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逢原

清 張璐

卷二 芳草部

當歸

甘辛溫,無毒。蜀產者力剛可攻。秦產者力柔可補。凡治本病酒製,有痰薑汁製。白者為粉歸,性劣,不入補劑。

《本經》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

[發明] 當歸氣味俱濃,可升可降,入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血分,凡血受病,及諸病夜甚必須用之。《本經》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洒洒,婦人漏下絕子,皆取辛溫潤血之功。產後惡血上沖,亦必用之。

《別錄》溫中止痛。甄權治下利腹痛,女人瀝血腰痛。好古治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帶脈為病,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其功專於破惡血,養新血,潤腸胃,榮筋骨,澤皮膚,理癰疽,排膿止痛,蓋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甘溫,能和營血,辛溫能散內寒,使氣血各有所歸。入手少陰心,主血也;入足太陰脾,裹血也;入足厥陰肝,藏血也。身能養血,尾能行血。同人參、黃耆則補氣而生血。同牽牛、大黃則行氣而瀉血。同桂、附、吳萸則熱。同大黃、芒硝則寒。血虛以人參、赤脂為佐,血熱以生地、條芩為佐。仲景治陽邪陷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用當歸四逆湯,於桂枝東加當歸、細辛、通草以通其血脈。即下痢脈大,氣不歸附,亦用此湯以歸附之。凡血虛發熱者,以當歸補血湯,方用當歸三錢,黃 一兩,作三服。心下刺痛者,一味當歸酒煎服。專主血分諸病。海藏言當歸血藥,何

《本經》治咳逆上氣。按︰當歸辛散,乃血中氣藥,故咳逆上氣有陰虛陽無所附者,用血藥補陰,則血和而氣降矣。凡衝任督帶病,皆不可少。惟泄瀉家、痰飲家禁用。

《綱目》名川芎

辛溫,無毒。蜀產者味辛而甘為上,他處產者氣味辛烈為下。反藜蘆。葉名蘼蕪。

《本經》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痺,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

[發明] 芎 辛溫,上升入肝經,行衝脈,血中理氣藥也。故《本經》治中風入腦,頭痛等証,取其辛散血分諸邪也。好古言︰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又治一切風氣、血氣及面上游風,目疾多淚,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四物湯用之者,皆搜肝經之風。治少陽、厥陰頭痛,及血虛頭痛之聖藥。助清陽之氣,去濕氣在頭,頭痛必用之藥。血痢已通而痛不止,乃陰虧氣鬱,藥中加芎 ,氣行血調,其痛立止。《靈苑方》驗胎法︰以生芎末、艾湯服一錢匕,腹中微動者為胎。《千金方》治子死腹中,以芎 末酒調方寸匙,須臾二三服,立出。凡骨蒸盜汗,陰虛火炎,咳嗽吐逆及氣弱之人不可服。其性辛散,令真氣走泄而陰愈虛也。

撫芎

辛溫,無毒。產江左撫州,中心有孔者是。

[發明] 撫芎升散,專於開鬱寬胸,通行經絡。郁在中焦,則胸膈痞滿作痛,須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氣升則郁自降,故撫芎總解諸郁,直達三焦,為通陰陽氣血之使。然久服耗氣,令人暴亡。

蛇床

苦辛溫,無毒。

《本經》主男子陰痿濕癢,婦人陰中腫痛,除痺氣,利關節,癲癇惡瘡。

[發明] 蛇床辛香性溫,專入右腎命門、少陽三焦氣分。《本經》列之上品,不獨助男子壯火,且能散婦人郁抑非妙達《本經》精義,不能得從治之法也。但腎火易動,陽強精不固者勿服。

