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清 秦之禎

卷三

無汗

《傷寒論》無汗者九,不得汗者四,不汗出者一。《明理論》、陶氏書,惟寒邪一條,失之太簡。以無汗為表症居多則可,以無汗為止是寒邪則不可。《傷寒論》太陽症無汗,發熱身痛,手足冷,脈浮緊,冬用麻黃湯。太陽中風,脈浮緊,無汗而煩躁,乃營衛兩傷,冬用大青龍湯。陽明症,頭痛鼻乾,脈浮無汗而喘,冬用干葛湯。此皆是寒邪在表而無汗,用發表者。若陽明症無汗,身必發黃,茵陳梔子豆豉湯。陽明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湯。此皆熱邪在裡而無汗,用清裡者。又云結胸症,但頭汗,用大陷胸湯;但頭汗,身發黃,用茵陳湯;心中懊憹,但頭汗,梔子豆豉湯。此水飲內結而無汗也。又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此陽虛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發汗者。以上皆傷寒門無汗之症也。今有嘔吐惡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此痰結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有飽悶噯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滯中焦,胃陽不得敷布而無汗,用平胃保和散等。又有發熱惡寒,無汗脈不出,此表邪內伏用升陽散火湯。又有發熱無汗,寒涼抑遏,而用溫中升散者。凡此皆不得已而推展治法也。然無汗之症,到底用發散者多。例如脈伏無汗。用升發,正也;脈大無汗而用升發,無得也;即脈細用升發、寒涼抑遏用升發、痰凝食滯用升發、皆無礙也。至如雙解散、小柴胡湯、梔子豆豉湯治表有邪裡有熱之無汗者,若治脈伏無汗,則內有一半寒藥而礙表邪;若治胸滿痰結,寒凝食滯,則內有一半寒藥而犯凝滯。又如白虎湯,陽明和解發汗者也。而條下注明表汗未出,表症尚在者,未可服。

唇口乾渴,不能消水,脈不數大,亦未可服。夫石膏湯尚如此,則黃連、大黃更不宜矣。惟熱鬱火閉之無汗,不忌寒涼耳。然無汗症,第一在脈上消息。經云熱病脈躁盛,不得汗,陽脈之極也,死。又云陽病而見陰脈者,死。今細詳陽脈躁盛無汗一條,後來不論生死,原能作汗外出。若戰慄而出汗後氣和者,生。若不戰慄,洋洋汗出,氣粗口張,隨汗而死。若陽症脈陰無汗一條,則胃陽不足,津液內涸,到底無汗而死者多。大凡發熱無汗之症,必得汗多,則身熱方解。以其熱在皮膚,無汗。則熱邪何處發泄?故治無汗發熱,不論日數,須善為發汗。要知麻黃、桂枝,但發冬月未郁熱之寒邪無汗,不可用於三時熱令。羌活湯、干葛柴胡湯,能發在表無汗,不能發在裡火閉無汗。滑石、石膏能發在裡火閉無汗,不能發在表無汗。淡豆豉、白豆蔻能辛散中焦抑遏無汗,不能發皮毛閉郁無汗。枳殼、木通能發大小便下竅不通無汗,不能發在外表邪無汗。桑白皮、地骨皮、桔梗能發肺氣壅遏皮毛無汗,不能發他經閉郁無汗。仲景發表,加杏仁,妙以開潤肺之皮毛,亦發汗良法。是以發汗,亦有理肺氣而出者。然治無汗,必要互看頭汗條者。

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以下五節,皆寒邪在表無汗。北方冬月,用麻黃以發汗,故曰桂枝湯不可與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條申明上章發熱無汗之症,不可與桂枝湯,宜麻黃湯。詳注惡寒頭痛。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條申明營衛兩傷,不可與麻黃湯,宜用大青龍湯。詳注煩躁。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條詳注衄血。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當用麻黃湯。因其人正氣旺,未服麻黃湯而自衄出病愈。此申明上章太陽無汗症,若自衄乃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若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

上半節言無汗之症,宜發汗,戒用白虎;下半節言渴欲飲水,無表症者,忌發汗,宜用白虎。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無汗,小便又不利,則溫熱抑遏不得發泄,故心中煩悶懊憹,濕熱久郁,身必發黃。此條不立一方,而暗示陽明無汗,四條治法。無汗表熱,干葛防風湯發表,一法也;無汗小便不利,豬苓湯清利,一法也;無汗心中懊憹,梔子豆豉湯治煩,一法也;無汗身發黃,茵陳湯治黃,一法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出,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此條少陰傳經裡熱症,醫見其手足冷而無汗,絕似傷寒表邪未伸,誤用麻黃桂枝,辛溫強散其汗,則血得熱而妄行,或從口鼻耳目而出。

大青龍湯 見煩躁。

干葛湯 見似瘧。

茵陳梔子豆豉湯 三味。

此陽明熱瘀在內,蒸發黃,家秘加干葛、防風,兼散表郁,則全內外分消之治。

白虎湯 見潮熱。

小青龍湯 見咳嗽。

補中益氣湯

人參 白朮 當歸 黃耆 陳皮 柴胡 升麻 甘草

表邪閉郁而無汗,純用發表,中氣虛微不能作汗,則用此方。家秘加荊芥、防風,治勞力感冒。

二陳湯 導痰湯 二方見似瘧。

平胃散 見譫語。

升陽散火湯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人參 柴胡 防風 甘草 白芍

表邪內伏,寒冷抑遏,發熱無汗,手足反冷,此邪熱不得發越,故用火鬱發之。

消滯升陽湯

濃朴 半夏 枳殼 廣皮 升麻 葛根

陽明無汗,胸前飽悶,必是胃家有痰飲食滯,故用半夏、枳朴,以消胃滯,再加升、葛,宣發表邪。

雙解散 見發狂。

純是表邪無汗,則用發表,若表有邪裡有熱,則用此方雙解。

小柴胡湯 見惡寒頭痛。

三陽表有邪裡有熱者,用前方雙解;少陽表有邪裡有熱,則用此方。

理肺發表湯 家秘治肺氣抑遏,發熱無汗。

羌活 獨活 柴胡 干葛 枳桔 桑皮

平胃發表湯 家秘治胃氣抑遏,發熱無汗。

羌活 獨活 柴胡 干葛 枳朴 半夏

仲景首條,立麻黃湯,治無汗發熱,氣逆喘滿,用杏仁。默示肺主皮毛,肺氣壅遏則喘逆無汗,開發潤肺氣為發汗之真訣。又桂枝湯下云︰服藥後,食稀粥以助藥力。此默示發熱有汗,必是胃無凝滯,故可食稀粥,以助藥力散邪。若發熱無汗,必是胃有凝結,不能作汗,故開發。胃主肌肉,疏利胃陽,為發汗真訣。又於頭汗條中,申明但頭有汗,遍身無汗,皆系水飲淤熱,凝結中焦,隔絕周身之道路。治宜宣發胃氣,疏通經絡。細玩麻桂,宜北不宜南,故家秘化立敗毒散方法,加枳、桔、桑皮,名理肺發表湯,治風寒壅肺,發熱喘逆無汗之症。此從麻黃杏仁方中,化出治法。又以敗毒散方,加枳朴、半夏、蒼朮,名平胃發表湯,治痰涎食滯,胸滿發熱,頭痛身痛,無汗之症,此從太陽病有表症,心下有水飲,用小青龍湯,辛散水飲,敷布胃中,則內伏之水飲作汗而出,外冒之表邪隨汗而解,此一舉兩解,化法用方之妙悟也。

自汗

太陽症,自汗出,發熱不解,惡風,脈浮緩,此風傷衛,宜解肌。仲景用桂枝湯,家秘用羌活防風湯。若太陽發熱,自汗口渴,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湯。若太陽表邪已解,自汗發熱,口渴不惡寒,此陽明裡熱自汗,宜用涼膈散、三黃石膏湯、導赤各半湯。若大便不通,腹脹多汗,脈沉而數,此乃下症自汗也,宜用三承氣湯。仲景下法,獨詳自汗條內者,以下法最怕表症不散,今自汗則表邪多解。以上論冬令傷寒,然亦可參治四時者。外有汗自出,身仍發熱之冬溫;有自汗出發熱不惡寒而渴之溫病;有發汗已,身灼熱之風溫;有汗出身熱,口燥渴之暑病;有自汗出身灼熱,煩悶口渴,長幼相似之溫疫。此皆四時有汗之寒熱病,而非冬月傷寒自汗症也。傷寒初起,裡未郁熱,用辛溫散表。若三時寒熱病,裡先有熱,後感風寒在表者,用麻、桂則礙裡熱,故化立辛涼散表、和解表裡兩法。發散太陽,羌獨敗毒散;和解太陽,羌活沖和湯;發散陽明,升麻干葛湯;和解陽明,干葛石膏湯;發散少陽,柴胡防風湯;和解少陽;小柴胡湯。若表散裡熱,仍照傷寒清裡之法。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止。

此言太陽時候也。巳午主太陽,故太陽病多發辰巳時。太陽病欲解,必過辰巳午時至未方解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此明太陽病欲解,當必其脈浮先煩,知其汗出而解。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浮者,名為中風。

此條言發熱汗出,脈浮緩,乃是風傷衛之中風症。以無汗有汗,分別中風傷寒。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申明太陽中風,因衛之陽分有邪,故脈浮緩;營之陰分無邪,故不緊而弱。衛陽有邪,則發熱;營弱無邪,則不閉郁而汗自出。言翕翕發熱,形容表邪拘緊之象。鼻鳴喘逆,表邪氣粗也。乾嘔者,表邪嘔惡也。故用桂枝湯,急解風邪。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申明頭痛發熱自汗之中風,宜桂枝湯者。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臟無他病,言無裡症,但時有發熱自汗表症,此衛氣有病,當未發作時,先服桂枝湯發汗,則愈。

