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 清 楊時泰 |
一名朱砂。上品。生於辰錦二州石穴。產五溪山峒者。得正南之氣為上。麻陽(即古錦州地)諸山。與五溪相接者次之。有石砂土砂溪砂之殊。石砂最上者為光明砂。此天地自然之寶。在石室間。生雪床之上。(採之者尋石脈。穴地數十丈始見。其苗乃白石。謂砂床。)如初生芙蓉。光明外澈。細者環拱。大者處中。有辰居之象。其箭鏃連床者。紫黯若鐵色而瑩徹。碎之嶄岩作牆壁。又如雲母石。成層可析者。真辰砂也。得此者帶之辟惡。 為上。其次或出石中。或出水內。形塊大者如拇指。小如杏仁。光明無雜。名馬牙砂。二種俗間少有。(頌)色紫不染紙者。為舊坑砂。乃上品。色鮮染紙者。為新坑砂。次之。石片棱角生青光。為下品。(頌)交州桂州所出。但是座上及打石得形似芙蓉。頭面光明者。亦入上品。顆粒通明者。為中品。片段不明徹者。為下品。(又) 雍州所產。大者數十百兩。 作塊黑暗。少牆壁。不堪入藥。別有越砂。大者如拳。小者如雞鴨卵。形雖大。共雜土石。 不如細而明淨者。土砂生於土穴中。溪砂生溪州砂石中。俱土石相雜。不入服餌用。(又) 玩諸說。則砂不必較大小。但取無砂土相雜。光明瑩徹而不黑暗者。為貴。 味甘。氣微寒。心經血分主藥。主命門有餘。生砂性寒而無毒。入火則熱而有毒。能殺人。物性逐火而變也。惡磁石。本經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明。通血脈。解煩熱。治驚癇。並解小兒胎毒痘毒。丹砂純陰。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凡心熱者。非此不除。(東垣) 丹砂體陽而性陰。外顯丹色。內含真汞。其氣不熱而寒。離中有陰也。其味不苦而甘。火中有土也。(瀕湖) 稟地二之氣以生。(陰火之少)兼得乎天七之氣以成。(陽火之少)色赤法火。中含水液。為龍為汞。亦曰陰精。七為陽火之少。故味甘微寒而無毒也。(仲淳) 同遠志龍骨之類則養心氣。同當歸丹參之類則養心血。同枸杞地黃之類則養腎。同濃朴川椒之類則養脾。同南星川烏之類則祛風。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瀕湖) 兒初生時。研丹砂飛極細如塵。以甘草生地濃煎。調分許服之。止胎驚。解胎毒。同真珠琥珀金箔牛黃生犀角天竺黃滑石末。治小兒急驚有神。入六一散。治暑氣伏於心經。神昏口渴。及泄瀉如火熱。入補心丹。鎮心神。定魂魄。入乳香托裡散。散癰疽熱毒。發熱疼痛。及毒氣攻心。發譫語。三皇真人煉丹方。丹砂一斤。研末重篩。以醇酒沃之如泥狀。盛以銅盤。置高閣上。勿令婦人見。燥則複以酒沃令如泥。陰雨疾風則藏之。盡酒三斗。乃曝之。三百日當紫色。齋戒沐浴七日。靜室飯丸麻子大。常以平旦向日吞三丸。一月三蟲出。半年諸病瘥。一年鬚髮黑。三年神人至。按砂中有汞。伏火者徒存其枯陽。而汞離于砂者。又陰毒為盛。如斯服食。原是陽中含陰。益令陰和於陽。誠有大益。神注丹方。白茯苓四兩酒煮。軟竹刀切片。陰乾。為末。入朱砂末二錢。以乳香水打糊。丸梧子大。朱砂末二錢為衣。陽日二丸。陰日一丸。要秘精。新汲水下。要逆氣過精。溫酒下。(元戎)按茯苓本陽以吸陰。丹砂本陰以充陽。所說秘精及逆氣過精。煞有至理。預解痘毒。初發時。或未出時。以朱砂末半錢。蜜水調服。 多者可少。少者可無。重者可輕。(丹溪)按好古言丹砂主命門有餘。其義正合。歸神丹。 治一切驚憂思慮多忘。及一切心氣不足。癲癇狂亂。 豬心二個。切。入大朱砂二兩。燈心三兩在內。麻扎。石器煮一伏時。取砂為末。以茯神末二兩。酒打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九丸至十五丸。麥冬湯下。甚者乳香人參湯下。按心氣心血。治心者類能分之。不知丹砂之所主者神。神屬陰。卻用之以補心氣。謂火得水以為主。而火之用乃充也。妊婦胎動。朱砂末一錢。和雞子白三枚。攪勻頓服。胎死即出。未死即安。小兒驚熱。夜臥多啼。朱砂半兩。 牛黃一分。為末。每服一字。犀角磨水調下。
〔論〕夫人與萬物。盡造化於水火二氣。而水火同宮。所謂坎離是也。惟丹砂之受鑄最完。內含金精。稟氣於甲。(土宿真君言丹砂受青陽之氣)本風升之木。可使水騰於火中。 本燥降之金。可使火范於水外。水火自有升降。而金木又升降乎水火。皆不離中土以為升降。 是非受鑄最完者乎。本經謂丹砂養精神。何以明之。經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 是謂精。又曰:兩精相搏謂之神。夫陰陽原從混沌一氣而分。分者未嘗不合也。故曰:兩神相搏。就其分而合之處。即有精矣。此是相搏謂之精。而曰常先身生者。固指先天而言。內經所謂化生精也。既成形以後。落於後天。清濁分而動靜殊矣。不名為陰陽。名為水火矣。 經曰:水火者陰陽之征兆。言其落於形氣也。故曰兩精。第火中有水。水中有火。雖曰兩精。 而實相交。此由精以化神者也。內經所謂精歸化也。先哲有云。心為離火。內陰而外陽。腎為坎水。內陽而外陰。內者是神是主。外者是氣是用。故心以神為主。陽為用。腎以志為主。陰為用。陽則氣也火也。陰則精也水也。夫水火之奠於上下者。此一精而分為兩也。動靜根於清濁之分者也。水火之主於其中者。此兩精而搏為一也。升降妙于動靜之中者也。若使火中無水以為神。則動無靜以為君。將有升無降。水中無火以為神。則靜無動以為用。將有降無升。而氣化息矣。(動無靜以為君。靜無動以為用二語。方說得神字出。)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夫有升降。則出入不廢。有出入。則升降不息。出入固形中之氣。升降則氣中之神也。一則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謂之精。一則曰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 兩精相搏謂之神。是則天地之有造有化。原始要終。總歸之神而已。而人身中之有造有化者。 亦同之天地而已矣。人身心藏神。(天地之神歸之虛空。人身之神歸之虛靈。)經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蓋其虛而能靈。動以靜君者。仿佛乎老子之所謂虛而不 動而愈出者也。 丹砂內蘊真汞。外顯丹象。由內所蘊之水以歸火。而火應水以下藏。由外所顯之火以召水。 而水應火以上際。以水而歸火。由火而召水。水火既濟。是用養神而益心。即以養精而益腎也。其又云安魂魄者。經曰:隨神往來為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是魂魄即不外於精神矣。丹書日烏月兔說云。陽無陰則不能自耀其魂。(故名雌火)陰無陽則不能自熒其魄。(故名雄金)即耀魂熒魄二語。知安魂魄不外於養精神矣。更以龍從火裡出。虎向水中生參之。
蓋肝木(龍)乘至陰而升於陽。得合於心包絡以媾肺者。因離(火)中之陰。俾木複乘陰精以變化也。肺金(虎)乘至陽而降於陰。得合三焦以媾肝者。因坎(水)中之陽。俾金複乘陽精以鼓蕩也。若是則水火交而金木自並。金木並而水火之交愈固。總不越於水火既濟。總不越于一心。如丹砂之受鑄于造化者於心最切。有不由心而收精神魂魄之益者哉。精神魂魄益。而身體五臟百病胥治矣。(子由云。四大之內。中黃為戊己。精神即坎離。魂魄作金木。 內外合成丹。嬰兒方養育。斯義可証。)抑氣為精之先。試更暢之。經云。腎者精之處。是腎固藏精。其所以能化精者。原本於腎之氣。而腎氣又本於金。故道家曰:鉛中有銀也。離中之有水也。亦以金而水得宅於火中也。汞本於金精。故其色白。人身之精。亦猶是耳。砂中有汞。乃是真精之化。原心包絡之血。下歸於沖。而仍由氣以化精者。以肺氣還歸於腎元。 金精由火以歸水。故由赤〔修治〕 入藥只宜生用。一經火煉。餌之殺人。(蓋離中有陰火。煉則純陽無陰。燥烈為禍。餌之無一克免者。)研須萬遍。要若輕塵。以磁石吸去鐵氣。
一曰汞。出於丹砂為真汞。取汞法。用瓷罐二個。掘地成坎。開深可容二罐。先埋一罐于底。四圍土築穩實。內盛水滿。仍用一罐。入朱砂半滿。上加敲碎瓦粒。扎鐵線髻一圓。閉塞罐口。倒覆下罐之上。兩口相對。鹽泥固縫。以熟炭火先文後武。煉一炷香久。其砂盡出。水銀流於下罐水內。複起罐。揀出皮殼。入新朱砂。固濟再 。每好砂一兩。常 出七八錢。低者僅五六錢。水銀從丹砂中出者。色微紅。收得後。葫蘆貯之。免遺失。若先以紫背天葵。並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時。其毒自退。若修十兩。二汁合七鎰。 氣味辛寒。有毒。主治利水道。去熱毒。鎮墜痰逆。嘔吐反胃。安神鎮心。治惡瘡 疥。 殺蟲。療小兒驚熱潮涎。稟至陰之氣而有毒。故味辛氣寒。入口為厲。外治且不可亂投。何況內服。(仲淳)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 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熏蒸。 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六朝以下。服食貪生。致成廢篤。不知若干人。但其治病之功。自不可掩。同黑鉛結砂。則鎮墜痰涎。同硫黃結砂。則拯救危病。乃真應變之兵。在用者得其肯綮耳。(瀕湖)養正丹。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元陽虧損。氣短身羸。及中風涎潮。不省人事。傷寒陰盛。自汗唇青。婦人血海久冷。水銀一兩。黑錫去滓淨秤一兩。硫黃研朱砂研細各一兩。用黑盞一隻。先熔黑鉛成汁。次下水銀。以柳條攪。次下朱砂。攪令不見星子。下火少時。方入硫末。急攪成汁。和勻。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極細。煮糯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鹽湯棗湯任下。小兒急驚。用墜痰涎。水銀半兩。生南星一兩。麝香半分。為末。入石腦油同搗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失心風疾。水銀一兩。藕節八個。研成砂子。丸如芡子大。每服二丸。磨刀水下一二服。惡肉毒瘡。一女子腕軟處生物如黃豆。半在肉中。紅紫色。痛甚。諸藥不效。一方士以水銀四兩。白紙二張揉熟。蘸水銀擦之。三日自落。
