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明 王肯堂

發表

《內經》曰︰汗之則瘡已。東垣云︰東南二方者,在人則為丙,小腸熱甲膽風,小腸與膽,皆居其下,其性炎上,其瘡外有六經之形証,內無便溺之阻隔,飲食如故,清便自調,知不在裡,非疽瘡也,止癰癤也。小則為癤,大則為癰,其邪所受於下,風濕之地氣,自外而來侵加於身者也。經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此瘡自外而入,是丙小腸左邊,入於膽作痛而非癢也。此二方皆主血,血為病必痛。此元氣不足,營氣逆行,其瘡初出,未有傳變,在於肌肉之上,皮毛之間,只於風熱,六經所行經絡地分出矣。宜瀉其風濕熱,醫者只知陰覆其陽則汗也。此宜發汗者,乃濕熱郁其手足少陽,致血脈凝逆,使榮衛周身元氣消弱也。其風熱鬱滯於下,其面色必赫赤而腫,微黯色,東方青,埋沒之色也。風木之性上沖,顏必忿色,其人多怒,其瘡之色亦赫赤腫硬,微帶黯色,其瘡之情勢,亦奮然高起,結硬而作痛也,其脈止在左手,左手主表,左寸外洪緩,左關洪緩而弦,是客邪在於血脈之上,皮膚之間,宜急發其汗而通其榮衛,則邪氣去矣。以托裡榮行湯主之。劉宗濃曰︰前論大要三法即此。瘡宜汗之,及先托裡,恐邪氣入內,言外因也。宜先疏內,以絕其源,言內因也。當和榮衛,謂不內外因之証也。故瘡之發於皮表者,因大略言汗,其汗下和之間,然亦有外治之次第焉。如郭氏治驗云︰一婦人五十九歲,右耳下天容穴間,患一疔瘡,其頭黑大 ,四邊泡起,黃水時流,渾身麻木,發熱譫語,時時昏沉,六脈浮洪,用烏金散汗之。就以 針,先刺瘡心不痛,周遭再刺十餘下,紫黑血出,方知疼痛,就以寸金錠子, 入瘡內,外用提丁錠子,放於瘡上,膏藥貼護,次日汗後,精神微爽,卻用破棺丹下之,病即定,其疔潰動。後用守效散貼塗,紅玉錠子 之,八日其疔自出矣。茲所謂審脈証汗下之間,外治次第如此。殊勝不察脈証,但見發熱譫語,便投涼劑與下,或兼以香竄之藥,遂致誤人者遠矣。

丹溪曰︰癰疽因積毒在臟腑,非一朝夕,今發於外宜以標本為治,當先助氣壯胃,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為佐,參以經絡、時令,使毒氣外發,此正仲景解表用麻黃、桂枝之意。施治之早,可以內消,此乃內托之本意也。

托裡榮衛湯 治癰疽疔腫。及無名腫毒。

桂枝(七分)人參 黃耆 紅花 蒼朮 柴胡 連翹 當歸身 羌活 黃芩 防風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盅、酒一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加味當歸飲子 治諸瘡瘍,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火鬱則發之。

當歸 生地黃 升麻(各五錢) 防風(二錢五分) 荊芥穗 何首烏(各二錢) 紫胡 白芍藥 川芎 羌活 黃 (各二錢) 紅花 蘇木 甘草(各一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遠服。沐浴取微汗效速,使血氣通和,服之應效。

人參敗毒散

人參 獨活 柴胡 桔梗(炒) 羌活 枳殼(麩炒)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盅,薑三片,煎一盅。服後服內托複煎散。

郭氏神效烏金散 治癰疽、疔腫、時毒、附骨疽、諸惡瘡等証。若瘡黑陷如石堅,四肢冷,脈細,或時昏昧,譫語、循衣,煩渴,危篤者,服此汗之瘡起。

蒼耳頭(端午日午時收) 小草烏頭 火麻頭(火日收) 木賊(去節) 蛤蟆頭 樺皮節(酥炙)麻黃(去根、節)
上晒乾,各等分。同入瓷器內,鹽泥固濟,炭火內從早 至申分,如黑煤色為度,碾
為末。每服二錢,病重者三錢,用熱酒調下;未汗再一服,如汗乾,卻服解毒疏利之藥。如修合此藥,必選天晴、好日,于靜室中,勿令雞犬、貓畜,及陰人見也。又名首功玄黑散。

