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 明 皇甫中 |
【歌】飲食勞形是內傷,或因飢飽過行房。其形即與傷寒似,誤汗令人病臥床。
【論】夫飲食勞役之証,當補而不當瀉。外感風寒客邪,當瀉而不當補,二者若霄壤之不侔。內傷之証,亦有頭痛發熱之候,粗工多作外感治之,大發其汗,其誤甚矣﹗禍不旋踵。東垣云︰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則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內傷惡風,惟惡些少賊風。外傷証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傷証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則邪氣有餘,故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故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外傷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手心熱,手背不熱。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傷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裡方罷。內傷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外傷則得病之日,即著床枕,非扶不起,筋攣骨痛。外傷不能食,然口則知味而不惡食;內傷則惡食而口不知味。外傷三日以後,谷消水去,邪氣傳裡必渴;內傷則邪氣在血脈中有餘,故不渴。若飢餓內傷,房勞太過,比之內傷飲食尤為不足中之不足,當大補回陽,猶恐或遲,若誤作外感治,重發其汗,寧不死歟?
【脈】內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胃氣,隱而難尋。內傷冷食,滑疾而沉。內傷熱食,數大澀侵。
過食傷
飲食過傷,保和丸、曲 枳朮丸。傷熱物,三黃枳實湯。傷冷物,木香見 丸。
保和丸(方見傷食。)
曲 枳朮丸(方見脾胃。)
三黃枳實湯(方見傷食。)
木香見 丸(方見傷食。)
飢餓傷
年飢缺食,或多事餓久,致傷脾胃,元氣弱,四君子湯,或黃耆建中湯,或補中益氣湯加山藥,去柴胡。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証。
人參(去蘆) 白朮(去蘆、油) 茯苓(去皮,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加陳皮名異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
黃耆建中湯
治汗多亡陽,尺脈虛弱者用之。
黃耆(上) 芍藥(中) 桂枝(中) 甘草(下)
上,水、薑煎,臨服加膠飴。
元氣虛甚加人參。
勞役內傷
負重作勞,致傷元氣,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或黃耆建中湯、六君子湯。勞者溫之,非溫熱藥也,宜溫養之謂也。夏月勞碌內傷後冒暑汗泄,虛弱脈微者,清暑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役並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洪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炙,五分) 歸身(酒洗,一錢) 陳皮(不去白,五分) 白朮(五分)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按︰經曰︰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參、耆、歸、朮、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補中氣。中氣者,脾胃之氣也。升麻引胃氣上騰而複其本位。柴胡引少陽之氣上行而助春升之令也。用陳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溫之滯也。 如汗多,去升、柴加酸棗仁,夜間不寐亦如之。頭疼加蔓荊子、川芎。如善嚏者,乃腠理不密,外邪所搏,加白芷、川芎。如腦痛或巔頂痛加 本、細辛。如口乾或渴加葛根。有痰加貝母、前胡。泄瀉加白芍、澤瀉、茯苓。心胸覺痞悶,去黃耆、升麻、柴胡,加枳實、薑炒黃連。如嗽加桑白皮、五味子。如用心太過,神思不寧,或怔忡驚悸,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石菖蒲、柏子仁。如飲食少,或傷飲食,加神曲、麥芽、山楂、枳實。如胃中濕痰加半夏。如大病後元氣未複而胸滿氣短者,加橘皮、枳實、白芍。如有熱加芩、連。 調中益氣湯
治証同前。
即補中益氣湯去歸身、白朮,加蒼朮、黃柏、木香。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薑、棗煎服。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蜜炒) 蒼朮(米泔製)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朮(土炒) 陳皮(炒) 神曲(炒) 澤瀉黃柏(酒炒) 當歸 青皮(去穰) 麥門冬(去心) 干葛 甘草(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房勞內傷
強力入房,致傷元氣,自汗乏力,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因而陽脫者,三建湯,急灸關元、氣海百壯,可複元。
