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唐 楊上善

卷第三十‧雜病

平按︰此卷卷首目錄五十四行,袁刻及日本別抄本全佚,平從楊惺吾氏所獲仁和寺十三紙中補入。目錄末有二行。一行重身病三字,高一格寫;一行上缺三字,下有于岐伯曰四字,是上缺三字,應系黃帝問三字。曰下缺一字,又下為“有重”二字,又下缺五字,又下有“此為”二字,又下缺一字。據《素問‧奇病論》及《甲乙經‧婦人雜病》篇,曰下所缺一字應作人,重下所缺五字應作身九月而喑五字,為下所缺一字應作何,則此一行應作“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正與本書下文病字相接。

重身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十。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從《太素》殘卷補入。)病?
岐伯曰︰胞之絡脈絕。
問曰︰何以言之?
答曰︰胞絡系於腎,少陰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曰︰治之奈何?
曰︰無治也,當十月複。(婦人懷子,又名曰重身□□□□□□屬膀□,不言女子□,今雲胞絡系於腎少陰上系舌本者,以是女子胞絡亦系於腎,故任身九月有胞絡絕者,喑不能言,至十月胎生,還複舊也。平按︰注重身下原缺六字,宜空六格,袁刻作胞絡脈三字,不合。膀下原缺一字,宜空一格,應是胱字,袁刻作胱腎腑三字,不合。女子下原缺一字,袁刻作腎。十月上袁刻脫至字。複下袁刻脫舊也二字。)
《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疹。(平按︰益《甲乙》作溢。以成疹《素問》作以成其疹。《甲乙》疹作辜,注云︰“《素問》作疹。”《素問》疹下有“然後調之”四字,新校正云︰“《甲乙》及《太素》無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誤書於此,當刪去之。”)
所謂不足者,身羸瘦,無用 石也。益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也,故曰疹成。(身之羸瘦,更用 石,此為損不足也。腹中有形,此為有餘,益之以成其病,斯乃損于有餘為病也。益有餘為病□知,□實為病難□,故須言之。平按︰疹成《甲乙》作成辜。)

溫暑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勿止,見《素問》卷九第三十一《熱論》篇。篇末一句,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熱穴論》,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病者當與汗皆出,勿止。所謂玄府者,汗空。(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於病溫。冬傷於寒甚者,夏至以後發於病暑。暑病熱氣與汗俱出者,此為熱去,勿止。汗之空名玄府者,謂腠理也。平按︰《素問》、《甲乙》病者當與汗作暑當與汗。《甲乙》汗空作汗孔也。又《素問》新校正引楊注,發於,兩于字均作為。)

四時之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又自冬傷於寒至咳嗽,見《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象大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五。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日中陽隴,必降為陰;夜半陰極,必升為陽。)
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十一月極寒,一陽爻生,即寒生熱也。五月一陰爻生,即熱生寒也。)
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寒,冬之氣也。傷,過多也。人之冬月,受寒過多,至春必屬癉熱之病,此為寒生熱也。)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 ;(風,春之氣也。受風過多,極為飧泄腸 ,此為風生泄也。)
夏傷於暑,秋生 瘧;(暑,夏之氣也。受暑過多,極為 瘧,此為暑生瘧也。)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濕,秋之氣也。受濕過多,極為咳嗽,此為濕生咳也。此是四時必□□□不可易。平按︰注四時下原抄有必字,必下缺三字,最下一字下半作文。袁刻四時下無必字,作之序支三字,不合。茲於必字下,仍空三格。)

息積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二。

黃帝問於岐伯曰︰病脅下滿,氣逆行,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
岐伯曰︰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精為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黃帝曰︰善。(脅下滿,肝氣聚也。因於喘息,則氣逆行,故氣聚積,經二三歲,名曰息積,無妨於食,而不可灸,可以刺□引精並服藥,藥行不可更刺。平按︰《素問》逆下無行字。精為引《素問》、《甲乙》作積為導引,袁刻作精為導引。注可以刺,袁刻刺字在可以二字之上,可以下有導引二字,無精字。原抄作可以刺,刺下缺一字,缺字下有引精二字,謹依原抄。)

伏梁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又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二。

黃帝問曰︰人有身體 ,股脛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清之府。(頭以下為身,四肢曰體, 義當腐也。髀外曰股,膝下長骨曰脛,如此四處皆腐腫,並繞臍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風為本也。動,變發也。若有變發,可為水病。溺,冷清之府也。平按︰《素問》 作髀,不可動上有“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二十二字,本書在後。《甲乙》、《素問》清作澀,府作病。)
黃帝問曰︰病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否?
岐伯曰︰病名伏梁。伏梁何因如得之?(平按︰《素問》作“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
答曰︰裹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因有膜裹膿血,在腸胃外,四箱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之,故按之痛,遂致於死,名曰伏梁。平按︰《素問》、《甲乙》裹下有大字。)
問曰︰何以然?
曰︰此下則因陰,必膿血上則迫胃脘出膈,使胃脘內癰。(何以按之致死?以其伏梁下因於陰,膿血必上迫於胃管,上出於膈,使胃管生癰,故按之下引於陰,上連心腹,所以致死。脘□□□平按︰《素問》、《甲乙》必膿血作必下膿血,出膈作生膈,使胃作挾胃,《素問》新校正云︰《太素》挾胃作使胃。)
此人之病難治也,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順,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源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如此之病,得時必久也。亟,欺吏反,數也。此病是風為本,其氣溢於大腸之中,著於齊下盲原,故環臍痛。不可輒動數奪,奪之致死。以居盲原,所以齊上為逆也。平按︰此人之病難治也《素問》、《甲乙》作此久病難治。袁刻人字作積人二字。齊《素問》、《甲乙》作臍。源《素問》、《甲乙》作原。)

熱痛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病熱者而有所痛者何也?
曰︰熱病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在太陽□太陽入於陰,故痛也,在頭與腹,乃脹而頭痛。
黃帝曰︰善哉。(陽明血氣最大,故人迎三盛,得知有病。太陽次少,故二盛得知。次少陽最少,故一盛得知。熱病為陽,太陽在頭,故熱病起,太陽先受。太陽受已,下入陽明,故陽明次病。陽明受已,末流少陽,故少陽有病。太陽入於少陰,陽盛陰虛,故頭痛。陽盛陰虛,故腹脹也。平按︰《甲乙》一盛、二盛、三盛下均有在字。

