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清 元簡


卷四 黃膽病脈証並治第十五

論二首、脈証十四條、方七首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痺。痺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苦。徐本。脈經。作若。)

〔程〕脈得浮緩者,必發黃,故傷寒脈浮而緩者。系在太陰。太陰者,必發身黃。今浮為風。緩為痺。非外証之中風,乃風熱蓄於脾土。脾主四肢,故四肢苦煩。瘀熱行於外,則發黃也。

〔沈〕風濕鬱結。邪正為痺。痺者。閉也。因風拒閉。營衛為痺。非內經風寒濕三氣之痺。

案痺非中風。文義不屬。恐有脫誤。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脈經。女勞疸酒疸。各為別條。徐沈魏尤並同。疸。沈尤。作癉。)

〔程〕趺陽。胃脈也。數為熱。緊為寒。此胃中陰陽不分。清濁相干。寒熱混雜。雖消穀不能傳導,故食即滿也。尺脈以候腎。浮為風,則傷腎。趺陽以候胃。緊則寒不傷胃,而傷於脾。風寒相搏。邪不消穀。得穀氣則熏蒸頭目,故作眩也。谷不消,則胃中之濁氣下流,而小便又不通利。正以腎為胃關。脾寒被於少陰,則不能行宣泄之令。胃熱流於膀胱,則熱瘀蓄而不行。一身盡黃。因作穀疸也。

〔尤〕腎勞而熱。黑色上出。猶脾病而黃外見也。額于部為庭。靈樞云:庭者。顏也。又云:腎病者。顴與顏黑。微汗出者。腎熱上行,而氣通於心也。手足心熱。薄暮即發者。病在裡在陰也。膀胱急者。腎熱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勞過度。熱從腎出,故名曰女勞癉。若腹如水狀,則不特陰傷。陽亦傷矣,故曰不治。懊憹。郁悶不寧之意。熱內蓄,則不能食。熱上沖,則時欲吐。酒氣熏心,而味歸脾胃也。此得之飲酒過多所致,故名酒癉。

巢源云:黃膽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腑臟未和。水穀相並。積於脾胃。複為風濕所搏。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食已如飢。令身體面目。及爪甲小便盡黃,而欲安臥。黃膽也。穀疸之狀。食畢頭眩。心忪怫郁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也。女勞疸之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少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交接竟入水所致也。案本經云:小便自利。可疑。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發。陽明篇。作微。)

〔鑒〕穀疸屬胃熱。脈當數。今脈遲。脾臟寒也。寒不化谷。所以雖飢欲食。食難用飽。飽則煩悶。胃中填塞。健運失常也。清者阻於上升,故頭眩。濁者阻於下降,故小便難也,此皆欲作穀疸之征。其証原從太陰寒濕鬱黷而生。若誤以為陽明熱濕發黃下之。雖腹滿暫減。頃複如故。所以然者。脈遲寒故也。此發明欲作穀疸屬脾陰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張氏傷寒心印云:按金匱穀疸有二証。此則虛寒而冷●者也。傷寒纘論云:脈遲胃虛。下之無益,則發汗利小便之法。用之無益。惟當用和法。如甘草乾薑湯。先溫其中。然後少與調胃。微和胃氣是也。

夫病酒黃膽,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証也。

〔程〕夫小便利則濕熱行。不利則熱留於胃。胃脈貫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則心中熱。下注足跗 足下熱也。

穀酒黃膽者,或無熱。靖言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趙本。了。作小。程本。金鑒同。脈經。千金。徐沈魏。並作靖言了了。徐沈云:靖。恐是清字。外台同千金。作靜。尤同。程本。金鑒。作譫。案了。作小。靖。作譫。並系于後人改定,故今仍脈經等。作靖言了了。吐。趙本作嘔。非。)

