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 清 楊時泰 |
〔五穀總論〕經言五穀為養。以麻麥稻黍豆。配肝心脾肺腎。是五穀固養生所資。而非治嘗腎自腎而外。二說互異。且以五臟之病言所宜食。又曰:肝病宜麻。心病宜麥。脾病宜粳米。 肺病宜黃黍。腎病宜大豆。此說固為足據味甘。在谷曰粳米。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色黃味鹹。在谷曰大豆。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潤之。色黑味辛。在谷曰黃黍。 氣味。與五臟合而和者以為養。然五臟各司一養。而還取相劑以救偏。養生者又宜悉于斯義耳
本經胡麻一名巨勝。即今油麻。亦曰脂麻。(俗作芝麻)古者中國只有大麻。其實為 。 漢物味甘氣平。入足太陰兼入足厥陰少陰經。性與茯苓相宜。(隱居)潤養五臟。療虛羸傷中。補新。士良)逐風麻木谷而治風。(一味九蒸九曝。加茅膝當歸地黃續斷桑寄生治似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服久亦能休糧。用巨勝白蜜。等分合服。患白油麻取油。以白者為勝。故名。 味甘。生者。性寒而治疾。炒者。性熱而發病。蒸者。性溫而補人。生主客熱因痰飲成癖〔論〕胡麻種於四月。斬獲於夏末。以火土始終。而油潤脂溢乃爾。是真于至陽之會。 宣耐寒暑。)其黑者。色通於腎。賦天一之專氣。尤能以潤五於治風。歸功益血。其用與他味不同。蓋人身水穀所化之精而後入於脈。其和麻脂潤。已能從征於色乎。蓋其為要藥。義不出麻油炒熟。乘熱壓出油。謂之生油。但可點照。須再煎煉。乃為熟油。可食。不中點)入藥。以烏麻油為上。白麻者次之。(瀕湖) 味甘。微寒。生主天行熱 。腸內結熱。下三焦熱毒氣。通大小腸。治蛔心痛。產婦胞衣生於麻。麻若煎則出火星。 痛消腫之功。(又)麻毒。麻油一碗灌之。入血餘一味熬油煎蔥黑色。趁熱。通手旋塗自消。癰碗。分五次。一日服盡。使毒氣不內攻。預解痘內。柳枝攪稠如蜜。每服二三蜆殼。大人二合。 扁鵲油劑法。直指用麻油童便各半盞。遇時行暄麻油半兩。好蜜一兩。同煎數十沸。溫服即下。
〔論〕麻油之最能解毒者。即為其始終於火土之時。卻宣金水之化氣而脂潤。正以對夫結熱生者。多食發冷疾。脾胃虛寒作瀉者。不宜食。熬熟。治飲食甚美。但須逐日熬用。經宿則麻枯餅此榨出油麻渣也。烏須法。麻枯八兩。鹽花三兩。 以鐵蓋。鹽泥泥之。 赤取細末。日日揩牙三次。揩畢
一名火麻。亦曰黃麻。麻品凡五。黃絡苧 白也。黃葉五歧。絡葉無歧。苧葉圓莖皆剝皮作麻。其 白而有棱。輕虛。可作燭心。(瀕湖)早春種者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種為秋麻仁味甘氣平。性滑利下行。走而不守。入足太陰手陽明經。補中益氣。複血脈。通關潤五臟。去風。久服肥健不老。下氣逐水氣。專利大腸風熱結燥。治血痢。利小便。除療消渴便澀。腳氣腫渴。利女子經脈。(諸本草)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因燥熱而亡津液。 燥者潤之。故脾約丸用麻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海藏)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無己)麻仁粥治風水。腹大腰臍重痛不可轉動。用冬麻子半斤。研碎。 水老人可一升曝同者氣吸吸。口燥熱淋。用大麻仁五數斗。小便赤澀。用秋麻子仁一升汁煮綠豆。空心食極效。 小豆一升煮熟。食日二。