辛苦溫,無毒。香而燥者良,臭而潤者勿用。

《本經》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

[發明] 本性升,屬陽,為足太陽寒鬱經中,頭項巔頂痛及大寒犯腦連齒頰痛之專藥。 女人陰腫疝疼,督脈為病,脊強而厥,亦多用之。霧露之邪中於上焦,須兼木香。風客於胃泄瀉,脾胃藥中宜加用之。今人只知 本為治巔頂頭腦之藥,而《本經》治婦人疝瘕,腹中急,陰中寒等証,皆太陽經寒濕為病,亦屬客邪內犯之候,故用 本去風除濕,則中外之疾皆瘳,豈特除風頭痛而已哉。雲長肌膚,悅顏色者,外用作面脂之類是也。但頭痛挾內熱,春夏溫病,熱病,頭痛,口渴及產後血虛,火炎頭痛,皆不可服。

白芷

即都梁香

辛苦溫,無毒。

《本經》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頭風,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

[發明] 白芷辛香升發,行手陽明。性溫氣濃,行足陽明。芳香上達,入手太陰。為解利陽明風熱頭痛,及寒熱頭風,侵目淚出之要藥。其所主之病不離三經︰如寒熱頭風,眉棱骨痛,頭目齒痛,三經之風熱也。漏下赤白,癰疽,頭面皮膚風痺燥癢,三經之濕熱也。風熱者辛以散之,濕熱者溫以除之。都梁丸治崩漏赤白,深得《本經》之旨。性善祛風,女人漏下赤白,皆風入胞門所致。辛香入脾,故又能散溫,血閉陰腫及寒熱頭風,侵目淚出,總取辛散利竅之功。其長肌膚,潤澤顏色者,則有排膿長肉之力,所以外科用之。痘疹起脹,連皮腫者,於解毒藥內用之,預杜將來發癢之患。今人用治腸癰,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遂致臍腹冷痛,須此排膿,膿盡乃以他藥補之。燒煙辟蟲蛇。為末,新汲水調,頻灌解蛇毒內攻。和膽礬、麝香摻蛇傷潰爛。但性溫而升,味苦而散。故嘔吐因於熱者、漏下赤白因於火者勿用。癰疽潰後亦宜漸減,以其能耗胃氣也。

白芍藥

酸苦平微寒,無毒。入補脾藥酒炒。入止血藥醋炒。入和營藥,及下利後重、血熱癰毒藥並酒洗生用。入血虛、水腫、腹脹藥桂酒製用。反藜蘆。

《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痺,利小便,益氣。

[發明] 白芍藥酸寒,斂津液而護營血,收陰氣而瀉邪熱。蓋瀉肝之邪熱,所以補脾之陰,即《本經》主邪氣,腹痛,益氣之謂。故仲景以為補營首藥,入肝脾血分。及陽維寒熱、帶脈腹痛,補中下二焦,能於土中瀉水。為血痢必用之藥,然須兼桂用之,方得斂中寓散之義。建中湯之妙用,人所不知。蓋瀉痢皆太陰之病,建中專主太陰腹痛也。其治血痺,黃桂枝五物湯中用之。非深達《本經》妙理者不能也。又得炙甘草治腹中急痛,同白朮補脾,同芎 瀉肝,從人參補血虛,從黃連止瀉痢,同薑棗溫經散濕,在用者各得其宜耳。凡人陽氣虛衰,陰氣散漫,患腹脹滿急,於補中益氣藥中加白芍藥一味以收陰,則陽虛不受陰製之脹,得陽藥便消矣。然氣虛內寒者不可用,古云︰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產後不可用,以其酸寒瀉肝伐生發之氣也。小便不利者禁用,以膀胱得酸收斂愈秘也。而真武湯中又用於利小便者,深得《本經》之旨。蓋真武湯本治少陰精傷,而証見虛寒,非太陽膀胱癃閉之候,以其能益陰滋血,培養津液,小便自行,非通利也。至於桂枝湯中,用以護營血,使邪不得內犯。建中湯中用以培土臟,而治陽邪內陷腹痛,此皆仲景用藥之微妙,端不外《本經》之義。其除血痺,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皆指赤者而言,與白芍無預。因

