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抉微 | 涂蔚生 |
經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下為腸泄,久為腸 。陳飛霞曰︰小兒此病初起,兩眉皺而多啼,由腹痛也。煩躁不安,由裡急後重也。數至圊而不能,或赤白相兼,或單紅單白,是其候也。周夢覺曰︰痢有不與世相遞嬗,而名則因時而變易。方策所傳,其來有自,不容不據古以準今。《素問》謂之腸 ,《難經》謂之裡急後重,漢謂之滯下,晉謂之秋燥,至唐方謂之痢。即其名而繹其義,便血曰 ,痛甚日急,壅甚曰滯,皺裂,曰燥不利曰痢,痢之情形,已顯示于稱名之表。歷代以來,揚榷指陳,揚榷,猶言大概也。不啻以暮鼓晨鐘,發人深省。治是症者,顧可孟浪從事,翻欲緘滕扃 而置之死地乎。當此暑炎方退,金飆初起,土間其中,熱濕燥匯於一時,三氣湊而為病。有時行者,從皮毛入,微惡寒腹痛,泄盡宿食,方轉紅白。風之所過,行於一家,則病一家;行於一境,則病一境。有傳染者,從口鼻入,不惡寒腹痛,隨泄宿食,即轉紅白。氣之所觸,染于一人則病一人,染于一方則病一方。于斯時也,撫枕席而興嗟,何分男女,如廁坑而抱痛,莫測死生。天氣陰晴,詬聞一室;燈光明滅,呻徹五更。飲膏粱者無論已,可憐寒土當災,朋盡返回,難邀甲戌之峙,人皆掩鼻,從傳庚癸之呼。聚桑梓者猶可也,最苦旅人遠適,今雨不來,誰恤零丁異地;聞風爭避,那管客子離鄉。儒者考古今之得失,証一己之功修,於是証而參上乘焉。本來惻隱之心,自應以之普度也。喻嘉言︰初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裡。劉河間曰︰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膿血自除。余于痢之時行初起者,而宗嘉言焉,疏經絡而趨邪,敗毒散克壯元老之猷。于痢之傳染初起者,而宗河間焉,和營衛而導滯,芍藥湯允占丈人之吉。及其歸宿,郁則為熱,試診其脈,未有不數者,所以香連丸,為治痢之總方。顧在表忌用者,邪猶未入於裡也。久病難用者,恐重傷其生氣也。昔趙養葵以六味地黃湯治傷寒,人譏為趙氏之創見,而下多傷陰。余嘗以六味地黃湯治痢,此又余之創見也。如果脈虛自汗,赤白將盡,真人養臟湯、訶子散,俱可酌而用之。夫痢不分赤白,既出於熱,反服辛熱而愈者,此乃從治之法。蓋人之稟賦有寒有熱,邪熱之中人,每從其類而化。辛熱藥能開鬱解結,使氣血得以宣通,特宜於以寒化熱之人。若遇以熱化熱,而誤用之,其禍有不可勝言矣。存心濟世者,倘遇以寒化熱之痢,用溫補而大獲其效,慎勿執以為例。
人參敗毒散
人參(一錢) 羌活(五分) 獨活(五分) 柴胡(一錢) 前胡(一錢) 川芎(五分) 枳殼(一錢)桔梗(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一錢)
芍藥湯
芍藥(一錢) 當歸(一錢) 黃芩(一錢) 黃連(一錢) 大黃(一錢) 木香(六分) 檳榔(七分)肉桂(五分) 炙甘草(一錢)
香連丸
黃連(二錢) 吳萸(一錢上二味同炒,去吳芋,加木香五分,不見火,共研細末,醋糊為丸)
真人養臟湯
粟殼(一錢) 訶子(一錢) 肉豆蔻(一錢) 木香(六分) 甘草(一錢) 肉桂(五分)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訶子散
粟殼(一錢) 訶子(一錢) 乾薑(七分) 陳皮(一錢) 上共為細末,空心服。
桂附湯
附子(三分) 肉桂(三分) 乾薑(六分) 焦朮(一錢) 砂仁(五分) 炙甘草(一錢)
塗蔚生曰︰痢雖只分紅白,與紅白相兼者三種,而寒熱虛實之症,亦無不盡在其中。唐容川曰︰腸胃之中,除卻糟粕,只微有脂膏水液而已。脂膏屬血分,水液屬氣分。病氣分,則水混而為白痢。病血分,則血擾而為赤痢。氣血交病,則赤白相半。由何處釀成真膿,而從大便泄出哉。有之,則毒聚腸胃,將腸胃脂膏血肉,蒸化為膿,或下如爛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腸潰胃之危候,與癰之腐爛無異,此非尋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是容川已將痢之發生原由,揭示其大概矣。而治之之法,有謂宜發汗者;有謂宜清涼者,有謂宜寒熱合治者,有謂由於夏月貪涼,過食生冷,至秋伏陰內動,應時而痢,宜溫暖者;有謂時痢宜瀉,久痢宜補者;有謂宜收澀者;有謂初痢忌用芩連者,有謂宜燥濕者;有謂宜消導者。以上之主張,既不一致,而彼此之互相攻訐,亦因以起矣。余以患痢五年,深恨大醫之難延,名醫之炎涼,時醫之誤我,於是引咎自奮,棄儒就醫。偏於痢症一門,三致意焉。迨其痢自治愈,稍有心得,始知諸家之所主張,均有至理,而亦即有所偏也。吾人如欲長於治痢,必須知諸家之有所長,與諸家之所短。而取其所長,舍其所短,互相參考補用。聚群眾之精華,成一己之利器,方能有中而不偏,有濟而無僨也。
夫痢之所以宜發汗者,以寒邪從皮毛而入,循外之周身油膜,以入內之腸胃油膜。腸胃之氣化,既受陰凝下降而為白痢。吾人即急當升提開發,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此葛根、柴胡等藥之在所必用也;若有裡急後重,欲便不便者,而木香、檳榔、枳殼、當歸、白芍等在所必用,有寒熱風者,而防風、天麻、白頭翁等在所必用。此即先賢所謂逆流挽舟之法,以及理氣則後重自除也。
痢之所以宜清涼者,以內部之火熱,既擾傷經絡之陰血,使下降而為赤痢。則吾人之欲熱退痢止,亦惟在清涼之一途,故知柏芩連歸芍等味,在所必用。其兼有由於外之風熱者,而天麻、白頭翁、僵蠶、桑寄生等在所必用。其兼有裡急後重者,而木香、檳榔、枳殼、濃朴等味在所必用。其兼有日久血虛者,而生地、阿膠、龜膠等味亦在所必用。此即先賢之所謂清熱解毒以及調血則便膿自愈也。若唐容川所謂血色黑暗,脈遲,手足冷者,屬虛寒,黃土湯主之。此系紅痢之變症,亦猶白痢之亦間有可少用芩連者也。
痢之所以宜寒熱合用者,以寒邪既傷六腑之氣,而火熱又傷其六臟之血,使寒熱參雜,赤白間下,則惟有寒熱合用之一途,此葛柴荊防歸芍芩連香枳薑棗之在所必用也。唐容川謂此寒熱合用,必有寒熱兼見之實症,不得籠統言之,而混用寒熱雜方也。即如仲景烏梅丸所治之症,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此熱症之實據也。
食即吐蛔,下之痢不止,此即寒症之實據也。惟其有腑熱臟寒之實據,故用烏梅丸,兼寒熱治之。又如仲景生薑瀉心湯所治之症云︰心下痞硬,乾噫食臭,此火症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此水病也;惟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腸間之實據,故用生薑瀉心湯治之。大便初頭硬,後半溏者,此胃中有寒,腸中有熱也,陳修園擬用理中東加大黃,此皆寒熱兼見之實據。醫者必辨症如是之嚴,而後用藥處方,不失銖黍。此等精細注腳,詢可謂不易多得者也。
痢之所以宜溫暖者,以生冷雖傷內部生陽之氣,而將值夏令,猶可借吸入之天陽,以調劑其陰凝寒滯。迨至時遷勢移,向者溫暖之空氣,一變而為清涼之空氣,則吾人向日陰凝寒滯之臟腑,其氣血自不得不隨寒冷之凝結,一發而為痢下矣。吾人欲其痢止,則不得不從溫暖,此茯苓、白朮、苡仁、陳皮、木香、甘草生薑、大棗等味之所必用也。
痢之所以時痢宜瀉,久痢宜補,宜收澀者,此蓋謂寒熱既初傷其氣血,使氣血之原質,變為赤白痢下。其勢方熾,不得不從事推蕩。俾已成之痢,盡行推下,減其積垢,即所以減其邪勢;減其邪勢,即所以止其痢候,此枳殼、檳榔、木香、陳皮、芒硝、大黃,之在所必用也。然此必須毫無外感,而後可用,否則亦須加解外諸藥。若夫久痢不止,氣血下陷,則魂魄將隨之而脫,魂魄既脫,其死亡也,可立而待。故治之之法,惟宜滋補。有熱者,清燥救肺湯主之;有寒者,八珍湯加升麻主之。仲景之桃花湯,烏梅丸,皆是澀以止脫之義。慎勿謂澀,則邪氣固結於內,而不敢用收澀之藥也。
痢之所以忌用芩連者,此蓋謂寒涼足以傷胃;胃傷,則生化之源頓絕。然必有伏陰在內,寒邪凝滯之實據,方可忌用芩連。若火結腸胃,下迫至甚,腹痛如錐,則芩連硝黃又為此症得力之猛將也。
痢之所以宜燥濕者,以濕之有傷氣血,無異寒熱之傷氣血。吾人欲其去痢止,則惟有燥之之一法。然濕有寒熱,而痢又宜以寒熱為轉移,此茯苓、白朮、車前、苡仁、澤瀉等類,有時與薑附同用,而有時又須與芩連同用者也。
痢之所以宜消導者,此蓋時痢宜瀉之義。以痢多食積,必須消其食積,而後可冀痢止,此枳殼、濃朴、大黃、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之所必用也。然容川解曰︰痢症之裡急,為急欲下便,是肝木之疏泄。後重為欲便不得,是肺氣之斂,而於止奔迫,解郁閉一方,而肝肺並治者,擬用白頭翁湯,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枳殼、檳榔、柴胡、麥芽、當歸、白芍等治之,輕則,用小柴胡加當歸、白芍、杏仁、枳殼、檳榔、麥芽、花粉,調和肝肺,則肺氣不迫注,肝氣得開利矣。又云︰肝氣欲泄而下注,肺氣欲收而不開,故痢多發於秋。秋金肺氣閉而不開,肝氣決裂而不遏,是以迫痛,治宜甘桔東加白芍,以桔梗開提肺氣,以白芍平治肝木,本此意以為加減,則鱉甲、龍膽草、青皮、秦皮、蘆薈、皆平肝之藥,當歸、生地、桃仁、五靈脂、元胡索,皆治肝經血分之藥,黃芩、麥冬、桑皮、知母皆清肺之藥,枳殼、貝母、杏仁、陳皮,皆肺經調氣之藥。隨宜致用,變化在人,烏有不治之痢哉。
容川此節証論,雖僅足為時痢之方針,而臨症擇而用之,亦無不效,若桴鼓者矣。
黃土湯方
灶心土(二錢) 甘草(一錢) 白朮(一錢) 熟地(一錢) 黃芩(一錢) 附子(炮,五分) 阿膠(一錢)
仲景烏梅丸方
烏梅(一錢) 細辛(六分) 乾薑(五分) 黃芩(一錢) 黃連(一錢) 當歸(一錢) 附子(五分)川椒(一錢) 桂枝(七分) 黨參(一錢) 黃柏(一錢)
仲景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一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一錢) 乾薑(五分) 黃芩(一錢) 半夏(六分) 黃連(一錢)大棗(一錢)
清燥救肺湯方(見前咳嗽方內)
知柏地黃湯方(見前咳嗽方內)
八珍湯方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熟地(一錢) 川芎(五分)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黨參(一錢)甘草(一錢)
仲景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錢) 乾薑(五錢) 粳米(一錢)
仲景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一錢) 黃連(一錢) 黃柏(一錢) 秦皮(一錢)
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前咳嗽方內)
仲景甘桔湯方
甘草(二錢) 桔梗(一錢)
