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 | 清 顧靖遠 |
咳嗽必由於肺,故黃帝有肺令人咳之問。而岐伯則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胃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此舉形寒飲冷,傷肺致咳之一端耳,形寒者,外感風寒也;飲冷者,內傷寒冷也。然六氣不獨風寒乘肺致咳,其火、暑、濕、燥皆能乘肺,皆足致咳,各有的症可憑。又曰︰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乘秋則肺先受之,乘春則肝光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季夏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言四臟各以其時,先受邪為病,次便及乎肺而為咳,故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然其實無有不關於肺,況外邪中於皮毛,而內應於肺也。即內傷之咳,亦無有不關於肺。故以內經於五臟六腑分別咳狀之下,又申之曰︰此皆聚於胃,關於肺,故使人多啼唾而面浮腫氣逆也。聚於胃者,胃為臟腑之根本也,關於肺者,肺為臟腑之華蓋也。嘗考無擇有三因,丹溪有六咳,名雖多種,總不出於外感內傷。
而治咳之法,亦當知重肺胃二經。然於外感內傷之中,又惟風寒勞損,二者居其八九。景岳云︰風寒者,責在陽實,治宜辛溫散邪,則肺清而咳愈,最忌寒涼收斂,如經所謂肺欲辛者是也。勞損者,責在陰虛,治宜甘以壯水,潤以養金,則肺寧而嗽愈,最忌辛香燥熱,如經所謂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者是也。至若因火、因暑、因濕、因燥,各從本門似施治。其因痰飲者滌其飲,因氣逆者降其氣,因食積者消之,因積熱者清之,金虛則崇土,郁甚則舒肝,隨其所見之症而理之。《金匱》論咳有肺痿、肺癰、肺脹之辨,所當詳究。趙氏云︰水冷金寒而咳,當用八味丸。仲淳雖論氣虛、陽虛、喘咳者絕少,然此等治咳之法,亦宜留心,以盡病變之無窮,則治咳之能事畢矣。
疏邪利金湯〔見傷風。〕
原方〔疏邪利肺。〕如外感風寒,內傷寒冷咳嗽者,〔寒冷入胃,從胃脈上至於肺,則肺寒,外內合邪,故咳。〕可加半夏。以治胃寒。
此治感冒風寒咳嗽之劑,果系形寒飲冷致咳,可加薑、夏,否則肺熱還傷肺矣。
清金膏 加減清寧膏 噙化丸 瓊玉膏〔俱見虛勞。〕皆治陰虛咳嗽。
風髓湯
牛髓〔一斤。〕白蜜〔半斤,同煎沸,以絹濾去渣,入下三味。〕杏仁〔去皮尖,四兩,研如泥。〕山藥〔炒,四兩,研細。〕胡桃仁〔去皮,四兩,研如泥。〕〔同入瓶內,油紙封口,隔湯煮一日,早晚白湯化服三、四匙。〕一方用牛酥、白蜜、杏仁名蜜汗煎。〔煎法同上。〕
八仙玉液〔自製。〕治陰虛咳嗽痰血最效。
藕汁〔性寒帶澀,滌熱止血,二杯。〕梨汁〔降火消痰,定喘止嗽。〕蔗漿〔消痰止咳。〕蘆根汁〔清胃止嘔,各一杯。〕茅根〔涼金定喘。水煎取濃汁一杯,再同汁漿乳頓滾。〕人乳〔補陰養血。〕童便〔引火下行,各一杯。〕生雞子白〔三枚。〕和勻,頻頻服之。余嘗用米仁 山藥 蓮肉〔保脾。〕麥冬〔各一兩〕白花百合〔清肺,二兩〕枇杷葉〔降氣,十片。〕煎濃汁〔一碗。〕沖入玉液,再加貝母末,真柿霜〔消痰。〕和勻,頻頻飲之。〔即垂絕者,尚可延生。〕
此七方皆甘潤之劑,勞損之咳,擇而用之。一方但用枇杷葉去毛,蜜炙煎膏,白蜜飴糖收之,亦有效驗。
