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 清 陳修園 |
桂枝湯 治傷風自汗,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等症(凡《傷寒論》、《金匱》、《千金》、《外台》、《聖濟方》俱改為小劑,以便時用,下仿此。)
桂枝 白芍 生薑(各三錢) 炙甘草(二錢) 大棗(四枚)
水煎服,啜熱粥,覆取微汗,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
此方薑、桂、甘草、大棗之辛甘以補陽,芍藥、大棗、甘草之苦甘以補陰,是補劑非汗劑也。妙在服後,溫啜粥,取谷氣勝邪以為汗,則汗不受傷,則絕無變症之患。無論四時、南北、老幼、強弱,皆可服之。
麻黃湯 治傷寒中風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痛、項強、無汗而喘等証。
麻黃(去根節三錢) 桂枝(二錢) 炙草(一錢) 杏仁(二十四粒)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沫,入諸藥同煮至八分,溫服,覆取微汗,不啜粥,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
此方麻杏從表以發表;桂甘從肌以達表;不啜粥者,恐其逗留麻黃之性,發汗太過也。
升麻葛根湯(錢仲陽) 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疫疾。
升麻(三錢) 葛根 白芍(各二錢) 炙草(一錢)加薑煎。
愚以此方葛根可用三、四錢,升麻只用一錢許,加川芎、白芷、紫蘇、黃芩、石膏之類俱可加入。
此方非《傷寒論》陽明証之正方也。但就表証而論,陽明以肌肉為表,與太陽不同,故取葛根以清肌肉之熱為君,亦不啜粥者,恐胃得補而增熱也。
按︰陽明証,《內經》以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為提綱,仲景以胃家實為提綱。前聖後聖,立說不同,或從宋人用升麻葛根湯,是宗《內經》經氣之傳以為治也。但葛根非陽明正藥,以其宣肌絡,除大熱,取陽明主肌肉而蒸蒸發熱之義也。《傷寒論》入手,有用桂枝湯,麻黃湯法,卻無用葛根法,而傳為白虎証,以及承氣証,古今之治法一轍也。
小柴胡湯(方見下) 治少陽病,脅痛,目眩,耳聾,口苦,寒熱往來,嘔吐等症。此方《傷寒論》以太陽病邪氣欲從少陽而出,取之以助樞轉也。然正少陽症,亦不外此方,蓋以少陽主樞,柴胡為轉樞之神品,切勿以發汗誣之。
按︰頭為諸陽之會,傷寒中風陽証,必有頭痛。《經》云︰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列下項,循肩膊由夾脊,抵腰中,故太陽頭痛,腦痛而連項脊也。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目,交額中,故陽明頭痛,額痛而連面目也。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少陽頭痛,耳前後痛,上連頭角也。
加味香蘇飲 治四時感冒風寒。
紫蘇葉(三錢) 香附(二錢研) 陳皮 川芎 蔓荊子 防風 秦艽 荊芥(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生薑五片 蔥白五根,水二杯半,煎八分溫服,覆取微汗。如傷風自汗,去蔥白、荊芥,加大棗二枚,一日夜作兩服。此方代桂枝湯,麻黃湯,時人喜其平穩。
二陳湯(見下痰飲
平胃散(見傷食
小柴胡湯 治脅痛,口苦,耳聾,咽乾,痛在側,呃逆,寒熱往來等証。
柴胡(四錢) 人參 黃芩 生薑 炙草(各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半夏(洗,二錢五分)
水四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至八分,溫服,日夜作三服。
六君子湯 治脾虛痰盛,為溫補之良藥。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各二錢) 陳皮 炙草(各一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
黃耆(二錢蜜炙) 人參 白朮 當歸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川升麻 柴胡(各三分)
加薑三片,棗二枚水煎。
腎氣丸(見下痰飲
加味香蘇飲(見上感冒
人參敗毒散 治瘟疫及四時感冒,並治噤口惡痢。
人參 柴胡 前胡 羌活 獨活 川芎 茯苓 桔梗 枳殼(各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加生薑三片,水煎服。若體壯者,只用加味香蘇飲,去蔓荊子,加玉竹三、五錢。
藿香正氣散 治外受邪氣,內停飲食,頭痛發熱,或霍亂吐瀉,或時行瘧疾。
藿香 白芷 大腹皮 紫蘇 茯苓(各一錢五分) 半夏 濃朴 桔梗 甘草(各一錢)
加薑棗,水煎服。
白虎湯 治大熱大渴,自汗之症。
石膏(生研,八錢)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粳米(四錢)
水煎服。加人參一錢五分,名人參白虎湯,日夜作三服。
三一承氣湯 治一切裡實之証。
大黃 芒硝 濃朴 枳實(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後,入芒硝,不如三承氣擇用為當。
防風通聖散(見中風
六味湯(見厥症
四物湯(見婦人
當歸六黃湯 治陰虛發熱盜汗。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芩 黃連 黃柏 甘草(各一錢五分) 炙黃耆(三錢)
水煎服。
參附湯 治腎虛不足,自汗等症。
人參(一兩) 附子(五錢)
水煎。
附湯 治衛陽虛而自汗,即前方以炙黃耆一兩易人參。
朮附湯 治脾陽虛而挾濕自汗,即前方以白朮一兩易人參。
自汗者,汗自出,屬陽虛,宜玉屏風散加牡蠣、浮小麥之類以實補表陽;盜汗者,身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屬陰虛,宜當歸六黃湯以補陰清火。然陰陽有互根之理,有陽虛而治其陰者,陰虛而治其陽者,不可不知。又汗為心液,宜補其心,以人參養榮湯主之。液主於腎,宜補其腎,以左、右歸飲,六、八味丸主之。總之,汗以元氣為樞機,苟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陽飲,人參加至兩許,方可挽回。傷寒誤發其汗,上焦津液乾枯,必引腎水上泛外溢,如水湧出,名曰亡陽,必以真武湯救之,蓋以此湯茯苓為鎮水,佐附子以回陽也。
汗出而喘,汗出而脈脫,汗出而身痛,汗出發潤至巔,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凡見此類,皆不得妄藥。
脈息︰宜陰脈,若漸緩者吉;忌陽脈,兼短、澀、促、結、代、散、革者難治。
玉屏風散
白朮(炒二錢) 黃耆(炙,二分) 防風(五分)
水煎服。
愚按︰宜以黃耆為君,可加至五、七錢。
蓮棗麥豆湯(《種福堂》) 治盜汗方。
蓮子 黑棗(各七個) 浮麥 馬料豆(各一合)
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三劑。
黃耆豆湯
黃耆 馬料豆(各等分)
二味同煎,服半月愈。
六味回陽飲 治陰陽,汗出不止。
熟地(四五錢或一兩) 當歸(二三錢) 乾薑(炮一二錢) 附子(二三四五錢) 人參(二三錢至一兩) 炙草(一二三錢)
水煎服。
按︰汗出亡陽者,以茯苓換當歸,再加烏梅一枚。
外治法 用五倍子研末,口水為丸,貼臍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藥封之,不走氣,隔宿即止。又以龍骨、牡蠣 研為末,包稀布內,擦汗,粉自出,以實毛竅。
仲景《傷寒論》︰“師曰︰‘黃汗為病,身體腫發熱,出汗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也。’問曰︰‘從何得之。’師曰︰‘以汗出,水入汗孔,水從外入而得之,宜黃 芍藥桂心酒湯主之’。”
