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南宋 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第二

針灸須藥

千金云、病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爾灸之。然灸之大法。其孔穴與針無忌。即下白針或溫針訖乃灸之。此為良醫。其腳氣一病。最宜針。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
非良醫也。針灸而藥。藥不針灸。亦非良醫也。但恨下裡間知針者鮮爾。所以學人須解用針。燔針白針皆須妙解。知針知藥。固是良醫。此言針灸與藥之相須也。今人或但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或惟用藥而不知針灸者。皆犯孫真人所戒也。而世所謂醫者。則但知有藥而已。針灸則未嘗過而問焉。人或誥之。則曰、是外科也。業貴精不貴雜也。否則曰、富貴之家。未必肯針灸也。皆自文其過爾。吾故詳著千金之說以示人云。

針忌

千金云、夫用針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勿失其理。針毛皮腠理、勿傷肌肉。針肌肉、勿傷筋脈。針筋脈、勿傷骨髓。針骨髓、勿傷諸絡。傷筋膜者、愕視失魂。傷血脈者、煩亂失神。傷皮毛者、上氣失魄。傷骨髓者、呻吟失志。傷肌肉者、四肢不收。失智。此為五亂。
因針所生。若更失度。有死之憂也。素問亦云、刺骨無傷筋。刺筋無傷肉。刺肉無傷脈。
刺脈無傷皮。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筋。刺筋無傷骨。刺中心、一日死。中肝、五日死。中腎、六日死。中肺、三日死。中脾、十日死。中膽、一日半死。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又無刺大醉大怒大勞大飢大渴大驚新飽云云。詳見素問。)

孔穴相去

甲乙經云、自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俞穴。或云、第一椎上更有大椎。在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處即是第一椎。若以大椎至尾 二十一椎長三尺法校之。則上節雲椎每傾一寸四分。惟第七椎下至於膂骨多分之七。故上七節共九寸八分分之七。下節十四椎。每椎一寸四分分之五有奇。故下七節共二尺一分分之三。此亦是一說也。但第一椎有骨。乃骨節之收。大椎雖無骨。實是穴名。既曰自大椎下至十一椎。豈可不量大椎以下。或者之說。於是不通矣。自蔽骨下至臍八寸。而中管居其中。(上下各四寸。)氣穴論注云、中管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是也。按明堂下經云、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則是欲定中管之中。又當詳有蔽骨無蔽骨也。(當準人長短肥瘠量。)自臍下寸半為氣海。三寸為丹田。至屈骨凡五寸。千金云、屈骨在臍下五寸明堂下經亦云、屈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當準銅人云、幽門夾巨闕旁各五分。肓俞夾臍各五分。(明堂云。在巨闕旁各寸半通谷夾上管旁相去三寸。)不容在幽門旁各寸半。天樞去肓俞寸半夾臍。期門在不容旁寸半。大橫直臍旁。(不容天樞期門既各寸半,則幽門肓俞各五分誤矣。)銅人云、腎俞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與臍平。肓門在十三椎下相去各三寸。與鳩尾相直。腎俞既與臍平。肓門乃與鳩尾相直甲乙經云、人有長七尺五寸者。發以下至頤一尺。結喉至 (鳩尾也。)一尺三寸。至廉至內踝一尺三寸。內踝至地三寸。又膝 至跗屬一尺六寸。跗屬至地三寸。又肩至肘一尺七寸。肘至腕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四寸。本節至末四寸半。

定髮際

明堂上經云、如後髮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直至骨頭。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即無毛根。如何取穴。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中府正相當即是。側相去各二寸。此為定穴。(下云。兩眉中直上三寸為髮際。後大椎直上三寸為髮際。)

論同身寸

下經曰、岐伯以八分為一寸。緣人有長短肥瘠不同。取穴不準。扁鵲以手中指第一節為一寸。緣人有身長手短。身短手長。取穴亦不準。孫真人取大拇指節橫紋為一寸。亦有差互。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庭兩橫紋相去為一寸。(若屈指即旁取指。則中節上下兩文角陷相去遠近為一寸。謂同身寸。)自依此寸法與人著灸療病多愈。今以為準。銅人亦曰、取中指內文為一寸。素問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繩度量。繩多出縮不準。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亦有用蠟紙條量者。但薄篾易折。蠟紙亦粘手取。取稻稈心量卻易。為勝於用繩

審方書

經云、爪甲與爪甲角。內間與外間。內側與外側。與夫陷中宛宛中。要精審。如某穴去某處幾寸。與其穴去處同者。自各有經絡。灸膏肓雲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者。謂四肋必有三間。當中間灸。不灸邊兩間也。
千金曰、經云橫三間寸者。則是三灸兩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也。
又曰、凡量一夫之法。覆手並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下節橫過為一夫。夫有兩種。有三指為一夫者。若灸腳弱。以四指為一夫也。(見腳氣。)

穴名同異

手有三里五里。足亦有三里五里。手有上廉下廉。足亦有上廉下廉。側頭部有竅陰。足少陽亦有竅陰。偃伏部有臨泣。足少陽亦有臨泣。既有五里矣。勞宮亦名五里。既有光明矣。攢竹亦名光明。肩有肩井。又有所謂中肩井。足有昆侖。又有所謂下昆侖。太淵太泉之名或殊。天鼎天頂之字有異。丹田初非石門。和 (明堂上經誤作和字。)亦非禾 。陽蹺實為申脈。本非跗陽。陰蹺實為照海。本非交信。肩 之名扁骨。見於外台。懸鐘之名絕骨。童子之名前關。見於千金注。如此者眾。可不審處而針灸耶。苟不審處。則差之毫厘。有尋丈之謬矣。於是舉其略以示世醫。俾之謹于求穴云。

