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 明 皇甫中 |
【歌】牛馬豬羊雞五癇,治須尋火與尋痰。更將痰火分多少,識得樞機總不難。
【論】夫癇有五︰馬癇則張口搖頭馬鳴;牛癇則目正直視腹脹;豬癇則喜吐沫;羊癇則揚目吐舌;雞癇則搖頭反折善驚。蓋以其形之類而名之也。古者既有五癇之名,治無分別,概用香竄鎮墜之藥,殊為未當。丹溪云︰癇病蓋因痰涎壅盛,迷瞞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傾乃蘇,大率屬痰與火。法當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亦有因驚而得者,驚則神不守舍,舍空而痰聚也,宜以行痰為主,佐以定悸寧心安神可也。彼香竄燥劑,寧不助火耗氣乎?﹗
痰
痰者,動則有聲,脈滑,涎沫出,必得吐,後用安神丸。大率以行痰為主,二陳東加南星、栝蔞、黃連。(方見痰証。)
安神丸
治痰癇。
黃連(一兩五錢,酒製) 朱砂(水飛,一兩) 生地黃(一兩) 當歸(一兩,酒洗) 甘草(炙,五錢)
蜜丸,每五十丸。
火
火者,有熱面赤,脈散。大抵肥人痰多,瘦人火多,宜吐後用平肝,青黛、黃連、川芎、柴胡,或寧神丹。
寧神丹
治火盛癇証。
天麻(五錢) 人參(五錢,去蘆) 陳皮(五錢) 白朮(五錢,炒) 當歸身(五錢) 白茯苓(五錢) 荊芥(五錢) 僵蠶(五錢) 獨活(五錢) 遠志(五錢,去心) 犀角(五錢) 麥門冬 棗仁(炒,五錢) 辰砂(五錢,另研) 半夏(一兩) 南星(一兩) 石膏(一兩) 甘草(炙,三錢) 白附子(三錢) 川芎(三錢) 牛黃(三錢) 珍珠(三錢) 生地黃(五錢) 黃連(五錢) 金箔(三十片)
酒丸,空心白湯下,五十丸。
驚
因驚而得者,則神不守舍,舍空痰聚,必先行痰,亦用吐痰。吐後安神丸,(方見前痰癇下。)或三癇丸。
三癇丸 治一切驚癇。
荊芥穗(二兩) 白礬(一兩,半生半枯)
朱砂為衣。
【歌】譫言歌走忽逾牆,妄自稱尊號曰狂。顛者身僵心不樂,須知二証有陰陽。
【論】夫狂者,陽証,其狀少臥而不飢,妄言歌笑,逾垣上屋,棄衣奔走,自高賢也,自貴倨也,自辨智也。癲者,陰証,其狀僵仆,直視,意不樂是也。丹溪云︰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治當鎮心神,開結痰。有中邪而得者,以治邪法治之。蓋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扁鵲云︰重陰者癲,重陽者狂。故癲狂二証,陰陽之不同也。
【脈】癲癇之証,陽浮陰沉。數熱滑痰,狂發於心。驚風肝癇,弦急可尋,浮病腑淺,沉病臟深。
癲脈搏大滑者生,沉小裡急者不治。狂脈實大者生,沉小者死。癲脈虛可治,實則死。
癲証
癲者,癲狂如有所見,經年不愈,心經有損,是為真病。若悲哭呻吟,為邪所憑者,非狂也,用蠶故紙一味燒灰,好酒調服二錢。癲風麻仁湯。顛疾失心者,宜助心氣,用靈苑方。
癲風麻仁湯
麻仁(四升)
水六升,猛火煮七合服。
靈苑方 助心氣。
朱砂(一兩,研) 棗仁(半兩,炒,研) 乳香(半兩,研)
上作一服,溫酒下,以醉為度,勿令吐,服後便令睡,待其自醒,則神魂安矣。萬一驚觸,不可複始。
狂証
狂邪者,發作無時,披頭大叫,逾垣上屋,不避水火,棄衣奔走,欲殺人,苦參丸。卒狂妄言者,針大拇指甲上去一韭葉許。大抵狂病,宜大吐、下則可愈,大黃一物湯。
苦參丸 治狂邪大叫。
苦參(不拘多少)
蜜丸,薄荷湯下五十丸。
大黃一物湯
大黃(四兩,酒浸一宿)
水三升,煎之,分三服。必數日後,方可與食,但得寧靜,方為吉兆。不可見其瘦弱減食,便以溫藥補之,及以飲食飽之,病必再作,戒之﹗戒之﹗緩與之食,方為得體,故曰︰損其穀氣,則病易愈。所以然者,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也。
按︰前二証,必有所因。或因大怒,動其肝風;或因大驚,動其心火;或素有痰,卒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竅,神明不得出入,主宰失其號令,心反為痰所役,一時發越。若逾垣上屋,持刃殺人,裸體罵詈,不避親疏,飛奔疾走,涉水如陸者,此肝氣太旺,木來乘心,名之曰狂,又謂之大癲,法當抑肝鎮心,降龍丹主之。若撫掌大笑,語言不倫,左顧右盼,如見鬼神,片時正性複明,深為赧悔,少傾而狀態如故者,此為上膈頑痰泛濫洋溢,塞其道路,心為之礙。痰少降,則正性複明,痰複升,則又發,名之曰癲,法當利肺安心,安神滾痰丸主之。
降龍丹 抑肝鎮心。
黑鉛(一兩,熔開,投水銀一兩,不住手炒,炒至成粉為度,名曰銀鈔) 朱砂(五錢) 蛇含石(五錢,火內 過) 金箔(五百片) 銀箔(五百片)
研細,丸如芡實大,每服三丸,茯神湯磨化下。
安神滾痰丸
礞石(一兩, ) 風化硝(一兩) 朱砂(一兩) 沉香(五錢) 珍珠(五錢)
共末,煎天麻膏,丸如芡實大,每服三丸,薑汁、竹瀝調下。
【歌】 本非風濕上求,有無汗証見剛柔。角弓口噤如風狀,燥劑教君勿妄投。
【論】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脈沉而遲,口痙。傷寒發汗過多,因致痙;大發濕家汗,亦成痙;瘡家發汗亦成痙;產後去血過多,亦成痙。其証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是也。有汗曰柔痙,無汗曰剛痙。剛痙屬陽,柔痙屬陰。丹溪云︰痙屬太陰濕土。故經云︰諸痙強直,皆屬於濕。蓋濕土過極,反兼風化製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切不可概作風治而用燥藥。大率屬氣虛,亦有火兼痰者,宜辨之。若身涼,手足冷,脈沉細者,為陰痙。若口眼牽扯,手足戰搖伸縮者,為風痰。若發熱喘嗽生痰,為痰火,宜隨証治之。若目瞪口開,昏冒不知人者,不治。並用如聖飲加減治之。