《本經》未分赤白,故一貫例之。

赤芍藥

酸苦微寒,無毒。酒洗用。

《本經》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

[發明] 赤芍藥性專下氣,故止痛不減當歸。蘇恭以為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和血,端不出《本經》除血痺,破堅積,止痛,利小便之旨。其主寒熱疝瘕者,善行血中之滯也,故有瘀血留著作痛者宜之,非若白者酸寒收斂也。其治血痺,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應用。要在配合之神,乃著奇績耳。

牡丹皮

苦辛平,無毒。酒洗去鹼土,曝乾。勿見火。

《本經》主寒熱、中風、螈 、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五臟,療癰瘡。

[發明] 牡丹皮入手足少陰厥陰,治血中伏火,故相火勝腎,無汗骨蒸為專藥。《本經》主寒熱、中風、螈 、驚癇等証,以其味辛氣竄,能開發陷伏之邪外散。惟自汗多者勿用,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為其性專散血,不無根腳散闊之慮。王安道云︰志不足者,足少陰病也。故仲景腎氣凡用之。後人惟知黃 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又症堅瘀血留舍腸胃五臟,及陰虛吐血衄血必用之藥,以能行瘀血而又能安好血,有破積生新,引血歸經之功,故犀角地黃湯用之。凡婦人血崩及經行過期不淨,屬虛寒者禁用。又赤者利血,白兼補氣,亦如赤、白芍藥之義,諸家言其性寒,安有辛香而寒者乎。

木香

辛苦溫,無毒。形如枯骨,味苦,色淡黃者良。味鹹、色黑勿用。生用理氣,煨熟止瀉。

《本經》主邪氣,辟毒疫,強志,主淋露。

[發明] 木香氣香味濃,不獨沉而下降,蓋能理胃以下氣滯,乃三焦氣分之藥。兼入肺、脾、肝三經,能升降諸氣,故上焦氣滯 郁宜之者,金郁則泄之也。然雖入肺而肺燥氣上者,良非所宜。其中焦氣滯不運宜之者,以脾胃喜芳香也。下焦氣滯後重宜之者,塞者通之也。若治中脘氣滯不運,心腹疼痛,以檳榔佐之,使氣下則結痛下散矣。《本經》辟疫毒邪氣,強志,主淋露,以其辛燥助陽,善開陰經伏匿之邪。《大明》治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霍亂瀉痢,健脾消食安胎。甄權治九種心痛,積年冷氣, 癖症塊脹痛,壅氣上沖,煩悶,羸劣,女人血氣刺痛不可忍。然香燥而偏於陽,肺經有熱,血枯而燥,及陰火沖上者勿服。

甘松香

甘溫,無毒。

[發明] 甘松芳香升竄,能開脾郁,少加脾胃藥中甚醒脾氣。主惡氣卒心腹痛滿,風疳齒。得白芷、白附子良;腳氣膝腫,煎湯淋洗效。

山柰

辛溫,無毒。

[發明] 山柰芳香,入陽明暖胃,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皆芳香正氣之力也。

高良薑

辛大溫,無毒。煨熟用。子名紅豆蔻。

[發明] 良薑辛熱純陽,上升入足陽明、太陰二經。為客寒所犯,則逆冷霍亂,腹痛諸病生焉。辛溫暖脾胃而逐寒邪,則胃中冷逆自除,霍亂腹痛自愈。甄權治腹內久冷氣痛,去風冷痺弱。《大明》主轉筋,瀉利反胃,解酒毒,消食。蘇頌治惡心嘔清水,皆取暖胃溫中散寒之功也。而寒疝小腹掣痛須同茴香用之。產後下焦虛寒,瘀血不行,小腹結痛者加用之。 若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禁用,為其溫燥也。紅豆蔻辛溫,主水瀉霍亂,心腹絞痛,止嘔進食,大補命門相火,故正元丹中用之。然能動火傷目致衄,不宜久服。

