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清 沈金鰲

卷二

惡熱

【綱】仲景曰: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硬而不惡寒。反惡熱。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目】戴原禮曰。發汗後只惡寒者為虛。虛乃表虛。發汗後只惡熱者為實。實乃裡實。只惡寒者,早發其汗。或汗出太過。謂陽微則惡寒,宜芍藥甘草附子湯。只惡熱。是表已解而裡不消。所謂陰微則發熱,宜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

柯琴曰:濡。當作硬。夫按之濡為氣痞。是無形也,則不當下,且結胸症。其脈浮大者,不可下,則心下痞而脈上浮者,反可下乎。小結胸按之痛者,尚不用大黃。何此比陷胸更峻。此必有當急下之症。比結胸更甚。故製此峻攻之劑也。

鰲按:關上脈浮。是陽明少陽火勢熾矣。不惡寒反惡熱。是陽氣盛而外越極矣。大便硬是陽邪固結而不解矣。此即柯氏所謂必有急下之處也。如此則濡字非簡編之誤歟。

惡寒

【綱】仲景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目】朱肱曰:大抵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惡寒家慎不可過當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薄。脈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當。但去衣被微火。兼與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藥不能治。

劉完素曰:惡寒者,不待風而寒。雖身大熱而不欲去衣也。是由陰氣上入陽中。或陽微或風虛相搏之所致。惡寒。一切屬表。雖裡症悉具,而微惡寒。亦是表未解也。治法當先解外。

王肯堂曰:惡寒者,風寒客於營衛。非寒熱之寒。又非惡風也。不待見風而後怯寒也。甚則向火添被。亦不能遏其寒。經云。發熱惡寒發於陽。可發汗。無熱惡寒而蜷臥。脈沉細。發於陰。可溫裡。惡寒雖悉屬表。亦有虛實之分。若汗出而惡寒。為表虛。無汗而惡寒。為表實。表虛解肌。表實發汗。傷寒太陽病在表。故惡寒。少陽在半表裡。亦微惡寒。陽明在裡。本不惡寒,而或惡者,與太陽合病也。

【綱】仲景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目】劉完素曰。惡寒者,必繼之以發熱。此發於陽也。惡寒而蜷臥。脈沉細而緊者,發於陰也。在陽可汗。在陰可溫。其止稱背惡寒者,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氣盛,則背為之惡寒。若風寒在表而惡寒,則一身盡寒矣。

張元素曰:惡寒有發陽發陰二症。發於陽者脈必浮數,宜解表。屬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湯、青龍湯症也。

【綱】仲景曰: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目】楊士瀛曰。汗後反惡寒。表雖不解。急當救裡。若反與桂枝攻表。此誤也。故去桂、薑、棗、加附子以溫經散寒。助芍藥、甘草以和中。腳攣急。與芍藥甘草湯。本治陰虛。此治陰陽俱虛。故加附子,皆仲景治裡不治表之義。

【綱】仲景曰: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

【目】朱 曰。若其人熱雖多,而脈甚微。無和緩之意。是陰弱而發。寒雖少,而惡之更甚。是陽虛而惡寒。陰陽俱虛。當調其陰陽。勿妄治以虛其虛也。

【綱】仲景曰: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目】朱肱曰:太陽陽明少陰,皆有惡寒。要之惟太陽病。不問已發熱未發熱,必惡寒也。

柯琴曰:心下痞。是誤下後裡症。惡寒。是汗後未解症。裡實表虛。內外俱病,皆因汗下倒施也。表裡交持。仍當遵先表後裡先汗後下正法。蓋惡寒之表。甚於身疼。心下之痞。輕于消穀。與救急之法不同。

【綱】仲景曰:心下痞。大便硬。心煩不得眠,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目】柯琴曰:心下痞下。當有便硬心煩不眠。故用此湯。但心下痞而惡寒。表未解也。當先解表,宜桂枝加附子,而反用大黃。誤矣。但以醫下之而心下痞。猶發熱惡寒。故屬太陽症。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目】朱肱曰:此陽明之表症也。同於太陽,而屬之陽明者,不頭項強痛耳。要知桂枝麻黃二湯。專為表邪而設。不為太陽而設。見麻黃症即用麻黃湯。見桂枝症即用桂枝湯。不必問其為太陽陽明也。若惡寒一罷,則二方必禁。