點穴

千金云、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準而折之。又以肌肉文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子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許希亦云、或身短而手長。或手短而身長。或胸腹短。或胸腹長。或瘠或肥。又不可以一概論也。

千金云、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傾側。灸時恐穴不正。徒破好肉爾。(明堂云。須得身體平直。四肢無令拳縮坐點無令俯仰。立點無令傾側。)若坐點則坐灸。臥點則臥灸。立點則立灸。反此則不得其穴。

千金云、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
明堂下云、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于多。皆宜審之。

論壯數多少

千金云、凡言壯數者。若丁壯病根深篤。可倍於方數。老少羸弱。可減半。(又云。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曹氏灸法、有百壯有五十壯。短劇諸方亦然。惟明堂本經多雲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故後人不準。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凡灸頭頂止於七壯。積至七七壯止。(銅人)若治風則灸上星、前頂、百會。皆至二百壯。腹背宜灸五百壯。若鳩尾巨闕亦不宜多。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多灸。灸多則四肢細而無力。(明上)而千金於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二百壯。心俞禁灸。若中風則急灸至百壯。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說。而又不知其有一說也。下經只雲若是禁穴。明堂亦許灸一壯至三壯。恐未盡也。

千金云、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裡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雲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

艾炷大小

千金云、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云。小兒七日
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糞。)明堂下經云、凡灸欲艾炷根下廣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氣不能遠達。病未能愈。則是艾炷欲其大。惟頭與四肢欲小爾。至明堂上經乃云、艾炷依小竹箸頭作。其病脈粗細狀如細線。但令當脈灸之。雀糞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內疝瘕 癖塊伏梁氣等。惟須大艾炷。故短劇曰、腹背爛燒。四肢則但去風邪而已。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穴。灸之不過四七炷。只依竹箸頭大。但令正當脈灸之。艾炷若大。複灸多。其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灸多。令人血脈枯渴。四肢細而無力。既失精神。又加於細。即令人短壽。(見承漿穴。)此論甚當。故備著之。

點艾火

下經云、古來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棗桑竹八木。切宜避之。有火珠曜日。以艾承之得火。次有火鏡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諸蕃部落用鑌鐵擊KT 石得火出。以艾引之。凡人卒難備。即不如無木火。清麻油點燈。燈上燒艾莖點灸是也。兼滋潤灸瘡。至愈不疼痛。用蠟良方云、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今舟行人以鐵鈍刀擊石穴。以紙灰為火丸。在下承之。亦得火。)或水精鏡於日得太陽火為妙。天陰則以槐木取火。

治灸瘡

下經云、凡著艾得瘡發。所患即瘥。不得瘡發。其疾不愈。甲乙經云、灸瘡不發者。用故履底灸令熱。熨之。三日即發。今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于 火中煨熟。拍破。熱熨瘡十餘遍。其瘡三日自發。予見人灸不發者。頻用生麻油漬之而發。亦有用皂角煎湯。候冷、頻點之而發。亦有恐氣血衰不發。于灸前後煎四物湯服。以此湯滋養氣血故也。蓋不可一概論也。
予嘗灸三里各七壯。數日過不發。再各灸兩壯。右足發。左足不發。更灸左足一壯。遂發兩月。亦在人以知取之。若任其自然。則終不發矣。此人事所以當盡也。

凡著灸住火。便用赤皮蔥薄荷煎湯。溫洗瘡周回約一二尺。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出。兼令往來不滯。自然瘡壞疾愈。(今人亦有恐水殺人。不用湯淋。)若灸瘡退火痂後。用東南桃枝青嫩柳皮煎湯溫洗。能護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加胡荽煎。若瘡疼不可忍。多時不較。加黃連煎神效。

凡貼灸瘡。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棉。冬用兔腹上白細毛。貓兒腹毛更佳。今人多以膏藥貼之。日三兩易。全不疼。但以膏藥貼。則易干爾。若要膿出多而疾除。不貼膏藥尤佳。

忌食物

既灸。忌豬魚熱面生酒動風冷物。雞肉最毒。而房勞尤當忌也。下經云、灸時不得傷飽大飢飲酒。食生硬物。兼忌思慮憂愁恚怒呼罵呼嗟嘆息等。(今下裡人灸後。亦忌飲水。將水濯手足。)

避人神等

千金云:欲行針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與禁忌相應即可。故男忌除。女忌破。男忌戊。女忌己。有日神忌。有毒月忌。有十二時忌。有四季人神。有十二部人神。有十二部年人神。有九部旁通人神。有雜忌旁通。又有所謂血支血忌之類。凡醫者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患厄會。男女氣怯。下手至困。通人達士。豈拘此哉。若遇急卒暴患。不拘此法。許希亦云、若人病卒暴、宜急療。亦不拘此。故後之醫者、亦云卒暴之疾。須速灸療。一日之間。止忌一時是也。千金云、癰疽疔腫喉痺客忤尤為急。凡作湯藥。不可避凶日。覺病須臾。即宜便治。又曰、凡人卒暴得風。或中時氣。凡百所苦。須急救療。漸久後皆難愈。此論甚當。夫急難之際。命在須臾。必待吉日後治。已淪于鬼錄矣。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惟平居治病於未形。選天德月德等日服藥針灸可也。

相天時

千金云、日正午以後乃可灸。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眩。不可針灸。卒急者、不用此例。下經云、灸時若遇陰霧大風雪猛雨炎暑雷電虹霓暫停。候晴明即再灸。急難亦不拘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