人參養榮湯
治積勞虛損氣血虧,肌肉消,四肢怠惰。
人參 黃耆 (蜜炙) 陳皮 白芍藥(酒炒) 當歸(酒洗) 甘草(炙) 白茯 五味子 遠志 白朮 桂心 熟地黃
上,薑、棗煎服。
十全大補湯
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三建湯(方見中寒。)
飲酒內傷
酒乃無形之物,大熱有毒,多飲則傷胃嘔吐,葛花解酲湯。縱飲熱酒,煩躁中酒毒,黃連解毒湯主之。
葛花解酲湯
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葛花 砂仁 木香 白豆蔻 人參 茯苓 陳皮(各五分) 神曲(炒) 白朮(炒) 青皮 澤瀉乾生薑(各三分)
按︰葛花性寒,能解中酒之毒。澤、茯味淡,能利中酒之濕。砂仁、豆蔻,木香、青、陳之辛,能行酒食之滯。生薑開胃止嘔。神曲消磨炙膩。而人參、白朮之甘,所以益被傷之元氣焉。
黃連解毒湯(方見火証。)
【歌】瘧疾由來匪一端,六經五臟有形參。連朝間日知深淺,陽分邪輕陰分難。風暑感人從外至,內因食積與停痰。汗多汗少求虛實,弦數弦遲定熱寒。實可祛邪行截法,虛宜養正自痊安。先寒後熱名寒瘧,但熱無寒號曰癉。溫瘧從來先作熱,若還暑瘧汗漫漫。山嵐障瘧宜祛逐, 瘧休吞鬼哭丹。
【論】《內經》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又云︰夏傷於暑,秋必 瘧。蓋邪氣客於風府,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邪並于巨陽,則陰實陽虛,故寒作,邪並於陽明,陽實陰虛,故熱作,此陰陽相移也。邪氣舍於皮膚,與衛氣居。衛氣者,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搏,是以日作,此受之淺也。其氣之舍深,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故間日作,此受之深也。邪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爭,故休數日乃作,此受之最深也。然瘧之狀不一︰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 然熱,熱止,汗出難已。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則惕惕然,熱多,汗出甚。足陽明瘧,令人先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則善嘔,嘔已乃衰。足少陰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此六經之瘧也。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心瘧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好太息,其狀若死。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眩眩然,此五臟之瘧也。
東垣云︰寒瘧屬太陰,熱瘧屬陽明,風瘧屬少陽,溫瘧屬厥陰。又云︰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屬少陰,作于寅、申、巳、亥日者屬厥陰,作于辰、戌、丑、未日者屬太陰,蓋三日一作故耳。丹溪又有食、痰、風、暑、老瘧、瘧母等名,蓋不越五臟、六經之所主也。但所感不同者,然因其所挾而立名也,今並及之,以備參考。
善治者,審其受病之淺深,寒熱之多少,發作之早晏,時月之炎涼,元氣之虛實。淺者發於處暑前,謂之近而暴者,易治。發於霜降後,謂之遠而 者,難治。故 瘧不可截,截之轉虛,但養正氣,氣充自已,斟酌調之。
謹按︰瘧之為狀, 熱如爐,振寒如冰,頭痛如破,切牙嚼齒,有炎威之勢,從病、從虐,故名“瘧”。 諸病惟瘧近乎邪,故魘法治之亦偶中,然求其原,必內有痰食,外感風寒,故凡初發時,便以消食、化氣、開痰、散風等藥大劑服之,後雖發亦輕,不過二發即止矣。
【脈】瘧脈多弦,弦而數者多熱,宜汗之。弦而遲者多寒,宜溫之。弦而緊實者宜下之,弦而虛細者宜補之,弦而實大者宜吐之。弦短者多食,弦滑者多痰。瘧脈遲緩者病自愈,久瘧不愈者脈必虛,宜養正祛邪。
外因
若避暑於風涼處,閉其汗孔,熱不泄,作風瘧、暑瘧,皆當發汗。風瘧,小柴胡東加葛根、升麻、蒼朮、川芎、白芷、青皮,草果之類。暑瘧無汗,小柴胡東加葛根、香薷,渴加天花粉。暑瘧自汗煩渴,柴胡白虎湯。但熱不寒者,柴葛解肌湯。熱多寒少,清脾飲。寒多熱少,人參養胃湯。
小柴胡湯 治少陽經瘧,能和解表裡。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薑
如初瘧,去參、甘,加青皮、草果。
按︰上方治瘧發時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善嘔,脈弦者主之。蓋柴胡、黃芩能解少陽之邪。半夏、生薑為嘔家聖藥。用人參、甘草者,補其中虛,使邪無容地而出矣。
柴胡白虎湯
即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少陽、陽明二經藥也。)
柴葛解肌湯
治三陽經瘧,頭額、目痛,脈浮洪弦數。
干葛 柴胡 羌活 黃芩 白芷 甘草 桔梗 芍藥(無汗去之,汗多倍用。)
上,水煎,加生薑三片,蔥白搗汁三匙,熱服。
清脾飲
治瘧疾熱多寒少,脈弦數,口苦咽乾,溺赤。
柴胡(一錢二分) 半夏 黃芩 白朮(腹脹滿者去之) 陳皮(各一錢) 茯苓 濃朴(各八分) 青皮(七分) 草果(六分) 甘草(四分) 生薑(三片) 大棗(一枚)
按︰右方曰“清脾”者,非清涼之謂,乃攻去其邪,而脾部為之一清也。故用青皮、濃朴消去脾部之痰。 半夏、生薑燥去脾家之濕,柴、芩清熱。術、甘補虛。而草果又能清膏粱之疾也。
內因
