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清 日本·丹波元堅撰

臟腑類

不眠

考前哲方書,別有虛煩一門,然大抵不外於不眠,而愚既拈之於傷寒餘証中,故不複贅。

病由衛獨行陽 大病之後,臟腑尚虛,榮衛未和,故生於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於陽,不入於陰,故不得眠。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病源論》)(按︰此本於經義,故首拈之。)

今人久坐夜宴,及勞神過度,反不得眠,是衛氣久留於陽,陽主動,理可見矣。(《六要》)

飲濃茶則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氣之被伐也。蓋心藏神,為陽氣之宅也。衛主氣,司陽氣之化也。

凡衛氣入陰則靜,靜則寐,正以陽有所歸,故神安而寐也。而濃茶以陰寒之性,大製元陽,陽為陰抑,則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為事擾則神動,神動則不靜,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當養陰中之陽,及夫靜中之動,則得之矣。(《景岳》)

所因有等 不寐有二種︰有病後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有痰在膽經,神不歸舍,亦令不寐。(《要訣》)

春甫謂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鬱,夜臥遂不疏散,每至五更,隨氣上升而發躁,便不成寐,此宜快脾發郁、清痰抑火之法也。(《醫統》)

病辨邪正 不寐証,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則多實証,無邪者皆虛証。凡如傷寒、傷風、瘧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擾也。如痰如火,如寒氣水氣,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捨此之外,則凡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則知所以治此矣。(《景岳》)

脈候 不眠,脈微澀為血虛,寸口浮大有火,兼滑為痰,兩尺弦大為腎虛相火炎上。(《醫統》)

春甫曰︰心為棲神之所。凡思慮過多,則心血虧耗而神游於外,故多夢。所謂晝之所思,夜之所夢。神魂依形而至,形體未到之處,夢亦罕能到也。(《醫統》)

凡夢因陰陽之虛實而感之。如肝氣盛則常夢怒,治宜平肝之藥。如肺氣盛則常夢哭,治宜清肺金。如上焦熱則夢飛,治宜降火。如下部虛則夢墜,治宜滋陰之屬是也。餘可類推。(同上)《內經》夢事雖分臟腑陰陽,大要總系心肝兩臟為主。何也?未有神魂靜而夢寐顛倒者也。(《吳醫匯講‧日講雜紀》)

治分虛實 體氣素盛,偶不眠,為痰火所致,宜先用滾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涼膈之類。體氣素弱,或因過勞,或因病後,此為不足,宜養血、安神、補心之類。(《醫統》)

病後及汗下後與潰瘍不得眠,屬膽虛,人參、茯神、炒酸棗仁、陳皮、麥冬、龍眼肉為主。脈數實滑有力而不眠者,中有宿滯痰火,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也。心下硬悶,屬宿滯不化。硬悶兼惡心口乾者,屬痰火。宜分別治。(《六要》)

治宜理痰 大抵驚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風,皆是膽涎沃心,以致心氣不足。若用涼心之劑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減,惟當以理痰氣為第一義。(《要訣》)

治須養血 凡人勞心思慮太過,必至血液耗亡,而痰火隨熾,所以神不守舍,煩數而不寐也。導痰清火以治其標,稍得效驗,仍須養血收神,兼之靜定以治其本,則不再複以竭其真也。此心氣之主,神思之病,不可不慎。每見輕淺視之,漸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醫統》)

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或為驚惕,或為恐畏,或若有所系戀,或無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終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為神魂不安等証,皆宜以養營養氣為主治。凡人以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者不必顧,只宜培養氣血,血氣複則諸証自退。若兼顧而雜治之,則十暴一寒,病必難愈,漸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景岳》)(按︰不寐有其証屬發狂之漸,而不得不伐肝鎮心者,今專以補養為主,殆非適中之論,學人宜審虛實而治之可也。)

不得眠,屬心血虛有熱,忌升、辛燥、熱,宜斂、養陰血、清熱。(《本草經疏》)

病後不眠治方 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虛而心脾二臟不足,雖有痰火,亦不宜過於攻治,仍當以補養為君,而略佐以清痰火之藥。其不因病後而不寐者,須以痰火處治,亦必少佐以養血補虛之藥,方為當也。(《醫統》)

服藥得寐 凡治病者服藥即得寐,此得效之征也。正以邪居神室,臥必不寧。若藥已對証,則一匕入咽,群邪頓退,盜賊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亂之機,判於頃刻,藥之效否,即此可知。其有誤治妄投者,反以從亂,反以助虐,必致煩惱懊憹,更增不快。知者見幾,當以此預知之矣。(《景岳》)