唐容川曰︰噤口者,下痢不食,是火熱濁攻,胃氣被傷而不開,各書俱遵丹溪,用石蓮湯,《金鑒》謂內熱盛,上沖心作嘔。噤口者,用大黃黃連好酒煎服以攻之。按腸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潤澤,是以思食。西洋醫雖滯於跡,亦間有可信處。言穀入於胃,即有胃津注之,將谷渾化如糜,常探胃津攪飯,頃刻亦化為糜。據此謂說,則胃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試觀犬欲得肉,則涎出於口,此液即欲食之本也。人之胃津,其思食之情,亦類乎此。今胃為邪熱濁氣所攻踞,其清和之津,盡化而為濁滯,下注於大腸,則為痢,停聚胃中,則拒不納食。丹溪石蓮湯,雖知清火補胃,然石蓮是蓮米有黑殼者,今醫用石蓮子,不知何物,斷不可用。即蓮米,性亦帶澀,痢症宜滑以去著,澀乃所忌。且胃中濁滯非洗滌變化不為功,此方雖寒熱未瘥,然未洗滌其滯,變化其濁,非起死回生方也。清瘟敗毒飲、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麥冬養榮湯出入加減,庶可以洗胃變津,為開胃進食之良法。至嘔不思食,《金鑒》用二黃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然治逆洵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終未得進食之本也。吾意以為宜用大柴胡湯,加石膏、花粉、人參,則攻逆生津,開胃進食,兩面俱到。治噤口者,從無此論,吾今悟出切實之理,為斯人大聲疾呼。海始欲以文章報國,今己自分不能,庶幾發明此道,稍有補于斯民歟。
又補論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此與霍亂對看自明,霍亂上吐下瀉,必以和中而愈,則知噤口痢,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第霍亂是中寒而發,為上下俱脫之症,法主理中湯以溫之。噤口痢,上噤下滯,其為中熱可知。熱結於中,上下不開。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湯諸藥,以寒涼治之,生薑瀉心湯,去乾薑為宜,人參白虎湯亦佳。
石蓮湯方
人參(一錢) 黃芩(一錢) 黃連(一錢) 石蓮(一錢,即蓮米有黑殼者)
竹葉石膏湯
淡竹葉(一錢) 石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寸冬(一錢) 半夏(七分) 生薑(一錢) 粳米(一錢)
塗蔚生曰︰生薑半夏俱辛燥,於是症宜酌用,即有石膏寸冬之寒,亦恐其消耗津液。因此症原系一種熱症也。
清瘟敗毒散
石膏(一錢) 知母(一錢) 生地(一錢) 犀角(五分) 黃連(一錢) 梔子(一錢) 桔梗(一錢) 黃芩(一錢)赤芍(一錢) 玄參(一錢) 連翹(一錢) 丹皮(一錢) 甘草(一錢) 竹葉(一錢)
大柴胡湯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半夏(七分) 大黃(一錢) 枳實(七分) 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人參白虎湯 見前溫病方內
麥冬養榮湯
人參(一錢) 知母(一錢) 寸冬(一錢) 甘草(一錢) 五味子(一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陳皮(六分) 黃耆(一錢) 生地(一錢)
周夢覺曰︰儒者讀書十年,窮理十年,自謂於醫已通三昧。及其視病,兩相齟齬,不歸責藥肆之假,便諉咎染病之真。與之強辨無庸也,請試之治瘧。夫瘧病之淺而顯者也,最易足以驗醫之得失。世之用劫藥,而僥幸以成功者,不在此論。如果堂堂之陣,正正之師,而百戰百勝焉,庶可懸壺都市,負籠鄉邦;猶是投之罔效,屢易其方,古籍糠,空披萬卷,寒窗燈案,辜負十年。經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余讀經文,而知瘧脈之所以弦也。軀殼之內,腫腑以外,屬半表半裡,而邪居之,宜脈之弦,與少陽同。是故風無常府,以所中處為府,其中頂骨也。三陽之脈,皆上於頭。陽明之脈,循髮際至額顱,邪氣並於陽明,令人頭痛,洒淅寒甚,久乃熱,則為陽明之瘧。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後,邪氣並於少陽,令人頭痛、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則為少陽之瘧。至於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正過風府處,故頭痛、腰重、體重、寒從背起。所以中於陽者,太陽之瘧居多,其中 骨也。三陰之脈,皆發於足太陽之脈,上膝股內入腹。邪氣並入太陰,令人足軟,不嗜飲食,多寒熱,則為太陰之瘧。厥陰之脈,入毛中,繞陰器,邪氣並入厥陰,令人足軟,小腹滿,小便不利則為厥陰之瘧。至於少陰之脈,上股後廉直貫膂,正當風府處,故足軟,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所以中於陰者,少陰之瘧居多。其中於陽也,陽氣漸入於陰分,日下一節,其行也遲。故其作也,日晏一日,難愈。其中於陰也,陰氣轉入陽分,日下二節,其行也速。故其作也,日早一日,易愈。治之之法,瘧在三陽,則以三陽治之,瘧在三陰,則以三陰治之。倘弦化脈虛有汗,但輔其正氣,而邪自除。則統陰陽而溫補之,未有不隨手而效者。機要曰︰瘧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其症各殊,同《傷寒論》。知治傷寒,則知治瘧。余謂第知治傷寒,猶不足以治瘧。知傷寒矣,而知邪客風府,則足以治瘧矣。所同於傷寒者症,所異於傷寒者脈。傷寒之脈,隨陰陽變遷,瘧症之脈,一弦字貫澈。知所以治傷寒,而於陰陽勝複之理,邪正交戰之時,臟腑行徑之穴,無不灼知之矣。業醫者欲驗一己之功修,請自試之治瘧。
夢覺陽明經症瘧疾方
葛根(一錢) 升麻(五分) 黃芩(一錢) 白芍(一錢) 草果(一錢) 炙草(一錢)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夢覺陽明腑症瘧疾方
大黃(一錢) 芒硝(一錢) 檳榔(一錢) 濃朴(五分)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夢覺少陽瘧疾方
青皮(七分) 濃朴(七分)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茯苓(一錢) 半夏(七分) 白芍(一錢)草果(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青皮引)
夢覺太陽經症瘧疾方
麻黃(一錢) 桂枝(一錢) 杏仁(一錢) 炙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夢覺太陽腑症瘧疾方
焦朮(一錢) 茯苓(一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草果(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夢覺三陰瘧疾方(附子理中東加草果)玉竹(一錢) 焦朮(一錢) 乾薑(七分) 草果(一錢) 炙甘草(一錢) 附片(三分) 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夢覺虛症瘧疾方 統治虛瘧。
黃耆(一錢) 焦朮(一錢) 附子(三分) 首烏(一錢) 當歸(一錢) 玉竹(一錢) 草果(一錢)茯苓(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塗蔚生曰︰周夢覺之瘧疾症治,固已精美完善。然考其所本,多半出自仲景。不過仲景簡而賅,而夢覺繁而詳。實則本仲景之法以為治,即無不治之瘧,亦無治不能愈之瘧。蓋瘧,系風寒由外之油膜,以入內之油膜者。而仲景之治瘧,則根據少陽以為治,必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今人不查此中原理,動以截止為能事,每至旋愈旋複,即以其不能根本解決也。予每以仲景之法治瘧,凡遇瘧之一二劑不能全愈者,必勸其多服數劑,使其卒歸於愈,愈而不複。今將其原文摘入,雖為治瘧者之備考,夫亦曰存古云耳。
張仲景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之。
唐容川曰︰《內經》言瘧邪藏於風府,旁連募原。募即膜也,膜之原在臍下,即三焦之連網矣。三焦、膀胱皆腎之府,三焦為陽府,而化水行於裡,則為小便;膀胱為陰府,而化氣於表,則為衛氣。《內經》就瘧所發言,責在衛氣,故邪在太陽之風府。仲景就瘧之所留言,故責在三焦膜原。是以瘧症,未有小水清利者,三焦之決瀆病也。
仲景以少陽立論,其義在此,正與《內經》互相發明。後人不知三焦,至謂仲景之証與《內經》不合,謬矣。
張仲景曰︰病瘧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如其不瘥,當云何?曰此結為 瘕,名曰瘧母。當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
鱉甲(炙一錢) 射干(一錢) 黃芩(一錢) 柴胡(一錢) 鼠婦(一錢) 乾薑(一錢) 大黃(一錢)桂枝(七分) 石韋(一錢去毛) 濃朴(一錢) 紫葳(即凌霄一錢) 半夏(七分) 阿膠(一錢)芍藥(一錢) 丹皮(一錢) 蟲(一錢) 葶藶(一錢) 人參(一錢) 瞿麥(一錢) 蜂窠(一錢)赤硝(一錢) 蜣螂(熬,一錢) 桃仁(二錢)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俟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
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無鼠婦,赤硝二味)
唐容川曰︰夫瘧邪本伏於營血之中,衛氣會而始發,故久則營血結聚而為瘧母。衛氣不通,而為留痰。是血為瘧母之主,痰屬衛氣所生,乃瘧母之兼有者也。故治瘧母,以攻利營血為主,而行痰降氣為輔。知此則知仲景此方,破血之藥,所以獨多,總是治營以通衛也。
塗蔚生曰︰各家之對於瘧症,所以先寒後熱,以及結成瘧母之理,雖不乏精細辨論,而能理由充足,不致令人疑慮者,殊少其人。以余度之,瘧症即系邪氣伏居少陽油膜之上,而下焦化生之氣,亦必須循油膜上行而外達,以為護衛。今以邪氣之阻,不得外達,而為護衛,故始而惡寒特甚。迨至邪正交戰既久,紛爭已畢,終系邪氣勢弱,而正氣勢強。孰知正氣愈鬱結,而勃發愈猛,故繼而發熱特甚。設使邪隨汗出,則瘧可冀愈。否則,病患設為健壯,化生正氣迅利,則正氣之團結亦速,出與邪爭亦急。今病者之體有強弱,化生之氣有遲緩,故瘧有一日一發,間日一發。營血之行,以衛氣為轉移,今衛氣屢為邪氣鬱阻,而營血不能隨其郁阻,經火煉以為鬱滯,而為瘧母焉。夫瘧母名者,以邪氣縱隨正氣紛爭盡出。而此血之凝滯,與邪伏居油膜無異,仍可使瘧疾發生焉。故主鱉甲 蟲大黃桃仁等味,攻血者,以攻利之。濃朴葶藶等味,理氣者,以疏散之。然猶慮邪未盡除也,仍用柴胡桂枝以解之,人參以托之。血虛受傷也,兼用阿膠白芍以固之。余則清熱滌水之味,務使其邪氣盡除,不至血痰交結而為瘧母焉。此說此見,不知有合聖意否,尚希國內高明醫士隨時教正是幸。
張仲景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吐,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瘦肌肉。