如聖飲
治剛、柔二痙,與螈 同治法。
羌活(上) 防風(中) 川芎(中) 白芷(中) 柴胡(中) 芍藥(中) 人參(中) 當歸(中) 甘草(中) 半夏(下) 黃芩(中) 烏藥(中)
上,用水二盞,薑三片,煎一盞,入薑汁、竹瀝溫服。
有汗曰柔痙,加白朮、桂枝。無汗曰剛痙,加蒼朮、麻黃,或葛根亦可。痰多加貝母、栝蔞、枳實、紫蘇子。火盛加山梔仁、麥門冬、花粉,去川芎、柴胡、烏藥、半夏、羌活、防風、白芷。如口噤切牙,大便實者,加大黃利之。產後去血過多成痙者,加黃耆、熟地黃。
【歌】厥形有六要消詳,痰氣尸蛔陰共陽。故使四肢成厥逆,陰陽虛實各分張。
【論】夫陰厥者,始因泄利,身寒厥冷,足蜷臥,唇口青,自利溲白不渴,脈遲。陽厥者,身熱四肢厥逆,大、小便閉澀,脈數,熱極反厥也。痰厥者,寒痰迷悶心胸,隧道不行,四肢厥冷,僵仆卒倒不知人事。厥者,氣暴逆也,故卒然厥逆不知人,僵仆身冷。蛔厥者,胃寒,蛔蟲攻胃,手足厥冷,吐蛔。尸厥者,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起粟,頭面青黑,或妄言,或口噤,昏聵不知人,或因吊喪問病,入廟登 而得。丹溪云︰有因氣而厥者,身冷脈伏。有血虛而厥者,因血大損故也,脈必芤澀。有因痰滯而厥者,口中流涎,昏不知人,脈沉滑。有氣虛而厥者,有所勞傷,氣弱不能營運故也。凡此之類,在乎細辨之。
陰、陽厥
陰厥,理中湯,重者四逆湯,(二方俱見中寒。)外灸關元穴五十壯。陽厥,四逆散。大便閉,熱極反厥,大承氣湯下之。(方見傷食。)
四逆散
治陽厥輕者。
甘草(炙,一錢) 枳殼(炒,一錢) 柴胡(一錢) 白芍藥(炒,一錢)
銼一帖,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氣、血厥
氣厥,四七湯、調氣散,八味順氣散、(方見氣証。)蘇合香丸。(方見類中風。)婦人血厥,倉公散、白薇湯。
倉公散
治血厥。
瓜蒂(一錢) 藜蘆(一錢) 礬石(飛,一錢) 雄黃(一錢)
末之,每用少許,吹鼻中取嚏。
白薇湯
治血厥。
白薇(三錢) 當歸(三錢) 人參(一錢半) 甘草(炙,七分)
銼一帖,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蛔厥
蛔厥,理中東加檳榔、川椒,煎吞烏梅丸。(一方見中寒,一見心痛。)不止,用烏梅、川椒、黃柏煎服。蓋蛔聞酸、苦則安。
尸厥
尸厥,蘇合香丸、(方見類中風証。)調氣散、(方見氣証。)或追魂湯。
追魂湯
治卒厥不知人。
麻黃(去節,三錢) 杏仁(二十五粒) 生甘草(一錢)
煎服。
痰厥
痰厥昏悶不醒,稀涎散、(方見中風。)導痰湯。(方見痰証。)
【歌】諸痿多因肺熱生,故云痿獨取陽明。分明自是膏粱疾,勿認為風浪立名。
【論】夫痿有五︰脈、筋、骨、肉、痿蹶是也。古方多以治風之藥通治痿,何其謬也。至丹溪始辨之,以風、痿二証另立篇目,源流不同,治法迥別,此開千古之弊也。丹溪云︰《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又謂治痿獨取陽明。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主濕,居中央,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則急,肺受熱邪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故瀉火則肺金清而木不實,何傷脾之有?補腎水則心火降而肺金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而能束骨,關節利矣,治痿之法,莫出於此。然或有濕熱,或痰,或血虛,或氣虛,或死血,或食積,妨礙不得降者,比比皆然,當審而療之,尤當淡薄滋味焉。
【脈】痿因肺燥,脈多浮弱。寸口若沉,發汗則錯。足痛或軟,專審於尺,滑疾而緩,或沉而弱。
虛痿
大率虛與熱,氣血兩虛者,四物湯加參、耆、知母、黃柏。熱多加黃芩。只血虛,四物湯加黃柏、蒼朮,(方見血証。)或丹溪補陰丸。(方見火証。)氣虛者,四君子東加黃柏、知母。(方見脾胃。)
食積
食積瘀血妨礙不得降者,四物湯對二陳東加桃仁、紅花、黃柏、神曲。濕痰者,二陳東加蒼、白朮、芩、柏、竹瀝、薑汁。食積者,二陳東加蒼、柏、實、曲。(方見血証及痰証。)
濕熱
濕熱成痿,二妙散或健步丸。(二方俱見腰痛。)六、七月間濕熱成痿,清燥湯。
東垣清燥湯
黃耆(一錢半) 蒼朮(一錢) 白朮(五分) 陳皮(五分) 澤瀉(五分) 人參(三分) 白茯苓(五分) 升麻(三分) 麥門冬(二分) 當歸身(二分) 生地黃(二分) 酒 (一分) 柴胡(一分)黃連(一分) 甘草(二分)
煎服。
【歌】風濕寒邪相雜至,襲人經絡因成痺。寒者痛而風者行,濕為重著不移處。或中皮脈肌骨筋,內舍心肝脾腎肺。筋攣不仁類乎風,局方風痺同論治。因襲既久未能明,近代明師始分異。內經風痺各有條,諸痺所因出陳氏。
【論】《內經》云︰風、濕、寒三氣雜至而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
