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 清 沈金鰲 |
徐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王好古曰:濕有在上。在中。在下。 在 病 而黃連、黃柏、梔子 之類。為燥劑也乎。
味苦。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忌同白朮。
【主治】主風寒濕痺死肌。痙疸。(本經) 主頭痛。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 下 急滿 熱。止 (大明) 濕痰留飲。
【歸經】入脾胃肺大小腸五經。為祛風除濕。升陽散郁之品。(兼宣劑兼補劑)
【前論】東垣曰: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得傳入於脾。以 其經 略同 者須
【禁忌】經疏曰:二朮凡病屬陰虛血少。精不足。內熱骨蒸。口乾唇燥。咳嗽吐痰。吐 血鼻
味辛。性溫。有小毒。稟火氣多金氣少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忌食牛乳、牛肉。
【主治】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痺不能引。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益陽 道。 倦。(【歸經】入命門經。兼入肝心包二經。為補火之品。(兼補劑宣而能補)
【前論】許真君曰:命門真陽之火。即先天祖氣。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 生。 上
【炮製】雷公曰:清水洗。竹刀刮去皮。切豆許大。糯米泔浸去赤汁。酒拌。蒸半日。 曝乾
味辛。性溫。無毒。得地二之火氣而有金。兼感夏末秋初之令而生。升也。陽也。 製丹砂。
【主治】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別錄) 下氣。止霍亂。一切冷氣。消 酒 毒。 吐酸。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祛寒除濕。消痰截瘧之品。(調中補胃健脾消食開鬱破氣)
【前論】宗奭曰:調散冷氣甚速。虛弱不能飲食者。宜與木瓜、烏梅、砂仁、益智神曲、麥 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 明獨勝之火。
【禁忌】經疏曰:凡瘧不由於瘴。心胃痛由火而不由寒。瀉痢脹滿。或小水不利。由暑 氣濕
【炮製】 備要曰:閩產名草豆蔻。如龍眼而微長。皮黃白薄而棱峭。仁如縮砂。辛香 氣 鐵
一名肉果。味辛。性溫。無毒。稟火土金之氣以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積冷心腹脹滿。霍亂。中惡。吐沫冷氣。小兒乳霍。(開寶) 解酒毒。消
皮
外絡
研末粥飲下。(李 )
【歸經】入脾胃二經。兼入大腸經。為消食止泄之品(理脾 暖胃 固腸 下氣)
【前論】丹溪曰:肉蔻屬金與土。溫中理脾。日華子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化。氣 自下
【禁忌】經疏曰: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泄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濕熱積滯 方盛
【炮製】雷公曰:以糯米粉熟湯搜裹。 火中煨熟。去粉用。忌犯鐵。
味辛。性溫。無毒。得火土金三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去殼用。
【主治】主益脾胃。理元氣。補腎虛滑瀝。(好古)澀精固氣。宣通氣鬱。溫中進食。 攝 涎 足
【歸經】入脾經。兼入心腎二經。為行陽退陰之品。(兼補劑補心氣命門三焦不足)
【前論】海藏曰:益智本脾藥。主君相二火。在集香丸則入肺。在四君子湯則入脾。在 大鳳 母。 智。
【禁忌】經疏曰:凡症屬燥熱。病患有火者。不宜用。故嘔吐由熱而不由寒。氣逆由怒 而不 均
