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清 沈金鰲

卷十一‧少陽經症

少陽經脈

【綱】仲景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躁。

【目】朱肱曰:足少陽膽經之脈。起目外 。絡於耳。遂分為四道。下缺盆。循于脅。並正別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病患胸脅痛而耳聾。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尺寸俱弦者,知少陽經受病也。 少陽受病。口苦咽乾目眩,宜小柴胡湯以解表。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譫語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此屬少陽陽明也。脈細頭疼。嘔而發熱者,屬少陽也。小柴胡湯。病患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夫小柴胡加桂。主表熱最良。不特傷寒也。仲景云。 表有熱者,小柴胡加桂也。裡有熱者,白虎加人參也。大抵身熱不飲水者,為表熱。口燥煩渴者,為裡熱。二藥均治發熱。然分表裡焉。

王好古曰:辨表裡中三說。假令少陽症。頭痛。往來寒熱。脈浮。此三症但有其一。即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秘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其一。即為裡也。如無上下表裡症。餘皆虛熱也。是病在其中矣。

張元素曰:少陽膽經。縈迂盤曲。多於各經。乃少陽篇中症治至簡。又不聞何藥為本經正法。何也?夫經絡所據。太陽在後。為表。陽明在前。為裡。少陽在側。夾於表裡之間,故曰半表半裡。治法。表宜汗。裡宜下。既居兩間。非汗下所宜。故治療無正法。經云。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又曰:不可吐下。吐下則驚而悸,則汗吐下三法,皆少陽所忌。其劑不過和解而已。所以仲景止用小柴胡至當也。然而經絡未別。雖多所行非由正道。(少陽所以病少之故)故為病亦不多也。

喻昌曰:少陽傷寒。禁汗。少陽中風。禁吐下。二義互舉。其旨益嚴。蓋傷寒之頭痛發熱。似宜發汗者,尚不可汗,則傷風之不可汗。不待言矣。中風之胸滿而煩。痰飲上逆。似宜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則傷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脈弦細者,邪欲入裡。在胃之津液必為熱耗。重複發汗,而驅其液於外出。安得不譫語乎。胃和者,邪散而津回。不和者,津枯而飲結。所以煩而悸也(他條曰。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鰲按:潔古以少陽不可汗吐下。謂治療無正法。此蓋其語病也。特其意義猶未乖耳。蓋病在太陽之表。固以汗為正法。病在陽明之裡。又以下為正法。症在太陽陽明可上越者,更以吐為正法。今症在半表半裡之間。既不可汗吐下。因設立小柴胡和解法。有和法,則無須於下而自泄。有解法。則無須于汗而自達。有和且解法,則無須于吐而自升。是汗為太陽正法。下為陽明正法。吐為太陽陽明俱用之正法者,和解即少陽之正法,而小柴胡湯。即治療少陽正法之藥也。豈必以汗吐下方為正法,而舍汗吐下之外。和解即非正法乎。甚矣其語之為病也。弦。直也。直而細。是木初生之象。故弦細之脈屬少陽。得是脈而但見頭疼發熱。無太陽脈症者,便當從少陽而以和解為法。不可作太陽治也。

【綱】仲景曰: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用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目】魏荔彤曰:陽脈以虛而反見澀。陰脈以寒而獨見弦。是陽微而陰盛之診。若執一以用小柴胡。恐半表者以虛,而不能越於外。半裡者以寒,而更且陷下。故當其症見腹中急痛。雖屬少陽病。或中之一症。亦且不治其表。裡急治其裡虛。仲師示人先用小建中以奠安內虛。助其生胃陽。使小柴胡之力。有所憑藉。然後能上升下降。指揮如意。所以服建中湯後。少陽病不瘥。仍與小柴胡湯主之。法無改圖,而道有先後。亦即太陽陽明諸篇裡虛先治裡之義。