又云︰以冬遇此為骨痺,以春遇此為筋痺,以夏遇此為脈痺,以至陰遇此為肌痺,以秋遇此為皮痺。久而不已,內舍於合,故骨痺不已,複感于邪,內舍於腎。筋痺不已,複感于邪,內舍於肝。脈痺不已,複感于邪,內舍於心。肌痺不已,複感于邪,內舍於脾。皮痺不已,複感于邪,內舍於肺。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邪氣也。又云︰淫氣喘息,痺聚在肺。淫氣憂思,痺聚在心。淫氣遺溺,痺聚在腎。淫氣乏渴,痺聚在肝。淫氣肌絕,痺聚在脾。故風氣勝者易已,留連於筋骨間者病久,其留皮膚間易已,入臟者死。若此者,可以見其淺深之受証也。然五臟痺各有形狀之不同,淺深之各異,善治者,審其所因,辨其所形,真知其在皮膚、血脈、筋骨、臟腑淺深之分而調之,斯無危痼之患矣。若一概混作風治而用風燥熱藥,謬矣﹗
【脈】風濕寒氣,合而為痺。浮澀而緊,三脈乃備。
五痺名狀
肺痺者,煩滿喘嘔。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嗌乾而嘔,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痺,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痺,善脹,尻以代踵,脊以當頭。脾痺,四肢怠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五痺湯主之。(方見後風痺。)
風痺
脈尺、寸俱浮微,身體不仁,血氣凝聚,手足拘攣者,風痺也,防風湯。風、寒、濕氣客留於脾,手足緩弱,頑痺不仁,三痺湯、五痺湯。
防風湯 治風痺、血痺。
防風(一錢半) 當歸(一錢) 赤茯苓(八分) 秦艽(八分) 赤芍藥(八分) 黃芩(八分) 獨活(八分) 桂心(五分) 杏仁(十四粒) 甘草(五分)
薑水煎服。
三痺湯 治風、寒、濕痺。
川續斷(錢半) 杜仲(薑炒,錢半) 防風(錢半,去蘆) 桂心(錢半) 細辛(錢半) 人參(錢半,去蘆) 白茯苓(錢半) 當歸(酒浸,錢半) 甘草(錢半) 白芍藥(錢半) 生地黃(一錢) 秦艽(一錢,去蘆) 川芎(一錢) 獨活(一錢,去蘆) 牛膝(酒浸,去蘆,一錢) 黃耆(一錢)
每服七錢,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五痺湯 治五臟痺。
羌活(一兩,去蘆) 白朮(一兩) 片子薑黃(去土,一兩)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每服四錢,薑三片,水煎,服。
濕痺
濕勝,脈沉緩,留住不去,四肢麻木拘急,浮腫,茯苓川芎湯。風濕痺,腳膝腫痛,行步艱難,腰、膝、臂、髀大骨痛,蒼朮散。手足流注疼痛,麻痺不仁,難以屈伸,當歸拈痛湯。(方見腳氣。)
茯苓川芎湯
赤茯苓(一兩) 桑白皮(一兩) 防風(半兩) 肉桂(半兩) 麻黃(去節,半兩) 川芎(半兩)芍藥(半兩) 當歸(半兩) 甘草(半兩)
每用五錢,薑、棗煎服。
蒼朮散
治濕熱成痺。
蒼朮(四兩,泔浸) 黃柏(四兩,酒炒) 虎脛骨(酥炙,二兩) 防風(一兩)
末之,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寒痺
身體煩疼,項背拘急,或重或痛,舉體艱難,手足冷痺,腰腿沉重無力者,蠲痺湯。痛痺,四肢拘倦,浮腫痛著,故寒氣盛者為痛痺,川芎茯苓湯。(方見前濕痺。)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及四肢緩縱不仁者,附子湯。寒濕痺痛,薏苡仁湯。
蠲痺湯 治寒痺。
當歸(一錢半) 芍藥(一錢半) 黃耆(一錢半) 羌活(一錢半) 甘草(一錢) 片子薑黃(一錢半)
薑、棗煎服。
附子湯 治寒痺。
生附子(四錢) 白芍藥(二錢) 肉桂(二錢) 白茯苓(二錢) 人參(二錢) 白朮(一錢二分)甘草(一錢)
上銼,作二帖,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薏苡仁湯
當歸(一兩) 芍藥(炒,一兩) 薏苡仁(一兩) 麻黃(一兩) 肉桂(一兩) 甘草(炙,一兩)蒼朮(米泔浸,炒,四兩)
上銼,每服七錢,生薑三片,煎服。
自汗減麻黃,熱減桂。
【歌】真元斫喪漸成勞,骨熱煩蒸氣血銷。清骨保真除內熱,黃耆鱉甲治晡潮。補虛八物滋榮血,虛甚參 白風膏。花蕊十灰能止血,劫勞須用煉青蒿。大平治痿能清肺,消化能令痰自消。男子必須先補腎,女人惟要把經調。傳尸急製天靈散,勿使延纏種禍苗。
【論】夫男子之勞,起於傷精;女子之勞,起於經閉;小兒之勞,得於母胎。蓋男子十六而精通,女子十四而天癸至,然未充也。後生少年輩,淫欲太早,斫喪真元,真陰內虧,虛火熾焰,肺金受傷,無以生腎水,腎水枯竭,無以濟心火,心火一旺,腎火從之,而夢遺、鬼交之病作。肺氣一虛,則腠理疏豁,而盜汗、自汗之病作。火動其血,血隨火升,而咳嗽吐紅之病作。考之《內經》及上古諸家之說,一曰勞瘵,一曰勞極,一曰陰虛,一曰不足,一曰虛損,然因名以責實,不過氣虛、血虛、陰虛之異耳。凡脾、肺不足,皆氣虛也。心、肝不足,皆血虛也。腎水有虧,即陰虛也。氣屬陽,血屬陰,血虛亦屬陰虛。世有患此者,急絕房欲以養精,內觀以養神,毋怒勞以耗氣,則其真陰之水自充,而五內之火自息,又何不治之有?惟其嗜欲無節,起居不時,食飲自倍,使神散而精竭,血涸而氣亡,直至發熱不休,形骸骨立而死,良可嘆哉﹗然而,一人未足憐也,猶有侍奉親密之人,或同氣兄弟、子女之屬,受其惡氣,多遭傳染,名曰傳尸,甚至滅門者有矣。又此病最惡,其熱毒鬱積之久,則生異物惡蟲,食人臟腑精華,變生奇狀,誠可驚駭。是以勞傷於肝者,則為毛蟲,如刺 、瓦蛆之屬,食人筋膜。勞傷於心者,則為羽蟲,如燈蛾、蚊、虻、禽鳥之形,食人血脈。勞傷於脾者,則為裸蟲,如嬰孩、蚯蚓之類,食人肌肉。勞傷於肺者,則為介蟲,如龜、鱉、蝦、蟹之狀,食人膚膏。傷於腎者,則為鱗蟲,如魚、龍、蛟、●之形,食人骨髓。或挾相火之勢,亦如羽蟲之酷者,鴟梟之類,為狀不一,不可勝紀。凡有此証,便宜早治,一則殺蟲以絕其根,一則補虛以複其元,緩則不及事矣。骨蒸兩顴赤者,不治。(蓋骨蒸內熱本於腎虛。腎屬水,水性寒,腎實則寒,腎虛則熱。腎熱則火蒸于骨而髓亦熱矣。腎主骨髓,兩顴為骨之本故也。)勞瘵喉啞者,為肺絕,不治。(蓋肺主氣,聲之所從出也。肺為火爍,金不能鳴故也。)勞瘵忽患下部癰腫者死。先痔漏而後瘵者死,先得瘵而後痔漏者亦死。(蓋痔漏通於大腸,大腸為肺之腑,肺為火爍,遺熱於大腸故也。)勞瘵犯一側眠者,不治。(蓋無血養筋,不能轉動故也。)勞瘵泄瀉不食者死。(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主生化之源,源絕則無以生精血故也。)