〔尤〕酒黃癉者。心中必熱,或亦有不熱。靜言了了者,則其熱不聚於心中,而或從下積為腹滿,或從上沖為欲吐鼻燥也。腹滿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勢而越之。既腹滿且欲吐,則可下,亦可吐。然必審其脈。浮者邪近上,宜先吐。脈沉弦者,則邪近下,宜先下也。

〔沈〕詳先字。要知吐下之後,再以清解餘熱。不待言矣!(案靖。本作 。靜同。見後漢崔 傳注。)

千金云:夫人病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嘔者,宜吐之方苦參散七味者是。

苦參散 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黃。皮膚黃曲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秘。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散。餘熱不除。久黃者,宜吐下方。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 大黃 黃芩(各一兩○千金缺今據翼方補之) 葶藶(二兩)
上六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當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覺退更服之。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趙。吐。作嘔。非。)

〔程〕前証熱深,則懊憹欲吐。今熱微則心中熱,亦欲吐。病屬上焦,故一吐之可愈。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巢源。外台。無雖黑微黃四字。程。爪。作抓。)

〔尤〕酒疸。雖有可下之例。然必審其腹滿脈沉弦者,而後下之。不然。濕熱乘虛。陷入血中,則變為黑疸。目青面黑。皮膚不仁,皆血變而瘀之征也。然雖曰黑疸,而其原則仍是酒家,故心中熱氣熏灼。如啖蒜狀。一如懊憹之無奈也。且其脈當浮弱。其色雖黑當微黃,必不如女勞疸之色純黑,而脈必沉也。

〔鑒〕趙良曰。便如黑漆。其目青與脈浮弱,皆血病也。

〔魏〕黃變為黑。如物之初被火灼則黃。久被火熏則黑也。

巢源云:黑疸之狀。苦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也。夫黃膽。酒疸。女勞疸。久久多變為黑疸。千金。茵陳大黃等七味方云:夫黃發已久。變作桃皮色。心下有堅。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極赤色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遲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變 也。案桃皮色。

蓋謂帶黑不明潤,故附記備考。案汪氏醫學原理云:雖黑微黃者。難治。未知何據。

師曰:病黃膽。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面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兩熱所得之所字。程金鑒作相。面黃。趙本。脈經。作而黃。徐程沈魏尤並同。案面當作而。)

〔魏〕此病發時,乃風寒外感之病發也。

〔尤〕煩滿燥渴。

病發於熱,而複以火劫之。以熱遇熱。相得不解,則發黃膽。然非內兼濕邪,則熱與熱相攻,而反相散矣!何癉病之有哉,故曰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明其病之不獨因於熱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審其在表在裡,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盡熱,而腹熱尤甚,則其熱為在裡。裡不可從表散,故曰當下。

〔鑒〕但捫其肚熱。其熱在裡。當下之。

〔沈〕即梔子大黃湯之意也。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鑒〕脈沉。主裡也。渴欲飲水。熱瘀也。小便不利。濕鬱也。熱瘀濕鬱於裡,故發黃也。首條謂脈浮緩緊數,皆令發黃,是得之於外因也。此條脈沉,亦令發黃,是得之於內因也,故治黃有汗下二法也。

李曰。脈沉而渴。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則濕熱內蓄。無從分消,故發黃也。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原注〕舌痿。疑作身痿。○案舌痿。諸注並云:作身痿。但尤仍原文釋之非。魏云:痿當作委。舌苔色正黃。無間色,亦非。躁。趙徐沈作燥。非。)

〔徐〕腹滿。裡証也,乃有腹滿,而如身痿黃。躁不得睡。

瘀熱外行。此發黃之漸也,故曰屬黃家。見當圖治於將成。不得俟既成,而後藥之也。

案痿黃,即萎黃。謂身黃不明潤。沈云:濕熱鬱蒸,則腹滿身痿。津血枯燥。土色外越,故黃躁不得眠。此以痿為痿弱之義。且黃躁連讀。謬亦太甚。

黃膽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劇。趙本作極。)

