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清 元簡


卷五 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論一首、脈証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來。傷寒論。太陽下編。作得。斷下。有者字。)

〔程〕婦人傷寒中風。六經傳變治例。與男子同法。唯經水適來適斷。熱入血室。與夫胎前產後。崩漏帶下,則治有殊也。婦人經行之際。當血弱氣盡之時。邪氣因入血室。與正氣相搏,則經為之斷。血為之結也。血結則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與小柴胡解表裡,而散血室之邪熱。

〔尤〕仲景單用小柴胡湯。不雜血藥一味。意謂熱邪解而乍結之血自行耳。(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以下二條同。)
許氏本事方。小柴胡加地黃湯。治婦人室女。傷寒發熱,或發寒熱。經水適來,或適斷。晝則明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狀,亦治產後惡露方來。忽爾斷絕,即於小柴胡湯。加生乾地黃。辛亥中。寓居毗陵。學官王仲禮其妹病傷寒。發寒熱。遇夜則如有鬼物所憑。六七日忽昏塞。涎響如引鋸。牙關緊急。瞑目不知人。疾勢極危。召予視。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經來否。其家云:月經方來。病作而經遂止。得一二日。發寒熱。晝雖靜。夜則有鬼祟。從昨日來。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熱入血室証也。仲景云: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晝則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發作有時。此名熱入血室。醫者不曉。以剛劑與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當先化其涎。後除其熱。予急以一呷散投之。兩時頃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黃湯。三服而熱除。不汗而自解矣!(一呷散。大天南星一味。選臘辰日製。詳見於本書。)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脈經注。二焦字疑。)

〔程〕傷寒發熱。又值經水適來之時,則寒邪乘虛而入。搏於血室。夫邪去陽入陰,則晝日明了。陰被其邪,故暮則譫語。如見鬼狀也。無者。禁止之辭。犯胃氣以禁下言也。上二焦以禁汗吐言也。今邪在血室中,則非汗吐下所宜矣!上章以往來寒熱如瘧,故用小柴胡。以解其邪。下章以胸脅下滿。如結胸狀,故刺期門。以瀉其實。此章則無上下二証。似待其經行血去。邪熱得以隨血出而解也。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太陽下編。得下。有之字。)

〔程〕發熱惡寒,則風邪在表。未入於裡。值經水適來。至七八日,則邪熱乘虛而內入。入則表証罷,故脈遲身涼和也。胸脅者。肝之部分。靈樞經曰: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其正經,則布脅肋。以肝藏血。邪入血室,故令胸脅滿。如結胸狀也。肝藏魂。熱搏於陰,故令譫語也。期門者。肝之募。刺之以瀉其實。

許氏本事方云: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証。醫者不識。用補血調氣藥。涵養數日。遂成血結胸,或勸用前藥。予曰:小柴胡用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則有一焉。刺期門穴斯可矣!予不能針。請善針者治之。如言而愈,或者問曰:熱入血室。何為而成結胸也。予曰:邪氣傳入經絡。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而入血室。血為邪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複入膻中,則血結於胸也。何以言之。

婦人平居。水當養於木。血當養於肝也。方未受孕,則下行以為月水。既妊娠,則中蓄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之以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並歸肝經。聚於膻中。結於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湯劑可及,故當刺期門也。活人書。海蛤散。治血結胸。(海蛤。滑石。甘草。各一兩。芒硝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下。)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者愈。(詳傷寒論輯義陽明篇。者。太陽中篇。作則。)

〔尤〕陽明之熱。從氣而之血。襲入胞宮,即下血而譫語。蓋衝任之脈。並陽明之經。不必乘經水之來,而後熱得入之,故彼為血去而熱入。此為熱入而血下也。但頭汗出者。陽通而閉在陰也。此雖陽明之熱,而傳入血室,則仍屬肝家,故亦當刺期門。以瀉其實。刺已周身 然汗出,則陰之閉者亦通,故愈。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濃朴湯主之。(臠。脈經作腐。)

