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清 沈金鰲

卷十六 傷寒後症

陰陽易

【綱】仲景曰: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散主之。

【目】王好古曰。陰陽易病。當診脈隨症治之。若脈在厥陰。當歸四逆送下本散。脈在少陰。通脈四逆湯送下本散。脈在太陰。四順理中丸煎湯送下本散。所用之藥。各隨其經而效自速也。

張元素曰:假如婦人病新瘥。未平複。男子與交。因感外邪卒病。實非餘邪相染。醫見病速。謂之陰易。于法何以別乎。夫易症者,有本條所見之症存焉。其與外所感。豈相侔哉。設若風寒外傷。當有表症。安有少腹裡急引陰中拘攣者乎。或又云。假如男子病新瘥。強合陰陽而自病。仍小腹裡急引陰中拘攣。症同易病。求其理。何故不染易他人而自複。未審其症治。可同何法也。曰:病雖有複。理與易同。亦用燒 散以安其氣。夫易病之為易。陰陽感動餘邪,而其人正氣本虛。故能染著。不然。安得受其邪哉。今病自複。緣正氣尚虛,而餘邪因動。悉非外感。故與易同。亦與燒散以安正氣。正氣安。餘邪自退矣。

趙嗣真曰:病傷寒人。熱毒藏氣血中者,漸從表裡解散。惟熱毒藏於精髓中者,無由發泄。故瘥後與不病之體交。男女相傳。故名陰陽易。即交易之義也。服此散後。小便得利。陰頭微腫。陰毒仍從陰竅出耳。

王肯堂曰:男病而女與交接相染。名陽易。女病而男與交接相染。名陰易。男相染,則陰腫入腹絞痛。女相染,則裡急腰胯連腹內痛。

柯琴曰:此症無內外因。本非傷寒,而冠以傷寒者,原其因也。無惡寒發熱之表症。無胃實自利之裡症。因淫情不禁。陰邪得以投其隙。移禍于不病之人。頓令一身之精氣形神,皆受欲火之為害。是不病於傷寒,而病於陰陽之易也。

瘥後勞複食複

【綱】仲景曰:大病瘥後勞複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目】成無己曰。勞為勞動之勞。複為再發也。是傷寒瘥後。因勞動再發者也。傷寒新瘥後。血氣未平。餘熱未盡。勞動其熱。熱還經絡。遂複發也。此有二種。一因勞動外傷。一因飲食內傷。其勞動外傷者,非止強力搖體。持重遠行。即如梳洗則動氣。憂思悲慮則勞神,皆令複也。況其過用者乎。其飲食內傷者,為多食則遺。食肉則複也。內經曰:熱病已愈而時有遺者,何也?以熱盛而強食。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留薄。兩陽相合。故有所遺。經曰:病已瘥。尚微煩。損穀則愈。夫傷寒邪氣之傳。自表至裡。有次第焉。發汗吐下,自輕至重,有等差焉。又其勞複則不然。見其邪氣之複來也,必迎奪之。不待其傳也。枳實梔豉則吐之。豈必虛煩懊憹之症。加大黃則下之。豈必譫語腹滿之候。經曰:傷寒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浮脈。以汗解之。脈沉實。以下解之。亦是便要折其邪也。蓋傷寒之邪自外入。勞複之邪自內出。發汗吐下。隨宜施用。勞複。食複。諸勞。皆可治。及御內則死矣。若男女相易。為陰陽易。其不易而自病者,為女勞複。以其內損真氣。外動熱邪。正虛邪盛。故不可治也。

魏荔彤曰:此下申解傷寒病愈後。血氣虛羸。餘熱未盡。飲食起居。俱宜節慎也。至房勞一事。更關性命。故不必列於此。其示禁更切矣。言大病瘥後者,凡病皆然。不但傷寒也。瘥後血氣必虛。凡費心費力。過喜過怒。多言多動,皆可因勞而複病也。因勞而動其既虛之血氣。虛勞而生其未盡之餘熱。熱邪退而病瘥。熱邪生而病複。可見傷寒傳經之邪。連綿難盡如此。傷寒後血氣之虧。因循難複如此。推之自凡病後皆然。

