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宋 不詳

卷八 瘡疹論

瘡疹之候。古今皆云大率與傷寒相似。然亦有小異也。其初覺之時。頭痛體重。面赤氣粗。壯熱多睡。驚悸 呵欠。頓悶咳嗽。嘔逆嚏噴。此皆同也。其瘡疹者。不惡寒而惡熱。面色與四肢俱赤。眼睛黃。手足厥。唇紅。 耳尖冷。KT 骨冷。小便赤。大便秘。其脈三部皆洪數絕大不定。是其候也。此小異耳。傷寒者宜發散解之。瘡疹 者宜溫平處方,惟不可妄發妄下。又不可令受風冷。其瘡疹乃兒在母胎中之時。食母血穢。滋養兒五臟之氣。至 生下以後。其毒不拘何時。須當出矣。惟年小者。皮膚嫩軟。瘡出快易。(謂數歲以下者)若長大者。皮膚濃 硬。瘡出艱難。(謂數歲以上者)然小兒所蓄胎中穢毒。因中寒溫,蘊發生熱。三日以上。熱運入皮膚。始如蚊 蚤咬成赤點。或如沙粟癮疹風●之類。漸漸出而作瘡也。前人言瘡疹有表裡証。其瘡皮濃。如赤根白頭。漸加赤 腫有膿。瘥遲者謂之大痘。此謂裡証。發於臟也。其瘡皮薄。如水泡。破即易乾者。謂之水痘。此為表証。發於 府也。此言雖簡。然未盡善。此但言膿 水泡二種。外斑疹又不知屬何所主也。不若錢之所論。其瘡出有五名。 以屬五臟之液。其狀有五象。以屬五臟之色。肝為水泡主淚。以淚出清如水。其色青而大。肺為膿 主涕。以涕 出濁如膿。其色白而大,心為斑主血。其色赤而稍 大。脾為疹主裹血。其色黃赤而小。腎為倒 。其色黑。(細說在後)諸臟內惟涕淚出多。故水泡膿 皆大。血 營於內。所出不多。故斑子疹子皆小也。又病水泡膿 者。涕淚俱少。以液從瘡出故也。譬如泡中容水。水去則泡瘦矣。凡瘡疹初欲出之時。則五臟証皆見。以熱並動于五臟也。及至已出時。乃得歸一臟者。以一臟受穢多而毒氣盛也。亦有兩証三証同出者。所受同而並發也。(細說在後)昔錢乙治睦親宅十太尉疹子。與眾醫坐上問 曰。疹未出何屬。一曰胃熱。一曰傷寒不退。一曰在母腹中時有毒。乙曰。若言胃熱。何乍涼乍熱。若言傷寒不 退。七日之外。則為再經。何証不相應。若言母腹中之毒。今發屬何臟。皆無以對。乙複曰。兒在母胎中。至六 七月已成形。食母腹中穢液。入兒五臟。至十月即穢液滿胃。至生時。兒口中猶有不潔。產母以物拭清。又以黃連汞粉下其臍糞之穢。此母穢液不潔。余氣在兒臟中。因遇寒溫邪氣相搏。而發熱出成 瘡疹也。未出欲作之時。熱動五臟。則五臟之証皆見。呵欠頓悶者肝也。時發驚悸者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 者脾也。面頰赤。咳嗽嚏噴者肺也。惟腎無証。以其腎在腑下。不能食其胃液。其候平者。但KT 冷耳冷者是也。 KT耳俱屬於腎。居北方。主冷故也。瘡既出則歸一臟。肝為水泡。肺為膿 。心為斑。脾為疹。腎雖無証。其候 惡者。瘡變倒 而黑陷。則歸腎也。此由不慎風冷內虛所致。瘡黑陷KT 耳反熱者逆也。今十太尉疹子無他証。當 用平和藥為治。用抱龍丸數服而愈。其方在本集載之。