柯琴曰:尺寸俱弦。少陽受病也。今陽澀陰弦。是寒傷厥陰而不在少陽矣。寸為陽。陽主表。澀者,陽氣不舒。表寒不解。弦為木邪,必挾相火。相火不能御寒,必還入厥陰而為患。厥陰脈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則腹中皆厥陰部也。尺為陰。陰主裡。弦者,為肝脈,必當腹中急痛矣。肝苦急。甘緩酸瀉辛散。此小建中為厥陰驅寒發表。平肝逐邪之。先著也。豈漫用著哉。

鰲按:魏柯二家之說不同。柏鄉專主虛寒。謂與太陽陽明諸症。同一裡虛先治裡之義。固非無識,而韻伯據腹中急痛。特揭寒傷厥陰。不在少陽。更為眼明手捷,且少陽厥陰相表裡。但病而傷及肝。亦裡之常。況脈陽反澀而陰獨弦。其非專屬少陽受病,而尺寸俱弦者可比矣,且兩說雖異,而理不悖。故並存之。閱者互參可也。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複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複有外症。悉入在裡矣。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目】朱肱曰:假令病患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裡症當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兩症俱見者,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小柴胡湯主之。

魏荔彤曰:有太陽陽明。二陽為病。但見少陽脈。即當從少陽法治者,尤不可不辨明其陰陽虛實,而妄為汗下與溫補也。得屎而解有二義。如其不了了。旋複自能得屎,則不了了者亦了了矣。此一義也。如不了了,而陽明之裡已有燥屎。因用大柴胡兼調胃承氣蕩滌之,則濁降清升。不了了者始得了了。此又一義也。

【綱】仲景曰: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食穀噦者,柴胡不中與也。

【目】柯琴曰:浮弱為桂枝脈。惡風寒為桂枝症。然手足溫而身不熱。脈遲為寒。為無陽。為在臟。是表裡虛寒也,法當溫中散寒,而反二三下之。故成太陽中風之壞病。非柴胡症矣。

【綱】仲景曰: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弦細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症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目】朱肱曰: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云云。以小柴胡主之者,蓋脈弦細頭痛發熱。屬少陽也。

方中行曰:壞病之成。不必若吐若下若溫針。一誤再誤三誤。方謂之壞病。但應與而不與。不應與而與。以致病變他症者,皆壞病也。即屢誤至再至三,而病未嘗變。雖誤又何嘗壞乎。仍以本症之法治之。治其誤,而壞痞亦同法也。所以名之為壞者,由於誤。誤必救之。救其逆而反于順也。故壞病不必論其重輕。視其本病。及誤壞之治。各有輕重焉。治法亦救其可救。不必震于壞誤之名。遂束手也,不能救其不可救者,固以前醫藥之咎。然人生有命。正於此可參觀矣。

【綱】仲景曰:陽明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少陽負趺陽者,為順也。

【目】魏荔彤曰:仲師他處但言逆順。此獨言勝負者,知其勝負,而後可言順逆也。又獨言失而不言得。以順逆之故明,而得失了然矣。請申互相克賊之義。此得失順逆之大關乎。胃之本為陽土。標為燥金。能腐化水穀。燥金之氣。為用大矣。今使少陽相火乘之,則金氣柔而不剛。烏能熟化水穀,且有濕膩粘滯之物。烏得不留停。故人知胃土。受木克賊者多,而知燥金受相火克賊者甚少。故特明曰。互相克賊。示人切矣。況胃。陽土也。雖津液與水穀相溷於內。然實以津液消水穀。而又以水穀化津液。以消即為化。以化即為消。其理微妙。苟非燥金之氣流動充滿。何以為消化乎。是此金氣。即天一至清之氣。又與津液相附而不相雜。如在天之氣。在地之氣。共一理也。有時此金氣為正氣而生津液。有時此金氣為寒燥反耗津液。此理至幻而至常。非知此。何以明陽明胃土為本燥金為用乎。再者,脾與胃表裡。固為輸運之專司。但終在胃外斡旋。其燥金之氣則流行胃中,而主消化之權者,何容有負而致敗乎。學人于六經標本。由此推詳得解。庶可言醫也。夫勝負之機如用兵。然必養之裕。培之濃。斯有勝無負。若不培養,必至負也。非借外援以相救,則另攻其要害。使之自退而已。小柴胡之用。攻木之要害。使自退也。用黃芩借外救以蘇燥金之氣也。

