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 明 高武 |
脊骨二十一節。大椎三節。至尾 共二十四節。〔素問〕
肺附三椎 心附五椎 肝附九椎 脾附十一椎 腎附十四椎 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遭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胃在膈膜下小腸上 小腸在臍上 大腸當臍 膽在肝之短葉間 膀胱在腎下〔俱難經〕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為五臟。〔難經〕
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瀉而不藏。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是為六腑。
五臟者。藏精而不瀉也。故滿而不實。六腑傳化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以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素問〕
臟腑之圖 1 (缺)
圖 2 (缺)
圖 3 (缺)
圖 4 (缺)
仰人尺寸 5 (缺)
伏人尺寸 6 (缺)
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
三陰謂太陰、厥陰、少陰。三陽謂陽明太陽、少陽也。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合為十二經也。詳見脈訣。謂之經者。以血氣流行。經常不息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分袤行體者而言也。(袤音謀。言相去也)
手之三陰。從藏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走入腹。
手三陰從藏走至手。謂手太陰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陰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
手厥 太陽起小指之端。至目內眥。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眥。足三陽從頭走至足。謂足陽明起於鼻。至入中指內間。足太陽起目內眥。至小指外側端。足少陽起目銳眥。至入小指次指間。足三陰從足入腹。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足少陰起足心。至屬腎絡膀胱。足厥陰起大指聚毛。至屬肝絡膽。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然太陰乃複上膈。挾咽散舌下。少陰複從腎挾舌本。厥陰乃複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兼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從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循胸出脅。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然厥陰則又上出於巔。蓋厥陰陰之盡者也。所以然者。示陰無可盡之理。猶易之碩果不食。示陽無可盡之義也。然易之陰陽。以氣言。人之陰陽。以藏象言。氣無形。而藏象有質。氣陽而質陰也。然則無形者貴乎陽。有質者貴乎陰歟。脈絡傳注。周流不息。
絡脈者。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經。他經之交他經。猶沱潛之旁導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陰之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別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沖穴。而交於手太陽。不假支授。蓋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 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交於手太陰也。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也。
通結上文。以起下文之義。經脈之流行不息。所以營運血氣。流通陰陽。以榮養於身者也。不言絡脈者。舉經以該之。
其始(平旦寅時)從中焦注手太陰、(肺)陽明。(大腸卯時注此)陽明注足陽明、(胃辰時注此膀胱申時注此)少陰。(腎酉時注此)少陰注手心主厥陰、(心包絡戌時注此)少陽。(三焦亥時注此)少陽注足少陽、(膽子時注此)厥陰。(肝丑時注此)厥陰複注手太陰。(明日寅時)始於中焦。注手太陰。終於注足厥陰。是經脈之行一周身也。
其氣常以平旦為紀。(句)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複始也。氣、營氣。紀、統紀也。承上文而言。經脈之行。其始則起自中焦。其氣則常以平旦為紀也。營氣常以平旦寅時為紀。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陰。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言氣則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者。言一晝夜漏下百刻之內。人身之經脈流行。無有窮止。與天同一營運也。蓋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人之營衛。則以五十度周於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而終一晝夜。適當明日之寅時。而複會於手太陰。是與天同度。終而複始也。或云。晝夜漏刻有長短。其營氣盈縮。當何如?然。漏水刻雖有長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縮也。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廷兩橫紋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用薄竹量則易折。用蠟紙則粘手不便。用繩則有伸縮不準。用稻稈心則易得而有準。
中指同身寸圖 7 (缺)
肺肝圖 8 (缺)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者。方一寸為一兩。今按權衡度量。起於黃鐘。古之一兩。今之四錢強也。)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 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素問〕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素問〕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肺氣通鼻。鼻和。則知香臭矣。〔難經〕
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時則夢見兵刃血戰。(秋三月)
肺色白。欲如鵝毛。不欲如鹽。〔素問〕
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複沉者。辛當歸庚。物極則反也。肺氣絕。則皮毛焦。肺氣行於皮毛。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俱難經〕
手太陰肺經 9 (缺)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起、發也。絡、繞也。還、複也。循、巡也。又依也。沿也。屬、會也。中焦者。在胃中脘。在臍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膈、隔也。凡人心下有隔膜。與脊脅周遭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手太陰起中焦。受足厥陰之交也。由是循任脈之外。足少陰經脈之裡。以次下行。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繞絡大腸。手太陰、陽明相為表裡也。乃複行本經之外。上循胃口。迤邐上膈。而屬會於肺。榮氣有所歸於本臟也。
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肺系。謂喉嚨也。喉以候氣。下接於肺。肩下脅上際曰腋。膊下對腋處為 。肩肘之間也。 盡處為肘。肘、臂節也。自肺臟循肺系出而橫行。循胸博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下循 內。歷天府、俠白。行手少陰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澤穴也。蓋手少陰循 臂出手小指之端。手心主循臑臂,出中指之端。手太陰則行乎二經之前也。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句)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邊也。手掌後高骨傍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曰魚、曰魚際雲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太淵以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終也。端、杪也。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臂骨盡處為腕。脈之大隧為經。交經者為絡。本經終於出大指之端矣。此則從腕後列缺穴。達次指內廉。出其端。交於手陽明也。是經多氣少血。平旦寅時氣血注此。受足厥陰之交。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中府(一名膺俞)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中行六寸。肺之募。(募、猶以壯人為法也。)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 。咳逆上氣。肺系急。肺寒熱。胸悚悚。膽熱嘔逆。咳唾濁涕。風汗出。皮痛面腫。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飛尸遁疰。癭瘤。
雲門 巨骨下。俠氣戶傍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去胸中行任脈兩旁相去各六寸。氣。氣上沖心。胸脅徹背痛。喉痺。肩背痛。臂不得舉。癭氣。
天府 腋下三寸。臂 內廉動脈陷中。以鼻取之。甲乙。禁灸。灸之使人逆氣。銅人:針四肝脈相搏。血溢鼻口。鼻衄血不止。卒中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飛尸惡疰。鬼語遁下。喘不得息。瘧寒熱。目眩。遠視KT KT 。癭氣。
俠白 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主心痛短氣。乾嘔煩滿。
尺澤 肘中約紋上動脈中。甄權云。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水。肺實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主肩脊痛。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溺色變。卒遺失無度。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洒淅寒熱。風痺。 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痺。上氣嘔吐。口舌乾。咳嗽唾濁。 瘧。四肢腹暴腫。臂寒短氣。心痛。肺脹膨膨。缺盆中痛。心煩悶亂。少氣不足以息。勞熱風。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上氣喘滿。腰脊強痛。肺積息奔。小兒慢驚風。