【綱】仲景曰:傷寒瘥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脈沉者,以下解之。

【目】許叔微曰:有人患傷寒。得汗數日。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真勞複也。予診之曰。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複其初,而又勞傷其神。榮衛失度。當補其子。益其脾。解其勞。 庶幾得愈。授以補脾湯。佐以柴胡湯解之。或曰:虛則補其母。今補其子。何也?予曰:子不知虛勞之異乎。難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虛當補母。人所共知也。千金曰。心勞甚者,補脾氣。脾旺則感之於心矣。方治其虛,則補其生我者,與錦囊所謂本骸得氣。遺體受蔭同義。方治其勞,則補其助我者,與荀子言未有子富而父貧同義。此治虛與勞所以異也。

王好古曰:大抵勞者動也。動非一種。有氣血內外之異焉。若勞乎氣而無力與精神者,法宜微舉之。若勞乎血與筋骨者,以四物之類補之。若在脾。內為中州。調中可已。此為有形病也。但見外症,則謂之複,非為勞也。如再感風寒是已。

吳綬曰:勞複病古人所謂如大水浸牆。水退則牆蘇。不可犯之。但可安臥守靜以養氣。設或早起勞動,則血氣沸騰而發熱也。

喻昌曰:瘥已後更發熱。乃餘熱在內。以熱召熱也。但熱當辨其何在。不可泛為施治以虛其虛。如在半表半裡。仍用小柴胡和解。在表仍用汗法。在裡仍用下法。然汗下之法。即上條用枳實梔豉微汗。下用枳實梔豉加大黃微下也。

【綱】仲景曰: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目】喻昌曰。腰下有水氣者,水漬為腫也。金匱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此定法矣。乃大病後脾土告困,不能攝水。以致水氣泛溢。用本湯峻攻。何反罔顧其虛耶。正因水勢未犯身半以上,急逐其水。所全甚大。設用輕劑,則陰水必襲入陽界。驅之無及矣。庸工遇大病後。悉用溫補。自以為善。孰知其大謬哉。

【綱】仲景曰: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目】喻昌曰。身中津液。因胃寒凝結而成濁唾。久而不清。其人必瘦削索澤。故不用湯藥蕩滌,而用丸藥緩圖。理中丸。乃區分陰陽。溫補脾胃之善藥。

【綱】仲景曰: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目】喻昌曰。身中津液。為熱邪所耗。餘熱不清,必致虛羸少氣。難於康複。若更氣逆欲吐。是餘邪複挾津液滋擾。故用本湯以益虛清熱散逆也。

【綱】仲景曰: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目】朱肱曰:大抵新病瘥。多因傷食。便作痞。乾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等症。可與生薑瀉心湯。

陳士鐸曰:傷寒火退邪散。胃氣初轉。是忌急與之食。一得食而胃氣轉閉。不可複開。此時即以藥下之,則胃氣大傷,而火邪複聚。反成不可解之症。不若禁不與食,則中州之地。自然轉輸。 漸漸關開搬運。不至阻隔。方用茯苓、陳皮、山梔各一錢。白芍三錢。陳曲、枳殼、濃朴、甘草各五分。麥芽二錢。此方似平平無奇。卻調理自然無事。然必待其飢餓之時。方可與服。飽時服之。 徒滋滿悶。傷寒愈後。邪已退。正自虛。理宜補正。但脾胃弱。多食補劑。恐不能受,法當用補胃藥少。補脾藥多。尤不宜補脾藥多,而補腎藥少。蓋腎能生土。土自能生金。金旺則木有所畏。不至來克脾土。然則補腎正所以補脾也。方用熟地一兩。麥冬、白芍、白朮、苡仁各三錢。五味子五分。 肉桂三分。白芥子一錢。此方專補脾腎二經。不必通補各臟,而各臟無不補也。

龐安常曰:凡新瘥。只宜先進白稀粥。次進濃者,又次進糜粥。亦須少少與之。不得過吃肉食。

凡男子大病後。早犯女色而為病者,名女勞複。其候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背疼痛。或小腹裡急絞痛。或憎寒發熱。或時陰火上沖。頭面烘熱。心胸煩悶。活人以 鼠屎湯主之。有熱者,竹皮湯。千金以赤農散主之。虛弱者,人參三白湯調下赤衣散。若少腹急痛。脈沉逆冷者,當歸四逆湯。加附子、吳萸。送下赤衣散。仍以吳萸一升。酒拌炒。熨少腹。凡卵縮入腹。離經脈見。死不可救