【脈】氣虛,脈細,或緩而無力,右脈常弱。血虛,脈大,或數而無力,左脈常弱。陽虛,脈遲。陰虛,脈弦。真氣虛,脈緊。男子久病,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人久病,人迎脈強則生,弱則死。經云︰脈來細而微者,氣血俱虛;脈小者,氣血俱少。又曰︰虛勞之脈,或浮大,或弦數。大有,勞也;弦者,亦勞也。大者易治,血氣未衰,可斂而正也。弦者難治,血氣已耗而難補也。若雙弦,則賊邪侵脾,加數則危殆矣。
葛可久治勞瘵十神方
葛先師有言曰︰萬病莫若勞瘵最為難治。庸醫不究其源,不窮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劑,或療之以大熱之藥,妄為施治,絕不取效。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所以世之醫瘵疾者,萬無一人焉。今開用藥次第於後︰
如嘔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揭住,如極甚者,須以花蕊石散主之,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此其理也。止血之後,患人之體必稍疏解,用獨參湯一補,容其熟睡一覺,不令驚醒,睡起病勢去其五、六。卻分病用後諸藥︰保和湯,止嗽寧肺。保真湯,補虛除熱。太平丸,潤肺扶痿。消化丸,下痰疏氣,隨証加減。服藥之法︰每日三食前,服保真湯;三食後,服保和湯,二藥間而服之。每日又濃煎薄荷湯灌漱咽口,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再噙一丸,緩緩溶化,至上床時,亦如此用之。蓋夜則肺竅開,藥味必溜入竅中,此訣要緊﹗如痰壅盛,先用餳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卻依前嚼、噙太平丸,令其仰臥而睡。服前七藥後,若肺燥,余嗽未除,可煮潤肺膏,如常服之。續煮白鳳膏食之,複其真元,完其根本。痊愈後,合十珍丸服之,乃收功起身之藥也。
甲字號十灰散
治勞嗽嘔吐咯血,先用此揭之。
大薊(一兩) 小薊(一兩) 柏葉(一兩) 薄荷葉(一兩) 茅根(一兩) 茜根(一兩) 牡丹皮(一兩) 棕櫚皮(一兩) 大黃(一兩) 山梔(一兩)
上,燒存性,為細末,用紙包,碗蓋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將藕汁或蘿卜汁磨京墨半盞,調灰五錢,食後服下。如勢輕,用此立止,如勢盛,血成升、斗者,用花蕊石散。
乙字號花蕊石散
治勞瘵湧噴血出成升、斗者。
花蕊石(不拘多少, 存性,研如粉)
上用童便一盞,燉溫,調末三錢,食後下。如男子則和酒,女子和醋,與童便調藥。服後用獨參湯補之。
丙字號獨參湯
治勞瘵止血後,服此補之。
人參(二兩,去蘆)
上 咀,棗五枚,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細細服之,服後熟睡一覺,後服諸藥。
丁字號保和湯
治勞証久嗽肺痿者服之。
知母(酒炒,三分) 貝母(去心,三分) 天花粉(三分) 天門冬(去心,三分) 款冬花(三分) 薏苡仁(二分) 杏仁(泡,二分) 麥門冬(去心,三分) 五味子(二分) 粉草(一分) 馬兜鈴 (一分) 紫菀(一分) 百部(一分) 百合(一分) 桔梗(一分) 阿膠(蛤粉炒,一分半) 當歸 (一分半) 地黃(一分半) 紫蘇(半分) 薄荷(半分)
上,用水二盞,薑三片,煎一盞,入餳糖一匙,每日三食後各進一服。
血盛加大、小薊、茅花、蒲黃、茜根、藕節。虛極加鹿茸、鬱金、青蒿。痰盛加南星、半夏、陳皮、大腹皮、茯苓、枳殼、枳實。喘盛加桑皮、陳皮、大腹皮、紫蘇子、蘿卜子、葶藶子。熱盛加山梔、黃芩、黃連、黃柏、連翹。
戊字號保真湯
治勞証骨蒸體熱而虛。
當歸(三分,酒洗) 人參(三分,去蘆) 生地黃(三分) 熟地黃(三分) 白朮(三分,炒) 黃耆(三分,蜜炙) 赤茯苓(三分) 白茯苓(三分) 天冬(二分,去心) 麥冬(二分,去心) 赤芍藥(分半) 白芍藥(分半) 知母(二分,鹽炒) 黃柏(二分,鹽炒) 五味子(二分) 甘草(一分半) 陳皮 (一分半) 柴胡(二分) 地骨皮(二分)
上,用水二盞,薑三片,棗五枚,蓮心五個,每日三食前各進一服。
驚悸加茯苓、茯神、遠志、棗仁。淋濁加萆薢、豬苓、澤瀉。便澀加木通、 蓄。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鬚、蓮心。燥熱加鱉甲、石膏、青蒿。盜汗加浮小麥、麻黃根、黃耆、牡蠣。
已字號太平丸
治勞証久嗽、肺痿、肺癰,噙服除根。