奪命丹 治諸般腫毒、疔疽、惡瘡。

蟾酥 輕粉(各五分) 朱砂(三錢) 白礬(枯) 寒水石 銅綠(各一錢) 蝸牛(三十一粒,另研) 乳香 沒藥 麝香(一錢)
上件為細末。將蝸牛另碾一處丸,如丸不就,用好酒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生蔥三五莖,嚼極爛,吐於手心,包藥在內,熱酒和蔥送下,如重車行五七里,汗出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

蟾酥丸 治疔黃,一切惡瘡。

川烏 蓮花蕊 朱砂(各一錢半) 乳香 沒藥(各二錢) 輕粉 蟾酥(各一錢) 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糊為丸,豌豆大。每服一丸,病重者二丸。依前法服,取汗。
上三方,郭氏稱為首藥,皆主乎發散。首出太陽例,後二方出少陰例,然皆劫劑也,智者當較輕重陰陽之分,取擇用之。

寸金丹 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壽丸,六名來蘇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非人勿示此方。若有人患瘡,身未爛者,與三丸服之,咽下便活。
如口噤,但斡開牙關,研化三丸,灌下喉中立生。此方治發背、腦疽、癰腫、偏身附骨腫痛。先覺時飲水,口中煩渴發熱,四肢沉重,體壯熱。

麝香(一分) 南乳香 烏金石 輕粉 雄黃 狗寶 沒藥(各一錢) 蟾酥(二錢) 粉霜 黃臘(各三錢) 砂(五錢) 鯉魚膽 狗膽(各一個,乾用) 金頭蜈蚣(七條,全者,酥炙黃色) 頭首男孩兒乳(一合)
上件為細末。除黃臘、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同和丸如綠豆大;小兒丸如芥子大。每服一丸,病重者,加三丸,白丁香七個。研爛,新汲水調送下,用衣服蓋之睡,勿令透風,汗出為度。大段疼痛,如無頭瘡腫,不過三服立效。眼藥後吃白粥、瓜齏,就睡大妙。

烏金散 治疔毒腫痛。

牙皂(四分) 人言(製) 蟾酥 麝香(各五分) 血餘( 過) 蛇蛻( 過) 蜂房( ,各一錢)蟬蛻(酒洗) 血竭 乳香(炙) 僵蠶(炒去絲,各二錢) 辰砂(研,水飛) 雄黃 穿山甲(炙黃,各二錢五分) 全蠍(三錢,湯泡七次) 天龍(四錢,酒炙去頭足) 川烏尖 沒藥(炙)
上各為細末,稱準分兩,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蔥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勝金丹 治症同前。

麝香 白砒(製各五分) 蟾酥(一錢) 雄黃 辰砂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五分) 全蠍(泡,炙)
上為細末,炙和勻。服法同前。

奪命丹 治証同前。

輕粉 麝香 白砒(製,各五分) 白礬( ) 辰砂(為衣) 血竭(各一錢) 蟾酥(乾者二錢,酒化入藥) 銅綠 寒水石( ) 乳香 沒藥 雄黃(各二錢) 蝸牛(二十一個,連殼)
上為末。先將蝸牛研爛如泥,勻和前藥為丸,如綠豆大。如丸不就,加好酒打三五百下。每服二三丸,先用蔥白三寸與病者嚼爛,吐于男左女右手心,將藥丸裹入蔥白,用無灰酒三四盞,溫熱送下,被蓋取汗為度。重者不過三服。
上自烏金散以下,皆治毒瘡初發,憎寒壯熱面赤,身拘急疼痛者,取汗之峻劑。東垣雖左袒汗而托裡榮衛,一方則固。丹溪所謂,助氣壯胃,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為佐者也,與烏金、奪命之取汗異矣。當歸飲子亦同此意,而微有氣血溫涼之分焉,故與敗毒散同列為發表之方。而後所列東垣分經諸方,則正丹溪所云云,雖曰解表,不以取汗為功,尤可師法,學人詳之。

〔垣〕 通父家翟梗,于尻臀上足太陽經生癰,堅硬腫痛大作,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

