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 清 楊時泰 |
性寒味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入足少陰經。為足太陽引經藥。屬金而有水與火。並走手厥陰經。(丹溪)主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壯腎堅骨髓。治男子陰痿。下焦諸由濕利。治也。黃柏上能洗不離土數丈。
陽之氣最聚而發生內熱諸証。可以濕伏。可以水滅。用黃連之屬直折之。相火者。天火也。龍雷之火也。(火出水中。故名。)陰火也。不濕藥中不可缺。
者。(又)凡邪熱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足膝氣力湧出。和蒼朮謨)黃柏固為腎藥。然下。佐牛膝枸杞地黃五得豬膽汁水銀粉。主諸熱蟲瘡久不合口。得鉛丹。生肌止痛。得木瓜茯苓二朮石斛地黃。除濕健步。佐白芍甘草。主火熱腹痛。臟毒痔漏。下血不止。川蜜人乳糯米泔各浸透。炙乾。切研。廩米飯丸。每空心溫酒下三五十行。用柏根黃濃者。蜜炒令焦。為末。大蒜煨熟。去皮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三服。清心丸。主積日夢遺。心忪恍惚。 一錢。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麥冬湯下。(大智師)鳳髓甘草五錢。為瀉相火益腎水之妙劑。 瘡熱瘡。黃柏末一兩。輕〔論〕 丹溪謂黃柏有補陰瀉火之功。然非陰中之火。不可用。夫陰火即水中之火。乃人身元氣之根蒂。宜溫養。不宜寒瀉者也。如先天元陰虛而相火熾。不獨恃此味以獲濟。惟是後天氣血。或六淫七情以傷之。致累及元陰。元陰受傷。則水不配火。元陽不得元陰以宅之。於是少火化為壯火。舉三焦元氣。盡為之病矣。所謂陰虛則無氣是也。此味本北方寒水所化。藉其同氣相求。以助陰。而即以伏陽。(丹溪所謂從其性而伏之)助陰以育陽。則氣食少火。元氣回而腎陽自壯。骨髓自堅。所以能療下焦痿厥也。不寧惟是。凡陰傷而陽亢。亢陽即還以蝕陰。如骨蒸遺精失血等証。胥藉此為要藥矣。至於濕熱之治。觀本經首言五臟腸胃中結熱。此便可參。蓋水土合德以立地。而胃之三脘。皆根於任脈。腎之陰氣不足。則熱自結於胃。胃壅結熱。則濕土之陰氣無從施化。而還病於濕。是陰氣不足。由腎及脾。腎與脾合病。斯五臟腸胃病於濕熱之証多矣。本經所列黃膽腸痔泄痢及漏下赤白。固為病於濕熱。即下焦痿厥癱瘓諸証。亦未有不合於中土之濕以為患者。丹溪治痿獨取陽明。正為此也。 故味丹溪就其性而伏之一語。則知用黃柏非以水勝火。乃以水養火。味丹溪治痿獨取陽明之義。則知用黃柏非止以腎陰得達於胃。更欲使胃陽得化於腎也。(蓋熱之結者。胃陽不得化。 腎陰達於胃。而胃陽化矣。)由腎合脾。何以取責於胃。蓋柏皮達腎陰於脾。脾得為胃行三陽三陰之氣。而腸胃之結熱乃清。但三陽三陰之氣。脾固為胃行之。而能行三陽三陰之氣者。 則屬之胃。故取責於胃耳。又元陰乃後天營血之母氣。故丹溪酒炒末為潛行散入血分。最妙。
羅周彥曰:有先天元氣之陰。即腎水母氣所稟。元精之氣是也。其真陰本體。則深藏於左腎之中。而真陰妙用。則默運于精神之內。是謂無形者也。後天元氣之陰。即身中所化營血之母氣。先天有形元氣之陰也。此亦天賦自然之真。其體附藏於脾胃中。化見於人迎。故其脈在心部。而其用則見於血也。又曰:元陰不甚損。其有形腎水之陰暴傷。致相火動而乘於陰精之分為患者。知柏滋陰降火之法。可任用之。至於腎水中母氣。先天元陰之精受傷。以致無根虛火為病。若妄投之。必反損其元而絕其生機矣。合二論觀之。所謂損其元陰者。由傷其生身之精。損其腎水之母氣也。腎水之陰暴傷。由病於後天之氣血。而暴傷有形營血之母氣也。蓋腎水之陰。即營血之母。此處分晰極確。而後黃柏之可用不可用。庶乎無誤。不至久用而寒中。亦不至當投而斂手。以致劑不中病也。
繆氏云:陰陽兩虛之人。病兼脾胃薄弱。或泄瀉惡冷。上熱下寒。小便不禁者。咸忌。
〔辨治〕 蜀產皮濃二三分。色鮮黃者良。 生用降實火。熟用不傷胃。酒製治上。鹽製治
以建平宜都及梓州龍州者為上。木皮鱗皺。肉濃色紫多液者。入藥最良。
皮味苦辛微甘。氣大溫。氣味俱濃。其體重濁。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陰手足陽明經。主治溫中散結氣。除脹滿。(因其辛以提滯氣)疏胃濕滯。治胃中冷逆嘔吐。及腹疼泄利。療寒濕霍亂。化水穀。止吐酸水。除冷積。更同他藥治濕熱諸証及下痢。 性宜有毒。以其得陽氣之正。故無毒。(仲淳) 濃朴平胃除腹脹。若元氣虛弱。雖脹。宜斟酌用之。誤服脫人元氣。惟寒脹大熱藥中兼用。乃結者散之之神藥也。(潔古) 氣實人誤服參 。脹悶作喘。宜此瀉之。(丹溪) 與枳實大黃同用。則瀉實滿。苦能下氣也。與陳皮蒼朮同用。則除濕滿。溫能益氣也。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治痢藥同用則濃腸胃。(海藏) 濃朴辛熱苦溫之藥。辛能散結。苦能燥濕。溫熱能祛風寒。所主諸証。何莫非腸胃氣逆壅滯。及痰飲留結。飲食生冷所致。至於益氣濃腸胃。蓋指邪氣去正氣自益。積滯消腸胃自濃之意。非消散之外。複有補益之功也。(仲淳) 同陳皮枳殼麥芽山楂草果砂仁礬紅。治傷食腹脹。同蒼朮黃連橘皮甘草葛根白朮。治濕熱作瀉。 同檳榔木香黃連滑石橘皮白芍甘草。治滯下初起。 同白朮人參白芍茯苓。消腹脹。 佐生薑陳皮藿香砂仁半夏。止胃寒嘔吐。 同三棱蓬朮檳榔人參青皮。治積年冷癖堅塊。 有患腸風下血。大便時鮮血四射。淋漓不止。年久面色痿黃。腰痛腿酸。四肢無力。陽事痿弱。緣下血投苦寒劑經年。故致病劇也。先製煎方服之。後照方倍加為兩。作丸服效。薑朴五錢。神曲一錢。土炒白朮一錢。炒麥芽一錢。北五味一錢焙研。加陳黃米四十九粒。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凡腸風下血者。多系脾胃虛寒。不能攝血。服之皆效。雖酒客濕熱下注放血者。服之亦效。按濃朴佐參朮諸補劑。化補中之滯以消脹。其義固然。茲方乃用以為君。白朮止助其健運。五味稍斂其耗散。又有消導之味。而取效於下血。可以思其用矣。
〔論〕 草木之四時不凋者。或得於純陰。或得於純陽。濃朴氣味苦辛。色性赤烈。純陽之木也。其苦味應于花赤而皮紫。是味歸於形。其形色紫赤應於氣之溫。是形歸乎氣。不可想其純陽而能散結之用歟。 (天地之氣。至夏而陽盛陰衰。在氣化應然。原非偏至之戾氣也。濃朴所謂純陽。即稟乎此氣。其能散元氣者。亦如夏時之宣泄已極。非謂其辛熱太甚也。)夫苦能下泄。苦從乎溫。則不下泄而溫散。盧氏所云從內而外。以司夏出橫偏之令者。若苦合於寒。則直下泄。如枳殼輩是已。夫氣之生化在中土。此味苦中覺有微甘。所以直歸中土而散結氣。苦味從溫。所以能就氣分而散之。凡病乎寒濕之邪者。實為的對。其病乎濕熱者。有苦寒以清熱燥濕。而假此苦溫以散其結。亦罔不奏功。至先哲首以除脹滿為言。惟虛而無邪之脹滿。不宜混用。若寒濕實邪。固其正治。即濕熱為病。如濃味積熱及外感鬱熱者。亦實脹也。苦寒藥中。可假濃朴以除之。或中氣虛而患濕熱。則必審虛與實。孰多孰少。更審乎時之久暫。以定攻補之多少。此味又未可去也。如苦寒除邪之味多。而健脾者少。用此散濕熱之結。恐苦寒直攻。不能徑散也。又如苦甘健脾之味多。而除熱者少。用此化補益之驟。恐苦甘徑補。不能直受也。(濕熱不宜純甘。虛而有濕熱者。宜於苦甘。) 即此推之他証。凡可投濃朴者。悉如斯矣。 濃朴始嘗味苦。苦中微甘。最後有辛。意非辛也。乃苦溫之餘烈。俗所云麻味也。故以薑製之。猶製半夏之義耳。然則濃朴從苦溫以散結。不若枳殼從苦寒以泄滯矣。夫氣以溫熱為升為補。而苦甚者。乃從升補中以散之。以寒涼為降為泄。而苦甚者。乃從降泄中以導之。故濃朴之治。宜於寒。或宜於濕。而枳殼之治。宜於熱。或宜於燥。當各從其所對以投之。如施濃朴于燥熱之結。猶可借從治以奏功。若施枳殼於寒濕。是氣本下而複降之。不惟無益而有害矣。