李杲曰:複者,其病如初也。新瘥津液未複。血氣尚虛。或梳洗言動太早。或思維太過,則成勞複。蓋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未免再複,宜小柴胡湯、麥門冬湯和之。食複者,新瘥後胃氣尚弱。若恣食欲,不能克化。依前發熱。若用補藥,則胃熱益增。治須清熱消食。輕者腹中微滿。損穀自愈。重者必須吐下,宜梔豉枳大黃湯。胸痞者,生薑瀉心湯。飲酒複病者,黃連解毒湯。凡複症。先病七日出汗而解。今複舉。亦必七日而解。先病十四日出汗而解。今複舉。亦必十四日而解。雖三四次複舉。亦必三四次發汗而解。但勞複經久不愈。恐成癆瘵。

諸寒熱症

【綱】仲景曰:病患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目】朱肱曰:身大熱。反欲近衣。此名表熱裡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此名表寒裡熱。仲景皆無治法。其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先與陽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以和其表。其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者,宜先與人參白虎湯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合半湯以解其外。大抵病有標本。治有先後。表熱裡寒者,脈須沉而遲。手或微厥。下利清穀。所以陰症亦有發熱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主之。表寒裡熱者,脈必滑而數。口燥舌乾。所以少陰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濃衣。大柴胡下之而愈。此皆仲景之餘議。

柯琴曰:此屬內因。不是外感。亦不關七情。病在形軀。不涉臟腑。亦不犯經絡。故無六經脈症可憑。非天時寒熱所可拘也。是病只在骨髓。不在皮膚。皮膚之寒熱。指天時。不指病。骨髓之寒熱,是漸積之伏邪。故雖逢天令大寒大熱之正氣,亦不能除。時大熱而反欲複衣,時大寒而反欲裸身。病在骨髓,與病在營衛者不同,法當以六味八味二丸。補腎中之真陰真陽,而骨髓之蓄熱痼寒自愈。

【綱】仲景曰:問曰。病有洒淅惡寒而複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 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目】柯琴曰:前條病在骨髓。故著而不移。此病在經絡。故寒熱反複。卻與外感之往來寒熱。 瘧疾之鼓寒戰栗又不同。寸者陽所治。寸微為無陽。是陽脈不足。故陰寒得上乘陽位,而洒淅惡寒也。尺者陰所治。尺弱而血虛。是陰脈不足。故上焦虛陽得以下陷陰部而發熱也。夫陰陽互根。

又以陽為主。治之者,當以扶陽為急。此補中益氣之方。為功最巨也。

【綱】仲景曰:病患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夫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 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 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目】柯琴曰:先寒後熱。陽微陰弱。具症與上文同。前條病因在血脈虛。此條病因在妄汗下。 以致亡血而脈微澀也。

瘥後諸病

【綱】仲景曰: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主之。 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傷寒解後。虛羸少氣。 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目】成無己曰。瘥後脾胃虛,不能製約腎水。歸於隧道。故水溢下焦。腰以下為腫也。

王肯堂曰:千金方瘥後口乾喜唾或咽痛。用大棗十枚。烏梅三個。共搗。蜜丸。棗核大。含口中。徐徐咽下。或咽痛不愈者,以山豆根涼水浸含。

龐安常曰:解後津液不足而虛羸。餘熱未盡。熱則傷氣。故少氣而氣逆。與竹葉石膏。所以散熱調胃也。 陽明旺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煩。當小下之。以消宿谷。只用梔豉湯。痞硬。加枳實。