唐容川曰︰陰氣指少陰心腎也。心腎之陰虛,故熱而少氣,心中煩冤。邪氣能入於心,而內藏於心,皆少陰陰氣孤絕之証也。陽氣指太陽膀胱也,水中之陽,化氣為熱,以衛周身。今獨有陽氣則純熱,合於陽明,則為手足熱。合於三焦,則欲嘔。外合於腠理分肉之間,則令肌肉消爍。治少陰,宜雞子黃湯。治太陽,宜白虎湯。後世如清瘟敗毒飲一方,可以兼治。
按《史記‧倉公傳》風癉客脬,言癉邪客居膀胱。此癉瘧亦發於膀胱,與牡瘧正相對,牡瘧是邪在心也。
張仲景曰︰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東加桂枝
知母(一錢) 石膏(一錢) 甘草(一錢) 粳米(一錢) 桂枝(七分)
唐容川曰︰身無寒但熱,為白虎湯之正証。加桂枝者,以有骨節煩疼症,則有伏寒在於筋節,故用桂枝以逐之也。
張仲景曰︰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
蜀漆(一錢,燒去腥) 雲母(一錢,燒二日夜) 龍骨(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
附《外台秘要》三方︰
牡蠣湯 治牡瘧。
牡蠣(一錢) 麻黃(一錢) 甘草(一錢) 蜀漆(一錢)
注意︰蜀漆即常山苗也。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蔞根湯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一錢) 人參(一錢) 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栝蔞根(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柴胡桂薑湯 治瘧多寒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一錢) 桂枝(七分) 乾薑(一錢) 栝蔞根(一錢) 黃苓(一錢) 牡蠣(一錢)
經云︰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腹大身盡腫,皮濃,按之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又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水病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陳飛霞曰︰腫滿之証,悉由脾胃之虛也。脾土喜燥而惡濕,若中氣素弱,脾虛無火,故水濕得以乘之。脾虛不運,則乳食凝而不化,停積於中,而腫滿作焉。治腫者,當以脾胃為本,而以浮腫為標。若以消伐為能事,未有不致危殆者也。又當分別上下。經曰︰面腫者風,足腫者濕。凡腫自上而起者,多因於風,其治在肺,宜發散之,參蘇飲合五皮飲。自下而起者,因於腎虛水泛,或因脾氣受濕,宜滲利之。仲景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檳榔。身盡腫者,或因稟賦不足,卒冒風寒,或因瘧痢脾虛,皆能作腫。輕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苓丸。凡風寒之腫,若身無熱,宜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氣化,小便利而腫消矣。
陽水腫,身熱大便秘,小便赤澀,煩躁口渴,以五皮飲送沆瀣丹微下之。
陰水腫者,身不熱,口不渴,身冷發寒,二便自調,平胃散加茯苓、草果、木香、藿香。凡腫先起於腹,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起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可治。若小兒元氣本虛,複遇大病之後,而渾身浮腫,四肢冷,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滑泄,不思飲食,此陰寒之極,脾胃將絕。治腫之方,俱不可用,唯以六君子東加肉桂、炮薑、砂仁、白蔻,以救其脾胃,斯可矣。昧者但見其腫,不知元氣之竭絕,而猶消導利水,複以舟車、禹功,暨大戟、芫花、甘遂劫奪之者,此殺人之事,慎之戒之。
加味胃苓散(見前泄瀉方內)即胃苓丸原方。如頭面腫初起,略加麻黃;作喘加桑白皮、杏仁;小便黃赤加木通;身腫加五加皮;腹脹加砂仁白蔻丁香枳殼,腳冷不溫加附子、肉桂、防己。
五苓散(見前咳嗽方內)
五皮飲沆瀣丹(俱見前傷濕方內)
加味四君子湯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肉桂(五分) 炮薑(五分) 砂仁(六分) 白蔻(六分)公丁香(七分) 炙甘草(一錢) 大棗(一枚)
平胃散
蒼朮(一錢) 陳皮(一錢) 濃朴(六分) 甘草(一錢)
《脈經》曰︰水腫之脈,浮大易愈,沉細難痊。周夢覺曰︰余謂醫不細揣脈與症,斯已難矣。果脈清症確,浮大固可十全,沉細末必難痊。余少時,曾患水腫,而回生者。欲知水腫幽明路,說法何妨我現身。人生飲入於胃,氣化之妙,全憑脾肺腎三經。脾專運用之職,肺擅通調之官,腎司熏蒸之用,而後雲興雨施,滲入膀胱。三經失權,其氣不化,蓄諸中洲,橫流四肢,泛濫皮膚。一身之中,無非水為之灌注矣。以其脈之沉細者言之,脈而沉細,病愈深而侵入臟矣。即脈之沉細,分症之陰陽。其為陰水腫也,形寒傷肺,濕寒侵脾,虛寒損腎,大便溏瀉,小便清利,脈則沉細而遲。補土以溫金,實脾湯,實開斯世之福。壯水兼補火,腎氣湯,能挽造化之窮。其為陽水腫也,火盛克金,熱鬱侮土,燥過枯水,大便堅硬,小便黃赤,脈則沉細而數。石膏友麥冬,本草中足稱治水之橇;黃連伴黃柏,醫方內大是分水之犀。余嘗閱是症,陰陽俱厥,有令人不可測度。陽水之厥,更有十倍於陰水者。陰水誤以陽治,先或聲啞而死;陽水誤以陰治,定是吐血而亡。至於脈之浮大,邪猶在表,病之最淺者也。水蓄膀胱,五皮飲,可潔清淨之府;水行肌表,越婢湯,足開鬼門之閉。其朝寬暮急,暮寬朝急者,水隨氣之升降也,何必曰陰虛陽虧。上氣喘促,夜臥難安者,水淫肺之葉孔也,何必子胎母宮。曰風水、曰石水、曰皮水,多其水名。曰濕腫,曰血腫,曰風腫,總是水腫。揣摩脈症,辨別臟腑,沉細浮大,有何難易之分。酌理準情,無非從前所有之語;披肝瀝膽,盡是劫後餘生之言。其於是症,煞吃苦幸矣。愁成白發三千丈,歷盡洪濤十八灘。
夢覺實脾湯
焦朮(一錢) 茯苓(一錢) 炙甘草(一錢) 濃朴(六分) 肉桂(五分) 草蔻(七分) 木瓜(一錢)木香(五分) 附片(三分) 乾薑(五分) 大棗(一枚)
全匱腎氣丸 (即桂附地黃湯)
熟地(三錢) 山藥(一錢) 茯苓(一錢) 萸肉(一錢) 澤瀉(一錢) 丹皮(一錢) 肉桂(五分)附片(三分)
夢覺麥冬湯
石膏(一錢) 麥冬(一錢) 粳米(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夢覺連柏湯
黃連(一錢) 苡米(一錢) 黃柏(一錢) 車前(一錢) 肉桂(五分) 知母(一錢) 炙草(一錢)
仲景越婢湯
石膏(一錢) 麻黃(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塗蔚生曰︰水腫之症,猶古時洪水之患,彌漫遍野,渾無際涯。斯時補脾以利水、暖腎以化水、此皆築堤之見,不及之治。不若大禹之治水,疏通河道,引水注海,奪而去之之為愈也。予以為除風腫虛腫而外,水之陽者,宜採用阿膠大黃甘遂湯,從陽以救陰。水之陰者,宜採用十棗湯與五皮散,從陰以救陽。雖劑嫌猛烈,而滔天之水,誠非此猛烈之劑,旁無能克者也。下後再以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六味地黃等湯,調停善後,庶不至養癰貽患,尾大不掉。雖食鹽一層為水腫之大忌,而如此治法,亦在所不禁。不過病之劇者,以食鹽置罐敷緊,燒熟為宜耳。(又水腫極易與風腫、氣腫有混,不可不辨。風腫、氣腫,按之隨手而起,水腫按之隨手沒指,此其分別處也。)
金匱阿膠大黃甘遂丸
阿膠(二錢) 大黃(一錢) 甘遂(七分)
上三味,以阿膠溶化為丸,如綠豆大,大人初次可與服六七丸;不下,漸次增至十數丸、二十丸不等。小兒初次,只可服三二丸;不下,漸次增加至七八九丸不等。總之,務必須量人之大小,以為藥之輕重耳。
十棗湯(見前咳嗽方內)
經曰︰足太陰虛,則鼓脹。又曰︰胃中寒則脹滿。又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陳飛霞曰︰夫脹滿者,腹脹氣滿也。因於脾肺不能健運,所以作脹也。有虛脹、寒脹、實脹、熱脹。大抵虛脹、寒脹十之八九,實脹、熱脹十之二三。蓋實熱之証,人所易見,或因傷食,或因傷寒入裡,所以易知而易治。虛寒之証,由中氣衰弱,脾氣不化而脹,所以難見而難醫。若以虛寒之脹,而誤為實熱之脹治之,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虛脹者,或因吐瀉之後,或因服藥攻下太過,致成腹脹者。宜溫中調氣,濃朴溫中湯;若虛而兼寒者,加桂附。實脹者,腹中原有食積,或因飲食過飽,固結於中。外証,則胃口胸前高脹,身熱口渴,倦臥不語,腹痛微喘,目閉不開,儼然虛極之象。小兒此証最多而難識。昧者不為詳審,見其四肢不舉,口閉不開,誤以為慢風,而用寧神導痰之藥,十中十死,無一活者。不知大實有羸,即此是也。急宜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同服。熱脹者,或傷寒熱邪入裡,大便閉結,小便短赤,渾身壯熱,面赤煩躁,集成沆瀣丹。寒脹者,由中氣素寒,冷滯鬱結,無身熱口渴,面唇青,手足厥冷,氣喘腹脹。先以塌氣丸消之,複以異功散,調其脾胃。
凡遍身瘡疥,因淋洗塗搽,逼毒歸內而腹脹者,輕則荊防敗毒散升散之,重則集成沆瀣丹微利之。瘡出脹消者吉,不出者凶。經謂臟寒生脹滿者,蓋脾為陰中之至陰,如脾濕有餘,陽火不能施化,如土之久于雨水,則為泥矣,豈能生育萬物。必待和風日暖,濕去陽生,自然生長也。凡此宜以辛熱之藥運用之可也。經謂下之則脹已。此以濕熱飲食有餘,脾胃素實、形體氣質壯實者言之也。若脾虛內寒,而氣不能運精微,以成脹滿者,只宜以甘溫補脾為主,少佐辛熱,以行壅滯之氣。庶使脾土健旺,脹滿營運,斯可愈矣。此經之所謂塞因塞用,用從治之法耳。醫者不察,惟執下之脹已,急於獲效;病者喜以下藥,以求痛快。不知暫快一時,則真氣愈傷,脹滿愈甚,去死不遠矣。
濃朴溫中湯 治胃寒心腹脹。
川朴(七分) 陳皮(一錢) 黑薑炭(一錢) 茯苓(一錢) 草蔻仁(六分) 木香(五分) 炙甘草(一錢)
虛兼寒者,加熟附子、肉桂、生薑少許。
《集成》塌氣丸 治寒鬱結,肚腹虛脹。
胡椒仁 全蠍尾(去鉤子,洗淨炒乾)
上以胡椒略去皮去淨一兩,炒過,和蠍尾碾末,麵糊為丸,極小。每服一二錢,陳皮湯送下。
沆瀣丹(見前傷濕方內)
《集成》三仙丹
五靈脂(二兩) 廣木香(五錢) 巴豆仁(四十粒,去淨油) 醋打曲糊為丸綠豆大,朱砂為衣,量兒大小服之。
異功散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黨參(一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荊防敗毒散
芥穗(一錢) 防風(一錢) 連翹(一錢) 枳殼(七分) 升麻(五分) 薄荷(一錢) 羌活(七分)獨活(五分) 粉葛根(一錢) 川木通(一錢) 金銀花(一錢) 黃芩(一錢) 川芎(五分) 梔子仁(一錢)甘草(一錢)
上身腫,加蔥三莖;下體腫,加燈草十莖,清水煎服。
塗蔚生曰︰陳飛霞謂虛脹,或因吐瀉之後,或因攻伐太過,致成腹脹。然吐則傷陽,瀉則傷陰,而攻伐之足以傷陽傷陰,亦無異於吐瀉。陰陽既形損傷,則滋陰補陽,即不容或已,豈容再施消導者哉?查濃朴溫中湯原方,多系破氣之藥,於此証未免失宜。余以為宜用六君子湯,稍加木香為佐,既無虛虛之患,又無實實之嫌。臨時能因其寒熱,而加桂附歸芍枳查芩連等味,而虛寒實熱之脹,亦無不左宜右宜也。
