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 清 楊時泰 |
氣味甘平。生則微涼。味不佳。炙則溫。氣薄味濃。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足太陰厥陰。通入手足十二經。朮苦參干漆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主治和諸藥。(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用之得其平。)補正氣。解諸味及百藥毒。(諸毒遇土則化。甘草為土精。故能化毒。解一切邪氣。)生用瀉心火及諸火熱。(分身梢用)熟用補三焦元氣。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補傷寒瘥後血虛)補脾胃。潤肺。吐肺痿之膿血。消五發之瘡疽(海藏)甘而緩。故能瀉熱而補陽。甘緩善解諸急。故即舒陽以裕陰。所由治諸經急痛。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甘溫能除大熱。(凡陽虛之熱宜甘溫。陰虛之火則宜甘寒。兩者或誤。去之遠矣。東垣用甘溫以緩正氣。養陰血。的為精詣。誤者用以療陰虛血衰。失之遠矣。)
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鹹潤下而斂。甘上行而發。而本草言甘草下氣。何也?蓋甘味入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此緩之之意。小柴胡有柴芩之寒。參半之溫。用甘草和之。建中湯用之以補中而緩脾急。鳳髓丹用之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乃甘補之意。(瀉火義自明)又能引諸藥直至病所。以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海藏)
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古稱大豆汁解百藥毒。試之每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千金)此方亦救中砒毒者。佐黃 防風能運毒走表。為痘疹氣血兩虛者。首尾必資之劑。得白芍則補脾。甲己化土故也。同人參黃 白朮當歸大棗麥冬。加升麻柴胡。為補中益氣藥。專理飢飽勞役。內傷陽氣下陷發熱。同人參乾薑肉桂則溫中。同麥冬蘇子枇杷葉則下氣。同黃連芍藥升麻滑石。解熱毒滯下。同桔梗元參大力子栝蔞根。清利咽喉虛熱。同人參菖蒲益智遠志龍眼肉治健忘。同麥冬石膏知母竹葉。除煩悶燥渴。頭疼解肌。同黃連木通赤芍生地。瀉心經有餘之火。同預知子貫眾。解一切蠱毒。
附方 肺痿吐涎沫頭眩。小便數而不咳者。其人不渴。肺中冷也。甘草乾薑湯溫之。炙草四兩。炮乾薑二兩。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肺痿久嗽。涕唾多。骨節煩悶。寒熱以炙甘草三兩搗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調末一錢服之。
〔論〕 甘草獨以甘擅名。別錄謂其為九土之精。能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千二百般草木毒。是一和足以概眾美矣。第就和之中。其功有緩。而緩之中。其功又有瀉。就緩瀉之中。 其功更有補也。東垣云。脾胃不足而心火乘脾。火性苦急。賴此緩之。此火非可以苦寒瀉。即以甘平而和緩者瀉之。(後天陽氣之原出於胃。雖土以火為母。而心火更以土為化原。脾胃虛則心火之化原絕。故母反索救於子以乘脾也。心火乘脾。陽不能生陰而反厲陰。惟甘溫能緩正氣。即以養陰血。是又可通於養心血之義矣。)一炙則為甘溫。即以補陽之不足矣。
梢生者治胸中積熱。去莖中痛。加酒煮元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用於下焦宜梢子者。 緣概用恐太緩。不能達也。
頭生者能行足厥陰陽明污濁血。消腫導毒。(丹溪)宜入吐藥。(瀕湖)
繆氏云:中滿者忌之。嘔家酒家諸濕腫滿及脹滿。咸不宜服。諸解利藥中。宜少用。恐緩而少效。即補藥中。亦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脾虛者固宜用之。若脾胃氣有餘。與痢疾初起。皆不可用。(嵩)
〔修治〕 大至徑寸而結緊。橫有斷紋者佳。炙者用長流水蘸濕頻烤至熟。刮去赤皮。
本出蜀郡漢中。今惟白水原州華原山谷者最勝。宜寧二州者亦佳。八月採根。長二三尺。緊實若箭干。皮色黃褐。折之柔韌如綿。肉理中黃外白。嚼之甘美可口。若堅脆味苦者。即苜蓿根也。勿誤用。(別說出綿上者為良。蓋以地產言也。若以柔韌為綿。則偽者亦柔韌。但當以堅脆而味苦者為別耳。)木 草形類真相似。只是生時葉短根黃耳。(之頤) 味甘。氣微溫。氣濃于味。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太陰氣分。又入手少陽足少陰命門。兼入手陽明經。茯苓為之使。惡龜甲白蘚皮。甘溫純陽。主益肺氣。溫分肉。實皮毛間腠理虛。大補表之元氣虛弱。通和陽氣。利陰氣。泄火邪。能活血脈生血。助胃氣。(治脾胃虛弱。脈弦。血脈不行。羸瘦腹痛。)益三焦元陽。補五臟諸虛不足。丈夫虛損羸瘦。 短氣虛喘。腎衰耳聾。瀉久腸風。老人氣虛腸 。更治虛煩肌熱。虛勞自汗盜汗。若表虛有邪。發汗不出。服之自汗。並內托陰疽。排膿止痛。長肉生肌。為瘡家聖藥。又治女子月候不勻。血崩帶下。胎前產後氣耗血虛。療小兒百病。方書。治消癉。中風著痺攣痿。鶴膝風。 腳氣振眩暈。驚悸痞厥惡寒。往來寒熱。發熱。破傷風不能食。滯下。赤白濁淋。小便不通。遺精。疝。黃耆獨莖叢生。作葉扶疏。百本戴在首。如衛氣出目行頭。(衛出下焦。其行始於睛明穴。)自上而下。從外而內。百骸百脈。咸衛外而固矣。其行可久可速。能知衛氣出入之道路。便能了知黃耆之功用矣。(盧不遠)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蓋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 則益氣也。(東垣)其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及膚痛。是皮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是裡藥。乃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好古)參 俱益虛損。但人參惟補元氣調中。黃耆兼補衛氣實表。如共劑而用。須別主輔。凡內傷脾胃。發熱惡寒。怠惰嗜臥。嘔吐泄瀉。及脹滿痞塞。形羸力乏。脈微神短。參為君 為臣。若表虛而自汗盜汗。漸至亡陽。諸潰瘍多耗膿血。 嬰兒痘疹防風能製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助真氣以周於身。亦有治風之功。)乃相畏而相使也。唐柳太後病風不能言。脈沉口噤。許允宗製黃耆防風湯數斛。于床下蒸之。藥入腠理。 周時而瘥。凡小兒脾胃伏火。勞役不足而成慢驚。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脾土中。以甘寒瀉火。以酸涼補金。使金旺火衰。風木自平。用黃耆湯。炙黃耆二錢。人參一錢。 炙草五分發熱之要劑。同生熟地黃芩連柏當歸。加棗仁炒研。為治陰虛盜汗之正法。本方去三黃。加人參五味棗仁。治表虛自汗。同桂枝白芍防風炙草。能實表。治表虛畏風。傷風自汗。與茅術生地等分。黃柏牛膝減半。作丸。治積年濕毒 瘡。百藥不效。一同白芷白芨甘草銀花皂角刺。排膿止痛。同人參甘草。為除躁熱肌熱之聖藥。又治天行痘瘡陽虛無熱証。
附方 小便不通。綿 二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小兒減半。氣虛白濁。黃耆鹽炒五錢。茯苓服三錢。用大麻子一合研爛。以水濾漿。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調藥。空心服。甚者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咳嗽膿血咽乾。乃虛中有熱。不可服涼藥。以好黃耆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點湯服。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黃耆川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
〔論〕 黃耆甘溫。稟中土之氣味。花至七月開。而根以八月採。中黃外白。是由脾胃以至其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又曰: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又曰: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然則胃為後天生氣之原。而臟腑之所以受氣者。皆統於主氣之肺。肺之所以主氣者。本於息之往來。而其所由以息往來。又本於水火升降貫心脈而行呼吸也。肺司衛氣之行。而其氣更原於腎。經曰: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嘗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衛出下焦。乃足太陽膀胱。膀胱屬腎。而肺之以息往來者。又根於腎。)
又曰:少陽(三焦也)屬腎。腎上連肺。是則衛氣之布。皆司於肺者。豈不合於三焦之氣。而本於腎中之命門乎。夫三焦為元氣之別使。經嘗言之。然非主氣之肺統之。則無以神三焦為使之氣化。俾氣之自下而上者。複自上而下。自內而外者。複自外而內。經固謂三焦屬腎。腎上連肺也。是則黃耆之補氣。原合胃與三焦。以為周身之利益矣。第陽氣衛外而為固。而潔古乃推其化血生血豈衛外之陽反能生陰哉。不知雲霧不精。則白露不降。惟分肉腠理之間。可以征元氣之充與否。若分肉腠理一有不充。即是膻中之氣化不足。而雲霧不精也。真陽不充。則陰氣何以滋。陰氣不滋。而陽氣何以四布乎。試就其益衛而即能生血者參之。可知血固液所化。液即氣所化也。(經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又曰: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乃大盛。經脈盛則並納于衛任而為海。)營氣之化。根於衛氣之充。不可識 之益表氣。通陽和。即以滋營而和經。俾藏於衛任。達之命門。以歸元陽而療諸虛乎。(世止言黃耆補氣。詎知化血生血。乃所以竟其氣之用耳。即東垣所云瀉陰火。是指內傷陽氣下陷而為虛熱。非陰分相火之火也。亦是由氣化血之義。然則用 不可但執補氣之說。而必究其功用之精微矣。)
試更以陰生陽。陽化陰。分合之義言之。經曰: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是則合腎與脾以上於肺者肝也。合心與胃以至於肝者肺也。肝得乎水中之火。故為陰中之少陽而主升。如水不足。是本先撥也。即水中之火鬱亦病乎升之機而氣病者也。肺得乎火中之水。故為陽中之少陰而主降。如火不足。是本先撥也。即火中之水鬱亦病乎降之機而氣病者也。若脾固以水為體。以火為用。坎中之離。借風木以上交。故脾能化氣於上。而胃為表以達之。胃則以火為體。以水為用。離中之坎。借燥金以下交。故胃能化血以下。而脾為裡以統之。夫肝挾腎與脾以至於肺者。因肺為腎之母也。肺挾心與胃以至於肝者。因肝為心之母也。若脾與胃。執升降之樞。以為子母之權輿者也。故上而至天。下而際地焉。黃之功。正有體立而用以行者。蓋陽中太陽合於陽中之少陰。使陽得化陰而隨陰以降。此其所以自上而下自外而內也。知此則別錄益氣。更曰利陰氣。甄權所主虛喘腎衰耳聾。皆可明其功矣。總之。黃耆補肺而利陰。不治陽有餘而陰不足之病。乃治陽不足而陰亦不利之病。觀方書所治。固主益氣。然於血分多有功。津液汗溺為病。需之不少。則以肺陽裕而陰生。肺陰降而陽隨。為自上而下自外而內之權輿焉。又本經首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此由氣及血。以至於分肉也。至大風癩疾。並婦人子臟風邪。皆緣陰氣虛以為風也。他如逐五臟間惡血。破症癖瘰癧癭贅。治腸風血崩帶下。其由陽及陰之功。種種明著矣。人身天氣。由化而生。(與地氣由生而化者不同)如肺陰下降而生血。其 變化之地在膻中。(膻中固肺所治)中焦之營血。此為橐龠。能使胃陽不亢。而氣得下行者。非肺之力歟。知肺之力。則知之功用矣。抑經曰衛出下焦。然則黃耆益衛氣。其自上而下者。必先自下而上也。其自外而內者。必先自內而外也。潔古謂 為足太陽發表藥。緣衛氣由足太陽而達之天表也。試參虛損有膀胱熱而尿血不止者。入黃耆于蒲黃丸中以補下焦之衛。而後清熱如地麥輩。始得奏功。蓋不止用 以補虛。固藉其升陽以達表。然後水腑之熱可除也。明於陽氣下陷之義。則知陽不得正其治於上。陰即不能順其化於下矣。
繆氏曰:凡氣實內塞。胸膈閉悶。腸胃有積滯。及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其陽盛陰虛。或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修治〕 去頭。刮皮。治癰疽。生用。治肺氣虛。蜜炙用。治下虛。鹽水或蒸或炒用。
春秋運斗經。搖光星散而為人參。故名神草。人參贊。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 樹相尋。(多生於深山背陰近 樹下濕潤處)春生苗。三四月有花。(細小如粟。 絲。紫白色。)秋後結子。(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採根於秋冬則堅實。春夏虛軟。昔多用潞州上黨紫團參。產於紫團山。紫色稍扁。又百濟參白堅且圓。名曰條參。(俗名羊角參)遼東參黃潤。纖長有須。(俗名黃參)獨勝。高麗參近紫。體虛。新羅參亞黃味薄。肖人形者神。其類雞腿者力洪。(嘉謨)今所用者皆是遼參。其高麗百濟新羅三國皆屬于朝鮮。其參猶來中國互市。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去皮者堅白如粉。偽作者皆採沙參薺 桔梗根亂之。但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薺 體虛無心。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其他作偽者不少。須詳審之。(瀕湖) 根味甘微苦。氣微寒微溫。(微寒者春之寒也。微溫者亦春之溫也。神農直指所稟曰微寒。別錄兼言功用。又曰微溫。寒溫雖別。言微則一也。)生用氣涼。熟用氣溫。味甘補陽。微苦補陰。苦甘溫合。則又補陽中之陰。陰中之陽。(氣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本乎地。氣味生成。陰陽之造化也。涼者高秋清肅之氣。天之陰也。其性降。溫者陽春生發之氣。天之陽也。其性升。甘者濕土化成之味。地之陽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陰也。其性沉。)氣味俱薄。(氣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熱降。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參涼薄之氣以瀉火補土。是純用其氣也。脾虛肺怯之病。則宜熟參甘溫之味以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味也。)入手太陰肺經。(人參益元氣。肺脾先受之。以入五臟。五臟俱入。則諸虛皆補。其功效難以數例定也。且有患証同而可補不可補迥殊。又一証而前不可補後複可補。更難定何証必用參也。惟當熟參諸論而變化之。以盡其功。)主治補五臟。(其生處背陽向陰。當入五臟。以類相從也。人身衛氣。日行於陽道則寤。夜入於五臟則寐。凡病劇張皇。不能假寐者。人參入口便得安寢。此即入臟養陰之明征。)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開心益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腎藏精與志。脾藏意與智。心腎虛則精神不安。 肝肺虛則魂魄不定矣。驚悸為心脾二經病。心脾之氣強。則心竅通利。能思而智益深矣。) 久服輕身延年(本經)調中保中守神。治脾胃陽氣不足。開胃氣。主肺氣虛促。短氣少氣。 補中緩中。通血脈。能回陽氣於垂絕。卻虛邪于俄頃。(煉膏服。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凡病後虛氣。及肺虛咳嗽者宜之。若氣虛有火。合天門冬膏對服。)療五勞七傷虛損。腸胃中冷氣。心腹鼓痛。胸膈逆滿。痰弱嘔噦。消胸中痰。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諸本草)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諸氣故也。仲景法。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利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古人血脫益氣。故補氣用人參。 血虛者亦須用之。(東垣)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雖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佐使引之。(海藏)用黃柏佐人參。(東垣)治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者。合麥味為生脈散。(孫真人方)治夏月熱傷元氣。致汗大泄。欲成痿厥者。此皆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經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蓋人身之真陽。由陰中以上升。此地氣上為云。陽之升者。即陰之升也。真陰由陽中以降。此天氣下為雨。陰之降者。即陽之降也。五臟屬陰。乃曰補五臟之陽者。蓋補陰中之陽也。真陽由陰而升。真陰由陽而降。然後地天交而營衛乃大通。以奉生身。人參陽中含陰。正合於陽中之陰以交於陰中之陽而大益真元。故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而補天元之真氣也。得升麻引用。補上焦元氣。瀉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合熟地尤佳)補下焦元氣。瀉腎中之火。得麥冬則生脈。得乾薑則補氣。(潔古)同黃耆用。補表虛。同白朮用。助脾胃。同棗仁龍眼肉白芍甘草大棗。補脾陰。同白朮茯苓炙草木瓜藿香。止虛煩躁。同白朮黃耆芍藥。治自汗。同黃耆芍藥五味。 治汗多亡陽。同沉香白芍。治真氣虛氣不歸元。因而胸脅逆滿。同茯苓遠志益智棗仁麥冬。 治恍惚驚悸。魂魄不定。同沉香茯神。治心虛而邪客之作痛。同牛黃犀角天竺黃鉤藤鉤朱砂雄黃真珠茯神遠志。治驚癇。同附子白朮芍藥甘草茯苓。治慢驚慢脾風。同黃耆天冬五味牛膝枸杞菖蒲。治中風不語。腎氣衰陽痿。以之為君。加鹿茸巴戟蓯蓉五味菟絲山萸地黃麥冬枸杞杜仲柏子仁。為扶衰之要劑。令人有子。同附子肉桂麥冬五味。治房勞過度。脫陽欲絕。 下部虛冷。同附子五味子。治陽氣脫。溫腸胃中冷。同附子乾薑肉桂。治寒厥指爪青黯。便清蜷臥。同乾薑白朮炙草。治中寒泄瀉。下利清穀。甚則加肉桂附子。同白朮吳萸。治脾瀉久不止。君五味吳萸骨脂肉蔻。治腎瀉。同白芍炙草。治血虛心腹鼓痛。君五味麥冬。治肺虛氣喘。夏月服之。益氣除熱止消渴。加白朮。又治中暑傷氣倦怠。君藿香木瓜橘紅。治胃虛嘔吐。如妊娠嘔吐。加竹茹枇杷葉。同橘皮木瓜竹茹紫蘇白朮。治惡阻安胎。熱多者去白朮紫蘇。加麥冬。同鹿膠杜仲續斷當歸熟地生地。治胎漏不安。去生地加蘇木。治負重努力。內傷失血。同地黃阿膠麥冬山萸五味杜仲續斷。治血崩。加牛膝大薊鹿膠。治血淋。同乳香朱砂雞子白薑汁三匙調勻。別用當歸兩許煎濃。同吞。治橫生倒養難產神效。同蘇木當歸童便煎服。治產後血暈。同石菖蒲蓮肉等分。水煎。治產後不語。同薑皮各兩許。水煎。露一宿。五更溫服。治氣虛久瘧不止。同鱉甲青皮干漆 蟲肉桂牡蠣射干。消瘧母。同黃連紅曲白芍滑石升麻。治滯下腹痛赤色。同黃連烏梅蓮肉升麻滑石肉豆蔻。治滯下久不止。同甘菊枸杞地黃當歸柴胡蒺藜甘草則明目。同黃柏黃耆白朮麥冬五味白芍木瓜薏米茯苓治痿。同五加皮白蘚皮石南葉石斛秦艽木瓜薏苡萆薢牛膝沉香菖蒲二朮治痺。在白虎湯。治勞傷元氣人患熱病渴甚並頭疼。在敗毒散。治氣虛人患四時不正寒氣。在參蘇飲。治肺虛人傷風。