內托羌活湯

羌活 黃柏(酒洗,各二錢) 防風 本 連翹 當歸(各一錢) 肉桂(三分) 甘草(炙)蒼朮 陳皮(各五分) 黃耆(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酒二大盞,水一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空心。以夾被蓋覆其癰,使藥行罷去之,一服愈。

〔丹〕

王姑丈七十餘,患項疽,脈實而稍大,此因憂悶而生,太陽經治之。

歸頭(二錢) 黃柏(一錢半,酒) 黃耆 羌活 地黃(酒) 黃芩(酒炒) 桔梗(一錢) 黃連(酒炒)連翹 防風 甘草(生)人參 陳皮 防己 澤瀉(五分)
白水煎服。

淨腋湯 治皮膚癢,腋下瘡,背上瘡,耳聾耳鳴。

麻黃 草蔻 防風 柴胡 黃芩(酒) 蒼朮(各一錢) 桂枝 羌活(各二錢) 桔梗 甘草 生地(各五分) 當歸梢(七分) 紅花(少許) 升麻(半分) 連翹(一錢半)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尹老,家素貧寒,形志皆苦,於手陽明經分出癰,第四日忽腫,幼有 疝,其臂外皆腫痛,先腫在陽明。左右寸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緩有力,此癰得自八風之變,以脈斷之,邪氣在表,然其証大小便如故,飲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裡也,不惡風寒,止熱躁,脈不浮,知不在表也,表裡既和,知邪止在經脈之中,凝滯為癰,出身半以上,風從上受之也,故與卻寒邪,和經脈中氣血,使無凝滯也。

白芷升麻湯

白芷(七分)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甘草(炙) 黃芩(生) 歸梢 生地(各一錢) 酒黃芩 黃 連翹(各二錢) 中桂(少) 紅花(少)
上水酒各一盞,同煎至一盞。臨臥熱服,一服愈。此証雖曰經脈之中,然得之自八風之變,其藥製度皆發表之意。

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瘡頂陷下,作黑眼子,其脈弦洪,按之細小。

升麻 連翹 葛根(各一錢半) 肉桂(三分) 黃 歸身 甘草(炙,各一錢) 黍粘子(五分)黃柏(二錢)
上作一服。水一盞,酒半盞,煎至一盞,二服愈。

〔羅〕 汗之則瘡已。丁巳年,委予從軍。回住曹州,有趙同知舅,經歷。病頭面赤腫,耳前後尤甚,疼痛不可忍,發熱惡寒,牙關緊急,涕唾稠粘,飲食難下,不得安臥。一瘍醫,腫上砭刺四五百餘針,腫赤不減,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予往診視,其脈浮緊,按之洪緩,此寒覆皮毛,鬱遏經絡,熱不得升,聚而赤腫。經云︰天寒地凍,則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內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人脈亦猶是也。又曰︰冬月閉藏,水冰地坼,故用藥多而少針石也,宜以苦溫之劑,溫經散寒則已,所謂寒致腠理,以苦發之,以辛散之也,宜以托裡溫經湯。麻黃苦溫發之者也,故以為君;防風辛溫散之者也,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肌出汗,專治陽明經中之邪,故以為臣;血流而不行者則痛,以香白芷、歸身辛溫,以破血散滯;濕熱則腫,蒼朮苦甘溫,體輕浮,力雄壯,能泄皮膚腠間濕熱;人參、甘草甘溫,白芍藥酸微寒,調中益氣,使托其裡也,故以為佐。各銼如麻豆大,同秤水煮餌之,以薄衣覆其首,以濃被覆其身,且臥于暖處,則經血溫,腠理開,寒乃散,陽氣伸,大汗出,腫減八九;再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黍粘子,痛腫悉去,經言汗出則瘡已,信哉。

托裡溫經湯 治寒覆皮毛,鬱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而赤腫,痛不可忍,惡寒發熱,或相引肢體疼痛。

麻黃(去根、節) 白芷 當歸(各二錢) 防風(去蘆) 葛根(各三錢) 升麻(四錢) 甘草(炙) 白芍藥(各一錢半) 人參 蒼朮(各一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秤一兩,水二盞,先煮麻黃令沸熟去沫,再下餘藥,同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訖,臥于暖處,即以綿衣覆之,得汗而散。