周夢覺曰︰醫學中,劉李朱張而下,瓣香敬祝者,汪子 庵,獨於氣鼓症,列之濕門中,殊不謂然。究其源,方書俱然,不自 庵始。余考其症,是氣也,當列於氣門。氣以類而方明,病雖難而易治。夫氣之功用,全賴脾土為之轉運,土旺而氣乃周流四體;土衰而氣遂停中洲,貫注軀殼,充盈腠理,郁而為熱,氣鼓成焉。經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是也。其為症也,四肢日見瘦羸,肚腹日見脹滿,任人揉按,痛癢不關,稍進 糧,飽悶難受,脾愈虛,肝益肆其侮;氣愈積,熱益張其威,脈之弦且數。其所由來者,有明征矣。治是症者,當青筋未大見,臍心未大突,缺盆未大滿之時,重用黃連以解其熱,清金以製肝盛,培土不受肝邪。藥草固有維持之力,尤宜卻鹹味,斷妄想,存神靜慮,以養無形之土,不治氣而氣自宣通,多有得安者。其名不一,曰單脹,以其獨脹于腹也。曰鼓脹,以其中空無物也。曰蠱脹,若蟲食物而中空也。曰熱脹,由熱而脹也。曰氣脹,由氣而脹也。統名之,曰氣鼓也。彼水脹寒脹,列於濕門宜也,原於此症毫不相涉。東垣,一代偉人,中滿分消丸,亦尚未分晰也。
夢覺黃連人參湯
人參(一錢) 黃連(一錢) 焦朮(一錢) 麥冬(一錢) 青皮(一錢) 肉桂(六分) 炙甘草(一錢)
東垣中滿分消湯
濃朴(一兩) 枳殼 黃連 黃芩 法半夏(各五錢) 陳皮 知母 澤瀉(各三錢) 茯苓 砂仁 乾薑(各二錢) 人參 白朮 甘草 豬苓(各一錢)
蒸餅為丸,每服三二錢不等,白開水下。
唐容川曰︰血鼓之証,脅滿小腹脹,滿身上有血絲縷,煩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醫書俱云是婦人之病。惟喻嘉言謂男子恆有之。面色萎黃,有蟹爪紋絡,脈雖極虛,而履步如故,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脅脹腹疼。迨脹之既成,腹大如箕,遂不可救,東南最多,所以然者,東南饒魚鹽。魚者甘美之味,多食令人熱中;鹽者,鹹苦之味,其性偏於走血。血為陰象,初與熱合,不覺其病,日久月增,中焦沖和之氣,亦漸為熱矣。氣熱則結,而血不流矣。於是,氣居血中,血裹氣外,一似婦人受孕者然。至彌月時,腹如抱瓮。推而言之,凡五方之膏粱濃味,椒薑桂糈成熱中者,皆其類也。治之之法,以六君子東加乾薑、川芎、防己為末,陳米荷葉煎湯,泛丸白湯下。執中央以運四旁法也。
容川又曰︰謹按喻氏之論,其言血鼓之原,最為詳確。惟所主之方,與氣熱則結,而血不流通之說,未能吻合。蓋六君子與所加之藥,於治痰膨為宜,且須寒飲方為切合。如論所謂,宜用清和理氣之品。攻劑代抵當丸主之,和劑丹梔逍遙散,加薑黃香附治之。諸書皆用桃奴散,或琥珀散治之。第兩方用溫藥,亦血因寒凝之劑。與喻氏所論,又有不同,醫者審証擇用可也。
容川又曰︰又有石瘕腸覃,狀如懷子,腹日以大。月事以時下者為腸覃,以寒氣客於腸外,氣病而血不病也,宜橘核丸主之。月事不以時下者為石瘕,乃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惡血當下不下,衄以留止,故成石瘕。是氣病而血亦病也。宜琥珀散、桃奴散治之,後服溫經湯。單腹脹者為血膨。若四肢皆脹,或先後四肢腫起,其色紅者,謂之血腫。亦有不紅者,血從水化而為水,故不紅也。或得於吐衄之後,瘀血化水而腫。或得於婦人經水不行,血化為水而腫。既化為水,則兼治之,五皮飲加當歸、白芍蒲黃丹皮桃仁治之,或用干漆雄黃醋丸,麥芽湯下亦可。又凡鼓脹浮腫,但要分陰症、陽症,陰症脈沉澀弦緊,必有寒痰諸症,宜用中滿分消東加桃仁。陽証脈數口渴,便短氣逆等証,宜小柴胡東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桃仁、豬苓、茯苓、車前子治之。
六君子湯(見煎咳嗽方內)
代抵當丸
大黃(一錢酒炒) 莪朮(一錢) 山甲珠(三片) 紅花(一錢) 丹皮 當歸(各三錢) 牛膝(二錢)夜明砂(三錢)
每次三五錢不等,可以隨時酌量。
丹梔逍遙散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茯苓(一錢) 白朮(一錢) 丹皮(一錢) 梔子(一錢) 柴胡(七分)甘草(一錢)
橘核丸
橘核(一錢) 香附(一錢) 楝子(一錢) 楂核(一錢) 荔核(一錢) 吳萸 小茴(各五分)
研末寒食面為丸,淡鹽湯送下。量兒之大小,以為服之多少。
桃奴散
肉桂(五分) 五靈脂(一錢) 香附子(一錢) 砂仁(七分) 桃仁(一錢) 延胡索(一錢) 桃奴(一錢)雄鼠屎(一錢)
琥珀散
琥珀(一錢) 三棱(一錢) 莪朮(一錢) 丹皮(一錢) 肉桂(五分) 延胡索(一錢) 烏藥(一錢)當歸(一錢) 赤芍(一錢) 生地(一錢) 劉寄奴(一錢)
五皮飲(見前傷濕方內)
小柴胡湯(見前咳嗽方向)
塗蔚生曰︰喻氏氣居血中,血裹氣外一語,已將血鼓之概略閘發。使後治血膨者,得其途徑,不至盲無適從,斯誠有功世道之文。而經唐氏之詳為指解,尤屬南針直指,証治照然。予曾遇一老婦,患吐血後,遂得血臌之症。前醫為之破氣下水者,均屬無效,已頻于危。余鑒前醫之用藥失當,複深究喻氏唐氏之言,為之用六君子東加血竭、桃仁、廣木香,頓見巨效。旋以戰事發生,蔣士傑死守信陽城中,內外間隔,該婦遂隕於命。雖屬時勢為之,無可如何,而前賢之於此症正法正治,變法變治,總屬不吾少欺。可為吾之經驗上膽識上,增一番之長進矣。
周夢覺曰︰古傳心痛有九,循其名,而責其實,纖毫難混。─曰蟲。凡痛脈多伏,今反洪數者,纖蟲也。厥名曰蛔,長寸許,首尾通紅,踞於心窩子,吮血吸精。傷心之患,莫慘於是,以雄黃、檳榔、白礬為丸殺之,而痛自除。二曰疰。疰者自上疰下也。令人沉沉默默,心中隱隱作痛,甚有疰至滅門戶,而莫名其病者。脈則乍短乍長,乍澀乍細。非尋常藥餌所能療,惟蘇合丸、阿魏膏庶可以治。三曰風。風得火而益熾,火得風而愈威,風而入於心,則痛之猝者也。其脈浮緊而數。以白菊、白礬為君,侯氏黑風散,可採也。四曰悸。有觸而驚曰驚,無觸而驚曰悸;悸而至於痛,則悸之甚者也。其脈虛而滑,加乳香沒藥為使,李氏養心湯,盍用之。五曰食。食入於胃,停滯未化,攻沖作痛,其脈短而澀。平胃散洵為對証之方。六曰飲。飲入於胃,攻注無常,激射作痛,其脈濡而遲。五苓散實為導水之劑。七曰冷。寒氣犯于繹宮,脈則或遲或結。吳萸、川椒、砂仁、木香止痛,書何難共証。八曰熱。火氣鬱於胸膈,脈則或數或促,生地、梔子、黃連、苦楝,除痛藥確有明文。九曰去來痛。經脈周流,有礙則痛,過其所礙而旋止,巡至所礙而複發。氣充血足,何礙之有。不必診脈,補之可也。顧同是心腹痛也,以蟲傷人最酷者居首,以疰之傷人最隱者居二,以風之傷人最速者居三,以悸之介在可以傷,可以無傷者居四,以飲食之不輕傷人者居五六,以寒熱之恆有者居七八,以去來痛之人皆知而能治者居九。想古人位置之宜,亦大費躊躇矣。然名則列之有九,義實本之於經。曰蟲痛者,經言蛔蜒心腹痛也。曰疰痛者,如飛尸遁尸之類也。曰風痛者,經言肝心痛也。曰悸痛者,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也。曰食痛飲痛者,足太陰之脈,其支上膈注心中也。曰冷痛者,寒氣客於背 ,注於心也。曰熱痛者,寒氣客於經脈,與熱相搏也。曰去來痛者,經言氣不宣通也。要皆非真心痛也。若真心痛,手足冷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朝死。彼醫家所傳之方,大半言止冷痛。本草所注之性,間有止熱痛之語。夫冷熱之痛,病之最淺而最易辨者,諸書尚且聚訟,何況痛之至隱而至僻者乎。領會《靈》《素》微詞,才是醫家學問;變化本草訓語,方知用藥權衡。
蘇合丸
麝香 沉香 丁香 檀香 香附 蓽茇 白朮 訶子 朱砂 青木香 烏犀角(各二兩) 薰陸香 龍腦香(各一兩) 安息香(二兩,另為未用無灰酒熬膏)方為末,用安息香膏加煉蜜為丸,每兩十丸,蠟皮包裹,溫酒化服。
阿魏膏
山楂肉 膽南星 法夏 麥芽 神曲 黃連 連翹 阿魏 栝蔞仁 貝母 風化硝 枯咸 蘿卜子 胡黃連
上為末,薑湯浸蒸餅為丸。相其本體之強弱寒熱,體強而熱,阿魏丸;體弱而寒,蘇合丸。俱宜隨時酌用多寡。
侯氏黑風散
白菊(五錢) 白礬(一錢) 防風(一錢) 白朮(一錢) 桔梗(八分) 人參(一錢) 茯苓(一錢)當歸(一錢) 川芎(五分) 乾薑(五分) 細辛(三分) 牡蠣(三分) 共為末調服。
李氏養心湯
黃耆(一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 川芎(七分) 法半夏(五分) 甘草(一錢) 柏子仁(一錢)棗仁(一錢) 遠志(一錢) 五味子(一錢) 人參(一錢) 肉桂(五分) 乳香(六分) 沒藥(六分)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平胃散(見前腫滿方內)
五苓散 (見前咳嗽方內。)
夢覺香砂湯 治冷痛。
廣木香 砂仁 肉桂
等分共研細末,每服五分。
夢覺梔仁湯 治熱痛。
黑梔子(三錢) 乾薑(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五分)
夢覺 術湯 治去來痛。
黃耆(一錢) 焦朮(一錢) 肉桂(五分) 當歸(一錢) 法半夏(五分) 陳皮(七分) 茯苓(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塗蔚生曰︰先賢有謂肚臍以上為心痛,肚臍以下為腹痛者。實則肚臍以上亦是胃痛,不與心痛相干。因心位至高,界居膈膜以上,而胃則界居於胸口之下也(陳飛霞曰,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分。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是其不知何為上焦,膈位何在,而胃脘又何在也)。不過胃脘痛至甚,其氣上逆,亦可牽連心臟不安,使之發生疼痛耳,故《難經》云︰有厥心痛,無真心痛。如真心痛,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周夢覺雖未將痛之界限釐清,僅將痛之種類分別晰清。因症用藥,而其碩誠偉見,已足高人一等。不過其食痛而下,藥味均可加減,誠能觸類旁通,其中自有無數法門。陳飛霞謂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者多虛,暴痛者多實,得食少減者為虛,得食益甚者為實,痛輕莫得其處者為虛,痛劇有定所者為實。又謂冷痛面色或青、或白,甚者,面色暗淡,唇口爪甲皆青。熱痛面赤壯熱,四肢煩躁,手足心熱。食痛口中氣溫,面黃唇白,多眠少食,大便酸臭。蟲痛面白唇紅,六脈洪大,痛則口出涎沫清水,腹內結聚成團。然予每遇是症,除蟲痛外,俱以針刺之法,為之調劑補瀉。輕者刺委中、手十二井、足三里等穴而愈,重刺中脘、分水等穴而愈。如心痛再甚,則為之刺巨闕一穴,而無不愈矣。但此中補瀉之法,未易深明;寒熱之症,尤須分曉。惜乎吾國針學,近者每下愈況,醫者不知趨向尚耳。
經曰︰新積痛可移者易已,積不痛者難已也。又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結而橫,有積矣。陳飛霞曰︰凡飲食之積,其漸積者,不過以飲食偶傷,必在腸胃之內,故可行可逐治無難也。惟飲食無節,以漸留滯者,多成癖積於左脅膈膜之間,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若飢飽無論,飲食疊進,以致陽明胃氣一有所逆,則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滯未消,並腸外汁沫,摶聚不散,漸成症結矣。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覺,及其既久,則其根深蒂固,而藥餌難及。今西北小兒多有此疾,而尤以食面之鄉為最。正以面性多滯,而留積於皮裡膜外,所以不易治也。惟當以漸消磨,求法治之。幸毋孟浪欲速,妄行攻擊,徒致胃氣受傷,而積仍未去,以速其危也。