〔論〕麻仁潤燥。本經首謂其補中益氣。是屬何義。爾雅翼云。麥黃種 (有子曰 。 無子化液正其血藥而有故於大腸者。且其所也。)夫大燥金本風木陽而宣至陰熱。不可想化。何以為此從陽化陰正屬腎肝事。婦人〔修治〕極難去殼。取帛包置沸湯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次日日中曝乾
大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故為五穀貴。地暖處亦可春種。至夏而四氣不足。故有毒。(頌)麥性惡濕。久潦即多不熟。(瀕湖) 味甘。氣微寒。入手少陰太陽經。新麥性熱。陳麥平和。(瀕湖) 主養心氣。止虛汗。心病宜食之。除客熱煩渴咽燥。(作湯不許皮坼。坼則性溫。不能消熱煩止白面氣味甘溫。性壅熱。(不能消熱止煩)有微毒。(吞漢椒。食蘿卜。能解。)小動風氣。 陳麥面。水煮食之。無毒。主治養氣補不足。久食實膚體。濃腸胃。水調服。治中暑。及止鼻衄吐血。(諸本草)方書治痰飲喘吐利舌衄頭痛心痛胃脘痛。東南卑濕。春雨多。麥受濕氣窖令人補虛寒以涼。皆入藥尤良代清陽之寒〔麥面總論〕二麥發生於降收之候。值夏氣蕃盛而即告成。是其育質受氣。從少陰而歸至陰一之粗。而非其應之失守而參之中暑一治可見。特西北產者滋益。而東南者階厲耳。
凡人脾胃有濕熱。及小兒食積疳脹。皆不宜服。夏月瘧痢人。更忌之。(仲淳)
浮麥取水淘浮起者。焙用。 味甘鹹。氣寒。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治婦人勞熱。按浮麥全得寒性。故能止汗麥麩與浮麥性同。而止汗之功次之。治行痺盜汗。和面作餅。(即曲也)消穀止痢。手足風濕走氣作痛。用釅醋拌麩皮。炒熱。袋盛熨之。互易。至汗出良。寒濕腳氣。治同。產後虛汗。小麥麩牡蠣等分。為末。以豬肉汁調服二錢。日二服。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腸爛沾漬或小兒暑月出痘瘡。潰爛不能著席臥者。並用夾褥盛麩縫合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麥粉面洗筋後澄出者。俗名小粉。 味甘。氣涼。醋熬成膏。消一切癰腫湯火傷。烏龍膏。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熱攤紙上盡而脫大麥氣味鹹溫。微寒。主消渴。除熱。寬胸下氣。平胃化穀食。療脹滿止瀉。不動風燥熱糊。令〔論〕大小麥雖種獲同時。而小麥卻後於大麥。是則大麥之不動風氣。與無燥熱。勝於小麥而能當少蕎麥味甘酸平。氣微寒。降氣寬腸。煉五臟滓穢。磨積滯。療白濁白帶。脾積泄瀉。治痢疾。用面二錢。沙糖水調。炒服。絞腸痧痛。炒焦蕎面。熱水沖服。食之難消。其有沉積在腸胃者。反藉之消去。(穎)肚腹微微作痛。出即瀉。瀉亦不多。日夜數行者。用蕎麥面一味。 作飲。連食三四次即愈。此可征其煉積滯之功。咳嗽上氣。蕎麥粉四兩。茶末二錢。生蜜二兩。 雞以〔論〕蕎麥始終得金氣之全。金合於火以生化。故葉綠而莖赤。(凡物之生莫不資於風木之霜者之疾脾胃虛寒人食之。則大脫元氣而落須眉。(瀕湖)
即 也。粘者為糯。不粘者為粳。六七月收者為早粳。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滇嶺之粳。性熱。又惟彼土宜之。一種占谷。閩人始從占城國得之。宋時分給諸道為種。故今各處皆有。高低俱可種。其熟最早。六七月收。品類亦多。有赤白二色。與粳大同小異。入藥解熱。以晚粳為良。 氣味甘平。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主治溫中益氣之則仲桃〔論〕粳乃谷稻之總名。有早中晚三收。惟遲粳乘火土之氣以生長。而斬獲于仲秋之後。 其胃氣之旺以告成。宜於充食。為養生首賴。如早粳。金未進氣。而土氣亦不濃。(乘木火之氣以生長。而斬獲于季夏之半。是火氣全而土氣亦司令也。)即晚粳。土氣將退。而火氣更失時。以之劑量治病則可耳。(諸粳屬立夏前種者。穗長而秧茂。遲之立夏後。則大不及。可知凡物之生。必藉木火之氣。而晚粳為火氣失時也。)
