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清 楊時泰

卷十 毒草部

大黃

出河西山谷及隴西者為勝。益州北部汶山西山者次之。二月卷生黃赤。放葉時四四相當。粗長而濃。宛似羊蹄。莖高三尺許。味酸而脆。三月花黃。五月實黑。八月採根用。根形亦似羊蹄。大者如碗。長二尺許。切片陰乾。理文如錦。質色深紫。(核)

[根] 大苦大寒。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入手足陽明足太陰手足厥陰經血分。 黃芩為之使。 本經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諸本草治諸實熱不通。除腸胃結熱諸病。瀉心下痞滿心腹脹滿。(俱指熱之結於血中者而言)除痰實。利壅滯。行土鬱。調血脈。苦峻下走。治中下焦濕熱諸証。療下以故其性猛利。所至蕩平。略無阻礙。味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用大黃黃芩黃何也?丹溪云。正因少陰經陰氣不足。陽黃泄去亢盛之火。使之和平也。夫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故(無己) 大黃乃血分之藥。病在心之氣不足。而包絡肝脾胃之邪火按之軟者。仲景用大黃黃連瀉心作痞滿。乃寒傷營血。邪氣乘虛問太陰所致為痞滿。又濁氣血分。亦在上脘分野。) 結胸在氣分。則只用小陷胸寒。似得水正化。而炎上作苦素問云。承乃製。製則生化有不行。變生 難。舍同類之苦以入之。不能彰其用矣。 病在五臟。主心腹部位。若腸胃之間。心腹之分。夏氣熱致成症瘕積聚。變生寒熱脹滿者。皆心用不行也。大黃能下赤白。初起可同枳殼檳榔當歸甘草滑石作丸投之。是迎而胃。同鹼及白蘞乳香沒藥陳小粉炒。醋蜜調敷。作癰腫圍藥黃酒蒸八兩。前胡八兩。橘紅四兩。另有青礞石二兩。同焰末二兩。各取末。水發為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百二十丸。溫水吞下。即臥勿動。候藥逐上焦痰滯。次日先惟妊娠水泄忌之。西大黃拌蜜及竹瀝。九蒸九晒。粉糊為丸上二焦有熱痰。因發偏頭風。諸藥不效。目將損者。又治中夜臥即夢遺者。臨臥。以升麻陳皮湯吞三四錢。濕熱去即止頭末半兩。各服三錢。有厥冷者。酒服。無厥冷五心煩。蜜實病於濕熱也。人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結滯則元氣不壯。 大黃一服。堅乃如故。但須審虛實用之。實固可投。即虛火補。蓋其結滯者。非蕩滌之味不能去也。 乾血氣痛。錦紋大一升。熬成膏。(或加香附) 丸芡子大。臥時酒化一丸服。大便利一二行。紅漏自下。 調經仙藥。錄之以見醋煮者不獨治塊也。 濕熱眩暈不可當者。酒炒大黃為末。茶清服二錄此以見大黃之能至於極上也。

〔論〕 大黃號曰將軍。蕩滌腸胃結熱實熱濕熱。至為勁直而駛疾。產河以西者。稟金氣為瘀以其不通) 矣。總之(即三焦互主風寒燥於濕以為病。 如症塊積聚勁疾猛利。由其勝)金為土子而導引化。血乃生。金為水母而致水之用。(水之所用止能泄氣中濕熱。不能寒之味。概以牽牛泄濕焦。斯理猶未遽悉。夫而水土更合德以立地能傷元氣。耗陰血。凡胃寒血虛。並妊娠產後。並弗輕用。(瀕湖) 凡血閉由於血枯。 而不由閉由於少腹痛而不可腳風氣犯。乳〔修治〕 化脾積血塊。多用醋熬成膏。其酒浸煨熟者。寒因熱用也。(潔古) 非借酒力。 浸蒸熟或酒蒸微熟可也。如熱痢初起。 用。然有難執者。如腰腳風氣作末六分。入破頭雞卵中。攪勻蒸

常山

苗名蜀漆。功用相同。 氣味苦辛寒。有毒。 主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劫痰截瘧。逐老痰積飲。散山嵐瘴氣。

