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清 楊時泰

卷二十四 灌木部

桑有數種。白桑葉大如掌而濃。雞桑葉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後葉。山桑葉尖而長。俱取土內嫩根。剝皮用。
桑根白皮 氣味甘辛寒。甘濃而辛薄。(有兼苦者。有兼辛者。必擇用辛者乃合。)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入手太陰經。 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 本經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 崩中絕脈。補虛益氣。治肺氣喘滿。虛勞客熱頭痛。及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調中下氣。 消痰開胃。煮汁飲。利五臟。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 方書治咳嗽嗽血吐血。鼻氣耳聾。聲喑口病。中風往來寒熱。虛勞發熱。反胃脅痛。攣痺行痺腳氣。消癉黃膽。泄瀉。大小便不通。小便不禁。溲血淋。腸鳴癇。 桑根皮瀉肺中火邪。非瀉肺氣。瀉邪即所以補正也。(天益) 桑根皮雖入五臟。而以脾為主。蓋傷中者。中土受傷。以致五臟勞極耳。羸瘦即肉極。崩中絕脈即脈極。補虛者補脾土之虛。益氣者益中央之氣也。(之頤) 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辛以瀉肺氣之有餘而止嗽。(東垣) 錢乙瀉白散。治肺熱咳喘。面腫身熱。用桑根皮炒一兩。地骨皮焙一兩。炙甘草五錢。每用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後溫服。此方乃瀉肺諸方之準繩。羅氏謂瀉肺火邪。非瀉肺氣是也。 得天麥冬貝母沙參百部五味子款冬薄荷甘草枇杷葉。為治嗽要藥。 得芍藥薏仁木瓜茯苓橘皮赤小豆。為治水腫之神劑。 咳嗽吐血甚者。鮮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刮去黃皮。銼細。入糯米四兩。焙乾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消渴尿多。入地三尺桑根。剝取白皮。炙黃黑。銼。以水煮濃汁。隨意飲之。亦可少入米。勿用鹽。 產後下血。桑白皮炙。煮水飲之。 小兒火丹。桑根白皮煮汁浴之。或為末。羊膏和。塗之。

〔論〕 本經言桑根白皮補益功甚巨。按典術云。箕水星精。散而為桑。種樹書云。根下嘗培龜甲。易茂不蛀。(龜神在坎。故桑以龜為食。)郭子章又言。桑無不宜之土。合而繹之。則知此木乃水土合德以立命者。其氣寒。其味甘。甘而有辛。猶人之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正水土合德之所化也。人身脾腎之氣。至於肺。則歸於在天之陽矣。陽暢而陰自降。則能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矣。桑根皮之治傷中勞極羸瘦及崩中絕脈。補虛益氣也。豈非甘寒而致用於辛者。陽固無閼。而陰自和以降歟。夫水土合德以為陰。猶中土之從乎地氣也。辛甘合德以為陽。猶中土之從乎天氣也。此味主傷中益氣。是其主腦。(陽中之陰傷。如唾血熱渴。及勞熱喘滿。此地氣不升。而腎陰不至於肺也。陰中之陽傷。如肺中水氣。水腫腹脹。此天氣不降。而肺陽不歸於腎也。)蓋本甘辛合而腎與脾同至肺。即甘寒合而脾之至肺者。肺仍與之歸腎。明其補益之所以然。豈得以瀉肺熱。利水氣。印定桑皮之用哉。且如以為降多升少。其功尤在下氣。何又奏效于產後下血。及消渴尿多耶。此可悟本經指稱之義矣。 經于桑白皮。首主傷中。似傷中特為勞極羸瘦崩中絕脈之本。夫所謂中者。何也?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本於陰而透於陽。透於陽而又未離於陰。是之為中氣。即東垣所謂元氣也。桑之根皮。合於親下。為水土立地之用。然卻有辛以至天者。遠水土氣化而際肺。即由天而還返其立地之精。以歸於極下。是則搏 而神其升降者。固在天表之肺。 故其功以平逆氣。而止嗽定喘為多也。下而腳氣之治。則自地升天者。即能由天而降地。總是一氣之所貫耳。(自腎而合於中土以際肺。俾陰得暢於陽。即由肺而複合於中土以歸腎。 使陽更育於陰。夫如是則陰陽還元。營衛和合。其功不獨在肺矣。)又以桑皮療水腫。乃得夫氣為血之先。血為氣之御焉。蓋先天之水所以生氣。後天之氣所以化水。後天之氣化。則陰根於陽而血生。後天之水化。則陽宅於陰而氣益。以水即血之源。血又氣之依也。是乃療崩中絕脈。補虛益氣之實際。本經首主傷中。蓋深悉於肺腎相因。而中土司升降之樞。茲物有合焉者也。
(附)皮中白汁 小兒口瘡白漫。拭淨。塗之便愈。 又塗金刃所傷。燥痛。須臾血止。仍以(附)桑生黃衣。謂之金桑。其木必將願矣。山家老樹多生。湖桑少見。 氣味與白皮同。其除肺熱之功。殆又過之。
繆氏。肺虛而小便利者。不宜。因寒襲肺發咳者。勿服。

〔辨治〕 出土者。用之殺人。須採土內嫩根。去骨。銅刀刮去薄皮。勿去皮上涎。其藥力在此也。 利水生用。咳嗽蜜炙或炒。

以夏秋再生者為上。經霜者另取洗眼用。 氣味苦甘寒。 除寒熱止汗。(本經) 利五臟。通關節下氣。嫩葉煎酒服。治一切風。
(日華子) 利大小腸。除腳氣水腫。(蘇恭)止盜汗。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丹溪) 去老風宿血。雞桑葉煮汁。煎膏服。(藏器) 風眼下淚。用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 或入芒硝。 去手足風痺。取霜後葉煮湯淋渫之。微炙和桑衣煎服。治痢。並止金瘡諸損傷出血。(頌)桑麻丸。能益氣血。祛風。四月採桑葉。酒拌。九蒸九晒。為末。胡麻或黑芝麻去殼。九蒸九晒。另磨如泥。各等分。煉蜜為丸。每空心飢時。白湯下五六錢。仙家餌之為引年止飢之要藥。 養血寧心。老桑葉一斤。嫩桑葉末一斤。茯神八兩。製人乳。共成一斤。為末。煉蜜丸服。

〔論〕 桑葉性味甘寒。而以苦先之。故能致於火主之心而行血化。(以甘寒致於火生則氣和而血鬯)統觀治效。大抵皆因和血之益。即以獲治風之效者。夫桑葉治風。類以為金能平木。豈知肝屬風木。經所謂一陰為獨使者。謂其下通命門。以升陰中之陽。上合心包絡。 以降陽中之陰也。如甘寒之陰。至於主火之心。則肝以得升其陰中之陽矣。乃主火之心。合甘寒之氣化。則肝又得降其陽中之陰矣。風之為病。或病於陽之不升。或病於陰之不降。今陰中之陽。肝既合之以升。而陽中之陰。肝又承之以降。此正金木相媾之元機。所由達包絡之血。使肝和而風息者也。

〔修治〕 煎湯研汁為末俱可。

甘寒。味濃氣薄。其性微涼。 養陰補腎。生津安神。利五臟關節。通血氣。 釀酒服。利水氣消腫。(皆陰氣得益之故) 根較寒。子較暖。用者詳之。(士材) 甘寒益血而除熱治服金石發熱口渴。及小腸熱者。採摘熟椹。微研。以布濾汁。瓦器熬成稀膏。量入白蜜熬稠。貯瓷器中。每食後夜臥。抄一二錢。沸湯點服。 桑椹酒。能理百種風熱。用椹汁三斗。重湯煮至斗半。入白蜜二合。酥油一兩。薑汁一合。煮令得所。瓶收。每服一合。和酒飲之。亦可以汁熬燒酒。藏之經年。味力愈佳。 水腫脹滿。水不下則滿溢。下則虛竭還脹。十無一活。宜桑椹酒治之。桑心皮切。以水二斗。煮汁一斗。入桑椹。再煮。取五升。以糯飯五升釀酒飲。

〔論〕 桑本甘寒而兼辛。結於椹。則由辛而達甘寒之化。其精英固萃於此也。色烏赤。固當入腎而益陰。總之。利水必以根皮為先。祛風則取枝葉為勝。至於烏椹益陰氣。便益陰血。血為水所化。故益血還以行水。風與血同臟。故益血又即以息風。然則此味益陰不較勝乎。繆氏。甘寒滑潤而下行。脾胃虛寒作瀉者。弗服。

氣味苦平。 主治祛風養筋。(士材) 取嫩條細銼。炒香。瓦器煮減一半。再入銀器。重湯煮減一半。服之。久久不患偏風。療口渴及癰疽後渴。 桑木炙法。能通關節。去風寒。出鬱毒。凡癰疽發背不起發。或瘀肉不腐潰。及陰瘡瘰癧。流注 瘡。頑瘡惡瘡。久不愈者。未潰則拔毒止痛。已潰則補接陽氣。用乾桑木劈成細片。扎作小把。然火吹息。炙患處。每吹炙片時。以瘀肉腐動為度。內服補托藥。甚良。 紫白癜風。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五斗。慢煮至五升。去渣。再熬成膏。每臥時溫酒調服半合。以愈為度。