孔最 去腕上七寸陷者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主熱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屈伸難。手不及頭。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腫痛。頭痛。
列缺 手太陰絡。別走陽明。去腕側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頭食指末筋罅中。銅人:手肘無力。半身不遂。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咳嗽。善笑。縱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陰莖痛。小便熱。癇驚妄見。面目四肢癰腫。肩痺。胸背寒栗。少氣不足以息。尸厥寒厥。交兩手而瞀。實則胸背熱。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胸背寒栗。少氣不足以息。
素問云。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呿。小便遺。補之。按素問曰: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手太陰之支。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列缺為太陰別走陽明之絡。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 脈見者。俗謂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況高陽生哉。
經渠 寸口陷中。肺脈所行為經。金。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傷出。暴痺喘促。心痛嘔吐。
太淵(一名太泉避唐祖諱)掌後陷中。肺脈所注為俞。土。肺虛補之。難經曰:脈會太淵。曰:脈病治此。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故曰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動脈也。銅人:灸三壯。針一分。素注: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主胸痺逆氣。善噦。嘔飲食。咳嗽。煩冤不得眠。肺脹膨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 赤筋眼痛。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脈澀。咳血嘔血。振寒咽乾。狂言口 。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魚際 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云散脈中。肺脈所溜為滎火。銅人:針一分。留三呼。明堂熱頭痛。咳嗽噦。傷寒汗不出。痺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肢滿。喉中乾燥。寒栗鼓頷。咳引尻痛。溺血嘔血。心痺悲恐。乳癰。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魚際。足少陰俞。
少商 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肺脈所出為井。木。銅人:針一分。心善 嘔。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 瘧振寒。腹滿。唾沫。唇乾引飲。食不下。膨膨。手攣指痛。掌熱。寒栗鼓頷。喉中鳴。小兒乳蛾。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立愈。泄藏熱也。
按難經曰:諸井者。肌肉淺薄。不足為使也刺井者。當刺滎。甄權寫井而療喉痺。杜寶善類聚井穴。主治病証者。難經曰:井主心下滿。
又曰:春刺井。蓋並行而不悖也。
或問素問注、銅人、明堂、千金諸書。于 穴有宜針灸。有禁針灸。刺淺刺深。艾壯多寡不。當別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勢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療。當用此一穴。若諸書皆禁針灸。則斷不可用矣。針淺深。艾多少。則以素問十二經淺深刺法為主。諸書相參互用之。不可偏廢也。經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淺。故在春夏與瘦人。當從淺刺。秋冬與肥人。當從深刺。
又曰:陷下則灸之。陷下不甚者。灸當從少。陷下甚者。灸當從多。又寒涼之月。火氣衰。灸當從多。溫暑之月。火氣旺。灸當從少。又肌肉淺薄 穴。刺淺艾少。肌肉深濃 穴。刺深艾多。又春與夏不同。秋與冬不同。肥瘦有適中者。有過肥而臃腫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執一論也。又大人與小兒。刺淺深。艾多少不同。
又人頭面及小兒宜毫針。艾炷如小麥也。
小腸腑圖 10 (缺)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為白腸。〔俱素問〕五臟各有所。(句)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也?然。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難經〕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手陽明大腸經 11 (缺)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手陽明大腸經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裡。陽脈行手足之表、三間。以出合谷兩骨之間。複上入陽 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自陽谿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 外前廉。歷肘髎、五里、臂臑。絡 會。上肩至肩 穴也。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肩端兩骨間為 骨。肩胛上際會處為天柱骨。出 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會上。會於大椎。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臟。複下膈。當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也。
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口前小者為齒。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扶突。上貫於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唇口上。鼻柱下。為人中。既入齒縫。複出夾兩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脈之右。右脈之左。上挾鼻孔。循禾 、迎香而終。以交於足陽明也。是經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陰之交。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商陽(一名絕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銅人:灸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立已。
二間(一名間谷) 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大腸實瀉之。銅人:黃。口乾口 。急食不通。傷寒水結。東垣曰: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深取陽明、少陰之滎俞二間、三間。
三間(一名少谷) 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銅人:針三分。
留三。氣喘。目 急痛。吐舌。戾頸。喜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水。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銅人:針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白翳。頭痛。下齒齲。耳聾。喉痺。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偏風。風疹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蛾。按合谷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詳見足太陰脾經三陰交下。
陽谿(一名中魁) 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銅人:針三分。留七疾。寒咳。嘔沫。喉痺。耳鳴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偏歷 腕中後三寸。手陽明絡脈。別走太陰。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下。灸五風汗不出。利小便。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痺鬲。補之。
溫溜(一名逆注 一名池頭) 腕後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後五寸六寸間。銅人:。風逆四肢腫。吐舌口舌痛。喉痺。
下臁 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銅人:斜針五分。留二呼。灸三壯。主飧泄。勞。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飧泄。腹脅痛滿。狂走。俠臍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乾涎出。乳癰。
上臁 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銅人:斜針五分。灸五壯。主小便難、黃赤。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銅人:灸三壯。針二分。主霍亂遺失。失音。齒痛。頰頷腫。瘰癧。手臂不仁。肘攣不伸。中風口 。手足不隨。
曲池 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素注:針五餘日。更灸止二百。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風癮疹。喉痺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痺。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螈 癲疾。舉體痛癢如蟲嚙。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肘髎 肘大骨外廉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主風勞嗜臥。臂痛不舉。肩重腋急。肘臂麻木不仁。
手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裡大脈中央。銅人:灸十壯。素問。大禁針。主風勞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癧。