蜀漆氣味辛苦。純陽有毒。 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則氣少緩。少用亦不致吐。 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堅痞。瘕聚邪氣。破血。洗去腥。與苦酸同用。導膽邪。(潔古) 嶺南瘴氣。寒熱所感。多在營衛皮肉之間。欲去皮膚毛孔中瘴氣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寶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驗也。(李齋)瘧家痰涎黃水。或停瀦心下。或結 脅間。乃生寒熱。法當用常山吐逐。水在上焦。常山能吐之。水在脅下。常山能破其 而下其水。但須行血藥品佐助之。乃收十全之功。其有純熱發瘧。或蘊熱內實之証。投以常山。大便點火與

蓋無客於助。 秘方。用清和丸如〔論〕 經曰:夏傷於暑。秋為 。瘧。蓋謂暑熱鬱於經絡之內。入秋而束以風寒。陰陽相尤多。 為虛為治暑瘧損庵治於陽而熱已。是大法之不可易者也絡之內。故不能即已。惟開其鬱而行而經絡乃大暢也。至於病在陰分然後作表汗而解。然則以苦甘寒升發。必其前未用。或更傷其胃氣陰得陽之升而出爾。若未至於下陷色。知為暑傷血分。用四物加苦辛寒藥。二日發唇瘡而愈。是後耳。即補胃之劑。又豈得漫投于留邪未動之會乎。 繆氏言確論也。丹溪又曰:若取汗而不得汗。理血而汗不足。必更求切使之離於陰陽而霍然以去。蓋論藥至恰中病情之處。即補益亦常山劫劑。而倚為無上妙品乎。其亦不學之甚矣。或曰:無痰治痰之藥。自有應節而投。如繆氏法治之累效者。又何須是物積飲。形氣充實之病為得耳。 繆氏。入口即吐。其性暴悍可知。最損真氣。故瘧非由於瘴氣。及老痰積飲所致者。弗用〔辨治〕 須細實色黃。形如雞骨者佳。生用令人大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或醋浸煮

商陸根

俗名章柳根。春生苗。高三四尺。葉如羊舌而長。其莖青赤。至柔脆。夏秋開根如蘿卜而長。八九月採之。有赤白二種。 味酸辛。氣平。有毒。(白者苦冷。赤者有毒。)陽中之陰。沉也。降也。其性下行。 專於痺。熨除治喉痺水氣者。 意也。(類明) 小便利。即腫消一夜。晒乾為末或取根雜鯉魚熬湯效。(嘉謨) 赤根膿。或搗爛加鹽。總多取商陸根搗汁。或蒸之。 生商陸根汁一升。杏仁一兩酒下。以利惡物為度。 石濕漏諸癤。

〔論〕 商陸春令生苗。採根於八九月。本陽之氣以至陰。而歸於陰之氣分。用治石水之病陰少之陰癰暴症及陰虛。 故治陽水當繹方而標標之者。 盡化與大戟甘遂異性而同功。胃氣虛弱者。不可用。(瀕湖) 赤者但可貼腫。服之傷人。 利血不〔修治〕 銅刀刮去皮。薄切。東流水浸三日。取出。和綠豆同蒸半日。去豆。晒乾或焙用

甘遂

生西涼者上。汴滄吳者次之。(日華子) 苗似澤漆。莖短小。而葉有汁。其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大如指頭。實重者良。一種草甘遂。乃是蚤休。療體全別。苗亦不同。根皮白色。(蘇恭頌)

[根] 味苦甘。氣大寒。有毒。陰草也。 潔古曰:純陽也。 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主下五水。治大腹(即水蠱) 疝瘕。腹滿(水氣之聚) 面目浮腫。除留飲。去痰水。 利囊腫(仲為痰飲景治末塗腹用甘遂喘脹。 息。大晨熱湯生研為溫酒血室及婦人心風血邪。用遂心丹。甘遂二錢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藥。入豬心內縛定。紙裹煨熟。取末。更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即將豬心煎湯調下。大便下惡物為效。 不下再服。 按以上方。皆就其切於治。標者錄之。若當從緩而治本。必不可嘗試。故不採也。

〔論〕 甘遂氣味苦寒。為陰。乃潔古更曰純陽。何哉。此正先生察物之精。後學詣不至此周身而也。 是已氣所即也繆氏。雖善下水除濕而性陰毒。能耗損真氣。虧竭津液。必察病屬濕熱。有飲有水而元氣〔修事〕 面包煨熟。以去其毒。然後入用。

