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抉微 | 涂蔚生 |
夏禹鑄曰;望聞問切,固醫家之不可少一者也。在大方脈則然,而小兒科則惟以望為主,問則繼,聞則次,而切則無矣。經云︰切而知之之謂巧。夫小兒六脈未全,切無可切,而巧亦無所用其巧矣。問而知之之謂工。小兒于未言語時,問之無可問;即于能言者問之,多不以真對,是問之不必問,而工亦無所用其工。聞而知之之謂聖。小兒初病之時,聲音或不失其常,至病久而氣喪,氣喪而聲失,聞之無可聞,而聖又何所見其聖。況書又曰︰哭聲不響赴陰君,而亦有不赴陰君者何?無非泥其聲而不得肺之絕與不絕故也。吾故曰以望為主。曰︰五臟之體隱而理微,望從何處?曰體固隱矣,然發見於苗竅顏色之間者,用無不周;理固微矣,乃昭著於四大五官之外者,無一不顯。中庸所謂費而隱,顯之微者,不可引之相發明哉。故小兒病於內,必形於外,外者內之著也。望形審竅,自知其病,按病推拿用藥,見效之速,未有不如響之應聲者。內有臟,曰心,曰肝,曰脾,曰肺,曰腎。五臟不可望,惟望五臟之苗與竅。舌乃心之苗,紅紫,心熱也;腫黑,心火極也;淡白,虛也。鼻準與牙床乃脾之竅,鼻紅燥,脾熱也;慘黃,脾敗也,牙床紅腫,脾熱也;破爛,胃火也。唇乃脾胃之竅,紅紫熱也;淡白,虛也;如黑漆者,脾胃絕也,口左扯,肝風也;右扯,脾之痰也。鼻孔肺之竅,乾燥,熱也;流清涕,寒也。耳與齒乃腎之竅,耳鳴,氣不和也;耳流膿,腎熱也;齒如黃豆,腎氣絕也。目乃肝之竅,勇視而轉睛者,風也,直視而睛不轉者,肝之將絕也。以目分言之,又屬五臟之竅。黑珠屬肝,純是黃色,凶症也。白珠屬肺,色青,肝氣傷也;淡黃色,腑有積滯也,老黃色,乃肺受濕熱也。瞳人屬腎,無光彩,又兼發黃,腎氣虛也。大眼角屬大腸,破爛,肺有風也。小眼角屬小腸,破爛,心有熱也。上皮屬脾,腫,脾傷也。下皮屬胃,青色,胃有寒也。上下皮睡合不緊,露線縫者,脾胃極虛也。面有五位,五臟各有所屬,額屬心,離火也;左腮屬肝,震木也,右腮屬肺,兌金也;唇之下屬腎,坎水也。五臟裡也,六腑表也。小腸心之表,小便短黃澀痛,心熱也;清長而利虛也。胃乃脾之表,唇紅而吐,胃熱也;唇慘白而吐,胃虛也;唇色平常而吐,作傷胃論。大腸肺之表,大便閉結,肺有火也;肺無熱而便閉,必血枯,不可通下;脫肛,肺虛也。膽乃肝之表,口苦,肝旺也;聞聲著嚇,肝虛也。膀胱腎之表,居臍下氣海之右,有名無形,筋腫筋痛,腎水之寒氣入膀胱也。面有五色︰一曰紅,紅病在心,面紅者熱;一曰青,青病在肝,面青者痛;一曰黃;黃病在脾,面黃脾傷;一曰白,白病在肺,面白者寒;一曰黑;黑病在腎,面黑而無潤澤,腎氣敗也。望其色,若異於平日,而苗竅之色與面色相符,則臟腑虛實,無有不驗者矣。
塗蔚生曰︰夏禹鑄先生此篇望形証論,固於小兒之大體病狀,略形完備,似具一種特別慧思心得者。然其所謂不可切,必問,不可聞,是則未免過於拘泥,偏於非其常事者也。蓋有病之兒,未必盡系六脈未全,不可用切;未必盡系不會言語,不必以問;未必盡系好謊,問之多不以實對;未必盡系病久失音,聞無可聞者也。縱其六脈未全,言語未能,平素好謊,病久失音,不可依據切與聞問,而其每日懷抱之父母,未常稍離左右,豈有不可問其飲食起居為何若者乎?吾故曰︰禹鑄此論,未免過於拘泥。然則設遇如此之兒,吾人將何以處此。曰︰舍去切聞,持望與問。因診斷平常之醫師,全恃問症,以為療治者也。至其所謂耳鳴氣不和,固屬小兒誠有之事,然耳鳴究系腎虛者多。因兒有稟受先天濃薄,與臟腑傳克之異,不可謂小兒無情欲之私,便無腎虛等事也。若夫所謂瞳人無光,兼髮黃為腎虛之黃字,則不如易作焦字為妥。因髮黃之兒頗多,髮黃者,未必腎虛;腎虛者,未必髮黃。然腎水乾涸,不能上滋毛髮,究見何狀?曰外形焦燥,稀落作穗。若以髮黃為腎虛,恐人於髮黃之兒患病,盡認為腎虛;而髮焦作穗之兒,反無以名之也。其所謂上眼皮屬脾,下眼皮屬胃,雖無大差,亦不如以上胃下脾為妥。因陽上陰下,此天地化生之定義也。其所謂小便清利而長為小腸虛,必須兼有別症,方可斷為虛症,因小便宜於清利也。其所謂五臟裡也,六腑表也,根據舊書習慣說法,似乎未可濃非。然陰陽互相對待,六腑各配一臟,除手厥陰心包絡,配匹手少陽三焦人多不知外,人每呼為五臟六腑。我輩既確知三焦實有其物,亦有配匹,即可力改前非。其所謂膀胱為腎之表,有名無形,則確屬有誤。