附方 人參膏。用人參十兩。細切。以活水二十盞浸透。入銀石器內。桑柴火緩緩煎取十盞之人。腎氣衰憊。咳嗽不止。用生薑橘皮煎湯。化膏服之。浦江鄭五月患痢。又犯房室。忽昏暈不知人。手撒目暗。自汗遺尿。喉中痰鳴如拽鋸。脈大無倫。此陰虧陽絕之証也。急煎大料人參膏。仍與灸氣海十八壯。右手能動。再三壯。唇口微動。遂與膏服一盞。半夜後。 又服三盞。眼能動。盡三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痢止。至十斤而全安。此証不止腎陰受傷。陰中之真陽亦幾幾欲絕。多服參膏而愈。則人參還元以益陰中之陽明矣。夾陰傷寒。(先因回陽。人參乾薑炮各一兩。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頓服。脈出身溫即愈。此証陰邪勝陽。用參補腎陽。必更同於薑附者。期補元陽以化陰邪而已。與前陰虧陽絕之治。大相懸殊。房後困倦。人參七錢。陳皮一錢。水一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日再。此亦補陰中陽。陰中陽乃元氣也。心下結氣。(由思慮過多。氣不以時行而結滯。)
凡心下硬。按之則無。常覺膨滿。多食則吐。氣引前後。噫呃不除。用人參一兩。橘皮去白四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六十丸。前益腎。陰中之陽。此益心。陽中之陰。止皆用人參陳皮。因心腎陰陽互宅。惟參能善其根陰根陽之用。故無異味耳。但前以補困倦。故人參大倍于陳皮。後以行結氣。而陳皮勝於參也。怔忡目汗。(此心氣不足也)
人參半兩。當歸半兩。用豬腰子二個。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細切。人參當歸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其滓焙乾為末。以山藥末作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下。兩服即愈。(神濟腎也。先空參當歸等分。為末。用豬腰子一個。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二莖。煮米熟。取汁一盞根於腎故也。
產後去血。何以亦補元氣。緣血化於陽中之陰。而陽中之陰。原根於陰中之陽也。加用糯米蔥白者。以去血則宜益脾。自汗則宜於補元氣。中寓透陽於陰之義。俾滯血得化而陰為陽守也。喘急欲絕。上氣鳴息者。人參末。湯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夫參補五臟。而肺先受之。以元氣根於腎。主於心。而肺統之以歸下也。產後發喘。乃血入肺竅。危証也。
人參末氣之元。但加蘇木以化滯血。俾陰得化。能隨陽行耳。霍亂嘔惡。人參二兩。水一盞半。煎汁一盞。入雞子白一枚。再煎。
元之真陽如參者以為降也。但元氣之降。先本於升。故又用象天如雞子之白。舉清陽而上浮者。以為升地。俾和上逆之氣而下也。反胃嘔吐。飲食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上黨人參三兩。拍破。水一升。煎取四合。熱服。日再。兼以人參汁。入粟米雞子白薤白煮粥與啖。(方出李絳兵部手集。公每言末二錢。生附子五分。生薑二錢不思飲食。生薑半斤取汁。白〔論〕 本經言人參。首及補五臟。以其補元氣也。夫元氣本於陰中之陽。人參以背陽向陰之產。而採於秋冬。非陽之出於陰中者乎。惟本陰中之陽而合乎腎。更入陽中之陰而合乎肺。遂合於二陰之至肺者。以返其所自始。所自生。故能回陽氣於垂絕。卻虛邪于俄頃也。 顧氣之補五臟者。必先之脾。尤為能胃行氣於三陰三陽也。知胃陽之氣。必根於脾陰之氣。則肺本於陰中之陽。以入於陽中之陰。而後陰陽合而氣生。陰陽和而氣暢者。其義可識取矣。人生有形。形立於氣。五臟為形軀之主。元與氣俱。使神內藏者也。(經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何者為神。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舍心。魂魄征人參之功。則所又所主勞傷虛損男婦一切虛証。乃由五臟以益形骸也。)形不離氣。神不去形。甄權謂參能守神者。職是故耳。第別錄既言調中。甄權又曰保中。日華雲治氣先言調中。而潔古更雲補中緩中。舉所云中者。將專指中土而言乎。夫謂中土。非形氣之中不可。但茲味保中。即隨以守神二字。則有超於形以為言者。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此雲中。蓋合於臟分有五之中。此雲機尤妙於氣與神凝以為機也。是則所謂中者。豈執于有形之中土哉。且所謂神者。何也?人生有形。不搏之謂神。人參能合於人身陰中之陽以生元氣。即更合於陽中之陰以化元氣。謂非陰陽之不測不可。謂非陰陽之相搏不可。惟守神以全形。而神之由氣而守者。又先至肺及脾。以達余臟。即就形而指中土以為中也。亦無不可爾。人參入肺。乃能補五臟者。由肺主呼吸。以神其升降。使元氣由地至天。自天歸地。循環不息也。(難經曰:臍間動氣者。人之元氣。呼吸之門。吳梅坡曰:氣。有一動一靜於其間。方啟膈間肺動以為呼吸。況經言二陰至肺。且言少陽屬腎乎。)呼吸之氣。上統於肺。而實下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則此水火同宮。高下相召之元氣。以為呼吸者。肺固下本於腎。而又上主於心。蓋以氣者火之靈。經所謂五臟舍心者此耳。然則真氣(即元氣)即水火同宮陰陽合和之氣也。本經云。人參微寒者。獨指參之所稟。肺原於腎也。別錄又言微溫者。詳於參之所合。肺媾於肝也。人身元真。在腎則寒化。其氣藏。在心則熱化。其氣浮。在肝則溫化。其氣升。在肺則涼化。其氣降。在脾則沖和之化。其氣備。夫偏寒偏熱者。 水火獨至之氣也。微溫微寒和之氣。(雖胃與心肺在上寒。則近於溫。溫不甚溫備沖和之氣。而合於脾胃。又何以專言入肺。蓋腎之藏者。上合於肝之升。而氣乃際於天。 如心之浮者。不合於肺之降。則不際於地。而升降之機息。惟肺為陽中之陰。乃能主持陰中之陽。 用參宜忌 繆氏云:人參本補五臟真陽之氣者也。若夫虛羸 怯。飢飽勞役。努力失血。 以致陽氣短乏。陷入陰分。發熱倦怠。四肢無力。或中熱傷暑。無氣以動。或嘔吐泄瀉。霍亂轉筋。胃弱不納。脾虛不磨。或真陽衰少。腎氣乏絕。陽道不舉。完穀不化。下痢清水。 中風失音。產後氣喘。小兒慢驚。吐瀉不止。痘後氣虛。潰瘍長肉等証。投之靡不立效。所不利者。惟是火炎氣上。如咳嗽吐痰。吐衄勞瘵。內熱骨蒸。陰虛火動之候。又有痧疹初發。 斑點未形。傷寒始作。邪熱方熾。若誤投之。鮮克免者。李月池云。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氣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也。(以上合色脈)潔古謂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鬱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 必用也。東垣謂久病鬱熱在肺勿用者。乃火鬱於內。宜發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者也。若自汗氣短。肢寒脈虛者。必用也。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思過半矣。(以上辨形証)
〔後論〕 先哲云。虛火可補。參 之屬。實火可瀉。芩連之屬。四語還費商酌。必須精晰火與熱之辨而後可。夫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而人合之。(風寒在下。燥熱在上。 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經云。東方生風。南方生熱。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濕。 各正其位。而獨火無所主者。豈非由陰而生陽。即由陽而化陰。游行於風熱濕燥寒之間以為用乎。人身惟陽之由陰而生。複由陰而化者。始名為少火。若離陰以為陽生。則生之原絕。 離陰以為陽化。則化之機窮。得不謂之壯火乎。故少火能生氣者。陰合陽而氣生也。壯火反食氣者。陽離陰而氣盡也。經故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即斯以明虛火實火之治。假如形証與脈俱處其不足。只屬陽分之虛。而無干於陰虛。是為虛熱。(即後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可補陽也。(參 任用)若由真陰之虛以致陽不足者。是謂虛火。(即後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是也。)必補陰而並裕陽。苦寒固未宜。若竟以參 補之。恐甘溫只以益陽。反損其陽生之源也。是則可投參 者。乃止屬陽分之虛。名為虛熱。不名為虛火也。 又如形証與脈俱據其有餘。止屬陽分之實。而無干於陰虛。是為實熱。可瀉陽也。(芩連任用)若由至陽之盛以致陰不足者。是謂實火。必抑陽而並滋陰。辛熱固不宜。即概以芩連瀉之。恐苦寒反致劫陰。先絕其陽化之源也。是則可用芩連者。乃止屬陽分之實。名為實熱。 不名為實火也。總之。虛實兩治。一干於陰虛。便費商酌有如此者。更專言虛火之治。凡人身半以下屬陰。身半以上屬陽。假如陰分陽虛。不由真陰之虛而致之。則當直補先天之真陽。如桂附之屬。參 可以佐之。一由於陰虛而致者。即當以養陰為主。而寓扶陽之義。獨任參。非的劑也。又如陽分陰虛。不由至陽之盛而致之。則當滋益後天之元陰。如歸芍之類。 參至陰陽各分之中。又各有陰陽。何者。勞倦飲食。損傷氣分。固有陰氣陽氣之分。而思慮色欲。損傷血分。又有陰血陽血之異。蓋血陰氣陽者。分陰分陽之義。而氣血各有陰陽者。陰陽互根之理也。大法陽氣虛者。宜桂附兼參 峻補。陰氣虛者。參朮甘草緩而益之。陰分血虛者。生地元參龜板知柏補之。陽分血虛者。茯苓參歸遠志之類補之。此實前人之所未發也。統治諸証。總先明於火與熱之分。先哲言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此火熱之介。然而不移者。火固熱也。第所謂少火者。乃陰中之真陽。不指氣之熱者以名火也。若指氣之熱者以為火。是屬壯火而非少火矣。所謂肺熱還傷肺者。乃肺熱干於陰之証。此屬虛火不可投參者也。所謂養正邪自除者。乃肺熱無干於陰分之証。此屬虛熱可以投參者也。大都人身諸病。干於陰分者居其強半。故肺熱還傷肺之言。未可概非。至人身虛病無干於陰分。而止屬陽分者雖少。亦確有之。故養正邪自除之言。間亦中的。總先明于虛熱虛火之辨而可已。參之用舍。惟血証最宜分明。仁齋云。人身之血。賴氣升降。氣清則和。氣濁則亂。故凡治血逆者。莫先清氣。
又云。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能相守。榮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也。此証必外有虛冷之狀。法當溫中。使血自歸於經絡。統繹二義。其治懸若冰炭。然同是血帥於氣。氣為血先之義耳。所謂氣清則和者。陽得陰以為守。則陽中之陰降。陰降而陽隨之。是之謂和。和則不逆矣。濁者陽不得陰以為守。因僭越而上亢。是之謂亂。亂則何所不至而成逆矣。至於氣虛者。血不得其統馭之主而亦妄行。猶所謂無主乃亂也。同是血逆。而治有不得不異者。故肺熱干於陰。與無干於陰。固參用舍之分。至於血証雖有異治。然俱已傷其陰矣。又惟氣濁氣虛之分。必從主乎血者以為治柄也。氣之清濁虛實。最關於血者。其義何如?
曰:凡人氣有營衛之分。氣之陽屬衛。陰屬營。陽先而陰從之。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脈絡。脈絡先盛。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乃大盛。即此可知陽為陰之先。血乃氣之充。氣之清濁虛實。最與血相關也。
治血証輒言引血歸經。歸經者云何?
經曰:胃者水穀氣血之海。胃之所出氣血者。(如行路從某道出之出)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又曰: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生。是故守經隧焉。即此觀之。則氣之濁。氣之虛者。即所謂血氣不和。而百病生者也。皆不得至於經而行其血氣者也。然必本於氣。能化血之臟以取責焉。蓋氣之濁與氣之虛。舉不能入心而為血之主。入脾而為血之統。入肝而為血之藏。又焉能入於經隧。以歸五臟六腑之大絡乎。人身之血。固無處不周。然臟腑之絡。系於經絡。而經隧之能通血氣者。尤在於氣為之主。此所以責其本而治肺也。然則歸經是其末圖。求本惟在治肺。是乃所謂善守經隧者矣。
〔修治〕 以其生時背陽。故不喜見風日。凡生用宜 咀。熟用宜隔紙焙之。或熟酒潤透。 咀焙熟用。並忌鐵器。
參蘆 氣味苦溫。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主吐虛勞痰飲。(弱者以參蘆代瓜蒂)一女子性躁。味濃。炎月因大怒而呃作。舉身跳動。昏不知人。
丹溪用人參蘆半兩。逆流水一盞半。煎一碗飲之。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此証暴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參蘆善吐痰。盡則氣降而火衰。金氣複位。即此可見大瀉太陰之陽。一人作勞發瘧。服瘧藥變為熱病。舌短痰嗽。六脈洪數而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參蘆東加竹瀝二服。湧出膠痰三塊。次與人參黃耆當歸。煮服半月乃安。
出淄齊潞隨江淮荊湖州郡沙磧中。根長尺許。若黃土地中者。根則短小。根莖俱有白汁如乳。故一名羊乳。八九月採者白而實。春月採者微黃而虛。乾時宛似人參。中黃外白。但體輕鬆。味淡而短耳。(核)今世所用者。不知為何許物。(之頤) 根味甘微苦。氣微寒。(苦者味之陰。寒者氣之陰。甘乃土之沖氣所化。合斯三者。故能補五臟之陰。)足厥陰本經藥。(養肝之功居多)又為脾經氣分藥。更入手太陰經。主治補中。清肺熱益肺氣。療胸痺結熱。邪氣頭疼。散血結。養肝氣。宣五臟風氣。治久咳肺痿。 皮間邪熱。驚氣。(常欲眠而多驚煩者最宜。又驚氣上逆。不能 之使下者。功用頗捷。)疝氣。方書治中風咯血。著痺譫妄。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代之。取其味甘也。(潔古) 人參甘苦溫。其體重實。專補脾胃元氣。因而益肺與腎。故內傷元氣者宜之。沙參甘淡而寒。 其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故金受火克者宜之。同天麥冬百部五味桑白皮。治肺痿肺熱。同貝母枇杷葉栝蔞甘草桑白皮百部天冬款冬花。治久嗽。
附方 猝得疝氣。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者。沙參搗篩為末。酒服方寸匕。婦人白帶。(多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冷所致)沙參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論〕 沙參秋採則白實。春則虛黃。是明得容平金令。在土氣成功之後者。其味先甘微苦。其氣微寒。甘味歸土。而合微寒之氣。則專於脾之氣化而上達。(故本經言益肺氣先之以補中)即曰有微苦。亦反為甘用。以致其上清之化也。潔古謂療肺熱。與本經言益肺氣。 非有相戾。蓋陰陽和而氣乃生。陰陽和而氣乃連。肺主氣而曰太陰者。陽中有陰也。陽不足則甘溫補之。陰不足則甘寒補之。第沙參益肺陰氣。何又為厥陰本經藥。曰:肝合於腎。本陰中之陽上升以致於胃。而後天之氣乃生。是肝上媾於肺者陽也。而陰隨之矣。肺合於心。 本陽中之陰下降以致於脾。而後天之血乃成。是肺下媾於肝者陰也。而陽隨之矣。若肺陽亢而陰微。則木無以媾于金。而金亦不得媾於木。不惟肝血無以藏。即肝氣亦無以養矣。(惟肺之陽氣合於陰。而後氣能 之。肺之陰氣和於陽。而後血能濡之。)此味本容平性質。莖根皆有白汁。不可思金氣溢潤於風木之臟。而胸痺結熱之所以散。血結之所以治乎。(夫肺主氣。而本經乃首治血結。蓋本肺陰下降入心之義。是則金木媾而陰陽和矣。)凡藥入肺經氣分而兼益血者。即於肝有專功。不獨一沙參為然也。又脾與腎脈俱至於肺。所云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此由下而升者也。又云。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此由上而降者也。醫者能識脾肺升降以盡其變。則思過半矣。
〔修治〕 白實味甘者良。水洗。去蘆用。
八月採根。如指大。邊白中微黃。有心。味苦而辛。苦為勝。若無心味甜者。薺耳。有一種木梗真同桔梗。只是咬之腥澀不堪為異。 根苦辛甘平。微溫。味濃氣輕。入手太陰肺經氣分及少陰經。兼入足陽明經。主治喉咽痛。肺熱氣促嗽逆。除鼻塞。清利頭目。口舌生瘡。赤目腫痛。肺部風熱。胸膈滯氣及痛。 療胸脅痛如刀刺。胸腹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下一切氣。(肺金得令則濁氣自下行) 破血積氣。消聚痰涎。治肺癰養血排膿。補內漏。桔梗利胸中之氣。能開提氣血。蓋中焦為氣所從出之處。如有痰水飲食壓在氣上。惟用桔梗開通壅塞之道。升提其氣上行。能使痰水飲食降下也。乾咳嗽。由痰火之邪鬱在肺中。宜苦桔以開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亦宜苦桔開之。後用痢藥。(丹溪)與甘草同行。為舟楫之劑。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潔古)胸中痞滿不通。同枳殼用。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寒實結胸。同貝母巴豆用。 取其溫中消穀破積也。肺癰唾膿。同甘草用。取其苦辛清肺。甘溫瀉火。又能排膿血補內漏也。少陰咽痛。亦用甘桔。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合用能調寒熱也。後人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加荊防連翹。名如聖湯。(瀕湖) 與牡蠣遠志同用。療恚怒。與石膏蔥白同用。能升氣於至陰之下。與硝黃同用。能引至胸中至高之分。利五臟腸胃。
〔論〕 桔梗色白。而心微黃。質稟金氣。其味先苦後辛。化火者仍歸於金。是苦而勝者。正金氣之歸元。乃還而大暢其橫遍之用耳。蓋由辛宣而苦瀉。以至於地。使無有壅閼。旋歸辛宣者。統其氣化而至於天。故能開提氣血。為諸藥之任載。惟兼升降而盡其功于辛宣。與上升之劑不同。所主咽痛鼻塞肺熱咳逆奔促。乃其專功。至如餘証。由其能行上行表。 使氣血流通耳。海藏謂入足少陰者。以桔梗固氣分藥。而腎為氣之元。苦則至下也。(方書治腳氣劑中。有桔梗。須空心服。益証此味之入腎矣。丹溪云。腳氣濕者。須先升提之。不用升柴。而以此代。其義可思。)桔梗與紫菀。味俱先苦後辛。苦勝辛劣。而紫菀之苦尤勝。 但桔梗質白屬金。從金化火。仍歸於金。是金能用火。金為主也。紫菀色紫屬火。即從火生苦。苦為勝而終之以微金。是火為金用。火又主也。若訶子止有澀而無辛。其苦味最勝。則是金從火為用也。 下虛及怒氣上升。(嵩)又凡氣逆不得下降者。弗用。攻補下焦藥中。勿入。(仲淳)
〔修治〕 去頭及兩畔附枝。米泔浸一宿。焙乾。
苗似桔梗。根似沙參。故奸商通以亂人參。又名杏參。即杏葉沙參也。一名白面。根莖色青白。葉似杏葉而小。微尖。面背白。杪間開五瓣白碗子花。亦有碧色者。根形如野胡蘿卜。頗肥。皮色灰黝。中間白毛。根有一蘆三四蘆者。 獨蘆佳 根氣味甘寒。主解百藥毒。殺蠱毒。治熱狂溫疾。利肺氣和中。明目止痛。 治消癉。封疔腫窨毒箭。療蛇蟲咬(諸本草) 一藥而兼解眾毒者惟薺 。汁濃飲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
附方 疔瘡腫毒。生薺 根搗汁服一合。以滓敷之。不過三度。解諸蠱毒。薺 根搗末。 飲服方寸匕。立瘥。強中消渴。莖長興盛。不交精出。消渴之後。即發癰疽。(由恣意色欲或餌金石所致)用薺 丸。薺 大豆茯神石斛磁石熟地元參栝蔞根地骨皮鹿茸各一兩。人參沉香各五錢。為末。以豬 治淨煮爛。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又豬腎薺湯。用豬腎一具。薺 石膏各三兩。人參茯苓磁石知母黃芩葛根栝蔞根甘草各二兩。黑大豆一升。水一斗半。先煮豬腎大豆。取汁一斗。去渣下藥。再煮三升。分三服。(後人名石子薺 湯)
〔論〕 桔梗與薺 。形似相亂。第桔梗味苦辛。薺 味甘寒。因味以別之。固易明也。 薺與沙參。根後相似。亦就其味別之。沙參甘淡而寒。且有言其甘而微苦者。若薺 根味甜絕甘。能解毒。絕甘而且寒者。更解百藥之毒熱也。(沙參甘而微苦。即不能解百毒。故用薺 須究其形似。更精審於味。庶乎無誤。)
即玉竹。一名地節。