凡瘡疹欲出者。身必發熱。其發亦自有時。隨臟所主。如早晨發熱不已為水泡。日午發熱不已為斑。晡時發熱不已為疹。日晚發熱不已為膿 。發熱三日以上。熱運入皮膚即出也。其熱重者瘡亦重。其熱輕者瘡亦輕。方 其身熱瘡未出之時。須審認証候子細。不可有誤。誤則為害大矣。且瘡疹欲作之時皆身熱。熱則瘡亦未出。熱至三 四日乃歇。瘡方出也。若腹痛者。是腹中先出。眼澀者。是眼中先出。咽喉口舌痛者。嘴 先出也。若三日以後不出。或出不快。熱留膚腠之間故也。當以藥微發之。止可服升麻葛根湯抱龍丸之類。 藥平平者。或兒身不甚熱者。與少胡荽酒飲之。此微發不出。即加藥發之。既發之後。出不多。脈平無他証者。 即是瘡本稀也。不可更發。若不能審察病勢輕重。但務多以熱藥發之。則熱藥熏蒸。瘡出轉難。別生熱証。大小便不通。更 以藥下之。便致危殆。此誤之甚矣。若瘡欲發之時。有大熱甚者。只可與利小便。如覺熱極毒盛。服常藥不可 及者。宜微與利之。以減其毒。不可大利。須是子細。常與看覷。雖夜間亦不住用燈觀照。若未有赤紅點子出 時。乃可與微利。若已有出者,則

不可利也。錢乙有曰: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秘澀。面赤悶亂。大吐 者。當利小便。不瘥者。微導痢之。此亦瘡疹未出之前。有此熱濕之証。解而不減。乃可與微利之。張渙亦曰。 瘡疹未出。脈洪數甚大不定。而小便赤。大便秘者。此証正宜疏利。渙頻年在禁中及在外治此証甚多。皆獲安 愈。亦與上証並同者也。若紅點未出之前。無此熱實之証者。亦不可利。朱肱曰。傷寒身熱在表。固不可下。 瘡疹身熱在表。亦不可下。蓋傷寒與瘡疹一體之病。是以傷寒証中有出瘡疹之候也。世人不學。妄雲瘡疹初覺 未出時。宜先利。其毒已出者。不可利。若出已定。膿血太盛者。亦可與利。此皆非也。大抵瘡疹首尾皆不可下。此言甚善。醫者當務從之。若能審察瘡疹于未出之前,別無熱毒之証者。不可與下。有熱毒之証。輕者 與利小便。重者利小便不減。方可與微下。若已出者。慎不可下。至出足已定。亦未可與下。須直候瘡痂焦落。 美飲食。能舉動之後。方可與解餘毒藥下之。亦不可用 藥過多。如此則無誤矣。是以瘡疹變黑陷者。多因誤 投冷藥。妄亂下之。及不慎風冷。乳食不飽。內虛脾弱所致也。故兒病瘡疹。不得令受風冷。冬月必在暖處。夏 月雖不可壅遏。亦須避其風涼。在涼蔭處則可。又當頻頻喂飼乳食。常令飽足。無令飢餒。今俗輩多禁食餌。殊 不知飢則內虛。脾胃氣弱。別生他証也。且瘡疹欲發之時。身必壯熱。二三日漸涼。瘡方始出。其出快。瘡紅 肥。脈浮大而數者。毒氣出也。若瘡出多。卻身熱疼痛者。是內熱外瘡 之所作。至出盡則涼也。庸工不明。見 身熱疼痛。以為熱盛。便投涼藥。致身反涼而瘡出不快。變黑 倒陷。脈沉細壞亂。到此病家方覺。醫者拱手。 如是夭傷。誠可哀惜。昔倉公扁鵲論小兒疾証。湯藥有可服不可服之別。宜先順陰陽。次調榮衛。然後方利臟腑。古聖立言垂法。為後世逆治之戒。豈可忽諸。故眾病之中。憔瘡疹切忌妄下為最。昔錢乙治睦親宅一 大王兒疹子。始用一李醫。以藥妄下之。其疹稠密。乃召乙。乙見大驚曰。若非轉下。則為逆病也。 王曰。已下之。乙曰。疹始出。未有他証。不可下。但用平和之藥。頻與乳食。不受風冷可也。如三日外。出不 快者。當依次發之。有大熱者。當利小便。如瘡痂起能食者。微利一兩行即止。今先下早。瘡未盡出而稠密已 盛。為難治。此誤也。縱雖得安。其病有三。一者疥。二者癰。三者赤目。李不能治。經三日黑陷。複召乙。乙 曰。幸不發寒。未致困也。蓋瘡黑者歸腎。腎旺勝脾。土不能製水。脾虛寒戰。則難治也。今未發寒。乃用藥 瀉膀胱之腑。腑若不實。則腎之臟自不盛也。乃得安愈。或曰。何不瀉腎。以腎主虛。而不受瀉。若二服不效。加 寒則死矣。乙之治方。本集載之。