惡飲食者,從飲食上得之,必胸滿噫氣,二陳東加山楂、枳實、神曲、濃朴、柴胡、青皮。大抵無痰不成瘧,若內傷挾外邪同發,內必生痰。痰滯於中,寒熱不已,脈滑者,二陳加柴胡、黃芩、草果、常山以吐之,吐中就有發散之意。但常山性暴悍,非痰盛氣實者,不可用也。
二陳湯(方見痰証。)
虛瘧
虛人患瘧,飲食少進,四肢無力,汗多,怠惰嗜臥,六君子湯、人參養胃湯。汗多,煩躁而渴,白虎東加人參。汗多,不煩渴,柴胡桂枝湯。元氣漸虛,不思食而多汗者,四獸飲截之。虛瘧久不止,宜養正,不可截,多服補中益氣湯自止。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人參養胃湯
本方加香附、砂仁,名香砂養胃湯。
即平胃合二陳加人參、藿香、草果、烏梅、生薑,煎。
按︰人之飢、飽,皆足以傷胃。胃傷,則榮衛虛而穀氣乖,乖則爭,爭則邪正分,寒熱作,而瘧成矣。方中有參、茯、甘草之甘,可以補胃之不足。陳、蒼、濃朴之辛,可以平胃之有餘。半夏醒脾。藿香開胃。烏梅之酸,可使收陰。草果之溫,可使消滯焉。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白虎湯(方見火証。)
四獸飲
治虛瘧久不愈。
即六君子東加草果、烏梅、生薑、大棗等分,煎服。
實瘧
暴瘧寒熱往來,脈弦數,必熱多也,清脾飲。脈弦遲,必寒多,七寶飲。發五、六次不止,不二飲截之。無汗要有汗,發散為主,小柴胡去人參,加葛根、蒼朮、青皮、蘇葉。大便不通,大柴胡湯下之。
七寶飲
治一切瘧疾及山嵐瘴氣寒熱如瘧。
常山 草果 檳榔 濃朴(薑炒) 青皮 陳皮 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酒同煎,露一宿,稍溫,空心向東服。
不二飲
截陰瘧、老瘧神效。
柴胡 黃芩 常山 檳榔 知母 芍藥 青皮 甘草
上,用短水白酒二鐘,煎八分,發前五個時服。忌熱茶、湯、飯一日,只可食溫、涼者。
按︰上二方,惟脈來浮大弦滑者可用,蓋浮為表,大為陽,弦為飲,滑為實故也。若脈來沉細澀微者,與之則逆矣,慎之﹗慎之﹗
大柴胡湯
即小柴胡去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
瘴瘧
瘴瘧者,感山嵐瘴氣作瘧,實者藿香正氣散,虛者人參養胃湯。
藿香正氣散(方見霍亂。)
瘧
瘧者,三日一發,或連二日發,間一日者。或作于霜降後,或下午陰分,俱不可截,柴胡養陰湯、黃耆鱉甲湯、補中益氣湯、四獸飲皆可服之。
柴胡養陰湯(秘方) 治陰分虛,邪氣盛,無汗而瘧者。
柴胡(四錢) 當歸(二錢) 陳皮(二錢) 知母(一錢)
黃耆鱉甲湯(秘方) 治陰陽俱虛,正不勝邪,多汗而瘧者。
黃耆(二錢,蜜炙) 陳皮(一錢,炒) 鱉甲(一錢,炙) 何首烏(三錢,蒸熟,忌鐵)
瘧母
瘧久不止,必生瘧母。在脅下,大如杯,令人面色痿黃,寒熱不已,用川芎、芍藥、柴胡各一錢,人參五分,水煎,送下鱉甲丸二錢,外以阿魏膏貼之,神效。
鱉甲丸(秘方) 治久瘧不愈,脅下有塊,俗名瘧母。
鱉甲(酒炙,半斤) 蓬朮(醋煮,三兩) 青皮(醋煮三兩) 穿山甲(土炒,二兩)
上為末,用醋煮當歸為膏,拌前藥丸如黍米大,每服二錢,煎藥送下。
【歌】濕蒸熱瘀而成痢,後重裡急由氣滯。下迫窘痛火為殃,未虛芍藥並承氣。下後雖寬痢不清,香連化滯應須繼。若還久病補兼升,虛坐努責和血是。表裡有熱內疏之,小水不通可分利。身寒嘔逆脈細微,水液澄徹製溫劑。豆汁魚腦半死生,塵腐純血皆難治。噤口多因胃不升,若然不禁須兜住。
【論】痢者,古名滯下,以其積滯不行故也。蓋人日受飲食之積留滯於內,濕蒸熱瘀,伏而不作,偶或調攝失宜,複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發蓄積,而滯下之病作矣。故濕熱之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下者,氣血俱病也。豆汁色者,濕勝也。如五色之相染,五臟俱病也。純紅者,熱毒入深也。魚腦色者,脾虛不運,陳積脫滑下凝也。如鼻凍膠者,臟腑虛冷脫滑也。如白膿者,虛坐努責而出,氣受熱邪瘀結也。如屋漏水,棗腐色者,元氣憊弱之盛也。後重裡急,至圊不能便,下迫窘痛,大腸經滯不通,濕熱內盛也。初病元氣未虛,裡急甚者下之。下後餘積未清,不可驟補,宜化滯清熱蕩滌之,直候積盡,方可調補氣血。今人不問新久便兜澀,為患匪輕。善治者,審其冷、熱、虛、實、氣、血之証,而行汗、吐、下、清、溫、補、兜、澀之法可也。
痢之作也,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蓋平素飲食不節,將息失宜,油膩生冷恣供口腹,醉之以酒,勞之以色,游行冒暑,奔馳忍飢,塵事關心,冗言生惱,七情六欲日夜交攻,以致氣血俱傷,飲食停積,濕熱熏蒸,化為穢濁。足太陰脾經之病傳於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為肺之腑,肺主清化,脾土受病則不能生金,而肺失清化之令,臟不受病而病其腑,故大腸受之。大腸于五行為金,于時令為秋,故痢多發於秋也。
痢之初作時,須先服大劑消血化積之藥,浮動其根,次服下劑,蕩滌腸垢,旋為調補,以收全功。然又必分在氣在血︰白者傷於氣;赤者傷於血;赤白混雜者,氣血俱傷。若無赤白,惟見黃色稠濁者,以食積治。後重者,以火治。雜下散血者,以傷治。凡初痢皆屬於熱,宜涼解。
久痢不愈,則變為寒,宜溫補。肛腸下者,宜補氣兼升。經年累月,時愈時發者,名休息痢,宜調胃氣,服大補之劑,此治痢之大要也。凡痢︰身不熱者輕;身熱者重;能食者輕;不能食者重;絕不食者死;發嘔者死;直腸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結糞者死;小兒出痘後,即發痢者死;婦人新產,即發痢者死。
【脈】澀則無血,厥寒為甚,尺微無陰,下痢逆冷。又曰︰無積不痢,脈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熱盛內實
初病後重裡急,下迫窘痛,芍藥湯。下後痢止,熱甚而渴,便赤者,黃芩湯。腹痛不通快,裡急,香連化滯湯、三黃丸。
芍藥湯
治痢初起,腹痛,裡急後重,數至圊,不能便。
芍藥 當歸(各錢五分) 黃連 黃芩(各錢二分) 肉桂(四分) 檳榔(一錢) 木香(六分)甘草(四分) 大黃(量人虛實,臨時斟酌)
