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清 元簡 |
問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因。趙本。作困。臥上。脈經。有起字。加作如。關上下。沈本有尺中二字。千金。但上。有形如風狀四字。緊上無小字。脈經並同。)
〔鑒〕歷節。屬傷氣也。氣傷痛,故疼痛也。血痺。屬傷血也。血傷腫,故麻木也。前以明邪氣聚於氣分。此以明邪氣凝於血分,故以血痺名之也。尊榮人。謂膏粱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膚盛重,是以不任疲勞,則汗出。汗出則腠理開,亦不勝久臥。臥則不時動搖。動搖即加被微風,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粱之人。外盛內虛。雖微風小邪。易為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痺也。但以身體不仁。脈自微澀,則知邪凝於血故也。寸口關上小緊,亦風寒微邪。應得之脈也。針能導引經絡。取諸痺,故宜針引氣血。以瀉其邪。令脈不澀而和。緊去邪散。血痺自通也。
醫通云:血痺者。寒濕之邪。痺著於血分也。辛苦勞 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堅強。雖有風寒濕邪。莫之能客。惟尊榮奉養之人。肌肉豐滿。筋骨柔脆。素常不勝疲勞。行臥動搖,或遇微風,則能痺著為患。不必風寒濕之氣雜至,而為病也。夫血痺者,即內經所謂在脈則血凝不流。仲景直發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痺。脈自微澀。然或寸或關或尺。其脈見小急之處,即風入之處也,故其針藥所施,皆引風外出之法也。
案五臟生成篇曰。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王注。痺。謂 痺也。(廣韻。 音頑。巢源千金。間有頑痺之文。知頑麻之頑。原是 字。)此即血痺也,而易通卦驗曰。太陽脈虛。多病血痺。
鄭玄注。痺者氣不達。未當至為病。蓋血痺之稱。 見於此。千金云:風痺游走無定處。名曰血痺。後世呼麻木者,即是。活人書云:痺者。閉也。閉而不仁,故曰痺也。本出於中藏經。
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証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千金。作如風狀。脈經作如風落狀。並非。)
〔鑒〕此承上條。互詳脈証。以明其治也。上條言六脈微澀。寸口關上小緊。此條言陰陽。寸口關上俱微。尺中亦小緊。合而觀之。可知血痺之脈。浮沉寸口關上尺中。俱微俱澀俱小緊也。微者。虛也。澀者。滯也。小緊者。邪也,故血痺應有如是之診也。血痺外証,亦身體頑麻。不知痛癢,故曰如風痺狀。
〔沈〕血痺,乃陰陽營衛俱微。邪入血分,而成血痺。中上二焦陽微。所以寸口關上脈,亦見微。微邪下連營血主病,故尺中小緊,是因氣虛受邪而成血痺也。用桂芍薑棗。調和營衛,而宣陽氣。雖然。邪痺於血。因表陽失護而受邪,故以黃 。補其衛外之陽。陰陽平補。俾微邪去,而痺自開矣!
〔尤〕不仁者。肌體頑痺。痛癢不覺。如風痺狀,而實非風也。以脈陰陽俱微,故不可針,而可藥。經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勿刺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案血氣形志篇王注。不仁。謂不應用則 痺矣!巢源血痺候云:血痺者。由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痺,故為血痺也。其狀形體如被微風所吹。此形容頑痺之狀也。風痺諸家不注。唯金鑒云:不似風痺歷關節流走疼痛也。此以風痺。為歷節。恐誤也。巢源風痺候云:痺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痺。其狀肌肉頑濃,或疼痛。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邪也。據此則風痺,乃頑麻疼痛兼有,而血痺,則唯頑麻而無疼痛。歷節則唯疼痛,而不頑麻。三病各異。豈可混同乎。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趙本作十一枚非)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原注〕一方。有人參。○案千金。用人參三兩。凡六味,故單名黃耆湯。無五物二字。)
案據桂枝湯法。生薑當用三兩,而多至六兩者何。生薑味辛。專行痺之津液,而和營衛藥中用之。不獨專於發散也。成氏嘗論之。其意蓋亦在於此耶。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尤本極上。有脈字。)