病嘗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營衛和則愈。

此重明自汗出之病。營分本無病,因衛外之衛氣,不諧和於營氣,服桂枝湯,以和諧營氣則病愈。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大凡汗出而喘,似太陽中風桂枝湯症,深恐誤用桂枝,故曰若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即自汗喘熱之表症,若身無大熱,但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蓋麻黃與石膏同用,化辛溫而為辛涼。麻黃同石膏,不惟散表,兼能清肺定喘。石膏得麻黃杏仁,不惟清肺,兼能散表。又云發汗後,飲水多,必水寒射肺而喘。若水灌之,則外閉毛竅,亦必喘。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前條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不可更用桂枝。此條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亦不可更行桂枝,亦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兩條汗下不同,然汗出而喘無大熱則同。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此邪走腸胃,宜用下法。然發熱嘔吐,尚非承氣症,故用大柴胡湯。

陽明病,脈遲,出汗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自汗發熱惡風寒中風者,但以脈遲不浮緩,別陽明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無汗寒傷營症,但脈不緊,別陽明也。非教人必服麻、桂,當比例用方可也。

問曰︰陽明病外症云何,答云︰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此申明陽明病裡熱外症形象,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 然而汗,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此申明上章。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象症形,分詳裡症之大下未可下,微和胃氣之次第輕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此言汗多而渴,宜生津退熱,不可用豬苓湯。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此一日一發似瘧之症。言病患煩熱汗出而解,至明日日晡,又見先寒後熱,此陽明經似瘧,脈實多汗,便結腹脹,宜承氣湯下之。如尚有頭痛惡寒發熱表症,而見浮緩虛脈,尚宜桂枝湯汗之。

傷寒發熱無汗,嘔而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轉屬陽明也。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微汗出也。

發熱無汗太陽症,今有汗出而至 然者,轉屬陽明矣。故轉屬陽明,必 常有微汗出而不干。然雖屬陽明,未見熱結在裡,故不用下法。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汗出熱不解,蒸蒸常有汗者,屬胃家裡熱,故與調胃承氣湯。上條但 微汗不干,此條蒸蒸時汗外達,邪已入裡,故立調胃承氣湯,以示微下之意。

陽明病,其人多汗,汗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複服。

較上章多譫語大便硬二症,故用小承氣湯,但清胃熱,譫語一止,莫再服。不服恐熱氣不清,多服恐無燥糞。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糞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若下之太早,語言必亂。

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上章多汗亡津,腸中乾結,內熱譫語,未必燥屎,故用小承氣湯。此章汗出譫語,且有燥屎在腸胃之中,乃是陽明風熱,消津結硬,蒸其胃汁,外騰陰血陽津有立盡之勢,則須下之。以表虛無邪,裡實有熱,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然立大下之法,又恐後人下早,故先戒曰︰過經表散,乃可下之。若下之太早,則表邪內攻,語言必亂而死矣。前四句,立大下法門;中三句,關防下早變症;末三句,繳前應下方法。失下恐津液立盡,早下恐變症不測。仲景豈以未過經而下早,變出內亂神明危惡之症,反輕言下之則愈,複立大承氣大下危法於後。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言陽明病,則無太陽少陽表症。言汗多,則陽明表邪盡解。仍發熱,乃是裡熱,蒸汗盡出,故用急下。前條言 蒸蒸汗出,初入陽明裡症,用調胃承氣,清胃熱;中條言汗多,津液竭,大便硬,可用小承氣微下;後 條言譫語,有燥屎,當用大承氣大下;此條總結上文,發熱汗多,表解譫語,大便硬,有燥屎,已過經下症,當用急下、大下之法。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桂枝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寒,當用麻黃湯。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當用桂枝湯。今用桂枝葛根湯,必汗出惡風,又兼見陽明症。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三陽合病,脈浮,大表脈也。上關上,少陽也。肝膽主目,合目則汗,盜汗也。雖不立方、然宜用小柴胡症。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屎。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前條三陽合病,發明脈浮大,上關上,目合則汗,以示少陽和解主治。此條三陽合病,發明腹滿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屎之裡症,以示陽明清裡主治。非表症,故發汗則譫語。非下症,故下之則額生汗。因手足冷,複戒之曰︰自汗出者,可用白虎湯。

桂枝湯 見惡寒。

羌活防風湯 見項強。

涼膈散 見發狂。

三黃石膏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石膏

上焦肺胃有熱,蒸汗外出,用前方涼膈散。若二焦皆熱,則用此方,兼治三焦。

導赤各半湯 見腹滿痛。

敗毒散 見發狂。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升麻干葛湯 干葛石膏湯 俱見寒熱。

柴胡防風湯

柴胡 防風 荊芥 前胡

少陽自汗,亦有表裡二條。若少陽表症多,宜散少陽表邪,當用此方。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少陽表裡皆熱而自汗,不可單解表,宜用此方,以柴胡散少陽之表,黃芩清少陽之裡。

知母石膏湯

知母 石膏 麥門冬 粳米

陽明純表邪症,則用升麻干葛湯。表有邪,裡有熱,則用干葛石膏湯。若表邪已解,裡熱自汗,則以此方單清裡熱。

三黃解毒湯 見發狂。

三乙承氣湯 見便結。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 黃連 黃芩 甘草

陽明裡有燥熱而自汗,用干葛石膏湯。陽明裡有溫熱而自汗下利,則用葛根黃連湯。陽明受熱,肺受火製,則用干葛芩連湯,兼清肺胃。然又有熱在氣分而多汗,則用干葛知母石膏湯。熱在血分而多汗,又用升麻清胃湯。

十棗湯 見結胸。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 杏仁 甘草 石膏汗出而喘,身無大熱,且見於汗下後,乃是肺家內有積熱,外冒寒邪。內有積熱,外攻皮毛,故汗出;外有表邪,故發喘。此方妙在杏仁利肺氣,借麻黃以散外寒,借石膏以清內熱,從越婢湯中化出辛溫變辛涼之法,並開後人雙解肺經表裡之法也。

大柴胡湯 見潮熱。

甘草附子湯 見身痛。

甘草乾薑湯 見煩躁。

芍藥甘草湯 見煩躁。

桂枝葛根湯
桂枝 葛根 白芍藥 甘草 大棗
太陽發熱,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當用桂枝湯。今加入干葛者,以項強自汗兼見陽明耳。

頭汗

外感發熱,必得遍身汗出,方得邪氣外解。然所以致其汗出者。皆賴胃陽敷布,而能升降陰陽發越毛竅者也。故凡中焦無病,則上下通達,遍身汗出而解。若中焦痞塞,則熱結、水結,寒結、痰結、氣滯、夾食、蓄血,皆能壅滯經絡,但頭有汗,遍身無汗,邪氣不能外解。是以頭汗非輕症也,然亦有各條分別。外邪傳入少陽,結於胸脅,上薰於頭,則心煩懊而頭汗,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陽明煩渴多飲,溫熱不得發越,上沖頭角,而發黃頭汗者,神朮干葛湯。若見背強身痛,不能轉側,惡寒而頭汗者,當治太陽,用羌活勝濕湯。水飲蓄結中焦,怔忡上攻,但結胸無發熱,但頭微汗無表症者,半夏茯苓湯,甚者陷胸湯。若瘀血在上,紅花桃仁湯。若瘀血在下,小便利,大便黑,小腹硬而頭汗者,桃仁承氣湯。若熱入血室,迫血妄行,下血譫語而頭汗者,歸芍柴胡湯。甚則刺期門,以瀉血室之熱。中焦痞結,子和每用吐法。痰飲食積,凝結中焦,但頭有汗,遍身無汗,家秘用干葛、柴胡、防風三味煎湯,調保和散,頻服神效。若有燥火,沖葡萄汁、竹瀝。若裡熱火閉無汗,用山梔、豆豉、蔥頭、滑石。夫柴胡、干葛、羌活、防風,但能發在表無汗,不能發在裡火閉無汗。梔子、豆豉、滑石、蔥白,但能發在裡火閉無汗,不能發在表無汗。麻黃、桂枝,但能發寒邪外束,內無積熱無汗,不能發風熱外閉,內有積熱之無汗。涼膈瀉心湯,但能發熱結腸胃無汗,不能發在表風寒閉郁之無汗。是以外有表邪,內有積熱,妙在雙解表裡。胸前凝塞,胃陽不能敷布而無汗者,妙在開發胸前,升揚胃氣。是以治頭汗之症,必要互參無汗條。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複往來寒熱,大柴胡湯。若但結胸無大熱者,此水結胸脅也。但頭微汗,大陷胸湯。詳注結胸條。

傷寒五六日,頭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與夫傷寒五六日,已汗複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未解也,宜柴胡桂桂乾薑湯。

此申明頭汗症之未解者。頭汗微惡寒,手足冷,表症也。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裡症也。表裡兩見之症,若脈數大,可以雙解。今脈細則未能解,又傷寒五六日,已汗複下,反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遍身無汗,又寒熱心煩,少陽太陽表症未解也,故宜此湯。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弱,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而喘,口燥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太陽中風,陽邪也,以火劫之,血氣沸騰,灼其身發黃。火傷陽分,上沖作衄;火傷陰分,小便遂難。陰陽俱傷,身枯燥,但頭汗。火傷脾肺,則腹滿而喘,口乾咽爛,大便不行。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擾亂。此時惟賴小便利者,津液尚存,尚可救。

太陽病,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此條詳注結胸。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淤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又云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必發黃。

此二條反複明頭汗身無汗,濕熱不得內外分消,必發黃而小便不利。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者,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

此言陽明病下後,外有熱,手足溫,則表邪尚未內陷,當解表。今因心中懊憹,但頭汗,故用梔子,去煩滌熱,豆豉宣散,胃陽敷布,作汗外解。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然汗出而愈。

陽明有熱,深入藏血藏魂之所,火擾神明,則下血譫語,如見鬼狀。熱邪閉而不宣,故但頭汗。刺期門,則營衛得通,遍身汗出而愈。可見小柴胡湯,治熱入血室,不從少陽起見,乃清解厥陰邪熱。小柴胡湯治往來寒熱,不從厥陰起見,清解少陽邪熱也。

小柴胡湯 見惡寒頭眩。

梔子豆豉湯 見懊憹。

干葛神朮湯

干葛 蒼朮 防風 石膏陽明濕熱,閉郁中焦,胃陽不能敷布,但頭汗周身無汗,故以此方宣發胃氣。

羌活勝濕湯 見身重。

陽明頭汗,用前干葛神朮湯。太陽頭汗,當用此方。

半夏茯苓湯

熟半夏 白茯苓

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逐胃家水飲,則胃氣清和,而 汗出。

紅花桃仁湯

血瘀上焦,常有發黃頭汗者,此方瘀血散則汗出而邪散。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血瘀上部,前方紅花桃仁湯。若血瘀下部,頭汗而臍腹硬滿者,當用此方。