大戟

近道平澤多有。惟杭產色紫而柔者為上品。江南土大戟次之。春生紅芽。叢高尺許直中空。折之有白漿。葉狹長似柳。稍頭攢密而上。三四月開黃紫花。似杏眼。似細苦皮黃。肉色黃白。

[根] 味苦辛。氣寒。有毒。陰中微陽。瀉肺損真氣。 得棗即不損脾。赤小豆為之使。惡蕷。反甘草。 主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但臟腑隱有細水。皆能導之。下惡血癖塊。 蠱毒毒藥。天行黃病溫瘧。療中風皮膚疼痛吐逆。 隱疹風及風毒腳腫。並日日煮水。熱取愈。(頌) 稟天地陰毒之氣以生。性善下走而入腎肝。逐諸有餘之水。辛則橫走。無所不到。寒而有辛。故能以毒攻毒。治蠱毒瀉毒藥。並散天行黃病及溫瘧。更破惡血癖塊。(仲淳) 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迷竅。而成癲癇。妄言妄見。入於肺則塞竅。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入於經絡則麻痺疼痛。入於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三因方並主控涎丹。治痰之本。 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凝滯而為痰飲。為涎涕。為癖。大戟能瀉臟腑之水濕。 甘遂能行經隧之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爾。(瀕湖) 控涎釣流甘服薑苗蓋疤疳疔〔論〕 潔古謂甘遂純陽。大戟則陰中微陽。夫肝之為臟。乃陰中少陽也。本經大戟兼主歟。 歟。 日華化之中風陰寒善走而下泄。有損真氣。惟水飲留伏中焦。及元氣壯實人患水濕。可一暫施。(仲淳)

〔辨治〕 北方一種綿大戟。皮韌如綿而色白。氣味峻利。弱人誤服吐血。不可不知。 以

芫花

在處有之。莖幹不全類木。亦非草本。高二三尺。正二月舊枝抽苗作花。有紫赤黃白種。三月花落盡。葉乃生。似柳而青。漸濃則轉黑。根皮黃。似桑根。三月採花。必于葉生時。葉生花落。即不堪用。五月採葉。八九月採根。 據圖經。蕘花恐即芫花。說詳綱味辛苦。氣微溫。有小毒。內搜腸胃。外達毛孔。 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主咳逆上氣。 在五花開鬼內于流令徐通〔論〕 芫花春月生苗。其花隨吐。盡春而落。全稟風木之氣。以致其用於水氣。本經首主辛溫氣所不而氣海藏云。水者肺脾腎三經所主。有臟腑十二經部分。上而頭。中而四肢。下而腰腳。外而皮方可用。

〔修治〕 留數年陳久者良。用時以好醋煮十數沸。去醋。水浸一宿。晒乾。如是則毒減。

蓖麻子

夏生苗葉。秋吐細花。隨即結實。 氣味甘辛。有毒熱。 善收吸。開通關竅經絡。治偏風不遂。口眼 邪。失音口噤。及頭風味頗產胞衣剩應。(丹外用累奏摩數次。 經宿而丹田。 右。右不可忍粒。研油取油。作捻去。不爾則上。托入。 可忍。蓖麻仁〔論〕 丹溪謂蓖麻子屬陰。主吸出有形質之滯物。第觀其苗葉盛於夏。穗實結於秋。 得毋臟腑此物搗膏。以筋點于鵝馬六畜舌根下。即不能食。或點肛內。即下血死。其毒可知。 凡服薄腸〔修治〕 蓖麻子無刺者良。有刺者毒。 凡使以鹽湯煮半日。去皮取仁。研用。

蓖麻葉

有毒。 治腳氣風腫不仁。(蒸搗裹之。日二三易。即消。)止鼻衄。(油塗炙熱。 上。大驗。) 千金神草方。專治風濕癱瘓。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或酸疼。 歪斜。並皆神效。取蓖麻子草。秋夏用葉。春冬用子。俱得一二十斤。入木甑。置大鍋上蒸半熟。取起。先將綿布數尺雙摺。浸入蒸葉子湯內。取出乘熱敷患處。卻將熱葉子鋪布上一層。候溫。再換熱葉子一層。如此蒸換。至汗出為度。重者蒸五次。輕者三次。其病即愈。內服疏風活血藥助之。

