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三

明 王肯堂

項部(五)

百脈疽

《鬼遺》云︰百脈疽,腫起環頸項疼痛,身體大熱,不敢動止, 不能食,此有大畏恐駭,上氣咳嗽,其發引耳,不可以腫,十五日可刺導引,不刺導引見血,八十日必死。

項癰

《靈樞》云︰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癰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或問︰頸上生癰疽何如?曰︰是頸癰也,屬手少陽三焦經,鬱火、積憤、驚惶所致。初覺即隔蒜灸,服活命飲加玄參、桔梗、升麻,及勝金丹、奪命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若潰而不斂,煩躁脹滿,小便如淋,嘔吐者死。

一婦頸痛不消,與神效栝蔞散六劑,少退,更以小柴胡加青皮、枳殼、貝母數劑,痛腫減大半,再以四物對小柴胡數劑而平。

一人神勞多怒,頸腫一塊,久而不消,諸藥不應。予以八珍湯加柴胡、香附,每日更隔蒜灸數壯,日飲遠志酒二三盞漸消。

一婦月水不行,漸熱咳嗽,肌體漸瘦,胸膈不利,頸腫一塊,日久不消,令服逍遙散月餘,更服八珍湯加牡丹皮、香附,又月餘,加黃 、白蘞兩月餘,熱退腫消,經行而愈。

一人年逾三十,每勞心過度,頸腫發熱,服敗毒散愈盛,用補中益氣湯數帖而消。

一人因暴怒,項下腫痛,胸膈痞悶兼發熱,用方脈流氣二劑,胸膈利,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熱退,肝脈尚弦澀,以小柴胡加芎、歸、芍藥四劑,脈証頓退,以散腫潰堅丸一料將平,惟一核不消,服過神仙無比丸二兩而瘳。

一兒甫周歲,項患胎毒。予俟有膿刺之,膿出碗許,乳食如常,用托裡藥月餘而愈,又一兒患此,待膿自出,幾至不救。大抵瘡淺宜砭,深宜刺,使瘀血去于毒聚之始,則易消也。況小兒氣血又弱,膿成不針不砭,鮮不斃矣。

一人項下患毒,膿已成因畏針, 延至胸,赤如霞,其脈滑數,飲食不進,月餘不寐甚倦。予密針之,膿出即睡覺而思食,用托裡散兩月餘而愈。

又一人患此,及時針刺,數日而愈。一人素虛患此,不針,潰透頷頰,血氣愈虛而死。

一婦因怒頸腫,後月水不通,四肢浮腫,小便如淋,此血分証也,先以椒仁丸數服,經行腫消,更以六君子東加柴胡、枳殼數劑,頸腫亦消矣。亦有先因小便不利,後身發腫,致經水不通,名曰水分,宜葶藶丸治之。《良方》云︰婦人腫滿,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致四肢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為血,血不通則複化為水矣,宜服椒紅丸。

項中疽

或問︰頸後腦下發疽何如?曰︰此即對口瘡也,屬督脈。陽獨盛,氣有餘,火炎上而發疽也,急服烏金散、勝金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稍遲潰出膿水,入風發搐者,難治。有毒邪壅盛,鮮血暴湧而死,毒攻心腹,膨脹譫語者死。此証 赤腫痛可治,若根大精神昏憒,即難治也。量表裡虛實,而為汗下、內托、內消,外用大圍藥箍住,中點六灰膏之類破泄其毒,不可走失根腳。若欲流兩肩脊者,不可療也。或云︰先服追疔奪命湯二帖,後服活血化毒湯。

治對口瘡效方 用新鮮茄蒂七個,秤若干重,又用鮮何首烏,秤同茄蒂重,用水一盅半煎服。一服出膿,一服收口。如無鮮茄蒂、首烏,乾者亦可,但不及鮮者有力。此方輕劑不可以治重病,觀者勿泥也。

天柱疽

或問︰天柱骨上,極癢入骨,惡心吐逆,肩背拘急何如?曰︰此名天柱疽,急隔蒜灸,癢止為度,無蒜明灸可治。服活命飲加羌活、桔梗,烏金散、勝金丹選用。灸而有泡者吉,無泡者凶。服汗劑得汗可治,無汗難治。若潰爛神昏,嘔噦惡心,血不止者死。

杼疽(參耳後)

或問︰頸上、兩耳後生疽何如?曰︰此名杼疽。初不甚腫,但痛癢不時而出清水,漸漸長大,如玳瑁斑點者是也,亦名化骨瘡。急服八陣散、奪命丹、活命飲加桔梗、柴胡。若過時,潰爛日久出骨者,大惡之証也。此証多生於積郁之人,七惡多見,犯禁者不治。

夾喉疽

或問︰喉之兩旁生疽何如?曰︰此名夾疽,屬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火熱毒上攻而然。宜琥珀犀角膏、犀角散、黃連消毒飲、活命飲、加玄參、桔梗、黃連。潰內者難治,虛火上升,痰壅飲食不進者死。

結喉癰

《靈樞》云︰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或問︰當結喉生癰何如?曰︰是名喉癰,又名猛疽。以其勢毒猛烈可畏也,屬任脈、及手太陽、手少陰經,積熱憂憤所致。急宜清熱攻毒,用琥珀犀角膏、及黃連消毒飲、紫金丹、烏金散選用,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若過時不治,潰穿咽嗌者死。

瘰馬刀

(結核連續者,為瘰癧。形長如蛤者,為馬刀。一云,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之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

《集驗》云︰夫瘰癧瘡者,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瘰癧、結核,寒熱之殊。其証皆由忿怒、氣逆、憂思過甚,風熱邪氣內搏於肝經。蓋怒傷肝,肝主筋,故令筋縮結蓄而腫也。其候多生於頸項、胸腋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後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腫結不消者,便當服散腫潰堅湯,或五香連翹、漏蘆湯之類散之。或用牡蠣大黃湯,疏利三兩行,瘡上可用十香膏之類貼之,及諸淋洗、敷貼等藥治之,庶得消散。若不散,可用內消丸之類消之,或隔蒜灸之。仍斷欲、息氣、薄滋味調理之。不然,恐日久變生寒熱咳嗽而成勞瘵之疾,不可治矣。又有馬刀瘡,亦生于項腋之間,有類瘰癧。但初起其狀如馬刀,赤色如火燒烙極痛,此瘡甚猛,宜急治之,不然多成危殆也,臨証辨之。

丹溪云︰夫瘰癧初發,必起於少陽經,不守禁戒,必延及陽明經。大抵食味之濃,郁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二端,招引變換,須分虛實。彼實者固易治,自非痛斷濃味與發氣之物,雖易亦難,殊為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行不作寒熱可生,稍久轉為潮熱,其証危矣。自非斷欲,絕慮,食淡,雖神聖不可治也。

戴複庵云︰瘰癧之病,皆血氣壅結,根在臟腑,多結於頸項之間,累累大小,無定發作,寒熱,膿血,潰爛,或此沒而彼起,宜於隔宿,用米飲調下桂府滑石二錢盅,動時進黑白散,必有物如葡萄肉,從小便出至數枚,其腫核則愈。仍常服四七東加木香,或蘇子降氣湯,其匝頸者,俗名蟠蛇 難治。

薛新甫云︰瘰癧之病,屬三焦肝膽二經,怒火,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或恚怒,氣逆,憂思過甚,風熱邪氣內搏於肝。蓋怒傷肝,肝主筋,肝受病,則筋累累然如貫珠也。其候多生於耳前後、項腋間,結聚成核。初覺憎寒惡熱,咽項強痛。
若寒熱 痛者,此肝火風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以清肝火,並服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
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經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腫高而稍軟,面色痿黃,皮膚壯熱,膿已成也,可用針以決之,及服托裡之劑。
若經久不愈,或愈而複發,膿水淋漓,肌體羸瘦者,必純補之劑,庶可收斂,否則變成九 。《內經》曰︰陷脈為 ,留連肉腠。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餅、琥珀膏以驅散寒邪,補接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者。大抵肝膽部分結核,不問大小,其脈左關弦緊,左尺洪數者,乃腎水不能生肝木,以致肝火燥而筋攣,須用前藥以滋化源,是治其本也。《外台秘要》云︰肝腎虛熱,則生 。《病機》云︰瘰癧不系膏粱丹毒火熱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脈,其瘡自消散。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詳脈証經絡受病之異者,下之則犯經禁、病禁,虛虛之禍,如指諸掌。若脈洪大,元氣虛敗,為不治。若面 白,為金克木,亦不治。若眼內赤脈貫瞳人,見幾條則幾年死。使不從本而治,妄用伐肝之劑則誤矣。蓋伐肝則脾土先傷,脾傷則損五臟之源矣,可不慎哉。按︰《脈經》云︰人年五六十,其脈浮大者,痺俠背行,苦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可見瘰癧之証,多起於虛也。薛氏之論,可為典要。故詳著之。