歸芍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當歸 白芍藥 牡丹皮 地骨皮

熱入血室,但頭汗出,仲景以小柴胡湯治之。家秘重加當歸、白芍藥,則功力愈專;加二皮,則身熱易退。

大柴胡湯 見潮熱。

大陷胸湯 見結胸。

茵陳湯 見發黃。

發黃頭汗症,皆系濕熱,治分發表清裡二條。前方干葛神朮湯發表之法,此方清裡之法也。

盜汗

盜汗者,睡中乃出,醒則止矣。雜症門,責之血虛有火,故用當歸六黃湯等補血涼血。外感盜汗,是邪熱在半表半裡之間,故用小柴胡湯。然不獨少陽一經,有盜汗,三陽三陰,皆有盜汗也。三陽盜汗,皆邪熱未盡;三陰盜汗,皆熱伏血分。故盜汗之症,有熱無寒者也。治太陽盜汗,羌活沖和湯。陽明盜汗,干葛石膏湯。少陽盜汗,小柴胡湯。三陰盜汗,當歸六黃湯。在厥陰,倍生地、白芍藥;在少陰者,倍生地、黃柏、黃連;在太陰者,倍當歸、黃芩。仲景論中,但有三陽盜汗,無三陰盜汗,以盜汗皆表症耳。今見熱邪傳入三陰,亦有盜汗者。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詳注結胸宜參看。

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前條申明太陽脈浮動數,盜汗症,表邪未解,誤下而變結胸發黃。此條申明陽明脈浮而緊,潮熱發作有時症,表邪未散,亦不可下。即脈之但浮不緊,亦必見盜汗之表症。詳注潮熱。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合目則汗。

脈浮,太陽也。脈大,陽明也。上關上,少陽也。欲眠睡,合目則盜汗,此熱在膽也,用小柴胡湯、瀉心湯。今余推展清膽湯,重加柴胡、黃芩,互注合病,互參看。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仲景治盜汗,惟以小柴胡湯主治。盜汗尚見太陽表症者,家秘用此湯治之。

干葛石膏湯 見寒熱。

盜汗而見太陽表症,用羌活沖和湯;盜汗而見陽明表症,化立此方。太陽不用敗毒散,用沖和湯;陽明不用干葛湯,用此方,以盜汗表裡症,宜和解耳。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當歸六黃湯

當歸 地黃 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此治血中伏火,內傷盜汗。家秘去黃 。加柴胡、白芍藥,治外感盜汗。再加牡丹皮,其方更專。

大陷胸湯 見結胸。

盜汗本非此方治者,因下後,心下直至小腹硬痛,故以此方治結胸為急。

清膽湯

柴胡 黃芩 竹茹 濃朴 廣皮 甘草

合目則汗,膽經火旺,故用此方。若左寸脈大,是膽涎沃心,家秘加陳膽星、川黃連;兼小便不利,合導赤各半湯;左關數大,合龍膽瀉肝湯,加歸、芍、山梔、牡丹皮。

《傷寒論》言懊憹,惟太陽陽明發汗吐下後有此症,則知是三陽經陽邪內陷,鬱結心胸,而為半表半裡之症,非三陰症。故仲景雖立大陷胸湯、人參白虎湯、豬苓湯等,然于懊憹條歸重于梔子豆豉湯。今余分各經見症施治,如太陽表邪,用羌活湯合梔子豆豉湯。陽明表症,用葛根湯合梔子豆豉湯。少陽見症,以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不見表症,而有熱邪內結,則以清裡藥合梔子豆豉湯。若食滯中焦,梔子豆豉東加陳枳實,兼有痰凝,小陷胸湯合梔子豆豉湯。此余推展之法也。

太陽病,脈浮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內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因結胸症兼懊憹,故治結胸。詳注結胸、頭汗、發黃門。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病欲解也,梔子豆豉湯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豆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豆豉湯治之。

首條言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尚在,心中結痛,病未解也,故用梔子豆豉湯。第二條言若發汗,又下之,胸中煩熱窒塞者,允宜梔子豆豉湯。第三條言發汗又吐又下後,其人虛煩,直至不得眠。若更劇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憹。較之前兩條雖甚,然不脫梔子豆豉湯者,以懊憹惟此為正法耳。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嚏A 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人參白虎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先分發汗、燒針、下之三條,誤治後 ,立三方治法。心中懊憹,舌上白苔,故用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者,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豆豉湯主之。

此申明表邪誤下,身熱仍在,陽邪未內陷,不作結胸,但成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必宜以梔子豆豉湯治之。互注頭汗條參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陽明下後,懊憹煩躁,有可攻不可攻。若果有燥屎,可攻之。若腹微滿而不大滿,肛門初頭之屎雖硬,後必溏薄,不可攻之。

梔子豆豉湯梔子 豆豉此仲景治懊憹原方也。以懊憹症,心下煩熱致病,故以梔子豆豉湯主治。然表邪不散,亦有煩熱懊憹者,家秘故有三陽表藥加入之法。如羌活梔子豆豉湯,即前方加羌活,以宣發太陽。干葛梔子豆豉湯,即前方加干葛,以宣發陽明。柴胡梔子豆豉湯,即前方加柴胡,以宣發少陽。

梔子豆豉枳實湯

懊憹熱而無滯,止須原方。若有食滯,當加枳實,此開消導之法,非止用枳實一味也。

梔子豆豉陷胸湯

梔子 豆豉 半夏 川連 栝蔞霜因結胸以致懊憹,故有大陷胸湯治法。若痛而不實,當以梔子豆豉湯合小陷胸湯。

大陷胸湯 見結胸。

人參白虎湯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懊憹症,渴能消水,則陽明裡熱,故以此方清陽明。

豬苓湯 見小便不利。

懊憹症,宜治上焦。今以小便不利,則利小便為急,不用五苓散者,因陽明裡熱耳。

不得臥

不得臥,雜症多屬內火。傷寒則有有表熱,裡熱,熱在半表半裡,熱在氣分血分;有汗下太過,虛煩不得眠;有瘥後餘熱未盡不得臥。如脈浮數,身發熱疼痛,無汗不眠者,太陽表症,宜羌活湯。若發熱多汗,口渴,小便不利,不得眠者,太陽熱結膀胱,五苓散。陽明目痛鼻乾,不得眠,身熱脈長,陽明表症也,干葛湯。若煩渴消水,舌燥唇焦,脈長而數,陽明裡症也,人參白虎湯。若小便不利,豬苓湯。若蒸蒸發熱,手足多汗,大便硬,有下症者,承氣湯下之。若少陽膽熱,脈弦而緊,小柴胡東加羌活防風。若脈弦而數,梔連柴胡東加竹茹。若表邪已解,肝膽裡熱,龍膽瀉肝湯。有下症者,大柴胡湯。若熱病初愈,食穀太早,日暮微煩,減其飲食,梔子豆豉東加枳實。若熱病後,火旺煩躁,黃連瀉心湯。若汗下太過,虛煩不得眠,秘旨安神丸。若膽涎沃心,膽火成痰,家秘膽星丸。《準繩》云︰不得眠,皆是熱症表有邪者,邪擾經絡,宜發表。裡有邪者,火擾於內,宜清裡。半表半裡有邪,膽經有火,宜清少陽。若陽明有熱,而胃不和,宜徹熱和胃。餘熱未除而煩躁,熱耗真陰。宜養陰清火。汗下虛煩而神氣不足,宜養陰補虛。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

此因大汗亡津,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渴欲飲水,故與水以濟胃乾,則煩躁止而安臥。

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後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不過經絡不寧,何至但欲起,必有痰涎結在心下。若其脈微弱,此本是有寒結,非熱結,反下之,則邪不下行而作結胸。若利未止,邪已下行,四日後,當作協熱下利。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豆豉湯主之。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應補者多。今反複顛倒,心中懊憹,尚是熱邪結於胸中,故用此湯治懊憹。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小便不利,裡熱互詞;大便乍難乍易,裡熱互詞;時有微熱,潮熱互詞;喘冒不得臥下,大實大滿互詞。故曰有燥屎,宜大下。

少陰病,傳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病曰傳之,此陽邪內傳也。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此手少陰心火旺,故用此方。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下利,熱傳下焦者多。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此上焦手少陰燥火傷陰致是。

羌活湯 見惡寒。

表熱不臥,以此方散表。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不得臥,用此方。

干葛湯 見似瘧。

陽明表熱不得臥,當散表。若口渴唇焦消水,加知母、石膏。

人參白虎湯 見潮熱。

陽明表熱不得臥,用前干葛湯;裡熱不得臥,則用此方。

大承氣湯 見大便結。

熱結腸胃,腹脹便結不得臥,故用此方。

梔連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竹茹 半夏 梔子 川連

少陽邪熱不得臥,則用此方。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 柴胡 黃芩 川黃連 麥門冬 陳膽星 知母 甘草 真青黛 山梔

肝膽有火,則目不能合,膽涎沃心,則目不得瞑,故以此方加膽星、青黛,化膽經之痰。

大柴胡湯 見潮熱。

少陽症不得臥,又見下症者,用此方。

梔子豆豉枳實湯 見懊憹。

熱病初愈,食穀太早,日暮微煩,夜不安臥,用此方,再加消導之藥。

黃連瀉心湯

黃連 麥門冬 赤茯苓 甘草 木通

內傷不得臥,有心氣不足,則以棗仁湯溫藥以補心氣。若心血不足者,則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補心血。涼心火,今熱病門,故用此方。