藜蘆

黎黑色。其蘆有黑皮裹之。故名。根際似蔥。(猶蔥之有須) 俗名蔥管藜蘆。北人謂之須味辛苦。氣寒。有毒。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藥人參沙參紫參丹參苦亦熱生。其一二年飢。採約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三日憨蔥苗。即本草藜蘆也。(子和) 中一齒。濃煎藜蘆湯灌之。少頃噫氣。 如曳鋸。口流涎沫。用蔥管藜蘆二兩。 淬數次。濾淨。將雄豬膽十個取汁。 分。裝瓷罐內。黃蠟封口。每用黃豆大一若牙關緊閉。將口挖開。其痰得出。任熬黃研末。蜜丸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發時結聚如駭。駭不去者。巴豆半兩。去皮心炒。搗每吞一二丸。按藜蘆用專於吐。而巴豆畏藜蘆。後二方猛吐與峻下者。合而入胃。驅痰逐結。 使上下之壅
為末〔論〕 藜蘆氣寒。味辛而苦。發散湧泄。專主吐越風痰。蓋風木以水為母。火為子。 寒者於下風甚氣而大暢子氣。俾風邪之壅而不下者。義取從治以上越之。要非其苦至極。則亦不能取效于俄頃。而幾其必吐也。觀其夏生冬凋。水生者便不入藥。可以思其炎上之性矣。 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吐逆不止。凡有痰飲。或中蠱毒惡氣者。借其空吐上湧之力。 獲〔修治〕 去蘆頭。止剔取根。糯米泔浸一宿。微炒用。不入湯藥。

附子

出犍為山谷及少室。近以蜀道綿州(今屬成都。領縣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領鄉十。惟赤水為多。)龍州者為良。他處雖有。力薄不堪用也。十一月播種。入春生苗。 野艾而澤。葉類地麻而濃。花則瓣紫蕤黃。苞長而圓。實類桑葚。子細且黑。九月採其品凡七。初種之化者為烏頭。少有旁尖。身長而烏。附烏頭而旁生。雖相須實不相曰附子。左右附而偶生者。曰鬲子。種而獨生無附。長三四寸者。曰天雄。附而尖者錐。附而上出者。曰側子。附而散生者。曰漏藍子。皆脈絡連貫。如子附母。而附子故專附名也。凡種一而子六七以上。則皆小種。一而子二三。則稍大。若子特生。則附子之形。以蹲坐正節角少者為上。有節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傷缺風皺者為下。 之色。花白者為上。鐵色者次之。青綠者為下。天雄烏頭天錐。皆以豐實盈握者為勝側子。卑卑不數也。漏藍即雷 所謂木鱉子。日華所謂虎掌。鬲子即烏喙。天錐方書並無此名。功用當相同耳。(核) 氣味大辛大熱。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氣濃味薄。可升可降。浮中沉無所不至。入手厥陰命門虛。 臟冷脾泄。暴瀉脫陽。久冷反胃。久痢休息。寒濕痿痺拘攣。腰脊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更治偏風半身不遂。頭風。腎厥頭痛。(皆因陽虛)又療下血虛寒。癰疽久漏。 全稟地中一點質。 不足摶) 子脈用。 正宜速入。(述) 治濕藥中。宜少加之引經。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烏附是也則拒妙也梔子用聖藥以行參得桂則補藉其同氣以冷病。(得生乾薑桂枝。主傷寒直中陰經。溫中散寒而能出汗。 佐人參肉桂五味。補命門相火不足。回陽有神。 得人參肉桂。治虛人暴寒入腹。痛泄。完穀不化。小水不禁。 得參 芍味陳皮甘草。主癰疽潰去膿血過多。致飲食不進。惡心欲嘔。不生肌肉。亦主久漏冷瘡。

人參芍藥炙草陳皮砂仁。主小兒慢驚。加蓮肉扁豆。治吐瀉不止。 得術桂牛膝木瓜橘皮立止寒疝痛極。 得白朮木瓜石斛萆薢薏苡橘皮茯苓。治風濕麻痺腫痛。及腳氣之無熱証者。得人參橘皮。主久病嘔噦。反胃虛而無熱者。陽虛痺氣。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氣血不行。一身如從水中出。此陽虛陰盛。名曰痺氣。附子丸主之。黑附子川烏(通銼碎炒黃) 官桂。溫酒下。 髓少骨痺身寒。重衣不能熱。腰脊疼不得俯仰。腳冷受熱不遂。此腎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凍栗。故攣急。附子湯主之。黑附子獨活防風各七分。川芎丹參萆薢天麻白朮菖蒲山萸牛膝甘菊各五分。官桂炙草細辛各三分。當歸一錢。黃 七分。枳殼四分。生薑五片再熟子丸搗積為寒痞隔。故水凝而不通。惟服沉附湯。用生附子一個。去皮臍切片。生薑十斤。沉香一錢。