鰲按:仲景云。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一條。乃言陽明之表脈。其症亦同太陽。故用麻黃湯發表。當與本條同看。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複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複有外症。悉入在裡矣。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目】王肯堂曰:三陰惟少陰有惡寒之症。然少陰惡寒。又有二症。發於少陰者,無熱而惡寒。宜溫之。四逆湯、理中湯。少陰無熱惡寒。似與太陽經未即熱一條相似。所謂寒未即熱者,為太陽症具而未熱耳。少陰之無熱惡寒。蓋無太陽頭痛等症。知為少陰也。若少陰惡寒而蜷臥。時時自煩。欲去衣被者,活人書用大柴胡下之。趙氏以為宜溫散經邪。導引真陽。汗而解可也。若下之。非惟不能解表。反虛其裡。使惡寒之邪。乘虛內陷。縱使其脈沉滑而實。亦未可遽用大柴胡,必須先解表。使惡寒症罷,而後可用也。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有太陰自利不渴。厥陰下利厥逆。俱或惡寒。太陰,宜理中湯。厥陰,宜四逆湯。前既言二陰不惡寒。今又言或惡寒者,要知太陰厥陰。本不惡寒。此陽傳陰者也。三陰皆能惡寒者,陰入陰者也。特在少陰為多耳。

陶華曰:惡寒者,寒邪入營衛,則洒淅惡寒。雖一切屬表。尚在腑。陰陽所分。若發熱惡寒。兼之頭疼脊強脈浮緊。寒邪在太陽表症也,宜汗之。照時令用藥。若無熱惡寒體蜷。脈沉遲無力者,寒邪入少陰裡症也,宜溫之。四逆湯。

鰲按:此條但就脈言。曰沉曰細。俱是少陰。固不得與柴胡湯。惟推出頭汗,則猶有少陽現症。而非盡在裡矣。雖脈已屬少陰而仍與柴胡也,且三陰脈不至頭。其脈止在身。三陽脈盛於頭。陽結則汗在頭。今陽微結。雖曰少陽而微惡寒。畢竟尚有太陽表症之意。所以此條仍列入太陽惡寒門類。

惡風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目】劉完素曰。惡寒有屬陽。有屬陰。惡風則悉屬陽。三陰症並無惡風者,以此也。惡風雖悉在表,而發散又不同。無汗惡風為傷寒。當發汗。汗出惡風為中風。當解肌。裡症雖具。惡風未罷。當先解外。

趙獻可曰:惡風者,衛中四時之虛風。所以惡風也。其人當汗出而脈緩也。數與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使遍體微潤連日。當自解矣。

王履曰:衛氣者,所以溫肌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故風邪中于衛也,則必惡風。惡寒惡風。俱為表症。但惡風比惡寒為輕耳。惡寒者,雖不當風而時自怯寒。惡風者,居密室幃中,則無所畏。或當風。或揮扇,則淅淅然而惡也。

柯琴曰:風為陽邪。風中太陽。兩陽相搏而陰氣衰少。陽浮故熱自發。陰弱故汗自出。中風惡風。類相感也。風性散漫。脈應其象。故浮而緩。若太陽初受病。便見如此脈症。即可定其為中風而非傷寒矣。二條。是桂枝湯本症。合此症即用此湯。不必問為傷寒中風雜病也。四症中。頭痛是太陽本症。頭痛發熱惡風。與麻黃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三條。乃太陽中風之桂枝症。非謂凡中風者便當主桂枝也。(明了。)二條脈症。是概風寒雜病而言。三條加中風二字。其脈其症。悉呈風象矣。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目】朱肱曰:此症當溫其經。故桂枝加附子也。

劉完素曰:汗多亡陽,則衛不固。是以惡風也。桂枝加附子。溫其經而固其衛也。

陶華曰:惡風者,風邪傷衛。腠理不密。由是惡風悉屬於陽。非比惡寒。乃有陰陽之別者,

鰲按:此四症並見。卻以汗不止小便難為重。以二者由於心腎。故專治之,而惡風四肢急俱痊也。蓋太陽雖當汗。汗不止則亡陽。風乘虛入。故又惡風。汗多必津竭。故小便難。四肢者,諸陽之本。陽亡則不能榮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