朱砂安神丸

黃連 白茯神 麥門冬 生地 棗仁

心火旺,心血未虛者,以黃連瀉心湯主治;心血虛者,以安神丸治之。

家秘膽星丸陳膽星 青黛 海石 龍膽草 甘草膽火旺不得臥,當用黃連柴胡湯、龍膽瀉肝湯。若膽火成痰,膽涎沃心則用此方。

發黃

《內經》發黃,分上中下三條。有謂目黃曰黃膽;有謂黃膽暴病久逆之所生者,及少陰厥陰司天之政溽暑皆發黃膽,悉是上焦濕熱也,宜用一清飲等宣發;有謂食已如飢曰胃疸,與脾風發痺、腹中熱出黃者,有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者,《靈樞》謂脾所生病,皆中焦濕熱也,梔連茵陳湯治者;有謂溺黃赤安臥者,必黃膽,及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靈樞》謂腎生病,皆下焦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者。仲景依此諸條,發明黃膽於《金匱》門,複發明發黃於《傷寒論》。

或以表邪未解,下之太早,熱邪內陷而發黃;或以血蓄下焦,小腹硬滿,其人如狂而發黃;或以火劫汗,兩陽相薰而發黃;或渴飲水漿,濕熱浸淫而發黃。另有發汗,已熱氣已泄,反發黃者,非瘀熱發黃,當於寒濕中求之。然則《金匱》疸黃與傷寒熱病發黃,又有分別。夫發黃之症,通用茵陳湯,如小便不利,煩躁而渴,五苓散合茵陳二苓湯。發黃煩躁,嘔而不渴,茵陳平胃散。熱重凝結有下症者,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酒積積熱喘嘔而渴者,濟生葛根湯。若傷寒發黃,身熱無汗,表症不解,脈浮而緊,冬月仲景用麻黃湯,今家秘用羌活防風湯。若表解裡熱者,寶鑒黃連散。以上皆濕熱發黃也。另有身不發熱,冷汗自出,脈沉而遲,乃太陰經陰黃也。內間有身痛亦發熱者,然脈必沉遲,色必熏黃而晦,口必干,不飲水,與陽明濕熱發黃,脈數消水,色如橘黃大相異。傷寒病,遇寒水濕土司天,往往變成陰黃。治陰黃之症,小便利者,朮附湯。小便不利者,五苓散。遍身手足逆冷,冷汗自汗,茵陳東加薑附。脈弱氣虛者,理中湯重加茵陳。以上皆陰黃也。至淤熱發黃與淤血發黃,又宜細辨。如頭汗出,遍身無汗,腹微滿,小便不利,渴欲飲水,為淤熱發黃。若小腹硬滿,小便不利,大便或結或黑,如狂喜忘,渴不飲水,為淤血發黃,此症之分別也。淤熱發黃,脈必數大沉實;淤血發黃,脈見沉細芤結,此脈之分別也。白虎症,煩渴飲水,不發黃者,遍身多汗,濕熱發泄。若但頭汗,身上汗少,邪熱不得外泄,故發黃。余按發黃症,惟陽明太陰脾胃二經者多。以黃色屬土,土中濕熱,則發黃色。至陰黃,乃內傷寒濕症也。

太陽病,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表未解也。醫反下之,陽氣內陷,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脈浮動數之表症,反下之,熱邪內陷,應變結胸。若不結胸,但頭有汗,小便不利,瘀熱無從出路,身必黃。詳注頭汗、結胸。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也,抵當湯。

太陽病身黃,脈當數大。今沉結,小腹硬實,如狂,小便自利,此非熱結膀胱,的是蓄血發黃。

太陽中風,以火劫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兩陽相薰灼,其身發黃。陽盛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但頭汗出。

中風乃陽邪,以火劫汗,兩陽相薰灼而身發黃。火傷上,陽分熱盛,故欲衄;火傷下,陰分受熱,故小便難。氣血兩傷,則津液竭,血燥而身體枯燥。詳注頭汗。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脈陰陽俱浮,自汗身重,多眠睡,鼻必鼾,語言難出,若被火者,微發黃色。

風溫,即春令發熱,不惡寒而渴之溫病,複以火劫汗,必發黃。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

陽明發熱,本汗出。今頭上出,餘處無汗,則熱邪不得外解,且渴飲水漿,小便不利,則濕熱不得下泄而身黃。又云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亦是濕熱發黃,故二條同欲茵陳湯。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黃。

陽明之熱,外不得汗解,內不得小便泄,故懊憹身黃。雖不立方,然梔子豆豉加茵陳症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瘥。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屎,腹滿加噦者,不治。

此條詳注呃逆。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合面皆赤色,此表症不可攻。若誤攻之,則表汗不出,必見黃色,淤熱內結,而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畏火,今反以火熏灼,上攻頭額,止得額上微汗,則熱邪外不得汗泄,下不得便出,而必發黃。此條不立方,然豬苓茵陳湯症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不可下,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汗不得出發黃,今發汗已,身目反黃,此非淤熱,乃陰黃病,當於寒濕門求治。

一清飲柴胡 赤茯苓 桑白皮 黃芩 川芎 甘草治發黃症,一惟清濕熱,故以柴胡、川芎清表邪;桑白皮、黃芩清肺氣;赤茯苓清小便。

梔連茵陳湯

梔子 川連 茵陳

一清飲,雙解表裡濕熱者。此方清在裡濕熱者,故曰濕熱內結,分利甚捷。

梔子柏皮湯

梔子 柏皮 甘草

濕熱在表,用一清飲;濕熱在裡,用梔連茵陳湯;濕熱在下焦,故以山梔、黃柏佐甘草,緩肝急而專施泄。

茵陳湯

茵陳 梔子 大黃

濕熱症,宜利小便。仲景妙在大黃與茵陳同用,則大黃不出大便,隨茵陳、山梔逕從膀胱而出。故曰當驗其黃從小便而出,色如皂莢汁是也。

五苓散豬苓 白茯苓 白朮 澤瀉 桂枝 茵陳五苓散,止利水濕,今加茵陳,並利濕熱矣。

茵陳二苓湯

茵陳 梔子 大黃 茯苓 豬苓

茵陳山梔大黃湯,仲景使黃從小便而出。後人善體仲景,故用二苓,專走小便。

茵陳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茵陳一味。

食滯發黃,名穀疸,故以平胃散散濕熱,加茵陳則清熱散黃。若食重不消,加白豆蔻、萊菔子、神曲、枳實。

梔子大黃湯

梔子 豆豉 枳實 大黃 茵陳

仲景治懊憹,用梔子豆豉湯;治心下熱痛,用大黃、枳實。今以懊憹又兼心下熱痛,故以四味合治。今家秘加入茵陳者,以其散濕熱,能治黃耳。

濟生葛根湯
葛根 梔子 豆豉 枳實 甘草
酒濕之熱,積於腸胃,必發黃發熱,此方以梔子豆豉湯,加枳實、干葛,則宣發陽明濕熱,從表而散。

羌活防風湯
羌活 防風 白芷 蒼朮 川芎 甘草
風濕傷太陽,發熱發黃,脈浮無汗,仲景用麻黃湯。後人恐南方辛熱,故以此方代之。

寶鑒黃連散黃連 黃芩 大黃 甘草濕熱在表發黃,用前方散;表濕熱在裡發黃,又當用此方。加生甘草瀉心火,製苦寒。

金匱大黃硝石湯
大黃 黃柏 硝石 梔子
同一清熱治黃,前方梔子大黃東加豆豉、枳實,治懊憹熱結在上者;此方加黃柏、硝石,治熱結在下者。蓋大黃得硝石則直走大腸。茵陳大黃湯內無枳實,如調胃承氣。梔子大黃東加枳實,如小承氣。大黃硝石湯,如大承氣湯。立此三法,無太過不及。

朮附湯

熟附子 白朮

陰症發黃,皆是太陰寒濕,此方補土中之火。

面赤色

傷寒面赤色,雖有表熱裡熱之分,然表症居多,故身熱少汗,六脈浮數,發汗乃解。若太陽見症,無汗脈浮緊者,加減羌活湯。有汗脈浮緩,加減防風湯。陽明見症,無汗發熱脈浮緊者,葛根湯。有汗脈洪長者,干葛石膏湯。少陽見症,無汗惡寒,脈浮緊,羌活柴胡湯。有汗脈弦,小柴胡湯。若裡熱面赤,汗多不惡寒,渴而飲水,六脈沉數,知母石膏湯,涼膈散。陽明裡熱面赤,大便實者,涼膈散加酒蒸大黃,以清血分之熱。失用大黃,有衄血之患。若風溫症,有汗發熱面赤色,宜防風干葛石膏湯。若初起不發熱,口不渴,唇不焦,脈沉遲,面赤色,即陰極發躁等症,另用四逆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此條表邪面赤熱。詳注似瘧。

又云太陽病,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慄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此陽微難作汗,故面熱赤。至六七日作汗之期,若戰慄,當汗出而解。發熱者,則陽氣複而症瘥。若因脈遲無陽,不能戰惕發熱作汗,其身必癢。

陽明病,合面赤色,不可攻。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面合赤色,此表邪作汗之征。若誤攻下,則表熱不散。熱瘀於上,必蒸黃色於皮毛;熱瘀於下,必熱結膀胱而小便不利。此條不立方法,既曰陽明病,當用防風干葛湯,解在表發熱之黃。既曰小便不利,當用豬苓湯,分利下焦。

並病篇曰︰二陽合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其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曰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不徹,因轉屬陽明,雖名合並病,實病也。然必得表邪盡解,方可下,若太陽症未罷,下之則為逆,如此尚可小發其汗。設若面色連連赤色,此是邪汗未出,則非小發汗,急當以藥解表,以湯熏汗。若汗原不透徹,語言不能完全,此陽邪不得發越,其人必煩躁,呻吟叫痛,乍雲在腹,乍雲四肢,按之不得痛處,其人喘逆短氣,但當坐以汗出不徹,更出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其脈澀滯模糊,尚是表汗未出。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厥陰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郁而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面戴陽下虛故也。又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以上二條,皆陰症似陽之面赤,故皆用四逆湯。

《金匱》云︰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此痙病門面赤色。仲景論痙,專主血虛液燥,故即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面赤,尚禁發汗。詳痙病加減羌活湯。

