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 清 秦之禎 |
似瘧者,發作有時而準也。按似瘧與潮熱,皆不失時候。但熱不寒者,名潮熱;先寒後熱者,名似瘧。故曰似瘧,表症也。發於晝,邪在陽分氣分者輕;發於夜,邪在陰分血分者重。若發於寅卯二時,少陽症也,柴胡湯主之。寒多者,加羌活、防風;熱多者,加黃芩、山梔。若發於辰巳午三時,或一日一發者,太陽症也,加減羌活湯主之。寒多,倍加羌活、防風;熱多,加黃芩、山梔。發於未申二時,或間日一發者,陽明症也,干葛湯主之。若寅卯先見煩躁煩熱,至未申而熱甚者,陽明而兼少陽也,重加柴胡黃芩。若發時寒多,加羌活、防風;熱多,加知母、石膏。此以時候分各經主治之法也。
又有一日一發,惡寒頭痛,脈浮而數,為太陽經,即以前方羌活湯。若間日發作,熱多寒少,脈長而大,煩渴消水者,為陽明經,即以前方干葛東加減主之。若寒熱口苦,脈弦而數者,為少陽經,即以前方小柴胡湯加減服之。此又據症據脈,分各經主治之法也。寒熱發在午前者,表症也,宜發表。寒熱發在午後者,邪在半表半裡,一半散表,一半清裡。若但熱不寒,發在午後者,癉陽症,宜清裡為急。
大凡似瘧,發作不愆其期者,則非虛熱,不論日數,悉作邪治。有表邪惡寒,失散表邪,內伏變症。有裡邪,失治,裡邪病必不愈。若發時手足皆冷,甚至麻木,此積熱從內發外,風寒束其外,裡熱不得發越,是以手足反冷,宜先散表邪,後清積熱。積熱先感,伏於內,未曾發病。風寒後感,束於外,其病乃發。後感之風,寒在外而近,故先寒。先感之積熱,在內而遠,故後熱。積熱本病,表寒標病,近者先治,故凡病先散表,後清裡也。若發時胸前或滿,或嘔,或熱,或嘈,或痛,或惡心,此痰飲內伏,故嘔吐也,宜以二陳導痰湯。熱令有火,加山梔、川連、沖竹瀝熱服。若胸前飽悶,嘔吐不食,此食滯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檳榔散、草果飲,加白豆蔻、川連。若內有積熱,忌辛燥者,沖蘿卜汁。以似瘧症必夾痰食而起者,故曰瘧家中脘,多蓄黃水,腸胃有痰飲積食,至其時則發作上潮,宜先用吐法,隨用導痰湯、草果飲、保和散消盡痰積,重加檳榔、楂肉,則無瘧母癖塊之患。
大凡痰飲食積似瘧症,若在熱令發作,雖忌辛溫燥味,又忌生冷抑遏,以此症最易變重。夫瘧疾間日而發,發後清爽,仍能行走飲食。若一日一發,發後身雖涼,不能起身飲食,乃太陽經先寒後熱之寒熱病,非真瘧也。初起先寒後熱,宛似瘧症,失忌風寒飲食,一熱不涼矣。
此症如發熱汗多,表邪不解,久病不愈。直待汗少,方是熱減可愈之機。若一起從來無汗,或汗向少,尚有惡寒表症。直待汗多,方是表邪表散之征。故曰無汗惡寒,表症也,欲其有汗,散表為先。有汗潮熱,裡症也,欲其無汗,清裡為急。如初起胸前飽悶,惡寒發熱,不思飲食,此胃家有滯。直待胸前寬適,飲食能進,方有愈期。若胃強能食,發熱不止,此陽明有熱,必減其飲食,則穀氣不助熱邪而熱自減,故云日暮微煩,減谷即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一發,先寒後熱,如瘧狀,若其人不嘔,清便,則裡無邪,當自可。若一日二三度發,則是邪散,變輕而無準期,脈又見微緩,則為自愈。若仍見惡寒表症而脈微,當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若見面熱赤色,此其表邪未解,未得小汗出,身必發癢,仍當發汗,冬月北方用麻桂各半湯。南方三時用羌活,防風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汗大出,病不解,脈反洪大,又與桂枝湯。又見形如瘧,若一日兩發,此是表邪欲解之象。因桂枝止治風邪,寒邪終不得散,故加麻黃一半,以散寒邪,則汗出而必解。
可見太陽似瘧,皆主散表,不比陽明似瘧有汗下兩條者。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虛浮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陽如瘧,皆表邪。今日晡發熱,此陽明似瘧之症。故分脈沉而實,宜下之以大承氣。脈若不實而浮,尚是太陽似瘧,而以桂枝發汗也。
少陽篇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專言女科熱入血室似瘧症。小柴胡湯兼治少陽、厥陰,再加引入血分之味。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二門。
按似瘧症,若發寅卯二時,又見弦數之脈,以此方主治。若惡寒身痛,加羌活;無汗,加防風;胸前飽悶,加枳殼、濃朴、草果、白豆蔻;口渴,加知母、石膏、干葛;嘔惡,加竹茹,倍半夏。
加減羌活湯 見惡寒。
似瘧發於午前,見惡寒身痛,伸欠拘禁,為太陽症,故以此方發表。
升麻干葛湯
升麻 干葛 白芍藥 甘草
此治陽明經有汗惡寒之瘧。若無汗,去白芍藥,加防風,惡寒身痛,加羌活;嘔惡,加半夏、濃朴;口渴消水,加干葛、石膏;胸前飽悶,加草果、白豆蔻。
白虎加桂枝湯 似瘧症,表有寒邪,忌白虎,裡有積熱,忌桂枝。今以石膏之清涼同桂枝,亦能散表。桂枝辛熱同石膏,亦化清涼。桂枝治先惡寒;石膏治後發熱。
二陳導痰湯
半夏 南星 枳實 赤茯苓 橘紅 甘草 石菖蒲
胸前飽悶,又見寒熱似瘧,此因痰成瘧,故立此方。外感表邪,加羌活、柴胡、干葛。裡有積熱,加山梔、黃連、白豆蔻、濃朴。
平胃散 見譫語。
腸胃濕熱,恆發似瘧。若發時胸前飽悶,悉以食積主治。兼冒寒邪,加羌活、柴胡、葛根、防風;內兼積熱,加山梔、黃連、枳殼,食積重者,加楂肉一兩,青皮三錢,嘔吐,加竹茹、半夏、白豆蔻。
草果飲
草果仁 青皮 白芷 甘草 紫蘇 白豆蔻 山楂 萊菔子
人冒外邪,但發寒熱,不成瘧症。若腸胃先有食積痰涎,後又外感風寒,則發似瘧,故家秘以此消痰積。若發時惡寒身痛,此後感之表邪急也,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積熱重也,加梔、連。
不思飲食,似瘧不愈,消其飲食,不助熱邪,而熱自除。能食而似瘧不愈,禁其飲食,不助邪熱,而熱自減。以似瘧之症,皆因內有痰飲積熱故耳。
家秘截瘧飲羌活 柴胡 升麻 半夏 濃朴 檳榔 青皮 枳殼 木通 楂肉
潮熱者,如潮水之有準,而不失其時。但熱不寒,不若似瘧,先寒後熱,尚有表症者。發作有時,不若發熱壯熱煩熱常熱不休者。雜症潮熱,有實有虛。外感潮熱,惟以陽明腸胃,積熱燥屎所致。故潮熱多用清、下二法,以裡症多也。然又有分別,發於寅卯二時,先有微寒而熱者,此少陽潮熱。無汗脈浮,柴胡防風湯;有汗脈弦,小柴胡湯;大便秘有下症者,大柴胡湯,虛人,柴胡引子。發於巳午二時,或一日一發者,此太陽潮熱。脈浮無汗,羌活沖和湯;熱結膀胱,導赤各半湯,重加羌活。發於申未二時,或間日發作者,此是陽明腸胃積熱,宜川連枳殼湯;然脈浮無汗,尚宜干葛解肌湯;有汗脈大,口渴,用葛根白虎湯;若胸前飽悶,右脈弦滑,保和散,重加消導;若大便結有下症者,大干葛湯下之;若腹脹滿作痛,欲大便不得,便手足 多汗,用三乙承氣湯。潮熱不用發表之方者,以潮熱無表症耳。若表邪未散者,仍用發散。是以潮熱,亦有用雙解散、小柴胡湯和解而愈者。未可徒恃清、下二法者。
總之,自汗脈沉數,無表邪之潮熱,宜清裡,不必解表。無汗脈浮大,有表症之潮熱,宜解表。即有裡邪,亦只宜雙解表裡,未可單清裡熱,反礙表邪。即表邪盡解,裡症潮熱,如無下症者,未可即下。以上言有表有裡之潮熱也。又有外不常熱,每至五更,即覺煩熱,至辰巳或午未申,則內火上沖,或嘔或脹,或作痛,或胸前脅肋一片,每至其時,發熱如火,一日一發,不愆其期,此積熱痰火,內伏作患,從裡發外之潮熱也。宜升麻清胃湯合枳殼川連湯、梔連二陳湯,加海石、栝蔞,清積熱,化痰涎。甚至腹作痛,有下症者,導痰東加大黃、玄明粉下之。若食滯未消,忌寒涼抑遏者,宜保和平胃散消食積。若痰食皆消,惟存積熱不解,家秘用干葛而熱從表解,川連同枳殼而泄大便,川連同木通而清小便,得內外分消之法。此言裡有積熱之潮熱也。又有熱病後,每至申酉,微有潮熱,此名日暮微煩,陽明腸胃積熱未清,二便未滑,又食穀太早。仲景云︰損穀即愈。此言戒穀食,並用寒涼,微下大腸,損其腹中之穀食,兼清其餘熱,宜用枳殼、木通、川連、大黃、黃芩、山梔以治之;或梔子豆豉東加枳實、大黃,同食複主治亦可。
太陽病,重發汗,複下之,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大陷胸湯。
此條不治潮熱,但治結胸,故詳注結胸症。
陽明潮熱,大便硬,可與承氣湯。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必脹滿不食。
此申明用承氣法,必以轉失臭氣為糞定硬。若不轉臭氣,其糞初頭一段雖硬,後即是溏糞。
若誤攻,腹必脹滿不食。
陽明病,脈遲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矣。
手足汗出者,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如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陽明病脈不浮大,而遲緩汗出不惡寒,且腹滿潮熱,手足汗出,大便已硬,可攻裡矣。若尚見發熱惡寒,又無潮熱裡症,未可用承氣湯。即令腹大滿,大便不通,只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下。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糞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大承氣湯主之。
此以不能食,別有燥屎。以能食,別無燥屎。言陽明熱本能食,今反不能食,此腸胃中填實,無餘地納穀,即大實大滿互詞,故斷其必有燥屎五六枚,宜大承氣湯主之。若能食者,但硬大便,未必有乾結燥屎,未可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與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
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陽明病,譫語潮熱,脈沉數,方是下脈。今脈滑疾,尚是浮動表邪之脈,且以小承氣湯服之,察其若轉矢氣,仍以小承氣湯更服一劑。若不轉矢氣,勿更服。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則裡氣已虛,不可更投承氣湯,故曰難治。