〔治療次第〕

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腫結不消者,以羌活連翹湯,又宜長服消 丸。卻以棱針刺破出血,以拔毒湯熱淋洗,一日洗五七次,針五七次,放蟾酥末少許于針處上,以琥珀膏貼之,更以內消膏貼之,久久自然而消也。如不散者,用鐵筒拔毒膏點破,次以下品錠子取去惡肉,可作潰瘍治之,用十宣散之類托裡。若毒攻心嘔吐者,用粉乳托裡散發出毒,此要兼針灸法同施。若已潰不愈者,宜益氣養榮湯,八物東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子、貝母多服取效。凡用錠子藥線,必用托裡之劑服之。 赤腫痛,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以化毒消腫和裡散,加減。腫痛憎寒發熱,或拘急,脈浮數者,邪在表也,宜散表,以荊防敗毒散加減。因怒結核,或腫痛,或發熱者,宜疏肝行氣,以小柴胡東加青皮、青木香、紅花、桃仁。腫硬不潰者,宜補氣血,以益氣養榮湯。抑郁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以益氣養榮湯。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以益氣養榮湯,次用十全大補東加香附子、貝母、遠志。 虛勞所致者,宜補之,先以補中益氣湯,次以益氣養榮東加減。 因有核,潰而不斂者,腐而補之,以針頭散腐之;以益氣養榮湯補之。 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以羌活連翹湯。 腫痛發寒熱,大便秘,以羌活連翹湯,次以神仙活命飲。 耳下結核腫痛,發寒熱,宜荊防敗毒散,表証悉退,以散腫潰堅湯。 潰後核不腐,以益氣養榮湯,更敷針頭散腐之。 腫硬久不消,亦不作膿,服散堅敗毒藥不應。宜灸肘尖、肩尖、服益氣養榮湯而消。 氣血壯實之人,脈沉實而大者,亦不覺損,方可進必效散、遇仙無比丸下其毒。若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榮湯調理。 瘡口不斂,宜用豆豉餅灸之。以琥珀膏、十香膏貼之。 潰後發熱,煩躁作渴,脈大無力,此血虛也,宜以當歸補血湯,次以聖愈湯,再八物東加貝母、遠志。 每勞心過度,頸腫發熱,服敗毒藥愈甚,以補中益氣湯數劑而消。

〔治驗〕

閣老,楊石齋子,年十七,發熱作渴,日晡頰赤,左關尺脈大而浮,此肝腎陰虛,用補陰八珍湯五十餘劑,又加參 二十餘劑而潰。但膿水清稀,肌肉不生,乃以參、耆、歸、朮為主,佐以芍藥、熟地、麥門、五味,膿水稠而肌肉生。更服必效散一劑, 毒去而瘡口斂。 容台張美之,善怒,孟春患此。或用伐肝之劑不愈,余以為肝血不足,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至季冬而愈。

一儒者,愈後體瘦,發熱晝夜無定,此足三陰氣血俱虛,用八珍加麥門、五味二十餘劑,又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六味丸而愈。

儒者張子容,素善怒,患此久而不愈。瘡出鮮血,左關弦洪,重按如無,此肝火動而血妄行,証屬氣血俱虛,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用六味丸以滋腎肝而愈。

一人耳下患五枚如貫珠,年許尚硬,面色痿黃,飲食不甘,勞而發熱,脈數軟而澀,以益氣養榮湯六十餘劑,元氣已複,患處已消,一核尚存,以必效散二服而平。

一人先於耳前、耳下患之將愈,延及項側缺盆三年,遂延胸腋。診之肝脈弦數,以龍薈、散堅二丸治之將愈,肝脈尚數。四年後小腹、陰囊、內股皆患毒,年餘不斂,脈診如前,以清肝養血,及前丸而愈。

一人因怒,耳下及缺盆患 ,潰延腋下,形氣頗實,瘡口不合,治以散腫潰堅丸而愈。

一人因勞而患,怠惰發熱,脈洪大按之無力,宜用補中益氣湯。彼不信,輒服攻伐之劑,吐瀉不止而死。 大抵此証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病禁、經禁,鮮有不誤。常治先以調經解郁,更以隔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候有膿則針之,否則發生他証,設若兼痰、兼陰虛等症,只宜加兼症之劑,不可干擾餘經,或氣血已複而核不消,卻服散堅之劑,至月餘不應,氣血亦不覺損,方進必效散或遇神仙無比丸,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榮湯數劑以調理。瘡口不斂,豆豉餅、琥珀膏貼。氣血俱虛,或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俱不治。然此証以氣血為主,氣血壯實,不用追蝕之劑,彼亦能自腐,但取去,使易於收斂,若氣血虛,不先用補劑,而數用追蝕之藥,適足以敗矣。若發寒熱,眼內有赤脈貫瞳人者亦不治。一脈者一年死,二脈者二年死。

一人患之,痰盛胸膈痞悶,脾胃脈弦,此脾土虛,肝木乘之也,當實脾土,伐肝木為主。彼以治痰為先,乃服苦寒化痰藥,不應。又加破氣藥,病愈甚,始用六君子東加芎歸數劑,飲食少思,以補中益氣湯倍加白朮月餘,中氣少健,又以益氣養榮湯四月,腫消而血氣亦複矣。夫右關脈弦,弦屬木,乃木盛而克脾土為賊邪也,虛而用苦寒之劑,是虛虛也。況痰之為病,其因不一,主治之法不同,凡治痰,利藥過多則脾氣愈虛,虛則痰愈易生,如中氣不足,必用參朮之類為主,佐以痰藥。

一人久而不斂,神思困倦,脈虛,予欲投以托裡,彼以為迂。乃服散腫潰堅湯半月餘,果發熱,飲食愈少,複求治。投益氣養榮湯三月,喜其謹守,得以收救。齊氏曰︰結核瘰癧初覺宜內消之。如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或膿汗清稀,毒氣不出,瘡口不合,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証不明者,並宜托裡。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裡補之,陰陽不和,托裡調之。大抵托裡之法,使瘡無變壞之証,所以宜用也。

一婦患瘰癧,延至胸腋,膿水淋漓,日久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乾咽燥,發熱盜汗,食少嗜臥,月水不調,臍腹作痛,予謂血虛而然,非 故也。服逍遙散月餘少可,更服八珍湯加牡丹皮、香附子,又月餘而經通,再加黃 、白蘞兩月餘而愈。

一婦久患瘰癧不消,自汗惡寒,此血氣俱虛,服十全大補湯,月餘而潰。然堅核難取,瘡口不斂,灸以豆豉餅,仍與前藥加香附、烏藥,兩月而愈。

一婦 潰後,發熱,煩躁作渴,脈大無力,此血虛也,以當歸補血湯六劑頓退,又以聖愈湯數劑少健,加以八珍湯加貝母、遠志,三十餘劑而斂。

一婦潰後,核不腐,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更敷針頭散腐之,再與前湯三十餘劑而斂。

一婦久潰發熱,月經過期且少,用逍遙散兼前湯兩月餘,氣血複而瘡亦愈,但一口不收,敷針頭散,更灸前穴而痊。

一婦肝經積熱,患而作痛,脈沉數,以射干連翹湯四劑少愈,更用散腫潰堅丸月餘而消。

一婦瘰癧,與養氣順血藥不應,服神效栝蔞散二劑頓退,又六劑而消。卻與托裡藥,氣血平複而愈。

一婦年逾三十,瘰癧已潰不愈,與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五十餘劑,形氣漸轉,更與必效散二服,瘡口遂合。惟血氣未平,再用前藥三十餘劑而平。

一婦瘰癧不消,膿清不斂,用八珍湯少愈,忽肩背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鬱所致,當服防風通氣湯。彼云瘰癧膽經病也,是經火動而然,自服涼肝降火之藥,反致不食,痛盛。予診其脈胃氣愈弱,先以四君子加陳皮、炒芍藥、半夏、羌活、蔓荊子,四劑食進痛止;繼以防風通氣二劑而愈。

一女年十七,患瘰癧久不愈,月水尚未通,發熱咳嗽,飲食少思,老嫗欲用巴豆、肉桂之類,先通其經。予謂︰此証潮熱經候不調者,不治。但喜脈不澀,且不潮熱,尚可治。須養氣血,益津液,其經自行。彼欲效,仍用巴桂。此剽悍之劑,大助陽火,陰血得之則妄行;脾胃得之則愈虛,果通而不止,飲食愈少,更加潮熱,遂致不救。