羌活 獨活 防風 荊芥 柴胡 干葛 廣皮 甘草

色赤表熱,欲汗之候,又見浮大急數之表脈,故用此方。

加減防風湯 見頭痛。

面赤自汗,身熱不減,脈見浮緩者,以此方治之。

葛根湯 見惡寒。

陽明病,禁用麻、桂,今以無汗脈浮緊,故用此方,然亦北方冬月治法。

干葛石膏湯 見寒熱。

同一陽明面赤,前條無汗脈浮緊,則用干葛湯。今有汗脈洪長,則用此方。

柴胡羌活湯 即小柴胡東加羌活。

面赤之症,不特太陽陽明,即少陽表邪不散亦有,故以柴胡東加羌活、防風。

小柴胡湯 見寒熱。

前方治少陽太陽表邪者,此方治少陽表裡兼見者。

知母石膏湯

知母 石膏 門冬 竹葉 粳米

仲景面色赤,皆以表邪主治。然亦有陽明裡熱、上沖頭面,汗多口渴而面赤者,故以此方治之。

涼膈散 見發狂。

陽明裡熱、口渴消水之面赤,則用知母石膏湯。若胃熱上沖而刑肺金,則用此方。大便結,加玄明粉。腹脹不得大便,有下症者,大、小承氣湯。

防風石膏湯 即干葛石膏東加防風。

陽明風熱面赤色,故用此方。

四逆湯 見身痛。

面赤色皆是陽邪,然陰症中又有虛陽上浮者,故用此方。

胸滿

胸滿在心之上,故多表症。蓋表邪傳裡。必先胸至脅,然後入裡者也。胸滿症必內有痰涎,外邪傳裡,互相交結致是。故胸滿胸痺之症,多用栝蔞等豁痰,或用瓜蒂散吐法。傷寒胸滿心煩發熱者,柴胡陷胸湯。胸滿連脅,加青皮、枳桔。若尚帶太陽表症,加散表藥。寒熱胸滿而嘔苦,通用小柴胡東加枳、桔。未效,合小陷胸湯。故胸滿症,栝蔞、枳、桔為必用之藥。惟嘔多者用半夏,不用栝蔞。若夾食胸滿,見噯氣飽悶,用保和平胃散消導法。有表邪者,兼散表;有裡熱者,兼清熱;有痰飲,導痰湯等。另有不發熱,口不渴,唇不焦,二便清利,六脈沉遲,此陰寒胸滿,另用溫散。

太陽病,下之,脈促,胸滿,微惡寒,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太陽表症誤下,則變脈促胸滿,因尚有微惡寒表症,故用桂枝。去芍藥者,因胸滿症,忌血藥凝滯耳。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湯。

三陽合病而喘,表邪未伸,故不可下,而用麻黃湯。

若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豆豉湯。

汗後煩熱,不可再汗,下後煩熱;不可再下。汗下後煩熱胸中窒者,即煩悶懊憹,故用梔子豆豉湯。未汗下者,表症胸滿,吐法不中用也。

病如桂枝症,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衝咽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也,當吐之。

如桂枝症,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非桂枝症。胸中痞硬,氣衝咽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飲,故吐之,非言裡氣虛寒用此法。

少陽中風,耳無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若吐下之,則悸而驚。救逆,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

少陽中風,言有汗發熱少陽症。少陽之脈,起目銳 ,入耳中;其支者,貫胸膈。故少陽症則目赤耳聾,胸中滿而煩,若以吐下除煩,則悸而驚,故以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定悸安神。

陽明潮熱,大便溏,小便可,胸脅滿,屬陽明。

陽明潮熱,大便硬,小便不利,乃是裡症。今大便溏,小便又利,且胸脅滿,屬陽明表症。

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結硬。

太陰之脈,絡胃統腹,故腹滿吐食自利,時腹自痛。本非下症,若誤下之必胸中結硬。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此熱邪傳入少陰,故以豬膚潤燥滋陰。

厥陰病,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胸中,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瓜蒂散。

厥陰病,手足厥冷,脈本沉遲。今乍緊急,此陽邪傳入厥陰之病,病在胸中,故用瓜蒂散吐之。

瓜蒂散苦瓜蒂一兩,為細末吹鼻。

黃水蓄於中焦,此方吹鼻得嚏,則目出淚,鼻出水矣。然內有黃水者可用。

柴胡陷胸湯
柴胡 栝蔞 半夏 黃連 甘草 青皮 枳殼此即小陷胸湯,加柴胡、青皮、枳殼。大凡治凝結之症,必開豁氣道。

小柴胡加枳桔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枳殼 桔梗
前方因熱痰凝結,故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湯。此條但是熱邪結聚,故不合陷胸湯,但加枳殼、桔梗。

小陷胸湯
栝蔞 熟半夏 川連 甘草
按小柴胡東加枳、桔,治少陽表裡有邪者;柴胡陷胸湯,治少陽表裡熱邪,兼有痰結者;小陷胸湯,治內有熱痰,外無表症者。加枳、桔則力專;加甘草則力緩。

保和散楂肉 麥芽 萊菔子 半夏 連翹 香附 枳殼痰食胸滿者,宜用此方。尚有表邪,仍兼散表。

平胃散
熟蒼朮 濃朴 廣皮 甘草
外感發熱,不用燥藥。但濕邪滿悶,非此不能治。

二陳湯 見似瘧。

胃中有痰飲,則嘔惡飽滿,豁痰和胃,對症之藥。

導痰湯 見似瘧。

痰結上焦,用二陳湯。若痰結中焦,用此方上消下行。

梔子豆豉湯 見懊憹。

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湯 即柴胡二陳湯。

小柴胡湯,不去黃芩加茯苓,名柴苓湯;去黃芩加茯苓。名柴胡二陳湯。總之,熱痰凝結,以半夏黃芩同用;水飲凝結,則去黃芩而以半夏茯苓同用。

脅滿

胸胃皆在中。脅肋在身之側。故脅肋之症,在雜症門,以肝膽肺三經所主;外感門,一惟少陽,蓋表邪傳裡,必由胸以至脅,故胸滿多是表症,腹滿方是裡症,若滿脅痛,皆是半表半裡之症。然傷寒發熱脅滿痛,亦有兼太陽陽明表邪者,故無汗脈浮,惡寒脅痛,先用羌活柴胡防風湯,發散表邪,然後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加枳殼、桔梗、山梔、青皮治之。若有痰飲內結,再加豁痰藥。另有一起,即從少陽發寒熱,或兩肋或一肋刺痛,甚則痛極而死,此感時行燥熱,伏積於中,又被風寒外束,郁於少陽,名肋刺傷寒。又名沙脹是也。若無汗惡寒,脈浮緊,先用羌活敗毒散發散表邪,隨用小柴胡東加山梔、青皮、蘇梗、木通,疏散少陽。若是燥熱,加知母、石膏,則汗出邪散。不愈,刺委中三里,並刺十指出血,即名放沙法。另有脅痛,寒熱,又見咳嗽氣逆,此肺受外邪,名金邪入木。又有膽經有火,刑克肺金,名木火刑金。此二症最重,初起發熱,脈浮無汗者,防風瀉白散加枳殼、桔梗;若無汗,惡寒身痛,有表症者,加羌活、柴胡,先散表邪;若有汗脈沉數,用黃芩瀉白散,合梔連枳桔湯;若燥熱流年,重加知母、石膏。即見少陽胸脅痛症,亦是金邪入木,仍以肺邪為重,當清肺燥,禁用辛溫;若無肺經喘咳之症,則單治少陽。按外感脅痛,最重刺肋傷寒,以時行厲氣,害人最速,宜詳歲運何氣司政。余故分詳少陽脅痛、肺邪脅痛二條。其下手認症處,以不咳嗽為少陽,以咳嗽為肺邪;以左脅痛為少陽,以右脅痛為肺邪。其認脈處,以左手脈病為少陽,以右手脈病為肺邪。其論治法,以脈浮身熱無汗,先散表;以脈沉裡熱,時時有汗,清裡熱。其有服發汗之藥,汗大出,邪不解,表藥中重加黃芩、山梔、枳殼、青皮以清少陽,重加知母、石膏、枳殼、桑皮以清肺邪。又有用一半散表,一半清裡,重用木通、蘇梗疏通經絡,得和解之力而愈者。余嘗以木通、蘇梗各五錢,加入和解方中,以治無汗脅痛身痛,汗必出,痛必減。以木通通竅,蘇梗疏散耳。余嘗以木通、蘇梗、各五錢煎湯,治發熱脅痛,多有發 痧而愈者。按此二味藥未嘗治痛,今以之疏通經絡,則不痛矣。按此二味藥未嘗主發 痧,今以之疏通經絡,則邪散而 出矣。

太陽病,十日外表已解也。若胸脅痛,小柴胡主之。若脈浮者,仍與麻黃湯。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

太陽病十日外,胸脅痛,是邪傳少陽,當用小柴胡湯。設脈浮者,尚是太陽表脈,尚宜散表。若四五日身熱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則熱邪內傳,當用小柴胡湯,去半夏辛溫,易天花粉潤渴。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不得利。今反利,知誤以丸藥下之。先以小柴胡湯以解表,後加芒硝湯主之。

十三日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微利。此本柴胡症,未應利而利,必誤下而然。故先解表,後用芒硝治潮熱。

傳經熱邪,脅滿乾嘔,大柴胡湯主之。

傳經熱邪,當用攻裡。今因脅滿乾嘔,尚非承氣湯症,故用大柴胡湯。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十棗湯主之。

太陽症表解, 汗出,發作有時,形容裡症可攻。心下痞硬,脅下痛,汗出不惡寒的,是無寒熱短氣之實症。即其頭痛,亦是懸飲上攻頭痛,故用十棗湯。夫小青龍湯,治冬月太陽表症,乾嘔脅痛也;小柴胡湯,治少陽寒熱乾嘔脅痛也;十棗湯治表邪已解,痰飲內結,乾嘔脅痛也。

陽明病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小柴胡湯主之。

潮熱,陽明裡症,法當清下。今以大便溏,小便自可,則裡無結熱,且見胸脅滿。尚是柴胡湯症也。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湯主之。