蓋古人只有謂三焦有名無形者,實則不知三焦為何物,即內而上中下三焦臟腑相連系之油膜,外而肥瘦肉間相隔之白膜也。若夫膀胱,則更有名有形,其為腎行水之府也,則火蒸水化,上升而為津液,外達而為衛氣。其受腎邪熱之傳也,則溺道澀滯不通,而為癃閉,半通而為淋濁;其當腎火之敗也,則非少腹寒結脹滿疼痛,即溺多而或不禁。前人見牲畜已死,膀胱收縮莫辨,遂謂其有上口無下口,是不知其上口已在下焦油膜連網之中也。若謂其有名無形,則其塊然一物,果何以置之?至其所謂筋腫筋痛一層,義更難會,不知其是指外腎陰莖?抑是指周身之筋?蓋肝主筋,而膀胱不主筋也。
夏禹鑄曰︰心乃一身之主,通身皆心司之,專主血,專司神,(如驚悸不安,屬心虛。)淚(無因而淚者,心熱也。)莖(陽物也,腫者心熱也。)汗,(身瘦不動而汗者,心虛也。)以上有病,俱從心治。
塗蔚生曰︰汗者人身陽氣之變體也。飲水入胃,經火煽爍,其化而為氣者,由胃之通體微絲管,上布外出,發散于周身肌肉之間,是為衛氣;其化之不盡者,又經膀胱蒸發一次,上行外達;余滓始下出而為溺。蓋膀胱如釜中盛水,丹田如灶底添薪也。其中膀胱與腎透出之氣,既上行著於口鼻而為津液,外達於皮膚而為衛氣,而汗之所以發生者,則猶空氣之遇冷變而為雨,口氣之著漆石複化而為水也。如衛陽已虛,不能自相維御,則繼續後來之氣,遂形滴瀝漏出,以外自汗,此為陽虛自汗之定義也。然汗為陽,而血為陰,血非氣不長,氣非血不攝,是不動而汗,宜從心治之說,亦有理由。
脾專司元氣(氣弱者,脾虛。)氣(又分司汗,氣虛盜汗)。肌肉(消瘦者脾虛。)痰(實痰動者脾濕也,虛痰動者脾虛。)思慮(過則傷脾。)以上有病俱從脾治。
塗蔚生曰︰觀此,是禹鑄於氣之化生,汗之原委,尚未深知梗概者也。氣之化生,余於上節已略言之。然胃與膀胱之所以能化生氣者,則又全賴乎兩腎中先天一點真陽之氣。有此一點真陽之氣,而後能化生脾胃後天之氣。蓋兩腎中間,是命門真火,火潛於水,化生腎系三焦油膜之氣,而後始能化生臟腑,及其氣血也。故稱此種之氣始為元氣,非脾之專司運化,可為氣血之助者比也。盜汗明是陰虛,又與陽虛自汗有異。而陰虛所以盜汗者,因陰血既虛,則火無所養,故乘人睡眠氣來依歸陰血之際,侵越氣分,逼其出而為汗也。其虛痰實痰之辨,亦屬含糊,觀後自知。至其所謂思慮傷脾,則多半在於大人,小兒頗少此症。因心火之陽,可以化生脾之陽土;心血之陰,可以化生脾之陰土。今心火思慮不息,則陰血被其煎熬受傷,而脾之所恃乎柔汁,以化谷之堅質者,亦於是乎傷矣,故曰傷脾。肺專司聲音,(音弱者、肺虛也;有聲不出者,痰蔽也;聲散者,肺氣不斂也;無聲者,肺絕也。)熱(出在肺,)毛(碎癢者肺燥,不潤者肺虛。)腠理(內外皮肉不密,則汗出。)以上有病俱從肺治。
塗蔚生曰︰人之皮膚,具有隙孔,俗稱毛孔,非若銅鐵之堅實平板,不透空氣者也。吾人如以顯微鏡檢察人之周身,則見吾人一呼氣,而毛孔亦一開而呼氣;吾人一吸氣,而毛空亦一閉而吸氣。又試于吾人之熱天出汗自見,然熱雖出在肺,而卻不生在肺。蓋人飲食入胃,其水穀之精華,必經火化而後為律液,為氣血以充溢臟腑,周流皮膚,而溫熱全體者也。至其所謂司腠理,是其未識腠理為肥肉內瘦肉外之白膜,與內部三焦之油膜相連系而為少陽所司也。蓋少陽系自腎系生板油,網油膜油,以上生胸間之膈膜,肝之膜油。心之包絡,與周身之腠理,無不相連屬者也。雖少陽有手足之分,而其為上下內外之油膜則一。若少陽氣盛,則能收攝汗液,使之不向外溢。否則其氣虛敗,或為風邪所襲,則汗必侵越而出矣。
肝專司血,(血弱者,肝虛也)。血(又分司汗,血虛自汗),筋(抽掣者,肝風也)。以上有病,俱從肝治。
塗蔚生曰︰陽虛自汗,余解已見前。禹鑄注為血虛自汗,未免有誤。至肝風之所以抽掣者,則多由於血虛不能榮筋也。腎專司骨齒耳,以上有病俱從腎治。
塗蔚生曰︰腎之所以主骨,治骨之所以治腎,理雖微而實易了。西洋之所以談骨極精,分別極細,而不得治骨之術者,以其不知骨為腎主也。夫骨之所以腎主之者,以兩腎中間白膜一條,是為腎系,貫透脊骨之間。脊骨間之骨髓,即腎中所生之脂肪也。有此脂髓,而後能生巨細之骨骼,全身皆然。故治骨之痿敗,宜滋補腎陰。夏禹鑄曰︰脾肺內有傷,皆從外入。如父母舐犢過愛,則飲食傷脾;護持疏失,則六淫傷肺。至於心肝腎,無有傷處。到成人後,生情欲多房事傷腎,守錢貪財谷傷心,動違常時,惱怒傷肝。乃如之症,遠近盡多,卓溪雖有良方,惜手鞭長莫及。