天冬(二兩,去心) 麥冬(二兩,去心) 知母(二兩,去毛) 貝母(去心,二兩) 款冬花(一兩)杏仁(二兩,泡) 當歸(一兩半) 生地黃(一兩半) 黃連(一兩半) 蒲黃(一兩,炒) 膠珠(一兩半)京墨(一兩) 桔梗(一兩) 薄荷(一兩)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用白蜜半斤,銀鍋內煉熟,取起,下諸藥末攪勻,再上火熬二、三沸,丸如彈子大,每日三食後,濃煎薄荷湯灌漱喉口,細嚼一丸,津唾咽下,再噙一丸,緩緩溶化。臨臥時如有痰盛,先用餳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噙嚼此丸,仰臥而睡,從其溜入肺竅中,則肺清嗽止。
庚字號消化丸
治勞証熱嗽壅盛。
礞石(二兩,硝 ) 明礬(飛,二兩) 豬牙皂角(二兩,炙,去皮、弦) 南星(二兩,生用) 半夏(二兩,生用) 白茯苓(二兩) 陳皮(二兩) 枳實(一兩半) 枳殼(一兩半)
上為細末,以神曲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臨臥將餳糖拌勻吞下,次噙嚼太平丸,二藥交攻即愈。
辛字號潤肺膏
治勞証久嗽肺痿,時常服之。
羯羊肺(一具) 杏仁(一兩,洗,研) 柿霜(一兩) 真粉(一兩) 白蜜(二兩)
上,先將羊肺洗淨,次將餘藥水解薄打擾五味稠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食之。此藥服前七藥後可用,或與七藥相兼而服亦佳。
壬字號白鳳膏
治一切大勞大怯,極虛甚憊,咳嗽吐痰咯血,發熱,火乘金位,此藥固真元,全根本。
黑嘴白鴨(一隻) 大京棗(二升) 參苓平胃散(一升) 陳煮酒(一大瓶)
上,先將鴨縛其腳掛起,隨患人之酒量多少,傾鴨血于酒中攪勻,一時飲盡,直入肺中,潤補其肺,乃止其嗽。卻將鴨 去毛,就脅邊開一孔,出其肚雜拭乾,將棗子去核,每個入平胃散令滿,以麻皮扎定,填滿鴨腹中,入鴨於小壇內,四周炭火慢煨,以一瓶酒盡為度,此酒須三次添入,待酒乾取起食之,其棗陰乾,隨意食之,後合十珍丸服之。
癸字號十珍丸
治一切大勞大怯,極虛甚憊,髓乾精涸,血枯氣竭,火乘金位,服前藥愈後,卻服此丸以為收功起身之用也。
豬脊膂(一條) 羊脊膂(一條) 鱉(一個) 烏骨雞(一隻)
上四味,去骨留肉,用煮酒一大瓶于壇內煮乾搗爛用。
大山藥(五條) 蓮肉(半斤) 京棗(一百個) 霜柿(十個)
上四味,用井水一大瓶,于壇內煮熟搗爛,與前肉一處再慢火熬,卻下後藥。
真阿膠(四兩) 黃蠟(三兩)
上二味,逐漸下,與前八味和一處,研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末並知母、貝母、柏末各一兩,搜和成劑,如十分堅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搗為丸,如桐子大,每百丸棗湯送下,不拘時服。
青蒿膏 治骨蒸勞熱。
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上,慢火熬童便減至二斗,去蒿,再熬至一斗,入豬膽汁七枚,再熬數沸,甘草末收之,每用一匙,湯下。
天靈蓋散 取勞蟲。
天靈蓋(兩指大,以檀香煎湯洗過,酥炙,咒七遍,咒曰︰“靈公神,靈母聖,逢傳尸,便須定,急急如律令”。) 雞心檳榔(五個,為末) 麝香(二錢,另研) 阿魏(三錢,研) 甘遂(三錢,為末) 辰砂(一錢,另研) 安息香(三錢,另研)
上六味,研極細,和勻,每服三錢,同後湯送下。
薤白(二七莖) 青蒿(二握) 甘草(五寸,二根) 蔥白(二七莖) 桃枝(一寸) 柳枝(一寸) 桑白皮(一寸) 榴根(一寸,俱用向東者)
上八味,須選潔淨處,採童便四升,瓦器內慢火煎至一升,去渣,分作三盞,調前藥末,五更初服。男患女煎,女患男煎。服藥後,如覺欲吐,即用白梅含之,五更盡,須下蟲及惡物,黃水黑糞。如服後不見動靜,約人行五、七里又進一服,至天明更進一服。如瀉不止,用龍骨、黃連等分末之,白水調,及白梅粥補之。虛損用四物湯、(方見血証。)四君子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方俱見脾胃。)大補陰丸、(方見火証。)六味地黃丸、集靈膏、瓊玉膏。泄瀉者,白朮膏。
六味地黃丸
白茯苓(三兩) 牡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乾山藥(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熟地黃(八兩,酒蒸)
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溫酒下。
集靈膏 生精補血消痰。
人參(四兩,去蘆) 生地黃 熟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 牛膝 枸杞(半斤)
用文武火水煎三日,蜜收成膏子,每三匙,白湯下。
瓊玉膏 大補元氣。
生地汁(十斤) 白蜜(十六斤,煉) 人參(一斤半) 白茯苓(四十九兩)
拌勻,入壇內封固,桑柴火煮三晝夜,井內一日,去火毒,複煮一日去水氣,每服二大匙,白湯或酒任下。
白朮膏 止瀉,大補元氣。
白朮(一斤)
用水一斗,煎至五升,濾去汁聽用。複用水五升,再煎,約耗一半,去渣,合前汁一處,慢火熬成膏子,每服三匙,白湯調下。
【歌】驚悸心中常惕惕,如人將捕時驚惑。延纏不已漸怔忡,寤寐神魂多恍惚。精神短少或多痰,健忘之病因而得。皆緣大恐與大驚,觸事喪志心神失。