〔論〕 水銀同黑鉛結砂。何以能鎮墜痰逆。蓋痰為液所化。而主五液者腎也。鉛稟北方癸水之氣。陰極之精。能攝液而歸腎。水銀為離中之坎。與鉛氣交感。自同氣相求以歸於下。但痰之原在腎。而液之化為痰也則在上。痰之由熱化者。以心火為主。丹砂法火主心。 汞蘊於其內。是水在火中也。得火中之水以祛熱。而痰之上逆者。乃得順下而墜之矣。戴原禮治中風痰壅甚者。間投養正丹。較鉛霜之主痰實煩悶。更有硫砂二味。此非陰陽交補也。
蓋鉛歸於腎以宅陰。而硫戀于鉛以同歸。汞固感乎同氣之鉛砂。亦趨乎同氣之硫。(人生結胎之始。先生命門。天一生水。壬為陽水。配丁之陰火而生丙。然後生心。即此則砂亦趨于同氣之硫。其義可思。)正治上實下虛之的劑也。夫上焦痰熱甚者。固屬下之陰虛甚。然又非純陰之劑所能墜。必藉陽之所歸。因而導之。仿佛于從治之法。始能奏功于危篤耳。但本方四味等分。如陰虛而陽盛。硫砂止宜居其少半。即陰陽兩虛。硫砂亦宜如其半而止。防其虛陽愈僭而上逆愈甚也。(靈砂分兩汞八硫二可仿)水銀乃砂中之汞。取汞離砂。則為純陰矣。(觀取者用水下承以招之。使煙飛於上。汞滿於下可見。)天地間寧獨純陽之性為毒。純陰之性。其毒等也。其入骨蝕腦者。骨為腎之餘。腦為髓之充。髓為骨之精。皆其以同氣致害也。人死而入水銀。能不即腐者。以血肉之軀屬陰。此純陰之氣能全之也。知此則偏勝之陰。洵無似之者矣。 水銀入耳。能食人腦至盡。入肉令百節攣縮。倒陰絕陽。患瘡疥人塗之。性滑重。直入肉。宜謹之。頭瘡切不可用。恐入經絡。必緩筋骨。是外治亦未可亂投也。婦人誤服。多致絕孕。(仲淳)
〔辨治〕凡使。弗用草汞。(取之細葉馬齒莧者)並舊朱漆中者。或經別藥製過者。在尸中過半生半死者。(雷公) 得鉛則凝。得硫則結。並棗肉人唾研則散。得紫河車則伏。 得川椒則收。別法。 為膩粉粉霜。
一名輕粉。言其質也。一名膩粉。言其性也。即水銀升煉者。故名汞粉。又名峭粉。言其狀也。升煉輕粉。分紅白兩種。白者用水銀一兩。白礬焰硝各二兩。皂礬海鹽各一兩。同研不見星。貯罐內。先以滑石九兩。研細水飛。晒乾再研。更以黑鉛四兩。分作數塊。 打成薄片。一層滑石。一層鉛片。鋪置藥上。築極實。上余空數寸。使藥氣易轉。以盞蓋罐口。先於灰火中徐煨罐底。聽罐內無聲。乃扎定之。用鹽泥封固罐口。先用底火一炷香。次用二寸火。漸至三寸火二炷香。用火時。以涼水常擦盞內。火足。(即一炷二炷香之謂)去火冷定。藥升盞上及空處矣。紅者只用水銀一兩。焰硝白礬各二兩。同研極細。升煉法悉與白同。即釜碗之內亦可升取。並不必水擦釜頂也。前法用滑石黑鉛為匱。則鹽礬鹹澀之味。 俱從鉛石拔盡。功力轉更神異。但火候以緩為貴。取藥以少為良。此為丹家不傳之秘。(子由)水銀粉合二礬鹽硝而升者。嫩色黃。老色白。取用貴黃不貴白也。僅合白礬硝石而升者。 嫩色赤。老色紫。取用貴嫩不貴老也。其質本有能升之 。(汞同)而所顯之色。與味之醇烈。即緣鹽礬硝石合化以成紫白赤黃。但味醇則氣清而色黃赤。味烈則氣濁而色紫白。黃赤點餌咸宜。近世以味醇黃嫩者點瘡毒頑肉。赤嫩者彌諸瘡毒膚皮。捷如影響。(又) 諸礬不與水銀相合。而綠礬和鹽能製水銀成粉。何也?蓋水銀者金之魂魄。綠礬者鐵之精華。二氣同根。是以暫製成粉。無鹽則色不白。(海客論) 氣味辛冷。有燥毒。升也。浮也。黃連土茯苓陳醬黑鉛鐵漿可製其毒。畏磁石石黃。忌一切血。外敷。殺瘡疥癬蟲風癢瘰癧下疳陰瘡一切毒瘡。去風殺蟲。內治下膈涎。通大腸。 轉消痰積。(如治癘風遇仙散。用以驅諸藥入陽明經。開其風熱拂鬱。逐出惡風臭毒。殺所生之蟲。循經上行至牙齒 薄之分而出之。此可類推。)止血痢。療水腫鼓脹。及小兒螈疳癉。用水銀粉潔淨淫瘡。取效固速。第骨髓與形臟之至毒。從經氣會歸於胃。循胃上口而出。多致口舌爛齦。(人臥氣歸於臟而會於胃。胃氣上熏。毒不得泄。故並發於口舌。)惟臥時銜管。則毒氣從外泄。斯無糜爛之患矣。(子由) 輕粉利大腸。東垣又云抑肺而斂肛門。 何也?蓋輕粉經火本燥。原自水銀。性冷。用之於潤藥則利。用之於澀藥則止。所以又能消水腫。止血痢。吐風涎。要之虛病禁用。實者亦量用之。(文清) 小兒涎喘。服藥不退者。 用無雄雞子一個。取清。入輕粉抄十錢。拌和。銀器盛。置湯瓶上蒸熟。三歲兒盡食。當吐痰或泄而愈。氣實者乃可用。大小便閉。脹滿欲死。二三日則殺人。膩粉一錢。生麻油一合。 相和空心服。大便壅結。膩粉二錢。黃丹一錢。為末。每米飲服一錢。消中嗜食。不生肌肉。 多因外傷脾熱。內積憂思。啖食鹹物及面。致脾胃乾燥。飲食倍常。大便反堅。小便無度。 用輕粉一錢為末。薑汁拌勻。長流水下。齒浮是效。後服豬 丸補之。一切虛風。不二散。 用膩粉一兩。湯煎二度。如麻腳。慢火焙乾。麝香半兩細研。每服一字。溫水調下。水氣腫滿。汞粉一錢。烏雞子去黃盛粉。蒸餅包。蒸熟取出。苦葶藶炒一錢。同蒸餅杵丸。綠豆大。 每車前〔論〕 水銀在丹砂中。伏火則溜汞於下。同他藥煉之。則結粉於上。歷稽升汞粉者。 多不能離礬硝二味。蓋其收痰涎攝水。緣與焰消得火性之升舉者。故轉潤下而成炎上。以結于極頂。此頻湖所謂化純陰為燥烈。其性走而不守者也。然小兒急驚。又取其能下膈涎。因痰涎為水液所結。汞固砂中金精。為水母。與鉛交感。最能下墜。假礬石火消 煉。使陰滯之質化於陽浮之氣。能直就膈上而下其痰涎者此耳。寇氏謂驚為心氣不足。切宜禁此。不知惟慢驚屬火。土虛者忌之。若急驚則因於熱盛生痰。痰盛生驚。先哲謂治驚先豁痰。焉得禁此。但其燥烈。未可獨任。惟多同辛涼用之。乃為適宜。(如比金丸。輕粉滑石南星青黛。 又利金丸。輕粉青黛牽牛末天竺黃) 又按水銀為陰毒之物。入肉令百節攣縮。倒陰絕陽。 而礬石又最能燥水傷骨。是皆損人之真陰者也。礬石本鐵之精。鐵稟太陽之氣。與陰氣不交。 其夫物性隨所感而移。純陰化燥。理固不謬。加以入骨攣筋之性。貽害可勝言哉。方書乃止以烈火 煉為言。或又止以汞毒為言。彼靈砂非烈火 煉者耶。獨無汞毒耶。守一說而失之目睫。可笑也。 水銀乃至陰毒物。加以鹽礬。煉為輕粉。加以硫黃。升為銀朱。輕飛靈變。化純陰為燥烈。其性走而不守。善劫痰涎。消積滯。故水腫風痰濕熱毒瘡被劫。涎從齒齦而出。邪鬱暫開。疾亦因愈。若服之或誤或過。則毒氣竄入經絡筋骨。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亡。 筋失所養。變為攣痛。發為癰疳。或手足皸裂。蟲癬頑痺。經年累月。遂成廢痼。其害無窮。 (瀕湖)凡閉結由於血虛。小兒疳病。脾胃兩虛。慢驚痰涎上壅。楊梅結毒。發於氣虛久病者。咸忌。(仲淳)膩粉善下小兒膈涎螈 。但多用有損。若驚風屬心氣不足者。下之則裡虛。驚氣入心必死。(文清)
〔辨治〕真水銀粉。體輕色白。如雪片可愛。撮些須放銅鐵器內。置火上化無痕。假者多攙石膏。焚之有滓。亦有攙朴硝者。須細辨之。大都如法自製乃可用。市肆中物。不可憑也。 附取輕粉毒方 出山黑鉛五斤。打壺一把。盛燒酒十五斤。納土茯苓半斤。乳香三錢。 封固。重湯煮一日夜。埋土中。出火毒。每日早晚任性飲數杯後。用瓦盆接小便。自有粉出為驗。服至筋骨不痛乃止。
以汞粉轉升成霜。一名水銀霜。又名白靈砂。崔氏造霜法。用水銀十兩。配石硫黃十兩。各以一鐺熬之。良久。汞熟硫溶。急傾入一鐺。(稍緩即不相入)仍急攪之。良久。硫成灰。水銀不見。乃下伏龍肝末十兩。鹽末一兩攪之。別以鹽末鋪鐺底一分。入藥在上。又以鹽末蓋面一分。瓦盆覆之。鹽土和泥塗縫。炭火 一伏時。先文後武。開盆刷下。凡一轉後。分舊土為四分。以一分和霜。入鹽末二兩。如前法飛之訖。又以土一分。鹽末二兩。和飛如前。凡四轉。土盡。更用新土。如此七轉。乃成霜。用之。 氣味辛溫。有毒。畏蕎麥稈灰硫黃。主治下痰涎。消積滯。利水。與輕粉同功。(瀕湖) 輕粉粉霜。亦能潔淨腑。去膀胱中垢膩。既毒而損齒。宜少用之。(潔古) 小兒燥渴。粉霜一字。大兒半錢。蓮化湯調下。冬月用蓮肉。風熱驚狂。神白丹。治傷寒積熱。及風生驚搐。或如狂病。藥不效。粉霜一兩。以白面六錢。和作餅子。炙熟同研。輕粉半兩。鉛白霜二錢半。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飲下。
〔論〕瀕湖所云粉霜。是從汞粉轉升成霜者也。其述崔氏造霜法。乃即未成汞粉而造成粉霜者也。尋繹製法。似與升水銀成粉之法。化純陰為燥烈者。猶有不同。而瀕湖謂其與輕粉同功。殊未細審也。試以方書療滯下久積。全屬五色膿血。或如爛魚腸。並無大便。腸中攪痛不可忍者。用粉霜輕粉朱砂 砂白丁香乳香巴豆諸味。是其以行積為功。卻與輕粉並用。即此一証。合之躁渴驚狂兩方。便可推求其精義矣。
以至陽勾至陰。脫陰反陽。故曰靈砂(瀕湖) 升靈砂法。用新鍋安逍遙爐上。密揩鍋底。文火下燒。入硫黃二兩。溶化。投水銀半斤。以鐵匙急攪作青砂頭。如有焰起。噴醋解之。待汞不見星。取出細研。盛入水火鼎內。鹽泥固濟。下以自然火升之。乾水十二盞為度。 取出。如束針紋者成矣。(胡寅) 未升鼎者。謂之青金丹頭。已升鼎者。乃曰靈砂。(庚辛玉冊)氣味甘溫。急救治五臟百病。養神。安魂魄。益氣明目。通血脈。止煩滿。益精神。 久服通神明。令人心靈。(唐慎微)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頭旋吐逆。霍亂反胃。心腹冷痛。升降陰陽。既濟水火。調和五臟。輔助元氣。(研末糯糊為丸。棗湯服。或參湯。)最能鎮墜。神丹也。(瀕湖) 硫為陽精。汞乃陰精。純陰純陽。二體相合。故能奪造化之妙。而升降陰陽。既濟水火。 為扶危拯急之神丹。但不可久服耳。(又) 此藥有配合陰陽之妙。治久患反胃。及一切吐逆。小兒驚吐。其效如神。以陰陽水送之尤妙。(東坡) 靈砂竊陰陽之妙。藉以墜陽交陰。 除邪養正。真有神功。(仲淳) 專治虛人夜不得睡。夢中驚魘。自汗忪(音忠。心動。惶遽也。)悸。靈砂二錢研。人參半錢。棗仁一錢。為末。棗肉丸綠豆大。臨臥。棗湯吞五七粒。虛憊便濁。滴地成霜。用蓮肉乾藕節龍骨遠志各一兩。枯白礬靈砂各二錢半。為細末。 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白湯下。上二証皆病於元氣之孤危。由於升降不前者。 九竅出血。因暴驚而得。其脈虛者。靈砂丹三十粒。人參湯下。三服愈。此証不可認作血熱妄行而用涼藥。何者。驚則氣浮。神魂發越。陽氣暴壅故也。得鎮墜則神魂複安。而血自循經矣。