加濃朴(一錢) 枳殼(一錢) 青皮(五分)
上,水煎,溫服。
如後重,小便澀,加炒滑石一錢五分。如腹痛甚,加砂仁一錢,再加當歸、木香各五分。食積加山楂、枳實各一錢。紅痢加川芎、桃仁泥各一錢。白痢加茯苓、陳皮、砂仁各八分。紅白相雜加川芎、桃仁以理血;滑石、陳皮、蒼朮以理氣。如嘔吐,食不下,加軟石膏、炒山梔各一錢,陳皮八分,入薑汁緩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如色赤、黑相雜,此濕勝也,小便必赤澀短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炒山梔仁五分以分利之。
如血痢,加川芎、桃仁、生地、炒槐花各一錢,去大黃、檳榔、肉桂。有一樣寒痢,去大黃、黃芩,加乾薑、縮砂、濃朴各五分以溫之。孕婦不用大黃,加山梔二錢,倍加芩、連、枳殼。
黃芩湯
治協熱下利(一名黃芩芍藥湯。)
黃芩(炒,二錢) 芍藥(炒,一錢半) 甘草(一錢)
水煎,溫服。
香連化滯湯
治積滯不行,裡急後重,頻上圊而去少。
即芍藥湯去大黃、桂,加青皮、枳實、滑石、陳皮。
挾風邪
外挾風邪,宜汗之,蒼朮防風湯。惡寒發熱,身首痛,神朮湯。風邪乘虛入於腸胃,下清血,胃風湯。(方見泄瀉。)
蒼朮防風湯
蒼朮(三錢,泔製) 防風(一錢五分)
加黃連 木香(各五分) 濃朴 陳皮 枳殼(各一錢) 甘草(四分)
上,生薑七片,煎服。
如頭痛身疼,發熱,加川芎、羌活、柴胡、黃芩各一錢。腹痛加當歸、炒芍藥、砂仁各一錢。裡急後重加檳榔一錢。
神朮散
治四時瘟疫,頭疼項強,發熱憎寒,身體疼痛。傷寒鼻塞聲重,咳嗽頭昏。
本 羌活 甘草 白芷 細辛 蒼朮 川芎
上,薑、蔥煎服。
秘方
治疫痢,一人有病,他人即傳染者是也。
用蒼朮一兩,水三鐘,煎至二鐘,去蒼朮,入防風、白朮、芍藥、羌活、人中黃各一錢,煎至一鐘,溫服。
挾寒
挾寒者,所下清冷,不渴,小便清白,手足冷,無熱証,脈沉遲,理中湯。過食生冷,及服寒涼藥多,本方加附子。病久,所下若鼻涕、凍膠,脈遲弱,形體虛怯,四肢倦怠,除濕湯。
理中湯
祛寒,止嘔逆泄利,定心腹冷痛,溫脾固胃。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乾薑(炮,等分)
上,水、薑煎。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除濕湯
濃朴(薑汁拌炒) 蒼朮(米泔浸,炒) 半夏(各一錢) 藿香葉(三分) 陳皮 茯苓 白朮(各五分)
薑、棗水煎,溫服。
食積痢
下痢腹痛,飲食不化,脹滿,保和丸。原有食積,腹脹裡急,香連化滯湯。急痛,枳朮丸加黃連、木通、神曲、麥芽、芍藥、木香、檳榔。
保和丸(方見傷食。)
枳朮丸(方見脾胃。)
虛弱痢
久病氣血虛,神不足,錢氏白朮散。久病便清血,胃風湯。倦怠食不進,衛生湯。脾氣陷下,虛坐努責不出,補中益氣湯。
錢氏白朮散(方見泄瀉。)
異功散
即四君子加陳皮。
衛生湯
即異功散加山藥、薏苡仁、澤瀉、黃連(等分。)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王節齋治久痢方
紅痢久,胃弱血虛,或下後未愈,用四物湯加阿膠、陳皮、白朮、芩、連、甘草。
白痢久,胃弱氣虛,或下後未愈,用四君子東加黃耆、陳皮、縮砂、木香、乾薑等分,芩、連減半煎服。
氣血俱虛而痢者,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陳皮、黃連、黃芩、阿膠以補之,而痢自止。氣下陷加升麻。
滑脫
久病滑瀉不禁,氣虛欲脫,訶子散。元氣脫弱,大孔如竹筒,直出無禁,真人養臟湯或可十全一、二也。
訶子散
治泄痢久不止。
木香(五錢) 甘草(炙) 黃連(各三錢)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
末之,煎芍藥白朮湯調服二錢。
真人養臟湯
治久痢不止,滑泄不禁。
人參 當歸 白芍 甘草(各四分) 肉果 訶子(各三分) 木香(七分) 肉桂(三分) 白朮(二分) 粟殼(去蒂、蓋,蜜炙,一錢)臟寒加附子。
噤口痢
噤口痢者,大虛大熱,以人參、薑炒黃連煎湯時時哈之,更以田螺搗 臍中。或以石蓮子煎湯頻飲之。此病得之熱毒氣侵胃口,猶有可治之理,至於胃弱氣陷,絕不思食者,則難治也。
治噤口痢秘方
一用香連丸、石蓮肉二味等分,為末,米飲調下。
一用乾山藥一斤,略炒,煮湯,時時呷之。
一用石蓮肉晒乾為末,陳倉米煎湯調下二錢,便覺思食。仍以日照東壁土炒真橘皮為末,薑、棗煎服。
一用木鱉子為末,和面作餅,貼臍中。
【歌】濡瀉如傾濕所浸,分消利水便安寧。完穀不化名飧泄,內挾風邪發散平。腸垢稠粘為協熱,寒如鴨糞水澄清。熱當伐火黃芩治,寒用溫中香桂行。不禁直須訶子散,脾虛久瀉術參苓。
【論】夫人之泄瀉,乃水濕所為也。由脾土受濕則不能滲泄,致傷闌門,元氣不能分別水穀,並入大腸而成瀉。故小便澀而大便反快,腸鳴腹痛之候。王叔和所謂︰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是也。古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世俗治泄瀉多用淡滲之劑利其小便,利而不已,則以燥劑兜澀之,此一偏之治也。殊不知瀉雖生於濕,亦有協風、寒、熱、虛、實之不同。如︰飧泄者,濕兼於風也,故完穀不化,腸鳴脈弦之候。腸垢者,濕兼於火,所下稠粘垢穢,小水赤澀,脈數之候。鴨溏者,濕兼於寒,故所下澄澈清冷,如鴨 糞,小便清白,脈遲之候。濡瀉者,濕自甚也,故所下多水,小便不利,腸鳴漉漉有聲,脈沉緩之候。脾腎瀉,虛也,故朝瀉暮已,久而神瘁肉削。滑泄者,濕勝氣脫,所下不禁,大孔如竹筒之候。又有積濕成痰而瀉者,東垣云︰
一人久病,泄而神瘁,小便少而赤,脈滑而類弦,肺悶食減。因悟此久積成痰,流於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以茱萸等湯溫服一碗許,探喉中痰出,吐半升而利減半,次朝複飲一碗,又吐半升而泄止。病有若此之不同,豈可執一而治乎?