脅下硬滿,不大便,理宜下矣。然嘔而見舌上白苔,尚是小柴胡湯症。

脅滿乾嘔,往來寒熱者,屬少陽。

脅滿,少陽也;乾嘔,少陽也;往來寒熱,少陽也。言屬少陽,小柴胡湯也。

羌活柴胡湯

羌活 柴胡 防風 枳殼 青皮 甘草

脅痛無汗,脈浮,惡寒身熱,為太陽、少陽,故用此湯。家秘用蘇梗、木通,取通則不痛也。

小柴胡湯 見寒熱。

此方治少陽脅痛。若見太陽表邪,加羌活;陽明表邪,加葛根,痛即汗出火也,多加山梔、青皮、木通、蘇梗。熱痰膠結合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 見結胸。

敗毒散 見發熱。

防風瀉白散
防風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此方本治肺風痰喘,故脅痛若見咳嗽氣逆,用此方。

黃芩瀉白散

黃芩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前方瀉白散加防風,開示肺冒風邪脅痛;此方去防風加黃芩,開示肺中伏火脅痛。

梔連枳桔湯

山梔 黃連 桔梗 甘草 青皮 木通 蘇梗

胸脅作痛,氣道壅滯者,多以梔連;加入氣分藥中,則火痛可除。然此方治裡熱作痛者,若外有表邪,仍加散表之藥。

芒硝湯

芒硝 枳殼 濃朴

脅痛上焦病,無下行法。今以誤下症後 複見下,不得已而用之。

大柴胡湯 見潮熱。

前方柴胡、芒硝各用,此先表後 攻之法。此方柴胡、大黃合用,此雙解表裡之法。前方用芒硝,重在下穢腐;此方用大黃,重在清裡熱。

十棗湯 見痞氣。

三陽表邪盡解,脅下仍見硬痛,此懸飲結聚,故以十棗湯下痰飲水積。

心下滿

心下滿,屬陽明胃家。故曰邪結心下,滿而煩,飢不欲食,心胸嘈雜,或見沖逆作嘔,此胃家有火之痰飲食積也。宜梔連平胃散、二陳湯調服。心下滿而不飢不食,不見嘈雜者,此無火之痰飲食積也。若初起惡心脹痛,宜先吐之,隨用消食化痰,不用苦寒抑遏。若熱邪聚胃,心下痞滿,方可用枳殼川連湯、梔連保和散,清熱積,梔連二陳湯化熱痰。家秘用保和散加白豆蔻、砂仁消食滯飽悶。若裡有熱,煎涼藥以湯調服,忌燥者沖竹瀝、萊菔汁最妙。

總之,胸前飽悶,宜消不宜補,宜散不宜收。若有停滯,切忌寒涼生冷。若胸前真有凝結,即見煩躁譫語等症,宜察食氣痰凝,慎勿誤認裡熱譫妄,誤投涼劑攻下。大凡胸痛胃滿,皆是上部之病,非下部腸病,故禁下法也。惟心下硬痛,大便不通者,方用攻下。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

脈浮而大,不當攻。今心下反硬,有熱屬臟,形容熱已深入,而結藏於裡,故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

前條浮大表脈,尚曰可攻。此條同一硬滿,何曰不可攻?前條有有熱屬臟,內已包藏,便硬消水,口燥唇焦,種種裡熱之症,故曰攻之。此條無有熱屬臟,恐食滯痰飲硬滿。言此條不可攻,則上條可攻,愈有下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可去,心下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

傷寒大下後,若身熱去,心下結痛,此為結胸,當用陷胸湯。今身熱不去,心下結痛,當用柴胡湯。不用柴胡而用此湯者,以汗下後,身熱裡煩,心下結痛耳。

太陽病,重發汗,複下之,不大便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大陷胸湯主之。

此分別同是下後,上條身熱不去,心下結痛,與此條日晡潮熱,小腹硬痛,治分上下。夫大便不通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且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則成結胸症,故用陷胸湯。

梔連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梔連。

胃有濕熱,故加梔,連濕鬱成痰,加半夏、石菖蒲;若頑痰膠結,加海石、香附。

二陳湯

熟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加石菖蒲

治痰用二陳,不易之論。然頑痰膠結,非南星、石菖蒲不能開鬱痰成積,非海石、香附不能解痰食相凝,須以保和丸合用。夫二陳湯,治痰病之緩者;導痰湯、指迷丸、化痰丸,則稍重;控涎丹、滾痰丸則重矣。要知應用控涎、滾痰症,不惟二陳不及,即用指迷、化痰亦不及。應用二陳症,不惟控涎、滾痰太過,即指迷、化痰亦太過也。

枳殼川連湯 二味。

此方加木香,能治濕熱下利;加當歸、大黃,能治燥熱下血,腹痛頻並。今以心下滿悶亦用此方,以枳殼與川連同用,能消心下熱結之痞。若痰涎凝結,加半夏、栝蔞實,則合小陷胸湯。加廣皮、濃朴、竹茹,能清胃熱而止嘔吐;加大黃、甘草,又合調胃承氣湯。

梔子豆豉湯 二味。

仲景治心胸滿悶,以表症尚在者仍用發表。表邪已解,裡有熱結者,用諸瀉心湯。心腹硬痛,有下症者,用陷胸湯。若汗下後,心煩痞塞,立梔子豉湯,和解其熱,梔子濃朴湯,寬解其氣,此無窮法門也。

大陷胸湯 見結胸。

按大陷胸湯,治心下硬痛,大實大滿。小陷胸湯,治熱痰凝結中焦。枳殼川連湯、梔子濃朴湯,治熱邪凝結氣分。梔子豆豉湯,治汗下後煩熱痞塞。諸瀉心湯,治寒藥誤下,抑遏痰熱於胸前,此絲絲入扣法門也。

結胸

《傷寒論》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滿,此千古疑句也。觀仲景以大小陷胸湯重方治結胸,以諸瀉心湯輕方治痞滿,則知發於陽、發於陰,乃言病之輕重。舊注以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不知無熱惡寒者,陰症也,反下之,即死矣,焉能成痞滿?仲景豈用黃連瀉心寒藥,治誤下後之陰症乎﹗又云︰太陽病風傷於衛,當用桂枝湯,誤用承氣湯下之,因作結胸。太陽病,寒傷於營,當用麻黃湯,誤用承氣湯下之,因成痞滿。余細玩之,亦不拘太陽一經以致病。下文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若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瀉心湯。可見少陽經誤下,亦有結胸痞滿之症。又以心下硬痛者,為結胸,以心下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滿,可見結胸痞滿但以痛不痛分別病之輕重命名。總之,三陽表邪未解而重,下早而變心下硬痛,名曰結胸;三陽表邪未解而輕,下早變心下但滿不痛,名曰痞滿。仲景未曾盡拘太陽一經,亦未必以風寒傷衛傷營分別。觀其用方主治,則以大陷胸湯丸,治心下直至小腹硬痛大結胸症;用小陷胸湯丸,但治心下痛小結胸症;以諸瀉心湯,但治心下滿不痛之痞氣。細玩寒傷營發於陰,無汗之表邪症,重於風傷衛有汗之表邪,何故誤下反不成結胸反成不痛之痞滿,反用瀉心湯輕方,按此明明以症之輕重,命名立方。其以陷胸瀉心立名者,以其病在心胸博位耳。若熱邪內陷陽明大腸下部,則不得謂之結胸而為陽明腹痛下症,不用陷胸而用承氣湯下之矣。又如表症未解,而誤下之,表邪內陷,系在太陰脾家陰經,而見下症者不用承氣,而用桂枝大黃湯。以大黃下穢腐,以桂枝散內陷之表邪,且製大黃不傷太陰臟氣,不比結胸在上之陽經症,可用陷胸湯者;不比熱結在下之陽明症,可用承氣湯者。外另有水結胸症,用生薑半夏湯者;有痰火結胸而用川連半夏湯者。今余又推展邪氣食氣,互相膠結,用平胃保和散者,凡此皆後世類結胸症也。

太陽篇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滿。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條申明表熱未解,失汗誤下,成結胸痞滿之由。言病發於陽,表熱之重者,下早表熱內陷而成結胸;發於陰,表熱之輕者,若下早成痞滿。舊注風傷衛為陽,寒傷營為陰。不知寒傷營無汗身痛,發熱之表邪,重於風傷衛有汗之表邪。豈誤下反變痞滿之輕病?必是以表熱之輕重而分陰陽也。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燥煩,心下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浮而動數,表脈也。頭痛發熱,盜汗惡寒,表症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結胸脈也。膈內拒痛,懊憹,心下因硬,結胸症也,故用大陷湯。設若不結胸,頭有汗遍身無汗,小便不利,則淤熱無從發泄,身發黃矣。

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表症失汗,懼下有成結胸痞滿。今重發汗,複下之,亦成結胸。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故用大陷胸湯。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湯。

結胸而至頸項亦強,胸邪十分緊實,用大陷胸湯,恐過而不留;陷胸丸,恐滯而愈結。今煮汁服之,則婉轉逐邪。

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

此條辨結胸臟結之症,惟在飲食如故,時時下利上以別症。寸脈浮,關脈沉,舌上有苔,不可用辛溫。白苔而滑,不可用寒涼,故曰難治。

病患脅下,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臟結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此申素有痞氣之人,今痛引入小腹,下連陰筋者,名臟結之死症。又申臟結非陽經症,故無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有苔而滑者,故不可攻。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重申胸前實熱,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宜用大陷胸湯。

小結胸症,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此重申不按不痛,脈浮滑,不沉實,宜用小陷胸湯。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複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主之。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上段言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已可下。然見往來寒熱,少陽表症,只可大柴胡雙解表裡。下段言但結胸,外無大熱者,乃是水結胸,阻絕陰陽,故但頭汗,餘處無汗,必以大陷胸逐水飲,通閉塞。此申明但頭有汗之症,當治胸前凝結。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骨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此章邪結脅下,不成結胸,又見太陽少陽表症,當用柴胡桂枝湯先散表邪。結胸病,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則死。

結胸病,脈浮大,即為表邪,故曰下之則死。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此申明誤下,變三症三條治法。言結胸痞滿,不獨太陽下早而成,即少陽表症,誤下亦成者。故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症,反用他藥下之,若發熱表症仍在,不成結胸者,當複與柴胡湯,必蒸蒸發熱汗出而解。若下後身不熱而見心下硬痛,則成結胸矣,宜用大陷胸湯。若滿而不痛,則為痞氣,宜用半夏瀉心湯。

