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清 楊時泰

卷二十六 苞木部

淡竹葉

入藥燒瀝。惟用淡竹一品。其肉薄。節間有粉。(頌)淡竹今呼水竹。有大小二種。 汁多而甘。存中言苦竹之外皆淡竹誤。(瀕湖)一種草類。莖如鐵線。葉似嫩稷。長尺餘。 亦名淡竹葉。俗多採利小水。治喉痺等証。神效。卻與此殊。(嘉謨。) 氣味辛平甘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入足陽明手少陰經。主治熱狂煩悶。壯熱頭痛頭風。並胸中痰熱。咳逆上氣。更除虛煩。清心益氣。散吐血熱毒。療消渴。利小水。通淋閉。

味苦寒。所以能清心熱。涼肺清心。祛暑解毒。治小兒煩熱。壯男子胃氣。(能)竹葉陰中微陽。辛平除熱緩脾而益元氣。(潔古東垣)除新久風邪之煩熱。止喘促氣勝之上沖。(東垣)煎湯。調熟棗仁末五錢。臨臥服。治心虛不得眠。同麥冬棗仁遠志丹參茯神丹砂犀角。 治心經蘊熱。虛煩不眠。入白虎湯。治傷寒煩熱。大渴引飲。時行發黃。竹葉五升。小麥七升。石膏三兩。水斗半。煮七升服。盡劑愈。按熱狂煩悶。與虛煩不同。如入白虎治傷寒煩熱大渴引飲。是熱狂煩悶之類也。如竹葉湯止用竹葉麥冬甘麥薑棗。虛悸加參。少氣力加糯。 以治產後短氣煩悶。是虛煩之類也。虛煩又有氣血之異。如加味竹葉湯。以阿地易知膏。治妊娠傷寒汗下後熱不除者。是虛在血分也。如竹葉歸 湯。參 朮並用。止取竹葉麥冬以清產後虛熱。口乾作渴。惡冷凍飲料食者。是虛在氣分也。繹此即知消渴之用。及壯熱頭風吐血熱毒風之用。皆由陽中無陰而陽僭。所謂益元氣者。陽中有陰耳。

淡竹茹

味甘。氣微寒。入足陽明經。主胃熱嘔吐呃逆。通胃熱噎膈。除胃煩不眠。清陽氣。止吐血及崩中。解虛熱。愈傷寒女勞複。療妊娠煩燥小兒熱癇。同橘皮木瓜麥冬人參枇杷葉蘆根汁石斛。治胃虛有熱。嘔呃不止。入溫膽湯。能寧神豁痰。傷寒後交接勞複。卵腫股痛。竹皮一升。水三升。煮五沸。服汁。產後煩熱短氣。甘竹茹湯。甘竹茹一升。人參茯苓甘草各二兩。黃芩二兩。水六升。煎二升。分服。日三。小兒熱癇口噤。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服一合。

〔論〕 人身身半以上。為天之陽。陽中有陰。然後陽不上僭。竹。陽中陰也。故葉則清心吐血崩中者。血固生化於胃也。他如產後煩熱。小兒熱癇。皆不離心胃以為主治。至傷寒女勞複而亦治者。以臍下三結交。乃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且胃之三脘。由於任。 竹茹能解胃之虛熱以和任。故女勞複有熱者用之。

凡胃寒嘔吐。及感寒挾食作吐者。忌用。(仲淳)