危亦林曰:兩陽合病者,其脈必兼見兩陽也。陽明之脈大。少陽之脈弦。此順脈也。若但大而不弦,則少陽負矣。但弦而不大,則陽明負矣,皆不順之脈。所謂互相克賊也。然木克土。是少陽為賊邪。若少陽負而陽明不負。亦負中之順脈也。此不可不知。

【綱】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脈弦。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目】魏荔彤曰:考穴圖。大椎為督脈之穴。居身後。肺肝俞。俱屬膀胱之穴。亦次第由大椎而下。同居於背。是皆太陽行身後之道路也。於此三刺,皆泄太陽經表邪,而於肺肝膀胱之臟腑無涉。諸家牽附。總由不知刺三穴。泄經邪之義耳。

李時珍曰。脈弦為少陽。頭項強痛為太陽。眩冒結胸心下痞,則兩陽皆有也。

【綱】仲景曰: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目】喻昌曰。脈不弦大。邪微欲解之先征也。

魏荔彤曰:少陽之脈本木形。因邪在而增助其弦長。今邪漸欲已。故脈見小弱。正為邪退之象。不可誤以為正虛脈微。妄為溫補也。

寒熱往來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目】朱肱曰: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然寒熱有三症。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乾薑湯。有表症而往來寒熱者,用小柴胡。即本條是也。

有裡症而往來寒熱者,用大柴胡。即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者,大柴胡主之一條是也。或已表。或已下,而往來寒熱者,皆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即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複下之。胸脅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一條是也。

劉完素曰:寒為陰。熱為陽。裡為陰。表為陽。邪客於表為寒邪。與陽相爭則為寒矣。邪入於裡為熱邪。與陰相爭則為熱矣。其邪半在表。半在裡。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矣。表裡不拘。出入不定。由是而寒熱,且往且來也。是以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裡之症。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裡多則多熱。邪在半表裡則寒熱亦半。小柴胡專主之也。又有病至十餘日。熱結在裡。複往來寒熱者,亦可與大柴胡下之。不可不知也。

張介賓曰:寒熱往來者,陰陽相爭。陰勝則寒。陽勝則熱也。蓋熱為陽。寒為陰。表為陽。裡為陰。邪之客於表者,為寒邪。與陽相爭,則為寒栗。邪之傳於裡者為熱邪。與陰相爭,則為熱躁。其邪在半表半裡之間者,外與陽爭則為寒。內與陰爭則為熱。或表或裡。或出或入。是以寒熱往來。為半表半裡之症也。故凡寒勝者必多寒。熱勝者必多熱。但審其寒熱之勢,則可知邪氣之淺深也。

柯琴曰:往來寒熱有三義。少陽自受寒邪。陽氣衰少。既不能退寒。又不能發熱。至五六日熱郁內發。始得與寒氣相爭,而往來寒熱。一也。若太陽受寒。過五六日。陽氣始衰。餘邪未盡。轉屬少陽。此往來寒熱。二也。風為陽邪。少陽為風臟。一中於風。便往來寒熱。不必五六日而始見。三也。往來寒熱。便有不寒熱時。此病情之見於外者。

【綱】仲景曰: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目】劉完素曰。邪氣入。正氣不爭,則但熱無寒。正與邪爭。寒熱作矣。爭則氣鬱不發於外。而寒熱爭焉。爭甚,則憤然而熱。故寒已而熱作焉。茲乃寒熱之理也。