柴灰以灰淋汁。即桑霜。 用桑皮紙襯淘籮底。滾水淋下。瓷器盛之。 重湯煮乾。別名木。

氣味辛寒。有小毒。能鑽筋透骨。為敷癰疽拔疔。引諸散毒藥攻毒之要品。 身面水腫。取花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飢即飽食之。不得吃湯飲。同丹砂雄黃乳香沒藥牛黃龍腦香紅白藥子白芨白蘞。敷一切腫毒。止痛追毒有奇效。同鐵鏽蟾酥可拔疔。

〔總論〕 桑之用。總不外於甘寒。根白皮由甘寒而辛。致其用於中氣。而即能裕血。桑葉自苦而甘寒。致其用於血化。而還能達氣。桑椹則獨有甘寒而色烏。歸其用於氣血之元。覺益陰良濃。若桑枝則惟有苦平。亦不離甘寒之體。而專行血化以息風。大抵在氣則水之治切。在血則風之功專。二語盡之矣。

楮實

即今構樹子。亦名谷實。 楮谷一種。但分雌雄。雄者皮無斑紋。葉無叉椏。三月開花。成長穗若柳絮狀。不實。雌者斑點。叉丫全異。四月開花。結實若楊梅半熟。初夏青綠。六七月漸深紅。八九月採。水浸。去皮穰。取中子。晒乾用。 氣味甘寒。氣薄味濃。陰也。降也。入足太陰經。 濁陰下降。宜入足少陰。(士材) 主陰痿。治水腫。助陽氣。明目。壯筋骨。補虛勞。健腰膝。 別有一種味苦者。惟赤白濁用之。或異種而同名耳。 水氣蠱脹。楮實子丸。用楮實一斗。水三斗。置淨釜。熬成膏。茯苓三兩。白丁香一兩半。為末。以膏和丸梧子大。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脹減為度。後進治中湯養之。忌甘苦峻補及發物。 肝熱生翳。楮實子研細。食後蜜湯服一錢。日再。 目昏難視。楮桃荊芥穗各五百枚。為末。煉蜜丸彈子大。食後嚼一丸。薄荷湯下。日三服。

附案 南唐烈祖。食飴喉中噎。國醫莫能愈。吳廷紹獨進楮實湯。一服疾失去。叩之。答云。噎因甘起。可即以甘寒而下降者對待之。有得於同氣相從之義也。

〔論〕 別錄首言楮實治陰痿。又有言其助陽氣者。醫執味甘氣寒。漫以為功在滋陰也。詎知甘寒之品。豈盡為滋陰用。且楮實療水腫。除濕熱。更益老人。亦獨何哉。老人陰虛而陽隨虛。陽虛則陰益鬱而化濕。此味導濕以起陰。不與滲利者等。自其實生於初夏。歷六七月以漸而熟。至火土氣畢。方于八九月採之。(採必於秋杪前。以金受火土之氣。而猶未泄精於所生之水。乃能大為陰氣之母。而治陰痿補虛勞耳。)即其味甘氣寒。是能導陽氣於陰中。陰中有陽為導。則陰起而陽益暢。即所謂助陽氣也。本草於治水腫下。即繼以益氣二字。 義可思矣。 目病方。多用楮實。東垣云。青白翳見於目大 。乃足太陽少陰經中鬱遏。厥陰肝經氣不得上通於目也。如水化行則風木之化布。而肝氣暢于所主之目。即此知風化布而水中之真陽益暢矣。楮實與車前。皆能強陰。而猶少有異。車前子五月已老。是水氣達於木。木氣達於火。乃肝由子以暢母也。故專功於肝所司之小水。與肝所主之風化。若楮實至秋方熟。是水木之氣蘊於火土。而更歸涼金。金為木用也。故強陰氣者。肺仍合於肝之體。 (即肺氣降歸命門。水中有金義。)而療水腫者。肝則輸於肺之用。此其同而有異。不能混也。本經首言治陰痿。為其能助陽氣也。助陽氣未有能離於肺者。以氣之所統在肺也。肺司降令。由陽至陰者必肝得合於肺。而後肝之體用乃全。試即此味之醞精於夏火而歸元於秋金。有仿佛於陰降陽隨之義。亦合於引氣歸元之義。別錄首謂其治陰痿。而日華子。亦謂其補虛勞。良不誣也。至其利益老人。先哲累言之。(抱朴子言楮實赤者服之。令老人反少。)為其補益真陽者。從醞陽而歸陰以告成。所以收補陽之功而不燥耳。

〔修治〕 水沉去浮者。晒乾。酒浸蒸半日。焙乾用。 煎法。六月六日取谷樹子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微火煎如餳用。

谷樹葉氣味甘涼。 治風濕腫脹。療鼻衄白濁疝氣癬瘡。 陰陽者。營衛外內之體用。楮實包蘊全體。谷葉則偏向于衛。

附方 通身水腫。楮枝葉煎如餳。空腹服一匕。日三。 鼻衄。小勞輒出。楮葉取汁。 飲三升良。 一切目翳。三月收谷木軟葉。晒乾為末。入麝少許。每以黍米大注 內。其翳自落。 小便白濁。谷樹葉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木腎疝氣。楮葉雄黃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鹽酒下五十丸。 疝氣入囊。五月五日採谷樹葉。陰乾。
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下。

谷樹白皮氣味甘平。 煮汁釀酒飲。治水腫入腹。短氣咳嗽。 為散服。
治下血血崩。 丹溪于腰痛除濕熱。同滋陰藥用之。
風水腫浮。楮皮散。楮白皮豬苓木通各二錢。桑白皮三錢。橘皮一錢。生薑三片。水二鐘。煎服。
膀胱石水。四肢瘦削。小腹脹滿。構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二升。白朮四兩。黑大豆五升。流水一斗。煮四升。入清酒二升。再煮至三升。日再。一匕服之。
腸風下血。秋採楮皮。陰乾為末。酒服三錢。或入麝香少許。日二。
血痢血崩。楮樹皮荊芥等分。為末。冷醋調服一錢。血崩。醋煎服神效。
女子月經不絕。來無時者。取谷樹皮搗為紙者三十張。燒灰。以清酒半升。和調服之。頓定。
蓐中血暈。服之立驗。已斃者去板齒灌之。經一日亦活。

〔總論〕 楮葉及白皮與實。同有行濕升陽之性。而實則甘寒。寒者在地之陰。更飽蘊火土之精氣。導陽於陰中。以全肝之體用。故起陰明目。其功總歸於肝。若葉則甘涼。皮則甘平。平亦辛也。雖行濕升陽之化不異。然涼平俱歸金化。是屬在天之陽。似致其用者。專氣於衛以和營矣。故皮葉療水病殊勝於實。更能治鼻衄及下血血崩也。 (銀海精微言楮實屬肺能升陽而上。詎知當屬之葉與白皮。) 人身之血。固水所化。若在下水中之陽升。陰得陽化。則自不病於肝之納血矣。在上金中之陰降。陽得陰化。則更不病於心之主血矣。楮葉及皮兼有之。似為調血之要劑。調血者先於金水二臟留意而已矣。載按食飴喉噎。一服楮實湯即愈。據此則知楮實之益陰氣者。即能化濕熱。(濕熱多生於甘味) 廷紹之用以治噎。 正合於丹溪除濕熱之義也。

橙枳橘柑之辨 橙葉有兩刻。枳葉似之。橘與枳皆多刺。其葉兩頭尖。非一葉而有兩刻者。橘葉久而有兩刻化為枳也。柑與橘無異。但少刺耳。然則柑樹與橘之分在刺。橘與橙枳之分在葉也。 枳為木實。後人因實之小者。性酷而速。又呼其老而大者為枳殼。原一物。 枳殼大而色黃紫。多穰。枳實小而色青。中實少穰。 殼主高。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主氣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

〔論〕 枳實枳殼。因採有後先。而氣別峻緩。枳木春生白花。至秋成實。氣凝於正秋。 正以降為用者。枳實採于七八月。乘金令之旺氣。故其降甚峻。枳殼採于九十月。則金氣退泄。而性自微緩也。

味苦辛酸。氣微寒。氣濃味薄。浮升而降。沉也。陰也。入肺胃大腸肝四經。 主瀉肺臟。寬大腸胸腹結氣。兩脅虛脹。關膈壅塞。下氣寬胸痞。及肺氣水腫。並大腸風痔疾。泄痢裡急後重。能消一切瘴。 枳殼破氣。勝濕化痰。多用損胸中至高之氣。止可二三服而已。稟受素壯而氣刺痛者。看在何經部分。以別藥導之。(潔古) 朱肱治痞。先用桔梗枳殼湯。一開提。一降泄。蓋知氣緣誤下而將陷。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非即以治痞也。若已成痞而用之。不惟不能消痞。反損胸中之氣矣。(好古) 枳殼導散風壅之氣。可常服者。 不似枳實之決壅破結也。(衍義) 殼實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刺痛除。氣利則後重愈。乃後賢有殼高實下之分矣。而仲景以實治胸痺痞滿。諸方又以殼治下血痔痢腸秘裡急後重。然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枳殼不獨治高也。(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 枳殼氣徐性紓。不遽下行。能入胸膈肺胃之分。因及大腸。 不如枳實氣全而性速。其下達無前也。(仲淳) 和中須合桔梗。理氣更佐二陳。蓋氣行而不下。則濁氣上而喘嗽氣盛之証作。氣下而不行。則清氣陷而腸鳴飧泄之病生。所以枳桔二陳。義有取也。(能) 同桔梗陳皮木香蘇子香附白蔻。治上焦壅氣脹滿因於寒。 同黃連槐花干葛防風荊芥芍藥黃芩生地當歸地榆側柏葉。治腸風下血初起者。神效。 同荊芥防風苦參蒼耳草敗蒲。煎湯浴。治風疹作癢。同檳榔芍藥升麻葛根黃連甘草紅曲滑石。治滯下裡急後重。 得人參麥冬。治氣虛大便不快。 同肉桂。治右脅痛。 腸風下血。不論遠年近日。枳殼燒黑存性五錢。羊脛炭五錢。為末。五更米飲服。如人行五里。再一服。當日見效。