用毒攻一盞氣上滿椒也。 以余每乃效。 久痢休息。熟附子半兩。研末。雞子白二枚搗和。丸梧子大。傾入沸湯。煮數沸。 漉出作兩服。米飲下。 小便虛閉。兩尺脈沉微。用利水藥不效者。虛寒也。附子一個。炮去皮臍。鹽水浸良久。澤瀉一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燈心七莖。煎服愈。 按附子本治陽虛陰盛之証。乃有請更悉之。脫為最急。救冷汗自出。亦系八片。白朮乾薑各一帖。合渣並煎。再蔥白三七根研細。酒熨臍及氣海。勿令氣冷還自蘇。若便放開。必死〔論〕 附子為手少陰三焦命門之劑。所稟辛熱。有合於壬水配丁。由命門而生心。故其效主血陰翳火不足。 陽微。而之陰氣。 於陽虛。 是即消之類。即于建殊強陽。 自散。 浮中沉無不至。其有開關奪將之猛者。原於龍火燔騰無前也。但者。投之禍烈。即水不足而火陽。是混於陽中之陰以論也。 烏頭 其形象烏之頭。此附子之母也。附子頂圓正。烏頭頂歪斜。以此別之。(天雄烏喙側出彰之草主除寒濕。行經散風邪。治諸風痺血風虛。(好古)助陽退陰。功同附子而稍疏。溫脾去風。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風疾即及烏附。若先用氣藥。後用烏附。乃宜。(又) 故氣愈麻。及藥氣盡而正氣行。則麻病愈矣。(守口眼喎斜。語言蹇澀。步履不正。川烏頭去皮臍五滴水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薑汁研化。暖而痊。 風寒濕痺。四肢麻木不遂。生川烏頭末。 所。下薑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仁末烏頭去皮二錢半。五靈脂半兩。為末。豬心血丸梧子大烏山梔各一錢。為末。順流水入薑汁一匙調下。此濕熱鬱。烏頭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留胃中也。 寒疝用大烏頭煎。大烏頭五枚。去臍。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七合。弱者五合。不瘥。明日更服。 天雄 有二種。一是蜀人種附子生出長者。或種附子而盡變成長者。(如種芋形狀不一之類)一是他處草烏頭之類。自生成三寸以上者。入藥須用蜀產。更經釀製。 天雄散寒。為去濕助精陽之藥。(東垣) 補虛寒須用附子。風家多用天雄。取其尖角多熱性皆下焦命若是上是誤認〔總論〕 烏頭即附子之母。何以烏治風。附治寒。按本草冬採為附子。(是烏頭生子已成風木之緩于附痺矣。 其力當火熱。若靡不立斃。 然必面赤乾舌乾。 飲食無味日光。兼夢寐紛紜並盛。中風發熱。血行病屬陰虛。

〔修治〕凡烏附天雄。須用童便浸透。煮過。以殺其毒。並助下行之力。入鹽少許尤好。 乾用以東水薑

草烏頭

處處有之。根苗花實。並與川烏頭相同。惟其根外黑內白。皺而枯燥為異。然毒則甚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 烏喙即偶生兩歧者。今俗呼為兩頭尖。因形而名。其實也。又附子天雄之偶生兩歧者。亦稱烏喙。功亦同於天雄。非此烏頭也。(瀕湖) 氣味苦辛而 。大熱大毒。 主破積聚寒熱。除寒濕痺。咳逆上氣。消胸上痰冷。食不下。 痰。 其通經及損傷塗。未(清〔論〕 草烏頭為至毒之藥。如用以去病。必須沉寒痼冷。足以相當。或寒濕合並。結聚虛則病用此以草烏射罔。非若川烏附子人所栽種加以釀製殺其毒性之比。自非風頑急疾。不可輕投。 有因風癬。誤服草烏而麻痺遂至不救者。可不慎乎。(瀕湖)