臂臑 肘上七寸 肉端。肩 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陽明絡。手足太過三五分。主臂細無力。臂痛不得向頭。瘰癧。頸項拘急。
肩髃 (一名中肩井 一名扁骨) 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足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灸不畏細。刺即泄肩臂熱氣。明堂。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壯增至二七。素注:針一寸。灸五壯。又云針六分。留六呼。主中風手足不隨。偏風風瘓風 風病。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可向頭。攣急。風熱癮疹。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唐、魯州刺史厙狄欽風痺。不得挽弓。甄權使欽彀弓矢向堋立。針肩髃。針進即可射。
巨骨 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一寸半。明堂正臥。明下。灸三壯。主驚癇。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素注:針四分。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七壯。主喉痺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鳴。
扶突(一名水穴) 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銅人哽。
禾髎(一名長頰) 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尸厥及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
迎香 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陽明、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留三呼。不宜灸 多涕。鼽衄有瘡。鼻有息肉。
胃腑圖 12 (缺)
胃重二斤一兩。大一尺五寸。長二尺六寸。徑五寸。紆曲屈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古斗非今之比。斤兩尺寸亦然。)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東垣曰: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中焦。用補中益氣 。胃熱善消。脾病不化也。
又曰:脾胃不和。九竅不通。
足陽明胃經 13 (缺)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鼻莖也。鼻山根為 。足陽明起於鼻兩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於 中。過睛明右相交於承漿之分也。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腮下為頷。頷中為頤。囟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自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胸兩傍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衝中。
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下乳內廉。循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衝中而合。胃下口。下脘之分。難經云。太倉下口。為幽門者是也。自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衝中。與前之入氣衝者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間。( 、戶當切。)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後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脛骨為。下循跗之沖陽、陷谷。入中指外間之內庭。至歷兌而終也。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下。歷上廉、條口、下廉、豐隆、解谿、沖陽、陷谷。以至內庭、厲兌而合也。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此支自跗上沖陽穴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於足太 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不深不散。不留不瀉。刺深六分。留六呼。
承泣 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陽蹺脈、任脈、胃脈之會。銅人: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見物。資生云。當不灸不針。東垣曰:魏邦彥夫人目翳。自下侵上者。自陽明來也。主目冷淚出。上觀。瞳子癢。遠視??。昏夜無見。目 動。與項口相引。口眼喎斜。口不能言。面葉葉牽動。眼赤痛。耳鳴耳聾。
四白 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患正視取之。素注:針四分。甲乙、銅人:灸七壯。針三分膚翳。口眼 不能言。
巨髎 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蹺脈、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得氣即瀉。灸膚白膜。翳覆瞳子。面風鼻 腫。癰痛。招搖視瞻。腳氣膝腫。
地倉 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任、蹺脈之會。銅人:針三分。明堂 轉。灸承漿七七壯即愈。主偏風口 。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 動不止。瞳子癢。遠視??。昏夜無見。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針灸。以取盡風氣。口眼喎斜者。以正為度。
大迎 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是穴。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言。目痛不得閉。
頰車(一名機關 一名曲牙) 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開口有空。銅人:針四分。得氣即瀉。關痛。頷頰腫。牙不可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口眼 。
下關 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閉口有穴。足陽明、少陽之會。素刺之則欠不能KT 。耳中有干聹摘之。不得灸。主失欠。牙車脫臼。目眩齒痛。偏風口眼喎斜。耳鳴耳聾。耳痛膿汁出。
頭維 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二脈之會。銅人:針
人迎(一名五會) 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臟氣。足陽明、口。銅人:禁針。明堂。針四分。素注:刺過深殺人。主吐逆霍亂。胸中滿。喘呼不得息。咽喉癰腫。瘰癧。
水突(一名水門) 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得臥。
氣舍 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主咳逆上氣。肩腫不得顧。喉痺哽噎。咽腫不消。食飲不下。癭瘤。
缺盆(一名天蓋) 肩下橫骨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素注:針二分。留七呼。不宜太喉痺。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 則生。胸中熱滿。傷寒胸中熱不已。
氣戶 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去中行各四寸。去膺窗四寸八分。銅人:
庫房 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主胸脅滿。咳逆上氣。呼吸不至息。唾膿血濁沫。
屋翳 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氣戶下三寸二分。去中行各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仰而取之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螈 不仁。
膺窗 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胸滿短氣不得臥。腸鳴注泄。乳癰寒熱。
乳中 當乳中是。銅人:微刺三分。禁灸。灸則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可治。瘡中有厥陰肝所屬。乳(去聲)子之母。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郁悶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竅不得通。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熱甚化膿。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初起時。便須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癤。若加以艾火兩三壯。其效尤捷。粗工便用針刀。卒惹拙病。若不得夫與舅姑。憂怒郁悶。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結核如棋子。不痛不癢。十數年後為瘡陷。名曰奶岩。以此瘡形如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若于始生之際。便能消息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後施治。亦有可安之理。
乳根 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素注:針不可按。咳逆。霍亂轉筋。四厥。
不容 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任脈各三寸。上脘兩旁各一寸。直四肋間。銅人:背相引。不可咳。咳則引肩痛。嗽喘疝瘕。不嗜食。腹虛鳴。嘔吐痰癖。
承滿 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三壯。主腸鳴腹脹。上氣喘逆。食飲不下。肩息唾血。
梁門 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二分。灸五壯。主脅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泄。完穀不化。
關門 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八分。灸五壯。主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走。俠臍急痛。身腫。痰瘧振寒。遺溺。