瀉白散〔見火。〕
此治肺熱咳嗽之劑,虛火加甘寒,實火加苦寒。按《金匱》云︰咳而上氣,其人喘;目如脫狀,此為肺,脹。仲淳言肺脹,乃系肺熱極所致,當清金降氣。本方宜加黃芩、石膏、知母、花粉之屬。
順氣開痰飲〔見中風。〕此治氣逆咳嗽之劑。
二陳湯〔見中風。〕此治痰飲咳嗽之劑,虛者用四君子湯。
保和丸〔見泄瀉。〕此治食積咳嗽之劑,加減用之。
百部膏〔一味熬膏蜜收。〕此治蟲嚙肺咳之劑,必胸中飢時則痛,唇上白點如粟者,用之方效。
《金匱》云︰其人咳,口中有濁唾涎沫,脈數虛者,此為肺痿。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治肺痿,大要當以甘草湯調和營衛為君,臣以潤燥、清熱、降氣、消痰之劑,煎膏時時噙化,緩以圖之,方可挽回於萬一。若大驅涎沫,欲求速效,反速斃也。
《金匱》甘草湯 治肺痿咳嗽,唾涎沫不止。〔肺熱而痿,清肅失令,則上輸之精氣,不能收攝運化,故吐濁涎。〕
甘草〔一味水煎,頻飲之,熱自漸化。但最難服處,半月後方得效。〕加二冬、百合、梨汁、貝母、蘇子、枇杷葉皆可用。
此治痿獨取陽明之義。徐忠可云︰余外家病肺痿,初時痰沫成碗,服一味甘草湯,半月始痰少而得愈。
《金匱》云︰若口中辟辟燥,咳則胸中隱隱痛,脈數實者,此為肺癰。始蔭可救,膿成則死。又云︰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不乾渴,時出濁唾腥臭,此為肺癰,久之吐膿如米粥者死。嘉言云︰凡見咳逆上氣,即宜防癰痿之症。肺受火熱熏蒸,即血為之凝,血凝即痰為之裹,遂成小癰。若能初起即識,當血結而膿未成之時,急瀉其肺,方為恰當。迨至血化為膿,瀉之無益,肺葉朽壞,傾囊吐出而死。間有癰小,氣壯胃強善食,其膿不從口出,或順趨肛門,或旁穿脅肋,仍可得生,然亦不過十中二、三耳。
《金匱》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喘不得臥。
甜葶藶〔瀉其肺實,下其敗濁,不致腐潰吐膿。二、三錢〕大棗〔固脾胃之元,數枚。〕或合甘桔湯。〔亦治肺癰之劑。〕如連翹〔能散血結氣聚。〕牛蒡〔能散諸癰腫毒。〕金銀花〔解毒聖藥。〕陳年芥鹵〔肺癰神丹。〕貝母〔散結消腫。〕花粉〔清熱消腫。〕皆可採用。
此治肺癰吃緊方也,隨症加減治之。
咳嗽之脈,浮濡易治,〔嗽乃肺病,脈浮為宜,兼見細軟,病將退也。〕沉、浮而緊者死。〔與症相反,病必深矣。〕久嗽脈弱者生,實大數者死,上氣喘嗽,面腫息肩,脈浮大者死。
緣肺病不能用補,而脾虛又不能生肺,肺燥喜於用潤,而脾滯又艱於運食。今日脾虛之極,食飲不思,則於清肺藥中,少加參、朮以補脾,明日肺燥之極,熱盛咳頻,則於清肺藥中,少加阿膠以潤燥。至立冬之午刻,病者忽云︰內中大覺清爽,可得生矣。奇哉!天時之燥去,而肺金之燥遂下傳於大腸,五、六日不一大便,略一潤腸即解,正以客邪易去耳。至小雪節,康健加餐,倍於平日。蓋胃中空虛既久,勢必加食,複其水穀容受之常,方為痊愈也。
痰飲雖為一症,而因則有二。稠濁者為痰,痰因於火,有熱無寒,宜分在肺在脾;稀清者為飲,飲因於濕,有熱有寒,此屬在脾。然濕土寄旺四時,三時主熱,一時主寒,故飲症亦究寒濕釀成者少,濕熱釀成者多。按仲淳云︰痰之生也,其由非一,其治不同。如由陰虛火動,上炎爍肺,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是為陰虛痰火,痰在乎肺,而本乎腎,宜壯水清金,降氣消痰為治。