陳紫山曰︰保嬰一術,號日啞科。口不能言,脈無可視,惟形色以為憑,竭心思以施治。故業擅于專門,以補化工不及。欲知有病,必觀乎色。左頰青龍屬肝,右頰白虎屬肺。天庭高而離陽心火,地閣低而坎陰腎水。鼻在面中,脾應唇際。觀乎色之所現,知其病之所起。舌乃心之苗,目乃肝之系。胃流注於兩頤,腎通竅於兩耳。爪則筋系,而脾為之運,發乃血餘,而腎為之主。脾司手足,腎運牙齒。苟本臟之或衰,即所屬之失敗。能觀乎外,可知其內。紅光見而熱痰壅盛,青色露而涼癇怔悸。如煤之黑兮,中惡傳逆;似橘之黃兮,土脾吐痢。白乃疳癆,紫為熱熾。青遮口角難醫,黑掩太陽莫治。年壽赤光,多生膿血;山根青黑,頻見災危。朱雀見於雙瞳,火入水鄉;青龍繞於口角,肝乘脾部。瀉痢而面赤者宜防,咳嗽而色青者可畏。面青而唇口撮,疼痛方殷;面赤而目竄視,驚搐將至。火光焰焰,外感風寒;金氣浮浮,中藏積滯。乍黃乍白,疳熱連綿;又青又赤,風邪緊急。氣乏兮,囟陷成坑;血衰兮,頭毛作穗。脾冷則口角流涎,肝熱則目生眵淚。面目虛浮,定腹脹而氣喘;眉毛頻蹙,必腹痛而多啼。風氣二池如黃土,則為不宜,左右兩頰似青黛,即或客忤。風門黑主疝,而青主驚。方廣昏凶,而光滑吉。手如數物兮,肝風將發;面若塗朱兮,心火實炎。伸縮就冷,陽熱無疑;坐臥愛暖,陰寒可必。肚大腳細,脾欲困而成疳;目瞪口張,勢已危而必斃。察之若精,必得其理。鴉聲魚口,枉費神思。肉脫皮干,勞神無益。蛔蟲兮,脾胃皆敗;唇冷兮脾臟先虧。然五體以頭為尊,一面惟神可恃。況乎聲有輕重之不同,啼有乾濕之頓異。病之初作,必先呵欠;火之將發,忽作驚啼。重舌木舌,積熱心脾;哽氣喘氣,火傷肝肺。齒齦宣露牙疳,丁奚哺露食積。心熱欲臥而不能,脾熱好睡而不歇。咳嗽失音者肺痿,病後失音者腎怯。腹痛而口流清水者蟲多,瀉痢而大便酸臭者食積。口頻撮而脾虛,舌長伸而心熱。煩熱在心,惡見燈光;疳熱在脾,愛吃泥土。雞胸兮,肺火脹於胸膈,龜背兮,腎風入於骨髓。鼻乾黑燥,金受火刑,肚大青筋,土遭木克。吁瘤瘡疥,皆 毒之流連;五疳瀉痢,總食積之停滯。腹痛寒侵,口瘡熱症。臍風忌乎一臘,蒸變防於周年。驚自熱來,癇由痰至。驚本心生,風從肝使。急驚屬熱,宜乎清涼;慢驚屬虛,宜於補治。痘曰天瘡,疹日麻子。痘屬五臟,疹屬六腑。疹宜清涼,痘宜溫補。先明陰陽,次識臟腑,補瀉得宜,治有何誤?貴臨機之通變,勿執一以成模。
塗蔚生曰︰此篇有難解之處,如丁奚哺露與雞胸是也。有解未妥之處,如腹痛寒侵,驚自熱來,痘宜溫補是也。蓋必腹痛而具有面白唇青之狀,始可斷為寒侵也。驚是一症,風又是一症,而驚之與風,亦未必俱自熱來。痘症亦多有內部實熱,未必盡宜溫補也。至其所謂疹曰麻子,亦宜有別。因吾鄉之所謂疹子,多是細粒如粟米狀,亦有謂其痧子者,因其細粒又如砂子也。麻子則其形體頗大,較痘為劇,系痘症中之最危險者也。此解是否有當,尚希高明指正。
陳紫山曰︰五色多在面,吉凶要觀形。紅赤多積熱,風生肝膽驚。面黃多食積,唇白是寒侵。青黑眉間出,黃梁夢裡人。五聲由肺出,肺絕哭無聲。氣短咽喉塞,喘多醫者驚。啞聲熱不退,腹痛冷相侵。聽罷知虛實,存知在耳鳴。小兒無脈診,吉凶虎口憑。
塗蔚生曰︰存知在耳鳴一句難解,當缺以待考。小兒除生僅數月,脈微難診外,餘俱有脈可憑,未可謂之為無脈可診。而風氣命三關,究為視病之所,亦不能執虎口以為憑斷者也。
陳紫山曰:面部氣色為十二經總現之處,而五位色青者,驚積不散,欲發風候;五位色紅者,傷寒痰積壅盛,驚悸不安;五位色黃者,食積 瘕,疳候痞癖;五位色白者,脈氣不實,滑瀉吐痢;五位色黑者,臟腑欲絕,為疾危惡候。面青眼青,肝之病也;面赤唇紅,心之病也;面黃鼻黃,脾之病也;面頰白色,肺之病也。五臟各有所生,細探其色,即知其表裡虛實,稟賦盈虧。其補瀉寒熱之法,誠大彰明較著者也。
塗蔚生曰︰此節名為講求五位之病,而五位中之腎部承漿一位,偏未列入。未知是作者故意刪去,抑是印者遺失。至其上節所謂唇白是寒侵,亦尚未妥,因唇白之人,多系血虛也。
陳紫山曰︰凡視小兒神氣目色有五︰一視目色,二聽聲音,三視囟門,四視形容,五視毛發。此五者,雖不能全,若得兩目精神,聲音響亮,十可保其六七耳。視目色;夫兩目乃六臟精華所聚,一身精華所萃;若是睛珠黑光滿輪,精神明快,兒必長壽;雖然加病,亦易全愈。若白珠多,黑珠昏朦,睛珠或黃或小,精神昏懶,此父母先天之氣血薄弱,受稟既虧,兒多災患也。
聽聲音︰凡小兒聲音大而響亮,乃六臟六腑氣血充盈,兒必易長成人。如生來不曾大聲啼哭,此必有一臟陰竅之未通,神氣之未足,或聲如啾唧咿唔之狀,此兒必不壽矣。
視囟門︰蓋兒前囟門乃稟母血而充,後囟門乃受父精而實。若前後囟門充實,其兒必壽。如父之精氣不足,耽嗜酒色,令兒後囟空虛不實。如母之原稟不足,血虛病多,令兒前囟虛軟不堅,好生疾病。如父母氣血俱不足,其兒必夭。若此,則父母不能保其天年耳。前囟即道家所謂泥丸宮,後囟即腦後頂門中,名曰百會。前後囟門俱不合,名曰解顱。
視形容︰凡兒口大鼻端,眉清目秀,五岳相朝,部位相等,此乃福壽之基,一生無疾。若口小鼻短,眉心促縐,皮膚澀滯,雖無病而終夭;設或不夭,而終貧賤也。
視毛髮︰夫毛髮受父母血而成,故名血餘也。母血充實,兒髮則色黑而光潤;母血虛弱,或胎漏敗墮,或縱酒多淫,兒髮必黃願焦枯,或生疳瘦之患,壽亦不長之兆也。