淅二泔洗米沉汁也。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故名。 氣味甘寒。主治清熱止煩渴。利小便涼血。吐血不止。陳紅米泔水溫服一鐘。日三次。 衄血
(即糯稻)糯。粘稻也。粳。不粘稻也。本草所謂稻。乃專屬糯。粳之粘者為糯。稷之粘糯米味甘。性溫。主治溫中益氣。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方書喘頭風蠱毒痔。脾病宜食糯。(孫真人)糯米性溫。釀酒則熱。熬餳尤甚。故脾肺虛寒者宜之。(瀕湖)冷瀉者。炒食即止。老人溲數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溫肺暖脾可知。 痘証用之。亦取此義。(又)下痢噤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殼。用薑汁拌濕。再炒為末入秘糯黃川芎各五錢。水一升。煎八合。分服。
〔論〕糯米之用。溫肺暖脾。但熟食粘滯壅氣。炒食止泄健脾。至釀酒則熱。熬飴熱甚。 又糯性粘滯難化。小兒病患最忌。若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者。食之最能發病成積糯米泔氣味甘涼。益氣止煩渴。(任意飲之即定。餘詳一卷水部。)
稷之粘者。與稷一類二種。今俗通呼為黍子。不複呼稷矣。 黍米氣味甘溫。主益氣補中。(別錄)黍者。暑也。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性最粘滯。 其氣〔論〕黍即稷之粘者。其苗似粟而低小。其粒如粟而光滑。有赤白黃黑數種。苗色亦然。 俱其粘滯與糯同性。 而別錄雲益氣補
角曰莢。葉曰藿。莖曰萁。有黑白黃褐青斑數色。黑者名烏豆。可入藥。及作豉充食。黃者作腐榨油造醬。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烏豆。緊小者為雄。入藥尤良。
黑大豆味甘氣平。(平即兼涼)腎之谷也。炒食熱。煮食寒。作豉冷。造醬及生黃卷則平。 器)主治調中下氣。通關脈。療傷中淋露。散五臟結積內寒。沖酒。治陰毒腹痛。逐水脹煮食。治溫毒水腫。下熱氣腫。同桑柴灰煮食。下水鼓腹脹。除胃熱痺。同甘草煮湯飲。 一及產後頭風。又治下痢臍痛。下氣。活血。能解諸毒。牛膽貯之。止消渴。入鹽煮。常時食之腳氣治水消其驗乃子土茯苓銀花血熱覺有餘血直視。或手足五升沃之。經捶破。同沃之。產經丸。治左癱右瘓。 注腳膝。行履艱難。及生黑豆一斤。以斑蝥二十一枚臍二兩。乳香研一兩。沒藥一溫酒下。不拘時。風毒攻心。 水腫。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當從小便出。陰毒傷寒危篤者。黑豆炒沖心。煩悶不識人。以大豆一升。水三豆花粉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黑炙甘草一錢。水一盞。煎汁。時時飲之〔論〕豆有五色。各治五臟。故黑色者為腎之谷。第其味甘。甘屬脾。以色之黑者入腎。 而還用益脾。正以脾腎互為化原也乎。(脾腎合乃為水土合德以立地。水土合德。故黑豆每與地皆成始皆有陰氣。必脾腎之陰合於肺之陰。而陰氣乃得致於陽以行其化。 之氣歸於腎之氣。而陰氣乃得裕諸陽以敦其化。腎為氣原也。茲谷