太乙 關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主心煩。癲狂吐舌。
滑肉門 太乙下一寸。下俠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天樞(一名長 一名谷門) 去肓俞半寸。俠臍中兩傍各二寸陷中。大腸之募。銅人:灸五七呼。主奔豚。泄瀉。脹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腫腹脹腸鳴。上氣衝胸。不能久立。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沖心。煩滿嘔吐。霍亂。冬月感寒泄利。瘧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人女子 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
外陵 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注一寸半。銅人:灸五壯。針三分。素注:針八分。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 外陵下一寸。天樞下二寸。素注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注作一寸半。銅人:針五分。灸五壯。素注:針八分。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 疝。偏枯。四肢不收。驚悸不眠。
水道 大巨下二寸。素注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灸五壯。針三分半。素注:針二分半。主肩背酸疼。三焦、膀胱、腎中熱氣。婦人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至。則腰背痛。胞中瘕。子門寒。大小便不通。
歸來 水道下二寸。素注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灸五壯。針五分。素注:針八分。主奔豚。卵上入腹。引莖中痛。婦人血臟積冷。
氣衝(一名氣街) 歸來下。素注:腹下俠臍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衝脈呼。氣至即瀉。灸三壯。主腹滿不得正臥。 疝。大腸中熱。身熱腹痛。大氣石水。陰痿莖痛。兩丸騫痛。小腹奔豚。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上搶心。痛不得息。腰痛不得俯仰。淫濼。傷寒胃中熱。婦人無子。小腹痛。月水不利。妊娠子上沖心。產難。包衣不出。東垣曰: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氣街以三棱針出血。
又曰:吐血多不愈。以三棱針於氣街出血立愈。
髀關 膝上伏兔後交分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痺。股內筋絡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伏兔 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膝冷不得溫。風勞痺逆。狂邪。手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頭重腳氣。婦人八部諸疾。
陰市(一名陰鼎) 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禁灸。明堂。灸三壯。以下伏兔上寒。消渴。
梁丘 膝上二寸兩筋間。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針五分。主膝腳腰痛。冷痺不仁。難跪。不可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
犢鼻 膝臏下。 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素注:針六分。銅人:針三分。可治。不潰可治。若犢鼻堅硬。不便攻。先洗熨。微刺之愈。
三里 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趺上動脈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八分。留十呼。瀉七吸。日灸七壯止百壯。素注:刺一寸。千金:灸五百壯。少亦一二百壯。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悶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腸氣。水氣蠱毒。鬼擊。 癖。四肢滿。膝 酸痛。目不明。產婦血暈。不省人事。秦承祖云。諸病皆治。
華佗云。主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千金翼云。主腹中寒。脹滿。腸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腹脹皮腫。陰氣不足。小腹堅。傷寒熱不已。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鼓頷。腫痛不可回顧。顧而有所見。喜悲上下求之。口 。乳腫。喉痺不能言。胃氣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脅下支滿。不能久立。膝痿寒熱。中消穀苦飢。腹熱身煩。狂言。乳癰。喜噫。惡聞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罵。霍亂。遺失失氣。陽厥。淒淒惡寒。頭眩。小便不利。喜噦。腳氣。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沖目。東垣曰:飲食失節。及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下流入於坤土陰火之中。皆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於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
又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又曰:氣逆霍亂者。取三里。氣下乃止。不下複治。
又曰: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噎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以補之。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氣街以三棱針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出血。禁酒濕面。
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三里)大危。
又曰:有人年少氣弱。常於三里、氣海灸之。節次約五七十壯。至年老熱厥頭痛。雖大寒猶喜風寒。痛愈惡暖處及煙火。皆灸之過也。
巨虛上廉(一名上巨虛) 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足陽明胃合手陽明大腸。銅人:灸三壯。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腳脛酸痛。屈伸難。不能久立。風水膝腫。骨髓冷疼。大腸冷。食不化。飧泄。勞瘵。夾臍腹脅痛。腸中切痛雷鳴。氣上沖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傷
條口 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銅人:針五分。明堂。八分。灸三壯。主足麻木。風氣。足下熱。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脛寒濕痺。腳痛 腫。轉筋。足緩不收。
巨虛下廉(一名下巨虛) 上廉下三寸。蹲地舉足取之。足陽明胃與手太陽小腸合。銅人:針足。面無顏色。偏風腿痿。足不履地。熱風冷痺不遂。風濕痺。喉痺。腳氣不足、沉重。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肉脫。傷寒胃中熱。不嗜食。泄膿血。胸脅小腹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小指次指之間熱痛暴驚狂。言語非常。女子乳癰。足跗不收。跟痛。
豐隆 外踝上八寸。下 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下。七四肢腫。足清身寒濕。喉痺不能言。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鬼。好笑。氣逆則喉痺卒喑。實則癲狂。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之。
解谿 沖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足陽明胃脈所行為。大便下重。 驚。膝股 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赤目赤。眉攢疼不可忍。
沖陽 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骨間動脈。足陽明胃脈所過為原。胃虛實皆拔之。素注:針。跗腫。齒齲。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陷谷 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胃脈所注為俞。木。素注:針五。東垣曰: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陰之滎俞內庭、陷谷深取之。
內庭 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胃脈所溜為滎。水。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十呼。。瘧不嗜食。腦皮膚痛。鼻衄不止。傷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仲景曰:太陽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不傳則愈。
厲兌 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陽明胃脈所出為井。金。胃實瀉之。銅人:針寒瘧不嗜食。面腫。足 寒。喉痺。上齒齲。惡寒鼻不利。多驚好臥。狂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黃膽鼽衄。口 唇胗。頸腫。膝臏腫痛。循胸乳氣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痛。消穀善飢。溺黃。
脾臟圖 14 (缺)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居脊之第十二椎。掩乎太倉。(胃)主裹血。溫五臟。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從滑氏改正)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脾主四肢。為胃行其津液。(丹溪曰: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用。易牝馬地類行地無強之意。)脾主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獨主於時也。
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谷味矣。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牆蓋屋。(長夏及四季)
脾氣絕。則脈不榮其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足太陰脾經 15 (缺)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