〔鑒〕高世 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於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數也。黃膽之病。在於脾土,故當以十八日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當瘥。至十日以上不瘥,而疸病反劇者,是謂難治。謂土氣虛敗,不可治也。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陽部上。脈經。千金。程本。金鑒。有發於二字,是發熱之發。巢源千金作微。)

〔沈〕此言表病易治。裡病難治也。胃中濕熱。蒸越皮膚,則一身盡黃。雖發於外。當以表裡陰陽辨証,則知可治與難治。若疸而渴者。邪雖外越。胃中濕熱。半居於內。耗竭津液,則渴。津枯血燥。陽火亢極。表裡皆邪,故曰難治。不渴者。熱邪一發。盡越於表。裡無餘蘊。一解表而即散,故曰可治。然邪在胸膈胃腑之裡。為發陰部。內逆上沖。其人必嘔。其邪盡發皮殼之表為陽部,乃太陽所主,故振寒而發熱也。

案疸。本作癉。癉熱也,故有消癉癉瘧等之稱,而熱鬱發黃,謂之黃膽。疸乃非黃病之謂。字書。注疸字云:黃病也。誤。然如本條單言疸者。蓋省黃字也,亦不必拘耳。

穀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穀疸。茵陳蒿湯主之。(黃下。肘後。有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十字。)

〔程〕濕熱與宿谷相搏。留於胃中。因作穀疸。

〔尤〕穀疸為陽明濕熱瘀郁之証。陽明既郁。榮衛之源。壅而不利,則作寒熱。健運之機。窒而不用,則為不食。食入則適以助濕熱,而增逆滿。為頭眩心胸不安而已。

〔徐〕頭眩。為穀疸第一的據也。觀方下注云:一宿腹減。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脹可知。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大黃(二兩) 梔子(十四枚○陽明篇有擘字)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程〕茵梔以導之,則濕熱行矣!大黃以下之,則宿谷去矣!苦以泄之之劑也。

徐氏傷寒類方云: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此秘法也。

千金茵陳湯。傷寒七八日。內實瘀熱結。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脹滿,宜下之方。(即本方○與陽明篇文少異,故附載之。)

外台范汪療穀疸。茵陳湯。(即本方。)

又短劇三物茵陳蒿湯。療黃膽身目皆黃。皮膚曲塵出。

茵陳蒿(一把) 梔子(二十四枚) 石膏(一斤) ○千金加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燒石膏。令正赤。投湯中。沸定取清汁。適寒溫服一升。自覆令汗出。

又廣濟。茵陳丸。療黃膽遍身面悉黃。小便如濃梔子汁。於本方。去梔子。加黃芩枳實。蜜丸。

又必效茵陳湯。及丸。療一切黃。蔣九處得其父遠使得黃。服此極效。
於本方加黃芩。

千金茵陳湯。主黃膽酒疸酒癖。身體面目盡黃方。(按外台云:太醫校尉史脫處。)於本方。加黃芩黃連人參甘草。

又治發黃。身面目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柏汁。
於本方。加黃芩柴胡升麻龍膽。

又治發黃方。
於本方。加黃柏黃連。丸方更加黃芩。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之病。千金。作疸一字。)

〔鑒〕此詳申女勞疸之為病。黃膽日晡所發熱,乃陽明熱症。當不惡寒也,而反惡寒者。非陽明熱症。此或為女勞得之也。女勞得之疸証。雖膀胱急少腹滿,而小便自利。身雖盡黃,而額上則黑。雖發熱惟足下甚。此少陰熱。因作黑疸也,故腹脹如水狀,而大便必黑時溏。知非水脹病,乃為女勞得之疸脹病也。時溏黑色者,亦臟病及血之征也。血病者顏必變。豈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女勞疸腹滿者。為難治。以其脾胃兩敗也。以硝石入血消堅。礬石入氣勝濕。然此方治標固宜。非圖本之治。世久書訛。姑辨其理也。