〔尤〕此凝痰結氣。阻塞咽嗌之間。千金。所謂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

〔鑒〕咽中如有炙臠。謂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氣病也。此病得於七情。郁氣凝涎而生,故用半夏濃朴生薑。辛以散結。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飲行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郁氣。俾氣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証男子亦有。不獨婦人也。

巢源云:咽中如炙肉臠者。此是胸膈痰結。與氣相搏。逆上咽喉之間。結聚狀如炙肉之臠也。

半夏濃朴湯方(〔原注〕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案今本。肉下。有臠字。)

半夏(一升) 濃朴(三兩) 茯苓(四兩○趙作二兩) 生薑(五兩) 乾蘇葉(二兩○千金云一方無乾蘇葉生薑)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聖惠方。半夏散。治咽喉中。如有炙腐。
於本方中。加枳殼訶黎勒皮。
王氏易簡。四七湯。治喜怒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之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節。嘔吐惡心。並宜服之。(即本方。)
又云:婦人情性執著。不能寬解。多被七氣所傷。遂致氣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滿悶欲絕。產婦尤多。此証服此劑。間以香附子藥。久服取效。婦人惡阻。尤宜服之。間以紅丸子尤效。一名濃朴半夏湯。一名大七氣湯。
瑞竹堂經驗方。四七湯。治婦人女子。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痛。
於本方。加香附子甘草。煎成加琥珀末調服。
仁齋直指:桂枝四七湯。治風冷寒邪。搏心腹作痛。
於本方。合桂枝湯。加枳殼人參。

又四七湯。治驚憂氣遏上喘。(即本方。)
又加減七氣湯。治氣鬱嘔吐。
於本方。合千金七氣湯。(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生薑。)去紫蘇。

又加味四七湯。治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於本方。加茯神遠志甘草石菖大棗。
三因七氣湯。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郁發。致五臟互相刑克。陰陽反戾。揮霍變亂。吐利交作。寒熱眩暈。痞滿咽塞。
於本方。加桂枝芍藥陳皮人參大棗。

孫氏三吳醫案云:張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頭運。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驚膽怯。不敢出門。稍見風即遍身疼。小腹時疼。小水淋瀝而疼。脈兩寸皆短。兩關滑大。右關尤搏指。此梅核氣症也。以半夏四錢。濃朴一錢。紫蘇葉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三分。薑三分。水煎食後服。每用此湯。調理多效。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鑒〕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靈所憑,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癲狂病也。數欠伸。喝欠也。喝欠煩悶。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實,故証及也。

案沈尤以臟為子宮。甚誤。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三因。名小麥湯。袖珍。名甘草湯。)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案溫分徐沈尤作分溫,是。)

〔程〕內經曰:悲則心系急。甘草大棗者。甘以緩諸急也。小麥者。谷之苦者也。靈樞經曰:心病者,宜食麥,是谷先入心矣!

案素問。以小麥為心之谷。千金云:小麥養心氣。本方所主。正在於此,而金鑒云:方義未詳,必是偽錯。此說大誤。驗之於病者。始知立方之妙也。
許氏本事方云:鄉裡有一婦人。數欠。無故悲泣不止,或謂之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應。予忽憶有一証云:婦人臟躁云云:急令治藥。盡劑而愈。古人識病製方。種種妙絕如此。試而後知。
陳氏婦人良方云:鄉先生程虎卿內人。妊娠四五個月。遇晝則慘戚悲傷。淚下數欠。如有所憑。醫與巫兼治,皆無益。仆年十四。正在齋中習業。見說此証,而程省元皇皇無計。仆遂告之。管先生伯同說。記憶先人曾說此一証。名曰臟躁悲傷。非大棗湯不愈。虎卿借方看之。甚喜對証。笑而治藥。一投而愈矣!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婦人下。千金。有霍亂嘔逆二字。瀉心湯上。千金有甘草二字。)