味辛。性溫。無毒。稟火土之氣。兼得天令之陽以生。降多於升。陽中微陰也。得 胡麻良。惡甘草。忌羊豬血。
【主治】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及婦人血氣。墮胎。(開寶) 男子腰 腎泄
【歸經】入脾命門心包三經。為壯火益土之品。(補相火以通君火)
【前論】飛霞曰:故紙屬火。收斂神明。能使心包之火與命門之火相通。故元陽堅固。 骨髓 相生 為血
【禁忌】經疏曰:凡病陰虛火動。陽道妄舉。夢遺尿血。小便短澀。目赤口苦舌乾。大便燥
【炮製】雷公曰:此性燥毒。須酒浸一宿。再以東流水浸三日夜。蒸半日。晒乾。胡桃 肉同
味苦。性溫。無毒。稟春夏之陽氣以生。升也。陽中陽也。
【主治】主腎臟虛冷氣。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得茴香、桃仁。
【歸經】入命門經。為壯元陽除寒濕之品。(兼補劑 能溫暖丹田)
【前論】潔古曰:元陽不足。冷氣潛伏。不能歸元者。宜之。 子和曰:有人病目不睹。 思 此
【炮製】禹錫曰:出嶺南番舶者良。云是番萊菔子。酒浸或蒸或炒。
味辛甘。性大熱。有大毒。全稟地中火土燥烈之氣。兼得天之熱氣以生。降多升少。 浮中沉無所不至。陽中陰也。地膽為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耆、人參、童便、犀角。忌豉汁。得川椒、食鹽。能引下行。直達命門。
【主治】主風寒咳逆邪氣。寒濕痿 。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堅積聚血瘕。金瘡。 (本 經) 腰脊風寒。腳氣冷弱。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又墮胎為百藥長。 (淫腹 寒。陰陽。久 聾。(【歸經】入命門三焦二經。兼入脾腎膀胱三經。為回陽退陰之品。(兼補劑 專補命門 相火
【前論】虞摶曰:附子稟雄壯之質。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複散失之元陽。引補血 藥入 祛除 陽益 傳遍 待 之即 藥。 格不也。 寒治 先其鰲按、熱藥不但附子。一切薑、桂皆然 陽俱虛。或陰虛更甚於陽者。以熱藥治之。 原以補陽。余曾見一醫治一陰虛之婦。其醫 不痊。且愈多枯燥象。可見人參補陽。雖有益 足。若但與補陽藥用之。未見其有濟也。讀書
【禁忌】經疏曰:一切陽症。火症。熱症。陰虛內熱血液衰少症。均忌。
味辛。性熱。有毒。即附子之母。
【主治】主風痺。血痺。半身不遂諸風。除寒冷。溫養臟腑。去心下堅痞。感寒腹痛。 (元素) 除寒濕行經。散風邪。破諸積冷毒。(李杲) 補命門不足。肝風虛。(好古)
【歸經】入脾命門二經。為助陽退陰之品。(通行十二經絡功同附子而稍緩)
【前論】宗奭曰:補虛寒須用附子。去風即多用川烏。大略如此。 時珍曰:附子性重 滯。
鰲按、烏頭以出川彰明者為上。故加川字以別草烏頭也。附子即附生於烏頭者。故亦以 川產 物。 雖暑 又 竟不可用也。不然。仲景白通四逆真武等湯。何為用之哉。丹溪法重滋陰。故每偏詆陽藥。 非平允之說也。
葉辛。性熱。有毒。遠志為使。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蘞、白芨。惡藜蘆。忌豉 汁。畏飴糖、黑豆。 冷水能解草烏毒。
【主治】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痺。破積聚寒熱。(本經) 消胸上痰冷。食 不 下。
【歸經】入脾經。為搜風勝濕。去痰攻毒之品。
【前論】吳機曰:草烏氣鋒銳。宜其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自抵病所。 時珍 曰: 草
鰲按、草烏頭開頑痰。逐頑風。治頑瘡。以毒攻毒。大勝川烏。然至毒無製。苟非當病。 切勿
味辛。性溫。有毒。感陽氣而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心痛血痺。面上百病。行藥勢。(別錄) 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面 瘢 疵。 (風痰
