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証治裁 卷之三

清 林佩琴


關格論治

下不得出為關,二便俱閉也。上不得入為格,水漿吐逆也。下關上格,中焦氣不升降。乃陰陽離絕之危候。景岳以此為陽亢陰竭,元海無根。症見粒米不能下咽,渴飲茶湯,少頃即吐,複飲複吐,熱藥入口隨出,冷藥過時亦出,大小便俱阻。關無出之由,格無入之理,急症難從緩治。《內經》以陰氣太盛,則陽不能榮,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弗能榮,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因是症氣逆於上,津涸於下,與噎膈反胃同,而勢較驟,最忌燥熱劫陰,法宜甘潤滋液,生脈散加甜杏仁、玉竹等。或甘酸化陰。參、麥、阿膠、地黃、白芍、烏梅、牛膝等。如脈洪大者先降火,山梔、犀角、竹茹、黃連等。沉滑者先豁痰,大半夏湯。兼虛弦者先和陰,甘露飲去茵陳、黃芩。喘滿者先降逆,降氣湯去桂。陽結者先通痞,用半夏瀉心東加減。液虛者主通潤,一陰煎。真陰素虧者滋化源,大營煎。氣血兩不足者填虛損,大補元煎。嘗治一老人,吐欲死,便不通,上格下關,用參、苓、歸、芍、山藥、牛膝、麥冬、百合等。吐止,用炒粳米湯,濃煨三陰煎調理,便通獲愈,可以審所治矣。

關格脈候

經言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為平人。寸口即太陰氣口,《內經》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氣口察五臟之陰。若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數,名溢陽,為外格。此孤陽獨存,水不濟火,陰為陽格也。寸口盛至四倍,且大且數,名溢陰,為內關。此元陰失附,氣不歸精,陽為陰關也。人迎氣口俱盛,且大且數,為關格,與之短期。此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死不治。越人以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入尺為複,為內關外格。及仲景、東垣等,以在尺為關,在寸為格,皆與經背。

附方

〔滋液〕生脈散 見一卷暑。
〔豁痰〕大半夏湯 參 夏 白蜜
〔和陰〕甘露飲 見二卷衄血。
〔降逆〕降氣湯 見二卷失音。
〔通痞〕半夏瀉心湯 見一卷溫。
〔液虛〕一陰煎 見二卷咳嗽。
〔滋陰〕大營煎 熟地(三錢) 當歸 杞子 杜仲(各二錢) 牛膝(錢半) 肉桂 炙草(各一錢)
〔填虛〕大補元煎 人參 山藥 當歸 杞子 杜仲(各二錢) 熟地(三錢) 萸肉 炙草(各一錢)
〔調理〕三陰煎 見二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