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心(三兩)
上三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正當心煩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其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忌生蔥。
又凡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則汗出。又身常夜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即發熱者,久久身必甲錯也,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也。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 , 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馳痛,如蟲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黃汗,桂枝東加 主之。
桂枝 芍藥 炙草 生薑(各三兩) 黃耆(五兩) 大棗(十二枚)
水煎。
療黃膽身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者衣皆黃,黃汗吳藍湯方。
吳藍 白芍 麥冬 桑白 防己 鮮皮 梔子(各六分
水煎。
小續命湯 通治六經中風, 斜不遂,語言謇澀,及剛柔二痙。
防風(一錢二分) 桂枝 麻黃 人參 白芍 川芎 黃芩 防己 杏仁 炙草(各八分) 附子(四分,炮)
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 治中風,傷寒瘡瘍,及一切表裡俱實之症。
酒大黃 芒硝 防風 荊芥 麻黃 梔子 白芍 連翹 川芎 當歸 薄荷 白朮(各五分) 桔梗 石膏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二錢) 滑石(三錢)
加蔥薑煎,日可兩服,夜可一服。
吳鶴皋曰︰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游火。風之為患,肝木王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歌曰︰防風通聖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枯芎歸膏滑石,薄荷芩朮力偏饒。
驅風至寶丹 治風中經絡臟腑,及一切危証。
天麻 人參 熟地 羌活 桔梗 石膏 獨活 黃芩(各一兩) 薄荷 大黃(酒浸) 芒硝 黃柏 荊芥 麻黃 梔子 細辛 連翹 黃連 全蠍(各五錢) 川芎(三兩半) 白朮(一兩半) 白芍 當歸 防風(各二兩半) 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
上二十六味,共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台》用治風顛。
菊花(四十分) 白朮 防風(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黃芩(五分) 細辛 乾薑 人參 茯苓 當歸川芎 牡蠣 礬石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方用參、苓、歸、芎,補其氣血為君;菊花、白朮、牡蠣,養其肝、脾、腎為臣,而加防風、桂枝,以行痺著之氣;然風以寒為帥,先以細辛、乾薑驅其助虐之寒;火乘風而發,又以黃芩、桔梗,疏其怫郁之熱;礬石所至,除濕解毒,收澀心氣;酒力營運周身為使,庶舊風盡出,新風不受,且必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藥積腹中不下,蓋邪漸侵心,不惡熱而惡寒,其由陰寒可知。若胸中之陽不治,風必不出,故先以藥填塞胸中之空竅,壯其中氣,而邪不內入,勢必外消,此即《內經》所謂︰塞其空竅,是為良工之理。若專治其表裡,風邪非不外出,而重門洞開,出而複入,勢將莫御耳。
地黃飲子 治足痱不能行,舌喑不能言,此少陰氣厥不至,名喑痱。
肉桂 附子 肉蓯蓉 茯苓 熟地 麥冬 五味子 遠志 菖蒲 石斛 山萸肉 巴戟肉(各五分) 薄荷葉(二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諸藥皆質重性沉,以鎮逆上之火,然火由風發,則無形而行速,故用輕清之薄荷為引導;又微煎數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俾輕清走於陽分以散風,重濁走於陰分以鎮逆,製方煮法之妙如此。
參附湯(見盜汗
三因白散 治中風不省人事,痰涎如湧,真起死回生之神方也,氣喘痰多用之甚效。
滑石(四錢研) 半夏(三錢) 生附子(二錢)
共研末,生薑四片,白蜜五錢,水一杯半,煎八分,溫服。寒化証,脈微或脈脫,四肢逆冷痰盛者,用此方。或脈數,手足溫,為熱化証,宜風引湯、竹葉石膏湯之類。
白虎湯(見傷寒)
竹葉石膏湯(見火症)
黃連阿膠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主之。少陰中風,借用此方。
黃連(四錢) 黃芩(一錢) 芍藥(二錢) 阿膠(三錢) 雞子黃(二隻打勻,取三分之一。)
上五味,以水二杯,先煮三物取一杯,去滓,納膠烊盡,少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日三服。此為少陰熱化之証,方中用黃連、黃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藥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雞子黃補離中之氣,阿膠補坎中之精,俾氣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煩止而得臥矣,此回天手段。
蘇合香丸
至寶丹(馳名藥,肆中發兌方,不必載。
順氣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青皮 烏藥 白芷(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杯,煎七分溫服。
勻氣散白朮 烏藥 人參 天麻(各一錢)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蘇 甘草(各五分)
上銼作一帖,薑三片,水煎服。
滌痰湯
南星(製) 半夏(泡七次) 枳實 茯苓(各二錢) 橘絡(一錢五分) 石菖蒲 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
加生薑五片,水一杯半,煎八分,食後服。
竹瀝湯 治熱風心中煩悶、言語謇澀。
竹瀝 荊瀝(各五分) 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服三合,以酒調服良。
一方竹瀝、荊瀝、梨汁各二合,陳醬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濾清,細細灌入口中,治中風不語,昏沉不識人。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陳醬汁半合,三味相合,分三服治熱風,舌強不得語,心神煩悶。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薑汁升生三味相合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劉、朱、李三子發揮之外後人又增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三味相合,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劉、朱、李三子發揮之外,後人又增惡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