若由脾濕不能運化,積滯生痰,或因酒醪濃味生痰,濃濃膠固,甚至流於經絡,及皮裡膜外,或結為大塊;或不思飲食,或徹夜不眠;或身重腹脹,不得行走︰或卒然眩仆,不知人事;或發為癲癇;或叫呼異常,或昔肥今瘦︰或泄瀉不止,及成癱瘓種種怪症,皆痰之所為。故昔人云︰怪病多屬痰,暴病多屬火,良有以夫。此症在脾胃,無關肺腎,宜燥脾行氣,散結軟堅為治。若有風。寒閉熱在肺,而痰嗽喘逆者,亦屬在肺,宜豁痰降氣,除肺熱藥中加辛溫之劑,以散風寒。故利潤、利燥。利散,各有攸當,非可混施也。世以痰飲混稱,而不辨稠粘之為痰,清水之為飲,混同施治,豈中病情?要知飲之色狀不同,或青、或黃、或綠、或黑、或酸、或苦,或伏於腸胃,或攻於胸脅,則為心痛,為胃脘痛,為脅肋刺痛。或流於經絡四肢,則關節不利。或憎寒、發熱、自汗,或胸膈滿悶喘逆,或不思食,或不得眠,皆其候也。此症多因酒後過飲茶湯,與腸胃濕熱之氣,凝而為飲。或因懷抱抑郁。或因脾胃虛弱,飲食之濕,不得消散、亦能成飲。總之,必由脾胃有濕所致。宜健脾燥濕,消飲行水,降氣散郁為治。考方書論痰,有在肺經者,名為燥痰,其痰澀而難出。在脾經者,名為濕痰,其痰滑而易出。在心經者,名為熱痰,其痰堅而成塊。在肝經者,名為風痰,其痰青而多泡。在腎經者,名為寒痰,其痰有黑點而多稀之別。《金匱》論飲症,有四︰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者,曰痰飲,水流脅下,咳唾引痛者,曰懸飲;水流行於四肢,汗不出而身重者,曰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者,曰支飲。亦分在肺、在脾、在心、在肝、在腎,此誠痰飲病變之無窮,有志深造者,所宜詳究焉。
疏邪利金湯〔見傷風。〕
原方可加炒麻黃〔散風寒,三、五分〕 石膏〔清肺熱。量用。〕
此方因風寒閉熱在肺,而痰嗽喘逆者,用以治之。
清金散 清寧膏 噙化丸〔俱見虛勞。〕 接命丸〔見中風。〕
此四方陰虛痰火者,擇而用之,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溫燥故也。如膠固者,加霞天膏。
順氣開痰飲〔見中風,〕治氣逆火升,痰滯喉間,如有核上。
原方〔順氣開痰。〕加麥冬 知母 黃柏〔清火。〕 白芍 五味〔斂火下降。〕
此順氣開痰降火之劑。
琥珀丸 治痰症如神。
真琥珀 朱砂〔鎮心安神。〕 人參〔補氣安神。〕 茯神 蓮肉〔各三錢〕 山藥〔一兩〕 甘草〔補心益脾。〕 天竺黃〔入心,除熱痰。〕 陳膽星〔入肝,祛風痰。〕 可加牛黃〔清心涼肺,除熱化痰。一錢更妙。〕〔蜜丸重三錢,朱砂為衣,小兒每丸重一錢〕
此鎮心安神除熱化痰之劑,為幼科之聖藥,凡遇慢驚,所投輒應,兼治小兒一切虛症。
栝蔞橘紅丸 治胃中有痰欲吐。
栝蔞仁 橘紅〔各四兩〕〔竹瀝、薑汁泛為丸。食後服。〕
此順氣開痰止嘔之劑。
加味栝蔞半夏湯 痰嗽氣逆頻吐,胸膈如有冷物上塞,飲熱湯稍下者,方可用此。
栝蔞霜〔蛤粉拌炒,三錢〕 半夏〔薑汁炒,一錢五分。一潤一燥。原方只二味,下藥仲淳加入。〕 蘇子〔炒研。〕 橘紅 茯苓〔皆消痰降逆之品。各三錢〕 白豆蔻〔五分〕 吳茱萸〔有溫中下氣之能。三、五、七分。湯泡用。〕加竹瀝〔一小杯。〕 薑汁〔開痰止嘔。五匙。〕
此消痰降逆溫中下氣之劑,因熱者大忌之。
二陳湯〔見中風。〕治濕痰及一切飲症之要藥。
此燥濕、理氣、化痰之劑。虛者加人參、白朮,補氣健脾以運化其痰,名六君子湯。先哲云︰脾為生痰之原。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若吐涎沫,不甚稠粘,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也,六君子加益智仁治之。益智辛熱,能攝涎 ,非虛寒勿用。每見勞嗝等症,多有吐白涎沫者,此系熱極所致。凡臨症最宜細審,治始無誤。