核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後兩旁起骨為踝骨。足太陰起大指之端隱白穴。受廉之三陰交也。上 內。循 骨後。交出厥陰之前。( 、示兗切。)、腓腸也。由三陰交上 內。循 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經之前。至地機、陰陵泉。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髀內為股。臍上下為腹。自陰陵泉上循膝股內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邐入腹。經沖門、府舍至中脘、下脘之際。以屬脾絡胃也。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循食之裡。挾喉連舌本。散舌下而終焉。其支別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此支由腹哀別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於膻中之裡。心之分。以交於手少陰。
此經多氣少血。巳時氣血注此。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隱白 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脾脈所出為井。木。素注:針一分。留三呼。銅人 卒尸厥不識人。足寒不能溫。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小兒客忤。慢驚風。
大都 足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骨縫赤白肉際。脾脈所溜為滎。火。脾虛補之。銅人:針三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繞踝風。胃心痛。腹脹胸滿。心蛔痛。小兒客忤。
太白 足大指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脈所注為俞。土。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身股酸轉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脹胸滿。心痛脈緩。
公孫 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內踝前。脾之絡脈。別走陽明胃經。銅人:針四分。灸三壯。主多飲膽虛。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商丘 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脾脈所行為經。金。脾實瀉之。銅人:灸三壯。針三分。主腹癇。寒熱好嘔。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積痞氣。黃膽。舌本強痛。胃脘痛。腹脹。寒瘧。溏瘕泄水下。面黃。善思。善味。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婦人絕子。小兒慢風。
三陰交 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交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脾。膝內廉痛。小便不利。陰莖痛。足痿不能行。疝氣。小便遺失。膽虛。食後吐水。夢遺失精。霍亂手足逆冷。失欠頰車蹉開。張口不合。男子陰莖痛。元臟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 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後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立通。經脈虛耗不行者。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婦。診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視。文伯瀉三陰交。、補合谷而墮胎。今獨不可補三陰交、瀉合谷而安胎乎。蓋三陰交腎、肝、脾三脈之交會。主陰血。血當補不當瀉。合谷為大腸之原。大腸為肺之腑。主氣。當瀉不當補。文伯瀉三陰交以補合谷。是血衰氣旺也。今補三陰交瀉合谷。是血旺氣衰矣。故劉元賓亦曰:血衰氣王定無妊。血王氣衰應有體。
漏谷(一名太陰絡) 內踝上六寸。 骨下陷中。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腸鳴。強欠。心悲。逆氣。腹脹滿急。 癖冷氣。食飲不為肌膚。膝痺足不能行。
地機(一名脾舍) 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陰 。別走上一寸有空。精不足。女子 瘕。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
陰陵泉 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與陽陵泉穴相對。足太陰脾脈所入俯仰。霍亂。疝瘕。遺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陰痛。胸中熱。暴泄飧泄。
血海 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氣逆腹脹。女子漏下惡血。月勞傷形體。或素有氣不足。灸太陰脾經七壯。
箕門 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一云。股上起筋間。銅人:灸三壯。主淋小便不通。遺溺。鼠鼷腫痛。
沖門(一名上慈宮) 去大橫五寸。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四寸半。銅人:得息。
府舍 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三脈上下一一入腹。絡。痺疼。腹滿上搶心。積聚。霍亂。
腹結(一名陽窟) 十四經發揮云。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銅人:針七分。灸五壯。主咳逆。臍痛。腹寒瀉利。心痛。
大橫 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臍旁二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七分。灸三壯。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
腹哀 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三分。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
食竇 天 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胸脅支滿。鬲間雷鳴。常有水聲。鬲痛。
天谿 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胸中滿痛。咳逆上氣。喉中作聲。婦人乳腫。 癰。
胸鄉 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引胸背痛不得臥。轉側難。
周榮 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胸脅滿不得俯仰。食不下。喜飲。咳唾稠膿。咳逆。多淫。(淫恐作唾。)
大包 淵液下三寸。布胸脅中。出九肋間。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銅人:灸三壯。針三分。主胸脅中痛。喘氣。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補之。
心臟之圖 16 (缺)
心重一十二兩。附著於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一云。惟上智之人有之。)形如未敷蓮花。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當言舌。舌非竅。故言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數七。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苦傷氣。鹹勝苦。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之合脈也同夢燔灼。(夏三月)心色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素問〕
五臟俱等。而肺獨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榮周於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陳氏曰:心肺能以血氣生育人身。則此身之父母也。父母之尊。理當居上。故曰:膈膜之上。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手少陰心經 17 (缺)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裡細絡相連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
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直者。得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自極泉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裡。至掌後兌骨之端。經陰、神門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
此經多血少氣。午時氣血注此。受足太陰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極泉 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臂肘厥寒。四肢厥。心痛。乾嘔煩滿。脅痛悲愁。
青靈 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銅人:灸七壯。明堂。三壯。主目黃。頭痛振寒。脅痛。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少海(一名曲節) 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心脈所入為合。水。灸。素注:灸五壯。資生云。數說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腦風頭痛。氣逆噫噦。瘰癧。心疼。手顫。健忘。
靈道 掌後一寸五分。心脈所行為經。金。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心痛。乾嘔。悲恐。相引螈 。肘攣。暴喑不能言。
通理 腕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別走太陽小腸經。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目痛。心悸。肘臂 痛。苦嘔。喉痺。少氣。遺溺。婦人經血過多。崩中。實則支滿鬲腫。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陰隙 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氣驚。心痛。
