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辯証廣注


卷之十四

辯風池風府期門等穴針刺法

(並附圖。此系仲景原文)

資生經云:凡治傷寒。惟陰証可灸。餘皆當針。陰証者。中寒也。其餘傷寒。皆熱病之類。熱病宜刺。刺者。以針泄其熱也。前篇用燒針。是反助其熱。因而致逆。針用火燒。針猶灸也。大抵灸者。補多而瀉少。針者。瀉多而補少。明乎針灸之道。則治病其庶幾乎。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此條太陽病。當是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是為桂枝湯証也。成注云:煩者。熱也。初服桂枝湯後。當汗出而身涼和。若反煩不解者。風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風池風府。以通太陽之經。而泄風氣。卻與桂枝湯。解散則愈。)

風池風府穴圖

風池風府穴圖 pt68a13.bmp (缺)

風池二穴。圖經云在顳 後。髮際陷中。(活人書云在項後。當是項側後。蓋顳 穴。本挾玉枕骨下。陷中。此二穴。又在顳 之後。後之為言下也。)

足少陽陽維之會。宜刺三分。肌肉濃者。可五分。留七呼。禁灸。

琥按圖經原云。針入七分。今止刺三分者。從甲乙經之說也。留七呼。言留針于穴中。至七呼氣之久。以泄其風熱之邪。風府一穴。圖經云:一名舌本。在項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活人書云:在項後。入髮際一寸。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督脈陽維之會。宜刺。止三分。肌肉薄者。針入二分。候病患呼氣。即出針。禁不可灸。使人失喑。

或問風池。風府本屬足少陽經。及督脈所行之部分。與太陽經無與。而仲景刺之。何也?余答云:風池穴。在偃伏頭部第三行。風府穴。在中行。其第二行穴。即太陽經所行之地。則是風池風府。實挾太陽經而行者也。況二穴。皆為陽維之會。陽維者。諸陽之總也。諸陽之氣得泄。何患太陽之風熱不去哉。

以上太陽可刺病一條。(自原論中第二卷太陽治法上集入於此)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傷寒腹滿。譫語者。以其人病初起。本太陽傷寒。 其後見証。又得腹滿譫語。夫腹滿為邪傳脾。譫語為邪傳胃。若寸口脈見浮緊。此非太陽之邪傳裡矣。診法。脈浮而緊者。為弦。兩關之前脈弦。乃知此腹滿譫語証。為肝經風熱之邪。自旺而乘脾也。脾病見肝脈。為木行乘土。木乘所勝。名曰縱。縱者。直也。言木本克土。其乘。則甚直也。期門者。肝之募。成注云:刺之以瀉肝經之盛氣。)

或問太陽傷寒。脈本浮緊。此條証寸口脈浮而緊。仲景獨雲肝乘脾。成注又云肝經氣盛。醫者何以別之。余答云: 太陽傷寒。脈尺寸俱浮緊。以人兩尺主膀胱。為太陽寒水之經。浮緊者。風寒之氣特盛也。茲則但言寸而不言尺。知非膀胱經氣盛矣。且也。仲景脈法。言尺寸。則關在其中。左關主肝。右關主脾。寸口脈浮而緊。則兩關以前之脈皆弦。 謂非肝乘脾之診邪。斯時欲用瀉脾之藥。則土受木賊。已不勝其攻克。理宜瀉肝以去其風熱。斯議藥不如議針之神速矣。

期門穴圖

期門穴圖 pt68a14.bmp (缺)

期門二穴。圖經云: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可刺。入四分。 不可灸。凡針期門。必瀉勿補。活人書云: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又云:凡婦人病。法當針期門。不可行子午法。恐纏藏膜。引氣上。但下針。令病患吸五吸。停針良久。徐徐出針。此是平瀉法也。龐安時又云:刺期門法。須得脈弦或浮緊。刺之必愈宜針入一寸。