〔論〕 硫戀于鉛。則硫為陰中之陽。汞出砂中。見火則出。是為陽中之陰。硫固陽之動。汞亦陰之動者也。經曰:兩精相搏謂之神。俱取陰陽之動者。使二氣相感而即以相應。 能療上實下虛之篤証。故曰靈砂。人知陽動陰靜。殊不知陰陽俱有動靜也。夫鉛霜鉛丹。功略相似。何茲丹獨以靈名。蓋鉛霜(鉛雜汞合煉作片。醋熏成霜。)為二宮之一。氣相應也。 鉛丹(鉛合硫硝製為末)為同宮之二氣相合也。惟靈砂既為二宮。(水中之火火中之水)又屬二氣。(陰中之陽陽中之陰)特以兩精相搏。能轉上下之元機。故非靈不足以命之。升靈砂法。君以水銀。佐以石硫。蓋取陽中之陰所化者為主。而和以陰中之陽所化者。俾之二氣交以為升降也。(夫硫汞製而成形謂之丹基。可以變化五行。煉成九還。豈不能握升降之樞哉。)汞乃陽中之陰。離中之坎也。離得坎為用。而離之化乃神。然離原在坎中。如硫是也。 陽火出於地中。故離得坎以神其化。不得坎中之離以合之。則至陽出於至陰之化機不暢。是以汞多於硫者。由陰暢陽也。少用硫以和離者。取其化原在是耳。即此參之。則人身陽中之陰。誠為補後天療虛羸之要會。凡虛中生火如溢血等証。宜於要會留心。如止從先天元陰處調劑。恐緩不及事。且亦未能中病之肯要也。又按上實下虛。類本於陰虛。經云。人年四十則陰氣自半。六十陰氣大衰。下虛上實。如靈砂所療。又下虛上實之極。而陰陽將離絕者也。 製靈砂法。汞八兩。硫止二兩。固知所本矣。此藥雖曰升降陰陽。既濟心腎。然硫汞有毒性。 亦下墜。救急則可。補養無功。胃虛嘔吐。傷暑霍亂。肺熱生痰者禁。凡病屬於虛。非關驟發者。咸在所忌。(仲淳)
出武都山者。(今階州)純而無雜。其赤如雞冠。光明煜煜。乃可用。其但純黃似雌黃。色無光者。不任作仙藥。可合理病藥耳。(抱朴子) 雄黃生山之陽。生山陰者為雌黃。
氣溫。味苦辛。有毒。(按性溫而不熱。何毒之有。若服食家伏火者則有毒。)氣味俱濃。
升也。陽也。入足陽明足厥陰經。秉火金之性。得正陽之氣以生。察其功用。應是辛苦溫之藥。本經別錄言甘寒者非也。本經主寒熱鼠 。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諸本草治鼻中 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鬼疰。風邪癲癇嵐瘴。一切蟲獸毒。殺諸蛇虺毒。搜肝氣。瀉肝風。消痰積。治飲酒成癖。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
入肝經氣分。故肝風肝氣。驚癇痰涎。及頭痛眩暈。暑瘧泄痢。積聚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為水。(瀕湖) 虞雍公暑痢。連月不瘥。忽夢至一處。見如仙官者延之坐。壁間有藥方云。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別作治療。醫家大錯。公依方用雄黃水飛九度。竹筒盛。蒸七次。研末。蒸餅和丸梧子大。每甘草湯下七丸。日三服愈。(夷堅志) 周禮。瘍醫療瘍。以五毒攻之。康成注云。醫方有五毒之藥。
作之合黃 。(即今有蓋瓦合)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其中。燒之三日夜。其煙上著。雞羽掃取以注瘡。惡肉破骨則盡出也。楊 少時。瘍生於頰。連齒輔車外。腫若覆甌。潰出膿血。痛楚。百療不瘥。依鄭法燒藥注之。少頃朽骨連牙潰出。其效若此。(頌)同紅白藥子白芨白蘞乳香沒藥冰片。敷一切腫痛癰疽。研末入豬膽內。套指頭上。治天蛇疔毒發於中指。
同金頭蜈蚣牛角 豬懸蹄 皮象牙末黃蠟白礬。治通腸漏。同漆葉苦參刺蒺藜白芷荊芥天麻鱉虱胡麻半枝蓮 百部天冬。治大麻風眉毛脫落。偏頭風痛。因肝風者。用雄黃細辛等分
為末。每以一字吹鼻。左痛吹右。右痛吹左。此方用於寒冬及春寒未透之候更宜。脅下 癖。
及傷飲食。煮黃丸。用雄黃一兩。巴豆五錢。同研。入白面二兩。滴水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四丸。漿水煮三十沸。入冷漿水沉冷吞下。以利為度。如神。症瘕積聚。雄黃二兩為末。
水飛九度。入新竹筒內。以蒸餅一塊塞口。蒸七度。用好粉脂一兩。和丸綠豆大。每服七丸。酒下。日三服。結陰便血。雄黃不拘多少。入棗內。線系定。煎湯。用鉛一兩化汁。傾入湯內同煮。自早至晚。不住添沸湯。取出為末。共棗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黑鉛湯空心下。只三服止。小兒痘疔。雄黃一錢。紫草三錢。為末。胭脂汁調。先以銀簪挑破搽之。極妙。
〔論〕 丹方鑒源云。雄黃千年。化為黃金。別錄云。山有金。金精重則生雌黃。若是則生山之陽者為雄。稟金之氣也。生山之陰者為雌。孕金之精也。夫金稟中宮陰己之氣。而其氣卻資始於陽。雄黃于金。雖未全其化氣。然已賦其始氣。繆氏所謂稟火金之性。得正陽之氣以生。斯言中矣。正陽之義若何。曰:天一之壬水召丁。乃丙隨于丁。而心以成。丙火召辛。庚又隨于辛。而肺以成。然則人身之氣。非火召金而金應火。以為正陽之氣乎。雄黃適得陽氣之正。而非其偏者。然正陽之氣。又非離於陰者也。如丙之召辛。辛之歸丙。本以一氣相感應。此品得其氣。而味始辛後苦。是固陰之歸於陽也。其色如雞冠。而明徹有光。 又陽之化乎陰也。用以治療諸疾。協于同氣之陰陽。則相合而化以為理。值于戾氣之陰陽。即以其化而理者並化其戾。更化其戾而毒者矣。(修真家藉以合丹。正為化陰以歸陽。取其還于一也。非離陰以存陽。致其累于偏也。)觀此味能散風毒。傷寒陰毒。伏暑毒。濕熱毒。 辛毒。積熱毒。使非召陰以歸。化陰以行。安能咸宜若是哉。然則海藏何止以搜肝風為言。 曰:出地之風。乃元氣之別使也。火之召金而布天氣者。不能外於風木。金之從火而歸地氣者。亦不外於風木。故曰一陰為獨使也。(雄黃療肝風。其自陽召陰。是能治風淫。其由陽化陰。是能治風虛。但從其所主之劑何如耳。)如在下。水中之火有金。為一陰化原而使其上。在上。火中之水有金。又為一陰化原而使其下。能上則火金合而氣布也。能下則水金合而血化也。是金之所媾。本不外木。木之所媾。本不離金。況庚之隨辛者。還即召乙。如之何不專言肝乎。(方治如中風嘔吐。鼻衄頭痛。腳氣。破傷風癲癇。種種皆系於肝。又如痰飲喘症吐利。及脹滿積聚胃脘之走氣。 癖瘀血及蟲。或由氣以病液。或由血以壅癖。皆不外於血臟之肝。)本經所主寒熱鼠 。惡瘡疽痔。固皆戾氣之病於血者。遇正陽之氣而自化。即推之死肌鼻 。暨絕筋破骨。亦因正陽之氣以歸真陰。所謂非其種者。自鋤而去之矣。更若百蟲蛇虺之必辟。固以氣相製伏之理。至於能辟精物邪魅者。以精物邪魅。皆幽陰之氣不化。如五行中稟正陽之氣。則亦以陽明之氣伏之矣。(如譫妄之太一備急散。太一神精丹。 八毒赤丸。雄朱散。皆治尸疰等症。而用雄黃更專。可見此味果得陽氣之正。能化幽陰邪氣也。)
〔辨治〕 形塊如丹砂。明徹不夾石者真。有青黑色而堅者名熏黃。形色似真而氣臭者名臭黃。並不入服食。只可療瘡疥。其臭以醋洗之便去。最足亂真。宜辨。取透明色鮮紅質嫩者。研如飛塵。水飛數次。
陽石也。生蜀郡溪谷中。近雍州亦有之。如金色者良。在蜀漢江岸,間打出者。內即金色。岸摧入水。年久者多黑色。味鹹甘。氣平。主鬼疰毒蟲諸疰。治厲風。並一切冷風氣。筋骨攣急。腰腳不遂。燒浸酒服。暖腰膝。補水臟。平驚悸。及小兒驚癇。惟酒散及五疰丸用之。(貞白) 肘後治風毒厥。有大小金牙酒。但浸其汁飲之。千金治風毒及鬼疰。南方瘴氣傳尸等。各有大小金牙散。(頌) 風疰百病。虛勞濕冷。緩弱不仁。不能行步。用小金牙酒。金牙石細辛莽草防風地膚子地黃附子茵芋續斷蜀椒蒴 根各四兩。獨活一斤。金牙搗末。別盛練囊。餘皆薄切。同入一大囊。以清酒四斗漬之。密器泥口。四宿酒成。溫服二合。日二次。取效。
〔論〕 金牙為陽石。固受金氣之精而凝結者。大約由氣而兼血。以為周身之益。如金牙酒于振顫。太一神精丹于譫妄。可以識氣血精微之用。所謂暖腰膝補水臟者。是其具體。而治一切冷風氣。筋骨攣急。腰腳不遂。並愈驚悸者。致其用也。
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與凝水石同名異物。丹溪云。石膏兼質與能而得名。苟非有膏。豈能為固濟丹爐之用。昔人以方解石當之誤矣。膏味甘辛。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入手太陰少陽。彼方解石止有體重質堅性寒而已。求其有膏而可為三經之主治者焉在哉。附石膏理石長石方解石辨。石膏有軟硬二種。軟者大塊生於石中。作層如壓扁米糕形。每層濃數寸。有紅白二色。紅者不可服。白者潔淨。細紋短密如束針。正如凝成白蠟狀。松軟易碎。燒之即白爛如粉。其中明潔。又色帶微青。而紋長細如白絲者。理石也。與軟石膏一物二種。碎之則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塊而生。直理起棱。如馬齒堅白。擊之則段。段橫解。光亮如雲母白石英。有牆壁。燒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塊。擊之塊塊方解。牆壁光明者。乃方解石也。燒之則散。亦不爛。與硬石膏一類二種。碎之則形色如一。不可辨矣。