(孫男心典)按︰食中者,過飽食填太陰,上下之氣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減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備急丸灌之。
風引湯 治大人中風牽引,小兒驚風螈 ,並治癲、狂、癇。
大黃(二兩) 乾薑(三兩) 龍骨(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牡蠣(四兩) 寒水石 赤石脂 白石脂 滑石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竹簏篩,以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約每服一兩半。)
風邪內並,則火熱內生,五臟亢甚,迸歸入心,故以桂、甘、龍、牡,通陽氣,安心腎為君。然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升,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故脾氣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癱瘓,故用大黃以蕩滌風火濕熱之邪為臣,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濃土以除其濕,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為使。使大人小兒風引驚癇皆主之。何後世以為石藥過多而不用,反用麝、腦以散真氣,花蛇以增惡毒耶。
白礬散 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白礬(二兩生) 生薑(一兩,連皮搗)
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合研,濾分三服,旋旋灌之,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服諸湯散救治。
若氣衰力弱,不宜吐之。
急救稀涎散 治中風涎潮,口噤,氣閉不通。
豬牙皂角(四挺肥實不蛀者,去黑皮,)晉礬(一兩,光明)
上為細末和勻,輕者半錢,重者一錢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冷汗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緩緩調治,大服亦恐過傷人(孫兆方。)
三化湯 河間云︰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証,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証汗之,內有便溺之阻隔,複以三化湯下之。
濃朴 枳實 大黃 羌活(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之,以微利為度。
《經》云︰“脾胃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濃也;既濃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腎經虛之候也。”何以明之,《經》云︰“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王注云︰“三陰不足,則發偏枯;三陽有餘,則為痿易;易為痿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其治宜三化湯,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若脾虛則肢四亦不用也。《經》云︰“土不及則卑監。卑者,下也;監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則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也。
肘後紫方(《外備》) 療中風脊強,身痙如弓。
雞屎(二兩) 大豆(一升) 防風(三兩)
水二升,先煮防風,取三合汁,豆、雞矢二味,熬令黃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後入防風汁和,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里,覆取微汗,避風。
華佗愈風散 治婦人產後中風、口噤、手足螈 、角弓反張,或產後血暈、不省人事,四肢強直等症。
荊芥(微炒為末) 每服三錢,豆淋酒調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則抉齒灌下,藥下如神。王貺《指迷方》,加當歸等分,水煎服(按︰男子中風亦用之。)
豆淋酒法 黑豆二升,熬令聲絕,酒二升,納鐺中急攪,以絹濾取清汁送藥,或專用此汁頓服取汗。
續命煮散(《外備》) 複榮衛,卻風邪。
桂枝(七分) 白芍 甘草 防風 獨活 人參 生地 當歸 川芎 荊芥穗 細辛 遠志 乾薑 半夏(各五分)
上銼作一帖,入薑三片,水煎服。
五積散 治感冒寒邪外而皮毛經絡內而臟腑上而頭項下而腰腳無有不治及痢後鶴膝風
當歸 麻黃 蒼朮 陳皮(各一錢) 乾薑 白芍 枳殼(各八分) 半夏 白芷(各七分) 桔梗 炙草 茯苓 人參(一本無此分) 肉桂(各五分) 川芎(四分)
加生薑三片,蔥白二根,參芎用更奇,桔芷夏苓薑桂草麻黃枳殼與陳皮。
二陳湯(見下痰飲
黃耆五物湯 治血痺,並治一切痺症之屬虛者。
黃耆 桂枝 白芍(各三錢) 大棗(四枚) 生薑(四兩)
水煎服。
外治法 (筋骨之病,總在軀殼,古人多用外治。
《靈樞》治之以馬矢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靈樞》用純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酒馬矢 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乾之,乾後複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乾並用滓,以棉絮複布為複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濕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複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羌活桂歸酒(《種福堂》) 治風寒濕痺。
羌活 桂枝 秦艽 防風 續斷 附子(各一錢) 歸身 金毛狗脊 虎骨(各一錢五分) 杜仲 晚蠶砂(各二錢) 川芎(八分) 桑枝 生薑(切片,一錢) 大棗(二枚)
陳酒二斤,浸一日夜煎服。
集寶療痺膏(《種福堂》川烏 草烏 南星 半夏 當歸 紅花 獨活 羌活 大黃 桃仁(各四錢) 山甲 肉桂(各二兩) 白芷(五錢) 陀僧 硫黃 松香(一斤) 生薑汁(一碗) 麻油(一斤)
上收煎好,加乳香、沒藥、血竭、胡椒、樟冰、細辛、牙皂末(各二錢)。若加商陸根、鳳仙、鬧楊花、鮮煙葉、鮮蒜、鮮希 等汁,更妙。
蒼朮黑豆飲(《種福堂》) 治痺方。
茅山蒼朮(五斤)
洗淨泥垢,先以米泔水浸三宿,後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層,拌蒼朮一層,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在炒鍋內熬濃汁,去滓隔湯燉,滴水成珠為度,每膏(一斤)和煉蜜(一斤),白湯調服。
一老人專用此方,壽至八十餘,身輕體健,甚於少年。
七製松香膏(《種福堂》) 治濕氣第一神方。
松香(三斤)
第一次薑汁煮,第二次蔥汁煮,第三次白鳳仙汁煮,第四次燒酒煮,第五次鬧楊花汁煮,第六次商陸根汁煮,第七次紅醋煮。