【論】夫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驚悸之所以肇端也。或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則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始則為驚悸。久而心虛停飲,水氣乘心,胸中滲漉,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畏之,心不自安,故怏怏然而怔忡也。日久不已,精神短少,心氣空虛,神不清而生痰,痰迷心竅,則遇事多忘;亦因思慮過度,病在心脾,故令轉盼遺忘,名曰健忘。三者雖有淺深之殊,皆心脾之病,其所由來者一也。而治之之法,必審其脈之虛實,病之淺深,元氣之盛衰,則虛實邪正之情自了然矣。
【脈】驚悸怔忡,寸動而弱。寸緊關浮,悸病乃作。飲食痰火,伏動滑搏。浮微弦濡,憂驚過卻。健忘神虧,心虛浮薄。
驚悸
血虛驚悸者,四物湯加貝母、橘紅、黃連、山梔,(方見血証。)安神丸。氣血兩虛者,益榮湯、(方俱見女科。)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丹
人參(四兩) 玄參(二兩) 杜仲(炒,去絲,四兩) 天門冬(三兩) 麥門冬(三兩) 遠志(四兩) 熟地黃(六兩) 百部(三兩) 桔梗(三兩) 牡丹皮(四兩) 柏子仁(四兩) 五味子(四兩) 甘草(二兩) 茯神(四兩) 茯苓(四兩) 石菖蒲(四兩) 酸棗仁(四兩)
末之,蜜丸,每下三錢。
怔忡
心血虛少,惕惕然恍惚怔忡,益榮湯。(方見女科。)痰火盛,心下怔忡者,溫膽東加炒黃連、山梔、當歸、貝母。(溫膽湯即二陳東加炒枳殼一錢、竹茹一錢,二陳方見痰証。)水氣承心而作怔忡,朱雀丸。心氣鬱滯,痰氣結於心下而作怔忡,四七東加竹瀝、薑汁。(方見氣証。)
朱雀丸 治水氣怔忡。
白茯苓(一兩) 沉香(半兩)
末之,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送下。
健忘
思慮傷脾,作事忘前失後者,歸脾湯。心氣不定,恍惚多忘者,定志丸。年老神衰,遇事多忘,二丹丸。痰多鬱滯於心脾而善忘者,四七東加竹瀝、薑汁、膽星、栝蔞。(方見氣証。)
歸脾湯 治怔忡、健忘。
白朮(一兩) 茯神(一兩) 黃耆(一兩) 圓眼肉(一兩) 棗仁(炒,一兩) 人參(半兩) 木香(半兩) 甘草(二錢半,炙)
每服銼四錢,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定志丸 治恍惚多忘。
遠志(一兩) 人參(一兩) 蒲黃(二兩) 白茯苓(三兩)
末之,蜜丸梧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二丹丸 治健忘,開心志。
丹參(半兩) 天門冬(半兩) 熟地黃(二兩) 麥門冬(一兩) 白茯苓(一兩) 人參(半兩) 遠志(半兩) 朱砂(半兩) 石菖蒲(半兩)
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至百丸,圓眼湯送下。
【歌】消証良由燥熱過,消中飲食善消磨。腎消溲濁腰肢瘦,消渴便多飲亦多。
【論】夫天一生水,腎實主之。膀胱為津液之腑,能宣行腎水,上潤於肺,故肺為津液之臟。自上而下,三焦臟腑,皆囿於天一真水之中,如水包天地也。經云︰水之本在腎,末在肺,然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嗜食辛辣濃味,或餌丹石藥,於是火炎上熏,腑臟熱熾,津液乾枯而三消之病生焉。熱氣上騰,心受之,故煩渴引飲,小便頻數而多,曰消渴。熱蓄於中,脾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飢,能食肌瘦,不甚渴,便數,曰消中。熱伏於下,腎受之,腿膝枯細,骨節酸疼,精竭髓枯,引水自救,飲而隨溺,稠濁
如膏,曰腎消。善治者,補腎水真陰之虛,瀉心火燔灼之勢,除腸胃燥熱之甚,濟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渴証自已矣。
消渴
消渴,熱在上也,丹溪人乳膏、麥門冬飲子。
丹溪人乳膏
人乳(一大盞) 黃連(半兩,為末) 天花粉(一兩,為末) 藕汁(一大碗) 生地黃汁(一大碗)
以二汁為膏,入前三味,佐以薑汁些少,和蜜為膏,以白湯少許,徐送下。
麥門冬飲子
知母(一錢) 甘草(炙,一錢) 栝蔞仁(去油,一錢) 五味子(一錢) 人參(一錢) 葛根(一錢)生地黃(一錢) 茯神(一錢) 麥門冬(一錢) 竹葉(十四片)
水二盞,煎服。
消中
消中,熱在胃也,白虎湯、(方見中暑。)麥門冬飲。(方見前。)便結,調胃承氣湯。(方見痢疾,即大承氣湯去枳實、濃朴,加炙甘草一錢。)
腎消
腎消,熱在下也,大補陰丸。(方見火証。)腎虛,六味地黃丸。(方見勞瘵。)腎消小便白如膏,清心蓮子飲。大便秘結,大承氣湯。(方見痢疾。)
清心蓮子飲
黃耆(一兩) 石蓮肉(一兩) 白茯苓(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炙,五錢) 地骨皮(五錢) 麥門冬(半兩) 車前子(五錢) 黃芩(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服。
【歌】表虛血弱汗成流,濕証淋漓不肯休。痰証津津常浹背,亡陽氣脫汗如油。陰虛盜汗兼無血,熟睡沾衾覺即收。心汗蓋緣思慮得,圓圓一片在心頭。
【論】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盜汗者,睡而出,覺而收,如寇盜然,故以名之,陰虛火盛也。然心之所藏,在內為血,發出為汗,故汗為心液,所以自汗之証,未有不由心虛而動之也。亦有陽虛氣弱自汗者,此衛氣不能固斂也。有濕盛自汗者,有表虛自汗者,有痰証自汗者,有火氣上熏胃中濕而自汗者,種種不同,各因其証而治之。盜汗由於陰虛血弱,常補陰降火益氣自愈。若別處無汗,獨心孔有汗者,名曰心汗,由思慮多而得,故其病在心,治之宜養心血而汗自止矣。