〔修治〕 或生用。或炮用。或以烏大豆同煮熟。去其毒用。

半夏

二月生苗。夏至後即枯。五月採根。圓白。秋後則皮。多黑。味辛微苦。氣溫性燥。有毒。氣味俱薄。沉而降。陽中陰。陰中陽也。入足陽明太陰少陽。亦入手少陰經。射干為之。和胃氣。燥脾濕下氣止時氣嘔逆。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消痰滿。開痰結。
(治寒痰更宜)並形寒飲冷傷肺而咳。療痰厥頭痛。痰飲脅痛。眉棱骨痛。並白濁夢遺帶下。胃冷嘔噦為最要。(頌)辛者散也。潤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結氣。除煩嘔。,無己得土金之氣。而兼得乎天之燥氣。故其味辛平苦溫。火金相搏則辛而有毒。辛溫故善散。苦則善下泄。
(仲淳) 半夏去痰。蓋由益脾而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困。困則不能治水。水勝則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薑一兩。半夏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煎。熟時呷之。便已也。
(宗奭) 俗以半夏有毒每取貝母代之。不知貝母肺藥。半夏乃脾胃藥。何得而相代耶。若虛勞吐咯痰血。咽痛喉閉。肺癰肺痿。婦人乳癰。及諸鬱証。此皆貝母為向導。半夏禁用。若由脾胃濕熱生涎。化為粘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口噤言蹇。偏廢僵仆。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
(石山) 內傷飲食以動脾濕者。 宜燥之。半夏之燥是也。
(類明) 凡濕痰鬱於中焦。清陽不升。以致濁陰不降。痞塞填滿。二便阻塞。用升柴二朮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丹溪) 蓋燥濕化痰。上引清氣。清氣升則濁氣自降。鬱結開通。津液四布。濕流燥潤而小便長矣。
(張三錫) 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乾薑。痰痞佐以陳皮白朮。
(潔古) 玉液丸 治中焦痰涎。利咽清頭目。進飲食。半夏泡七次四兩。枯礬一兩。為末。薑汁打糊或煮棗肉和丸。梧子大。 每薑湯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錢。熱痰加寒水石 四兩。老人風痰入腑。熱不識人。及肺熱痰實不利。半夏泡七次焙。硝石半兩。為末。入白面搗勻。水和。丸綠豆大。每薑湯下五十丸。 風痰頭暈。嘔逆目眩。面色青黃。脈弦者。水煮金花丸。用生半夏生南星寒水石各一兩。天麻半兩。雄黃二錢。小麥面三兩。為末。水和成餅。水煮浮起。漉出。搗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極效。 風痰喘逆。兀兀欲吐。眩暈欲倒。半夏一兩。雄黃三錢。為末。薑汁浸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已吐者,加檳榔。
肺熱痰嗽。製半夏栝蔞仁各一兩。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或以栝蔞瓤煮熟丸。
濕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為末。粥糊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心下悸忪。半夏麻黃等分。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
黃膽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半夏生薑各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
有人氣結而死。心下暖。以此少許。入口遂活。 白濁夢遺。有由腎氣閉而一身精氣無所管攝。遂乃妄行者。用半夏一兩。洗十次。切破。同木豬苓二兩。炒黃。出火毒。去豬苓。入 過牡蠣一兩。山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湯下。此與下元虛憊者不同。取半夏有利性。豬苓導水。使腎氣通也。盤腸產。產時子腸先出。產後不收者。以半夏末頻 鼻中則上。

〔論〕 半夏二月生苗。得一陰之氣而枯。生於陽。成於陰。故能引陽氣入於陰。即此可思而歸以茯苓降天之陰氣。半夏發地之陽氣也。)故其燥烈之氣。由火而趨水。以行分水散結醒脾結。 痰。不足多用則瀉脾胃。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潔古) 古人立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就由於胃不由於虛肺參朮。 有似中〔修治〕 圓白者為佳。不厭陳久。 臘月熱水泡洗。置露天。露過又泡。共七次。留久極造曲法 先將半夏湯泡七次。晒乾為末。隨病用諸藥。或煎膏。或絞汁調末為丸。如彈子大。用楮痰。加白治甘一取