〔魏〕虛勞者。因勞而虛。因虛而病也。人之氣通於呼吸。根於臟腑。靜則生陰。動則生陽。陰陽本氣之動靜所生,而動靜能生氣之陰陽。此二神兩化之道也,故一靜一動。互為其根。在天在人。俱貴和平,而無取於偏勝。偏則在天之陽愆陰伏,而化育乖。在人則陽亢陰獨,而疾病作。然則虛勞者過於動,而陽煩。失於靜而陰擾。陰日益耗,而陽日益盛也,是為因勞而虛。因虛而病之由然也。(虛勞必起於內熱。終於骨蒸。有熱者十有七八。其一二虛寒者,必邪熱先見,而其後日久。隨正氣俱衰也。)夫脈大者。邪氣盛也。極虛者。精氣奪也。以二句揭虛勞之總,而未嘗言其大在何脈。虛則何經,是在主治者。隨五勞七傷之故,而諦審之。豈數言可盡者乎。
〔鑒〕李 曰。平人者。形如無病之人。經云:脈病患不病者是也。勞則體疲於外。氣耗於中。脈大非氣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餘,而內不足之象。脈極虛則精氣耗矣!蓋大者。勞脈之外暴者也。極虛者。勞脈之內衰者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重虛也。
〔魏〕仲景再為驗辨之於色于証於脈以決之。男子面色薄即不澤也。此五臟之精奪,而面色失其光潤也。然光必在面皮內蘊。潤必在面皮內敷。方為至濃。若夫見呈耀,則亦非正濃色矣!今言薄,則就無光潤者言也。其人必患消渴。及諸失亡其血之疾。因而喘於胸,而悸於心。卒者。忽見忽已之謂。
〔沈〕陰血虛,而陽氣則盛。虛火上潛。津液不充則渴。氣傷而不攝血,則亡血。虛陽上逆。沖肺卒喘。心營虛而真氣不斂,則悸。
〔尤〕脈浮為裡虛。以勞則真陰失守。孤陽無根。氣散於外,而精奪於內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脈經。作時時目瞑。)
〔鑒〕此複申虛極為勞。以詳其証之義也。脈虛沉弦。陰陽俱不足也。無寒熱,是陰陽雖不足,而不相乘也。短氣面白時瞑兼衄,乃上焦虛,而血不榮也。裡急小便不利少腹滿,乃下焦虛而氣不行也。凡此脈証,皆因勞而病也,故曰:此為勞使之然。
〔程〕白為肺色。鼻為肺竅。氣既不能下化,則上逆於頭,故目為之瞑。迫於血而鼻為之衄也。內經曰:勞則氣耗。其類是歟。
案本篇。標男子二字者。凡五條。未詳其意。諸家亦置而無說。蓋婦人有帶下諸病。產乳眾疾。其証似虛勞而否者。不能與男子無異,故殊以男子二字別之歟。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脈經。酸上有足字。行下有少陰虛滿四字。酸削。巢源作 。外台作 削。)
〔徐〕脈大既為勞矣,而更加浮。其証則手足煩。蓋陰既不足,而陽必盛也。
〔魏〕邪本陰虧陽亢。內生之焰也。然亦隨天時為衰旺。春夏者陽時也。陰虛之病必劇。秋冬者陰時也。陰虛之病稍瘥。火盛於上,則必陽衰於下。邪火熾於上焦。邪寒凝於下焦。陰寒即內迫。陽精自外出。為白濁。為遺精。為鬼交,皆上盛下虛之必致也。精既出奪,必益虛寒。腿腳酸軟。肌肉瘦削。遂不可行立,而骨痿不能起於床矣!
案陰寒。程云:寒字作虛字看。金鑒直以為傳寫之訛。誤甚矣!陰寒者。陰冷也,乃七傷之一。巢源云:腎主精。髓開竅於陰。今陰虛陽弱。血氣不能相榮,故使陰冷也。久不已,則陰痿弱,是也。魏為陰寒之氣,亦非。酸削。巢源作 。周禮。 首疾。注云。 。酸削也。疏云:人患頭痛,則有酸嘶而痛。千金婦人門。酸 恍惚。不能起居。劉熙釋名云:酸。遜也。遜遁在後也。言腳疼力少。行遁在後。以遜遁者也。消。弱也。如見割消。筋力弱也,即酸削。 。酸嘶。酸 。與酸削同。
朱氏格致余論云:內經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若於此時。縱嗜欲。至春升之際,必有溫熱病。今人多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正俗所謂注夏病也。案本條所說。與注夏病不相干。此恐非也。
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原注〕一作泠○浮。脈經巢源。作微。案泠。水名。作泠為是。)
〔沈〕此以脈斷無子也。男精女血。盛而成胎。然精盛脈亦當盛。若浮弱而澀者。浮乃陰虛。弱為真陽不足。澀為精衰。陰陽精氣皆為不足,故為精氣清冷,則知不能成胎。謂無子也。蓋有生而不育者,亦是精氣清冷所致。乏嗣者可不知之而守養精氣者乎。
〔尤〕精氣交虧,而清冷不溫。此得之天稟薄弱,故當無子。
巢源。虛勞無子候云:丈夫無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鐵,皆為無子之候。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原注〕一作目眶痛。)髮落。脈極虛芤遲。清穀亡血失精。(目眩。脈經。作目眶痛。案此條原本。連下桂枝龍蠣湯。今依程本。分作二條。)
〔魏〕失精家。腎陽大泄。陰寒凝閉。小腹必急。小腹中之筋,必如弦之緊,而不能和緩。陰頭必寒。下真寒如是。上假熱可征矣!火浮則目眩。血枯則髮落。診其脈必極虛,或浮大,或弱澀。不待言矣!更兼芤遲。芤則中虛。胃陽不治。遲則裡寒。腎陽無根,或便清穀。中焦無陽也,或吐衄亡血。上焦浮熱也,或夢交遺精。下焦無陽也。此虛勞之所以成而精失血亡。陰陽俱盡也。