桐油(三斤) 川烏 草烏 蒼朮 官桂 乾薑 白芥子 蓖麻(以上各四兩) 血餘(八兩)
上八味,共入桐油,熬至藥枯發消,滴水成珠,濾去滓,入牛皮膏四兩烊化,用前製過松香漸漸收之,離火加樟腦一兩,好麝香三錢,濃紙攤之,貼患處,神效。
虎骨木通湯(《種福堂》) 治一切麻木痺証,痛風歷節。
虎骨 木通各等分煎湯,頻頻多吃,即愈。
紅花白芷防風飲(《種福堂》) 治歷節四肢疼痛。
紅花 白芷 防風(各五錢) 威靈仙(三錢)
酒煎服,取汁,三服全愈。
山甲白薇澤蘭飲(《種福堂》) 治箭風(俗名鬼箭打),或頭項、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照方一服即愈。
山甲(一錢,研炒) 白薇(二錢) 澤蘭(三錢照分量,好酒煎服。
硫黃敷痛膏(《種福堂》) 治痛風歷節,四肢疼痛。用醋磨硫黃敷之,或用蔥白杵爛,炒熱熨之。
五積散(見上)
十全大補湯 治血氣兩虛之証人參 白朮 茯苓 炙草 熟地 當歸 白芍 黃 (炙) 肉桂(各一錢) 川芎(五分)
加大棗服。
(孫男心典)按︰鶴膝風者,脛細而膝腫是也。初起發熱頭痛等症,宜五積散加松節,或大防風湯,三氣飲之類,或間送活絡丹一錢,或用八味丸、六味丸加鹿茸、牛膝之類調補之。
《經》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將憊矣。”薛氏云︰多是風邪乘虛入於三陰之經,治法以溫補肝腎為主,未效,即須暖脾。又外治二法,不可不知。一用芥菜子敷法,治初起漫腫不紅,屈伸不便者,乘未潰時,用陳年芥菜子研細,以薑汁、蔥涕調塗,一伏時,患處起泡,泡乾脫皮自愈。一用雷火針法,治風、寒、濕留滯筋脈,劇痛不休,用蘄艾五錢,丁香五分,麝香三分,合研勻入紙筒中,痛處襯布四、五層,照火淬數十遍,以筋脈活動為度。但此二法,膿成即不可。
喻嘉言曰︰“鶴膝風者,即風、寒、濕之痺於膝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養其氣血,使肌肉滋榮,後治其膝可也。”此與治偏枯之症,大同小異,即溉其未枯者,使氣血流行而複榮。倘不知此,但麻黃、防風等散風之藥,鮮不全枯者。故治鶴膝風者而急攻其痺,必並其足痿而不用矣。
雞鳴散 治腳氣第一方,不問男女皆可服。
檳榔(七粒) 吳茱萸(泡) 紫蘇葉(各三錢) 桔梗(五錢) 橘紅 木瓜(各一兩) 生薑(五錢)
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兩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溫亦可,天明當下黑糞。
寒濕之氣,著於下焦而不去,故用生薑、吳茱萸以驅寒,橘紅、檳榔以除濕,然驅寒除濕之藥頗多,而數品皆以氣勝,加以紫蘇為血中之氣藥,辛香撲鼻,更助其氣,氣盛則行,速取“著者行之”之義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經》云︰“酸苦湧泄為陰”,俾寒濕之氣,得大氣之藥,從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盡者,更從大便以泄之,戰則必勝之意也。其服於雞鳴時奈何;一取其腹空,則藥力專行,一取其陽盛,則陽藥得氣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濕為陰邪,冷汁亦為陰屬,以陰從陰,混為一家,先誘之而後攻之也。
腎氣丸(見下痰飲)
四物湯(見婦人症)
天水散(又名六一散。加朱砂一錢名益元散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共研末,以燈芯湯下三錢。
白虎湯(見上瘟疫)
香薷飲
香薷(三錢) 濃朴(二錢) 扁豆(三錢)
水煎服。
前方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前方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再加木瓜、橘皮﹞H參、黃耆 、白朮名十味香薷飲。
大蒜新汲水方(《種福堂》) 治中暑法。
用大蒜(一把)同新黃土研爛,以新汲水和之,濾去滓,灌入即活。凡中暑傷暑,不可便與冷物,俟稍蘇,方可投冷物,則中氣運動無患也。
田中乾泥圈臍方(《種福堂》) 治中暑昏眩,煩悶欲絕,急救法。
取田中乾泥做一圈,堆在病患肚上,使少壯人撒尿於泥圈肚臍中,片時即得生蘇矣。後不可飲冷湯,須進溫米湯。
理中湯 通脈四逆湯 五苓散(俱見《傷寒論》)
二朮二陳湯 治諸濕及痰飲。
白朮(三錢) 蒼朮(二錢) 茯苓 半夏(各二錢)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
五皮飲 治一切氣腫水腫。
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陳皮(各一錢半) 生薑皮(七分)
水煎服。
此藥以皮治皮,不動臟腑,勿以平易而忽之。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一錢)
加生薑、大棗煎服。
小青龍湯 真武湯(俱見《傷寒》導水茯苓湯 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側安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漸利而愈。
澤瀉 赤茯苓 麥冬 白朮(各三兩) 桑白皮 紫蘇 檳榔 木瓜(各一兩) 大腹皮 陳皮砂仁 木香(各七錢五分每服一、二兩,水二杯,燈草三十根,煎八分,食遠服。病重者可用五兩濃煎,五更服。
麻黃甘草湯(《金匱》
麻黃(三錢) 甘草(一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滓,入甘草,煎八分服。
此方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其功居於濟生腎氣丸之上。且腫症與傷寒症不同,傷寒症恐過汗亡陽,腫症以汗愈多而愈妙。水從汗泄,時醫謂須“開鬼門”,並無亡陽之說。
麻黃附子甘草湯 即前方加附子一錢五分。
此與《傷寒論》之分數略異,即以溫經散寒之法,變為溫經利水之方。
濟生腎氣丸 治水腫,小便短少,氣喘者。
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 山茱萸 懷山藥 丹皮 澤瀉 牛膝 車前子 肉桂(各一兩) 附子(五錢,泡)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燈草湯送下三錢,一日兩服。
神仙九氣湯(神仙,言藥之靈驗也。九氣,怒、喜、悲、恐、寒、暑、驚、勞、思是也。)
《經》曰︰怒則風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驚則氣亂。故云然。)
薑黃 香附(炒)
上各為細末,每服五、六錢,空心淡鹽湯調服。愚治膚脹,用溫酒下。
壺隱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膚脹,其效如神。
逍遙散 治一切郁病,寒熱往來,及頭痛,婦人經水不調。
柴胡 當歸 芍藥 白朮 茯苓(各一錢半) 炙草(八方) 薄荷(五分
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發熱如神(《經》云︰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症象白虎,惟脈不長實。 )
炙 (一兩) 當歸(三錢)
水煎服。
尤氏《金匱翼》有生地黃五錢,甘草一錢(按︰尤氏《金匱翼》此方,各書未載,徐炳南此時聲名藉藉,其訂刻此書,諒亦不肯阿好。
左歸飲 治腎水大虛,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妙在甘草大甘,從脾以輸精於腎也。
熟地(四五錢或二兩) 山藥 山茱萸(各二錢三錢) 茯苓(二錢) 枸杞(二三錢) 炙草(二錢或三錢)
水煎服。
去茯苓、炙草,加菟絲子、龜膠、鹿膠、牛膝,蜜丸,名左歸丸。
吳茱萸湯 治陽明食穀欲吐,乾嘔,吐涎沫,少陰吐利,煩躁欲死者,頭痛如破者。
吳茱萸(泡,二錢半) 人參(一錢半) 生薑(五錢)
加大棗五枚,水煎服。