又方。用枳殼一兩。黃連五錢。水一鐘。煎減半。空心服。 脅腎疼痛。因驚傷肝者。麩炒枳殼一兩。桂枝半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下。

〔論〕 枳殼與實。味苦而辛。苦多辛少。又含酸意。夫苦酸湧泄。其氣且寒。本由上降下之性味。更結於降令時。故取降泄者無逾茲物矣。夫人身正氣。非可降泄。其宜降泄者。 正氣為邪所傷。有壅塞處而不能降也。然壅塞有輕重。雖總是氣病。卻有陰陽之不同。如因氣以及於血。則氣之陰者傷。而病乎結實。不止病於 無形之陽也。枳實性烈而速。一往直前。凡 之氣不能詳緩以散。而結實著手之處。乃能決之潰之。枳殼性稍緩。辛味稍多。 故能從統氣之肺。于 無形而疏利之。不以潰決為功也。此一物而分氣血之義。細繹乎此。則不必執定所列治效。凡熱傷正氣使不得降。抑或濕熱為病而不得降者。伏其所傷之邪而用此佐之。以下歸於寒水之化。豈曰不宜。若不責其所因。而漫為泄滯氣之主劑。則惑矣。 然則枳殼治心下堅痞。其說非歟。詎知肺氣不降入心。則胃氣病而不能生血。即不能化血。 此之瀉肺氣以下降。乃能使之生。遂能化也。以此義思枳殼之用。不同於實之潰堅決壅。豈不然哉。其治脅痛也。以兩脅為肝膽所經。苦中有酸。自能降肝膽之逆氣。所謂得降令之金以平木者。義固不爽耳。大抵治氣之不降。宜於氣為熱傷者。若寒濕滯氣。則溫散而氣自行。 不則寒濕久而化熱者繆氏。肺氣虛弱者。忌之。脾虛中氣不運。而痰壅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氣壅者。服之反劇。若陰虛火嗽者。立致危殆。胎前產後咸不宜。古人八九月服瘦胎飲。乃奉養太過而氣實者。不可混用。

〔修治〕 產江右者良。取翻肚如盆口狀。其氣味辛苦而腥。並有隙油者。 陳久者為上。 去穰。麩炒。待麩黑焦出用。

味苦酸辛。氣寒。氣味俱濃。沉也。陰也。入足陽明太陰經。 消實痞。破堅積。除胸脅痰癖。逐停水。(蜜炙則破水積)散逆氣。心下急痞痛。脹滿脅風痛。並消宿食敗血。除寒熱結。去胃中濕熱。 蓋脾胃氣滯。則不能運化精微。而痰癖停水。結實脹滿。所自來矣。 胃之上口。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胃氣壅則心下亦自急痞痛。邪塞中焦。則升降不舒而氣上逆。肝木鬱於地下。則不能條達而脅痛。得其破散沖走之力。則諸証悉除。(仲淳) 潔古用逐脾經積血。以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也。 滑竅破氣之藥。其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力。 (丹溪) 心下痞及宿食不消。並宜枳實黃連。 脾胃濕熱生痰。有積者。入白朮中四分之一。(丹溪) 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用枳實七枚。朮三兩。水一斗。煎三升。分三服。 腹中枳實安胃氣止。溏泄者。如傷寒下腹脹實結有承氣。治胸中痞痛有陷胸。潔古療心下痞滿有枳朮諸法。壅滯既去。則胃氣自安。溏泄亦止矣。(仲淳) 益氣則佐以參朮乾薑。破氣則佐以硝黃牽牛。加蒼朮則氣清膈寬。並麥芽而和中消導。合芩連清濕中之熱。同二陳化痰涎之壅。 同三棱蓬朮青皮檳榔。為消磨堅積之劑。然須脾健能食方可用。 同白朮陳皮濃朴砂仁甘草。為枳朮丸。治心下痞滿因於食。

〔論〕 枳實本苦寒下行之性。稟降令乘旺之氣。其就下至陰也。氣烈而速。凡熱邪結于其陰完而陽傷之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然則有痞而堅大。乃陰邪有以結陽。 受病在陽也。宜健陽。如仲景枳實白朮之治。用枳實所以助陽之健也。有痞而痛急。乃陽邪有以結陰。受病在陰也。宜清陰。如潔古黃連枳實之治。用枳實所以助陰之清也。審此則枳實雖入陰分。而邪之分陰陽者。又當從而消息之矣。 此藥性專消泄。破氣損真。凡中氣虛寒。勞倦傷脾。發為痞滿者。必不可用。脹滿非實邪結於中下焦。手不可按。七八日不更衣者。必不可用。挾熱下痢。非燥糞留結者。必不可用。傷食停積。多因脾虛不能運化。如元氣壯實有積滯者。不得已用一二劑。病已即去之。 (仲淳)

〔辨治〕 擇如鵝眼。並年久色黑者用。微綠者不堪入藥。

梔子

春榮秋瘁。入夏開花。白瓣黃蕊。隨即結實。薄皮細仁。色深紅。霜後收之。苦寒。氣薄味濃。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入手太陰肺經血分。更入手少陰足陽明經。 留皮瀉肺火。去皮瀉心火。 主除五內邪氣。胃中熱氣。去心中客熱。煩躁懊憹。治熱厥心痛頭痛。解熱鬱。散結氣熱毒風。療五種黃病。清胃脘血。及吐衄下血尿血。散肝熱血鬱。並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利五淋。治疝氣湯火傷。 除上焦虛熱。療風熱。(潔古) 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宗奭) 瀉三焦之火。及痞塊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丹溪)按痞塊中火邪。乃鬱也。由於氣不行。而血隨以凝也。用梔仁去皮。薑汁拌炒。假辛味沖折鬱火。不為無功。立齋每合丹皮以清肝。凡心痛稍久。不宜溫散。反助火邪。古方多用梔子以導熱。藥則邪易伏而病易退。(丹溪) 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仲景) 凡亡血亡津液。臟腑無潤養。內生虛熱。非茲物不可去。(宗奭) 梔豉治煩躁。煩者氣也。 躁者血也。肺主氣。腎主血。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海藏) 古今治發黃。 皆用梔豉茵陳甘草作湯飲。治大病後勞複。皆用梔子鼠矢等湯。利小便而愈。(頌) 得故紙。能滋陰降火。清上固下。性雖寒而帶補。(門) 五臟諸氣益少陰血。用梔子炒黑研末。 生薑同煎。飲之甚捷。(丹溪) 用童便炒黑。能益少陰經血而治陰火。(門) 同連翹麥冬燈心竹葉黃連甘草。能瀉心經有餘之火。加赤苓木通滑石澤瀉。瀉小腸火。 同茵陳滑巨悍ee子秦艽黃連連錢草苜蓿。治酒熱發黃。 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 煎七分。入生薑汁。飲之立止。複發者。必不效。用元明粉一錢服。立止。

〔論〕 梔子味苦氣寒。苦寒合則宜就下。但味濃而氣薄。味從乎氣者也。其氣升浮。 故入手太陰肺及手少陰心。夫心肺合而上焦營諸陽。陽中有陰矣。梔子以苦寒氣味。華實于大火之候。華色白者。金臟之氣也。子色深赤者。火臟之血也。是非陽中有陰乎。(乘大火之候。吐花而結實。正效其金水之用於火者。心固火主。然離中有坎。所以主血。更得金為火妻。以孕水子。所以生血而氣化愈清。)人身心肺為陽。陽中原有陰。其陽盛以傷陰者。 氣傷而血隨傷。血傷則熱益鬱。氣益結。如他味止能清氣。不能涼血。或即涼血。而不由清氣以致之。猶未得如心肺合而營諸陽之義也。梔仁由寒氣之輕清以至主氣之肺。即有苦味之湧泄以至主血之心。心肺之熱既清。則陽中有陰。而胃熱自除矣。其治五種黃病。及亡血亡精勞複等証。皆不離胃之陰氣而言。大抵上焦之陽。易傷其陰。陰不降。則陽益熾於上。此味除熱。從氣分入血。使陽中陰降。陰降而陽隨之。故胃熱散。即此便能清胃脘血。熱熾而血污。熱除則血清。又何血証之不能治乎。其治熱厥心痛及頭痛者。陰降而陽隨也。其屈曲降火從小便出者。氣化而血和也。其散肝熱血鬱者。由肺胃以及之也。其治疝者。即解鬱熱。散結氣。並入肝而效其用也。其治大小腸大熱者。胃與大小腸相上下。況又為心肺二經之合也。(由上而及下。故云能瀉三焦之火。)總之。他味降火。類多直折其陽。此獨從陽中之陰以除熱。使陰從陽和。故能透經脈。入密理。以紓其陽化。而盡其由上及下之用。所以破痞塊中火。而又曰屈曲下行。非如他昧之降折。昔人遂並稱其寒而能補也。但不可施於氣虛之人耳。 繆氏。稟至苦大寒之氣。損胃而傷血。凡脾胃虛弱。及血虛發熱者。忌之。凡諸血証用之。