巢源虛勞失精候云: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其病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眶痛。髮落。令其脈數而散者。失精脈也。凡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也。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脈經。桂枝下。有加字。)
〔尤〕脈得諸芤動微緊者。陰陽並乖,而傷及其神與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沈氏所謂勞傷心氣。火浮不斂,則為心腎不交。陽泛於上。精孤於下。火不攝水不交自泄,故病失精,或精虛心相內浮。擾精而出,則成夢交者是也。徐氏曰:桂枝湯。外証得之。能解肌去邪氣。內証得之。能補虛調陰陽。加龍骨牡蠣者。以失精夢交。為神情間病。非此不足以收斂其浮越也。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原注〕短劇云: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案短劇之文。出於外台虛勞夢泄精門云:短劇龍骨湯。療夢失精。諸脈浮動心悸少急。隱處寒。目眶疼。頭髮脫者。常七日許一劑。至良。方同。煮法後云:虛羸浮熱汗出云云:
又深師桂心湯。療虛喜夢與女邪交接。精為自出方。一名喜湯,亦與本方同。(本草。白薇。益陰清熱。)
天雄散方(程氏金鑒。並刪此方。)
天雄(三兩炮) 白朮(八兩) 桂枝(六兩) 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徐〕恐失精家。有中焦陽虛。變上方,而加天雄白朮。
〔尤〕案此疑亦後人所附。為補陽攝陰之用也。
案外台。載范汪療男子虛失精。三物天雄散,即本方。無龍骨。云:張仲景方。有龍骨。文仲同。知是非宋人所附也。
案天雄。本草大明云:助陽道暖水臟。補腰膝益精。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喜。趙本。作善。汗下。脈經。有出字。)
〔魏〕男子平人。為形若無病者言也。其形雖不病,而其脈之虛而弱,則陽已損也。細而微,則陰已消也。陽損必馴至於失精。陰耗必馴至於亡血也。驗其外証,必喜盜汗。陽損斯表不固。陰損而熱自發,皆盜汗之由,而即虛勞之由也。
巢源。虛勞盜汗候云: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此由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診其脈。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皆為盜汗脈也。
案金鑒云:此節脈証不合,必有脫簡。未知其意如何。蓋虛勞盜汗。脈多虛數,故有此說乎。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痺挾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脈下。程有浮字。若。趙作苦。)
〔尤〕人年五六十。精氣衰矣,而病脈反大者,是其人當有風氣也。痺俠背行。痺之俠背者。由陽氣不足,而邪氣從之也。若腸鳴。馬刀俠癭者。陽氣以勞而外張。火熱以勞而上逆。陽外張,則寒動於中,而為腸鳴。火上逆,則與痰相搏,而為馬刀俠癭。李氏曰:癭生乳腋下。曰馬刀。又夾生頸之兩旁者為俠癭。俠者挾也。馬刀。蠣蛤之屬。瘡形似之,故名馬刀。癭一作纓。發於結纓之處。二瘡一在頸。一在腋下。常相聯絡,故俗名 串。
案金鑒云:若腸鳴三字。與上下文不屬,必是錯簡。俠癭之癭字。當是瘰字。每經此証。先勞後瘰。先瘰癧後勞者有之。從未見勞癭先後病也,必是傳寫之訛。此一偏之見,不可憑也。靈經脈篇。少陽所生病云:腋下腫馬刀俠癭,而癰疽篇云: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纓。潘氏醫燈續焰釋之云:馬刀蛤蠣之屬。癰形似之。俠纓者。發於結纓之處。大迎之下頸側也。二癰一在腋。一在頸。常相連絡,故俗名 串。義尤明顯。知是癭當依癰疽篇而作纓。馬刀俠癭,即靈寒熱篇。所謂寒熱瘰癧。及鼠 寒熱之証。張氏注云:結核連續者為瘰癧。形長如蜆蛤者為馬刀。又張氏六要云:馬刀。小蜆也。圓者為瘰癧。長者為馬刀,皆少陽經郁結所致。久成 勞是也。蓋瘰癧者。未潰之稱。已潰漏而不愈者為鼠 。其所由出於虛勞。癭者考巢源等。瘤之生於頸下,而皮寬不急。垂捶捶然者,故說文云:癭。頸瘤也。與瘰癧迥別。癭乃纓之訛無疑矣!又案痺挾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各是一証。非必三証悉見也,故以皆字而斷之。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案沈云:喝。當作急。非也。靈經脈篇。喝喝而喘。)
