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証治要訣及類方 | 明 戴思恭 |
七氣致病。雖本一氣。而所以為氣者。隨証而變、三因方論最詳。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氣。所傷。有小疾在咽喉間。如綿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並宜四七湯未效。進丁沉透膈湯審知是思慮過度。宜四七湯。去茯苓。加半夏如數。仍加石菖蒲人參各半錢。審知盛怒成疾。面色青黃。或兩脅脹滿。宜調氣散。或四七湯。加枳殼木香各半錢。因驚恐得疾。心下怔忡者。見驚悸門外有七氣眩暈者。當於諸中門、中氣証取藥。
(附噎膈)
諸痞塞。及噎膈。乃是痰為氣所激而上。氣又為痰所膈而滯。痰與氣搏。不能流通。並宜用二陳湯。加枳實縮砂仁各半錢。木香一錢。或五膈寬中散。應諸痞塞脹滿。胸膈不利。或氣上逆。或腹疼痛。並宜木香流氣飲。應膈上諸般冷氣。不問痞塞。及疼痛。且與薑汁一二盞痰飲尤宜。
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逆上為痞。此乃虛痞。愈疏而痞愈作。宜於收補中。
微有疏通之意。不可十分用香劑。古方載瀉後膈痞。用理中。即此意也。因七氣所傷。結滯成疾痞塞滿悶。宜四七湯。或導痰湯。加木香半錢。或下來複丹。因冷氣滯停中脘。痞塞。並可用撾脾湯。加丁香。或丁沉透膈湯。因傷食痞塞。見諸傷門。傷食証。氣虛上逆。遂成痞塞而疼者。六磨飲。吞黑錫丹。
若痞塞服諸藥不效。大便不甚通者。宜感應丸。加巴豆或半硫丸。備急丸。木香檳榔丸通之。
因怒痞塞。見本門七氣証。諸五噎五膈。並宜五膈寬中散。不效。榖神加禾散。前痞塞 諸藥皆可選用。噎膈甚而水漿不入。藥食皆不下。食入口即吐者。當鎮墜之。宜鹽湯下靈砂丹仍以嘉禾散作末。乾點服。
五臟之積曰五積。六腑之積曰六聚。積有定形聚無定處。不問何經。並宜十味大七氣湯吞下去食積。牽牛甘遂去水積。雄黃膩粉去涎積。●砂水銀去肉積。各從其類也。
有飲癖結成塊。在腹脅之間。病類積聚。用破塊藥。多不效。此當行其飲。宜導痰湯。
何以知為飲。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漬水。或素來多痰者。是也。
又多飲人。結成酒癖。腹肚積塊。脹急疼痛。或全身腫滿。肌黃少食。宜十味大七氣湯肝積在左脅下。狀如覆杯。或如鱉。或嘔逆。或痛。在兩脅。牽引小腹。足寒轉筋。久瘧。名曰肥氣。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卻以鐵器燒通紅。以藥淋之。乘熟服。肺積在右脅下大如覆杯。氣逆背痛。或少氣喜忘。目瞑膚寒。皮中時痛。如風緣針刺。久則咳喘。名曰息賁。宜大七氣湯。如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錢。
心積起臍下。直至心。大如臂。腹熱咽乾。心煩甚。則吐血。名曰伏梁宜大七氣湯。加蒲。半夏各半錢。脾積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飢減飽見。腹滿吐泄足腫肉消。久則四肢不收。名曰痞氣。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
腎積發於小腹。奔上至心。上下無時。如奔豚走。飢見飽減。小腹急。腰痛口乾。目昏骨冷。久則骨痿。名曰奔豚。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半錢。
若腹中似若癖瘕。隨氣上下。未有定處。宜散聚湯。
若氣作痛。游走心腹間。攻刺上下。隱若雷鳴。或已成積。或未成聚。以全蠍一個。劈煎湯。調蘇合香丸。有正當積聚處。內熱如火。漸漸遍及四肢。一日數發。如此二三日又愈此不當攻其熱。
又有元得熱病。熱留結不散。遂成 癖。此卻當兼用去熱之劑。