蓋有合焉者矣。惟陰氣能化陽邪。故除胃中熱痺。及一切熱毒氣化。故五臟結積內寒。及陰毒腹痛。胥能化之。惟本三陰進氣而於三陰。使陰氣之得致於陽者。更歸於陰。故首主調中。中即中則血和。血和則關脈通。夫氣調而血和者。陰得於陽之化也。故可以陽又得於陰之化也。故可以療風。治水則如沖酒逐水脹。煮食療溫腹脹且水有於脾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脹死。服濃朴者。犯之動氣。(瀕湖)
大豆黃卷壬癸日。以井花水浸黑大豆。候芽長五寸。取皮。陰乾用。 氣味甘平。治濕痺筋攣膝痛。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大豆作黃卷。比之區萌而達者。 膜之氣也形。從治酥半兩。 炒。等分先灸風
待老收採。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及淡紅色者。及三青二黃時。 收之僅可供食。不療疾。近用赤黑相間之草實為赤小豆。謬甚。 氣味甘酸平。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主治下水腫。 通膿散鶴膝和鯉入苧乳脈不氣。以袋水之用藥皆濕氣入腹則殺亦驗。又治先血後便。是行水化。即以達血滯也。入紅豆丸。輔丁香胡椒砂仁。治是虛寒補陽。亦藉此味之化也。難產。日久氣乏。赤小豆一升。水九升。 明膠(或用阿膠)一兩。同煎少時。一服五合。三四服即產。胞衣不下。用赤女二七枚。東流水吞服之。按妊娠諸經。輪月養胎。獨手少陰手太陽二輕不居則為月水。有胎則為乳汁。故不在養胎之類也。夫胚胎之兆始。受水精而而成氣。即此可識赤小豆下胎下乳汁。治產難之故矣。
〔論〕赤小豆以夏至後布種。至秋花實。秋將盡而取其老赤者。方可入藥。夫其本三陰進氣至於明性血。血原於金水。而成於木火。 氣告成而乃為火用者。固天氣陽不得陰以行其化。則火之氣或小便不利。及暴痢。甚則濕。其義若此。諸書謂赤氏便謂為腎之心物。水之用藥氣中。如瀕湖謂為心之谷。是物。是指陽得陰以化。而陰即隨化於陽而水用行。故本經首主水如下血腳氣鶴膝風。皆得於心與煩滿通氣。士良所謂縮氣行風。 曰:凡人氣化布而後水化行。 肺不足以至之。即謂之水元不則為熱毒。皆陰不足以化之之而諸熱悉化矣。即斯義以求之其由陰化陽。卻必言其由陽化以其能益水臟之氣化也。氣水為專功哉。)且於心腎為功最譫妄之茯神散。此專治心臟病為行水。亦非於陰水不宜也。 用赤小豆。病已即去。勿過劑。(仲淳)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泄。令人肌瘦身重。(瀕湖)
〔附余論〕上焦以陽為主。陽不得陰無以化。則天氣不下濟而窮于降。和於陰以化。即隨陰化。 屬權宜。惟使金達陰。亦屬權宜水火以調。所謂
氣味甘寒。色綠屬木。通於厥陰陽明。宜連皮用。去皮則少壅氣。皮寒而肉平也消腫下氣。壓熱解毒。 生研絞汁服。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豚。平痰喘及 。有人服附子酒多。 頭升粉氣味甘涼平。解諸熱益氣。解酒食諸毒。治發背癰疽瘡腫。及湯火傷灼。新水調服。治霍亂轉筋。諸藥毒死心頭尚溫者。此更解之。護心散(又名內托散。乳香萬全散)凡有疽疾。 一日內宜連進十餘服。使毒氣外出。方免變証。遲則毒氣內攻。漸生嘔吐。或鼻生瘡菌。不食研嘔逆丹石發當助氣脾胃虛寒滑泄者。忌食之。(仲淳)
花具紫白二色。秋熱便不易生。故名涼衍豆。俗訛為羊眼豆。赤黑斑色者。不入藥。