〔尤〕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與溫散,而反下之,則寒內入而成痞。如傷寒下早例也。然雖痞而猶吐涎沫,則上寒未已,不可治痞。當先治其上寒,而後治其中痞,亦如傷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魏〕瀉心湯。在傷寒論中。為方不一,亦當合傷寒論中痞証諸條。參觀之,而求其治法。

小青龍湯方(見肺癰中。)

瀉心湯方(見驚悸中○案驚悸所載即三黃瀉心湯。此恐不然。據千金。當是甘草瀉心湯。)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未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辯記。勿謂不然。(徐云:未多之未字。疑誤。程尤作來多。程云:謂崩帶之屬。金鑒亦作來多。云來字。當是未字。本條皆經水斷絕之病。若系來多,則與上文不合,是傳寫之訛。案撰金鑒者。何不考之正脈等本。可疑。沈魏並仍原文。令陰。趙本作冷陰。非。)

〔鑒〕此條為婦人諸病綱領。其病之所以異於男子者。以其有月經也。其月經致病之根源,則多因虛損積冷結氣也。三者一有所感,皆能使經水斷絕。至有歷年。寒積胞門,以致血凝氣結,而不行者。先哲云:女子以經調為無病。若經不調,則變病百出矣!以下皆言三者阻經之變病。其變病之不同。各因其人之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之異也。如寒外傷經絡。其人上焦素寒,則凝堅在上,故上焦胸肺受病也。形寒傷肺,則氣滯阻飲,故嘔吐涎唾也。若其人上焦素熱。寒同其化。久則成熱。熱傷其肺,故成肺癰,而形體損瘦也。若其人中焦素寒,則在中盤結,故繞臍疝痛也,或兩脅疼痛,是中焦之部。連及肝臟故也,或其人中焦素熱,則不病寒疝,而病結熱於中矣!中熱故不能為寒疝,而繞臍之痛仍在關元也。其人脈數當生瘡。若無瘡則熱必灼陰。皮膚失潤,故肌粗若魚鱗也。然此嘔吐涎唾。寒疝疼痛。肌若魚鱗等病,亦時著男子。非止女子病也。在下未多。謂經候不勻,而血不多下也。邪侵胞中,乃下焦之部,故病陰中掣痛少腹惡寒也,或痛引腰脊。下根氣街急痛。腰膝疼煩,皆胞中衝任為病。所以必然也,或痛極奄忽眩冒。狀如厥癲,亦痛甚之常狀也。若其人或有憂慘悲傷多嗔之遇,而見此眩冒厥癲之証。實非有鬼神也。凡此胞中衝任血病,皆能病帶,故諺曰十女九帶也。然帶下病久。津液必傷。形必羸瘦。診其脈虛。審其多寒。豈止病此三十六病,而千變萬端矣!雖千變萬端。然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與病參究。行其針藥。治危得安也。其有病雖同,而脈不同者,則當詳加審辨,故曰子當辨記。勿謂不然也。

〔尤〕甚則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所謂陰病者。下行極而上也,或有憂慘悲嗔。狀如鬼神者。病在陰則多怒。及悲愁不樂也,而總之曰此皆帶下。帶下者。帶脈之下。古人列經脈為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病。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三十六病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也。

案史記扁鵲傳云: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知古所稱帶下,乃腰帶以下。經血諸疾之謂也。金鑒云,此皆帶下一句。當在非有鬼神之下。文義相屬,是傳寫之訛。此說非也。本條隔句押韻。如依金鑒而改之,則失上下押韻之法,不可從也。巢源云:諸方說三十六疾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不通是也。又云:張仲景所說三十六疾,皆由子臟冷熱勞損,而挾帶下。起於陰內。條目混漫。與諸方不同。據巢氏此言,則本條所謂三十六疾。今無所考歟。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証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案沈尤所字下句。所。許同,即日晡所之所。諸家或接下句。義不通。)