〔辨治〕 長而大者。止用染色。不堪入藥。皮薄而圓。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梔子。(即越桃也) 胃熱病在上者。帶皮用。(丹溪)大率治上中焦病。連皮。或生或炒用。下焦病。去皮。洗去黃漿。炒用。 治血病及開鬱止痛。並炒黑用。 去心肝血熱。酒炒黑用。殊效。不用皮。

酸棗仁

本經用實。今皆用仁。 味酸辛甘。氣平。微熱。陽中之陰。入足少陽厥陰手少陰足太陰之經。 惡防己。 主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除四肢酸痛濕痺。療煩心不得眠。補中益肝氣。寧心志。斂虛汗。 去筋骨風。助陰氣。 方書更治中風虛勞。癲狂驚癇。振顫攣悸。虛煩健忘。消癉。善太息。 赤白濁。著痺脅痛。腰痛咽喉。 膽虛不眠。寒也。炒熟棗仁為末。竹葉湯調服。膽實多睡。 熱也。生棗仁為末。薑茶汁調服。(海藏) 血不歸脾而睡臥不寧者。宜用此大補心脾。俾血歸脾而五臟安和。寧神就睡。(丹溪) 棗仁得木之氣而兼土化。專補肝膽。亦複醒脾。 從其類也。熟者香氣入脾。故能補脾。又補膽氣。故可溫膽。母子之氣通。故亦主心虛驚悸等病。 入溫膽湯。治病後膽虛不眠。 入歸脾湯。治脾家氣血虛自汗。不眠驚悸。不嗜食。 君茯神遠志麥冬石斛五味人參龍眼。止驚悸。並一切膽虛易驚。 睡中盜汗。棗仁茯苓人參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 凡服固表藥而汗不止者。用棗仁炒研一兩。同地黃白芍麥冬五味龍眼肉竹葉煎服。多服取效。自汗。服諸止汗固表藥愈澀。而汗愈不收者。止可理心血。蓋汗乃心液。心無取養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也。以大補黃 東加棗仁。有微熱者。更加石斛。兼下靈砂丹。 膽風沉睡。(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棗仁生用一兩。全挺臘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微焦為散。每服二錢。水煎溫服。 痰在膽經。神不歸舍。亦令不寐。宜溫膽湯。減竹茹一半。加南星炒棗仁各一錢。下青靈丹。 虛勞虛煩不得眠。棗仁炒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芎 各二兩。以水一斗。先煮棗仁。減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 病後虛弱。及高年陽衰不寐。六君子加炒棗仁炙黃 各一錢。 骨蒸心煩不眠。棗仁一兩。水二盞。研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再煮勻食。 虛勞筋極。腳手拘攣。指甲痛。數轉筋。甚則舌卷卵縮。唇青面黑。木瓜虎脛骨酥炙五加皮當歸酒浸桑寄生人參黃 柏仁棗仁各一兩。炙甘草半兩。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五片。煎服。 喉舌生瘡菌。真琥珀生犀屑各一錢。人參棗仁去皮茯神去皮木辰砂各二錢。片腦一字。為末。煉蜜和為膏。磁器收貯。疾作。每服一彈

〔論〕 酸棗仁所治。有多眠不眠之異。即本經首主寒熱結氣一語。足以概之。蓋寒熱即陰陽之氣。結而聚。則不得其合和而為陰陽之偏。凡多眠是陰勝於陽。宜以疏陰為先。生用此味。不眠則陽勝於陰。宜以益陰為先。熟用此味。(所謂宜疏。即曰實。所謂宜益。即曰虛。究之陰陽。各處其虛。非多眠屬實。而不眠屬虛。)疏陰者。導陰而使之化也。補陰者。滋陰而俾之生也。生化之機合。繆氏故謂補血無如酸棗也。(生化之機合。則邪不得結。 氣舉身中陰陽。其氣為寒為熱而偏勝者。即結聚於中。惟足少陽表裡一身。足厥陰為陰陽獨使。故不論感傷寒熱之錯出。以變生中外者。先受於肝膽二經。而陰蹺陽蹺。行身左右之脈。實合之(足少陽厥陰脈行身之側)以見所患之証。如不眠多眠是也。(衛氣不得入於陰。 常留於陽。陽氣滿。陽蹺盛。陰氣虛。故目不瞑也。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陰氣盛。陰蹺滿。陽氣虛。故目閉也。此不眠及多眠之故。) 棗仁專入肝膽血分。生用以治多眠者。疏陰中之壅氣以致於陽也。其味酸而歸於辛也。炒熟以治不眠者。發陰中之和氣以召乎陽也。 其味酸辛而更歸於甘也。陰中之壅氣。疏之而能致於陽。則氣之偏結於陰者。不病於寒矣。 陰中之和氣。發之而能召乎陽。則氣之偏結於陽者。不病於熱矣。其為肝膽血分之要劑。職是故歟。 方書棗仁首治中風。蓋因入肝膽益血。血臟即風臟。故病於風者。即以益同臟之血治之。至於攣驚癲狂諸証。皆虛風之治也。其補虛。自肝而外。當先屬膽。次即屬心。以心為肝子。肝臟血虛。心已先虧其化源。故欲補心血。而不裕其用於肝。則生化之源無地也。此外有治心腎不交之証者。以肝為一陰。一陰為獨使。肝臟之血。原於水而成於火。棗仁之交水火。正因其為厥陰經藥耳。又陽蹺陰蹺二脈。足少陰腎之別脈也。方書治心腎不交。故入茲味于諸藥中。 性味酸斂。凡肝膽脾三經有實邪而熱者。勿用。(仲淳)

〔修事〕 粒粗。勿碎皮者良。炒爆研細入藥。如砂仁法。勿隔宿。

白棘

一名棘刺棘針。獨生而高者為棗。列生而低者為棘。白棘肥盛紫色枝。有皺薄白膜。先剝起者。厥名取白。義當在此。 氣味辛寒。 本經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決刺結。 別錄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 棘針療腰痛喉痺不通。

附方 腹脅刺痛不可忍。因腎臟虛冷者。棘針鉤子一合焙。檳榔二錢半。水一盞。煎五分。入好酒半盞。更煎三五沸。分二服。疔瘡惡腫。外治棘針倒鉤爛者三枚。丁香七枚。同入瓶燒存性。以月內孩子糞和塗。日三上之。又內服方。曲頭棘刺三百枚。陳皮二兩。水五升。煎一升半。分服。

〔論〕 準繩治溲血有鹿茸丸。中用棘刺。且合桂附。是則此味補益。乃有為之前導而致其功者。抑更行而且補。在諸藥味。或未有如斯之兼善者也。

山茱萸

木高丈餘。葉似榆。二月開白花如杏。四月實如酸棗。赤色。五月採實。 一種雀兒蘇相似。但其核八棱。須辨之。 味酸平。氣微溫。陽中之陰。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又為腎之血藥。 主溫肝臟。助水臟。強陰益精。補腎氣。與陽道。暖腰膝。通九竅。安五臟。秘精氣。止小便利。並除一切風。逐一切氣。治腎虛耳鳴耳閉。療腦骨痛。久服明目。 方書治中風虛勞眩暈。傷燥咳嗽。消癉自汗。恐。腰痛脅痛。攣痺著痺。痿。腳氣。遺精濁淋泄瀉。大便不通。疝痔。 人身元氣壯盛。由於精氣堅固。山萸能閉精。所以壯元氣也。(類明) 人身精氣。賴溫暖而後充足。況肝腎居至陰之位。非得溫暖之氣。則孤陰無以生。此藥正入二經。氣溫主補。味酸主斂。故精氣益而陰強也。其他所主之証。皆精氣固元氣壯之效耳。(仲淳) 仲景八味丸益陽。以此為君。與六味之君地黃。殊用。 凡久瀉。初用參朮薑桂罔功。乃舍薑桂而用山萸芡實。(同參朮及黑薑投之)取其收肝腎之陰氣。以資脾陰之化源也。 凡心血虛。致虛火外淫而汗出不止者。不用黃 固表。但君此味以斂於中。使真陰之氣不泄。而真陽乃固。則心血可益。虛火可靜也。 同菟絲蓯蓉巴戟鹿茸牛膝白膠車前枸杞地黃沙苑麥冬。能添精固髓。暖腰膝。益陽道。令人有子。 同人參五味牡蠣益智。治老人小便淋瀝及遺尿。同人參熟地人乳牛膝沙苑麥冬甘菊。治腦骨痛。以髓足則腦痛自除。 同石菖蒲甘菊地黃黃柏五味。治腎虛耳聾。同杜仲牛膝地黃白膠山藥。治腎虛腰痛。草還丹。用山萸酒浸取肉一斤。補骨脂酒浸焙乾八兩。當歸四兩。麝香一錢。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一丸。臨臥鹽酒下。綱目謂其益元陽。補元氣。固元精。壯元神。乃延〔論〕 山茱萸結實於四月。而採于五月。其色赤。是乘乎大火之氣以致用也。其味酸。其氣溫。是致乎火之用者。尚全乎肝之體也。火用而肝體。則陰為陽守。陽為陰使之元機。有寓于茲物者焉。夫肝之體云何?