白扁豆味甘。氣腥香。性平。入足太陰陽明氣分。主治和中下氣。通利三焦。益脾胃。除濕熱。 消暑止瀉痢。蠲膿血。療霍亂。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服取效)硬殼白扁豆。氣性得乎亦調脾胃。(瀕湖)秋成色白。臭味甘芳。有土金水貫連三臟之義。右遷而降。自然暑息熱消白朮能〔論〕扁豆二月下種。歷春夏。至白露後。乃更繁衍。且秋熱便不易生。是其氣歸於金。 而水利者。為土得木火以為體。金患冷人。弗食之。(詵)
〔修治〕取硬殼者。連皮炒熟用。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
葉氣味相同。主霍亂。治霍亂秘法。白扁豆葉一把。同白梅一枚。並仁研爛。新汲水神效。吐利後轉筋。搗白扁豆葉一把。入醋少許。絞汁服。立瘥。
三月下種。五六七月開紫花。如蛾形。結莢微似皂莢。老則收子。大如拇指頭。 氣味甘平。主治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聞鄰家。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此可見下氣歸元之功。(瀕湖)
古者粟為黍稷粱秫之總稱。今之粟。古時但呼為粱。後人又專以粱之細者名粟。(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長粒粗者。為粱。穗小而毛短粒細者。為粟。(又) 粟米即小米。味鹹而淡。氣微寒。主養腎氣。去脾胃中熱。治反胃益氣。益丹田。補虛損。 難化降胃火消化。湯飲不下。用粟米半升。杵粉水丸。梧子大七枚。煮熟。入少鹽云。納醋中吞之。得下便已。〔論〕粟之味鹹而淡。在諸谷中。有水土合德之義。內經言脾宜食鹹。蓋謂脾合於腎之陰。 由胃以歸於腎乎。所云能養腎為勝。以其賦有陽氣。則淡滲胃冷者。不宜多食。(藏器)
粱。即粟也。古者黍稷粱秫總稱粟。漢後始以粱之細者為粟。今俗。但稱粟中之大穗長芒。粒粗而有黃毛紅毛白毛諸品者為粱。
黃粱米氣味甘平。主益氣和中。止瀉。療霍亂下痢。利小便。除煩熱。霍亂煩躁。黃粱米升。水半升。和攪如白粉。頓服。霍亂大渴不止。多飲則殺人。黃粱米五升。水一斗。 三升。稍稍飲之。
青粱米種類中有大而青黑色者。其谷芒多米少。 味甘氣涼。治胃痺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脾虛瀉痢。青粱米半升。神曲一能明〔總論〕黃粱性味甘平。得土之中和氣多。較他谷最益脾胃。青粱稟受金水之氣。其性涼。
秫即粟之粘者。似粟米而小。北人呼為黃糯。 秫米味酸。性熱。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治寒熱。(千金肺瘧方用之)利大腸。(別錄)方宜多食
所在有之。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花。作穗。五六月結實青白色。形如稍長。八月採實。採根無時。今人通以九十月。採其實中仁。 味甘淡。氣微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陰手太陰經。補脾益肺。除濕清熱。下氣和營。 但受苟不肺痿癰膿。涕唾上氣。療脅痛。利腸胃。消水腫。治疝証及熱淋。除乾濕腳氣。久服輕身益氣。入足太陰。能健脾養胃。入手太陰。能清肺利氣。(能)心肺之藥多用之。(頌)肺損咯血水煮足。 痿厥。 仁十傷。吐二升。 麻黃三二兩研熱飲。夏碗。煨熟和〔論〕薏苡春生於平澤。氣本微寒。至夏時又本水土之合德。而結為實。九十月採之。 以火元氣以於胃陽(傷氣肺濕于味歸矣原胃之即其滲利之味以行濕。惟是脾肺腎之氣生。陰陽和而氣行也。)抑除濕而即令脾陰足以和肺之陽。