神門(一名銳中 一名中都) 掌後銳骨端陷中。手少陰心脈所注為俞。土。心實瀉之。銅人 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熱而噦。目黃脅痛。喘逆身熱。狂悲笑。嘔血吐血。振寒上氣。遺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積伏梁。大小人五癇。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之俞神門。大陵同精導氣。以複其本位。靈樞經曰:少陰無俞。心不病乎。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後銳骨之端。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邪則身死。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少府 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心脈所溜為滎。火。銅人:針二分。灸七壯。久不愈。振寒陰挺出。陰痛陰癢。遺尿。偏墜。小便不利。太息。
少沖(一名經始) 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心虛補之。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驚。太息。煩滿。掌中熱。脅痛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乍熱。手攣不伸。引肘腋痛。悲驚。東垣曰:一富者前陰臊臭。求先師(張潔古也)治之。曰: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此其一也。當於肝經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沖。是治其標。
大腸臟之圖 18 (缺)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 口。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為赤腸。食下則腸實而胃虛。(以此推之。則知糟粕下於大腸。小腸亦虛矣。)
手太陽小腸經 19 (缺)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本經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脊兩傍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自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因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
目外角為銳眥。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 。上至目銳 。過童子。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
其支別者。別循頰上 。( 音拙)抵鼻至目內 。目下為眥。目大角為內眥。其支者。別循頰上 。抵鼻至目內 睛明穴。以交於足太陽也。
此經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受手少陰之交。凡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一名小吉) 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素注螈。咳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可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前谷 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滎。水。銅人:針一分。留三呼。灸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舉。婦人產後無乳。
後谿 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小腸虛。補之。顧。癲疾。臂肘攣急。痂疥。
腕骨 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小腸虛實皆拔之。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 瘧頭痛。煩悶驚風螈 。五指掣。頭痛。
陽谷 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火。素注:灸三壯。針二分。留。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小兒螈 。舌強不嗍乳。
養老 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肩臂酸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支正 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主風虛喜渴。強項。疣目。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痂疥。補之。
小海 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小腸實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癇發羊鳴。戾頸。螈 狂走。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似折。耳聾目黃。頰腫。
肩貞 曲胛下兩骨解間。肩 後陷中。銅人:針五分。素注:針八分。灸三壯。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痺。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 挾肩 (手少陽穴)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太陽、陽維、陽蹺三經之會。銅人:針八分。灸三壯。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頸痛。
天宗 秉風後大骨下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六呼。主肩臂酸疼。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 天 外肩上小 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少陽、足少陽四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肩痛不能舉。
曲垣 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九分。主肩痺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
肩外俞 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明堂一壯。主肩胛痛。周痺寒至肘。
肩中俞 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素注:針六分。灸三壯。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十壯。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一名窗龍) 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素注六分。主痔 。頸痛。肩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齒噤中風。
天容 耳下曲頰後。素注:灸三壯。主癭頸項癰。不可回顧。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
顴顟 面 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主口 面赤。眼 動不止。 腫齒痛。
聽會(一名多所聞) 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銅人:針三分。耳中嘈嘈 蟬鳴。
膀胱圖 20 (缺)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小腸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滲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為黑腸。(從臟屬北方色也)
王安道曰:或曰靈樞經云。水穀者。常並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泄出也。楊介云。水穀自小腸盛受於闌門以分別也。其水則滲入於膀胱上口為溲便。詳以上三說。則小便即泌別之水液。滲入膀胱以出者也。素問則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小便又似水飲精微之氣上升。脾肺運化而後成者也。將何所司。將何所憑乎。余曰:憑夫理耳。且夫溲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水上升者。必有待於上升者為之先道。故素問又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且水者氣之子。氣者水之母。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或者又謂小便純由泌別。不由運化。蓋不明此理故也。雖然。膀胱固曰津液之府。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焉。故素問曰:胞移熱於膀胱。靈樞曰:膀胱之胞。薄以濡。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於膀胱也。有上口而無下口。津液既盛於胞。無由自出。必因乎氣化而後能漸浸潤於膀胱。外積於胞下之空處。遂為溺。以出於前陰也。素問所謂膀胱津液藏焉者。蓋舉膀胱以該胞也。若曰胞下無空處。則人溺急時。至廁焉能即出乎。夫惟積滿胞下空處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則至廁即出矣。或言胞有上口而無下口。或言胞上下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竅而為注泄之路。不亦妄歟。
足太陽膀胱經 21 (缺)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目大角為內 。髮際前為額。腦上為巔。巔、頂也。足太陽之脈。起目內 睛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頂上百會也。
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支別者。從巔至百會。抵耳上角。過率谷、浮白、竅陰穴。所以散養於經脈也。
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腦、頭髓也。頸上為腦。腦後為項。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循絡卻、玉枕。入絡腦。複出下項。抵天柱也。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膂。自天柱而下。過大椎、陶道。卻循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也。
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 中。臀、尻也。挾腰 骨兩傍為機。機後為臀。腓腸上。膝後曲處為 。其支別者。從腰中。循六椎節而下為腰監骨挾脊附著之處。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為腰監骨所掩附。而八 穴則挾脊第一二空云云也。會陽在尾 骨兩傍。則二十一椎乃複見而終焉。又按督脈當脊中起於長強骨所掩明矣。)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 、委陽。入 中之委中穴也。