草豆蔻

辛澀溫,無毒。面裹煨熟,去面用。

[發明] 草豆蔻性溫,入脾胃二經。東垣曰︰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當心疼痛者宜之。丹溪曰︰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若明知口食寒物胃脘作痛,或濕鬱成病者用之神效。若熱鬱者不可用,恐積溫成熱也。然多用能助脾熱,傷肺損目。故陰虛血燥者忌之。

草果

亦名豆蔻

辛溫澀,無毒。去殼,生用。

[發明] 草果與草豆蔻總是一類,其草果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鬱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魚肉諸毒。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然瘧亦有不由於山嵐瘴氣,而實邪不盛者忌服。凡濕熱瘀滯,傷暑暴注,溲赤口乾者禁用。

白豆蔻

俗名殼蔻

辛溫,無毒。忌見火,去淨膈膜,不爾令人膈滿。凡草果、草豆蔻、縮砂皆然,不獨白蔻也。

[發明] 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經,散肺中滯氣。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証自平。古方治胃冷積氣,嘔逆反胃,消穀下氣,寬膈進食,解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嘔,蘊熱作痛者勿服。

縮砂蜜

俗名砂仁

辛溫澀,無毒。

[發明] 縮砂屬土,醒脾調胃,為脾、胃、肺、腎、大小腸、膀胱七經之氣藥,能引諸藥歸宿丹田。治脾虛泄瀉,宿食不消,瀉痢白沫,腹中虛痛,寒飲脹痞,噎膈嘔吐,和中行氣,止痛安胎,用之悉效。同熟地、茯苓納氣歸腎。同檀香、豆蔻下氣安肺。得陳皮、白朮和氣益脾。惟新產婦忌之,恐氣驟行動血也。今人治血痢亦多用之。若積欲盡時,良非所宜。又血虛火炎咳嗽禁用。妊婦氣滯者宜服。若氣虛者,多服反耗其氣,多致難產。南人性喜條暢,食品每多用之,北人性喜潛藏,藥中亦罕用者。

益智子

辛溫,無毒。去殼,鹽水炒用。

[發明] 益智行陽退陰,三焦命門氣弱者宜之。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理元氣,補腎虛精滑,胃虛多唾,女人崩漏。治心氣不足,夢泄,夜多小便,及冷氣腹痛,於土中益火也。

《集驗方》縮泉丸治脬氣不足,方用益智子鹽炒,去鹽與烏藥等分為末,酒煮山藥粉為糊,丸如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七十丸。丹方治夜多小便,取二十四枚入鹽同煎,服之有驗。按︰益智功專補火;如血燥有火,濕熱暴注及因熱而遺濁,色黃乾結者,不可誤用也。

蓽茇

辛大溫,無毒。醋浸刮去皮子,免傷肺上氣。

[發明] 蓽茇辛熱浮散,為頭痛、鼻淵要藥。取其能入陽明經散浮熱也。性能溫中下氣,治霍亂水瀉,心腹滿者宜之。然辛熱耗散能動脾胃之火,多用令人喘咳、目昏、腸虛下重,以其走泄真氣也。

子名 醬

辛溫,無毒。

[發明] 葉辛熱,能下氣溫中,破痰,散結氣,解瘴癘。嶺南人以葉合檳榔食,取其辛香,能破瘴癘之氣也。其子可以調羹,故謂之醬,蓽茇之類也。

肉豆蔻

俗名肉果

辛溫,無毒。糯米粉裹,煨熟用,勿犯鐵。

[發明] 肉豆蔻辛香,入手足陽明,溫中補脾,寬膨脹,固大腸,為小兒傷乳、吐逆、泄瀉之要藥。二神丸合補骨脂,治腎瀉,蓋取補脾以治腎邪也。按脾土性喜芳香,故肉果與脾胃最為相宜。以其能下氣者,脾胃得補則健運。非若濃朴、枳實之峻削也。熱鬱暴注禁用,以其辛溫性滯也。