〔垣〕 蒲津,王世祥,年七十。感寒濕地氣,二月間得附骨癰,於左腿外側足少陽之分,少侵足陽明分,闊六七寸,長一小尺,堅硬漫腫,不辨肉色皮澤,深以指按,至骨大痛,又行步作痛,與藥下咽,疼痛立止,二日後柔軟而腫消矣。

內托黃 酒煎湯

柴胡 黍粘子(各錢半) 連翹 肉桂(各一錢) 黃 當歸梢(各二錢) 黃柏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七分)
作一帖。好酒一盞半,煎至一盞,大溫空心食消盡服之,少時以早膳壓之,使不令大熱上攻,犯上中二焦也。

賈德茂男,十歲。四月天氣大熱,於左足大腿近膝股內,足厥陰肝之經,少侵足太陰脾之經分,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腫,皮澤木硬,痛勢甚大,其脈在三部細弦,按之洪緩,略有力。

內托黃耆柴胡湯

黃耆(二錢) 柴胡梢(一錢) 羌活(五分) 連翹(一錢二分) 肉桂(三分) 土瓜根(酒製,一錢)生地(一錢) 黃柏(酒洗,三分) 當歸尾(七分半)
上作一服。酒一盞,水三盞,煎至一盞。空心熱服,一服愈。
上方皆東垣及羅謙甫、丹溪隨癰疽所發分野製之也,其方皆以發表為先,不過一二服而愈。如癰疽發在太陽經分野,必用防風、羌活;陽明經分野,必用香白芷、升麻;少陽經分野,必用柴胡;太陰經分野,必用芍藥、升麻;少陰經分野,必用獨活;厥陰經分野,必用青皮、柴胡,皆以桂佐之。身半以下者,必用酒、水多,熟煎之,空心服,使藥下行,身半以上者,必用酒、水少,帶生煎之,臨臥服,使藥上行。脈細小無力,必于本經藥中加辛熱劑,脈洪大有力,必于本經藥中加苦寒劑。隨証加減,活潑潑地,其效如神,真良醫也。

辛涼解表

脈有力而數者,春夏者宜之。其藥則前條東垣、謙甫、丹溪諸方(除托裡溫經湯) 皆是也。

〔丹〕 呂孺人,惡寒發熱,腹上有小疽,此血少有熱,與此藥。

白朮 川芎(三錢) 赤芍藥 連翹(二錢半) 陳皮 黃芩 防風(二錢) 木通(一錢半) 甘草(五分) 分五帖,水煎服。

又治一好酒老媼腦疽,脈弦緊急且澀,用大黃,酒煨、細切,酒拌炒為末,又酒拌炒人參,人薑煎調一錢重,過兩時再與,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覺病已,亦辛涼解表之意。

當歸拈痛湯 治一切風濕熱毒,浸淫瘡瘍,下注濕毒,腳膝生瘡赤腫,裡外兼瘡,膿水不絕,或癢或痛,脈沉緊實數動滑者,並宜服之。

羌活 人參 苦參(酒製) 升麻 葛根 蒼朮(各二錢) 甘草(炙) 黃芩(酒製)茵陳葉(酒炒,半兩) 防風 當歸身 澤瀉 知母(酒製) 豬苓(各三錢) 白朮(一錢半)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臨睡再服之。

按︰此足太陽、陽明、三陰藥也,東垣本處為治腳氣濕熱之劑,然世人用治以上諸瘡甚驗故錄之。

縮毒全粉散(《鬼遺》) 治但疼痛,不急脹。

干葛 甘草 鬱金 川芎 栝蔞根 白芷(各等分)
上並生為末。每服一錢,溫酒入蜜調下,不拘時。此藥大散五臟積毒凝滯,日三服。

複煎散 治癰疽,發背。

黃柏 黃芩 黃連 知母 生地黃(酒洗,各一錢) 防己 山梔 羌活 黃耆 麥門冬 甘草(炙) 獨活 人參(各半錢) 當歸尾(二錢) 陳皮 防風梢 甘草梢(生) 蘇木 當歸身五味子 豬苓 本 連翹 桔梗(各一錢半)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隨証上下食前後服。

羌活當歸湯(腦疽) 黃柏當歸湯(發背) 黃連消毒飲(腦疽) 內托升麻湯(乳癰) 散腫潰堅湯升麻調經湯(並瘰癧) 東垣連羌散堅湯 消腫湯(並馬刀) 柴胡通經湯(馬刀) 郭氏升麻牛蒡子散(時毒) 中和湯(時毒)