鰲按:以上水氣喜唾欲吐微煩四症,皆仲景書所載。但瘥後病正多。如王氏肯堂補遺十四症。 皆瘥後所常患者,今特採之。條附於後。並錄陶節庵瘥後症二條。

附王肯堂補遺瘥後十四症

  1. 驚悸 傷寒後虛羸。心氣乏。力弱。驚悸。多忘。茯神散。傷寒後伏熱在心。心虛驚悸。 龍齒丸。瘥後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安。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症。或短氣困乏。或自汗盜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加味溫膽湯。
  2. 煩熱 瘥後夾勞者,心煩熱。背膊疼痛。手足無力,不能飲食。柴胡湯。
  3. 虛汗 瘥後虛羸。盜汗不止。四肢無力。向晚憎寒。鱉甲散。瘥後虛羸。日夜汗出不止。心躁口乾。咽喉不利者,黃雄雞湯。
  4. 喘嗽 瘥後肺痿勞嗽。唾膿血腥臭。連連不止。漸將羸瘦。紫菀散。
  5. 夢泄 瘥後虛損。心多怔悸。夜夢泄精。牡蠣散。傷寒夜夢。精泄不禁。身體枯燥。瘦瘠骨立者,羚羊角散。
  6. 失音 傷寒失音不語。二瀝湯。
  7. 嘔噦 瘥後虛羸少力。嘔噦氣逆。人參湯。
  8. 下利 瘥後膿血痢。下部疼痛。訶黎勒飲。傷寒熱病。熱毒下利膿血。黃連丸。大小便自利。腹中痛者,燥腸丸。
  9. 腰痛 傷寒汗吐下後。體虛。元臟積冷。氣刺腰痛。難於轉動。杜仲酒。外貼蠶蛾膏。
  10. 不眠 瘥後虛煩不眠。梔子烏梅湯。
  11. 遺毒 瘥後汗出不徹。邪熱結耳後一寸二三分。或耳下俱腫硬者,名曰發頤。此為遺熱成毒之所致也,宜速消散之。若緩則成膿為害。初起,宜連翹敗毒散。外敷。消毒救苦散。已破。內托消毒散。未破亦可服。
  12. 昏冒 傷寒汗出愈後。漸覺昏昏不省。如鬼祟之狀。或錯語呻吟者,此因汗出未盡。邪熱伏於心包所致。活人用知母麻黃湯以汗之。但慮病後血氣空虛。豈可發汗。若脈弱人,宜十味溫膽湯。加黃連主之。若有寒熱潮熱。日晡發熱者,小柴胡湯隨症增損治之。
  13. 發豌豆瘡 千金方治豌豆瘡。只以酒炒黃連一味。水煎服。外以赤小豆末。加青黛。用雞子清和塗。神效。
  14. 瘥後虛弱治例傷寒新瘥後虛弱。盜汗不止。當歸六黃湯。陽虛無熱。惡寒。盜汗無力。下虛者,加味黃耆建中湯。瘥後陰虛。精血不足。四肢少力。心神不寧。夜夢遺泄。或虛熱盜汗。飲食少進。不為肌肉。身體羸弱。面色青黃無血色。滋陰補腎丸。或加味補陰丸。亦可。瘥後心神不安。夜臥不寧。或多夢不眠。朱砂安神丸。瘥後胃弱食少。加味枳朮丸。瘥後脾胃虛弱。不思飲食。養脾湯。縱食不能消化者,健脾散。或六君子湯亦可。

又附陶節庵書所載瘥後症二條

  1. 瘥後昏沉 傷寒後無寒熱雜症。但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 將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心下無痞。心中不滿。大小便如常。形貌如醉人。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心火熏肺。所以神昏。名曰越經症,宜陶氏導赤各半湯。胃口有熱。虛煩有熱者,竹葉石膏東加生薑。
  2. 餘熱不退 傷寒餘熱不退。通用小柴胡調之。尿赤澀者,柴芩湯。 劉河間云。傷寒後虛熱不已。白虎加蒼朮、人參。一服如神。汗止身涼。此通神之法也。如此則汗下後熱不退。不問有汗無汗。俱宜白虎加蒼朮、人參解之。最妙。傷寒後六經餘熱不退,宜加減涼膈散。餘熱盛。或發狂言。辰砂益元散。 發熱後。熱不解。脈尚浮者,蒼朮白虎湯。

婦人傷寒

【綱】仲景曰: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深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目】許叔微曰:一婦人患熱入血室。醫者不識。用補血調氣藥。延養數日。遂成血結胸。或勸用前藥。予曰:小柴胡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則有一焉。剌期門穴。果愈。或問。熱入血室何為而成血結胸也。曰:邪氣傳入經絡。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而入血室。血為邪逼。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複入膻中,則血結於胸也。何則。婦人平居。水當養木。血當養肝。方未受孕,則下行以為經水。既妊,則中蓄以養胎。既產。上壅以為乳,皆此血也。今肝氣蓄血。並歸肝經。聚於膻中。結於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湯劑可及。故當刺期門也。

【綱】仲景曰: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必自愈。

【目】成無己曰。此則不須治而自愈者也。蓋經水適來。以裡無留邪。但不妄犯。熱隨血散。故自愈。經曰:血自下。下者愈。故只須無犯胃氣及上中焦也。所謂妄犯者,蓋恐以譫語為陽明內實。攻之。犯其胃氣也。此無胸脅之邪。刺期門。恐犯其中焦也。此無血結。與小柴胡。恐犯其上焦也。小柴胡解散,則動衛氣。衛出上焦。動衛氣是犯上焦也。刺期門,則動榮氣。榮出中焦。動榮氣是犯中焦也。

