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証治要訣及類方 | 明 戴思恭 |
小便多者。乃下元虛冷。腎不攝水。以致滲泄。宜菟絲子丸八味丸。玄兔丹。生料鹿茸丸。
有人每日從早至午前。定尿四次。一日之間。又自無事。此腎虛所致。亦由脾腎泄。早泄而晚愈。次日又複然者也。
若小便常急。遍數雖多。而所出常少。放了複急。不澀痛。卻非淋証。亦有小便畢。少頃忽再出些小者。多因自忍尿。或忍尿行房事而然。宜生料五苓散。減澤瀉之半。加阿膠一錢。
吞八味丸。此丸須用五味子者。
睡著遺尿者。此亦下元冷。小便無禁而然。宜大菟絲子丸。豬胞炙碎煎湯下。(凡遺尿皆屬虛。古書云。實則失氣虛則遺尿。)
有盛喜致小便多。日夜無度。乃喜極傷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宜釐清飲。四七湯。各半帖。和煎。仍以辰砂妙香散。吞小菟絲子丸。或玄兔丹。
古名曰癃者。罷也。不通為癃。不約為遺。小便滴瀝。澀痛者。謂之淋。小便急滿不通者。
謂之閉。宜五苓散。燈心湯調服。暑月多有此患。止宜本藥。閉而不通。臍下脹為癃起。以燈心湯。五苓散。或洗慈湯。調獨味琥珀末。仍令其以鹽填臍下。更滴之以水。
若服涼藥不效。審是冷秘。宜炒鹽熨其小腹。或洗慈湯熏洗。有腹急而小便若不通。用劑愈甚。宜以鹽實臍中。就鹽上灼艾。十來壯。
有淋病。下諸通便劑愈。不通。用木香流氣飲。或別用通氣香劑才愈者。此乃氣淋。出于冷熱淋之外。
有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便中有如鼻涕之狀。此乃精尿俱出。精塞竅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宜大絲子丸。鹿茸丸之類。然此即膏淋。謂其非淋。亦不可。血淋一証。須看血色。分冷熱。色鮮者。心小腸實熱。色瘀者。腎膀胱虛冷。若的是冷淋。及下元虛冷。血色瘀者。並宜漢椒根。銼碎。不拘多少。白水煎候冷進。
小便澀痛。常急欲溺。及去點滴。莖中痛不可忍者。此五淋病。生料五苓散。加阿膠七分。
或五苓散。加車前子末少許。或五苓散和益元散等分。或五苓散。並可吞火府丹。佐以導赤散。
若熱極成淋。服藥不效者。宜減桂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燈心瞿麥各少許。仍令其研麥門冬草。連根車前草。白龍草蜜水調下。
若淋瀝有血者。宜加五苓散。或生料五苓飲。和五淋飲。或導赤散。仍研地錦草水解服進冷劑愈甚者。此是冷淋。宜地髓湯。下附子八味丸。有因服五苓散等藥不效者。用生料鹿茸丸卻愈。此証病。於下元虛冷之故。有小便艱澀如淋。不痛而癢者。此亦屬虛。宜八味丸。
生料鹿茸丸之類。若因思慮用心過度。致淋。辰砂妙香散。吞威喜丸。或妙香散。和五苓散。
汗多而小便赤澀。暑月多有此証。盛暑所飲既多。小便反澀少而赤。緣上停為飲。外發于汗津道不通。小腸澀閉。則水不運。下五苓散。一名導逆。內有術桂收汗。豬苓澤瀉茯苓分水道。收在其外者。使之內。又從而利導焉。發者斂之。壅者通之。義取於此。然有虛勞汗多。而小便赤澀者。卻是五內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澀而赤。不宜過用通小便之劑。竭其腎水。惟當溫養潤肺。十全大補湯。養榮湯之類。自足選用汗者。心液。心主血。
養血則心得所養。汗止津生。不待通溺。而自清矣。諸失精血。及患癰毒人。忽有小便赤澀之証。此亦是枯竭不潤之故。
(見諸血門本証)
或有氣閉。而小便不通。至臍下氣瘕結痛。以五香散。間服獨味琥珀末。以燈心湯下。
甚效。女人多有此証。
有白濁人。服玄兔丹不愈。服附子八味丸即愈者。不可不知。
有小便如常。停久才方澱濁。有小便出即如泔。若小兒泔病者。並宜釐清飲。加白茯苓半錢。
