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明 高武

卷二 治例

傷寒

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郁所致。此表熱也。陽氣下陷入陰分蒸熏。此裡熱也。
汗不出。淒淒惡寒。取玉枕、大杼、肝俞、鬲俞、陶道。身熱惡寒。後 。身熱汗出足厥冷。身熱而喘。取三間。餘熱不盡。取曲池。煩滿汗不出。取風池、命門。汗出寒熱。取五處、攢竹、上脘。煩心好嘔。取巨闕、商丘。身熱頭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熱進退頭痛。取神道、關元、懸顱。(以上出針經)
六脈沉細。一息二三至。灸氣海、關元。少陰發熱、灸太 。

傷寒

有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
背惡寒。口中和。灸關元。

傷寒

有汗為中風衛病。無汗惡風為寒傷榮。
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葛根湯。

傷寒

邪氣自表侵裡。必先自胸脅。以次入心腹胃。
胸脅滿兼譫語。刺期門。

傷寒

臟氣閉而不流布也。按之痛為小結。不按自痛為大結。
刺期門。刺肺俞。(嚴仁庵)婦人因血結胸。熱入血室。刺期門。又以黃連、巴豆七粒。
作餅子。置臍中。以火灸之。得利為度。

傷寒

胸中氣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聲。故咳逆也。刺期門。

傷寒

物聚而滿。上為氣。下為溺與血。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証也。當出不出。
積而為滿。中痧腹虛脹。或腹中急痛。刺括委中。或奪命穴等處。

傷寒

邪氣在裡。煩為內不安。躁為外不安。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俞穴。

傷寒

熱毒流於下而瘀血者。
少陰証下利。便膿血者。可刺。陽明病。下血譫語。必熱入血室。頭汗出者。當刺期門

傷寒

表邪傳裡。裡氣上逆。則為嘔吐。
口中和。脈微澀弱。皆灸厥陰。脈經、千金翼林氏本曰:灸厥陰五十壯。

傷寒

戰者正氣勝。栗者邪氣勝。邪與正爭。心戰而外栗。為病欲解也。
心氣內盛。正氣大虛。心栗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者。宜灸之。

傷寒

四肢逆冷而不溫。積涼成寒。六腑氣絕於外。四肢手足寒冷。足脛寒逆。少陰也。四肢厥冷。身寒者。厥陰也。四逆灸氣海、腎俞、肝俞。

傷寒

手足逆冷。陽氣伏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刺內庭、大都。龐氏曰:脈促而厥者。灸之。

傷寒

郁為氣不舒。冒為神昏不清。即昏迷是也。多虛極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
郁冒。刺太陽、少陽。並病頭痛。或冒悶。如結胸狀。當刺大椎第一間。及肺肝二俞。慎不可汗。

傷寒

不經攻下自溏泄。
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當溫上。灸之。以消陰。
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發熱。脈不至。灸少陰太 穴。
少陰下利。便膿血者。可刺之。宜通用之。

傷寒

男子由陽明而傷。下血譫語。婦人則隨經而入。月水適來。邪乘虛入。
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此熱入血室。刺期門。用甘草芍藥湯。
不已。刺隱白。

傷寒

上吐下利。揮霍撩亂。邪在中焦。胃氣不治。陰陽乖隔。遂上吐下利。躁擾煩亂也。
乾霍亂或腹中急痛絞刺。宜刺委中及奪命穴。

傷寒

有實有虛。寒熱燥屎舊積。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合灸不灸。令病患冷結。久而彌困。氣衝心而死。刺括委中穴。

傷寒

陰病盛。則微陽消於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
陰毒灸關元、氣海。

傷寒

刺肺俞肝俞 如頭痛刺大椎。

傷寒

邪蓄於內。津液不行。
陰寒甚。下閉者。灸之。陰証。小便不利。必陰囊縮入小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傷寒

不柔和。癢痛寒熱皆不知。正氣為邪氣閉伏。郁而不散。血氣虛少故也。
若越人入診虢太子尸厥。以郁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濟痊者。神醫之診也。設脈浮洪。
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越人其能治哉。(以上見劉氏傷寒治例)

雜病

大率主血虛氣虛。火與濕。多痰。
中風神闕、風池、百會、曲池、翳風、風市、環跳、肩 。皆可灸之。以鑿竅疏風。又針以道氣。

雜病

見傷寒。
陰寒及陷下脈絕者。宜灸之。

雜病

有寒熱、潮熱、煩熱、往來熱。
熱病汗不出。商陽、合谷、陽谷、俠 、厲兌、勞宮、腕骨以導氣。熱無度不止。陷谷。血以泄熱。

雜病

有實有虛。有寒氣、滯、死血、積熱、風濕、痰驚、痰食、瘡、痧、疝。
實痛宜刺瀉之。太沖、三陰交、太白、太淵、大陵。邪客經絡。藥不能及者。宜灸氣海、關元、中脘。

雜病

有風、風熱、痰濕、寒、真頭痛。手足青至節。死不治。
灸。疏散寒。針。脈浮刺腕骨、京骨。脈長合骨、沖陽。脈弦陽池、風府、風池。

雜病

氣虛、血虛、腎病、風濕、濕熱、瘀、寒氣、滯。
血滯於下。委中出血。灸腎俞、昆侖。又用附子尖、烏頭尖、南星、麝香、雄黃、樟腦、丁香煉蜜丸。薑汁化開成膏。放手內。烘熱摩之。