凡瘡疹欲作。有發驚搐搦者。以疹瘡由熱所生。心主熱而為驚。又熱則生風。風屬肝。心肝二臟風火相搏。 故發驚搐也。輕者瘡出熱去則自愈。重者亦當瀉其心肝之盛也。又有因驚而發瘡疹者。驚本亦由熱作。治當退熱 定驚。庸工不明。更以熱藥發之。致發熱入表。表熱而斑出也。昔錢乙治四王宮五大尉。因墜秋千。發驚搐搦。 前醫以熱藥發散。不愈。召乙。乙曰。本乃急驚。後和生大熱。初當合用利驚藥治之。今發散乃逆也。乙用藥退解 之。至三日肌膚尚熱。乙曰。更二日不愈。必發瘡疹。蓋熱不能出也。後和二日果瘡疹出。以藥治之。七日愈。其錢乙治方。本集載之。

凡瘡疹出有輕重逆順。輕重者。若只出一般。或出作數次者輕。若三兩般同出。或一次便出盡者重。出稀者 輕。出密者重。裡紅外肥者輕。外黑裡赤者重。裡外俱黑者大重。瘡端裡有黑點如針孔者。勢劇也。青干紫陷。 昏睡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滿而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逆順者。先發膿 。後和發疹子者順。先發水 。後和 發疹子者逆。先發膿 。後和發水泡多者順。少者逆。先發水泡。後和發斑子多者逆。少者順。先發疹子。後發斑子順。先出疹子斑子者。後必更出水泡膿 。先出水泡膿 者。後必不出疹子斑子。蓋以水泡膿 重而毒氣出甚。 斑子疹子輕而毒氣出微。甚者必帶了微者也。微者不帶甚者故也。予家有數小兒。皆先出疹子。次出水泡。次出 膿,共三次而已。其先出疹子者。或恐有斑子兼出。以斑疹相似。此兩般乃子母之藏。故又輕重順逆更看時月。大抵瘡疹之病。在表屬陽。出則為順。不出則為逆。春夏病之則順。秋冬病之則逆。又冬月腎旺寒冷之時。病者多歸腎而變黑也。又當辨春膿 。夏黑 。秋斑子。冬疹子者。亦不順也。病雖重。瘡紅肥猶當十活四五。若黑陷者。無問何時。十難救一。其候寒戰牙噤。或身腫瘡黑紫者。急以藥瀉膀胱之府。以減腎氣而救之。若服藥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以脾氣生而勝腎。寒冷去而溫熱生也。若服藥之後。 惡寒不已。身冷汗出。耳KT 反熱者。死候也。以腎大旺。脾虛不能製也。

凡瘡疹出多。稠密遍身。其勢太甚。兒甚苦之。及變黑倒 不出者。急以豬血腦子救之。沈存中侍郎有方。

治瘡疹欲發。及伏陷危困者。取臘月豬血。瓶盛。掛風中令乾。每用半棗大。加生龍腦豆許。溫酒下。甚效。予家有小女病傷寒。但腰痛。晝夜號哭。手足厥冷。日加昏困。形証極惡。予疑是倒發瘡子。先不蓄此藥。急令就屠家處買少生豬血。時盛暑。血已敗惡。無可奈何?遂多以龍腦和而灌之。一服遂得少睡。須臾一身瘡點出。獲安。不爾幾死。

凡瘡疹若黑陷而忽瀉,便膿血。並痂皮者,此卻為順也。如水穀乳食不化者逆也,何以然?且瘡黑屬腎,今 脾氣本壯,或舊服補脾藥。脾氣得實,腎雖用事,脾能製之。今雖入腹,為膿血及痂皮得出。是脾強腎退。即出 而安也。若瀉米谷。乳食不化者。是脾虛不能製腎。則自泄也。此必難治。

凡瘡疹若嬰小及乳下兒病者。不可與稚一等為治。妄施湯藥。小者宜少少服藥。惟忌多服。服則反為累也。

又令母慎口。又不可令兒失飢。避其風冷。及用藥調理乳母為佳。若斷乳兒患者。亦當審其輕重大小用藥,如至八九歲以上。至十歲外者。方可施藥也。

凡瘡疹兒病大盛。遍身潰爛。膿血沾黏衣衾。睡臥不得。及有瘡成片段無皮。或作竇穴。痘癰膿血多。盛者 用臘月黃牛糞。日干燒灰。鋪一寸許濃。令在上臥之。及摻其瘡潰無皮之處。即愈。一方用黑牛糞燒灰敷,亦 得。