〔尤〕黃家日晡所。本當發熱,乃不發熱,而反惡寒者。此為女勞。腎熱所致。與酒疸穀疸不同。酒疸穀疸。熱在胃。女勞疸熱在腎。胃淺而腎深。熱深則外反惡寒也。膀胱急。額上黑。足下熱。大便黑,皆腎熱之征。雖少腹滿脹。有如水狀,而實為腎熱,而氣內蓄。非脾濕而水不行也。

硝石礬石散方(外台。引仲景傷寒論云:肘後。短劇。崔氏。文仲。千金。范汪深師並同。)

硝石 礬石(燒等分○硝石下外台尤本有熬黃二字)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候上。徐沈尤。有其字。○外台云:大麥則須是無皮麥者。)

〔程〕內經曰:中滿者泄之於內。潤下作咸。硝石之苦鹹。礬石之酸鹹,皆所以泄中滿,而潤下。使其小便黃,而大便黑也。然硝石。主胃脹閉。滌蓄結。礬石主熱在骨髓,而經言勞者溫之,是方得無太峻歟。然所服者。方寸匕耳。和以大麥粥汁。正所以寬胃而益脾也。(案硝石,即火硝。時珍辨之。詳矣!下大黃硝石湯同。)

喻氏法律云:硝石礬石散。從來不解用硝石之義。方書俱改為滑石礬石散。且並改大黃硝石湯。為大黃滑石湯。醫學之陋。一至此乎。夫男子血化為精。精動則一身之血俱動。以女勞而碩其精。血必繼之,故因女勞而尿血者。其血尚行。猶易治也。因女勞而成疸者。血瘀不行。為難治矣!甚者血瘀之久。大腹盡滿,而成血蠱。尤為極重,而難治矣!味仲景之文。及製方之意。女勞疸。非亟去其膀胱少腹之瘀血。萬無生路。在傷寒熱瘀膀胱之証。其人下血乃愈。血不下者。用抵當湯下之,亦因其血之暫結。可峻攻也。此女勞疸。蓄積之血,必匪朝夕。峻攻無益。但取石藥之悍。得以疾趨,而下達病所。硝石。鹹寒走血。可消逐其熱瘀之血,故以為君。礬石。本草。謂其能除痼熱在骨髓。用以清腎及膀胱臟腑之熱。並建消瘀除濁之功。此方之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棱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世豈有血蓄下焦。反見浮滑且緊之脈者乎。妄矣妄矣!何氏醫碥云:傷寒陽明証。發熱者,必不惡寒,乃濕與熱瘀痺於內。表陽不宣,故惡寒也。此乃辨証之法。額最高。火氣之所熏,故黑。先則額黑。後則周身皆黑,故作黑疸。硝石。鹹寒除熱。礬石。除痼熱在骨髓。大麥粥調服。恐傷胃也。然此方難用。

肘後方云:女勞疸。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交接後入水所致。治之方。(即本方。)

又治交接勞複。陰卵腫,或縮入腹。腹中絞痛,或便絕。(即本方。)

千金云: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熱面色黑黃。

七八日後壯熱。熱在裡。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小腹滿者,急下之,亦治一身盡黃。目黃腹滿。小便不利方。
於本方。硝石。代滑石。(王氏準繩。載滑石散。治女勞疸,即此方。注云:按此即前硝石方。硝與滑字形相近。未知孰是。兩存之。)
又黃膽之為病。日晡所發熱惡寒。小腹急。身體黃額黑。

大便溏黑。足下熱。此為女勞。腹滿者難治。治之方。

滑石 石膏(各等分) 服法與本方同(外台。引千金翼云:短劇。千金。備急。文仲並同。)

千金翼:瀉腎散。主男女諸虛不足。腎氣之方,即本方。不用大麥粥。用粳米粥。

酒黃膽。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徐〕前酒疸正條。尚有不能食欲吐。後各變証。如小便不利。足下熱。腹滿不一。此獨舉心中懊憹。為酒疸第一的據也。