【綱】仲景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目】劉完素曰。濕勝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惡風也。甘草附子湯。所以散其濕而實其衛。

柯琴曰:身腫痛劇。不得屈伸。濕感於外也。惡風不欲去衣。風淫於外也。汗出短氣。小便不利。化源不清也。君桂枝以理上焦而散風邪。佐朮、附、甘以除濕而調氣。

鰲按:此風濕為病,而濕尤中于周身營衛之間,不能推布其患。為尤重者,故小便不利身腫二句。最宜著眼。

振戰栗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心。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振者,森然若寒。聳然振動者是也。傷寒而振,皆由虛寒。蓋以欲汗之時。其人必虛,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振近戰,而輕者為振矣。戰為正與邪爭。爭則為鼓栗而戰。振但虛而不至爭。故惟聳動而振也。下後複發汗振寒者,為其表裡俱虛也。亡血家發汗,則寒栗而振者,謂其氣血俱虛也。諸如此者,止於振聳耳。其身為振振搖。振振欲擗地。二者皆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為振搖也。又非若振栗之比矣。此二湯,皆溫經益陽滋血助氣之劑。經虛陽弱得之。未有不獲全濟之功者,

【綱】仲景曰: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汗。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目】韓祗和曰。汗下後戰者,與救逆湯。微減。與羊肉湯。再投而戰解。若陰氣內盛。正氣大虛。心栗鼓頷。身不戰者,遂成寒逆,宜灸之。或用大建中湯。仲景治尸厥戰而栗者,刺期門巨闕。

吳綬曰:凡戰者,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須大補氣血。予曾用人參養榮湯得效。

又一人身搖不得眠者,以十味溫膽湯倍加人參而愈。內經曰:寒之傷人。使人毛髮畢直。鼓頷戰栗而無汗。按此表寒而戰栗也。此言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其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 故當戰而汗出也。又曰:脈陰陽俱停。以三部浮沉遲數脈同等,必先振栗汗出而解。若脈浮數。 按之不芤。其人本不虛者,則汗出解不戰也。若不戰而心栗。此陰中于邪,必內栗也。凡正氣怯弱。 寒邪在內,必為栗也,宜詳究焉。

【綱】仲景曰: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目】成無己曰。戰與栗二者,形相類而實非一。有內外之別焉。戰者,身為之搖。栗者,心戰是也。經曰: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即此觀之。戰之與振。振輕而戰重也。戰之與栗。戰外而栗內也。戰栗者,皆陰陽之爭。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 則便汗出而不發戰。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則戰。戰退正勝而解矣。其戰而汗。因得解者,其人本虛。是以發戰。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乃其愈者也。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栗。是為甚者也。經曰:陰中于邪,必內栗也。表氣虛微。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 方其裡氣不守,而為邪中乎中氣。正氣怯弱。故成栗也。戰者,正氣勝。栗者,邪氣勝也。傷寒六七日欲解之時。當戰而汗出。其有但心栗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似此症多不得解。何者,以陰氣內盛。正氣大虛,不能勝邪。反為邪所勝也。非大熱劑與灼灸。又焉得而御之。

張介賓曰:戰與栗異。戰由外。栗由內也。凡傷寒欲解將汗之時。若其人正氣內實。邪不能爭。 則但汗出。不作戰。所謂不戰。應知體不虛也。若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則振。甚則戰。正勝邪則戰而汗解矣。夫戰則正氣將複。栗則邪氣肆強。故傷寒六七日。有但栗不戰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氣中虛。陰邪內盛。正不盛邪,而反為邪勝。凡遇此症。非大溫熱不可。

柯琴曰:陽脈微二句。承上之辭。不得作三段看。太陽病。陽浮而陰弱。是陽強也。今陽脈微。 即是陰陽俱停。病雖不解。已是調和之脈。其解可知矣。脈但浮者為陽盛,必先煩而有汗。陽脈微者為陽虛,必先振栗而汗出。振栗。是陰津內發之兆。汗出。是陽氣外越之征。此陰陽自和而愈也。