曰:風木繼寒水之後。以行地道生育之化。使不得春溫之氣。則至陰之化鬱。然使氣溫而味辛。即非春溫出地之生氣。不無近於熱浮長之氣。將陰亦逐陽以泄。類明所謂精氣不固。元氣安得而壯者是矣。惟氣溫味酸。酸全而辛少者。乃得乎春溫之正令。而肝臟以溫。肝體以全。腎陰得少陽之氣以生化。而複不泄其真氣。此即強陰益精。暖水臟。補腎氣。興陽道之實詣也。第此味秘精。又言其逐寒濕痺。治效似幾相戾。 不知用不離乎體。以固蟄之陰。而達必宣之陽。(如通九竅。逐一切氣。逐一切風。)則精之秘者乃所以為益精起陽之本。而益精起陽者。又所以為通九竅。逐邪氣。補風虛之本也。潔古從其體而言。謂為腎之血藥。海藏以其功用言。又屬腎之氣藥。要之澀陰乃裕陽之本。而固陽又化陰之元。交益相需。烏能較然定其所主哉。故陰耗而滋陰。同於此味。使陰有所育。陽虛而益陽。同於此味。使陽有所守。即祛陰陽之邪者。亦或投此味於中。以為元陰元陽之地。山萸之用。大都不外此三例矣。抑肝之喜辛。惡其鬱也。茲又取其酸收。何也?須知結於大火之候。而得此味之澀陰固陽以裕真元。乃仿佛于取坎填離。俾元氣之用不匱耳。豈與肝之喜辛其義相背乎。然則潔古主血分之說較勝。而如補骨脂之益陽而燥者不可同日語矣。石棗(即山萸)木瓜。同一味酸氣溫。但石棗全以酸勝。故止於溫肝以益腎。木瓜則酸居強半。而有甘味。故又能行土之用。而和血以去濕。方書言酸甚扶肝。酸多損腎。此語亦須酌量。如石棗酸勝。六味正用以益腎。何以不如木瓜之多用而損齒及骨也。或亦酸如木瓜。以其兼行土用。遂因土以製水而腎乃病歟。 繆氏。命門火熾。強陽不痿者。忌。膀胱熱結。小便不利者。不宜。陰虛血弱者。不宜。即用。當與黃柏同加。

〔修治〕 取紅潤肉濃者。酒拌潤。去核取皮。酒蒸一炷香用。

鬱李仁

即爾雅棠棣。山野處處有之。樹高五六尺。葉花及樹。並似大李。惟子小若櫻桃。熟時赤色。甘酸而香。有少澀味也。 味酸辛苦。氣平。性潤而降。陰中之陽。脾經氣分藥。更入手陽明太陽經。 主治化血潤燥。瀉結氣。破癖氣。治大腸氣結燥。澀滯不通。泄五臟膀胱急痛。腰胯冷膿。下氣利水道。並主大腹水腫。四肢面目浮腫。

附案 一婦因悸而病。既愈。目張不得瞑。錢仲陽令煮鬱李酒飲之。使醉而愈。蓋因目系內連肝膽。恐則氣結。膽橫不下。鬱李能去結。隨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 同當歸地黃麻仁桃仁麥冬生蜜肉蓯蓉。治大便燥結不通。甚者加大黃。

〔論〕 鬱李仁之利水。本於散結氣。夫水乃氣所化。氣屬陽主動。動者能使之結。則屬於陰矣。氣之元固起於陰中之陽。氣之結即由於陽中之陰。一散其結。而陽斯化。水斯行。故潔古謂為脾經氣分藥。而本經用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者也。夫脾乘出地之陽而上行。 布中氣以統血。故五臟皆有陰氣。而脾為之樞。鬱李仁主療。大抵皆脾氣之所周。然則潔古破血之說。不等於他味。即所云潤燥。亦由其宣陰結以化血。以血結則氣燥。血化則營衛和而燥者潤也。且其散結之功。寧獨奏之行水哉。舉七情之結以傷陰。遂以塞陽者。當可類推之以為治矣。(觀錢氏用治目不得瞑可見)繆氏言性專降下。善導大腸燥結。利周身水氣。 然下後多令人津液虧損。燥結愈甚。乃治標救急之藥。津液不足者。慎勿輕用。

〔修治〕先以湯浸。去皮尖。再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陰乾。研如膏用。

女貞子

一名冬青。然冬青子紅。此樹子黑。當另是一種。或云即蠟樹。寄蟲造白蠟者。 味苦甘。氣寒。氣薄味濃。陰中之陰。降也。入足少陰經。 綱目主強陰。健腰膝。變白發。明目。稱為上品無毒妙藥。 典術言女貞本少陰之精。冬不落葉。故其益腎之功可推。 稟天地至陰之氣。今人用以變白輒效。應是甘寒涼血益血之藥。(仲淳) 女貞子氣味俱陰。 為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凡腎陰虛而有熱者。此為對待之劑 同地黃首烏人參麥冬牛膝枸杞山藥旱蓮草南燭子沒食子桑椹黃柏椒紅蓮鬚。為變白要藥。 同杞子甘菊生地蒺藜。能明目。烏髭須。女貞子一斗。如法去皮。老酒浸一宿。每斗用馬料黑豆一斗。淘淨晒乾。同蒸透。 九蒸九晒。各為末。加山薑(即蒼朮) 自然汁三兩。川椒淨末三兩。于女貞末內同黑豆末和勻。蜜丸梧子大。先食服四五錢。日湯或酒吞。 又方。採鮮鱧腸草二三十斤。搗汁。入九蒸九晒過女貞子末。再晒乾為丸亦得。但服之腹痛作泄。不若山薑汁椒末為佳。更服八珍丸以實根本。或用川椒末和女貞子末。等分為丸。腹即不痛。蓋女貞補血海純陰。有川椒從天表之陽。直入命門而補元陽。即能令元陰有主得以施化。此亦不必九蒸九晒也。 繆氏更定涼血理脾方。何首烏(烏豆同牛膝蒸製如法。後用人乳浸晒三四十次。)赤白各二斤。女貞子酒拌。九蒸九晒。二斤。旱蓮草膏十二兩。南燭子膏十二兩。茅朮泔浸。蒸晒三次。去皮切十二兩。真川椒紅去白膜閉口者。十二兩。沒石子十兩。為末。以旱蓮烏飯子二膏。同煉蜜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飢時。各服五錢。白湯吞。 加減地黃丸。治男子天元受傷。精氣耗損。胃虛勞熱。骨體空虛。腎衰陽痿。精泄不施。或生而不育。久服愈百病。長精神。有生生廣嗣之妙。大生地一斤酒浸。柳木甑蒸爛。攤開竹篩內。日晒。夜收地上。如是蒸晒九次。聽用。白茯苓懷山藥(乳浸晒乾三次)丹皮(酒浸一宿晒乾)山萸肉(雄半油炙)何首烏(同黑豆九蒸九晒)枸杞子(蒸熟)金櫻子(蒸熟)女貞子(酒浸一宿蒸熟)各八兩。配地黃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日空心。用白湯或淡酒下八九十丸。

杞龍丸。治勞傷過度。憂愁思慮。心火爍肺。腎水不足。服之能健男子脾胃。調女子經水。枸杞子酒潤六兩。龍眼肉半斤。熟地一斤。當歸酒淨六兩。人參三兩。麥冬七兩。五味子去核一兩。丹參四兩。茯苓乳浸晒乾。二次。四兩。懷山藥六兩。何首烏黑豆九蒸九晒。二兩。續斷四兩。女貞子酒浸一宿晒乾。六兩。丹皮酒淨四兩。黃連酒炒一次三兩。石斛一斤。先將石斛煎濃汁。又將山藥焙。投入石斛汁內。收乾再晒。配眾藥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酒或白湯下。久服令人多子。

〔論〕 人身有陰中之氣。有陰中之血。益陰諸味。從陰氣盛而化血者。與陰血盛而和氣者。不可一例視。女貞子入血海益血而和氣以上榮。故其效于髭須更著。他味雖如側柏子凌冬。與女貞同益陰血。而用固迥殊。蓋萬物向陽。柏獨西指。乃受金之正氣者也。惟宜於吐血諸証。以堅金之氣。因母護子。使不為淫火所爍。若女貞則負至陰之貞。由腎至肺。並以淫精於上下。不獨髭須為然。即廣嗣方中多用之。又石菖蒲亦秉至陰。四序長清。然苦辛開心和血而帥氣。更不同於女貞實之用也。夫人知陽為陰先。不知陰氣之盛者。更由於陰血之足。陰血足而後陰氣乃得上榮於唇口。以陽源出陰中。陰中之陽。即所謂陰氣也。經曰:至陰虛。天氣絕。此即血脫者。不能致其陰氣於天表之明証。再衝脈之上俞在大抒。大抒者足太陽穴也。下俞在巨虛之上下 。此胃穴也。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合。而後陰血充。以上下行。故烏須者用此。必兼理脾胃。

冬青葉

女貞葉與冬青葉。俱濃而長。綠色。面青背淡。但以葉長而子黑者。為女貞。葉微圓而子赤者。為冬青。 味微苦。氣平。 主治除風散血。消腫定痛。治頭目昏痛。諸惡瘡腫。 瘡潰爛久者。 以水煮葉。乘熱貼之。頻頻換易。米醋煮亦可。 口舌生瘡。或舌腫脹痛。取葉搗汁。含浸吐涎。神效。 按此葉稟至陰而歸血海。能令陰氣上致天表。奏和陽之功。 風熱赤眼。冬青葉五斗搗汁。浸新磚數片。五日。掘坑架磚於內。蓋之。日久生霜。刮下。入片腦少許點之。 又方。用雅州黃連二兩。冬青葉四兩。水浸三日夜。熬成膏。收點眼。