【歸經】入胃經。為祛風燥濕豁痰之品。(能引藥勢上行)
【前論】時珍曰:根如草烏之小者。長寸許。縐紋有節。炮用。乃陽明經藥。因與附子 相似
【禁忌】經疏曰:似中風症。雖痰壅。忌用。
味苦辛。性溫。有毒。感金火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蜀漆為使。畏附子、乾薑、生薑。惡莽草。
【主治】主中風麻痺。除痰下氣。利胸膈。攻堅積。消癰腫。散血。墮胎。(開寶) 治 驚 〔牛膽星〕治驚風有奇功。除痰。殺蟲。(蘇頌)
【歸經】入肺經。為祛風濕豁頑痰之品。(兼宣劑 兼行肝脾 性更烈于半夏)
【前論】士瀛曰:諸風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參、石菖蒲主之。 時珍曰:味辛而麻。 故【禁忌】經疏曰:陰虛燥痰忌用。 半夏治濕痰多。南星治風痰多。
【炮製】備要曰:凡使。以礬湯或皂角水浸三日夜。曝用。或酒浸一宿蒸。竹刀切開。 至不
味辛。性平。有毒。得土金之氣。兼感天之燥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柴胡為使。
【主治】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本 經) 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墮胎。(別錄) 消痰。下肺氣。(甄權) 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大明) 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除胸寒。 燥脾家濕。治痰厥頭痛。消腫散結。(元素) 治眉棱骨痛。(丹溪) 除腹脹目不得瞑。(綱 目) 救暴卒。(無己)
【歸經】入脾胃膽三經。兼入心肺大腸三經。為除濕化痰。開鬱發表之品。(兼宣劑 和 胃
【前論】葛生曰:凡遇五絕之病。縊溺壓魘產死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蓋取其能 作嚏 性燥 咽痛 濕熱 星。
【禁忌】經疏曰:一切血症。及陰虛血少。津液不足之病。均忌。
以上燥劑草部
味辛甘。性大熱。有小毒。稟天地之陽氣。兼得土金之氣以生。升也。陽中陽也。得人參、甘草、麥冬良。忌生蔥、石脂。色紫肉濃者良。即此桂。但去粗皮用。為肉桂。 即此 桂。去裡外皮。單用當中心。為桂心。 其枝上嫩皮。為桂枝。 桂枝之細者為柳桂。
【主治】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腰痛。出汗。止煩。止唾。 咳嗽 沉寒 素) 補命門不足。能益火消陰。(好古) 木得桂而枯。又能抑肝風而扶脾土。脾虛惡食。 濕盛泄瀉
【歸經】入腎肝命門三經。為下行溫補之品。(兼補劑 肝腎血分藥 補命門相火不足)
味苦辛。性熱。無毒。
【主治】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 癖症 瘕。 忍。咳 (甄權)
【歸經】入心心包二經。為補陽活血之品。(兼補劑 手少陰血分藥)
味辛甘。性溫。無毒。
【主治】主利肝肺氣。頭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 。理疏不足。表虛自汗。 風痺 邪從汗
【歸經】入肺膀胱二經。為上行發表之品。(兼輕劑 能行肺氣 散血分寒 橫行肩臂)
味辛甘。性溫。無毒。
【主治】主善行上焦。補陽氣。散風邪。(醫鑒)
【歸經】入肺經。為表散之品。(兼輕劑 專入上焦 亦能橫行於肩臂)
【前論】海藏曰:桂枝入足太陽。桂心入手少陰血分。肉桂入足少陰厥陰血分。細薄者為嫩 頭 其霍亂轉筋。腰痛。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宣導百藥無所畏者。肉桂之所治。以其病 皆得之命門真火不足。陽虛寒動於中。及一切裡虛陰寒寒邪客裡也。
鰲按、本草有菌筒桂、牡桂、板桂、天竺桂之殊。今所用者亦罕分別。惟以肉濃味辛甘 氣香 枝二 有歸 肉桂 雖一物 治虛噦。小 霍亂心痛。 ) 心腹冷氣
【歸經】入肺脾胃三經。為暖補之品。(泄肺溫胃補腎)