二陽並病,太陽症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大承氣湯主之。
太陽症罷,但發潮熱,已無表証矣。汗出大便難而譫語,皆下症,故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中,複申脈浮而緊,即潮熱發作有時者,亦不可早下,仍用太陽施治。發作有時,非發作定期,乃言發作時,必現太陽時候。例如辰巳潮熱,屬太陽之時;上半日潮熱,屬表邪之時。即脈但浮不緊,表邪輕者,亦見盜汗出,尚是柴胡症也。此示人不拘脈與症,但見表邪起影,即當從表治之。
柴胡防風湯柴胡 防風 干葛 甘草此散少陽陽明表邪之方。若惡寒身痛,加羌活。飽悶,加枳殼、濃朴;嘔吐,加半夏、濃朴。
小柴胡湯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半夏 人參此方和解少陽。若見惡寒身痛,仍加羌活,防風;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飽悶,去人參,加枳殼、濃朴;小便不利,加木通。
大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半夏 大黃
少陽表症未解,裡症又急,用此方雙解表裡。口燥渴,去半夏;腹中脹,加枳殼;小便澀,加木通。
柴胡飲子此即小柴胡東加大黃,大柴胡東加人參,家秘治潮熱便閉,本元虛者。去半夏,加當歸、白芍,治血虛潮熱,大便閉結。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導赤各半湯 見腹痛。
白虎湯 見口渴。
用此方,第一要分別有汗無汗,消水不消水,唇口焦與不焦,乃下手要訣也。
大干葛湯
此從大柴胡湯雙解少陽表裡法中,化立此湯,雙解陽明表邪未解,又見陽明裡熱有下症者。
三乙承氣湯
枳殼 濃朴 大黃 芒硝 甘草
潮熱,裡症也。故一見下症,即用下法。
大陷胸湯 此方詳注結胸症。
煩躁有陰陽表裡四條,按煩與躁,同一煩悶不寧也。身大熱,脈浮大,有表症,無汗而煩,名曰煩熱,宜發汗。身不大熱,脈沉數,無表症,汗多而煩,名曰煩躁,宜清裡。另有不發熱,脈沉遲,口不消水而煩者,名曰陰躁,用溫裡。夫煩熱,表症;煩躁,裡症;陰躁,陰症。是以煩躁,宜分表裡陰陽。若太陽中風,汗出而煩躁,脈反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此太陽經營衛兩傷之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若身痛無汗,脈浮緊,身大熱而煩,此太陽經寒傷營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黃湯,三時南方,用羌活湯。若發熱有汗而煩,脈浮緩,此太陽經風傷衛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湯,三時用防風湯。若汗出不解而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此太陽經熱結膀胱之煩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湯。若發熱無汗而煩,目痛鼻乾,脈長浮洪,此陽明表症煩躁也,冬月葛根湯,三時升麻干葛湯。若有汗而煩,脈洪而數,口渴消水,此陽明裡症煩躁也,白虎湯。若表邪盡散,脈沉而數,有下症而煩者,承氣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弦而煩者,此少陽半表半裡煩躁也,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
若腹脹便閉,有汗而煩躁,此少陽有下症煩躁也,大柴胡湯下之。又有積熱內結,外不大熱,手足反冷,脈沉而數,口渴飲水,時有汗出而煩者,宜用清裡。又有表邪伏於經絡,中焦凝滯,表熱不能外發,遍身反冷,脈反沉伏而煩熱,宜用升散。總之,有汗之煩躁,裡症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之煩躁,裡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裡寒也,宜溫經;雜症煩躁,另具大方條內。
太陽篇曰︰傷寒欲自解者,必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此首揭傷寒表症,若欲作汗,必先見煩熱躁悶,呻吟不寧之候。何以知之?以浮脈見煩,故知汗出而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中風,當用桂枝解肌。今服後反煩者,太陽之邪充塞肌竅,刺風池、風府,泄其所郁之熱,再與桂枝,則愈矣。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多服暖水,汗出愈。
此條即太陽熱結膀胱之煩。詳注發熱。
太陽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言表邪未解,誤下變結胸,當用結胸法。
結胸症具煩躁者,即死。
結胸症見煩躁,則內水將竭矣,下之則死,不下亦死。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發汗後,只解得半日許,又複煩,脈又浮數,不可更行麻黃,用桂枝湯解肌發汗。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朴湯主之。
煩而腹不滿,表症也;腹滿不煩,裡症也。既煩且滿,雖經下後,邪在半表半裡,故以梔子去煩,濃朴泄滿。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大下,過下也,腸胃因寒,用梔子去煩,加乾薑以暖中。
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晝夜煩躁,乃是陽症。今以汗下後,夜則安靜,且不嘔不渴,外無表症,脈又沉微,身無大熱,此本是陽症,因汗下太過,故用溫中之藥。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太陽中風症,又見浮緊傷寒脈,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之傷寒症,故用大青龍湯,雙解營衛之邪。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看,從前諸注,皆誤也。詳注衄血條內。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條詳注口渴。重在煩,故用白虎。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條詳注大便硬。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一派下症,不立下法,而大承氣湯在矣。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脈不浮緊,非表脈,無太陽少陽表症,見煩躁心下硬,明表解而為裡熱煩躁矣。詳注大便結內。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言陽明病,無太陽少陽表症,不吐不下,未曾傷其腸胃。若有心煩,是裡熱,調胃承氣湯可與。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六七日傳裡之時,身無大熱,表邪已解,其人反煩躁,則陽邪傳入於裡,宜用清裡之法。
梔子乾薑湯
梔子 乾薑
陽症煩躁用梔子,陰症發躁用乾薑。今因本是陽症,宜清不宜下,反誤下之,身熱不去而微煩,故以二味合用。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藥,一味清裡藥,和解表裡之邪。今以化出一味寒藥,一味熱藥,和解冷熱不調誤下後之身熱心煩,極開化方用藥之妙悟。
梔子濃朴湯 即清氣湯。
梔子 濃朴 枳實 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結,有下症,加大黃。
梔子豆豉湯,治心煩懊憹,腹不滿,重在懊憹,此方去豆豉,加濃朴、枳實,治心煩、腹滿,不懊憹,重在腹滿。觀此二方加減治煩,全在懊憹腹滿二症上分別,因此悟得仲景治寒傷營,無汗煩躁,用麻黃湯,風傷衛,有汗煩躁,用桂枝湯,營衛兩傷之煩躁,用大青龍湯;熱結膀胱,小便不利之煩躁,用五苓散;膈內拒痛,結胸煩躁,用大陷胸湯;大汗出煩渴,背惡寒,用白虎湯;無表症煩躁,心下硬,用大承氣;陽症誤下變陰,身熱不去之微煩,用冷熱各半之梔子乾薑湯;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身無熱之亡陽症,用乾薑附子湯。要知表症煩躁,當汗之;裡症煩躁,當清之;邪在半表半裡,當和解之,有表複有裡當雙解之;陰躁致煩,溫之灸之。推而廣之,凡治病當如是也。
大青龍湯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薑 石膏 大棗
桂枝湯,治風傷衛之輕症,仲景之輕方也。麻黃湯,治寒傷營之重症,仲景之重方。其大青龍湯,恐麻黃湯太峻,故加大棗、生薑,補養胃氣;加石膏,製麻、桂辛溫。以煩躁之症,忌用溫熱,此變麻黃湯重方,而為稍輕之劑,後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於麻黃湯,千古差謬。
桂枝湯 見惡寒。
羌活湯 見發熱。
防風湯 見身痛。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羌獨木通湯 見發熱。
葛根湯 見似瘧。
升麻干葛湯
升麻 干葛 白芍藥 甘草
陽明表邪煩躁,難用原方葛根湯辛溫,以此方治之。若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去白芍;胸前飽悶,加枳殼、桔梗;煩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白虎湯 見潮熱。
承氣湯 見潮熱。
譫語者,語言狂妄也。陽明熱極,上乘心肺,則神志不清。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