癖者,血膜化水則癖,脅傍時時作病,時熱,潮熱,或寒熱往來似瘧,故瘧家多有此症。凡瘧疾發過之後,必令其熱退極盡,方可飲食。若熱未盡而飲食之,則脘中多蓄黃水,日久而成癖積。小兒臟腑和平,脾胃壯實,則榮衛宣暢,津液流通,縱使多食生漿,不能為病。惟脾胃不勝,乳哺不調,三焦不運,水飲停滯,冷氣摶之,結聚而成癖也。體素弱者,消癖丸;氣壯實者,赭石挨癖丸。大約有癖之兒,虛者居多。攻下之藥,非可常用。即不得已而用之,待其略減,用消癖丸緩緩消之。至為良法。
塗蔚生曰︰其動應衣,脈宗氣也之衣字,恐系誤,待考。又衣字似當作為乎字。
《集成》消癖丸 治癖在脅下,面黃肌瘦,午後發熱似瘧用之。
人參 白朮 陳皮 茯苓 青皮 川朴 枳實 半夏 砂仁 神曲 麥芽 鱉甲(九肋者) 三棱 莪朮 廣木香 肉桂 炮薑 黃連(薑汁炒)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每服一二錢,量兒大小加減。米湯下,以癖消藥止。
塗蔚生曰︰消癖丸內,有砂仁、神曲、炮薑、肉桂諸熱藥,必須其癖積,由於寒凝而來者,方為合法。若為因熱而結之癖積,則又須易去其熱藥,而為知柏芩連之寒藥,方能取效也。總之積熱宜乎寒下,寒積宜乎熱下,而加以固本之藥耳。
《集成》赭石挨癖丸 治腹中癖塊,或生寒熱,或時作痛,小兒壯實,飲食素強者,方宜用之;脾胃素虛者,切不可服,惟以前藥攻補兼施,久之自愈。
代赭石(火煨醋淬至酥,研末水飛過用) 青皮(醋炒) 莪朮 廣木香 肉桂(各三錢) 巴豆霜(去油極淨取霜,一錢) 大黃(二錢)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蘿卜子大。每服五丸,淡薑湯送下。
塗蔚生曰︰汗者氣分之水,由而氣變為汗。如空中之氣,遇寒冷變而為雨;口鼻之氣,遇漆石變而為水也。
古人有陽虛自汗,陰虛盜汗之說。因陽氣既虛,則衛外者無所統御,而內部化生充溢皮膚之氣,即無所攝收。故當醒寤之時,發而為自汗也。宜用六君子湯,加炙 、棗仁,茯神以治之。陰血既虛,則營內者無所主宰,而外部化生依歸營血之氣,即無所收容。故當夢寐之時,虛火干犯陽分,發而為盜汗也。宜用六味地黃東加牡蠣、龍骨、寸冬、五味以治之,重者須當歸六黃湯治之。然但頭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陽氣內鬱,冒於上而為汗,宜以小柴胡湯解之。手足 然汗出,與醒後遍體出汗許久不乾者,乃胃中瘀血食積之火,結聚中州也。宜用玉燭散,加枳殼、濃朴以治之。若夫時汗時止,時冷時熱,則為風淫腠理,宜用柴胡桂枝湯,以解其外來之邪。久病之陽,大汗不止,則謂之陽將脫。宜用參附湯,以扶其內竭之陽,臨症酌而用之,幸毋膠柱鼓瑟。
六君子湯(見前咳嗽方內)
六味地黃湯(見前喘哮方內)
當歸六黃湯
生地(二錢) 熟地(二錢)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黃柏(一錢) 黃耆(一錢) 當歸(一錢)
小柴胡湯(見前咳嗽方內)
玉燭散
生地(一錢) 當歸(一錢) 川芎(六分) 白芍(一錢) 朴硝(一錢) 大黃(一錢) 枳殼(六分)濃朴(五分) 大棗(一枚)
柴胡桂枝湯(見前風症談)
參附湯
人參(一錢) 附片(三分)
經曰︰二陽結,謂之消。周夢覺曰︰同一消也,而氣分血分判焉。氣分結者,病發於陽。血分結者,病發於陰。二症相反,如同冰炭。其發於陽也,陽明被火煎熬,時引冷水自救,脈浮洪而數。其發於陰也,陽明無水涵濡,時引熱水自救,脈沉弱而遲。發於陽者,石膏黃連,可以折狂妄之火,人所共知。發於陰者,其理最為微妙,非三折其肱,殊難領會。人之灌溉一身,全賴兩腎中之水火,猶之甑乘於釜。釜中水足,而甑自水氣交流;倘水涸火熄,而甑反乾枯縫裂。血分之渴,作如是觀。當此舌黑腸枯之時,非重用熟地不足以滋其水;非重用桂附,不足以益其火。火熾水勝,而渴自止。余嘗治是症,發於陽者十居二三,發於陰者十居七八,用桂附多至數斤而愈。彼本草所注,無非治氣分之品,而治血分之藥性,不注於本草。方實治始於仲景,至喻嘉言而昌明其說。上消如是,中下消可類推矣。昔漢武帝患是症,仲景進桂附八味湯服之而愈,因賜相如,服之無效。或曰相如之渴,發於氣分;或曰相如為房勞所傷,非草木之精華所能療。武帝不賜方而賜以金莖露一杯,庶幾愈焉,未可知也。
夢覺甘石湯 治氣分有熱消渴。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 炙草(一錢) 黃連(一錢) 粳米(一錢)
桂附地黃湯 (即腎氣丸,見前腫滿方內)
塗蔚生曰︰夢覺所論之氣分消渴,亦即水虛消渴。如火過盛,而水之化氣過少,不能上輸肺部,水津四布者,亦須加入人參,使氣滋火降、津升渴止。若其所謂發於陰者,用桂附地黃湯,則必須腎中水火俱虧,兼有下消症者方可用。否則水虧火旺,滋陰降火,尚恐不濟,何可以熱濟熱,速其危殆者哉。故知柏地黃湯,實為治消渴症之要藥。因此症較他症為多也。如其陰虧已極,則補有形之陰,必須有形之質,而龜膠尤可加入。至於瘀血消渴,則為血阻氣升,清其瘀,而渴血自止。雜病消渴則為水停不化,化其水,理其脾,益其火,而渴亦自止。此皆非消之正症者也,亦不可不知。
知柏地黃湯(見前咳嗽方內)
經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陳飛霞曰︰夫二陰者,前陰竅出小便,後陰竅出大便。又云︰前陰主氣,後陰主血。蓋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氣而後能出。太陰之傳送,氣之運也,由血而後能潤。此便溺之流通,見氣血依附。而人之所以為生者,以其有此出入關竅耳。清陽出上竅,謂呼吸也;濁陰出下竅,謂二便也。倘一息不運,則機息窮而死矣。故二便不通,加以腹痛氣喘嘔惡煩躁者,不可治也。凡二便秘,宜八正散,外用腌臍法,蜜導煎法,則前後俱通矣。
八正散 治熱聚下焦,二便不通。
木通(一錢) 滑石(一錢) 梔子仁(一錢) 車前子(一錢) 瞿麥穗(一錢) 錦紋黃(一錢)芒硝(一錢,等分,量兒大小加減用之。)
除大黃芒硝外,將各味水煎極熟,加入大黃再煎。斟出後,再加芒硝沖服。
腌臍法 治中下二焦大小便不通。
蓮鬚(一錢) 生薑(一錢) 淡豆豉(一錢) 食鹽(一錢)
同搗爛作一餅子,烘熱掩肚臍,以帛扎之,良久氣通,二便自利。
蜜導煎法 治二便不通。以此通其大便,則下焦氣行,而小便自導矣。
白蜜 煉至滴水成珠不散,入皂角研細末二錢,和勻,稍冷,捻如小指大一條,外以蔥涎塗上,輕輕放入榖道中,氣通則便通矣。
塗蔚生曰︰用皂角水,以管注入穀道中,其大便下利,亦極迅利,較蜜導煎尤佳。又寒熱結於膀胱,亦可發生閉塞,不可不辨。
經曰︰太陰司天,陰痺,大便難,陰氣不用,病在於腎。
又曰︰太陽之勝,隱曲不利,互引陰股。陳飛霞曰︰夫飲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苟大便不通,出入之機,幾乎息矣。急宜通之,使舊谷去,而新谷得入。然有實閉,有虛閉,最宜詳審。如形實、氣實、脈實,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証,則下之。如八正散、承氣湯、木香檳榔丸之類,擇而用之。中病即止,不可過也。如形虛、氣虛、脈虛,而兼食少者,雖有可下之証,宜緩不宜急,但用保和丸,加枳實微利之。如平素便難者,血不足也,宜潤腸丸,蜜導煎法。
八正散 (見二便方內)
大承氣湯 (見前痙病方內)
枳殼(一錢) 濃朴(一錢) 大黃(一錢) 芒硝(一錢)
《集成》木香檳榔丸
黑牽牛(炒取頭末,五個) 尖檳榔 錦紋黃 木香 神曲
上共為細末,薑汁打米糊為丸,量兒大小加減用之。
《集成》保和丸
神曲(一錢) 陳皮(一錢) 法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山楂肉(一錢) 連翹(一錢)
《集成》潤腸丸
火麻仁(去殼) 光杏仁(去皮) 桃仁(去皮) 陳枳殼 當歸尾(以上各七錢半) 阿膠珠 蘿卜子 蘇葉(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一二錢,量人加減,白湯調下。
塗蔚生曰︰潤腸丸即仲景脾約丸之意。脾約丸為治脾火太旺,將腸胃津液煎枯,而大便乾結者。潤腸丸雖本此意以為加減,而蘇葉之雜於其間,則不如脾約丸之純。推此意以求,則陰虛至急,腎火至盛,將腸胃煎熬極枯,燥結極甚者,則生地萸肉知柏芩連俱可加入。予在正陽,曾治一素患陰虛之人。忽患大便燥結,他醫盡為推蕩,愈治而愈甚。予為之用脾約丸原方,重用生地、龜膠、芩連等味而愈者。足見大便之結,不僅實熱然也。而陳飛霞以虛者用保和丸,加枳實微利之,是其既未免患虛之嫌。又未知虛者,又有何種類,如何治法也。若夫脾濕陰滯,津液不降,須得苓朮而大便通者,則猶非飛霞所能知者也。但此中最少,不過百分之一二耳,不可不知。
仲景脾約丸(一名麻仁丸)
麻仁(二錢) 白芍(一錢) 大黃(一錢) 枳殼(七分) 濃朴(五分) 杏仁(一錢)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又曰︰肝有熱則小便先赤。陳飛霞曰︰凡小便赤澀為熱,小便自遺為寒。熱者火有餘,水不足,治宜瀉心火,滋腎水,加味導赤散。寒者火不足,水有餘,治宜溫腎水,益心火,益智散。小便不通,乃由腎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塞非痛,但閉而不痛,腹脹緊滿,宜五苓散加車前、燈心。大病之後,氣虛津液不足,而小便閉者,不可利之。利則中氣日虛,津液愈涸,宜人參散。小兒患淋,小便淋瀝作痛,不必分五種,然皆屬於火熱,宜清利之,海金砂散。小兒久病氣虛而淋病者,不可利小便,宜六味地黃丸,滋其化源。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益智散加附桂龍骨。
小便初起黃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謂之尿白。傷脾所致,久而成疳,胃苓散鹽湯下。
小兒小便出時,色白混濁,隨尿而來,謂之白濁。此心經虛熱,宜清心蓮子飲。
加味導赤散 治心熱肝熱,小便赤澀用。
木通 生地 炙甘草 枯黃芩 黑梔仁 澤瀉 柴胡(各一錢) 淡竹葉(七片) 燈心(十根)
水煎,空心熱服。
益智散 治水有餘,火不足,而遺溺用。
益智(五錢,鹽水炒) 補骨脂(三錢,鹽水炒) 茯苓(五錢,酒炒)
上共細末,每服一錢,鹽水調下。
五苓散 (見前咳嗽方內。)
《集成》人參散 治氣虛津液不足,小便不通用。
人參(一錢) 麥冬(一錢) 黃柏(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集成》海金砂散 治小兒諸淋,皆屬於熱。
香附米(酒炒) 川芎(酒炒) 赤茯苓(酒炒,各五錢) 海金砂(一兩) 滑石(一兩,小飛)陳枳殼 澤瀉(炒) 石韋(焙) 檳榔(炒。各二錢)
上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淡鹽湯調下。
六味地黃丸(見前喘哮方內)
《集成》清心蓮子飲 專治白濁。
茯苓(一錢五分) 建蓮子(二錢) 益智仁(一錢) 寸冬 人參 遠志肉 石菖蒲 車前子(各五分)白朮(六分) 澤瀉(四分) 甘草(五分) 燈心(十莖)