謹按︰“泄”者,大便溏清,“瀉”者,大便直下,略有輕重,總是脾虛。若小便短少,當利小便以分其水。若小便自利,不必再利,惟實脾而已。若口渴求飲,須滋津液,不可純用燥脾之藥,亦不可純用利小便之劑也。若糞中有積如稠膿,須消化為上。糞深黃穢臭者,以熱治;青白者,以寒治;完穀不化者,以火治。
夫火能消穀,今反以不化為火者,何也?蓋脾火和緩,自能化谷,今脾已虛,真火不熾,而邪火得以客之,火性急速,不及傳化而自出矣。然亦有寒而不化者,何以別之?視小便之赤與不赤耳。才進飲食,少傾即瀉出者,為氣虛不能收攝,名曰直腸,患者多死。痛一陣,泄一陣,泄複澀滯者,火也。痛一陣,泄一陣,泄後覺通快者,食也。腹中絞痛,下無時者,氣、食交並也。腹中覺冷,隱隱微痛,下如稠飲者,痰也。
【脈】瀉脈自沉,沉遲寒侵,沉數火熱,沉虛滑脫。暑濕緩弱,多在夏月。
濡瀉
濡瀉者,腸鳴多水,胃苓湯主之,腹痛加芍藥、縮砂。水泄,渴而小便赤澀,熱也,益元散水調服。
胃苓湯
治脾胃不和,腹痛泄瀉,水穀不化,陰陽不分者主之。
即五苓合平胃也。
小水赤澀加滑石。腹痛後重去桂,加木香、黃連、檳榔。久泄加升麻。濕勝加防風。食積加曲 、山楂。 氣虛加參、朮。
益元散
滑石(六兩,水飛) 甘草(一兩)
末之,每服二錢,水調服。
飧泄
飧泄者,所下完穀不化,濕兼風也,升陽除濕湯,外傷於風,有表証者,加發表藥。元氣不足,風入腸胃,泄利清血,加減胃風湯。
升陽除濕湯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曲(炒) 澤瀉 豬苓(各半兩) 蒼朮(一兩) 陳皮 甘草(炙) 麥芽(炒,三錢)
每服一兩,飯後熱服。
加減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並效。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等分)
去肉桂,加升麻、秦艽。
上銼,入粟米一撮同煎,溫服。
腸垢泄
腸垢,熱泄也。所下粘垢,小便赤澀,脈數煩渴,黃芩芍藥湯。痛一陣,瀉一陣,下迫窘痛,口渴,火也,宜伐火,四苓散加黃芩、木通。協熱自利,身熱脈數,白頭翁湯。
四苓散
即五苓散去桂。
白頭翁湯
治協熱自利,小便赤澀。
白頭翁 秦皮 黃連
泄
泄,即鴨溏。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寒也,胃苓東加木香、砂仁。瀉利腹痛,不渴,厥逆,脈沉遲,理中湯。(方見中寒。)肢節寒甚,泄不止,脈沉遲者,朮附湯。
朮附湯
白朮 甘草(炙) 熟附子(等分)
薑、棗煎服。
虛泄
脾虛氣弱,闌門元氣不足,不能分別水穀,衛生湯。自汗沉困,脈遲久瀉,黃耆建中湯。(方見惡寒。)脾腎不足,久瀉不止,形瘦,腎氣丸、四神丸兼服之。
衛生湯(方見痢疾。)
腎氣丸(方見虛損。一名八味地黃丸。)
四神丸
治脾胃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或泄利腹痛等証。兼治腎泄,清晨溏泄一、二次,經年不止。
破故紙(四兩,酒浸一宿,炒) 肉豆蔻(二兩,麵裹,煨) 五味子(二兩,去梗) 吳茱萸(一兩,泡過,炒)
上為末,用生薑八兩切片,同大棗百枚,煮爛去薑,取棗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一錢半,淡薑湯送下。
滑泄
瀉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無禁者,氣將脫也,訶子散。(方見痢疾。)老人元氣衰,滑泄無禁,四君子東加肉蔻、訶子,若元氣下陷,加升麻。
四君子湯(方見脾胃。)
錢氏白朮散
治氣血俱虛,或瀉或痢,或吐或渴。
人參 白朮 白茯 甘草 木香 藿香 干葛
上,水煎服。
王節齋治泄主方
白朮 茯苓 陳皮 甘草 澤瀉 砂仁 神曲 麥芽
寒瀉加木香、煨薑。熱瀉加芩、連、白芍。夏月暑瀉加香薷、扁豆。濕瀉加蒼朮、半夏、豬苓、滑石。食瀉加山楂、枳實。久瀉不愈加人參、黃耆、升麻。滑瀉不禁加肉蔻、訶子。
【歌】五疸多因濕熱生,分消利水用茵陳。若因食積並瘀血,陰証虛黃另有形。
【論】夫五疸皆由濕熱而成。黃膽,通身面目悉黃也。穀疸者,食已頭眩,心中怫郁不安,飢飽所致,胃氣蒸沖而黃也。酒疸者,身目俱黃,心中懊憹,足脛滿,尿赤面黃赤斑,因酒後胃熱,醉臥當風,水濕得之也。
女勞疸者,額黑身黃,少腹滿急,小便不利,因房事後為水濕所搏而得之也。黃汗者,汗如梔子水染衣黃,不渴,因脾熱汗出,入水澡浴所致。丹溪云︰疸病不須分五種,同是濕熱,如 曲相似,宜利水為先,解毒次之。亦有瘀血、食積,皆令發黃,又有陰黃、虛黃之証,各各不同。瘀血發黃,則發熱,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脈芤澀是也。飲食之積,留滯於胃,不得傳化,熏蒸胃中濕氣故也,必胸脅滿悶,脈大是也。陰黃者,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脈沉遲是也。虛黃者,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怠惰無力,寒熱溲白是也。學人遇此,必審其因而療之,勿忽略以誤人也。
謹按︰黃膽之病,多起於飲食勞倦,致傷脾土,脾土不能運化,濕熱內鬱,無由發泄,流於皮肉,遍於四肢,黃色如染。淡黃易愈,深黃者難愈,焦黃者不治。凡鬱鬱不得志之人,多生此病。雖云濕熱,不可純用寒涼,必佐之以甘溫,君之以滲泄,則濕易除,熱易解,其病自愈。若純用涼藥,重傷脾土,濕未必除,熱未必去,反變為腹脹者矣。
【脈】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証屬虛弱。
濕熱黃
濕熱發黃者,小便不利,大便反泄者,五苓散。(方見濕証。)虛者三因白朮湯。實者大便不通,內熱,茵陳湯。
三因白朮湯
桂心 白朮(各一兩) 豆豉 杏仁 甘草 干葛(各五錢) 枳實(炒,三錢)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