琥按上圖經云:不容在幽門旁。一寸五分。幽門又在巨闕旁五分。巨闕在臆前蔽骨下。一寸五分。蓋巨闕。系腹部中行。期門系腹部第四行穴也。細量左右上下分寸。其穴自明。

活人書云:穴在乳直下。肋骨近腹處是也。則是第二肋。當從下數起。恰在軟肋之兩端是穴。刺法。肥人一寸。瘦人半寸不肥不瘦。中而取之。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自汗出云云至病欲解三句。當在刺期門三字之下。傷寒發熱。嗇嗇惡寒者。此太陽之風邪。尚未除也。然肺主皮毛。邪在手太陰肺經亦然。大渴欲飲水者。成注引玉函云。作大渴欲飲酢漿。是知肝氣勝也。肝來乘肺。肺受邪熱。則渴欲飲水。飲水既多。其腹必滿。肺屬金。金本製木。而反受木乘。其事不直。故曰橫法。宜刺期門。以瀉肝經之盛氣。

成注云:肝肺氣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內為小便利而解也。或問此條病。既云發熱。嗇嗇惡寒。又云:大渴欲飲水。 焉知非太陽陽明証。余答云:若果系陽明胃熱。大渴欲飲。則熱能消水。未必腹滿。熱邪既傳陽明。雖太陽經中之邪。 或不盡除。又未必嗇嗇惡寒。故成注云:大渴欲飲水。為肝氣勝也。)

以上太陽可刺病二條(自原論中第三卷。太陽治法中集入於此)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發熱惡寒者。表未解也。本系婦人中風。風熱甚。迫血妄行。故經水適來。正當七八日。為邪將傳裡之時。邪氣乘虛而入於血室。熱除脈遲身涼者。成注云:邪氣內陷而表証罷也。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條辯云。血室為營血停留之所。經脈集會之處。即衝脈。所謂血海是也。其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熱入而病作。其証則如是也。法當刺期門者。以期門為肝之募。肝主血。血熱則瘀熱入血室。而瘀積必歸於肝。 故隨其經之實。而用刺法以瀉之也。成注反云。審看何經氣實。更隨其實而瀉之。殊出不解。愚按此條病。仲景雖出太陽治法之下。實則少陽之邪。傳入厥陰。血分實熱。故作譫語等証。仲景恐醫人。認為陽明府實証。輕用三承氣湯以伐胃氣。故特出一刺期門法以療之。愚又按仲景云。如結胸狀。必病患脅下滿。雖如結胸。及按之必不痛。故知其非胃實。 且也。脅下雖痛。而痛不在胸。此其邪。止在肝膽之分。仲景當日。特用刺法。何其神哉。)

以上太陽可刺病一條(自原論中第四卷太陽治法下集入於此)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則愈。(按此條。當亦是婦人病。邪熱鬱於陽明之經。陽明多氣多血。邪熱甚。則迫血從下而行。血下。則經脈空虛。熱得乘虛而入其室。亦作譫語。後條辯云。血室雖衝脈所屬。而心君實血室之主。室被熱擾。其主必昏故也。但頭汗出者。血下奪。則無汗。熱上擾。則汗蒸也。刺期門。以瀉經中之實。則邪熱得除。而津液回複。遂 然汗出而解矣。或問此條病。仲景不言是婦人。 所以尚論諸家。直指為男子。今吾子偏以婦人論之。何也?余答云:血室雖不分男女皆有。而熱入血室之証。則惟婦人始有之。余於前第七卷少陽篇後。言之已明。況仲景于太陽篇中。一則曰婦人中風云云。經水適來。此為熱入血室。再則曰婦人中風云云。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三則曰婦人傷寒。云云。經水適來。此為熱入血室。則是熱入血室。明系婦人之証。至此。實不待言而可知矣。且也。此條言下血。當是經水及期。而交錯妄行。以故血室有虧。而邪熱得以乘之。故成熱入血室之証。考之靈樞海論云。衝脈為十二經之海。注云:此即血海也。衝脈起於胞中。其前行者。並足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又考素問天真論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夫少陰也。任也。沖也。其經脈皆行於腹。故其血必由前陰而下。斯血室有虧。邪熱方得而入。則是仲景云。下血。乃經水交錯妄行。又不問而自明矣。此其理。非讀書明理之君子。其孰能知之。)

