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清 楊時泰

卷十九 果之味部

蜀椒

今歸峽及蜀川陝洛間多種之。四月結子。枝葉間如小豆而圓。無花。皮紫赤色。 八月採實。江淮北土亦有之。不及蜀中者皮濃裡白味烈也。(頌) 味辛而麻。氣溫以熱。稟南方之陽。受西方之陰。(故重蜀產)大熱有毒。氣味俱濃。 陽也。 溫中化。 入右逆。以益命門二十顆者。必有良以蛔丸中用乃為益火丸五十顆止。此除服椒紅補下一斤炒去汗。 飧泄不化及久小泄瀉。小兒瓷器貯之。每〔論〕 蜀椒結實於大火司令時。故其氣熱。然採實必以八月。且其味絕無苦。但辛而麻。 微雲命門於陰何以自下中而脾屬氣怯氣下達曰: 而生丙。 至於火而有水。心行呼吸。 如附子之以致其金必達水火。故而不峻也。

秦椒即俗所謂花椒。主治與蜀椒不甚異。然色黃味短。不及蜀椒。 肺胃素有火熱者。忌之。一切陰虛陽盛諸証。法所咸忌。(仲淳)

〔修治〕 收椒。須用紙包。入瓷器中。再封。勿令見風。蓋專取其氣以補命門也。凡使去椒目蜀椒肉濃皮皺。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謂之目。他椒子雖光黑。亦不似之。則子無光彩矣。 氣味苦辛。有小毒。治水氣。及腎虛耳卒鳴聾。並止氣喘。腎虛耳鳴。用巴豆菖蒲同研細。以聾者。 後乃隨湖)按與椒諒〔修治〕 入藥微炒。

吳茱萸

一種粒大。一種粒小。小者入藥。其色青綠。苦辛大熱。有小毒。氣味俱濃。浮而沉。陽中陰也。入足太陰經血分。少陰厥陰經氣分。 吳治濕毒咳嗽血。著痺譫妄不能食。嘈雜大便不通小便數。痘疹餘毒。耳証蟲。吳萸稟火氣以生。故其言土陰厥上下可代其色即數日蜜丸梧作茱萸至數十不止。七十丸。 一滾。取仁。去皮尖半條。去脂脾泄。老人暖膀胱。水三盞。煎七炮薑等分。 熟布裹熨症

〔論〕 吳萸震坤合見。其色青綠。木皮亦綠。是木為土用者也。三月開花紅紫色。本春木之辛以暢厥陰風所以辛至陰腎降土於濕氣。 陰不得陽如甄便燥或和與交泰升。陽味以奏治濁氣而以致脾患於濕。若血不滯則肝自潤。而脾自燥。此即下氣而除濕血痺之義也。如瀕湖所云吞酸。即方書濕熱之治。有吐酸吞酸者。投咽醋丸。用黃連為君。蒼芩陳茱為輔也。其濕熱滯氣甚者。投參茱丸。用六一散為君。吳萸為佐。合服也。至治虛寒之吞酸。有醋心上攻。止用濃醋煎吳萸湯頓服者。有食已吞酸。將吳萸炮薑等分末服者。蓋是証有濕熱寒濕之殊。惟此味下氣除濕。為其主要如寒濕之治。治其因寒而成濕。濕在寒之後也。濕熱之治。治其因濕而化熱。熱在濕之後也。又此味之治泄瀉。亦有濕熱寒濕之殊。其因濕化熱者。熱在濕之後。故用黃連燥之清之。更以此味行中土之滯。俾濕先化而奏功。至於寒濕泄瀉。類由於元陽虛。正經所謂中氣之濕也。必如吳萸之溫中下氣。乃能偕諸味以回元陽于無何有之鄉爾。 再如疝証。亦有濕熱寒濕之治。其寒類從外受。不專責于元陽之虛也。因寒而陽不得化。陽不化而鬱於寒中。是為寒化濕。而濕因化熱。故丹溪論治。惟宜於通。或疏散。或分利。或針灸。皆通其由外而受之邪也。第外邪固屬病因。實則病於腎中寒水之化不行。致風木鬱於所生之中。而小腹及外腎。凡腎肝部分。見於病者不爽。此所云濕熱。不止於因寒而化濕。 複即導歸召陰第似隨其濕血於氣見氣連芩濕熱不以其陰之。另有氣除血痺熱甚者用用也。) 頭旋眼暈。 萸茴香甘草萸不足以助寒而補其中土又其次則治是六腑受腑或臟。行氣暢血。皆不可少。概不越於下氣除濕血痺之悉之。而餘証可以類推。總之。茲味之用。全取其氣。古氣。至此盡為金用。有如是其烈也歟。化原本於火土。而以謂為陽中陰。惟為陽中之陰。故能分解清濁。經云陰陽氣也。陰陽合而分。分而合。茲物得其元機乃如此。是不亦難齊其運化之功矣。明者其善用之。

繆氏云:陽厥似陰。手足雖逆冷。而口多渴喜飲水。大小便秘結。小便或通亦赤澀短少。 此所小寒〔修治〕 滾湯浸去苦烈汁七次。焙用。 食茱萸 本與吳萸一類二種。但取吳地者入藥。名吳萸耳。食萸顆粒差大。一名 子經久色黃皮黑。 氣味苦辛大熱。有小毒。主治同吳萸。功力少劣。去暴冷腹痛食不消。並治冷痢。一女子于得暢倍加