清震湯(《保命》) 治雷頭風,頭面疙瘩,憎寒,拘急,發熱,狀如傷寒(疙瘩宜刺出血。
升麻(二錢) 蒼朮(四錢) 荷葉(全者一個)
水煎,食後服。
透頂散(《本事》) 治偏正頭風,遠年近日皆效,並治鼻塞不聞香臭。
細辛(三莖) 瓜蒂 丁香 糯米(各七粒,一作赤小豆) 龍腦(半分) 麝香(一分)
研末,置小口罐中,緊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隨左右搐一豆大於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後再搐。
(孫男心典)按︰此本《金匱》納藥鼻中取黃涎之法,酒客多濕,頭重者宜之。
又法,治偏正頭風,以生萊菔搗汁,令患者仰臥,以汁灌鼻中,左痛灌右,右痛灌左,左右俱痛俱灌之。
又頭風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陽,陽明之絡,以毫刺針痛處數穴,立效。
張石頑云︰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兩,晚蠶砂二兩,僵蠶如患人年歲之數,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炒鍋中以濃紙糊滿,中開錢大一孔,取藥氣熏蒸痛處,每日一次,雖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發。平時置新鮮木瓜於枕邊,取香氣透達,引散肝風,亦良法也。
二陳湯(見痰飲)
一味鹿茸酒 注云︰鹿緣茸生於頭,頭暈而主鹿茸,蓋以類相從也。用鹿茸(半兩,)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許服。
一味大黃散 丹溪云︰“眩暈不可當者,此方主之”。大黃酒製三次,為末,茶調下,每服一錢至二、三錢。
玉液湯(《濟生》) 治眉棱骨痛。
半夏(六錢,湯泡七次,切片)
作一服,加生薑十片
水煎去滓,納沉香末少許服。
小青龍湯 治寒飲咳嗽。
麻黃 桂枝 白芍(各一錢半) 細辛(一錢) 乾薑(一錢半) 五味子(一錢) 半夏(三錢) 炙草(一錢)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服。
木乳散(《聖濟》) 治肝咳嗽,兩脅下滿。
木乳(即皂莢樹根皮。酥炙三兩) 杏仁(去皮尖,炒) 貝母(去心,各二兩) 炙草(一兩)
共為細末,薑橘湯送下二錢。
白虎湯 調胃承氣湯 (大、小)承氣湯(俱見《傷寒論》)
黃耆湯 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此治虛証。)
黃耆(一兩) 當歸(三錢) 肉桂(一錢五分)
水煎服。
枳實湯 治心痛,胃脘及脅肋,大小腹諸痛拒按者(此治實症。)
枳實(三錢) 半夏(四錢) 生薑(八錢)
水煎服。
丹參飲 治心腹諸痛,諸藥不效者,如神,婦人尤宜(此治半虛半實者。)
丹參(一兩) 白檀香 砂仁(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栝蔞半夏白酒湯(《金匱》) 治胸痺不臥,背痛徹心,喘咳氣短等症(實症。)
薤白(五錢) 栝蔞(四錢,搗碎) 半夏(三錢) 白酒(二杯)
煎至八分,溫服。
理中湯 治心腹諸痛及吐瀉等症(虛寒症。)
人參 白朮 乾薑 炙草(各三錢)
水煎服。
通脈四逆湯 治四肢厥冷,脈絕諸危証(寒痛症。)
乾薑(四錢) 附子 炙草(各三錢)
水煎服。腹痛,加芍藥三錢。
黃連湯 治胸中有熱而嘔,胃有邪氣而腹痛(熱痛症。)
黃連 炙草 乾薑 桂枝(各一錢半) 人參(一錢)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水煎服。
當歸生薑羊肉湯 治腹脅諸痛裡急者,並治寒疝,腹中 痛,及產後腹痛不止。
羊肉(五兩一錢) 生薑(一兩四錢五分) 當歸(九錢九分)
水八茶碗,煎至三杯,每服一杯,一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薑。痛多而嘔者,加陳皮六錢六分,白朮三錢三分,若加生薑,再加水三杯。
小柴胡湯(方見瘧症) 治脅痛多嘔,寒熱往來。若腹中急痛,先服小建中湯,二時許再服此湯。
當歸四逆湯 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
當歸 白芍 桂枝(各三錢) 炙草 細辛 木通(各一錢) 大棗(四枚)
水煎服。寒者,加生薑、吳茱萸各二錢,酒水各半煎。
金鈴子散 治心腹諸痛,服熱藥而更甚者。
金鈴子(去核) 元胡索(各等分)
研末,以清酒送下二、三錢。
七氣湯 治七情氣逆諸痛。
茯苓(三錢) 半夏 濃朴(各二錢) 紫蘇葉(一錢)
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和劑抽刀散
川白薑(五個,銼入巴豆肉 斑蝥一字,同炒至豆黑,去豆) 糯米(六兩二錢,炒黃)良薑(五兩,入斑蝥二十五個,同炒至蝥黑,去蝥) 石菖蒲(五兩半,不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
《仁齋直指》云︰有一田夫,醉飽之餘,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腹疼攻刺,百藥罔效,淹淹數載,後遇至人,授以抽刀散,數服頓愈。則知風露之根,入在脾胃,良薑、菖蒲,為能散其邪,巴蝥借氣,為能伐其根,觀此可以通一畢萬矣。然而痛不複作,養脾之劑,獨不可繼是而調理之乎。療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後可以加漿飾。“醫者,意也”,請借是以為喻。
脅痛,已於心腹諸症門載其方治矣,然此症時下最多,今又補錄於後,言之不厭於複也肝貫膈布脅肋。陰虛血燥,則肝脈失養而痛。其症脅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甲枯青,遇勞即甚,或忍飢即發是也。
滑氏補肝方
酸棗仁(四錢) 熟地 白朮(各三錢) 當歸 山茱萸 山藥 川芎 木瓜(各一錢半) 獨活五味子(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服。“肝體陰而用陽”,此以肝酸補肝體,以辛味補肝用。加獨活者,假風藥以張其氣也。
一方加人參、黃耆、石斛、柏子仁、桃仁,無山藥、獨活、五味。一方阿膠為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一方雞子黃一枚調吞,日二服。
《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善怒。”又云︰“肝氣實則怒,其脈當弦急數實,其口當酸,其痛必甚,或煩渴二便不通。”
龍薈丸方
龍膽草 當歸(並酒洗) 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酒洗,八錢) 青黛 蘆薈(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
蜜丸小豆大,薑湯下二、三十丸。
栝蔞湯 治左脅痛。
大栝蔞一隻,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粉甘草二錢,紅花五分,水煎服。
蓋柴胡、龍薈、青黛、龍膽之類,苦寒益資其燥,而栝蔞柔而滑潤,於郁不逆,甘緩潤下,故奏效捷也。
《內經》云︰“病脅下滿氣息,二、三歲不已,病名曰息積。”“夫消息者,陰陽之更事也。今氣聚於脅下,息而不消,則積而不散,故滿逆而為病。然氣不在胃,故不妨於食,特害於氣而已,治宜導引服藥,藥不可獨治,蓋導引能行積氣,藥力亦藉導引而行故也”。
推氣散 治右脅痛,脹滿不食。
片薑黃 枳殼 桂心(各三錢) 炙草(三錢)
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食遠服。
赤茯苓湯 治息積脅下,氣逆滿悶。
赤茯苓 桂心 陳皮(半兩,炒) 高良薑(一兩) 大腹皮(五錢) 甘草(一分) 吳茱萸(三分)
每服三錢 水煎,日二服。
白朮丸
