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九 鼻病諸候(凡十一論)
隋 巢元方
經云︰脾移熱受於肝,則為驚衄。脾,土也,肝,木也。木本克土,今脾熱,為土氣翻盛,逆往乘木,是木之虛,不能製土,故受脾之移熱也。肝之神為魂,而藏血,虛熱則魂神不定,故驚也。凡血與氣,內榮腑臟,外循經絡,相隨而行於身,周而複始。血性得寒則凝澀,熱則流散;而氣,肺之所主也,肺開竅受於鼻,熱乘受於肺,則氣亦熱也。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受於鼻,為鼻衄。
診其寸口微芤者,衄血。寸脈血,苦寒,為是衄血。
寸脈微弱,尺脈澀,弱則發熱,澀為無血,其人必厥,微嘔。夫厥當眩不眩,而反頭痛,痛為實,下虛上實,必衄也。
肝脈大,喜為衄。脈陰陽錯而浮,必衄血。脈細而數,數反在上,法當吐而不吐,其面顴上小赤,眼中白膚上自有細赤脈如發,其趣至黑瞳子上者,當衄。病患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
衄發從春至夏,為太陽衄;從秋至冬,為陽明衄。連日不止者,其脈輕輕在肌,尺中自浮,目精暈黃,衄必未止;若暈黃去,目睛了慧,知衄今止。
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診衄人,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不治也。鼻衄,脈沉細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養生方》云︰思慮則傷心,心傷則吐、衄血。
肝藏血,肺主氣,開竅受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內榮腑臟,外循經絡。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即流溢妄行,發於鼻者為鼻衄。臟虛血盛,故衄不止。
鼻衄,由血氣虛熱故也。肝藏血,肺主氣,而開竅受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循受於經絡,榮受於腑臟。若榮傷過度,腑臟生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從鼻出者,謂之衄。其云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鼻皆出血,故云鼻大大衄也。
鼻衄,由熱乘血氣也。肝藏血,肺主氣,開竅受於鼻。勞損臟腑,血氣生熱,血得熱則流散妄行,隨氣發於鼻者,各為鼻衄。臟虛不複,勞熱停積,故衄經久不瘥。
肺主氣,其經手太陰之脈也,其氣通鼻。若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臭香。若風冷傷受於臟腑,而邪氣乘受於太陰之經,其氣蘊積受於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 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兩孔,治鼻中患。交腳坐,治鼻中患,通腳癰瘡,去其涕唾,令鼻道通,得聞香臭。久行不已,徹聞十方。
鼻是肺之候,肺氣通受於鼻。其臟有熱,氣沖受於鼻,故生瘡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治鼻瘡。
肺氣通受於鼻。肺臟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而為鼻 。冷搏受於血氣,停結鼻內,故變生 肉。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伸腰,徐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捻鼻,徐徐閉目吐氣。除目暗,淚苦出,鼻中 肉,耳聾;亦能除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又云︰東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兩孔。治鼻中 肉。
肺氣通受於鼻。其臟為風冷所傷,故鼻氣不宣利,壅塞成 。冷氣結聚,搏受於血氣,則生 肉。冷氣盛者,則 肉生長,氣息窒塞不通也。
夫津液涕唾,得熱即乾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受於鼻,其臟有冷,冷隨氣入乘受於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
肺氣通受於鼻。風邪隨氣入於鼻內,搏受於血氣,邪正相擊,氣道不宣,故鼻痛。
頏顙之間,通受於鼻道。氣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言語,或因噫咳而氣則逆,故食物因氣逆者誤落鼻內。
卷之二十九 耳病諸候(凡九論)
腎為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受於耳。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血氣,兼受風邪,損受於腎臟而精脫,精脫者,則耳聾。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受於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並時,並則有臟氣逆,名之為厥,厥氣相搏,入於耳之脈,則令聾。
其腎病精脫耳聾者,候頰顴,其色黑。手少陽之脈動,而氣厥逆,而耳聾者,其候耳內輝輝 也。手太陽厥而聾者,其候聾而耳納氣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瀆,令人耳聾目盲。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治久寒不自溫、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
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受於耳。其經脈虛,風邪乘之,風入於耳之脈,使經氣痞塞不宣,故為風聾。風隨氣脈,行於頭腦,則聾而時頭痛,故謂之風聾。
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受於耳。勞傷受於腎,宗脈則虛損,血氣不足,故為勞聾。勞聾為病,因勞則甚。有時將適得所,血氣平和,其聾則輕。
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受於耳。勞傷受於腎,宗脈虛損,血氣不足,為風邪所乘,故成耳聾。勞傷甚者,血氣虛極,風邪停滯,故為久聾。
腎氣通受於耳,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勞動經血,而血氣不足,宗脈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
診其右三手脈,寸口名曰氣以前脈,浮則為陽,手陽明大腸脈也;沉則為陰,手太陰肺肺也。陰陽俱虛者,皮為血氣虛損,宗脈不足,病苦耳鳴嘈嘈,眼時妄見光,此是肺與大腸俱虛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浮為陽,足太陽膀胱脈也。虛者,膀胱虛也。腎與膀胱合,病苦耳鳴,忽然不聞,時惡風。膀胱虛則三焦實也。膀胱為津液之府,若三焦實,則克消津液,克消津液,故膀胱虛也。耳鳴不止,則變成聾。