〔程〕下利。當是下血。

〔鑒〕所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文義相屬,必是傳寫之訛。李 曰。婦人年五十,則已過七七之期。任脈虛。大衝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時也。所病下利。據本文帶下觀之。當是崩淋下血之病。蓋血屬陰。陰虛故發熱。暮亦屬陰也。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於胞宮,而出於會陰。正當少腹部分。衝脈挾臍上行,故衝任脈虛,則少腹裡急。有乾血,亦令腹滿。內經云: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手背為陽。掌心為陰,乃手三陰過脈之處。陰虛故掌中煩熱也。陽明脈挾口環唇。與衝脈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難經云:血主濡之。以衝脈血阻不行,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乾燥。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半產。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則唇口乾燥之所由生也。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 當歸 芎 芍藥(各二兩) 人參 桂枝 阿膠牡丹皮(去心) 生薑 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取。徐沈尤。並作治,是。)

〔程〕婦人有瘀血。當用前証下瘀血湯。今婦人年五十。當天癸竭之時。又非下藥所宜,故以溫藥治之。以血得溫即行也。經寒者溫以茱萸薑桂。血虛者益以芍藥歸芎。氣虛者補以人參甘草。血枯者潤以阿膠麥冬。半夏用以止帶下。牡丹用以逐堅 。十二味為養血溫經之劑,則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調月水。
千金。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斷,或月經來過多。及過期不來。服之亦佳方。(即本方。外台引千金。名溫經湯。斛。作斗。)和劑局方。溫經湯。治衝任虛損。月候不調,或來多不斷,或過期不來,或崩中去血。過多不止。又治曾經損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發熱下利。手掌煩熱。唇乾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即本方。醫學入門。名大溫經湯。)
王氏易簡云:若經血不調。血臟冷痛者。當用小溫經湯,即本方。別本。以當歸附子二味。等分白水煎服。不載本方。案已名小溫經湯。恐非本方。
百一選方。正經湯。
於本方。去芎 甘草。加熟地黃。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案本草綱目。土瓜條。經下。補或字。義尤明。金鑒改再作不字。非。)

〔尤〕婦人經脈流暢。應期而至。血滿則下。血盡複生。如月盈則虧。月晦複 也。惟其不利,則蓄泄失常。似通非通。欲止不止。經一月,而再見矣!少腹滿痛。不利之驗也。土瓜根。主內痺瘀血月閉。 蟲。蠕動逐血。桂枝芍藥。行榮氣而正經脈也。

土瓜根散方(〔原注〕陰 腫,亦主之。)
土瓜根 芍藥 桂枝 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土瓜根。破瘀血,而兼治帶下,故以為君。 蟲下血閉以為臣。芍藥通順血脈以為佐。桂枝通行瘀血以為使。 疝亦凝血所成,故此方亦治 腫。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複花湯主之。

〔尤〕本文已見虛勞篇中。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而益之曰旋複花湯主之。蓋專為婦人立法也。詳本草。旋複花。治結氣去五臟間寒熱。通血脈。蔥。主寒熱除肝邪。絳帛。入肝理血。殊與虛寒之旨不合。然而肝以陰臟,而含少陽之氣。以生化為事。以流行為用,是以虛不可補。解其郁聚,即所以補寒,不可溫行其血氣,即所以溫固,不可專補其血。以傷其氣,亦非必先散結聚,而後溫補。如趙氏魏氏之說也。

〔鑒〕此條詳在傷寒論辨脈法篇。錯簡在此。旋複花湯主之一句,亦必是錯簡。半產漏下,則氣已下陷。焉有再用旋複花下氣之理。

旋複花湯方

旋複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原注〕臣億等校諸本。
無膠薑湯方。想是妊娠中膠艾湯。○樓氏綱目云,即芎歸膠艾湯。一云:加乾薑一兩。)

〔鑒〕李 曰。陷經漏下。謂經脈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氣不攝血也。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榮氣腐敗也。然氣血喜溫惡寒。用膠薑湯。養氣血則氣盛血充。推陳致新,而經自調矣!按此條文義,必有缺誤。膠薑湯。方亦缺。姑採此注。以見大意。