一婦人,瘰癧久不愈,或以木旺之証,用散腫潰堅湯伐之,腫硬益甚,薛以為肝經氣血虧損,當滋化源,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至春而愈。此証若肝經風火暴病,元氣無虧,宜用前湯。若風木旺而自病,宜用瀉青丸,虛者用地黃丸。若水不能生木,亦用此丸。若金來克木,宜補脾土,生腎水。大凡風木之病,壯脾土則木自不能克矣。若行伐肝,則脾胃先傷,而木反克土矣。

一婦患之,恐不起,致少寐年餘, 破膿水淋漓,經水或五十日、或兩月餘一至,誤服通經丸,展轉無寐,午前惡寒,午後發熱。薛以為思慮虧損脾血,用歸脾湯作丸,午前以六君送下,午後以逍遙送下,兩月餘得寐,半載後經行如期,年餘瘡愈。

一婦瘰癧後,遍身作癢,脈大按而虛,以十全大補湯,加香附治之而愈。大凡潰後午前癢作氣虛,午後癢作血虛,若作風症,治之必死。

子和治一婦人,病瘰癧延及胸臆,皆成大瘡相連,無好皮肉,求戴人療之。戴人曰︰火淫所勝,治以鹹寒,命以滄鹽吐之,即一吐而著痂,次用涼膈散、解毒湯等劑,皮肉反複如初。

東垣連翹散堅湯 治耳下至缺盆、或至肩上生瘡,堅硬如石,動之無根者名馬刀。瘡從手足少陽經中來也,或生兩脅,或已流膿作瘡,或未破並皆治之。

當歸(酒洗) 黃芩(生) 連翹 廣朮(酒炒) 京三棱(細銼,同廣朮酒洗一次,微炒乾,以上各半兩) 土瓜根(酒炒) 草龍膽(酒洗,各一兩) 柴胡根(一兩二錢) 酒炒芩(七錢) 炙甘草(六錢) 黃連(酒炒) 蒼朮(各三錢) 芍藥(一錢)
上以一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一百五十丸。一半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八分,先浸半日,煎去滓。熱服臨臥,頭低腳高,去枕而臥,每口作十次咽;留一口送下丸子,服畢如常安臥。

升陽調經湯 治繞項下或至頰車,生瘰癧。此証出足陽明胃經中來也,若其瘡深遠,隱曲肉低,是足少陰腎中來也,是戊土傳癸水。夫傳妻,俱作塊子堅硬,大小不等,並皆治之。或作丸服亦得。

升麻(八錢) 連翹 草龍膽(酒炒) 桔梗 黃連(去鬚,酒洗) 京三棱(酒洗,同廣朮微炒) 葛根甘草(炙,以上各半兩) 知母(酒洗,炒) 廣朮(酒洗、炒,各一兩) 細黃芩(酒炒,六錢) 黃柏(去粗皮,酒炒二次,七錢)
上秤一半作丸,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一百五十丸。一半 咀。每服半兩。若能食,大便硬,可旋加至七八錢止。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滓。熱服臥,身腳在高處,去枕頭,噙一口作十次咽之;留一口在後,送下丸子,服藥畢,臥如常,此治法也。

散腫潰堅湯 治馬刀瘡,結硬如石,在耳下至缺盆,或至肩上,或至脅下,皆手足少陽經中;及瘰癧遍下頦,或至頰車,堅而不潰,在足陽明經中所出。或二瘡已破,及流膿水,並皆治之。服藥多少,臨病斟酌,量病患飲食多少,大便硬軟,以意消息之。

柴胡梢(四錢) 草龍膽(酒炒) 黃柏(去粗皮,酒炒) 知母(炒) 栝蔞根(酒洗) 昆布(去土) 桔梗(各半兩) 甘草根(炙) 京三棱(酒炒) 廣朮(酒洗,炒) 連翹 當歸(各三錢) 白芍藥 葛根 黃連(各二錢) 升麻(六錢) 黃芩梢(八錢,一半酒洗,炒一半生用)
上 咀。每服六錢或七錢。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于臥處伸腳在高處,頭微低,每噙一口,作十次咽,至服畢,依常安臥,取藥在胸中,停留故也。
另攢半料作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此湯留一口送下。更加海藻半兩炒食,後量虛實加減。多少服皆仿此例。

救苦勝靈丹湯 治馬刀挾癭者,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或入缺盆中者,乃手足少陽經之分野。其瘰癧在於頦下,或至頰車者,乃足陽明經之分野,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將二証合治之。

黃耆(一錢。護皮毛,實腠理,及活血氣。又實表補元氣,乃瘡家之聖藥也) 人參(三分。補肺氣,如氣短及不調而喘者加之) 真漏蘆(半錢。勿以白頭翁代之) 升麻(一錢) 葛根(半錢,此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 甘草(半錢。能調中和諸藥,瀉火益胃)連 翹(一錢。此一味,乃十二經瘡中之藥,不可無者,能散血結氣聚,此瘡家之神藥也) 牡丹皮(二分。去腸胃中,留滯宿血) 當歸身(三分) 生地黃(三分)熟地黃(三分。此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 白芍藥(三分,如夏月倍之。其味酸,其氣寒,能補中益氣,治腹痛。如冬月寒症勿用) 肉桂(二分。大辛熱,能散結聚,如陰症瘡瘍,少用之,此寒因熱用之意。以為陰寒覆蓋,其瘡用大辛熱去之。煩躁者勿用)

柴胡(功同連翹,如瘡不在少陽經,勿用) 黍粘子(三分。無腫不用) 昆布(二分。味鹹,若瘡堅硬甚者用之,鹹能軟堅也) 京三棱(炮,二分) 廣朮(三分。此二味,瘡堅硬甚者用之。不硬者,勿用) 羌活 獨活 防風(各一錢,以上三味必關手、足太陽証,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防風辛溫,如瘡在膈上,雖無手、足太陽經証,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邪故也) 益智仁(二分。如唾多者,胃不和也。或吐沫、吐食,胃中寒者加之。無則勿用) 麥芽(一錢。消食健脾) 神曲(炒,二分。食不消化者,用之) 黃連(炒,三分,治煩悶)濃朴(薑製一錢二分,如腹脹加之) 黃柏(炒,三分,如有熱,或腿腳無力加之,如煩躁欲去衣者,此腎中伏火也,更宜加之)
上共為細末,湯浸蒸餅,捏作餅子,晒乾,搗如米粒大。每服三錢,白湯下。如氣不順,加橘紅;甚者加木香少許,量病患虛實,消息之。毋令藥多,妨其飲食,此治之大法也。如止在陽明分者,去柴胡、黍粘子二味,餘皆用之。如在少陽分,為馬刀挾癭,去獨活、漏蘆、升麻、葛根,加瞿麥三分。如本人氣素弱,其病勢來時氣盛而不短促者,不可考其平素,宜作氣盛,而從病變治之權也。加黃芩、黃連、黃柏、知母、防己。視邪氣在上、中、下而用之。假令在上焦,加黃芩,(半酒洗,半生用。)在中焦,加黃連,(半酒洗,半生。)在下焦,加酒製黃柏;知母、防己之類選而用之。如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者,加酒製大黃以利之。如血燥而大便乾燥者,加桃仁泥、大黃。如風結燥不行者,加麻仁、大黃以潤之。如風澀而大便不行,加煨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風燥。如陰寒証,為寒結秘而大便不通者,以局方半硫丸,或加炮附子、乾薑煎,候冰冷服之。

大抵用藥之法,不惟瘡瘍一家,凡諸疾病,氣素怯弱者,當去苦寒之劑,多加人參、黃耆、甘草之類,以瀉火而補元氣,餘皆仿此。

柴胡通經湯 治小兒項側有瘡,堅而不潰,名曰馬刀。亦治瘰癧。

柴胡 當歸尾 生甘草 連翹 黃芩 牛蒡子 京三棱 桔梗(各一錢半) 黃連(一錢)紅花(少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此是攻裡內消之劑。

柴胡連翹湯 治男子婦人,馬刀瘡。

柴胡 連翹 知母(酒製) 黃芩(炒,各半兩) 黃柏(酒製) 生地黃 甘草(炙,各三錢) 當歸尾(一錢半) 桂(三分) 牛蒡子(二錢) 瞿麥穗(六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或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稍熱,時時服之。

消腫湯 治馬刀瘡。

柴胡 黃芩(生用,各二錢) 黃連 牛蒡子(炒,各半錢) 黃 栝蔞根(各一錢半) 連翹(三錢) 當歸尾 甘草(各一錢) 紅花(少許)
上 咀。每服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稍熱服。忌酒、濕面。