《素問》在太陽三字作入陰也三字,新校正云︰“《甲乙經》無入陰也三字。”“太陽入於陰故痛也在頭與腹”《素問》、《甲乙》作“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

脾癉消渴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六。

黃帝曰︰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清氣,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滿,故其氣上溢轉,轉為消渴,治之以蘭,蘭除陳氣。(五氣,五穀之氣。液在脾者,五穀液也。肥羹令人熱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癉。內熱氣溢,轉為消渴,以蘭為湯飲之,可以除陳氣也。
平按︰《素問》名為何作病名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氣《素問》作精氣,《甲乙》作津液。液在脾《素問》、《甲乙》作津液在脾。此肥羹之所致也《素問》、《甲乙》羹作美,致作發,新校正云︰“《太素》發作致。”《素問》而多下有肥也二字。《素問》、《甲乙》滿上有中字,轉字不重。消渴《甲乙》作消癉,注云︰《素問》作消渴。《素問》、《甲乙》蘭字不重。)

膽癉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五。

黃帝問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膽癉。(平按︰病下《素問》、《甲乙》有口苦取陽陵泉六字,《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無口苦取陽陵泉六字。詳前後文勢,疑此為誤。”)
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輸,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膽為肝腑,肝為內將,取決於膽,其人有謀慮不決,傷膽氣上,膽溢從咽入口,口苦,名曰膽癉,可取膽募日月穴也。平按︰《甲乙》肝者上有“膽者中精之府”六字,注云︰《素問》無此句。)

頭齒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齒亦當痛,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一。自齒痛不惡清飲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六。

黃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歲數不已,此安得之?是為何病?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人頭痛,齒亦當痛。(大寒入於骨髓,流入於腦中,以其腦有寒逆,故頭痛數歲不已。齒為骨餘,故亦齒痛。平按︰《素問》、《甲乙》歲數作數歲,齒亦當痛作齒亦痛。)
齒痛不惡 飲,取足陽明;惡 飲,取手陽明。(上齒雖痛,以足陽明穀氣,故飲不惡冷,可取足陽明。下齒痛,取手陽明也。平按︰《靈樞》、《甲乙》作清,道藏本《靈樞》作 。)

頜痛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卷九第一)

頜痛,刺手陽明與頜之盛脈出血。頰痛,刺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經,立已。(手陽明上頸貫頰,故頰痛皆取之。曲周動脈有足陽明,無手陽明動脈也。平按︰頜《甲乙》作頷,《靈樞》作 。頰《甲乙》作頷,《靈樞》作 。刺陽明《靈樞》、《甲乙》作刺足陽明。按人迎於經《甲乙》作按經刺人迎。)

項痛

平按︰此篇見《靈樞》、《甲乙》同上編。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顧,刺手太陽也。(足太陽脈行項,故不可俯仰取之。手太陽脈行項左右,故不得顧取之也。平按︰《甲乙》項痛作頭項。《靈樞》顧上有以字。)

喉痺嗌乾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如韭葉,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二。

自喉痺不能言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第十二第八及卷七第一中篇。喉痺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手少陽關沖。手心主出屬心包,下 內;手少陽從膻中,上□系耳後,故喉痺舌卷口乾煩心心痛及臂內痛皆取之也。平按︰臂內廉痛《甲乙》作臂表痛,注云︰《靈樞》及《太素》俱作臂內廉痛。又《甲乙》取下有關沖在三字,韭葉下有許字。注系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出,檢《靈樞‧經脈》篇,手少陽上項系耳後,應作項。又注皆取之,皆字袁刻誤作者。)
喉痺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手陽明脈循缺盆上頭,足陽明脈循喉嚨入缺盆,故喉痺能言、不能言,取此二脈療主病者也。)
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足少陰脈至舌下,故口熱取之。平按︰《甲乙》少陰作少陽。)

目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陰喬,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自目 外決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

目中赤痛,從內 始,取之陰喬。(目內 ,陰喬脈也,故取所主之輸也。平按︰喬《靈樞》、《甲乙》作蹺。)
目 外決於面者,為兌 ;在內近鼻者,上為外 ,下為內 。(人之目 有三︰外決為兌 ,內角上為外 ,下為內 。準《明堂》兌 為外,近鼻者為內 也。平按︰《靈樞》兌作銳,近鼻者下有為內 三字。注準《明堂》袁刻作唯《明堂》。)

耳聾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後取足,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見《甲乙》十二第五。自聾而不痛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甲乙》同上 。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中,聽宮、角孫等穴也。)
耳鳴,取耳前動脈。(耳前動脈,和 、聽會等穴也。)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 抵,耳無聞也。(耳痛者有二︰有膿,有干 抵。無所聞者,不可刺也;而有聞聲者,可刺。 ,當狄反。抵,乃井反。平按︰ 抵《靈樞》作盯 二字,《甲乙》亦作 抵,注云︰一本作盯 。)
耳聾,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手少陽至小指次指,即關沖穴。足少陽至足小指次指,即竅陰穴也。其脈皆入耳中,故二俱取之也。平按︰《甲乙》小指作少指,無次指二字,注云︰《太素》作小指次指。)
耳鳴,取手足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手之中指,手心主脈,《明堂》不療於耳。足之中趾,十二經脈並皆不上。今手足中指皆療耳鳴,今刺之者,未詳,或可絡至繆刺也。平按︰手足中指《靈樞》、《甲乙》作手中指。)
聾而不痛,取足少陽;聾而痛,取手陽明。(足少陽正經入耳,手陽明絡脈入耳。足少陽主骨益耳,故取之也。手陽明主氣益耳,故痛取之也。平按︰《靈樞》兩痛字下均有者字。)

衄血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七。

衄而不 ,血流,取足太陽; ,取手太陽,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 中出血。(血,凝血也。 ,普杯反。血不凝,熱甚也。足太陽起鼻,手太陽至目內 ,皆因鼻,故衄血取之。腕骨,手腕前起骨名完骨,非腕也。平按︰足太陽下《甲乙》有大衄二字。取手太陽《靈樞》、《甲乙》作衄血取手太陽。)

喜怒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五。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少,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怒,肝木也。食,脾土也。今木克土,故怒不欲食,宜補足太陰。肝足厥陰,怒也。足少陽,多言也。故瀉少陽也。平按︰足少陽《甲乙》作少陰,注云︰《太素》作少陽。)