身熱惡寒身寒惡熱

【綱】仲景曰: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目】趙嗣真曰。詳仲景論中。止分皮膚骨髓,而不曰表裡者,蓋以皮肉脈筋骨五者,素問以為五臟之合。主於外而充於身者也。惟曰臟曰腑。方可言表裡。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淺之分。 骨髓即皮膚之下。外部深沉之分。與經絡臟腑屬裡之例不同。況仲景出此症在太陽篇首。其為表症明矣。是知虛弱素寒之人。感邪發熱。熱邪浮淺。不勝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以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藥宜辛溫。至於壯盛素熱之人。或酒客重感邪之初。寒未變熱。陰邪閉乎伏熱。 陰凝於外。熱鬱於內。故內煩而不欲近衣。此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藥宜辛涼,必也一發之餘。 既散表邪。又和正氣。此仲景不言之妙。若以皮膚為表。骨肉為裡,則麻黃症骨節疼痛。其可名為有表複有裡也乎。

危亦林曰:熱在皮膚一條。仲景不立方治,宜先與陽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溫其表。

鰲按:本條自成注以表裡釋皮膚骨髓。後人宗之。誤也。仲景論言表熱裡寒。表寒裡熱症甚多。 寧此條不曰表裡,而偏曰皮膚骨髓耶。其可知矣。故獨趙氏之說。披剝精當。識見過人。足以破千古之惑。至表熱裡寒。乃少陰症。詳少陰篇中。

熱多寒少

【綱】仲景曰: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圊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宜桂枝麻黃合半湯。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目】朱肱曰:太陽熱多寒少。有此二症。其用藥皆不同也。二條。以脈微弱。故不可發汗。 若脈浮。雖熱多寒少。亦可發汗也。大抵傷寒。寒多易治。熱多難愈。傷寒發熱者,以寒極則生熱。治法。多用冷藥。故令熱不去。仲景熱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不渴。外有微熱者,用小柴胡加桂湯,皆溫表之義也。近時多用小柴胡湯。不問陰陽表裡。凡傷寒皆令服此藥。往往有因服小柴胡而成陰症者,仲景雖云傷寒中風。有小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此為是少陽症。 當用小柴胡。不必少陽症悉具耳。況本方又有隨症加減法。古人方治。審諦如此。

趙嗣真曰:詳論中熱多寒少。止此二症。其一症。仲景之意蓋以得病七八日如瘧狀。發熱惡寒。 熱多寒少。十六字。為自初至今之症。以下乃是以後擬議防變之辭。當分三截看。若其人不嘔。 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為欲愈。此一節。乃裡和無病而脈微緩者,邪氣微緩者,陰陽同等。脈症皆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自愈也。若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發汗更吐更下也。此一節,宜溫之。若面色反有熱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各半湯。此一節,必待汗而後愈也。活人書未詳文義。卻將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九字。本是欲愈之症。反以他症各半湯汗之。又將不可汗吐下及各半湯症語句。並脫略而不言。反將其中欲愈之症,而用彼藥汗其所不當汗。何也?其一症。仲景云。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活人書於脈微弱上添都大二字。豈以仲景論脈為未足,而故加之也乎。

劉完素曰:仲景一書。只有熱多寒少之條。無寒多熱少之症。

下之熱不退

【綱】仲景曰:病患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 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者,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 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目】柯琴曰:此條病因。全在妄汗下以致亡血而脈微澀。夏月四句。是寫寒熱發作時狀。 是設辭。勿以無休止時。作連綿冬夏解也。

頭痛項強

【綱】仲景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目】朱肱曰:頭疼者,陽症也。太陽症頭痛,必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有汗桂枝。若已發汗。 或未發汗。頭疼如破者,連鬚蔥白湯。服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

成無己曰:頭痛。邪氣外在經絡。上攻於頭也。傷寒頭痛者,太陽專主也。故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專主也。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為主表症。雖有風寒之不同,必待發散而後已。

李杲曰: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蓋厥陰與督脈會于巔。逆太陽之經。上而不得下。故壅滯為頭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痛也。右手浮弦亦然。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總其體之常也。然有三陰三陽之異焉。故太陽宜川芎。陽明宜白芷。少陽宜柴胡。太陰宜蒼朮。少陰宜細辛。厥陰宜吳茱萸。