〔尤〕陷經。下而不止之謂。黑則因寒而色瘀也。
膠薑湯。方未見。然補虛溫裡止漏。阿膠乾薑二物已足。林億云:恐是膠艾湯。按千金膠艾湯。有乾薑。似可取用。
巢源。載五色漏下。其五曰。腎臟之色黑。漏下黑者,是腎臟之虛損,故漏下而挾黑色也。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如敦狀。脈經作敦敦狀更四字。注。要略云:滿而熱。案徐沈。生。改經。誤。)

〔尤〕敦音對。按周禮注。盤以盛血。敦以盛食。蓋古器也。少腹滿。如敦狀者。言少腹有形高起。如敦之狀。與內經脅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小便難。病不獨在血矣!不渴。知非上焦氣熱不化。生後,即產後。產後得此,乃是水血並結,而病屬下焦也,故以大黃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膠者。所以去瘀濁,而兼安養也。

案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盤玉敦。鄭注。敦。盤類。古者以盤盛血。以敦盛食。尤注本於此。又廣雅。釋器。●。盂也。爾雅釋丘。郭注。敦。盂也。知本條如敦狀。謂如盤盂之形也。脈經如敦敦狀,而千金云:陰交石門。主水脹水氣。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黃,則脈經似是。然如字。竟無著落。沈云:人敦而不能起。言其下重之情也。金鑒云:敦。大也,皆于文義。不相葉。今從尤注。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原注〕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瘀血者。)

〔尤〕經水不利下者。經脈閉塞而不下。比前條下而不利者。有別矣,故彼兼和利,而此專攻逐也。然必審其脈証並實,而後用之。不然。婦人經閉。多有血枯脈絕者矣!雖養衝任。猶恐不至,而可強責之哉。

〔鑒〕婦人經水不利下。言經行不通利快暢下也,乃婦人恆有之病。不過活瘀導氣。調和衝任。足以愈之。今曰抵當湯主之。夫抵當重劑。文內無少腹結痛。大便黑。小便利。發狂善忘。寒熱等証。恐藥重病輕,必有殘缺錯簡。讀者審之。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 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千金桃仁煎。治帶下月經閉不通。
本方:去蛭。加朴硝五兩。

千金翼:抵當湯。治婦人月水不利。腹中滿。時自減。並男子膀胱滿急方。
本方:去虻蟲。加虎杖二兩。一云虎掌。

又杏仁湯。治月水不調,或一月再來,或兩月三月不來,或月前,或月後。閉塞不通。
於本方。加杏仁三十枚。(千金同。)
李氏必讀。代抵當湯。行瘀血。(如血老而甚者。去歸地。加彭朮。)
生地黃 當歸尾 穿山甲(各三錢) 降香(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一錢)桃仁(去皮尖炒二錢) 大黃(去皮三錢) 芒硝(八分)
水二鐘。煎一鐘。血在上食後服。血在下食前服。

張氏醫通云:水蛭如無。以陵鯉甲。生漆塗炙。代之。
又代抵當丸。治虛人蓄血,宜此緩攻。
於前方。去降香。加彭朮為末。蜜丸。蓄血而上部者。丸如芥子。黃昏去枕仰臥。以津咽之。令停喉。以搜逐瘀積。在中部食遠。下部空心。俱丸如梧子。百勞水煎湯下之。汪氏醫方集解同。但去降香莪朮芒硝。用玄明粉。

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沈〕臟,即子宮也。堅癖不止。止當作散字。堅癖不散。子宮有乾血也。白物者。世謂之白帶也。

〔魏〕藏堅之臟。指子宮也。臟中之臟。指陰中也。

〔尤〕臟堅癖不止者。子臟乾血。堅凝成癖,而不去也。乾血不去,則新血不榮,而經閉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時。胞宮生濕。濕複生熱。所積之血。轉為濕熱所腐,而成白物。時時自下,是宜先去其臟之濕熱。礬石卻水除熱。合杏仁破結潤乾血也。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五內中。劇者再內之。