樓英曰:一婦人溫病已十二日。診其脈六七至而澀。寸稍大。尺稍小。發寒熱。頰赤口乾。不了了。耳聾。病數日。經水乃行。此屬少陽熱入血室也。若治不對病,則必死。用按其症。與小柴胡服之。二日。又與此東加桂、乾薑。寒熱遂止。又云。我臍下急痛。又與抵當丸微利。臍下痛痊。身漸涼。脈漸勻。尚不了了。仍與小柴胡。次日又云。我但胸中熱燥。口鼻乾。又少與調胃承氣湯。不得利。次日。又與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次日。虛煩不樂。亦有所見。時複狂言。雖知其尚有燥屎。以極虛不敢攻。遂與竹葉湯去其煩熱。其夜大便通。下燥屎數枚,而狂言虛煩盡解。但咳唾。此肺虛也。恐乘虛而成肺痿。遂與小柴胡。去人參、薑、棗。加乾薑、五味而愈。以上皆用仲景方。

柯琴曰:前言中風。此言傷寒。見婦人傷寒中風,皆有熱入血室症也。

【綱】仲景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此須治而愈者也。夫譫語為病邪之甚者,何不類治而愈耶,且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是邪氣留結於胸脅而不去者,故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也。寒熱如瘧。是邪留於內。故血結不行。故須散之也。

張雲岐曰:婦人傷寒中風。自汗頭痛。項背強。發熱惡寒。脈浮而緩。恐熱入血室。故倍加芍藥,宜桂枝加芍藥湯。婦人傷寒。脈浮而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汗。恐熱入血室,宜麻黃加生地黃湯。婦人傷寒身熱。脈長而弦。屬陽明少陽。往來寒熱。夜躁晝寧。如見鬼狀。經水適斷。熱入血室。不實滿者,小柴胡加牡丹皮湯。大實滿者,桃仁承氣湯。婦人傷寒。頭痛脈浮。醫反下之。邪氣乘虛而傳於裡。經水閉不行。心下結硬。口燥舌乾。寒熱往來。狂言如見鬼狀。脈沉而數者,當下之,宜小柴胡加芒硝大黃湯。

樓英曰:婦人傷寒。經水適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乾薑柴胡湯。

龐安常曰:婦人室女。傷寒發熱。經水適來適斷。晝日明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狀,宜小柴胡加生地黃湯。亦治產後惡露方來。忽間斷欲死。婦人傷寒表虛自汗。身涼。四肢拘急。脈沉而遲。

太陽標病。少陽本病。經水適斷,宜桂枝加附子紅花湯。

附錄妊娠傷寒治法

朱肱曰:妊娠傷寒。安胎,宜阿膠散、白朮散。妊娠傷寒。憎寒發熱。當發其汗,宜蔥白湯。

妊娠傷寒。頭痛。憎寒壯熱。身痛項強,宜芎蘇散。妊娠傷寒。頭疼發熱。遍身疼痛,宜紫蘇散。亦治胎氣不和。湊上心腹。脹滿疼痛。謂之子懸。能安活胎。亦下損胎。

王好古曰:若妊娠傷寒中風。表虛自汗。頭疼項強。身熱惡寒。脈浮而弱。太陽經病,宜表虛六合湯。若妊娠傷寒。頭痛身熱。無汗。脈緊。太陽經病,宜表實六合湯。若妊娠傷寒中風溫之氣,肢節煩疼。脈浮而熱。頭痛者,太陽標病也,宜風溫六合湯。若妊娠傷寒下後。過經不愈。濕毒發斑如錦紋,宜升麻六合湯。若妊娠傷寒。胸脅滿痛而脈弦。少陽症,宜柴胡六合湯。若妊娠傷寒。大便硬。小便赤。氣滿而脈沉數。太陽陽明本病也。急下之,宜大黃六合湯。若妊娠傷寒,汗下後,咳嗽不止,宜人參六合湯。若妊娠傷寒後。虛痞脹滿者,陽明本虛也,宜濃朴六合湯。若妊娠傷寒汗下後。不得眠,宜梔子六合湯。若妊娠傷寒。蒸蒸而煩。脈長而大,宜石膏六合湯。若妊娠傷寒。小便不利。太陽本病也,宜茯苓六合湯。若妊娠傷寒。太陽本病。小便赤如血者,宜琥珀六合湯。若妊娠傷寒。汗下後。血漏不止。胎氣損動者,宜膠艾六合湯。若妊娠傷寒。四肢拘急。身涼。微汗。腹中痛。脈沉而遲。少陰病也,宜附子六合湯。若妊娠傷寒。蓄血症。不宜用墜胎藥下之。宜四物大黃湯下之。