〔辨疑〕葳蕤本經與女葳同條。其後又出加圈女葳一條。瀕湖謂本經女葳。乃爾雅委萎。(即別錄葳蕤)上古鈔寫。訛為女葳耳。其後條加圈之女葳。則固與葳蕤殊者。乃蔓草也。夫葳蕤葉長而狹。莖幹似黃精。強直似竹有節。其根黃色。橫行如荻根及菖蒲。概節平直多脂。雖燥亦柔。須節冗密。宛如冠纓下垂。而有威儀之象。故別錄以葳蕤名之。女葳似白蘞而蔓生。用苗不用根。味辛氣溫。主治霍亂泄痢。與葳蕤之甘平者迥異。又治目疾有蕤仁。另是一種。非葳蕤之實也。 根氣味甘平。為胃與脾之藥。能升能降。陽中陰也。本經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久服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各本草補中益氣。調血氣。益精。療胃虛乏。 主風淫四末。潤肌膚。去黑 。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治心腹結氣虛熱。療濕毒腰痛。 暖腰膝。除風溫時疾寒熱。及勞瘧寒熱痺。惟有熱不可服。
〔論〕五方正氣味云。胃土戊。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脾土己。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酸苦。此與中土生甘在味為甘之說異。蓋五行以勝己者為主。以己所勝者為用云。脾味本鹹者。就其所用而言也。葳蕤氣平味甘。的為中土正劑。其功補中益氣。而本經獨以中風暴熱為首治者。以中土職生化之權。全賴風木為獨使。從生化之地。神其升降。以全其終始陰陽。而營衛乃大通。故木之味亦甘。即己所勝者為用之義也。然則是物稟土為木用。木又用土之氣化。如之何不首以治風為功乎。人身土木不相為病。則生機全。若土木不相為用。 則生理絕。此物就中土而神其升降。故所治皆土木交用之明征。(跌筋結肉是也)大抵肝脾和而氣血生。凡病於肝脾之不和者。此味似為要藥。或曰:一陰為獨使。固以風升為達陽矣。 其能使陰降而陽隨者肺也。何以亦系於肝乎。曰:金以己所勝者為用。其味酸。是金亦必合於木以為降也。謂其就中土而神其升降。豈曰不然。陽主升。陽升而後陰隨之。陰主降。陰降而後陽從之。陰陽即營衛之先天。營衛即陰陽之後天也。故土木之用。惟是升降相合以盡其變而已。茲味就陰中達陽而陰隨之以極上。所以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就陽中達陰而陽隨之以極下。所以治濕毒。腰痛虛損。腰腳痛。又治腳弱。攣痺。氣上。大鱉甲湯用之。至如脾胃本病。有漏氣証麥冬湯。(此証身背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則先嘔而後瀉。此風熱閉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故也。)走哺証人參湯。(此証下焦實熱。其氣內結。不下泌糟粕。而淤濁反蒸於胃。故二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也。)咸用之。脾胃標病。有治熱痺(飢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壞。皮膚色變。)石南散中用之。肝之本病。有治風驚(手足顫掉神昏錯亂)金箔散。肝之子病。有治心臟中風犀角丸。 二方舉用之。又如營衛交病。為時疾寒熱。及勞瘧寒熱痺無不用之。種種治療。無非土木之交相為用也。粗者不察。漫擬之盛德君子無往不宜。適供噴飯。
〔修治〕採根。以竹片刮去節皮。洗淨。蜜水浸一宿。蒸後焙用。
形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複生。須枯燥乃止。(即此可知為至陰之味)二八月採根。曝乾用。 根氣寒味甘。大苦兼辛。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又云。陰中微陽。腎經本葉。入足陽明手太陰經氣分。本經主消渴熱中。除邪熱。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諸本草瀉膀胱熱。腎之邪火有餘。滋腎陰。除肺熱。療腎虛火炎肺嗽。或心煩躁悶。並治足陽明火熱。傷寒久瘧。煩熱及骨。熱勞往來。腎氣勞損。憎寒虛煩。又安胎。止子煩。並產後蓐勞。久服泄。方書治喘淋口病。中風傷暑。發熱嘔吐。頭痛腰痛。小便不通。傷燥熱厥。呃逆嗖血。 身體痛痺。痿厥腳氣。螈 煩悸。盜汗不得臥。怠惰嗜臥不能食。遺精諸証。知母稟天一水德。體用具備。故主濡潤燥渴。對待熱中。其潤下水道者。緣水得母氣。母氣之臟真高於肺。 以行營衛陰陽。乃能游溢通調轉輸決漬耳。(之頤)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入白虎。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故君以石膏。佐以知母。清腎之源。緩以粳甘。使不速下也。凡病小便閉塞而渴者。 熱在上焦氣分。宜清肺中伏熱。用氣味俱薄之藥以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宜滋真水。使陰氣行而陽自化。用黃柏知母是也。(東垣)知母下潤腎燥而滋陰。上清肺金而瀉火。乃二經氣分藥。黃柏則是腎經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瀕湖)與茯苓同用。清下焦熱。與黃芩同用。清上焦熱。(希周) 入白虎湯。解傷寒陽明証。口渴頭疼。煩熱。鼻乾不得眠。加竹葉麥冬。名竹葉石膏湯。治陽明經前証。大渴飲引頭疼欲破。因作勞而得者。 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汗後煩熱不解。亦用之。同麥冬石膏貝母橘紅鱉甲青蒿牛膝。治久瘧煩熱而渴。同貝母天冬麥冬沙參甘草桑白皮枇杷葉五味子百部。治陰虛咳嗽。同黃柏車前木通附方 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飲。至於臟腑。用知母貝母各一兩。為末。巴豆三十枚。 去油。研勻。每服一字。用薑三片。二面蘸藥。細嚼咽下。便睡。次早必瀉一行。其嗽立止。 壯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久嗽氣急。知母去毛切五錢。隔紙炒。杏仁五錢。薑水泡去皮尖焙。以水一鐘半。煎一鐘。食遠溫服。次以蘿卜子杏仁。等分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 薑湯下。以絕命根。
〔論〕知母苦寒相合。固為腎劑。第其味甘而苦。苦複兼辛。雖苦居其勝。然以甘始而以辛終。不謂之入肺胃氣分不可也。(四月花則氣暢於火。八月實則氣孕于金。)本經謂其補不足益氣。乃從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來。厥有深旨。經曰: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夫三焦相火。本氣之元。乃屬膀胱而行水化。膀胱固屬腎也。經又云。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合之。所謂飲入於胃。游溢輸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不即可明於除邪氣肢體浮腫之義乎。蓋水化即氣化也。茲味之功。由胃肺合而致其苦寒之用於上。即由肺胃合而達其苦寒之化於下。故能瀉膀胱熱及腎之相火有餘者。本經即下水以明其補不足益氣。正以由陽滋陰。即由陰存陽。與所言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之旨合也。至如火炎肺嗽。消渴熱中。心煩躁悶。腎氣勞損。熱勞(患人虛而口乾者加用之)骨蒸等病。皆因清熱以致其益氣之功。 不止於以寒對熱而已。又傷寒久瘧。有傷於後天氣血。以累及先天。必藉此金水滋生之味。 乃可勝邪熱而還真陰。蓋天一真陰。實後天生氣之元。經所云益氣者此耳。但苦寒性味。用者當審所宜。勿致反損中土生氣。而絕陰化於陽之本也。 繆氏曰:陽痿及易舉易痿。脾弱不消。胃虛不納。腎虛溏泄等証。法並禁用。
〔修治〕揀肥潤裹白者。去毛切。上行用酒浸焙乾。下行則鹽水潤焙。勿犯鐵器。
之頤云。柔紅美滿。膏釋脂凝。肉之體也。瀕湖言其性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名。舊說野馬遺瀝所生。今西人云。多生大木間。及土塹垣中。乃知自有種類。隴西出者。其形扁。色黃柔潤。多花而味甘。余產皆不及。蓋是物以極西產者為良。為其得金氣之濃也。 (亦如杞子必取河西之意) 味甘酸鹹。氣微溫。腎經血分藥也。入心胞絡命門腎。相火不足者。以此補之。強陰益精氣。益髓補中。主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療五勞七傷。養五臟。長肌肉。治膀胱邪氣腰痛。男子泄精血遺瀝。除莖中寒熱痛。女子症瘕血崩。帶下陰痛。(諸本草)屬土而有水與火。峻補精血。驟用反動大便。(丹溪)凡服蓯蓉以治腎。必妨心。(海藏)獨用數兩。 浸去鹹味。並去鱗甲及中心膜。淡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有神。老人虛人汗多便閉。肉蓯蓉酒浸焙二兩。沉香研末一兩。麻子仁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強精健髓。肉蓯蓉鱔魚二味為末。黃精汁丸。服之力可十倍。(干寧記)同牛膝浸酒服。益腎。同人參鹿茸牡狗陰莖白膠杜仲補骨脂。主男子陽痿。老人陽衰。一切腎虛腰痛。兼令人有子。同地黃枸杞牛膝鱉甲天冬麥冬當歸白膠杜仲青蒿五味子山萸黃柏。治五勞七傷。莖中寒熱痛。婦人症瘕。
〔論〕 肉蓯蓉味甘。氣微溫。得天之陽氣。然更酸鹹。得地之陰氣。酸鹹本甘溫以化。 又緣肺陰下降入心。合於離中之坎以生血。俾清中之濁入於中焦之胃以化血。乃統於脾。納于肝。歸於腎之血海而能化精。)夫氣血生化。在中土乃更有金天之專氣入心生血以致之。則其氣化濃濃。本濁陰之下降而生化愈滋。所以能峻補精血也。顧何以又補命火。緣入心生血者。主於心包絡。而包絡乃命門相火之源。況腎脈原至於肺。肺氣原通於命門乎。但相火原出腎肝。是先天之化源。而後天水穀之精氣。本於中土以為化化生生者。卻更以心肺為化原。由是觀之。其由肺而至心包絡。由包絡而生命門者。乃氣化之權輿。其由胃而脾。由脾而肝腎。乃化血化精之次第。然總由於氣化而已。化血化精之次第。何以總歸於氣化。蓋人身上有氣海。肺氣下降入心。是金合於火以孕水也。火因金而和於水則氣化。氣之化者生血。 血從液化而色赤者。水因金而從火也。下有血海。肺氣下降歸腎。是金親於水以宅火也。水因金而和於火則氣盛。氣之盛者生精。精從血化而色白者。火因水而從金也。若是則氣之下降歸腎者。先由氣降入心也。氣之下盛化精者。先由氣化生血也。(火因金而和於水。則氣化生血。水因金而和於火。則氣盛化精。蓋水火乃氣之元。惟金以和之。故肺為氣主。總謂之氣化。即是化血化精之次第。金氣濃而歸土。亦歸其氣之所生也。)大抵蓯蓉益陽中之陰。令腎肝陰氣自裕。經曰:天氣盛則地氣不足。謂陽中之陰不足。而陽偏勝也。陽中之陰足。則地氣之化裕。而陰中之陽益強。非泛等於補陽之劑。又其功從上而下。不得泛同於益精之品。而止以為入腎也。又腦為髓海。而茲味益髓。夫髓具於腎。何以至於極上之腦而為之海。豈非陰統於陽。而精盈則氣盛。遂俾陰中之陽。更還于至陽之地乎。所謂總根於氣化者。 始之終之。皆不能越矣。用益腎陽。世概與骨脂例視。詎知骨脂由歸陽以化精髓。從陽化陰。蓯蓉則由精血之益以歸陽。從陰生陽也。從陰生陽。洵當補而不峻矣。繆氏云:泄瀉禁用。 陽強易興而精不固者忌。
〔修治〕酒浸一宿。刷去浮甲。劈破。去中心白膜。如竹絲草樣。不爾令人上氣不散。 再用酒洗。浸透切片。仍酒拌蒸之。從午至酉。取出焙乾用。忌鐵器。
產肅州及陝西。即蓯蓉之類。出土如筍。上豐下儉。鱗甲櫛比。筋脈連絡。絕類男陽。土人掘取。洗滌去皮。薄切晒乾市之。 氣味甘鹹溫。宜入足少陰經。大補陰氣。益精血固精。利大便。(虛人燥結者。啖之可代蓯蓉。煮粥彌佳。不燥結者勿用。)潤燥養筋。治痿弱。取堅而肥者。燒酒浸七次。焙七次。為末服之。能益氣。
本經曰赤箭。一名定風草。春生苗如芍藥。獨抽一莖。高三四尺。莖中空。色正赤。 宛如箭干。且有羽者。有風不動。無風自搖。四月梢頭成穗。作灰白花。結實如楝子。至秋不落。卻透空入莖中。還筒而下。潛生土內。根如芋。去根三五寸。有游子十二枚。環列如衛。皆有細根。雖相須而實不相連。大者重半斤。或五六兩。皮色黃白。名曰龍皮肉。即天麻也。本經名概根苗。後入分苗曰赤箭。根曰天麻。功力稍有同異故耳。有御風草與赤箭相似。獨莖。色青斑。葉背黃白。兼有青點。隨風動搖。子不還筒。治療稍合。補益大乖異矣。 味辛甘而緩。氣平。浮而升。陽也。肝經氣分藥。助陽氣。主風虛眩暈頭痛。(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及痰熱上壅頭痛及眩。並善驚失志。語多恍惚。補勞傷。 利腰膝。強筋力。逐諸風濕。(久服天麻葉。遍身有發紅丹者。是祛風之驗也。)治麻痺拘攣。 冷氣 痺。癱緩不隨。通血脈。利關竅。定小兒風癇驚氣。通女子經脈。肝虛不足者。天麻芎以補之。(能達風化即是補)更療風熱頭痛。或語言不遂。 (東垣) 同朮半夏黃芩前胡橘皮茯苓。治痰厥頭痛。同朮橘皮茯苓車前。治飲在心下作支滿。同南星前胡橘皮白前。消一切風痰。
附方 天麻丸。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治心忪煩悶。頭暈欲倒。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節煩痛。皮膚瘙癢。偏正頭痛。鼻 。面目虛浮。並宜服之。天麻五錢。 芎二兩。為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後嚼一丸。茶酒任下。
〔論〕 天麻神於治內風。內風者。虛風也。夫人身惟是陰陽合和以為氣。而風木由陰以達陽。故陰虛則風實。陽虛則風虛。虛風為病。有因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肝木失其生發之氣而致者。有因脾胃為病。使土敗木侮而生虛風者。是則虛風之故。不第病於鬱而不達。即侮所不勝而亦然也。此品赤箭為苗。天麻為根。根則抽苗徑直而上。有自內達外之理。苗則結子熟落。還返干中而下。有自表入裡之功。其有風不動。無風自搖。與獨活同。而所以暢風化鎮風變者則大異。蓋能暢風化。乃自內達外之理。升也。能鎮風變。乃自表入裡之功。 降也。就其為升為降。已並赤箭之功。盡歸於天麻。不可謂根之用。止能自內達外。而不擅歸根之妙矣。故治眩暈驚癇。乃風虛之不能達於陽者。用之自內達外。即不外乎自表入裡之體。(療風証亦曰天麻防風辛溫散之。非真散也。就風邪之不得狂即為散耳。)又治風濕攣痺癱緩。此風虛之不能宣於陰者。藉之自表入裡。即具有自內達外之用。(風臟即血臟。故肝主經絡。風化能宣於陰。即所謂通血脈利關竅是也。)是則天麻之功。可止以治風為言乎。 或問木乘土虛。似木居其實矣。何以亦曰虛風。不知風木之氣。雖本於先天生氣。實與後天中氣相馭而行。若中土虛衰。即風木之化原已傷。得不謂之風虛乎。(清陽之能升能降。全藉中土為樞。凡土衰木侮之病。不知補脾育肝。而但事苦寒以伐肝。多致夭枉。所以羅氏治虛風之義。即助陽氣一語足以盡之。)顧何以陽實之風而亦用之。曰:人身風化。與元氣並行。陰即隨陽以為守。經曰:虛者屬真氣。實者屬邪氣。若真氣得所守。而邪氣不自散乎。 是以投之陽虛。固為的治。即投之陽實。亦藉其有風不動之氣機。以妙夫關捩之用矣。(寇氏故云必須他藥相佐使。蓋攻補殊劑。皆得用之以盡其變也。)
〔辨治〕 採後曝乾。肉色堅白如羊角。呼羊角天麻。蒸過。黃皺如乾瓜者。俗呼醬瓜天麻。皆可用。一種形尖而空薄如元參狀者。不堪用。
〔修事〕天麻十兩銼。安於瓶中。用蒺藜子一鎰。緩火熬焦。蓋於天麻上。以三重紙封系。從巳至未。取出蒺藜。炒過。蓋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氣汗。刀劈焙乾。單搗用。 (此雲 法。治風痺藥。須如此修事。)用治肝經風虛。洗淨。以濕紙色。于糠火中煨熟。 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乾用。
蒼朮苦辛氣烈。白朮苦甘氣和。宋以來始各自施用。秋採者佳。春採者虛軟易壞。蒼朮處處有之。白朮吳越有之。浙產為雲頭朮。頗肥大。種由糞力也。易潤油。歙產名狗頭朮。雖瘦小。得土氣充。甚燥。其白勝於浙朮。寧國昌化池州者。並同歙朮。境相鄰也。
白朮 味甘微辛而苦。氣溫。味濃氣薄。陽中陰也。可升可降。入足陽明太陰足厥陰少陰手太陽少陽經。主治除濕益氣。和中補陽。理胃益脾。進食消穀。生脾津。除胃熱。(蓋脾之陰不化。則津不生。氣不行。而熱還歸於胃也。)止渴。消濕痰虛痰。逐水飲。驅宿滯。
治心下濕痞水痞。胃脘虛痛寒痛。心腹脹滿。水腫腹滿。止脾虛嘔逆。濕瀉水瀉。並瀉痢。
多年氣痢。止肌熱。愈四肢困倦嗜臥。目不能開。逐皮間風水結腫。消足脛水腫。治冷氣癖氣塊。利腰臍間血。並衛脈為病。逆氣裡急。臍腹痛。補肝風虛。溫中止汗。利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胸。下而腰臍之間。在氣主氣。在血主血。(海藏)佐黃芩。安胎。佐枳實。
消痞。配二陳。健脾消食。化痰除濕。與歸芍生地之類同用。能補脾家之血。合乾薑。逐脾家寒濕。和枳實薑連。除脾中濕熱。與 芍等同附方 潔古枳朮丸。消痞強胃。久服令人食自不停。白朮黃壁土炒一兩。枳實麩炒一兩。
為末。荷葉包飯。燒熟搗和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氣滯。加橘皮一兩。有火。加黃連一兩。有痰。加半夏一兩。有寒。加乾薑五錢。木香三錢。有食。加神曲麥芽各五錢。用白朮方。不能備錄。今但摘其治瀉。有所因不同而所和之味亦異者。即類推之。可以善朮之用也。脾虛泄瀉。白朮五錢。白芍一兩。冬月加肉豆蔻煨。為末。米飲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日二服。濕瀉暑瀉。白朮車前子等分。炒為末。白湯下二三錢。久瀉滑腸。白朮炒茯苓各一兩。糯米炒二兩。為末。棗肉拌食。或丸服之。老小滑瀉。白朮半斤。黃土炒過。山藥四兩。炒為末。飯丸。量人大小。米湯服。或加人參三錢。老人常瀉。白朮二兩。黃土拌蒸。焙乾去土。蒼朮五錢。泔浸炒。茯苓一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七八十丸。
瀉血萎黃。腸風痔漏。脫肛。積年不瘥者。白朮一斤。黃土炒過研末。乾地黃半斤。飯上蒸熟。搗和。乾則少入酒。丸梧子大。每用米飲下五十丸。日三服。