繆氏云:性味散而不收。略無補益。凡病氣虛不能歸元。血願不能潤降。(膈証等) 老人娠婦及產後。咸忌。
〔修治〕 去粗皮。用薑汁拌浸。仍用薑渣同炒。以薑渣黑色為度。
味辛甘微苦。氣平而溫。氣薄味濃。降也。入足少陰厥陰經。 肝經氣分藥。 主治腰膝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 。治腎勞腰脊攣。腳中酸疼。不欲踐地。(此陰不得陽以運者)除腎冷 。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能使筋骨相著。(東垣) 雖溫而不助火。(士材) 色紫而潤。氣溫平而和陽。味辛甘而裕陰。故能由腎而致肝之功用若此。(瀕湖)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腎之所苦。而補其不足者。 同牛膝枸杞子續斷白膠地黃山藥五味子菟絲子黃柏。治腎虛腰痛。及下部軟弱無力。 胎孕三四月慣墮者。於兩月前。以杜仲八兩。糯米煎湯浸透。 炒去絲。續斷二兩。酒浸焙乾。為末。以山藥末五六兩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 少年新娶得腳軟病疼甚。作腳氣治不效。用杜仲一兩。每半酒半水煎服。取愈。
〔論〕 杜仲味先辛。次甘。又次苦。甘不敵辛。而苦則微甚。以辛始而以苦終。是苦乃辛甘歸宿之地。而引辛甘致其用者。固在苦也。苦屬火。苦所就下之火。即元氣。茲味由辛甘而苦。是其歸於中五之沖氣者。皆降而濃育乎陰中之陽也。即其色紫。非下就相火之一証乎。夫三焦元氣。上下際蟠。(水中有火。乃腎中元氣。而三焦布之。) 茲何以獨致其用於下。蓋中土之甘。化歸於腎。而天氣之辛化。又因中土而歸之。則所謂益元陽。致津液者,其總之。此味功用。全以元氣為本。(身半以下。腰膝與腳。皆藉此陰中元陽以為張弛之主。至於療墮胎。尤以化為主。不徒恃形器之相維也。) 本經所謂益精氣強志。皆不離元氣而言。但於陰中生陽。即於陽中含陰。非偏於陽者。(非偏於補陽。故茲味以益精氣為主。精氣益則筋骨自堅。)經故謂其氣平。李氏亦云溫而不助火也。抑三焦元氣即腎氣。乃又言其為肝經氣分藥者。以肝本腎為化原。而還為腎暢其化育之用。試參東垣能使筋骨相著一語。則可見肝之化原在腎。而腎之資益在肝。此味由腎益肝。即由肝資腎。故得筋骨相著。肝之藉以致其氣化者此耳。非謂其更入肝也。(能補腎中元氣。即是肝經氣分藥。即是能補風虛潤肝燥藥。肝燥者何。元陽虛而風木之真氣不達。故燥急也。)藉非本於三焦之元氣。陰中生陽。陽中含陰。其能使風虛肝燥胥以受益乎。至如陰下癢濕。小便餘瀝。皆陽氣之不周于陰也。雖貴其脂潤。而取用在皮。亦可以思矣。審此則凡陰虛以為腰痛者。猶當酌而施之矣。甄權療腎冷 腰痛。日華子治腎勞腰脊攣。夫冷與勞。皆屬腎氣之虛。腎中元陽虛。即有腰痛脊攣之証。亦即有陽虛而病於風之証。蓋陽虛而並。不能達陰。故病於風。即海藏所謂風虛也。又所謂肝燥者。即陽不得致於肝。而陰亦不得隨之以至肝也。陰陽合一之義。可于茲味見一班。惟由益腎以致肝。比于石棗(即山萸肉)之先溫肝以助腎者有異耳。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知柏同入。(仲淳)
〔修治〕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兩。蜜三兩。和塗火炙。以盡為度。一法。用酒炒斷絲。以漸取屑。方不焦。 濃而實者。能強筋骨。用面炒去絲。童便浸七日。新瓦焙乾為末。
二樹南北皆有。椿木皮細。肌實而赤。嫩葉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疏而白莖。其葉臭惡。
根白皮味澀苦。氣涼燥。入手足陽明經。 治赤白濁。精滑夢遺。濕氣泄痢腸滑。及腸風瀉血不止。女子血崩赤白帶。小兒疳蟲蛔蟲。得地榆。止疳痢。 椿根白皮。性涼而能澀血。凡濕熱下痢。濁帶滑遺。用之有燥下濕及去肺胃陳痰之功。治泄瀉有除濕實腸之力。(但滯氣未盡。不可遽用。) 炒研糊丸。看病作湯使。名固腸丸。(丹溪) 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氣分受病有鬱者宜用樗皮(瀕湖) 治瘡腫下藥用樗皮以無根水研汁。服二三碗。取利微行為驗。藏器言樗皮有小毒。蓋有所試也。(乾坤生意) 一女子耽飲。多食魚蟹。蓄毒在臟。日夜二三十瀉。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忍。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藥則注泄食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如此期年。垂命待盡。或教服人參散。三劑膿血皆定。常服之遂愈。其方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痛甚。多日不瘥。用樗根白皮一兩。人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服。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羊蒜薤等。(宗 ) 小兒疳痢。用樗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握。炙甘草三寸。豉兩合。 水一升。煮半升。以意服之。枝葉功用皆同。
〔論〕 椿樗一類二種。味俱澀苦。但椿不如樗之甚耳。夫椿樗稟地中寒水之氣。其用止皆能治血中濕熱。病有因熱而濕並者。用椿樗清其熱。熱清而正氣(陽中有陰)複。濕亦隨之以清矣。若概投清熱諸味。則恐愈滋其濕。而正氣愈困。(陰中陽也)熱更鬱於濕中以為痛。而因濕並熱矣。此時欲溫燥。則反助其熱。亦莫能流其濕。惟茲味本燥金以達寒化者。
燥乃濕之對待。而寒化所及。可以使熱亦清矣。蓋金味有澀者。乃陽中之陰欲紓而不得紓。
以對待陰中之陽欲暢而不得暢者。能使陽不陷於陰中。則濁自愈。精自固。痢自止。(固脫之功。全在達陽。而達陽之功。先在收陰。)丹溪於此味。但以除濕為主言之。則亦知其所先耳。時珍強分椿入血分。樗入氣分。不知濕熱為患。皆是病於血分。椿皮樗皮。總以達陽氣為主。而達陽本於收陰。惟樗之收陰者倍於椿。即其達陽者亦倍於椿。用者因其微甚以別椿樗可耳。(凡濕熱証可以風劑燥之者。土之邪氣實。水亦從之以鬱。故以風木勝之。若椿樗所治。乃土之正氣虛。木亦乘其所勝。故以燥金收之。如仍以風木燥之。則土益困矣。) 然此亦治病必責其本之意也。如雖本於濕而熱甚者。則清熱之味倍之。鬱滯甚者。則順利之藥亦倍之。或更以他藥為佐。抑以湯使轉移。豈得執一說而不思所以盡變乎。
附法 樗柏丸。治濕熱痰火濁証。兼治便毒。樗白皮一兩。黃柏三兩。青黛三錢。乾薑三錢。滑石五錢。蛤粉五錢。神曲五錢。痰甚。加南星半夏。為末。神曲糊丸。空心白湯下。