〔鑒〕脈沉細遲,則陽大虛,故名脫氣。脫氣者,謂胸中大氣虛少。不充氣息所用,故疾行喘喝也。陽虛則寒。寒盛於外。四末不溫,故手足逆冷也。寒盛於中,故腹滿溏泄。食不消化也。
〔魏〕沉小兼數,則為陰虛血亡。沉小兼遲,則必陽虛氣耗也,故名之曰脫氣。
案抱朴子曰:奔馳而喘逆,或咳或懣。用力役體。汲汲短乏者。氣損之候也。面無光色。皮膚枯臘。唇焦脈白。腠理萎瘁者。血滅之証也。所謂氣損,乃脫氣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此條亦見於辨脈。及婦人雜病。)
〔程〕人之所以有身者。精與血也。內填骨髓。外溉肌膚。充溢於百骸。流行於臟腑,乃天一所生之水。四大藉此以成形,是先天之神氣,必恃後天之精血。以為運用。有無相成。陰陽相生。毋令戕害。若其人房室過傷。勞倦過度。七情暗損。六淫互侵。後天之真陰已虧。先天之神氣並竭。在婦人則半產胞胎,或漏下赤白。在男子則吐衄亡血,或夢交泄精。診其脈,必弦而大。弦為寒,而大為虛。既寒且虛,則脈成革矣!革者如按鼓皮。中空之象,即芤大之脈。內經曰: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故仲景一集中。前後三致意焉。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 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外台。無悸衄二字。口燥下。有並婦人少腹痛六字。引古今錄驗。名芍藥湯。)
〔程〕裡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煩熱。脾虛也。悸。心虛也。衄。肝虛也。失精。腎虛也。咽乾口燥。肺虛也。此五臟皆虛,而土為萬物之母,故先建其脾土。
〔尤〕此和陰陽。調營衛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陰曰陽。陰陽和平。百疾不生。若陽病不能與陰和,則陰以其寒獨行。為裡急。為腹中痛,而實非陰之盛也。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以其熱獨行。為手足煩熱。為咽乾口燥,而實非陽之熾也。昧者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寒熱內賊。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藥。和合成劑。調之令和,則陽就於陰,而寒以溫。陰就於陽,而熱以和。醫之所以貴識其大要也。豈徒云寒可治熱。熱可治寒而已哉,或問和陰陽調營衛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於水穀,而水穀轉輸於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運之軸,而陰陽之機也,故中氣立,則陰陽相循。如環無端,而不極於偏,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和者,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案裡急。諸家無明解。巢源虛勞裡急候云:勞傷內損,故腹裡拘急也。二十九難云:衝脈之為病。逆氣裡急。丁注。逆氣。腹逆也。裡急。腹痛也。此云腹中痛,則巢源為是。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原注〕千金。療男女因積冷氣滯,或大病後。不複常。苦四肢沉重。骨肉 疼。吸吸少氣。行動喘乏。胸滿氣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脅肋腹脹。頭重不舉。多臥少起。甚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弱。五臟氣竭,則難可複常。六脈俱不足。虛寒乏氣。小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黃耆建中湯。又有人參二兩。○案此千金腎臟文。本於肘後。積冷氣滯。作積勞虛損。胸滿氣急。作小腹拘急。脅肋腹脹。頭重不舉。作陰陽廢弱。悲憂慘戚。六脈俱不足以下,則肺臟門。小建中湯主療。六脈俱不足。作肺與大腸俱不足。方後注云:肘後。用黃耆人參各二兩。名黃耆建中湯。此所引頗舛。
〔程〕內經曰:脾為中央土。以灌四旁,故能生萬物,而法天地。失其職,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五臟失所養,亦從而病也。建中者,必以甘。甘草大棗膠飴之甘。所以健中,而緩諸急。通行衛氣者,必以辛。薑桂之辛。用以走表,而通衛。收斂榮血者,必以酸。芍藥之酸。用以走裡,而收營。營衛流行,則五臟不失權衡,而中氣斯建矣!