魏荔彤曰:此總見婦人經來適斷之時。血既出而必弱。血室中之氣。亦隨之盡矣。此際內虛則表疏。腠理開,而邪氣易乘以入。隨與正氣相搏。正氣足,則邪入可拒。正氣虛,則邪入相溷。凡病皆然也。既屬婦人血分之病,則肝為血之專司。其部位正在脅下。正氣忽盛而拒。正氣忽衰而迎。與邪迎拒。遂作分爭之勢,且梗塞阻滯於陰陽升降道路之間。於是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兼見默不欲飲食。純為少陽之症。誰知此非傷寒由太陽而陽明而少陽遞傳之邪乎。蓋熱入血室。可以在太陽即入。亦可以太陽罷而入。迥非傷寒傳經,必由太陽陽明方入少陽也。此治法雖同於少陽。病之由來。大不同於男子之得少陽病也。所以然者,肝木屬臟。為厥陰。膽木屬腑。為少陽。二木同氣。部位又相連。熱入血室。肝既司血。肝必為邪所乘。膽附於肝。邪入肝分,必侵膽為患。一臟一腑。體既相連。病則俱病。又不比于別臟腑表裡之義矣。於是熱入而血結。血結而為痛。痛則氣沉。氣沉則痛愈下。然少陽之膽。畢竟屬陽。其性上升。厥陰之肝。畢竟屬陰。其性下降。膽有邪。自高而上沖。斯作嘔也。肝有邪。自下而沉結。斯作痛也。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何非熱入血室。血結少陽之所致乎。症固非傷寒之少陽,而婦人熱入血室。邪在少陽之本位。法寧不從少陽為治耶。小柴胡主之。其升清降濁之義。已言之矣。此申明婦人經來經斷。熱邪易入血室。與男子不同病之大旨也。然男子有病。即非傷寒之遞傳。其病原屬少陽者,亦未嘗不可。即其法以通治之也。此仲師專為婦人熱入血室。明其來自太陽。無關陽明。病結少陽。所以然之故也。再繹熱入血室。即結於血室。亦能作寒熱往來如瘧狀。何也?亦是臟腑相連。邪高痛下之義。肝膽之血。與血室之血。一血也。結於下則上亦不通。不通則不能升降矣。所以寒熱作而如瘧也。不必謂熱入血室而血結於肝下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弦細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症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目】陶華曰。小柴胡專主往來寒熱。如寒多者,加桂。熱多者,加大黃。此其大法也。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初服微煩。複服汗出,則愈。

【目】魏荔彤曰:此亦三陽並見之症,宜從少陽治之,而少變其法也。蓋已發汗而表未除。複下之而裡邪入。胸脅滿微結。是太陽外感之邪。彌漫於三陽。胸滿。太陽也。脅滿。少陽也。因不專滿在胸。故其結較結胸也微。又可見陽明亦病。小便不利。渴而不嘔。津液短而化氣衰。胃病可知矣。此所以三陽俱病也。未解者,不獨陽明少陽。正太陽表邪未盡解也。太陽未解。似宜治表。然陽明少陽已病。不可複發汗。法應三陽並治,而以太陽少陽為兩路出邪之門戶。蓋少陽之邪。終亦必由太陽透表。故治少陽。亦所以治太陽也。陽明更不必專治矣。本方以柴胡為主。意在少陽。入桂枝。太陽之治寓焉。去人參加乾薑。下藥寒結可開。易半夏為栝蔞根。已傷之津液可複。牡蠣製水安神。小柴胡升清降濁。使半表解。半裡和者,是又小柴胡加減法外。神明之一法。一了百當者也。