〔論〕人身元氣。每困於濕。濕除則氣益。惟白朮于坤順之體。具乾健之用。不等於淡味滲濕。風劑燥濕。故潔古論朮。首以除濕益氣歸之。夫脾為濕主。濕困。是陰中之陽困。 苟不得胃脘之健陽以召之。將何以為胃行氣於三陽三陰乎。惟朮能健胃陽。以化脾陰。而召陰中之陽。乃為表裡相應。水火互召。元氣於是暢。於是益。且脾主地氣。胃主天氣。脾不得天氣之召。則地氣不上行。胃不得地氣之和。則天氣不下施。(內經論脾胃切切於天氣地氣之分。因謂其主升降之化也。)至地氣上與天氣和。則所謂上焦合而營諸陽。總歸於陽之能施能化。所以一切主治。陰固在陽中而不尸其功。況諸証非病於陽之不能健運。即陰之不得陽以運化者也。(大抵白朮之用在除濕。胃之功至於脾也。除濕而即能益氣。由脾而歸胃也。益氣而便能和血。表裡相應。水火互召也。海藏所謂在氣主氣。在血主血者。不可相提並論。以陰從陽化而不尸其功也。)其所入之經。先胃及脾。其他所入之經。又由脾胃以及之。歷審諸治。總由宣天氣之陽。以化地氣之陰。陰陽和而氣乃行。由真氣以化穀氣。即由穀氣以充真氣。俾中土氣交能行升降之化。為後天補接良劑。而於老人更切也。潔古謂下行則用之者。以足三陰同起於下。益脾者即能與肝腎俱。(胃得地氣之和以下施故也)由脾胃而達腎肝之陰。海藏故云。補肝經風虛。又治衝脈逆氣裡急及臍腹痛也。惟陰虛而陽熾者。 投此味則相反若冰炭。(陰已虛而更燥之。陽已熾而更益之。可乎。)每見粗工治陰虛証。亦用參朮理脾。大屬夢夢。經曰: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蓋氣陽也。 各臟腑之陽。皆稟於胃經者。血脈之所注陰也。各臟腑之陰。皆源於脾。臟腑各因脾之經。 而乃受氣於陽明者。以陽原出於陰中也。因脾之經而必行其津液者。經脈固液所化也。(脾患於濕。則陰不化。而津液不生。白朮之理胃益脾。能令生津以通經。乃得由經以達氣。) 經曰:四肢皆稟氣於胃。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玩此數語。則白朮之理胃。以其健陽。而真氣並于穀氣。能行於諸臟腑也。其能行於諸臟腑者。以其健胃陽。而即能化脾陰。致其津液。以榮血脈通經隧也。經曰:五臟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數語透露極矣。白朮以除濕益氣為功。則凡濕皆用朮乎。曰:濕分內外。尤別寒熱。屬於寒是陽鬱陰中而不升也。陰之所蓄則氣虛矣。屬於熱是陰困陽中而不降也。陽之所並則氣實矣。虛實皆屬氣。氣之虛實皆化濕。 但實者邪氣之實也。尚可投朮以益氣乎。夫濕為地氣。陽蓄於陰。是地氣因天氣之鬱而不化。 陰困於陽。是地氣受天氣之並而不化。總之化濕者皆陰。而陰之所以化濕者。皆本於陽之不能化。惟一虛一實。而投治乃殊。虛者補正以益氣。如白朮茯苓是也。實者除邪以益氣。如連柏梔黃皆可燥濕。不執二朮為用也。夫氣者水所生陰生陽也。液者氣所化陽化陰也。氣能化液。何濕之有。如氣虛不能化。補其陽而液自化矣。(液之所化。即氣之所到也。)至氣實而不化者。不等於真氣之不足。乃病於真氣之受傷。必先除其所傷之邪。蓋抑陽則陰化。(陰受並於陽則亦不化故也。)陰化則液行。液行則濕除。濕除則氣益矣(氣與濕不能相離以為本。除濕益氣。亦不能相離以為用。特益正除邪。貴于適事為故耳。)第寒熱虛實之用朮。 如斯較然。而又謂其能治風証。何也?曰:風亦有別。陽虛陰蓄。陰固非真陰也。陰久不化。 則陽從之而化風。是謂風虛。所宜活血(即氣能化液也)以化陰。而補其風虛者也。(白朮補肝風虛)陽盛陰困。陽固非真陽也。陽久不化。則陰從之而化風。是謂風實。所宜清氣以化陽。而疏其風實者也。(風皆屬陽。風虛者陽從乎陰以病血也。故應治血。風實者陰從乎陽以病氣也。故應治氣。)二治於茲味宜否。所當酌處矣。總之。因濕化熱。因熱化濕。皆患於陰不得陽以化。太陰之脾不能行其液以通經脈而增濕。致胃氣不能達於三陰三陽以增熱。 展轉相因。為病乃劇耳。經曰:經隧者氣血所從出之道也。氣血之道壅。而經絡阻絕。如卒中之類。孰非熱化濕。濕更化熱以亡其陰之為病乎。又如反胃中滿。非皆濕熱馴致以至此極乎。丹溪所以雲人身濕熱為病居多也。抑白朮主治。有腹滿嘔逆等証。固非濕熱歟。曰:此皆陽虛化濕之的對。至陽盛而熱化濕者。當先責其本於熱。惟皆本於陽之不能化陰。故雖投劑清熱。以期陰之能化。而或攻或補。又不可傷其真陽以絕化原。故亦有不能舍朮之時也。 濕熱之証。無如七情所傷者。傷於陰而不能化陽。以致氣鬱成濕。濕鬱化熱。但究其本。是陰氣有傷。非若陰盛蓄陽之濕熱也。雖不宜寒降。宜除濕理脾。其可投二朮之辛燥以亡陰乎。 此証關于神思。乃陽中之陰傷。雖曰不宜湊陽。而宜裕陰和氣。卻不可以純陰濡劑絕其化原。即二冬猶慮其滯陽也。近代程若水。每用茯神石棗丹皮滋陰降火。茯苓薏仁木瓜車前健脾行濕。佐山楂石菖蒲以行濕滯。殊有理會。斯証患之者最多。因誤治而夭枉者不少。故特表而出之。人身之病。惟痰為多。而為害最甚。自真陰虛損之火痰。先以補益真陰為急。外困六淫之氣痰。先以祛除外邪為急。飲食積聚之鬱痰。先以導散鬱滯為急。此外。凡內傷中氣而為虛痰。為濕痰。未有不以理中氣為本者也。蓋不補脾氣。則液不化。痰不行。不行不化。 將脾胃之氣愈困。而不能行氣於陰陽。即經隧之道塞。而不能通營血以歸於血海。將下焦之元陰愈虛。上焦之虛熱更生。真陰日虧。而真陽日憊。是惟老人最甚。此際健脾行痰者。無過白朮而已。然須的審其可投而投之。抑或其初未可。而需後乃可。庶幾信心以奏效也。
繆氏云:朮燥腎而閉氣。肝腎有動氣臍間築築者。勿服。劉涓子云。癰疽潰瘍。服之反生膿作痛。
〔修治〕弗用油者。去皮切片。米泔水浸透。晒乾。陳壁土裹。蒸晒九次。洗淨。仍晒乾。用此法竊土氣以助脾。入乳汁潤之。製其性也。脾病則陳壁土炒。其脾虛而氣滯者。枳實煎水漬炒。或香附煎水漬炒。枳朮丸用白朮。須以紫蘇薄荷黃芩肉桂湯煮過。
味甘微苦而辛。氣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足太陰陽明手太陰陽明太陽之經。稟初夏之氣以生。其味苦甘而濃。其氣芳烈而溫。其性純陽而健。為除風痺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仲淳)主治除濕。(其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間腠理濕)發汗。(與白朮止汗特異)總解諸鬱。(痰火濕食氣血六鬱。皆因傳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蒼朮氣味辛烈。強胃強脾。發谷之氣。能徑入諸經。疏泄陽明之濕。通行斂澀。故鬱散而平。) 疏滯寬中。強胃安脾。治濕痰留飲。心下急滿。水腫脹滿。或挾瘀血成窠囊。止寒濕嘔逆。 下泄冷痢。治痿療疸。及風寒濕痺。更脾濕下流。濁淋帶下。(仁齋謂脾精不禁。小便漏濁淋不止。腰背酸疼。宜用蒼朮以斂脾精。所謂斂者。即除濕而不使脾淫。同於東垣除濕下安太陰之義。非別有收斂之功也。)陰寒疝氣。腹中窄狹者。須用之。(潔古)引以黃柏牛膝石膏下行之藥。治下焦濕。同白朮。治脛足濕腫。入平胃散。去中焦濕。平胃中有餘之氣。入蔥白麻黃之類。能散肉分至皮表之邪。同人參茯苓白芍甘草橘皮蓮肉縮砂。為調中之正法。 健脾。開胃。消飲食。同藿香橘皮茯苓人參木瓜豬苓澤瀉縮砂。治霍亂轉筋吐瀉。同干葛防風茯苓炙草豬苓澤瀉車前。治濕瀉若雷奔。同秦艽 萆薢 木瓜 薏仁 石斛 桑寄生 石菖蒲 黃 地黃 甘草 晚蠶砂桂枝。治一切痛痺。及關節不利。熱者去桂枝。加黃柏。得黃柏牛膝木瓜石斛。 能健步潛行。得苦參牡蠣。治小兒胃家濕熱。飲食不生肌肉。君人參芍藥木瓜薏仁茯苓桑皮 赤豆車前橘皮。佐以豬苓澤瀉。治一切水腫。日重倍人參。夜重加地黃芍藥。俱與朮倍。 君枳實半夏橘皮砂仁人參。除心腹脹滿。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傷食發寒熱。及泄瀉。 同人參橘皮茯苓木瓜藿香。治反胃吐逆。因寒加生薑。因熱加竹茹枇杷葉逆水蘆根。同麥冬石斛黃柏白芍木瓜薏仁五味子。為治痿要藥。同生薑藿香檳榔。治山嵐瘴氣。同四物麥冬荊芥防風地榆。治腸風下血。同補骨脂川椒茴香青鹽川楝子黃柏。治疝。
附方 治蠱脹由於脾虛有濕者。真茅朮末。每清晨米飲調三錢。服不數月。強健如故。 蒼朮丸。老年常服。飲啖可過少壯。真茅朮四斤。如法洗浸。去皮切片。以桑椹懷生地何首烏各一斤。熬濃汁。至無味而止。去渣濾清。下蒼朮浸之。晒乾複浸。汁盡為度。研末。又以人乳拌勻。晒乾數次。約重數兩。煉蜜丸。白湯或酒吞數錢。治痺。可令年老身輕。矯捷甚於少年。真茅朮十斤。洗淨。先以米泔浸三宿。再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層。拌蒼朮一層。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砂鍋內熬濃汁。去渣。隔湯煮滴水成珠為度。 每膏一斤。和煉蜜一斤。白湯調服。本事方治停飲 囊。去濕崇土以填窠臼。用蒼朮一斤。 去皮切片。為末。油麻五錢。水二盞。研濾汁。大棗五十枚。煮去皮核。搗和丸梧子大。每空腹溫服五十丸。增至一二百丸。初服必覺微燥。以山梔子末沸湯點服解之。三月疾除。忌桃李雀肉。
〔論〕 白朮之味始甘。次有微辛。後歸於苦。苦味居多。苦從火化。火乃土之母也。 故為健脾胃之主。蒼朮始甘。次苦。後歸於辛。辛味居多。辛從金化。金乃土之子也。故能行脾胃之化。蓋脾不主濕。則陰氣無以達於陽。而衛氣先病。營即隨之。蒼朮之能發穀氣。 猶水穀悍氣。剽疾滑利。先衛而後營。與白朮之健運於中者自別。有謂其氣極雄壯通行脾腎者。詎知脾與三陰同居於下。脾陰至肺。腎陰亦至於肺。脾之至陰。藉燥而辛烈者。以發谷氣。俾上行至肺而腎亦至矣。且穀氣發越。則凡陽明之氣所至者皆能至之。丹溪所謂上中下除濕皆可用也。 陰虛便燥。渴而火亢者。忌之。血虛怯弱。及七情氣悶者。慎用。虛火動而痞悶。愈宜遠。
〔辨治〕 出茅山。細而帶糖香味甘者真。米泔浸洗極淨。刮去皮。拌黑豆蒸引之。合水氣也。又拌蜜酒蒸。又拌人乳透蒸。皆潤之使更合於金氣而不燥也。凡三次蒸時。須烘晒極乾。氣方透。胎中酒蒸。平用泔製。(能)
繆氏云:二朮俱為陽草。故祛邪之功勝。而益陰之效虧。藥性偏長。物無兼力。此物生自然之道也。凡臟皆屬陰。若脾虛無濕者用之。反損脾陰而竭津液。此最易誤。
〔總論〕朮之用。補中益氣。力優在白。除濕快氣。能專於蒼。所謂祛邪之功勝。而益陰之效虧者。當以坐蒼。不得概蔽之白。至於燥腎閉氣。又宜坐白。不能混及于蒼。(前人以枳實佐白朮良有深意)凡病脾土虛者。無論濕邪之有無。白朮皆所急需。但不宜於胃有實熱者耳。
黑色長三四寸。形如拇脂。又似狗脊。凸凹 。有硬黑須簇之。其肉青綠色。春秋採根。曝乾用。又一種有金黃毛如狗形。皆可入藥。勿用透山藤根。形狀相似。只是入頂苦不可餌也。( ) 味苦甘平。氣微溫。苦燥濕。甘益血。溫養氣。是補而能走之藥。入足少陰。萆薢為之使。惡敗醬莎草。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痺寒濕膝痛。並腳弱毒風軟腳。腎氣虛弱。及風邪淋露。少氣目暗。(瀕湖謂治風虛)又女子傷中關節重。強肝腎。續筋骨。補益男子。頗利老人。並治失溺不節。主肝腎體用權衡形臟之關機者。(之頤)得牛膝菟絲地黃山萸白膠杜仲。固精強骨壯腰腎。得沉香牛膝石斛木瓜白蘚皮菊花五加皮漆葉蒺藜子。能通利關節。 除五緩六急。
〔論〕 狗脊之用。在本經關機緩急一語。人身八溪。(即八虛。兩肘兩腋兩髀兩 也。) 為關機之室。一溪有邪氣惡血住留。則傷乎經絡。而上下各關機舉為之不利。不利即緩急。
夫經脈固所以利關節者也。然則關機之利。能不根治於大會之地乎。內經謂大關節在腰脊。 以腰為腎府。脊乃足太陽之所行。此一臟一腑。系人身根帶。而腎中衝脈。實又為經脈之海。 (丹溪治人右手疼痛攣拳因濕氣。以二陳加金毛狗脊杜仲川芎升麻。可知茲味宜於濕。而於陰氣不足之濕乃為中病。惟經脈之海。總屬於腎中衝脈。故又以之治手也。)然則八溪雖為關機之室。而腰脊尤居關節之大者。所以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而利關節。胥屬腎與膀胱也。即經所云腎有邪則氣留於兩 。可知關機之室如兩 者。尤以腎為主矣。又如腳弱並毒風軟腳。皆由大關節之處有邪氣惡血留滯。故在下之經脈有傷而見於腳者。其關機不利如是耳。夫別錄既言風邪淋露少氣目暗。(目睛神水。固屬膽汁。然化原在腎水。水鬱而風木不能達之於上。故目暗。此皆經脈不利之故。以三陰經脈從下而上也。)甄權又言毒風軟腳腎氣虛弱。即此知狗脊之功。專主下焦肝腎之陰氣。本經謂頗利老人。緣老人下焦之陰氣虛。 多有不利故也。抑本經但言寒濕。而別錄甄權又出風邪毒風之治。有二道歟。要知腎者水臟。全藉風木以達陽而化陰。風木虛則陽不達。陽不達則陰不化。而寒濕病乎血。病乎血則風化自病而為風邪。久之為毒風。還病於腎臟而為風毒。或化為濕熱以成種種肝病。皆坐風虛而已。此味能益腎氣。使陽得達而陰得化。用之者主輔得宜。(病各有所因。則劑各有所主。)有何關節不利而風濕不瘳乎。
繆氏云:腎虛有熱。小水不利。或短澀赤黃。口舌乾。皆忌。
〔修治〕 去毛須。銼。酒浸一夕用。
出蜀中者佳。經冬不凋。根如連珠。以肉濃者為勝。因方家多取紫色。(原無紫色)土人採根。同黑豆煮紫。殊失氣味。一種山 根極相似。但色白。土人以醋煮之。雜巴戟內。 莫能辨識。但擊破之。紫而鮮潔者偽也。其中雖紫。又有微白。糝如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 味辛苦微甘。氣微溫。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利男子。治夜夢精泄。強陰。下氣補血海。益精。愈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去風癩及頭面游風。療腳氣。方書治中風勞倦。虛勞腎氣虛而惡寒眩暈。及虛逆咳喘。(元陽虛者)腰痛。積聚痺痿不能食。消癉泄瀉。溲血淋濁。小便不禁。疝。並治目疾耳聾。病患虛損者,加用。覆盆子為之使。惡雷丸丹參。得黃柏橘核荔枝核牛膝川萆薢木瓜金鈴子生地黃治疝氣因於腎虛。 得五味蓯蓉鹿茸山萸柏仁故紙杞子。治陰痿。去茸蓯。加黃柏牛膝麥冬生地車前。治陰虛白濁。久不愈。得鹿角柏仁遠志蓮鬚覆盆天冬黃柏。治夜夢鬼交泄精。同甘菊蒺藜石菖蒲何首烏黑豆山萸天冬。治頭面上風。
附方 嗜酒後患腳氣。巴戟五錢。糯米同炒。米微轉色。去米不用。大黃一兩銼炒。同
為末。熟蜜丸。溫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嗜酒而病腳氣。此為濕熱。大黃除濕熱者也。同巴戟用之。緣入腎肝而達其氣。俾除濕熱之味得以奏功。即此以推疝氣白濁夜夢泄精等治。亦不能專恃此味。必本其所受之因而投劑。用此以達下焦之主氣可也。)
〔論〕 巴戟之味。由苦而辛。辛中亦有苦。味盡處略有甘。夫苦為火味。陽火出於地。 為命門真火。所云非苦無以至地也。辛為金味。上行為天氣。合於人身之肺。所云非辛無以至天也。辛由於苦。則元氣之體。苦合之辛。則元氣之用。況其溫者。又出地之始氣。更合於經冬不凋以觀。非稟陰中之真陽而裕有元氣之體用者乎。本經首治大風邪氣。(陽陷化邪) 陰痿不起。(用陽不達)言其用也。由用而及體。故歸之補中增志益氣。甄權則首指其體。 如治鬼交精泄。以關元中極之間。下於腎三寸。男精女血。皆藏於此。賴其上有腎中命門。 實司元氣者下而鎖鑰之。所謂氣能攝精也。至言風癩之治。則並及用矣。其他種種治效。總不外此體用間元氣之益耳。夫元氣乃陰中之陽。不能離於陰以為陽。故不得漫用辛熱以耗陰。 此味雖曰益陽。卻從陰中完其體。致其用。非辛熱之倫可比。如熟地黃補陰而發陽者也。可助之發陽於陰中。如覆盆子骨碎補由陽而強陰者也。可合之強陰於陽中。至如陽虛生寒。投以辛熱之桂附。陽虛鬱熱。投以苦寒之連柏。俱有不舍茲味者。總為元氣之主劑。立其主而後辛熱可以去寒。苦寒可以清熱也。人身元氣。上際於天。下極於地。巴戟既裕元氣之體用。即亦能如元氣之所周。隨寒熱而咸宜。故治療頗多。(不第如頭面游風。小腹。及陰中引痛。與腳氣而已也。)至本經首言大風邪氣。諸本草亦以療風為言。斯義最宜循繹。經曰:出地者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夫風化司出地者也。此品雖微。卻有陽予正陰為主之義。所謂發陽於陰中。即強陰於陽中也。故不但能補元陽。且補血海益精。皆有兼功焉。(人身水火合化以為氣。更藉金木交媾。乃得合化焉。巴戟達元氣於上。即達肝之氣化於肺。 達元氣於下。即達肺之氣化於肝。肝為血海。通於三焦之命門。合相火而行血海之化。既肺媾於肝。而血海不補乎。)夫腎元中。有精化氣者先天也。有氣化精者後天也。肺為氣主。 巴戟以由苦而辛者。達元氣之用於上。即由苦中之辛而歸於甘。以達元氣之用於下。肺直媾於肝。得歸血海而化精。乃從陽而生陰之劑。(即此之謂強陰。謂下氣。又謂益精。不止於能固精而已也。)與從陰而生陽之味。各有所宜。不得混視也。巴戟療男子泄精。主於元氣能固精之義也。第氣與精交相益。而交相病。如元氣虛而精不固。是由氣以病精。屬陽虛。 (或勞傷中氣並勞傷命門之陽)若元精虛而氣不固。是由精以病氣。屬陰虛。(不止於色欲。 舉六淫七情。皆得以傷精。)陽虛者氣不足。陰虛者火有餘。二者皆病於元氣。卻未可概從補氣論治。更當參者。太極未分陰陽。合為一氣。此所謂兩神相搏也。太極一判。清升濁降。然清者不能離陰以為上際。濁者不能離陽以為下蟠。此所謂兩精相搏也。乃經又獨以神屬心者。正謂一氣止是陰陽。陰陽止分動靜。靜者闔而動者辟。闔者氣之守。辟者氣之倡也。 故精必歸之氣。氣尤歸之神。又未可止於元氣求責也。
繆氏云:凡相火熾盛。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煩躁口渴。大便燥閉。法咸忌之。
〔修治〕 同枸杞子湯浸一宿。漉出。再用酒浸一時。更拌菊花。熬令焦黃。去菊。拭乾用。此雷公法。用紫黑沉大穿心者。不用色黃而細者。捶去心。酒浸焙。
三月開白花。根長及尺。四月採根。曝用。 味苦微辛。氣溫芳烈。苦泄熱。溫壯氣。辛散鬱。腎經氣分藥。(苗短根長。司腎之物。 腎有相火。苦溫者入之。)藏於腎而用於心。(之頤)主治強志補中。定心氣。止驚悸。治健忘。益智慧。利九竅。聰耳明目。除邪氣。去心下膈氣。小便赤濁。及腎積奔豚。又遠志酒治一切癰疽。奇效。同棗仁茯神人參地黃丹砂。為鎮心定驚要藥。同人參柏仁棗仁麥冬五味歸身益智茯苓神生地甘草沉香。治心氣弱。心血少。餒怯易驚。夢寐多魘。神不守舍。怔忡健忘。失志陽痿。同茯神人參白朮炙草棗仁木香龍眼肉。能歸脾益智。入當歸六黃湯。止陰虛盜汗。
附方 遠志酒。凡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敷之即痛。有憂恚等氣積怒攻。則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忍。敷之即清涼。或氣虛冷潰而不斂。敷之即斂。此方極驗。若七情內鬱。不問虛實寒熱。治之皆愈。用遠志不拘多少。 米泔浸洗。捶去心。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一盞調。澄少頃。飲其清。以渣敷患處。小便赤濁。遠志八兩。茯神益智各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棗湯下五十丸。
〔論〕 遠志獨以益志見長者。以志固靜中之動機。所謂陰中陽也。此味苦而至地。乃本於氣之溫者。感于離陽以上越。有合於人身陰中之陽。陽之初動。以效其離火之用動而不者。(先哲謂腎氣不足加熟地遠志丹皮)觀其採根。定以孟夏。非陽之動而欲暢者。此固乘之以出乎。經曰: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此味之治善忌。固為其舉精氣以上奉也。然則遠志信為腎經氣分藥。乃又謂其入心歸血者。(丹溪)蓋能于至陰之地以發陽。 還能于至陽之地以宅陰也。(雖為腎家氣分藥。而最能寧心。以其入心歸血也。蓋血者真陰之化醇。入心歸血。正于至陽之地宅陰。動又以靜為君也。)其益智慧者。以精氣上奉於心。 而精中伎巧之出。並之而上也。之頤云。藏於腎而用於心一語。庶幾微中矣。人身止是水火二氣。腎氣者。水中火也。心血者。火中水也。能使腎氣上奉於心。則水亦隨火以升矣。水隨火升。即能使心血下達於腎。而火亦隨水以降矣。歷參所療諸証。如強志定氣。可以識升者機。如赤濁奔豚。可以識降者機。至於調氣之道。在和陰陽。遠志能開鬱者。亦其升降陰陽之功也。棗仁治心。乃入脾膽血分者。炒熟則香甘而仍有酸意。蓋肝膽以脾為用。熟棗仁香醒脾困。甘生脾血。而又有酸以收其耗散之氣。使血歸於脾。脾之脈固注心者也。所以亦曰補心。大約遠志乃先天化原。棗仁乃後天化原。故二味俱用以益心。(二味入補心藥須以血藥為主)
繆氏云:心有實火。應用黃連生地者。禁與朮等補陽氣藥同用。
〔修治〕 去骨取皮。甘草湯漬一宿。(因苦下行。以甘緩之。使上發也。)漉出。曝乾用。
(即仙靈脾) 江東陝西漢中湖湘間皆有之。生大山中。一根數莖。莖粗如線。高一二尺。一莖二椏。一椏三葉。葉長二三寸。如杏葉及豆藿。面光背淡。甚薄而細。齒有微刺。 氣味甘香辛溫。辛潤腎。甘溫益陽氣。可升可降。陽也。真陽不足者宜之。入手厥陰。 為補命門三焦要藥。亦入足少陰厥陰。主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本經)丈夫絕陽無子。女人絕陰無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強心力。入補中益氣湯。治氣虛而陽道不興。蓋人自有生以後。一切真陽。 皆托於後天之氣。用補中加入此味。引之歸元裕陽。還以同升。則真陽乃畢暢也。與白蒺藜甘枸杞蓯蓉五味牛膝山萸同用。為補陽妙劑。
〔論〕 淫羊藿入命門而補真陽。夫腎命真陽即人身之元氣也。凡絕陽絕陰諸病。不本之元氣。何以噓之於既願乎。至於莖中痛。小便不利。皆肝腎氣虛所致。如能入腎而助元陽。即是補腎氣。而腎肝固同治者已。其味甘香。而微有辛溫。甘歸中土。舉水火二氣。由此為權輿。此品正以甘香。故能奏後天之功于絕陽絕陰。不概同於補陽之味。其於人之真陽不足者。既能使天氣達地以噓其枯。而真陽具足者。又能使地氣際天以暢厥用。如老人昏耄。中年健忘。皆元陽之衰敗而不能上升者也。以是思功。功可知矣。須知此味以降為升。其升由于能降也。
繆氏云:虛陽易舉。強陽不痿。夢遺不止。便赤口乾者。並忌。
〔修治〕 以夾刀剪去葉之四畔花枝。每斤用羊脂四兩拌炒。脂盡為度。山藥紫芝為之使。得酒良。(據此是止用葉。必得莖葉俱全。一一如瀕湖所說者乃真。)
莖方作節。紫赤有細毛。葉似芍藥。七月開白花。或茄色。花端叢刺。刺端有鉤。八月結黑子。宜三八月採根用。味苦鹹。氣微寒。苦下氣。寒除熱。鹹潤下而軟堅。足少陰腎經君藥。主治補腎氣。除陰中氣分游火。清三焦氣。散游風。療熱風頭痛。明目。(以為少陰君藥。次之即肝。故目疾虛實皆用之。)祛喉舌浮熱為病。育陰氣。除心煩。治暴結熱。 斑毒。通小便血滯。散瘤 瘰癧。(散火之功。守真言結核是火病。)方書主消癉中風虛勞傷燥發熱。著痺驚悸盜汗。口耳唇齒皮膚諸熱為病。元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整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治上焦空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為聖藥。又補腎中氤氳之氣。降陰火奔騰。同升麻甘草等分。水煎。治發斑咽痛。同鼠粘子半生半炒各兩許。為末。新汲水服。 治急喉痺風。同地黃甘菊蒺藜杞子柴胡。能明目。同貝母連翹甘草薄荷栝蔞根夏枯草。治瘰癧 。同知母麥冬竹葉。治傷寒陽毒。汗下後熱毒不散。心煩懊憹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同黃連大黃等分。蜜丸。治三焦積熱。同升麻大黃犀角。治胃熱發斑。同貝母花粉芩連枳桔升麻甘草。治上焦熱痰盛而作渴。口舌腫痛。同升麻犀角黃芩甘草桔梗赤芍貫眾。治心脾壅熱。舌上生瘡。木舌舌腫。或連頰項腫痛。(以上實熱。以下虛熱。)入天王補心丹。除怔忡。 定驚悸。祛煩熱。療咽乾。育養心神。入清熱補氣湯。治中氣虛熱。口舌如無皮狀。或發熱作渴。入清熱補血湯。治口舌生瘡。體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澀熱痛。