大陷胸湯

芫花 甘遂 大戟

熱邪傳裡,內結小腹,用大承氣湯。若失汗誤下,熱邪內陷,作痛胸腹,用大陷胸湯丸。

小陷胸湯

川連 半夏 栝蔞實

此方詳注胸滿,以半夏辛散豁痰,栝蔞蕩滌邪穢,川連去積熱,則熱散痰消。

承氣湯 見便結。

結胸上部病,本不用承氣湯。若滿而不痛,腹中痛多,又見大便閉結,故變用承氣湯下行,則上亦寬。

桂枝大黃湯 見腹痛。

誤下,表邪內陷,陽明胃家作痛,脈沉而緊,用大陷胸湯。內陷大腸作痛,脈數而實,用承氣湯。內陷太陰作痛,脈細而數,用桂枝大黃湯。

生薑半夏瀉心湯

生薑 半夏 枳殼 濃朴 人參 川連 甘草

此方通治失汗下早痞滿之方。多加甘草,名甘草瀉心湯,治胃中虛,客氣上逆;多加生薑,名生薑瀉心湯,治脅下水氣,腹中雷鳴。

平胃保和散 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挾食外感,胸中凝結作痛,手不可近,似結胸,實痰飲食積症,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湯 詳注痞滿。

痞滿

痞滿致病,同於結胸,均是表邪下早變症,均是表邪內陷心胸。惟以痛者為結胸,但滿不痛者為痞滿。症有痛不痛之分,治有陷胸瀉心輕重之別。按諸瀉心湯,皆寒藥以攻痞。其一加附子者,以辛熱監製寒藥而攻熱結,非溫裡寒也。另有不因誤下,自己發熱,胸脅滿悶,非結胸痞滿,此太陽少陽兩經表邪合病之支結症。仲景用柴胡桂枝湯,又有表邪傳入少陽,半表半裡,心下肋脅痞滿,仲景用小柴胡湯,陶氏以枳桔湯合治之。重者以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不因汗下汗出表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噫食臭,此脅下有水飲,故腹中雷鳴而下利,用生薑瀉心湯。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先發汗,則表邪解,今先大下後發汗,恐表未解;況心下痞滿,尚有惡寒,表症仍在,未可攻痞,先用桂枝湯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上章明心下痞見惡寒,乃是表邪。此章明心下痞見惡寒,因汗出,故非表邪。脈浮緊,表症;若誤下,則緊脈之寒邪入裡作痞。按之濡,則內無痰飲食積,但是氣痞。其脈關上浮,屬陽邪,故用大黃黃連以泄痞熱。若痞而見惡寒汗出,則是邪熱得寒藥凝結,不得發越而惡寒,故以瀉心湯寒藥中,加附子開導。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誤下心下痞滿,應與瀉心湯。今痞不解,其人反口渴燥煩,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不特痞結心下,複下遺而結膀胱,故用五苓散。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太陽中風表症,汗出,心下痞硬,下利,又陽明裡症。因嘔吐,故不用承氣而雙解表裡。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複代赭石湯主之。

未汗吐下解後,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則痰氣胃實,當用陷胸瀉心湯。今汗吐下後,故用養正滌痰扶元下墜之藥。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裡未和也,宜十棗湯。

外有太陽中風,內有下利嘔逆,若表邪已解,方可攻。若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裡有痰飲結聚作痛,故用此方。

生薑瀉心湯

生薑 半夏 甘草 人參 黃芩 黃連 乾薑 大棗

瀉心湯五方,三方皆用乾薑、半夏、黃連、黃芩,兩熱兩寒,豁痰清熱。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陽虛不能敷布水飲,腹中雷鳴而下利,故用生薑佐乾薑和胃陽,此以痰熱方中,化出逐寒飲之法。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 黃連

痞滿症瀉心諸方,皆用冷熱各半之藥。此方除去乾薑、半夏辛溫,惟用大黃、黃連,此以痰熱方中,化出單清裡熱之法。

附子瀉心湯
大黃 黃連 黃芩 附子
此即前方加黃芩,以合三黃大寒之劑;加熟附子辛熱,以散其凝結。此以清熱方中,化出辛溫向導之法。

半夏瀉心湯

半夏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 黃連 大棗

瀉心湯皆用半夏,而獨以此方命名者,因痞滿嘔吐皆是痰涎作禍,故即以此湯,重加半夏。此以瀉心方中,化出重治痰涎之法。

甘草瀉心湯

甘草 黃芩 乾薑 半夏 黃連 大棗

此方以瀉心湯,重加甘草,示明誤下損中,心下痞硬,反忌甘溫作脹者。細玩瀉心諸方,示後人練方治病,惟在分兩上輕重加減。

大棗湯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棗

心下痞硬,乾嘔脅痛,要分表邪已解未解。全見表症者,仲景以小青龍湯,發表邪,散水飲。邪在半表半裡,則用小柴胡湯和解。若表邪盡散,裡有水飲,則用十棗湯。

旋複代赭石湯

旋複花 甘草 人參 代赭石 生薑 半夏 大棗

汗吐下後,表裡之邪已解,但見心下痞滿,噫氣無凝結作痛實象,乃是胃虛不能運化,停痰結聚不下,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湯

柴胡 桂枝 黃芩 芍藥 甘草 大棗 半夏 生薑

支結有二條︰若少陽陽明見症,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湯;太陽少陽見症,以小柴胡合桂枝湯。一以痰熱結於心胸,故合小陷胸;一以表邪內傳心胸,故合桂枝、芍藥。

枳桔湯

枳殼 桔梗

仲景以枳朮湯,治脾虛食滯之痞;以瀉心諸湯,治傷寒熱病之痞,今立枳桔湯,以豁胸前氣痞,兼治胸脅支結。

咳逆

《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嗽,不獨肺也。此言咳嗽主肺,然別經亦有之,於是詳列十二經絡主咳症形以治內傷。至《傷寒論》太陽篇,論咳兩條,皆曰心下有水氣,皆用小青龍湯。此以水飲內伏,心下太陽表症未解,用發散心下水飲主治。其少陽篇云︰咳者,小柴胡湯。此以邪傳少陽主治。其少陽篇兩條,一以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用四逆散;一以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苓湯。二者皆陽邪傳入陰經,當以濕熱主治。《傷寒論》惟有太陽少陽少陰三經致嗽,非《內經》詳而仲景略也。蓋因內傷門咳嗽者多,外感咳嗽者少。然外感者,六氣皆能致也。傷寒致咳,惡寒身痛,發熱無汗,脈浮緊,肺素無熱,外受寒邪,未經郁熱,冬月可用三拗湯。肺熱感寒者,羌防瀉白散。傷風致咳,頭痛額痛,發熱多汗,脈浮而緩,荊防飲。以上二條,表邪利害,宜散表。傷熱致咳,喉痛聲啞,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而熱,脈沉而數,黃芩瀉白散加荊芥、薄荷;兼風者,加防風。傷燥致咳,口渴唇焦,內熱煩躁,時常有汗,乾嗽無痰,連嗽不已,時或停止,遇夜益甚,右脈急數,瀉白散加石膏、黃芩。風濕致咳,瀉白散合防風神朮湯。大凡外感咳逆,既明何經主病,又當究何氣致病,因寒散寒,因風散風,有熱清熱,有濕利濕,必當去其致病之根。以外感咳嗽,但去病邪,正氣自複。例如熱病,初起不咳,後 致咳,皆因熱邪伏於肺胃,要先清其所伏之熱邪。

是以外感之嗽,初起即當從外散表。若初起先見咳嗽,即為肺家受邪,單治肺邪。若見左脅作痛,即為金邪入木,以肺受邪熱,乘克少陽肝膽木位,宜清理肺邪,佐以清肝膽之藥,如瀉白散加柴胡、黃芩,以清少陽。惟先見少陽寒熱症,後 變咳嗽,乃名木火刑金,以少陽火邪刑傷肺金而為咳嗽,宜清少陽,佐以清肺之藥,如瀉清各半湯等,加桑白皮、桔梗。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此言外有太陽表邪,內有水飲伏結,上則乾嘔發喘咳,下則小便不利,小腹滿,故以小青龍湯辛散內伏之水飲,敷布胃中,從發表之藥作汗外解。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此重申太陽經,心下有水氣喘咳,發熱不渴,可用小青龍湯。服小青龍湯已發渴者,此寒飲已去,病欲解,不必再服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麻黃 桂枝 白芍藥 乾薑 細辛 五味子 半夏 甘草此方泛視雜合,細玩有苦心。原文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又云︰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皆以小青龍湯主之。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氣內伏,又非麻黃桂枝大青龍三方所能治。故以乾薑、半夏辛散心下所伏之水飲,先散中焦,續得麻桂、細辛引拔水引,作汗出表,不使水邪干肺喘咳。又以白芍藥斂住肝家營血,五味子斂住腎家陰津。但欲辛散心下內伏水飲,作汗發出皮毛,內散水飲,外解表邪,不欲其陽液陰津,亦從麻、桂、細辛而出。夫大青龍湯,行周天之雲雨;小青龍,地下之蛟龍。初起但發山中內伏之水而外出,若不用乾薑、半夏先散水飲,徒用麻、桂散表,則伏內之水飲不散。若用十棗湯等下水飲,太陽之表邪,乘虛內陷。

小柴胡湯 見寒熱。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同一少陽病,有嘔吐,加半夏;有煩渴,去半夏,易以栝蔞根。