如服藥未效。宜四七湯。吞青州白丸子。及辰砂妙香散。吞玄兔丹及小菟絲子丸。山藥丸如白濁甚。下澱如泥。或稠粘。如膠。頻逆。而澀痛異常。此非是熱淋。此是精濁窒塞竅道而結。宜五苓妙香散。吞八味丸。小菟絲子丸。精者血之所化。有濁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變白。故成赤濁。此虛之甚也。何以知之?有人天癸未至。強力好色。所泄半精半血
若溺不赤。無他熱証。縱雖赤濁。不可以赤為熱。只宜以治白濁施之。
若溺赤下濁亦赤。口渴時發熱者。唇砂妙香散。吞靈砂丹。或清心蓮子飲。發熱不退。
口燥舌乾之甚者。此乃精虧內燥。腎枯不潤。四物湯。吞玄兔丹。和八味丸久服。乃效。
(附遺瀝夢遺)
遺精。得之有四。有用心過度。心不攝腎。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精色失位。
輸瀉而出者。有欲太過滑泄不禁者。有年壯氣盛。久無色欲。精氣滿泄者。然其狀不一。或小便後去多不可禁者。或不小便而自出。或莖中出而癢痛。常如欲小便者。並宜先用辰砂妙香散吞玉華白丹。佐以威喜丸。或釐清飲。別以綿裹龍骨同煎。或釐清飲。半帖。加五倍牡蠣粉白茯苓五味子各半錢。
失精夢泄。亦有經絡熱而得者。若以虛冷。用熱劑則精愈失。本事方清心丸。用黃皮腦子者。最良然亦必恍惚膈熱。乃驗其熱証也。以此見赤濁。亦有自熱而得。亦可用此。
若是用心過度。得之。宜遠志丸用交感湯。加蓮子肉。五味子吞下。仍佐以靈砂丹。
若審是思色欲不遂得之。且以四七湯。吞白丸子。甚者耳聞目見。其精即出。名曰白淫妙香散。吞玉華白丹。
若審是色欲過度。下元虛憊。泄滑無禁。宜正元飲。加牡蠣粉。肉蓯蓉各半錢。吞養氣丹。或靈砂丹。仍佐以鹿茸丸。山藥丸。大菟絲子丸。固陽丸之類。
審是壯盛滿溢者。本事方清心丸。仍服黃耆六一湯。便雖非對。緣精髓滿溢。姑以白燥之。
遺瀝。比之遺精稍少。小便有數點稠粘。莖頭微痛。或小便已停。原時方有一二滴沾 。
其病不出前所因。宜審用前藥。
夢遺。俗謂之夜夢鬼交。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遠志。蓮肉。酸棗仁炒。茯神各半錢。吞玉華白丹。固陽丸。夢遺亦備前肆証。宜審其所惑。用前藥。
治小便注杆甘瘡。用腦子二錢半。雁爪黃蓮一錢半。爐甘石一錢。蔥頭七個。陳荷葉一片。
花椒一撮。先以蔥頭荷葉花椒煎湯二碗。待溫時留瓶內。浸洗。小便干淨。將前爐甘石。用火紅。于煎至黃蓮水內。浸濕又燒又浸。燒烊為度。安於冷地上。以碗蓋之。候冷。研末入腦子和勻。將前湯洗淨。用藥末之。妙不過二三度。即愈。
三消得之氣之實。血之虛也。久久不治。氣盡虛則無能為力矣。有一僧專用黃耆飲加減。
其論蓋詳之。益血為主。三消。小便去多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中消消脾。脾氣熱燥。飲食倍常。皆消為小便。下消消腎。腎衰不能攝水。故小便雖多而渴。然小便既多。津液必竭。久而未有不渴者。謂之全不渴。未有的論。諸消不宜用燥烈峻補之劑。惟當滋養。除消脾外。心腎二消。宜用黃耆飲。吞八味丸。或玄兔丹。或小菟絲子丸。又竹龍散皆可。又用六神飲亦治腎消。惟脾消則加當歸。去黃 。三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宜常服四物湯。潤其大腸。如加人參木瓜花粉在人。仍煮四皓粥食之。糯米泔。折二。亦可冷進。
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在溺桶中滾湧。其病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豬脂。濺在桶邊如 燭淚。此精不禁。真元竭矣。