後令肺陰降以下。知此則功用可明。若泛與燥濕健乎。惟其除濕不如二朮之助燥。其清熱益中氣要藥。特味淡力緩。非合群以濟。 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可參金氣為土用之義。薏苡多從天氣以行降令也。又此味功在中氣之濕。獨無受不止於濕。如中氣素虛。則六淫所侵固謂陰虛則無氣也。是非病於中氣之濕大筋 短也。(肝固血臟。而濕熱乃血微寒者。乃清陰之和氣。雖不可以治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弗用。(仲淳)
〔辨治〕咬之粘牙者真。水洗略炒。或以滾水泡濕。同糯米文火炒。米黃去米。清肺熱者。
一名御米。秋種冬生。葉如白豆。三四月抽苔結苞。花開則苞脫。花如仰盞。凡四瓣罌在花中。長一二寸。須蕊裹之。上有蓋。下有蒂。宛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可煮粥和飲食。(故名御米)其殼入藥甚多。而本草不載。知古人未之用也。今園丁蓄罌粟子。每於中秋夜半下種。其苗出土。不逾數日。所云秋種冬生。事未盡然。或地利各殊。故先後不一乎。御米。氣味甘平。性寒。主行風氣。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頌)多食利二便。 動錢殼味酸濕。氣微寒。斂肺澀腸。止瀉痢。(日久腹中無病者)固脫肛。治遺精。久咳。止心治嗽粟殼食而咳臥時白湯下。
〔論〕罌粟秋種冬茁。由金而趨水以生。秉收氣以固脫。故能入腎而治骨病。至於咳嗽滯下用芎肝木乳香盞落散(以粟殼為君)之類是已。就頭風一証。不可推類以盡粟殼之用乎。
凡瀉痢遺精。濕熱方盛。而誤用之。或腹痛不可當。或攻入手足骨節。腫痛不能動。或遍身可不慎哉〔修治〕以水洗潤。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陰乾細切。以米醋拌炒入藥。亦有蜜炒蜜炙者阿芙蓉 相傳為罌粟花之津液。氣味與粟殼同。止痢功勝粟殼。但忌常服。久反無驗。 且傷耗陰液。雖提助精神。而損折人壽。宜切戒之。
小兒痘瘡。行漿時泄瀉不止。用五厘至一分。未有不愈。他藥莫能逮。忌醋。令人腸斷。
諸豆皆可為之。惟黑者入藥。有鹽淡二種。惟江右淡者治病。造淡豉法。六月內。 大豆二三斗。淘淨。水浸一夜。瀝乾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服覆。每三日下看黃衣上遍。(不可太過)取晒簸淨。以水拌乾濕得所。(汁出指間為準)安瓮中。築實。
蓋。濃三寸。密封泥。於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過去火氣。瓮收築封。即成矣。 味苦甘而澀。氣微溫。(非苦溫不能發汗開腠理。治傷寒頭痛寒熱及時氣惡毒也。仲淳) 得醯化複及餘毒。止暴痢血痢。方書治喘哮疼冷。(別錄)物經蒸窨。 別者。取一藥兼療之。凡初覺頭疼。身熱脈一升。綿裹。水三升。煮一升。頓服。 再不汗。加麻黃三兩。(肘後方)春夏之胸中。非宣劑無以除之。如傷寒短氣煩躁。 湯吐之。臟毒下血。用淡豉十文。大蒜二枚安乃止。此藥甚妙。但大蒜九蒸乃佳。以冷齏水丸。每服三十丸。鹽湯下。 喘痰積。天雨便發遇陰氣觸動則發。用淡豆豉一兩。蒸搗如泥。入水送下七丸。甚者九丸。小兒五丸。高枕仰臥。一性亦隨而出。病根永斷矣。服後。忌食熱物。寒熱桂木於舌下咽之。風毒膝攣骨節痛。用豉三五升。九飲。婦人難產。乃兒枕破與敗血裹其子也。以勝金散裹了燒赤。研細。入麝香一錢。為末。取秤錘燒紅淬酒。 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脾氣。消乳食。