羅謙甫云︰曲陽縣劉禪師,善治瘡瘍、瘰癧,其效更捷。授予四方︰太乙膏,玉燭散,克效散,翠玉膏,用之每每見效。

太乙膏 治病子瘡,神效。

沒藥(四錢) 清油(一斤) 黃丹(五兩) 腦子(研,一錢) 麝香(三錢) 輕粉 乳香(各二錢)
上以清油、黃丹,熬成膏,用柳枝攪;又用憨蔥七枝,旋旋加下,蔥盡為度。下火,不住手攪至滴水不散。卻入乳、沒、腦、麝、輕粉等味,攪勻,瓷器內盛用。

克效散

斑蝥(四十九個,不去翅足,炒) 粳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四十九粒) 官桂 砂(各半錢)
上五味,研為細末。初服一字,次服半錢,次服三字,又次服四字,煎章柳根湯送下,空心服。以小便淋瘍並作澀為效,惡心嘔吐黃水,無妨。其瘰癧日日自消矣。

玉燭散 治疾病自消,和血通經。

當歸 芍藥 大黃 甘草 熟地黃 芒硝 黃芩 川芎(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日進一服,七八口效。

翠玉膏(方見 瘡。)

羌活連翹湯 治瘰癧初發,寒熱腫痛。

防風 羌活 連翹 夏枯草 柴胡 昆布(洗) 枳殼 黃芩(酒炒) 川芎 牛蒡子 甘草金銀花
上薄荷水,煎服。次以追毒散行之,以化堅湯消之,大效。

防風羌活湯 治瘰癧發熱者。

防風 羌活 連翹 升麻 夏枯草 牛蒡子 川芎 黃芩(酒浸) 甘草 昆布(洗) 海藻(洗) 僵蠶
上薄荷水煎服。虛者,加人參、當歸。實者,加黃連、大黃。

加味敗毒散 治風熱上壅勁痛,或因怒氣。憎寒壯熱,如服四五劑不退,宜服益氣養榮湯。(即荊防敗毒散,加牛蒡子、玄參)

楊氏家藏治瘰癧方

荊芥 白僵蠶 黑牽牛(各二錢) 斑蝥(二十八個,去頭翅足,用大米炒)
上為末。臨臥時,先將滑石末一錢,用米飲調服;半夜時,又一服。五更初,卻用溫酒,調藥一錢或二三錢,量強弱用服訖。如小便無惡物行,次日早,再進一服。又不行,第三日五更初,先進白糯米稀粥湯,再進前藥一服;更以燈心湯下,調琥珀末一錢,重服。以小便內利去惡毒為愈。如小便痛,用青黛一錢,以甘草湯調送下即止。

嚴氏三聖丸 治瘰癧。

丁香(五十粒) 斑蝥(十個) 麝香(另研,一錢)
上為末,用鹽豉五十粒,湯浸,研爛如泥,和前藥令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前溫酒送下,日進三服。五七日外,覺小便淋 是藥之效,或便下如青筋膜之狀,是病之根也。忌濕面、毒食。

保命連翹湯

連翹 瞿麥(各一斤) 大黃(三兩) 甘草(二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碗,煎至二盞半。早食後,巳時服。在項兩邊,屬足少陽經,服藥十餘日後,可于臨泣穴,灸二七壯,服藥不可住。至五六十日方效。一方,加大黃、木通、貝母(一作知母,)各五兩,雄黃七分,檳榔半兩,減甘草不用,同前藥為細末。熟水調下三五錢。

三因必勝丸 治瘰癧,不以年深月近及腦後兩邊,有小結塊連複數個,兼勞瘵腹內。有塊。

鯽魚(一個,去腸並子) 雄黃(一塊,雞子大) 砂(一錢,以上二味並入在鯽魚腹內,仰安魚于炭火上,燒煙盡,取出) 蜈蚣(全者,一條) 蓬朮(半兩) 梔子(五枚) 皂角(二挺,四味並燒存性) 蓖麻子(五個,去皮,燈火上燒) 黃明膠(三文)
上為末,另用皂角二挺,去皮捶碎,以水三碗,揉去滓,煮精羊肉四兩爛軟,入輕粉五匣,男子乳汁半兩,同研成膏,和藥末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溫酒侵晨下,十丸一服。至晚看肉疙瘩子,若項有五個,則以五服藥取之,視其所生多少以為服數。既可,更進數服。

白花蛇散 治久漏瘰癧,發於項腋間。憎寒發熱,或痛或不痛。

白花蛇(酒浸軟,去皮骨,焙乾,二兩) 犀角屑 青皮 黑牽牛(半生半炒,以上三味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加膩粉半錢研勻。五更,糯米飲調下,巳時利下惡物,乃瘡之根也。更候十餘日,再進一服。忌發風壅熱物。如已成瘡,一月可效,神驗。

小犀角丸 常服,除去根本,截其源流,應效如神。諸 並宜服之。

犀角 青皮 黑牽牛(半生,半炒) 陳皮(各一兩) 連翹(半兩)
上為細末,用皂角二挺,去皮弦子,泡捶,以布絞取汁一碗許;又用新薄荷二斤,研取汁,同熬成膏。以前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連翹煎湯食後服,間以薄荷茶湯服。

是齋立應散 治瘰癧神效,已破未破皆可服。

連翹 赤芍藥 川芎 當歸 甘草(炙) 滑石(研,各半兩) 黃芩 白牽牛(生取未) 川烏尖(七個) 土蜂房(蜜水洗,飯上蒸,日乾,各二錢半) 地膽(去頭翅足,拌米炒,米黃為度,去米,秤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抄一大錢匕,濃煎木通湯調下,臨臥服。毒根從小便中出,澀痛不妨,毒根如粉片、塊血、爛肉是也。如未效再服,繼以薄荷丹,解其風熱。且地膽性帶毒,濟以烏尖,或行上麻悶不能強製,嚼蔥白一寸,茶清下以解之。如小便澀,燈心湯調服五苓散。瘡處用好膏藥貼。若癰疽用此宣導惡毒,本方去黃芩不用。

雌雄散 治瘰癧。

斑蝥(一雌一雄,足翅全者,新瓦焙焦,去頭翅足) 貫眾(二錢) 鶴虱 甘草
上細末作兩服。飽飯後,好茶濃點一盞,調下。

遇仙無比丸 專治瘰癧。

白朮 檳榔 防風 黑牽牛(半生,半炒) 密陀僧 郁李仁(湯泡,去皮) 斑蝥(去翅足,用糯米同炒,去米不用) 甘草(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早晚煎甘草、檳榔湯送下。服至一月,覺腹中微疼,於小便中取下 子毒物,有如魚目狀。已破者自合,未破者自消。

射干連翹湯 治瘰癧寒熱。

射干 連翹 玄參 赤芍藥 木香 升麻 前胡 山梔仁 當歸 甘草(炙,各一兩)大黃(炒,二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入芒硝少許,食後溫服,日再服。

栝蔞子散 治瘰癧,初腫疼痛寒熱,四肢不寧。

栝蔞子 連翹 何首烏 皂角子仁 牛蒡子(微炒) 大黃(微炒) 白螺殼 梔子仁 漏蘆 牽牛(微炒) 甘草(生,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食後,溫酒調下。

枳殼丸 治瘡疽熱,癰腫,瘰癧。

枳殼(去穰,面炒) 牽牛(炒,取頭末) 木香 青皮(各一兩) 甘草 大黃
上為細末。用皂角,長一尺許者,三挺約三兩,炮焦捶碎,以好酒煮軟,挪取汁,熬膏稠粘,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蔥茶下。日進二服。

內消丸 治瘡腫初生,及瘰癧結核,熱毒鬱滯,服之內消矣,大效。

青皮 陳皮(各二兩) 牽牛(八兩,取頭末,二兩) 薄荷葉(八兩) 皂角(八兩,用不蛀者,去粗皮,捶碎,以冷水一斗,煮令極軟,揉汁,去滓,熬成膏)
上將青皮、陳皮末,並牽牛末和勻,用前膏子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荊芥、茶清、溫水皆可下。

必效散 治瘰癧,氣血雖無虧損,內有 核末去而不能愈。

南硼砂(二錢半) 輕粉(一錢) 麝香(五分) 巴豆(五粒,去心膜) 白檳榔(一個) 斑蝥(十四枚,去足翅,同糯米炒)
上同研極細末。取雞子二個,去黃用清,調藥仍入殼內,以濕紙數重糊口,入飯甑候熟,取出曝乾,研末。虛者每服半錢;實者一錢,用炒生薑酒,五更初調服。如覺小腹痛,用益元散一服,其毒俱從大便出。胎婦勿餌。毒去後,多服益氣養榮湯,瘡口自合。

