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明 王肯堂

分經絡(四)

人身之有經絡,猶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經絡,猶捕賊不知界分,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況手足十二經絡。有血氣多少之分,如手少陽三焦、足少陰腎、太陰脾多氣少血,手厥陰心包絡、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多血少氣,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多氣多血,此其大較也。多血少氣者易愈,多氣少血者難療,氣多之經可行其氣,血多之經可破其血,不可執一也。 丹溪曰︰六陰經六陽經分布周身,有多氣少血者,有多血少氣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一概論也。若夫要害處,近虛處,怯薄處,前哲已曾論及,惟分經之言未聞也。何則?諸經惟少陽、厥陰經之生癰疽,理宜預防,以其多氣少血也。其血本少,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危証。又云︰少陽經多氣少血與厥陰經同,少陽有相火,尤甚於厥陰經者,其有不思本經少血,遽用驅毒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請述一二成敗之跡,以告來者。予族叔父,平生多慮,質弱神勞,年近五十,忽右膊外側廉上生結核,身微寒熱而易怒,食味頗濃。脈之,俱浮大弦數,而重似澀。予曰︰此多慮而憂傷血,時在初秋,勿輕視之,宜急補以防變証,以人參一斤作膏,下以竹瀝。病者吝費,招一外科,以十宣、五香散相間與服。旬日後,一日大風拔木,病者發熱,神思不佳。急召予視之,核稍高碩,似有膿,於中起一紅線,延過肩後,斜走繞背脊,過入右脅下,不痛,覺肩背重而急迫,食有嘔意,脈同前但弦多耳。急作人參膏,入芎、朮、生薑汁飲之,用人參三斤,瘡潰膿乾。又與四物湯,加參朮、陳皮、甘草、半夏、生薑,百餘帖而安。此等若在春令,雖神仙不治也。幸而在秋金之令,不幸因時下暴風,激起木中相火而致此,自非參膏驟補,何由得免。(此正涓子所謂補填臟腑之法也。

又一人腿外廉生紅腫;一人脅下生紅腫,皆由庸醫誤下之而死,詳見後條。)或曰︰太陰經非多血少氣者乎,何臀疽之生,初無甚苦,往往間有不救者,吾子其能治之乎?予曰︰臀居小腹之後,而又在其下,此陰中之陰也,其道遠,其位僻,雖曰多血,氣運不到,氣既不到,血亦罕來,中年以後,不可生癰,才有痛腫,參之脈証,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舒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可不慎歟﹗

東陽李兄,年逾三十,形瘦膚濃,連得憂患,又因作勞,且過於色,忽左腿外廉側上,發一紅腫,其大如栗。一醫聞其大腑堅實,與承氣湯二帖下之,不效。又一醫教與大黃、朱砂、生粉草。麒麟竭,又二三帖,半月後,召予視之。曰︰事去矣。

又一李兄,四十餘,面稍白,神甚勞,忽脅下生一紅腫如桃。一人教用補劑,眾笑且排,於是以流氣飲、十宣散雜進之,旬餘後,召予視之。予曰︰非惟不與補劑,抑且多得解利,氣血俱備難矣,已而果然。(此二者皆由不預防本經,少陽少血,遽猛浪用大黃攻裡而死之者也。)

一男子年近六十,形素肥,初夏於左膊外廉側生一核,方圓二寸餘,不甚痛,召予治。診其脈息,緩大而弱。予曰︰此因憂悶而生,當氣升散之時,須急與人參膏五六斤。又看作何應。病家召他外科,以十宣散五六帖而瘡甚。予曰︰此太虛也,勿以輕小視之。病家不信,一外科仍以十宣散進之,又五六帖,瘡平陷,出清水而死。此可為因虛而生癰疽者之例。

胡經歷女,及笄,性急而形實,未許嫁,濃味積毒已深。髀骨中痛者年餘,醫以氣藥雜治之,愈而複發。至秋冬令,忽大痛發熱,醫者方悟髀樞穴上生附骨疽,在外廉側少陽之分。其濃味性急自若,自首至尾悉是五香湯、十宣散,服至瘡潰,猶與五香湯者月餘,忽一日惡寒發熱膈滿,醫者不悟升散太多,陰血已絕,孤陽狂越於上,猶恨服五香飲欠多,致膈間有滯,大服以進,一夕喘汗而死。(此二者由不預防本經,少陽血少,遽猛浪用十宣、五香表散而死之者也,可不戒哉。)

劉宗濃曰︰以上病例,不系膏粱、丹毒、火熱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脈,其瘡當自消散,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詳脈証、經絡受病之異者,下之先犯病禁、經禁,故致失手如此。丹溪又曰︰才得腫痛,參之脈証,但有虛弱,便與滋補,血氣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及氣藥,虛虛之禍,不旋踵矣。且夫火熱為病,亦有微甚,所謂君火、相火是也。瘡瘍所發,有癰疽癤 ,輕重淺深不同,或止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責于一二經,不可干擾餘經也,若東垣處方用藥是已。矧有兼風、兼濕、兼痰、兼氣、兼血、兼陰虛等証者,病本不同,治當求責。前論雖略,比之世俗外科等書,圖人形瘡樣而不分經絡者,此則大有徑庭矣。