疹筋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二上編。黃帝曰︰人有尺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
岐伯曰︰此所謂疹筋者,是腹必急,白色、黑色則病甚。(尺脈數,筋急見出者,此為疹筋。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乘肝,故色白黑即甚也。有本為尺瘦也。平按︰《素問》尺下有脈字。《甲乙》尺數甚作尺膚緩甚,注云︰一作瘦甚。疹筋《甲乙》作“狐筋,狐筋者”,注云︰“狐《素問》作疹。”《素問》、《甲乙》腹上有人字,黑色下有見字。)

血枯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七。

黃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以入房中氣竭肝傷,故使月事衰少不來也。(血枯病形有八︰一,胸脅支滿;二,妨於食;三,病將發,先聞腥臊臭氣;四,流出清液;五,病先唾血;六,四肢冷;七,目眩;八,大小便時複出血。有此八狀,名曰血枯之病。此得由於少年之時有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絕傷肝,遂使月經衰少,或不複來,以成此血枯之病也。平按︰《甲乙》支滿作 滿,清液作清涕。)
黃帝曰︰治之奈何?以何術?
答曰︰四烏賊魚骨,一茹,二物並令三合,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鮑魚汁,利脅中及傷肝。(四,四分。一,一分。搗以雀卵為丸,食後服之,飲鮑魚汁,通利脅及補肝傷也。平按︰《素問》以何術作複以何術,賊作 , 作 ,新校正云︰“《太素》 作 。”並令三合作並合之。《甲乙》烏上無四字,骨下無一字。並令三合作並合。《素問》《甲乙》鮑魚上有飲以二字,脅中作腸中。)

熱煩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上編。

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
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身體發熱,而苦熱而煩,是為陽勝故也。平按︰《甲乙》無為之熱三字,《素問》新校正云︰《甲乙》無此三字。)

身寒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編。

問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也,寒從中出者何也?
曰︰是人多痺氣,而陽氣少,而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焉。(外衣不單,內不覺寒,而身冷如從水中出,內多寒氣故也。平按︰《素問》、《甲乙》中非有寒也作中非有寒氣也,出者作生者。)

肉爍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上編。

問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灸於火者何也?(平按︰於火《素問》、《甲乙》作如火,《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無如火二字,《太素》云如灸於火,當從《太素》之文。”)
答曰︰此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也,陰氣虛少,水不能減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如灸火者,是人當肉爍。(人有四肢先熱,若逢風寒,更如火灸。是人陰虛陽盛,以其四肢是陽,陽氣更盛四肢,二陽合而獨盛,消爍肌肉,不能生長,故曰肉爍。平按︰《素問》、《甲乙》少下重一少字,減作滅,如灸火作如灸如火,《素問》新校正云︰當從《太素》作如灸於火。)

臥息喘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則不得偃臥,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自問曰人有逆氣至末,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乏,倚則不安,故人不能注懸其病。(人之病有臥不安者,五臟內傷,入房太甚,泄精過多,有所不足,故倚臥不安,不能懸定病處,數起動也。平按︰及精所有乏倚則不安,別本乏作之,《素問》作及精有所之寄則安,《甲乙》作及情有所倚則臥不安,《素問》新校正云︰“《太素》作精所有倚則不安。”均無乏字。本書原抄作及精有所乏倚則不安,與楊注“泄精過多,有所不足,故倚臥不安”正合。袁刻無乏字。《素問》、《甲乙》懸上無注字。注太甚袁刻作太盛。)

黃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大則不得偃臥。(肺居五臟之上主氣,氣之有餘,則手太陽脈盛,故不得偃臥也。)
問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願聞其故。(此五皆是人之起居,臥之與喘,不安之病,皆由臟內不和,故請示也。)
答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陽明為三陽之長,故氣下行,順而息調,失和上行,逆而有音,此解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也,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上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陽明循道逆行,息便有音,今不依其道逆行,故不得臥。上經,前所說經也。平按︰上經《素問》、《甲乙》作下經,王注︰《下經》,上古經也。)
夫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此脾之絡脈逆,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夫絡脈循脈經上下而行,絡脈受邪,注留於經,病患也甚,故起居不安,息亦有聲。今絡脈氣逆,不循於經,其病也微,所以起居如故,息有音也。平按︰脾之絡脈《素問》、《甲乙》作肺之絡脈。)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者也,腎者水臟,主津液,津液主臥與喘。(腎為水臟,主於胃中津液。今有水氣客於津液,循之而流,津液主臥主喘,故津液受邪,不能得臥,臥即喘也。平按︰《甲乙》而流作而留。《素問》、《甲乙》津液二字不重。)

少氣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七。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 體重,解不能動,補少陰。(漯漯、吸吸,皆虛乏狀也。骨 體重,皆腎虛耳。故補腎足少陰脈,于所發之穴補也。平按︰《靈樞》、《甲乙》解作懈惰,少陰作足少陰。)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少陰,取血絡。(屬,連也。索,取氣也。亦是腎氣虛,故補足少陰正經,瀉去少陰絡血也。平按︰短氣袁刻作少氣。《靈樞》、《甲乙》少陰上有足字,取作去。)

氣逆滿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動脈,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卷九第四。

自氣滿至氣下乃止,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胸下動脈,中府等量取也。平按︰下胸《甲乙》作脅下。注胸下動脈袁刻作胸膺氣下動脈,原抄無膺氣二字。)
氣滿胸中息喘,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端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足太陰脈,起足大趾端隱白穴也。平按︰《靈樞》韭作薤。)

療噦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一。

噦,以草刺鼻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疾迎引之者,以草刺無息,可疾迎更刺引大驚令□噦愈。平按︰《靈樞》、《甲乙》亦可下有已字。注令下原缺一字,原抄於左方注有動字,謹擬作動,袁刻空三格,不合。)

