為水所沒溺。水從孔竅入。灌注腑臟。其氣壅閉故死。若早拯救得出,即泄瀝其水。令氣血得通。便得活。經半日及一日。猶可活。氣若已絕。心上暖,亦可活。
千金:治落水死方。以灶中灰。布地令濃五寸。以甑側。著灰上。令死者伏於甑上。使頭少垂下。
炒鹽二方寸匕。內竹管中。吹下孔中,即當吐水。水下因去甑。下死者著灰中。壅身。使出鼻口,即活。
○又方。掘地作坑。熬數斛灰。內坑中。下死人。覆灰。濕徹即易。勿令大熱 人。灰冷更易。半日即活。
上療自縊溺 之法。並出自張仲景為之。其意殊絕。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關。實救人之大術矣!傷寒家。數有 病。非此遇熱之 。(〔原注〕見外台肘後目。○案外台。引肘後。今本肘後無考。意下。有理字。程所能下句。實。作系。外台作亦非本草之所能開悟。實下。有拯字。
程本無數字。外台作別複二字。又 病下。有在上仲景論中六字。程之 下。有詳之二字。
沈本金鑒。不載。此條。原注。目字。疑是同字訛。俞本無目字是。)
案三因方云:傷暑中 。其實一病。但輕重不同。新校正要略者,乃云傷寒家別有 病。非也。又本草綱目。人尿附方。引此條,亦為林億語。並誤。殊不知此肘後文。外台已引之。疏亦甚。
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原注〕見肘後方○案今本肘後無考。千金傷損門。治腕折瘀血。三味桃仁湯方注。引肘後云:仲景方。用大黃云云:詳注左。)
大黃(一兩切浸湯成下○肘後用三兩) 緋帛(如手大燒灰) 亂髮(如雞子大燒灰用)久用炊單布(一尺燒灰○肘後一尺上有方字) 敗蒲(一握三寸○肘後寸下有切字)桃仁(四十九個去皮尖熬) 甘草(如中指節炙銼)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成。內酒一大盞。次下大黃。去滓。分溫三服。先銼敗蒲席半領。
煎湯浴。衣被蓋覆。斯須通利數行。痛楚立瘥。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肘後。先字。作別。斯字。作服藥二字。)
〔徐〕從高墜下。雖當救損傷筋骨為主。然頓跌之勢。內外之血,必無不瘀。瘀不去則氣不行。氣不行則傷不愈,故以桃仁大黃。逐瘀為主。緋帛。紅花之餘。亂髮。血之餘。合童便以消瘀血。敗蒲亦能破血行氣,故入煎。能療腹中損傷瘀血。湯浴能活周身血氣。然筋骨瘀血,必有熱氣滯郁,故以炊單布。受氣最多,而易消者。以散滯通氣。從其類也。加少炙甘草。補中以和諸藥也。
千金桃仁湯 治腕折瘀血方。
桃仁(四十枚) 亂髮(一握) 大黃(如指節大一枚)
上三味。以布方廣四寸。以繞亂髮燒之 咀。大黃桃仁。以酒三升。煮取一升。盡服血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