經云︰譫語、獨語、語言不休,與夫狂言言亂等症,由其病之輕重而立名也。今分別表熱譫語,心熱譫語,胃熱譫語,肺熱譫語,食滯譫語,燥屎譫語,痰熱譫語,蓄血譫語,八條分別,表熱譫語者,身雖大熱,兩足獨冷,或 痧內伏,或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邪不外泄,內攻譫妄。病在太陽,羌活湯;病在陽明,升麻葛根湯,在少陽,柴胡湯。心熱譫語者,動則狂驚,靜則自笑,舌苔黑刺,時時昏沉,無一刻清爽,左寸脈數,導赤各半湯。胃熱譫語者,時或狂妄,時而清爽,唇焦口渴,舌生黃苔,右關脈數,清胃湯、三黃巨勝湯。手足多汗,表邪未解,下症急者,大柴胡、大干葛湯選用。肺熱譫語者,肺主藏魄,肺受火傷,則魂魄不寧,時或悲泣,時或咳嚏,涼膈散主之。食滯譫語者,外冒風寒,內傷飲食,邪食膠固,則發譫語。惟以唇不焦,舌不乾,渴不消水,與裡熱譫語為異。治宜保和散,倍加枳實、石菖蒲、山楂、萊菔子。食滯初起,須用探吐之法,隨用消化之藥。若早用寒涼凝滯,則譫語益甚。若下早,則胸前結聚,而成結胸。即有便閉脹痛應下之症,亦止宜用芒硝玄明粉,以硝消堅,行而不滯,切忌用大黃重濁凝滯之味。燥屎譫語者,胸中有邪熱,腹中有燥屎,熱結在裡,下不得泄,上熏心肺,唇焦口燥,臍腹脹滿,大便不通,手足時時多汗,此下症譫語也。三承氣湯選用。痰熱譫語者,心胃有痰火,攻沖胞絡,則君主不寧,而多譫語。此症口亦不渴,舌上滑苔,若服寒涼,則譫語愈甚,宜導痰湯。大便結者,指迷丸。吳氏以竹瀝一盞,生栝蔞根,打爛絞汁一盞溫服,滌痰清熱,下順大便,不比寒凝食滯不語之症,忌用寒涼清潤之藥。蓄血譫語者,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身目發黃,言語若狂,此上焦血也;小腹脹滿,小便反利,下焦血也。在上者,犀角地黃湯,加紅花、當歸;在下者,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盞,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盞。若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詳注潮熱條。自此以下四章,詳別譫語,用承氣法。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詳注潮熱條。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勿更服。
詳注自汗條。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必過經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熱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章以表虛裡熱三句在須下之下者,千古錯解。詳注自汗條,須互相查考。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實邪譫語,狂妄不一;正氣不足,只將一語反複言之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惡候也,又見喘滿,其死必矣。若見下利,亦必死。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則不死。
陽實譫語,邪亂神明,尚為可治;亡陽譫說,神魂無主,故脈短者死;脈和者尚可不死。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裡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為邪在裡,今反發其汗,則津液越出,腸胃乾涸,大便為難。仲景雖不立方,然微和胃氣,躍然言內。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吐下後不解,又不大便,獨語如見鬼狀,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尚有生理,脈澀者死。若脈微,但發熱譫語,無以上惡候,可與承氣湯。若一服而大便利,即不可再服。
羌活湯 升麻葛根湯 柴胡湯 三方見惡寒。
導赤各半湯
川連 甘草 生地 木通 知母 滑石 麥冬 山梔 黃芩 犀角
心熱譫語,宜清心經之熱。欲清心熱,莫如先利小便。
清胃湯
川連 升麻 生地 山梔 甘草
譫語清心熱,一法也。亦有胃熱譫語宜先清胃者,故先立導赤各半湯,又立清胃湯也。
三黃巨勝湯
黃芩 黃連 大黃 山梔 石膏
此因三陽經皆熱,故以三黃湯兼清三陽,加石膏、山梔,則功力巨大。
大干葛湯 見頭痛。
譫語有下症者,理宜承氣湯。若尚帶陽明表邪,家秘以干葛、石膏,加大黃、枳殼,雙解陽明表裡。此從大柴胡雙解少陽表裡法中化立此方。要知清胃湯,清足陽明胃熱者,大干葛湯,清手陽明大腸熱者。
涼膈散
桔梗 黃芩 山梔 連翹 玄參 天花粉 薄荷 甘草 黃連 玄明粉
心熱胃熱譫語,人所知之;至於肺熱,人多不知。上焦熱甚,則神魂迷蕩,故涼膈清神,持治譫妄。
枳石平胃散
熱蒼朮 濃朴 廣皮 甘草 枳實 石菖蒲 山楂肉 萊菔子
食滯胃家,外冒表邪,寒凝抑遏,皆發譫語,故立平胃保和散,倍加枳實、菖蒲、萊菔子。
導痰湯
半夏 南星 枳實 赤茯苓 橘紅 石菖蒲 甘草 海石,有熱加黃連。
食滯譫語,用平胃消導;若痰結中脘,又當消痰。
指迷丸半夏 陳皮 甘草 白茯苓 枳實 玄明粉痰結胃家,用導痰方法;熱痰下結大腸,當用指迷丸。
犀角地黃湯 見身痛、衄血。
譫語如狂,亦有血症諦者,以此方出入加減。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大承氣湯 見便結。
經云︰邪入於陽則狂。又云︰重陽為狂。《傷寒書》以熱毒入胃,並入於心,遂使狂言妄語,大渴引飲,然此指熱甚一條而言也。夫發狂症,內傷有痰熱、挾食、驚氣、蓄血、血虛、失精、神不守舍七者之分,今外感以表邪壅閉,裡熱內結、血蓄、 毒、挾痰、食滯、陰躁七者之別,未可概以火熱治之,而犯誤下寒涼抑遏之弊也。表邪壅閉者,其人素有積熱,外冒表邪,不得發泄,內擾神明,遂使志識昏迷,但見狂妄。即有表邪,因內有積熱,不宜辛溫發散。無汗,脈浮數,先以羌活沖和湯散表,後以雙解散和解表裡。邪熱內結者,六脈沉數,唇焦口渴,手足多汗,狂亂譫語,二便閉澀,當以黃連解毒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利裡熱。若大便不通,有下症者,承氣湯下之。蓄血發狂者,如狂喜忘,漱水在口,不能不咽,寸脈見芤者,血蓄上焦也,當歸桃仁湯主之。小腹硬滿,小便自利,尺脈見芤者,血蓄下焦也,桃仁承氣湯;甚者抵當湯。 毒發狂者,內伏 毒,外被風寒所束,或食生冷抑遏,或因食滯中焦, 毒不得發越,內擾神明,左脈或浮或躁者,羌活敗毒散。生冷抑遏,食滯中焦,右脈滑大者,保和散、平胃散。時氣發狂者,四時之疫氣沿門患之,當察時令所屬,應發表者,羌活敗毒散;應和解者,雙解散;應清涼者,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另有挾食發狂者,外感時令,內傷飲食,滯於中焦,則多譫語,症似陽狂,但脈大不數,口不消水為異,亦宜平胃保和散等煎湯服之。又有挾痰發狂者,中脘有痰,胸膈痞滿,迷塞包絡,口出無倫語,症似陽狂,但唇不焦,口不渴,舌有滑苔,痰在上焦,寸脈滑大,法先吐之,鹽豉湯探吐。痰在中焦,關脈洪滑,二陳東加竹瀝、膽星;有結痰痰積者,加海石、瓦棱子。脅肋脹滿作痛,有實候者,先以導痰湯服之。有下症者,以滾痰丸下之。陰躁發狂,另具陰症門。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下,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淤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諦也,抵當湯主之。
三條詳注蓄血。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庵然如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此條詳注身痛。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發狂不用表藥,今以表邪未解,故先散表邪,然後或清熱,或消食,或消痰。
雙解散
羌活 葛根 柴胡 防風 荊芥 石膏 黃芩 滑石 山梔 連翹 知母 甘草 桔梗
表邪發狂,止須解表;裡熱發狂,止須清裡;若表裡俱見之症,以此方雙解表裡。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 石膏
發狂之症,外無表邪,裡無痰食,則以此方清裡熱。
涼膈散
桔梗 天花粉 連翹 薄荷 黃芩 大黃 芒硝 山梔
心藏神,肺藏魄,心肺為邪熱所冒,則神識昏迷,狂言譫語,故以此方清上焦心肺之熱。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狂亂系熱結在裡,故大便不通而狂亂者,宜用此方。
導赤各半湯
木通 生地 甘草 黃連 知母 滑石 麥冬 山梔 黃芩 犀角
心為熱冒,則發譫狂,故以導赤散合瀉心湯;上清心經之火,加滑石,導心火;下通小便而出,加知母、山梔、黃芩兼清上焦肺火。以利小便,莫如清肺,清肺熱又莫如利二便也。
當歸桃仁湯
當歸 桃仁 紅花 丹皮 山楂 澤蘭葉
如狂喜忘之症,血結者多,故以此方治之。不應,再加枳殼、大黃,直達大腸。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血停上焦,用上方,兼化兼行;血蓄下焦,用此方。
抵蓄湯 見蓄血。
此方行血至重,然淤血沉結,非此不可。
羌活敗毒散 見發熱。
疫毒必從毛竅口鼻感入,故疫症發狂見表症者,宜先散疫毒。
保和丸
山楂 麥芽 萊菔子 熟半夏 連翹 香附 枳殼
熱甚加梔、連;濕鬱痞滿,合平胃散、石菖蒲。
發狂症,皆以陽火主治。亦有食滯中焦,生冷抑遏,故特補此消導法門。
二陳竹瀝膽星湯
熟半夏 白茯苓 陳皮 甘草 膽星 竹瀝
寒涼凝結,加生薑;內有積熱,加梔連;濕鬱,合平胃散;氣結,加枳殼、香附、石菖蒲。
滾痰丸礞石 黃芩 大黃 黃柏 沉香胃實食重,熱結大腸,用承氣湯下之。表邪下早,內陷心胸,用陷胸湯下之。今熱痰膠固腸胃,以此方下之。