腰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八,惟編次前後略異。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 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項、脊、尻皆足太陽脈行處,故腰痛相引。 中,足太陽,刺金門。足太陽在冬春時氣衰,出血恐虛,故禁之也。)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夏無見血。(少陽,足少陽也。其脈行頸循脅出氣街以行腰,故腰痛不可俯仰反顧。成骨,膝臏外側起大骨,足少陽脈循脾出過,故腰痛刺之。足少陽在春,至夏氣衰,出血恐虛,故禁之。平按︰《素問》、《甲乙》循然作循循然。不可顧《素問》作不可以顧,《甲乙》作不可以左右顧。成骨《甲乙》作盛骨。獨起下《素問》、《甲乙》有者字。)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顧,顧如有見者,喜悲,刺陽明於 前三 ,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足陽明支者,循喉嚨入缺盆,又支者,循腹裡下氣街,故腰痛不可顧。陽明穀氣虛,故妄有見。虛為肝氣所克,故喜悲。下循衍外廉,故刺之以和上下。足陽明在仲夏,至秋而衰,出血恐虛,故禁之也。平按︰《素問》、《甲乙》不可顧作不可以顧,喜悲作善悲, 作 ,新校正云︰“《甲乙》 作 。”今本《甲乙》仍作。又注在仲夏上袁刻有脈字。)
足少陰令人腰痛引脊內痛,刺足少陰內踝下二 ,春無出血,出血大虛,不可複也。(足少陰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故腰痛引脊內痛也。出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故取內踝之下。少陰與太陽在冬,至春氣衰,出血恐虛,故禁之也。平按︰脊內痛《素問》、《甲乙》作脊內廉,《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脊內廉作脊內痛,《太素》亦同。此前少足太陰腰痛証並刺足太陰法,應古文脫簡也。”)
居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弩弦,刺居陰之脈,在 踵魚腸之外,循之累累然,乃針刺之,其病令人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 。(居陰脈在 踵魚腸之外,其處唯有足太陽脈,當是足太陽絡也。平按︰居陰《素問》、《甲乙》作厥陰,王注云︰“厥陰一經作居陰,是傳寫草書厥字為居也。”弩上《素問》、《甲乙》有弓字,魚腸作魚腹。循之《甲乙》作循循。言《素問》、《甲乙》作善言,《素問》新校正云︰“詳善言與默默二病難相兼,全元起本無善字,于義為允。”嘿嘿《素問》、《甲乙》作默默。)
解脈令人腰痛引膺,目KT KT 然,時遺溲,刺解脈,在引筋肉分間,在郗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止。(解脈行處為病,與足厥陰相似,亦有是足厥陰絡脈。平按︰《素問》、《甲乙》引膺作引肩,KT KT 作KT KT ,引筋作膝筋,止上有而字。筋肉,袁刻肉作內。)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針居其中,弗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 。(同陰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當是足少陽絡脈也。平按︰小針《素問》、《甲乙》作小錘,《素問》新校正云︰“《太素》小錘作小針。”弗《素問》、《甲乙》作怫。)
解脈令人腰痛如別,常如折腰之狀,喜怒,刺解脈,在 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似黑,見赤血而已。(前之解脈與厥陰相似,今此刺解脈 中,當是取足厥陰 中之絡也。平按︰如別《素問》作如引帶,《甲乙》作如裂。喜怒《素問》作善恐,《甲乙》作善怒。似黑《素問》、《甲乙》作以黑。《素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有兩解脈,病源各異,恐誤未詳。”《素問》此條在同陰之脈上。)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上弗然脈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 下間,上地一尺所。(陽維,諸陽之會,從頭下至金門、陽交即是也。行腰與足太陽合於 下間,上地一尺之中,療陽維腫痛也。平按︰《素問》、《甲乙》腰痛下重痛字,弗作怫,下同,腫上無脈字,上地作去地。)
沖絕之脈令人腰痛,痛不可以俯,不可以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沖絕絡,惡血歸之,刺之在郗陽筋之間,上郗數寸沖居為二 出血。(衝脈循脊裡,因舉重衝脈絡絕,惡血歸聚之處以為腰痛,可刺沖郗陽筋間,上數寸沖氣居處。平按︰沖絕《素問》、《甲乙》作衡絡。“痛不可以俯,不可以仰,則恐仆”《素問》作“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甲乙》作“得 不得仰,仰則恐仆”。絕絡《素問》作絡絕,《甲乙》作絡絕傷。《甲乙》筋之間作之筋間。)
會陰之病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汗乾令人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二 ,在喬上 下下三寸所橫居,視其盛者出血。(刺直陽者,有本作會陽,喬上 下橫居絡脈也。平按︰漯漯然《甲乙》作 然。《素問》、《甲乙》汗下有出字,飲下重一飲字,二 作三 ,喬作蹺。郗下下三寸所《素問》作 下五寸,《甲乙》作 下三所。)
飛揚之脈令人腰痛,痛上弗弗然,甚則悲以恐,刺飛揚之脈,在內踝上二寸太陰之前,與陰維會。(足太陽別,名曰飛揚,有本飛作蜚。太陽去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當至內踝上二寸,足少陰之前,與陰維會處,是此刺處也。平按︰二寸《素問》作五寸,新校正云︰當作二寸。太陰《素問》、《甲乙》作少陰,據本注足少陰之前與陰維會處,則太陰恐系少陰傳寫之誤。)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KT KT 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 ,在內踝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三寸所。(內筋在踝大筋前太陰後,內踝上三寸所。大筋,當是足太陰之筋。內筋支筋,在足太陽大筋之前,足太陰筋之後,內踝上三寸也。平按︰《素問》內踝作內踝上,三寸作二寸。)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肉分間,在絡外廉束脈為三 。(散脈在膝前肉分間者,十二經脈中,惟足厥陰、足少陽在膝前主溲,故當是此二經之別名。在二經大絡外廉小筋名束脈,亦名散脈也。平按︰《素問》、《甲乙》肉上有骨字,絡上無在字。注膝前袁刻誤作脈前。)
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攣急,刺肉裡之脈為二 ,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太陽外,絕骨後,當是少陰為肉裡脈也。平按︰筋攣急,《素問》攣作縮,《甲乙》無急字。《甲乙》之後作之端。)
腰痛挾脊而痛至頭沉沉然,目□□欲僵,刺足陽明出血。(足陽明在頭下,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腹裡近脊,故腰痛刺足陽明中出血也。平按︰《素問》、《甲乙》沉沉作幾幾,□□作KT KT ,僵下有仆字,下有中字。《素問》新校正云︰《太素》作頭沉沉然。)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如喘,刺足少陰,刺 中出血。(腰痛上熱,補當腰足太陽足陽明脈。腰痛上寒,瀉當腰足厥陰脈。足少陽主機關,不可俯仰,取足少陽。腰痛中熱□如喘氣動,可取足少陰 中出血也。平按︰如喘《素問》、《甲乙》作而喘。注機下袁刻脫關字。中熱下原缺一字,原抄旁注極字。又按注上熱上寒,與經文不合,疑有誤。)
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仰,刺腰尻交者兩胂上,以月生死為數,發針立已。( ,以沼反。胂,脊骨兩箱肉也。平按︰兩胂上《素問》、《甲乙》作兩踝胂上。《素問》立已下有“左取右,右取左”六字。)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取足太陽;中熱而喘,取足少陰、 中血絡。(前腰痛刺 中,此刺 中也。平按︰此段《甲乙》無,《素問》在腰痛引少腹一段之前,其文意亦小異。《素問》云︰“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並《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並無,乃王氏所添。”再檢本書此段如上腰痛上寒一段,僅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陽,與刺足少陽不同。注云前條為刺中,此刺 中,則此條與上條,亦可互相發明也。)