外台。集驗黃耆湯,即黃耆建中湯。方後云:嘔者。倍生薑。又古今錄驗黃耆湯,亦即黃耆建中湯。
方後云:嘔即除飴糖。總病論云: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飴糖也。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尤〕裡急者。裡虛脈急。腹當引痛也。諸不足者。陰陽諸脈。並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証。相因而至也。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塞空,則黃 尤有專長也。
黃耆建中湯方 於小建中湯內。加黃耆一兩半。餘依上法。
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千金。及外台。引集驗。用黃 三兩。氣短胸滿四字。作嘔者二字。茯苓作四兩。及療以下十四字無。方後云:此本仲景方。)
〔程〕生薑泄逆氣,故短氣胸滿者。加生薑。甘令中滿,故去大棗。淡能滲泄,故加茯苓。茯苓能止咳逆,故療肺虛不足。補加半夏。未詳。
案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考千金諸書。主療及分兩異同。藥劑增減頗多。茲見其一二。以示運用之法。千金建中湯。治五勞七傷。小腹急痛。膀胱虛滿。手足逆冷。食飲苦。吐酸。痰嘔泄下。少氣目眩。耳聾口焦。小便自利方。于黃耆建中湯內。加乾薑當歸人參半夏橘皮附子。
又大建中湯。治五勞七傷小腹急。臍下彭亨。兩脅脹滿。腰脊相引。鼻口乾燥。目暗KT KT 。憒憒不樂。胸中氣急。逆不下食飲。莖中策策痛。小便黃赤。尿有餘瀝。夢與鬼神交通去精。驚恐虛乏方。于黃耆建中湯。加遠志當歸澤瀉人參龍骨。(千金翼。無當歸。)
又前胡建中湯。治大勞虛劣。寒熱嘔逆。下焦虛熱。小便赤痛。客熱上熏頭目。及骨肉疼痛口乾方。于黃耆建中湯。加前胡當歸茯苓人參半夏。
又芍藥湯。治產後苦腹少痛方,即小建中湯。
又云:凡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者,皆針胃脘太倉。服建中湯。及服平胃丸。
又堅中湯。治虛勞內傷。寒熱嘔逆吐血方。
於小建中湯方內。加半夏三兩。(千金翼。無甘草桂心。有生地黃。)
外台刪繁建中湯。療肺虛損不足。補氣方。
于黃耆建中湯內。加半夏。(案原文所載即是。蓋系于後人所附。程云:未詳。失考耳。)
又古今錄驗黃耆湯。主虛勞裡急。引少腹絞痛極攣。卵腫縮疼痛,即黃耆建中湯。方後云:嘔即除飴。
又芍藥湯。主療及方。並與本文小建中湯同。
又黃耆湯。療虛勞裡急。少腹痛。氣引胸脅痛,或心痛短氣。
于黃耆建中湯內。加乾薑當歸。
又建中黃耆湯。療虛勞短氣。少腹急痛。五臟不足。
于黃耆建中湯。去芍藥。
又深師黃耆建中湯。療虛勞腹滿。食少。小便多。
于黃耆建中湯內。加人參半夏。去飴。
又必效黃耆建中湯。療虛勞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
于黃耆建中湯內。加人參當歸。若失精。加龍骨白蘞。
又深師黃耆湯。療大虛不足。少腹裡急。勞寒拘引臍。氣上沖胸。短氣言語謬誤。不能食。吸吸氣乏悶亂者。
于黃耆建中湯內。加半夏人參。去飴。若手足冷。加附子。
又大建中湯。療內虛絕裡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舌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酸疼。不能久立。多夢寤。補中益氣方。
于黃耆建中湯內。加人參當歸半夏附子。去飴。
又短劇黃耆湯。療虛勞胸中客熱。冷癖痞滿。宿食不消吐噫。脅間水氣,或流飲腸鳴。不生肌肉。頭痛。上重下輕。目視KT KT 。恍惚志損。常燥熱。臥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餘瀝。臨事不起。陰下濕,或小便白濁傷多方。
于黃耆建中湯內。加人參當歸。去飴。有寒。加濃朴。