上消中消。心脾既如此熱。小便澀少而反無禁。蓋燥熱在上。虛冷在下。陰陽不交。所以成消渴。
三消久之。精血既虧。或目無見。或手足偏廢如風疾非風。然此証消腎得之為多。消心之病往往因欲飲食過多。及食啖辛熱。飲引既多。小便亦多。當抑心火使之下降。自然不渴。
宜半夏瀉心湯。去乾薑。加栝蔞干葛如其數。吞豬肚丸。或酒連丸。仍佐獨味黃連湯。多煎候冷。遇渴恣飲。久而自愈。或自糯米煮稀粥。然同穎湯。梅花湯二藥。於三消有渴者。皆可用。若因用心過度。致心火炎上。渴而消者。宜黃耆飲。加蓮肉遠志各半錢。吞玄兔丹。
仍以大麥煎湯。間下靈砂丹。
消脾。緣脾經燥熱。食物易化。皆為小便。轉食轉飢。然脾消又自有三。曰消中。曰寒中。曰熱中。宜用蓮茗飲加生地黃干葛各半錢。或烏金散。或止用蓮茗飲。
若因色欲過度。水火不受。腎水下泄。心火自炎。以致渴濁。不宜備用涼心冷劑宜堅腎水以濟心火。當用黃耆飲加蓯蓉五味各半錢。吞八味丸及小菟絲子丸。玄兔丹。鹿茸丸。加減安腎丸。皆可選用。或靈砂丹。消腎為病。比諸為重。古方謂之強中。又謂之內消。多因恣意色欲。或餌金石。腎氣既衰。石氣獨在精水無取養。故常發虛陽。不交精出。
小便無度。唇口乾焦。黃耆飲、吞玄兔丹。八味丸。鹿茸丸。加減腎氣丸。小菟絲子丸。靈砂丹皆可選用。或未效。黃耆飲加蓯蓉北五味山茱萸各四分。薺籠丸。蓯蓉丸。
又有果木渴。因多食果子所致。宜麝香之藥。
有風秘。冷秘。氣秘熱秘。又有老人津液乾燥。是名虛証。婦人分產亡血。及發汗利小便。
病後血氣未複。皆能作秘。俱宜麻仁丸。風秘之病。由風搏肺臟。傳於大腸。故傳化難。或其人素有風病者。亦多有秘。宜小續命湯。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兩蜆殼許。實者。吞脾約麻仁丸。虛者吞養正丹。冷秘由冷氣橫於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腸內氣攻。喜熱惡寒。宜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枳殼各半錢。吞半硫丸。熱藥多秘。惟硫黃暖而通。冷藥多泄惟黃連肥腸而止泄。氣秘而氣不升降。穀氣不行。其人多噫。宜蘇子降氣湯。加枳殼。吞養正丹。或半硫丸來複丹未效。佐以木香檳榔丸。欲其速通。則枳殼生用。
熱秘面赤身熱。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此由大腸熱矣。宜四順清涼飲。吞順腸丸。或木香檳榔丸。有氣作疼。大便秘結。用通劑而便愈不通。便有秘氣。強飲通之。雖通複閉。或迫之使通。因時下血者。此惟當順氣。氣順便自通。順氣之法。又當求溫暖之劑。
曾有下巴豆等藥不通。進丹附卻通。不可不知。老人虛秘。及出汗利小便過多。一切病後血氣未複而秘者。宜蘇子降氣湯。倍加當歸。吞威靈仙丸。或肉黃飲蓯蓉順腸丸尤宜。
如婦人下血而秘者。見婦人門。
傷寒陽明經熱實而閉。見諸傷門傷寒証。
宿食留滯。結而不通。腹脹氣急。胸中痞滿。宜感應丸加巴豆。
凡諸秘服藥不通。或兼他証不受藥者。用蜜皂角兌。冷秘生薑兌亦佳。
冷泄不言而喻。熱亦能瀉者。蓋冷瀉譬之鹽見火熱則凝。冷則複消。熱瀉譬之水寒則結凝熱則複化為水。此外証狀不一。疑似之間。並用先見分水丸一二服。惟傷食瀉不可用。
寒瀉。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者。理中湯或附子補中湯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湯。
五虛者。死。脈細脾寒。少氣。前後泄痢。飲食不入。元是冷瀉。因瀉而煩躁。飲水轉飲轉瀉者。參附湯。理中湯。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用之多有奇功。且如今當暑月。若的知暑瀉。自合用暑藥。的知冷瀉。自合熱藥。中間有一等盛暑。又複內傷生冷。非連理湯不可。