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吐。仲景有乾嘔條,嘔而無物之謂。嘔吐症,以內傷論,皆在陽明胃家;以外感論,有各條分別。若惡寒發熱,脈浮而數,初起胸滿而嘔,此太陽外感風寒,胃家內有痰飲,以羌活湯散太陽表邪,合保和平胃散加干葛,消胃家痰飲食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見弦數,此少陽經表邪嘔苦之症,小柴胡湯治之。若初起兼有飽滿嘔吐,亦是胃家夾食,佐以保和平胃散。若目痛鼻乾,先渴後嘔,無汗脈浮大,此陽明外有表邪,內有積熱,以干葛清胃法治之。若有汗脈數,嘔而消水,此燥火嘔吐也,知母石膏湯沖竹瀝蘆根汁。若嘔而不渴,身不大熱,此濕火嘔吐也,梔連半夏湯,加白豆蔻、濃朴、竹茹。若惡心嘔吐,六脈滑大不數,發熱而口反不渴,此痰飲食積嘔吐之症也,平胃保和散、二陳導痰東加干葛、竹茹治之。若口臭牙疼,二便赤澀,此積熱痰火嘔吐也,升麻清胃湯、二陳湯、竹茹湯、加川連、白豆蔻。若脅肋刺痛嘔吐酸水,此肝木火沖之嘔,小柴胡加梔、連、竹茹。總之,無痰涎,不嘔吐,故熱病嘔吐,皆痰飲火邪上沖,用竹茹、半夏化痰涎,梔、連清胃火。家秘以竹茹半夏東加梔、連、白豆蔻,其吐立止。若夫時行熱病,汗出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此疫毒 症嘔吐也,羌獨敗毒散、升麻干葛湯、升麻清胃湯。若燥邪時疫嘔吐,加知母、石膏、竹瀝、半夏,沖蘆根汁、生梨汁熱服。方書云︰嘔家多服生薑,此指胃寒痰飲嘔吐而言,若胃熱者,不與川連同用寧不增病耶﹗惟三陰經胃寒嘔吐,乃用理中湯等溫劑。此書專為傷寒熱病,故三陰不發熱嘔吐,另具《症因脈治》中也。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
脈浮自汗,翕翕發熱,此即太陽中風症,故解肌散表,則嘔自止。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服桂枝而吐者,胃必熱。胃熱得桂枝後,必吐膿血。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太陽熱結膀胱,下部症發表為逆,故水藥不得入口。若再發汗,必氣升而吐利不止。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申明太陽熱結膀胱,表裡吐逆之症,應用五苓治者。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邪已解,脅下痛,乾嘔短氣,此兼懸飲,宜十棗湯治者。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
此申明寒傷營之嘔逆症,必發熱惡寒,身體重痛,嘔逆而無汗,脈陰陽俱緊者。
傷寒二三日,心下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本言悸煩症治,引出嘔家用藥,禁忌甘甜泥膈。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
心下痞而硬,而下利者,通因通用之下症也。尚有發熱嘔吐,止可用大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詳注惡寒門。太陽少陽二經,外邪未去而微嘔,故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言濕熱上沖嘔吐,故以黃連湯治火逆。前書皆注邪氣為寒氣,誤也。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腹脹滿雖是下症,但吐後止可用調胃承氣湯。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
嘔屬上焦病,即有陽明裡症,亦不可攻下。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
食穀欲嘔,似陽明胃寒。若服溫藥反劇者,乃是上焦熱邪。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若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歷敘少陽中風,邪在半表半裡,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並以小柴胡東加減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二條皆是太陽陽明合病,但以不下利嘔者,別病在足陽明胃,以不嘔下利者,別病在手陽明大腸。故同用葛根湯,惟以加半夏,以見其和胃止嘔;以去半夏,便是升散大腸風邪內陷。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同自下利,以不嘔,用黃芩湯。若嘔吐,黃芩湯中加半夏、生薑。上下二章,互發嘔吐症,半夏、生薑必用者。
太陽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滿結硬。
此條太陽經外有表熱裡有寒邪而嘔利也。若誤用下法,則變胸滿結硬矣。
傷寒本自寒下利,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言傷寒則為熱病,若陰症自寒下利,吐下之即死矣。豈尚可用芩連乎﹗因其人表熱裡寒下利,醫者誤認挾熱,複吐下之,則寒格而食入口即吐出,故用乾薑溫其寒,芩、連折其熱。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吐而發熱,陽邪傳少陽,故用小柴胡湯。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保和平胃散嘔吐有表邪,用前方;有食滯,用此方消導。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無竹茹、枳實;清膽湯有竹茹、枳實,無柴胡、黃芩。加二味,則二方合之。又加藿香、濃朴,以利胃止嘔。
干葛清胃湯 干葛 石膏 熟半夏 濃朴 廣皮 甘草
干葛解表,石膏清裡,加半夏、濃朴、廣皮化痰涎,和胃止嘔。
羌獨敗毒散 見發熱。
此方散表邪,則疫毒散而嘔吐止,故曰敗毒散。
升麻葛根湯 見發熱。
疫邪 痧,伏於陽明胃經嘔吐,用此方升散陽明,則 出吐止。
蒼朴導痰湯
痰飲水濕伏於胃家,每多嘔吐,故用燥濕化痰。非外感熱病,漫用燥藥。
梔連二陳湯
前方治有痰無火者,此方加川連、白豆蔻、竹茹、濃朴,治有痰有火者。
竹茹湯
竹茹 干葛 陳皮 半夏 甘草 藿香
嘔吐屬胃,此方以干葛、竹茹清胃,廣皮、甘草和胃。無涎不成嘔,故加半夏化痰涎。應辛散者,加生薑;應清火者,加梔、連、白豆蔻;若帶表症,加各經表藥;若和中氣,加藿香、濃朴;若飽悶有食滯,加消導之藥。
黃連湯 見腹痛。
胃寒而吐,用理中湯、吳茱萸湯。胃熱而吐,用黃連湯。若熱痰嘔吐,梔連二陳湯。食滯熱嘔,梔連保和散。口渴熱嘔,合干葛石膏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太陽少陽合病,當用桂枝柴胡黃芩湯。今見嘔吐,故加半夏、生薑。
乾薑黃連黃芩湯乾薑 黃連 黃芩 人參此方寒熱並用,統治誤下致嘔者。加廣皮、半夏,即合瀉心湯方法。
喘者,促促氣急。《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河間云︰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諸經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經者多。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嘔惡者,胃也。《內經》論喘不一,皆雜症之條。若《傷寒論》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裡而喘,有水氣痰火而喘。若在表者,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者宜發汗。冬月西北方,麻黃三拗湯;若內有熱者,越婢湯;南方三時羌活湯。若熱邪入裡而喘者,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時汗出,法當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有表邪有下症者,大柴胡湯;有下症無表症者,三乙承氣選用;水氣而喘者,先渴後嘔,動而有聲,宜祛水飲,小半夏湯;水寒射肺,風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龍湯;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脈滑數,梔連二陳湯,加枳、桔、竹茹。總之,頭痛身痛,惡寒身熱而喘者,此太陽風寒表邪,宜散表。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此暑熱喘逆,宜清暑湯調益元散。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氣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蔞根湯。食滯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臥,平胃保和散。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風肺熱之喘,詳注咳嗽門。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太陽表邪之喘,詳注頭痛發熱門。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胸滿多帶表症,故曰不可下,宜散表。互注胸滿條。
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
詳注咳嗽條。言外邪不解,內伏水飲,當散表散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知心下有水氣,故以小青龍湯。今服此湯已後見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龍。詳注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東加濃朴杏仁湯主之。