〔論〕 元參色黑為水。潤下本鹹。味苦氣寒。為足少陰的劑。與地黃功同益腎。而元參所主者陰氣也。地黃壯水以製火。元參則管領諸氣。舉浮游之火。或炎或聚者能清而散之。 之頤曰:已向乎陽。(為其味苦)未離於陰。(為其寒氣)儼似少陰之樞象。殆具備少陰之體用者。其補腎氣。是補腎氣方萌之機兆。非補腎臟欲藏之形質也。凡病本於氣化熱者。此能致其至陰於氣分。故熱所結之氣。不限上下。不分虛實。隨其或主或輔。而皆可整肅。(凡熱遇至陰之氣而即化)夫實為邪氣實。除邪不能盡藉乎此。而以此味之陰氣化氣之並于邪者。 虛為正氣虛。補正亦不能盡藉乎此。而以此味之陰氣助氣之歉于正者。元參之能事如是。用之者宜量其所長也。繆氏謂元參稟水氣而兼得春陽之和。此與風藥中多用之義正合。(海藏) 虛而寒者切禁。凡血少目昏。停飲支滿。腹痛泄瀉。並不宜服。(仲淳)
〔修治〕 黑潤者佳。酒洗。去塵土。酒拌蒸。切片晒乾。極忌銅鐵。入滋陰劑。須蒸晒過。差減寒性。
一名酸赭。 根味微苦酸。氣微寒。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也。入足厥陰少陰手足陽明經。專主下焦血。治下部積熱血痢。並腸風下血。女子月經不止。血崩。(古者斷下多用之)產前後諸血疾。小兒疳痢。止痔 膿血。補絕傷。主內漏。止血不足。(別錄)治膽氣不足。(東垣)同樗皮。治赤白痢。得銀花等分。佐以芍藥甘草枳殼黃連烏梅。治血痢。如熱在心經。下痢純鮮血。則加生犀角汁十五匙。神驗。
附方 血痢不止。地榆晒研。每用二錢。摻在羊血上。炙熟食之。以捻頭煎湯送下。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朮一兩。水煎。空心日一服。結陰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縮砂四七枚。煎一盞半。分二服。
〔論〕 地榆當七月而花實。乘金之收氣以降。故其用在根。其根外黑內紅。合於子之紫黑色。蓋本於至陰之腎。而布地道生育之化。宜於血痢崩漏之屬熱而虛者。為其微寒而帶補也。(故斷下多用。而熱痢不可驟用。)第其以純陰對待積熱。亦宜有以佐之。如血痢不止。 合於羊血。久病腸風。合於蒼朮。結陰下血。合於炙草縮砂。即三方推之。以盡其用可也。
繆氏云:凡虛寒作泄。白痢胃弱。及胎產泄瀉。血崩。脾虛作泄。法並禁服。
〔修治〕 切之如綿者良。酒洗。治大小便血証。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杪則能行血。 不可不知。
根長尺餘。皮丹肉紫。(賣家多染色。須辨之。)冬採者良。去蘆用。 氣味苦平。微溫。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經。(心之所主者血也。心虛則邪氣客之。為煩滿結氣。肝虛則熱甚風生。氣血凝滯。為症瘕寒熱積聚。腎虛而寒。濕邪客之。則腰脊強腳痺。入三經而除所苦。諸証自平。)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去心腹痼氣結氣。通利關脈。益氣養血。養神定志。治寒熱積聚。破症除瘕。療冷熱勞。骨節疼痛。腰脊強腳痺。 除風邪留熱。風痺足軟。(漬酒飲)調婦女經脈不勻。胎產血崩帶下。及血邪心煩。久服多眼赤。(故應性熱)方書治中風發熱。水腫吐血。脅痛著痺。癇悸健忘。消癉。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瀕湖)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以其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 止崩帶。調經脈故也。(又)入天王補心丹則補心。同牛膝地黃黃 黃柏。能健步。同鱉甲牡蠣丹皮青蒿延胡牛膝干漆水赤蓼子。主心腹痼疾結氣。寒熱積聚。破症除瘕。同麥冬沙參五味子甘草青蒿栝蔞。止煩滿。同牛膝萆薢木瓜 杜仲續斷。主腰脊強腳痺。除風邪留熱。 同人參麥冬棗仁地黃。益氣養血。獨用一兩為末。熱酒每服二錢。主寒疝。少腹及陰相引痛。 自汗出欲死。丹參散。治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產前胎不安。產後惡血不下。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用丹參洗淨切晒。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落胎下血。丹參十二兩。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亦可水煮。
〔論〕 丹參皮丹肉紫而味苦。為火之用藥。據其奏效。似通利關脈一語足以概之。然別錄謂其養血。本經且謂益氣。而先哲又以養神定志歸之。其義何若。蓋此味水火之二氣具足。其開花成穗。自三月以至九月。正經所謂夏月蕃秀使氣得泄者。而採根必以冬時。豈非反死胎宜落。自有合於天然之生化。而不戾其所宜者。(血原於水。而成於火。此味由生血化血之全功。而通利關脈。其通利不可與破氣之味同論。)夫水中有火而氣生水。上合於火而氣化。氣化即化血。火中有水而血生火。下合於水而血化。血化即化精。(要本於肺氣下歸命門。然後血化精。)此品水中有火。而水至於火以達其氣化。氣之所化。則血之滯者行。 枯者生。能化能生。政通利關脈之本也。人身之先天。惟此陰陽具於腎。人身之後天。惟此氣血主於心。氣血一息不周。則陰陽之元化病矣。惟心主實握由氣化血之權。故其變化而赤者。雖屬於中焦氣化。實主於心及包絡。是主血之地乃為血所生化之先天。然則流貫一身而無微不徹。無氣不隨者。可不尋繹其生化之先天。而漫言何臟統血何臟藏血哉。明乎此則益氣養血。皆可得其主腦。而善用以奏功矣。
繆氏云:妊娠無故勿服。
又名牡蒙。六月採根。晒乾。皮色紅紫。肉帶紅白。 苦辛微寒。氣味俱濃。陰也。降也。入足厥陰。亦入足陽明。為除熱散結逐血之要藥。 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皆因於血之滯)通九竅。利大小便。治腸胃大熱。血痢吐衄。腸中聚血。婦人血閉。治諸血病。及癰腫積塊之屬厥陰者。療金瘡。破血生肌肉。止渴。補虛益氣。佐甘草。治下利純血腹痛。名紫參湯。吐血不止。用紫參阿膠甘草等分。為末。烏梅湯或糯米湯服一二錢。
〔論〕紫參專入血分。而血分之治。專主其滯者。何也?以此品五月開花。雖苦寒而實透于至陽之氣化以出。即採根亦以六月陽極之候。非因其乘陽氣以化陰者。入血而奏宣瘀和血之功乎。若止用其苦寒以對待血滯。雖有大熱。恐不免犯寒泣之忌矣。況補虛益氣。如蘇恭所說。豈能責之苦寒乎。由斯繹之。則茲味不甚寒而能療大熱之溢血。亦善物也。
雅州眉州者良。有二種。一根粗無毛。有連珠。形如鷹爪。其質堅實。其色深黃。一無珠多毛。中虛色淡黃。用各有所宜。(核)節多堅重。相擊有聲。色鮮明如赤金者善。蘆多者劣。瘦小須多者。不堪入藥。(原始) 根味苦而濃。氣寒而降。性冷而燥。陰也。入手少陰經。(苦入心。火就燥)並入手陽明足少陽厥陰足陽明太陰。經冬不凋。寒水之象。有節色黃。中土之製。心之用藥也。(複) 鎮肝涼血。(本寒水之化以入心。故能涼血。涼血即所以鎮肝。)調胃濃腸。主治鬱熱在中。 煩躁消渴。或兀兀欲吐。心下痞滿。(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吞酸吐酸。 或卒心痛。並脅及小腹邊痛。熱嘔熱瀉。一切濕熱。腹痛熱痢。五臟冷熱。久下泄 膿血。 療暑毒。及一切天行熱毒。諸瘡瘍毒。治熱氣目痛皆傷淚出。又小兒疳氣。婦人陰中腫痛。 (諸本草)能瀉心火。故本草言其寧神。治驚悸安神定驚等丸皆用之。(嵩)凡治血病。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瀉心實瀉脾。故目為中焦使 。)地榆為下使。(海藏)蓋心為血主。黃連本寒水之化以入心。正所以調血而治腸 諸病也。傷寒留蓄惡血。內外俱熱。有証與少陽相似者。如服小柴胡不效。當以黃連一分。赤茯苓半分。入燈心煎與之。又大小產熱入血室。小柴胡力所不及者。於內加五靈脂。仍以黃連赤苓佐之。蓋心主血而連苓皆清心涼血之劑也。(仁齋)黃連入中土氣分。去濕熱而瀉心火。若脾胃氣虛不能轉運者。以茯苓黃芩代之。(丹溪)丹溪治食積丸。首用黃連。以吳萸製連而治左。以益智製連而治右。佐以枳殼。消痞甚速。用薑汁製炒。治上焦痰火。(嘉謨)同木香用。治心下痞。並腸中積滯。 為腹痛下痢之要藥。同吳萸用。治肝火。兼脅與小腹邊痛。又為吞吐酸水要藥。(嵩)黃連為病酒之仙藥。滯下之神草。六經所至。各有殊功。(仲淳)諸苦寒藥多泄。惟連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濕而止瀉痢。故治痢以之為君。蓋治痢惟宜辛苦寒藥。辛能發散。開通鬱結。 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守真)下痢。胃口熱。噤口者。用黃連人參煎湯。 終日呷之。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丹溪)以黃土薑汁酒蜜四炒為君。使君子為臣。酒白芍為佐。木香為使。治小兒五疳。以吳萸同炒。加木香等分。生大黃倍之。水丸。治五痢。(韓 )治痢。用乾薑黃連。名薑連散。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口瘡。用細辛黃連。不獨相製而無偏勝之患。亦審其受病之淺深。臟腑之上下以製使也。同赤檉葉入三黃石膏湯。治痧疹已透而煩躁不止。入當歸六黃湯。加棗仁龍眼。治盜汗。同地黃甘菊荊芥穗甘草梢柴胡川芎木通蟬蛻。治風熱上攻。目赤痛。同芍藥扁豆蓮子升麻滑石甘草紅曲。治一切滯下膿血。同槐花枳殼乳香沒藥。治滯下純血腹痛。同人參蓮子。治虛人患痢。及老人產婦滯下不止。同麥冬五味。治卒消渴。小便多。同五穀蟲蘆薈白蕪荑青黛白槿花白芙蓉花。 治小兒一切疳熱。
附方 香連丸。治赤白諸痢。裡急後重腹痛。用宣黃連青木香等分。搗篩。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下。日再服。神效。久冷者。以煨蒜搗和丸之。此李絳兵部手集方。易簡治痢。黃連用吳萸炒過四兩。木香面煨過一兩。粟米飯丸。丹溪用治噤口痢。加石蓮肉。王氏治痢。渴加烏梅肉。以阿膠化和為丸。秘傳香連丸。治氣痢後重。(濟生方)黃連四兩。 木香二兩。生薑四兩。以薑鋪砂鍋底。次鋪連。上鋪香。入新汲水三碗煮。焙研。醋調倉米糊為丸。如常日服五次。變通丸。治赤白下痢日夜無度。及腸風下血。用川黃連去毛。吳萸湯泡過。各二兩。同炒香揀出。各為末。以粟米飯和丸。梧子大。水收。每服三十丸。赤痢。 甘草湯下黃連丸。白痢。薑湯下吳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湯下。薑黃散。用宣連一兩。生薑四兩。同以文火炒至薑脆。各自揀出為末。水泄。用薑末。脾泄。用連末。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甚者不過二服。亦治痢疾。蒜連丸。治臟毒下血。用獨囊蒜煨搗。和黃連末為丸。日日米湯服之。按黃連為痢疾要藥。而香連之製。升以佐降。真有妙理。蓋痢病概本於肺氣不行。木香能除肺中滯氣。夫以寒理熱。更調升降。而除其滯氣。故此方永利也。 後之或用薑。或用茱。亦自有別。生薑由肺而胃。助苦寒以達氣。而熱乃行。似於氣分居多。 吳萸由肝而脾。助苦燥以除濕。而熱乃清。似於血分為多。以濕熱固在血分也。至於伏暑用酒煮。為干於心胞絡。胞絡主血也。久冷及臟毒下血。並用煨蒜和丸。為其辛熱喜散。更能通五臟而清血分之滯著也。
〔論〕 黃連本寒水至陰氣味。而色象與告成之時。俱歸中土。(其花黃。六月結黃實。 根亦黃。六七月根緊乃堪採。)蓋寒水不假黃婆。則何以得交於火。此天然妙理。在物性亦有然者也。(離中裕坎。丁壬有合也。腎脈支者注胸中。而脾與肝腎同上行。脾脈注於心中。)先哲曰:心是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膻中所留宗氣。 (即督脈之注於胸中者)乃能流布四臟而不為病。(即真氣與穀氣並而充身之謂)然則胃中穀氣所以充大宗氣。而脾脈之合腎肝以注心者。豈不為心之用歟。心之用病。是即病乎心也。 海藏云。黃連瀉心。其實瀉脾。丹溪謂黃連治病。在清心胃。皆非臆說。夫人身一水不勝二火。而六淫七情之與正氣戾者。即化為熱。從六淫則由肺而胃。(肺陰不降入心。則清中之濁不能入胃而生血。以還為心病)。從七情則由心而胃。此味主治。皆本於陽中之太陽。不能合於寒水真陰以為病者。(陽中陰少。則氣鬱而化熱。熱鬱久則化濕。惟黃連本寒水之化。 以為中土之用。其性味兼得乎燥金。故於鬱熱濕熱之病。最為中的。)抑心之用病。莫先於中土。而黃連治熱之鬱。鬱而化濕者。亦莫先於中土。正對待以奏功也。能致寒水之化以歸中土。若風木本達寒水之化以上奉者。是以肝病即次及之。而又謂其能濃腸胃者。以燥性即在苦寒中。而手足陽明皆燥金。同氣相求故也。
繆氏云:凡病患血少氣虛。脾胃薄弱。泄瀉腹痛者。犯之危殆。服時大忌豬肉。惟實熱盛者宜服。若胃中停食受寒。及傷寒下早致痞。俱不可用。除腸紅因濕熱者固宜。若陰虛下血。及損脾血下者。俱禁用。
〔修治〕入痢疾藥。取真川連折之。中有孔。色如赤金者。去鬚切片。分開粗細。各置薑汁透。用綿紙襯。先用山黃土炒乾。研細。再炒至將紅。以連片隔紙放土上。炒乾。再拌薑汁。切不可用水。紙焦易新者。如是九次為度。若赤痢。則用濕槐花拌炒。至於治本臟之火。則生用。治肝膽實火。以豬膽汁浸炒。治肝膽虛火。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則酒炒。治中焦火。薑汁炒。治下焦火。鹽水炒。朴硝炒。治氣分濕熱之火。以吳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干漆水炒。諸法不獨為之導引。蓋辛熱能製其苦寒。鹽寒能製其燥性。用者詳之。
圓者名子芩。新根內實。其直者條芩。破者名宿芩。乃舊根。中空外黃內黝。即今片芩。 氣寒。味苦平。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入手太陰氣分。並入手少陰少陽太陽陽明經。亦入足少陽經。本經治諸熱黃膽。腸 瀉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凡諸瘡痛不可忍者。宜芩連苦寒之藥。詳上下。分身梢及引經藥用之。)瀉肺火。清上部。除天表風熱。 皮膚間風熱風濕。目中赤腫。利胸中氣。消上膈痰熱。及頭痛。並火逆肺咳肺痿喉腥。並失血証,瘀血壅盛。非此不除。上部積血。假之消散。(上行用酒炒)療熱毒骨蒸。(肺主氣。 終始三焦。三焦以腎與膀胱為氣之資始。故有熱毒骨蒸之証治也。)寒熱往來。除脾經諸濕。 胃中熱。腸胃不利。小腹挾熱 痛。利小腸。益膀胱寒水。愈五淋。及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安胎。(能降上中二焦之火使之下行故也)產後養陰退陽。(諸本草)中空而爛者名腐陽。瀉肺受火邪氣逆。消膈上痰熱。及胃中濕熱黃膽。中破而飄者名宿芩。瀉肺利氣。除時行風濕。 熱邪在表。寒熱往來。諸瘡乳癰背發。疔腫火瘍。用之排膿。一切上部濕熱。痰熱積血。假此降散。細實直而堅者名條芩。瀉大腸火。逐水消穀。止熱瀉。下痢膿血。腹痛後重。養陰退陽。圓而堅者子芩。去膀胱熱。利小腸。治五淋小腹絞痛。及女子血閉下血。(門)肺主氣。熱傷氣。故身體麻木。又五臭入肺為腥。黃芩之苦寒。能瀉火補氣而利肺。故治喉中辛臭。(天益)骨蒸發熱。膚如火燎。六脈浮洪。煩躁引飲而晝盛者。此氣分熱也。宜瀉肺。 用一味黃芩湯。片芩一兩。水二鐘。煎一鐘。頓服愈。(瀕湖)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冬保定肺氣而後用之。(丹溪)得川芎調。平心血。 心平而熱自退。血不妄行。得白朮。為安胎聖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敢用。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得養胎。(丹溪)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身熱久不能止者。與芍藥甘草同用之。(潔古)風熱有痰。眉眶作痛。用酒浸黃芩同白芷天麻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同芍藥炙草黃連升麻防風車前子。治濕熱作泄。腹痛。同芍藥黃連炙草升麻滑石。治滯下腹痛。同芍藥麥冬白朮。能安胎清熱。
〔論〕 羅天益云。肺主氣。熱傷氣。黃芩能瀉火益氣而利肺。則其為肺經氣分藥無疑。 本經首言治諸熱。是舉其功之大概也。次即承以黃膽腸 泄痢。是就諸熱之中。舉其病於濕熱者而言也。又次承以逐水下血閉。則其功專於濕熱明矣。第濕熱與氣分之熱。是一是二歟。 曰:黃芩專主上焦之陽。陽中之陰藥也。人生陰陽生化之機。在下焦陰中有陽而氣生。在上焦陽中有陰而氣化。使陽不得陰以化。則熱能化濕。是濕熱之治。正氣化之所以得行耳。惟從陽實之初証而言。則為氣分之熱。從陽實陰虛以致氣不能化之後証而言。則為濕熱。雖治稍有別。而其病於氣者。無二義也。大抵肺熱除。則肺陰下降入心。以和于孕坎之離。膻中(心主之宮城)之氣自降而入胃。以和胃陽而與脾陰表裡。手太陽小腸。心之腑也。固與肺同司上焦之氣化者。即皆相因以及之。是黃芩治肺氣分之熱為專功。而大腸即次之。清心胃之熱則由肺而及。(未有肺熱而心胃能清者)利小腸膀胱。又由心胃之治而及也。(未有心胃留熱而血能和。血不和而水道能清者。)能治心胃小腸。則並入血分而治血。蓋肺陰下降於心胃。即氣之所以化血者。(心主血。而胃陽合於脾陰。鼓煽陰陽。即其使液化血者也。又小腸為氣化之腑。心胃因肺陰降而氣中之血賴以資生。能生即能化。小腸之氣化。即資之以行。如所治上部瘀積。及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固皆氣化之自應者。蓋陽中陰化。而氣化乃行。 氣化行而水道乃暢。水與血是二是一。斯義固可參也。其又能療失血諸証者。總因陰得育于陽中耳。)又足三陰並至於肺。肺陰下降。即是還返其真陰之元。故能滋化原而補膀胱寒水。但此味惟治三焦之實熱。若三焦火鬱而為病。則以升為治。不宜投苦寒降劑。即肺熱屬氣虛者。亦未可妄投。以氣屬陽。陽主升。若奉上者微而反降之。是虛其虛也。(是以老人慎用)夫人身濕熱之症。類居強半。芩與連雖俱治濕熱。而黃芩治由熱而化濕者。黃連則治由濕而化熱者。內經謂治病必求其本。是芩連兩味未可滾同而施用也。至於芩之治濕熱。又云療風濕者。以其味苦寒而色乃黃。本由胃至肺之用。且黃中有綠。實寓震坤相見妙理。合於由胃至肺。而肝實達之。(後天之氣。本於胃中穀氣以至肺。而穀氣能合於膻中宗氣以至肺者。乃屬於肝。此正所謂元氣。胃氣。風升之氣。合而為一者。)又雖苦多甘少。實則自苦歸甘。胃資於肝。舉其苦寒者。上而效用於肺。以清其氣分之熱。是在中土中而有風木之用。 故謂其能除表熱。又曰除風熱。且曰除風濕也。試參小柴胡湯之除寒熱。芩豈專屬膽藥者。 固為膽之至於胃以上達肺者。熱鬱而不清耳。肝膽清熱之劑。須分氣血。如梔子為血分藥。 入厥陰肝。薛立齋每同丹皮用之。猶黃芩之入膽而並柴胡。其義正可相參爾。
繆氏云:能損胃氣而傷脾陰。脾肺虛熱者忌。凡中寒泄瀉腹痛。法並禁用。
〔修治〕尋常生用。或水炒去寒性亦可。上行。酒浸切炒。下行。便浸炒。除肝膽火。 豬膽汁拌炒。更有用吳萸製芩者。欲其入肝散滯火也。
產於秦中。根長尺餘。粗細不等。土黃色而相交糾。故名。春秋採根。陰乾用。右列者不堪入藥。令人發腳氣病也。氣微溫。味苦平兼辛。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降多於升。入手足陽明經。菖蒲為之使。本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除陽明風濕及熱。手足不遂。口噤。養血榮筋。益膽氣。泄熱。除虛勞發熱骨蒸。酒疸黃膽。腸風瀉血。(諸本草)入手足陽明兼入肝膽。故手足不遂。黃膽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陽明有濕則身體酸疼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所以聖惠方俱用艽。(瀕湖)胸中熱結。宜前胡。經絡熱結。宜秦艽。(閬風)人身直者為經。橫者為絡。 絡之下注者為孫。肌腠之邪多從孫入。次薄於絡。複溜於經。漸傳腑臟。秦艽羅紋錯綜如織。 象形。從治法也。(複)根有羅紋左旋者入藥。蓋天道左旋。而人生氣從之。邪氣傷人。逆乎天道。以致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是以本經用治寒熱邪氣。或風寒濕痺。致骨節水道反從地道右旋者。別錄諸家。用治轉胞口噤。目暗耳鳴。即九竅內閉也。癰疽黃膽。 傳尸骨蒸。即肌肉外壅也。手足不遂。通身攣急。即衛氣散解也。(之頤)奏艽為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故養血有功。而中風恆用之。同干葛黃連茵陳五味扁豆木香苜蓿。治酒疸。 同薏仁附方 急勞煩熱。身體酸疼。用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送下。小兒骨蒸潮熱。減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每用一二錢。水煎服之。錢乙加薄荷五錢。上二方俱用甘草。俾合之化血。而前有柴胡。後加薄荷。不離風木以行濕土之用。 相助為理也。黃膽皮膚眼睛如金色。小便赤。取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芒硝一兩。分作三服。此孫真人方。秦艽惡牛乳。然治黃膽又同用之。須參。小便艱難。或轉胞腹滿悶。不急療殺人。用秦艽加冬葵子等分。為末。酒服一匙。