髀疾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編。

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足太陽脈過髀樞中,即為樞合也。平按︰《靈樞》、《甲乙》髀上有足字。樞合《甲乙》作樞闔。大針不可《靈樞》作大針不可刺。)

膝痛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甲乙經》見同上。

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針發而間之,針大如耗,刺膝無疑。(犢鼻,足陽明脈氣所發,故膝痛取之。平按︰《靈樞》針字不重。)

痿厥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四。

痿厥為四束 ,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毋休,病已止。(四束,四肢如束。 ,煩也。平按︰為四束《靈樞》、《甲乙》作為四末束。《甲乙》 作悶。)

平按︰此篇上節,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四。下節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五。

,取之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淋也。陰蹺上循陰股入陰,故取陰蹺所主病者。足厥陰脈起大趾叢毛之上,入毛中環陰器,故 取陰蹺脈所主之輸,並取足厥陰脈三毛之上,及此二經之絡去血。平按︰《靈樞》 作癃,《甲乙》作 。)
病泄下血,取曲泉。(曲泉,足厥陰脈之所入也。平按︰泄《靈樞》、《甲乙》作注。)

如蠱如妲病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一。男子如蠱,女子如妲,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食,先取湧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蠱音古。妲音但。女惑男為病,男病名蠱,其狀狂妄,失其正理,不識是非,醉于所惑。男惑女為病,女病為妲,其狀萎黃羸瘦,醉于所惑。今有男子之病如蠱,女子之病如妲,可並取腎之井,可息相悅之疾也。
問曰︰喜怒憂思乃生於心,今以針灸療之,不亦迂乎?
答曰︰病有生於風寒暑濕,飲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針石湯藥去之。喜怒憂思傷神為病者,先須以理,清神明性,去喜怒憂思,然後以針藥裨而助之,但用針藥者,不可□□又加身體骨脊解別不欲食者,先取足少陰於足下湧泉之輸去血,及循少陰於足跗上絡盛之處去血也。平按︰《靈樞》妲作怛,食上有飲字。湧泉《靈樞》、《甲乙》作湧泉。)

癲疾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令人發為癲疾,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十一卷第二。自癲疾始生先不樂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甲乙》見同上。

黃帝問岐伯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為何?安得之?
答曰︰病名為胎疾,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不下,精氣並居,故令人發為癲疾。(人之生也,四月為胎,母為人物所驚,神氣並上驚胎,故生已發為癲疾也。平按︰《素問》、《甲乙》腹中上有母字,故令人作故令子。)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其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手太陽上頭在目絡心,手陽明絡肺,手太陰與手陽明通,故不樂頭重目赤心煩取之也。平按︰《靈樞》、《甲乙》其作甚。《甲乙》無陽明二字。)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候之手陽明太陽,右僵者政其右,左僵者政其左,血變而止也。(手太陽支者,別頰上 抵鼻,手陽明挾口,故啼呼左右僵皆取之也。平按︰《靈樞》、《甲乙》悸下有者,兩僵字均作強,政其右作攻其左,政其左作攻其右。又按注皆取之也,則兩政字,恐系攻字傳抄之誤。)
癲疾始作而反僵,因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手太陽,血變而止。(足太陽挾脊,足陽明耳前上至額顱在頭,手太陽繞肩甲交肩上,故反僵脊痛取之也。平按︰《靈樞》而反僵作先反僵,陽明下有太陰二字。)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置其血于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五壯。窮骨者,胝骨也。(病有過者,視其絡脈病過之處,刺取病血,盛之瓠壺中,至其發時血自動,不動者,灸窮骨也。平按︰二十五壯《靈樞》作二十壯,《甲乙》作三十壯。胝骨 《甲乙》作尾 。)
骨癲疾者,頷、齒、諸輸、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 ,嘔多涎沫,其氣下泄,不治。(居,處也。骨之癲疾,不可療候有八︰頷、齒、輸、及分肉間,骨處汗出,煩 ,嘔多涎沫,氣下泄。有此八候,是骨癲疾,死不可療也。平按︰《靈樞》頷作 。《甲乙》而骨居作而骨居強直, 作悶。《靈樞》涎沫作沃沫。注有此八候,袁刻此誤作死。)
筋癲疾,身卷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液沫,氣下泄,不治。(身卷攣急大者,是足太陽之病,宜刺項之大經足太陽脈大杼之穴。若嘔液沫氣下泄,死不可療也。平按︰《靈樞》、《甲乙》疾下有者字。卷《靈樞》作倦。《甲乙》急下有脈字,杼下無脈字。液《靈樞》作沃,《甲乙》作涎。)
脈癲疾,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俠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暴前倒仆,四肢脈皆脹滿而縱緩者,可刺去其血。若不脹滿,可灸太陽于項療主病者,又灸□□當十四椎相去三寸,分肉之間療主癲疾之輸也。平按︰《靈樞》《甲乙》癲疾下有者字,俠上有之字。《靈樞》俠作挾。《甲乙》灸帶脈上有又字,沃作涎。注灸下二字原不全,玩其剩處,似帶脈二字,袁刻作腰取二字,恐誤,據經文應作帶脈二字。)
治癲疾者,病發如狂者,死不治。(僵仆倒而不覺等謂之癲,馳走妄言等謂之狂,今癲疾發而若狂,病甚故死不療也。平按︰《靈樞》癲上無治字,病作疾。)