柯琴曰:汗下後。柴胡症仍在。仍用柴胡東加減。此因增微結一症。故變其方耳。

【綱】仲景曰: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者,宜與大柴胡湯。

【目】柯琴曰:裡者,對表而言。不是指胃。此熱結氣分。不屬有形。故十餘日複能往來寒熱。若結在胃,則蒸蒸發熱。不複知有寒矣。

面色

【綱】仲景曰: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合半湯。太陽病。醫發汗。仍發熱惡寒。複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複加燒針。得胸煩。面色青黃。膚 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下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目】虞摶曰。凡看傷寒,必先察色。內經曰: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聲色符同。然後可以知五臟之病也。然肝色青。其聲呼。肺色白。其聲哭。心色赤。其聲笑。脾色黃。其聲歌。腎色黑。其聲呻也,且四時之色。相生則吉。相克則凶。如青赤見於春。赤黃見於夏。黃白見於長夏。白黑見於秋。黑青見於冬。此相生之色也。若肝病之色青而白。心病之色赤而黑。脾病之色黃而青。肺病之色白面赤。腎病之色黑而黃。此相克之色,為難治矣,且以五臟之熱色見於面者,肝熱則左頰先赤。肺熱則右頰先赤。心熱則額先赤。脾熱則鼻先赤。腎熱則頤先赤也。至於面黑者為陰寒。青為風寒。青而黑。主風主寒主痛。黃而白。為濕為熱為氣不調。青而白。為風為氣滯為寒為痛也。大抵黑氣見於面。多凶。為病最重。若黑氣暗中明。準頭年壽亮而滋潤者生。黑而枯夭者死。此乃略舉其要。內經以五色微診。可以自察。難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故色不可不察也。

楊士瀛曰:凡看傷寒,必先察其色。然後切脈審症。乃可合以決死生吉凶。夫色有青黃赤白黑。見於面部皮膚之上。氣有如亂絲亂髮之狀。隱於皮裡也。蓋五臟有五色。六經有六色,皆見於面。以應五行。相生吉。相克凶。滋潤生。桔夭死。自準頭年壽命宮法令人中,皆有氣色。其潤澤而明亮者吉。暗晦而枯燥者凶。又當分四時生克之理而通察之。庶無誤也。

鰲按:面青之說。詳於諸家。俱據論太陽陽明少陰,皆有面色可驗。不獨少陽也。當循各經驗之。諸經之說。獨載於少陽者,從便耳。

【綱】仲景曰:得病五六日。脈遲浮弱。惡風。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食穀噦者,柴胡不中與也。

【目】王肯堂曰:青色屬木。主風主寒主痛。乃厥陰肝經之色也。凡面青唇青者,陰極也。若舌卷囊縮者,宜急溫之。如夾陰傷寒。小腹痛,則面青也。內經曰: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葉者死。青而黑。青而紅。相生者生。青白而枯燥。相克者死。脾病見青氣多。難治。黃色屬土。主濕。乃足太陰脾經之色也。黃如橘子明者,熱也。黃如熏黃而暗者,濕也。凡黃而白。黃而紅。相生則吉。黃而青。相克則凶。內經曰:黃如蟹膏者生。黃如枳實者死。若準頭年壽印堂有黃氣明潤者,病退而有喜兆也。若枯燥而夭者死。凡病欲愈。目 黃也。長夏見黃白則吉。黃青剛凶。赤色屬火。主熱。乃手少陰心經之色也。在傷寒見之,而有三陽一陰之分。如足太陽屬水。寒則本黑。熱則紅也。經曰: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汗出不徹故也。當發其汗。若脈浮數。表熱。不汗出者,面色紅赤而光彩也。經言陽明病。面合赤色者,不可攻之。合者,通也。表未解。不可攻裡也。若陽明內熱。惡熱不惡寒。或蒸蒸發熱。或日晡潮熱。大便秘結。譫語面赤者,此實熱在裡。可攻之也。如表裡俱熱。口燥舌乾。飲水。脈洪,而赤。裡未實者,且未可下。人參白虎湯和之。如少陽經病熱。半表半裡。面赤脈弦者,小柴胡湯。不可下也。經言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者,四逆東加蔥白。此陰寒內極。逼其浮火上行於面。故發赤色。非熱也。若誤投涼藥。即死。又夾陰傷寒。虛陽泛上者,亦面赤。但足冷脈沉耳。又煩躁面赤。足冷脈沉,不能飲水者,此陰極也,宜溫之。若久病虛人。面兩顴頰赤者,此陰火也。不可作傷寒治。然三陽之氣,皆會於頭額。其從額上至巔頂。絡腦後者,太陽也。從額至鼻。下於面者,陽明也。從頭角下耳中。耳之前後者,少陽也。但有紅氣。或赤腫者以分之。蓋大頭傷寒症。正要知此部分可也。