自來皆以硬者為石膏。軟者為寒水石。至丹溪始斷然以軟者為石膏。而後人遵用有驗。千古之惑始明。蓋昔人所謂寒水石者。即軟石膏也。所謂硬石膏者。乃長石也。石膏理石長石方解石四種。性氣皆寒。俱能去大熱結氣。但石膏又能解肌發汗為異耳。理石即石膏之類。長石即方石之類。俱可代用。(瀕湖)
按軟石膏與硬石膏之別。一生石中作層。一作塊而生。即此已得其概。至理石之別于軟石膏。以其色微青。不如軟石膏雪白。其文細而長。不如軟石膏短密耳。味辛甘淡。氣寒。氣味俱薄。體重而沉。陰中之陽。可升可降。乃足陽明胃經大寒藥。並入手太陰少陽經氣分。善除胃熱。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本經)
治傷寒陽明經肌肉壯熱。頭痛目痛。鼻乾不眠。口渴飲水。又溫熱病煩熱而渴。脈洪大且數而長者。又傷暑伏暑暑瘧為要藥。更療陽毒發斑本經熱頭痛。及頭風旋暈。齒痛消渴。嘈雜腹脹。瀉胃上痰熱食積。清肺熱煩逆暴氣高喘。咽熱。除三焦大熱。皮膚熱。骨蒸熱。並乍寒乍熱。(諸本草)
方書治消癉痰飲。虛勞燥咳。齒鼻病。痙厥螈 。虛煩。霍亂。水腫脹滿。嘔吐噫。吐血溲血。痺痿。癘風癇。黃膽。遺精。稟金水之正。得天地至清至寒之氣。故辛能解肌。甘能緩熱。大寒而兼辛甘。則能除大熱。所主諸証。多由足陽明邪熱熾盛所致。其手太陰肺手少陽三焦。固其同氣以為病者也。(仲淳)
按傷寒太陽証。惟風寒鬱熱之甚。投大青龍湯。先哲譬之亢熱已極。一雨而涼者。正謂石膏氣極清寒。味卻甘辛。為從陰達陽之劑。入肺胃而散其鬱熱。與麻桂相助為理。以盡解表之功。又陽明經中熱。發熱更惡熱。躁。日晡潮熱。肌肉壯熱。小便赤濁。大渴引飲。自汗。當用石膏。若無以上諸証勿服之。石膏善治陽明本經頭痛牙痛。止消渴。去中暑潮熱。然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宜輕用。(潔古)
石膏發汗。辛寒入手太陰經。邪熱在陽明。肺受火製。故用辛寒以清之。若傷寒熱病。大汗後脈洪大。口舌燥。頭痛。大汗不已。或著暑熱。身疼倦怠。服白虎湯無有不效。(海藏)
大抵傷寒之用石膏。惟大青龍解陰寒所鬱之躁熱。至於陽明諸証之治。是皆直滌其本經之熱耳。若夫暑証。則亦不離於胃也。海藏又云。傷寒表証。發熱惡熱而渴。與雜証同。但頭痛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乃陽明經病也。雜病裡証發熱惡熱而渴。但目赤者。病藏也。手太陰氣不足。不能管領陽氣也。治暑瘧及斑毒。此為要藥。值熱盛邪熾各証。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若用之鮮少。則難責其功。(仲淳)
除熱瀉火。非甘寒不可。故有大熱脈洪大。服苦寒劑而熱不退者,加石膏。如証退而脈數不退。洪大而病有加者。宜減苦寒加石膏。如大便軟或泄者,加桔梗。食後服。此藥誤用。為害非細。用者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脈數。如病退而脈數不退者。不治。(潔古)
古今錄驗方。治諸蒸病有五蒸湯。亦是白虎加人參茯苓地黃葛根。因病加減。外台秘要治骨蒸勞熱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針者一斤。粉甘草一兩。細研如面。日以水調三四服。楊寺丞女病骨蒸。內熱外寒。眾醫不瘥。用此方而體遂涼。按此皆少壯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也。若衰暮及氣血虛胃弱者。恐非所宜。(瀕湖)
仲景白虎湯專解陽明邪熱。其証頭疼壯熱。口渴煩躁。鼻乾目 不得眠。畏人聲木聲。畏火。若勞役人病此。元氣先虛者。可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發斑陽毒盛者。白虎加麥冬竹葉。以石膏為君。自一兩至四兩。麥冬亦如之。知母自七錢至二兩。竹葉自百片至四百片。粳米自一大撮至四大撮。甚則更加連柏芩。名三黃石膏湯。自一劑至四劑。婦人妊娠病此者亦同。傷寒汗後。煩熱不解。竹葉石膏湯主之。痧疹發熱。口渴唇焦。咳嗽多嚏。或多痰。或作泄。竹葉石膏東加赤檉木兩許。貝母栝蔞根各二三錢主之。發斑亦同。甚者加三黃。暑瘧頭痛壯熱。多汗發渴。亦用竹葉石膏湯二三劑主之。虛者加人參。後隨証施治。按此是暑瘧。暑氣本與心包絡之氣相感。而包絡又與胃相應。石膏入手少陽三焦。固與手厥陰包絡為表裡者。況其又入胃乎。此所以為暑病要藥。中暑。用白虎湯。虛者加人參。太陽中 。亦用竹葉石膏湯。胃家實熱。或嘈雜消渴善飢齒痛。皆須竹葉石膏湯主之。研為末。醋丸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殊驗。(丹溪)
風熱心躁。口乾狂言。渾身壯熱。熟石膏半斤。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糕丸彈子大。蜜水磨下。熱勞附骨蒸熱。四肢微瘦。有汗。脈長者。石膏散主之。石膏一味。細末如面。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身無熱為度。按熱勞之証。不盡屬於陰虛。亦有陽邪外襲。傳入於骨。不能泄越。內作骨蒸。令人先寒後熱。久久漸成羸瘦。有汗者胃家實也。脈長者陽邪証也。石膏散主之。東垣言血虛身熱。証象白虎。誤服白虎者。必死。此惟新產失血。飢困勞倦之病為然。若內熱而有汗脈長。則不在所禁也。尋常搽牙。石膏補骨脂同為末用之。
〔論〕三焦為氣之所終始。始之者在命門。生之者在胃。統之者在肺。其由下而上也。自命門以極於肺。由上而下也。複自肺以歸命門。而總不離於胃。卻又以三焦為下而上上而下者之主也。(三焦為命門元氣之使)惟三焦之氣。根於至陰。際于至陽。而石膏萃清寒之精。有合於三焦元氣。根於至陰者。其味辛甘發散。更有合於由至陰而徹至陽者。然則石膏之致其清寒於肺胃。固猶是元氣之上布。但陰勝於陽耳。其舉甘寒之氣錘為甘辛。陰得隨陽而入胃至肺以際於天。舉甘辛之沖味致其清寒。陽得隨陰而由肺降胃以極於地。是其所療諸証。似以三焦為體。肺胃為用。而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亦自完其陰中達陽之用也。顧何以又為陽明主藥。蓋緣水火之氣。附於中土。以為用耳。(如傷寒傳經由太陽而次陽明。可以思矣。)本經首主中風者。其義云何。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陰不足而陽有餘。即謂風之淫。陽不足而陰有餘。即謂風之虛。茲味之陰有餘者。正以對待陽有餘之証而治其風淫也。 (真陰之麗於陽以升者。易為六淫之所侵。七情之所耗。侵之耗之。陽乃獨亢而化風矣。是為風之淫。淫者陰不能為陽守也。)
方書主治諸証。屬於風者強半。而熱即次之。(能化亢陽之淫氣而靜其風。更能散風化之厲氣而除其熱。)凡熱留而不散。致銷爍真陰已甚。非此不能息酷烈之焰。而置清冷之淵。繆氏所謂功同金液。且雲用之鮮少難責其功也。夫人身元氣之用。用於離中。坎以心為火主。而火實藉水以為用也。元氣之根。根於坎中。離以腎為水主。而水實藉火以為體也。三焦主元氣。而元氣之根柢在命門。然則投此清寒之氣味。得不留意於三焦之根柢。而只於足陽明胃經論治哉。(茲味從皮膚而散熱。即從陽歸陰之功。從骨空而祛熱。即從陰達陽之功。舉五臟六腑。或氣或血。皮膚脈肉筋腦髓骨與胞皆及之。)
或曰:元氣之說是矣。第其為胃經大寒藥而用之。有宜有忌者何故。曰:石膏所宜。正以救元氣也。蓋陽熾於肺胃之間。則火與元氣不兩立。經所謂至陽盛則地氣不足。故宜石膏以瀉陽而存陰。至其所忌。亦以救元氣也。蓋肺胃之陽未亢。相火即是元氣。經所謂通天者生之本。故忌石膏以存陽而達陰也。審於斯義。則中土握升降之樞以為元氣轉關者。其宜否當自了然。東垣所云立夏前不宜多服。正為宜升之時耳。雖然。用此味全要認定是氣分除熱之藥。與血分全無涉。即其能退數脈。亦以甘味為血生化之原。更有辛以達之。而氣為血主。正合於內經化原之義。先哲謂血虛發熱禁用者。又恐氣虛不能勝此味。更絕血之化原耳。即如除熱不偏用苦寒。因苦寒固入血分。令陽之鬱者愈不得散。亦欲救化原之意也。若夫內傷之証。(食積痰火)由於陽分壅遏其正氣。以成有餘之熱者。皆能治之。如頭痛齒痛是也。若由於元氣不足以生痰熱。則未可概施。又如內傷消渴。有勞傷脾臟。以致心火乘土。善消水穀為糟粕。而不能化為精血以養五臟者。與內傷實熱之消渴。自難例治。然則何以三焦蒸熱在臟腑之中者亦用石膏。曰:諸蒸皆因熱病後食肉飲酒。或犯房事而成。(五蒸湯分屬臟腑形証。投治藥味。歷歷不同。具見準繩虛勞中。)惟于益氣補血中。更入石膏以清散其結熱。如虛煩消癉之治。諸方固可稽也。故在胃氣虛者。不可投。至氣血不足而有結熱在氣分者。果使補瀉得宜。主輔中節。安能懲噎廢食。捨此中病之味哉。石膏本解實熱。祛暑氣。散邪熱。止渴除煩之要藥。溫熱二病。多兼陽明。若頭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飲者。邪在太陽也。未傳陽明。不當用。七八日來。邪已結裡。有燥糞。往來寒熱。宜下者。弗用。暑氣兼濕作瀉。脾胃弱甚者。弗用。瘧邪不在陽明則不渴。亦不宜用。產後寒熱由於血虛。或惡露未盡。骨蒸勞熱。由於陰精不足。而不由於外感。並弗誤用。(仲淳)
〔辨治〕 生石中作層者真。石臼中搗成粉。密絹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水澄令乾。重研用之。近人因其性寒。火 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作散者 熟。入煎劑半生半熟。凡入煎劑。碎之如粟米大。先煮數十沸。乃入餘藥。以其氣味難出故也。