凡瘡疹兒病面上有者。才膿出。急以真酥潤之。頻潤為佳。才有痂。便揭去更潤之。縱雖揭損。有少血亦 不妨。但以酥或面油塗潤 之。若不潤及揭遲。則瘡痂干硬不落。有礙肉生,即隱成瘢子也。此理昭然,人多不曉,反謂揭早成瘢,甚誤也。

凡瘡疹切忌雜人。恐有汗氣狐臭觸之。又不可令兒聞穢惡臭物也。故左右不可闕于胡荽。以胡荽能御汗 氣。及辟諸惡氣故也。家有數兒。一兒既患。余兒次皆及之。便當為備以防之。以穢氣轉相傳染也。兒能食者。可時與少葡萄食之。蓋能利小便。及取惡穢出快之義也。

凡瘡疹兒患者。切不可洗面。恐生水入眼。即損眼也。若初欲發時。驗得的當。急以胭脂或藥塗兒面 目周遭。令瘡不上面入眼也。若瘡入眼者。是毒氣入於肝經。上沖於目。若 瘡初出時。覺眼腫痛。便與時時開眼看之。睛上無瘡。即不妨矣。若有瘡。須服藥治之。睛破者無奈也。若瘡干以 後和。無故眼腫痛者。是餘毒不盡所攻也。又瘡疼已發,及或入眼。切要慎口。止可食粥及鯽魚青魚鵪子。余魚 及豬羊等物皆不可食。最忌者雞卵鴨子。食之即目盲,漫若卵白之狀。

凡瘡疹兒病出盡。至痂焦落。身已涼。喜飲食。能起動者。以清涼飲子濃煎。量大小與服。微痢一兩行。去 其餘毒即安。無後病也。若不下。則後和恐發熱為腫腮鼻衄下痢。世人不用此法者。於此數証。或不能免也。

凡瘡疹治療之法。初覺之時。身熱未出。証候未明。未能辨認者。與升麻葛根湯消毒散服。若熱二三日。証 候已明者,則

塗面目。辟穢氣。若出快。別無他証者。平和藥調之。出不快者發之。出太盛者散之,變黑 者救 之。又毒攻咽喉口舌。則腫痛生瘡。毒沖心胸者,則

煩渴躁悶。毒入大小腸。則大小便不通。或遺瀉下血。毒攻 肝經。則目生障 。瘡生於睛。則損瞳人。以至滅瘡瘢。退餘熱。一切諸候。皆隨証用藥。其乳下兒患者。可令乳母同服其藥。則病得易愈。

升麻葛根湯

治瘡疹初覺未出。身熱不能辨認。恐是傷寒驚風。變蒸溫壯。疑惑之間。皆可與服。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二歲上兒用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無時。

消毒散

治瘡疹已未出皆可服。未出即消毒。已出即減。

牛蒡子(二兩炒紙襯) 甘草(半兩銼炒) 荊芥穗(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下痢者不可與服。若咽喉腫痛者。尤宜服之。一方。更有防風一兩。荊芥穗亦一兩。此千金方。

紫草飲子

治如前。以紫草二兩細銼。用百沸湯一大盞沃之。

化毒湯

治如前。(本方治瘡疹欲出。渾身壯熱。情意不佳。不思飲食。服之即內消。已出。十解六七。全出者。當 日須三服。立效)

嫩紫草(去粗梗) 升麻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以水二盞,糯米五十粒,同煎至一大盞,去滓放溫,量大小。 三四次與服。一方。瘡疹未出。服之內消。已出減輕。全出即當日焦痂。三服立效。

人參散

治瘡疹才覺出便服。令稀少輕可。

人參 白朮 貫眾 甘草(炙) 羌活(去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紫草如聖湯

治瘡疹才初出。便急與服之。令減毒輕可。乳兒與乳母兼服之。斷乳令自服。

紫草(去粗梗二兩) 陳橘皮(去白焙乾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蔥白二寸。煎至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臘胭脂 瘡疹才初出。便用塗眼周遭。以防瘡子入眼也。左右悉塗之。

黃柏膏(又名護目膏) 瘡疹才出。急用以塗面,從耳前眼眶邊濃塗之。以防瘡子入眼。及面作瘢痕。能早用。即能護目。及面上不 生。若用遲。縱出亦少。塗畢後和。可用胡荽酒噴發。 黃柏(一兩去粗皮 一方用蜜炙一方只銼碎用) 新綠豆(一兩揀淨 一方用一兩半) 甘草(半兩生 一方用四兩分兩少者出妙選更有紅藍花一兩分兩多者出錢氏只三味 董汲方同)
上為細末。用好生芝麻油調為膏。從耳前眼 外及腮面塗之。日三五次。