五加皮

北方沙地者木類。南方堅地者草類。生江淮者根類。地骨皮最良。輕脆芬香。苗莖有刺類薔薇。長者丈餘。葉五出。香氣如橄欖。春時結實。如豆粒而扁。青色。得霜紫黑。俗名追風。使以漬酒療風。不知其為真五加皮也。用根皮同莖。味辛苦。氣溫。氣味俱濃。沉而陰也。入足少陰厥陰經。 遠志為之使。惡元參蛇皮。同人參用。則無力。(然種子方有同用者) 主治腰膝疼痺。療痿 五緩虛羸。(濕氣浸淫留中。則筋脈緩縱。虛羸氣乏。)風痺四肢攣急。破逐惡風血。及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痺濕內不足。補中益氣。堅筋骨。強志意。並治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餘瀝。又主疽瘡陰蝕。 五加皮得天少陽之氣。為五車星之精。又得地火金之氣。故氣味辛溫。所主諸証。皆因風寒濕邪。傷於肝腎二經。而濕氣為最。經云。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又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肝腎居下而主筋骨。故風寒濕之邪。多自二經先受。此藥辛能散風。溫能除寒。苦能燥濕。二臟得其氣。諸証悉瘳。(仲淳) 輕身(風濕去也)耐老。(肝腎補也)世為仙經所須。(又) 風病飲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之。日飲數杯。最有益。諸浸酒藥。惟五加與酒相合味美。(王綸) 得牛膝木瓜黃柏生地麥冬薏仁石斛虎脛骨山藥。治濕熱痿痺。腰以下不能行動。 同二朮二活防風萆薢薏仁石菖蒲白蒺藜甘菊白蘚皮石斛。治風寒濕成痺。一味釀酒飲之。治風痺四肢拘攣。 同續斷杜仲牛膝山萸巴戟故紙。治腎虛寒濕客之腰痛。同蒼朮黃柏黃 連翹石菖蒲薏仁銀花鱉虱胡麻木瓜土茯苓。治下部濕瘡不愈。兼治膿窠瘡如神。 同黃柏菖蒲蛇床子為末。敷囊濕神效。如作湯沐。加荊芥苦參防風。 虛勞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以三斗拌飯。如常釀酒法。待熟任飲。 婦人血風勞。憔悴困倦。喘滿虛煩。吸吸少氣。發熱多汗。口乾舌澀。不思飲食。服油煎散。五加皮丹皮赤芍當歸各一兩。為末。每一錢。水一盞。取青錢一文蘸油入藥。煎七分溫服。常服。 男婦腳氣。骨節皮膚腫濕疼痛。五加皮遠志肉各四兩。酒浸。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晒乾為末。即以浸酒為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溫酒下。藥酒壞。別用酒為糊。按遠志為五加皮之使。其為腎劑益明。

〔論〕 五加皮治風濕痿痺。(本經言 。別錄言兩腳痺疼風弱。權言軟腳。皆痿也。 痺者。即甄氏所言惡風血。瘀血。痺濕內不足也。)夫濕傷腎。腎不能養肝。肝自生風。遂成風濕。其本病於痺濕內不足。而血脈凝滯。其標見於筋傷。不能束骨。而為風弱軟腳。然則五加乃療濕之化風。非療風病。經曰:風從陽受之。濕從陰受之。其本固區以別矣。此味初辛次苦。苦勝於辛。辛居先而即隨苦以直下。故入肝散風。入腎燥濕。而皆以氣之溫者和之。人惟腎肝氣虛。故病於濕。濕者陰之淫氣也。陰淫則陽不化而為風。風者陽之淫氣也。 陽淫則陰愈不化而病於濕。至更病於濕。則陰錮陽。陽蝕陰。而成濕熱。如疽瘡陰蝕。及骨節攣急是也。夫既曰緩弱。又曰攣急者。因濕鬱為熱。熱傷血而不能養筋。故為攣急也。五加皮以辛苦溫。散其陽實之淫氣。即行其窒滯不化之陰氣。是治風也。實由濕而治之。祛風本於宣濕。逐濕又即以清熱。所以熱痺(如防風丸)冷痺(如巴戟天湯)皆用之。別錄言其益氣堅筋骨強志意者。固以元陽得暢。真陰能化。而生化之源不竭也。豈得與他味之宣風除濕者例論乎哉。或曰:此味所療者濕化風。宜曰濕風。乃曰風濕。何也?夫肝司風木。而藏血。而主筋。而主經絡。透關節者也。今一切所見之証。皆見於風木。故以風冠濕而言風。 又即不能離濕也。若但以為驅風之味。則夢夢矣。 下部無風寒濕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腎虛而有火者。亦忌。(仲淳)

〔辨治〕 北地生者。微黑而硬。南土者。微白而軟。大類桑白皮。用南五加皮。 剝去骨。陰乾酒洗。通行周身。或用薑汁製。

枸骨

一名貓兒刺。(葉有五刺如貓形)多生江浙間。樹如女貞。肌理甚白。葉長二三寸。青翠濃硬。有五刺角。四時不凋。採其木皮煎膏。以粘鳥雀。謂之 膏。

木皮味微苦。氣涼。 浸酒補腰腳令健。(臟器)

枝葉氣味同皮。應入肝腎二經。 燒灰淋汁。或煎膏。塗白癜風。(臟器)取其葉煮飲。治痰火甚驗。按痰火未有不由陰虛火炎。上爍乎肺。煎熬津液而成者。此藥直入足少陰補養陰氣。其消痰火也。如釜底抽薪然。 能散風毒惡瘡。昔有老妓。有結毒已三十年。有道人教以單服此藥。瘡愈而色亦轉少。皆假其清熱涼血之功也。

枸杞

陝之蘭靈九原以西。枸杞並是大樹。其葉濃。其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曝乾。緊小少核。乾亦紅潤甘美。異於他處。入藥以河西者為上。(瀕湖) 苗乃天精。其味苦甘。而氣涼性升。根乃地骨。其味甘淡。氣寒性沉。子味甘。氣平。性潤。氣味既殊。功用自別。而本經止概言之。(又) 枸杞凌冬不凋。其葉三發。發於七月者。花即隨之。而實亦隨結。是稟金氣而涵水。固不分于苗根及實矣。特金氣之專萃者尤在實。而河以西者。氣味更濃也。

如榴葉而軟薄。 味苦微甘。氣寒。 治上焦心肺客熱。去皮膚骨節間風。消熱毒。散瘡腫。 作飲代茶。止消渴煩熱。 火赫毒瘡。患此急防毒氣入心腹。枸杞葉搗汁服之。立瘥。

地骨皮即枸杞根。 味甘淡而苦。氣寒。陰也。入足少陰手少陽氣分。 主治去下焦肝腎虛熱。益精氣。涼血堅筋骨。解有汗骨蒸肌熱。療消渴。瀉胞中火。降肺中伏火。退熱補正氣。去腎家風。並治在表無定風邪。(此陰虛生風非指外感之邪也)及骨槽風。 方書更治虛勞發熱。往來寒熱。諸見血証。鼻衄嗽血。咳喘消癉。中風眩暈。癇痙虛煩。悸健忘。腰痛行痺。腳氣水腫。小便不通。赤白濁。西土產者。功用如上。他產則瀉熱較甚。未可一例言也。 凡陰虛血少。陽氣下陷於內而為熱。熱氣薰蒸於表而汗泄。為有汗骨蒸。又腎主骨。腎臟有熱。則骨亦熱。而血涸髓枯。筋失榮養矣。地骨皮入腎益陰氣涼血。所以解有汗之骨蒸。並強筋骨也。(類明) 三焦之氣。原自極裡。以至於極表。故去腎風者。即能治在表風邪。(東垣) 小便出血。鮮地骨皮洗搗自然汁。無汁則以水煎汁。每服一盞。入酒少許。食前溫服。 帶下脈數。枸杞根一斤。生地五斤。酒一斗。煮五升。日日服之。 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心胃壅熱。水穀不下。用地骨皮湯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之。

〔論〕 地骨皮能益足少陰腎之陰氣。以療手少陽三焦之虛陽。蓋三焦為元氣使。根於腎臟元陰。茲味由甘而苦。其氣有寒。本中土之沖氣以至地。且其金氣涵水。能裕真陰之化源。而不傷元陽。故與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陰中有火。自相蒸爍。而見有汗骨蒸。宜此對待之。須知此味不兼養血。卻專以益陰為其功。雖能除熱。卻不以瀉火盡其用。即曰益陰氣者。 便能瀉火。但直以為瀉火而用。則此味專於除熱。不能治虛矣。彼病後之虛煩地仙散。及健忘之讀書丸。心氣不足驚悸健忘之補心丹。(心氣根於腎氣)並赤白濁之清心蓮子飲。可概謂之瀉火乎。或曰:茲味治風。風正陽之淫氣所化者也。獨不謂之瀉火乎。不知益陰氣以退三焦之虛陽。但令陰氣得為陽守。所程治效。總完一個陰氣耳。其有不病於陰弱陽盛。止由陰氣不足而亦用此以為滋益之元者。(並為三焦元陽之始)故於各証之治。須當識此義也。 士材云。中寒者。禁用。

〔修治〕 凡掘得根。以東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用熟甘草湯浸一宿。焙乾。恐其太寒。以酒蒸用。 根多不能得河西者。必以醇酒浸。近火處頓乾。(不可令熟)如此三次。 老人方可服。