廣之桂林各邑及 峒中皆出之。山東蓬萊縣桂府村所出者亦佳。(瀕湖) 味甘淡。氣寒。入足太陽膀胱經。兼入足陽明手少陰太陽陽明經。主蕩胃中積聚寒熱。去留結。利中。通九竅六腑津液。和血脈。益精氣。解燥渴。除膈上煩熱。療身熱。泄 。利小便癃閉淋瀝及黃膽水腫腳氣。兼滑女子難產。下乳汁。妊娠小便轉脬。治前陰竅塞不利。性沉重。能泄上氣令下行。用質之藥。故利竅不與諸淡滲藥同。(潔古) 屬金而有土與水。無甘草以和之弗用。(金水相生必藉於土)能燥濕。分水道。實大腸。(二句相因而言。濕燥則水道分。水道分則大腸自實。)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煩渴。補脾胃。降心火之要藥也。(丹溪)滑石甘淡入胃。滲走經絡。游溢津氣。上輸於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表。(去上中之熱與濕)下利水道。(去中下之熱與濕)為蕩熱燥濕之劑。熱散則三焦寧而表裡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河間用益元通治表裡上下諸病。蓋是此意。(瀕湖)滑石石中之得沖氣者。滑以利諸竅。通壅滯。 下垢膩。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為祛暑散熱。利水除濕。消積滯。利下竅之要藥。(仲淳)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天水散太白散)解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愁思慮。驚恐悲怒。傳染並汗後遺熱勞複諸疾。兼解兩感傷寒。百藥酒食邪熱毒。治勞傷虛損。內傷陰痿。驚悸健忘。癇螈煩滿。短氣痰嗽。肌肉疼痛。腹脹悶痛。淋閉澀痛。服石石淋。凡身熱嘔吐。泄瀉腸 。下利赤白。除煩熱。及胸中積聚寒熱。止渴消蓄水。婦人產後損液。血虛熱甚。催生下乳。治吹乳乳癰。牙瘡齒疳。此藥大養脾腎之氣。通九竅六腑。去留結。益精氣。壯筋骨。和氣通經脈。消水穀。保真元。明耳目。安魂定魄。強志輕身。耐勞役飢渴。乃神驗之仙藥也。白滑石水飛過六兩。粉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實熱。用新汲水調下。解利。用蔥豉湯下。通乳。用豬肉面湯調下。催生。用香油漿下。凡難產或死胎不下。皆由風熱燥澀。結滯緊斂。不能舒緩故也。此藥力至。則結滯頓開而瘥矣。(河間) 如用以治痢。照雷公炮製。用丹皮同煮過。加丹砂水飛細末。每兩一錢。名辰砂六一散。治心經伏暑。下利純血。煩躁口渴。神昏不爽。(仲淳)
〔論〕 滑石屬金而有土與水。夫色白者金也。味甘者土也。氣寒者水也。金水相生。必藉土以致其用。經曰:味歸形。形歸氣。是味之甘者。歸於質之白。質之白者。歸於氣之寒也。由土而金。由金而水。此豈徒以滑竅利水。盡其用哉。本經謂其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別錄曰:令人利中。其義可參也。蓋其堅貞之性。本屬坤貞。而柔膩之質。又得坤柔。 合之以為滑利。所以奏功若此。人身寒熱積聚。本由氣以有形。而脾胃患濕。又即積聚之氣所化也。滑石由質以化氣。俾濕去而中土得司運化之職。上至於肺以生金。還降入胃以行水。 化則九竅六腑津液通而經脈舒。脾氣益暢矣。此所謂益精氣補脾胃者也。肺陰下降。則心火降矣。又其所謂大養脾腎之氣者。緣水土合德以立地。而合以為體者。實分以為用。濕為土病水在土中也。即為水病土又在水中也。濕行而水道分。脾與腎胥受其益。即本經所云益精氣者。固已包舉於此矣。又其能在去留滯。留滯之去。即以益脾氣。降心火。養腎氣。此中煞有妙理。知此則可以善其用。而不徒以去結行滯當之。大抵人身百病。療之者勿論寒熱虛實之劑。俱能兼于清中道。清中道有用其氣者。有用其味者。有用其質者。如滑石則質以化氣。而效更捷。試舉其同用諸方。如寒涼宣泄。用之固多。乃在溫熱。(辛溫如胃脘痛之星半安中湯。白螺殼丸。脅痛之木通散。膏淋之沉香丸。辛熱如中風之三因白散。中暑之大黃龍丸。勞淋之生附散。)及補養(如痰飲之半夏利膈丸。霍亂之桂苓白朮散。桂苓甘露飲。 脹滿之甘露飲。勞淋之黃耆湯。地黃丸。)而亦同用之。正以人之血氣為病。留結於中道者。 寧獨熱實為然。即虛寒而患於中道之留滯者。亦自不少。知虛寒亦藉以為用。則可以神而明之為中道利矣。觀於治滯下。益元散一入紅曲以和血行滯。名清六丸。一入乾薑以正氣辟濕。 名溫六丸。或清或溫。因名繆氏。病因陰精不足而內熱。致小水短赤不利。或煩或渴。身熱由於陰虛火熾者。皆禁。 脾腎俱虛者。雖作瀉。弗服。中氣虛陷宜升者。所宜致慎。多服使人小便多。精竅滑。(士材)
〔辨治〕 取白如凝脂。極軟滑者用。若理粗質硬。色青有黑點者。謂之斑石。不入藥。水飛過用。或有宜如雷公製者。因其証也。
皆揭兩石中取之。(承) 膏之凝者曰脂。此物性粘。固濟爐鼎甚良。蓋兼體用而名也。 (瀕湖) 今人惟用赤白二脂。余三色無正用。但黑石脂入畫眉耳。(貞白) 五種氣味。俱甘平。各隨五色補五臟。治黃膽瀉痢。腸 膿血。陰蝕。下血赤白。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飢。膏釋脂凝。皆肌肉中液也。肌肉有餘則其氣揚於外。凝中大有不凝義。世人止知固濟。未盡石脂大體。三複本經自見。(不遠)赤石脂 赤白皆以理膩粘舌綴唇者為上。(宗奭) 赤者色如絳滑如脂者良。味甘酸辛。氣大溫。氣薄味濃。降而能收。陽中陰也。入手陽明大腸。兼入手足少陰經。主養心氣。益精神。五臟虛乏。療腹痛腸 。下痢赤白。小便利。收脫肛。並女子崩中漏下。難產。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飢。白石脂 味甘酸辛。氣溫平。性入同赤脂。主養肺氣。濃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 。熱溏。便膿血。入大腸。止瀉更良。並治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淫。赤白石脂。俱陽中之陰。甘酸而固脫。 (潔白) 其固腸胃。有收斂之能。而下胎衣。無推蕩之峻。(東垣) 赤入丙。白入庚。(海藏) 三石脂皆手足陽明藥。味甘氣溫。體重性澀。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腸胃肌肉驚悸黃膽是也。下者腸 泄痢崩帶失精是也。赤白二種。一入氣分。一入血分。故時用尚之。(瀕湖)澀可去脫。凡大小腸下後虛脫。非澀劑無以固之。故石脂主腸 冷痢。及女子崩漏之病。顧何以又主難產下胞衣。因其體重下降。而酸辛能化惡血。惡血化則胞胎無阻滯之患。東垣所謂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此之謂也。凡久瀉下焦虛脫。其他固澀之藥。性多輕浮。不能達下。惟石脂體重而澀。直入下焦陰分。故為要藥。(仲淳) 反胃吐食。上好赤石脂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薑湯下一二十丸。先以津吞巴豆仁一枚。勿令破。後乃服藥。痰飲吐水無時。此緣飲冷過度。脾胃氣弱。不能消化。 飲食入胃。變成冷水。反吐不停。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飲酒自任。稍加至三七服。盡一斤則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利。病患虛者宜之。心痛徹背。赤石脂乾薑蜀椒各四分。附子炮二分。烏頭炮一分。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不住。稍增之。須知心痛徹背。皆太陽寒水上凌。非泛泛心痛之謂。經水過多。赤石脂破故紙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
〔論〕 石脂五色。各養五臟之氣。而補髓之用。別錄獨以青白赤者當之。蓋石中之脂。如骨中之髓。故揭兩石中取此。必以粘綴唇舌者為上。內經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然則髓者精氣之所化。氣化之所凝。從陰中蓄陽。故上歸於腦。本經取其補髓。非取其精氣所化。氣化所凝。如陰中蓄陽。以化而能歸於凝。凝而未離于化者乎。(若是則焉得以澀能固脫盡之)今所用石脂。惟赤者居多。以其甘溫合而得陽之化。又酸辛合而能散能收也。歷觀方書諸証之治。凡取其收澀者。未嘗不有化之用存於其中。就以瀉痢一証而言。如寒者溫藥散之。既藉此以化血分之凝。而即為收澀。即熱者用寒藥祛熱。而亦不捨此味。蓋恐寒劑與熱乖忤。更藉此氣化者。引寒導熱。是亦因化為收也。明於一証之寒熱皆宜。可推類以盡他証矣。又本經言其補髓。即繼之以益氣。不可謂其專入血分。但屬血分之病。由陽中之陰能行其化耳。蓋陽中之陰能行其化。是即可以益精而化髓。髓盈而氣益盛矣。方書有專取其補髓益氣者。如養氣丹震靈丹可據也。茲味非取其能收。蓋取其精氣之所化。而得化之精氣。有若凝為脂者。以對待渙散之氣。不能翕聚以為病者。是則猶非取其脂也。取其化脂之氣。能為渙散之氣用耳。即其能療腹痛腸 下利。可以思能化能收之功。不然腹痛 利。可僅僅以收為功也乎。即此以推。則其治女子崩漏。真是妙劑。蓋崩漏雖多屬虛。然有挾瘀者。或有挾熱者。此味可投之咸宜矣。本草別錄本其精氣之所凝為脂。遂明其有補髓之功。
修真者云:氣盛則精盈。茲品由氣化而脂凝。非由氣盛精盈之義乎。經云。精成而腦髓生。故別錄首言益精。而後云久服補髓也。又本草別錄。首云養心氣。次即言益精。(心屬陽中之太陽。雖離中有坎。而陽實其主也。故曰養心氣。腎屬陰中之至陰。雖坎中有離。而陰實其主也。故曰益精。)人身坎離交媾之鄉。陰陽非渙然二也。修真者曰:氣盛則精盈。精盈則氣盛。是精與氣合一之義。心腎第為主耳。不得以氣專屬心。精專屬腎也。赤石脂能於陽中行陰之化以下歸。即於陰中致陽之化以上濟。陰陽不忒。而精乃益。甄氏故謂補五臟虛乏云。
繆氏。火熱暴注者不宜。滯下非的受寒邪。下利白積者。不宜。
〔修治〕 凡使研如粉。新汲水飛過三次。晒乾用。( ) 亦有火 水飛者。(瀕湖)