〔論〕 秦艽羅紋錯綜如織。象形以治經絡之病者也。夫三陰經自下而上。所以達陽。 三陽經自上而下。所以達陰。艽本微溫之氣。其味苦優而辛遜之。苦先而辛繼之。是自下而上也。然溫氣出自地。辛味根於苦。升已而降。自返其始。則又是自上而下也。出地之風。 能舉陰以升。而還能合陰以降。則天地氣達。而三陰三陽之經。無或壅遏以為病矣。夫肢節痛似為濕病。通身攣急是為風病。而獨以風劑名此味。正謂風虛則天氣不達於上而病於濕。 風淫則地氣不達於下而病於風。總藉出地之風化。以一升一降轉旋之。所以紋貴左旋者。以人身之陽(離陰則無陽)自左而升。升者謂天。(肝居左。主人身血分。故陽之升者。必由於左。)升已而降。降者謂地。陰降而陽隨之。俱返其所自始也。使不本於天氣之左旋以為東升。烏能俾陽之不離於陰者。遂得右旋以降。且返其所始而轉旋不息乎。抑所謂錯綜如織。 象形以治經絡之病者。經云。陰氣從足上行至頭。(陰升)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陽降)蓋陰本下降。而陰之升者。乃隨陽以升。陽本上升。而陽之降者。乃和陰以降。就此而推錯綜微義。則知人身經絡有陽之順而升。乃得陰之逆而上。有陰之順而降。乃得陽之逆而下。是陰陽之分者。順不俱順。逆不俱逆。而陰陽之合者。逆者不得不從乎順。順者不得不從乎逆。造化元機。付於人身者如此。而是物錯綜之形。適有合焉。不盡如諸風劑。但以生升為功也。至於茲味治病。本草獨以風濕為言。因風濕固即陰陽之正氣所化。(人身惟是水火二氣。而水火之體物不遺者土也。內經太陰陽明之異。曰:陽者天氣也。陰者地氣也。夫天包地外。而地氣貫於天之中。地有經水。猶人有經脈。故此風濕二氣。為陰陽之最先流通於經絡以為生之本者。)亦即陰陽之戾氣所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此陰陽之戾氣為病於經絡者。)舉其最切者言之。即可以包諸証之所用矣。或謂艽治足陽明風熱。如頭風口噤。其有濕則為身體酸疼煩熱。有熱則為日晡潮熱骨蒸。又濕熱如黃疸酒疸。以及手陽明所患。如下牙痛腸風瀉血等証。是亦關於經絡乎。豈知人身氣血。惟責化原於中土。而中土必資于活絡之風化。以土木交相為用。而互相為病也。如風熱病於肝。 自刑於胃土。濕熱病於胃。亦自及於肝。而還乘於胃土。故胃土藉此味最切。(其治風木濕土合病。有養血活絡之功。緣血生於胃。納於肝也。)此味當與柴胡殊用。而並有功於胃。 況乎手陽明本於足陽明以下行。尤為乙庚之合者哉。彼夫腸風瀉血為病。乃肝之經絡不能納血。而風淫於腸胃。使血溢於所合之腑耳。然則胃為氣血所生之地。而風木尤為生化之本。 此其一征矣。
〔修治〕 拭去黃白毛。水洗。去土用。
關陝江湖間近道皆有。而銀州者為勝。今延安神木縣五原城所產。長尺餘。微白且軟。最不易得。北地產者亦如前胡而軟。入藥亦良。南土所產者正如蒿根。強硬不堪使。二八月採根。曝用。十一月根生白 。香美可食。二月生苗甚香。其苗有如韭葉者。竹葉者。竹葉為勝。其如邪蒿者下也。銀州所產白色者。治勞蒸用之。取其入肺而質稍實不輕散也。(瀕湖)莖長皮赤軟細者。名軟柴胡。能主血和肝。黑色肥短硬苗者。主發表退熱。(嵩) 根味苦有甘。氣微寒。氣味俱輕。陰中之陽。升也。手足少陽厥陰四經引經藥。半夏為之使。行手足少陽佐以黃芩。行手足厥陰佐以黃連。(瀕湖)升清陽。達胃氣。推陳致新。宣暢氣血。治陽氣下陷。去心腹腸胃結氣。胸中邪氣。除心下痞。胸膈痛。兩脅刺痛。膽癉痛。 止偏頭痛。目昏赤痛。頭昏眩暈。耳聾耳鳴。除濕痺拘攣。散肝膽三焦包絡相火。清肌熱。 寒熱往來。早晨潮熱。並治瘧及肥氣。寒熱熱勞。骨節煩痛。升散瘕疝積聚。又主女子胎前產後諸熱。熱入血室。經水不調。小兒痘疹餘熱。五疳羸熱。(諸本草)稟少陽之氣。動于子而發於寅。故得從堅凝閉密之地。正中直達。萬化為之一新。(複 觀于子月即生白 。 其他草木動機未有如是之早呈其倪者。)生值一陽元始。當入少陽宣甲膽氣。用自下而上。 以奉春升之發陳。顧雖曰一陽。實含全體。不獨自下而上。且可自內而外焉。(如不能自下而上。致不得從內而外者宜之。如已能自下而上。不能從內而外者。非所宜也。)足少陽。 主東方分之氣也。在經主氣。在臟主血。(臟居經脈之內。以達陰氣。經居臟腑之外。以達陽氣。故曰在經主氣。在臟主血。謂柴胡能和解半表半裡者此也。)柴胡氣微寒而味薄。故能行經。是主氣也。佐以三棱廣朮巴豆之類。又能消堅積。是主血也。(好古)能引諸藥入營衛。(陳士良)凡外感內傷。及溫瘧往來寒熱。胸中邪氣。胸脅滿疼。諸痰熱結氣。五臟游氣。皆在經而未入於臟也。宜此行經和中解肌。佐以人參適宜。凡婦人經脈不調。用小柴胡合四物。加秦艽丹皮輩調之。若有血積。更加三棱莪朮之類。又經行適外感熱入血室。夜潮譫語。及胎前產後感冒時行寒熱。不可汗吐下者。用小柴胡合四物四君和之。又大腸停水。 作脹發黃。疝瘕積聚。熱勞。骨節煩疼。濕痺拘攣。皆在臟而為血分疾也。宜此宣暢血脈。 佐以黃芩。尤妙。(文清)去心下痰結熱煩。用黃連為佐。勞瘧熱時如火。熱從髓出。如用剛劑。則氣血愈虧。必致枯瘦。蓋熱有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非柴胡不能治。若得銀柴胡。 只須一服便效。(瀕湖)同四物去當歸。加澤蘭益母草青蒿。治熱入血室。同升麻葛根等。 能升陽散火。同生地黃柏黃連甘草甘菊元參連翹羌活荊芥穗。治暴赤眼。入小柴胡湯。治傷寒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胸脅痛無汗。又治少陽經瘧。亦治似瘧非瘧。大便不實。邪不在陽明者。入大柴胡湯。治傷寒表裡俱急。
附方 解痢傷寒餘熱。(邪入經絡。體瘦肌熱。用此推陳致新。)及時氣伏暑倉卒並治。 柴胡四兩。甘草一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小兒骨熱。遍身如火。日漸黃瘦。盜汗。 咳嗽煩渴。柴胡四兩。丹砂三兩。為末。 豬膽汁拌和。飯上蒸熟。丸綠豆大。每服一丸。 桃仁烏梅湯下。日三服。虛勞發熱。柴胡人參等分。每服三錢。薑棗同煎服。濕熱黃膽。柴胡一兩。甘草二錢半。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煎至七分。任意時時服盡。
〔論〕 柴胡為少陽膽經藥。甲木者少陽春升之氣。膽氣春升。則萬化從之。所以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夫膽屬六腑之陽。而為地氣之所生。經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 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又曰:膽者中精之腑。謂五腑皆行其濁化。 而故五腑根五臟之陰以達陽。而膽即本腑之陰以達陽。五腑達其陽化而用在瀉。膽腑亦達其陽化而用在不瀉。此乃半表半裡之義。而柴胡為和解半表半裡之劑也。其又為肝之引經藥者。
夫肝下合於任。上會於督。與命門相火通。本臟固有陰陽也。然膽為甲陽。肝為乙陰。陽為陰先。陰隨陽轉。所謂始於泉。下引陰氣。鼓舞而升舉之。在天地人之上者甲也。故柴胡能和少陽膽氣。即為肝之引經藥也。其更屬手少陽厥陰引經者。以三焦為元氣之父。包絡為陰血之母。氣血父母。即不外乎水火。水得交於火則氣生。火得交於水則血生。此味引陰氣而上。使水得交於火。升降相因。(三陰之氣至於肺。而陽中之陰自降。陽亦隨陰以降矣。)引陽氣而下。使火得交於水。夫非手少陽厥陰之化歟。要知柴胡和解少陽。乃從泉下而暢其生化者。是以功力所著。非徒暢陽。實能舉陰。非徒暢鬱陽以化滯陰。更俾陽倡而陰隨和之。 故如鬱氣不達。化原不新。在肝膽則益。由肝膽而之脾胃則益。由脾胃還之肝膽並之他臟則亦益。所謂春氣升而萬物安者也。然則六氣之鬱。升降俱不前。柴胡並能轉其樞歟。曰:升降不前。是當審乎誰為窒之者。而尤必參陰陽之虛實以為治也。蓋下之陰裕。必藉陽之先導以為上際。上之陽裕。亦必資陰之先導以為下蟠。此陰陽相依。以妙于升降。原有不得不然者。如下之陰不能裕陽。上之陽不能裕陰。則升降之化原先虧。可期其升降相因以妙於氣化之推移乎。審是則柴胡為用。在於陽氣之不達。而陽氣不達。本於陰氣之不紓。倘使陰氣已虛。本之則無。何可輒事升陽乎。又如元氣下脫。虛火上炎。以及陰虛發熱(此非氣聚血凝以致病乎寒熱者)等類。非可妄投矣。
繆氏云:柴胡性升而發散。病患虛而氣升者。忌之。嘔吐及陰虛火炎者。同禁。第虛勞一証。因虛而凝結其氣血者固多。此不生則不化也。亦有外淫內傷。先凝結其氣血以致虛者。 此〔辨治〕 其根似蘆。頭有赤毛。其梢如鼠尾。長一二尺。(獨窠長者好)香味甚佳。
凡使。上升用根。酒漬。中行下降用梢。宜生。外感生用。內傷升氣。酒炒三遍。有咳汗者。 蜜水
最上者出吳中吳興,其越衢婺睦等處者皆好。七八月採之。外黑裡白。又壽春生者氣更芳烈。味亦濃苦。療痰下氣最勝。 延來者大類柴胡。(此即所謂北柴胡)但柴胡色赤而脆。前胡色黃而軟。為不同。根味甘辛有苦。氣微寒。入手太陰手少陽足陽明經。陽中之陰。 降也。主治破結下氣。推陳致新。(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陳致新之續。為痰氣要藥。)散心腹結氣。膈上熱實。療痰滿。胸脅中痞。反胃嘔逆。氣喘咳嗽。痰厥頭風痛。 治傷寒寒熱。及時氣內外俱熱。熱邪骨節煩悶。並小兒一切疳氣。同白前杏仁桑白皮桔梗甘草。能豁風熱痰壅喘嗽。下氣。同羌活葛根柴胡黃芩栝蔞根。治時疫寒熱。入礞石滾痰丸。 代黃芩。治一切實痰有殊功。
〔論〕柴胡始苦而後微甘。是從下而上。前胡折之有香氣。其味始甘。次辛。辛後有苦。 苦謂為得土金之氣。而感秋冬之令者是也。(即其採根於七八月可征)第柴胡自下而上。致其用於胃與肺。而前胡之自上而下者。亦致其用於胃與肺。故所治胸脅痞滿。心腹結氣。及寒熱邪氣等病。功用概同。而實有不同者。一升陽於上。為元氣之春夏。一降陽於下。為元氣之秋冬也。大抵前胡下氣之功。先在散結。(凡陰之不降。皆由陽結。散結者就陽中而散之。 故能與柴胡皆致其功於胃與肺也。)凡外淫之侵其正氣者。皆能令結。但邪盛而暴者。為即結。邪輕而緩者。久則結。氣結則化熱。必藉此散結之用。使邪得去而後可以奏功。即內傷氣實而結者。亦堪推此義以投之。惟中氣虛而結。與陰虛而氣結為病者。未可漫嘗爾。
繆氏云:前胡能散有餘之邪熱實痰。而不可施諸氣虛血少之病。凡虛火煎陰。凝痰發咳。 或〔辨治〕 野蒿根其形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苦。若誤用令人反胃不受食。真前胡味甘微苦。皮黑肉白。有香氣。凡使。水洗。刮去黑皮並蘆。或用竹瀝浸潤晒乾。
出齊州龍山者最勝。青兗淄州者亦佳。九月採用。(不止用根。故通身採。)味辛而甘。氣溫而浮。氣濃味薄。升也。陽也。手足太陽經本藥。又行足陽明太陰二經。為肝經氣分藥。(潔古更言治上焦風邪。瀉肺實。其義可合為一歟。蓋肺統氣者也。氣者水火之所合化也。氣所合化之經。手足太陽是也。至於行足陽明太陰。即以經言傷肺之義參之。經曰: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傍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即此數語。可以明於合一。且了然于諸上焦見血之義矣。)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瞀盲。並風行周身。骨節疼痛。治上焦風邪。瀉肺實。除煩滿脅痛。四肢攣急。搜肝氣。 通利關脈。散經絡中留濕。頭目中滯氣。上部見血。(諸本草)身半以上用身。身半以下用梢。為治風去濕之仙藥。除上焦在表。風邪為最。兼治下焦風濕。(潔古 嵩)。風藥中潤劑。 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輒至。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行。錢乙瀉黃散。倍用防風。乃於土中瀉木也。(蓋風木之邪不化。便侮其所勝而病於土。能升陽以達中土之氣。 則土木各正其所司之位矣。)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証。正當用防風。凡瘡在胸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証。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也)病患身體拘倦者。風也。諸瘡見此証。亦須用之。(東垣) 亦入治風痺藥用。若入大風癘風藥中。須加殺蟲活血藥。不可純任風劑。同黃 芍藥。 能實表止汗。同荊芥穗白芷生地地榆黃 。治破傷風有神。同桔梗甘草紫蘇杏仁桑白皮細辛。 解利傷風。以薄荷換紫蘇。加石膏。兼除風熱。用麻黃易紫蘇。治風寒鬱于腠理。皮膚致密無汗。
附方 破傷中風。牙關緊急。天南星防風等分。為末。每服二三匙。用童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二服即止。婦人崩中。用防風去蘆頭。炙赤為末。每服一錢。以麵糊酒調下。更以麵糊酒投之。累驗。一方。加炒黑蒲黃等分。
〔論〕 防風先辛而後甘。辛又勝於甘。謂其防上焦風邪瀉肺實者。確論也。何以為手足太陽本經藥。蓋風木即繼寒水之後。經曰:衛出下焦。本陰中之陽氣。以際于極上。而肺統之。此所謂風升之氣。即元氣也。主肺表之風劑。豈得不本於首出之根蒂哉。其行足陽明太陰者。亦緣升陽之劑。即以達中土之氣。東垣謂風升之氣。元氣。胃氣。當作一體而論。 故補脾胃藥非此引用不行。(蓋風木藉土以為用。而即能使土木不相侵者。惟此味獨擅其長。) 惟其由肺以合於脾胃。故能通利五臟關脈。散經絡中留濕。(以脾胃行氣於三陰三陽故也) 夫肝主經絡。 防風氣味。皆屬風升。又為肝經氣分藥。故風行周身。本於善行數變。而此亦隨其所行以為治也。羌活防風。通行經絡。有不能不少為區別者。羌活味辛苦。苦多而辛少。防風味辛甘。辛多而甘少。本乎地者親下。非苦無以至地。本乎天者親上。非辛無以至天。蓋手足太陽相表裡。一水一火攸分。羌活達其氣於水中。散其陰之結。防風則暢其氣於火中。而散其陽之結。(故謂除上焦風邪而瀉肺實)陽結即肺實。所謂肺陽盛而肺陰虛是也。(以風邪而雲結者。陽不得陰以化也。第四時之風。因於四時之氣。故必因其氣以為施治。惟類中風証。 止從陽不得陰以化。更不得陰以守之治法耳。)要知羌活非不除風。然其所治之風是濕化風。 本於陰也。防風非不行濕。然其所治之濕是風化濕。本於陽也。惟二經原表裡相須。而風濕亦相因為病。故羌活散濕以化風。時與防風合而奏散風之功。防風祛風以行濕。時與羌活協而為除濕之助。所以用之概為風劑耳。凡人病於風。則元氣即因之以病。元氣病而元陰亦因之以病。(風木為化陰之地。而風淫還以蝕陰。)故人身血之為病。類先病於元氣以及元陰。 是即風化濕之証也。如本經所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見等証。是非風化濕之証歟。至於通利五臟關脈及散經絡中留滯。不與本經所主相發明歟。更如潔古主治上部見血。亦可以前義推求之矣。(參觀下羌活論自明)
繆氏云:凡南方中風及頭痛。不因風寒。溏泄不因寒濕。或氣升作嘔。火升發嗽。盜汗自汗。二便閉澀等病。犯之增劇。諸病血虛痙急。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咸在所忌。
〔辨治〕 質實而潤頭節堅者良。去蘆並叉頭叉尾及形彎者弗用。能令人吐。
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稱獨活。本經獨活一名羌活。為其生於羌地也。 陶隱居言羌活出羌地。而益州西川者為獨活。是一物而二種矣。瀕湖歷據諸說。謂獨與一類二種。以中國者為獨活。西羌者為羌活。入用微有不同。後人判為二物者非矣。又川中羌所產獨活。另是一種。並屬可用。
根性溫。味苦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手足太陽行經風藥。並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治風邪在表在上。去膀胱並腎間風邪。太陽經頭痛。(巨陽從頭走足。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而上行。諸陽不得下。故令痛也。)周身盡痛。骨節痛。項強脊痛。並搜肝風。 瀉肝氣。(瀉青丸用之為其壬乙同歸也)治諸風掉眩。口面 斜。凡風濕相乘。或風寒濕痺。 酸痛不仁。筋骨攣拳。遍身 痺血癩。(雖不治血虛筋燥。然挾風濕者。亦可於血藥中兼用。)並散癰疽敗血。(諸本草)羌活氣清屬陽。善行氣分。舒而不斂。升而能沉。雄而善散。 故入手足太陽以理游風。其功用與獨活雖若不同。實互相表裡。(士材)骨乃少陰腎之合。 羌活雖為太陽風藥。而太陽少陰相表裡。羌活亦入之。但專力于達巨陽之氣分。而少陰血分當推獨活耳。所以治歷節風痛。必兼羌獨二味。並用松節。羌獨防三味。統理脊痛項強督脈為病。以足太陽夾督而行。會督者二手太陽。又會諸陽于督之大椎。故三味並為治督之劑。 (東垣)升舉中焦。用柴胡升麻。升舉下焦。則 本羌活。
根味苦辛甘。氣溫。氣濃味薄。沉而升。陰中陽也。足少陰行經氣分之藥。本經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痙。女子疝瘕。治一切風並氣。筋骨攣拳。骨節酸痛。中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膚苦癢。手足攣痛。祛足少陰伏風。百節痛風。(此伏風深入骨節者)凡兩足寒濕痺不能動止。非此不治。與細辛同用。止少陰經頭痛。療勞損風毒齒痛。(諸本草) 獨活氣濁屬陰。善行血分。斂而能舒。沉而能升。緩而善搜。可助表虛。故入太陰肺少陰腎以理伏風。(士材) 獨活細而低。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東垣)
〔羌獨活總論〕 羌浮而升。獨沉而升。(主治秘訣)羌活氣雄。故大無不通。小無不入。治足太陽風濕相搏。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為卻亂反正之主藥。獨活氣細。細者治足少陰伏風頭痛。兩足濕痺不能動止。而不治太陽之証。(好古)羌入太陽。獨入少陰。一表一裡。似氣血之原已分矣。後人用治三時寒疾。以代麻黃桂枝。有孕婦初春外寒。病於足太陽腑。為頭痛骨痛。更病於足少陰臟。為腰痛。表裡俱病。氣血兩傷。此本麻黃桂心所治病。 而藥在所禁。但用羌活為君。入太陽。獨活為臣。以入腎。一劑便效。同白朮蒼朮秦艽生地薏仁木瓜石斛黃柏。治下部一切風濕濕熱。同生地赤芍甘草丹皮石膏等。治風熱上攻牙腫痛。
〔論〕 羌活性溫。本地中首出之氣。其味始苦。次辛。苦多辛少。辛後又有甘。是首出之氣。本於味苦之入地者以上行。更辛甘合。而上行之氣乃暢。所以為手足太陽行經風藥。 能大暢寒水之鬱而宣其化也。其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者。以督為人身之真陽。此品能達真陽以散寒鬱也。又治風濕。(蓋腎之真陽不暢。水鬱即化濕。羌活從風化以暢水中之陽。正所以除濕。即舉外受之濕。皆能治之也。)而通經絡者。以營行脈中。每患於濕以為血病。血病則邪氣惡血住留而經絡傷。傷則不能行血氣而營陰陽。故患為諸痺。甚且不得濡筋骨。利關節。致骨節酸痛。屈伸不利而拘攣矣。(即病於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 皆其由濕以化風者。)羌活本風升之陽。從寒水中達陽以化濕。亦即暢陰以和風。而藏血之肝。實司風化以主經絡者。遂並太陽而效其用焉。(凡便秘屬風者。方藥中類用羌活。即此可悟風血相關之義。蓋便秘患于燥。燥者血不足。用羌活舉陰以升而裕血之用。原非以燥濕為功。要知風和則血裕。風淫則血燥。羌活不徒達陽以化濕。亦且暢陰以和風。可漫以風劑例視乎哉。)夫風陽而寒濕陰。羌活固暢陰以達陽矣。乃如防風之冶。反以瀉陽實而令陽暢者何也?蓋人身風升之氣。與元氣無二。暢陰以達陽者。固所以裕元氣。俾陽出陰中而上際。 其升之機藉於肝。至瀉陽以蓄陰者。更所以裕元氣。俾陽依於陰以下蟠。其降之機舉在肺。 如肺實不瀉。是所謂升降不前氣交有變也。至二味之能通經絡。防風則自上而達於周身。羌活則自下而上以及周身。其亦區以別矣。抑先天之元陰。水也。後天之真陰。血也。羌之達陽以暢陰。與防之瀉陽以蓄陰。總乃陽之不離於陰以為用。非泛然謂風劑便通經絡也。試觀防風主上部見血。而羌活能治血癩及癰疽敗血。則可知斯義之不爽矣。 獨活為腎藥。腎乃陰中之至陰。獨活能 至陰中之陽化。以裕足太陽之氣化而上際通天。言其通經絡之功。固不如羌活。第其入至陰之地。即寒水而裕風化。又就風木而達水化。 所謂不爭下流者。獨活有焉。即本經主治諸証繆氏云:羌獨活本祛風散寒除濕之要品。但本經別錄並主中風及諸風。用者宜審。夫真中風。惟西北高寒之地。表虛者當之。往往猝中。或口眼歪斜。或口噤不語。或手足癱瘓左右不仁。或剛痙柔痙。(即角弓反張)此藥與風藥並用可也。若夫吳楚閩越百粵鬼方梁州之域。從無剛勁之風。多有濕熱之患。質脆氣虛。多熱多痰。其患中風如前等病。外証雖一一相似。而其中實非。此則內傷虛邪。與外淫實邪。或攻或補。迥若天淵。若誤用風藥虛虛。 貽禍不小。又有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寒熱者。此屬內証。誤用反致作劇。