【前論】寇氏曰:丁香治脾冷氣不和甚良。母者尤佳。丹溪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 土傷 助 口氣
鰲按、呃逆多由於火。容有因寒而致者。亦止呃逆症中一 。故以丁香、柿蒂治之而敗 者。 可耳
【禁忌】經疏曰:凡病非屬虛寒。一切有火熱症者忌。
味辛。性大溫。無毒。稟天地純陽之氣以生。升多於降。陽中陽也。多食損肺。令人 血。
【主治】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開寶) 去胃口虛冷氣。宿食不消。 霍 亂氣 去 作痛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除寒快膈之品。
【前論】時珍曰:噎膈症或因酒得。或因氣得。或因胃火得。張從正痛切戒用薑、桂、丁香 暫開之症。不可執一。
【禁忌】經疏曰:凡血分有熱。陰虛發熱。咳嗽吐血咽乾口渴。熱氣暴沖。目昏口臭。齒浮
味辛。性溫。無毒。向陽者為胡椒。向陰者為蓽澄茄。
【主治】主下氣消食。去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療鬼氣。(藏器) 治一切 冷 氣痰
【歸經】入脾胃腎膀胱四經。為散寒解結之品。(兼通劑)
【前論】虞摶曰:病有反胃吐食。甚至吐出黑汁。治之不愈者。惟蓽澄茄米糊丸。薑湯下三十
味辛。性熱。有小毒。稟火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蓼實為使。惡丹參、硝 畏紫石英。
【主治】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痺。逐風邪。開腠理。 逆寒熱。(本經) 去 痰冷 遍身 健脾。 滯。治吞酸 病氣逆裡急。
【歸經】入肝腎二經。兼入脾胃二經。為下氣開鬱。除風寒濕之品。(兼宣劑 肝腎氣 分 藥
【前論】段成式曰:椒氣好下。吳萸氣好上。言其沖膈。多食傷眼。又脫髮也。 寇氏曰:開目 其逆 蓋
【禁忌】經疏曰:一切陰虛之症。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均忌。
以上燥劑木部
味辛。性溫。無毒。得土金之沖氣。兼稟天之陽氣以生。升也。陽中陽也。共有三種。
【主治】主暖丹田。(吳綬) 補命門不足。(東垣) 膀胱胃間冷氣。及育腸氣。調中 止嘔 目)
【歸經】入心脾膀胱三經。為溫腎治寒之品。(兼補劑)
【前論】存中曰:疝有七種。氣血寒水筋狐 也。肝經病不屬腎。以肝脈絡陰氣也。多因痰
時珍曰:自番舶來八瓣者。名八角茴香。炒黃用。得酒良。得鹽則入腎。發腎邪。故治陰疝。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者。為大茴。出寧夏。他處出而小者。為小茴。俱炒黃用。
【禁忌】經疏曰:胃腎多火。陽道數舉。得熱則嘔者。均忌。
以上燥劑菜部
味甘。性溫。無毒。受金銀之氣結成。
【主治】主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同冰片點。治目中一切諸病。
【歸經】入胃經。為明目之品。(眼科要藥 金勝木燥勝濕)
【前論】時珍曰:余嘗用此石 淬、海螵蛸、硼砂各一兩為極細末。以點諸目病。甚妙。 入朱砂五錢。則性不粘也。 仲淳曰: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甘溫能通暢血脈。則腫
鰲按、爐甘石主目疾者。目得血而能視。血衰則隱澀羞明。又或風熱上壅。致赤爛膚翳也。
味酸。性大熱。有毒。稟火氣以生。升也。陽也。畏細辛、朴硝。中硫黃毒。黑鉛煎湯解之。
【主治】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本經) 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腳冷疼弱無力。 下 用
【歸經】入命門心包二經。為補陽之品。(專補命門真火不足)
【前論】寇氏曰:硫黃為救急妙藥。但中病便當已。不可盡劑。世人蓋知用而為福。而不知
以上燥劑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