王肯堂曰:傷寒頭痛。雖屬三陽。惟太陽經獨多。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主表。雖有傷寒六七日。頭痛不大便。有熱而與承氣湯下之者,卻云。若小便清者,知熱不在裡仍在表。是知頭痛屬表明矣。太陰少陰之脈。從足至胸而還。不上循頭。故無頭痛。惟厥陰脈循喉嚨之後。上連目系。 與督脈會於巔。亦有頭痛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一症。卻無身熱。亦與陽症不同也。然風溫病在少陰。濕溫病在太陰,而頭反痛。至於陰毒亦然。是又不可拘者,內因頭痛。作止有時。外因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裡方罷。

鰲按:太陽經脈營於頭。會於項。故頭連項而強痛者,為太陽也。

【綱】仲景曰: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目】朱肱曰:內瓜蒂散鼻中也。

柯琴曰:種種皆是表症。鼻塞而不鳴。脈大而不浮。不關風矣。脈不沉細。非濕痺矣。腹初不滿。非瘀熱在裡矣。重於頭痛。是頭中寒濕可知。寒濕從鼻而入。故鼻塞。亦當從鼻而出。故內藥鼻中。塞因塞用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目】王肯堂曰:太陽傷寒項背強。其或太陽中風。加之寒濕而成痙者,亦項強。金匱云。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然脈反沉遲者,此為痙。桂枝加栝蔞湯主之。

陶華曰: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發散則解。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下之。太陰結胸項強。大陷胸丸。或頻與理中丸。損甚者,兼與四逆湯。項強脅下滿。身熱惡風。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散。天行複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薑豉湯。

鰲按:痙病由來不一,而傷寒發汗不如法者,亦能致之。本症頭痛雖止,而頭項強急。尚屬傷寒。頭面搖以下。乃言痙病也。此汗多亡液。不轉屬陽明而成痙者,

【綱】仲景曰: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KT KT ,而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太陽別脈。下項挾脊。故太陽感風寒,則經脈不利,而項為之急。頸為之強。 是太陽表症也,必發散而解之。此二條。均是項背強,而發散有輕重者,蓋發熱汗出惡風者,為表虛。可解肌。無汗惡風者,為表實。可發汗也。

王肯堂曰:此二方,皆發散之劑也,而有輕重。以表虛表實之不同也。

鰲按:太陽脈。自絡腦而還出下項挾脊背。此從風池而入。不上干於腦而下行於背。故頭不痛。 而項背強也KT KT 。項背牽動之象。動中見有強意。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目】張兼善曰。或謂十棗湯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二者皆屬飲家。俱有頭項強痛之病。 何也?此經絡所系。非偶然也。針經曰: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 ,皆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上至耳上角。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絡腎者,即三焦也。夫三焦者,為陽氣之父。決瀆之官。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水導得出。 以氣化而言也。緣太陽經多血少氣。既病,則氣愈弱。其時表病而裡熱未甚。微渴而恣飲水漿。為水多氣弱,不能施化。遂停伏於內,則本經血氣。因而凝滯。致有頭痛項強之病。若伏飲流行。經絡疏利,而頭痛自愈。方中行曰:頭痛本表症。此因心下水氣泛溢。上攻於腦也。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而頭痛。與承氣湯同。

【綱】仲景曰: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再傳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陽明病。表裡大熱。煩渴引飲。頭痛如破者,宜竹葉石膏湯。陽明病。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調胃承氣湯。

【目】吳綬曰。陽明病。頭痛額前。目疼鼻乾。脈長也。無汗者,葛根東加蔥白、白芷汗之。 有汗。曾經發汗。頭痛不解者,葛根蔥白湯。不惡風。反惡熱。自汗煩渴。脈洪數。飲水頭疼者,白虎加白芷湯。內有燥屎。蒸蒸發熱頭痛者,調胃承氣湯。凡陽明頭痛無汗者,葛根、麻黃、蔥白、白芷、石膏之屬。有汗,則白芷、石膏、葛根、川芎。少陽經頭痛。頭角或耳中痛。脈弦數。口苦發熱。往來寒熱者,並用小柴胡湯和之。加川芎尤妙。蓋川芎亦膽經藥也。凡少陽頭痛。不分有汗無汗,皆以柴胡湯主之。非次頭痛。及發寒熱。脈緊不大。即是上膈有痰。瓜蒂散吐之。