去滑石乾薑。加知母牡蠣。治遺精。此即因熱之微甚以加減者。脾毒腸風。因營衛虛弱。風氣襲之。熱氣乘之。血滲腸間。故大便下血。用臭椿根刮去粗皮焙乾四兩。蒼朮米泔浸焙。
枳殼麩炒。各一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三服。 又結陰丹治腸風臟毒。諸大便血疾。枳殼黃 陳皮(去白)威靈仙荊芥穗何首烏椿根白皮各五錢。為末。
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煎過。放溫送下。此二方即因濕滯之微甚以加味者。 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用椿根白皮訶黎勒各半兩。母丁香三十個。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又方。椿根白皮東南行者。長流水內漂三日。去黃皮。焙為末。每一兩。加木香二錢。粳米飯為丸。每服一錢二分。空心米飲下。即此一証。而或加味以收澀。或加味以升降諸氣。其不同處可參。 女子白帶。椿根白皮滑石等分。為末。粥丸梧子大。每空腹白湯下百丸。 又方。椿根白皮一兩半。乾薑炒黑。白芍炒黑。黃柏炒黑。各二錢。為末。如上法丸服。此即一証。而或加味以利濕和中。或加味以和血清熱。其臨証審處又可參。
脾胃虛寒者。不可用。崩帶屬腎家真陰虛者。忌之。(以其燥故)滯下積氣未盡者。亦不可遽用。(仲淳) 樗根白皮合豬肉熱面頻食。則中滿。蓋經絡壅也。(門) 多服微利人。
〔修事〕 宜入丸散。不入湯煎。(丹溪言亦可煎服。不見有害。) 並刮去粗皮。陰乾。 臨
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葉如桐。其花附干而生。側敷如掌。形若金鳳。枝幹有刺。 刺桐生山谷中。紋理細緊。而性喜拆裂。花繁如火。為夏秋榮觀。(桐譜) 味苦。氣平。氣薄味濃。陰中之陽。入足太陰陽明經。 能行經絡達病所。治腰腳不遂。 血書治中風腰痛臂痛。行痺腳氣攣淋。 海桐皮稟木中之陰氣以生。入血分去風殺蟲。(仲淳瀕湖) 腰膝痛難忍。醫以腎臟風毒攻刺。諸藥莫療。傳信方。用海桐皮二兩。牛膝芎 羌活五加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分。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並淨洗。焙乾。銼。以綿包裹。入無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每早午晚空心。各飲一盞。長令醺醺。效。此方不得添減。禁毒食。紓經湯。治氣血凝滯。經絡不行而臂痛。同白朮當歸赤芍等分服。 同真川〔論〕 海桐皮味苦氣平。苦乃火味。平即金氣。火金合而氣乃化。氣得化則血乃行。 故入血分而透經絡也。其花色如火。乃入血之明征。其性喜拆裂。正繆氏所云陰中之陽。能行經絡。以善其血之達於周身者。能透經絡。自於病所無不至。舉上下內外而胥治之。第所主治。類屬下焦腰腳腿膝。豈其動而欲出。如多刺及喜拆裂之性。反在極陰極沉之所以奏功乎。
繆氏云:凡因風濕濕熱流注下焦腰膝為病。此藥治之。若因陰虛血少火熾而得者。勿服。
〔修治〕 酒浸用。
名金鈴子。產蜀川者佳。三四月開花紅紫。結實如彈。生青熟黃。十二月採之。酸而純苦。氣寒。氣薄味濃。降也。入心肝腎小腸膀胱經。 楝實為陰中之陽。然用之乃從陽入陰。 故得致其陽於陰也。 主治熱厥心痛。上下部腹痛。疝氣。利水道。療蟲痔。 方書多主疝証。次遺精喘。諸逆沖上頭痛。心脅胃脘腰痛。積聚小便數淋。溲血下血。前陰諸疾。齒病。 楝實為下焦氣分藥。(閬風) 解熱散結之劑。(蒿) 臍之上下痛與心暴痛者。均是氣滯與火。楝實酸苦。能湧泄之。(類明) 楝實治陰虛陽厥。如心痛胃脘痛証。又治陰勝陽陷。 如疝証。 同牛膝木瓜橘紅荔枝核杜仲巴戟烏 樹子茴香。治腎虛疝氣。 疝腫痛。有五製四製七製用者。俱見瀕湖綱目。丈夫疝氣。本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楝實百枚。溫湯浸過。去皮。巴豆二百枚。微打破。以面二升。同置銅鐺內。炒至楝實赤色為度。放冷取出。 去核為末。巴面不用。每服三錢。熱酒或醋湯調服。一方。入鹽炒茴香半兩。 腎消膏淋。 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炒〔論〕 楝實稟天之陰氣。得地之苦味。苦應入心。然腎為心火對化。又味從乎氣。故凡苦寒之屬。類入於腎。而楝實獨入心。如東垣所說。(東垣云。入心與小腸。)何哉。緣其味初嘗有酸。後乃純苦。稟苦寒之性。以下行逐熱。實兼木火之原。以導氣達陽。故解熱散結。與諸苦寒之直折降熱者。殊有不同。蓋本木火以致于苦寒。則能引陽而歸之。是以陰氣衰於下。而為熱厥心痛者。非此不除。(如但以為清熱。則苦寒之歸。下者。安能補陰氣之衰耶。)至其為下焦氣分藥。而治疝率多用之。亦此義耳。疝之為患。多在腎肝部分。而受病則惟寒鬱熱之因。寒固腎與膀胱之氣。熱則厥陰相火之氣也。此味根君火之對化。自應入腎。兼木火之氣化。自應徹肝。所謂導氣達陽。而兼解熱散結者也。(徹肝之義。即本木火以致于苦寒之義也。潔古治莖中痛。用生甘草梢。卻加延胡苦楝子。尤妙。又治淋証莖痛引脅者。有參苓琥珀湯。以苦楝為君。內經云。足厥陰循陰器而絡於肝。又足厥陰之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信乎此味為入肝的劑矣。)諸方有同萊菔牽牛斑蝥炒。藉其破堅潰鬱之氣。 以助此味散結之功者。有引以故紙茴香。寒因熱用。直入寒中之熱。以竟此味逐熱之功者。 則其主治。概可睹矣。第疝証或即曰小腸氣。間曰膀胱氣。是以小腸膀胱之氣病。便是疝也。 不知離小腸膀胱以治疝。固無是理。即小腸膀胱以為疝。究有未宜。蓋人身惟是水火二氣。 心腎者水火之匡廓。而小腸膀胱則心腎氣化之府也。使病於疝者。抹卻腎及小腸膀胱。而獨以肝為言。則試思肝之所以能由陰而達陽於天。複由陽而蟠陰於地者。如不藉水火之氣化。 動而不 。若小腸膀胱之用。(手太陽丙火上行。足太陽壬水下行。)將一陰何以為獨使乎。 故曰:離小腸膀胱以治疝。無是理也。若止病於小腸膀胱。而未及病於肝。則治法固別。蓋病於肝者。乃寒水之臟腑。鬱其水中真陽。而肝升之陽鬱。即以病同處於下之脾。卒之寒濕合化。厥陰益不得達。而病於任者愈甚。如東垣所云也。(東垣云。足太陽膀胱之氣逆。上迎手太陽小腸之脈下行。致足厥陰之脈不得伸其任脈。並厥陰之脈逆。如巨川之水。使陽氣下墜。致兩睪腫大。謂之曰疝。大甚則為 也。) 至於小腸膀胱之自為病。或火淫而水虛。 或水泛而火虛。治此者更宜適事為故。豈得漫同於治疝之法耶。總之。楝實之用。所治者疝。而奏功之地在膀胱。其能奏功於膀胱者。又始於小腸。即其三四月已畢。歷夏至冬而後採實。是固本木火之氣。以致於寒水而功乃成耳。夫寒水之氣大鬱。不根木火之元氣以達之開之。而謂疝可療乎。矧外痼之積冷。不從以苦寒。能使木火之氣。浸入於凝寒中以導氣乎。 猶恐其不開。或借巴豆氣以和苦寒而徹陽矣。至東垣謂其入小腸。且先之入心。何也?人身之火。原出水中。水為火之元。心為火之主。楝實本木火之氣以致於寒水。故下之陰虛而陽厥者。用火之主。以歸之。如熱厥心痛是。蓋陽歸於陰。則陰自為陽守也。下之陰翳而陽陷者。用火之主以徹之。如寒鬱熱為疝是。蓋陽徹於陰。則陰自不痼陽矣。其功皆奏於下。而所以歸之徹之者。乃在上。故首言入心。 又按。本木火以致苦寒。則木火入手。不與溫補之味相逆。漸入而致苦寒。則與虛寒之氣驟得溫補者。因有同氣之先導。而溫補乃可以奏功。 如治陽虛於下而遺泄者。用以佐補陽虛。正是此義。知此則陰虛陽虛病於他証者。可以類推而治矣。 脾胃虛寒者。不宜。(仲淳)