仲淳痰飲丸〔亦可煎服。〕治一切飲症如神。
六君子去甘草〔健脾燥濕,去甘草,嫌其緩中。各四兩〕加旋複花〔消痰。三兩〕獵苓 澤瀉〔行水。各三兩〕枳實〔一兩〕濃朴 木香〔降氣散郁。各五錢〕因酒濕者,加黃連,〔一兩〕因寒濕者,加茅朮,〔二兩〕白豆蔻,〔五錢〕因抑郁者,加紫蘇。〔四兩,〕〔薑汁稀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淡薑湯下。每服三、四、五錢,日三服。〕
此健脾燥濕,消飲行水,降氣散郁之劑。凡遇飲症,投之輒效。仲景用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四味通陽,化氣滲水,健脾勝濕消飲;用八味腎氣丸,補益真陽,使腎氣不虛,水不上泛為痰;用葶藶大棗湯,以瀉肺氣之閉,使氣行而飲自不聚。載在《金匱》痰飲門。其方非一,所宜參究。
神朮丸 治濕痰〔肥人多患之。〕及一切飲症如神。
茅朮〔一斤,黑芝麻一斤。同水研漿拌之,九蒸九晒。〕 〔棗肉為丸。秋月燥令,可用天冬錢許,煎湯送下。〕
此治濕消飲之神劑,並治濕痺及脾濕腫脹極效。
茯苓丸 治痰停中脘,脾氣壅滯,不得下行,上攻兩臂,抽牽作痛,手不能舉。〔脾主四肢故也。〕服者立效。
半夏〔二兩〕茯苓〔一兩〕枳殼〔五錢〕風化硝〔引消痰利氣之品,同潤下歸大腸。二錢五分〕〔薑汁煮,面湖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淡薑湯下。〕
此導痰潤下之緩劑。
礞石滾痰丸 治一切積聚痰結,百種怪症。〔病而至於變異百出,症不可憑,脈不可據,莫測端倪者,大屬於痰。〕
青礞石〔消積滯,墜痰涎之要藥。火硝等分, 金色。湯氏治小兒用用一錢,豈有君藥反少之理,原方分量疑誤。〕製大黃〔驅逐一切積滯,停淡留飲之神劑。〕黃芩〔芩之治痰,假以降其火也。各八兩〕真沉香〔沉之治痰,借以降其氣。一兩。木香亦可。〕〔水泛為丸,白湯下一、二、三錢〕
此驅痰除熱泄結之聖劑。若因於脾濕,不能運化,積滯生痰,或因酒醪濃味生痰,濃濃膠固,咯唾難出者,此藥但取痰積,次第而下,並不大瀉,應如鼓桴。如陰虛痰火禁用,虛人亦禁。
痰得澀脈難治。
喘病無不本於肺。故經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蓋肺主氣,氣逆則喘。肺位最高,故曰屬上也。巢氏、嚴氏、本《內經》諸逆沖上,皆屬於火之說止言實熱。獨王海藏辨華陀肺氣盛為喘,《活人書》氣有餘則喘,二語云︰氣盛則當氣衰,有餘當作不足。若肺氣果盛,果有餘,則清肅之令下行,豈複為喘?皆以火入於肺,炎灼真氣,真氣衰與不足而喘。所謂盛與有餘者,乃肺中之火,而非肺之真氣也。斯言誠超出前人。然余觀昔賢之論,悉有所本,不可偏廢。審果實熱有餘所致者,則從巢之諸說治之。審果火爍肺金,真氣不足所致者,則從海藏治之。故因風寒者解其邪;因暑濕者,滌其煩;火實者,清之;氣鬱者,疏之;痰壅者,開之,食滯者,消之。氣虛而火入於肺者,補氣為主;陰虛而火乘金者,壯水為急;腎虛氣不歸原,納氣歸根;腎虛水邪泛濫,逐水下流。如上諸款,皆其大綱。然致喘之因甚多,須一隅三反,方不愧為明通之醫矣。
疏邪利金湯〔見傷風。〕
此治風寒致喘之劑。
竹葉石膏湯〔見傷寒。〕
此治傷暑致喘之劑。
瀉白散〔見火。〕
加茅根。〔肺熱喘急,一味煎飲如神。〕
此治肺熱致喘之劑,實火加苦寒,虛火加甘寒。