辛平解表

不寒不熱,半陰半陽者,宜之。

良方升麻和氣飲 治瘡腫、癤疥、癢痛。

甘草 陳皮(各一兩半) 芍藥(七錢半) 大黃(半兩,煨) 干葛 蒼朮 桔梗 升麻(各一兩)當歸 茯苓 白芷(各二兩) 乾薑 枳殼(各半錢) 《三因方》有濃朴(半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

按︰此手足太陰、陽明經藥也,五積散加減法,世俗多用之,故收入。蓋欲燥脾胃勝濕和氣,為治瘡之劑,然臨証而不通變,恐未合宜也。

加味當歸飲子(見前)

聖濟總錄金針散 治發背,諸瘡腫。

皂角針(春取一半新,採一半黑者)
上一味不拘多少,晒乾為末。食後,酒調二三錢服。

按︰丹溪曰︰此藥治癰疽,已破未破皆用,直領到潰處,謂當入群隊中用也。

辛溫解表

脈無力而緩者,秋冬者,宜之。

精要十宣散

人參 當歸 黃耆(各二兩) 川芎 防風 濃朴 桔梗 官桂 甘草 白芷(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加至六錢止。熱酒調下,日數服以多為妙。不飲酒者,用木香濃煎湯下,然不若酒力之勝也。許學士云︰此方得於都下異人,濟苦者不可勝數。陳無擇謂︰此藥在第四節服者非也,早服中病者,必消散。

《衛生寶鑒》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如瘡盛形贏,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其宜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故此方用之於癰疽初發,或已發,或內托。然瘡証脈緩澀,或身倦惡寒熱少,脈弦或緊細者,宜用之,散風寒助陽之劑也,表裡氣血之藥。若施之於積熱 毒,更不分經絡、時宜,不能無誤也。

丹溪曰︰《精要》謂,排膿內補十宣散,治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誠哉是言也。若用之於些小癰瘡,與冬月時令,盡收內托之功;若于冬月腫瘍用之,亦可轉重就輕,移深為淺。若潰瘍於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溫散,佐以防風、白芷,吾恐雖有參 ,難為倚仗。比見世人用此者,不分癰疽、冬夏,無經絡,無前後,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危哉。

十六味流氣飲 治無名惡腫,癰疽等証。

川芎 當歸 芍藥 防風 人參 木香 黃耆 官桂 桔梗 白芷 檳榔 濃朴 烏藥 甘草 紫蘇 枳殼
上 咀,水煎服。

按︰此表裡氣血藥也,複以疏風助陽之劑,世俗多用之,故收入。非脈之洪緩、沉遲、緊細者,不宜用此。每見外科諸家載此,往往不分經絡、脈証,不具時宜,但云化毒消腫。有云不退者,加以補氣血之藥。蓋又使入不能無疑也,用者當觸類而長之。

凡治瘡瘍,不審元氣虛實,病在表裡,便服敗毒、流氣等藥,必有失誤。蓋敗毒散發表藥也,果有表症,止宜一二服,多則元氣損,毒愈盛,雖有人參亦莫能補。流氣飲耗血藥也,果氣結胸滿,只宜二三服,多則血反致敗,雖有芎歸亦難倚仗。丹溪曰︰此不系膏粱丹毒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也。

千金托裡散 治一切瘡腫、發背、疔瘡。

黃耆(一兩半) 濃朴 防風 桔梗(各二兩) 連翹(二兩二錢) 木香 沒藥(各三錢) 乳香(二錢) 當歸(半兩) 川芎 白芷 芍藥 官桂 人參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一大盞,煎三二沸,和滓溫服。

辛熱解表

脈無力而遲者,陰証者,大寒之時者宜之。

托毒散(《鬼遺》) 治癰疽初起,高腫發痛不定,喘息氣粗。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 當歸 麻黃 甘草 官桂 川芎 羌活 石韋 龍膽草
上九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薑三片,鹽少許,同煎。

丹溪治一男子,年五十餘,形實色黑,背生紅腫近胛骨下,痛甚,脈數而洪緊,食亦嘔,正冬月。與麻黃桂枝湯,加酒黃柏、生附子、栝蔞子、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半夏、生薑,六帖而消,此非內托之意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