茵陳湯
治濕熱發黃,身熱鼻乾,汗出,小便不利。
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個) 大黃(二兩)
每服一兩五錢,水煎。
陰黃
陰黃脈沉遲,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茵陳四逆湯。(即四逆東加茵陳也。)
虛黃
虛黃耳鳴口淡,怔忡微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腳軟脈沉細,四君子湯。(方見脾胃。)若兼食積發黃者,小溫中丸、大溫中丸、或用六君子東加茵陳、蒼朮、山藥。
小溫中丸
治黃膽與食積,又可製肝燥脾,脾虛者以白朮作湯作使。
針砂(十兩,炒紅醋淬七次,再炒,另研) 苦參(夏加冬減) 山楂(各二兩) 白朮(五兩) 蒼朮 川芎(夏減) 神曲(各半斤) 香附(二斤,童便浸透) 吳茱萸(一兩,冬加夏減)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食前鹽湯送下。
大溫中丸
製同前方。
針砂(十兩,製) 陳皮 蒼朮 青皮 濃朴 三棱 蓬朮 黃連 苦參 白朮(各五兩) 甘草(二兩,生) 香附(一斤)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瘀血黃
瘀血黃者,大便黑,小便利,抵擋湯、桃仁承氣湯,量人虛、實,下盡黑物則愈。
抵擋湯
水蛭(七個) 虻蟲(八個) 桃仁(七個) 大黃(一兩)
末之,分作四丸,水一鐘,煎一丸,取七分溫服。
桃仁承氣湯
即小承氣加桃仁一錢五分、硝六分,煎服。
五疸
穀疸,食已頭眩,心中怫郁不安,濟生穀疸丸,或小柴胡東加穀芽、枳實、濃朴、山梔、大黃。
酒疸,身目俱黃,脛滿,懊憹,尿黃,面黃赤斑,梔子大黃湯、茯苓滲濕湯。
女勞疸者,額黑身黃,少腹滿急,小便不利,硝石礬石散。
黃汗者,汗出如梔子水,濟生黃耆散。
黃膽者,身目悉黃如金,茵陳五苓散。實者茵陳湯、搐鼻法。
濟生穀疸丸
苦參(二兩) 牛膽(一兩) 龍膽草(一兩)
上為末,用牛膽汁入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薑甘草湯下。
小柴胡湯(方見瘧疾。)
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
梔子(十五個) 大黃(一兩) 枳實(五個) 豉(一升)
水煎服。去大黃,加葛根,名葛根湯。
茯苓滲濕湯
治黃膽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食。
白茯(五分) 澤瀉(三分) 茵陳(六分) 豬苓(二錢) 黃芩 黃連 梔子 防己 白朮 蒼朮 陳皮 青皮 枳實(各二分)
上銼,水煎服。
硝石礬石散
治女勞疸身黃額黑,日進三服取汗。
硝石 礬石(各燒過,等分)
上為末,大麥粥汁調服二錢。
濟生黃耆散
治黃汗
黃耆 赤芍 茵陳(各二兩) 石膏(四兩) 麥冬(去心) 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茵陳五苓散
即五苓散加茵陳是也。(方見二卷濕証條下。)
搐鼻法
治黃膽遍身如金色。
瓜蒂(二錢) 母丁香(二錢) 大黃(一兩,醋炒) 黍米(半錢) 赤小豆(五分)
上為末,每夜兩鼻搐藥便睡,次日取下小便即愈。
【歌】水濕由來脾土虛,不能行水漬於膚。須知陽水並陰水,氣血風形各有途。利水不須行峻利,脾能健運自寬舒。但將參朮常為主,加減當看所挾施。
【論】人借水穀以生,谷賴脾土以化。若脾土虛,則不能製水,故傳化失常,腎水泛溢反得以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浮腫。其狀︰目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嗽怔忡,股間清冷,小便黃澀,皮膚光腫,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然有五腫、十水,名狀不一,而致病之由,不過如此。丹溪云︰水病以健脾為主,使脾氣得實而氣運則水自行。非五苓、神 、禹功之行水也,而宜以參、朮為君,視其所挾之証而增減,無不效。若苟徒快利行水,多致不救也,悲夫﹗如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
氣腫者,皮濃,四肢瘦削,腹脅脹滿。血腫者,皮膚間紅縷赤痕。陽水腫者,身腫消渴,溲赤煩躁,便秘,脈數。陰水腫者,身冷不渴,便清,脈遲。風水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身體反重而酸,或惡風自汗,外証骨節疼痛,脈浮不渴。皮水者,外証 腫,按之成窟,不惡風,其腹如鼓,發汗之証。裡水者,脈遲,外証自喘。石水者,脈沉,外証腹滿不喘。黃汗風水者,脈浮,外証骨節痛,惡風。大抵腰以上腫者,當發汗,是開鬼門也,腰以下腫者,當利小便,是潔淨府也。此上下分消其濕,治水之良法也。
謹按︰水腫之病,多起於外觸怒氣,內傷飲食所致。蓋肝常有餘,觸怒則益脹而干於脾。脾常不足,傷食則不運而生濕。濕鬱盛則化為水,上達於頭,下流於足,中滿於身之前後,浮腫如匏,堅實如石,寒冷如冰,行坐又難,眠臥不得,病而至此,蓋亦危矣﹗論治法,本當專利小水以寬其脹,但腫勢太盛,內而膀胱,外而陰囊,相連緊急,阻塞道路,雖加利水之劑,苦無一線之通,病何由去?必開其大便,以逐其水。隨下而隨補,則病已去而脾無恙,漸為調理,庶可得生。苟病勢已極而猶守舊規,吾恐閉城門而欲其盜之出也,難矣﹗如腫勢未盛,還是利水為上。男子之腫,從上而下者為順,從下而上者為逆,男子先陽而後陰故也。女子之腫,從下而上者為順,從上而下者為逆,女子先陰而後陽故也。水氣面黑者不治,為陰勝陽也。不進飲食者死,為無胃氣也。脛股間黃水出者死, 破脾絕故也。氣喘不定,缺盆平者死,肺氣絕故也。