太陽風傷衛,當服桂枝湯。今兼喘,則加濃朴理胃氣,杏仁理肺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東加濃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朴,杏仁佳。
太陽病誤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湯,當加平肺胃之藥,故曰喘家用桂枝加濃朴、杏仁乃佳。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節,言發汗後不可再行桂枝;下半節,言下後不可再行桂枝湯。汗下雖殊,同是表邪未盡,同是汗出而喘,身無大熱,故以此方雙解太陽。此從太陽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雙解下焦表裡法中,化出雙解太陽上焦熱結之法也。詳注自汗條,宜互看。
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此條誤下太陽,不成結胸,而成挾熱下利,喘而汗出。詳注自汗門。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麻黃湯主之。
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太陽表邪。若誤下之,則腹滿而小便難。麻黃湯主之句,在脈浮而緊之下。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而愈,宜麻黃湯。
脈浮無汗而喘,即從太陽表邪而治,不必拘執陽明病,故曰發汗則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白虎湯,五苓散。
上條言脈浮而緊,當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滿,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又當用白虎湯治咽燥,五苓散治脈浮而緊,腹滿身重。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裡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而喘,宜清裡熱,反發其汗,津液外亡。大便枯滯,此表無邪裡有熱,故久則譫語。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仲景每以小便利,驗屎定硬。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小便利,驗屎已定硬,故可下。小便不利,驗熱已入裡,故可下。大便乍難乍易,大腸有火之征。故可下。時有微熱,潮熱互詞,故可下。喘冒不得臥,陽明胃實,故可下。
傷寒吐下後,不大便,潮熱。若劇,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症急,惟以脈定生死。脈弦,陰未絕,故生;脈澀,陰已竭,故死。
羌活湯 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太陽純表邪見喘,則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裡熱,則用此方。
瀉心湯 見譫語。
涼膈散 見發狂。
裡熱作喘當分肺胃心三經主治。前方瀉心下之熱,此方兼肺胃治之。
大柴胡湯 見潮熱。
三承氣湯 見大便結。
小半夏湯熟半夏 廣皮 生薑
喘逆,有痰火、水飲之分,此方治水飲喘逆而無火者。
小青龍湯 見咳逆。
此方治內伏水飲,外冒風寒而喘者。詳注咳逆條。
梔連二陳湯
梔子 川連 半夏 廣皮 白茯苓 甘草
前小半夏湯,治無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清暑湯川連 香薷 濃朴 甘草香薷性溫,世傳清暑,不知與黃連同用,一冷一熱,故能清暑邪。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滾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清燥湯桑葉
石膏 人參 麥門冬 枇杷葉 杏仁 阿膠 黃芩 知母天花粉
此方以石膏、黃芩、知母、花粉,清潤上焦,桑葉、杏仁、引入肺中;人參、門冬、阿膠,潤肺生津。同一治熱,治濕熱,用苦燥;治燥熱,用涼潤。按燥濕分于二分,然春分應濕而未濕,至谷雨而始濕;秋分應燥而未燥,至霜降而始燥。故曰逢霜始燥,逢雨始濕,此言時令之正也。亦有濕時反燥,燥時反濕,又當從權變而治也。
知母石膏湯
知母 石膏 半夏 竹葉 麥門冬 甘草
火喘無痰者,用石膏、知母;火喘有痰,又要加半夏。夫石膏寒涼,同半夏亦能辛散痰涎;半夏辛熱,同石膏亦能清熱和胃。此潤燥方中,化出辛散痰涎定喘之法,兼可化治痰火嘔吐、痰火咳嗽等症。
栝蔞根湯
栝蔞根 半夏 竹茹 枳殼 桔梗
前清燥湯,治肺燥喘逆者,知母石膏湯,治胃熱喘逆者;栝蔞根湯,治肺胃二經痰多喘逆者。
平胃保和散 見胸滿。
此治食滯中焦,喘滿不得臥者,用枳殼湯調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四味。
此方因汗下後,汗出而喘,身無大熱,表症已減,桂枝湯不可用,故以麻黃加入杏仁石膏清肺湯中,雙解上焦之餘邪,而治喘逆。
干葛黃芩黃連湯 三味。
仲景喘而汗出有三條。其一,以太陽汗後,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其二,以太陽下後,喘而汗出,身無大熱。汗下不同。而同禁桂枝,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三,以桂枝湯症,反用承氣誤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則用葛根、芩、連主治。按第一、第二條,汗下不同,以其病症同在太陽上焦,故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第二與第三條,同是下後,同是喘而汗出,反不同方主治者,以其病在陽明下焦,協熱下利,故用干葛芩連湯。
傷寒門,有身痛,有身重;中寒門,有身痛,無身重。可知身重皆是陽邪為患,非虛寒之謂。按身重有風濕、有風溫、有風寒、有火逆、有中 。如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羌活勝濕湯重加防風。如風溫身熱,發汗猶灼熱,身重多眠,防葛石膏湯。如風寒身重者,即作傷寒施治。若無汗脈浮,惡寒發熱,手足或冷,即是表邪,急宜汗之,羌活湯、敗毒散、羌活勝濕湯。若表邪已解,裡有結熱,惡熱不惡寒,脈沉而數,口渴便赤,宜清裡石膏湯。邪在半表半裡,宜和解,小柴胡湯。如火邪身重者,表汗未出,誤用火;熏腰下重痺者,宜解火邪。如中 發熱,身重身痛,手足常冷,時時汗出,口渴齒燥,宜人參白虎湯。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條詳注惡寒。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脈浮,宜發汗解肌者,失解表,誤以火灸,兩陽相熏灼,邪無從泄,腰以下必火閉無汗,故必重痺,名曰火逆。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甚重,不能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下後變症,仲景立小柴胡湯,加桂枝治身重;加大黃治譫語;又加龍骨牡蠣,斂神收攝,製使大黃清裡熱而不下脫,製柴胡、桂枝散表邪而不外越,以下後危症,外越不脫,又所當慎。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証者,大青龍湯發之。
言但重、乍有輕時,的是太陽表邪攻注症。乍重者,寒傷營也;乍輕者,風傷衛也。言無少陰症,以明太陽症也,故用大青龍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 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汗多,微發熱惡寒,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此章詳注潮熱。泛視之,似乎身重之症,治宜攻裡。細玩之,深言身重,宜發汗,未可攻裡。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此條詳注自汗。
羌活勝濕湯
羌活 防風 蒼朮 黃柏 澤瀉 茯苓 廣皮 甘草
身重風濕居多,此方用三味以祛風,又以澤瀉,茯苓利小便去濕。風濕兼寒,去黃柏,加桂枝。
防風葛根石膏湯
防風 干葛 知母 石膏 甘草
陽明風濕身重。家秘用此方。
羌活敗毒散 見惡寒。
石膏湯
石膏 白芍藥 柴胡 升麻 黃芩 甘草 白朮 茯苓 附子
此治陽虛寒濕之眩暈。
苓桂白朮甘草湯
桂枝 茯苓 白朮 甘草
此治上虛不能製水,水飲上沖眩暈之症。
天麻四君子湯 即四君子東加天麻。
此治氣虛眩暈者,有火加梔連;有痰,加半夏、廣皮;有寒,加炮薑、肉桂。
天麻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天麻。
內傷身癢,有實有虛;外感身癢,悉是表汗未出。故太陽症有身癢之條,陽明病有身如蟲行,皆是表邪無從而出,故身癢但坐以汗出不徹之故。夫表有風寒,則身痛;表有風熱,則身癢。總之,陽邪怫郁於肌表不得汗出,則皮膚作癢。太陽身癢,羌獨敗毒散。若陽明身癢,干葛防風湯。少陽身癢,柴胡防風湯。《原病式》謂腠理閉密,陽氣鬱結,不得散越,則發癢。故仲景用麻黃桂枝各半湯,辛散表邪。陽明篇曰,此久虛故也。言元氣久虛,津液不足之人,又冒外邪,因久虛之故,不能作汗逐邪,當散表邪,非言久虛而用補藥。《活人》妄以朮附湯、黃耆建中湯治,最為遺禍。
太陽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愈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症八九日,言如瘧狀,必其人不嘔清便、脈微緩者,有欲愈之機,若面反有赤色,尚是表邪未散,身必癢,故用發散表邪。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
陽明病,本多汗,今反無汗,則外邪攻注皮中如蟲行之狀,乃是元氣素虛,不能作汗逐邪故也。不立方,然散表補元,躍躍言外。
羌獨敗毒散 見發熱。