白朮(陳土炒) 枳實(麩炒) 桂心(各一兩半) 人參 陳皮 炙草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日二。脅痛,左屬肝主血,右屬肺主氣,多痰積,然悲哀惱怒,郁傷肝氣,兩脅骨疼痛,筋脈拘急,腰腳重滯是也。
枳殼煮散
枳殼(四兩先煮) 細辛 桔梗 防風 川芎(各二兩) 葛根(一兩半) 甘草(一兩)
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棗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
尤在涇云︰悲哀煩惱,肝氣致郁,枳殼能通三焦之氣,故以為君。肝欲散,故用細辛、川芎、桔梗之辛以散之。肝苦急,故用甘草之甘以緩之。其用防、葛者,悲則氣斂,借風藥以張之也。
二陳湯 治痰飲及諸般咳嗽之通劑。
茯苓(四錢) 半夏(二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四片,棗三枚,水煎服(錢數新定。)
滾痰丸 治老痰頑痰變生諸種怪病。
青礞石(打略碎,入瓷瓶,加焰硝一兩,以鹽泥封固 紅,取出研飛淨三兩) 大棗(酒蒸八兩) 黃芩(酒洗,各八兩) 沉香(一兩)
水泛為丸,每服一錢五分,仰臥而勿行動,二時許方行動飲食,服後喉間稠粘塞,乃藥與病相拒,少頃自愈。
桂苓甘朮湯 治痰飲頭暈,欲嘔,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症。
茯苓(四錢) 白朮 桂枝(各三錢) 炙草(一錢五分)
水煎服(錢數新定。
桂附八味丸(即腎氣丸) 治腎虛諸病,但小便不利者宜之。
熟地黃(四兩) 山茱肉 懷山藥(各二兩) 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一兩半) 附子(泡) 肉桂(各五錢)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以美膳壓之。
王肯堂云︰“相火寄於命門,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因嗜欲竭乏,火無所附,故厥而上行。”桂附與火同氣,而其氣辛,能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道,據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火必降下矣。且火從腎出者,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並焉,得水則熾,得火則熄,則桂附者,固治浮游相火之正劑歟。
神仙墜痰丸
黑牽牛(取頭末,三兩) 皂角(酥炙) 白朮(生各一兩)
為末,水丸梧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糊丸,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
十棗湯(見《傷寒論》
礞石滾痰(見上)
青礞石丸(攻) 治食積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棗子大,以焰硝二兩,同入瓦罐, 黃色) 茯苓 天南星(慢火煨製) 黃芩(各五錢) 風化硝(三錢)
盆洗者,冬月以絹袋盛,懸風前化之
上為細末,神曲糊入薑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一方有枳實,倍礞石。
竹瀝丸
半夏 陳皮 白朮 茯苓 大黃 黃芩 人參 炙草 青礞石(製法同前方,各一兩) 沉香(五錢)
末之,以竹瀝一大碗半,薑汁三匙,拌勻晒乾,如此五、六度,仍以竹瀝、薑汁糊丸小豆大,每百丸,臨臥薑湯下。
按︰沉香似宜於臨製時入之,久晒恐泄香味。
半夏丸(消) 治膈痰結實,滿悶喘逆。
半夏(薑汁製,五兩) 皂莢(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 生薑(五兩,同半夏搗作餅,炙乾)
為末,蜜為丸如梧子大,薑湯下二十丸。
導痰丸(消) 二陳湯 六君子湯(和) 此條宜香炒六君子湯 濟生腎氣丸(補) 桂苓甘朮湯
沉香茯苓丸(溫) 溫脾胃,利胸膈,和氣血。
沉香(一兩) 茯苓 半夏 人參 丁香(各二兩) 甘草 陳皮 檳榔 肉豆蔻(煨,各五錢)
蜜丸(薑湯下二十丸。)
本事神仙丸
茅山蒼朮(一斤,去皮為末) 生芝麻(半兩,水淘淨,研濾取末) 大棗(十五枚,煮爛,去皮核,研)
三味拌和,乘熱入臼杵,丸如梧子大,乾之,每日空服溫湯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蛤。初服心膈微燥,進山梔散一服不燥矣山梔乾為末,沸湯點服。
許叔微云︰“予平生有二疾︰一則臟腑下血,二則膈中停飲。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而愈。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幾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中夜以後,稍困乏,則飲酒兩,三杯,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殊減,十數日必嘔吐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 常潤,左邊病處絕燥。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驗,間或中病,止得月餘複作,其補則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則如牽牛、大戟、甘遂,備嘗之矣。予後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料臼,不盈料不行,水盈料而後行者也。清者可行,濁者依然停蓄,蓋下無路以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稍吐去而稍寬,數日複作。夫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填料臼,則疾當去矣。於是悉屏諸藥,一味服蒼朮,三月而疾愈。自此一向服數年,不嘔不吐,胸膈寬,飲痰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當中下。前此飲漬於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予初用茅朮,半年後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山梔散用山梔一味,乾為之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或運轉,亦消息之法。”二陳加黃芩、連翹、山梔、桔梗、薄荷湯(清)
王節齋化痰丸(潤) 治鬱痰老痰稠粘,難於咯唾。
天門冬 酒芩 栝蔞仁 橘紅 海石粉(各一兩半) 香附(鹽水炒) 芒硝 桔梗 連翹(各五錢) 青黛(二錢)
煉蜜入生薑汁少許和丸,細嚼一丸,清湯下。
芍藥湯 治赤白痢,裡急後重(初起三日內用之。
芍藥(三錢) 當歸 黃芩 黃連 枳殼 檳榔 甘草(各一錢) 木香 肉桂(各五分)
水煎服,或以肉桂換乾薑。此時醫通用之方,大意以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頗為合法。然肉桂宜換乾薑,痢初起宜加大黃。
真人養臟湯 治瀉痢久病,脫肛,完穀不化等症。
訶子(煨,一錢五分)罌粟殼(蜜炙,三錢) 肉豆蔻(煨,五分) 當歸 白朮(炒)酒白芍(各六分)木香(二錢四分) 肉桂(八分,去皮)生甘草(一錢八分)
水煎服。
臟寒甚,加附子一錢五分。此方妙在木香之多,則澀而不郁。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
葛根(四錢) 黃芩 黃連(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吹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服,日二服,夜一服。此方治傷寒協熱下利而喘者,借用治下痢及熱瀉如神。