雲母根也。生泰山齊山山谷及琅琊。今惟出齊州。(即濟南府歷城)其山常暖。冬不積雪。每歲初冬。州官監取。積久穴深。 鑿他石。得之甚難。以白色明瑩。雲頭雨腳。輕鬆若野狼牙者為上。黃色者亦重。其上猶帶雲母者。稱絕品也。(別錄頌)起為陽石。齊州揀金山出者最勝。其尖似箭簇者力強。如狗牙者力微。置雪中倏然沒跡。寫紙上飄然飛舉者真。(庚辛玉冊) 氣味鹹溫。右腎命門氣分藥也。桑螵蛸為之使。惡澤瀉菌桂雷丸石葵蛇蛻。畏菟絲。忌羊血。補命門不足。治陰痿不起。及腰疼膝冷濕痺。婦人子宮久冷。冷症寒瘕。止月水不定。並結氣寒熱。腹疼無子。男婦下部虛冷。腎氣乏絕。子臟久寒者用之。然石藥冷熱皆有毒。亦宜斟酌。(宗 )且非久服之物。(瀕湖) 喉痺為相火急速之病。相火龍火也。宜以火逐之。一人病纏喉風。表裡皆腫。藥不能下。用涼藥灌鼻中。下十餘行。外以陽起石伏龍肝等分研細。新汲水調。日掃百遍。三日熱始退。腫始消。此亦從治之道也。(子和) 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陰者藏精而起亟。陽者衛外而為固。陽起兩得之。(子由) 稟純陽之氣以生。本經云。氣微溫。然觀出石之山。大雪不凝。則其溫氣。當不甚微矣。鹹溫入右腎。補助陽氣。為除積寒宿血留滯下焦之聖藥。(仲淳)陰痿不起。精寒無嗣者。同溫補藥服之。能令陽道豐隆。總治男子九丑之疾。使人有子。
〔論〕 凡物之稟陽氣盛者。無不上行。此山氣有獨鐘而凝為斯石。(如溫泉之類不多有)用之者惟取其氣。故以輕鬆)若野狼牙。著紙即飛舉者為佳。夫陽火出於地中。宜其補命門不足。起陰痿。暖子宮。為男女下焦之聖藥。種種証治。皆取其上升之陽。動而不 之氣化。以對待之。第蘇頌時已謂難得。迄今用其贗者。不如弗用之為愈也。陰虛火旺者忌之。 陽痿屬於失志。(火氣閉密不得發越而然)崩漏由於火盛者。並不得服。(仲淳)
〔修治〕 不入湯煎。火 透紅。研極細如面。水飛過。日乾用。
出華陰山谷及泰山。虢州雒州亦有。近取澤州者為勝。大如指。六棱如削。白澈有光。長五六寸者彌佳。 味甘辛。氣微溫。手太陰陽明氣分藥。主消渴。陰痿不足。治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痺。補五臟。下氣。療肺痿並肺癰吐膿。咳逆上氣。實大腸。治喘咳嗽血。(諸本草)濕可去枯。紫白石英之類是也。(藏器) 色相瑩如華萼。質可入腎。色可入肺。中含火氣可逐寒。故主腎氣不周於胸而消渴。天癸枯竭而陰痿不足。肺不容平而咳逆上氣。氣無帥製而痺閉不舒。火失修容而胸膈久寒等証。(子由) 風虛冷痺。腎虛耳聾。益精保神。治諸陽不足。白石英三兩。火 。酒淬三次。瓶中密封。弗泄氣。每早溫服一鐘。以少飯壓之。一法。磁石火〔論〕 本經別錄甄權多以白石英色歸於金而治肺病矣。夫五行中金為水母。而人身中金水又若互相子母者。然觀二陰至肺。腎脈之由肺而至心也。俾火不刑金。而金為火妻。以布其氣化。是則肺得司主氣之職以益四臟者。豈不更藉於水哉。凡石為陰中之陽。茲種之由腎益肺者。蓋又互相子母之義。有合於陰中之陽耳。別錄云。治肺痿惟虛者始宜。如由熱而成非可概予。至於肺癰吐膿咳逆。自為的對矣。蘇頌曰:乳石論以鐘乳為乳。白石英為石。 是六英之貴惟白石也。又曰:乳者陽中之陰。石者陰中之陽。故陽生十一月後甲子服乳。陰生五月後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惡。動則為害不淺。故乳石之發。方治雖多。罕有濟者。誠不可輕餌也。蓋金石悍氣。有病則病當之。病去則陰氣受之。不可不慎。
〔修治〕 坩鍋內火 酒淬三次用。修治如法。中病即止。毋過劑焉。
出泰山山谷。其色淡紫而質瑩徹。隨其小大。皆具五棱。兩頭如箭簇。比之白石英。其力當倍。(核) 產處甚多。或形甚環瑋。或色深特好。或甚光明。但小而黑。或芒角甚佳而小薄。必以五棱如削。紫色達頭如樗蒲者乃良。(太平御覽) 味甘辛。氣溫。味濃於氣。陽中之陰。降也。入手少陰手厥陰足厥陰經。長石為之使。 畏扁青附子。惡 甲黃連麥句薑。主心腹咳逆邪氣。療上氣心腹痛。寒熱邪氣結氣。治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 散癰腫。久服溫中。方書治氣証脹滿。癇証驚悸。泄瀉赤白濁。虛而驚悸不安者。宜加用之。 女子服之有子。(權)其性鎮重。其氣暖補。故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為要藥。(仲淳)得茯苓人參。療心中結氣。得天雄菖蒲。療霍亂。虛勞驚悸。補虛止驚。令人能食。紫石英五兩。打如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細細服。或煮粥食。水盡可再煎之。同白薇艾葉白膠當歸山萸川芎香附。治子宮虛寒。絕孕無子。
〔論〕 紫為赤黑相間之色。子由舉似坎離交會。庶幾與石英主治。能中病情。何以言之。蓋坎中有離。則陰得陽以化。夫水者氣之所以孕育也。而卻借於陽之能化陰。離中有坎。 則陽得陰以裕。夫火者氣之所以昌大也。而卻借於陰之能裕陽。是水合於火而氣生。火合於水而氣化。所謂坎離交會也。能生即能化。能化即能生。是物具足水火合和之神機。其所謂補不足者。正補夫水火合和之氣耳。分閱三焦主治。在上則補心氣。定驚悸。在下則填下焦。 療子宮風寒。在中則除胃中久寒。久服溫中。皆取其精悍之氣化。為清粹者適。有合於坎之會離。離之會坎。大為人身真元之助也。(如寒熱邪氣。寒邪脹滿。皆不足所受之妄象。又如驚悸劣弱泄瀉思慮過度濁証。皆不足所見之虛象。此品悉由坎離交會之元以為化。以為生。故能治之。)惟以補元氣為其主。故溫寒清熱之味。皆得需之以奏功。(見 丸。治寒氣久結而脹滿。風引湯。又治癇証之屬熱者。)別錄獨言補心氣者。以坎離交會而心氣具足。蓋離得會坎則心血足。但離借坎以為用。總歸於補心氣耳。 繆氏。只可暫用。不宜久服。凡石類皆然。不獨石英一物也。婦人絕孕。由於陰虛火旺。 不能攝受精氣者忌。
〔修治〕火 醋淬七遍。研末。水飛三四次。晒乾入藥。過服紫石英。設乍寒乍熱者。 飲酒遂解。
產處不一。桂海志。宜融山洞石穴中。鐘乳甚多。仰視石脈湧起處。即有乳床。白如玉雪。乳床下垂如倒生山峰。峰端漸銳。且長若冰柱。柱端輕薄。中空如鵝翎。乳水滴瀝不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以竹管仰承取之。而煉冶家又以鵝管之端。尤輕明如雲母爪甲者為勝。光潤而薄如羅紋鳥翮蟬翼。一切皆成白色者。可服。非若此者。慎弗服之。殺人甚於鴆毒。(孫真人) 如蟬翼者上。爪甲者次。鵝管者下。(蕭炳) 一法。取韶州鐘乳。 無問濃薄。但令顏色明淨光澤者。即堪入煉。惟黃赤二色不任用。今人但以鵝管中空者為最。故一名鵝管石。(李補闕) 味甘辛。氣溫。其性得火則有大毒。主咳逆上氣。益元氣。安五臟。補虛損。治腳弱疼冷。下焦傷竭。強陰。療泄精。久服令人有子。除寒嗽並消渴引飲。同諸藥。治虛勞肺病。 元氣虛。咳嗽血。及腸胃虛冷滯下。真元虛滑泄精。乳乃石之靈液。具山體之全。故功力勇悍乃爾。須真病命門火衰者宜之。否則當審。(子由瀕湖) 凡服乳三日。即三日補之。服十日。即十日補之。欲飽食。以牛羊獐鹿等骨煎汁。任意作羹啜之。勿食倉米臭肉。及犯房事。一月後精氣滿盛。百脈流遍。身體覺熱。繞臍肉起。此為得力。可稍近房事。不可頻數。 令藥氣頓竭。彌更害人。戒之慎之。(瀕湖) 得牛黃白蠟象牙末真珠乳香沒藥龜板樺皮灰(俱存性研細)枯礬蛀竹屑紅鉛。治廣瘡結毒。爛壞鼻梁。及陰蝕陽物。有神。風虛勞損。 腰腳無力。鐘乳煎。用鐘乳粉煉成者三兩。以夾練袋盛之。牛乳一大升。煎減三之一。去袋飲乳。分二服。日一作。不吐不利。虛冷人微溏無苦。一袋可煮三十度。即力盡。別作袋。 每煎訖。須濯淨。令通氣。其渣和面喂雞。生子食之。(崔尚書方)一切勞嗽。胸膈痞滿。 焚香透膈散。用鵝管石雄黃佛耳草款冬花等分。為末。每用一錢。安香爐上焚之。以筒吸煙入喉中。日二次。肺虛喘急。連綿不息。生鐘乳粉光明者五錢。蠟三兩化和。飯甑內蒸熟。 研丸梧子大。每溫水下一丸。按生乳必肺虛極者。乃可一投。未可概用。
〔論〕 石稟精悍之氣以結。質最堅重。是固居其濁而類為陰也。至精悍之氣透化為乳。 則居其清者。斯名之為陽。而大能益氣矣。然則鐘乳不為陰中之陽乎。肺虛極者。用補肺中陽氣。更大壯下焦元氣。非真病於陽虛者。不可輕服。即服之中病。且當終身忌術。緣術能動鐘乳也。(如火微。必借風鼓之而後發火。盛則一鼓之即不可向邇。義固如此。)種樹書云。
凡果樹作穴。納鐘乳末少許。固密。則子多而味美。納少許于老樹根皮間。則樹複茂。移此於人身。其為元氣之助。功豈鮮哉。然而石藥氣悍。易傷陰氣。服久則營衛不從。變生他証。若陰虛人誤投。尤為抱薪救火也。 物類相感志服鐘乳。忌參朮。犯者多死。凡人陽明氣衰。用此合諸藥以救衰疾。平則止。
夫何不可。昧者因其陽氣暴充。藉耽淫 。致精氣暗損。石氣獨存。孤陽愈熾。久之營衛不從。發為淋渴。變為癰疽。是果乳石之過耶。抑人之自取耶。先哲致戒者。多不能備錄。(瀕湖)
〔修治〕 李補闕服乳法。取韶州鐘乳。無問濃薄。但顏色明淨光澤者。(黃赤二色不用)置金銀器中。大鐺著水。沉器煮之。令如魚眼沸。水減即添。乳少三日夜。乳多七日夜。 候乾。色變黃白。即熟。如疑生。煮滿十日更佳。取出去水。更以清水煮半日。其水色清不變。即止。乳無毒矣。入瓷缽中。玉槌著水研之。覺乾澀。即添水。常令如稀米泔狀。研至四五日。揩之光膩如書中白魚。便以水洗之。不隨水落者即熟。落者更研。乃澄取。曝乾。 每用一錢半。溫酒調。空腹服。兼和丸散用。其煮乳黃濁水。切弗服。服之損咽傷肺。令人頭痛。或下利不止。其有犯者。但食豬肉解之。盧子由云。經言水勢劣火。結為高山乳質。 全類似水。而勇悍獨專。寧非火勝水劣乎。修治用水煮。仍交水火以濟之。水勝於火所以少平勇悍也。今世火 。反助勇悍。故多石毒燃燒之患。