(《精要》云︰治瘰癧用必效散與栝蔞散,相間服神效。後有不問虛實,概用必效散,殊不知斑蝥性猛大毒,利水破血,大損元氣。若氣血實者,用此劫之而投補劑,或可愈。若虛而用此,或用追蝕之劑,瘀肉雖去,而瘡口不合,反致不救。)

雞鳴散 治氣 疼痛及熱毒結核,或多煩悶熱而不寒者。

牽牛(一兩) 胡粉(一錢) 大黃(蒸,二錢) 朴硝(煉成粉者,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雞鳴時,井花水調服,以利為度。如未利,再服。

法製靈雞彈 治瘰癧、馬刀腋下生者。

斑蝥(七個,去頭翅足)
上將雞子一個,頂上敲開些小,入藥在內,紙封固了,于飯上蒸熟,取出去殼,切開去藥。五更空心,和米飯嚼服。候小便通,如米泔水,狀如脂即驗也。如大便、小便不通,卻服琥珀散三二帖催之。然後常服後二藥,尤佳。

妙靈散 服前藥後,卻將此散與連翹丸相間常服,瘡愈方止。

木香(三錢) 沉香(二錢) 牛膝 何首烏 當歸 海螵蛸 桑寄生(各一兩) 海藻(二兩)海帶 青葙子 昆布 甘草節(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二錢,食後溫酒調下。

內消連羌丸

連翹(三兩) 漏蘆 胡桃仁 夏枯草 土瓜根 射干 澤蘭 沙參 白芨(各一兩半)
上為末,入胡桃仁研勻,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

玉屑妙靈散

滑石(細研,為粉)
上每服三錢。煎川木通湯,調下。

六丁神散

苦丁香(六枚,或秤半錢) 白丁香(一錢) 苦參末(五分) 磨刀泥(青石者佳,名龍泉粉) 赤小豆 白僵蠶(去絲嘴、炒,各一錢) 大斑蝥(七個,去頭足,炒)
上六味,共炒細末。每服一錢重,空心,用無灰酒調下。

薄荷丹 解瘰癧,風熱之毒自小便去。宜毒後,常須服。

杜薄荷 皂角(不蛀者,去弦皮) 連翹 何首烏(米泔浸) 蔓荊子 京三棱(煨) 荊芥(各一兩)
上為末,好豉二兩半,以米醋煎沸,洒豉淹令軟,研如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熟水下,日一服,病雖愈常服之。

四聖散 治瘰癧,服白花蛇散轉利後,服此藥調之,永去其根。

海藻(洗) 石決明(煨) 羌活 瞿麥穗(各等分)
上件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米湯調下,清水盡力度。

瞿麥飲子 治瘰癧,馬刀。

瞿麥穗(半斤) 連翹(一斤)
上為粗末。水煎臨臥服。此藥經效,多不能速驗,宜待歲月之久除也。

海菜丸 治 生於頭項上交接,名蛇盤瘍,宜早治之。

海藻菜(蕎麥炒) 白僵蠶(微炒,去絲嘴)
上等分為細末。海藻菜旋炒研篩;湯泡白梅取肉減半用,所泡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後臨臥米飲送下。其毒自大便內泄出,若與淡菜連服為妙。蓋淡萊生於海藻上,亦治此病。忌豆腐、雞、羊、酒面,日五六服。

檳榔散 治氣毒瘰癧,心膈壅悶,不下飲食。

檳榔 前胡(去蘆) 赤茯苓 牛蒡子(炒,各一兩) 人參(去蘆) 枳殼(去穰,炒) 沉香 防風(去蘆,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銼碎。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渣,空心,及晚食前溫服。

皂角煎丸 治風毒,瘰癧。

皂角(不蛀者,三十挺,內十挺泡黑,十挺酥炙,十挺用水一盅煮軟,揉取汁用) 何首烏 玄參 薄荷葉(各四兩)
上為細末,以皂角汁熬膏,同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溫湯送下。

祛風丸(一名何首烏丸) 治風毒。瘰癧。

何首烏(蒸) 乾薄荷葉 玄參(各四兩,為末)精羊肉(半斤) 皂角三十挺,用十挺火燒欲過,十挺酥炙去皮,十挺水挪取汁,去滓)
上以皂角水煮肉使爛,細研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或薄荷湯送。

絳宮丸

大黃(酒蒸) 白朮(各二兩) 山楂 連翹 川芎 當歸(酒洗) 麥芽 桃仁 蘆薈 甘草芸苔子(各一兩) 黃連(酒浸) 南星(酒浸) 海藻(酒洗,各一兩半) 升麻 羌活 桔梗 防風(各半兩) 黃芩(酒炒,半兩)
上為末,用神曲糊為丸。已破,加人參一兩煎膏,用甘草節、僵蠶同煎。

治瘰癧結核丸藥

黃 (七分) 玄參(八分) 苦參 牛蒡子(各九分) 枳實(炒) 大黃 羚羊角屑 麥門冬(去心,各五分) 連翹 人參(去蘆) 青木香 蒼耳子 升麻 茯苓 甘草(炙) 桂心 朴硝(各四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下十丸,日夜三四,漸加至二三十丸,以知為度。忌生冷、豬肉、海藻、菘菜、生蔥、酢蒜、陳臭等物。

水紅花飲 治瘰癧,腫核結硬不消,及膿汁傍穿不瘥。

水紅花(不拘多少,一半炒,一半生用)
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日三。好酒調亦可。

又方

牡蠣(不以多少,用灰深培,上以炭三斤,嚴火盡取半斤,為細末,) 甘草(取末,二兩)
研勻。每服二錢,食遠以建茗同點,日二服。忌魚酒、 醬、油鹽、海味等物

治頸上塊動者

夏枯草(六錢) 甘草(一錢)
上各另為末和勻。每服一錢至二錢,茶清調下,食後。

許學士云︰夏枯草大治瘰癧,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經不言。觀其能退寒熱,虛者盡可倚仗。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施艾灸,亦漸取效,此草三四月開花,夏至邊便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則枯耳。世人不知,故表而出之。

《本事方》治鼠 、瘰癧。

土附子(一枚) 食鹽(三升) 小便(五升)
上三味同浸半月日取出,將附子去黑皮,陰乾為末,用黑豆爛煮研為膏,丸附子末如梧子大。每服十丸,酒吞下,早晚二服。

治一切丈夫婦人瘰癧經效 牡蠣用炭一稱, 通赤,取出,於濕地上用紙襯,出火毒一宿,取四兩,玄參三兩,並搗羅為末,以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後臨臥,各服三十丸,酒吞下。此藥將盡, 亦除根。

《肘後》治頷下瘰癧如梅李大,宜速消之。海藻一斤,酒一升,漬數日,稍稍飲之。

〔衍〕 取蓼子微炒研,為細末。薄荷酒調二三錢服,治瘰癧,久則效。

初虞世治瘰癧,用夜合草,遇夜則其葉閉合,《本草》名合明,俗名連錢母。出禾田中,貼水面生,取其葉搗自然汁,服之。渣 患處效。

保命文武膏 治瘰癧,用桑椹黑熟者二斗,以布袋絞取汁,石器中熬成膏子。白湯化下一匙,日三服。紅者晒乾為末,湯調服。

《聖惠》治瘰癧腫痛,年深時久不瘥。用狸頭蹄骨,酥炙黃,搗羅為散。每日空心,粥飲調下一錢匕。

破結散(《大成》) 治石癭、氣癭、血癭、肉癭、馬刀、瘰癧等証。

海藻(酒洗淨) 龍膽草(酒洗) 海蛤粉 通草 貝母(去心) 礬石(枯) 昆布(酒洗淨) 松蘿(各三錢,今以桑寄生代,效) 麥曲(炒,四錢) 半夏曲(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食後服。忌甘草、鯽魚、雞肉、五辛、生果。

有人于項上生病,大如茄子。潮熱不食,形瘦日久,百方不效。後得此方,去松蘿加真桑寄生一倍,服五日後,其瘡軟而散,熱退而愈。屢醫數人皆效。

益氣養榮湯 治懷抱抑郁,或氣血損傷,四肢、頸項等處患腫,不問軟硬、赤白腫痛,或潰而不斂。

人參 茯苓 陳皮 貝母 香附子 當歸(酒拌) 川芎 黃 (鹽水拌,炒) 熟地黃(酒拌)芍藥(炒,各一錢) 甘草(炙) 桔梗(各五分) 白朮(炒,二錢) 柴胡(六分)
上薑水煎服。