下泄無度。泄後卻彈過響。肛門熱。小便赤澀。心下煩渴。且又喜冷。此藥為宜。若元是暑瀉。經久下元虛甚。日夜頻並。暑毒之勢已然。而瀉不已。後用暑藥。則決不能取效。便用薑附輩。又以難施。疑似之間。尤宜用此。余生治傷寒協然自利。有用白薑黃連對半。名金銀湯。即此意也。然不若連理湯為穩。如寒瀉服上藥未效。宜木香湯。或薑附湯。六柱湯。
吞震靈丹養氣丹。手足厥逆者。兼進朱砂丹。藥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腸。難治。如瀉已愈而精神未複舊者。宜十補湯。寒瀉腹中大疼。于服前藥外。間進乳豆丸。服諸熱藥以溫中。
並不見效。登圊不迭。穢物而出。此屬下焦。宜桃花丸二五粒訶梨勒丸以澀之。
熱瀉。糞色赤黃。彈響作痛。糞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熱。煩渴小便不利。宜五苓飲。吞香連丸。
暑瀉。由胃感暑氣。或飲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熱處。証狀與熱瀉略同。宜胃苓飲。
或五苓散。加車前子少許。兼進來複丹。丹瀉。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是赤澀。未可便作熱論。的知熱瀉。方用冷劑。不然。勿妄投以致增劇。瀉止渴自止。小便赤能如常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
此由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穀不分所致。宜大七香丸。入米煎服。久而不愈者。寬中散。吞震靈丹。仍佐以米飲調香附末。
濕瀉。由坐臥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克水。梅雨陰久。多有此病。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宜朮附湯。如其人本不甚瀉。每日兩三次鴨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緣內有蒼朮。可以燥脾。
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瀉泄。俗呼為傷敗腹。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東加砂仁半錢。或七香丸紅丸子雜服。
食積腹痛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調脾飲。吞感應丸。或因食一物過傷而瀉。後複食之即瀉者。以脾為其所傷未複而然。宜健脾湯。因食冷物停滯傷脾。脾氣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瀉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東加干葛。吞酒煮黃連丸。于瀉中求之。
有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物。才方寬快。不食則無事。俗名錄食瀉。經年累月。宜快脾丸下二五粒。因傷於酒。每晨起必瀉。宜理中東加干葛。吞酒煮黃連丸或重而瀉泄頻數者。宜沖和湯。
因傷面而瀉者。養胃東加蘿卜子。炒研破一錢。痛者。更加木香半錢。瀉甚者。去藿香加炮薑如其數。瀉已愈隔年。及後期複瀉。古論云。病有期年而發者。有積故也。宜感應丸。