〔程〕礬石酸澀。燒則質枯。枯澀之品,故神農經以能止白沃,亦澀以固脫之意也。杏仁者。非以止帶。以礬石質枯。佐杏仁一分。以潤之。使其同蜜。易以為丸。滑潤易以內陰中也。此方專治下白物而設。未能攻堅癖下乾血也。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尤〕婦人經盡產後。風邪最易襲入腹中。與血氣相搏,而作刺痛。刺痛。痛如刺也。六十二種未詳。紅藍花。苦辛溫。活血止痛。得酒尤良。不更用風藥者。血行而風自去耳。

紅藍花酒方(〔原注〕疑非仲景方。)
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外台。近效。療血暈絕不識人煩悶方。
紅藍花三兩。新者佳。以無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煮取一大盞。去滓候稍冷服之。
婦人良方。紅藍花酒。療血暈絕不識人。煩悶言語錯亂。惡血不盡。腹中絞痛。胎死腹中。
紅藍花一兩。上為末。分二服。每服酒二盞。童子小便二盞。煮取盞半。候冷分為二服。留滓再並煎。
一方無童便。(本出肘後。○徐氏胎產方。治產後血暈。昏迷心氣絕。)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徐〕此言婦人之病。大概由血,故言諸疾痛,皆以朮苓澤歸芍芎主之。謂即有因寒者,亦不過稍為加減。非真以此方概腹中諸痛也。

〔鑒〕諸疾腹痛。謂婦人腹中諸種疾痛也。既曰諸疾痛,則寒熱虛實。氣食等邪,皆令腹痛。豈能以此一方。概治諸疾痛耶。當歸芍藥散主之,必是錯簡。

當歸芍藥散方(見前妊娠中。)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徐〕此言婦人之病。既已由血,則虛者多。從何補起。唯有建中之法為妙。謂後天以脾胃為本。胃和而飲食如常,則自能生血而痛止也。小建中,即桂枝東加飴糖也。言外見當扶脾之統血。不當令借四物之類耳。前產後附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正此意也。

小建中湯方(見前虛勞中。)
朱氏集驗方。加味建中湯。治女人虛敗腹痛。
本方中。加當歸琥珀木香。
施丸端效方。大加減建中湯。治婦人胎前產後。一切產損。月事不調。臍腹 痛。往來寒熱。自汗口乾煩渴。于黃耆建中湯。去膠飴。加當歸川芎白朮。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能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以胞以下。脈經。作此人故肌盛。頭舉身滿。今反羸瘦。頭舉中空。感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服腎氣丸。以中有茯苓故也。方在虛勞中。)

〔尤〕飲食如故。病不由中焦也。了戾與繚戾同。胞系繚戾,而不順,則胞為之轉。胞轉則不得溺也。由是下氣上逆,而倚息。上氣不能下通,而煩熱不得臥。治以腎氣者。下焦之氣腎主之。腎氣得理。庶繚者順。戾者平,而閉乃通耳。

巢源云:胞轉之病。由胞為熱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氣還迫於胞。屈辟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內外壅脹不通,故為胞轉。其狀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張仲景云:婦人本肥盛。且舉自滿。全羸瘦。且舉空減。胞系了戾,亦致胞轉。(朱氏格致論。引婦人本肥盛云云,而曰。其義未詳。)案了。繚並音聊。繚。纏也。繞也。千金有四肢痿 繚戾等文。舒氏女科要訣云:了戾者。絞紐也。

腎氣丸方

乾地黃(八兩) 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千金翼用桂附各二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詳於虛勞。及消渴中。當參考。)

〔鑒〕趙良曰。此方在虛勞中。治腰痛小便不利。小腹拘急。此亦用之何也?蓋因腎虛用之也。用此補腎則氣化。氣化則水行而愈矣!然轉胞之病。豈盡由下焦腎虛。氣不化出致耶,或中焦脾虛。不能散精歸於胞。及上焦肺虛。不能下輸布於胞,或胎重壓其胞,或忍溺入房,皆足成此病,必求其所因。以治之也。