【脈】水腫之証,有陰有陽,察脈觀色,問証須詳。陰脈沉遲,其色青白,不渴而瀉,小便清澀。脈或沉數,色赤而黃,燥糞赤溺,兼渴為陽。沉細必死,浮大無妨。
攻補兼施
加減胃苓湯 健脾除濕,寬中利小便。
蒼朮(一錢半) 陳皮(一錢) 濃朴(八分,薑製) 赤茯苓(去皮) 豬苓 澤瀉 白朮(各一錢) 大腹皮(六分,洗淨,薑製) 神曲(炒,八分) 甘草(炙,二分) 山楂(去核,七分) 香附子(六分,薑汁拌炒) 木瓜(一錢) 檳榔(八分) 砂仁(炒,研,七分。)
上銼,生薑三片、燈心一團,煎服。
氣急加蘇子、葶藶、桑皮,去白朮。發熱去香附,加炒山梔、黃連。瀉加炒芍藥、去檳榔。惡寒厥冷,脈沉細,去檳榔,加木香五分,官桂少許。腹脹去白朮、甘草,加蘿卜子。
先攻後補
四將軍湯 通便逐水。
甘遂 大戟 苦葶藶 大黃(各一錢)
上,水煎服之,待大便行後,隨服補藥。
實脾調氣丸
白朮(二兩) 人參(一兩) 廣陳皮(五錢) 神曲(一兩)
共為細末,水丸,米飲送下二錢,空心服。
純于溫補
按︰薛立齋曰︰前証若肚腹痞滿,肢體腫脹,手足並冷,飲食難化,或大便泄瀉,呼吸氣冷者,此真陽衰敗,脾、肺、腎虛寒,不能司攝而水泛行也。急用加減腎氣丸,否則不治。惟調補脾土,亦有生者。
金匱加減腎氣丸
熟地(八兩) 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白茯苓 澤瀉 丹皮(各三兩) 川牛膝(酒洗,微炒)車前子 肉桂 附子(炮,各一兩)
上為末,米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歌】鼓脹又名單腹脹,外雖堅急內空虛。實人攻下隨宜補,虛者調中更益脾。瘀血可行休有慢,食當消導再無疑。瘦人病此多因火,勿得輕將快利施。
【論】丹溪云︰鼓脹由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郁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外雖堅急,中空無物,有似乎鼓,故名曰“鼓”。其病膠固難治,有若蟲侵蝕之義,亦名曰“蠱”,二義俱通。理直補脾,次養肺金以製肝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治火,使肺得清化。卻濃味,遠音樂無有不安。更審其虛實,辨其所因,調之補之,清之利之,權輕重而療之,自愈矣。若喜行快利,不審元氣,而用峻劑攻之,殊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脹轉甚,病邪轉洙,真氣愈傷,再不可救,哀哉﹗惟宜王道藥治之,可不慎歟?
謹按︰前証多因過傷飲食、勞力、怒氣所致。過食則傷脾,勞力則傷血,怒氣則傷肝,三者俱傷,其病必重,藥亦難效。若因久瀉而成者,專以脾虛治。一臟受病,猶可施手,扶其脾,利其水,則脹自消矣。此病若眼下如臥蠶者,必發水腫,能食者輕,不能食者重,絕不食者死。脈浮大者生,沉細者不治,胸膛脹滿,臍突出者死。
【脈】脹滿脈弦,脾製於肝。洪數陽熱,遲弱陰寒。浮為虛脹,緊則中實。浮大者生,虛小危急。
實
實者,按之堅痛,量人元氣,下之泄之,通利後便收拾,用參、朮補養脾胃。若內有積塊堅痞,保安丸、廣朮潰堅湯。有因蓄血腹脹,脈澀而芤大,便黑,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方見血証。)有因食積腹脹,內有熱者,木香檳榔丸。(方見傷食。)內有寒者,木香、濃朴、丁香、砂仁、神曲、香附。有因大怒腹脹者,青皮、陳皮、香附、木香、梔子仁。外寒鬱內腹脹者,升麻、干葛、蒼朮、防風以解表寒。瘦人腹脹是火,黃連、濃朴、香附、芍藥。肥人腹脹是濕,平胃散。(方見濕証。)
保安丸 治 積心腹內結如拳,上搶心痛,臍腹痛。
大黃(三兩,酒蒸) 附子(五錢,去皮、臍,炮) 乾薑(一兩,炮) 鱉甲(一兩半,醋炙黃)
上為末,先將醋一升,煮至四、五合後,和藥末丸如梧子大,空心白湯下二十丸,取積下為度。
廣朮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有積聚。
濃朴薑(汁炒) 黃芩 益智仁(炒) 草豆蔻(炒) 當歸(各五錢) 黃連(六錢) 製半夏(七錢) 廣朮(炒) 升麻 紅花(酒浸) 吳茱萸(各二錢) 甘草(生) 柴胡 澤瀉 廣陳皮 神曲(炒) 青皮(各三錢)
渴者加葛根(四錢。)
每服七錢,生薑三片,煎服,不拘時。
虛
腹脹若朝寬暮急者,屬血虛,四物湯(方見血証)。加濃朴、柴胡、山梔、丹皮。暮寬朝急者,屬氣虛,四君子去甘草,加陳皮、濃朴、半夏、腹皮。朝暮俱急者,氣血兩虛也,四君子湯(方見氣虛。)加芎、歸、白芍、陳皮、濃朴。
(新增痞塊一條)
【歌】五積須知積有年,有形有質有根源。其如六聚無常處,聚散無時故易痊。假物而成名曰瘕,積 成塊不移遷。
【論】夫五積者,五臟之積也。肝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不愈,發咳逆嘔,其脈弦而細。心曰伏梁,起於臍,上至心,大如臂,久不已,病煩心,身體脛股皆腫,環臍而痛,其脈沉而芤。脾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膽,飲食不為肌膚,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其脈浮大而長。肺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病洒洒寒熱,嘔逆咳喘,發肺癰,其脈浮而毛。腎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氣,其脈沉而滑。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也,蓋聚無常形,聚散不時,非若積之有定處也。 者,征也,因物而成質,有塊可征,不能移易也。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推移能動也。古方治積聚 瘕多用耗氣峻削之劑,又佐以辛香熱藥,若輕淺者,因以消化,根深蒂固,日久氣虛者,寧不損正氣者乎?正氣既傷,其積轉甚。故潔古有養正積自除之論,譬如滿座皆君子,其中有小人,自不容而出,斯言信矣。然當審其淺、深、輕、重之機,久、近、虛、實之勢,可消、可補,必量其人之虛弱、強盛而施之可也。