〔辨治〕 羌活形細而多節。(易簡方云須用紫色有蠶頭鞭節者)軟潤。氣息極猛烈。 獨活色微白。形虛大。(易簡雲有臼如鬼眼)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陶隱居) 獨活自蜀來者。稍類羌活而極大。氣亦芳烈。又有槐葉氣者。用之極驗。(蘇頌)去皮及腐朽者用。 獨活易蛀。宜密器藏之。(此亦驗真偽之一端)
河北生者無花子。五六十月採根。曝乾用。 味至苦。氣寒而沉。純陰之劑。足少陰腎經君藥也。苦燥濕。兼泄氣分之熱。寒以除血分之熱。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惟腎水弱而相火旺者。用之相宜。療時氣惡病。 大熱狂邪。或結胸壯熱。行結熱。心腹結氣積聚。小腹積熱苦痛。利疸熱。逐水。治伏熱腸。熱毒風。皮膚煩燥。生瘡。(古今方治風熱瘡疹最多)赤癩眉脫。及下部 。(諸本草) 炒存性。米飲服。殺疳蟲。漬酒飲。治疥殺蟲。又治癘風鼻。方書治消癉痿厥。中風虛勞。 虛煩盜汗。脹滿痰飲。身體痛著痺。滯下痔瘡。小便不通及不禁。稟潤下之寒化。合從至陰。 對待火熱為因。積聚為証者。(之頤)苦參峻補陰氣。(子午乃少陰君火對化。故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或得之而致腰重者。因其氣降而不升。非傷腎之謂也。(丹溪)本草又謂苦參養肝膽。平胃氣。本經更言補中。蓋血熱不能養肝膽。則風木自來侮土。而胃氣不平。即以病於中氣。三者常相因也。同胡麻刺蒺藜荊芥穗甘菊 白芷當歸川芎地黃天冬首烏牛膝漆葉秦艽龍膽草。治大麻風。同牡蠣粉白朮青黛。治童子胃熱。羸瘦疳蛔。臘月米醋漬入瓮中。封固。主一切天行熱病。頭疼口渴身熱。飲碗許。得吐則愈。汗亦如之。熱病狂邪。 不避水火。欲殺人。苦參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亦可為末二錢煎服。天行病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者。苦參一兩。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飲之取吐。即愈。小腹熱痛。青黑或赤色。不能喘者。苦參一兩。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遍身風疹。(胸頸臍腹及近隱處皆然)癢痛不可忍。(始而癢。抓之則痛。漸漸赤爛。遍體無皮。 發腫。流膿水。)作丹毒治愈甚。惟用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攄取汁。瓦器熬成膏。和苦參末一兩。丸梧子大。溫湯下三十丸。仍以苦參煎水洗之。濕爛者末滲之。次日即愈。此味解熱殺蟲。治疥洗熱瘡甚效。大風癩疾。苦參五兩切。以好酒三斗漬三十日。每飲一合。日三服。 常服不絕。若覺痺即瘥。又方。苦參末二兩。以豬肚盛之。縫合煮熟。取出去藥。先餓一日。次早先飲新水一盞。將豬肚食之。如吐再食。待一二時。以肉湯調無憂散五七錢服。取出大小蟲一二萬為效。後以不蛀皂角一斤。去皮子煮汁。入苦參末調糊。下首烏末二兩。防風末一兩半。當歸末一兩。芍藥末五錢。人參末三錢。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茶下。日三服。仍用麻黃苦參荊芥煎水洗之。腎臟風毒。及心肺積熱。皮膚生疥癩。瘙癢。時出黃水。並大風手足壞爛。一切風疾。苦參三十一兩。荊芥穗十六兩。為末。水糊丸梧子大。 每〔論〕 苦參味至苦。氣複寒。夫苦為火味。腎中原有真陽。故味之苦者入之。況苦味稟乎寒水之氣化。其氣味固有專至者。所謂純陰而氣降。止宜於腎水弱而相火旺之人。皆確論也。其治熱毒風之義。更為可參。蓋風者陽之淫氣。即陽之鬱氣。氣鬱化風。漸已化為熱矣。是淺而病乎衛者也。由衛及營以病乎血。積久而熱之壅者。更就血中而為毒。熱毒之所化。遂病乎腎肝之真陰而為熱毒風。(氣鬱化風者。即已化熱氣之熱不去。因病乎血熱之在血中者。久而又不去。遂能蝕血。故曰熱毒。熱毒原是風毒。故曰熱毒風。其病變固有淺深也。)故風熱在衛。止散陽鬱之邪而清其氣。熱毒蝕陰。必直驅其傷陰之邪。而用至陰以勝之。如苦參輩是也。第潔古謂為純陰。而透以氣沉二字。可悟。苦參元參。均之入腎。而卻有迥殊之用存焉。使與病証不相對待。將沉寒直入命門。痼冷大傷元陽矣。其可漫投乎哉。 又生地苦參涼血。一則慮其寒滯於中。一則慮其寒沉於下。若風之化熱。熱又鼓風。而未至為熱毒風者。則本柴胡四物為用。丹梔翹甘輩頗為適宜。(薛新甫法。血分熱者。四物加丹皮。或小柴胡加山梔芎歸。能清肝涼血。又四物加翹甘。能生血清熱。如風熱則用小柴胡加防翹。此可以思營衛之分矣。 總之。血熱為病。不能舍血藥。即芍地慮其滯。而芎歸固不可少也。)如苦參猶可需次以投也。
繆氏云:雖能泄血中之熱而除蟲癘。然大苦大寒。久服能損腎氣。肝腎虛而無大熱者。 弗服。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瀕湖)
〔修治〕少入湯劑。多作丸服。用糯米泔浸一宿。蒸三時久。晒乾。治瘡浸酒。治腸風炒至煙起為末。
蜀川者佳。根如蒿。多須而紫黑細小。極堅。削去皮。青綠色者謂之雞骨升麻。功力殊勝。虛大黃白色者。不堪用。一種外黑裡白。質雖緊實。謂之鬼臉升麻。一種純青色。質亦堅。功力俱遜。川產青綠者。 根味微苦甘。氣平性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為足陽明太陰引經的藥。得蔥白白芷。亦入手陽明太陰經。升清陽。奉生氣。治陽陷眩暈。舉久泄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 血淋下血。並發散本經風邪。解肌肉風熱。消斑疹及游風腫毒。辟時氣毒癘邪氣。蠱毒入口皆吐。療喉痛口瘡。牙齦爛臭。又治小兒熱壅驚癇。(諸本草)其用有四。手足陽明引經。 一也。升陽氣於至陰之下。二也。去至高之上及皮膚風邪。三也。治陽明頭痛。四也。補脾胃藥非此引用不效。治脾痺非其梢不能除。(潔古)引參 上行。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又緩帶脈之縮急。又凡胃虛傷冷。鬱遏陽氣於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鬱。(東垣)凡醉飽房勞。陽氣致陷於至下之鄉。或嘔吐下痢過傷。而小腹急痛。或大小便難腰滯。而後重窘迫。或瘡腫下陷黑紫。並濕盛脾痺者。非此無以升提發散。扶正而驅邪也。(能)升麻葛根湯。本發散陽明風寒藥也。用治陽氣鬱遏。及元氣下陷諸病。時行赤眼。殊效。
一人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無薑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飲水。兼懷怫鬱。因病右腰一點脹痛。牽引右脅。上至胸口。則必臥下。大便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小便長而數。或吞酸吐水。或作瀉。厥逆陽痿。得酒得熱。病亦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入房勞役。或怒或飢。即時舉發。一止則諸証泯然。甚則日發數次。服溫脾勝濕滋補消導諸藥。皆微止隨發。此乃飢飽勞逸。內傷元氣。清陽陷遏不能上升所致也。遂用升麻葛根湯合四君加柴胡蒼朮黃 煎服。仍飲酒一二杯助之。其藥入腹。即覺清氣上行。胸膈爽快。手足和暖。頭目精明。諸証如掃。每發一服即止。若減升葛。或不飲酒。則效便遲。大抵人年五十以後。其氣消者多。長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春夏之令少。若稟受弱而有前諸証者。並宜此藥活法治之。同鬱金服。治蠱毒。不吐則下。(毒在上用升麻吐之。在腹用鬱金下之。或合二物服之。)君人參蓮肉。揀綠色升麻醋炒。治噤口痢有神。同石膏知母麥冬竹葉。治陽明熱極發斑。頭疼口渴。同荊防芩甘白芷。去皮膚風邪。同葛根荊芥菊花甘草。解肌肉間風熱。兼發浮汗。同生地麥冬元參連翹甘草葛根。治牙根浮爛惡臭。同生地麥冬牛膝蒲黃。治小兒尿血。同黃連紅曲滑石白芍蓮肉甘草。治一切滯下為要藥。升麻葛根湯。散胃經熱邪。發斑疹。及天行豌豆瘡。(水煎棉沾濕之)引蔥白。散手陽明風邪。引石膏。止陽明齒痛。或加生地麥冬知母丹皮黃柏連翹元參彌良。入升陽散火湯。治陽氣鬱遏。及元氣不足。陽氣下陷。為小兒斑疹及痘瘡聖藥。未見點時可用。見標後不可用。
〔論〕 升麻稟春陽之氣以生。華於夏。(四月)實于季夏後。(六月)是氣暢於火而宿於土也。其實黑色。其根紫黑色。是暢於火宿於土者。歸根於至陰之水也。本水土合德以立地。然後火土合德以際天。即其氣味之薄。先苦後甘者。非從下而上。畢達其升浮之功乎。
夫升陽氣於至陰之下。何以與中土相關。蓋胃之陽根於脾之陰。而脾與肝腎同會於關元。(經云。臍下三寸。關元也。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升麻直入陽明太陰之元。引清氣以上行。即繆氏云:凡吐衄咳嗽。陰虛火動。氣逆嘔吐。及驚悸怔忡。癲狂等病。咸忌。
〔辨治〕質輕而堅。色黑者佳。發散生用。補中酒炒。止咳汗蜜炒。治滯下醋拌炒。
根叢生蔓延。狀似半夏。黃色。立夏掘起。陰乾者良。 味苦微辛微甘。氣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太陰厥陰。亦入手少陰經。活血化氣。治心氣小腹痛。膜外氣塊痛。理腎氣。止暴腰痛。通經絡。活精血。調女子月經。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後諸血病。血暈。暴血沖上。並撲損瘀血。(諸本草)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瀕湖)以一春而備四氣。葉必三之。具木生數。(複)以言疾疚之証。因主治之功力判屬血中氣藥。氣中用藥。蓋氣主噓之。血主濡之。氣之所不噓。即血之所不濡也。如腹中結塊。膜絡症瘕。此血留營實之為因。如臚腹氣塊盤繞疝 。此氣滯衛實之為因。如崩中淋露暈衄沖暴。此血菀營泣之為因。如奔豚逆厥百體疼煩。此氣弛衛薄之為因。元胡立鼓血中之氣。震行氣中之用。虛則補。實則平。推陳致新之良物也。(之頤)氣之所不噓。即血之所不濡。二語歷參醫案可見。有如食蕎面而怒。痛於胃脘當心。醫用吐下行氣化滯藥。反吐且便秘。蓋不知氣之所留。即病乎血也。以此味為末。溫酒調服愈。又衰年病痢腹痛幾危。此濕熱傷氣。即病乎血凝也。亦用此末米飲調服愈。又遍體痛極。治以中風中濕腳氣俱不應。
蓋冷滯乎氣。即泣其血也。同當歸桂心為末。溫酒調服愈。又有導引失節肢節拘攣者。亦用此末而愈。然則就氣病以泣血。欲活血而即化氣者。元胡果為要劑矣。君生地當歸牛膝益母草童便。主產後血暈有神。得四物白膠牛膝香附。主婦人經阻。少腹作痛。或結塊。
附方 膜外氣疼及氣塊。元胡不拘多少為末。豬胰一具。切作塊子。炙熟。蘸末頻食之。 疝氣危急。元胡鹽炒。全蠍去毒生用。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空心鹽酒下。偏正頭痛不可忍。 元胡七枚。青黛二錢。牙皂二個去皮子。為末。水和丸。如杏仁大。每以水化一丸。灌入鼻內。隨左右。口咬銅錢一個。當有涎出成盆而愈。
〔論〕 延胡栽種於寒露前。飽歷三冬。春後始苗。蘊釀乎陰氣為最濃。及其苗而蔓。 葉而花。具周于一春。甫立夏而即掘其根以用。是蘊釀乎金水。而全暢于敷和之木。得陰中之少陽以為用。採時不使受火氣者。正以不傷金。不泄木為大暢。二者之大化也。夫水與血是一是二。金孕水之元。木蓮水之化。豈非血為體。而血中之氣即其用歟。之頤判為血中氣藥。氣中用藥。最為中的。不得同於破血之劑。更不得以疏氣耗氣誣之。且血屬陰下也。氣屬陽上也。此味先苦而居多。辛次之。只有苦之半。又次微甘。是從陰中致陽之用。還以達陰之化者也。
繆氏云:性味辛走。凡崩中淋露。應行清熱而補氣者。及經事先期。一切血熱為病者。 宜禁。
〔修治〕 取粒粒金黃色者。行血酒製。止血醋炒。破血生用。調血炒用。
二月生苗。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形如百合。斜懸向下。上有紅脈似人肺。八月採根。根有瓣子黃白色。如聚貝子。一種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色。連累相著而可分解。
氣味苦平。微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陰也。入手太陰少陰。為肺經氣分藥。潤肺清心。開鬱結。和中氣。除邪氣煩熱。心下實滿。胸脅逆氣。滌熱消痰。療喘嗽紅痰。治產難及胞衣不下。下乳汁。凡疔腫瘤瘍。可以托裡護心。收斂解毒。(諸本草)方書治虛勞(消痰止嗽。和中氣。安五臟。為怯証之要藥。)瘧喑鼻衄舌衄自汗小便不通淋鼻病舌病。肺有熱因而生痰。或為熱邪所干。喘嗽煩悶。必此主之。其性專能散結除熱。(仲淳) 能散心胸鬱結之氣。用治心中不快多愁鬱者。殊有功。(承)俗以半夏有毒。用貝母代之。夫貝母乃太陰肺藥。半夏乃太陰陽明脾胃藥。如何可代。若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鬱証。皆須貝母為向導。而忌半夏。至於脾胃濕熱。涎化為痰。久則生火。
痰火上攻。昏憒僵仆蹇澀諸証。此非貝母可代。(石山)同參朮用。行補不膩。與歸芍用。
行氣和榮。助知母療肺疾而滋陰。得濃朴開脾鬱而清氣。合芩連能清火鬱。偕黃柏可療諸瘡。
君元參立消喉痺。臣桔梗便治肺癰。同連翹主項下瘤癭。和撫芎解遍身氣痛。燒灰油調。敷惡瘡人面。作末酒服。下難產胞衣。(能)孕婦咳嗽。貝母去心。麩炒黃為末。沙糖拌。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神效。小兒 嗽。(百日內咳嗽痰壅)貝母五錢。生炙甘草各一錢。
為末。沙糖丸。芡子大。每米飲化下一丸。化痰降氣。止咳解鬱。消食除脹。用貝母去心一兩。薑製濃朴五錢。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有奇效。便癰腫痛。貝母白芷等分。為末。酒調。或酒煎服。以渣貼之。同知母前胡葛根麥冬甘草。治斑疹初發。壯熱喘嗽。有痰不得眠。同知母天麥冬桑白皮枇杷葉百部桔梗甘草。治肺熱咳嗽。及胸中煩熱。同番降香鬱金橘紅遠志蘇梗蘇子香附白豆蔻。開鬱。痰加撫芎神曲。並解一切氣鬱。同橘皮前胡石膏知母麥冬竹瀝。治痰瘧。同大力子元參栝蔞根僵蠶桔梗甘草。治風痙。同甘菊紫地丁金銀花夏枯草大力子生甘草白芨白蘞。治一切熱毒。消一切癰疽。同鬱金連翹橘葉栝蔞根大力子夏枯草山茨菇山豆根元參。消一切結核乳岩瘰癧。同百部百合薏仁麥冬蘇子鬱金童便竹瀝魚腥草。
治肺熱吐膿血〔論〕 貝母採根於八月。取其受金氣之專。其味苦勝辛微。辛在苦後。且苦合於氣之微寒以歸辛。是二陰至肺之義也。夫苦合於氣之微寒。為在地之陰。乃便能至於在天之陽以益肺者。觀其葉隨苗出。有直透而無濡留。則知功所獨擅。即在直透以開熱之結。無濡留以達肺之鬱矣。(是以嗽疾主用獨多)抑以在地之陰。和乎在天之陽。如陽中之太陽心也。腎脈之支者。更從肺而絡之。則其由肺及心。無不和於陰而裕。從升得降之元機。又安有實滿逆氣之患哉。(方書治小水不通及淋証。即皆從升得降之故。)至以肺經氣分藥而能療血証者。
蓋主血雖屬心。更藉肺陰下降入心而生之。又主下乳汁。(心與小腸。女子平居主月水。胎後主乳汁。)正見在地之陰。和于在天之陽。以為化育之一端也。
繆氏云:凡脾胃寒濕。生痰作嗽。及食積痰飲。中惡嘔吐。胃寒作泄。法當以辛溫燥熱治之者。並禁。
〔辨治〕川貝母小而尖白者良。浙貝母極大而圓色黃。不堪入藥。薑汁泡。去心。其中有獨顆而不團作兩片無皺者。名丹龍精。損人筋脈。
春時布地如針。俗呼茅針。三四月開花作穗。茸白如絮。根名茹。經寸成節。柔白如筋。甘甜如蔗者。是宜六月採根用。其根之勁促者。另成他類。有入秋放花如荻。實尖黑。長分許。粘衣刺人者。管也。有莖端開葉。莖上有粉。根頭有毛者。黃菅也。又有生湖南及江淮間。葉脊三棱。臭如蒲草者。菁也。(包藉縮酒用)又叢生如蘆。葉大如蒲。高六七尺者。芒也。根都勁促。不堪入藥。(之頤) 味甘氣寒。陽中之陰。入手少陰足太陰陽明經。能除內熱。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除熱所以益氣。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治肺熱喘急。傷寒噦逆。 及客熱在腸胃。止諸血吐衄。婦人崩中漏下。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皆血分虛熱所致) 止渴利小便。下五淋。並治水腫黃膽。(諸本草)同麥冬生地杞子。治勞傷內熱。同生地麥冬蘇子枇杷葉白芍甘草蒲黃童便。治諸血。同牛膝生地童便。治血熱經枯而閉。同竹茹麥冬石膏人參。治傷寒胃熱噦逆。同枇杷葉竹茹麥冬。治火炎內熱。反胃上氣。又同蘆根水煎飲之。治反胃上氣。食入即吐。同赤白茯苓赤小豆車前子薏仁木瓜石斛木通芍藥。治水腫。同生地天麥冬車前子牛膝茯苓黃柏五味枸杞童便。治溺血。溫病熱噦。(伏熱在胃。令人胸滿氣逆。逆則噦。)同葛根煎汁飲之。噦止輟服。虛後水腫。(因飲水多。小便不利。)用白茅根一大把。赤小豆三升。水三升。煮乾。去茅。食豆水。隨小便下也。
〔論〕白茅春夏之交而華。至秋即枯。故採根以六月。夫當火土司令時。其氣不稟乎燥熱。反全其甘寒。是於至陽之中而稟清和之陰。即以清陰達其至陽之化者。(猶值陰寒之候。乃有獨稟陽和之氣者。自能令陰氣益暢。)之頤謂為陽中之陰。不妄也。總紀其功。在除胃中伏熱而裕陰以和陽。所治吐衄諸血証。固非以通利為功。亦不以止蓄為事。蓋其能行能止者。皆陽從外而依陰。陰從中而起陽。流行坎止。應乎自然之節爾。(丹皮茅根側柏藕節。俱能清血分中火。血藥須之。)至熱散陰和而陽愈宣。是以又有虛後水腫之效也。
繆氏云:凡因寒發噦。中寒嘔吐。及濕痰停飲發熱。並不得服。
〔修治〕 掘土中得之。弗用露根。洗淨搗爛。
茅花氣味甘溫。煎飲並塞鼻。止吐衄血。又敷炙瘡不合。(日華子)準繩方。用茅花同諸味。 治尿血。
產吳興者勝。直下抽根一二十條。類牛膝而短。一種味極苦澀。經冬不凋。名石龍膽。類同而種別。(核) 根苦澀。大寒。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足厥陰少陽經氣分藥。又入足少陰陽明經。 草龍膽是少陽樞藥。少陽化氣。屬相火。用苦寒對待治之。(之頤)主肝膽邪熱。下焦濕火腫痛。療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目中腫痛諸患。除胃中伏熱。濕熱黃膽。時氣溫熱。熱瀉下痢。治小兒壯熱骨熱。驚癇入心。時疾熱黃。(諸本草)除下部風濕及濕熱。(肝膽為風木之臟。而藏血者。固易為濕熱之病。)治臍下至足腫痛。並寒濕腳氣。下行之功與防己同。酒浸則能上行外行。治眼中之病必用。如兩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當以柴胡為主。 膽草為使。(潔古)同苦參牛膽。治穀疸。同生地。治濕熱傷血分。侵入大腸。以致卒下血。 同白芍甘草茯神麥冬木通。主小兒驚癇入心。壯熱骨熱。時疾熱黃。口瘡。同苦參蛆蟲灰青黛〔論〕百物之生。氣在味先。寒者水之氣。熱者火之氣。氣寒味苦者。本下降之氣而泄。 氣熱味苦者。即本上升之氣而泄。然陽者其精奉於上。元氣以升為補。不若陰寒。其精降於下。合於味之苦者。乃為泄也。龍膽草氣大寒。味甚苦。就水中大泄火熱。故用以治肝膽火。 並濕中蓄熱者。夫肝膽表裡。為相火所寄。與手厥陰少陽。歷遍三焦之間。下合於脾腎之陰以病。則為濕熱。上合於肺胃之陽以病。則為風熱。種種見証。須明其為本病為合病而用之。或主或輔。庶乎適宜。要之。此等苦寒。可以治後天氣血之病。不可以治先天元陰元陽之病。即治氣血。亦治有餘而為熱之病。非治不足而為熱之病也。人身相火。在包絡三焦則為先天。在肝膽即為後天。後天藉先天以生。先天藉後天以成。如後天氣血諸病。累及先天。 有時須于膽草。(惟肝膽為後天相火。故每與中五之土相為用。相為病。義見胡黃連條下。) 如泄後天相火。反致有傷穀氣。又豈得為肝之利益哉。故用者宜審。
繆氏云:大寒純陰。能除實熱。胃虛血少之人。不可輕視。亦弗空腹服。令人溺不禁。 以其太苦。下泄太甚也。
〔修治〕 銅刀刮去鬚土。銼細。甘草水浸一宿。晒乾。虛人酒炒黑用。