內經曰:心熱則額赤。脾熱則鼻先赤。肝熱則左頰先赤。肺熱則右頰先赤。腎熱則頤先赤。若赤而青而黃。為相生,則吉。如赤而黑。為相克,則凶。內經曰:赤如雞冠者生。如衄血者死。蓋準頭印堂有赤氣。枯夭者死。明順者生。如肺病見赤氣者,難治。白色屬金。主氣血不足。乃手太陰肺經之色也。肝病見之。難治。內經曰:白如豬膏者生。白如枯桴者死。凡印堂年壽。白而枯夭者凶。光潤者吉。若白而黑而黃。相生。吉也。白而赤。相克。凶也。凡傷寒面白無神者,發汗過多。或脫血所致也。黑色屬水。主寒。乃足少陰腎經之色也。凡黑而白而青。相生則吉。黑而黃。相克則凶。內經曰。黑如烏羽者生。黑如煤 者死。若準頭年壽印堂。黑氣枯夭者死。黑中明潤者生。黑氣自魚尾相牽入太陰者死。黑氣自法令人中入口者死。耳目口鼻。黑氣枯夭者死。凡面命宮準頭。明潤生。枯暗死。凡心病見黑氣在頭者,死也。華佗曰。凡病患面色相等者吉。不相等者凶也。如面青目白。面赤目青。面黃目青。面赤目白。面白目黑。面黑目白。面白目青,皆為不相等,故曰凶也。相等者,面目俱青俱紅之類也。以上五色,皆六經傷寒之要者。

頭痛

【綱】仲景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躁。

【目】李杲曰:假令少陽症。頭痛。往來寒熱。脈浮弦。此三症但有一者,是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秘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一者,是為裡也。如無上下表裡症。餘者皆虛熱也。

韓祗和曰。少陽初受寒邪。病全在表。故頭痛發熱。與太陽同。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頭痛。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複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

【目】陶華曰。頭痛屬三陽。乃邪氣上攻也。太陽專主頭痛。陽明少陽亦有之。少陽頭痛脈弦。發熱。小柴胡湯。

鰲按:舊本於此條。有云頭痛汗出者,有無痛字。云頭汗出者,但此條原屬太陽陽明二陽合病。但見少陽細脈。因從少陽為治者,如此則頭痛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四項。乃是太陽表症。心下滿口不欲食心下硬三項。乃是陽陰裡症。所以謂之有表複有裡也。前四項既屬太陽。太陽主頭痛。其見頭痛之症無疑。不得曰頭汗出也。

【綱】仲景曰: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目】喻昌曰。身熱惡風。太陽症也。頭項強。太陽兼陽明病也。脅下滿。少陽症也。本當從三陽合並病之列,而用表法。但手足溫而加渴。外邪輻湊於少陽,而向裡之機已著。倘更用辛甘發散。是重增其熱,而大耗其津也。故從小柴胡和法,則陽邪自罷,而陰津以生。一舉而兩得矣。此用小柴胡湯。當從加減法。不嘔而渴。去半夏加栝蔞根為是。