王好古曰:太陽頭痛。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 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俱加川芎、細辛。少陰頭痛。小柴胡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厥陰頭痛。外傳本經。桂枝麻黃合半湯。嘔而微吐苦水者,吳茱萸湯。

李杲曰:太陰頭痛者,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者,足寒而氣逆也。蓋此二經。雖不至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中,則頭上氣不得暢降而為痛也。

張雲岐曰:如脈浮而頭痛。過在手足太陽。刺完骨、京骨。脈浮而長。過在手足陽明。刺合谷、沖陽。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刺陽池、丘墟、風府、風池。此刺頭痛之法也。

頭眩郁冒

【綱】仲景曰:太陽病。下之而不愈。因複發汗。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邪和故也。得裡未和。然後複下之。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目】成無己曰。 為眼花。眩為眼黑。眩也。運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謂眩運者,有謂眩冒者,運為轉運之運。世謂頭旋者是。冒為蒙冒之冒。世謂昏迷者是。少陽病目眩。以少陽居表裡之間。表邪所傳。漸行於裡。表中陽虛。故時時目眩也。二陽並病。或眩運眩冒者,以少陽與太陽並病,故眩者責其虛也。傷寒有起則頭眩與眩冒者,皆汗吐下後所致。是知其陽虛也。故針經曰:上虛則眩。下虛則厥。眩雖為虛,而風家亦有眩者,風主運動耳。陽明中風,亦有頭眩。諸如此者,皆非逆也。及其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必死之症也。

吳綬曰:太陽中風。頭眩頭搖者,脈浮弦而急也。羌活神朮東加天麻、防風之類。若血虛頭眩。 四物湯加人參、天麻。痰火上攻。加黃芩、竹瀝。內傷勞倦。陰虛頭眩。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天麻、防風、蔓荊子。下焦元氣虛脫作眩。人參養榮湯。或大建中東加天麻。 易老曰:頭旋目黑。非天麻不能除。故必加之。

鰲按:妄汗下。亡津液。致表裡俱虛,而其陽邪仍在。故表裡不解而成冒。冒者如物蒙蔽。欲汗之兆也。故汗出冒自解。妄吐下後而表陽虛。因致起則頭眩。又複妄汗而經絡虛。因致一身振搖也。 吐汗下三者齊備。致脈微而虛煩,則眩冒動惕,皆虛煩之所發也。此亦半夏瀉心湯之症。汗多亡液。不轉屬陽明而成痙。因有頭面動搖口噤反張等症。其時胃家津液未干。故變見者,仍是太陽表症。如頭項強急等也。當滋陰以和其裡。勿用溫藥。炙甘草湯主之。

【綱】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

【目】成無己曰。郁為鬱結而氣不舒。冒為虛冒而神不清。郁冒之來,皆虛熱而乘寒也。金匱云。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亡血複汗寒多。故令郁冒。又曰:產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堅。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即此觀之。郁冒為虛寒可知矣。

喻昌曰:少陽之脈。絡脅肋間。並入太陽之邪,則與結胸症似是而實非也。肝與膽合。刺肝俞。所以瀉膽也。膀胱不與肺合。然肺主氣。刺肺俞以通其氣。斯膀胱之氣化行,而邪自不能留矣。

魏荔彤曰:考之穴圖。大椎為督脈之穴。居於身後。肺俞肝俞。俱屬太陽膀胱之穴。亦次第由大椎而下。同居於背。是皆太陽行身後之道路也。於此三刺,皆泄太陽經之表邪,而與肺肝膀胱之臟腑無涉焉。諸家牽扯傅會。總由不知刺三穴泄經邪之義耳。原文當刺大椎第一間。考穴圖。大椎穴在背後脊骨第一節之間也。為督脈自項而下之第一穴。