散腫潰堅丸 治瘰癧、馬刀瘡,服益氣養榮湯,不能消散者,宜服此丸五日,又服益氣湯五日,如此相兼服之,不應,以針頭散敷之。

知母 黃柏(各酒拌,炒) 栝蔞根(酒拌) 昆布(酒洗,炒) 桔梗 蓬朮(酒拌,炒) 連翹 黃連(炒) 京三棱(酒拌,炒) 葛根 白芍藥(各三錢)升麻 當歸尾(酒拌) 柴胡 甘草(各三兩) 草龍膽(四兩,酒炒) 黃芩(一錢五分,一半酒炒,一半生用)
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一百五十丸,滾湯送下。

又治瘰癧

人參 白朮 當歸 陳皮 芍藥(酒浸,各一錢) 川芎 香附子 茯苓 半夏(各五分) 甘草(少許)
上作一服。薑二片,以金銀藤煎湯一盅半,煎前藥,食後,就吞降宮丸五十粒,(方見前。)

補陰八珍湯 治瘰癧等瘡,屬足三陰虛者。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芍藥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黃柏(酒炒黑) 知母(酒炒,各七分)
上水煎服。

夏桔草湯 治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兩,水二盅,煎至七分,去渣,食遠服。此生血治瘰癧之聖藥,虛甚當煎濃膏服,並塗患處,多服益善。兼十全大補東加香附子、貝母、遠志尤善。

初虞世云︰瘰癧多生肩項,或赤或白,或沉或浮。初生如豆,久似核,年月浸久,其大如梅,或如雞卵,排行成列,或生二三,或生六七,俗云蟠蛇 是也。用性努力,思慮過久,則疾痛赤腫繼之。早治為上。

流注瘍,婦人多有之。其性躁急,其氣怫郁,其心執著。初生在項,破後膿注四肢遍體,結毒如梅李狀,不療自破,孔竅相穿,寒熱疼痛,或流膿汁,是名流注瘍也,又名千歲瘡。宜服托裡救苦神應丸

川烏附(去皮臍,生用) 當歸(酒浸一宿) 沒藥 白芷 陳皮 甘草節(各一兩) 烏頭(五兩)薑黃(一兩半) 蟬蛻(水洗,半兩) 大皂角(七錠,去皮弦子)
上用皂角敲碎,水四大碗,煎至二大碗,濾去渣。用汁一同煮烏頭、川烏,候烏頭爛為度,擂如泥。其餘諸藥卻另為末,和烏頭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飢飽皆用薄荷湯下。若瘡既破,穿鑿孔穴,其處必生腫肉如指大,或黑或白,乃風與氣搏,宜驅風行經散氣之劑,以化氣調經湯主之。

化氣調經湯 與神應丸間服,治流注 。

香附子(酒浸一宿,日乾) 羌活 白芷(各一兩) 牡蠣(火 ) 甘草 天花粉 皂角刺(各半兩) 橘皮(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白湯,不拘時調下,日三次。如脈有力者,先用追毒神異湯下之,卻服救苦神應丸。

追毒神異湯

辰砂 血竭(各一錢) 麝香(一字,共研細) 大黃 大甘草節(各半兩,共為 咀)
上為 咀。河水一盅,煎至半盅,調前末子,臨臥服之。

單窠 者,生一個也,發於勁項,最難治。但宜如前藥服之,日久自消。或發於囟骨亦難治,用毒藥療之,勿令浸漬日久。蓮子 一胞,裹十數枚,生於項之左右,以手觸則能轉動,尚可用藥治療,如堅硬挨不動者,乃不可生,憎寒發熱,躁渴,凡遇此証至難治,雖神聖亦無如之何也已。

重台 ,生於項頸,或左或右,初則單窠,結在上或在下,重疊見之,是名重台 。此証藥不可療,不可針灸。若是毒,行其腫痛,發渴生痰,萬死一生,害人極速。初覺有之,急用小犀角丸、粉金散治之。燕窠 ,形似燕窠,不可治。

程石香治法︰以火針刺入核中,不可透底,納蟾酥膏於中,外用綠雲膏貼之,三日後,取去核中稠膿,膿盡取去核外薄膜,先破初起之核一枚,以絕其源。服藥後出者皆愈,或不肯收,如銀杏者,盡皆開了,用藥取之。其自潰者,猶如木果之腐熟,肉雖潰而核猶存,故膿水淋漓,久雖得愈,治者用鐵烙燒赤,烙去其破核猶存者並肉潰處;次用金寶膏、龍珠膏等藥,追去蠹惡之根,遂能長肉而愈。隨經絡証候,服除風熱兼引經之藥,以除根本,可獲全功也。

蟾酥膏

蟾酥(如大豆許) 白丁香(十五粒) 寒水石(些少) 巴豆(五粒) 寒食面(些少)
上各另研,和作一處再研,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或二三丸,納入針竅中,如膿未盡再用數丸,以膿盡為度。

綠雲膏

黃連 大黃 黃芩 玄參 黃柏 木鱉子(去殼,各一錢)
上細切,用香油一兩同煎焦色,去藥,入淨松香五兩,再煎成膏,濾入水中,扯拔令金色,入銚再熬,放溫入後藥︰豬膽汁(三枚) 銅綠(三錢,醋浸一宿,綿濾去渣)
上用竹篦帶溫攪勻,然後如常攤貼。兼治瘡口不乾,加乳香、沒藥、輕粉,尤妙。

金寶膏 去腐肉、朽肉,不傷良肉、新肉。

桑柴灰(五碗,用沸湯十碗淋汁,先以草紙一層,皮紙二層,放羅底,次置灰於上,淋之) 穿山甲(二兩,煨胖) 信砒(二錢) 杏仁(七粒,去皮,同信砒、穿山甲,研細) 生地黃(二兩) 辰砂(一錢)粉霜(另研) 麝香(各半錢)
上將灰汁濾清,下鍋煎濃,下甲末,候焦乾一半;下麝香,次下粉霜,乾及九分;下辰砂,候成膏,下炒鍛石末以成塊子。即收入小罐子內,勿見風。

龍珠膏

龍牙草(五兩) 棘棗根(半兩) 海藻(二錢半) 蘇木(半兩)
上細切,量水二十碗,煎至十二三碗,濾去渣,又用︰

桑柴灰 鍛石 蒼耳草灰(各二碗半)
以草紙兩層,皮紙兩層,放蘿底,次置灰於上,用煎湯熱淋,取灰汁十碗許,澄清,入鍋內煎成膏,用巴豆霜、白丁香、石膏、麝香、輕粉,瓷罐子收貯。取敷核上,再敷即去舊藥並靨;再上新藥,其核即潰而愈。根小者,但只塗藥于根上,其核自潰。

〔散〕 蝸牛散(《三因》) 治瘰癧,潰與未潰皆可治。

蝸牛(不拘多少,以竹簽穿,瓦上晒乾,燒存性)
上為末,入輕粉少許,豬骨髓調,用紙花量瘡大小貼之。一法,以帶殼蝸牛七個,生用取去肉;入丁香七粒于七殼內,燒存性,與肉同研成膏,用紙花貼之。

粉金散

黃柏 草烏(各等分)
為末。蜜調敷之。

東垣龍泉散 塗 。

瓦粉 龍泉粉(炒,即磨刀石上粉也) 廣朮 京三棱(各酒浸,炒乾) 昆布(洗去土,各半兩)
上件同為極細末,煎熟水調塗之。用此去疾尤速。

奇功散(郭氏) 治瘰癧、馬刀,頑惡等瘡。

野糞尖(乾,一兩) 密陀僧 無名異(各半兩) 皂角 乳香 沒藥(各三錢)
上糞用鹽泥封固,炭火 之,去泥取出。同藥五味研為末,加麝香少許。用清油調勻,漫敷上,濕即乾摻,其功神效。

蝙蝠散 治 ,多年不瘥。

蝙蝠(一個) 貓頭(一個)
上同燒作灰,撒上黑豆 ,其灰骨化碎為細末。濕即乾摻,乾則油調敷。內服五香連翹湯

螺灰散

大田螺(連殼,燒存性)
上為細末。破者乾貼,未破者,香油調敷。

治瘰癧未破者如神,百藥不應者累效。

杏樹葉(陰乾為末,五分) 萬年霜(火 為末,二分半,即人中白) 蝙蝠(火焙乾,為末) 白花蛇蛻(燒為灰,存性為末,各二分半) 蜜蜂(七個,焙為末)
上將杏樹葉末用清水調,卻入前四件藥末,調勻敷患處。卻將皮紙一片,用針刺孔貼藥上,如乾用清水就紙上刷之。每一晝夜換藥一次。如面上發熱,服清涼飲子數帖,其熱自退。