七月作花紫色。隨結紅實。凌冬不凋。二月葉發。五月再發。其實乃謝。七月葉又發。 花即隨之。 氣味甘平。主治滋腎潤肺。療肝風血虛。去虛勞。補精氣。主心病嗌乾。心痛渴而引飲。 遺枸杞子甘潤滋補。生精益氣。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世人但以芩連知柏補陰降火。 致傷元氣。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而邪火自退之妙。又以青蒿佐地骨。退熱屢有殊功(瀕湖) 枸杞子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又為益精明目之上品。 老人陰虛者十常八九。故服食尤宜。(仲淳) 枸杞煎。治虛勞。退虛熱。輕身益氣。令一切癰疽永不發。枸杞三十斤。春夏用莖葉。秋冬用根實。水一石。煮取五斗。以渣再煮。取五斗。澄清。去渣再煎。取二斗。入鍋煎如餳。收之。每早酒服一合。此藥採無刺味甜者。 其有刺者服之無益。 得地黃麥冬五味牛膝青蒿鱉甲地骨皮。除虛勞內熱。或發寒熱。加天冬百部枇杷葉。兼治肺熱咳嗽之因陰虛者。 與甘菊花相對蜜丸。久服則終身無目疾。兼不中風。及生疔疽。 補虛長肉。甘杞子五升。無灰酒二斗。入瓷瓮內。拌搦勿碎。浸七日。 漉去子。溫飲之。先以三合為始。後任性長飲。以多取效。 注夏虛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細。 滾

〔論〕 凡味之兼甘者。即非陰陽偏至之氣。枸杞根苗及實俱有甘。但根親乎地則氣寒。 苗親乎天則氣涼。惟其子本水土合德之精。而結為孕育不息之生意。所以陰中含陽。陽為生育之元。味甘而氣平。故能去虛勞。補精氣也。其結實於秋。專得金氣。而色卻紅潤。是金中有火。所謂金火合而血化者。此為最切。第用杞子者。類知其由腎潤肺。而不知水臟得金氣之專。實由能潤心燥而後至腎。(海藏治嗌乾心痛。次乃及于引飲腎渴。)所以益腎陰者。真有母氣精專之化焉。(能潤心燥。是離中有坎而血生。故下歸於腎。乃得坎中有離而氣化。蓋因火得金以為用。故潤心燥而血生。金得火以為主。故歸腎宅而氣化也。)夫氣不化。則精亦不足。此紅潤而甘者。味固至濃。氣亦甚全。味濃而益陰者。有其資生。氣全而化精者。有其資始。生精益氣之說。豈其誣哉。惟本益陰。而又能化陽。雖化陽而還歸益陰。 是從天氣以歸於下之陰。即得從地氣以達乎上之陽。人身從陰中達陽者。惟肝膽為先。杞子之由陰達陽。適合於肝。故入肝療風而尤能明目也。 腸滑者禁用。(士材)

〔修治〕 去蒂及枯者。酒浸一宿。搗爛入藥。 枸杞蟲 食枸杞葉。狀如蠶。作繭為蛹時。取晒乾收。 味鹹。氣溫。和地黃為丸服之。大能起陽益精。

牡荊

即俗所謂黃荊條。非蔓荊也。處處有之。其木心方。其枝對生。一枝五葉或七葉。如榆而長。尖邊有鋸齒。五月杪間。開紅紫花成穗。子如胡荽而有白膜裹之。

莖葉味苦。氣寒。

附方 九竅出血。荊葉搗汁。酒和。服二合。腰腳風濕痛不止。用荊莖于壇中燒煙。熏湧泉穴及痛處。使汗出則愈。

荊瀝氣味甘平。去心悶煩熱。頭昏旋暈目眩。心頭洋洋欲吐。卒失音。小兒心熱驚癇。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治心風為第一。(貞白)化痰去風為妙藥。凡患風人多熱。常宜以竹瀝荊瀝薑汁合五合。和勻熱服。以瘥為度。(瀕湖)二汁同功。並以薑汁助送則不凝滯。 但氣虛不能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用荊瀝。(丹溪)心虛驚悸羸瘦者。荊瀝二升。煎至一升六合。分作四合。日三夜一。

〔論〕 牡荊汁冷而甜。丹溪故謂氣實能食者用荊瀝。參之荊葉治九竅出血。則此味似能於陽中守陰。所以治心風推為第一。更觀心虛驚悸一方。即知其有合於離中之坎。而守其取瀝法 用新採荊莖。截數尺長。加於兩磚上。燒其中間。以器兩頭承取。熱服。又法截三四寸長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其外。糠火煨燒。其汁瀝入下瓶中。亦妙。

木芙蓉

一名拒霜。處處有之。插條即生。用葉並花根皮俱可。 味微辛。氣平。性滑涎粘。主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並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生研或乾研末。生蜜調塗腫處四圍。中間留頭。乾則頻換。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已成者即膿聚毒出。已穿者即膿出易斂。效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蔓荊子

其枝小弱如蔓。故名。 氣味苦辛。微涼。氣清味薄。陽中之陰。入手足太陽經。主治涼諸經血。益氣明目。利關節及九竅。治筋骨間寒熱。濕痺拘攣。搜肝風。散風邪。治太陽風頭痛。頭沉昏悶。除昏暗。止目睛內痛。及目淚出。方書主眩暈螈 。頸項強痛。腰痛攣痞。行痺著痺。並耳鼻齒病。蔓荊子稟陽氣以生。兼得金化而成。(仲淳)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主頭面風虛之証。(瀕湖)蔓荊之治。何以於頭目為先。蓋陽氣先於天表。而乃及於經脈。正所謂衛氣充周。而後精專者入於脈也。

〔論〕 蔓荊春因舊枝而生小葉。至夏茂盛作花。是秉春溫之氣以生。夏熱之氣以長。 九月結實。是因深秋涼降之氣以成。其味始嘗之多苦。後味之有辛。更有微涼。正其氣化之應也。先哲曰: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無以至地。非溫無以至天。故用苦溫之劑。假令自天而降地。非辛無以至天。非涼無以至地。故用辛涼之劑。涼固在天之陰而降地者也。蔓荊從苦溫而成於辛涼。以升天始。以降地終。夫有溫升。始有涼降。而有涼降。乃以成其溫升。 (陽不得陰。則陽無以化也。)

東垣曰:諸陽氣皆根於陰血。陰受火邪。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此味成於涼降。能涼諸經之血。不使火邪乘於陽分。且陽得陰以化。而陽道行。繹東垣數語。足以明其功用矣。世第以其辛溫升散。推為風劑。孰知有妙于涼降以成其溫升。不使陽之戾氣。化為風眚者乎。(涼血則陽得陰以為守。而風木之氣化自平。故此味專治內風。凡方書中用療風証。須識此義。)

或曰:本經首治筋骨間寒熱濕痺拘攣。此涼血之故歟。抑氣也。雖水穀之悍氣入衛。不能入於脈。然衛氣充周。和調五臟。洒陳六腑。遂能入於脈。是有充周之氣。乃有精專者以入於營。固無二氣也。然則如上主治。豈能外於溫升之氣乎。 第溫升之氣無涼降。則陽中無陰。與經所謂至陰虛天氣絕者無二義。惟此味本溫升之氣以歸涼降。有陰降而陽隨之化機。故能使陽入陰中。而營氣得以貫注。遂為筋骨之利。而痺者通攣者伸耳。先哲言營之機不動。則衛氣不布。斯語可互為參也。(即伏虎丹之治癱瘓。拯濟換骨丹之治半身不遂。茯神湯之療心痺。小烏犀湯之治行痺。神效黃耆湯蔓荊子湯苦參湯之療著痺。有一不由於營衛之合以致其用者乎。更參苦參湯。乃治營虛衛實而肌肉不仁者。可知茲味之用。以陰而達陽。即由陽以徹陰也。)

再如潔古謂其涼諸經血。又曰氣清。別錄言其益氣。大約涼血益氣。妙皆以清氣為關捩子。蓋其氣清者。陽得陰以化。東垣所謂陽道得行。即此是氣益矣。故氣虛而頭疼。氣虛而著痺。氣虛而胸次痞。率于補氣中用之。不可想見其氣清即氣益之微義歟。至其並能化陽之戾者。以氣之虛者欲補。此能清其氣以達之。氣之戾者欲散。此更能清其氣以化之。總之於氣胥益也。(觀螈 一証。有牛黃散治其虛。更有胃風湯獨活散治其實可見。)然則此味先入何經。乃合於涼血。以奏益氣之功歟。

曰:手太陽小腸受邪。蔓荊子除之。此說最當矣。夫心為火主。氣者火之靈也。而小腸與之合。心不司氣化。而小腸為心司氣化之權。又心主血。而小腸即為血化之府。東垣所謂諸陽氣根於陰血者也。況小腸經脈。上會諸陽于督。下會諸陽于任。其上而受諸陽之施化者。實下而根柢于真陰之熏蒸也。所謂小腸之邪。即病於氣化不清。除小腸之邪。非即涼血而令氣清。氣清而令氣益乎哉。彼潔古云入太陽者。固包舉手足兩經而言矣。

〔修治〕 去膜。打碎用。

金櫻子

四月開花白膩。夏秋結實。如榴而長。其核細碎而有白毛。味甚澀。宜九十月半黃時採。不爾反令人利。味酸澀。氣平溫。氣薄味濃。陰中陽也。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