李曰。方名腎氣丸者。氣屬陽。補腎中真陽之氣也。內具六味丸。壯腎水。以滋小便之源。附桂益命門火。以化膀胱之氣,則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此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腎氣丸也。
蛇床子散方。溫陰中坐藥。(脈經。作婦人陰寒。溫陰中作藥。蛇床子散主之。徐程魏尤金鑒並同。)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合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合。趙作令,是。)

〔徐〕坐。謂內入陰中。如生產謂坐草之坐也。

〔程〕白粉,即米粉。借之以和合也。

〔尤〕陰寒陰中寒也。寒則生濕。蛇床子溫以去寒。合白粉燥以除濕也。此病在陰中,而不關臟腑,故但內藥陰中自愈。

案千金注云:坐藥,即下著坐導藥。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野狼牙湯洗之。

〔尤〕脈滑者濕也。脈數者熱也。濕熱相合,而系在少陰,故陰中即生瘡。甚則蝕爛不已。野狼牙味酸苦。除邪熱氣疥瘡惡瘡。去白蟲,故取治是病。

案龔氏外科百效云:如因婦人子宮。有敗精帶濁,或月水未淨。與之交合。後又未洗。男子腎虛。邪穢滯氣。遂令陰莖連睪丸腫瘡。小便如淋。名陰蝕瘡。然婦人亦有之。據此則陰蝕,乃霉瘡之屬已。

野狼牙湯方(外台引千金云:療人陰蟲瘡方。案千金云:治陰中癢入骨困方。與外台所引異。)
野狼牙(三兩○千金作兩把)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外台古今錄驗。婦人陰蝕。苦中爛傷。野狼牙湯。
野狼牙三兩。 咀以水四升。煮取半升。去滓內苦酒。如雞子中黃一杯煎沸。適寒溫。以綿濡湯。以瀝瘡中。日四五度即愈。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髮煎導之。

〔尤〕陰吹。陰中出聲。如大便失氣之狀。連續不絕,故曰正喧。穀氣實者。大便結而不通,是以陽明下行之氣。不得從其故道,而乃別走旁竅也。豬膏髮煎。潤導大便。便通氣自歸矣!

案金鑒云:膏髮煎導之五字。當是衍文。此穀氣之實也之下。當有長服訶黎勒丸之六字。後陰下氣,謂之氣利。用訶黎勒散。前陰下氣,謂之陰吹。用訶黎勒丸。文義始屬。藥病相對。蓋訶黎勒丸。以訶黎勒固下氣之虛。以濃朴陳皮平穀氣之實,亦相允合。方錯簡在雜療篇內。此說未知是否。姑附之。
蕭氏女科經論云:按婦人陰吹証。仲景以為穀氣實。胃氣下泄所致。此之病機。有不可解。云來注云:胃實腸虛。氣走胞門,亦是隨仲景之文,而詮之也。夫人穀氣胃中。何嘗一日不實,而見陰吹之証者。未之嘗聞。千百年之書。其缺疑可也。予甲寅歲。游峽右。有友吳禹仲來詢云:此鎮有一富室女。陰戶中時簌簌有聲。如後陰之轉失氣狀。遍訪醫者。不曉此何病也。予曰:陰吹証也。仲景之書有之。禹仲因嘆予之讀書之博。案陰吹非罕見之病。簡前年療一諸侯夫人患此証。尋為瘵。藥罔效而沒。

膏髮煎方(見黃膽中。)

小兒疳蟲蝕齒方(〔原注〕疑非仲景方。)
雄黃 葶藶
上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案本草綱目。二味等分。日。作月。)

〔程〕小兒胃中有疳熱,則蟲生,而牙斷蝕爛。雄黃味辛。葶藶味苦。辛苦能殺蟲故也。按張仲景有口齒論一卷。(案見宋藝文志。)今未之見。豈被處簡脫於此耶,而婦人方後。不應有小兒方也。

案玉函經第八卷末,亦載治小兒藥三方。蓋另有幼科書,而亡佚者。此類豈其遣方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