陳紫山曰︰五音以應五臟,金聲響,土聲濁,木聲長,水聲清,火聲燥。肝病聲悲,肺病聲促,心病聲雄,脾病聲慢,腎病聲沉,大腸病聲長,小腸病聲短,胃病聲遠,膽病聲清,膀胱病聲微。聲清者,氣弱也,重濁者,痛與風也;高聲者,熱欲狂也;聲噎者,氣不順也。喘者氣促也,聲急者驚也,聲塞者痰也,聲戰者寒也,聲濁沉靜者疳也,噴嚏者傷風也,呵欠者神倦也,聲沉不響者病勢危也,如生來不大啼哭聲啾唧者夭也。既知其聲音,又當辨其氣色,即知其病之根源矣。
陳紫山曰︰心主聲,從肺出。肺絕啼哭無聲,多啼肝膽風邪,氣緩神疲搐甚,音啞邪熱侮脾,聲清火毒無侵,鴉聲螈 之候,實直聲往來而無淚者是痛,連聲不絕而多淚者是驚,病久聲微煩躁者難愈,體縮音促者感寒。
塗蔚生曰︰此節與原文少異,因原文多有含糊難解之處,恐系刷印之誤,故略為更改,以補紫山之所不逮。
陳紫山曰︰紫熱紅傷寒,青風白是疳,黑色因中惡,黃色困脾端。
塗蔚生曰︰青風之風字,原文是一驚字。因與風有異,故為易去。然細推紫山之意,其所謂驚字,亦即指為風字也,餘仿此。
錢氏曰︰小兒半歲之間有病,以名中食三指,曲按額前眉上髮際之下。若三指具熱,感受風邪,鼻塞氣粗。三指具冷,感受風寒,臟冷吐瀉。若食中二指熱,上熱下冷。名中二指熱,夾風之候。食指熱,胸膈氣滿,乳食不消。
塗蔚生曰︰錢氏此法,是以食指在上,名指在下。而細玩其三指具熱,感受風邪一層,當系一種熱風之症。因其下有三指具冷,感受風寒也。其名中二指熱,夾風之候,亦當系下熱上寒,因其上有上熱下冷一層也。尤宜詳者,夏月人額與其全體常冷,冬月則反是,因空氣溫度之高下,常依時令為增減,而人身之溫度,實由與之比較,相為寒熱耳。病者之溫度,固可以病為轉移,而不識此,亦至有誤。
錢氏曰︰目內色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微黃者脾虛熱。白而淚者肺實熱,目無睛光者腎虛也。
塗蔚生曰︰錢氏此說固確。然目內之大眼角紅筋肉,是心所屬,突脹而色赤者,方為心實熱。小眼角屬於命門,淡紅者相火虛也,未可概為心經虛熱。目黃雖系實熱之症,而濕熱之症,究多目黃,亦未可只以目黃分為虛熱實熱。白珠屬肺,白而淚者,固為實熱,紅而腫者亦系實熱。然前者為熱在氣分,後者為熱在血分。此種精微,不可不辨。目之黑珠屬肝,瞳人屬腎,必須瞳人昏暗無光,方可斷為腎虛也。
陳飛霞曰︰肝者足厥陰木也,實則目赤大叫,呵欠煩悶;虛則呵欠切牙。有風則目連眨,有熱則目視恍恍。成疳則白膜遮睛,主怒則性急大叫,哭甚則咽腫。熱則大小便難,手尋衣領,手亂捻物,甚則撮空摸床,此喪魂也。兒病時,目睛視物不轉,或目合不開,或哭而無淚,或不哭而淚出,皆肝絕也。
心者手少陰火也,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虛則困臥悸動不安。心血足則面色紅潤易養,心血虧則面色昏暗難養。熱甚則津液乾而病渴,神亂而臥不寧,喜伏臥,舌破成瘡,又為重舌木舌,舌出不收之病。凡病丹瘤斑疹蟲疥瘡,皆心之症也。如心病久,汗出發潤,或舌出不收,暴喑不語,或神昏潰亂,或斑疹變黑,皆心病為之也。
脾者,足太陰土也,為水穀之海。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傷脾則為腫為脹,為黃為吐瀉下痢。脾寒則腹脹,脾疳則肚大青筋。脾熱則口臭唇瘡,飲食不為肌膚,吐舌弄舌,口乾飲水;寒則口角流涎,謂之滯頤。氣不利則口頻撮,虛則肉消而瘦,不喜飲食,食則成積,積則成疳或癖。如脾久病,大肉消脫,肚大青筋,或遍身虛腫,或吐瀉不止,飲食不入,或多食而瘦,或蟲出於口,或唇謇而縮,皆脾絕也。
塗蔚生曰︰脾實固易困睡,而脾虛亦易困臥,因其化生之氣既少,而孤陰不能獨事動作也。脾熱固易飲水而熱,亦有虛實之分,實熱者大渴引飲,飲多而舌苔黃;虛熱者津液不能上升,飲水自救,飲少而舌苔不黃。腹脹亦宜分乎寒熱,寒濕凝滯,固可飲食停滯,發生脹滿;而火熱澎漲,其脹較寒尤甚。不過此種診法,須看其面色及其舌苔耳。遍身虛腫一層,當看其能食與否,能食則是氣複而血未充,尚為吉兆,烏可斷為脾絕。唇謇而縮,須看兼有口開與否,方可斷為是否脾絕。因上嘴唇之人中,屬於督脈,下嘴唇之承漿,屬於任脈,唇縮多是督任二脈絕也。
肺者,手太陰金也,實則悶亂喘促,虛則哽氣長出。經曰︰寒傷肺,由兒之衣過薄也。經曰︰熱傷肺,由兒之衣過濃也。寒熱傷肺,則氣逆而為喘為咳。肺受風,則噴嚏而流清涕;受寒則鼻塞,呼吸不利;受熱則鼻乾,或為衄血;或疳則鼻赤爛;喘不止則面腫;咳不止則胸骨高,謂之龜胸。燥則渴不止,好飲水,謂之膈消。如肺久病,咳嗽連綿,喘息不休,或肩息,或咳血不止,或鼻孔黑燥,或鼻孔開張而喘,或瀉痢不休,孔大如筒,或面白虛浮,上氣喘逆,皆肺絕也。