以上陽明可刺病一條(自原論中第五卷陽明治法集入於此)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間去聲。太少並病者。本太陽之表邪不衰。並入少陽而交病。故謂之並病。並者。猶秦並六國。並則其勢大矣。太陽之脈。絡頭下項。 故頭項強痛。少陽之脈。循胸絡脅。故如結胸。心下痞硬。二陽之脈。皆起於目而行於頭。故目眩而頭冒也。當刺大椎第一間者。謂當刺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之間。為背部中行穴。乃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先刺之。以瀉太少並病之邪。不已。 更刺兩肺俞。蓋肺主氣。尚論篇云:刺肺俞以通其氣。斯膀胱之氣化行。而邪自不留。複刺肝俞。以瀉少陽之邪。以肝與膽兩經相合。為表裡也。慎不可發汗者。以太陽之邪。既並少陽。則發汗在所當禁。倘誤發其汗。則胃中津液乾。木邪乘之。必發譫語而脈弦。至五六日。邪當解而譫語不止。成注云:此為少陽邪熱甚也。刺期門以瀉肝膽之氣。或問此條病於發汗後。譫語不止。又見心下痞硬。何以不用下藥。余答云:仲景云。時如結胸。則是心下雖痞硬。必按之不痛。 非真結胸。且也。心下痞硬。而脈又見弦。乃肝木旺而乘胃土。少陽經証。居多雖欲下之。敢輕下邪。)

大椎肺俞肝俞穴圖

大椎肺俞肝俞穴圖 pt68a15.bmp (缺)

大椎(本作 ) 一穴。圖經云:在第一椎上。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可刺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

琥按仲景云。刺大椎第一間。當是此穴。成注不明。而條辯尚論等書。皆不言及。此不知仲景刺大椎法。與太陽病刺風府之義。實相同耳。故余於上圖補出。以備後學參考。

琥又按仲景刺大椎一穴者。此並太少之邪而合瀉之也。合瀉之。而病邪不已。則分瀉之。故又刺肺俞與肝俞焉。肺俞二穴。圖經云: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可刺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肥人。可刺入五分。不可灸。肝俞二穴。圖經云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入三分。留六呼。不可灸。

琥按上四穴。非禁灸。但灸非熱病所宜耳。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此條與上條之証相同。上條雲慎不可發汗。此條云。慎勿下之。正以下為少陽所。禁且太陽病。邪猶在經。亦不可下。愚於前注。已明言不可下之義。大抵以上兩條証。乃互文以見意也。愚按成注云:刺大椎肺俞。以瀉太陽之邪。刺肝俞。以瀉少陽之邪。則是成氏終不知大椎一穴。實合太少而齊瀉。諸家注皆不明用針之理。竟置大椎而不論。大誤之極。)
以上太少相並可刺病二條(自原論中第四卷太陽治法下集附於此)

(重出例)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云云)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此條病注已見前第三卷太陽上編但仲景云。針足陽明成注未明指其穴。考之龐氏總病論云。補足陽明上三里穴。推龐氏之意。以足三里穴得補。則經氣實而不傳。殊不知成注云:針足陽明為迎而奪之。以泄其經中之熱。使熱邪得泄。不至再傳他經。故云。愈也。龐氏不明用針之理。竟以瀉為補。誤極誤極。又考張氏纘論云。刺沖陽穴。按沖陽。即仲景所謂趺陽脈也。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間動脈。愚以仲景有診趺陽法。而不言刺。張氏之言。實本史氏傷寒論注。不足法也。今止就足三里穴。附圖於後。)

附足三里穴圖

附足三里穴圖 pt68a16.bmp (缺)