理中湯(見心腹痛)
香連丸
黃連(六兩) 木香(一兩)
上二味共為末,水泛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米湯送下。
桃花湯 治少陰下利。
赤石脂(一兩六錢,留六錢研末) 乾薑(一錢) 粳米(五錢作一服,水煎,調入石脂末服,日夜作三服。病在腎,腎為先天之本,天惟石可以補之,仲景此方獨具女媧手段。
當歸四逆湯(見腹痛) 倉廩湯(即人參敗毒散加陳米三錢。見瘟疫) 小柴胡湯(見瘧疾) 大承氣湯(奇恆並用)
羊脂煎(《千金》) 治久痢不瘥。
羊脂(一棋子大) 白蠟(二棋子大) 黃連(末,一升,酢(取稠,) 蜜(炙,七合煎取五合) 烏梅肉(二兩) 亂髮灰(洗去垢膩,燒末一升)
上七味,合納沙鍋中,湯上煎之,攪可丸飲用,如桐子大,三十丸,日三,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張石頑曰︰羊脂性滑利人,《千金》用治久痢不瘥,專取滑利以通虛中留滯也。其後且有羊脂阿膠蜜蠟黍米作粥方,深得炎帝《本經》補中寓瀉之意。
胃苓湯 治諸瀉及腹痛腫脹等証。
茯苓 豬苓 澤瀉 白朮 桂枝 蒼朮 濃朴 陳皮(各一錢五分) 炙草(八分)
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四神丸 治五更至天明腹痛而瀉,有定候,名脾腎瀉。又通治久瀉。
補骨脂(四兩,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五味子(各二兩) 吳茱萸(湯泡,一兩以大棗八十一粒,生薑四兩,同煮爛,去皮核,和為丸,如梧子大,臨睡以米湯送下四錢。去肉豆蔻加人參、茯苓、乾薑、附子、罌粟殼,以米湯泛丸更效。
聖濟附子丸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穀,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黃連 烏梅肉(各三兩) 乾薑 附子(炮,各一兩五錢煉蜜丸,每服三錢,米湯下,日二服。
按︰原注云︰“春傷於風,邪氣流連,至夏發為飧泄,至長夏發為洞泄,陰生於午,至未為甚,長夏之時,脾土當旺,脾為陰中之至陰,故陰氣盛,陰氣既盛,則生內寒而洞泄矣。”
千金溫脾湯 治積久熱痢赤白。
大黃(四錢) 人參 甘草(各二錢) 熟附子(一錢) 炮乾薑(二錢)
水煎溫服。
冷痢去甘草,加桂心三錢,倍人參、薑、附,減大黃一錢。
《靈樞》云︰“中熱消脾,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熱,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脹,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張石頑注云︰世醫治病,但知熱以寒治,寒以熱治,外此總不講也。設病中熱消脾,而見懸心善飢,洵為熱症無疑,然必審其臍以上皮熱,方是胃中熱氣蘊隆。若出黃如糜,不但胃中有熱,而腸中亦為熱邪奔迫可知。倘臍以下皮寒,而見腹脹,有似乎實熱固結,實為胃中虛寒之候,或見腸鳴飧泄,非特胃有寒,且移寒於二腸矣。蓋熱泄則腸垢黃赤,寒泄則溏清冷,此病機之最顯著者,可以明辨。況有脹而泄利,此脹為胃寒陽氣不布之脹,泄為腸熱便垢之泄,複有消穀易飢,小腹脹痛之病,豈非胃中有熱,腸中有寒之一驗乎。若此種種,苟未明仲景三瀉心湯,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濃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乾薑人參半夏丸等法,必不可以語至治也。
乳豆丸(方詳本論
脾約丸(一名麻仁丸)
濃朴(薑製) 枳實(面炒) 芍藥(各八兩) 大黃(蒸焙,一斤) 麻仁(別研,八兩) 杏仁(去皮尖,炒,五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下,大便通利則止。
按︰權量尺寸,古今不同,此方各家折和,不能合一。
三承氣湯(見《傷寒論》)
左歸飲(方見頭痛) 此方加生地、當歸,能滋陽明之陰,以去胃口伏邪之燥火,去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專顧陽明之速效也。
三一承氣湯(見瘟疫) 附子理中湯(即理中東加附子)
真武湯 治少陰嘔逆,腹痛溺短,及治一切水症。
雲茯苓 白芍 生薑(各三錢) 白朮 附子(各二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生薑之辛溫以利氣,氣化則水行矣。時醫疑生薑發汗,而以乾薑代之,豈知乾薑守而不走,大失此方之本旨。若再炮黑,或加肉桂,更為無知妄作矣。
吳茱萸湯(見上頭痛) (大、小)柴胡湯 五瀉心湯(俱見《傷寒論》)
越鞠丸(丹溪) 治一切郁病。
香附 蒼朮 撫芎 梔子 六神曲(各等分)或丸或煎隨宜
大半夏湯
半夏(洗去涎,六錢) 人參(三錢) 白蜜(八錢)
水三杯半,和蜜揚二百四十遍,煎八分服。
此方用水之多,取其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潤,俾粘膩之性,流連於胃,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參之力,可以徐徐斡旋於中,非參透造化之理者,不能悟及。隔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者,皆衝脈上行,逆氣所作也。衝脈不治,取之陽明,仲景以半夏降衝脈之逆,即以白蜜潤陽明之燥,加人參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瀾水以降逆上之水飲,古聖之經方,惟仲景能用之。
不換金正氣散
楊仁齋曰︰“脾氣雖強,腎氣不足,故飲食下咽,大腸為之飧泄也,煎不換金正氣散,吞下安腎丸。”蒼朮(泔浸) 陳皮(各二錢半) 濃朴(薑製,二錢) 甘草(蜜炙) 藿香(各一錢) 半夏(湯泡七次,錢半)
上用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吞下安腎丸。
安腎丸 治腎氣不足,飯後即泄。又《金匱翼》云︰“喘因腎虛,氣吸不下者,或因氣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但經微勞,或飢時即發,宜以六味補陰之屬,壯水配火。若足冷面熱者,須以安腎之屬,導水歸元。”
川烏(炮去皮臍) 辣桂(各四兩) 白茯苓(去皮) 白朮(土炒) 石斛(酒炒) 白蒺黎(炒) 桃仁(去皮尖,炒) 萆薢乾山藥 巴戟天 破故紙 肉蓯蓉(酒浸,各十二兩)
上各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鹽湯送下。
腎氣不足,故用溫補諸藥以安之。方中桃仁、萆薢、蒺黎三味,非思議可及,方意與八味地黃丸同。但八味地黃丸長於利水,未免減其溫補之力,而此則用專而力更大也。
二神丸(方用肉豆蔻以補脾,破故紙以安腎,故稱二神) 治飯後隨即大便。
肉豆蔻(四兩,生) 破故紙(半斤,炒)
上各為細末,用肥大細棗取肉研膏,和藥杵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入鹽送下。加木香二兩,名三神丸,加茴香一兩,名四神丸。
腎著湯 治腰痛而重,如帶五千錢。
茯苓 白朮(生用,各三錢) 乾薑(二錢) 炙草(一錢)
水煎服。
《金匱》名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甘、朮各二兩,薑、苓各四兩,藥品與此方同,而輕重不同耳。蓋以腰者,腎之府也,腰痛自當補腎。腰痛而重,是寒濕之邪,不在腎之中間,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燥土以勝濕,若用桂附則反傷腎陰矣。
五積散(見歷節) 桂附八味丸(見痰飲) 六味丸(見厥症) 二陳湯(見痰飲)
酸棗仁湯
酸棗仁(八錢,生用不研) 甘草(一錢五分) 知母 茯苓(各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水三杯三分,先煮酸棗仁至二杯,入諸藥再煎八分服。