〔魏〕為實熱之邪立法也。梔子大黃。大苦寒之品。以泄之。枳實以開破之。香豉以升散之。酒家積郁成熱。非此不當其施也。
喻氏法律云:此治酒熱內結。昏惑懊憹之劑。然傷寒証中有云: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是則諸凡熱甚於內者,皆足致此。非獨酒也。

梔子大黃湯方(外台。引仲景傷寒論云:肘後。千金同。名梔子枳實豉大黃湯。千金翼。名梔子湯。)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肘後云:酒疸者。心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治之方。(即本方。)

千金。枳實大黃湯。治傷寒飲酒。食少飲多。痰結發黃。
酒疸心中懊憹,而不甚熱,或乾嘔方。(即本方。)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方見水氣病中。○千金。載本方。用黃 五兩。)

〔沈〕此風多濕少。邪機向表。通治之方也。諸病黃家,乃胃中濕熱釀成,而濕性下流。當從下驅為順,故但利小便,而為常法。假令脈浮,則濕少風多,而風性通揚。邪機在表。當以汗解,不可拘利小便為常矣,故用桂枝湯。和營衛而解肌表之邪。風為表虛。加黃 而實腠理。啜熱稀粥為助。使周身微微小汗,則肌表之邪去,而雖有裡濕,亦從下滲矣!

徐云:黃膽家。不獨穀疸酒疸女勞疸有分別,即正黃膽病邪。乘虛所著不同。予治一黃膽。百藥不效,而垂斃者。見其偏於上。令服鮮射干一味。斤許而愈。又見一偏於陰者。令服鮮益母草一味。數斤而愈。其凡黃膽初起。非系穀疸酒疸女勞疸者。輒令將車前根葉子。合搗取自然汁。酒服數碗而愈。甚有臥床不起者。令將車前一味。自然汁數盂。置床頭。隨意飲之而愈。然則汗下之說,亦設言以啟悟。其可無變通耶。案此等治法。出於繩墨之外。所謂草頭藥者,亦有效驗,故附載之。

外台。許仁則。療急黃。始得大類天行病。經三兩日,宜合麻黃等五味湯服之。發汗以泄黃勢方。
麻黃(三兩) 葛根(五兩) 石膏(八兩) 生薑(六兩) 茵陳(二兩)
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覆被微取汗以散之。案黃家脈浮熱盛者。桂枝加黃耆湯非所宜。此方有大青龍之意。當隨証撰用,故附於此。

諸黃。豬膏髮煎主之。

〔程〕扁鵲有療黃經。明堂。有烙三十六黃法,皆後人所未見。唯聖濟總錄。載三十六黃。方論詳明治法始備。今豬膏髮煎。能治諸黃。當是黃之輕者。可從小便而去。至若陰黃急黃女勞之屬。豈豬膏髮煎。所能治乎。醫者審之。

〔尤〕此治黃膽。不濕而燥者之法。按傷寒類要云:

男子女人。黃膽飲食不消。胃脹。熱生黃衣在胃中。有燥屎使然。豬膏煎服則愈。蓋濕熱經久。變為堅燥。譬如盒曲。熱久則濕去而干也。本草豬脂利血脈。解風熱。亂髮消瘀開關格。利水道,故曰病從小便出。

豬膏髮煎方(外台。引仲景傷寒論云:肘後。備急。文仲。千金。古今錄驗。深師。范汪同。)

豬膏(半斤○外台。作八兩。) 亂髮(如雞子大三枚○肘後外台作一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味下。外台有內發二字。藥成。作盡研絞去膏細滓七字。方後云:大醫校尉史脫家婢再病。胃中乾糞下。便瘥。神驗。)

案外台。引肘後。療黃膽者。一身面目悉黃。如橘柚。暴得熱。外以冷迫之。熱因留胃中。生黃衣。熱熏上所致方。豬脂一斤。上一味。煎成者。溫令熱。盡服之。日三。燥屎當下。下則稍愈便止。証類本草。引傷寒類要。尤則採之於証類也。今本肘後無考。外台。又引近效。主療亦同。

肘後。女勞疸者。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交接後入水所致治之方。(即本方○喻氏法律引肘後云:蓋女勞疸。血瘀膀胱。非直入血分之藥,必不能開。然虻蛭過峻。礬石過燥。明是治血燥矣!)