三里二穴。圖經云:土也。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兩筋間當舉足取之。類經云:坐而豎膝低跗取之。足陽明之所入。為合。可刺五分。留七呼。此穴主瀉胃中之熱。天星秘訣云。兼期門。治傷寒過經。不出汗增治法云。治熱病汗不出。喜嘔。口乾並宜針。不宜灸。
以上太陽病傳入陽明經可刺証一條。(自原論中第二卷太陽治法上集附於此)

附昔賢刺風池風府期門等穴瀉熱病法

資生經云風池治傷寒頭痛。又主煩滿汗不出又主溫病汗不出。目眩。苦頭疼。

琥按上主療云云。此必是太陽頭痛也。仲景云。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兩風池。又主溫病汗不出。愚以春氣多溫。此即是春時傷寒也。又主目眩苦頭疼。此必是太少合病。以足太陽之脈。起目內 。少陽之脈。起目銳眥故也。

千金方云。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灸法。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澀澀。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一二日。但烈火灸兩風池。又肝俞百壯。

琥按上灸法。大誤之極。彼孫氏豈以澀。澀守火為真寒証邪。夫曰頭痛。面目如飲酒狀。其為熱病無疑矣。熱病用灸法。是以火濟火。此與仲景法。大相背謬而千金錄之。其害多矣。

類經云風府主傷風頭痛。項急。不得回顧。目眩。反視。一云。主瀉胸中之熱。又云:陽明二日尋風府。

琥按上主療云。傷風頭痛。當即是仲景云。太陽中風証也。太陽者。經名巨陽。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云。治項急等証。又云:主瀉胸中之熱。胸中者。胃之部分。故云陽明二日。尋風府也。仲景但雲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反煩不解。刺風池風府。今則兼主陽明。以瀉胸中之熱。謂非發仲景未發之旨邪。 資生經云:期門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

琥按仲景法。刺期門。但治婦人熱入血室。茲則兼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此為善用仲景之法者矣。

許學士治一婦人患傷寒。熱入血室。醫者不識。用補血調氣藥。治之數日。遂成血結胸。許公曰。小柴胡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刺期門穴。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愈。或問熱入血室。何為而成結胸也。許曰。邪氣傳入經絡。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入於血室。血為邪所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複入膻中。則血結於胸矣。婦人平居血養肝。猶水養木。方未受孕。則下行之為月水。既孕則中蓄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之以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並歸於肝經。聚於膻中。結於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藥可及。故當刺期門也。

琥按上許氏云云。實發仲景未發之義。仲景論婦人熱入血室証。但雲胸脅下滿。如結胸狀。此則直云。聚於膻中。結於乳下。以手觸之則痛。遂成血結胸。學人試為思之。此與仲景用大小陷胸湯之結胸。其狀何別。余曾細審其証。仲景云。結胸者。乃邪熱乘虛而入於府。故以手按之。其痛在胃脘之中。許氏云血結胸。乃邪熱乘虛而入於經脈。其痛止在兩乳之下。是以別也。且仲景言婦人中風。熱入血室。第二條証云。其血必結。此是血尚未結也。法當用小柴胡主之。

今者許氏所云即仲景言婦人中風。熱入血室。第一條証。為血既結。故云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此非深探仲景論中之理。其孰能知之。

資生經云:大椎。主傷寒熱盛煩嘔類經一云。能瀉胸中之熱。

琥按仲景云。刺大椎。治頭項強痛。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此則云。熱盛煩嘔。又能瀉胸中之熱。大都是太陽邪熱未盡。欲傳陽明。故胸中熱作煩嘔。刺大椎者。謂能泄太陽之邪熱。使不傳陽明。病可自愈故也。

千金方云。諸煩熱時氣溫病。灸大椎百壯。刺三分瀉之。 (按先灸後刺。是引熱氣入經絡矣。豈不大誤。)
類經云肺俞。肝俞。俱主瀉五臟之熱。

琥按經云刺中肺。三日死。中肝。五日死。二穴寧勿刺之。若虛寒病。用灸法。則甚穩。

附刺溫熱病五十九穴考正

仲景云。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正文已見前第二卷傷寒論例中。成注云:五十九刺者。以瀉諸經之溫熱。針經云:熱病。取之諸陽五十九穴。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而補其不足。所謂五十九刺。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五指間各一。凡八 。足亦如是頭入髮際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 。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 。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 。巔上一。囟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以上云云。見靈樞熱病第二十三。又內經曰:熱俞五十九。頭上五行。行五者。以瀉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