天南星

一名虎掌。葉形似之。其根圓白。如老人星。遂稱天南星。然則入藥用根。非葉也出漢中山谷及冤句。安東河北州郡近道亦有之。四月生苗。高尺餘。九月葉殘。取如豆大。漸長如半夏而匾。年久始圓。及寸大如雞卵。周匝生芽。圓如指頂。(又) 氣味苦溫辛烈。有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乃肺經本藥。並入足太陰經。 本經主心痛。 膈金瘡胃溫致星又得風生口噤。 桂附。 切風痰壅西北邊用天南其口自半。入雄
為末。薑膽被驚。 火三十斤末。琥珀菖蒲湯日並湯泡七香附末一蠶七枚肌頭面上生天南星乃貼之〔論〕 南星性味極其辛燥。而主治風。豈取其同氣相求。以從治風燥歟。不盡然也。

夫辛觀金有陰虛陽虛之異。南星所治非陰虛而陽不能化之風。乃陽虛而陰不得化之風。海藏故以補肝風亦瘕。 風靜夫風一則之為病陰虛之陰虛燥痰切禁。(士材) 氣味辛苦大溫。而燥烈與半夏性同。而毒則過之。故亦善墮胎。二〔修治〕 重一兩以上者。氣專力倍。 得防風則不麻。得牛膽則不燥。得火炮則不毒。 治風痰有生用者。須溫湯洗淨。仍以白礬湯。或皂角煎汁。浸三日夜。日日換水。晒乾用。 若桑至牛而此

射干

本經名烏扇。即今扁竹。其葉橫鋪一面。故有烏 鳳翼仙人掌等名。易通卦驗云。冬至射干生。三四月開花。或紫或黃或碧。六出大如萱。(丹溪獨取紫花者)結房四隔。生子極硬取開紫花者。味辛苦。氣平涼。微溫有毒。陽中陰也。入手少陽少陰厥陰經。合入足少陰少陽。樞機之氣分藥也。 主治咳逆上氣。(玉函射干麻黃湯。治咳而上氣。喉中作水雞聲利大腸。消結核。治胃癰便毒。並療瘧母。(有鱉甲煎丸) 射干屬金而有木與火。行厥陰太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丹溪)稟金氣而兼火。其所主治。悉取泄熱散結之功。(仲淳) 藥對云。立春射干木蘭先生。為柴樞象。射干為始生之首。易於興起而為介便毒。取射干三寸與生薑同煎。食前服。利陽氣不下行留結而成。經云。五臟菀熱。癰射干味苦。能通利下行。又消瘀血也。(煎令焦。去渣。每噙棗許取瘥。 喉痺不取汁噙之。引涎出亦妙。又方。用紫蝴立愈。 乳癰初腫。用扁竹根如僵蠶者〔論〕 射干以冬至生。三四月開花結實。七月乃枯。其氣大暢於木火。而告成於金。

丹溪與火火金職在曰氣以者夫其腸瀉雖能降手少陽厥陰相火。泄熱散結消腫病。然無益陰之性。故別錄云。久服令人虛。凡臟寒〔修治〕 米泔浸一宿。晒乾。

白附子

與附子相似。故名。實非附子類也。 其根正如草烏頭之小者。長寸許。乾者味苦而辛微甘。氣大溫。有小毒。純陽。引藥勢上行。 治心痛血痺。諸風冷氣。足弱無力。 痛。行著所治諸証者。同膽星全蠍僵蠶鉤藤天竺黃白檀香牛黃。治小兒急驚。 風痰眩暈。頭痛氣鬱。胸膈不利。 豆大炮去一同〔論〕 東垣謂白附子純陽。引藥勢上行。與海藏補肝風虛之說相合。蓋風之為病。有風淫陽也陽之陽之動。其能予之之所由久而不有必然以達陽耳。又舉於風虛諸乎。

〔修治〕 冷熱灰炮裂用。

澤漆

即貓兒眼睛草。一名綠葉綠花草。又名五鳳草。江湖原澤平陸多有之。柔莖如馬齒莧葉如苜蓿。圓而黃綠。頗似貓睛。莖頭五葉。中抽小莖五枝。每枝開細花。青綠色。複有小葉承之。掐其莖。有白汁粘人。根色白。有硬骨。或以此為大戟苗者誤也。(瀕湖) 大戟莖葉氣味苦辛。微寒。有小毒。 治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利大療痢後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附方 肺咳上氣脈沉者。主澤漆湯。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渣。入半服。