驚狂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二。

治狂始生,先自悲,喜忘喜怒喜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陽、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人之狂病,先因憂結之甚,不能去解於心,又由飢虛,遂神志失守,則自悲喜忘喜怒喜恐,乘即發於狂病,雖得之失志,然因療之心腑手太陽,肺腑手陽明也。足太陰、陽明主谷,亦可補此二脈,以實憂飢,虛損即愈也。平按︰《靈樞》、《甲乙》悲下有也字。三喜字《甲乙》均作善。《靈樞》作苦怒善恐。手太陽《靈樞》、《甲乙》作手太陰。)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喜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脈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釋之。(手陽明絡肺,手太陽絡心,手太陰屬肺主氣,故少臥自高等,皆是魄失氣盛,故視脈盛者皆瀉去之,及舌下足少陰脈盛者,互瀉去之。平按︰喜罵《靈樞》、《甲乙》作善罵。視下《靈樞》無脈字。注互袁刻作亦。)
狂,喜驚喜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此三脈乃是狂驚歌樂妄行所由,準推可知也。平按︰《靈樞》喜驚喜笑作言驚善笑,《甲乙》作善驚善笑。)
狂,目妄見、耳妄聞、喜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頷。(狂而少氣,複生三病,因此四經,故皆取之也。平按︰《甲乙》足太陰作足太陽,頭上有及字。 《靈樞》頷作 。)
狂者多食,喜見鬼神,喜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陽明、太陽,複取手太陰、太陽、陽明。(不發於外者,不於人前病發也。得之大喜者,甚憂大喜並能發狂,然大喜發狂與憂不同,即此病形是也。手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太陽,是療此病所由,故量取之,以行補瀉也。平按︰《靈樞》、《甲乙》喜見喜笑作善見善笑,複取作後取。)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食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 骨二十壯。(曲泉,肝足厥陰脈穴。平按︰《靈樞》食頃作有頃。)

厥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自篇首至立快者是也,見《甲乙經》卷七第三。自內閉不得溲至末,見《甲乙經》卷九第十。

厥逆為病也,足暴 ,胸若將別,腹若將以刃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小大皆清緩,取足少陰, 取足陽明, 則補之,溫則瀉之。(厥逆之病,足冷胸痛,心悶不能食,其脈動之大小皆多血少氣。緩而溫者,可取足少陰輸穴,瀉其熱氣。足之寒者,取足陽明輸穴,補其陽虛也。平按︰《靈樞》、《甲乙》將別作將裂,脈小大皆 作脈小大皆澀。暴 、 取足陽明、 則補之,三 字今本《靈樞》及《甲乙經》均作清,明趙府居敬堂《靈樞》均作 ,腹作腸,刃作刀,緩作暖。)
厥逆腹滿脹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肋咳而動手者,與背輸以指按之立快者是也。(厥逆胸滿不得息,可量取下胸二肋咳而動手之處,謂手太陰中府輸也。厥逆腹滿脹腸鳴,量取背胃及大小腹輸療主病者也。平按︰《靈樞》滿脹作脹滿,二肋作二脅。《甲乙》動下有應字,輸作俞,《靈樞》作 。注背胃,據經文應作背輸,袁刻作背輸。)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 上以長針;氣逆,取其太陰陽明;厥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足少陰、太陽主於便溲,故厥便溲閉,取此陰陽二經輸穴療主病者。若加氣逆,可取手足太陰、陽明療主病者。若此閉及氣逆厥甚,可取手足少陰、陽明二經動脈療主病者也。平按︰《靈樞》厥下有陰字。厥甚取少陰《甲乙》作厥甚取太陰。)

厥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十一。

黃帝問岐伯曰︰有 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火,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藏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問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
答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二病之氣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者,此其身不表不裡,亦明死矣。( ,淋也。人有病一日數十溲,腎氣不足也。手太陰脈如發,肺氣不足也。此則二臟不足也。身熱如火,一有餘也;頸及膺二氣盛如格,三有餘也;頸前胃脈人迎躁盛,四有餘也;喘息氣逆,五有餘也。人之遇病,外有五有餘、內有二不足者,病在手足太陰,藏於胃中,動之於肺,非定在於表裡,名曰厥死之病,不可療也。平按︰《素問》、《甲乙》炭下無火字,其藏在胃作其盛在胃。《甲乙》五病之氣,無五字。《素問》、《甲乙》亦二病之氣不足也作亦病氣之不足也。亦明死矣《甲乙》作亦死証明矣。又按本注缺二有餘一條,《素問》王注云︰“外五有餘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

陽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二。

黃帝曰︰有病喜怒者,此病安在?(平按︰《素問》、《甲乙》喜怒作怒狂,在作生,新校正云︰《太素》怒狂作善怒。)
岐伯曰︰生於陽。
問曰︰陽何以使人狂?
答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喜怒,病名陽厥。(平按︰喜怒《素問》、《甲乙》作善怒。)

問曰︰何以知之?
答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而動太疾,此其候也。(足陽明人迎脈常動。有病名陽厥,以陽氣暴有折損不通,故狂而喜怒,以其太陽、少陽不動而大疾,以為候也。平按︰《甲乙》巨陽作太陽。《素問》、《甲乙》不動下重不動二字。注有病袁刻作有疾。不動而大疾,袁刻動誤作通。)
問曰︰治之奈何?
答曰︰衰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之食即已。使之服之,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長氣,椎鐵落自下氣疾。(衰其食者,少食也。穀氣熱,故推入腹內,陰中長盛陽,所以憎于狂病。故奪于情少食,令服生鐵落,病則愈矣。生鐵落,鐵漿也。平按︰衰其食《素問》作奪其食,新校正云︰“《甲乙經》奪作衰,《太素》同。”落《素問》作洛。夫生長氣椎鐵落《素問》、《甲乙》作夫生鐵落者。又按“生長氣椎鐵”五字頗費解,當必有誤,原抄如是,故仍之。)

風逆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下編。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喜變,取手太陰表裡、足少陰、陽明之經,肉 取榮,骨 取井也。(手太陰為裡,手陽明為表,二經主氣。肉者土也,榮者火也,火以生土,故取榮溫肉也。骨者水也,井者木也,水以生木,以子實母,故取井溫骨也。平按︰《靈樞》、《甲乙》支作肢,喜變作善變。 今本《靈樞》及《甲乙》均作清,趙府本《靈樞》作 。《甲乙》榮作營。)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三《熱病》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四。

風 ,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 中;及血絡中有寒,取三里。(足太陽行腰脊,故身反折,取其脈所生輸穴及 中正經。視血絡黑也,可取足陽明三里之輸也。平按︰《靈樞》 作痙,血絡下有出血二字。《甲乙》血絡下有出血 三字。)