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者。皆熱之左右也。以上云云。見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琥按仲景云五十九穴。而成注兩引內經。其穴各有不同。使用針家。何所適從。蓋嘗考之甲乙經云:按上靈樞素問二經之言。雖有不同。皆刺熱之要穴也。資生經但云。溫病。可針刺五十九穴。而不明言其處。以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而不傳故也。馬玄台注靈樞。特辯成氏注傷寒兩入之誤。且云。水熱論中五十九穴。與靈樞刺熱病五十九穴不同者。以彼則刺水病。此則刺熱病。病有不同。穴因以異。既治傷寒。當從靈樞。不宜入。以治水之穴矣。或問水熱穴論。水俞凡五十七穴。前半篇已詳言之。末後言熱病五十九俞。乃治傷寒之法也。何為而獨不從之乎。余答云:末後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乃人病風水。水寒之氣鬱於內。則變而為熱。故刺五十九俞。以瀉表裡臟腑之熱。其理譬之人傷於寒。寒盛則生熱。非直云。傷寒病也。馬氏所言。實為不易之論。余因就靈樞中文。辯注其穴於後。

靈樞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 。(手太陽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可刺入一分。手陽明商陽穴。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可刺入一分。留一呼。手少陽關沖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可刺入一分。手太陰少商穴。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手少陰少沖穴。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可刺入一分。手厥陰中沖穴。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可刺入一分。計六井穴。左右手共十二 。 者。刺瘡也。有刺必有瘢。故即以 為數。)

五指間各一。凡八 。(手太陽後溪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可刺入一分。手陽明三間穴。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可刺入三分。留三呼。手少陽中渚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可刺入二分。手少陰少府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可刺入二分。手之六經。厥陰本節後無穴。太陰本節後有魚際穴。其脈實散腕中。而不在指間。計四經左右。共八 也。)

足亦如是。(足太陽束骨穴。在足小指本節後陷中。可刺入三分。足陽明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間。本節後陷中。可刺入三分。留七呼。足少陽臨泣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可刺入二分。足太陰大都穴。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可刺入三分。足之六經。少陰脈不行於指。厥陰本節後上二寸。有太衝脈。而其穴亦不在指間。計四經左右。亦八 也。)

頭入髮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 。(頭入髮一寸旁。即督脈上星穴之次。其旁之穴。分而為三。則足太陽之五處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七呼。承光穴。在五處後一寸五分。可刺入三分。通天穴。在承光後一寸三分。可刺入三分。留七呼。左右各三穴。故凡六 。此偃伏頭部。第二行穴也。穴皆由前髮際。上而至後。)

更入髮三寸邊五。凡十。(更入髮者。自上星之次向後也。三寸邊五者。去中行三寸許。兩邊各五也。即足少陽之臨泣穴。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可刺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目窗穴。在臨泣後一寸。可刺入三分。正營穴。在目窗後一寸。可刺入三分。 承靈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可刺入三分。一云禁針。腦空穴。在承靈後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中。可刺四分。得氣。即瀉。左右共凡十 。乃偃伏頭部第三行穴也。)

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 (耳前者聽會穴也。在耳前陷中。開口有空。可刺入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乃側面部穴也。耳後者。完骨穴也。在耳後入髮際四分。可刺三分。留七呼。乃側頭部穴也。俱屬足少陽經。左右各一。凡四穴。口下者。任脈之承漿穴也。在唇下宛宛中。可刺入三分。得氣即瀉。在面部中行。止一穴。項中者。督脈之啞門也。在項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可刺入二分。不可深。 在偃伏頭部中行。止一穴。共凡六 。)

巔上一。(百會穴也。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脈足太陽交會於巔上。手足少陽。足厥陰。俱會於此。可刺入二分。得氣即瀉。)