魏荔彤曰:三陽俱見病。仍尋少陽。作驅邪之出路。太陽在表之邪。可附少陽之清氣。上升而透於表。陽明在裡之邪。可附少陽之濁氣。下降而泄於下。主以小柴胡。策勵半表之清氣。逐太陽之表邪。役使半裡之濁氣。驅陽明之裡邪。是藉少陽半表半裡之正氣,而治表裡之邪。猶之用兵。各因其勢而致之。易為力也。

【綱】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脈弦。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目】柯琴曰:是經脈之為眚汗吐下之法。非少陽所宜。若不明刺法。不足以奏功。

耳聾目眩口苦咽乾

【綱】仲景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目】成無己曰。咽乾口燥舌澀。俱為熱症。但有微甚耳。惟太陽中寒桂枝附子湯症。由誤汗咽乾。作甘草乾薑湯。以複其陽者,隨其逆治壞病者也。非治其本寒也。然咽乾之由。由汗下後而得者,有不由汗下而得者,其間治法。或和解。或微汗。或急下。或微下。當察兼有之症,而施輕重之治。然其為熱,則一也。蓋經謂咽喉乾燥。亦不可汗。以其多有裡症故也。實無寒病。善治者,尤宜互參渴門。乃獲全功焉。

王肯堂曰:凡傷寒頭眩者,莫不因汗吐下。虛其上焦元氣之所致。眩者,目無常主。頭眩者,俗謂頭旋眼花是也。眩冒者,昏冒是也。少陽口苦咽乾目眩者,少陽居表裡之間。以表邪漸入於裡。表中陽虛。故目眩也。太陽少陽並病或眩者,責其虛也。傷寒有起則頭眩與眩冒者,皆汗吐下後所致。是知其陽虛也。故針經曰:上虛則眩。下虛則厥。眩雖為虛。又陽明中風。但頭眩不惡寒者,此又風主眩也。凡此皆水逆候。及其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則死矣。治少陽目眩。小柴胡東加天麻、川芎。

附錄察口唇法

張兼善曰。凡口唇焦乾為脾熱。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腫者,熱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極也。口中苦者,膽熱也。口中甜者,脾熱也。口燥咽乾者,腎熱也。舌乾口燥而欲飲水者,陽明熱也。口噤難言者,痙風也。凡上唇有瘡為狐。蟲蝕其臟。下唇有瘡為惑。蟲蝕其肛。若唇青舌卷。唇吻反青。環口黧黑。口張氣直。口如魚口。及口唇顫搖不止。氣出不返,皆不治也。

柯琴曰:此為少陽病之提綱也。口咽目三者,不可謂表。不可謂裡。是表之入裡。裡之出表處。所謂半表裡也。三症為少陽經病機。兼風寒雜病而言。但見一症即是。不必悉具。

【綱】仲景曰: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目】魏荔彤曰:凡傷寒。原兼傷風而言。風寒之邪。從類而投太陽營衛。在肌膚之表而已。感之者淺,故曰傷。所以日久不治。漸入漸深。有經盡而解者,有過經而傳者,皆有一定之道路。此傷寒所以有傳經。無傳經則非傷寒病矣。若夫中風中寒,則直突而來。並無次第。然風必中於三陽之少陽。寒必中於三陰之少陰。仍是各從其類。又寓從少不從老之理。其邪較太陽營衛之傷甚深且速,故曰中。所以卒遇即病。有立盡者,此與傷寒傳經之病大不同也。

附錄察耳察目法

張兼善曰。凡耳葉紅潤者生。或黃或白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皆為腎敗。凡耳聾耳中疼,皆屬少陽之熱而為可治。若耳聾舌卷唇青。此屬厥陰,為難治也。凡目睛明。能識見者可治。睛昏不識人。或反目上視。或瞪目直視。或目睛正圓。或戴眼反折。或眼胞陷下,皆不治也。凡開目而欲見人者,陽症也。凡閉目而不欲見人者,陰症也。凡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熱甚於內也。凡目疼痛者,屬陽明之熱。目赤者,亦熱甚也。目瞑者,必將衄血。白睛黃者,將發身黃也。凡病欲愈。目 黃。鼻準明。山根亮也。