水煎,空心服。
胃苓湯 (見前泄瀉方內)
塗蔚生曰︰濁固關於小便病症之一種,而飛霞所舉之清心蓮子飲,則未可治濁之要藥。今將唐容川之白濁症論簡略治法,妥善者摘入,以為治濁之補助。容川曰︰濁者小便不清,或白、或黃、或青、或赤。此如暑天洪水泥潦之類,乃濕熱為之也。濕甚用胃苓湯,加黃芩、黃連、黃柏、白芍治之,熱甚用茵陳蒿、梔子、黃柏、秦皮、木通、車前子、防己、甘草梢治之。又有敗精為濁者,或由思淫不遂,或由淫而精停,治宜萆薢釐清飲加鹿角屑、桑螵蛸、白芍、肉蓯蓉治之。本其前者,以為加減,頗為治濁良方。至其後者之濁,誠為少數雲耳。
胃芩湯(見前泄瀉方內)
萆薢釐清飲
萆薢(三錢) 菖蒲(一錢) 甘草梢(一錢) 烏藥(一錢) 益智(五分) 青鹽(一錢)
陳飛霞曰︰小兒夜啼有數症,有臟寒,有心熱,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熱不同,切宜詳辨。臟寒者,陰盛於夜,至夜則陰極發燥,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則啼止,起手又啼。外症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止,加減當歸散。心熱煩啼者,面紅舌赤,或舌苔白澀,無燈則啼稍息,見燈則啼愈甚。宜導赤散加麥冬燈心;甚則加川連、龍膽草。神不安而啼者,睡中驚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蓋神虛驚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有吐瀉後及大病後啼,亦由心血不足,治同上。
《集成》當歸散
當歸(一錢) 吳萸(一錢) 肉桂(五分) 川芎(三分) 黑薑炭(三分) 廣木香(三分) 小茴香(一錢) 炙甘草(一錢)
導赤散
梔子(一錢) 當歸(一錢) 甘草(一錢)
《集成》十味安神丸
黨參(一錢) 茯苓(一錢) 寸冬(一錢) 山藥(一錢) 龍齒(七分) 辰砂(一錢) 寒水石(五分)粉草(一錢) 梅花片(三分) 赤金箔(五分)
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
塗蔚生曰︰夜屬陰,故寒痛至夜甚,又安能陰極發燥。然欲知小兒寒痛,哭而眉頭皺折者是也。
經云︰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又曰︰病在小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陳飛霞曰︰故疝氣者,寒邪結聚而成也。內則臍腹絞痛,外則卵丸腫大,專屬肝經,與腎無涉。蓋肝主怒,小兒性急,多叫哭而得之者。此氣動於內,謂之氣疝。應行氣開鬱,初宜柴苓湯升散之,次宜加減二陳湯,或木香內消丸。如因久坐濕地得之者,此冷氣入腹,謂之寒疝。宜溫中散寒,加減當歸散,茱萸內消丸。有腫而不痛,由中濕所致。卵雖腫而無熱,腹不痛,宜行濕消腫,加減守病丸。小兒素有疝氣,或一年半年發者,發則有形,外連睪丸,內貫小腹,腫硬一條如小杵,約長五六寸,大小便不通,當歸木香湯。小兒外腎腫大不痛,連年不消者,不早治,便為終身痼疾。宜茱萸內消丸,加牽牛子,半生半炒,取頭末用。更灸臍旁章門穴,大效。取穴法︰以本兒手掌第五指本節橫紋,對臍心中(《針灸大成》云︰宜季脅肋端 ,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又曰肘盡處是穴)。小兒濕地上坐,或有蚯蚓吹其卵,腫大而垂者。以鹽湯浸洗之,蓋鹽能殺蚯蚓毒也;或以蒼朮煎湯,加鹽少許,洗之即效。小兒陰囊生瘡潰爛者,謂之脫囊。用紫蘇葉研末敷之,以荷葉包之,或用生荷葉火烘令軟包之。雖囊丸露出,亦可治也。外腎臊臭,時複濕癢,柴胡龍膽湯。癢甚不可止者,胡椒煎湯洗之。
柴苓湯 (見前傷濕方內)
治少陽膽經有邪而病疝用之。
加味二陳湯 治性急多哭,卵腫,痛連小腹,謂之疝氣用之。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小茴(一錢) 川芎(六分) 肉桂(五分) 炙甘草(一錢)生薑(一錢)水煎熱服。
《集成》木香內消丸
木香(一錢) 三棱(煨一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川楝肉(一錢) 陳皮(一錢,酒炒)香附(酒炒,一錢) 青皮(醋炒,一錢)
上共為細末,酒煮,米糊為丸,每服一二錢,空心鹽湯下。
《集成》加味當歸散 治受寒濕之氣,小腹絞痛,外腎紅腫,並腹痛啼哭等証用之。
當歸身(一錢) 吳茱萸(一錢) 青化桂(五分) 川芎(五分) 黑薑炭(五分) 廣木香(五分)小茴香(一錢) 炙草(一錢)
水煎,臨服加鹽七分,空心溫服。
《集成》茱萸內消丸 治寒濕所襲,留伏作痛, 疝偏墜用。
吳茱萸(醋浸一宿,焙乾炒過) 大茴香(鹽炒) 肉桂(去粗皮) 棗仁(去皮核) 延胡索(醋炒)青皮(醋炒) 橘紅(以上各一兩) 桃仁(五錢) 白蒺藜(炒) 廣木香(各五錢)
上共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龍眼大,每服一丸,淡鹽湯下。
《集成》加減守病丸 治卵腫不痛,此濕氣也,又名木腎。用︰
漂蒼朮 製南星 白芷 山楂肉 川芎 橘該 半夏 神曲 吳茱萸
以上等分,共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龍眼大。每服一丸,小茴香煎湯下。
《集成》當歸木香湯 治小兒久疝不愈用。
橘核(一錢) 全當歸(一錢) 正川芎(七分) 木通(一錢) 小茴香(一錢) 川楝肉(一錢)青皮(一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廣木香(五分) 黑梔仁(一錢)
《集成》龍膽湯 治小兒外腎燥臭,時複濕癢。
柴胡(一錢) 澤瀉(一錢) 車前子(一錢) 木通(一錢) 生地(一錢) 當歸(一錢) 龍膽草(一錢)
經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陳飛霞曰︰小兒頭囟之証,多有由脾胃而得。又頭為六陽所會,七竅居焉,故小兒之頭,四時宜涼。但見頭熱即有病生,宜預防之。
解顱者,謂頭縫開解,而顱不合也。是由稟氣不足,先天腎元大虧。腎主腦髓,腎虧則腦髓不足,故顱為之開解。然人無腦髓,猶樹無根,不過千日,則成廢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面 白色。若成於病後者尤凶。宜久服地黃丸,外用封囟法,囟腫者,囟門腫起也。脾主肌肉,若哺乳不常,飽飢無度,或寒、或熱,乘於脾家,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沖,為之 脹。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髮短黃,骨蒸自汗。然亦有寒氣上沖而腫者,則牢蘄堅硬;熱氣衝上而腫者,則柔軟紅色。然寒腫十之一,熱腫者十之九。更有包裹嚴密,蓋複過濃,陽氣不得外出,亦令赤腫。皆用封囟法。熱腫者,瀉青丸;寒腫者,參蘇飲。
囟陷者,有因泄瀉久而氣虛弱,不能上充腦髓,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虛脾弱之極,宜急扶元氣。若與枕骨同陷者,百無一救。此中有稟受父精不足,母血虛羸而陷者,有因久病而陷者,然枕陷尤甚於囟陷。二者皆因腎氣敗絕之証也。俱參苓白朮散,或八味地黃丸。天柱骨倒,小兒外視體肥容壯,不為瘦悴。孰知形體過肥,中氣愈弱,是盛於外而歉於內也。忽然項軟傾倒者,此肝經風熱也。小柴胡加葛根、當歸、白芍。有因於久病之後,或泄瀉日久,忽然頸項傾側,名天柱骨倒,最為危候。速救真元,十全大補東加鹿茸。
有小兒生下頸便軟者,胎氣不足也,由稟父之腎元虛敗,峻補先天,其幾庶矣。補腎地黃丸與六君子湯間服。天柱骨例之証,雖則三條總系真陽大敗之候,為小兒之惡症。宜保救真元,是其大要,外以生筋等藥貼之可也。
六味地黃湯(見前哮喘方內)
封囟法
天南星不拘多少,以薑汁炒枯,研細末,醋調塗於絹帛上,烘熱貼囟上,以合為度。
瀉青丸
羌活 川芎 梔子仁 龍膽草 當歸 防風 大黃
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青黛為衣,黃豆大,清茶化下,酌量服用。
參蘇飲 見前咳嗽方內
參苓白朮散(見前疳症方內)
八味地黃湯(見前腫滿方內)
小柴胡湯(見前咳嗽方內)
十全大補湯
熟地(三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川芎(七分) 黨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甘草(一錢) 肉桂(五分) 黃耆(一錢)
補腎地黃湯
熟地(二錢) 山藥(二錢) 萸肉(一錢) 鹿茸(三分) 丹皮(一錢) 牛膝(一錢) 茯苓(一錢)澤瀉(一錢) 補骨脂(一錢) 五味子(一錢)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三錢,鹽湯下。
六君子湯(見前咳嗽方內)
生筋散 治筋軟無力,天柱骨倒。
木鱉子(六個) 蓖麻子(六十個,去殼淨。)
以藥研如泥,先抱頭起,以手摩其頸令熱,津唾調藥,塗頸項。
又方 治項軟。
生附子(二錢,去皮) 生南星(三錢,去皮)
共研末,攤貼患處。
經曰︰諸脈者,皆屬於目。又曰︰東方青色入於肝,開竅於目。陳飛霞曰︰夫目雖為肝竅,而五臟俱備,神之所化。故白珠屬肺,黑珠屬肝,瞳仁屬腎,兩角屬心,上下眼胞屬脾。五臟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實熱也;赤微者,心虛熱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熱也;淡青者,肝虛也。脾主黃,黃甚者,脾熱也;淡黃者,脾虛也。目無睛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腎俱不足也。
目內赤色,心經積熱上攻。宜瀉丙火,從小便而出,導赤散加黃連防風。
目內黃者,脾熱也,宜瀉黃散。上下眼胞腫者,脾經風熱,亦同上治。
目連眨者,肝有風也。凡病或新或久,肝風入目,上下左右因風吹,兒不能任,故連眨也,瀉青丸。目直視者,肝有熱也。熱氣入目,障其筋脈,目之兩角俱緊,不能轉運,故直視也,瀉青丸。
小兒初生目閉,此胎熱也。內服地黃湯,外用膽草煎湯洗目上,一日七次,恐延纏則損目。
小兒生下,眼泡赤爛者,由產時拭洗不淨,以致穢惡浸潰兩目角。故兩泡赤爛,至長不瘥,真金散。
小兒久嗽,其目兩眶腫黑,如物傷損,白珠紅赤如血,謂之血眼。內服瀉白散,外用貼法。
小兒生下數月內,夜不見物,謂之雀目,由肝虛也。六味地黃湯丸,常以豬肝煮熟壓之。
小兒熱病,其目羞明喜暗者,風熱也。宜疏散風熱,清陽散火湯。
導赤散(見前夜啼方內)
《集成》瀉黃散 治脾經積熱,白珠生黃。
藿香梗(一錢二分) 黑梔仁(一錢) 熟石膏(一錢) 防風(一錢) 炙甘草(六分)
淨水煎,半飢服。
瀉青丸 (見前頸項方內)
生地黃湯 治小兒胎熱,初生眼閉不開用。
生地(一錢) 赤芍藥(一錢) 川芎(五分) 當歸(一錢) 天花粉(一錢) 炙甘草(一錢) 燈心(十莖) 長流水煎服。
《集成》真金散 治小兒眼泡赤爛用。
川雅連(一錢) 黃柏(一錢) 當歸(一錢) 赤芍藥(一錢) 杏仁(一錢去皮尖)
上銼碎,以乳汁浸一宿,飯上蒸過,取濃汁點眼內。
瀉白散 治小兒久嗽,兩眶黑腫,白珠如血用。