酒風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下篇。

黃帝問曰︰病者身體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
答曰︰名曰酒風。
問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合,以三指撮,為後飯。(飲酒汗出得風,名曰酒風。先食後服,故曰後飯也。平按︰《素問》、《甲乙》病者作有病,“五合,以三指撮”作“五分,合以三指撮”。《素問》王注云︰“飯後藥先,謂之後飯。”與此注不同。)

經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診脈所知,中手如針,此細之狀也。切,按也。《上經》言上通天之氣,《下經》言下病之變化也。又自腰以上,隨是何經之氣,以為上經;自腰以下,以為下經。上經通於天氣,下經言其變化也。平按︰《素問》針下有也字,氣上有言字。)
《金匱》者,決死生也。(《金匱》之章,作決死生之論也。) 《揆度》者,切度之。《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者也。恆者,得以四時死者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也。度者,得其病處也,以四時度之也。(得病傳之,至於勝時而死,此為恆也。中生喜怒,令病次傳死者,此為奇也。揆者,方將求病所在,揆量之也。度者,得其病處,更於四時度其得失也。平按︰方切求也下《素問》有“言切求其脈理也”七字。注令病次傳死者,《素問》新校正引楊注作令病次傳者,無死字。又按《素問》王注云︰“凡言所謂者,皆釋未了義。今此所謂,尋前後經文,悉不與此篇義相接。似今數處少成文義者,終是別釋經文,世本既缺第七二篇,應彼缺經錯簡文也。古文斷裂,繆續於此。”)

身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俱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惟自問曰形度至何以知其度也一節在後,脈浮而澀二句在前,與《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同,在經文春秋則生冬夏則死之下。詳《素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移續於此,舊在後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王氏以為錯簡,移附於此。”據新校正所云,則本書編次,與舊時無異也。

問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之其度也?
曰︰脈浮而澀,澀者而身有熱者,死也。(形骨筋等有病,於身節度,可診脈而知,故脈浮而澀者,身必有熱,身熱脈浮澀者死也。平按︰《素問》、《甲乙》而身上無者字。)

經絡虛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問曰︰絡氣之不足,經氣有餘何如?
答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脈熱而尺寒,秋冬為逆,春秋為順,治主病者。(絡虛經實,何以得知?絡為陽也,經為陰也。寸為陽也,外也;尺為陰也,內也。秋冬,陰也;春夏,陽也。絡氣不足,陽氣虛也;經氣有餘,陰氣盛也。於秋冬時,診寸口得緩脈,尺之皮膚寒,為逆;春夏緩脈,尺之皮膚寒,為順。緩脈,熱也。以秋冬陽氣在內,陰氣在外;春夏陰氣在內,陽氣在外故也。于尺寸在內時寒熱,取經絡虛實也。平按︰《素問》、《甲乙》脈下有口字。《素問》順作從。)
問曰︰經虛絡滿何如?
答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寒澀,此春夏則死,秋冬則生。(滿,盛也。經虛絡盛,春夏診得尺之皮膚熱盛,寸口得急脈,為逆,故死。秋冬得尺熱脈急,故生。脈急多寒,脈緩多熱也。平按︰《素問》、《甲乙》脈下有口字,死生上無兩則字。)
問曰︰治此者奈何?
答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經虛陰虛,故灸陰;絡滿陽滿,故刺陽也。經滿陰滿,故刺陰;絡虛陽虛,故灸陽也。)

禁極虛

平按︰此篇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

問曰︰秋冬無極陰,春夏無極陽者,何謂也?
答曰︰無極陽者,春夏無數虛陽,虛陽則狂。無極陰者,秋冬無數虛陰,陰虛則死。(數,音朔。春夏是陽用事,秋冬是陰用事。陰陽用事之時,行針者不可數虛陽,數虛陽者,陽極發狂;數虛陰者,陰極致死也。平按︰《甲乙》“虛陽,虛陽”作“虛陽明,陽明虛”,“虛陰,陰虛”作“虛太陰,太陰虛”。)

順時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此篇前一段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中篇,後一段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

問曰︰春極治經絡,夏極治經輸,秋極治六腑,冬則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處。所謂少用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須時。(春夏秋三時極意行針,冬時有癰疽得極,餘寒等病皆悉不得,故不用,稱其時也。春時陽氣在於皮膚,故取絡脈也。夏時在于十二經之五輸,故取輸也。秋氣在於六腑諸輸,故取之也。冬氣在於骨髓,腠理閉塞,血脈凝澀,不可行於針與砭石,但得飲湯服藥。癰疽以是熱病,故得用針石也。以癰疽暴病,不得須間失時不行針石也。平按︰《素問》、《甲乙》極作亟。《素問》閉塞下重閉塞二字,處作也。須時《素問》作頃時回三字。)
因癰不知不致,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旁三,與嬰絡各二。(有因癰生,不痛不知,不得其定,按之不應其手,乍來似有,乍去似無者,此是肺氣所為,可取手太陰脈有主此病輸,旁三刺之,及纓脈足陽明之輸主此病者,二取之。平按︰《素問》、《甲乙》因癰不知不致作癰不知所,嬰絡作纓脈,據本注應作纓脈。《素問》三下有 字。)

刺瘧節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過之則失時,見《素問》卷十第三十六《刺瘧篇》,自瘧不渴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又見《素問‧刺瘧篇》惟文義略有不同,又見本書二十五卷《十二瘧》篇。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七第五。瘧病脈滿大急,刺背輸,用中針,旁五 輸各一,適肥瘦,出其血。(滿,盛也。脈大,多氣少血也。急,多寒也。瘧病寸口脈盛,氣多血少而寒,可取背輸有療瘧者,用中針刺輸旁五取,及 輸兩脅下 中之輸有療瘧者,左右各一取之。取之適于肥瘦,出血多少。旁,左右箱也。平按︰《素問》、《甲乙》瘧下無病字,輸作俞。五《素問》作伍。)
瘧脈小而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脈小者,血氣皆少。瘧病診得寸口之脈血氣皆少而實而多寒,可灸足少陰療瘧之輸,並指有療瘧之井也。平按︰《素問》、《甲乙》無而字。)
瘧脈滿大急,刺背輸,用第五針, 輸各一,適行至於血也。(第五針,以取大膿,今用刺瘧背輸,可適行至血出而已也。平按︰用第五針 輸各一 《素問》作用五 俞背俞各一。《甲乙經》無此條,《素問》新校正云︰“經文與次前經文重複,王氏隨而注之,別無義例,不若士安之精審,不複出也。”)
瘧脈緩大虛,便用藥所宜,不宜用針。(脈緩者,多熱。瘧病診寸口脈得多熱多氣少血虛者,可用藥。用藥者,取所宜之藥以補也。平按︰便用藥所宜《素問》作便宜用藥。)
凡治瘧者,先發如食頃,乃前可以治,過之則失時。(此療瘧時節也。平按︰《素問》、《甲乙》無前字。)
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瘧不渴取足陽明,渴取手陽明,皆取所主輸。平按︰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素問》作刺足太陽,本書《十二瘧》篇同。新校正云︰“按 《九卷》云︰”足陽明。《太素》同。“檢今本《靈樞》亦云取足陽明,是不渴間日而作之瘧,可取足太陽、陽明二處。故《十二瘧》楊注謂治寒瘧,本篇謂取所主輸也。)