塗蔚生曰︰喘促與哽氣,各有虛實二証。未可止限于喘實哽虛。寒熱傷肺,雖由於兒之衣過薄過濃,然究系間或有之,未可作為寒熱傷肺之定論也。喘不止則面腫,為陰虛而陽無所附,亦系陽虛之候,因陽明之氣,行於面也。咳不止則胸骨高,謂之龜胸,頗難解,不知他書亦有此種病名與解釋否?然各書具有久咳之病者矣,從未見有此病名之確論也。胃息亦費解,不知其是指胃之停止消化而言,抑是另有此種病名。瀉利孔大如筒,名為脫陰,此責亦在少陰厥陰,非專在太陰。面白虛浮,女子此症最甚,以其偏於陽弱,虛浮則為陽脫於上。然必須大病久病之後,又兼飲食不進,方可斷為陽脫也。
腎者,足少陰水也,虛則目畏明,白睛多黑睛少,顱解不合,顏色 白,骨髓不滿,兒必畏寒。多為五軟之症,尻骨不成則坐遲,髁骨不堅則行遲,真陽不足則齒遲,血脈不榮則發稀,心氣不足則語遲。熱則出膿生疳。如腎病久,身下竄,目無瞳子,如見鬼狀,或骨 弱,臥不能起,或二便遺失,此腎敗也。
塗蔚生曰︰腎陰虛則畏熱,腎陽虛則畏寒。若僅混為虛則畏寒,是其於腎之陰陽,未能判別清楚也。查腎病無如見鬼狀者,其有如見鬼狀之証,則為男女具是熱入血室。蓋血室為肝經所主,而魂陽亦肝經所司也。鬼者,魄也,屬於陰血,血死即為魄死,魄掩其魂,故如見鬼。少陰既非肝經所司,又焉有見鬼之証發生。二便遺失,亦未可純斷為腎敗。因大便屬於大腸,為肺所主,而小便屬於膀胱也,膀胱既與腎為表裡,膀胱之遺溺亦可診腎經之虛敗也。
陳飛霞曰︰小兒熱症有七︰面腮紅,大便秘,小便黃,渴不止,上氣急,足心熱,眼紅赤。此皆實熱証,忌用溫補劑。小兒寒症有七︰面 白,糞青白,肚虛脹,眼珠青,吐瀉無熱,足脛冷,睡露睛,此皆虛寒症,忌用寒涼劑。
塗蔚生曰︰飛霞此節,雖為寒熱症之辨法,然必須有二者以上之兼症,方可斷為或寒或熱也。如僅有面腮紅,而不見有便黃便秘等症,則恐是傷寒發熱之候,本寒而標熱也。如僅有眼珠青而不見有糞青白睡露睛等症,則恐是肝熱將熾之候,本熱而標寒也。此等精微,何可弗辨。
塗蔚生曰︰舌雖為心之苗,而臟腑寒熱之氣無不薈萃于一舌。故即一舌之或黃或白或黑或赤,而可斷其為或寒或熱或虛或實也。舌本屬腎,舌尖屬心,兩旁屬肝膽,中央屬脾胃。病在表,舌無苔,入裡則苔結矣。苔黃者裡有熱也,黃而乾枯無津液者,熱甚也,苔黑而舌燥裂無津液者,熱至極也。若黑而油潤有津液者,此又為寒極似熱,忌用寒涼。若舌尖紅赤,而又有小粒子者,此是心熱,可用清涼。若舌黃赤而舌尖灰白者,此為下熱上寒,反之則為下寒上熱。若滿色白膩,而有津液者,此為虛寒陰凝,可用溫補。然苔白而有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者,又系少陽熱結,可用清解。醫者苟于審症不明,可用此法,以診寒熱。至於小兒無識,不易開口,可在唇下承漿穴掐之,使其哭以張口也。
陳飛霞曰︰小兒初生,欲知其有病無病,以手捻其頭皮,摸其頭顱,不作聲者為無病。以手指探其口,雖發聲而從容咂指者,有病亦輕。若即發聲不咂指,面色青紅帶紫,或牙關緊急,不納乳汁者,此落地受寒之甚,風邪入足太陽與足陽明而然也。須急治之,庶可平複。
初生之兒,肥胖色嫩,自覺好看者,此其根本不堅,甚非佳兆,且最易感冒風寒。邪入腑者,近在第二三日見之。其症吐乳夜啼腹鳴,此皆胎風之類。然症猶淺而易治,宜用全身燈火,十不失一。若邪之入臟,遠在六七日見之,此即臍風噤風撮口之候。若口噤舌大痰壅者皆不治。蓋病傳入臟,系心脾肺三經也。此風氣甚盛,無所發泄,使形見於喉口牙關聲音也。
塗蔚生曰︰初生之兒,肥胖色嫩,自覺好看,此根本不堅,甚非佳兆一節,恐非定論。不知紫山是出自經驗,抑是出自別有所本。醫者只可作為參考,勿遽信為確論可也。
凡生下時,身破裂者死,陰囊白者死,陰不起者死,無糞門者死,股門無生肉者死,開口如鴉聲者死,粉白花色者死,皮肉不光者死,泣不出聲者死,舌如豬肝者死,面無彩色者夭,臍帶短大紫色者夭,生下渾身銀白者夭。生下有齒者夭,凶,主傷父母,不然,必傷自身。生下未裹,即撤尿者,殺父母,蕩家產,在世亦終身勞苦。
陳飛霞曰︰頭者諸陽之會,腦者髓之海也,凡兒頭角豐隆,髓海足也。背者五臟六腑俞穴皆附於背,脊背平滿,臟腑實也。腹皮寬濃,水穀盈也。目為肝竅,耳為腎竅,鼻為肺竅,口為脾竅,七竅無缺,形象全矣。故知肉實者脾足,筋強者肝足,骨堅者腎足,不妄言笑者心足,不多啼哭者肺足,哭聲連續者肺實,不久眠睡者脾實。兼之腳健而壯,項長而肥,睛明而黑,根株固也。肌肉溫潤,榮衛和也。唇鮮發黑,二便調和,表裡實也。小便清長,大便滋潤,裡氣實也。以上皆為壽相,其兒易養。