與禹余糧同一種類。生太一山谷者曰太一余糧。土氣之專精也。(生東海池澤者曰禹余糧。是得水氣之專精者。) 今惟會稽王屋澤路諸山時有之。外裹若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似雞子黃。而重重如葉子雌黃。輕敲便碎如粉。設其中無黃。但有黃濁水。是為石黃水。 更有凝結如石者為石中黃。非太一余糧也。(核) 氣味甘平。主治咳逆上氣。症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久服耐寒暑不飢。益脾。 安臟氣。鎮五臟。定六腑。(諸本草)盧氏子由曰:太一即太乙。氣之始也。塊然獨存而無所不存。故能鎮定。中黃敦艮之止。對待肺金不能收斂下降。而致咳逆上氣。若症瘕血閉者。 氣不 運也。漏下淋漓者。氣不收攝也。太一能令元氣屈曲而出。使凝閉漏下者。不得不隨之運抑揚。所謂欲治其血先調其氣。設元真萎頓。則邪氣外薄。太一能暢真氣。則邪氣自不相容矣。肢體不利者。氣壅之也。太一黃中通理。宣氣四達。氣拒而固。不受寒暑。氣充而實。不苦飢虛矣。
〔修治〕 用黑豆黃精各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瓷鍋中。下余糧四兩煮之。旋添。 汁盡為度。藥氣香如新米矣。搗之。又研萬杵方用。( )
績平水土。有如神禹。故名。出東海池澤。凡山島中池澤亦有之。形如鵝鴨卵。裹殼重疊。中有黃色細末。如蒲黃。無沙者佳。近出茅山池澤中者極精好。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乃紫色靡靡如面。嚼之無磣。(磣。食有沙也。) 味甘鹹。氣平寒。治咳逆寒熱煩滿。主崩中。下赤白血閉症瘕。大熱。療小腹痛結煩疼。 煉餌服之不飢。方書治氣証脹滿。咳嗽遺矢。癲。泄瀉。血痢遺精。禹余糧水土之精氣所鐘。 土劣水勢偏。得水氣之專精者也。氣味甘寒。對待火熱及水土濁邪。(聚為寒熱。為咳逆。 為煩滿。為赤白。為血閉。為症瘕。)或腎形無堅固性。致洪水泛濫者。(子由)傷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余糧各一斤。並碎之。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分再服。崩漏五色。使人無子。禹余糧赤石脂牡蠣各 研烏賊骨伏龍肝桂心等分。為末。每溫酒服方寸匕。忌蔥蒜。產後煩躁。禹余糧一枚。入地埋一半。緊築。炭灰一斤 之。濕土罨一宿。打破。去外面石。取裡面細者。研水淘五七度。日乾。再研萬遍。用甘草湯服二錢。一服立效。
〔論〕 余糧二種。咸鐘水土精氣融結成形。而禹余偏得水氣之專精者。夫甘寒除熱。即草木類能奏功。惟是水之精。假合於土。以全地道之生化。則其具足水流土止生化離合之精氣。諒非草木所得儕。故能益下焦陰虛而除煩熱痛結。如女子產後煩躁。投之立效。是一的証也。禹糧能除下焦陰中之邪。赤脂能收下焦陰中之氣。故相合以成鎮固之功。
〔修治〕細研。水淘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可也。
又曰水花。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有細孔如蛀窠。體虛而輕。白色。 海中者味鹹。入藥更良。(瀕湖) 氣味鹹平。治疝氣。化老痰。消積塊及瘤癭結核。下氣。治淋。浮石色白體輕。肺之象也。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痰熱。止咳軟堅。清其上源。又治諸淋。(瀕湖) 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余 )血淋沙淋。小便澀痛。 浮石為末。每服二錢。生甘草湯調服。石淋破血。浮石滿一手為末。以水三升。醋一升。和煮二升。澄清。每服一升。小腸疝氣。莖縮囊腫者。用海浮石香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 薑汁調下。頭核腦痺。(頭枕後生痰核。正者為腦。側者為痺。)白浮石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塗。弗用手按。按之即漲。或加焙乾黃牛糞尤好。亦治頭 。
〔論〕 敵金丸用浮石治疝氣。(見準繩)蓋疝屬水臟偶結之邪。亦似有中痼而不得即散者。然卻非本來沉痼之疾也。即此種水氣之偶結似石而甚輕虛。還不離于浮聚之氣者。以對待之。本氣味鹹寒以入水臟。取其結之出於偶然而散之。還即以其偶然固藉氣以為推移耳。 至於治
亦名慈石。生於有鐵處。鐵受太陽之氣。其始一百五十年而成磁石。又二百年孕而成鐵。石中有孔。孔中有黃赤色。其上有細毛者。功用更勝。(頌) 一種元石。與磁石相似而色較黑。不能吸鐵。蓋磁石生山之陰有鐵處。元石生山之陽有銅處。形雖相似。性則不同。 味辛。氣鹹。微溫。有小毒。氣味俱濃。沉而降。陽中陰也。入足少陰兼入足厥陰經。 主養腎氣。補男子腎虛風虛。強骨氣。通關節。明目聰耳。治周痺風濕。肢節中痛。洗洗酸消。又身強腰中不利。加而用之。止金創血。煉水飲之。亦令人有子。並療小兒驚癇。不徒養腎氣。亦能填精髓。腎虛耳聾目昏者倚之。(宗奭) 得金水之氣以生。色黑而入腎。故治腎家諸病。一士子頻病目。漸覺昏翳。用東垣羌活勝風東加減與服。而磁朱佐之。兩月遂如故。蓋磁石入腎。鎮養真精。使神水不外移。朱砂入心。鎮養心血。使邪火不上侵。而佐以神曲。消化滯氣。生熟並用。溫養脾胃發生之氣。方見千金神曲丸。(瀕湖) 慈母。鐵子也。慈之 鐵。互為噓吸。無情之情。氣相感召。所主諸証。皆以類推。亦屬假借。(子由)諸藥石皆有毒。且不宜久服。獨磁石性稟沖和。無猛悍之氣。更有補腎益精之功。老人耳聾。磁石一斤搗末。水淘去赤汁。綿裹之。豬腎一具細切。以水五升煮石。取二升。入腎。 下鹽豉。作羹食之。米煮粥食亦可。陽事不起。磁石五升研。清酒漬二七日。每服三合。日三夜一。小兒驚癇。磁石搗末。煉水飲之。金瘡血出。磁石末敷之。止痛斷血。
〔論〕 磁石孕二百年而成鐵。則其生化之氣所畢萃者金也。腎水之母氣所獨鐘。而感召特異。故能益腎之氣以療虛。(此石本堅貞之氣。為鐵之母。其益腎氣。固有迥異於他味者。是以虛勞方中有磁石丸。治腎痿消痺。腎氣虛損者有腎瀝散。以磁石為君。)即其上通耳目之竅而益聰明。固可思矣。夫腎氣陰中之陽也。腎氣足是以更療風虛。蓋腎乃肝之化原。 腎此乃肝腎氣虛。風邪客於營衛之間。使氣血不能周養故也。肝主項背與臂膊。腎主腰胯與腳膝。此証乃肝氣偏虛。宜專補肝補腎。雞峰此說。不正與本經所指周痺風濕。肢節中痛。 不可持物。洗洗酸消者。相發明歟。別錄消癰腫鼠 頸核。此皆通關節之所及。而其本由於補腎虛風虛。如止補腎虛而不補風虛。則亦不能通關節以療諸証矣。蓋肝以腎為體。腎又以肝為用也。總之磁石主治所以於腎氣為切者。由其腎中母氣。確有感召之精。能通於氣血之中耳。如止雲重可去怯。不泛然而同諸石之用哉。 又按獨孤滔云。磁石乃堅頑之物。無融化之氣。止可假其氣。不可服食。是以繆氏云: 用之漬酒。優于丸散。觀磁石丸治精氣虛極。乃以酒煮碎磁。良久。嘗之酒有石味。將石拌諸藥。晒乾。再拌。再晒。如此數次。務令石味入諸藥中。和透。更以此酒搜和諸藥為丸。 庶幾得之。
〔辨治〕 能懸吸針虛連三四者佳。火 醋淬九次。細研水飛。或煉汁飲之。
赭者。紅黑之間色也。出代郡。一名土朱。一名鐵朱。代產難得。擇取石上紋頭有如浮漚丁者。謂之丁頭代赭。色如雞冠。且有潤澤。染爪甲不渝者良。 味苦甘。氣平寒。氣薄味濃。陰也。降也。入手少陰手足厥陰經。乾薑為之使。畏天雄附子。治鬼疰賊風。腹中毒邪氣。除五臟血脈中熱。鎮虛逆。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女子崩漏帶下。安胎。代赭。陽石也。(外丹本草) 怯則氣浮。代赭之重以鎮之。傷寒汗吐下後。 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主旋複代赭湯。(好古) 小兒瀉後。眼上。三日不乳。目黃如金。 氣將絕。此慢驚風也。宜治肝。用水飛代赭末。每服五分。冬瓜仁煎湯調下愈。急慢驚風。 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乾。每服一錢或半錢。真金煎湯調下。連進三服。腳脛上有赤斑。此驚氣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墮胎下血不止。 代赭末一錢。生地汁半盞調服。日三五次。以瘥為度。血崩。赭石火 醋淬七次。為末。白湯服二錢。諸丹熱毒。赭石青黛各二錢。滑石荊芥各一錢。為末。每服錢半。蜜水調下。仍外敷之。
〔論〕 人身肝臟之氣。由陰而升陽者也。升而不能合於天氣之陽。則病於風。本經赭石主治。首言鬼疰賊風。以鬼疰乃元氣虛怯之幻象。惟于補益中佐此以鎮虛怯。則肝之驚風自平。何以能之。蓋赭石一名鐵朱。本金氣之化。(山上有赭。其下有鐵。)金屬天氣。而赭色化赤則從火。是金火合德以暢衛而達營。即木之所以得媾于金而風平者。不僅如鐵鏽之以金製木也。若是。則赭石固氣分之劑矣。何以能效血分之功歟。曰:陽中之太陽心也。而生血卻在此心。肺合而氣盛。氣盛而血生。俾清中之濁入胃至脾。而肝乃得司其藏血之職。安得謂清鎮氣化不能為血化之地歟。或曰:小兒驚癇。固知病及風木矣。女子崩帶。亦專屬風木之病歟。曰:風臟即血臟。血之不獲寧謐者。多本臟風木搖之耳。此味以鎮浮而平風。則血不溢。是固然之化機也。但先氣而及血。故方書用療血証者。惟崩漏及之。以女子之血有餘。而氣之病於不足以為血患者多也。明於此。則知所以用赭石矣。瀕湖專以為血分藥。不知養氣丹之用五石。代赭與焉。其所主治曰:諸虛百損。真陽不固。上實下虛。氣不升降。 或喘或促。一切體弱氣虛之人如此。則非氣分藥乎。且又曰:並治婦人血海冷憊諸証。是非由氣而及血之証歟。況外丹本草。固以謂為陽石矣。 下部虛寒者不宜。陽虛陰痿者忌。(仲淳)
〔修治〕 赤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末水飛。取其相製。並為肝經血分引用也。(瀕湖)