沉香降氣散真沉香 砂仁 蘇子 橘紅 鬱金 枇杷葉〔治喘蜜炙,治嘔薑炙。〕白茯苓 麥冬〔皆下氣降逆之品。〕肺壅喘甚者加甜葶藶,〔以瀉肺氣之壅逆。〕挾熱者加茅根,〔涼金定喘。三、五兩〕煎湯煎藥。
此治氣鬱致喘之劑。
順氣開痰飲〔見中風。〕或加二冬、沙參之屬。
此治痰壅致喘之劑。按士材云︰《內經》論喘,其因眾多,究不越於火逆上而氣不降。斯言深得要領。所以仲淳云︰喘病屬肺虛有熱,因而痰壅,此方可宗而加減用之。若果屬痰,因而致喘,方可用二陳、六君子等湯治之。
保和丸〔見泄瀉。〕
此治傷食致喘之劑,加減用之。
生脈散〔見暑。〕
本方加蘇子 茅根 貝母。〔氣虛則喘,人參補之。喘則氣耗,五味斂之。肺喜潤,故用麥冬,肺欲利,故用蘇子,肺惡熱以茅根清火,肺惡塞,以貝母消痰。〕
此方喘因氣虛、而火入於肺者宜之。
八仙長壽丸〔見虛勞。〕
原方加麥冬〔合麥冬以清肺。〕牛膝〔各六兩〕紫河車〔峻補其腎,一、 二具。〕或再加青鉛〔色黑導腎鎮墜之劑,降痰如神,鐵銚內溶化,去渣腳,收用,二兩〕真沉香 砂仁〔如氣從臍逆沖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原,非沉香、砂仁引導不濟。各五錢〕〔茅根湯送下。〕
此方、喘因陰虛而火乘金者宜之。
六味腎氣丸〔見腫脹。〕
此方喘因腎虛,水邪泛濫者宜之。若果有火衰症脈者,方可用濟生腎氣丸。
參附湯 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氣短頭暈,〔陽欲上脫。〕汗出肢冷。〔陽欲外脫。〕
人參〔一、二、三兩〕製附子〔一、三、五錢〕
此方果系真陽欲脫致喘者,急用以挽之,否則切勿妄投。
麻杏甘石湯 治哮喘。
麻黃〔炒。三、五、七錢〕杏仁〔散風寒。〕甘草 石膏〔清肺熱。〕合二陳加栝蔞〔消痰。〕蘇子 桑皮 枳殼〔下氣。〕
此降氣消痰清火而兼散邪之劑。此病禁用熱劑,亦不可純用寒涼,恐外邪難解。蓋哮症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而致者居多。或因過食酸鹹,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宜避風寒,節濃味可也。
喘病之脈,不宜急疾。
喘病汗出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汗出如油、喘而不休者死。久病肉脫作喘,六脈如平者〔燈盡火焰之兆。〕必死。
一人氣喘自汗,晝夜不眠不食。醫以外感治之,益甚。仲淳曰︰此腎虛氣不歸原,故火上浮,喘汗交作,脾虛故不思食。亟以麥冬、枸杞、五味滋陰斂肺,蘇子、橘紅降氣消痰,茯苓、白朮、棗仁補脾斂汗,不數劑而愈。
汗症有自汗、盜汗之不同。自汗者,無時自出,動則為甚。此由衛氣虧而不能固衛於外,以致津液自滲瀉而出,屬氣虛者多。然亦有服參、 而自汗如故者,此為陰虛,水不製火,心液自瀉。《原病式》所云︰病心熱則汗出是也。盜汗者,睡中盜出,至醒方知。蓋陰虛之人,睡去則衛外之陽,乘虛陷入陰中,表液失其固衛而盜出,覺則陽複用事,衛氣複出於表,表實而汗自止。此屬陰虛。丹溪亦曰︰自汗屬氣虛,盜汗屬血與陰虛。外有痰症自汗者,所謂痰飲內動,身必有汗也。有濕熱自汗者,譬之土氣,濕熱蒸為雨露,故濕無熱不作汗,濕得熱而蒸之,則自汗矣。若止心空孔一片,因暑有汗名曰心汗。良由思慮過度,致傷心血而然。考