頭部 巔(足太陽、厥陰、督脈。)頭角直耳上(中是少陽)。中行(前直鼻上巔,後直須中上巔,督脈。)第二行(足太陽,一寸五分各開兩傍,為頭第三行。)第三行(足少陽。)面部 額(足少陽、陽明。)鼻(手陽明、太陽,足陽明,督脈。)人中督脈,(手、足陽明。)唇(足陽明。)唇內(足厥陰。)承漿(足陽明,任脈。)上齒(足陽明。)下齒(手陽明。)舌(足太陰、少陰。)目內 (手足陽明,手足太陽。)目銳 (手太陽,手、足少陽。)眉至額(直鼻而上督脈,直目內 而上足太陽,直目瞳子而上足少陽,直銳 而上手、足少陽。)頰(直目內 而下足陽明,直目瞳子而下足陽明。)頰車(足少陽、陽明。)耳(手足少陽,手太陽。)目系(手少陰,足太陽。)頸項部 項中間(督脈)。拔項大筋中(足太陽)。當完骨下(手少陽,項大筋之前,耳之後也。)當耳下(足少陽。)當曲頰下(手太陽。)曲頰前(一寸手陽明。)挾喉兩旁動脈(足太陽、陽明。)缺盆中(任脈。)咽(手太陰、少陰、足太陰。)喉嚨(足少陰、陽明。)喉嚨後(足厥陰。)肩 前廉(手陽明。)後廉(手太陽。)上廉(手、足少陽。)背部 中行(督脈。)第二行(足太陽。)第三行(足太陽。)膺輸部 中行(任脈。)第二行(足少陰。)第三行(足陽明。)第四行(足太陰。)腹部 中間行(任脈。)第二行(足少陰。)第三行(足陽明。)第四行(足太陰。)腋下 中間(手厥陰。)前(手太陽。)後(手太陰。)脅部 腋直下髀樞(足少陽。)部(自肩至肘曰 。) 前廉(手陽明。)後廉(手太陽。)外廉(手太陽。)內廉(手少陰。)內前廉(手少太陰。)內後廉(手少陰。)臂部 上廉(手陽明。)下廉(手太陰。)外廉(手少陽。)內廉(手厥陰。)內上廉(手太陰。)內下廉(手少陰。)股脛部 前廉(足陽明。)後廉(足太陽。)外廉(足少陽。)內廉(足厥陰。)內前廉(足太陰。)

諸經向導藥
太陽經 上羌活,下黃柏。
陽明經 上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陽經 上柴胡,下青皮。
太陰經 上桔梗,下白芍藥。
厥陰經 上柴胡,下青皮。

手太陰肺 (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山藥 檀香 五味子 粳米 阿膠 蔥白 麥門冬 杏仁 白茯苓 麻黃 益智 丁香 桑白皮 知母 天門冬 梔子 黃芩 石膏 白豆蔻 砂仁。檀香、豆蔻為使。)

足太陰脾 (茱萸 草豆蔻 砂仁。人參、益智為使。防風 代赭石 益智 甘草 半夏 赤茯苓 當歸 蒼朮 白朮 麻子仁 黃耆 膠飴。)

通入手足太陰肺脾 (白芍藥酒浸 升麻 芍藥 木瓜 玄胡索 藿香 砂仁。)

手陽明大腸 (升麻 麻子仁 秦艽 薤白 石膏 白芷 肉豆蔻 白石脂 砂仁。白石脂為使。)

足陽明胃 (丁香 草豆蔻 砂仁 防風 石膏 知母 白朮 神曲 葛根 烏藥 半夏 升麻蔥白 蒼朮 白芷。)

通入手足陽明 (麻黃、酒 連翹 升麻 白朮 大黃、酒 葛根 石膏 白芷 檀香。佐以他藥。)

手少陽三焦 (川芎 大黃、酒 柴胡 青皮 白朮 黃 熟地黃 石膏 細辛 附子 地骨皮。)

足少陽膽 (半夏 草龍膽 柴胡。)

通入手足少陽 (青皮 柴胡 川芎 連翹。)

手厥陰心包絡 (牡丹皮 白朮 沙參 柴胡 熟地 敗醬。)

足厥陰肝 (草龍膽 山茱萸 阿膠 瞿麥 桃仁 蔓荊子 代赭石 當歸 甘草 青皮 羌活吳茱萸 白朮 紫石英。)
通入手足厥陰 (青皮 熟地 柴胡 川芎 皂角 苦茶 桃仁。)
手太陽小腸 (白朮 生地黃 赤石脂 羌活 赤茯苓 砂仁。赤石脂為使。)
足太陽膀胱 (滑石 蔓荊子 豬苓 澤瀉 桂枝 茵陳 白茯苓 黃柏 羌活 麻黃。)
通入手足太陽 (蔓荊子 防風 羌活 本 大黃酒 黃柏 白朮 澤瀉 防己 茴香。)
手少陰心 (麻黃 代赭石 桂心 當歸 生地 黃連 紫石英 梔子 獨活 赤茯苓。)
足少陰腎 (知母 地骨皮 黃柏 阿膠 豬膚 玄參 牡丹皮 敗醬 牡蠣 烏藥 山茱萸
豬苓 白茯苓 檀香 甘草 益智 天門冬 澤瀉 五味子 丁香 獨活、或用梢 吳茱萸 砂仁,黃柏 茯苓為使。桔梗 或用梢。)
通入手足少陰 (五味子 細辛 熟地 澤瀉 地榆 附子 知母 白朮。)
命門 (附子 沉香 益智 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