蘇沈良方云:小建中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卻不甚痛。此止是氣痛。重按愈痛而堅者。當自有積也。氣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虛寒証也。此藥偏治腹中虛寒。補血尤主腹痛。(三因方治此証加味小建中湯於本方內加遠志。)王氏易簡方云,或吐或瀉。狀如霍亂。及冒涉濕寒。賊風入腹。拘急切痛。加附子三分。名附子建中湯。疝氣發作。當於附子建中湯。煎時加蜜一箸頭許。名蜜附子湯。(易簡小建中湯。無飴。)
張氏醫說云:養生必用方。論虛勞不得用涼藥。如柴胡鱉甲青蒿麥門冬之類,皆不用服。唯服黃耆建中湯。有十餘歲女子。因發熱咳嗽喘急。小便少。後來成腫疾。用利水藥得愈。然虛羸之甚。遂用黃耆建中湯。日一服。三十餘日遂愈。蓋人稟受不同。虛勞小便白濁。陰臟人。服橘皮煎黃耆建中湯。獲愈者甚眾。至於陽臟人,不可用暖藥。雖建中湯不甚熱。然有肉桂。服之稍多,亦反為害。要之用藥亦量其所稟。審其冷熱,而不可一概以建中湯。治虛勞也。(出醫余。)
聖濟總錄。結陰門芍藥湯。治非時便血。
小建中湯。去大棗。
直指方。黃耆建中湯。治傷濕鼻塞身痛,即本方。不用膠飴。
又加味建中湯。治諸虛自汗。
於本方。加炒浮小麥。
又黃耆建中湯。加川 當歸。治血刺身痛。
危氏得效方。黃耆建中湯。治汗出污衣。甚如坯染,皆由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行。兼服妙香散。金銀器麥子麥門冬煎湯下。病名紅汗。
王氏準繩云:小建中湯。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脈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按皆無力者是也。
示兒仙方。建脾散。治脾痞脅痛,即小建中東加縮砂。
徐氏醫法指南。小建中湯。治失血虛者。
本方:阿膠。代膠飴。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方見婦人雜病中。)
〔程〕腰者腎之外候。腎虛則腰痛。腎與膀胱為表裡。不得三焦之陽氣以決瀆,則小便不利,而少腹拘急。州都之官,亦失其氣化之職。此水中真陽已虧。腎間動氣已損。與是方以益腎間之氣。氣強則便溺行,而小腹拘急亦愈矣!
案抱朴子云:今醫家通明腎氣之丸。內補五絡之散。骨填枸杞之煎。黃耆建中之湯。將服之者,皆致肥。腎氣丸黃耆建中湯。出於晉以前,可以知矣!
肘後云:乾地黃四兩。茯苓。薯蕷。桂。牡丹。山茱萸。各二兩。附子。澤瀉。一兩。搗蜜丸如梧子。服七丸。日三加至十丸。此是張仲景八味腎氣丸方。療虛勞不足。大傷飲水。腰痛小腹急。小便不利。又云:長服即去附子。加五味子。治大風冷。(千金。補腎門同。用乾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牡丹皮。茯苓。各三兩。桂心。附子。各二兩。注。仲景云: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二兩。蓯蓉四兩。張文仲云:五味子。蓯蓉。各四兩。)
和劑局方。八味丸。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飲食。又治腳氣上沖。少腹不仁。及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婦人轉胞。小便不通。(即本方。用茯苓。牡丹皮。澤瀉。各三兩。熟乾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附子。肉桂。各二兩。方後云:久服壯元陽。益精髓。活血駐顏。強志輕身。)
薛氏醫案云: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症。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方也。又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咽喉作痛。形體憔悴。寢汗等証。加五味子四兩。
吳氏方考云:今人入房盛,而陽事愈舉者。陰虛火動也。陽事先痿者。命門火衰也,是方于六味中。加桂附。以益命門之火。使作強之官得其職矣!