〔修事〕 酒浸蒸軟。去皮核。取淨肉晒乾。 或酒煮。或鹽煮。或麩炒。或巴豆炒。 或單炒。或不製。隨証所宜。
苦楝皮根及木皮味苦。氣微寒。有小毒。 主治游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 消渴有蟲。苦楝根取新白皮(日華子言。雄者根赤。有毒。吐瀉殺人。)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飲之。雖困頓。不妨。自後下蟲三四條。類 而色紅。其渴頓止。乃知消渴一証。有蟲耗其津液。
〔辨治〕 雄者根赤。不可用。雌者色白。入藥。 每一兩。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殺毒。若瀉者。以冷粥止之。不瀉者。以熱蔥粥發之。
處處有之。四五月開赭黃花。六七月結黑褐實。作莢如連珠。奇數者為貴。
實(俗呼槐角) 槐實當分為二。實本出莢中。若搗莢作煎者。當言莢。莢中子大如豆。堅而紫色者。為實。其用要皆疏導風熱而已。(衍義) 苦酸鹹寒。氣薄味濃。純陰也。入足厥陰氣分。兼入手足陽明經。 主治潤肝燥。疏導風熱。久服益氣明目。除熱淚。頭腦心胸間熱風煩悶。風眩欲倒。心頭吐涎如醉。漾漾如車船上者。並治口齒風。涼大腸。治五痔瘡 。 苦寒純陰。為涼血要品。 折嫩房角。作湯代茗。主頭風明目補腦。 以子入冬月牛膽中漬之。陰乾百日。每食後吞一枚。久之明目通神。白發返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
花味苦。色黃。氣涼。手足陽明足厥陰血分藥。 主涼大腸。治腸風瀉血。五痔便血血痢。並崩中漏下。又治胃脘卒痛。殺腹臟蛔蟲。 大腸下血。槐花荊芥穗等分。為末。酒服一錢匕。 又方。柏葉三錢。槐花六錢。煎湯。日服。 又方。槐花枳殼等分。炒存性。為末。新汲水服二錢。 血崩不止。槐花三兩。黃芩二兩。為末。每服五錢。酒一碗。銅秤錘一枚。桑柴火燒紅。浸入酒內。調服。忌口。 下血血崩。槐花一兩。棕灰五錢。鹽一錢。水三鐘。煎減半服。
〔論〕 疏風之劑多燥血。涼血之味未必能疏風。何以涼血疏風。槐花實兼擅其用。蓋因氣寒味苦。複有酸鹹。苦鹹應入血分。況導之以酸。而更合於寒。固是入肝涼血之劑。而好古乃以為肝經氣分藥。其義大可參也。周禮四時取火。冬取槐檀。淮南子云。老槐生火。 天元主物簿云。老槐生丹。然則花與實皆曰純陰者。固純乎陰之為用。以成其陽之能化也。 所以涼血熱。即以疏導風熱。風木出地。原乘陰以出而達乎陽者也。不然。槐實之用。何以上至極頂。而能補腦去頭風明目乎。(別錄所言益氣良不謬)第此乃足厥陰正劑。何以涼大腸。曰:乙與庚合。是足厥陰之所首及者。試取涼血諸味相較。則此味不獨乙庚相合。蓋先有金木相媾之義焉。何則。諸陰不至於首。唯厥陰與督脈會於巔。以其陰中有陽也。督為陽氣之元。肺為陽氣之主。風淫為邪。乃陽之戾氣也。如血涼而風靜。是陰中真陽與天氣合和。 所以補腦去頭風明目也。既由木而上媾于金矣。肺大腸固為表裡。其乙庚相合之用。不更為親切乎。 (有因風鬱於胃以為大腸病者。以風升屬乙木。其氣鬱於胃而不得達。則應歸於大腸以為病。蓋乙庚原相合。而足陽明胃與大腸更相上下也。風病則血病。風之鬱者其本。 至血燥以為病者其標。此不宜純用寒劑。以風升之氣。即元氣故耳。)夫肝血熱甚則風生。 迸入腸胃。以此藥對待之。可見其益統歸陽明。而於乙庚之合尤切。蓋陽明燥金也。燥者陰欲達而不即達也。風歸腸胃。則益其燥。在大腸之主津者尤病。(凡風木不得上達。則其不能媾于金者。定反而刑土。以其無所歸也。風病則血燥。血燥則隨風而入腸胃以為病矣。在血熱而化風者亦然。) 甚而燥熱合濕。致傷陰陽之絡以病血溢。惟茲味由純陰以涼血。乃能達其陰而燥平。燥平則陽得合陰以為用。而收令行矣。此腸風瀉血所以奏功歟。故花之用在涼諸血。而下血尤有專功。實結於秋。似得金氣而疏導風熱為勝。以實之苦遜于花。而咸亦少遜。不能不稍為差等也。(如不少異。何以腸風黑散。花實並用。)抑花開於夏。何以涼血較勝。蓋當至陽之化育。而得鐘純陰之性味。正與血之原於水而成於火者合也。且氣味苦平。平亦辛也。統悉斯義。可以知其能矣。 又用以涼血。而卻為氣分藥者。陽出於陰中也。 肝為從陰達陽。乃陰氣首出之臟。而司風木之化者。此樹結實于六七月。時值土金遞旺。能令肝臟血涼。且俾肝氣得所養。所以久服而目明且益氣也。 槐性苦寒。凡虛寒脾胃作瀉。及陰虛血熱而非實熱者。外証雖同。卻不宜服。(仲淳)
〔修治〕 槐實微炒用。 槐花未開時採收。陳久者良。 揀淨。酒浸微炒。若以止血。 須枝氣味苦平。 洗瘡及痔核並陰囊下濕癢。 青枝燒瀝。塗癬。 黑。揩牙去蟲。 八月斷大枝。候生嫩葉。煮汁釀酒。療大風痿痺甚效。 灸痔法。以槐枝濃煎湯。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昔有患痔乘騾。其痔大劇。狀如胡瓜。熱氣如火。至驛。僵仆。用此法灸至三五壯。忽覺熱氣一道入腸中。因大轉瀉。先血後穢。其痛甚楚。瀉後。遂失胡瓜所在。
膠氣味苦寒。 治一切風。化涎。肝臟風筋脈抽掣。急風口噤。四肢不收頑痺。或毒風周身如蟲行。或破傷風口眼偏斜。腰背強硬。 湯散丸煎。或雜諸藥。任用。
出陝西州郡及河陽。其木似檀。枝幹皆青綠。葉細如匙。虛大不光。並無花實。皮上有白點。 味苦。氣寒微。沉也。降也。入足厥陰少陽經。 大戟為之使。惡吳茱萸。 主治風寒濕痺洗洗寒氣。(如冷水澆)洗肝益精。除熱。療目中青翳白膜。去兩目赤腫疼痛。久熱風淚不止。治熱痢下重。下焦虛。療婦人崩帶。作湯浴小兒驚癇風熱。秦皮水浸。即青碧。青入肝。風邪為病。先見於色。當為肝之風藥。
〔論〕 本經秦皮首主風寒濕痺。洗洗寒氣除熱。是所謂除熱者。即其散風寒濕之痺。 不致鬱而為熱也。繼雲療目中青翳白膜。夫東垣論青白翳有曰:陰盛陽虛。則九竅不通。令青白翳見於大 。乃足太陽少陰經中鬱遏。厥陰肝氣。不得上通於目。故青白內阻也。以此相証。則秦皮退熱之功。不專散肝經之風寒濕痺哉。日華子定其用曰洗肝。為能祛寒水之陰以達陽。不致鬱而為熱。得還其敷和之平氣也。故傷寒傳經至厥陰。仲景用此為主藥。可謂得先聖之精詣矣。(傳經之熱。正因寒鬱。)別錄療男子少精。婦人帶下。何以明之。張子和曰: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屬帶脈。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于帶脈之間。 客熱鬱抑。遂致白物淫溢。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綿綿而下也。經曰:帶脈起於季肋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周一身。如束帶然。若是。則帶下之病。焉得不取責於肝乎。
夫衝任督皆本於腎。皆以肝行其化。秦皮達其陰之鬱陽者。即能祛其陽之傷陰者。如帶下之療。在除濕熱。即本經達風寒濕痺之氣。而便以除熱之治也。粗工漫同苦寒之味言其退熱。 豈知本經止言其氣微寒。而甑權又言氣平。不依然敷和之春氣哉。至於男子益精。當思衝任督俱起於腎。俱行化於肝。以默識此味之功矣。經曰:兩神相搏謂之精。兩神者。陰陽二氣也。肝以一陰為獨使。下合於任。上會於督。陰陽之相搏 也。豈其微哉。(肝得行其化。 則陰中之陽。所謂元氣者自盛。氣盛則精盈。修真家亦是此理。)