有病 瘕腹脹。純用三棱莪朮。以酒煨服。下一物如黑魚狀而愈。或加入香附子用水煎多服取效。又有病此者。用薑蘇湯。吞六味丸。六味者。乃小七香丸。紅丸子。小安腎丸。連翹丸。三棱煎。理中丸。六件等也。
諸飽氣。並見諸痛門腹痛証。
腫病不一。遍身腫。四肢腫。面腫。腳腫。方謂之水氣。然有陽水。有陰水。並宜先用五皮飲。升降湯。或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如未效。繼以四磨飲。兼吞桂黃丸。腫者。總名曰鐘也。寒熱氣所鐘聚也。應陰水陽水。及蠱脹。服藥。
外並宜赤小豆粥佐之。
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屬陽水。輕宜四磨飲。添磨生枳殼。兼進萊菔飲。重則疏鑿飲子。萬靈飲利之。以通為度。
亦有雖煩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錢。以通小便或分心氣飲。
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泄。小便雖少。而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小便多少如常。有赤時。有不赤時。至晚則微赤。卻無澀滯者。亦屬陰也。不可遽補。木香流氣飲。
繼進複元丹。若大便不溏。氣息脹滿。宜四磨飲。下黑錫丹。
感濕而腫者。其身雖腫。而自腰下至腳重。腿脹滿、尤甚於身。氣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多服五苓散。吞木瓜丸。間進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蘿卜子七分半碾碎之。
有患生瘡。用乾瘡藥太早。致遍身腫。不可妄施他劑。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氣飲。若大便如常。或以自利。當導其氣。自小便導之。宜五皮飲。和生料五苓散。腹若腫。只在下。宜除濕湯。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澤瀉之類。
有元腎氣根下注。而成腳腫。此當就元頭上治。不可妄以腳氣藥施之。蓋氣入腎。則先腳腫。而後腎疼腎氣注。
則先腎疼。而後腳腫。五心缺而平。唇腫臍突者。不可治。
病後浮腫。此系脾虛。用二分平胃散。一分五苓散。和勻。湯調。或生料煎服。或用生料平胃散。加木瓜腹皮人參各半錢。茯苓一錢。或六君子湯。加木香半錢。腫甚者。木香流氣飲有渾身水腫。以青蛙一二個。去皮火炙食之。腫退。亦有單獨腹脹。用亦不效者。
治陽水浮腫。敗荷葉燒存性。碾末。米飲調下。荷葉灰服之令人瘦劣。今假病。欲容體瘦以示人者。一味服荷葉灰。故可以退腫。
浮腫之處。若 熱。赤腫而堅。其人或增寒壯熱。或為癰疽。或遍身生瘡而腫。並見瘡毒門。
四肢腫謂之肢腫。宜五皮飲。加薑黃木瓜各一錢。或四磨飲。
腳腫見本門腳氣証。
面獨腫。蘇子降氣湯。兼氣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後。更磨沉香一呷。
有一身之間。唯面與雙腳浮腫。早起則面甚。晚則腳甚。經云:面腫為風。腳腫為水。乃風濕所致。須問其大小腑門通閉。別其陰陽二証。前後用藥惟除濕湯。加木香腹皮白芷各半錢可通用。或以蘇子降氣湯。除濕湯。各半帖煎之。
蠱與鼓同。以言其急實如鼓。非蠱毒之蠱也。俗謂之膨 。又謂之蜘蛛病。所感不同。止是腹大而急。餘處皮肉如常。未辨何証。宜用木香流氣飲。或五苓散。
此病多以積漸而致。或是病後藏氣未複。邪氣乘虛。切不可妄下。氣急者。蘇子降氣湯虛者。可用榖神加禾散。加熟附子半錢。佐以複元丹。
若腹內熱急。大便或秘者。宜備急丸。或木香檳榔丸。或用大黃、濃朴、陳皮、枳實、通大便上策。
若因食傷而腹暴脹。見傷門。傷食証。
中毒腹脹。權宜用解毒丸。或甘豆湯。
(附下血)