〔論〕味鹹入腎。黑大豆為腎之谷。而味卻甘。何也?蓋足三陰同氣於下。水土之合德以立營運。 湖所謂緣脾又為令傷宣之
一名陳倉米。北人多用粟。南人多用粳及 。並水浸蒸晒為之。入倉陳久。氣佳。 味淡鹹酸。其性多涼。炒食則溫。主治養脾胃陰氣。寬中消食。多食易飢。止渴除熱利小便多取般積聚去豆不用。入以黃倉米三升
〔論〕陳廩米氣味俱盡。還歸於淡。淡能滲濕。為五味主。可以養胃氣。且化滯熱。又可以後大故用也。不分行。則氣。始收脫。熱。不
曲有麥面米。造者不一。或小麥連皮。井水淘淨。晒乾。六月六日磨碎。以淘麥水和作塊。楮葉包扎。懸風處七十日。可用矣。面曲造法。三伏時用白面五斤。綠豆五斤。以蓼汁煮爛。辣蓼末五兩。杏仁泥十兩。和踏成餅。楮葉裹。懸風處。候生黃。收之。造白曲法。 用面用糯其各地小麥曲氣味甘溫。麩皮曲涼。入大腸經。(丹溪)調中下氣開胃。療臟腑中風寒。(藏器) 去冷氣。除腸胃中塞。不下食。(吳瑞)主霍亂心膈氣痰逆。除煩破症結。(孟詵)止痢面曲 米曲氣味同前。主消食積酒積糯米積。(研末酒服立愈)余功同小麥曲。方書治脅痛痺。泄瀉滯下。腳氣前陰疾。及耳猝氣閉。
〔論〕曲有麥面米之殊。其性消導。不甚相遠。卻不可以消導之功盡之。蓋天地人物。 不外取五穀第就其逐熱
造法。于六月六日。用面五斤象白虎。蒼耳草自然汁一碗象勾陳。野蓼自然汁一碗象蛇。青蒿自然汁一碗象青龍。杏仁去皮尖五兩及北方河水。象元武。赤小豆煮熟去皮四兩朱雀。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餅。麻葉或楮葉包 如造曲法。待生黃衣。取懸風處。經年用。 味甘辛。氣溫。陽中之陽。入足陽明經。健脾。暖胃。下氣。化水穀。消積滯。除痰逆。 療暑勞身其痞腹梧子大〔論〕神曲用白面象白虎為君。取人身真氣盡統於肺也。用蒼耳汁象勾陳。取戊土屬胃也。 上統而人陽神助凡人脾陰虛。胃火盛者。不宜用。能落胎。孕婦宜少食。(仲淳)
〔修治〕凡用須炒黃以助土氣。陳久者良。
氣味甘溫。消食活血。健脾燥胃。下水穀。治赤白痢。女人血氣痛。及產後惡血不盡擂酒飲之。釀酒。破血行藥勢。殺山嵐瘴氣。治打撲損傷。方書治血鬱蓄血。心痛胃脘痛有治脾胃營血之功。得同氣相求之理。(瀕湖)消食健脾胃。與神曲同。而活血和傷。惟歸紅曲。故治血痢。尤為要藥。(仲淳)得番降香鯪鯉甲沒藥通草。治上部內傷胸膈作痛。或怒傷吐血。和童便服神效。同神。同續斷番降香延胡當歸通蒲黃赤芍。治產後惡露不盡。
〔論〕紅曲本於濕熱之氣所化。因人身營血由液化。漸黃而赤。仿其所自始以造茲曲。
瀕湖氣之而澀用此腳氣杵頭糠味辛甘。氣熱。治噎病。谷殼屬金。糠性則熱。(丹溪)膈氣噎塞。飲食不下。用碓嘴
上細糠。蜜丸彈子大。時時含咽津液。咽喉妨礙如有物。吞吐不利。杵頭糠人參各一錢。石蓮肉炒一錢。水煎服。日三次。
穀芽氣味甘溫。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瀕湖)具生化之性。故為脾胃要藥淳)
麥芽味鹹。氣溫。開胃消食和中。行上焦之滯血。(句本丹溪)消痰飲。破冷氣。除脹滿。 寬腸下氣。腹鳴者用之。(二語潔古)能消一切米面諸果食積。(瀕湖)胃氣虛人。宜服麥芽神同。 運。
人參湯通轉。 重重不宜妄服藥丸。
〔論〕二芽俱能開發胃氣。宣五穀味。第稻稟金氣。而麥稟水氣以升出為開發者。其功較難化。芽性尤未化。須多炒。令其性枯。(士材)脾胃虛墮胎。(仲淳)同白朮諸藥用。則久服無害。(瀕湖)
〔修治〕二芽皆炒黃。杵去皮用。 附錄 盧子由云。稻黍稷麥菽五穀。皆可區萌達 。 者從艮而震。自癸而甲。由終而始。生不然谷府之受開發上焦者。行陽出陰若霧露之駐矣。蓋入。設行氣有少即以成其所自始稷為五穀長。 五為形務也。