《內經》之論,五臟皆能令人汗。故士材云︰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之屬︰脾虛者補其中氣,玉屏風散之屬;心虛者,益其血脈,天王補心丹之屬,肝虛者,禁其疏瀉,白芍、棗仁之屬;腎虛者,助其封藏,八仙長壽丸之屬。至若因外感六淫所致者,自有本門治法可遵。故致汗之因甚多,宜各隨其兼症而理之,不可膠執。按沈氏云︰汗為心之液,凡汗出無有不從心液而來。故治諸汗,皆宜養心液,固表氣為主。亦知要之言也。
玉屏風散
白朮〔補中氣,止自汗。二兩〕黃耆〔益衛氣,實皮毛。〕防風〔取其達於表,又得防風,其功愈大。各一兩〕加麻黃根、浮小麥。〔止諸汗必愈。〕或再加人參。如因濕熱自汗者,本方加芩、連、柏,苓之屬。
此氣虛自汗之方也。如糯米、圓肉、棗仁、白芍、龍骨、牡蠣之屬,皆可採用。若果氣虛陽衰者,方可參用參附湯、 附湯、黃耆建中湯〔即桂枝東加黃耆,倍飴糖。〕之屬。本草云︰凡服固表藥而汗不止者,用炒棗仁一兩,同地、冬、白芍、五味、圓肉、竹葉大劑多服自效。
加味生脈散生脈數加黃耆 甘草〔用參、耆補氣實表。納五味,甘草用錢許。餘各三、五錢〕白芍〔同五味,收陰斂氣汗。〕棗仁 圓肉〔同麥冬,清心養液,〕如肺有熱者,去參、 合六味湯。
此治盜汗之神藥也。一婦幼患此症,仲淳以二劑投之,二十餘年不發。〔方中有製香附二錢〕
當歸六黃湯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滋陰養血。〕黃連 黃芩 黃柏〔去火各等分〕黃耆〔實表倍用。〕
此亦治盜汗之方也。余謂陰虛有火,非苦寒之品所宜。按沈氏云︰若外感症中盜汗,宜用此方,陰虛盜汗,則宜六味、左歸方中,加滋陰收斂之屬。
止汗紅粉
炒糯米〔半斤。〕龍骨 牡蠣 麻黃根 赤石脂〔各一兩,為末,絹包撲之。〕
此外治之法,汗出不止者,急用此閉塞其汗孔,乃衛外之兵也。 若汗,出如膠之粘,如珠之流,或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皆難治。
不寐之故,屬心血不足,有熱所致。故仲淳曰︰治不寐當以養陰血,清心火為要。然亦有因肝經血虛,氣滯而不寐者,則當疏肝養血。有因胸膈痰壅,氣逆而不寐者,則當滌痰降氣。有因病後血少,或勞症陰虛而不寐者,則當滋陰養目。此尚大略,然虛實不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加減補心丹
生地 白芍 丹皮 棗仁〔養血。〕麥冬〔同竹葉以清心。〕茯神 遠志 石斛〔安神。〕加竹葉 圓肉調服朱砂末。有痰加竹瀝,心火甚者加犀角、黃連,虛者加人參。
此方養血、清心、安神,宗仲淳法甚效,隨症加減治之。
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語不知首尾;怔忡者,心中惕惕。動而不寧,無時而作;驚悸者、外有所觸,心中跳動,因驚而作。三症皆屬心血不足,通宜天王補心、歸脾之屬治之。然亦有挾火挾痰所致。
如挾火者,則天王補心加減,如犀角、黃連之屬;挾痰者,或天王補心加減,如竺黃、竹瀝之屬。或溫膽湯治之。
天王補心丹 歸脾湯〔俱見虛勞。〕
此二方通治健忘、怔忡、驚悸之劑,加減用之。
六味湯〔見虛勞。〕
宜加蓮心 圓肉 棗仁 麥冬 辰砂之屬。如因心腎不交而健忘者,或加黃連、官桂,〔連、桂同用,能使心腎交於頃刻。〕或加茯神、沉香。〔二味名朱雀丸,並治驚悸。〕
此方因腎虛火旺,而致怔忡者宜之。
溫膽湯〔即二陳湯,加枳實、竹茹、麥冬。〕治痰飲浮於心胞,而致健忘、怔忡、驚悸者。本方倍茯苓,宜加天竺黃、竹瀝。
丹溪曰︰驚則神出於舍,舍空而痰涎聚於胞絡之間,是因驚而痰聚也。亦宜本方加豁痰、安神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