【脈】汗脈浮虛,或濡或澀。自汗在寸,盜汗在尺。
陽虛自汗
陽虛則腠理疏而自汗者,黃耆建中湯,外用溫粉撲法。
黃耆建中湯
黃耆(二錢,炙) 肉桂(一錢) 甘草(一錢,炙) 芍藥(二錢,炒)
薑、棗煎,入餳一匙,再煎烊,溫服。
溫粉撲法 治自汗。
白朮(一錢) 本(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芷(一錢) 牡蠣( ,一錢) 麻黃根(一錢) 麩皮(一兩)
末之,一半,糯米粉一半,帕包,于無風處周身撲之。
濕勝自汗
濕勝自汗,調衛湯。風濕”黎v黃耆湯騿C
調衛湯 治濕勝自汗。
麻黃根(一錢) 黃耆(炙,一錢) 羌活(七分) 生甘草(七分) 當歸梢(七分) 生黃芩(八分)
半夏(五分) 麥門冬(三分) 生地黃(三分) 豬苓(二分) 蘇木(二分) 紅花(二分) 五味子(二分)
銼一帖,水煎,食前溫服。
防己黃耆湯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黃耆(炙,一兩半) 白朮(炒,七錢)
每服一兩,加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表虛自汗
表虛自汗惡寒者,桂枝湯以實其表,(方見惡寒。)外以溫粉撲之。(方見前。)
虛火自汗
虛火自汗不止,玉屏風散。火盛者,涼膈散。(方見火証。)
玉屏風散 虛火自汗。
防風(一兩) 黃耆(一兩,炙) 白朮(二兩,炒) 每用五錢,薑三片,水二鐘,煎八分溫服。
痰証自汗
痰証自汗,二陳東加貝母、膽星、白朮、黃耆。(方見痰証。)
盜汗
盜汗屬陰虛、血虛,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方見血証。)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也;或黃耆六一湯、麥煎散。
當歸六黃湯
當歸(一錢) 生地黃(二錢) 熟地黃(二錢)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黃柏(一錢) 黃耆(一錢)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黃耆六一湯
黃耆(六兩,蜜炙) 甘草(一兩)
每一兩,水煎服。
麥煎散
治盜汗神藥。
知母(二錢) 石膏(二錢) 甘草(炙,二錢) 滑石(二錢) 地骨皮(二錢) 赤芍藥(一錢) 葶藶(二錢) 杏仁(二錢,去皮) 人參(二錢) 白茯苓(二錢) 麻黃根(二錢)
末之,每服一錢,浮小麥煎湯送下。
心汗
心汗者,獨心孔有汗,思慮過多所致也。以艾煎湯調茯苓末一錢服。又,用青桑焙乾末之,米湯送下。
【歌】濕痰濕火干氣血,赤白二濁從此別。更有精滑及夢遺,卻緣相火與濕熱。
【論】夫赤白二濁,其色雖殊,總歸於火。火鬱下焦,精化不清,故有赤白,白者屬氣,赤者屬血。而精者,實血之所化也。好色之徒,勤于御女,精出有限而欲無窮,血為火迫,不及化精,故其色赤,從乎血也。大法,白濁以降火為主,而補次之;赤濁以補為主,而降火次之。寡欲之人,亦患此者,以濕熱治。又有腎虛人,小便白如油,光彩不定,尿腳澄下凝如膏糊,為寒。蓋因腎虛過欲,膀胱弱而陰寒生,若此者,十無一、二,非尋常白濁之比,當審而辨之。夢遺者,夢與人交而遺其精也。精滑者,不因夢交而精自泄出也。皆因真元氣虛,虛火流行,以致精海脫滑。遺于夜而不遺于晝者,蓋晝為陽,夜為陰,惟陰虛故遺於陰分也。甚則遺于晝者,並陽皆虛也,陰陽皆虛,死期將至矣,不亦殆哉﹗然求其所屬,則心、肝與腎之火相挾而成之耳。蓋心藏神,肝藏魂,腎藏精,夢中所主之心,即心之神也;夢中所見之形,即肝之魂也;夢中所泄之精,即腎之精也。要之,心為君,肝腎為相,未有君火動而相火不隨之者,故於寐時神游於外,欲為雲雨,則魂化為形,從而行焉,而吾之精,亦不容以不泄矣。故治此病者,先治其心火,而後及其餘也。寡欲之人亦患此者,以脾濕治。蓋脾濕則化氣不清,而分注於膀胱者,亦混濁而稠濃,陰火一動,精隨而出,故有不待夢而自遺者也。
【脈】兩尺洪數或心脈短小,必便濁遺精。
赤白濁
赤濁,濕熱乘於血分,四物湯對二陳東加貝母、樗根白皮、青黛、滑石。(二方一見血証,一見痰証。)弱者,補陰丸。(方見火証。)白濁,濕痰流下,宜燥濕,二陳東加二朮。相火盛者,珍珠粉丸。氣虛者,清心蓮子飲。(方見三消。)腎水虛寒,尿白如油,光彩不定,凝如糊,釐清飲。
珍珠粉丸
治白濁陰虛火旺之証。
真蛤粉(一斤) 黃柏(一斤,炒赤色)
末之,滴水丸如桐子大,空心酒下百丸。
釐清飲
治腎水虛寒濁。
益智(五錢) 萆薢(五錢) 石菖蒲(三錢)
夢遺
夢遺者,夜夢交感而泄也。火盛者,珍珠粉丸。(方見前。)心不寧,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遠志、茯神、蓮肉、棗仁。腎虛者,六味地黃丸,(方見勞瘵。)或丹溪補陰丸。(方見火証。)精不固,金櫻子膏。因思想而得,其病在心,定志丸或妙香散。(方共見女科。)
溫膽湯
即二陳加枳殼。(方見痰証。)
金櫻子膏
金櫻子(十斤,剖開,去子、毛)
於木臼內杵碎,水二斗,煎成膏子服。
精滑
精滑者,不因交感而自泄也,先服妙香散,(方見女科。)或威喜丸。精滑因相火動者,珍珠粉丸。(方見前。)虛者,大補陰丸。(方見火証。)久不止,必用龍骨、牡蠣澀之。
威喜丸
治泄精。