補骨脂

俗名破故紙,字音相近之誤也

苦辛大溫,無毒。鹽、酒浸焙乾用,與胡麻同炒良。忌芸苔、羊肉、諸血。

[發明] 補骨脂屬火,收斂神明,能使心胞之火與命門之火相通,使元陽堅固,骨髓充實,澀以固脫也。胡桃屬水,潤燥養血,血屬陰,惡燥,故油以潤之,佐補骨脂有水火相生之妙。故《局方》青娥丸用之。孫思邈言︰補腎不若補脾。許學士言︰補脾不若補腎。腎氣虛弱則陽氣衰劣,不能薰蒸脾胃,令人痞滿少食,譬如釜底無火,雖終日不熟,陽衰則飲食亦不能消化。《濟生》二神丸治脾腎虛寒泄瀉,用補骨脂補腎,肉豆蔻補脾,加吳茱萸以平其肝,加木香以順其氣,使之斡旋。若精傷溺赤澀痛者,去木香易五味子。腰膝酸疼、腎冷精流者用之屢效。凡陰虛有火夢泄溺血,大便閉結者勿施。

薑黃

辛苦溫,無毒。藏器曰︰辛少苦多,性熱不冷,或云大寒,誤矣。有二種,蜀川生者色黃質嫩有須,折之中空有眼,切之分為兩片者為片子薑黃。廣生者質粗形扁如乾薑,僅可染色,不入湯藥。今藥肆混市誤人,徒有耗氣之患,而無治療之功也。

[發明] 薑黃、鬱金、莪朮三物形狀功用皆相近,但鬱金入心,專治心胞之血。薑黃入脾兼治血中之氣。莪朮入肝兼治氣中之血,為不同耳。古方三痺湯用片子薑黃治風寒濕氣,手臂痛。戴元禮曰︰片子薑黃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能治癥瘕癰疽,通經消腫毒,功力烈於鬱金,但血虛臂痛者服之,病必增劇。

鬱金

辛苦平,無毒。《本草》以為性寒,誤矣。安有辛香而寒之理,蜀產者體圓尾銳,如蟬腹狀,發苗處有小孔,皮黃而帶黑,通身粗皺如梧桐子紋,每枚約重半錢,折開質堅色黃中帶紫黑,嗅之微香不烈者真。若大小不等、色黃、皮起細橫紋、有須如線,折之中空、質柔、內外皆黃、其氣烈者,即片子薑黃也。體圓首尾相似,通身橫紋,發苗處無小孔,折開氣烈觸鼻者,染色薑黃中之小者也。莪朮則大塊、色青黑,最大者為廣朮,與此不類。 蘇恭不能分別,乃為一物,謬矣。

[發明] 鬱金辛香不烈,先升後降,入心及包絡。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破惡血。血淋,尿血,婦人經脈逆行,產後敗血沖心,及宿血心痛,並宜鬱金末加薑汁、童便同服,其血自清。痰中帶血者加竹瀝。又鼻血上行者加入四物湯。

一婦患失心風癲十年,用鬱金四兩,佐明礬一兩為丸,朱砂為衣,才服五十丸,心間如有物脫去,再服而蘇。以鬱金入心去惡血,明礬化頑痰,朱砂安神故也。又能化癥瘕為水,嶺南蠱毒為害,初覺胸腹痛,即用升麻或膽礬吐之。若膈下急痛,以米湯調鬱金末三錢服之,即瀉惡物。或合升麻、鬱金服之,不吐則下,此李巽岩為雷州司理,鞫獄得此方活人甚多。按︰以上諸治,其功皆在破血生新。 今世誤以為諸血聖藥,病者不惜重費,醫者藉為射利,咸以薑黃代充,為害非淺。凡屬陰虛失血,及陰火迫血上逆,咸為切禁。