胡荽酒

以胡荽四兩細切。用酒三盞煎沸。沃胡荽。便以物合之。勿令透氣。候冷。濾取胡荽焙乾。以紅絹袋子盛之。縫合。令乳母並兒帶之。其酒吸一兩口。從兒項下噴,及肩背胸腹四肢令遍。不得噴頭面。餘酒與乳母飲之為佳。能令瘡出快速。妙選不論及噴。餘皆並同。又于兒左右常令多多頻帶胡荽。能辟污穢之氣故也。

鼠粘子湯

治瘡初生。才作赤點。毒氣未得透皮膚出作瘡。恐出不快。而微發之。

鼠粘子(二兩炒香) 荊芥穗(一兩) 甘草(半兩炙) 防風(去蘆並叉枝)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調服。及利喉膈。化涎止嗽。一方只鼠粘子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二錢。水 一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

紫草散

治如前。鉤藤鉤子紫草茸等分。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溫酒調下。無時。此先微用藥發之。經夕未出。 加藥發之。

必勝散

治瘡疹出。未能遍勻。服之能透肌解毒。以牛蒡子。不限多少。炒令香熟。為細末。每服一錢。入荊芥二穗。水一盞,煎至七分。放溫服。無時。

龍腦膏子

治瘡疹未透。心煩狂躁。氣喘妄語。或如見鬼。以生龍腦半錢研細。旋滴豬心血和丸雞頭肉大。每服一丸。煎紫草湯化下。少時心神煩躁便定。得睡。瘡子已發得透了。自然依常法取安。此方亦治黑陷倒 者。如用以溫酒化下。

又方
只用豬血一橡斗許。腦子一小塊。研細。酒少許和服之。極有神效之驗。此沈存中所用之方也。

安斑散

治瘡疹出快肥紅。平調之。

川升麻 赤茯苓 綿黃 羌活(去蘆各一兩) 人參(去蘆) 枳殼(去穰麩炒) 桔梗(去蘆)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入紫草薄荷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快斑散

此方治病如前。

貫眾(一兩揀洗淨焙乾) 赤芍藥(一兩) 甘草(半兩) 川升麻(半兩) 枳殼(麩炒去穰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其效如神。

抱龍丸

治如前。天南星為末。用臘月牛膽汁和成劑。再釀蔭百日而干四兩。如無。只以漿水或新水浸天南星三日。 候透軟。煮三五沸取出。乘軟去皮臍。只取白軟者。薄切焙乾。炒黃色為末。用八兩,以甘草二兩半擘破。水二碗浸一宿。慢火煮至半碗。去渣。旋旋洒入天南星末內。慢慢研之。令甘草水盡。次入於餘藥。

天竺黃(一兩) 雄黃(一分研飛) 辰砂(半兩研飛) 麝香(半兩研)
上同勻末。煮甘草膏子和丸皂子大。溫水化服。百日兒一丸。分三四服。五歲兒一丸。若用臘月中雪水煮 甘草和藥。尤佳。此藥治傷風傷寒。溫疫風熱。痰實咳嗽。驚風潮搐。蠱毒中毒溫壯。

及室女白帶。錢乙治瘡疹出快紅肥。只以此藥平調。最好。

短劇犀角地黃湯

治瘡疹太甚。解散之。 赤芍藥(一分半) 生地黃(四兩) 牡丹皮(去心半兩) 犀角屑(半兩無即以升麻代)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有大熱如狂者。加黃芩半兩。更量大小與服。

木香湯

治瘡疹太盛煩痛。

青木香(一兩) 丁香 薰陸香 白礬(各半兩) 麝香(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熱盛者。加犀角屑半兩。輕者去白礬。大效。

豬膽醋

治瘡疹內發盛者。醋四兩。大豬膽一個。取汁用。合煎三四沸。每半合上下。量大小與之。日四五服。無 時。

萊菔汁

治瘡疹出不快。以開花蘿卜煎汁。時時與飲。

紫草茸汁

治如前。以紫草茸水煎汁服。

活血散

治如前。以白芍藥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溫酒調下。如只欲止痛者。溫熟水調下。無時。

蟬蛻飲子

治如前。以蟬蛻十枚。去泥土。洗淨碎之。用水三大盞,煎至八分。去渣分二服。出不快者。帶熱服之。若 出多。要消退者。放 冷服之。神效。

四聖散

治瘡疹出不快。小便赤澀。心腹脹滿。一切惡疾。亦治倒 。

紫草茸(一兩) 木通(細銼四兩) 枳殼(麩炒去穰四兩) 黃耆(炙銼半兩) 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放溫。時時呷之。