黃蠟(四兩) 茯苓(四兩,用豬苓一分,瓷器內同煮二十沸,晒)
末之,溶蠟搜和如彈子大,每一丸,空心細咽下。
【歌】血石膏勞肉五淋,便時滴瀝痛難禁。細微實滑求虛實,死血陰寒氣滯並。
【論】夫淋瀝者,滴瀝澀痛也。閉者,急脹不通也。蓋心腎氣鬱,使陰陽乖舛,清濁相干,膀胱蓄熱而水道澀焉,所以滴瀝澀痛,欲通不通,甚則窒塞其間,令人悶絕。故小便血熱,則為血淋。火氣煎灼,而為砂石淋,如湯罐中煎之日久而生鹼也。氣血結聚,而為肉淋。氣血凝如膏糊,為膏淋。因勞而作,為勞淋。丹溪云︰淋有五,皆屬於熱,斯得其旨矣。然有氣滯而淋者,有氣虛而淋者,有死血而淋者。 亦有冷氣滯於膀胱而作淋者,蓋十無一、二也。然此之類,有冷、熱、虛、實之不同,尤當參之以脈証,則有餘不足之候,無所逃也。
【脈】淋病之脈,細數何妨。少陰微者,氣閉膀胱。女人見之,陰中生瘡。大實易愈,虛澀者亡。
血淋
不痛者,為溺血;痛者,血淋也,通閉散。死血作淋,地髓湯。
通閉散
治血熱成淋。
香附(五錢) 陳皮(五錢) 赤茯苓(一兩)
上,末之,每服二錢,水煎,空心服。
地髓湯
治瘀血成淋。
杜牛膝(一合)
水五鐘,煎耗其半,去滓,入麝香少許,空心服。
熱淋
熱淋而痛者,五淋散,或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方見脾胃。)加木通、車前子、滑石、燈心、瞿麥、蓄,末之,蜜水調下。
五淋散
治諸淋。
赤茯苓(八分) 赤芍藥(八分) 山梔仁(八分) 生甘草(七分) 當歸(五分) 黃芩(五分)
水煎,空心服。
砂石淋
砂石淋,草豆飲或用寒水石 研,水飛,溫水調下。
草豆飲
治砂石淋。
黑豆(一百二十粒) 生粉草(一寸)
水煎,乘熱入滑石末一錢,空心服。
虛淋
腎虛成淋者,八味丸或六味地黃丸。(方見勞瘵。)
八味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五錢、黑附子(炮,去皮、臍)五錢。(方見勞瘵。)
勞淋(附氣淋)
勞淋,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石韋、滑石、琥珀。(方見血証。)氣淋,沉香散。
沉香散
治氣淋。
沉香(半兩) 石韋(去毛,半兩) 王不留行(半兩) 當歸(半兩) 滑石(半兩) 葵子(七錢半)白芍藥(七錢半) 甘草(三錢半) 陳皮(一兩)
末之,每服二錢,大麥湯下。
陰寒
冷氣凝滯,小便淋痛,木香散。內積寒冷,淋凝如膏糊者,生附湯。凝白如油,萆薢釐清飲。
木香散 治冷淋。
木香(五分) 木通(五分) 檳榔(五分) 大茴香(四分) 當歸(五分) 赤芍藥(五分) 青皮(七分) 澤瀉(七分) 橘皮(五分) 甘草(四分)
水煎服。
生附湯 治寒淋。
附子(半兩) 滑石(半兩) 瞿麥(七錢半) 木通(七錢半) 半夏(四錢)
每三錢,燈心、薑、蜜水煎服。
萆薢釐清飲
益智(一錢) 萆薢(一錢) 石菖蒲(一錢) 烏藥(一錢) 茯苓(八分) 甘草(七分)
上銼,水煎,入鹽一捻,空心服。
【歌】實熱溲便故不通,下焦氣結號為癃。氣虛血弱兼痰閉,一吐提時便有功。虛熱故令便不禁,虛寒遺溺在溫中。
【論】夫腎水瀦於膀胱而泄於小腸,此上下相通,故水火既濟,則榮衛流行,水竇開闔,便溺通暢,豈有不禁、不利者歟?夫惟心腎不交,水火未濟,陰陽不調,則內外關水道窒塞,而有小便癃閉、遺溺之病生焉。
蓋膀胱與腎為表裡,虛則客熱乘之,故不能製水,水挾熱而行,故數而不通,溺有餘瀝。腎與膀胱皆冷,內氣不充,胞中自滑,故出多而色白。所以熱則不通,冷則不禁,理之自然。亦有虛熱而遺瀝,氣虛而不通者,不可不知。
【脈】鼻頭色黃,小便必難。脈浮弦澀,為不小便。
虛閉
氣虛不能施化,小水不通者,四君子東加升麻,先服後吐之。(方見脾胃。)血虛而小水不通者,四物湯加升麻,先服後吐之。(方見血虛。)氣血兩虛,二方合用加升麻。
痰閉
痰氣閉澀於下焦,小水不通者,二陳東加木通、香附,先服後吐,或蒲黃湯。痰盛肥胖之人,導痰湯取吐即通。(二陳湯、導痰湯二方俱見痰証內。)
蒲黃湯
治小便不通。
赤茯苓(五分) 木通(五分) 車前子(五分) 桑白皮(八分) 荊芥(四分) 燈心(三分) 赤芍藥(五分) 蒲黃(生用,八分) 滑石(一錢,研) 甘草梢(七分) 紫蘇(五分)
上銼,加蔥白三個,水煎服。
熱閉
下焦實熱,小便不通者,八正散,再用通小便法。莖中痛,熱盛悶澀者,導赤散加山梔、大黃。
八正散 治熱閉。
車前子(一錢) 瞿麥(一錢) 蓄(一錢) 滑石(一錢) 甘草(一錢) 山梔仁(一錢) 木通(一錢) 大黃(一錢,麵裹煨)
燈心二十莖,水煎,空心服。
導赤散
治小便不通。
木通(二兩) 生地黃(二兩) 甘草(一兩)
水煎服。
通小便法
用活田螺一個,連殼搗如泥,入麝少許,置臍內,以蛤蜊殼合之,絹帛扎定,少時即通,治噤口痢亦用此法。
小便不禁
小水不禁,出而不覺,赤者為熱,白者氣虛。又有虛熱、虛寒之不同。內虛濕熱,小便不禁,遺瀝者,六味地黃丸加牛膝、杜仲、破故紙。(方見前勞瘵証。)三因韭子丸乃治虛寒遺溺之要藥。自汗脈弱者,秘元丹。若虛熱不禁,補陰丸加益智、人參、乾山藥。(方見火証。)
三因韭子丸
韭子(六兩,炒) 鹿茸(四兩,酥炙) 肉蓯蓉(酒浸,二兩) 牛膝(二兩) 熟地黃(二兩) 當歸(二兩) 巴戟(兩半,去心) 菟絲子(兩半) 杜仲(一兩) 石斛(一兩) 乾薑(一兩) 桂心(一兩)
末之,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
秘元丹 固精止溺。
龍骨(三兩, ) 砂仁(二兩) 訶子(十個,泡去核) 靈砂(二兩)
末之,煮糯米粥,丸如麻子大,空心臨臥各用酒下五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