蓬莪朮(即蓬)

苦辛溫,無毒。入肝經藥,醋炒。入心脾藥,面裹煨熟。入四物湯調經,羊血或雞血拌炒。

[發明] 蓬莪朮入肝破血,治婦人血氣結積痛,痰癖冷氣,跌撲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通肝經聚血,蓋此藥專破氣中之血也。按︰蓬 誠為磨積之藥,但虛人得之,積不去,而真已竭,更可虞也。須得參、朮健運、補中寓瀉,乃得力耳。

荊三棱

苦平,無毒。生荊楚地故名荊三棱。真者絕少,今世所用皆草三棱也。醋炒用之。

[發明] 三棱肝經氣分藥也。能破血中之氣,散血結,通肝經積血,主寒癖結塊,破產後惡血、血結腹痛,通月水,墮胎,以其力峻,故難久服。有人病癥瘕腹脹,用三棱、莪朮,酒煨煎服,下一黑物如魚而愈。按︰潔古云,三棱能瀉真氣,虛者勿用。東垣破積諸方,皆與人參贊助,如專用克削,脾胃愈虛,不能營運,其積亢逆益甚矣。

香附

即莎草根

辛微苦甘平,無毒。產金華,光細者佳。入血分補虛,童便浸炒。調氣鹽水浸炒。行經絡酒浸炒。消積聚醋浸炒。氣血不調,胸膈不利,則四者兼製。肥盛多痰,薑汁浸炒。止崩漏,童便製炒黑。走表藥中則生用之。

[發明] 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乃足厥陰肝、手少陽三焦氣分主藥。兼入衝脈,開鬱氣,消痰食,散風寒,行血氣,止諸痛。月候不調,胎產崩漏,多怒多憂者之要藥。治兩脅氣妨,心忪少氣,是血中之氣藥也。蓋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逆而郁則血亦凝滯;氣順則血亦隨之而和暢矣。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毛,故能散風寒。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故能調血氣。得參、朮則益氣,得歸、地則調血,得木香則流滯和中,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 、蒼朮則總解諸郁,得山梔、黃連則降火清熱,得茯苓則交心腎,得茴香、補骨脂則引氣歸元,得濃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邪氣,得三棱、莪朮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惟經水先期而淡,及失氣無聲、無臭者勿用。血氣本虛,更與利氣,則行之愈速矣。

茉莉花

辛熱,無毒。根熱有毒。

[發明] 茉莉花古方罕用。近世白痢藥中用之,取其芳香散陳氣也。其根性熱有大毒,以酒磨一寸,服即昏迷,一日乃醒,服二三寸二三日醒。惟接骨脫臼用以敷之,則不知痛也。

排草香

辛溫,無毒。

[發明] 芳香之氣,皆可辟臭。去邪惡氣、鬼魅邪精,天行時氣,並宜燒之。水煮洗水腫浮氣,與生薑、芥子煎湯,浴風瘧效。

藿香

辛微溫,無毒。廣產者良,但葉甚少。土人每以排草葉偽充,最難辨別。須於莖上擇取色綠,未經霉壞者方效。

[發明] 藿香入手足太陰。芳香之氣助脾醒胃,故能止嘔逆,開胃進食。溫中快氣,去瘴氣,止霍亂,治心腹痛。凡時行疫癘,山嵐瘴瘧,用此醒脾健胃,則邪氣自無容而愈矣。但陰虛火旺,胃虛作嘔,內無留滯者不可用。恐反傷正氣,引邪內入。江浙土產者伐胃消食,其莖能耗氣,用者審之。