若婦人妊娠或蓄血。抵當桃仁勿妄施。要教子母俱無損。大黃四物對分之。此乃歌訣也。

樓英曰:婦人有孕傷寒。脈浮頭重。腹中切痛,宜桂枝芍藥當歸湯。妊娠傷寒。自利。腹中痛。飲食不下。脈沉者,太陰經病也,宜芍藥湯。婦人有孕。發斑變黑色,宜梔子大青湯。

吳綬曰:孕婦傷寒。六經治例皆同。但要安胎為主。凡藥中有犯胎者,切不可用。如藿香正氣散、十味芎蘇散、小柴胡湯之類。有半夏能犯胎。如用。須去之。若痰多嘔逆,必欲用之。半夏麴則可。凡川烏、附子、天雄、肉桂、乾薑、大黃、芒硝、芫花、甘遂、大戟、蜀漆、虻蟲、水蛭、桃仁、丹皮、干漆、赭石、瞿麥、牛膝等類,皆動胎藥,必不可犯。大抵妊娠傷寒。合用湯劑,必加黃芩、白朮二味。能安胎也。或以二味為末。白湯調下二三錢亦可。如孕婦素弱。加四物湯佐之。且如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白朮。合四物湯。可以保胎除熱。其效如神。餘皆仿此。

附錄婦人傷寒妊娠服藥例

王好古曰。發熱惡寒。不離桂枝、芍藥。往來寒熱。不離柴胡、前胡。大渴引飲。不離知母、石膏、麥冬、五味。大便泄利。不離乾薑、白朮。大便燥結。不離大黃、黃芩。月經適來適斷。不離小柴胡。胎動不安。不離人參、阿膠、黃芩、白朮。要汗。不離薑、豉、旋覆。頭痛。不離山梔、石膏、前胡。傷暑頭痛。不離柴胡、甘草、石膏。滿悶。不離枳實、陳皮。胎氣不安。不離黃芩、麥冬、人參。斑色發黑。不離黃芩、山梔、升麻。

附錄產後傷寒治法

朱震亨曰。產後發熱惡寒,皆屬血氣虛。左手脈不足。補血。右手脈不足。補氣。凡惡寒發熱。又腹痛。當去惡血。惡寒發熱。乳汁不通及膨者,無子當消。用麥芽二兩。炒研作四服。白湯下。有子當下。用木通、通草、豬蹄汁。煎服。

產後才身熱。不可發表。並一切苦寒藥。

大凡產後。頭痛身疼。不可便作感冒治之。此等多是血虛。或敗血作梗,宜以平和之劑與服,必效。如玉露散。或四物湯加北柴胡等分。若便以小柴胡及竹葉石膏湯之類。竟不救者多矣。

吳綬曰:新產後患傷寒。不可輕易發汗。蓋有產時傷力發熱。去血過多發熱。惡露不去發熱。三日蒸乳發熱。或有早起勞動。飲食停滯。一皆發熱。狀似傷寒。要在仔細詳辨。不可便發汗。大抵產後。大血空虛。若汗之,則變筋惕肉瞤。或冒郁昏迷而不省。或風搐搦而不定。或大便秘澀而難去。其害非輕。切宜精審。凡有發熱,且與四物湯。以芎、歸為君。炒白芍、熟地佐之。如發熱。加軟苗柴胡、人參、乾薑。最效。蓋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且能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道。予嘗用之取效。如有惡露未盡者,益母丸。黑神散,必兼用之。若胃虛食少,必加白朮、茯苓。有痰嘔逆,必加半夏、陳皮。其餘六經。各條治例皆同。但藥中必加四物湯為主。乃養血務本之要。產後中風。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多陽旦症。或可治。與陽旦湯。

產後中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竹葉湯。

鰲按:產後氣血大虧。若惡寒發熱。固當以四物湯為主。即用表藥。只可荊芥、蘇葉、桔梗、甘菊輕清之品。然猶當少用。即用涼藥。亦不過丹皮、石斛之類。亦須少用。余以此意治產婦。無一失者,嘗見俗工。用大散大涼之劑。往往幾日即斃。反此便大熱大補。加參、桂、薑、附。亦多致死。嗚呼。可謂不知高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