徐云:予友駱天游黃膽腹大如鼓。百藥不效。用豬膏四兩。髮灰四兩。一劑而愈。仲景豈欺我哉。

黃膽病。茵陳五苓散主之。(〔原注〕一本云:茵陳湯。及五苓散並主之。)

〔徐〕此表裡兩解之方。然五苓中有桂朮,乃為稍涉虛者設也。

〔尤〕此正治濕熱成疸者之法。茵陳散結熱。五苓利水去濕也。

〔鑒〕黃膽病之下。當有小便不利者之五字。茵陳五苓散方有著落,必傳寫之遺。

茵陳五苓散方(外台。引仲景傷寒論。文同。云短劇。古今錄驗。張文仲。經心錄同。)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飲中)
上二味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外台。作上二味和。先食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

外台。又五苓散。利小便。治黃膽方。(即本方。不用茵陳。云千金。深師。范汪同。)

三因方。五苓散。治伏暑郁發黃。小便不利煩渴。用茵陳煎湯調下。

嚴氏濟生方。加減五苓散。治飲食伏暑。郁發黃。煩渴小便不利。○於本方。去桂枝加茵陳。

準繩。茵陳五苓散。治傷寒溫濕。熱病感冒。後發為黃膽。小便黑赤。煩渴發熱。不得安寧。此蓋汗下太早。服藥不對証。因感濕熱病,以致遍身發黃。○上用生料五苓散一兩。加入茵陳半兩。車前子一錢。木通柴胡各一錢半。酒後得証。加干葛二錢。燈心五十莖。水一碗。煎八分。連進數服。小便清利為愈。

黃膽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宋本。硝石。作滑石。下同。非。脈經。作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

〔鑒〕李 曰。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裡病也。自汗出。表和也。裡病者。濕熱內甚。用梔子清上焦濕熱。大黃瀉中焦濕熱。黃柏清下焦濕熱。硝石則于苦寒瀉熱之中,而有燥烈發散之意。使藥力無所不至,而濕熱悉消散矣!

大黃硝石湯方(千金。名大黃黃柏湯。翼。名大黃湯。外台。引仲景傷寒論。名大黃黃柏皮梔子硝石湯。短劇。千金翼。深師。范汪並同。)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消。更煮取一升。頓服。

喻氏法律云:濕熱鬱蒸,而發黃。其當從下奪,亦須仿治傷寒之法。裡熱者始可用之。重則用大黃硝石湯。蕩滌其濕熱。如大承氣湯之例。稍輕則用梔子大黃湯。清解而兼下奪。如三黃湯之例。更輕則用茵陳蒿湯。清解為君。微加大黃為使。如梔豉湯中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之例,是則汗法固不敢輕用。下法亦在所慎施。以疸証多夾內傷。不得不回護之耳。

外台,必效大黃湯。療急黃膽內等黃方。

大黃(三兩) 芒硝(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生漬大黃。一宿。平旦絞汁一升半。內芒硝。攪服。須臾當快利瘥。

聖惠。治黃病腹脹滿。小便澀而赤少。於本方中。加冬葵子。

黃膽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外台。引仲景傷寒論云:范汪同。)

〔尤〕便清自利。內無熱征,則腹滿非裡實。喘非氣盛矣!雖有疸熱,亦不可以寒藥攻之。熱氣雖除。陽氣則傷,必發為噦。噦。呃逆也。魏氏謂胃陽為寒藥所墜。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溫胃止噦。噦止然後溫理中臟。使氣盛而行健,則喘滿除。黃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疸也。

聖惠。小半夏散。陰黃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而不利。腹滿而喘者,必噦;噦者宜服此方。