〔辨治〕 去骨取皮。漬水。水色侵碧。書紙紙面略青者真。
亦名皂角。 一種小如豬牙。一種長而肥濃多脂良。一種長而瘦薄枯燥者。不取。 味辛微鹹。氣溫。有小毒。氣味俱濃。浮而散。陽也。入足厥陰經氣分。及手太陰手足陽明經氣分。 搜肝風。瀉肝氣。通關節。開痰涎。治中風口噤。風邪癇疾。並中暑風。中氣中惡痰厥。鬼魘猝死。(為末吹鼻)急喉痺風。腫塞疼痛。頭風猝痛。腦宣。及風涎眩暈。 痰結(治肺有寒邪。黑痰膠固不可拔。而為喘咳者。)喘咳。(痰嗽咳逆。坐不得臥。為末蜜丸服之。)胸膈痞塞。甚為症癖。更痰逆嘔吐。除風濕腫滿。利二便關格。開胃通肺及大腸氣。(皂莢一嗅隨嚏。若磁石之吸鐵然。其亦肺邪出路耶。)治風癘殺蟲。散瘡腫(和酒煎膏。 貼一切腫毒止痛。)風痺。除死肌疥癬。燒煙熏久痢脫肛。 活人書治陰毒正氣散。用皂莢引入厥陰經也。 皂莢稟木氣而兼火金之性。(仲淳) 皂莢屬金。其味辛。而性燥。金勝木。燥勝風。故入厥陰治風木之病。氣浮而散。吹之導之。則通上下諸竅。(瀕湖)皂莢喜鐵。得鐵即有所生。鐵器遇之而壞。有吸鐵精華之能。然皂為北方色。鐵為五金。水味辛且鹹。子母相生。默相感召如此。(盧不遠)黑龍膏。治九種喉痺。(急喉痺。纏喉風。結喉。 爛煎至一斗半。入人參末半兩。甘草末一兩。煎至五升。去渣。入無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如餳。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溫酒化下一匙。或掃入喉內。取惡涎盡為度。後含甘草片。 按是木本金氣之化。故以化氣從治之。況其味兼鹹。又為液之原。宜乎風壅痰涎諸証。取為首治。用釜煤者。所以活血也。下方用白礬者。分膈下涎也。 稀涎散。治卒中風。昏昏如醉。形體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斯須不治。便危。此証風涎上潮。胸痺不通。急用大皂莢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明礬一兩。為末。每用半錢。重者三字溫水調灌。不大嘔吐。只微微令稀冷涎出一二升。當待惺。惺乃用藥調治。不可便大吐之。恐過劑傷人。 腦宣不止。不蛀皂莢去皮子。蜜炙捶碎。入水。 取濃汁。熬成膏。搐鼻。口內咬定。良久涎出為度。 痰喘咳嗽。長皂莢三條。去皮子。一莢入麻油製巴豆十粒。一莢入蜜製半夏十粒。 一莢入薑汁製杏仁十粒。火炙黃色為末。每用一字。安手心。臨臥以薑汁調服之。神效。 胸中痰結。釣痰膏。用醋煮半夏研末。以皂莢膏和勻。入明礬少許。加柿餅搗膏。丸如彈子。 噙之。 五癇膏。治風癇諸痰。取痰如神。大皂莢半斤。去皮子。以蜜四兩塗上。慢火炙透。 捶碎。以熱水浸一時。 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少許。攤夾綿紙上。晒乾。剪作紙花。每用三四片。入淡漿水一小盞中洗淋。下以筒吹汁入鼻內。待痰涎流盡。吃脂麻餅一個。涎盡即愈。 胸腹脹滿欲令瘦者。豬牙皂角相續量長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搗篩。蜜丸如梧子大。先吃羊肉兩臠。汁三兩口。後以肉汁吞藥十丸。快利為度。覺得力。更服。以利清水即止。瘥後一月。不得食肉及諸油膩。 二便關格。皂莢炙。去皮子。為末。酒麵糊丸。每服皂莢燒煙于桶內。坐上熏之即通。 便毒腫痛。用豬牙皂莢七片。 煨黃。去皮弦。出火毒。為末。空心溫酒服五錢。
〔論〕 皂莢木有不結實者。鑿孔而灌以生鐵。用泥封之。便有莢。是茲木生化之原在金也。夫風木變眚。皆由於不得化氣耳。風木陽也。陽極於上。而不能得陰以化。陽盛則陰從之。故中風喉痺之証。皆痰涎隨風而上湧。癲癇証肝風合於心火。亦痰涎壅伏於包絡。又陽實而陰不化。如風濕之胸腹腫滿。及二便關格。皆風木之化窮也。惟皂莢稟金之辛。歸水之鹹。(色之皂者亦水)使木得金之化氣以趨水。而後木之生氣乃能孕育以無窮。所謂有化乃有生也。(觀其採以九月十月可知)以此對待風木之不得金化。如陽盛而陰上從。及陽實而陰不化者。庶幾可以轉其化氣。裕其生氣耳。視他風劑之以祛散為功。迥乎不侔矣。抑其多主痰涎謂何。曰:肝膽同為津液府。而風升肝膽之氣。固與元氣無二也。風之淫者。陽實而陰虛。大非陰陽合和而化之元氣矣。氣病而液亦病。並後天水穀所化之液。皆乏真氣以化營衛。止聚而為痰涎矣。痰涎之聚。轉病乎氣。而升降之化阻。於是有肺氣壅滯咳嗽上氣者。 有肺胃俱傷氣奔於上。喘咳煩悸。涕唾稠粘者有咳嗽喘悶。胸膈痞塞者。有胸腹結為症癖。 支滿。兩脅搶心疼痛者。有痰逆嘔吐。飲食不下者。有痰厥頭痛。風涎眩暈者。有風癇驚駭。 旋暈潮搐。口吐痰沫。仆地不省者。以上均由氣病以病液。還因液病以病氣。氣之病於液者。 始於肝。液之病乎氣者。歸於肺胃。此味以辛而鹹者。為風木化源。並為水液化源。是先天之氣化也。又辛鹹中有甘。風木又以中土為化源。是後天之氣化也。故隨証而投主劑。佐以皂莢。無不奏功。大抵海藏所謂搜肝風。瀉肝氣。日華所云開胃。瀕湖所云通肺及大腸氣。 三者合而此味乃能以風化合元氣之化也。或曰:此味固治風淫之痰涎矣。至病於風而無與于痰涎。如偏頭風。風狂風搐。並走注如行痺。及大便風秘等証。胥能治之。何也?曰: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夫風木之主在金。而化原則水也。風之淫者。化原虧也。內經運氣。凡有餘不足之病。皆曰資其化源。況化源兼之水土。又何諸風之不靜乎。要知此味。 能就風化轉氣化之用。不徒靜風已也。試觀風涎上逆。功在降之。而久痢脫肛。又能升之。 是豈一靜風之為功乎。氣化行而血化亦宣。即胸腹腫滿大腸風秘等証。亦可以征其血化。至瘡毒腫痛。並癘癬之治。又不必言矣。 皂莢宜於暴病氣實者。孕婦忌服。若類中猝仆。頻用稀涎湧吐。恐津液愈耗。經絡無以榮養。為拘攣偏廢。慎之。(仲淳)
〔辨治〕 九十月採莢陰乾。長莢者疏風氣。如豬牙者治齒取積。俱要肥膩不蛀。 去皮子酥炙。或蜜炙。或絞汁。或燒灰。各依方法。 療風及風痰用。只微煨。不可煨久去其辛味。
皂莢子氣味辛溫。 其仁和血潤腸。治風熱大腸虛秘。其性得濕則滑。滑則燥結自除。 治瘰癧 腫毒瘡癬。 核中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能消腎氣)嚼食治膈痰吞酸。 疏導五臟風熱壅。用子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軟煮熟。糖漬食之。 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淨。以少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棗仁湯下三十丸。大腸虛秘。(風人虛人腳氣人大腸或秘或利。)即用上方。服至百丸。以通為度。 腸風下血。 皂莢子槐實一兩。用粘谷糠炒香。去糠為末。陳粟米飲下一錢。
〔修治〕 揀取圓硬不蛀者。煮熟。剝去硬皮。取向裡白肉兩片。去黃。(消人腎氣) 以銅刀切晒用。
皂木皮根皮氣味辛溫。 治風熱痰氣。殺蟲。 皂莢化痰丸。用皂角木白皮。治勞風。心脾壅滯。 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嗌塞吐逆。不思飲食。或時昏憒。方詳準繩痰飲條。