有每日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並無效。米飲下五味丸。或專以杜五味煎飲。宜治脾腎泄雖省節飲食。大段忌口。但得日間上半夜無事。近五更其瀉複作。此病在腎。俗呼脾腎泄。分水飲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虛甚。椒附湯。
交腸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蓋因氣不循故道。清濁混淆。宜五苓散調氣散各一錢。加阿膠末半錢。湯調服。或研黃連阿膠丸為末。加木香末少許。再以煎湯送下。
瀉血。當辨其色。色鮮為熱。色瘀為寒。熱血連蒲飲。寒血理物湯。血色鮮紅者。多因內蘊熱毒。毒氣入腸胃。或因飲酒過多。及啖糟藏炙爆。引血入大腸。故瀉鮮血。宜連蒲散。吞黃連阿膠丸及香連丸。或一味黃連煎飲。大瀉不止者。四物湯加黃連槐花。仍取血見愁草少許。生薑搗取汁。和米飲服。於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與生薑同搗汁尤好。有毒暑入腸胃下血者。一味黃連煎湯飲。
有腸風下血。以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飲調服。加入麝香少許。其應尤捷。
瀉血色瘀者。為寒血。逐氣走。冷氣入客腸胃。故下瘀血。理中湯不效。宜黑神散。米飲調下。中用附子者佳。或用膠艾湯。加米煎。吞震靈丹。
撲內損。惡血入腸胃。下出濁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酒調下。
有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風濕入腸胃。下如豆汁。或下瘀血。並宜胃風湯膠艾湯。
瀉血或淡或濁。或鮮或瘀。亦宜胃風湯。吞駐車丸。或獨瀉血。或與糞俱出。當辨其色與所感施治。
有腹痛者。乃是血不循理。故爾作痛。卻無裡急後重及纏墜等患。不可因痛認為血痢婦人因月事不通。血不循故道。從後分出者。當調其經。見婦人門。
瀉血過多。手足厥冷而眩暈者。當審其寒熱施治。不可因眩暈而便用附子熱藥。寒血猶可。熱血為害不少。
(附痔漏腸癰)
血清而色鮮者為腸風。濁而黯者為膿毒。或在糞前。或在糞後。並宜米飲湯調枳殼散。
下酒煮黃連丸。或枳殼散。或烏梅丸。此乃因登圊糞中有血。卻與瀉血不同。或用小烏沉湯和黑神散。米飲調下。糞前後有血皆可用。色瘀尤甚捷。
臟毒者。蘊積毒氣。久而始見。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此三因方五痔臟毒腸風辨之甚詳。臟毒腸風之血。出於腸臟間。五痔之血。出於糞門蝕孔處。治各不同。無擇翁烏連湯治脈痔外無形。而所下血一線如箭。或點滴下不能已。此由脈竅中來也。其方已錄千里鏡血色清鮮者。以瓦松燒灰研細。米飲調服。宜減桂五苓飲。加茅花半錢。吞荊梅花丸。仍以側柏葉同薑爛搗。冷水解下。侵些米飲佳。
如血色淡濁者。胃風湯。吞蒜連丸。或烏荊丸。或棕灰散。仍以米飲調香附末。或三灰散。
或久而不已。面色痿黃。漸成虛憊。下元衰弱者。宜黃耆四君子湯。下斷紅丸。或十全大補湯或黃耆飲。諸般腸風臟毒。並宜生銀杏四十九個。去殼膜爛研。入百藥煎末。丸如彈子大每兩三丸空心細嚼米飲下。痔漏証狀頗多。自屬外科。不複繁引。既血自內出。不可全仗外敷。宜只●散。吞釣腸丸。痔正發而血多者。亦宜自裡托之。宜千金內補散。減桂之半。
加鱉頭血尤妙。
腸癰即腸中生癰也。腹中 痛。其始發熱惡寒。証狀難辨。因下膿血。乃覺。或小腹痛滿。或小便澀滯。或膿從臍出。宜千金內補散。太乙膏。
(附痢後風脫肛)
痢疾古名滯下。以氣滯成積。積成痢。治法當以順氣為先。須當開胃。故謂無飽死痢病也。
痢疾不問赤白而知為冷熱之証。若手足和暖。則為陽。先用粟殼飲。調五苓散。進感應丸