干葛防風湯
干葛 防風 荊芥 甘草
太陽身癢,不用麻桂各半湯,而用羌獨敗毒散,陽明身癢,不用干葛湯原方,而用此方,以表邪火鬱故耳。
柴胡防風湯
柴胡 防風 荊芥 甘草
太陽陽明身癢,用前二方,若少陽身癢,則此方治之;若三陽合病身癢,當以三方合用。
桂枝麻黃各半湯 見發熱。
傷寒頭眩,言睡在床褥,亦覺頭眩眼花,非言坐起而覺也。夫外感風寒之症,坐起時,皆頭眩也。方書頭眩,皆以陽虛立論,愚以為久病後、汗下吐後,方可言陽虛。若暴病及未曾汗下吐者,則風寒邪熱,痰火積飲,皆能眩暈。吳氏書以太陽中風頭眩,頭搖。脈浮弦而急者,羌活神朮湯,加防風、天麻,此治太陽陽明外感風寒也。又云寒熱嘔而口苦,頭眩,脈弦數,小柴胡湯,加川芎、天麻,此治少陽頭眩也。余今酌定初起暴病,有表症而頭眩,無汗脈浮者,發散表邪為主,在太陽用羌活湯,在陽明用干葛防風湯,在少陽用柴胡湯。以上惡寒者,多加羌活,有風者,多加防風;有火者,加酒炒黃芩連。若表症已解,裡有結熱,又宜清裡熱,如桔梗湯、涼膈散。大凡眩暈之症,一見嘔吐,即為痰飲食滯,急用保和平胃二陳湯。裡有積熱者,加山梔、黃連,最忌凝滯補劑。惟汗吐下及久病後見頭眩者,當用溫中扶元,如建中湯、真武湯、苓桂白朮甘草湯。若氣虛者,四君子東加天麻;氣虛有火,加梔連;虛而有痰者,六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加天麻;血虛而有火者,加山梔、黃連;若陰火上沖,知柏四物湯。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病,誤用麻黃以發汗,是以頭眩身 動,一派陽虛之症,故用真武湯。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言若吐若下後,久病胃虛,不能運化,虛邪搏飲上沖,故頭眩。脈沉緊,非汗脈,強發汗則振振身動,故用苓朮甘桂湯,助中州化水飲。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與上條同是吐下後,因此症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似火似實,又見眩冒經脈動惕之虛候,攻補兩難,故曰久則成痿。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此條詳注項強。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脈遲,胃寒也,飽則微煩頭眩。胃寒不能消水,谷停留腸胃,則小便難。而作谷疽。雖下之,腹滿如故。何以知其然者?以脈遲。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不痛。
陽明病,不惡寒,又能食,胃熱也。咳主於肺,胃熱上沖,則肺熱而咳,咽喉痛。設不咳,則肺無火咽亦不痛。
少陽之病,口苦咽乾目眩。
目眩口苦,膽經所主,故名少陽之病。
羌活神朮湯
羌活 蒼朮 石膏 防風 天麻
此治太陽風濕發熱眩暈之症。若兼陽明,加干葛,白芷;兼少陽,加柴胡、川芎;兼飽悶惡心,加半夏、神曲。
小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川芎 天麻 半夏
此治少陽寒熱眩暈症。若惡寒,加羌活防風,有火,加梔連。
羌活湯 見惡寒。
此治太陽惡寒發熱眩暈者。若胸前飽悶,合平胃保和散。嘔吐,加半夏、天麻。
干葛湯 見似瘧。
此治陽明表邪眩暈者。若嘔吐飽滿,加半夏、濃朴;惡寒無汗,加羌活、防風。
桔梗湯
桔梗 半夏 陳皮 枳實
此治痰結飽悶眩暈者。若惡寒發熱,加羌活、防風;裡有積熱,加梔連;陽明見症,加白芷、天麻;少陽見症,加柴胡、川芎。
涼膈散 見發狂。
平胃二陳湯 即蒼朴二陳湯。
此治痰飲食積眩暈之症。胸前飽悶,合保和散,加砂仁、豆蔻、胃寒,加乾薑,胃熱,加梔連。
建中湯
白芍藥 桂枝 甘草
此治陽虛眩暈之症。氣虛,加人參、白朮;血虛,加當歸、黃耆。
真武湯
濕熱則口不渴,燥熱則口渴,此以渴不渴分濕火、燥火也。熱在血分則不渴,熱在氣分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血,熱在氣也。胃家痰食所滯,則口渴而不消水;胃家邪熱所傷,則渴而消水。此以消水不消水,分痰食積熱也。實火口渴,脈實數,能消水;虛火口渴,脈虛數,不能消水。此以脈之虛實,消水不消水,分虛火實火也。邪熱在表則不渴,邪熱在裡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裡熱在表也。太陽表熱不渴,若熱入膀胱之裡,則煩渴脈數,小便不利,五苓散兩解表裡,切不可同陽明汗退場門渴,誤用白虎,有礙太陽表邪。陽明表熱,則無汗而渴,葛根湯汗之。若熱邪入於陽明之經,汗出而渴,脈洪而數,白虎湯清之。若熱結在下,小便不利而渴,豬苓湯。切不可同太陽小便不利,誤用五苓散,以礙陽明裡熱。若熱邪傳入陽明之腑,舌燥口渴,大便不通,手足多汗,有下症者,承氣湯。少陽裡熱,口苦咽乾,脈弦數而渴,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三陽之熱傳入三陰。有熱深厥深,手足冷而渴者,然脈必數,神氣昏沉,小便必赤,此陽症似陰之渴也,仍用白虎湯,涼膈散。外有陽毒熱病,目赤唇黑,大渴引飲,三黃巨勝湯、涼膈散。又有中暑煩渴,干葛石膏湯調辰砂六一散。又有秋熱傷燥而發渴者,水梨汁、西瓜汁沖飲之。未應,石膏清燥湯。又有冬溫春熱,時疫發渴,又以欲飲水能消水為欲愈,以得水入胃,胃氣和,敷布周身,作汗外泄,則熱解而渴亦愈。若禁其飲水,則胃汁乾枯,無從作汗,而熱不解矣。大凡口渴之症,皆陽明氣分胃熱所致,故干葛、石膏乃渴症必用之藥,干葛宣發陽明之郁熱,石膏清潤陽明之裡熱。有連用石膏、知母。渴不減,後用干葛而愈者,此陽明表熱口渴也。有連服干葛,渴不減,後用石膏、知母而愈者,此陽明裡熱口渴。也同一陽明經病,同一陽明經藥,而失分表熱裡熱則不見效。又如口燥唇焦,不能消水,以干葛、石膏治之不效,以痰飲食滯治之亦不效,此熱伏陽明血分,故唇焦不渴,易以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伏火而愈者, 症中常有此症也。是以雜症中口渴,有肺消腎消不足之症。今傷寒熱病,一惟陽明經熱。即有少陰口燥咽乾而渴,厥陰消渴飲水,亦是陽明傳入三陰之熱病。是以仲景不設滋陰補血之方。於口燥咽乾條內者,良以滋陰之藥,治血虛發熱之口渴,非治熱邪外盛口渴症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章首揭多汗發熱,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此太陽有表有裡,用不得單表單清之藥,宜用五苓散上下分消表裡者。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
此章分別不可用五苓散,宜用五苓之法。上段言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欲飲水,無脈浮小便不利句,但可與飲水,焉可用五苓,下段多脈浮小便不利之句,焉可不用五苓﹗前賢見一方在末句,皆注總治全章,誤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不煩渴者,可再發汗。今煩渴,此太陽熱結在裡,故以五苓散雙解表裡。
可見五苓散,惟太陽小便不利,脈浮煩渴,方可用。若陽明煩渴,小便不利,當豬苓湯。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主之。
此章申明傷寒汗出,風傷衛之症,須分別渴與不渴。若一見渴,則為裡有結熱,可用五苓散。若汗出不渴者,則非熱結在裡,故不可用五苓散。觀仲景用五苓散,不重在小便不利治法之中,反詳於口渴引飲,發熱多汗,表熱不減條內。可見意在雙解表裡,上下分消太陽耳,非利小便也。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誤下太陽,心下痞滿,用瀉心湯。痞不解,反渴而煩躁,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因下內陷,下結膀胱,故用五苓散雙解表裡。按以上五條,皆反複告誡用五苓散,以治汗多熱不解,口渴煩躁之症。良以表熱不退,多用發表;口渴煩渴,多用清熱。今因汗出表不解,又見煩渴消水,此太陽表裡兩兼之症,又當雙解表裡,非單清單表所能愈者。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煩渴,本白虎湯症。然惡寒無汗而渴,脈浮脈細而渴,脈伏不消水而渴,太陽汗多,表熱不解,表裡熱結而渴,皆禁白虎湯此,以服桂枝湯。後大汗,後大煩渴,脈洪大,此陽明表解裡熱之渴,故用白虎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
上章申明用白虎之症,此章又恐表邪未解,故複告誡。若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表症不解,不可用白虎。即渴欲飲水,亦要看表症全無,方與白虎湯。
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章關防表症不可用白虎,此章又恐口燥渴,心煩,津液有立盡之虞。故曰身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者,裡熱已極,即有背微惡寒表症,亦用白虎湯。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舌乾燥而煩,直至消水數升,當用白虎湯。今以若吐若下後,故加人參,以救津液。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噪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心中懊憹,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者,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分三條治法。詳注懊憹門。以梔子豆豉湯,治懊憹舌上白苔;又以白虎人參湯,治渴欲飲水,清陽明上焦之熱;若加小便不利者,又用豬苓湯,清陽明下焦熱結。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也。