川芎升麻湯

治瘡疹已出。未能勻遍。或毒氣壅遏。雖出不快。此藥御風透肌。發瘡甚效。 川芎 川升麻 當歸(去蘆洗淨) 白芍藥(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解毒湯

治臟腑蘊熱。積毒發泄。斑瘡稠密。膿血大盛。狂躁發渴。咽嗌不利。遍身潰爛。苦無全膚。不能轉側。 疼痛不任。

生地黃(四兩) 犀角屑 白芍藥 牡丹皮(去心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煎至五分。去渣放溫服之。

黑龍散

治小兒瘡疹才發。服冷藥伏 。三日間危篤。急進此藥。

麻黃(去根節三分) 竹茹(一分) 蠍梢(二十一個) 蘇木(一分)烏龍土(一分乃火團也)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水五分。煎至三分。溫服。

白虎化斑湯

治瘡疹赤黑。出不快。毒盛煩躁。或云白虎湯。有為大人藥者。殊不知孫真人言。大人小兒為治不別。但用藥多少耳。

石膏(四兩捶碎) 知母(一兩半銼) 甘草(炙三分) 人參(去蘆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粳米二十粒。同煎至半盞。去渣溫服。小兒量大小分減。初春深秋。冬月寒時。加 棗煎服。並乳母兼服。大妙。斷乳兒只自服。

神通散

治瘡疹倒 。伏陷不出。毒氣稍輕。大小便通利者。

地龍(緊者去土微炒一兩) 朱砂(一兩別研) 生乾地黃(一兩以上先為末)
上同拌勻。每服一字。煎胡荽酒少許。同溫湯調下。無時。

如聖散

治瘡疹已生。反倒 內陷。舌縮。啼聲不出。腹脹肚急。一切惡証。用蛇蛻皮。于燈焰燒。先用碗一隻在 下。才燒焰絕。放在碗內。急用碗一隻覆之。不令透氣。良久揭開。細研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用藿香湯調下。若變紅活時。則用牛蒡子炒熟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放冷澄清。以匙抄 清汁。頻頻與服。能滋潤咽喉肺經。大解瘡毒。

七神散

治瘡疹毒氣內攻。黑紫倒陷伏 。危惡之候。

臘月 豬血(新瓦罐盛密封至滲泣干秤一兩。餘血依舊封收之以備再合要用) 牙硝(一兩) 硼砂 牛黃 麝香 龍腦(各一錢細研別入) 上拌勻研細。以瓷盒貯之。每二歲兒用一錢。新水調服。痢下惡物。瘡子紅活為度。

又一方。更有朱砂細末 一錢。余並同。名救生散。治如上。甚者不過再服。神驗無比。

又一方。無硼砂。卻有膩粉朱砂各一錢。同研勻。名無比散。小豬尾上血三五滴相拌。小者一字。乳汁調抹口中。大者半錢。新水調下。余並同。

宣毒膏

治如前。曾經大效。神妙。

朱砂(一兩研水飛) 乳香(一兩研) 甘草(細末半兩) 牙硝(半兩研) 麝香(一分研) 生龍腦 (一分研) 上於臘月八日。取 豬尾後和刺血一升。用新瓦盆盛。入諸藥。同拌攪勻。以一寬大舊竹筒。底留一節。都入 在內。用紙數重密蓋。緊系封合。卻于筒口邊通一竅子。以麻索系垂在大糞坑屋梁上。至清明日取出曝乾。更入 龍麝各一錢。研細勻。滴水和丸皂子大。每服一丸。煎人參湯化下。若毒盛。瘡子倒 變黑。服之則紅活而長。