消飲方 《短劇》流水湯,主虛煩不得眠方。

半夏(二兩洗十遍) 粳米(一升) 茯苓(四兩)
上三味切,以東流水二斗,揚之三千遍,令勞(按︰《醫心》引《玉箱方》作千里流水一石,揚之萬遍,取二斗),煮藥取五升,分服一升,日三夜再,忌羊肉、餳、醋物。有半夏,必須著生薑四兩,不爾戟人咽。不審古方何以如此,今改正之。(《外台》)(按︰此方系《靈樞》半夏東加茯苓。又《千金》舉類方數首,今取其一,錄於《嗜眠》中。)

鎮心清心諸方 治膽虛不睡,酸棗仁煎方。

酸棗仁(五兩微炒搗羅為末取二兩半其滓不用) 乳香(三兩) 蜜(四兩) 牛黃(四分) 糯米(二合)朱砂(半兩)
上件藥,用酒一中盞,和蜜等一處,慢火煎如稀餳,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一茶匙。(《聖惠》)

治膽虛睡臥不安,心多驚悸方。

人參(一兩) 白茯苓(一兩) 朱砂(半兩)
上件搗細羅為散,入朱砂同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清粥飲調下一錢。(同上)

治虛勞煩熱,不得睡臥,宜服黃芩散方。

黃芩(三分) 甘草(半兩) 羚羊角屑 知母 酸棗仁 白茯苓(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煩不得眠,六一散加牛黃服之。(即益丸散)(《綱目》引丹溪)

養心安神丸,治心虛多夢,除亂夢、惡夢。

當歸身 白茯神 酸棗仁 五味子 犀角 琥珀 玄明粉 黃連 朱砂(為衣) 甘草(熬膏各等分)
為細末,甘草和煉蜜,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夜臥時津下,久服夢自少,(《醫統》)

加味溫膽湯,治病後虛煩不寐,或觸物驚悸。(《醫匯》)(按︰此系於《三因》溫膽湯,加人參、酸棗仁、遠志。)

高枕無憂散(雲林製),治心膽虛怯,晝夜不睡。百方無效,服此一劑如神。

人參(五錢) 軟石膏(三錢) 陳皮 半夏(薑汁浸炒) 白茯苓 枳實 竹茹 麥門冬 龍眼肉 甘草(各錢半) 酸棗仁(炒一錢)
上銼,水煎服。(《醫鑒》)(按︰酸棗諸方既出《傷寒》中,仍不複贅。)

補心諸方 治膽虛不得睡,神思不安,宜服茯神散方。

茯神(一兩) 柏子仁(半兩) 酸棗仁(一兩) 黃耆(一兩) 人參(一兩) 熟乾地黃(半兩)遠志(半兩) 五味子(半兩)
上件藥篩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一錢。(《聖惠》)《三因》大補心丹,安心神,調血脈,鎮驚補虛,即本方蜜丸如梧子大,用辰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米湯、溫酒任下。《是齋》十四友丸,補諸虛不足,益血,收斂心氣,治怔忡不寧,精神昏倦,睡臥不安,於本方去五味子,加紫石英、川當歸、白茯苓、阿膠、肉桂、龍齒、辰砂、煉蜜丸,此韓魏公方。

治虛勞,起動汗出,恆熱多驚恚,不得睡臥,宜服茯神散方。

茯神 人參 熟乾地黃 牡蠣(燒為粉) 麥門冬 酸棗仁 黃 龍骨(各一兩) 五味子 蒼朮 甘草(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按︰此方蒼朮可疑,宜去而不用。又此方即《千金》棗仁湯變方,宜與《虛勞》相參。)

治勞心膽冷,夜臥不睡,定志丸,加炒酸棗仁,炒柏子仁,共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朱砂、乳香為衣,每服五十丸,棗湯送下。(《醫鑒》)

破氣方 蘇合香丸,若用心過度,夜睡不安,臨臥以酒調服,其功不在妙香散、寧志膏之下。(《易簡》)

附睡法 睡不厭 ,覺不厭舒。 者,曲膝卷腹,以左右肋(《慈航》肋作勿)側臥,修養家所謂獅子眠是也。西山蔡季通,引《千金方》睡訣云︰睡則必側(《慈航》睡則而屈),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晦庵以為此古今未發之妙。(《壽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