上章立豬苓湯治法。此章防汗多者,津液外泄,渴者內水已虧,不可用豬苓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能飲食,心煩喜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中風,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加人參、栝蔞根,去半夏。
此條歷敘少陽經之各症,而以小柴胡湯主治。惟以煩而嘔,則用半夏;若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痛,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
此申明上章一見少陽症,便以小柴胡湯主治。太陽篇有一些惡寒頭疼,便是太陽施治。今少陽篇又云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少陽,玩兩篇互發見症治症之義。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此申明少陰下利,有寒熱兩途。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臥,此少陰熱利也。故用豬苓湯,從下去熱。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此申明少陰裡熱症,口燥咽乾而渴,則津液立竭,故用大承氣急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明凡用急下,必要見下症者,質清而無渣滓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熱極假陰之候,然必得心下硬痛,口燥咽乾而渴,方是裡實下症的據。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干葛湯 見似瘧。
白虎湯
知母 石膏 粳米 甘草
陽明表熱口渴,用干葛湯。陽明表解裡熱,則用白虎湯。如小便不利,加滑石、木通、車前子;虛弱人,加人參。
豬苓散 見小便不利。
陽明水液不分,口渴下利,以此方分利小便。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熱邪傳入陽明之裡,則發渴消水;傳入少陰,則口燥咽乾而渴,故渴而大便結。有下症者,用此湯。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風盛為消,木能盜水,故少陽風發之瘧,消渴特甚,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乃不易之常法。
導赤各半湯
火動於中,則多消渴。然諸火皆起於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凡治心火,莫如利小便。此方導赤散合瀉心湯,專利小便。
三黃巨勝湯
黃芩 黃連 大黃 石膏
中有積熱,身熱多汗,二便赤閉,目赤唇焦,譫妄作渴飲水,則用此方。
涼膈散 見發狂。
肺胃有熱,多發渴。此方雖用大黃,不用枳殼,與桔梗同用,則涼上而不下行矣。
干葛石膏湯 見寒熱。
陽明裡熱作渴,用白虎湯;陽明表裡皆熱,亦用此方。
石膏清燥湯 見喘逆。
熱在氣分,口多渴;燥熱為病,口多渴。清燥湯氣分藥也,清氣分之燥熱,則渴自止。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 黃連 甘草
口渴皆系內熱,瀉心下之火則熱退渴止。
枳實梔子豆豉湯 見懊憹。
食滯中焦,每不作口渴。然蒸釀日久,亦能作渴,故不用清熱治渴,而以腐谷消滯則渴自止。
茵陳蒿湯
茵陳 梔子 大黃
發黃口渴,全憑濕熱上起見,故去熱退渴,推此方為當。
升麻清胃湯
同一陽明症,以渴而消水,熱在氣分,用干葛清胃湯。渴不消水,熱在血分,用升麻清胃湯。治膏粱積熱,亦用升麻清胃湯。以血肉之物,善傷血分耳。若以陽明邪熱之口渴,妄用膩膈之味,則邪熱凝滯,食氣痰飲,膠結胸前,蒸釀發熱,其渴愈甚。另有三陰下利陰寒之症,亦有假作渴者,然渴不消水,小便清白為異耳。
口乾燥者,邪熱結聚上焦,陽明胃經所主,肺熱者亦有之。肺熱,涼膈散。胃熱,竹葉石膏湯。身熱已減,表邪已解,有下症者,三承氣湯選用。少陽病,口苦舌乾,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陽明病背惡寒,口乾燥,白虎湯。熱傳少陰,口燥咽乾而渴,手足冷,脈反沉澀不治之症也。按口燥與口渴不同。口渴者,口中尚有津液,但時時欲飲水。口燥咽乾者,口中燥裂,津液全無。仲景于背惡寒條,以口中和、不乾燥者,為陰寒,若背惡寒,口乾燥者,為陽熱。然又當以消水不消水,小便清白紅赤,以定寒熱。
夫唇口焦裂,人身大病也。在雜症中,有脾肺心及腸胃五條;在外感門,惟手足陽明所主。
上唇挾口,屬手陽明大腸;下唇挾口,屬足陽明胃。傷寒熱在太陽,則唇口不焦;熱傳在陽明,則唇口焦裂。故曰陽明燥熱,唇口焦裂。然又有分別唇焦而消水者,為燥熱;唇焦不消水者,為濕熱。又曰熱在氣分,則焦而口渴;熱在血分,則焦而不渴。又曰唇口焦,渴而消水,胸前寬適者,為熱而無滯,宜清熱。渴不消水,胸前飽悶者,為熱而有食滯,宜消滯。
此言足陽明胃上部熱也。唇口焦,不渴不飲水,腹中煩滿者,為熱在大腸,有燥糞。此言手陽明大腸下部熱也。故唇焦之症,有用保和散,消導上部胃家食滯而愈者;有用承氣湯,去下部大腸燥糞而愈者。不獨涼膈清熱一法可盡之,例如熱邪譫語,唇焦口燥,渴而消水,用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上焦燥熱者。食滯譫語,唇焦口燥,渴不消水,用枳實豆豉湯、保和散沖竹瀝、蘆卜汁,潤燥消中焦滯者。燥結大腸,譫語唇焦,用承氣湯,行下焦燥屎者。另有熱病與發 ,誤食葷腥油膩,與熱邪 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疳,渴不消水,煩熱昏沉,若以保和散等,消穀食治之,病必不減。若以干葛、石膏、知母、三黃清熱治之,其熱愈甚。若誤認大腸燥屎唇焦,用承氣湯下行逆治,其死更速。醫家至此,束手待斃。余以晚年之悟,思得 邪熱毒伏於腸胃,蒸釀發出者也。初起必用升麻干葛湯,宣發陽明伏毒。若膏粱積熱,非升麻清胃湯不能宣揚腸胃積熱,故清熱化 ,必用余化此湯,加山楂、檳榔;若食肉多,再加三棱、阿魏。治夾食症,常有得生者。夫熱在氣分,唇焦發渴,用干葛石膏知母湯,人人知之者。熱在血分,用升麻生地川連清胃湯主治,人多忽之。不知干葛清胃湯,治陽明氣分渴水之唇焦口渴;升麻清胃湯,治陽明血分不消水之唇焦口渴。余以升麻清胃湯化 ,此化法也。又以此湯清陽明血分發渴不消水,是法外之法也。今又以此湯,治膏粱積熱,葷腥發熱之唇焦,此化外化出者也。再詳仲景治太陽渴欲飲水,微熱消渴者,脈數煩渴者,汗出而渴,渴而口煩躁者,不用清解上焦肺胃積熱,皆用五苓散主治。良以太陽汗多口渴,表熱不減,表裡皆病,熱結膀胱下焦,非同表熱裡熱,單以發表退熱,單以清裡止渴者,故以五苓散雙解太陽也。夫口渴消水,用清裡,人人知之;口渴消水,有表邪,用不得清裡,人不知也。
雜症門,衄血為裡症,宜清裡;外感門,衄血為表症,宜散表。故曰外感衄血,邪熱在經,但有經絡之分,總無寒熱之異,同歸表熱而已。三陰經無衄血,惟陽邪傳入少陰,厥而無汗之症,醫者見其手足冷而無汗,誤認太陽表邪未伸,用麻桂強發其汗,陰血內動血從口鼻而出,名下厥上竭。此少陰裡熱,誤用辛溫,觸動陰血而上沖者也。戴氏云︰仲景論衄血宜發汗,麻黃湯主之。此治冬月傷寒,太陽表症,裡無積熱之衄,非言三時熱令也。三時衄血,即有太陽表症,宜散表,只用羌活沖和湯,不可用麻黃桂枝湯。若太陽之邪,已經侵入陽明,即要與陽明藥互用。若陽明本經熱甚以致衄者,不用太陽之藥,當用升麻干葛湯,以解陽明氣分之邪,隨用茅花湯合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升麻清胃湯、以解陽明血分之熱。
海藏云︰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汗之必額上陷,此為脈微裡有熱者言也。夫衄家脈浮緊,可發汗。若脈已微,表症已解,再發汗,則額上陷。故《傷寒論》云︰衄血脈已微者,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此言裡熱衄血,宜涼血,不可用辛溫發散也。吳氏云︰衄血之症,若脈浮緊,宜發汗;脈不浮緊,不可發汗。東垣治衄血,脈已微,黃芩芍藥湯;脈沉數,犀角地黃湯。余按仲景用麻黃湯治衄,乃是太陽經寒邪未散,脈浮緊之衄;東垣用黃芩芍藥湯治衄,乃是表散血熱,脈不浮緊而微者。黃芩涼血,芍藥斂血、涼血。斂血則衄自止,再按用犀角地黃湯治衄者,是表邪解,脈沉數,裡熱甚,宜清熱之衄也。夫犀角地黃,涼陽明血熱,又清肝腎之火,沉數之脈,熱在下焦,清肝腎下焦之火,血不上升,而衄不作。故仲景麻黃湯,但治冬月太陽表邪之衄;東垣黃芩犀角湯,治四時裡熱之衄,兼治內傷之衄。地黃引子、門冬引子,治內傷不治外感者。升麻清胃湯,治外感兼治內傷者。此治之分別也。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內傷之衄,脈緩者易治,脈數者難醫。此脈之分別也。
太陽病,脈浮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邪不散,當以麻黃湯發其汗。今服麻黃藥,已病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則太陽之邪,不從汗解,必發鼻衄而解。其所以然之故,以太陽經熱邪重,今得麻黃辛溫,必上從陽明入目絡鼻之竅而出血矣。麻黃湯主之五字,在當發汗之下,不然,陽氣太重,必衄乃解之後,何可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言太陽發熱,脈緊無汗,應用麻黃湯。因其人邪微正旺,未服麻黃湯自衄而病愈。申明上章衄而病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上章既明不可多用麻黃湯,此條言失用麻黃湯,因而致衄,太陽症仍在,仍用麻黃湯,申明致衄後,太陽表邪不解,仍要發表。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
太陽傷寒未發熱,火劫發汗,尚不為害。太陽中風,陽邪症火劫,則邪熱被火熱,血氣妄溢,失其常度,其身必發黃。火傷於上,陰血足者,尚能作衄而解;火傷於下,陰血虧損者,必致小便不利,陰陽皆虛,而肌肉消爍。