糖之硬者曰餳。清者曰飴。小建中用膠飴。用其色類琥珀者。稻秫粟蜀粳秫大麻子枳子黃精白朮。並堪熬造。惟以糯作者入藥。秫粟者次之。近世用谷 麥芽及諸米煎熬而成醫方亦有採用者。(核) 味甘酸。氣大溫。脾經氣分藥。補虛冷。健脾補中。治脾弱不思飲食。潤肺消痰。止渴。 療而毒(貞白作裡教以寒食餳點之湖)
〔論〕陶貞白謂糖與酒皆用 米。而糖以和潤為優。盧子由謂 米作糖。宛似水穀入胃。 醞氣能化以能飴糖屬土而成於火。大發濕中之熱。(丹溪)少用補脾潤沛。過用無益有害。凡中滿吐逆。酒餳糟味甘。氣溫。治反胃吐食。暖脾胃。化飲食。益氣緩中。甘露湯。治反胃嘔吐不止。 胸膈。養脾胃。進飲食。用干糖糟六兩。生薑四兩。同搗作餅。或焙或晒。入炙甘草末二鹽少許。點湯服之。脾胃虛弱。平胃散等分。末一斤。入干糖糟炒二斤半。生薑一斤半棗肉三百個。焙乾為末。逐日點湯服。
又名苦酒。惟米醋入藥。造法。三伏時用倉米一斗。淘淨蒸飯。攤冷 黃。晒簸。水淋淨。別以倉米二斗蒸飯。和勻入瓮。以水淹過。密封暖處。三七日成矣。(瀕湖)
江北造醋。用晚米一斗為飯。青蒿 三日。出黃。每飯一碗。冷水二碗。燒酒曲四兩。入瓮封固。一七後用柳木棍每早攪之。四十九日後。去渣煮熟。其醋不甚釅。初甚苦。故謂苦酒。(門) 味酸苦。氣溫。入厥陰肝經。反蛤肉。主消癰腫諸毒。除症塊堅積。散結氣及心中酸水痰飲諸藥愈黃細故從有麻穿。舌並以投之一
〔論〕醋之用類取於酸收。何又主消癰腫。除症塊。書云。木曰曲直。曲直作酸。以木屬陽欲奮機也義可是經言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故筋攣偏痺。手足屈伸不便者。忌之。又言味過於酸。肝氣以
〔修治〕南方炒米為醋。最釅。入藥須以一分水。半分醋和之。方可。
入藥佐使。專用糯米。以清水白面曲所造為正。以 造者。只是醴。非酒也。酒則用曲。醴則用 。氣味相殊。治療當異。(宗奭)古人造曲。未入諸藥。所以功力和濃。皆勝餘酒力也。味太甘豆酒。曲中亦有既雜。酒不地黃菖蒲枸杞茸羊羔膃肭臍黑或袋盛入酒內。
米酒味苦甘辛。氣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散百邪惡毒氣。節飲。養脾扶肝。通行血脈。養肌膚。行氣壯神。勝寒消愁。御霧露。辟癖癘。博物志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辟惡之效也。能引諸經。不只與附相同。緩用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分。味淡者利小便而速下。(好古)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性熱獨冠群物。人飲多則體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貞白)酒乃濕中發熱。醉賊邪汗。為肺倘非傷心傷目。夜氣收斂。酒以發之。亂多矣。(穎)酒後食芥及辣物。緩人筋痰飲水腫消渴攣痛之疾。一切毒藥。因畏枳 葛花赤豆花綠豆粉者。寒勝熱也。
燒酒
味甘辛。氣大熱。有大毒。主消冷積寒氣。燥濕痰。開鬱結。止水瀉。治霍亂瘧疾噎心腹冷痛。陰毒欲死。殺蟲辟瘴。利小便。堅大便。洗赤目腫痛有效。和水飲之。則抑使行。通調水道。而小便長白。暑月飲之。汗出而膈快身涼。赤目洗之。淚出而腫消赤散。乃從治之方也。有人病赤目。以燒酒入鹽飲之。痛止腫消。蓋燒酒性走。引鹽通行經絡。使鬱結開而邪熱散。亦反治劫劑也。(以上瀕湖)
能散嚴寒。勝於米酒。冬春寒月。用甘菊湯一杯散有所細花故腸食。(以上瀕湖)鹽冷水綠豆粉解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