炙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 陳皮(一錢) 桑白皮(一錢) 地骨皮(一錢)
又貼藥用。
生地(一兩) 黑豆(一兩)
上二味用水同浸一宿,取起搗為膏,貼眼皮上,其血自散,血淚既出,腫黑自消。
六味地黃丸(見前喘哮方內)
清陽散火湯 治小兒風熱眼疾,羞明喜暗用。
荊芥穗(一錢) 條芩(一錢) 川芎(五分) 防風(一錢) 連翹(一錢) 黑梔仁(一錢) 當歸(一錢) 熟石膏(一錢) 羌活(五分) 炙甘草(一錢) 燈心(十莖)
水煎食後服。
塗蔚生曰︰眼科另是一種專門學問,自有方書可查。小兒除風火食熱等症外,內外障疾頗少,故本書不多贅及。但其所謂之兩眼角屬心,當有心腎之分,未可混合。大眼角之紅筋屬心,紅而脹大者,心實熱也。小眼角則屬於腎,紅甚固屬火甚,淡紅則屬相火虛也。粟黍之辨,似過於迂。誠恐差以毫厘,謬以千里耳。
經曰︰北方生寒,在臟為腎,在竅為耳。又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陳飛霞曰︰故耳本屬腎,耳珠前屬少陽膽經,小兒有因腎經氣實,其熱上沖於耳,遂使津液壅而為膿,或為清汁。亦有因沐浴水中灌為聾者。內服蔓荊子散,外用龍骨散搽之。耳珠前後生瘡,浸淫不愈者,名曰蝕瘡。俗謂以手指月,則令耳之前後生瘡,皆用外治之法,黃柏散搽之效。若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或出血水,乾痛不可忍者,用蛇蛻散。有忽然氣塞耳聾,此由風入於腦,停滯於手太陽經,宜疏風清火,用導赤散加防風,或通竅丸。
耳傍赤腫者,熱毒也。若不急治,必成大癰。外用敷毒散,內服清毒飲。
蔓荊子散 治小兒腎氣上沖,灌為聾耳。
蔓荊子(一錢) 粉干葛(一錢) 赤芍藥(一錢) 信前胡(一錢) 桑白皮(一錢) 木通(一錢)生地(一錢) 白芍(一錢) 赤茯苓(一錢) 綠升麻(五錢) 甘草(一錢) 燈心(十莖) 水煎服。
龍骨散 治小兒 耳流膿出汁,以此吹之。
正龍骨( ) 白礬( ) 鉛丹(炒,以上各二錢) 胭脂胚(二錢) 當門子(五厘)
共為末。以綿展干耳內膿,內用小竹筒吹藥入耳。
黃柏散 治小兒耳珠前後生瘡,浸淫不愈。
川黃柏 白枯礬 海螺蛸 白滑石 石龍骨 上五味皆等分,共為末。瘡濕用乾搽,瘡干用豬油調搽。
蛇蛻散 治耳中痛不可忍,或血水或乾痛用。
蛇蛻 燒灰存性,為細末,鵝毛管吹入耳內,取蛻之善脫,以解散鬱火也。
導赤散 見前夜哭方內
通竅丸 治小兒忽暴聾。
雄磁石( ,一錢) 真麝香(五錢)
共為細末,以棗研爛,和為一丸,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又以生鐵一小塊,熱酒泡過,含口內,須臾氣即通矣。
敷毒散 治小兒耳傍赤腫熱毒也,恐防作癰用之。
綠豆粉(不拘多少)以老醋調成膏,敷腫處,干易之。
消毒散 治小兒耳傍赤腫,內服之藥。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黃芩(一錢) 連翹(一錢) 桔梗(一錢) 黨參(一錢) 川芎(七分)當歸(一錢)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一片,燈心十莖、水煎服。
經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又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有病而鼻為不利也。陳飛霞曰︰蓋鼻為肺之竅。鼻塞者,肺氣不通於竅。然肺主皮毛,風寒外感,則肺氣壅用而鼻塞,川芎膏。鼻涕者,肺為寒風所襲,而津液不收,則為鼻涕,細辛散疏之。
鼻 者,肺受風寒,久而不散,膿涕結聚不開,使不聞香臭,則 矣,萬金膏。
以上三証、皆宜疏利,俱用通氣散。鼻乾者,心脾有熱,上蒸於肺,故津液枯竭而干,當清熱生津,導赤散加麥冬。如病已極,鼻乾而黑,竅張帝出冷氣者,肺絕也,不治之証。
鼻淵者,流涕腥臭。此膽移熱於腦,又名腦崩,宜用辛夷散。
凡小兒初生三朝一七,忽然鼻塞,不能吮乳,不得呼吸者,因乳母夜臥之時,不知回避,鼻中出氣,吹兒囟門,或因洗水未避風寒,所以致兒鼻塞。通關散和蔥膏攤帛貼囟門愈。鼻衄者,五臟積熱所致。蓋血隨氣行,得熱而妄動,溢出於鼻。宜涼血降火,加減地黃湯,外用吹鼻散。
《集成》川芎膏 治小兒外感風寒,肺氣壅閉而鼻塞。
川芎(一錢) 細辛(一錢) 本(一錢) 白芷(一錢) 炙甘草(一錢) 梅花片(七分) 杏仁(一錢,去皮頭) 當門子(三厘)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燈心湯化下。
《集成》細辛散 治小兒風寒所襲,鼻流清涕用。
黨參(一錢) 前胡(一錢) 細辛(四分) 防風(一錢) 川芎(五分) 炙甘草(一錢)
共為末,每服一錢,薑蔥湯調下。
《集成》萬金膏 治小兒風熱侵肺,鼻 不聞香臭。
羌活(一錢) 川芎(一錢) 細辛(六分) 木通(一錢) 麻黃(一錢) 菖蒲(一錢)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以蜜和勻,薑湯化服。
導赤散(見前夜啼方內)
《集成》麗澤通氣散 治小兒鼻涕鼻 用。
羌活(六分) 獨活(六分) 蒼朮(一錢) 防風(一錢) 升麻(五分) 荊芥穗(一錢) 粉干葛(一錢)白芒(一錢) 川芎(五分) 木通(一錢) 麻黃(一錢) 細辛(五分) 炙草(一錢)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食後服。
《集成》辛夷散 治小兒鼻流濁涕而腥臭用。
辛夷仁(一錢) 蒼耳子(一錢) 白芷(一錢) 薄荷葉(一錢) 黃連(一錢)
共晒乾為末,每服一錢,蔥湯調下。
《集成》通關散 治乳子鼻塞不能吮乳。
香附子(一錢) 川芎(一錢) 荊芥穗(一錢) 直僵蠶(一錢) 細辛(七分) 豬牙皂(一錢)
共為細末,以蔥搗成膏,每用末藥五錢。與蔥膏和勻,攤軟帛上,臨臥烘熱,貼兒囟門上,早晨取去。
《集成》加減地黃湯 治小兒鼻中出血用。
生地(二錢) 黃芩(一錢) 黑梔仁(一錢) 赤芍(一錢) 茅根(一錢)
水煎溫服。
《集成》吹鼻散 治小兒鼻出血用。
黑梔仁(炒) 亂油髮(燒存性,俱等分)
共為細末,微吹鼻中。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又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口能知五味矣。
陳飛霞曰︰口者,脾之外候。鵝口者,口內白膩滿舌,如鵝之口,此肺熱而心脾為甚,故發於口也。內服沆瀣丹,外以保命散吹之。
口瘡者,滿口赤爛。此因胎稟本濃,養育過溫,心脾積熱,熏蒸於上,以成口瘡。內服沆瀣丹,外以地雞擂水搽瘡上,(地雞即桶蟲,人家磚下有之。)
口糜者,滿口生瘡潰爛。乃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以導赤散去小腸之熱,五苓散去膀胱之熱,當以二方合服。
口瘡服涼藥不效,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泛上而無製。宜理中湯以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瀉後,口中生瘡,亦是虛火,理中湯。昧者以為口瘡悉為實熱,概用寒涼,必不救。上 有脹起如懸癰者,此名重。由脾胃挾熱,氣血不能收斂而成,用針刺去惡血,內服沆瀣丹,以碧雲散吹之。
小兒兩頤流液,浸漬胸前者,此名滯頤。蓋涎者脾之液,口為脾竅。脾胃虛寒,不能收斂津液,故涎從口出,而滯於頤,宜溫脾丹。
小兒口頻撮者,氣不和也。蓋唇應於脾,氣出於肺,脾虛不能生肺,以故口頻撮。異功散,補脾散,補脾生肺愈矣。小兒口撮面青多哭,此陰寒之至,肝脾虛冷,臍下痛也,理中湯溫之。
小兒急欲吮乳,而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熱,舌不轉運、瀉黃湯清之。
《集成》沆瀣丹(見前傷濕方內)
《集成》保命散 治小兒鵝口口瘡。
箭頭沙 枯白礬 明牙硝(各一錢)
共為細末吹之。
五苓散 (見前咳嗽方內)
導赤散 (見前夜啼方內)
理中湯 (見前泄瀉方內)
碧雲散 治小兒懸癰重 用。
蒲黃末 洋青黛 白硼砂 明牙硝 生甘草(各等分) 共為細末吹之。
溫脾丹 治小兒脾冷流涎,浸潰頤間用。
木香 半夏(各三錢) 炮薑 白朮(各二錢) 陳皮 青皮(各一錢)
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末飲下。
導功散 (見前脹滿方內)
瀉黃散 治小兒心脾有熱,舌不轉運,不能吮乳。
茯苓 黃芩 黃柏 黃連 梔仁 茵陳蒿 澤瀉(各一錢) 燈心(十莖) 水煎服下。
塗蔚生曰︰陳飛霞五苓散去膀胱之熱,語未免有誤。蓋五苓散最熱,為溫化寒水凝結之藥,而其熱所以能去者,因水滯中焦,而膀胱失其火化,不能化氣上行,則津液四達。故口渴而身熱胸煩也。今苓澤利水下降,桂枝化水上行則衛氣得升,津液得達,故真寒可除,而假熱可去也。若以是為治膀胱火熱之藥,是何異以硝黃為治陽明寒結者乎?然則膀胱之熱,果何以去,曰︰五苓散去桂枝加以知柏芩連木通等味,斯可耳。
經曰︰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心,心生舌,在竅為舌。又曰︰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陳飛霞曰︰夫舌為心之苗,胃之根。小兒多生舌病,以心脾之積熱也。故有重舌、木舌、弄舌、舌苔等証,宜辨其虛實而治之。重舌者,心脾有熱。蓋脾之大絡,出於舌下,有熱則氣血俱盛,附舌根下,忽重生一舌,面短小。內服沆瀣丹,外以針刺去其惡血,以碧血散,竹瀝調勻敷之。弄舌者,脾臟虛熱,令舌絡緊,時時舔舌,俗人稱為蛇絲驚者是也。切勿以寒涼攻下治之,少與瀉黃散,服之不效,四君子湯。或渴欲飲水,面無紅赤色,此脾胃津液不足,不可誤認為熱,宜七味白朮散。面黃肌瘦,胸心煩熱而弄舌者,此疳証也。須從疳証門參考,宜集聖丸。
大病後精神困憊,飲食少思,而弄舌者,凶候。蓋氣血兩虧、精神脫卻,速以十全大補湯挽救之。舌上黑苔,其熱已劇,急以薄荷煎湯洗之。如舌轉紅色者可治,涼膈散下之。洗之不紅者,不治。泄瀉後舌上白胎,此津液不榮,不能上潮於口,為虛熱也,理中湯。
《集成》沆瀣丹(見前傷濕方內)
碧雪散(見前口瘡方內)
七味白朮散(見前泄瀉方內)
瀉黃散(見前口瘡方內)
六君子湯(見前咳嗽方內)
集聖散(見前疳症方內)
十全大補湯(見前頭項方內)
涼膈散 治心脾有熱,舌上黑苔者。
連翹(一錢) 梔仁(六分) 大黃(五分) 薄荷(一錢) 黃芩(六分) 芒硝(五分) 甘草(四分)竹葉(七片)燈心(十莖)
水煎服,加生蜜十匙對服。
理中湯(見前泄瀉方內)
塗蔚生曰︰舌上黑苔,必須乾燥無津液者,方可斷為其熱已劇。若舌上雖為黑苔,而有津液油潤者,猶是陰寒至極,外見假熱之色。此等精微,未可忽視者也。
經曰︰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又曰︰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陳飛霞曰︰上齒屬胃,下齒屬大腸,齒屬腎,凡齒生遲者,腎氣不足也。蓋腎主骨,齒者,骨之餘也。不足則髓虧,不能充乎齒。所以齒遲,宜地黃丸。上下牙床腫者,此手足陽明實熱也。涼膈散為君,加知母、升麻、石膏為佐,頻頻含咽。齦腫者,腎臟積熱,附齦而腫痛也。以針刺去其血,用鹽湯洗淨,黃柏為末敷之效。小兒有多食肥肉,齒牙臭爛,不可近者,名為臭息,此胃膈實熱也。內服沆瀣丹,外以荊竹瀝和薑汁含嗽。牙疳者,初作臭氣,次則牙齒黑。甚則齦肉爛而出血,名為宣露。此由腎熱,其氣直奔上焦,故以走馬為喻,宜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齒落者,名曰崩沙。氣喘痰潮,飲食減少,則不可治。內服沆瀣丹,外以如聖散敷之。夢中切牙,風熱也。由手足陽明二經,積熱生風,故令相擊而有聲也,必在夢中也。風屬陽明,動則風行於陽,靜則風歸於裡也,宜風散。切牙一症,惟痘疹見此為危候,余則皆無大害。亦有因病戰栗,鼓頷而斗牙者,治其本証,則自止。牙齒落後,不複生者,由於舌舔之故。其肉頑濃,用針刺去其血,以鼠骨散搽之自生。