諸陽皆起於頭,顱破項軟者,陽衰於上。諸陰皆起於足, 小腳 者,陰衰於下。鼻孔乾燥,肺枯。唇縮流涎,脾冷。發稀者血衰。項軟者柱折。青紫之筋,散見於面者,多病風熱。兼之形枯色灰者,表虛。瀉利無時者,裡虛。瘡疥啼哭多笑語者,皆陽火妄動之候。以上皆為夭相,其兒多病者難養。
凡聲音清亮者壽,有回音者壽,哭聲澀者病,散而無聲者夭。
塗蔚生曰︰飛霞諸陽皆起於頭及諸陰皆起於足二語,是其循末失本,未知陰陽化生之源者矣。蓋氣即陽,生於下而聚於上,頭則其薈萃之所耳。陰即是血,生於上而聚於下,足則其歸宿之處耳。惟其陽生於下,故三陽之膀胱大腸等腑,多半生自下部與臟陰之下。惟其陰生於上,故三陰之心肝等臟,多半生自上部與腑陽之上。然諸陽雖生於下,而無陰以濟之,則不能滋其化生之源,故眾陽之間,而腎臟一陰生焉。諸陰雖生於上,而無陽以啟之,則不能成其化生之本,故眾陰之間,而膽腑一陽生焉。
陳紫山曰︰眼生赤脈貫瞳人,(水火兩絕也)囟門凸起又作坑,指甲黑色(肝絕也)。鼻乾燥(肺絕),鴉聲(肺絕)忽作肚青筋(脾絕),虛舌退場門(心絕),切牙齒(咬人腎絕),目多直視不轉睛,(肝絕),魚口(脾絕),氣急啼不得,(肺絕),蛔蟲既出(脾胃俱絕),死形真,手足擲搖直手節,靈丹妙劑也無生。
塗蔚生曰︰赤脈屬火,瞳人屬腎。赤脈貫於瞳人,乃火盛水枯,水被火克也。然赤脈其苗葉,肝腎其根本,必根本萎敗,而後始有此現象也。囟門腎之屬,而腎之陰液,所以能至於囟門者,則又全賴督脈真陽之氣,輸達於上。囟門凸起者,陰虛而陽無所附也。然使真陽能以久存,則其幸免之望,猶可設想。今凸起而又作坑,是陰竭而陽亦陷,其為壞症可知矣。甲黑固屬肝絕,然病非有素,設為暴得中惡霍亂等症,猶未可斷其即為壞証。因感受疫癘不正之氣,或暑熱之毒,每多血脈凝聚,而見甲爪黑色也。經云︰手足為諸陽之本。然手足三陽,實根據於臟腑,臟腑之血液虛竭,則筋絡無所滋養,故擲搖而有節直也。然猶恐系猝得之中風等症,此等危症,最宜審慎。
陳紫山曰︰齒如黃豆骨氣絕,一日死。面青目陷肝氣絕,二日死。鼻入奇輪肺氣絕,三日死。面黑耳黃呻吟腎氣絕,四日死。面上死筋心氣絕,五日死。口張唇青色枯脈絕,六日死。面白四肢腫脾絕,九日死。大凡病耳足跌腫,大小便不禁,皆死候也。忽作鴉聲者大腸絕,不治。魚口氣粗,出而不返者,是肺絕,不治。肝藏血,目乃是肝之外應,爪甲青黑,血脈不蔭,及目無光彩,筋縮則兩手抱頭,是肝絕,不治。眼睛屬腎,腎有兩筋,自脊背至腦門,貫其二睛,腎絕兩目向上,目不動者,不治。腎乃骨之主,腎絕則齒癢,切牙咬人者不治。鼻乃肺之外應,孔干黑燥,是肺絕,不治。唇乃脾之外應,唇縮而不
蓋齒者,是脾絕,不治。胃主肌膚四肢,胃絕則毛髮豎,手足不能收管者,不治。四肢汗出如油,是榮衛俱絕,陰陽離,津液散,四肢如粘膠者不治。頭偃於後,天柱骨痿,心絕,頸骨不載,不治,或以為五軟非也。心主血,舌乃心之外應,舌短則語不明,心絕則血不流行,身不溫暖,及囟門凸起,或陷作坑,目多直視,是皆不治。飲食不歇,是肺胃俱絕,其水直下大腸中去,必死。痢如死鵝血者是心絕,或臭穢如糟湯血水者不治。凡有頑涎退場門鼻者是風痰,以塞關竅,血脈不行,不納湯藥者不治。心寒者脈絕也,故令肺脹不治。喉如曳鋸,口吐白沫,是風痰閉竅,面色青黑,五孔乾燥不治。
以上諸症,是臟腑俱敗,榮衛相離,氣脈不生,皆不治之症。同有其症而救之,十或一二者也。
塗蔚生曰︰鼻入奇輪,究系何狀,義未詳,當缺以待考。面黑者為水被火克,血質敗絕而現余燼,如物質被焚,只見其焦黑之色也。口屬於脾,口張即是魚口,脾絕之征,非脈絕與肺絕也。眼本肝系,而瞳人則屬於腎,若謂腎有二系貫睛則誤。唇雖為脾所屬,然上唇之人中,則為督脈結穴,下唇之承漿,則為任脈結穴。若上唇縮而口開,則督脈絕,下唇縮而口張則任脈絕,俱非脾絕者也。至頭偃於後,在平時則為五軟,若在大病久病之後,則為督脈絕,因脊屬於督,而腎陽則假督脈貫脊髓以上行也。
陳紫山曰︰男左女右,看關紋時,即掐中指節,舌出者死,吸而痛者生。如久不醒,掐中指,咬昆侖穴,醒者吉,不醒者凶。
塗蔚生曰︰以上摘取認証精華,以為醫治小兒標本,於大體固似略備。然醫不厭精,理則務求其微。症不厭詳,用則務貴其周。茲特舉唐容川先生所著之內經病極數則以為補助,庶使其理愈勘而愈明,用愈靈而愈妙。
唐容川曰︰人必臟腑氣血,先有虧損,然後生病。故論病機,先言臟腑所傷。
經曰︰憂愁思慮則傷心。
唐容川曰︰心為火臟,火氣宣明,則能化生血液,流暢筋脈。血脈流行,則其志常喜。若反乎喜,而為憂愁思慮,則心氣遏抑,心火鬱滯,故傷心也。治宜宣通心陽,通暢血脈,又常以喜勝憂慮,斯愈矣。