【脈】五積屬陰,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腎沉急滑,脾實且長,肺浮喘卒。六聚脈沉,痼則浮結。又有瘕,其脈多弦,弦急瘕疾,弦細 堅。沉重中散,食成癖 。積聚 瘕,緊則痛纏。虛弱者死,實強可痊。
積聚
香積丸
治五積六聚氣塊。
三棱(醋炒,六兩) 蓬朮(炮,或醋炒) 青皮(炒) 陳皮(炒) 枳殼(炒) 枳實(炒) 蘿卜子(炒) 香附(醋炒,各二兩) 黃連(薑炒) 神曲(炒) 麥 (炒) 鱉甲(醋炙) 干漆(炒令煙盡) 桃仁(去皮、尖) 砂仁(炒) 砂 甘草(炙) 木香 歸尾(各一兩) 檳榔(六兩) 山楂(四兩)
一方去枳實、陳皮、蘿卜子,加益智、紅花、柴胡、白朮、茯苓。
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陳米湯送下。
大阿魏丸 去諸積聚痰癖。
山楂 麥芽 神曲(炒) 南星 半夏 黃連(各兩) 連翹 阿魏(醋浸,另研入藥) 栝蔞仁 貝母(各半兩) 風化硝 石 蘿卜子(蒸) 胡黃連(各一錢半)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空心白湯送下二錢。
大七氣湯 散聚氣。
青皮 陳皮 三棱(煨) 蓬朮(煨,各一錢) 桔梗 甘草 藿香(各八分) 香附(一錢) 益智 官桂(各六分)
瘕
保和丸
治食症。(方見傷食。)
阿魏丸
治肉症。
阿魏(一兩) 山楂(一兩) 黃芩(六錢) 連翹(五錢)
上為末,用阿魏醋煮作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熨症法
用吳茱萸三斤,槌碎,以酒炒熱,包于絹帛中,乘熱熨患處,冷則易熱者再熨,若症積移走,逐熨之,候症消乃止。
見 丸
治婦人石瘕生於胞中,寒客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宣行,惡血當瀉不瀉,日以留止,●以時下,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以此丸導之。
附子(四錢,炮) 鬼箭羽 紫石英(各三錢) 澤瀉(二錢) 血竭(二錢半) 肉桂 玄胡索 木香(各二錢) 檳榔(二錢半) 桃仁(七錢,炒) 三棱(五錢) 水蛭(一錢,炒令煙盡) 大黃(二錢,同三棱酒浸一夕,焙)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送下。
石 丸
治血瘕。血瘕者,血不流而寒薄,則血內凝而為瘕也,比之石瘕為輕,用以消之。
海粉 三棱 蓬朮(醋炙) 五靈脂 紅花 香附 石 瓦龍子(火淬)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白朮湯下。
謹按︰痞塊,多在皮裡膜外,並不系於腸胃間。而醫者往往以峻劑下之,安能使此塊入腸胃,從大便而出哉?吾見病未必去而元氣已耗,經年累月,遂至不治者多矣。歷代醫家皆曰在左為死血,在右為食積,在中為痰飲。蓋以左屬肝,肝藏血,右屬脾,脾化谷,而痰飲則結聚於中焦也。殊不知肝脾雖左右之分,而實無界限之隔,非謂肝偏於左而無與右,脾偏右而無與於左。在左為死血,而在右獨無死血乎?在中為痰飲,而左、右獨無痰飲乎?但在左、在右、在中,皆因虛之所在而入之耳,不可以死血、痰飲、食積分之也。或先有死血,繼以食積、痰飲;或先有食積,繼以死血、痰飲,相裹而成者;或單是痰飲、單是食積、單是死血,久不愈,遂為堅塊。治之惟消堅破結為主,然當診之以察其病。弦滑為痰,芤澀為血,沉實為食,三脈並見,則當兼治。
若夫女人積塊,多是血結,治女病者,以調血為主。蓋月事正臨,適感寒氣,寒客子門,血凝不行,日積月累而成塊,多在少腹間,發則上攻,痛楚萬倍,面色不澤,是不在皮裡膜外矣。小則下之,大則消之。至於食積,乃是胃家所受,亦豈在皮裡膜外耶?審其病,的是食積,或下、或消,隨其所用而不可泥也。又有停飲者,按之若有形,與積塊相似,但不堅實耳。然求其因,悉是平日喜飲茶水,或恣食生冷所至。脾家受寒,不能運化,又為火鬱,化為清痰,停積日久,隱隱作痛。停於上焦,則吞酸飽悶;停於中焦,則中脘膨脹;停於下焦,則少腹滿急;停於兩脅空隙處,則洒洒有聲,時升時降。或湧之,或下之,隨其所在而施之可也。
仙傳化痞丸 (一隻,用白水煮爛,加酒半斤,阿魏五錢,再煮一滾,撈起,系肉炙乾,骨頭打碎,炒脆,搗為末入) 五色糖阿魏(二兩二錢,另烊入藥) 水紅花子(十兩) 神曲(一兩六錢) 白朮 當歸 陳皮(各一兩二錢) 急性子 蘆薈(各七錢) 蓬朮(六錢) 青皮(五錢) 甘草(四錢) 枳殼雄黃(各五錢)
上為末,將 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錢五分。服藥後,病在左睡朝左,病在右睡朝右。
薛氏阿魏膏
羌活 獨活 赤芍 穿山甲 玄參 官桂 生地 兩頭尖 大黃 白芷 天麻(各五錢) 木鱉子(十枚,去殼) 紅花(四錢) 亂髮(一團) 槐、柳、桃枝(各三錢)
上,用香油二斤四兩,煎黑去渣,入發煎化,仍去渣,徐下黃丹十兩,煎軟硬得中,入芒硝、阿魏、蘇合香油、乳香、沒藥各五錢,麝香三錢調勻,即成膏矣。將帛絹攤貼患處,內服丸藥。黃丹須用山東者效。
凡貼膏藥,先用朴硝隨患處鋪半指濃,以紙覆上,用熱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時許方貼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