敗散瘰癧方 神效。

白膠香 海螵蛸 降真香(用心,無土氣者)
上等分為末,摻患處,外以水紙掩之,一夕而退。

已破者

蜜蜂(二十一個) 蛇蛻(七分半) 蜈蚣(二條,端午前收者)
上用香油四兩,將前三藥入油內,用文武火熬成;入光粉二兩,用桑枝七條如箸大者,急攪候冷,出火氣,七晝夜方可用。紙攤作膏,貼患處。(以上二方,得於羲門鄭氏。累驗,不須服藥,貼上五七日便消。)

〔丹貼〕 瘰癧方,用大烏頭五個,火炮;五個生用,並去皮臍。大皂莢二條半,以好米醋二盅,刷炙,醋乾為度,一半焙乾,並去黑皮。又用炒糯米一百六十粒,同研末,以好米醋於火上略頓微暖,敷貼患處,入蜜少許,尤佳。不問有頭無頭,大 五枚,日乾細研,酥調如面,日兩度貼之。(出《聖惠方》, ,一作蜘蛛。)
或破或不破,項以下至胸前者,皆治之。用九真藤如雞卵大,洗,生嚼常服之;取葉搗敷瘡上,數服即止。(出《斗門方》 九真藤即何首烏也。)

治 ,用鯽魚、芫花燒灰存性,水調敷。

治鼠 ,小嫩鼠未出毛者,焙乾。蝙蝠糞、小麥炒、鬼箭根,焙乾,各為末,和勻,油調敷,乾再敷之。

〔本〕 治鼠 、瘰癧,刺 皮,瓦上炒。上一味研為末,加水銀粉,乾敷。

〔廣〕 治瘰癧經年不瘥者,生玄參,搗碎敷上,日一易之。

〔外〕 治瘰癧,燒野狼屎灰,敷上。

治諸瘍疾(《本事》)

朱砂 砒霜 砂 馬牙硝(各等分)
上乳缽內,研細,麵糊搜如香附子狀。相瘡口大小作之,盡送入瘡口中;恐腫,時用薄荷研細,塗之。待收口,卻將大柏皮、白丁香,並為末,盡入孔中。如邊不乾,卻用江子,去殼,不拘多少,用麻油煎令赤,去火氣,後去江子,入蠟合如膏,看瘡口大小塗之,及將白芨末水調塗上,立效。

治漏 ,用蛇菰子,不拘多少,瓦上晒乾,為末。用紙捻蘸藥,入瘡口立效。(蛇菰子未詳,恐即蛇 子。)

神聖換肌散(郭氏) 去瘰癧,頑瘡。(此方,乃追蝕死肉峻藥,非頑急勿用。)

白僵蠶(二錢) 白礬(一錢半) 砒霜(生) 斑蝥(去翅足) 草烏頭 青黛(各一錢) 麝香(少許)
上研極細末。乾摻些少于瘡口,內用膏藥蓋護,其惡肉化膿水。

生肌乾膿散 治瘰癧、馬刀,膿汁不乾者。

黃連 貝母 降真香(存性) 白芨 海螵蛸 五倍子(炒黑) 芸香(各五錢) 輕粉(五分)
上為末。用藥水洗,次 此末,外貼膏藥。

如神散 治瘰癧已潰,腐肉不去,瘡口不合者。

白礬( ,三錢) 松香(熔化傾地上,一兩)
上末, 少許瘡口上,外貼膏藥。

〔錠子〕

三品錠子

上品 治一切痔漏。

白礬(二兩) 信石(一兩零五分) 乳香 沒藥(各三錢半) 雄黃(三錢)

中品 治五漏,六瘤,氣核,瘰癧。

白礬(二兩) 信石(一兩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 雄黃(二錢)

下品 治瘰癧、氣核、惡瘡,六瘤。

白礬(二兩) 信石(一兩五錢) 乳香 沒藥(各二兩半) 雄黃(一錢)

上三品俱同製度。先將信石打碎如豆大,置甘鍋內,上以礬末蓋之,瓦片蓋上,以炭火令煙盡,取出候冷為末,用秫米糊為線挺,陰乾。隨瘡大小、深淺、長短,臨時裁度。先以鐵筒拔毒膏點破,次以藥線 入瘡內,膏藥貼之,藥線消盡。又要換藥三四次,年深者五六次,其根自腐潰。如瘡露在外,更用蜜水調搽,濕則乾上,亦可。

紫霞錠子 治瘰癧,痔漏,惡瘡。

信石 白礬( ) 砂(各一錢) 膽礬 雄黃 朱砂(各五分) 乳香 沒藥(各二分半)麝香 片腦(各半分)
上末,稠糊為錠子,如豆大帶扁些,及作藥線。隨瘡大小、深淺、長短,臨時裁度。
先以拔毒膏點破,次以藥錠放在瘡口,膏藥貼上,三日一換藥。待肉腐之時,藥線插入瘡口,膏藥貼上,直候腐肉去盡為度。

三才絳雲錠子 治瘰癧,痔漏,六瘤,惡瘡。

天才 初開瘡口,緊峻之藥。

白礬( ,五錢) 雄黃(三錢) 信石(生) 砂(生) 朱砂(各二錢) 膽礬(生) 乳香 沒藥(各一錢半)

地才 次去死肉,緊緩之藥。

白礬( ,五錢) 雄黃(三錢) 信石( 過) 朱砂(各二錢) 砂(生) 膽礬(生) 乳香 沒藥(各一錢半) 兒茶 血竭 輕粉(各五分) 麝香 片腦(各少許)

人才 又次生新肌,去瘀肉,緩慢之藥。

白礬( ,五錢) 雄黃(三錢) 赤石脂( ) 兒茶 朱砂(各二錢) 砂(水煮乾) 膽礬( ) 乳香沒藥 輕粉 血竭(各一錢半) 麝香 片腦(各少許)
上末,用秫米糊為錠子,如豆大帶扁些,陰乾;又作藥線如麻黃樣。先用鐵罐膏點頭,令黑;次 此錠,膏藥貼上,三日一換藥。腐肉不盡出者,可更用下品錠子及針頭散,取盡腐肉。止有膿汁不乾者,用生肌乾膿散,摻瘡口,膏藥貼上。如要生肌,速用生肌散摻瘡口上,膏藥貼之。

碧玉錠子 治瘰癧,惡瘡。

銅青(三錢) 膽礬(生) 白礬( ) 白丁香 信石( ) 砂(生) 雄黃 朱砂 乳香 沒藥輕粉(各一錢) 麝香 片腦(各少許)
上末,稠糊為錠子,如豆大帶扁些,及作藥線,陰乾。先用拔毒膏點破瘡口,上貼膏藥,直至腐肉去盡,只貼膏藥,以肉生滿為度。

有一老媼,亦治此証,索重價始肯醫治。其方法,乃是下品錠子, 瘡內,以膏藥貼之,其根自腐,未盡再用。去盡,更搽生肌藥,數日即愈,人多異之,予見其治氣血不虛者果驗;若氣血虛者,雖潰亦不愈。

〔餅〕

項後側,少陽經中疙瘩,不辨肉色,不問大小及月日深遠,或有赤硬腫痛用。

生山藥(一塊,去皮) 蓖麻子(一粒)
上研勻,攤貼之如神。(丹溪云︰山藥補陽氣,生者能消腫硬。經曰︰虛之所在,邪必湊之,留而不去,其病為實。非腫硬之謂乎,固其氣則留滯,自不容不行。)

清涼散餅

山茨菇(生用) 良薑(等分)
上俱搗為餅,去汁罨之,能散去寒熱。或以山茨菇磨,調酒服大妙,此藥大能散 如神。

香附餅 治瘰癧腫核,或風寒襲於經絡,結腫或痛。

香附子(不拘多少)
上末。酒和為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用薑汁作餅。

治瘰癧不問有頭無頭者
上用大蜘蛛五個,晒乾細研,酥調如面脂,日二度敷之。蜘蛛用屋篆頭結綱者,其他不可用。

又方 用黃顙魚破開,入蓖麻子二三十粒在肚內,以綿纏定,于廁坑內放,冬三月,春秋二月,夏一月,取出洗淨。用黃泥固濟,文武火煨帶性,爛研為末,香油調敷,及治瘡。

〔膏〕

荔枝膏 治瘰癧。

荔枝肉(一兩) 輕粉 麝香 白豆蔻 川芎 砂仁(各半錢) 朱砂 龍骨 血竭 乳香(各一錢) 全蠍(五枚)
上將荔枝肉擂爛,軟米飯和為膏。看瘡大小攤貼。如有三五個者,止去點為頭者妙。