塗蔚生曰︰唐容川先生為近代醫學名家。其祖述著作,雖宗自《內經》仲景諸書,而其闡發奧旨頗多心得獨妙之處。其間有未到之處,豈其識力果未及耶,夫亦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耳。如此條曰憂愁思慮,則心氣遏抑,火鬱血滯,故傷心也。此解未免失之過拘,不能精當。蓋心為火臟,化生血液,主宰一身,凡百工作出焉。如遇有難於辨理之事,或感受環境困難,則不得不憫然而憂愁,戚然而思慮,冀其想出辦法。設遇終無辦法,而猶未肯置之度外,再四思維,終冀想出辦法才好。此亦人情之常,無足怪者。豈知思慮一刻不息,則心火一刻不息;心火一刻不息,則腎水之被煎熬,亦一刻不息。以有限之腎水供無限之火化,其不為源泉涸竭也幾希。然腎水停其接濟,則數點心中之陰液,亦自相灼爍。迨其灼爍已極,只剩一團火熱而已,其為傷也可知。故凡治思慮過度之藥,多系滋陰降火之味,如生地元參知柏芩連二冬等味是也。至於宜以喜樂勝之,此其以情相治,而非以藥相治者也。是使其多解一刻之愁慮,則為多保一線之腎水,即多保一線之心血矣。小兒雖無憂愁思慮,其外感之熱不解,內蘊之火不清,亦與憂愁思慮無異。不過此種火熱,斷非喜樂所能調劑耳,治之者又貴權宜。
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
唐容川曰︰肺金畏火,自然懼熱,此又云畏寒冷者何也?蓋肺之體雖是陰金,而肺之用實主陽氣。氣布於外。則為衛氣,以充皮毛。若衣服失宜,外形受寒,則皮毛洒淅,漸入腠理,發熱動飲,為咳喘等症,治宜溫散。氣布於內,則為宗氣,以司呼吸,散津於脾,下輸膀胱,若飲水漿瓜果之屬,多受冷氣,則陽氣不能布化,水飲停積,為咳喘癖痛等症,治宜溫降。
塗蔚生曰︰形寒是外以寒傷肺,飲冷是內以寒傷肺。外寒何以傷肺?蓋肺為華蓋,外主皮毛,內部臟腑所化生之陽氣,無不朝聚於肺,使之散布毛空皮膚間以御外之寒氣。若外而衣服太薄,受寒過甚,內元不能抵抗,則外寒由皮毛而腠理,而內部,則內部之熱氣,亦同化為寒,而為咳嗽者矣。既形咳嗽,則向之元氣上沖於肺者,此時亦複上沖於肺矣,沖咳至極,肺故受傷。然此外寒傷肺,猶真正面者也。若其底面,此為外寒鬱於皮毛腠理之間,而內元不能外出,同化為熱,上爍肺陰,發生咳嗽。迨咳嗽已久,而肺金豈有不受傷者乎?若夫飲冷傷肺,則為冷水凝於脾胃,胃陽不能消化,上沖至肺,發生咳嗽,而使肺臟受傷者也。容川僅解為陽氣不能布化,尚欠明了。
經云︰悲怒氣逆則傷肝。
唐容川曰︰悲者肺主之,過悲則金來克木,木不能達。怒者肝主之,過怒則肝木橫決,血不能靜。二者皆氣逆也。肝乃主血之臟,血之所以流行不滯,潛伏不動者,全賴氣之和平,有以配養此血耳。今其氣逆則肝逆,肝木郁於下,肝火犯於上,而肝受傷矣。悲則肝木郁於下,宜辛以升散之。怒則肝火犯乎上,宜苦以降之。然總以養和神,得其平為妥。
塗蔚生曰︰血生於上而行於下,氣生於下而行於上。然血之營運。全賴氣之營運為轉移。若氣有奔溢,則血亦隨之而奔溢。氣有停止,則血亦隨之而停止。今肝為陰臟,多血少氣,氣既怒逆奔上,則其所多者,將受他多之支配,而胡行亂竄矣。氣縱可平,怒縱可息,亂竄之血,豈可使其盡行複原乎?不可複原,則血受一分之損失,即肝受一分之暗耗也。肝受暗耗,即為受傷。治之之法,宜平其氣而養其血。昧者不知平肝之旨,以為攻伐之謂,是未真知平肝者也。容川以氣逆則肝逆,肝木郁於下,肝火犯於上,而肝受傷,此解尚屬空泛。因郁與怒少異,縱郁怒合一,亦系肝之本體,未有若何上下之分也。或曰下上之分,就此較而言,仍指肝之本體立說。然肝木郁於下,肝火犯於上,又何會傷肝?傷肝又為何苦?此非空泛者乎?小兒雖少悲怒之事,然受大人之責打,父母之放置,亦即怒之一端也。悲字解見前,無另述。
經云︰飲食勞倦傷脾。
唐容川曰︰飲所以潤脾,過飲則停飲為濕,發為脹泄痰咳之症。土能治水,而反為水所困也,宜滲利。食所以養脾,過多則停食,為泄為滿。脾能化食,而反為食所困也,宜消導。脾主肌肉,勞以運動肌肉,使其活潑,乃益得安然。勞至於倦,必致消瘦發熱。蓋動而生陽,傷脾之陰,故肌肉反受其病,治宜填補靜養。