半夏(一兩) 人參(二兩) 葛根(二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原注〕必小柴胡湯。方見嘔吐中。○原本。黃。作勞。今據諸本改定。魏作勞解之。非。)

〔程〕經曰:嘔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今黃家腹痛而嘔。應內有實邪。當是大柴胡以下之。若小柴胡,則可止嘔。未可療腹痛也。明者詳之。

〔鑒〕嘔而腹痛。胃實熱也。然必有潮熱便硬。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若無潮熱。便軟則當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和之可也。(案玉機。小柴胡湯。加梔子。)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方見虛勞中。)

〔鑒〕高世 曰。女為陰。男為陽。陰主血。陽主氣。男子黃。陽氣虛也。黃者。土之色。陽氣虛,而土色外呈。中無濕熱,故小便自利。此為虛也。

〔尤〕小便利者。不能發黃。以熱從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黃不去。知非熱病,乃上虛而色外見,宜補中,而不可除熱者也。夫黃膽之病。濕熱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發之。在裡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濕而燥者,則變清利為潤導。如豬膏髮煎之治也。不熱而寒。不實而虛者,則變攻為補。變寒為溫。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証錯出者,則先治兼証,而後治本証。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論黃膽一証,而於正變虛實之法。詳盡如此。其心可謂盡矣!

王氏陰証略例云:內感傷寒。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之病。生黃非傷寒壞之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陳也。何氏醫碥曰。陰黃。小便清白。大便不實。喜靜能臥。脈遲弱無力。身冷自汗。當以虛寒治之。

仲景所謂男子黃。小便自利。與小建中湯。王海藏謂中州寒生黃。用大小建中。不必茵陳,皆氣虛之陰黃也。氣虛則脾不運。久瘀於裡,則脾敗而色外見,故黃。其黃色必淡。戴複庵謂失血後多令面黃,或遍身黃。血不榮也。如竹木春夏葉潤則綠。至秋則干黃,宜養榮湯。十全大補湯。此血虛之陰血也。此為干黃。小便利。四肢不沉重也。○案治陰黃。醫學綱目。用理中加茯苓湯。喻氏治女勞疸屬虛者。用八味腎氣丸。聖惠治房黃。用鹿茸散(鹿茸。熟地。山茱。五味。黃 。牡蠣。)之類,皆不用茵陳。然如韓氏小茵陳湯。(附子。甘草。茵陳。)茵陳四逆湯。茵陳附子湯。茵陳茱萸湯。羅氏茯苓梔子茵陳湯之類,皆附子茵陳並用。蓋本於千金翼。治黃膽小便赤黃方(前胡。茯苓。椒目。附子。茵陳。)之意。寒熱錯雜者,亦宜隨証而選用。不必執拘矣!

附方

瓜蒂湯。治諸黃。(方見 病中。)

〔沈〕瓜蒂湯。吐藥也。若邪沖於胸膈,或心煩懊憹。欲吐而無他病者。當用此湯。吐去黃水。因其高而越之也。

外台。刪繁。療天行毒熱。通貫臟腑。沉鼓骨髓之間,或為黃膽黑疸赤疸白疸穀疸馬黃等疾。喘急須臾而絕方。

瓜蒂(二七枚)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作一服。○案此方。與 病所載同。北史麥鐵杖傳。瓜蒂噴鼻。療黃不瘥。

考千金外台。用瓜蒂等二三味者。凡八方。多系于吹兩鼻中出黃水。正是別法,故此不錄出。當考原書。

千金。麻黃醇酒湯。治黃膽。(外台。引仲景傷寒論云:短劇。古今錄驗。張文仲。經心錄同。千金云:治傷寒熱出表。發黃膽方。外台煮法後。引古今方。文同。)麻黃(三兩○外台作一大把去節肘後同)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沈〕外感風寒。濕熱在表。郁 成黃,或脈自浮。當以汗解者。用此一味。煮酒使其徹上徹下。行陽開腠,而驅營分之邪,則黃從表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