荊防飲

荊芥 防風 桔梗 甘草 桑白皮 杏仁

此方治傷風咳嗽,用桔梗開肺竅,桑白皮、杏仁瀉肺氣,加荊芥、防風將肺中之風輕輕瀉藥出。

黃芩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黃芩

三拗湯,治肺受寒邪而嗽者,荊防飲,治肺受風邪而嗽者;此方治肺火嗽者。廣而推之,燥火加知母、石膏;風熱加防風、石膏;風濕加防風、蒼朮;痰多者加栝蔞、海石。

呃逆

《傷寒論》有噦無呃。按《靈樞》治噦篇,以草刺鼻作嚏,嚏已無息,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已。推之即今外治呃逆之法。方書以乾嘔與噦,妄擬咳逆。夫咳逆者,以咳嗽氣逆立名。呃者,胃氣不和,上沖作聲,聽聲命名,故曰呃逆。呃逆之症,若身發寒熱,嘔逆作呃,此表邪傳少陽也。若見左脈浮緊,身熱無汗,羌活柴胡湯主之。若有汗,脈數,小柴胡合清膽湯。若內熱口渴,呃聲作止,時時汗出,唇焦便結,右脈沉數,此陽明裡熱上沖也,干葛竹茹湯,竹茹清胃湯。若裡熱便閉,六脈數大者,用瀉心湯,涼膈散。有下症者,承氣湯。若胃熱兼虛者,人參橘皮竹茹湯。若中脘多痰,右脈滑大者,二陳竹茹加枳桔。有痰有火,脈沉而數者,梔連二陳東加葛根、竹茹,或導痰湯下之。若食滯中焦,氣口脈滑者,平胃保和散。若誤服寒涼,六脈沉遲,中焦凝滯者,宜大順飲溫中保和散。若陰火上沖而呃逆者。知柏四物湯。另有初起不發熱,口不渴,二便清利,六脈沉遲而見呃逆,此陰症寒呃也,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丁香柿蒂湯主治。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脈弦,少陽也。脈浮大,太陽也,腹滿脅下及心痛,少陽症也。鼻乾不得汗,嗜臥,面目悉黃,有潮熱,時時噦者,陽明症也。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則用小柴胡湯,引陽明之邪,從少陽而出。脈但浮無餘症者,則以麻黃湯。

引陽明之邪,從少陽而出,如法治之。若原不尿,腹滿反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熱必噦。

陽明不能食,有寒熱二條︰胃熱不能食,攻其熱則愈︰胃寒不能食,攻其熱必噦呃。下文申明二條。

又云︰脈浮而遲者,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水飲則噦。

言陽明裡寒不能食,不但寒涼而噦,即飲水亦噦。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言陽明胃實,噦而腹滿,當視前後何竅不利,以利之。

羌活柴胡湯

羌活 柴胡 防風 黃芩 廣皮 半夏 甘草

寒熱嘔苦,耳聾脅痛而呃,當治少陽。見惡寒頭痛,即為少陽太陽,故以此方兼治太陽。

小柴胡湯 見寒熱。

少陽太陽呃逆,以前方發散。若無太陽表邪,竟以此方加竹茹、濃朴,即合清膽湯。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瀉心湯 見痞滿。

中焦有痰火,寒涼抑遏,每多呃逆。此方以黃連、乾薑同用,調其裡氣,佐以半夏,辛散痰涎。兼見嘔吐者,加竹茹、藿香;氣逆阻滯者,加枳殼、濃朴。

涼膈散 見發狂。

諸逆上沖,皆屬於火。故陽症呃逆,熱而無滯,則以此方清之。若見下症,加玄明粉。

人參橘皮竹茹湯

橘皮 竹茹 生薑 濃朴 半夏 甘草 人參 藿香

呃逆見表症,散表;呃逆有痰火,用梔連竹茹湯、梔連二陳湯;冷熱不調,用半夏瀉心湯。今因表邪已解,裡無實熱,惟是胃虛呃逆,故以此方補胃和中。

二陳竹茹湯

熟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竹茹 枳殼 桔梗

胃熱呃逆,用涼膈散;冷熱不調,瀉心湯;胃虛呃逆,人參橘皮湯。今以痰凝氣窒,故以二陳東加竹茹、枳、桔。梔連二陳湯,加干葛、竹茹。

嘔吐呃逆,胃家痰火,故以梔連二陳湯,加竹茹清膽火,干葛宣揚胃熱,不惟治呃逆,且治嘔吐。

平胃散 見譫語。

胃家濕鬱食滯,亦發呃逆。大抵右脈實大不數,即為食滿呃逆,不可妄用寒涼。胃實者,此方加枳實、萊菔子、青皮;嘔吐,加半夏、藿香。

保和散 見胸滿。

濕鬱食滯,用前方平胃散,必合保和散則功愈專。然必詳審所傷何物,加對病之藥,更效。

大順飲 見腹痛。

痰火呃逆,用梔連二陳,然皆胃無停滯者方可。若有食滯,又被寒冷抑遏,當用縮砂、草蔻溫燥,以開寒凝,濃朴青皮辛散,以散滯氣,然後再合平胃保和。

溫中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豆蔻、砂仁。

此方即大順飲,加蒼朮去青皮。平胃散加砂仁、豆蔻,善治胃家凝結停滯,然內無燥熱可用。

理中湯 見腹痛。

陽症呃逆,則用梔連二陳湯;陰症呃逆,則用理中湯。虛陽上浮,加黃連以向導。

四逆湯 見厥冷。

陰症呃逆,四肢厥冷,急用此湯。

知柏四物湯陰火呃逆,以此方斂而降之,此即滋陰降火法也。

丁香柿蒂湯

丁香 柿蒂 人參 生薑

此治寒呃之方。今人以此治陽症呃逆,大謬。

腹痛

傷寒腹痛,寒、熱、血、積四條,大節目也。有太陽症,失散表,誤用承氣下早,陽邪內陷陽明,身反不熱,脈沉而緊,自胸至腹皆痛,名大小結胸症,用大小陷胸湯。不比誤下,陽邪內陷太陰腹痛,脈沉而細,用桂枝芍藥大黃湯者。若太陽症失於散表,誤用承氣下早,不成上部結胸,陽邪內陷太陰,成腹滿腹痛之症,脈必沉細而數,用桂枝芍藥大黃湯。不比陽邪內陷陽明,脈大汗出,而用大陷胸湯者。又有太陽症,誤用承氣下早,陽邪不結心下,不結太陰,內陷大腸與燥屎食積結聚,小腹作痛,汗出心煩,脈沉數,此陽明大腸腹痛,用不得桂枝、大黃,而用承氣再下者。又有不因誤下,熱邪自傳入裡,下結大便,唇焦口燥,滿腹作痛,脈見沉數,潮熱自汗,用三承氣正下者。又有熱邪傳裡,時或下利,腹痛頻並,此有熱無結,三陽協熱下痢等症,宜黃連枳殼湯。若腹痛大便結,寒熱未除,尚帶三陽表邪者,即有下症,未可攻下,止以大柴胡湯雙解表裡。若小便不利,小腹硬痛,此為溺澀,八正散等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腹臍硬痛,漱水不欲下咽,或如狂喜忘,此蓄血腹痛也,桃仁承氣湯下之。若初起本是陽症,或寒涼抑遏,寒凝太陰脾經腹痛,脈必沉遲,宜理中湯,建中湯。若本是陽症,或多食生冷,寒凝陽明腸胃腹痛,脈必沉大,宜大順飲或平胃散,用生薑湯調服。更有初起不發熱,脈沉遲,二便清利,腹微痛,口不渴,此三陰經陰症腹痛也,輕則理中,重則四逆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胸中熱,上焦熱也。胃中邪氣,中焦熱邪也。腹中痛,下焦熱也。三焦皆熱而嘔吐,故用黃連湯。

傷寒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此條雖見四肢冷,然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乃是熱痛,故用四逆散先治四逆。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法當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加芍藥。

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似三陰腹痛,故先與小建中。設不瘥,乃是少陽鬱火未伸,故脈弦澀,用小柴胡清少陽,加芍藥和弦澀之脈。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水氣,其人或咳,或嘔,或下利,或小便利,真武湯主之。

此少陰經寒濕,傳變太陰腹痛,用真武湯,補土中之火,以製水氣下利。

厥陰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小腹者,此欲下利也。

陽邪傳裡,有燥屎,轉矢氣,下趨肛門,陰寒在裡,欲下利,轉氣下趨小腹。蓋熱氣欲出,直從肛門而出。陰寒欲出,則下趨小腹而止。

大陷胸湯 見結胸、痞滿。

桂枝芍藥大黃湯

桂枝 白芍藥 大黃 甘草

承氣湯,下陽明腹痛者,桂枝大黃湯,治太陰腹痛也。大腸熱結,不用桂枝、大黃;脾家穢腐,不用承氣湯。

三乙承氣湯 見大便結。

三黃枳殼湯

黃柏 黃連 黃芩 枳殼 木通

腹痛大便秘結者,用承氣湯。協熱下利而腹痛,當用三黃湯。腹痛皆氣結,故用枳殼、木通,分利兩便。

大柴胡湯 見寒熱。

桃仁承氣湯
桃仁 大黃 枳殼
誤下表邪,心胸痛連小腹,大陷胸湯。邪陷太陰腹痛,桂枝、大黃湯。太陽秘結腹痛,承氣湯。挾熱下利腹痛,三黃枳殼湯。腹痛表症未解,大柴胡湯。今以蓄血腹痛,用此方。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
陽症腹痛,當用清熱;陰症腹痛,則用此方。

四逆湯 見身痛。

建中湯
白芍藥 桂枝 甘草
中氣虛而腹痛,用理中湯;真陽不足而腹痛,用四逆湯。肝脾血分虛寒,故以戊己東加桂枝。

大順飲
縮砂 草豆蔻 濃朴 青皮
陽症腹痛,當用清熱;陰症腹痛,則用溫經。今本是陽症,因過服寒涼,以致腹痛,故用辛散疏利。

黃連湯
黃連 桂枝 乾薑 半夏 人參 甘草 大棗
誤用寒藥,痰飲熱邪,痞塞中焦,故用瀉心湯,寒熱各半散之。今加參、棗,化瀉心湯為和中散邪之劑。

四逆散
柴胡 白芍藥 枳殼 甘草
陰症腹痛厥冷,用四逆湯;陽症腹痛厥冷,用涼膈散。今以陰經陽症腹痛厥冷,不可驟用寒涼,故先疏通肝膽血脈,調和胃家中氣,四肢溫暖,然後清熱。

真武湯
茯苓 白朮 白芍藥 附子
陽邪腹痛,腸胃居多,陰寒腹痛,乃脾寒,故用真武湯。

通脈四逆湯
附子 乾薑 廣皮 甘草 蔥白頭
陰症腹痛,下利厥冷,脈伏,真陽脫矣,故用通脈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