刺氣味辛溫。 銳利直達病所。治癰腫妒乳。癘風惡瘡。殺蟲。下胎衣。 凡癰疽未破者。 皂刺能開竅。已破者。能引藥達瘡所。乃諸惡瘡癬及癘風要藥。 大風惡疾。雙目昏盲。眉髮自落。鼻梁崩倒。勢不可救。異人傳方。用皂刺 (能出風毒于榮血中) 三斤。燒灰。 蒸一時久。日乾為末。食後。濃煎大黃湯。調一匕飲之。一旬眉髮再生。肌潤目明。 又東加鬱金白牽牛。即丹溪通天再造散。俱雲服後便出黑蟲為驗。(新蟲嘴赤。老蟲嘴黑。)然則此味。誠為癘風要藥矣。產後乳汁不泄結毒者。皂角刺蔓荊子各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溫酒服二錢。 腹內生瘡在腸臟。不可藥治者。取皂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其濃血悉從小便出。不飲酒者。水煎亦可。 瘡腫無頭。皂角刺燒灰。酒服三錢。嚼葵子三五粒。其處如針刺為效。 癰疽已潰。不宜服。
一名沒石子。出波斯國及大食諸番。蟲蝕成孔者入藥。 味苦。氣溫。 主溫中和氣。益血生精。烏髭髮。治腸虛冷痢。陰瘡陰汗陰毒痿。(燒灰用) 脫肛及齒病。小兒疳 冷滑不禁。為固澀精氣要藥。 同蓮鬚女貞南燭枸杞首烏地黃黃精旱蓮草朮人參。能烏鬚髮。 同牡蠣覆盆五味枸杞車前地黃蓮鬚龍骨鹿茸沙苑魚鰾砂仁黃柏。能補益精氣。治夢遺泄精。 血痢不止。沒石子一兩為末。飯丸小豆大。食前。米飲下五十丸。 產後下痢。沒石子一個。燒存性。研末。酒服。熱即用飲下。日二。 小兒冷積瀉。沒石子木香黃連當歸青皮各二錢半。阿魏一分。酒化。入面少許。令勻糊丸。 陰汗。沒石子燒灰。先以湯浴了。布裹灰撲之。甚良。
〔論〕 無食子益陰而收。與肉豆蔻之益氣而收者不同。故血痢及女子產後痢。用之最宜。然氣味苦溫。取其直益陰中之氣。為血生之源。精化之本。(如冷痢及冷滑不禁。因於陰氣之益而得止。即謂之收斂。亦無不可。然究之不以收為功也。)李 言療陰毒痿。夫陽聚為毒。人皆知之。今言痿乃由於陰毒者。以真陰不得行其化。然後 聚而為毒也。經曰:衝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茲味之用。為烏須要藥。蓋于衝任之脈大有脾益。可參於血氣盛血獨盛之義。而知益血生精之應矣。 人身有陽氣陰氣之分。 此味能補陰氣。為益血生精之本。
凡濕熱鬱於腸胃為赤白痢兼積滯多者。弗用。(仲淳)
〔修治〕 用顆小無 米者。弗犯銅鐵。並被火驚。 先取漿水於砂盆中研。焙乾再研。如烏犀色。入藥。
即訶子出波斯。今嶺南廣州亦有之。其木作實似梔子橄欖狀。七八月成熟。實棱只具六路。或多或少者非。肉濃者佳。曝乾收之。益小為勝。 毗黎勒個個毗頭。一種勒圓而文露。 或八路至十二三路。號榔精勒。味澀不堪。為害殊甚。 味澀而苦。微酸有甘。氣溫味濃。苦重。陰也。降也。入肺大腸二經。 主治冷氣心腹脹滿。消痰。(海舶遇大魚放涎滑。數裡船不能通。乃煮此洗其涎滑。尋化為水。其消痰功力可知。)下氣。療上氣喘急。破胸膈結氣。斂肺止久嗽。利咽喉。通津液。療腎氣奔豚。 及大便不通。實大腸。止腸癖久泄。並患痢人肛門急痛。產婦陰痛。(和蠟燒煙熏之。或煎湯熏洗。)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補之。訶子苦重瀉氣。酸輕不能補肺。(東垣) 味苦而性急。肺苦急。急食苦以瀉之。謂降而下走也。故訶子下氣。惟氣實者宜之。氣虛似難輕服。(丹溪)氣虛人宜緩緩煨熟少服。茲物苦澀。雖澀腸。又瀉肺氣故耳。(宗 ) 同烏梅五倍子用。則收斂。同橘皮濃朴用。則下氣。同人參用。則能補肺。治咳嗽。但咳未久者。不可驟用。 同人參肉豆蔻。則實大腸。 得人參。治肺虛受寒喘嗽。得陳皮砂仁。 主冷氣入內。心腹脹滿。及因寒食不下。 得益智。止虛寒小水不禁。 佐樗根白皮。止腸癖瀉血。佐白朮蓮實。止久瀉因於虛寒。 同蛇床五味山萸杜仲續斷。止虛寒帶下。 勞嗽。 (即火鬱嗽)肺氣因火傷極。遂鬱遏脹滿。不得眠一邊。用訶子海浮石瓜蔞杏仁青黛童便浸香附半夏曲等。薑蜜調噙化服。此証必以補陰為主。而取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 下痢赤白久不瘥。轉為白膿。用訶子三枚。兩炮一生。並取皮末之。以沸漿水一合服之效。若只水痢。加甘草末一錢匕。若微有膿血。加三匕。血多亦加三匕。
〔論〕 訶子產於炎土。七八月結實。稟金氣以告成。而金隨從火以為用。故其味初嘗之澀。次苦。苦居勝。又次酸。酸微有甘。夫苦從火化。酸者陽氣之不盡宣。而澀乃陰氣之不盡暢也。昔賢謂血得酸則斂。得苦則澀。是陰持於陽之中不能盡暢而為澀也。訶子之先澀者金。次苦者火。稟金氣而反從火以為用。故其金從火以降。而火又由金以斂。所以同於降瀉。則奏降瀉之功。同於收斂。則致收斂之效。大約具降收之全性。與他藥之擅一長者有異也。 方書於訶子有止用皮者。有止用肉者。其肉先澀次苦。而澀不敵苦。又次酸及甘。乃甚微。是肉之為用。降瀉居多。而瀉中猶有收義。更合於中土之氣而不盡瀉也。其皮澀與苦等。次止有甘。亦甚微。是皮之澀能敵苦。瀉猶未極。又止帶甘。則瀉中尤有緩也。二者須索其味之有異以施治。乃為得之。 再按訶子下逆氣。瀉結氣。通積聚。利咽喉。歷考成方。 如息賁之枳實散。伏梁之半夏散。奔豚之木香檳榔散。便閉之七宣丸。又聲喑之訶子湯。梅核氣之清咽屑。或止同於降瀉。從邪之實者論治。或更同於寒涼之降瀉。從實邪之有熱者論治也。又如胸痞氣滯脅肋刺痛之沉香升降散。胸痺喘息之利膈散。息賁之半夏湯。喘証之蘇杏散。或兼補劑。從虛中有實者論治。或更兼溫補。從虛中有寒者論治也。是其降瀉為功。 豈得畏氣虛而不用乎。至又有用其酸與澀者。義固非與降瀉相戾也。人身肺氣猶天。其職司降。而有降即有收。自飛門至於魄門。皆一氣之所貫。(若有降無收。有收無降。則升降息而氣立孤危矣。) 經故曰魄門亦為五臟使。言臟腑糟粕。固由其瀉。而臟氣升降。亦藉以調。訶子入手太陰陽明。其味始於澀苦。終於酸甘。降與收隨所合而為用。是以丹溪治久嗽劫劑。則同於百藥煎荊芥穗。河間治失音發聲。則同於桔梗木通童便。東垣以止久痢。則同于御米殼乾薑陳皮。寶鑒則合於椿白皮母丁香。其通便閉也。合杏仁麻仁枳殼為二仁丸。協柴胡枳實桃仁大黃木香為七宣丸。繹此不可以識訶子之長技。亦惟我所使歟。總之。用以降瀉。宜於氣實。實者邪氣實。用以收澀。則宜於氣虛。虛者正氣虛。此中後先主輔。惟當適事為故耳。至繆氏致慎於火嗽濕熱痢。立論良是。第丹溪治火嗽久病。有同杏仁青黛海粉皂角膽星而用者。又治濕熱久痢。(地榆丸)有同地榆當歸木香黃連阿膠烏梅而用者。正可推此類以盡變也。又如滑瀉之治。有訶子散以治熱。更有訶子丸以治寒。舉寒熱而皆宜。其故可思矣。再河間治熱滑訶子散。用訶子木香黃連甘草。其云腹痛漸止。瀉下漸少。宜此藥止之。如止之不已。宜因其歸而送之。加濃朴一兩。竭其邪氣也。玩此。則主輔應有合宜之味。 而火嗽凡咳嗽因於肺有實熱滯下。濕熱正盛。法並忌之。(仲淳)
〔修事〕 水泡。面包煨熟去核。或酒浸蒸去核。焙乾。 清痰生用。止瀉煨用。
一名觀音柳。小干弱枝。赤皮。細葉如絲。葉梢帶微赤。凌冬不凋。一年三次作花如蓼色。