琥珀膏 治頸項瘰癧,初發如梅子。腫結硬強,漸若連珠,或穿穴膿潰,肌汁不絕,經久不瘥,漸成 疾,並皆治之。

琥珀(一兩,細研) 丁香 木香(各三分) 桂心(半兩) 朱砂 白芷 當歸 木鱉子(去殼)防風(去蘆) 木通(各半兩) 黃丹(七兩) 垂柳枝(三兩) 松脂(二兩) 麻油(一斤二兩)
上除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為細末。餘藥細繞,以油浸一宿,入鐺中以慢火煎,候白芷焦黃,漉出;次下松脂末,濾去滓再澄。清油卻入鐺中,慢火熬下黃丹,以柳木篦不住手攪,令黑色滴水中成珠不散,看軟硬得所,入琥珀等末,攪勻,瓷器盛。用時看大小,用火 紙上勻攤貼。

蜂房膏 治熱毒氣毒結成瘰癧。

露蜂房(炙) 蛇蛻(炙) 玄參 蛇床子 黃 (銼,各三分) 杏仁(一兩半) 亂髮(雞子許) 鉛丹蠟(各二兩)
上先將前五味銼細,綿裹,用酒少許浸一宿,勿令酒多。用油半斤,內杏仁、亂髮,煎十五沸,待發消盡,即綿濾更下鐺中;然後下丹、蠟又煎五七沸,即瀉出於瓷盆中盛。取貼瘡上,一日一換。

鐵筒拔毒膏 治癰疽、癤毒、瘰癧、六瘤、疔瘡、頑癬、痔漏、痣 、惡瘡、腫瘍,一切惡肉惡核等毒。已成者,貼破膿腐即去;未成者,自然消散。其毒雖不能全消,亦得以殺其毒也。

蕎麥秸灰 桑柴灰 礦鍛石(各三碗) 真炭灰(一盞)
上將四灰和勻,用酒漏一個,將棕帕塞住竅。用水三十碗,熬滾淋灰汁。將汁複熬滾,複淋過,取淨藥力慢火入瓷罐煎熬,以紙數重固口,熬至一碗為度。乘滾入礦鍛石末攪勻,如糊之樣,入黃丹取如微紅之色,密封固罐口候冷;次日將濃實瓷罐收貯,密塞其口。每用少許,塗毒頂之上,即時咬破,不黑又貼,以黑為度。如藥乾以唾調塗。如要急用,只將燒大柴灰九碗,鍛石三碗,淋灰汁熬濃汁如前,製用。更有枯瘤膏、十陳膏,治法並同。

黑虎膏 治瘰癧諸瘡神效。

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當歸(各一兩) 木鱉子(五錢) 穿山甲(三錢) 亂髮(一丸) 蛇蛻(一條) 麻油(一斤) 黃丹(水飛炒, 八兩,無真的,以好光粉代之,妙) 乳香(一兩) 沒藥(五錢) 阿魏(一錢半)
上將前九味,銼碎,入油浸五七日,煎熬微黑,濾去渣。入黃丹慢火熬成膏,候冷入乳香、沒藥、阿魏末,攪勻,油紙攤貼。

十香膏 治五發、惡瘡、結核、瘰癧、疳 、疽痔。

沉香 麝香(各一錢) 木香 丁香 乳香 甘松 白芷 安息香 藿香 零陵香(各五錢,為細末) 當歸 川芎 黃 木通 芍藥 細辛 升麻 白蘞 獨活 川椒 本 菖蒲 濃朴 商陸根 木鱉子 官桂(各二錢,銼) 桃仁 柏子仁 松子仁 杏仁(各五錢)槐枝 桑枝 柳枝 松枝(各二兩,銼) 沒藥 輕粉 雄黃 朱砂 雲母石 生犀角 亂髮灰 白礬灰(各二兩,另研如粉) 真酥 羊腎脂 豬脂(各二兩) 黃丹(一斤) 清芝麻油(三斤)
上先用木炭火煉油香熟,下一十六味銼碎藥,並四枝、四仁,熬至紫黑色,出火濾去渣;入酥脂煎十餘沸,再以新綿濾過,油澄清,拭鐺令淨;再入火上煎油沸,下丹,用濕柳枝作篦子,不住攪熬一日,滴在水中成珠不散則成也,離火入十味藥末攪勻,再上火,入雲母等粉八味,輕煎令沸,出火不住攪一食時,於瓷盒內密封收。每用量瘡口大小,緋帛上攤貼之,腸胃癰疽可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溫酒送下。

又方 治瘰癧已破,核不腐,致瘡口不斂。或貼琥珀膏,不應,用時效針頭散敷之以去腐肉,以如神散敷之,更服益氣養榮湯。若氣血虛者,先服益氣養榮湯,待氣血稍充,方用針頭散,仍服前湯。

〔丸〕

治瘰癧上先於瘡上灸三壯,然後用藥潰作瘡口。用新活鱔魚截長一指大,批開,就掩在瘡口上。少時,覺瘡內癢,急揭起魚,覷魚上有細蟲如馬尾一節,蟲出如卷。三五次取盡蟲子後,用斂瘡口藥。

龍腦 乳香(各一字) 麝香 粉霜 雄黃 輕粉(各半錢)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小麥大。每用一丸兩丸, 在瘡口內,覺腫痛是效。

洗方拔毒湯 治瘰癧,百雜瘡腫,悉能內消。

防風 荊芥 羌活 獨活 細辛 本 川芎 白芷 大黃 苦參 當歸 赤芍藥 威靈仙 玄參

何首烏 黃柏 甘草 蜂房 甘松 藿香 蒼朮 石菖蒲 零陵香 枸杞子
上蔥白、川椒煎水熱洗,又用綿布二帖,煮熱蒸熨。

針灸法

《靈樞‧寒熱篇》黃帝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然?岐伯曰︰此皆鼠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鼠 之本,皆在於藏,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上經一章,皆從經脈取臟腑之本,以治瘰癧之本也。其末出於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或入缺盆中者,當於手足少陽經取之,或針、或灸如後穴。

〔扁〕 瘰癧︰天井 肩井

〔撮〕 瘰癧︰天井(半寸,灸七壯瀉之)

〔東〕 腋下腫,馬刀挾癭,善自嚙舌頰,天牖中腫,寒熱︰臨泣 丘墟(各一分,灸五壯)太沖(一分,灸三壯) 腋下頸項腫︰天池(順皮三分,灸七壯) 如頷腫,加後溪(二分,灸五壯) 腋下腫馬刀、挾癭,喉痺︰陽輔(五分,灸二七壯) 申脈(一分,灸三壯,立愈)

〔甲〕 胸中滿,腋下腫馬刀、 ,善自嚙舌頰,天牖中腫,淫爍脛酸,頭眩,枕骨頷腮痛,目澀身痺,洒淅振寒,季肋肢滿寒熱,脅腰腹膝外 痛,臨泣主之。馬刀腫 ,淵腋、章門、支溝主之。出於頦下,或至頰車者,當於手足陽明經取之,或針、或灸如後穴。三里(足陽明) 合谷(手陽明)

〔丹〕 搗生商陸根作餅子,置於瘰癧上,艾柱灸餅子上,乾即易之,灸三四餅。

〔世〕 當 上貼肉灸十四壯,神效。

〔東〕 瘰癧、馬刀,將先出一瘡,用四楞鐵環定住,不令出移,破作口子。以油紙捻之,勿令合了,以絕其瘡之源,其效至速。如瘡不破,或病患不肯破,更以藥塗之,三日一易之,以龍泉散主之。(方見前。)此穴治瘰癧之秘法。蓋瘰癧屬肝膽二經,故患在耳前後、項腋之間,男子多因恚怒,虧損肝經之血,陰火內作,或不慎起居,耗損腎水不能生肝血。婦女多因恚怒,傷肝火,動血燥,或鬱結傷脾,火動血耗。或患於胸乳間,亦屬前經。此証若因恚怒傷肝,氣血壅遏而不愈者,宜灸此穴,疏通經絡。若因久郁怒,元氣虧損而不愈,當推其所屬而調補化源。如取其穴,當以指甲掏兩肘、兩肩四所,患處覺酸麻方是其穴。

又方 灸瘰癧未成膿者,用大蒜切片,如三錢濃安患處,用艾壯于蒜上灸之,至三五壯換蒜,每日灸十數蒜片,以拔鬱毒。如破久不合,內有核,或瘀肉,此因血氣不足,不能腐爛,以銅錢挺輕輕連衣膜取去,縱取重亦不痛,不必畏懼。更用江西豆豉為末,唾津和為餅,如前灸之,以助陽氣。內服補藥,外貼琥珀膏,或太乙膏,瘡口自合。

肩尖肘尖二穴圖\ps96a4.bmp (缺)

《靈樞》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肺脈微澀為鼠 ,在頸、肢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