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足少陰,腎之經也。勞傷血氣,熱乘虛也,入於其經,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故謂之 耳。
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於腎之經也。不治,流入腎,則卒然變脊強背直成痙也。
若因痛而腫,生癰癤,膿潰邪氣歇,則不成痙。所以然者,足少陰為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受於耳。上焦有風邪,入於頭腦,流至耳內,與氣相擊,故耳中痛。耳為腎候,其氣相通,腎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腎,脊強背直。
耳耵聹者,耳裡津液結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熱乘之,則結硬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聾。
足少陰為腎之經,其氣通受於耳。其經虛,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血氣相搏,故耳生
卷之二十九 牙齒病諸候(凡二十一論)
牙齒痛者,是牙齒相引痛。牙齒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若髓氣不足,陽明脈虛,不能榮受於牙齒,為風冷所傷,故疼痛也。又有蟲食受於牙齒,則齒根有孔,蟲居其間,又傳受餘齒,亦綿疼痛。此則針灸不瘥,敷藥蟲死,乃痛止。
牙齒皆是骨之所終,髓氣所養,而手陽明支脈入於齒。脈虛髓氣不足,風冷傷之,故疼痛也。又蟲食受於齒,則根有孔,蟲受於其間,又傳受餘齒,亦痛掣難忍。若蟲痛,非針灸可瘥,敷藥蟲死,乃痛止。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齒是骨所終,髓之所養。若風冷客於經絡,傷髓冷氣入齒根,則齒痛。若蟲食齒而痛者,齒根有孔,蟲在其間,此則針灸不瘥,敷藥蟲死,痛乃止。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常向本命日,櫛發之始,叩齒九通,陰咒曰︰太帝散靈,五老反真;泥丸玄華,保精長存;左拘隱月,右引根;六合清練,百神受恩。咒畢,咽唾三過。常數行這,使齒不痛,發牢不白,頭腦不痛。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不息四通,琢齒二七。治齒痛病。大張口,琢齒二七,一通二七。又解,四通中間,其二七大勢,以意消息,瘥病而已,不複疼痛。解病,鮮白不梨,亦不疏離。久行不已,能破金剛。
又云︰東向坐,不息四通,上下琢齒三十六下。治齒痛。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陽明之脈虛,風乘虛隨脈流入於齒者,則令齒有風,微腫而根浮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人常覺脊背皆崛強而悶,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三七。除寒熱病,脊、腰、頭、頸、項痛,風痺。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終盡除也。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風氣流入陽明之脈,與齦間血氣相搏,故成腫《養生方》云︰水銀不得近牙齒,發齦腫,善落齒。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而陽明脈虛,風挾熱乘虛入齒齦,搏受於血,故血出也。
牙齒蟲是蟲食牙,又食受於齒,亦令牙齒疼痛。皆牙齒根有孔,蟲居其內,食牙齒盡,又度食餘牙齒。
牙蟲是蟲食受於牙,牙根有孔,蟲在其間,亦令牙疼痛。食一牙盡,又度食餘牙。
齒蟲是蟲食受於齒,齒根有孔,蟲在其間,亦令齒疼痛。食一齒盡,又度食餘齒。
《養生方》云︰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
又云︰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滿口乃吞之,輒琢齒二七過。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煉精。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牢齒。
又云︰人能恆服玉泉,必可丁壯妍悅,去蟲牢齒。玉泉謂口中唾也。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足陽明脈有入於頰,遍受於齒者。其經虛,風氣客之,結搏齒間,與血氣相乘,則齦腫。熱氣加之,膿汁出而臭,侵食齒齦,謂之齲齒,亦曰風齲。
《養生方》云︰朝夕琢齒,齒不齲。
又云︰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
齒 者,是蟲食齒至齦,膿爛汁臭,如蝕之狀,故謂之齒 。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冷,傳入其脈,令齒齦間津液化為膿汁,血氣虛竭,不能榮受於齒,故齒根露而挺出。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足陽明之脈又遍受於齒,齒為骨之所終,髓之所養。經脈虛,風邪乘之,血氣不能榮潤,故令動搖。
齒牙皆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手陽明、足陽明之脈,並入於齒。若血氣充實,則骨髓強盛,其齒損落,猶能更生;若血氣虛耗,風冷乘之,致令齒或齲或齦落者,不能複生。
齒音離者,是風冷客於齒齦間,令齒齦落而膿出,其齒則疏,語則齒間有風過之聲,世謂之齒音離也。
牙齒皆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也。手陽明、足陽明之脈,皆入於齒。風冷乘其經脈,則髓骨血損,不能榮潤受於牙齒,故令牙齒黯黑,謂之歷蠹。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風邪客於經脈,流滯齒根,使齦腫膿汁出,愈而更發,謂之
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髓弱骨虛,風氣客之,則齒 。
手陽明、足陽明之脈,並入於齒。拔齒而損脈者,則經血不止,臟虛而眩悶。
齒者,是睡眠而相磨切也。此由血氣虛,風邪客於牙車筋脈之間,故因睡、眠氣息喘而邪動,引其筋脈,故上下齒相磨切有聲,謂之 齒。
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手陽明、足陽明之脈,皆入於齒。風邪冷氣,客於經脈,髓虛血弱,不能榮養受於骨,枯燥無潤,故令齒黃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