王氏小青囊云:又治下元冷憊。心火炎上。腎水不能攝養。多唾痰涎。又治腎虛齒痛。又治腎虛淋瀝。
王氏藥性纂要云:治一少年哮喘者。其性善怒。病發寒天。每用桂附八味地黃湯。及黑錫丹而平。一次用之未效。加生鐵落于八味湯中。一劑而愈。
千金腎氣丸。治虛勞腎氣不足。腰痛陰寒。少便數。囊冷濕。尿有餘瀝。精自出。陰痿不起。忽忽悲喜。
於本方。去牡丹皮。加玄參芍藥。(千金翼。有牡丹皮。名十味腎氣丸。)
千金又方。治腎氣不足。羸瘦日劇。吸吸少氣。體重耳聾。眼暗百病。
於本方。去附子山茱萸。加半夏。(千金腎氣丸。凡五方。今錄其二。)
嚴氏加味腎氣丸。治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
於本方中。加車前子川牛膝。(薛氏云: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症。其效如神。)
又十補丸。治腎臟虛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腫。耳鳴耳聾。肢體羸瘦。足膝軟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但是腎虛之証。
於本方中。加鹿茸五味子。
醫壘元戎。都氣丸。補左右二腎。水火兼益。
於本方中。加五味子。
錢氏小兒方訣。地黃丸。治腎虛解顱,或行遲語遲等症。
於本方中。去桂枝附子。(薛氏云:治腎經虛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上壅,或肝經血虛燥熱。風客淫氣,而患瘰癧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 動,或肺經虛火。咳嗽吐血。頭目眩暈,或咽喉燥痛。口舌瘡裂,或心經血虛有火。自汗盜汗。便血諸血,或脾虛濕熱。下刑於腎。腰膝不利,或疥癬瘡毒等症。並用此為主,而佐以各臟之藥。此藥為天一生水之劑。若稟賦不足。肢體瘦弱。解顱失音,或畏明下竄。五遲五軟。腎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氣虧耗。五臟齊損。凡諸虛不足之症,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盡述。○案此增味頗多。今省之。)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 當歸 桂枝 曲(千金作神曲。局方三因等並同) 乾地黃豆黃卷(各十分。千金作大豆黃卷) 甘草(二十八分) 芎 麥門冬 芍藥白朮 杏仁(各六分) 人參(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乾薑(三分) 白蘞(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魏〕蓋人之元氣在肺。元陽在腎。既剝削則難於遽複矣!全賴後天之穀氣。資益其生,是榮衛非脾胃。不能通宣,而氣血非飲食。無由平複也。仲景故為虛勞諸不足,而帶風氣百疾。立此方。以薯蕷為主。 理脾胃。上損下損。至此可以撐持。以人參。白朮。茯苓。乾薑。豆黃卷。大棗。神曲。甘草助之。除濕益氣,而中土之令得行矣!以當歸。芎 。芍藥。地黃。麥冬。阿膠。養血滋陰。以柴胡。桂枝。防風。升邪散熱。以杏仁。桔梗。白蘞。下氣開鬱。惟恐虛而有熱之人。資補之藥。上拒不受,故為散其邪熱。開其逆郁,而氣血平順。補益得納。勿以其迂緩而舍之。
案風氣。蓋是兩疾。唐書張文仲曰。風狀百二十四。氣狀八十。治不以時,則死及之,是也。此方千金。載風眩門。有黃芩。云:治頭目眩冒。心中煩鬱。驚悸狂癲。外台。引古今錄驗。大薯蕷丸。療男子五勞七傷。晨夜氣喘急。內冷身重。骨節煩疼。腰背強痛。引腹內。羸瘦不得飲食。婦人絕孕。疝瘕諸病。服此藥。令人肥白。補虛益氣。凡二十四味云:張仲景方。有大豆黃卷曲柴胡白蘞芎 。無附子黃芩石膏黃 前胡。為二十一味。(外台。更有大黃。五味子。澤瀉。干漆。合廿四味。和劑局方。大山蕷丸。與本書同。)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尤〕人寤則魂寓於目。寐則魂藏於肝。虛勞之人。肝氣不榮,則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酸棗仁。補肝斂氣,宜以為君,而魂既不歸容,必有濁痰燥火。乘間,而襲其舍者。煩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熱滋燥。茯苓川芎。行氣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三因云:外熱曰燥。內熱曰煩。虛煩之証。內煩身不覺熱。頭目昏疼。口乾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虛煩也。
葉氏統旨云:虛煩者。心中擾亂。鬱鬱而不寧也。良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或榮血不足。陽勝陰微。
張氏醫通云:虛煩者。肝虛而火氣乘之也,故特取棗仁以安肝膽為主。略加芎 。調血以養肝。茯苓甘草。培土以榮木。知母。降火以除煩。此平調土木之劑也。
案虛煩。空煩也。無熱而煩之謂。千金。惡阻半夏茯苓湯。主療空煩吐逆。婦人良方。作虛煩。可証。