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胂。挾脊內。過髀樞。膂肉曰胂。挾脊肉也。其支別者。為挾脊兩傍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
從膊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也。股外為髀。楗骨之下為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髁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腓腸也。循髀外後廉。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 中者相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也。
此經多血少氣。申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陽之交。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刺深五分。留六呼。
睛明(一名淚空) 目內眥。明堂云。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之會。銅人:針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禁灸。明堂。針一分半。資生云。面部所針。淺者一分。深者四分。素注亦云一分。是銅人誤以一分為一寸也。素注:針一分。留六呼。灸三壯。主目遠視不明。惡風淚出。憎寒頭痛。目眩。內 赤痛。KT KT 無見。 癢。浮膚白翳。大 攀睛 肉侵睛。雀目。瞳子生障。小兒疳眼。
按東垣曰: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蓋此經多血少氣。故目翳與赤痛從內 起者。刺刺攢竹。臥針直抵睛明。不補不瀉。而又久留針。非古人意也。
攢竹(一名始光 一名員柱 一名光明) 兩眉頭少陷宛宛中。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細三棱針三分出血。灸一壯。主目KT KT 。視物不明。淚出目眩。瞳子癢。目瞢。眼中赤痛。及瞼 動不得臥。頰痛面痛。尸厥癲邪。神狂鬼魅。風眩。嚏。
曲差 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目不明。鼽衄鼻塞。鼻瘡。心煩滿。汗不出。頭頂痛。項腫。身體煩熱。
五處 夾上星旁一寸五分。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灸五壯。主脊強反折。螈 癲疾。頭風熱。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識人。
承光 五處後一寸五分。又云一寸。銅人:針三分。禁灸。主風眩頭風。嘔吐心煩。鼻塞不利。目生白翳。
通天 承光後一寸半。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癭氣。鼻衄鼻瘡。鼻窒。鼻多清涕。頭旋。尸厥。口 。喘息。項痛重。暫起僵仆。癭瘤。
絡卻(一名強陽 一名腦蓋) 通天後一寸五分。素注:刺三分。留五呼。銅人:灸三壯。主頭旋耳鳴。狂走螈 。恍惚不樂。腹脹。青盲內障。目無所見。
玉枕 絡卻後一寸五分。又云七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二寸。銅人:多汗。鼻窒不聞。
天柱 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明堂。針二分。留三呼。瀉鼻不知香臭。腦重如脫。項如拔。項強不可回顧。
大杼 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脈別絡。手足太陽、少針五分。灸七壯。明堂。禁灸。下經、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資生云。非大急不灸。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鬱鬱。熱甚不已。頭風振寒。項強不可俯仰。 瘧頭旋。勞氣咳嗽。身熱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筋攣癲疾。身 急。東垣曰:五臟氣亂。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
風門(一名熱府) 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素注:三身熱。上氣短氣。咳逆胸背痛。風勞嘔吐。傷寒頭項強。目瞑。胸中熱。
肺俞 第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千金:對乳引繩度之。甄權。以搭手左取右。。史記扁鵲傳作輸。猶委輸經氣。由此而輸彼也。甲乙。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甄權。針五分。留七呼。灸百壯。明下。三壯。素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又曰:五日死。主癭氣。黃膽。勞瘵。口舌乾。勞熱上氣。腰脊強痛。寒熱喘滿。虛煩。傳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癢。嘔吐。支滿不嗜食。狂走欲自殺。背僂。肺中風。偃臥。胸滿短氣。瞀悶汗出。百毒病。食後吐水。小兒龜背。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太陽肺 、肝 。
按素問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肺者。三日死云云。銅人乃于背部各俞穴言之。則固矣。
厥陰俞(一名闕俞) 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咳逆。牙痛心痛。胸滿嘔吐。留結煩悶。或曰:臟腑皆有俞在背。獨心包絡無俞何也?曰:厥陰俞即心包絡俞也。
心俞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金言。中風心急。灸心俞百壯。當權其緩急可也。主偏風半身不遂。心氣亂恍惚。心中風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唇赤。狂走發癇。語悲泣。胸悶亂。咳吐血。黃膽。鼻衄。目目昏。嘔吐不下食。丹毒。遺精白濁。健忘。小兒心氣不足。數歲不語。
膈俞 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難經曰:血會鬲俞。疏曰:血病治此也。主心痛周痺。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臥。 癖。咳逆。嘔吐。鬲胃寒痰。食飲不下。熱病汗不出。身重常溫。不能食。食則心痛。身痛臚脹。脅腹滿。自汗盜汗。
肝俞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經曰:東風傷於春。病在肝俞。
銅人 黃膽。鼻酸。熱病後目暗淚出。目眩。氣短咳血。目上視。咳逆。口乾。寒疝。筋寒。熱痙折。目上視。目眩。眉頭痛。驚狂。鼽衄。起則目KT KT 。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氣。熱病瘥後食五辛。目暗。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青。積聚痞痛。
膽俞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明腹脹。口苦舌乾咽痛。乾嘔吐。骨蒸勞熱。食不下。目黃。按資生經所載。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鬲俞。下二穴是膽俞。四穴主血。故取此以治勞瘵。後世誤以四花為斜取。非也。
脾俞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癖積聚。脅下滿。泄利。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脊痛。黃膽。善欠。不嗜食。
胃俞 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隨年為目不明。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小兒羸瘦。不生肌膚。東垣曰:中濕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 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水穀不化。泄注下利。腹脹腸鳴。目眩頭痛。
腎俞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正坐取之。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複下一度。心之俞也。複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複下一度。腎之俞也。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以年為壯。明堂。灸三壯。素問。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又曰:五日死。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藏久冷。心腹滿脹急。兩脅滿引小腹急痛。脹熱。小便淋。目視KT KT 。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夢泄。腎中風。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腰寒如水。頭重身熱。振栗。食多羸瘦。面黃黑。腸鳴。膝中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女人積冷氣成勞。乘經交接羸瘦。寒熱往來。
大腸俞 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風而鳴。大腸灌沸。腸癖。泄利白痢。食不化。小腹絞痛。大小便難。東垣云。中燥治在大腸俞。
小腸俞 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五色赤痢下重。腫痛。腳腫。五痔。頭痛。虛乏消渴。口乾不可忍。婦人帶下。東垣云。中暑治在小腸俞。
膀胱俞 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滿。大便難。泄利腹痛。腳膝無力。女子瘕聚。
中膂內俞(一名脊內俞) 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俠脊胂起肉。伏取之。銅人灸。主腎虛消渴。腰脊強不得俯仰。腸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脹脅痛。
白環俞 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一云。挺伏地。端身兩手相重堂云。灸三壯。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疼。不得久臥。勞損虛風。腰背不便。筋攣痺縮。虛熱閉塞。
上髎 第一空腰踝下一寸。俠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大小 起跪。甄權針上 、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即能起跪。八 總治腰痛。
次髎 第二空俠脊陷中。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大小便不利。腰痛不得轉搖。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堅脹。疝氣下墜。足清不仁。陰氣痛。腸鳴注泄。偏風。婦人赤白淋。