囟會一。(囟會督脈穴名。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可容豆。可刺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

髮際一。(前髮際謂神庭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髮高者。髮際是穴。髮低者。加二三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銅人等書皆云。禁不可針。針即發狂。甲乙經云:令人癲疾。目失精。馬氏靈樞注引之。欲足五十九穴之數。誤矣。後髮際謂風府穴。已見前。以上四穴。俱在偃伏頭部中行。)

廉泉一。(廉泉任脈穴名。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可刺三分。得氣即瀉。乃正面部中行穴也。)

風池二(穴與刺法已見前)

天柱二。(天柱。足太陽經穴名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可刺五分。得氣即瀉。乃偃伏頭部第二行穴也。)

(琥)按上五十九穴。皆可刺。惟前髮際神庭一穴。禁不可刺。則是可刺之穴。實止五十八矣。或云髮際止一穴,而廉泉有二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為足少陰之會。斯言出類經圖翼。姑訂入之。以備參考。

附刺熱病針圖

或問云:刺熱病。當用何針。余答云:當用 針。 (音低)針。鋒針。員利針。此四者。為刺熱病之針也。

靈樞熱病篇云: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云云。)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 乾唇。口嗌。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云云。)
(第一針者即九針論所云 針也。)

針之圖 pt68a17.bmp (缺)

(其頭大。其末銳。取法干巾針。去末寸半。漸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用之。令無得深入而使陽氣出。)

熱病頭痛顳 目●。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云云。第三針者。即九針論所云。 針也。)

針之圖 pt68a18.bmp (缺)

其身大。其末圓。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氣出。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云云。)
熱病數驚 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云云。)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云云。)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云云)
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云云。)
取以第四針。(第四針者。即九針論所云鋒針是也。)

鋒針之圖 pt68a19.bmp (缺)

(筒其身。鋒其末。取法于絮。針長一寸六分。令可以瀉熱出血。九針十二原篇曰。刃三隅。以發痼疾。前五十九刺中。取少商穴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即用此針也。)
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云云。第六針者。即九針論所云員利針也。)

圓利針圖 pt68a20.bmp (缺)

尖如 。且圓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取法于 針。長一寸六分。以取暴氣。

(琥)按以上(云云。)
乃熱病用針之大略也。欲觀全文須於內經中細考之。

附同身寸說

或問針穴分寸。當依。何法。余答云:相傳用同身寸。同身寸者。謂即以其身之寸。同其人之身也。銅人經謂之周身寸。其法如屈指量。則以中指中節。倒邊兩紋之尖。相去為一寸。如伸指量。則以中指上節下之橫紋。量至中節下之中紋。為一寸。此古法也。至於一人之身。在頭或獨大獨尖。面或獨長獨闊。腰或獨細獨粗。四肢或不相等。上下三停或不相齊。即可用中指節之寸。周身自有活法。以較量之。故又名為周身寸也。有如師欲刺頭上穴。依明堂訣式。頭圍該二尺六寸。頂去額長四寸。額下去頤。(頷中為頤。)
長一尺。頂去項髮際。長七寸五分。項發下至大椎。長三寸五分。頂去腦角四寸。耳後當完骨。(完骨者。耳後髮際高骨也。)
廣九寸。耳前當耳門。廣二寸。兩顴之間。廣九寸五分。(兩顴相去實止七寸。曰九寸五分者。連兩顴骨高處。皆量在內)
以上分寸。與中指寸相計少有不合。可用活法較量於其間即得真正尺寸。且師更以手摩摸其骨空之處即得真正穴道。所謂頭必因於頭。腹必因於腹背必因於背。手足必因於手足。總其長短大小而折衷之。則庶乎其合法矣。
以上傷寒書共一十四卷。此先摘仲景所云熱病附以後賢方論。而推展發明者也。其仲景所云。真寒陰証。複作中寒論。上中下三卷雜以後賢方論。合為十七卷務使傷寒中寒判然有別。斯醫人自無誤治之証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