薰香

即零陵香

甘平,無毒。廣產者良。云陽產者氣濁,不堪入藥。

[發明] 薰香辛散上達,故心痛惡氣,齒痛、鼻塞皆用之。單用治鼻中息肉、鼻 ,香以養鼻也。多服作喘,為能耗散真氣也。

蘭香

辛溫,無毒。菜部移此。瀕湖《綱目》芳草部有蘭草,菜部有蘭香,名曰羅勒,種類不同,因考正之。按︰蘭有三種︰一種曰蘭草,其氣濃濁,即今之有頭草也。一種曰蘭香,植之庭砌,二十步內即聞香,俗名香草,以子能去目翳,故又名翳子草。一種名羅勒,莖葉較蘭香稍粗大,形雖極類,而氣葷濁,以嫩時可食,僅入菜部,不堪入藥。

《本經》利水道,殺蟲毒,辟不祥。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

[發明] 蘭氣芳香,能辟疫毒惡氣。楚人以之為佩。又能辟汗濕之氣,故又名辟汗香。入手足太陰、陽明,力能調中消食,去惡氣,治 嘔。脾癉口中時時溢出甜水者,非此不除。

按︰蘭性芳香辛溫,專走氣道,故能利水調肝和脾,其功倍於藿香。善調嘔逆,散積久陳郁之氣。《素問》云︰五味入口藏於胃,以行其津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也。 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東垣治消渴生津,飲用蘭葉,蓋本於此。又治牙痛、口臭,有神功丸亦用蘭香。云︰如無,以藿香代之。近世誤認以幽蘭為蘭香者,大可噴飯。觀《本經》利水,殺蟲毒,辟不祥之治,豈幽蘭能之乎。古方治癘風,蘭香散取其散肺胃中之濕熱、蟲毒也。《普濟方》治反胃,蘭香和甘蔗汁服之。錢氏治小兒鼻疳、赤爛,蘭葉燒灰二錢、銅綠半錢、輕粉二錢,為末,日敷三次即愈。子治目翳及塵物入目,以三五顆內目中,少頃其子濕脹與物俱出。又主暴得赤眼,後生翳膜,用蘭香子一粒入 內,閉目少頃連膜俱出。蓋此子得濕即脹,故能染惹眵淚浮膜爾,然目中不可著一塵,而此可內三五顆亦不妨礙。又小兒食肥甘口臭齒黑,名曰崩砂。漸至齦爛,名曰潰槽。又或出血,名曰息露。重則齒落名曰腐根。用蘭香子末、輕粉各一錢,密陀僧 赤,醋淬,研末,半兩和勻,每以少許敷齒及齦上,內服甘露飲立效。時珍曰︰蘭香須三月棗葉生時種之乃生,否則不生。 常以魚腥水、泥溝水、冷泥水澆之則香而茂,不宜糞水,著糞則萎。其子大如蚤而褐色不光,七月收之,種時妨蟻,濕則有脂浮脹,須以桴炭末掩之。

澤蘭

苦甘微溫,無毒。取葉,酒洗之。

《本經》主金瘡癰腫瘡膿。

[發明] 澤蘭入足太陰、厥陰血分,專治產後血敗流於腰股,拘攣疼痛,破宿血,消癥瘕,除水腫、身面四肢浮腫。《本經》主金瘡、癰腫,瘡膿,皆取散血之功,為產科要藥也。更以芎、歸、童便佐之,功效勝於益母。

馬蘭

辛平,無毒。赤莖者良。

[發明] 馬蘭入陽明血分,與澤蘭功用相近。故能破宿生新。丹方治婦人淋濁、痔漏有效。喉痺腫痛以馬蘭根葉搗汁,入米醋滴鼻孔或灌喉中,取痰自開。絞腸痧腹痛,以馬蘭細嚼,咽汁立安。水腫溺澀,馬蘭一握,黑豆、小麥各一撮,酒水煎服效。蛇傷擂汁和醋搽之。 皆取散血解毒也。