出華山。根細而直。色紫而柔。味極辛。嚼之習習如椒而更甚於椒。其根曲者。 其色黃白或黑者。其味雖辛而不甚。或兼微苦。或單苦。或甘者。皆非細辛。杜衡鬼督郵徐長卿白薇白前五種辛則橫走。溫則發散。)入足厥陰少陰血分。為手少陰引經藥。(香味俱細。與獨活相類。故入少陰。龜齡集云。細而辛者。能通心竅。醋浸一宿。晒乾為末用。)獨活為之使。細指形言。辛指味言。輕清柔韌。端直修長。當入少陽。宣達甲膽之用。自下而上。以行春令。故東垣云。膽氣不足。細辛補之。(之頤)主治風寒頭痛。(治少陰頭痛如神。以經氣為陰寒盛氣所逆也。亦止諸陽頭痛者。陰寒鬱乎陽也。)寒咳上逆。溫中下氣。(寒散則氣自下)益肝膽。通精氣。開胸中滯結。破痰利水。(氣為寒所傷。故停水於上。痰亦即寒水所凝。不治一切痰也。)療百節拘攣。風濕痺痛。除喉痺。口舌生瘡。散齒痛。(能散浮熱亦火鬱發之之義。)通耳竅。及 鼻不聞香臭。止風眼下淚。下乳結。通血閉。治婦人血瀝腰痛。(諸本草)止少陰合病之頭痛。殺三陽數變之風邪。(東垣) 溫陰經。去內寒。治邪在裡之表者溪)密通精氣。顯益火。大青陽之象也。(複)潤肝燥。(辛能達腎氣即以潤肝之陰氣)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者。(辛溫以潤。內寒所主頭痛腦痛。拘攣痺痛。汗不出。血不行。皆從陰中以通真陽之功。通真陽即以治督。好古) 同石膏。治陽明火熱。上攻齒痛。得鯉魚膽青羊肝甘菊花決明子。療目痛。得甘草。療傷寒少陰咽痛。同黃連等分。為末。治口舌生瘡。 漱涎甚效。或用黃柏。
〔論〕 細辛香味俱細。少陰本藥也。其辛熱能溫足少陰之寒。究溫寒之用。所以致于內外周身。而上行為最者。非肝不能也。(肝合任而交督。自九地之下際于九天之上。)別錄所云益肝膽。通精氣。最為扼要。其在至陰之分。雖不倫于補陽諸味。卻能就陰分而散寒邪。 (如邪氣在裡之表。及拘攣痺痛。乳結血閉。皆自陰中通陽。)即至陽之分。雖難比于行氣諸劑。卻能就陽分而散陰結。(如散胸中積滯。及頭痛氣逆。痰飲水聚。喉痺 鼻。皆在陽中通陰。)陰中陽通。則能資榮氣而使暢矣。(故又謂入厥陰少陰血分)陽中陰通。則能助風劑而使行矣。(所以謂諸風通用)總以辛溫達腎肝之氣。而暢陽於下。導陰於上。紓腎陰而升肝陽。最為有裨於人。而非益氣血之藥也。此味因潔古言諸風通用。而承襲者。往往不察所宜。不知風從陽氣言之。有虛有實。如陽鬱於下而為風。自以達陽為主。若陽壅於上而為風。即宜以和陰為主。反加辛溫升散。則陽愈壅而風愈甚矣。細辛治陽鬱之風。不治陽壅之風。投之若誤。為害滋甚。有中氣虛而時患傷風。竟從補中氣而愈者。不可參此義以用細辛乎哉。至其能治風濕痺痛。亦由陽虛化風。因之化濕者也。凡陽虛鬱風者多化濕。不可不知。
繆氏云:凡病內熱。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虛。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法皆禁用。氣濃性烈。入藥不得過五分。
〔修治〕 雙葉者。服之害人。須揀去。洗淨泥沙。
生洲渚沙磧上。秋後採根。粗長堅直。色白微黃。折之易斷者。為白前。細短柔韌。色黃微白。折之不斷者。白薇也。味甘辛。氣微溫微寒。陽中之陰。降也。手太陰肺家治咳要藥。更入手陽明足陽明經。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呼吸欲絕。(別錄) 又治肺氣煩悶。 賁豚腎氣。(日華子) 長於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若虛而長哽氣者。不可用。(瀕湖)凡咳嗽而喉中作聲者。一味白前煎服妙。久咳上氣。體腫氣短。晝夜倚壁不得臥。常作水雞聲者。深師白前湯。白前紫菀半夏大戟各三兩。水一斗。漬一宿。煮取三升。分數十服。 間〔論〕白前主治。首言胸脅逆氣。夫胸中固肺所治。而脅則陰陽升降之道路也。又主咳嗽上氣。呼吸欲絕。夫呼吸即升降之氣。陰陽之分而合者。肺為氣主。貫心脈而行呼吸。呼吸欲絕。是有升無降。或陰或陽。皆能病之。如下之真陰不足。不能召上之陽。即無以吸上而氣不降。(此為氣不歸元)上之真陽不足。不能生下之陰。即無以歸下而氣亦不降。(此中氣大虛而失守。須大劑參 而愈。)二者皆虛証。非白前可治也。惟是後天氣血之病。偏勝所成。上實而下即虛。(如痰熱上壅。陽愈失陰而亢。氣固不降。)下實而上即虛。(如賁豚腎氣。陰愈逼陽而僭。其氣亦不降。)隨其所主之味。而以茲味為前導。庶乎近之。(此味三陰並施。臟腑咸入。其功靡不前至。故名。)
繆氏云:走散下氣。性無補益。凡咳逆氣上。不由於邪客壅實者。禁用。
〔修治〕 甘草水浸。去頭須。焙乾用。
鮮者。羊之氣也。此草根皮白色。作膻氣。二月採者根心實。若四五月採。便虛惡。 根皮味微鹹。辛而苦。氣寒性燥。降多於升。手足太陰經去濕熱藥也。兼入手太陽陽明。為諸黃風痺要藥。膻者肝之臭。當入肝。為肝之用藥。從治風氣者也。亦複入脾除濕。(複) 主治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療一切熱毒風惡風。及濕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治黃疸。兼女子陰中腫痛。外治毒風癬瘡。眉髮脫落。(諸本草)方書治消癉。中風腳氣。目外障。鼻舌。得蒼朮黃柏牛膝石斛薏苡。療足弱頑痺。去下部濕熱。多加金銀花。佐以漢防己。 治下部一切濕瘡。準繩治心臟中風。恍惚恐懼。悶亂語錯。不臥。牛黃散方中用白蘚皮。由母以病子也。
〔論〕 白蘚皮味始微鹹。後微辛。後即純苦。苦中複有微辛。本草言其氣寒。夫鹹應入血。今苦寒之性。合之以辛而入血。宜能清散血中之滯熱矣。經曰:肝臭臊。白蘚皮之臭絕膻。當是木氣。且肝為藏血之臟。又為風臟。不獨血虛能生風。即血滯者亦然。血之滯也。不觀于採根以二月。入夏則虛惡。洵當專稟風木之用。而膻臭觸人。又其根皮色白。木固藉金氣以達者。盧氏曰:脾以肝為用。亦可除濕。此之藉金氣以達者。肝更藉肺為用。以致於脾。脾因肝之血和。肺之氣達。而濕熱乃散。(如陰中腫痛及筋病不可屈伸。此肝病也。如黃疸濕痺死肌。此脾與肺之病也。)大抵肝腎居下。其奏功雖多在下部。然未有脾肺之氣不達而能療者也。
繆氏云: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証。弗用。
〔修治〕 水洗。去粗皮。
一本而眾枝貫之。莖葉如鳳尾。故草名鳳尾。根名貫眾。貫節貫渠。渠者魁也。根直多枝。皮黑肉赤。三八月採之。曲者名草鴟頭。其根曲而有尖嘴。黑須叢簇似狗脊而大。狀如伏鴟。氣葉苦。微寒。有毒。主治腹中邪熱氣。諸毒。解斑疹毒。殺三蟲。治衄血下血。崩中帶下。產後血氣脹痛。(皆泄熱散結之功)根汁解毒軟堅。能製三黃。化五金。伏鐘乳結砂。 製汞。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怏斑散中用之)雲貫眾有毒。而能解腹中邪熱之毒。病因內感而發之於外者多效。非古法之分經也。為末。水服一錢。或煎濃汁連服。治魚肋骨鯁。為細末。水調一錢匙。治鼻衄。疫氣發時。以此藥置水中。令人飲此水。則不傳染。荒年以煮黑豆。服豆便可食百草木枝葉。諸般下血。腸風酒痢。血痔鼠痔下血。黑狗脊(須內肉赤色者即貫眾也)去皮毛。銼焙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或醋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三四十丸。女子血崩。貫眾半兩。煎酒飲之。立止。赤白帶下。年深諸藥不效者。貫眾一個全用。不銼。只揉去毛及花萼。以好醋蘸濕。慢火炙令香熟。候冷為末。空心米飲。每服二錢。甚效。
〔論〕貫眾多生山陰近水處。冬夏不死。且百葉俱貫於一根。稟陰之濃而能撤諸陽之毒以出於外。故遇毒熱則無不解。而多治血病也。繹海藏所云。非古分經之法。可以知其功之所及。並其所不及。蓋分經乃人物陰陽相為對待而酌治之理。茲味但解邪熱之毒。為其性之所獨稟而已。
處處有之。近根處有白茸。以狀似得名。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與赤箭獨活同。七月採根。陰乾用。 苦辛而寒。氣味俱濃。可升可降。能入血分。主血。為手足陽明經血分藥。苦能下泄。 辛能解散。寒能除熱涼血。得酒良。豚實為之使。治赤毒痢蠱痢腹痛極效。又治鼻衄。溫瘧狂易。寒熱症瘕積聚。項下瘤 。百節骨陰痛。疝偏墜。頭禿膻腥。兼止金瘡血出及痛。(皆逐〔論〕仲景治傳經在厥陰。熱痢下重者。主白頭翁湯。以此味逐血療 。而東垣又謂痢下則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蓋熱傳厥陰而痢。其入已深。熱深而真陰失守。有分利如豬苓湯。清解如白頭翁。或攻下如大小承氣。惟視其淺深緩急。期于祛熱救陰而已。然則白頭翁于清解之中。導瘀行毒。使陽邪無伏留地。是乃所以救真陰也。即此可以類推其功矣。
繆氏云:凡滯下胃虛而不思食。及下利完穀不化。泄瀉不由於濕毒者。忌之。
三月下子。九月子熟時刈草。春社前後採根。陰乾。其根頭有白毛如茸。未花時採則根色鮮明。花過而採則黯惡。氣味甘鹹寒。入手足厥陰足少陰經。功專涼血活血。利大小腸。主斑疹痘毒。
治心腹邪氣。療五疸。利九竅。味苦氣寒。水乘火色。稟水氣澄湛之體。捍格之用。
凡心腹濁邪熱氣。鬱作五黃。損氣閉竅者。力能捍格而澄湛之。(之頤)
五疸者。濕熱在脾胃也。濕熱多在血分。此味涼血除熱。而又利竅。故疸自愈。(仲淳)
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塞者。宜用。蓋包絡之血涼而熱散。則胃與肝之血皆和,而大腸自利。
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導大便。使發出亦輕。得木香白朮佐之。尤為有益。其已出而紫黑便閉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紅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忌。(能令作瀉)
同紅花子生地丹皮貝母甘草濃煎。加生犀角汁。量兒大小。以四十九匙至半盞為度。治痘瘡深紅色。或紫或黑陷。乾枯便閉。神效。
若在一朝及二朝內,稍有元氣,雖危可生。並治痘疔痘毒。惟痘毒須加黃 金銀花大力子。痘瘡夾斑疹者,加硬石膏麥冬知母竹葉一二劑。即去之。
癰疽便閉。紫草瓜蔞實等分。新水煎服。火黃身熱。午後卻涼。(身有赤點或黑點者不治)
宜烙手足心背心百會下廉。內服紫草湯。紫草吳藍一兩。木香黃連一兩。水煎服。
〔論〕丹皮紫草紅花茜草蘇木。多以赤色應心火。而紫草獨為間色。多以甘應脾胃。鹹應腎水。(血本於水。而化於火。其行水火之氣化者。脾胃也。)而丹皮獨稟苦辛。夫應火者赤。紫草之見水乘火色者。以相火為水中之火。上奉君火而攝行君令。故心脈診於左寸。 包絡之脈診於右尺也。所以甘鹹而應水土之化。其味與紅花茜根蘇木同。而紫色則應乎包絡而入之。夫甘鹹之味既同。將入血之用亦有同焉者。不知紫草味固甘鹹。氣則微寒。故主涼包絡之血而解毒。不似三味或兼辛溫。止以行血為功。且其涼血。又與丹皮所入不同。在丹皮由心而及包絡之用。紫草則由包絡而行心之化。一本元陰之根於腎者。散其伏火以上奉。 一本相火之奉於心者。解其結熱以下行。蓋丹皮苦而寒。根於先天元陰。紫草甘而寒。兼于後天化醇也。惟紅花茜根蘇木能活血。未必能涼血。故不及利大腸。丹皮雖涼血。卻不若紫草更兼後天化醇。而切於胃與大腸。故便閉宜之。又紅花茜根蘇木俱染紅。紫草染紫。若丹皮則不能染色。以本於先天而後天之化少也。夫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故韭之色青。蒲黃色黃。桃仁白。百草霜黑。皆能入血而效其用。又何疑於丹皮哉。抑鬱金苦寒而辛。與丹皮同。何以又能染色。丹溪曰:鬱金屬火與土而有水。即此言。是得之後天者多。所以用其氣以入血。與丹皮殊。而染物有色也。
〔修治〕入藥去根取茸。細銼。白湯泡用。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用發痘瘡。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非矣。觸煙氣則色變。收藏者弗令近之。
近道皆有。其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八月採之。氣味苦寒平。乃陽明經藥。主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療溫瘧洗洗發作有時。及風溫灼熱多眠。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方書治螈 虛煩。小便不禁。溫瘧癉瘧。久而不解者。必屬陰虛。除瘧邪藥中。多加白薇主之則易瘳。凡人陰氣不足。則能冬不能夏。更為暑邪所傷。秋來發瘧。先熱後寒曰溫瘧。或但熱不寒為癉瘧。未有不由陰精不守而得者。若果陰精內守。則暑不能侵。瘧何自作。凡治似中風証除熱藥中。亦宜加而用之。天行熱病得愈。或愈後陰虛內熱。及餘熱未除者。隨証隨經藥中。宜加之。
風溫發汗後。身體灼熱。自汗壯實者。服葳蕤湯。(中用白薇)風溫自汗出。脈陰陽俱浮。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此正風虛之証也。宜防己湯。防己為君。佐以參耆朮草生薑治之。風虛昏憒。不自覺知。手足螈 。或為寒熱。此証血虛不能服發汗藥。獨活湯主之。
白薇人參當歸茯神遠志桂心菖蒲川芎甘草以治風虛血虛。兼用半夏細辛羌獨防風以除虛風。肺實鼻塞。不知香臭。白薇貝母款冬花一兩。百部二兩。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婦人產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丸主之。竹皮石膏三分。白薇桂枝一分。甘草七分。棗肉為大丸。每以飲化一丸服。有熱者倍白薇。此以甘草為主。而更丸以棗肉者。取責於本也。有熱則倍白薇。正欲其歸陽於陰。以化陽分之邪。而作轉關之用爾。產後胃弱不食。脈微。多汗亡血。發厥鬱冒等証。用白薇湯。白薇當歸各六錢。人參半之。甘草又半之。婦人血厥。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目閉口噤。或微知人。眩冒移時方寤。(亦名鬱冒)此因出汗過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複通。(故移時方寤)宜服白薇湯。調經種子。用白薇為君。佐以地黃白芍當歸蓯蓉山萸杜仲白膠黃柏天麥冬丹參。蜜丸。久服易孕。凡不孕緣於血少血熱。其原必起於真陰不足。陽勝而內熱。內熱則榮血日枯。是以不孕。益陰除熱。則血自生旺矣。胎前遺尿。白薇散。用白薇白芍二味。等分服之。女子宮冷不孕。有白薇丸二方。又勝金丸秦桂丸中俱用之。(可知別錄大寒之說不信)
〔論〕白薇花於夏末。實於秋中。而採根即以八月。味苦鹹平。蓋取其由陽歸陰之性味以為用。本經言其氣平足據也。別錄利陰氣一語。正于本經主治可作注腳。其治風証。舉風淫風虛而皆宜。如同於羌獨防風石膏輩治風之淫。則葳蕤湯是。同於參耆朮草治風之虛。則防己湯是也。大約能歸陽於陰。以化陽分之邪。而作轉關之用。觀於血厥鬱冒。病由出汗過多。陽氣獨上。氣塞不行。宜主白薇。則知歸陽之義不妄也。
〔修治〕酒洗用。
本出波斯國海畔陸地。今南海秦隴間亦有之。初生似蘆。乾則似楊柳枯枝。心黑外黃。(內有白點類梅花。外澹黃色。)折之塵出如煙者真。 根氣味苦平而寒。入足少陽厥陰陽明。惡菊花元參白蘚皮。忌豬肉。(令人精漏)補肝膽明目。治骨蒸勞熱。三消。五心煩熱。療傷寒溫瘧。及冷熱泄痢。小兒盜汗潮熱。久痢成疳。驚癇寒熱。不下食。婦人胎蒸虛驚。濃腸胃。理腰腎。解巴豆毒。浸人乳點目甚良。(諸傳尸勞積聚癇証鼻口舌及蟲。自腸胃以次於骨。一切濕熱邪熱。
附方 小兒潮熱盜汗。胡黃連柴胡等分。為末。煉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至五丸。以酒少許化開。入水五分。重湯煮二三十沸。和渣服。小兒疳熱。肚脹發焦。(不可用大黃黃芩傷胃之藥)以胡黃連五錢。靈脂一兩。為末。雄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米飲服一二十丸。
肥熱疳疾。用胡黃連川連各半兩。朱砂二錢半。為末。入豬膽內。扎定。以杖子懸釣于砂鍋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小兒黃膽。胡黃連川連各一兩。為末。用黃瓜一個。去瓤留蓋。入藥合定。面裹煨熟。去面。搗丸綠豆大。每服量兒大小。溫水下。血痢不止。胡黃連烏梅肉灶下土等〔論〕胡黃連為勞熱主治之味。而療小兒疳疾更有專功。(童子之疳。在二十歲以上。即為勞。)夫疳之所因不一。然皆脾胃受病。內亡津液之所致。津液者三焦之氣化也。中焦治在脾胃。脾胃先病者。自及於上下。即上下焦氣化之病。胥於中土受之。故疳病不越于脾成疳者也。脾主陰。胃主陽。脾陰困而胃陽與三焦之氣俱無陰以化。內亡津液者。亡其脾陰之用也。陰弱陽亢而氣不化。血不生。於是風木之臟病矣。風木不惟中土愈病。即下焦真陰之原亦病矣。此五心煩熱。骨蒸潮與川連主治不盡同。川連專功於火土之相因。此則效長於木土之而諸方多合豬膽以佐之。其義可思。 此味合芩軍輩。一于清除胃熱。只以傷陰。)又有言疳屬濕熱。輒以白朮燥脾陰先虧。愈燥愈劇。初不同於脾氣之陷。用朮健之可以生津益液也。。少入人參以救真氣。庶為得之。
繆氏云:凡病陰血大虛。真精耗竭。而胃氣脾陰俱弱者。弗輕任。須與健脾安胃藥同施。
生西域及大庾嶺。蜀川兩浙亦有之。葉如茅而軟。面有縱紋。似初生棕櫚狀。其根獨莖勁直。二八月採根。曝乾用。味辛氣熱。有毒。(凡味之毒者必辛。氣之毒者必熱。)氣味俱濃。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老人失溺無子。益陽道。助筋骨。明耳目。長精神。能通神強記。(命門之系。上通於心。 相火得補。則君火益自振攝故也。)益皮膚。治一切風氣。(此屬陽微而風之虛者)人身真陽之火。即先天祖氣。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真火一衰。則虛勞無子。陽痿失溺。或風冷外侵。為腰腳攣痺不行。並不能生土。以致脾虛腹冷不能食。此藥正入命門。補火之不足。則諸証自除。筋骨自利。皮膚自益也。(仲淳)
〔論〕仙茅補命門真陽之火。夫陽以陰為主。經言出地者。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苟陰勝而陽不足者。陽不能為陰之政。豈謂仙茅非適治之味哉。如陰虛而陽亢。陰又不能為陽之主矣。此味固為禁劑。即陰陽俱虛之人。補陽亦必主以補陰。若漫言陽為陰先。 不反絕其化原乎。或曰桂附補陽。何以不切切致慎。之頤云。仙茅功齊雄附。但雄附起貞下之元。此更深淫業之毒。斯語得之。
繆氏云:雖能補命門。益陽道。助筋骨。除風痺。然病因不同。寒熱迥別。施之一誤。禍如反掌。況世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無二三。凡水涸精衰。不能孕育。老〔修治〕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後。方可用。
出北山及冤句越山江淮河陝漢黔諸州。根色白似菱。有三角。角頭生芽。節有毛。質極粘膩。 根味苦辛甘。氣微寒。性澀而收。陽中之陰。肺藥也。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仁。反烏頭。止肺血。療肺傷。敷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此陽毒之傷其陰血者)除白癬疥蟲結熱不散。止驚邪血邪。並刀箭瘡傷火瘡。生肌止痛。(諸本草)方書治咯血。小便不禁。為面藥。凡金瘡不瘥。及癰疽方多用之。能入血分。泄熱散結。逐腐。第其性澀。破散中又有收斂。蓋去瘀即以生新之藥也。(仲淳)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丹溪)試血法。吐在水碗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食之。(瀕湖)一味為細末。米飲調三錢服。治損肺吐血。有奇效。得白蘞紅藥子。加腦麝乳沒。治一切癰疽腫毒。止痛散結排膿。有神。
附案 一婦年五旬。素因血虛生熱化風。遍體有疙瘩。經年不愈。久之。少陽相火並于陽明而患喉痺。疾暴勢甚。喉中陡癢。作嗽氣嗆。遍喉血泡累累。上 一泡。大如雞卵。口塞不合。氣湧更急。少頃。泡破血射如注。其皮盡脫。潰爛紅腫。痛不可忍。且滿口痰涎。如羹如糊。此其為血泡。為喉皮潰爛。皆熱壅於上。陰氣大傷。緣湯藥難吞。遂以養陰退陽活血止痛諸藥為末。或吹或點。諸証漸退。奈喉中皮潰而肌未生。痛不止。且因皮破致時作嗽而血隨出。後于吹藥中。入白芨磨漿合丸。日夜噙化之。所患悉愈。可知此味和陰護陽。乃能生肌。止痛。理或然也。
〔論〕白芨得秋金之令。性澀而收。其根色白。金氣之所聚也。結實黃黑者。金氣之由母而趨子也。觀其似菱有三角。角頭生芽。質極粘膩。則其氣之所急歸。歸於其子矣。惟金水子母之氣全。故咯血之治是為的對。至採根當以八九月者。專取歸陰之盛氣也。其味先苦後辛。氣複微寒。從下而上。以致陰氣於肺。蓋即收令中而有泄熱散結之能。不僅著長於收澀。總之。此味治肺傷有專功。肺主皮毛。為天表之陽。陽在上焦。無陰則不能化也。
繆氏曰: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
〔修治〕水洗。入丸。可磨汁作糊。
根味苦辛兼甘。氣微寒。苦則泄。辛則散。甘則緩。寒則除熱。主癰腫疽瘡。散結止痛。除血分熱。治目中赤。女子陰中腫痛。殺火毒。療刀箭瘡。及撲損生肌止痛。白蘞得金氣。與白芨相須而行。得白芨紅藥子。加朱砂雄黃乳沒腦麝。為敷癰疽止毒散毒之要藥。一切癰腫。白蘞赤小豆 草為末。雞子白調塗之。風痺筋急腫痛。屈轉易常處。白蘞二分。熟附子一分。為末。每酒服半刀圭。日二。以身中熱行為候。十日便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