凡開腸洞瀉。便溺遺失。精氣溢瀉。以及血液妄行。寢汗不禁。皆脫也。雖云澀可待滑。收可待脫。還須裁其本。度其標。評其後先。定其緩急。(之頤)

〔論〕 金櫻子味酸澀。木化同金化。夫木之味酸。乃陰不能遽致於陽也。金之味澀。乃陽不得即達於陰也。是皆氣化為之先。而不得流暢。故歸之於味耳。然則陰陽之氣俱脫者。此

繆氏。泄瀉由於火熱暴注。小便不禁。精氣滑脫。因於陰虛火熾者。皆不宜用。

〔辨治〕 當取半黃者。乾。搗末用之。世人待紅熟時。取汁熬膏。味甘。全斷澀味。 都失本性。大誤。

金櫻根 氣味與子同。準繩用治陽証脫肛。下寸白蟲。取東行根同糯米。水煎。空心服。神效。醋煎服。化骨硬。

木棉仁

有草木兩種。交廣者樹大如抱。其枝似桐。葉如胡桃。實大如拳。江南淮北所種。莖弱如蔓。葉有三尖如楓。實大如桃。此種本出南番。宋末始入。取其子。去殼用仁。氣味辛熱。微毒。入肝入腎。祛風濕及寒濕之藥也。得地中之陽。複感秋金之氣以成。 辛能散風邪。熱能除寒濕。凡下部有風寒濕邪者。宜之。(仲淳) 肝腎虛者。不宜用。一切陰虛火熾。痿弱。下體無力者。咸忌。(仲淳)

石南葉

生於石間向陽處。故名。葉似枇杷。葉之小者。其背無毛。光而不皺。凌冬不凋。 有二葉為花苞。二月開時如椿花。甚細碎。花罷漸生新葉。湖南北江西二浙甚多。(宗奭) 味辛苦。氣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足厥陰少陰經。五加皮為之使。惡小薊。主益腎氣內傷陰衰。療腳弱五臟邪氣。除熱。利筋骨皮毛。殺蟲。逐諸風。浸酒飲。治頭風。女子久服。令思男。能強腎治風痺。腎弱為要藥。(瀕湖)石南得火金之氣。觀其用當是金勝火微。止應有小毒。少陰屬水。得金氣之濃者。能生水。故養腎氣。又腎肝在下而主筋骨。得所養則內傷陰衰自起。筋骨皮毛自利。腳弱自健也。(仲淳)同巴戟蓯蓉鎖陽鹿茸山萸枸杞。治腎經虛寒。精滑精冷。同白蒺藜桑葉首烏巴戟仙靈脾五加皮菟絲子威靈仙虎骨。治肝腎為風寒濕所乘。以致痺弱不能行動。小兒通睛。因誤跌或打著頭腦受驚。肝系受風。瞳仁不正。觀東則見西。觀西則見東。用石南散吹鼻通頂。石南一兩。藜蘆三分。瓜丁五七個。為末。每吹少許入鼻。一日三度。內服牛黃平肝藥。

〔論〕 石南葉凌冬不凋。具足水中之陽。觀其花於春。而葉即隨發。是本水中元氣以暢春木生化之用者。其味辛。是木媾于金而元氣得以上達也。本經所云益腎氣。蓋益腎中陰氣。(惟益陰氣。故能療五臟邪氣。除熱又逐諸風。)女子久服思男者。乃陰氣盛則趨陽以化也。夫陰氣盛而趨陽以化。則出地之風化得其正而風眚平。(陰氣不足。則陽無以化而為風。 陽之微。先於治風。在中風証多用之。亦以療熱痺。若不知本於腎氣具足而趨所生。只等於辛散之風劑。則失之遠矣。

〔修治〕 三四月採葉。陰乾用。

南天燭

似木而類草。江左州郡多有之。葉類苦楝而小。凌冬不凋。臨水生者尤茂。七月開小白花。結實成簇。生青熟紫。秋中絳赤如丹。

枝葉味苦。微澀酸。氣平涼。入心脾腎三經。主治止瀉除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飢。變白卻老。凡血熱則鬢髮早白。而顏面枯願。脾弱則困倦嗜臥。而氣力不長。 腎虛則筋骨軟弱。而行步不前。南燭入心涼血。入脾益氣。入腎添精。故有輕身長年等效。 再變白之藥多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益脾。(仲淳)寒食採其葉。漬水染飯正黑如 珠。袋盛之可適遠方。日進一合。不飢。益顏色。堅筋骨。能行。治一切風疾。久服輕身明目。黑發駐顏。用南燭樹春夏取枝葉。秋冬取根皮。細銼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渣淨鍋。慢火煎如稀飴。瓷瓶盛之。每溫酒服一匙。日三服。一方。入童便同煎。

南燭子味酸甘。氣平。主治變白駐顏。輕身卻老。功效尤勝枝葉。牧童食之。輒止飢渴。即其驗矣。

〔論〕 南天燭葉實。凌冬不凋。臨水尤茂。是具足真陰之氣者也。寒食日造青精飯。 能資陽氣。是水達於木也。七月結青實。九月乃紫。是本陰中具足之真陽。由金以裕其用。 而火又達於金也。水達於木。則陰乘陽以升。火達於金。則陽御陰以降。(凡實至秋冬而紫赤者甚多。惟合於葉之染飯色青。乃為陰升陽降耳。)宜其變白卻老。為修真家所須。

紫荊皮

高樹柔條。春開細碎紫花。花罷葉出。至秋子熟。圓小如紫珠。皮梗及花。氣味功用並同。 味苦。氣平。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陰血分。主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汁服)通小腸活血行氣。解毒消腫。散癰疽喉痺。治婦人血氣疼痛。經水凝澀。下蛇虺蟲蠶狂犬毒。(並煮汁服)沖和膏。(楊清叟仙傳方)治一切癰疽發背流注諸腫毒。冷熱不明者。紫荊皮炒五兩。 獨活去節炒三兩。赤芍炒二兩。生白芷一兩。木蠟炒一兩。為末。用蔥湯調。熱敷。蔥能散氣血。得熱則行也。瘡不甚熱者。酒調之。痛甚者。筋不伸者,加乳香。此方溫平。不偏寒熱。紫荊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腫。獨活乃土之精。動血止風。拔骨中毒。去痺濕氣。赤芍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蠟乃水之精。消腫散血。(同獨活能破石腫堅硬)白芷乃金之精。生肌止痛。蓋血破則不硬。血動則不壅。血生則不死。血散則不凝。數者合而奏效乃神也。上方以菖蒲換木蠟。並治偏正頭風腫痛並眼痛。敷法同。婦人血氣。紫荊皮為末。醋糊丸櫻桃大。每用酒化服一丸。鶴膝風攣。紫荊皮三錢。老酒煎服。日二次。發背初生。一切癰疽皆治。紫荊皮為末。酒調箍住。自然撮小不開。內服柞木飲子。乃救貧良劑也。

〔論〕 紫荊木皮花實皆紫。其入營而效用可知。第諸味之活血者。多屬辛溫。其解毒者。多屬苦寒。茲味活血而解毒。則非苦寒。亦非辛溫。本草謂其氣平。平即涼也。或者尤切于解毒之用。瀕湖取蜀產味苦如膽者。以苦主湧泄故也。活血解毒功能並奏。則血瘀而有熱者。用之誠宜。

〔修治〕 入藥以川產。紫色而濃味苦如膽者。為勝。

柞木

即鑿子木。可為鑿柄者。心理皆白。葉小而有細齒。光滑而韌。經冬不凋。其木及葉丫。 皆有針刺。

味苦酸澀。氣平。性善達下。主利竅。治黃膽。(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難產催生。療鼠 。黃膽因濕熱鬱於腸胃而發。此藥苦燥濕。微寒除熱。下走利竅。則濕熱皆從小便出矣。同魚鰾人參千里馬(草鞋底當腳跟剪下草)百草霜牛膝白芷當歸益母草。為催生聖藥。難產催生。柞木飲。不拘橫生倒產。胎死腹中。屢效。用大柞木枝一尺。洗淨。大甘草五寸。並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砂瓶內。三重紙封緊。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坐草時。溫飲一小盞。便覺下體開豁。如渴。又飲一盞至三四盞。下重便生。更無諸苦。 切不主治腫毒癰疽。柞木飲。治諸般癰腫發背。用乾柞木葉乾荷葉中心乾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四兩。細銼。每用半兩。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膿血自漸乾涸。未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飲食毒物。

鬼箭羽

又名衛矛。齊言箭羽為衛。是物干有直羽。若矛刃自衛之狀。而燔之遣祟。故名。生山石間。小株成叢。嫩條上有羽如箭。味苦酸澀。氣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治中惡腹痛。婦人血氣大效。通月經。破症結。止崩帶。殺腹臟蟲。及產後血絞腹痛。古方治惡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湯。又卒暴心痛。忽中惡氣毒痛。大黃湯亦用之。(頌)

凡婦人產後血暈血結。或聚於胸中。或偏於少腹。或連於脅肋。四物倍當歸加鬼箭羽紅花去胡索各一兩。為末煎服。

〔論〕 本經鬼箭羽。似專功于女子之血分。蘇頌所述古方。更似專功于惡疰及中惡氣之毒以病於血者。第方書治女子經閉。有牡丹皮散。而治男子脹滿。有見 丸。則固非專治女子血病也。大抵其功精專於血分。女子以血為主。較之取效于男子更為切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