胡椒

大辛。氣熱。純陽。無毒。氣味俱濃。陽中之陽。入手足陽明經。下氣快膈。主心腹冷痛。霍亂嘔吐。胃口虛寒。冷氣刺痛。宿食不消。大腸寒滑亦可用。(須以他藥佐之。過劑則走氣。)殺一切魚肉鱉蕈毒故食料多用之。去胃中寒痰。食已則吐水。(或寒痰冷積。四體如冰。)甚驗。辛走氣。熱助火。惟宜於腸胃寒濕之病。(瀕湖)噎膈証或因酒得。或因氣得。或因胃火。三陽既結。食必上潮。然亦有食入反出無火之証。又有痰氣鬱結得辛熱暫開之証。不必一例禁予胡椒。(又)心下大痛。(此即胃脘當心而痛。非心痛也。)胡椒五分。 沒營米

〔論〕 胡椒。非椒也。因其辛辣似椒。故得椒名。產於南荒。亦結實於大火司令時。 但與凡陰虛血分有熱。咳嗽吐血。咽乾口渴。熱氣暴沖。目昏口臭。齒浮鼻衄。腸風臟毒。 痔漏常食之〔修治〕 內無皺殼者力大。石槽中研末用。

蓽澄茄

與胡椒一類二種。海南諸番皆有之。蔓生。春開白花。夏結黑實。似梧子微大蒂圓。又一說。向陽者胡椒。向陰者為澄茄。 氣味辛苦。微溫。下氣消食。治一切冷氣痰癖。暖脾胃。止嘔吐噦逆。並霍亂吐瀉腹痛。 及胃愈後。服平胃散三百帖。(一証吐黑水。水中有似綠草者。此肝腎陽虛極。而見木臟之色也。即茲方之治。可參。)傷寒呃逆。日夜不定者。用蓽澄茄良薑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 水六分。煎十沸。入醋少許服之。(此屬寒証。陰盛呃逆也。如屬陽逆。投之則危。須審之。)鼻塞不通。由肺氣上攻而致者。蓽澄茄五錢。薄荷葉三錢。荊芥穗一錢半。為末。蜜丸芡子大。時時含咽。

〔論〕 蓽澄茄療腎氣膀胱冷。少類于蜀椒。治陰逆下氣塞。少類于吳萸。以溫為補。 洵屬夫所觀治鼻塞之蓽澄茄丸。則其歸腎而溫及膀胱也。乃陽出地中。所謂根於極下。際于極上者。 方書用蓽澄茄溫補下氣。如菟絲子丸。治傷勞倦致腎氣虛。並以療腎虛之暴嗽也。如藿香養胃湯。治陽明胃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証。又如育氣湯。治不能食。用以通流百脈。調暢脾元。補中脘。益氣海。祛陰寒。止腹痛。進飲食。此溫補而亦藉其稍助於下氣者也。如沉附湯。治諸逆沖上。氣急甚不能眠臥者。用附子為君。沉香辣桂澄茄補陽而歸之。少借香附助其下行。又如青木香丸。治胸膈噎塞。氣滯不行。嘔噦痰逆。不思飲食。其責效在同於下氣之劑。但借澄茄助故紙以歸腎氣而行之。為諸下氣者之樞也。至於中滿分消之治寒脹。以溫中下寒逆為君。祛痰行氣為臣。佐辛熱以益腎氣。理中氣。卻有升清降濁之味。導其氣之滯。且入連柏於中。以瀉寒不散而鬱化之熱。俾之從辛熱以消。此不專取其溫補。而更藉其下氣者也。更有生津甘露飲。治膈消大渴飲水無度。舌上赤裂。小便數。方中折熱補氣。 用石膏為君。連柏知梔瀉熱補水為臣。歸杏麥翹全蠍白葵花蘭香。和血潤燥為佐。升柴行經。澄茄白蔻木藿反佐以取之。此方治熱用寒。兼入熱劑。前方治寒用溫。兼入寒劑。一皆不舍澄茄。然則此味雖曰溫補。其於氣分。似能行而利之。有妙於寒熱之先者矣。

〔修治〕 去柄及皺皮。酒浸。蒸半日。細杵。

鹽麩子

此樹七月結子。粒如小豆而扁。生青熟微紫。其核淡綠。形狀如腎。核外薄皮上有薄鹽。 滇蜀人採為木鹽。葉上有蟲。結成五倍子。八月採之。 氣味酸鹹。微寒。陰中陰也。主治生津降火。化痰潤肺。滋腎消毒。止痢收汗。治風濕眼病痰。入水之功。所以痰涎盜汗風濕下淚涕唾之証。皆宜用之。(瀕湖)未盡之義。詳五倍子百藥條下。

早採為茶。晚採為茗。種類極多。方宜大異。要皆以味甘不澀。氣芬如蘭。摘於夏為良。其粗惡苦澀品類。服之貽害。 氣味苦甘。微寒。入手足厥陰經。清頭目。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睡。治中風昏憒煎飲。 穢滓。專煩。百節不之氣。味雖苦惟飲食後濃茶治痢。薑助陽。 皆良。(仁齋)按陰。不惟傷陽。而陰亦由其化氣以生棗仁通草蓮子火者。熱毒下痢

〔論〕 海藏謂茶氣寒味苦。入手足厥陰經。夫足厥陰肝。乃由陰中達陽以上升者。手厥陰達陽立孤黃瘦氣乎患則不然暗中損陽不宜飲于酒後〔辨治〕 入藥有名臘茶者。惟建州北苑數處產之。研治作餅。日晒。得火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