刺腹滿數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按之立已,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自腹暴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自篇首至足厥陰,見《甲乙經》卷九第九。自腹滿大便不利至末,見《甲乙經》卷九第七。少腹滿大,上走胃至心, 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水氣聚於少腹,上走至於心下, 惡寒寒熱,小便不利,下熱也。是足厥陰所由,故取其輸穴也。平按︰《靈樞》少腹作小腹。走胃《甲乙》作走胸。 《靈樞》作淅淅,《甲乙》作索索然。)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此皆足少陰脈所行之處,故取其脈之輸穴。有本少陰為少陽。平按︰上走《靈樞》作亦上走。《甲乙》無喘息二字,注云︰”《靈樞》有喘息二字。”足少陰《甲乙》作足少陽。)
腹滿食不化,腹向向然不便,取足太陰。(腹滿食不化,腹虛脹不大便,皆足太陰脈所主,故取之輸穴也。平按︰《甲乙》化下無腹字。不便《靈樞》作不能大便,《甲乙》作不得大便。足太陰《甲乙》作足太陽。)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腹痛,足陽明脈所主,故臍左右動脈,足陽明動也。氣街亦是足陽明動脈,故不已取之也。平按︰《甲乙》氣街下無已刺二字。)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經絡者,則人募者也。少陰輸,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員利針。(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陰上行貫肝膈,發腹諸穴,故腹暴滿,故取太陽經絡。經脈絡脈,人之盛募之氣。腹滿亦取足少陰之輸,夾脊相去三寸,輸旁五取之,作員利針。募,有本為幕也。平按︰《甲乙》暴下有痛字。《素問》太陽上有手字,經絡二字不重,則人募者也作胃之募也,《甲乙》作取太陽經絡血者則已,無人募者也四字,少陰上有又刺二字。《素問》王注云︰“太陽為手太陽經絡之所生,故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新校正云︰“楊上善注云足太陽,其說各不同,未知孰是。”)

刺霍亂數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四。霍亂,刺輸旁五,足陽明及上旁三。(霍亂,刺主療霍亂輸旁,可五取之,及足陽明下脈與上有療霍亂輸旁,可三取之也。平按︰輸旁五《素問》王注云︰“取少陰俞旁志室穴。”新校正引楊注云︰“刺主霍亂輸旁,五取之。”)

刺癇驚數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十一。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陽經絡者旁一寸,足陽明一寸,上踝五寸刺三針之。(刺癇驚脈,凡有五別︰手太陰五取之,又足太陽輸穴五取之,又手少陽經絡旁三取之,又足陽明旁去一寸,上踝五寸三針之。平按︰手太陰《甲乙》作手足太陰。《素問》手少陽作手少陰,《甲乙》作手足少陰。《素問》、《甲乙》兩一字下均無寸字,三針下無之字。又按《素問》王注自針手太陰以下主治霍亂,新校正云︰“按別本注云︰悉不主霍亂。《甲乙經》、《太素》均為刺驚癇,王注為刺霍亂者,非也。”又注經絡旁三取之,別本作經絡旁一寸以下穴位取之。)

刺腋癰數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九。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癰而熱,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足少陽脈下胸絡肝屬膽,循脅裡在腋下,故腋脅之間有癰大熱,可刺足少陽脈□□之穴,五取之。熱而不已,刺手心主脈,其脈循胸下腋三寸,上抵腋,故腋癰三取之。又取手太陰經絡各三。大骨之會者,手太陰脈循臂內上骨下廉,即為經絡會處也。平按︰刺癰而熱《素問》、《甲乙》作刺而熱不止。注之穴上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全,下一字作主,謹擬作所主二字,袁刻作輒筋二字。)

病解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六及卷十二第五等篇。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此之六種,是肥貴人膏粱所發之病。平按︰痿厥氣滿發逆《甲乙》作厥氣逆滿四字。)
膈塞、閉、絕、上下不通,暴憂之病。(此之四種,因暴愁憂所生之病。膈塞,膈中塞也。閉,謂七竅閉也。謂噫與下使之氣,即上下也。)
暴厥而聾不通,偏塞也。閉內內不通,風也,內留著也。(暴厥耳聾,偏塞也。內氣暴滿薄,不從於內中,風病也。以脾氣停壅,不順於內,故瘦留著也。平按︰“不通,偏塞也”《素問》、《甲乙》作“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閉內內不通,風也,內留著也”《素問》、《甲乙》作“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跛,寒風濕之病也。(風濕之氣,生於跛痺病。 ,之石反。跛,有本為 也。)

久逆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二。黃膽、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此之五病,氣之久逆所生。平按︰《甲乙》黃膽作貫疽,注云︰“《素問》作黃膽。”暴痛作暴病,狂上無厥字。)

六腑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甲乙》同上編。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六腑受穀氣,傳五臟,故六腑閉塞,臟不平也。)

腸胃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同上編,又見《甲乙》卷十二第五。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腸胃之脈在頭,在於七竅,故腸胃不利,頭竅病也。)

經輸所療

平按︰此篇見《素問》同上編,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暴癰筋濡,隨外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輸。(筋濡者,謂筋濕也。隨分痛者,隨分肉間痛也。魄汗者,肺汗也。胞氣不足者,謂膀胱之胞氣不足也。此之五病,可取十二經輸療主病者也。平按︰濡《素問》作 。隨下《素問》、《甲乙》無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