香薷

辛微溫,無毒。江西白花者良。

[發明] 香薷辛溫,先升後降,故熱服能發散暑邪,冷凍飲料則解熱利小便,治水甚捷。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發熱惡寒,頭痛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若飲食不節,勞役力作之人,傷暑發熱,大渴煩渴,喘促者,乃勞倦內傷之証,必用清暑益氣。如大熱大渴,又宜人參白虎之類,以瀉火益元。更有汗出如雨,吐瀉脫元,四肢清冷,脈微欲脫者,又須大順漿水散等方救之。若用香薷飲,是重虛其表,頃刻脫亡矣。今人不知,概用沉冷代茶,若元氣虛人服之,往往致病。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豈可漫用。《深師》香薷丸治通身水腫,以香薷熬膏,丸白朮末,日三夜一服,米飲下之,效。

爵床

俗名赤眼老母草

鹹寒,無毒。

《本經》主腰脊痛不得著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湯浴。

[發明] 爵床善通血脈。蘇恭言,療血脹下氣,杖瘡,搗汁塗之立瘥。觀《本經》諸品,不出活血舒筋之用也。

荊芥

又名假蘇

辛微溫,無毒。產後止血,童便製黑用。凡食河豚及一切無鱗魚與驢肉俱忌之;食黃 魚後服之,令人吐血,惟地漿可解。與蟹同食動風。

《本經》主寒熱鼠痿,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疽。

[發明] 荊芥穗入手太陰、足厥陰氣分,其功長於祛經絡中之風熱。觀《本經》所主,皆是搜經中風熱痰血之病。又能清頭目,去瘀血,破結氣,消瘡毒。故風病、血病、瘡病、產後為要藥。治風兼治血者,以其入風木之臟,即是藏血之地,故並主之。華元化治產後中風、口噤發痙,及血暈不醒,荊芥末三錢,豆淋酒調服神效。產後血暈,熱童便調服。而表虛自汗,陰虛面赤者禁用。今人但遇風証,概用荊芥,此流氣飲之相沿耳。

紫蘇

辛溫,無毒。葉紫者能散血脈之邪,最良。

[發明] 蘇葉味辛入氣分,色紫入血分,升中有降。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怏氣止痛。同麻黃、葛根則發汗解肌。同芎 、當歸則和營散血。同木瓜、濃朴則散濕解暑。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中。同杏仁、菔子則消痰定喘。然不宜久服,泄人真氣。單用煮汁解蟹毒。若脾胃虛寒人過服,多致滑泄,往往不覺也。其梗能行氣安胎,但力淺薄,難於奏效。亡血家大虛及妊婦、產婦發散,用苞最佳,本乎天者親上,取其包含子氣,且氣味皆薄,而無過汗、傷中之患也。

蘇子

辛溫,無毒。粗而色深紫者真,細而色淡者假。

[發明] 諸香皆燥,惟蘇子獨潤,為虛勞咳嗽之專藥。性能下氣,故胸膈不利者宜之,與橘紅同為除喘定嗽、消痰順氣之良劑。但性主疏泄,氣虛久漱,陰虛喘逆,脾虛便滑者,皆不可用。

水蘇

一名雞蘇

辛溫,無毒。子名荏子。

《本經》下氣殺谷,除飲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惡氣。

[發明] 水蘇即蘇之野生,色青者其氣芳香,故《本經》所主一皆胃病,專取芳香正氣之義。《局方》用治血病者,取以解散血中之氣也。氣散則血亦散矣。

薄荷

辛平,無毒。蘇產者良。去梗用。

[發明] 薄荷辛涼,上升入肝肺二經。辛能發散,專於消風散熱。涼能清利,故治咳嗽失音、頭痛頭風,眼目口齒諸病。利咽喉,去舌苔,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藥。其性浮而上升,為藥中春升之令,能開鬱散氣,故逍遙散用之。然所用不過二三分,以其辛香伐氣;多服久服令人虛冷,瘦弱人多服動消渴病,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