雜病

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痰注、肝急。
針丘墟、中瀆。

雜病

有風寒、氣血虛、食積熱。
針太 、然谷、尺澤、行間、建裡、大都、太白、中脘、神門、湧泉。

雜病

主血熱、胃口有熱、風寒、濕熱、蟲蛀。
合谷、內庭、浮白、陽白、三間。

雜病

肝氣實、風熱、痰熱、血瘀熱、血實氣壅。
絲竹空、上星、百會、攢竹宣泄。痛者。風池、合谷。張子和治眼目。神庭、上星、前頂。
灸大寒犯腦。連及目痛。或風濕相搏。風邪。皆可用。有翳。取二間、合谷。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

雜病

氣虛兼寒熱、食積、風邪、驚邪、熱濕、陽氣下陷、痰積。當分治。瀉輕痢重。
陷下則灸之。脾俞、關元、腎俞、複溜、腹哀、長強、太 、大腸俞、三里、氣舍、中脘。白痢。大腸俞。赤。小腸俞。

雜病

有風暑、山嵐瘴氣、食老瘧、瘧母、寒濕痺、五臟瘧、五腑瘧。
針合谷、曲池、公孫。
灸不拘男女。於大椎中第一節處。先針後灸三七壯。立效。或灸第三節亦可。

雜病

風、寒、火、勞、痰、肺脹、濕。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
針曲澤、(出血立已)前谷。面赤熱咳。支溝。多唾。三里。

雜病

身熱是血虛。血溫身熱者。死不治。
針隱白、脾俞、上脘、肝俞。

雜病

腸風多在胃與大腸。
針隱白。
灸三里。

雜病

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勞則氣散。悲則氣消。喜則氣緩。思則氣結。
針以導氣。

雜病

屬熱熱結。痰氣不利。胞痺為寒。老人氣虛。
灸三陰交。

雜病

灸陰陵泉、陽陵泉。

雜病

針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灸初起傍灸之。蓋亦鑿竅使外泄也。頭腫針曲池穴。

雜病

瘰癧瘡。灸肩井、曲池、大迎。
針緣唇瘡。須去惡血。

雜病

有因寒、因氣、因濕熱痰積流下。
灸大敦、三陰交。小腹下橫紋斜尖。灸一壯。
針太沖、大敦、絕骨。

雜病

有濕熱、食積、流注、風濕、寒濕。
針公孫、沖陽。
灸三里。

雜病

有濕熱、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
針中瀆、環跳。(停針待氣。一二時方可。)灸三里、肺俞。

雜病

有痰、氣虛、陰虛。
灸中府、雲門、天府、華蓋肺俞。

雜病

因痰、熱、虛。
灸胃俞、幽門、商丘、中府、石門、鬲俞、陽關。

雜病

因血虛、氣虛、熱痰火血積、癖積。
針天突、石門、三里、胃俞、胃脘、鬲俞、水分、氣海、胃倉。

雜病

皮水、正水、石水、風水、因氣濕食。
刺胃倉、合谷、石門、水溝、三里、複溜、曲泉、四滿。

雜病

氣脹、寒脹、脾虛中滿。
針上脘、三里、章門、陰谷、關元、期門、行間、脾俞、懸鐘、承滿。

雜病

痰挾氣。虛火動其痰。
針上星、風池、天柱。

雜病

風熱、風濕、血虛有痰。
針百會、環跳。

雜病

痰濕為主。
灸肩 、曲池。

雜病

專主濕熱相火。
灸中極、曲骨、膏肓、腎俞。

雜病

俱是痰火。不必分牛馬六畜。
灸百會、鳩尾、上脘、神門、陽蹺、(晝發)陰蹺。(夜發)

雜病

感天地間殺厲之氣。聲啞者難治。
針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瘩處亦去惡血。(以上見劉氏雜病治例)

雜病

河間曰: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從背出者。當從太陽五穴。選用至陰陵泉。從髭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 。從胸出者。則以絕骨一穴。
腸癰纂要云。千金灸法。曲兩肘。正肘頭銳骨灸百壯。下膿血而安。武按。河間瘡瘍止論足三陽。而手足三陰三陽未備。學人當引伸而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