陽明病,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此必衄。
此明鼻衄之症,非獨太陽之邪,侵入陽明。陽明本經,亦有成衄者。如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在口,不欲咽下,此陽明熱在血分,亦必發衄。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陽明表熱;口鼻乾燥能食,陽明裡熱。表裡皆熱,則迫血妄行為衄。
升麻干葛湯 見煩躁。
茅根湯 茅花一味。
茅性清涼,根能涼血止煩,花苗專涼上焦之血,故治衄。
黃芩芍藥湯
黃芩 白芍藥 川連 甘草
陽明表熱而衄,前方升麻葛根湯;陽明表熱而衄,用此湯,家秘加生地、當歸,以當歸辛散,同芩、連、生地,則血涼而當歸經矣。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 山梔 白芍藥 荊芥 牡丹皮 赤芍藥 生地 黃芩
此方不獨治衄,兼治咳血吐血;不獨治內傷肝腎血,即陽明外感亦當從此方出入加減。加黃芩、荊芥,則血涼不上升;若大便實者,加當歸、酒蒸大黃,其血立刻歸經。家秘用當歸同涼血藥則下順歸經之功最大。
地黃飲子
生地 丹皮 天門冬 黃芩 地骨皮 白芍
此治肝腎精竭,血燥勞瘵之方。若尺脈大,加黃柏、知母。以外感發衄,皆因本元血分有火,故亦立此方。
門冬飲子
麥門冬 地骨皮 知母 石膏 生地 丹皮 白芍藥
此通治鼻血之方。若陽明表症,加升麻、干葛、荊芥、黃芩;若裡熱便結,加當歸、大黃。
干葛石膏湯
干葛 石膏 知母 甘草 丹皮 生地 黃芩
此方專治外感衄血者。然此涼陽明氣分之藥,家秘加丹皮、生地、黃芩,則兼涼其血。
升麻清胃湯 見口渴。
衄血,皆陽明血中伏火。故以此方清陽明血分之熱。
方書皆以唇乾口燥,漱水在口不得下咽以定上焦蓄血;小腹硬滿,小水自利,以定下焦蓄血。至身黃,如狂,發狂喜忘,乃是蓄血症中之症。故傷寒敘蓄血症與狂亂症中,互相發明。看傷寒以手按其心下及兩脅,漸至大小腹,但有硬處,當詢其小便利否。若小便不利者,或是氣結溺澀,非蓄血症。若小便自利,兼有身黃目黃,如狂喜忘,漱水不得下咽等症,即是蓄血,急以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下之。若小腹繞臍硬痛,口渴消水,大便不通,時有失氣,此非蓄血,乃是燥屎硬滿。按蓄血治法,有上中下三條。傷寒失汗,淤其血於上焦,用犀角地黃湯;如狂喜忘,心下滿,淤其血於中焦,桃仁承氣湯;小腹硬痛,小便自利,淤其血於下焦,抵當湯主之。然桃仁承氣湯,雖治中焦,並治下焦。抵當湯雖主下焦,兼治中焦。按仲景原文,其用抵當湯五條,用桃仁承氣者一,言有淤血當下者三,至犀角地黃湯,乃後人補入者。余謂衄血、吐血,未曾淤蓄內結者可用。若蓄聚淤結,犀角地黃凝滯,當用桃仁承氣抵當湯,散結逐淤為當矣。若蓄結既行,再以犀角地黃湯、當歸紅花湯調血養血,亦為至當。陶氏云︰上焦衄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此因同散陽明血熱之藥耳。家秘治中焦血熱血結,恐犀角凝滯,易以升麻清胃湯,加桃仁、紅花。此又難用犀角,以升麻代之也。
太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此條不以小便利不利以定血,惟以其如狂,斷其蓄血下焦,當攻其血。然表邪未解,當先解外邪。表解,小腹脹急,乃可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
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淤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當散表。今脈微而沉,且不結胸,而發狂者,必血結下焦。
而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攻下其血乃愈。抵當湯主之。所以宜用此湯者,以淤熱在太陽下焦之裡故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諦,抵當湯主之。
太陽身黃,脈沉結,小腹硬,有兩條。若小腹硬而不狂,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水,當用五苓散;若小腹硬,小便自利如狂者,此熱結下焦之血,故用抵當湯。二條並詳發黃。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用餘藥。宜抵當丸。
此條重申小腹滿,小便利者,的是有血。較上章多有熱二字,則易抵當為丸,以示留戀濃重去熱方盡。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當湯下之。
此二章申明用抵當湯真訣,血淤於內則喜忘,且大便硬,反潤滑易出,驗其色又黑,確是蓄血,故用抵當湯。
病者胸滿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自言吾滿,為有淤血。
胸滿痿黃,似脾胃濕熱。但舌青色,口燥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又微大來遲,他人不見腹滿,自言脹滿,則外不脹,而內脹急,故斷其淤血。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伏陰,是淤血,也下之。
病如熱狀,且見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不數大,乃是陽邪伏於陰分,故知其為淤血,宜下之。前條以脈大來遲,而斷其血;此條以脈反無熱,而斷其血也。
少陰病,脈沉細,手足冷,或時發燥作渴,亦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湯溫之。
下利厥逆,無脈,乾嘔煩渴,欲漱口,不欲咽,宜通白四逆湯、加豬膽、人尿同服。厥陰蛔厥,口燥舌燥,時時欲涼水浸舌反唇,一刻不可離,又不欲咽下,宜理中東加烏梅主之。
以上三條,言陰極發躁,亦有漱水在口,不欲咽下者,故用四逆理中等湯溫之。
紅花桃仁湯
紅花 桃仁 赤芍藥 當歸身
此方行血而無推蕩,活血而無凝滯。家秘加山楂、香附,以散凝結;加山梔,以散熱結;加韭汁,以散寒結。
犀角地黃湯 見衄血。
此方本治衄血吐血,今因火傷上焦,故可用之。
桃仁承氣湯
桃仁 大黃 芒硝 桂枝 甘草
此東加桃仁佐大黃,行下焦蓄血;加桂枝散下焦凝結之血。家秘加枳朴,以血隨氣行;加當歸、芍藥,去舊中即為生新地步。
抵當湯
水蛭 虻蟲 桃仁 大黃
血蓄下焦,沉結牢實,直至小腹硬痛,不得不用此方。
當歸紅花湯 二味。
此活血之方,非行血者。血虛人有停淤,以此方加山楂、桃仁,為輕行之法。
當歸桃仁湯 二味。
此亦輕劑,但以桃仁易紅花,則稍重前方。此等方法,示後人婉轉,而戒鹵莽。
血從小便出者,名尿血;從大便出者,名便血。總其名曰下血。但有陰經陽經之分,並無寒熱之異,同歸於熱而已。《傷寒論》雖有少陰厥陰下血之條,皆是陽熱傳入陰經之症,經雖屬陰,症則陽症。陶氏一以為協熱,是矣;一以為陰寒,誤也。此因雨濕之年,濕淫用事,濕毒外襲皮毛,內侵血分,令人身發寒熱,大便下血,腹反不痛,且用蒼獨敗毒散辛溫散表,忌用寒涼抑遏,此宗《內經》濕淫所勝,治以辛溫之法,非陰寒而溫之也。陶氏以其用辛溫,故誤認陰寒而名之,不思《內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血溢血泄。少陰火氣內發,血溢血泄,夫血得熱則妄行,故無論外感諸血,以熱主治,即內傷。亦有心移熱於小腸而尿血,用導赤各半湯者。小腸本經自熱而病,用火府丹加木通、滑石者。肺移熱於大腸為便血,用涼膈散者。大腸本經自熱而病,用當歸大黃東加梔、連、芍藥者。膀胱下焦熱結而尿血,用木通車前東加知、柏、梔、連者。肝經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用知柏四物湯合龍膽瀉肝湯者。未可以陰寒言之也。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太陽病當汗解,因其人津竭血燥,不得作汗,醫以火劫汗傷陰故發躁。下圊血,當清火邪。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愈。脈沉滑者,協熱下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誤下,怕成結胸,其脈浮促,表邪尚未內陷,未成結胸,故為欲愈。若脈沉滑,則邪遺大腸,而為協熱下利。若脈浮滑者,則血熱流溢,必大便下血。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
淋家即熱結膀胱,小便頻數。不清利膀胱,反發其汗,必小便出血。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則愈。此條詳注熱入血室。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少陰熱邪,外傳太陽,則一身盡熱,熱結膀胱,必小便下血。
當歸大黃湯
當歸 大黃 生地 甘草
此方本治燥火下血,家秘以此治吐血嗽血,大便乾結。良以涼血則不上升,且大黃與當歸同用,其血當歸經矣。
黃芩芍藥湯 見衄血。
肝家有火,則施泄不藏。脾受火乘,則土崩而不裹。今以白芍與芩連同用,則肝脾之火皆清,而藏裹之令皆得矣。
蒼朮敗毒散
熟蒼朮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防風 荊芥 枳殼 廣皮 甘草
寒濕傷於太陽,內傳陽明,有濕毒下血之症。以毛竅所入之邪,必要仍從毛竅而出,故不用血藥,而以此方散寒濕。若誤用寒涼,毒邪伏而不散。
桃核承氣湯 即桃仁承氣湯。
寒濕傷表,用敗毒散。裡熱下血,以此方清裡熱,下淤血。一表一裡,兩大法也。
導赤各半湯 見譫語發熱。
涼膈散 見譫語。
火府丹 治二便。
當歸 赤芍藥 黃連 大黃 甘草 滑石
桃仁承氣湯
下淤血者,此方清血熱者,同用大黃,有清下之分,有大小便之別。
當歸大黃湯
當歸 大黃 廣皮 甘草
火府丹,兼治二便,此方專清大腸。
木通車前湯
木通 車前子 山梔 川連 知母 黃柏 生地 甘草
此方清小腸之熱,通利膀胱。家秘治下焦熱結,小便淋秘。
知柏四物湯
知母 黃柏 當歸 白芍藥 生地 丹皮
龍膽瀉肝湯 見脅痛。
膽草 柴胡 黃芩 山梔 川連 知母 麥冬 人參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