尤在涇云︰“人寤則魂寓於目,寐則魂藏於肝。虛勞之人,肝氣不榮,故以棗仁補斂之。然不眠由於虛煩,必有燥火痰氣之擾,故以知母、甘草清熱滋燥,茯苓、川芎行氣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
小半夏湯
半夏(五錢) 生薑(八錢)
水煎服。
消食丸 治數年不能食。
麥 曲(各一升) 乾薑(炮) 烏梅(焙,各四兩蜜丸,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亦治反胃。
又方 神曲(炒黃) 麥 (炒黃,各二兩) 烏梅(四兩) 乾木瓜(五錢) 茯苓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蜜丸櫻桃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細嚼,白湯下。一方無木瓜,有人參、乾薑。
徐靈胎曰︰“方中在木瓜,烏梅之巧。”
又方 豉心(一升,熬末) 麥芽 曲(各一兩,熬) 川椒(一升,炒出汗) 乾薑(一升末)
上五味篩,以蜜拌,食後酒服方寸匕。
以上三方,並治胃虛冷不能食之劑。
資生丸 健脾開胃,消食止瀉,調和臟腑,滋養營衛。
白朮(米泔水浸,用黃土拌,九蒸,晒去土,切片焙乾,三兩) 橘皮 山楂(蒸) 神曲(炒,各二兩) 白茯苓(人乳拌,飯上蒸晒乾,一兩五錢) 人參(人乳浸透,飯鍋上蒸透,三兩) 白豆蔻(微炒) 桔梗(炒,五錢) 扁豆(炒) 蓮肉(去心、炒,各一兩) 麥芽曲(炒) 山藥(炒) 芡實(炒,各一兩五錢) 薏苡仁(三兩,炒)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二錢,細嚼,淡鹽湯下。
溫脾散 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各一錢五分) 扁豆 知母 生地黃 粳米 甘草(各一錢) 淡竹葉地骨皮 麥冬(各五錢)
上作一服,水二鐘,薑三片,紅棗一枚,煎一鐘,食遠服。
二神丸(見上反胃)
沉香湯
沉香 白朮(土炒) 紫濃朴(薑汁炒,各一兩) 人參 白茯苓 半夏(薑製) 木香 草豆蔻 甘草 陳皮 黑乾薑 生薑 大棗
水煎三錢溫服,日二服。
甘露飲 治胃熱善食,不生肌肉。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片苓 石斛 甘草 枇杷葉 枳殼 茵陳(各等分)
水煎服三錢。
理中湯(見心腹痛)
建中湯
芍藥(六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飴糖(一合) 大棗(四枚)
上六味,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納飴糖,更上微火消解,溫服,日三服。
茵陳蒿湯 治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方主之。
茵陳蒿(六錢) 梔子(三錢) 大黃(二錢,去皮)
上三味,以水三杯,先煮茵陳,減一杯半,納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梔子柏皮湯 治傷寒,身發黃發熱。
梔子(三錢) 甘草(一錢) 黃柏(二錢)
上三味,以水二杯半,煎八分服,日再。
理中湯 通脈四逆東加豬膽汁(見《傷寒論》)
五苓散 治霍亂吐瀉而渴者,太陽症悉具,口渴嘔逆,小便不通等症,水腫症借用頗驗。
澤瀉(二兩) 白朮 茯苓 豬苓(各一兩) 桂枝(七錢)
共為末,以米飲調下三錢,多飲暖水以出汗。今人作小劑,水煎服。
胃苓散(見泄瀉)
聖朮煎 治脾虛作脹,及久患吐瀉等症。
白朮(微炒,一兩) 陳皮(二錢) 乾薑(三錢) 肉桂(二錢)
水煎服。虛甚,加附子。
白朮補脾,脾得補則善運,善運則食消而脹去。欲其運多於補,則生用;欲其補多於運則熟用。凡藥生則行速,熟則行緩,自然之理也。若炒焦,則全失其本性,反令損脾增脹。陳皮達結氣於外,乾薑祛寒氣於中,肉桂化太陽之氣於下。下焦氣化,而上中二焦之氣亦治,此景岳新方中之第一方也。
連理丸 治腹脹如箕,時吐酸水者,又治久瀉如神。
人參 白朮 乾薑 川連(各二兩) 炙草(一兩)
蜜丸,每服三錢,米湯送下,日兩服。
喻嘉言云︰“酸水時吐時生,為單腹膨脹,及心、胸、腹、脅俱痛,不用八味地黃丸,為柔中之剛,而用此丸為剛中之柔,取其大苦大辛,能變胃而不為胃變也。”愚按︰以白朮易蒼朮,其力更大。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 治氣分,心下堅大能如盤,邊如旋杯。
桂枝 生薑(各三錢) 炙草 麻黃 細辛(各二錢) 附子(一錢) 大棗(四枚)
水三杯二分,先煮麻黃至二杯二分,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溫服,日夜三服,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此症是心腎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積月累,如鐵石難破。方中桂枝、甘草、生薑、大棗以和其上;而複用麻黃、附子、細辛少陰的劑,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謂大氣一轉,其結乃散也。
枳朮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而不如旋杯,邪尚散漫未結,雖堅大而不滿痛也,水飲所作(《金匱》特提水飲,所以別於氣分也。
枳實(二錢) 白朮(四錢)
水煎服,日三服,腹中 即當散也。言水飲所以別於氣分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取白朮之溫以健運,枳實之寒以消導,意深哉。胃為陽,陽常有餘;脾為陰,陰常不足;胃強脾弱,則陽與陰絕矣。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水飲作矣。方中用朮以補脾,用枳以抑胃,臟腑分理,所以治水飲之原易,老逞其庸淺之見,變湯為丸,只認為一補一消之法,學人切勿述此陋語,為有識者笑。
四七湯 脹而屬七情所致者,宜此湯主之。
半夏 茯苓(各三錢) 濃朴(二錢) 蘇葉(一錢)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蘇葉一味以散結,香以醒脾,而順氣消脹行水乃其餘事。
五苓散(方見吐瀉) 此方治疝氣以白朮為君,以桂枝換肉桂,再加小茴香、木香、木通、川楝子、附子方效。
當歸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七氣湯(俱見心腹痛。)
四逆散 治陰陽不相順接,四逆厥冷,並治痢症後重。宜照法重加薤白。
柴胡 白芍 枳實 甘草(各等分)
共為末,每服三錢,米湯調下,日三服。
白虎湯 承氣湯(俱見傷寒) 桂附八味丸(見痰飲)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嗽發熱,口瘡吐血,淋濁遺精,腰痛等症。
熟地黃(四錢) 山茱肉 懷山藥(各二錢) 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改錢作兩,煉蜜如梧子大,名六味丸,治同。
還魂湯 救卒死,救忤死。
麻黃(三兩,去節)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
按︰今法馬,每兩折三錢零,每升折一白盞,一劑分三服。御纂《醫宗金鑒》云︰中風客忤,便閉裡實者,仲景用備急丸。可知無汗表實者,不當用備急丸通裡,當用還魂湯以通表也。通裡者抑諸陰氣也,通表者,扶諸陽氣也。昧者不知,以麻黃為入太陽發汗之藥,抑知不溫覆取汗,則為入太陰通陽之藥也,陽氣通則魂可還矣。
白薇湯 治婦人氣厥、血厥如死人者。
白薇 人參 當歸(各二錢) 炙草(一錢)
水煎服。
蒲黃酒方
蒲黃(一兩) 黑豆(三兩先將黑豆炒香,以溫酒淋下,取酒飲一杯。
二朮二陳湯(見濕症) 治濕盛生痰。
平胃散(加減詳本論) 五苓散(見吐瀉) 防風通聖散(見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