鰲按:魏氏刺三穴,皆泄太陽經之表邪一句。誠為破的。蓋病雖太少二陽相並,而治必歸於一經也。仲景論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之下。接云。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考期門。亦是太陽經穴。仲景云然者,以太陽陽明並病者,則宜汗。若太少二陽並病。有少陽在。不宜汗也。即三陽合病中。亦無汗法。故仲景深戒為慎不可發汗。蓋汗之,則太陽之經邪不除。徒傷陽明之腑。以致譫語。故雖見少陽之弦脈,而少陽不宜汗。仍刺太陽經期門之穴以代汗。不傷陽明少陽,而太陽治。此以刺法為並病之治法也。 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其症全是太陽,而少陽之眩冒。亦為太陽所有。故治之全從太陽也。

搖頭直視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目】成無己曰。此以風盛於上。風主動搖故也。頭者,諸陽之會。諸陽之脈,皆上於頭。諸陰之脈,皆至頸胸中而還。陽脈不治,則頭為之搖矣。

柯琴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汗多則無液養筋。筋傷則攣急而反張矣。太陽主筋所生病也。要知痙非無因。因傷寒發汗不如法耳。今頭痛雖止,而頸項強急惡寒之症未罷。更見面赤目赤。是將轉屬陽明。然諸症皆與傷寒相似而非痙。獨頭面搖動口噤背反張。與傷寒不相似。故名曰痙。此汗多亡液不轉屬陽明而成者,治當滋陰以和其裡。用炙甘草湯。金匱用桂枝東加栝蔞根。恐不勝任。

【綱】仲景曰:搖頭言者,裡痛也。

【目】成無己曰。裡有痛者,言語則劇。欲言則頭為之戰搖也。裡痛。非邪也。痛使之然。痙病非逆也。風使之然。

【綱】仲景曰: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

【目】許叔微曰:心藏神而為陰之本。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陰陽相根,則榮衛和。上下相隨矣。絕則神去,而陰竭陽無根者,則不能自主持。故頭為搖也。心絕者,真病也。風痙裡痛者,邪氣也。觀其頭搖。又當明其否藏焉。

【綱】仲景曰: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目直視,不能 。不得眠。

【目】戴原禮曰。直視者,視物而目睛不轉動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肝之外候也。精神榮焉。針經云。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 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睛。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睛。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五臟血氣調和。精氣充足,則目和而明矣。傷寒目直視者,邪氣壅盛。 冒其正氣。使神智不慧。藏精之氣。不上榮於目,則目為之直視。傷寒至於直視。為邪氣已極。症候已逆。多難治。人以肝受血而能視。今衄家亡血。肝氣已虛。目氣已弱。又發汗亡陽。陰陽俱虛所致。虞摶曰。目睛上視。名戴眼。此足太陽經之症。蓋太陽目之上綱,而與少陰為表裡。少陰之腎氣大虧,則太陽之陰虛血少。故其筋脈燥急。牽引而上。若直視不轉者,尤為凶候。速當以培陰養血為主。今人不知。俱云是風。若用風藥,則陰愈虛。血愈燥矣。

附錄傷寒看目法

張介賓曰。凡治傷寒。先看兩目。或赤或黃。赤者,為陽症。若兼六脈洪大有力。或燥而渴者,其熱必盛。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湯之類。凡目色青白,而無昏冒閃爍之意者,多非火症。 不可輕用涼藥。眼眵多結者,必因有火。蓋凡有火之候。目必多液。液乾而凝。所以為眵。即如肺熱甚,則鼻涕出。是亦目液之類也。

【綱】仲景曰:風濕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鼻息急,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螈 。

【目】危亦林曰:本條風濕,法當汗解,而醫反下之。大便利,則小便必不利。肺之氣化不宣。 胃家之關門不利。脾土之承製不行。故直視失溲也。

【綱】仲景曰: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 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目】樓英曰:夫至臟氣脫絕。其錯逆為不可救矣。

柯琴曰:五臟相生。一臟受災。四臟不救。陰陽相須。彼氣先絕。此氣不存。醫者可不調于未災未絕之先乎。

目中不了了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吳綬曰。目中不了了者,能視物。但見一半而不見一半。有所譫妄而胡言者是也。其內實不大便者,宜下之。內虛者,多難治也。若戴眼反折者,此為上視。絕汗乃出。大如貫珠不流。此膀胱絕也。

楊士瀛曰:直視。與目中不了了。形症相近。一可治。一不可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