酸棗湯方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 (二兩,〔原注〕深師有生薑二兩○深師名小酸棗湯。療虛勞不得眠煩不寧者。出於外台。煮法後云一方加桂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翼大酸棗湯 主虛勞煩悸。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於本方去知母。加人參生薑桂心。(千金。去芎 。用知母。更加石膏。名酸棗湯。主療同。)
又酸棗湯 主傷寒及吐下後。心煩乏氣不得眠方。
於本方。加麥門冬乾薑。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
〔程〕此條單指內有乾血而言。夫人或因七情,或因飲食,或因房勞,皆令正氣內傷。血脈凝積。致有乾血積於中,而 羸見於外也。血積則不能以濡肌膚,故肌膚甲錯。不能以營於目,則兩目黯黑。與大黃蟅蟲丸。以下乾血。乾血去則邪除正旺,是以謂之緩中補虛。非大黃蟅蟲丸。能緩中補虛也。
案金鑒云:緩中補虛四字。當在不能飲食之下,必是傳寫之訛。然內有乾血,故腹滿。若虛勞証,而無腹滿,則大黃蟅蟲丸不中與也。巢源云:五勞。志勞。思勞。憂勞。瘦勞。方言郭注。極。疲也。喻氏法律云:甲錯者。皮間枯澀。如鱗甲錯出也。樓氏綱目云:索澤,即仲景所謂皮膚甲錯。山海經。●羊可以己臘。郭璞注。臘。體皴甲錯。謂皮皴如鱗甲也。
張氏醫通云:舉世皆以參 歸地等為補虛。仲景獨以大黃蟅蟲等補虛。苟非神聖。不能行是法也。夫五勞七傷。多緣勞動不節。氣血凝滯。郁積生熱。致傷其陰。世俗所稱干血勞是也。所以仲景乘其元氣未漓。先用大黃蟅蟲水蛭虻蟲蠐螬等。蠕動啖血之物。佐以干漆生地桃杏仁。行去其血。略兼甘草芍藥。以緩中補虛。黃芩以開通熱瘀。酒服以行藥勢。待乾血行盡。然後純行緩中補虛收功。其授陳大夫百勞丸一方,亦以大黃蟅蟲水蛭虻蟲為主。於中除去干漆蠐螬桃杏仁,而加當歸乳香沒藥。以散血結,即用人參。以緩中補虛。兼助藥力。以攻乾血。梔子以開通熱鬱。服用勞水者。取其行而不滯也。仲景按証用藥。不慮其峻。授人方術。已略為降等。猶恐誤施,故方下注云:治一切勞瘵積滯。疾不經藥壞者宜服。可見慎重之至也。(此系于抄節喻氏法律之文。百勞丸。非仲景之方。出於醫學綱目,而吳氏方考亦云:百勞丸。齊大夫傳張仲景方也。未見所據。)
大黃蟅蟲丸
大黃(十分蒸) 黃芩(一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地黃(十兩) 干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倪氏本草匯言云:仲景方。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乾血。肌膚甲錯者。用干漆(一兩。炒煙盡。) 蟲(十個。去足。焙燥。共為細末。)大黃(一兩) 酒煮半日。搗膏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白湯送下。案此蓋後人以意減味者。李氏綱目 蟲條所收。大黃蟅蟲丸,乃本書婦人產後病篇下瘀血湯也。雖是似誤。然二方並單捷,亦不可廢焉。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湯(〔原注〕一云複脈湯○案翼方。標以複脈湯。注仲景名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翼。悸上。有心字。十二。作二十二。)
甘草(四兩炙) 桂枝 生薑(各三兩) 麥門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參阿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翼云:越公楊素。患失脈七日服五劑而複。)
〔尤〕脈結,是榮氣不行。悸則血虧而心無所養。榮滯血虧,而更出汗。豈不立願乎,故雖行動如常。斷云不出百日。知其陰亡而陽絕也。人參桂枝甘草生薑。行身之陽。膠麥麻地。行身之陰。蓋欲使陽得複行陰中,而脈自複也。後人只喜用膠地等,而畏薑桂。豈知陰凝燥氣。非陽不能化耶。
案本草。甘草。別錄云:通經脈。利血氣。大明云:通九竅。利百脈。寇宗奭云:生則微涼。炙則溫。
蓋四逆湯之治逆冷。複脈湯之複失脈。功 在乎甘草。傷寒類要。傷寒心悸脈結代者。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此單甘草湯。其義可知耳。
肘後獺肝散 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炙乾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炙。肘後。作陰。)
案本草。獺肝。甘溫有毒。別錄。治鬼疰,而肘後。無治冷勞之文。云:尸疰鬼疰者,即是五尸之中。尸疰。又挾諸鬼邪為害也。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沉沉嘿嘿。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沉頓滯。以至於死。後複注易傍人,乃至滅門。覺如此候者,宜急療之。千金。外台。引崔氏。並同。
巢源鬼注候云: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滯停住也。人有先無他病。忽被鬼排擊。當時或心腹刺痛,或悶絕倒地。如中惡之類。其得瘥之後,余氣不歇。停住積久。有時發動。連滯停住,乃至於死。死後注易傍人,故謂之鬼注。劉熙釋名云:注。注也。相灌注也。疰,即注之從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