豬血腦子

治瘡疹黑紫。倒 不出。生龍腦一字細研。豬尾上取血半蛤蜊殼。二味相和。以帛子裹薄荷揉 汁半合。調上件藥勻。于湯中燙溫。作一服飲之。神驗。

又方
取小豬兒尾尖血三五滴。研生龍腦末少許。新水調下。治如前。

又一方。治瘡疹黑 惡候。醫所不治 者。用 豬第二番血清半合。酒半合。研龍腦細末少許。和攪令勻。服之。利一兩行。十救十人。大驗。小者 量與。

又一方。治瘡疹發。心間有熱。或誤服熱藥。致蓄熱在心。昏冒不省人事。瘡子黑 。用新殺豬心一個。 取心中血。以生龍腦一字。同研合作一丸。新汲水化下。未省者再服。

又一方。治瘡疹黑 倒陷。于臘日收生豬 血。新瓦瓶中密封。候自然滲泣至干。每用半錢許。研散。入麝香少許。同勻細。新水調下。其瘡變紅便出。

以 上數方。皆與沈存中龍腦膏相似。少有異爾。並經大 驗。今俱錄之。

人齒散

治瘡疹黑 。發搐危困。以人牙齒三五枚。炙令黃。

一方存性研為末。入麝香少許。每半錢。溫酒少許調下。(一方用乳香湯調下)沈存中言。屢見人用之效。

白母丁散

治如前。以白丁香為末。入麝少許。研勻。每服一字。米飲調下,無時。

桃膠湯

治如前。以桃膠煎湯。飲之大效。一方以水熬成膏。溫酒調下。無時。

又方 治如前。
以黑狗一隻。牢系住。不與物吃一兩日。候腸中舊糞盡。與生粟米吃。候粟米糞下。于活水 中淨淘。只留化不盡米。曝乾收之。每用二錢。再淘淨。研為細末。入麝香少許。新水調下。頃刻間瘡變紅活。

百祥丸(一名南陽丸)

以紅牙大戟。不拘多少陰乾。漿煮軟去骨。日中曝乾。複納汁中煮汁盡。焙乾為末。水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湯送下。無時。吐痢是效。

牛李膏(又名必勝膏)

以牛李子不拘多少。須于九月後取之。乃野生道邊。至秋結實。黑子成穗。九月後乃得成熟者。氣全故也。 爛研。絹濾取汁。于石銀器中熬成膏。可丸時秤。每膏二兩。入研細麝香末半錢和勻。丸桐子大。每二歲兒一 丸。或丸作皂子大。量大小分減用。以漿水煎杏膠湯化下。凡瘡疹黑紫倒 者。不過再服。當取下惡血。或如魚子惡物。其瘡黑陷於皮下者。即紅大而出。

百祥丸牛李膏。錢乙用此二藥。治瘡疹惡候,見於皮膚之下不出。或出而不長。反變黑紫。倒 內陷。一切 危急。用百祥丸以瀉膀胱之府。減腎氣不旺。用牛 李膏為治。則病得從順也。董汲云。汲小年自病此幾殆。父母已不忍睨。服此牛李膏得安然。此方得於世甚久。 惟收得不知早晚。故無效。今以收得。並載之。

金液丹

保生方論小兒瘡疹。誤服涼藥太過。身冷瘡陷。不紅活。脈沉細者。急投金液丹麻子大一二百粒。或有可生 之意。至兒困極。則無及矣。(方在和劑集中) 調肝散

治瘡疹平調肝經。使毒氣通流。瘡不入眼。

生犀角(鎊屑一分) 草龍膽(去蘆半分) 黃耆(半兩炙銼) 甘草(一分炒) 大黃(一分炒過) 桑白皮(一分炙銼) 鉤藤鉤子(一分) 麻黃(一分去根節) 石膏(半兩研) 栝蔞實(半兩去皮)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兔肝丸

治瘡疹入眼。初覺眼腫痛。便時時看之。若睛上無瘡。即無害。若有時。須先服清涼飲子。每日食後一服。 取微利以去其毒。然後服此藥並下方。雖有赤白障膜遮交其睛。但瞳子不破陷者。皆可治。

黃柏(一兩去皮) 蒼朮(半兩米泔水浸一日) 石決明(一兩生)
上為細末。煮兔肝爛搗。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泔水送下。食後臨臥時服。

龍蛤散(與前藥服) 龍膽草去蘆。蛤粉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 豬肝半兩。薄批摻藥在中。以線纏定。用米泔於銀石沙銚內 炭火慢慢煮。至肝熟為度。食後少頃食之。以汁送下。日三。須先以清涼飲子利動。方服此二藥。必效。

煎柿散(又名通聖散) 治瘡疹入眼。

穀精草(去根) 白菊花(無節用甘菊) 綠豆皮(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柿子一個。粟米泔一盞。同煎至水盡,取柿子吃之。日三。一月驗。一云。淺者五七日效。重者半月日效。