石綠。陰石也。生銅坑中。銅得紫陽之氣而生綠。綠久則成石。謂之石綠。而銅生於中。與空青曾青同一根源也。今人呼為大綠。(瀕湖) 性有小毒。吐風痰甚效。吐風痰法。揀石綠精好者。研篩水飛。再研。如風痰眩悶。取二三錢。同龍腦三四豆許研勻。薄荷汁合酒溫調服之。偃臥須臾。涎自口角流出。不致嘔吐。 功勝他藥。(頌) 按此味善吐風痰。以其為銅之祖。氣取金氣之精。能使木平者。莫是過也。合龍腦名碧霞散。不可以治濕痰。惟同附子尖烏頭尖蠍梢用者。名碧霞丹。乃可治之。 中風之痰。風濕有異。此陽中陰中之分也。世人憒憒者多。
膽以色味命名。因其質似礬。俗呼膽礬。出蒲州山穴中。鴨嘴色者為上。產羌裡者色少黑。次之。信州又次之。是物生於石。其經煎煉者即多偽。但以火燒之成汁者。必偽也。塗於銅鐵上。燒之紅者。真也。又以銅器盛水。投少許入中。水色不變青碧。數日不異者。真也。(瀕湖) 成塊若雞卵。圓大色青。碧如琉璃。擊之縱橫解皆成疊。有銅坑內生者。亦可煎煉而成。今市多以醋揉青礬假充。不可不辨。(嘉謨) 味酸澀。氣寒。有毒。入少陽膽經。明目。治目痛及諸癇痙。女子陰蝕痛。並崩中下血。 (本經)入吐風痰藥最快。散症積咳逆上氣。療喉蛾。化鼻中 肉。鼠 惡瘡。膽礬乃銅之精液。其性收斂上行。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又能殺蟲。故治咽喉口齒瘡毒有奇功。 (瀕湖)喉痺極速垂死方。用真鴨嘴膽礬末。醋調灌之。大吐膠痰數升。即瘥。蠱脹及水腫。用膽礬明亮如翠琉璃者。米醋煮。以君臣之藥佐服。勝於鐵砂鐵蛾。以其入肝膽製脾塊故也。魏清臣消腫黑丸子。即用此。
〔論〕 膽礬氣寒。味酸澀。而澀較勝。據其氣味。乃是陰不得陽以暢。陽即不得陰以和。總未離于出地之初氣耳。故以對待相火之上逆而化為風淫者。其色青。其味酸澀。似獨全乎出地風木之氣化。而還以收降其風邪也。第風木之用。以升出為其能達陰於陽。而酸收乃其體之根於最初者耳。有收斂於陰。乃能宣散於陽。方書用治脹滿黃膽。及去齒風纏喉風等証。皆由收斂以致宣散之功。是由體而達諸用者也。 再喉痺一症。用膽礬亦宜審處。樓全善有云。喉痺惡寒者。皆是寒折熱。寒閉於外。熱鬱於內。切忌膽礬酸寒等劑點喉。反使陽鬱不伸。為患加劇。然則此味宜於不惡寒之喉痺。 乃陰不能蓄陽之痺。是風淫也。其惡寒之喉痺。乃陽不能達陰之痺。是風虛也。此味能散風木相火。若惡寒之喉痺。原因鬱熱。非屬相火。宜消陰伸陽。不宜收陽助陰。投劑者可弗審諸。
有青白二種。青者佳。取青黑而堅細者打開。中有白星點。 後則星黃如麩金。 其無星點者。不入藥。(瀕湖) 味辛鹹。氣平。其性下行。陰也。沉也。乃厥陰肝經藥。主治積痰驚癇。咳嗽喘急。能墜結聚之痰留滯臟腑。礞石乃治驚利痰之聖藥。風木太過。來製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上中二焦。變生風熱諸病。故宜此藥重墜。製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氣下而痰積通利。諸証自除。(瀕湖) 吐痰在水上。以石末糝之。痰即隨水而下。其沉墜之性可知。 (又)得焰硝。能利濕熱痰積從大腸而出。因濕熱盛而皮膚生瘡者。一利即愈。(入門)性非胃家所好。氣弱脾虛者不宜久服。丹溪言。一老人忽病目盲。乃大虛証。醫與礞石藥服之。 至夜而死。是可戒也。(瀕湖) 按痰有二因。如脾胃積滯生痰。或多食酒面濕熱之物。以致膠固稠粘。咯唾難出者。用之豁痰利竅。除熱泄結。應如桴鼓。至於陰虛火炎。煎熬津液。 凝結為痰。或發熱聲啞。痰血雜出者。誤投則脾胃先敗。
〔論〕 礞石以青者為佳。而石中更取白星點者。猶是以金平木之義。即隱君所製滾痰丸。亦非徒取其重墜。猶是木平氣下之義也。觀其治中風痰塞。則可見矣。
〔修治〕 以礞石四兩打碎。入硝石四兩拌勻。置大坩鍋內。炭火十五斤。簇定。 至硝盡。其色如金為度。取出。研末水飛。去硝毒。晒乾用。
出信州。故呼信石。更有隱信字為人言者。信州玉山砒井。官封甚嚴。取時坑中有濁綠水。先絞水盡。然後下鑿。其生砒不夾石者。色赤甚於雄黃。謂之砒黃。今市貨者。取山中夾有砂石之砒。燒煙。飛作白霜。乃碎屑而芒刺。謂之砒霜。古方並不入藥。惟煉丹石家用之。 味苦酸辛。氣大熱。有大毒。畏綠豆冷水。砒黃治瘧疾。砒霜除 喘痰積。主惡瘡瘰癧 腐肉。(和諸藥敷之自然蝕落)治蛇尿著人。手足腫痛。肉爛。指節脫落。(取砒為末。以膠清調塗。即瘥。)其燥烈純熱之性。與燒酒焰硝同氣。寒疾濕痰。被其劫而拂鬱頓開。凡痰瘧及 喘用之。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須冷水吞之。不可飲食杯勺之物。靜臥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發。即作吐也。(瀕湖) 痰喘 。天雨便發。坐臥不得。飲食不進。 此肺竅久積冷痰。不可遇陰氣觸動也。用淡豆豉一兩。蒸搗如泥。入砒末一錢。枯白礬三錢。丸綠豆大。每用冷茶冷水送下七丸。甚者九丸。小兒五丸。即高枕仰臥。忌食熱物。一服即愈。服至七八次。吐出惡痰數升。藥性亦隨去。即斷根矣。走馬牙疳惡瘡。砒石銅綠等分。為末。攤紙上貼之。神效。項上瘰癧。砒黃研末。濃墨汁丸梧子大。銚內炒乾。竹筒盛之。每用針破。將藥半丸貼之。自落。蝕盡為度。一切漏瘡有孔。用信石新瓦火 研末。津調少許。粘紙捻上。插入。蝕去惡管。漏多弗齊上最妙。
〔論〕 砒霜大熱大毒。有決壅潰瘀之能。吞以冷水則瘥。殺其熱毒而得用其梟以取勝。 如近火則益恣其虐焰。取害尤速。夫既為大熱大毒之藥。只宜以救偏至之疾。如寒痰濕痰類以潰陰凝之堅。非藉陽毒之濃者不可也。今人輒用之治瘧。是以必死之藥。治必不死之病。 繆氏所言洵然。 砒黃大熱大毒。砒霜加以火 。其毒尤烈。人服至一錢許。必死。得酒及燒酒則腐爛腸胃。頃刻殺人。雖綠豆冷水。亦難解。此藥止宜於山野藜藿之人。若嗜酒膏粱者用之。不慎口欲。疾亦再作。凡頭瘡及諸瘡見血者不可用此。毒入經。必殺人。(瀕湖)
〔修治〕 此物不入湯飲。惟入丹丸。如入藥。醋煮殺毒用。即用霜。亦須兼煎綠豆汁及冷水飲之。
黃石中間有淡白點。以此得花之名。圖經作花蕊石。(宗奭) 味酸澀。氣平。厥陰經血分藥。主金瘡出血。療婦人血暈惡血。及一切失血傷損。治內漏目翳。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惡血。惡血化。則胎與胞無阻滯之患。東垣所謂胞衣不出。 澀劑可以下之。故赤石脂亦能下胞胎。與此同義。(瀕湖)合硫黃同 研末。敷金瘡神效。 人有倉猝中金刃。不及 治者。但刮末敷之亦效。(頌)花蕊石。陰石也。其功專於止血。能使血化為水。酸以收之也。(瀕湖) 花乳石是酸辛溫之藥。功專止血。而酸斂之氣複能化瘀。故敷金瘡即合。仍不作膿也。(仲淳) 花蕊石散。治一切金刃箭簇。及打撲傷損。 狗咬至死者。急以藥摻傷處。其血化為黃水。再摻便活。更不疼痛。如內損血入臟腑。煎童便入酒少許。熱調一錢服。立效。畜牲抵傷。腸出不損者。急納入。桑白皮線縫之。摻藥血止立活。婦人產後敗血不盡。血暈。惡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但心頭溫暖者。急以童便調服一錢。取下惡物如豬肝。終身不患血風血氣。若膈上有血化為黃水。即時吐出。或隨小便出甚效。用硫黃四兩。花蕊石一兩。並為粗末。拌勻。瓦罐盛之。膠泥固濟。日乾。安在磚上。(磚上書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簇匝。從巳午時自下生火 。至炭消。冷定取出。為細末。瓶收用。多年障翳。花乳石水飛焙防風川芎牛蒡甘菊白附子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每服半錢。臘茶下。
〔論〕 花乳石類產於西土。其於血証似能以化瘀為止。其或得於以母氣召子之義乎。
凡人不屬陰虛而患於血逆者應有瘀。用花乳石以化為止。有奇效。如花乳石散所療產後瘀血危証。遂令終身不患血風血氣。蓋茲味之化瘀。似有以還其血之元。既不屬強止之。亦不屬峻導以重虛之。臨証者審所應投。豈不藉其奏功匆遽乎。夫血逆之不屬陰虛者。多屬氣虛不能引血以歸經。此固另有補氣之劑而禁用寒涼矣。然又有偶感寒涼而血泣以逆者。則補氣猶宜少待。如茲味當為應候之良劑也。
凡虛勞吐血。多是火炎迫血上行。除是膈上原有瘀血停凝者。乃可暫用。亦須多服童便。 若無瘀血。則不宜內服。至因火炎血溢以致吐血。不屬內傷血凝。胸膈板痛者。忌之。(仲淳)
〔修治〕 凡入丸散。以罐固濟。頂火 過。出火毒。研細水飛。晒乾用。
狀如蜆蛤。色如土。堅重如石。永州祁陽縣西北十里有土岡。掘深丈餘取之。(恭)祁陽縣江畔沙灘上有之。或云生洞中。採無時。(頌)石燕有二。一種石類。即是此藥。狀類燕而有文。圓大為雄。長小為雌。一種禽類。乃鐘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飛。見禽部。(瀕湖) 氣味甘涼。主療眼目障翳。諸般淋瀝。久患消渴。臟腑頻瀉。腸風痔 。年久不瘥。面色虛黃。飲食無味。婦人月水湛濁。赤白帶下多年者。每日磨汁飲之。一枚用三日。以此為準。亦可為末。水飛過。每日服半錢至一錢。米飲服至一月。諸疾悉平。(瀕湖) 石燕乃利竅行濕熱之物。觀治疝方。有用川烏川楝茴香破其外寒。而石燕土狗輩利其鬱熱者。知茲味能利竅行濕於下焦也。小便淋痛。石燕七枚。搗黍米大。新桑根白皮三兩銼。拌勻。分七帖。每帖用水一盞。煎七分。空心午前服。牢牙止痛。 石燕三對。火 醋淬七次。青鹽乳香各一兩。細辛半兩。為末揩之。荊芥湯漱口。一方。 去日用。揩牙後以溫酒漱咽之。
〔論〕 石燕得土氣之精專。而氣味甘涼。即一二單方多屬骨之合腎以為治。是瀕湖所列諸疾效。當不謬也。
是冬月蛇蟄時所含土。到春發蟄吐之而去者。大如彈丸。堅如石。外黃內黑色。(頌) 昔人每用蛇黃。後因其難得。遂以蛇含石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