〔論〕 澤漆利水。雖與大戟相類。然大戟泄人。而澤漆更治丈夫陰氣不足。經云。水者陰能不而

茵芋

生泰山川谷。(別錄)好者出彭城。(貞白)今雍州絳州華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莖赤。葉似石榴而短濃。又似石南。四月開細白花。五月結實。三四月七月採莖葉。晒乾用。 氣味苦溫。有毒。 治諸關節風濕痺痛。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風毒拘急攣痛。並一切冷治風芋丸生〔論〕 茵芋治風。主肝腎之損。能補風虛而透關節。即其氣溫。合於味苦。正以瀉為補。

續隨子

即千金子。一名拒冬。又曰聯步。土人稱為半枝蓮。所在皆有。南中尤多。苗與花大戟。初生一莖。葉在莖端。葉複生莖。莖複生葉。轉展疊加。宛如十字。入藥以南產勝。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肺氣水氣。婦人血結月閉。瘀血症瘕 癖。消積聚痰飲。不下食嘔方得中抽相參諸藥不研。蜜氣腫芥湯下。五更服之。當利。至曉自止。後以濃朴湯補之。頻涎積症塊。續隨子三十枚。膩粉二錢。青黛炒一錢。研勻破。以大棗一枚燒熟去皮核同嚼。冷茶送下。半夜後。取〔論〕 續隨子秋種冬長。(故名拒冬)春秀秋實。種於秋而實亦結於秋。是稟金水之專氣。暢溫亦無過多。 先固水之不能雖已化為血者皆不越此義下水最速。而有毒損人。服不可過。(頌)瀉多者。飲以酸漿水。或吃薄粥。即止。(日華子)

〔修治〕 去殼。取色白者。紙包壓去油。取霜用。

野狼牙

所在有之。苗似蛇莓而濃大。深綠色。根黑。若獸之牙。三八月採根。晒乾用。(保出建康及三輔。色白者善。(范計然)氣味苦辛酸寒。有毒。 蕪荑為之使。惡地榆。主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療浮風瘙癢。煎汁洗惡瘡。殺腹臟一切蟲。止赤方書治金瘡出血。小便溺血。 心痛胃脘痛。屬口食寒物於裡者。同附子巴豆人參之類溫利之。

〔論〕 方書治蟲。多言五臟勞熱之傷。夫勞熱之傷。其本固氣虛也。(氣虛者寒也)以故勞瘙瘍痔少陰。氣之損。

石龍芮

有水生陸生兩種。水生者葉光而子圓。陸生者(有大毒)葉毛而子銳。只取水生一種用。 產近水下濕地。高者尺許。其根如薺。其苗三月叢生。圓莖分枝。一枝三葉。葉青而光滑。有三尖。多細缺。四五月開細黃花。結小實。如初生桑葚。青綠色。搓散則子甚細。如(根皮同)味苦酸鹹。氣平。 主治平腎胃氣。補陰氣不足。治失精莖冷。並除心熱燥。 驅風寒濕痺。心腹邪氣。利關節。澤皮膚。方書大菟絲子丸。治腎氣虛損。勞傷諸石龍芮乃平補之藥。其功與枸杞覆盆相埒。(瀕湖)

〔論〕石龍芮補陰氣不足。與枸杞覆盆同功。惟能補陰氣。而無失精莖冷之虛証。以故心熱而

曼陀羅花

曼陀羅。梵言雜色也。生北土。獨莖直上。高四五尺。綠莖碧葉。葉如茄。八月六出如牽牛而大。攢花中折。駢葉外包。朝開夜合。結實圓而有丁拐。中有小子。九月採實。(瀕湖)

花子氣味辛溫。有毒。 治諸風及寒濕腳氣。(煎湯洗之)主驚癇。療脫肛。並入麻藥。 相傳此花笑採釀酒飲。令人笑。舞採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為末怒而狂二錢半〔論〕人之血氣有偏。著於七情以為病者。茲味或能為之轉移。瀕湖所以主驚癇也。

莽草

一名 草。諸家皆謂之草。而本草居木部。今世所用皆木葉。如石南。不作花實。枝硬。乾則謅。(音炒。相擾也。)揉之。其臭如椒。五七月採葉。陰乾用。(宗 頌) 氣味辛苦溫。有毒。主治風頭癰腫。乳癰疝瘕。療風疽疝氣。腫墜凝血。治瘰癧。除濕風。醫家大蒜研誤食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