枝葉味甘鹹。氣溫。浮而升。陽也。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陰經。 主治消痞。散痧疹毒。解酒毒。利小便。 痧疹熱毒不能出。用為開發升散之神藥。首尾兼資。 同石膏知母薄荷荊芥元參牛蒡子麥冬竹葉連翹黃芩甘草之屬。治斑疹發不出。或雖發。不透。如熱甚毒熾。舌生芒刺。大渴譫語。斑色紫黑者,加入三黃石膏湯內。大效。一切風。不問遠近。用赤檉木葉半斤。荊芥半斤。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瀝五合。新瓶盛之。油紙封。入重湯煮一伏時。每服一小盞。日三服。 腹中痞積。檉柳煎湯。露一夜。五更空心飲。數次。痞自消。
山榆仁也。氣膻者良。 氣味苦辛溫平。 主皮膚肢節中風毒淫淫如蟲行。殺蟲止痛。治積冷氣心腹症痛。婦人子宮風虛。小兒疳瀉冷痢。得訶子豆蔻良。 和豬膽脂。塗熱瘡。和蜜。治濕癬。和 牛酪或馬酪。治一切瘡。 其功長於走腸胃殺諸蟲。消食積。為小兒疳瀉冷痢必資之藥。(仲淳) 脾胃有蟲。食即作痛。面黃無色。以蕪荑二兩和面。炒黃色為末。不拘時。米飲服二錢匕。 疳熱有蟲瘦悴。久服充肥。用蕪荑一兩黃連一兩為末。豬膽汁七枚和入碗內。飯上蒸之。日一次。九蒸後。入麝香五分。湯浸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 結陰下血。蕪荑一兩搗爛。紙壓去油。為末。以雄豬膽汁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甘草湯下。日五服。三日斷根。脾胃氣泄。久患不止。蕪荑五兩搗末。飯丸梧子大。每空心午飯前。陳米飲下三十丸。 腹中鱉瘕。嗜酒者。血入於酒為酒鱉。多氣者。血凝於氣為氣鱉。虛勞痼冷。敗血雜痰為血鱉。搖頭擺尾。如蟲之行。上侵人咽。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隱胸腹。 大則如鱉。小或如錢。治法惟用蕪荑炒煎服之。兼用暖胃益血理中藥。乃可殺之。若徒事雷丸錫灰之類。無益也(直指方) 多服發熱心痛。為辛故也。(孟詵)
〔論〕 蕪荑先百木而青。逗春生之端。當入肝以宣肝用。其味辛。是木以金為主。而得宣之用也。其氣溫。正得春陽之氣也。辛溫更合於苦味。而宣散乃有功。世但知其散風殺蟲。不知從極陰之臟而宣陽。故氣之凝者能散。血之結者皆宣耳。夫脾胃為後天氣血之源。 而以肝為主。仁齋謂治蟲獨取此味。兼之能理氣血者。誠為有見。即其所治婦人子宮風虛。 非亦根於氣血之虛乎。(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然胞宮為之行其化。亦本於厥陰風木之化。氣血虛則胞宮無所藏。而風木亦無所養以行其化也。)
〔辨治〕 當用大者。(小者即榆莢仁)陳久乃良。炒去殼。其氣膻。
即蒲柳。 葉圓闊而尖。枝條短硬。與柳全別。(柳葉狹長。枝條長軟。)
枝葉氣味苦平。 治癰腫。發痘毒。 水楊根治癰腫。故近人用枝葉治痘瘡。 痘瘡數日。 陷頂。漿滯不行。乃氣澀血滯。腠理固密。或風寒外阻而然。用水楊枝葉(無葉用枝)五斤。 流水一大釜。煎湯溫浴之。令暖氣透達。和暢鬱蒸。氣血通徹。良久照見累起有暈絲者。漿行也。若內服。助氣血藥。藉此升之。其效更速。風寒亦不得而阻之矣。如不滿。再浴之。 力弱者。只洗頭面手足。如屢浴不起者。氣血敗矣。不可再浴。始出及癢塌者。皆不可浴。
蘇方國產此木。今人省呼為蘇木。 味甘鹹微辛。性平。降多於升。陽中陰也。入足厥陰。兼入手少陰足陽明經。 主治產後敗血脹悶。或血暈口噤。由於惡露不下。(如由去血多而虛者仍忌)及血氣心腹攪痛。月候不調。療虛勞血癖。氣壅滯。並男女中風口噤不語。治人常常嘔吐者。(恐胃有瘀血也) 破瘡瘍散表裡風氣。(宜與防風同用) 又能破死血。產後血腫脹滿欲死者宜之。(潔古) 稟水土之氣以生。其主治悉由入血行血。辛鹹消散。兼有軟堅潤下之功。(仲淳) 同澤蘭川芎麥冬生地蒲黃人麥童便益母草牛膝黑豆荊芥穗。治產後血暈有效。 同山楂延胡丹皮澤蘭當歸五靈脂赤芍紅花。治產後兒枕作痛。加乳香沒藥。治產後血癖不消。因寒而得者,加炒黑乾薑桂各少許。 同延胡丹皮當歸牛膝地黃芍藥續斷。治婦人月後不調。煎濃汁。加入乳香沒藥血竭自然銅 蟲麻布灰黃荊子等末。量病輕重。調服四五錢。治跌撲損傷如神。 產後氣喘。面黑欲死。乃血入肺也。用蘇木二兩。水二碗。煮一碗。入人參末五錢。隨時加減。名參蘇飲。神效。
〔論〕 蘇木之味。甘多而兼鹹。又有微辛。夫鹹走血。甘入脾。然其質木也。其色赤也。是心之生血。肝之藏血。脾之統血者。莫不具矣。又辛味藉肺金之氣以達血之行。故於血分之用最專。大約欲和血。則少用。欲破血。則多用可也。至謂其散風。乃屬血中之風。 如血暈口噤証。觀於表裡二字。義固可思。 產後惡露已盡。由血虛腹痛者。不宜用。(仲淳)
〔修事〕 去皮節。細銼。和梅枝蒸半日。陰乾用。
氣味苦澀平。 止味衄。破症。治腸風赤白痢。崩中帶下。(俱燒灰存性用)燒黑性澀。
凡失血去多。淤滯已盡者。用之為當。 與亂髮同用。更良。年久敗棕。入藥尤妙。下血不止。棕櫚皮半斤。栝蔞一個。燒灰。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論〕 棕櫚皮用止吐衄。世類以其苦澀為功。夫血溢豈遂以苦澀止。且能止者又何以能破(破症)乎。要知茲木每皮一匝為一節。二旬一採皮。轉複生上。是以化為生。於人身血分之生化。誠有合焉者。又其皮有絲毛。錯縱如織。剝取縷解。於人身血絡之如織而複有條理更相合焉。閱方書主治。於下血尤多。大約能使不歸經絡之血。胥以就理。其功固在苦澀之外矣。夫血臟即風臟。血之不能和而就理者。乃風臟還病於腸胃之由也。如止以苦澀奏功。豈遂能療腸風而得當耶。
凡暴得吐血。瘀滯方動。崩中。惡露未竭。濕熱下痢。腸風初發。帶下方熾。悉不宜遽用。
出巴蜀。(嘉州眉州戎州皆有)而形如豆。故名。有雌雄。緊小者是雌。有棱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峻利。名剛子。(亦書江子)雌者稍緩。(瀕湖) 出戎州者。殼上有縱紋。隱起味辛。氣熱。有大毒。 生猛熟緩。能吐(不去心則嘔)能下。浮中得沉。升中得降。
氣薄味濃。陽中陰也。入手足陽明經。 芫花為之使。畏大黃(同用瀉反緩)黃連蘆筍菰筍醬豉冷水。反牽牛。 主治導氣消積。(胃中無寒積者。弗用。)去臟腑停寒。心腹痛冷。氣血凝。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驚癇。大腹水腫。治生冷硬物所傷。及一切病泄壅滯。
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療喉痺耳聾。去惡肉。通女子月閉爛胎。不利丈夫陰。
若急治為水穀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用。可以通腸。亦可以止瀉。世所不知。(好古) 巴豆得老陽氣化。其性大剛過急。入腹如火。(潔古謂為斬關奪門之將)但可對待陰寒太過。已成堅凝閉塞之象。而陽火消沮。竟如死灰不燃者。下順水性。熱助火氣。一用兩得之矣。若木土金水不及。縱有可下之証。用之則木愈抑而脹。土愈陷而廢。金愈燥而炎。水愈涸而結矣。(盧不遠) 萬物合太陽火氣而生者。皆有毒。巴豆生於盛夏六陽之令。而成於秋金之月。稟火性之急速。及堅金之剛猛。故性有大毒。 仲景三物白湯。治寒結胸懊憹滿悶身無熱者。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用。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二味為末。內巴豆。臼中杵之。白湯和服。強人半錢。弱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耳猝聾閉。巴豆一粒。紙裹。針刺孔通氣。塞之取效。癰疽潰後。腐肉不落。巴豆一味。炒至煙盡。存性。研膏敷上。即拔毒去瘀生新。 急喉痺。同白礬枯過。去巴豆。單用礬。研細。吹入喉。流出熱毒涎。