六味地黃湯(見前喘哮方內)
涼膈散 (見前)
沆瀣丹 (見前傷濕方內)
如聖散 治小兒走馬疳,並奔沙宣露。
用婦人尿桶中白垢刮下,瓦上 至煙盡,加銅綠二分,麝香五厘,共為細末,先以蠟樹葉浸米泔水,洗淨後,搽此藥。
宣風散 治小兒夢中切牙用。
尖檳榔(五兩) 陳皮(一兩五錢) 牽牛(一兩炒,取頭末) 甘草(五錢) 共為細末,每服一二錢,加蜂蜜調之,空心服。
塗蔚生曰︰查宣風散所用之藥,多系破氣消食之藥品,並無一味去風者。足見夢中切牙,亦是食積之熱,名為是風,則未免錯了過半矣。
鼠骨散 治小兒齒落不生用。
雄鼠一支,爛去其皮。取全骨炙枯,研細末,加麝香一分,擦刺處,良久,以薑湯嗽之。
塗蔚生曰︰小兒除齒遲,齦腫等証外,頗少齒痛之症。然予于齒痛,除由於風火而外,得一虛火牙痛之方,治療最速,收效最神。蓋齒總屬於腎。腎陰一虛,不能上輸滋養,則虛火熾炎,爍齒作痛。治之之方,唯有滋陰降火,兼清陽明之燥熱耳。方用加味玉女煎。至風火牙痛之外,治法以蒜瓣一片,研搗如泥,加入輕粉少許,置於小蛤蜊殼內,放於虎口穴上(在合骨下),令其燒熱至極痛時,始去之,頃刻此處肉起一小泡,用針刺破,流出黃水,牙痛立止,終身不複牙痛。但此必須是牙痛由於風火內熱者,否則亦不大效。
加味玉女煎
生地(二錢) 玄參(一錢) 骨碎補(一錢) 石膏(一錢) 知母(一錢) 寸冬(一錢) 甘草(一錢)懷牛膝(二錢)
經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又曰︰二陰一陽結,謂之喉痺。陳飛霞曰︰蓋咽者胃管,主納水穀而居後。喉者肺管,主呼吸而居前,為人一身之總要。若胸中郁積熱毒,至生風痰,壅滯不散,發於咽喉。病名雖多,無非熱毒,速宜清解,緩則有難救之患。輕則甘桔湯,重則化毒湯。如痘瘡咽喉痛者,毒氣上攻也,加減甘桔湯。喉中生瘡,不吮乳,化毒湯。小兒為諸骨所哽,骨大難咽者,以鵝毛掃咽吐之,骨小者,用海上方治之。
甘桔湯 治小兒膈膜積熱致生風痰,而患喉痺用。
粉甘草(二錢) 牙桔梗(一錢) 以淨水煎,細細咽之。
化毒湯 治小兒咽喉証危迫者用。
牙桔梗(一錢) 薄荷(一錢) 荊芥穗(一錢) 炙甘草(一錢) 芒硝(一錢) 山豆根(一錢)馬牙硝(一錢) 硼砂(一錢) 明雄黃(一錢) 鏡面砂(一錢)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仍以此藥吹喉中。
海上方 治小兒諸骨所哽用。
金鳳花根搗碎,以米醋濃煎,用有嘴瓶盛之,口銜瓶嘴,仰面吸藥吞之,其骨即下。吞藥勿令沾牙。又或以玉簪花根亦可,如上法煎咽。
塗蔚生曰︰喉痛一症,雖多由於風火,然必陰虛之人,始易患此。小兒縱無伐傷腎陰情事,然食積等火爍陰,亦與伐傷無異。故小兒素患久患喉症者,亦宜兼顧其陰。楊氏咽喉七十二症,無不以六味地黃湯為加減,蓋為此也。至陰虛至極,虛火上犯而作腫痛,有時必須加入桂附少許,以為反佐,立時引火歸源,腫消痛止者,此又不可不知。但桂附須用上等者,方不至誤事,此亦不過百分中之一二耳。
小兒生後,有五軟五硬之証。乃胎元怯弱,稟受先天陽氣不足,不耐寒暑,少為六淫所犯,便爾五軟見焉。
五軟者,頭項軟,身體軟,口軟,肌肉軟,手足軟,是為五軟。然頭項軟,肝腎病也。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故頭項軟而無力。手足軟,脾胃病也。脾主四肢,脾胃不足,故手軟而懶于抬,足軟而慵于步也。身體軟,陽衰髓怯,遍身羸弱,而不能強立。口軟者,虛舌退場門,而懶于言。肌肉軟者,肉少而皮寬,身體虛 之象也。
總之,本於先天不足,宜地黃丸以補肝腎,而所以更重者在胃。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化源,宜補中益氣湯,升舉其脾氣。但得脾胃一旺,則臟氣有所稟,諸軟之症,其庶幾矣。
五硬者,手硬,足硬,腰硬,肉硬,頸硬也。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疼痛,連於胸膈。手心腳心,冰冷而硬,此陽氣不榮四體也,為獨陰無陽,難治。若肚筋青急,乃木乘土位,俱宜六君子東加薑桂、升麻、柴胡,以補脾平肝。若面青而小腹硬者不治。
六味地黃湯 (見前喘哮方內)
補中益氣湯(見前泄瀉方內)
六君子湯(見前咳嗽方內)。外加乾薑、上桂、升麻、柴胡。
陳飛霞曰︰小兒赤游丹毒,皆由心火內壅,熱與血搏,或起於手足,或發於頭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熱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自腹出四肢易治,自四肢入腹難治。治丹之法,用辛涼解表,使毒漸消,方可搽敷。若先不解表,遽用搽敷,必逼毒入腹,以致不救。小兒一歲外者易治,未周歲者難治。然治之得法,無論大小。予嘗治百日內外火丹,從陰囊下起,按法治之,三日後陰囊去一殼而愈。
小兒十種丹毒,如三日不治,攻入腸胃則不救。宜逐一辨認,依方治之,百不一失。凡治丹毒,俱宜先服防風升麻湯,以解毒發表,次用瓷鋒針去其血,則毒隨血而散,至神至捷,百發百中。
防風升麻湯 治十種丹毒用。
防風(一錢) 升麻(五分) 梔仁(一錢) 麥冬(一錢) 荊芥穗(一錢) 木通(一錢) 干葛(一錢)薄荷(一錢) 玄參(一錢) 牛蒡子(一錢) 粉甘草(一錢) 便閉加大黃利之。燈心十莖,水煎熱服。
瓷針砭法
用上清瓷器,輕輕敲破,取其鋒銳者一枚,將箸頭劈破,橫夾瓷針,露鋒於外,將線扎緊,以瓷鋒正對丹毒之處,另以箸一條,於瓷箸上輕輕敲之,其血自出,多刺更妙。毒血出盡,立時見功。治丹若不砭去惡血,十不救一。
十種丹証︰
更有胎毒重者,遍體皆是,速用芸苔子(即油菜子)一兩,酒一大壺和研濾去渣,取酒複熱數沸,不拘時,溫服二盞。又方芸苔,即油菜,取葉搗爛敷之,隨手即消。如無鮮菜,乾者為未調敷。凡丹毒遍身,或連腰周,百方不能治者,惟此最神。
陳飛霞曰︰小兒或因跌仆,或刀斧破傷,風邪暗襲,傷處發腫,謂之破傷風。速宜治之,不然,則發痙矣。內服疏風活血散,外以紫金錠塗之。
疏風活血散 治小兒破傷風,已痙未痙者。
全當歸(二錢) 生地(一錢) 赤芍藥(一錢) 防風(一錢) 紅花(五分) 川芎(七分) 蘇木(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紫金錠
山慈菇(三兩) 五倍子(三兩) 牙大戟(一兩半) 明雄黃(一兩) 鏡面辰砂(一兩) 麝香(三分)
共為細末,糯米飯和藥為丸錠,水磨搽之。市中有售者,不必自製,但須防其以偽亂真。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陳飛霞曰︰世界瘡癢癤疥,惟小兒最多,豈其稚陽純氣,易於歲運火攻相乘耶。抑或不識不知,而寒溫動定之乖其道耶。複有父母之遺毒。為兒終身之害者,可不有以治之乎?小兒初生,遍身蟲疥,與夫流水風瘡一般,皆胎毒也。切勿外治,宜內服胡麻丸。尚誤用搽洗,逼毒入腹,致腹脹,危候也。急服解毒湯為佳。凡頭面遍體有瘡,原未搽洗,而瘡忽自平,更加痰喘氣急者,切不可下,宜連翹丸解托之。小兒未過周歲,無論一切瘡疥,不宜搽洗,總以胡麻丸為主治,至穩。小兒生癰毒腫癤,皆氣血凝滯,而火熱乘之,內服大補湯,外以紫金錠塗之。項上結核腫脹,欲發熱者,內服胡麻丸,外以五倍子
為末,醋水調敷,一日二易為妙。
《集成》胡麻丸 治小兒風瘡疥癬。
嫩苦參(五錢) 何首烏(蒸) 胡麻仁(炒) 蔓荊子(炒) 威靈仙(炒) 荊芥穗(焙) 皂角刺(各三錢) 石菖蒲(炒) 白菊花(各二錢)
上共為細末,酒打米糊為丸,每服一二錢,量兒大小,竹葉湯下。
《集成》解毒湯 治小兒瘡疥,誤入搽洗,逼毒入內,以此托之。
玄參(一錢) 連翹(一錢) 升麻(五分) 黃芩(一錢) 赤芍藥(一錢) 當歸(一錢) 羌活(五分)防風(一錢) 木通(一錢) 炙甘草(一錢) 燈草(一錢) 生地(一錢) 荊芥穗(一錢)
如大便秘結,則加大黃。
《集成》連翹丸 治小兒瘡疥,毒陷入裡,以此托之。
連翹 桑白皮 白頭翁 丹皮 防風(各三錢) 黃柏 桂枝 淡豆豉 海螵蛸 獨活 秦艽(各三錢)
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燈心湯下。
《集成》大補湯 治小兒癰疽膿後,或頑瘡破爛,久不收口。凡一切潰瘍皆屬不足,切不可再用寒涼。
黨參(一錢) 黃耆(一錢) 川芎(五分) 連翹(一錢) 白芷(一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白朮(一錢) 生地(一錢) 白芍(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接骨方
塗蔚生曰︰小兒最好搬物上高,故其跌打折骨之事亦最多。方書接骨之法本繁,然非系珍貴難購,亦多系鄉間倉猝不易辨者。欲求其簡而易辨,平而最效之法,頗非易易。余在正陽時,有宋姓者,施接骨丹,遠近多往求之,頗著巨效。然其對於此方之保守秘密,決不肯輕易示人。余以多方求之,始悉其方為鍋煙。(藥名百草霜)及磚頭灰也。余以深恨中國此種無意識之嚴守秘密,阻礙醫學進步,不能使全國民眾,得其利益。謹將此法書出,以為民眾及醫士者創。其法分未斷者與已斷者二種。未斷者,用磨下極細過羅之磚頭(以當窯門口之經火頭上者為尤佳)灰及鍋煙,各樣一歲一分,黃酒沖服,盡量出汗。已斷者,加花蜘蛛,一歲一個,與磚頭灰、鍋煙,一並用黃酒沖服。但隔日者,須先用全當歸一歲一分,黃酒沖服,後服鍋煙及磚頭灰,自然接合矣。
治瘋狗咬方
塗蔚生曰︰瘋狗之毒最劇,其中人也亦最烈,患之者既多。若無良方而治之者,每主張以毒攻毒,甚非平易之治。余得人參敗毒散加地榆、紫竹根法,試之者屢矣,而收效勢若桴鼓,洵為珍奇之治也。
人參敗毒散加地榆紫竹根法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硬 川芎 茯苓 甘草 地榆 紫竹根
塗蔚生曰︰如無紫竹根,或他種竹根多用之亦可。服後既無疼痛便血尿血之苦,又無忌風、忌過河、忌食狗肉之禁。誠平易之治也,閱者慎勿忽諸。
治蠍子咬方
取家子桃花,或連葉搗研取汁,貼敷其痛立止。又家子桃,亦名架子桃。
解砒霜毒方
取薜荔嫩葉與嫩枝,搗研取汁,多多服之自愈。薜荔即俗名爬牆虎,蔓藤大葉叢生。又用防風四兩,井水調服,亦可解砒霜毒,此系《閱微草堂》方也。余亦未經試驗,姑存之以備用。
解鴉片毒方
取灰猛養(系西藥)三錢。陰陽水化開,灌入搖之,使吐自愈。又法,用硼砂灌之,亦最見效。
治吞金方
取蠐螬一二枚,搗研灌下,則金自溶化,不致殺人。按蠐螬雞籠內糞下,與各肥地內均有。
治蛇咬方
取重樓(藥名。一名七葉一枝花)用醋研之敷傷痕上,其痛立止。但重樓必須真者,否則不效。又余在正陽時,曾治一被蛇咬者,為之內服五靈脂五錢,雄黃三錢,白芷三錢,水調服。外敷碘酒,旋即痛止。余究不知二者,是誰治愈,姑存之以備參考。
解食鹽毒方
服鹽過多,則血脈凝滯,亦能殺人。取豆漿(未用石膏點入者)多多服之,其毒即解。
治吞針方
取木炭之黑皮,研細末服之。其針自隨炭皮裹著,從大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