風寒暑濕。足常履之。遂成腳氣。諸邪氣。不問久近乾濕。及屬何經。並可用除濕東加木瓜檳榔白芷各半錢。或芎芷香蘇散。加赤芍藥萆薢各半錢。仍吞木瓜丸。此藥宜常服。腳氣發動而兩足痛不可忍者。五積散。加全蠍三五個。入酒煎。
若鶴膝風。則于五積散中。加松木杉木二節。
腳氣發動。必身痛發熱。不可妄用傷寒等藥。緣腳氣類傷寒。若卒起腳弱或小腹不仁。
或舉體轉筋。或見食嘔逆。或兩頸赤腫。便當作腳氣治。乾者於前二藥中。或更加蘿卜子炒研碎半錢。濕者於前二藥中。加青橘皮十數片。
切記腳氣不可令下寒。亦不可妄用寒藥。得溫則消散。
腳氣跟注一孔。深半寸許。每下半日。疼異常。此乃腳氣注成漏。以人中白於火上 。
中有水出。滴入瘡口。腳氣發熱不退者。敗毒散。加木瓜一錢。或用敗毒散。五積散。各半帖和勻名交加散。更加木瓜一錢。若久履濕。而得兩腳或腫或瘡。五苓散下。或和氣飲。加木瓜蘿卜子各半錢。大黃一錢。
腳氣小便不通者。生料五苓散一帖。除濕湯一帖。加木瓜二錢。重分二服。若小大便俱不通。五苓散複元通氣散。
腳氣喘急者。此系入腹。宜蘇子降氣湯。或沉香降氣湯。仍佐以養正丹。或四磨飲。
腳氣迫肺。令人喘嗽。宜小青龍湯。每服加入檳榔一錢。重煎服。
腳氣畏食者。宜生料平胃散。加木瓜一錢。嘔逆惡心。八味平胃散。加木瓜一錢。
腳氣日久。腳脛枯細。或寒或熱。或疼或癢。或一腳偏患軟弱。 曳。狀如偏風者。宜小續命湯加木瓜。或獨活寄生湯。附子八味湯。吞活絡丹。虎骨四斤丸之類。腳氣血虛。芎芷香蘇散。內加木瓜羌活。赤芍藥。如芎芷之類。
腳轉筋。用龍膠散。
腳心痛者。宜大聖散二錢。入木瓜末半錢一作一錢。豆淋酒調。仍用川椒香白芷草烏。
煎湯洗。孕婦腳腫。枳殼散。詳見婦人門。
一核偏墜。或俱腫脹。或一核縮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還舊。是為 氣。宜蟠蔥散吞下茱萸內消丸。若未愈。蓽澄茄散。下大茴香丸。
若大小腑不通。宜木香丸半帖。以通潤之。卻以斑蝥十個。去足頭翅。銼碎同炒。去蝥出火毒。濃煎燈心湯。調五苓散下五七十丸。或用燈心蔥。入水酒內煎。去燈心蔥。調五苓散。
若痛入腹。逆上攻心。至成嘔逆。先用鹽酒下養正丹。次用生料五積散。加吳茱萸、茴香、桃仁、玄胡索各炒入半錢。有因登高 傷外核。以致腫疼。或小便出血。或小便不通。宜五苓散。和複元通氣散服。
有陰 大如斗、諸藥不能效者。宜當歸四逆湯。加生薑茱萸。戴複庵曾用之效。
手氣手腫痛。或在掌指連臂膊。並五痺湯。蠲痺湯。
氣因寒聚為疝。血因寒聚為瘕。即是疝氣。今謂之橫弦豎弦。繞臍走注。小腹 痛。宜蟠蔥散。吞下茱萸內消丸。或鹽酒調異攻散。
不問何証。皆可用生料五苓散。加炒茴香半錢。或一錢。服藥未效。大痛攻刺不已。陰縮手足厥冷。宜香附子。仍炒鹽乘熱用絹裹。熨臍下。若大小腑不甚通者。五苓散加桂。下青木香丸。
初發或頭疼身熱。或增寒壯熱。並宜參蘇飲。加木香有逆上攻心。下不覺痛。而見心疼者。
宜以生韭搗取自然汁。和五苓散為丸。茴香湯下。亦於心痺疼証中互言之。有腎氣才動。心氣亦發。上下俱疼者。宜異攻散。吞茱內消丸。或且專治下。下痛定則上痛定矣。
有腎氣逆上。痰涎壅塞。迷悶。宜腎逆散。吞養正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吊痛。坐臥不安、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注。用風藥。及針灸。非也。又疑風毒結聚。欲成癰疽。妄以藥貼亦非也。或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涎唾。手足重墜痺冷。脈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此乃是痰飲頑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於後停飲伏痰中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