結胸

【綱】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脈弦。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或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目】朱肱曰:夫結胸與痞。蓋以病發於陽。下之早。即為結胸。病發於陰。下之早。即為痞。然結胸與痞相似。但以痛不痛為異耳。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但按之滿。不痛者,為痞。醫家不審。一有差誤。立致危殆。結胸屬陷胸症。痞屬瀉心症。其詳各于逐門備論之。

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此名結胸也。傷寒本無結胸。應身熱。下之早。熱氣乘虛而入。痞結不散。便成結胸。若已誤轉了。初未成結胸者,急與理中湯服。自然解了。更不作結胸。蓋理中治中焦故也。此古人亦說不到。後人因消息之。若大段轉損有厥症者,兼與四逆湯。便安。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即候日數足。可沉緊。名曰結胸也。治結胸大率當下。然脈浮與大,皆不可下。下之則死。尚宜發汗也。仲景云。結胸脈浮者,不可下。只可用小陷胸湯。大抵脈浮是尚有表症。兼以小柴胡等先發表。表症罷。方用下結胸藥。便安。

西晉催行功云。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湯不瘥者,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複上攻。氣毒相薄。結於胸中。當用枳實理中丸與之服之。先理其氣。次療諸疾。古今用之如神。應手而愈。

【綱】仲景曰: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目】朱肱曰:結胸有三種。有大結胸。不按而痛。胸連臍腹堅硬。大陷胸丸主之。有小結胸。按之心下痛。小陷胸主之。有水結胸。在胸脅間。頭微汗出。但結胸無大熱。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也。又有寒熱二症。有實熱結胸。胸中煩躁。心內懊憹。舌上燥渴。脈沉滑者,皆熱症也。大陷胸湯主之。有寒實結胸。其無熱症者是也。三物白散、枳實理中丸主之。近世治結胸。多行金針丸。用硫黃陽起石者,若寒實結胸行之。或有瘥者,或熱實結胸行之,必死也。臟結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病患胸下舊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亦名臟結。死不治。

魏荔彤曰:此條之上條曰。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因病並于太陽。治亦應並于太陽。當仍用剌法以泄太陽之邪。切戒以慎勿可下也。醫者若用刺而不用下,則得矣。倘反下之。前之風因。時如結胸者,必真成結胸。前之寒因。心下痞硬者,必更堅且硬。前之風寒兩因,而時如結胸。心下痞硬兼有者,必如結胸者成結胸。心下痞硬者愈堅硬,皆不明並治於太陽經表而用刺法。反誤下之為害也。下之而下利旋止。稟氣素盛。猶可為也。倘素稟虛虧。下利不止。上則結胸中心痞。下則利不止。或專見。或兼見,皆水漿必不能下之道也。陽陷於陰分而不能升。陰陷於陽分而不能降。上下隔絕。津液不通。中焦枯竭。心煩則必作躁。其去結胸症下利躁死者不遠矣。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症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目】張介賓曰。凡心腹脹滿硬痛而手不可近者,方是結胸。若但滿而不痛。此為痞滿。凡痞滿症。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腑。此其將入未入。猶兼乎表。是即半表半裡之症。只宜以小柴胡之屬加枳殼之類治之。或以本方對小陷胸湯亦妙。至結胸。仲景皆以大陷胸主之。然以余之見。惟傷寒本病。不因誤下而實邪傳裡。心下硬滿。痛連小腹不可近。或燥渴譫妄。大便硬。脈沉實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所宜。其太陽少陽表邪未解。因下早而致結胸者,此其表邪猶在。若再用大陷胸。是既誤下而複下之。此則余所未敢。不若于痞滿門諸法。酌其輕重,而從乎雙解以緩治之。或外用罨法。以解散胸中實邪。此余之屢用奏效,而最穩最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