喉即寬。 二便不通。巴豆連油黃連各半兩。搗作餅子。先滴蔥鹽汁在臍內。安餅子上。灸二七壯。取利為度。 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扎定。火上燒存性。
研末。薑汁和。酒一杯呷服。 寒癖。宿食不消。大便閉塞。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夜。研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二丸。 積滯瀉痢。
腹痛裡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個。同燒存性。研泥溶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黃湯下。間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錢。
附案 一老婦飲病。溏泄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入腹則瀉反甚。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遂用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不利。其瀉遂愈。凡用巴豆治泄痢積滯諸病恆有不瀉而病去者。此藥病相對。配合得宜爾。苟用所不當用。則犯輕用損陰之戒矣。 一女子值暑月夜甚涼。患心痛。從右肋下起至心前歧骨陷處。並兩乳下複連腰背兩膀。俱骨縫脹痛。惟右肋並心疼獨甚。時作嘔惡。初疑涼夜寒邪鬱遏。氣不流暢所致。用散寒行氣藥。不效。又疑寒氣鬱滯。中有鬱火。於前劑加散鬱火藥。亦不效。服加味煮黃丸。乃頓愈。薑黃三錢五分。雄黃三分。去油巴霜八分。去油淨。共為細末。醋糊丸黍米大。虛者七丸。實者十一丸。
薑湯送下。按經云。邪氣盛則實。惟此辛熱之劑。可以導之。前所用藥。雖亦散寒。不能及病也。用薑黃乳香者。寒能傷血故耳。
〔論〕 巴豆樹植于西土。其葉在仲夏時新舊相代。而開花成穗即于斯時。結實作房亦踵其後。蓋稟地氣之金。而受天氣之火極其精專者。其實成熟至七八月漸落。此金化於火。 火終於金。專受炎火之氣。而絕不受寒水之氣者。夫金獨受火氣。而子氣之水絕無與焉。所以偏至之性。洵當有毒也。燥萬物者莫如火。故能潰爛有形。損真陰而竭津液。且火氣之精專者。獨為金用。金司降令。又從于最烈之火。故為斬關奪門之將也。其生用者。存金而去火之毒。可以利水穀道而不傷臟腑。炒用者。從火而製金之銳。可以磨堅結積而不致暴厲。 本經所云蕩練五臟六腑。蓋生用合於蕩。炒用合於練矣。金化於火。直司降令以透下焦。皆其由陽入陰以神老陽之用。仲淳所謂陽中陰入手足陽明者。庶其近之。惟本至陽以破結陰。 非一切寒滯積久閉塞。固非其對待之治也。 此藥沾人肌肉。無不灼爛。試以少許擦膚。須臾泡出。況腸胃柔嫩。下咽則徐徐而走。 能無潰爛之患耶。又何待下後而耗損真陰耶。不得已急証。欲借其開通道路。亦須炒熟壓令油淨。入分許即止。不得多用。(仲淳)
〔修治〕 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人反緩。為其性相畏也。 凡修事。敲碎去油淨。用白絹袋包。甘草水煮。焙乾。或研膏用。 日華子言。凡入丸散炒用。不如去心膜。換水煮五度各一沸。按巴豆之火毒。所畏者水也。今去心膜換水煮。亦止於緩火毒爾。要知炒去煙。止可以去金之暴氣。而火性尚存。金之所畏者火。而巴豆又喜火也。治法宜中的為妙。 有用仁者。用殼者。用油者。 有生用者。 麩巴豆油治中風痰厥氣厥中惡喉痺。 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緊閉。以巴豆研爛。綿紙包。壓取油。作然點燈。吹滅熏鼻中。或用熱煙刺入喉內。即時出涎或惡血。便蘇。 又舌上無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
出漢中金州梁州者最善。益州廣州浙中者次之。五六月。刻木取汁液乾之。即曰干漆。狀如蜂房。但性急易燥。熱則難干。無風陰潤。雖嚴寒亦易燥也。
味辛苦鹹。氣溫。有毒。氣味俱濃。通行腸胃。入肝行血。降也。陽中陰也。 本經主絕傷。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丹溪言其性急而飛補。用之中節則積滯去後。補性內行。)
療五緩六急。風寒濕痺。 諸本草消瘀血痞結。(削年深堅積。破日久凝瘀。)治腰痛。女子疝瘕。經脈不通。利小腸。殺三蟲。 方書於虛勞傳尸。反胃蓄血。心痛胃脘痛。脹滿著痺。拘攣盜汗等証用之。 凡瘀血得之。即化成水。(仲淳) 大抵損傷一証。專從血論。血屬有形。形質受病。為痞結。為絕傷。惟茲味捷入血分而消之。則絕傷自和。絕傷和則筋骨自續。而髓腦自足矣。凡風寒濕痺。多病於血滯。此痿緩痺急所由成也。至於腰痛疝瘕。何一非此味通行經脈之治乎。(仲淳) 同 蟲桃仁當歸紅花蘇木丹皮靈脂延胡牛膝。治腹中瘀血作痛。或產後感寒。惡露未盡。結成痞塊作痛者,加入乾薑澤蘭。 同楝根鶴虱檳榔錫灰薏苡根烏梅龍膽草。能殺腸胃諸蟲。 同牛膝丹皮續斷赤芍桃仁紅花乳香沒藥延胡鱉甲。治女子月閉因於瘀血。臍腹作痛。其畏寒而不發熱口渴者。可加桂。 同 葉半枝蓮生地胡麻荊芥首烏天冬苦參。療紫雲風。 入大黃蟅蟲丸。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肌
為末。米飲服一字至一錢。 女人月水不通。臍下堅如杯。時發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血瘕。(若是肉症。不可治也。)千金方用干漆一斤燒研。生地黃二十斤取汁。和煎。至可丸丸梧子大。每服三丸。空心酒下。
〔論〕 漆之味甚辛而屬金。第其濕者在燥熱則難乾。得陰濕則易乾。似兼乎水火之用。而有得於水為火用。火為水用。以成其氣化者。丹溪謂屬金而有水與火。良不謬也。其治瘀血而破堅積。由積之堅者皆屬陰。不外於血之屬也。夫血原於水而成於火。恃有金為水母。又為火妻。水火合於金。然後水為火用。而血之生機在此。火為水用。而血之化機亦在此。 茲物取其活血。只取其化機之流暢爾。以屬金之物而有水火。火為之夫。水為之用。液之所以化血者在是。故遇燥熱則難乾。火金之化氣俱勝也。如以金水值水。斯化機為之息而易乾矣。(漆遇蟹則化水。可以征其化機之息。蓋蟹固全得其氣於金水者。)要惟茲物得乎化機之全。能化即能生。所以活瘀血。破堅積。而便為補益。不然何以異於破血諸味。而本經且謂其治絕傷續筋骨乎。至於用之必須炒熟者。以其稟火金之兼氣以達水。不能無毒。(火金相搏。則未免有毒。) 炒用所以去毒耳。
繆氏云:瘀血得干漆即化水。其消散之功可知。凡經閉非有瘀血結塊阻塞者。切勿輕餌。
〔修治〕 須搗碎炒熟入藥。不爾損人腸胃。若是濕漆煎乾更好。亦有燒存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