〔修治〕 須取鮮竹刮之。磋去在外硬青。止用向裡黃皮。

淡竹瀝

氣味甘寒。薑汁為之使。主陰虛生熱。熱化風。治胸膈痰熱。止煩悶消渴。療類中風。或因氣虛。或因血虛。養陰滑痰。滲經絡之壅。潤燥急之火。及小兒天吊驚癇。婦人胎產悶暈。 久渴心煩。宜投竹瀝。(雷公)竹瀝所治胎產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小便多。皆陰虛之病。夫陰虛則發熱。此味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寒而能補。與薯蕷義同。(丹溪)能食者用荊瀝。不能食者用竹瀝。(三錫云。能食而氣稍實者荊瀝妙。)荊瀝清火化痰。 功勝竹瀝。但不補耳。(述。)竹瀝滑痰。非佐以薑汁不行經絡。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痰在皮裡膜外。非竹瀝薑汁不可除。痰在膈間。使人癲狂。宜用竹瀝。風痰亦宜用。其功又能養血。(丹溪)有痰厥不省人事幾死者。將竹瀝灌之即蘇。誠起死回生藥也。(述)竹瀝乃陰虛有大熱者仙品。中年痰火。捨此必不能成功。特為拈出。(三錫)瀝。竹之津液。得火之後。寒性應滅。滑利走竅。清熱逐痰。故為中風要藥。凡中風之証。莫不由陰虛火旺。煎熬津液。結而為痰。壅塞氣道。不得升降。熱極生風。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痺不仁。此藥遍走經絡。搜剔一切痰結。兼之甘寒益陰而除熱。痰熱既祛。則氣道通利。經絡流轉。外証自除矣。同貝母栝蔞仁霞天膏白芥子蘇子橘紅鬱金童便麥冬。治似中風口眼喎斜。語言蹇澀。 或半身不遂等証。中風口噤。竹瀝薑汁等分。日日飲之。產後中風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張。竹瀝飲一二升。時氣煩燥。五六日不解。青竹瀝半盞。煎熱。數數飲之。濃覆取汗。產後虛汗。淡竹瀝三合。暖服。須臾再服。

〔論〕 淡竹瀝能療痰火之風。于類中風為要劑。蓋此味陽中有陰。陰為陽之守。使陽和而不化風。故熱風皆治。而痰火之類中者。尤為中的。夫類中一証。如七情傷其營氣者。 固為陰虛。即外淫之病乎衛。衛病而營亦病。或化火而因以結痰。或凝痰而因以熾火。痰火熾。則五臟陰氣出於隧道。以達表徹裡者多為阻絕。而孤陽自焚之風。甚有奄然于頃刻者。 豈不悉系于真陰之虛哉。人身後天之陰生於陽。竹乃陽中之陰。性味既稟清和。而瀝則更猶真陰之化醇。與他味之養陰者有別。故最能除亢陽之傷陰。最能和營氣以入脈。最能利經絡以滲痰也。 繆氏。寒痰濕痰及飲食生痰。不宜用。

〔修事〕 取新鮮竹。鋸尺許。中留節。兩頭去節。劈開。用磚二塊。架定。兩頭出磚二寸許。各置磁片於下。烈火熏 。則兩頭瀝 滴盤中。竹將自燃便盡。就將滴過瀝竹為薪。又架新竹于磚上。如前燒 。任取多少。

〔總論〕 易系震為蒼 竹。爾雅翼云。巽為竹。其根鞭。喜行東南。然則竹之生成在木火。而何以葉與茹與瀝所稟皆寒。蓋竹引根於秋深。孕筍于冬半。氣稟清寒以生。是合於金水之陰以在下也。新筍春半出土而成竹。舊竹夏半落葉而易新。氣隨溫熱以成。是合於木火之陽以在上也。人物之生。莫不始於在地之陰。而成於出地之陽。竹之生固稟寒氣。第當草木零落。而引根孕筍。則陰中有陽。陽反因陰而以萌以育。即知其生長於春夏。實為陽中有陰陰更因陽而以敷以和。在秋冬既不與眾類同其枯瘁。是春夏雖與眾類同其發榮。而實有不同者。以有清潤之氣貫乎其中也。潔古謂。為陰中微陽。本其生氣而言。東垣謂為陽中陰。 就其成氣而言。夫用其葉與茹瀝。是已取於既成之竹矣。不皆為陽中之陰乎。惟人身天表屬心肺。而竹葉取象於表。以清心肺之煩熱。人身氣交屬脾胃。而竹茹取象于近表之裡。以清胃脘之逆熱。人身營氣為血液。而竹瀝取象於營。以清血液熱結之痰。蓋同是陽中之陰。就其表裡所分。已有陰陽之濃薄矣。丹溪謂瀝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此也。世醫執本草大寒一語。 用之輒為疑忌。詎知性稟清和。正如人身至陽之分。非清陰無以握其樞而和其氣。正合於經所云至陰虛天氣絕之義。特由葉而茹。由皮而液。見其清和之差甚耳。竹之生氣。陰中有陽。 而成氣陽中有陰。生者具陽之始。成者濃陰之終。他物鮮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