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証治裁 卷之六

清 林佩琴


鼻口症論治

肺竅於鼻,脾竅於口。鼻別香臭,不聞香臭者,病在肺。經云︰肺和則鼻知香臭。口別五味,不知味者,病在脾。鼻之呼吸通腦肺,肺感風寒,則鼻塞聲重。參蘇飲、羌活湯。若風熱壅肺,亦致嚏涕聲重,宜疏散。菊花茶調散。肺火盛,鼻塞,宜清解。黃連清肺飲。鼻塞甚者,往往不聞香臭。畢澄茄丸。有腦漏成鼻淵者,由風寒入腦,郁久化熱,經云︰膽移熱於腦,令人鼻淵。宜辛涼開上宣郁。辛夷消風散加羚羊角、苦丁茶葉、黑山梔。有流涕成鼻鼽者,肺受寒而成,宜溫散。蒼耳散、川椒散。有精氣不足,腦髓不固,淋下並不腥穢,天暖稍止,遇冷更甚者,宜溫補。天真丸。有 肉如棗核,生鼻中,為鼻痔,由胃有食積,熱痰流注。星夏散,瓜礬散。有肺熱極而生 肉,如榴子下垂,閉塞鼻竅,氣不得通,由風熱鬱滯。辛夷消風散,以瓜礬散塞。有肉痛甚,由膏粱積熱,濕蒸肺門,如雨霽泥地,突產菌芝。瀉白散、勝濕湯,外以白礬末加硼砂吹其上,即化水而消。有鼻端紅腫赤 ,名酒 鼻,由飲酒不節,致風熱上攻,血熱不散。疏風散,荊防瀉白散,外用密陀僧二兩研細,人乳調塗。有不飲酒而鼻色赤,名肺風,由血熱郁於肺。清肺飲。

有鼻生粉刺,枇杷葉丸。此三症,忌火酒辛熱諸品,鼻症之概也。《靈樞經》曰︰鼻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為便難,色鮮明為留飲。口之津液通臟腑,肝熱則口酸。小柴胡東加龍膽草、青皮。膽熱則口苦,龍膽瀉肝湯。心熱亦口苦,黃連瀉心湯。脾熱則口甜,瀉黃散加佩蘭。胃熱則口臭,清胃湯。虛則口淡,養胃進食湯。肺熱則口辣,瀉白散。甚則口腥,加減瀉白散。腎熱則口鹹,滋腎丸。胸胃熱郁則口臭,加減甘露飲。

口糜者,涼膈散。口瘡者,赴筵散摻之。通治俱用龍腦雞蘇丸。唇病因火居多,涼藥必兼發散。上唇屬腎,下唇屬脾,兩腮牙關屬胃。有心脾熱,唇口燥裂者,瀉黃飲子。有唇口緊小,不能開合,名繭唇者,苡仁湯,外用黃柏散敷之。口症之概也。

鼻口症脈候

《正傳》曰︰左寸浮緩為傷風,鼻塞流涕,右寸浮洪為鼻鼽。《回春》曰︰口舌生瘡,脈洪疾速,若 見脈虛,中氣不足。《脈訣》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膽虛口苦;倘若洪 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熱口甘;脈數則口瘡。

附方

〔風寒〕參蘇飲 參 蘇 苓 夏 陳 葛 枳 桔 草 前胡 木香
〔鼻塞〕羌活湯 羌 防 辛 芎 芷 地 芩 草 蒼朮 蔥 薑 棗
〔風熱〕菊花茶調散 見本卷頭痛。
〔肺火〕黃連清肺飲 黃連 山梔 豆豉
〔塞甚〕畢澄茄丸 薄荷(二錢) 荊芥穗(一錢) 畢澄茄(二分) 蜜丸,含化。
〔宣郁〕辛夷消風散 辛夷 細辛 本 芎 芷 防 草 升麻 木通
〔鼻鼽〕蒼耳子散 蒼耳子 辛夷 薄荷 白芷 等分為末,服二錢。
〔溫散〕川椒散 川椒 細辛 芎 薑 桂 附 吳萸 皂角 等分醋浸,脂油熬,綿蘸塞鼻中。
〔溫補〕天真丸 人參 精羊肉 蓯蓉 山藥 當歸 黃耆 白朮 天冬
〔鼻痔〕星夏散 星 夏 辛 芷 芩 連 草 蒼朮 神曲
〔外治〕瓜礬散 瓜蒂 甘遂 枯礬 草烏灰 螺殼灰 麻油調作丸,日一次塞鼻內近痔處,即化水而愈。
〔 肉〕瀉白散 見一卷火。
〔熱濕〕勝濕湯 見一卷濕。
〔酒 〕疏風散 荊 防 歸 芍 芩 草 薄荷 蒺藜 燈草
〔赤 〕荊防瀉白散 瀉白散加 荊 防
〔肺風〕清肺飲 見二卷咳嗽。
〔粉刺〕枇杷葉丸 枇杷葉(八錢) 黃芩(四錢) 花粉(二錢) 甘草(一錢) 酒丸。
〔肝熱〕小柴胡湯 見一卷溫。
〔膽熱〕龍膽瀉肝湯 見三卷諸氣。
〔心熱〕黃連瀉心湯 大黃 黃連
〔脾熱〕瀉黃散 見一卷火。
〔胃熱〕清胃湯 生地(四錢) 升麻(錢半) 丹皮(五錢) 當歸 黃連(各三錢) 分三服。
〔口淡〕養胃進食湯 參 苓 朮 朴 陳 曲 草 麥芽 蒼朮
〔口腥〕加減瀉白散 桑皮(二錢) 桔梗(錢半) 地骨皮 炙草(各一錢) 黃芩 麥冬(各五分)五味(十五粒) 知母(七分) 日二服。
〔腎熱〕滋腎丸 見一卷火。
〔熱郁〕加減甘露飲 參 葛 藿 朮 苓 草 澤瀉 木香 滑石 寒水石 石膏
〔口糜〕涼膈散 見一卷中風。
〔口瘡〕赴筵散 芩 連 梔 柏 薑 辛 等分。又方︰銅綠 白礬(各一錢) 為末,摻舌上,溫醋漱之,亦名赴筵散。
〔通治〕龍腦雞蘇丸 薄荷(一兩六錢) 生地(六錢) 麥冬(四錢) 蒲黃 阿膠 木通 柴胡(各二錢)甘草(錢半)人參 黃耆(各一錢) 蜜丸。
〔唇燥〕瀉黃飲子 芩 芷 防 夏 升 枳 石斛(各一錢) 甘草(五分)
〔繭唇〕苡仁湯 見五卷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