若覺手足厥冷則為陰。當用暖劑。須常識此。
凡痢初發。不問赤白。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既起而腹內複急。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吞感應丸。或蘇合香丸。吞感應丸。
赤痢血色鮮紅。或如蛇蟲形。而間有血鮮者。此屬熱痢。宜藿香正氣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錢。粟米少許。下黃連丸。或黃連阿膠丸。茶梅丸。熱甚服上項藥未效。宜白頭翁湯。
若赤痢發熱者。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
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藥所下愈多。去愈頻者。當作冷痢。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豆蔻木香各半錢。若感暑氣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發熱。面垢嘔逆。渴欲引飲。腹內攻刺。小便不通。瘀血頻並。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佐以五苓散。白湯調服。不愈則用蜜水調。感暑成痢。疼甚而食不進者。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帖。名木香交加散。
白痢下如凍膠。或如鼻涕。此屬冷痢。先宜多飲除濕湯。加木香一錢。吞感應丸。繼進理中湯。亦有下如魷色。或如臘茶色者。亦宜用前白痢藥。
赤白雜者。宜胃苓飲加倉米一撮煎。吞駐車丸。
凡治痢須先逐去積滯。去已多。三五日後。自可兜澀。不問赤白。俱宜水煮木香丸。或水煮木香飲。真人養臟湯。或斷下丸。如白痢久而虛甚者。養臟東加熟附。赤痢加黑豆一小撮。
白痢加乾薑一錢。赤痢亦可加黃連一錢。新下者不必加此。在人活法。
禁口痢者。有得病即不能進食者。或因冷藥並藥過多不食者。卻不可拘於赤痢難用熱藥之說。當以溫中進食為先。宜治中湯。加木香半錢。或縮砂一錢。
休息痢。因兜住太早。積不盡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調理。以致時止時作。宜四君子湯。
加陳皮一錢。木香半錢。吞駐車丸。只緣兜住積滯。遂成休息。再投去積。卻用兜劑。
勞痢。因痢久不愈。耗損積血。致腸胃虛空。變生他証。或五心發熱。如勞之狀。宜蕷連飲赤多倍蓮肉。白多倍山藥。痢後調補。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即異攻散。惡甜者。
生料平胃散。加人參茯苓各半錢。諸病壞証。久下膿血。或如死豬肝色。或五色雜下。頻出無禁。有類于痢。俗名刮腸。此乃臟腑俱虛。脾氣欲絕。故腸胃下脫。若投痢藥則誤矣。六柱飲為穩。或可冀其萬一。
痢後風。因痢後下虛。不善調將。或多行。或房勞。或感外邪。致兩腳酸軟。若痛若痺遂成風痢。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風湯。將多以生樟即骨碎補。俗呼為胡孫薑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節白芷南星萆薢煎湯熏洗。
脫肛一証。最難為藥。熱則肛門閉。寒則肛門脫。內用磁石研末。每二錢。食前米飲調下。外用鐵鏽磨湯溫洗。
下痢小便不通者。黃連阿膠丸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