中髎 三空俠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之會。銅人: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主大小便不利。腹脹下利。五勞七傷六極。大便難。小便淋瀝。飧泄。婦人帶下。月事不調。
下髎 四空俠脊陷中。銅人: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主大小便不利。腸鳴注瀉。寒濕內傷。大便下血。腰不得轉。痛引卵。女子下蒼汁不禁。中痛引小腸急痛。
會陽(一名利機) 陰尾尻骨兩旁。銅人:針八分。灸五壯。主腹寒。熱氣冷氣。泄瀉。久痔。腸癖下血。陽氣虛乏。陰汗濕。
承扶(一名肉 一名陰關 一名皮部) 尻臀下。股陰上紋中。又云:尻臀下陷紋中。銅
殷門 肉 下六寸。銅人:針七分。主腰脊不可俯仰。舉重惡血泄注。外股腫。
浮隙 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霍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脛外經筋急。髀樞不仁。小便熱。大便堅。
委陽 承扶下一尺六寸。屈身取之。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 中外廉兩筋間。三焦下便。螈 癲疾。小腹堅。傷寒熱甚。
委中(一名血 ) 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足太陽膀胱脈所入為合。土。刺 中大脈。令人仆脫色。主膝痛及拇指。腰俠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小腹堅滿。風痺。髀樞痛。可出血。痼疹皆愈。傷寒四肢熱。熱病汗不出。取其經血立愈。委中者。血 也。大風髮眉墮落。刺之出血。
附分 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素注:刺八分。灸五壯。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風冷客於腠理。頸痛不得回顧。
魄戶 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不得回顧。喘息咳逆。嘔吐煩滿。
膏肓俞 四椎下。近五椎上。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毋令搖動取之。銅人:灸百壯。多至五百壯。當覺礱礱然似水流之狀。亦當有所下。若無停痰宿飲。則無所下也。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當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傳尸骨蒸。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痰病。左傳。成公十年。晉侯有疾。求醫于秦。秦使醫緩(秦醫名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濃為之禮而歸之。孫思邈曰:時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 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
按先儒謂左氏失之誣。其所載固未足信。而思邈所譏。恐未中理。何者。如使天下無不可醫之論有為而發也。又按肓、鬲也。心下為膏。
又曰:凝者為脂。釋者為膏。
又曰:膏、連心脂膏也。
楊文懿文集云。周官論醫事。以十全為上。失一二三為次之。十失四為下。吾嘗疑之。夫疾者三四。則皆失之矣。果孰為上下乎。
神堂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堂。灸
譩譆 肩膊內廉。俠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患。言應手風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寒瘧。背悶氣滿。腹脹氣眩。胸中痛引腰背。腋拘脅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內廉痛。不得俯仰。小兒食時頭痛。五心熱。
鬲關 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中噎悶。大便不節。小便黃。
魂門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外台雲十椎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尸厥走疰。胸背連心痛。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
陽綱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開肩取之。外台雲十一椎下。銅人:針五分。灸。不嗜食。怠惰。
意舍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外台雲九椎下。銅人:針五分。灸五十脹。大便滑泄。小便赤黃。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身熱目黃。
胃倉 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五十壯。甲乙。三壯。主腹滿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得俯仰。
肓門 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叉肋間。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銅人:灸三十壯。針五分。又云:灸二壯。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疾。
志室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堂。逆。兩脅急痛。霍亂。
胞肓 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五七壯。明堂腫。
秩邊 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銅人:針五分。明堂。灸三壯。針三分。主五痔發腫。小便赤。腰痛。或曰:太陽膀胱行背第二行。自大杼至白環俞十七穴。雲第幾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第不應。太近椎也。曰旁者。指第二第三行 穴。皆在脊之旁也。按滑氏云。自大杼至白環諸穴。並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歌云。自從大杼至白環。相去脊中三寸間。夫既曰脊中。則自脊骨中間量取。而非骨外量取明矣。又按背部穴共五行。督脈在中。太陽經四行在兩旁。其穴又皆揣摩脊骨。各開取之。如瘦人骨露易取。肥人脊隱難摸。取穴多不得其真。須先將瘦人量取定。將瘦人同身尺寸。自某處起至本處是穴。然後將肥人同身尺寸若干。亦自某處起量至某處是穴。假如取膏肓穴。先將瘦人揣摸。得四椎下五椎上。用墨點記。卻將稻稈心一條。自結喉下圍轉到墨點處。截斷稻稈兩頭。用瘦人中指兩文角寸法。量得此稻稈二十一寸強。又別將稻稈一條。量取肥人中指節兩文頭寸法。二十一寸強截斷。自肥人結喉下圍量至稻稈並頭盡處。用墨點記。即是膏肓矣。餘仿此。或曰:素問論五臟俞。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故王燾亦以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取灸而不取針。蓋亦有所據也。而銅人、明堂、千金諸書。于五臟俞穴。針灸並載何如?曰:按素問血氣形志論及遺篇俱論臟俞刺法。以是知素問非成於一人之手也。如背俞止針三四分。漢書所載魏、樊阿得針法于華佗。其刺胸背。深入二三寸。巨闕、藏俞乃五寸。而病皆瘳。是又不以繩墨拘也。
合陽 膝約紋中央下三寸。銅人:針六分。灸五壯。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 酸腫。步履難。寒疝陰偏痛。女子崩中帶下。
承筋(一名 腸 一名直腸) 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銅人:灸三壯。禁針。明瘡。脛痺不仁。 酸。腳急跟痛。腰痛。鼻鼽衄。霍亂轉筋。
承山(一名魚腹 一名肉柱 一名傷山) 兌 腸下分肉間陷中。一云腿肚下分肉間。針經云。灸一壯。針七分。明堂。針八分。得氣即瀉。速出針。灸不及針。止七七壯。下經。灸五壯。主大便不通。轉筋。痔腫。戰栗不能立。腳氣。膝腫。脛酸腳跟痛。筋急痛。腳氣膝下腫。霍亂。急食不通。傷寒水結。
飛揚(一名厥陽) 外踝骨上七寸。足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能屈伸。目眩目痛。歷節風。逆氣。癲疾。寒瘧。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衄。補之。
跗陽 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之間。陽蹺脈 。素注:針六分。留七呼。灸三。頭重 痛。時有寒熱。四肢不舉。
昆侖 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膀胱脈所行為經。火。素注:針五丑,留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滿。腰脊內引痛。傴僂。陰腫痛。目眩。目痛如脫。瘧多汗。心痛與背相接。婦人字難。包衣不出。小兒發癇螈 。東垣曰:針經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 。補足外踝。留之。
仆參(一名安邪) 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陽蹺之本。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堂。三氣膝腫。
申脈(即陽蹺) 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陽蹺脈所出。銅人:針三分。素注:留七中。勞極。冷氣逆氣。腰髖冷痺。腳膝屈伸難。婦人血氣痛。潔古曰:癇病晝發。灸陽蹺。
金門(一名梁關) 外踝下。申脈下一寸。足太陽 。陽維別屬。銅人:針一分。灸三壯。主霍亂轉筋。尸厥癲癇。暴疝。膝 酸。身戰不能久立。小兒張口搖頭。身反折。
京骨 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三壯。主頭痛如破。腰痛不可屈伸。身後痛身側痛。目內 赤爛。白翳俠內 起。目反白。目眩。發瘧寒熱。喜驚。不欲食。筋攣。足 痛。髀樞痛。頸項強。腰背不可俯仰。傴僂。鼻鼽不止。心痛。
束骨 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所注為俞。木。膀胱實。瀉之。銅人:囟項痛。目眩身熱。目黃淚出。肌肉動。項強不可回顧。目內 赤爛。腸 。泄。痔。瘧。癲狂。發背癰疽。背生疔瘡。
通谷 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足太陽脈所溜為滎水。銅人: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主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衄。項痛。目KT KT 。留飲胸滿。食不化。失欠。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亂。在於頭。取天柱、大杼。不知。深取通谷、束骨。
至陰 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所出為井。金。膀胱虛。補之。銅人:針二分脅痛無常處。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失精。目痛。大 痛。太陽根結篇云。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