仙靈脾散

治瘡疹入眼。仙靈脾威靈仙去蘆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米湯調下。食後。

珍珠散

治瘡疹入眼。 膜赤痛羞明。
栝蔞根一兩。蛇蛻皮全者炙焦一錢。為末。用羊子肝一葉。批開去筋膜。摻藥 末二錢。麻線纏定。米泔煮熟。任意食之。乳兒未能食者。以肝研爛。和丸黃米大。生米泔下十丸。乳頭喂亦 可。日三。令乳母兼食之佳。

浮萍散

治瘡疹入眼。痛楚不忍。恐傷其目。以浮萍草陰乾為末。每服一二錢。用羊子肝半片。入盆子內。以竹杖子 刺碎爛。投水半合。絞取肝汁。調藥服之。食後。不甚者。一服便瘥。若目已傷者。十服瘥。

蛇蛻散

治瘡疹入眼。 膜侵睛成珠子。

馬勃(一兩) 皂莢子(十四個) 蛇蛻皮(全者一條)
上入一小罐子內。泥封燒。不得出煙。燒存性。研為末。溫水調下。食後。

仙朮散

治瘡疹入眼。生障膜丁子。先用朱砂水銀粉各一錢。粉霜三錢。一處拌勻。入一小砂鍋子內盛訖。新盞一隻

蓋口。黃土泥縫。炭火燒赤。少時取出。放冷收之。如左眼有病。即取藥一豆大。綿裹塞左耳中。右眼有病。塞 右耳中。然後服此仙朮散。

紫蘇(一兩) 蒼朮(米泔浸一宿焙二兩) 穀精草(去根一兩) 青蛤粉(一兩)
上為末。每用 豬肝一片批開。摻藥三錢在內。麻縷纏定。米泔熟煮。先於氣上熏眼。然後食之。

煮肝散

治瘡疹入眼。諸藥不效。 青葙子 決明子 車前子 密蒙花(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羊子肝。竹刀薄批開。摻藥二錢在內。荷葉裹。麻縷縛定。石器內煮熟。任意吃。

如聖湯

治瘡疹毒攻咽喉腫痛。

桔梗(去蘆一兩) 甘草(一兩) 牛蒡子(一兩炒) 麥門冬(去心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細細呷。入竹葉煎之。更妙,食後。

治斑瘡入眼 夜明砂半兩。木香半兩。淡竹葉半兩。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井水調下。食後。

紫雪

治瘡疹毒攻咽喉腫痛。水漿難下。(方載於和劑集中) 通關散

治瘡疹心經有熱。煩躁發渴。口舌生瘡。及大小便不通。

大黃 瞿麥 木通 山梔子仁 滑石 甘草(各半兩) 地扁竹(一兩) 車前子(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半盞。入紫草少許。同煎三兩沸。放冷溫服。乳食前。

甘露飲

治瘡疹已發,熱毒上沖。牙斷宣腫。不能嚼物。並乳母可俱服之。

生乾地黃(切焙) 熟乾地黃(切)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去毛) 黃芩(去心) 石斛(去根) 甘草(炙) 枳實(麩炒去穰) 山茵陳葉(去土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青黛

治瘡疹熱盛。心神煩躁。以青黛細研。每半錢。溫磨刀水調下。日三。

敗毒散

治如前。 白芍藥 甘草(炙) 雄黃(醋煮水飛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蜜水調下。無時。

牛黃散

治瘡疹毒氣入胃。便血日夜無度。腹痛啼哭。

鬱金一兩。牛黃一錢,共研勻細。每二歲兒半錢。漿水半盞。 煎至三分。和滓溫服。日二。

升麻湯

治瘡疹已愈。餘毒未解。瘡痂雖落。瘢色黯慘。或凹凸肉起。宜用此滅瘢消毒。

以川升麻不限多少。細銼。 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取汁。以綿蘸。洗拭瘡瘢。

青金散

治瘡疹愈而瘢不消。

白蒺藜(半兩) 山梔子(半兩) 青黛(半兩研) 膩粉(一錢研) 上拌勻。每用少許。生麻油調塗瘢上。

又方
治瘡疹瘢子。以密陀僧細研為末。水調夜塗。明旦洗之。

又方
以真玉時時磨瘡疹瘢子。久則平滑。

清涼飲子

治瘡疹後解去餘毒。

大黃(濕紙裹煨) 當歸 赤芍藥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錢。水一大盞。入薄荷兩葉。同煎至半盞。去滓溫服。食後。更看虛實。以意分減。

神朱散

治瘡疹後解去餘毒。 赤小豆(二錢炒) 槐花(二錢炒) 麝(少許)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溫酒調下。臨臥只一服。微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