塗蔚生曰︰谷質堅硬,全賴脾陰之柔,以化其堅。水汁柔軟,全賴胃陽之剛,以化其柔。容川已曾言之矣。但吾人之脾胃消化力,各有定量。設也已盡其量,而又強飲之,強食之,則脾胃用力太過,定至於傷。脾胃既傷,而後飲食始停,是積濕發為脹泄痰咳之症,停食發為泄滿之症,尚在脾傷之後也。至於勞倦傷脾,則又系脾之疲于供命者也。何則?人之所以能作事者,由於飲食入胃,化生氣血,流行肢體,而後精神充足也。水穀之輸入者,雖未嘗一一刻不息,而脾胃之消化,則未嘗一刻稍息,其氣血之供給于肢體者,亦未嘗一刻稍息也。若外無所入,內無所化,肢體無所接濟,則不覺精神困敗而疲倦矣。然外雖勞倦,而動作未必即止,消化未必稍息,倉廩空虛,自相摩擦,其傷可知。試觀安逸家多肥胖,勞動家多消瘦可知。又試觀吾人勞動過度時不能飲食,必待精神恢複原狀時,而後能飲食可知。小兒飲食傷脾固多,勞倦傷脾甚少。因其少形疲勞,即知休息者也。
經云︰久坐濕地,強力入房傷腎。
唐容川曰︰腎中之陽,能化濕氣,則水達膀胱,氣行肢脊。若久坐濕地,則濕氣太甚,而腎陽反受傷,必生肢節腫疼等症,治宜燥之。腎中陰精充足無損,則能種子,入房乃其常事。若力已竭,而猶勉強入房,則陰精枯矣,治宜滋補。
塗蔚生曰︰濕凝於下,固傷腎陽。然濕久成熱,亦可發生溺赤淋濁等症。小兒無識,最易久坐濕地,故亦發生溺赤淋濁等症。昧者不察,以為小兒腎無暗耗,那有溺赤淋濁等症,是其未知濕久成熱之理也。
庸容川曰︰五臟各有氣化,即各有性情,有性情即有好惡。知其所惡,即知治之之法。
經云︰心惡熱。
唐容川曰︰世傳五臟辨法,謂肝熱筋灼,驚癇螈 ;肺熱咳嗽,氣上口渴;脾熱肉消,便秘潮熱;腎熱骨蒸,精枯髓竭。又上焦熱,則心煩口渴,頭暈目痛;中焦熱,則飲食減少,腫脹瘧痢;下焦熱,則小便不利,大便失調。熱之見症,雖不一,而總之歸於心徑。蓋心為火臟,凡是火熱,皆心所司。心化血以養火,則火不亢而熱除。若火太亢,則心血受傷,故心惡熱。凡治熱証,無不用苦藥,所以治心之火也。西醫見熱病,即以冰置胸前。此熱輕者,可以立刻撤去。若熱重者,外被冰阻,則熱反內攻,為熱毒伏心而死。現下香港瘟症,為西醫十治十死,皆此之故也。所以港人逃避,然則西醫,亦當知所變計也。
塗蔚生曰︰食物入胃,谷之精華為液,經心火化而始為血。設火熱太甚,液不敷用,則火自煎灼,心反受傷。如釜底著薪,本是熟物之計。然釜中無水,火煎其釜,其釜亦終歸破壞。此即心惡熱之義也。
經云︰肺惡寒。
唐容川曰︰肺氣如天,居至高,布陽氣,故在外則皮毛畏寒,恐傷其衛外之陽。在內則胸膈惡寒,恐傷其布護之氣。寒傷皮毛,發熱咳嗽;寒傷胸膈,停飲痺痛。
經云︰肝惡風。
唐容川曰︰肝木主風而即惡風。蓋血得和氣則流暢,血得邪氣則消灼凝結。老人中風,小兒驚風,一切風濕麻木瘙癢痙癇,蓋無一不當治肝,即無一不當養血。誠以風乃陰中之陽,血中之氣,故為風能鼓蕩其氣,亦惟血能調養其風。
塗蔚生曰︰驚是一病,風又是一病,予後之驚風談已詳。風者多以驚,以其風邪外閉,內熱不得外出,擾亂心神,使之不安,或出汗過多,血燥火旺也。驚者未必似風,以其猝受驚駭,喪失魂魄,而僅見一種驚惶不安之象也。間有先受驚而後受風者,亦不過百分中之一二耳,安得遽以驚風並稱,混而為一。作俑者既不徹底澄清,含糊論道,而附和者又不循名查實,信口贊揚。遂使驚風之毒流遍全國,迄今莫改,殊屬可恨。至風為陽邪之說,容川亦曾直斥他人之非,至是而率然言之,亦忘其所是耳。
經云︰脾惡濕。
唐容川曰︰飧泄洞泄、痞滿、腫脹、水飲等症,皆是濕氣有餘,脾土不能克化。五行惟土製水,土勝則水受製,水勝則土無權。故脾能治濕,而反惡濕。脾居油膜之上,膜屬三焦行水之道。油屬脾,水過油,則滑利不留,此即脾所以製水也。若水太多,則油反受其浸漬。當分寒濕,以燥利之。
經云︰腎惡燥。
唐容川曰︰腎主藏精,下通水道,上發津液,總系陰精之所運化者。燥則傷其陰精,骨髓枯,津液少,水道乾澀;必用滋潤之品,庶幾腎水得養。又曰︰以上二條,經文最簡略,然包括之病甚多。但能觸類引伸,便可通一畢萬。
唐容川曰︰五臟六腑病形百出,各有自為之病形,以為証據。如心為噫,非心只有噫之一症。謂無論何証,但見噫氣,則知屬於心矣。余防此。
經云︰心為噫。
唐容川曰︰噫者胸中結氣,哽之使出。俗說是打嗝頓,非也。打嗝頓與噫,音義不符。打嗝頓是氣厄於胸,而出於口,故名曰呃。二者均病在胸前,屬心之部位,故皆屬心經。柿形象心,而蒂苦澀,治呃,降心氣也。胸滿噫氣,乃是肺胃痰火。仲景旋複麥冬治之,而必用赭石破心血,鎮心氣也。久病聞呃為胃絕,則以其火不生土,心氣逆也。心病不止一噫,然見噫氣,便知屬心,用藥乃知方向。
經云︰肺為咳。
唐容川曰︰五臟六腑皆有咳証,而無不聚於胃,關於肺。蓋肺主氣管,氣管中非痰飲,即風寒火燥,令其氣逆。故咳有從皮毛口鼻入氣管者,有從腸胃膈膜入氣管者,當分頭治之。按 咳二症,道路不同,鼻主吸氣, 字從鼻,是吸入之氣管不利。咳字從欠,欠者口氣下垂也,口主出氣,是呼出之氣管不利。此管在胸膈,故每咳必胸前癢滯,詳三焦條。
經云︰肝為語。
唐容川曰︰譫語屬陽明燥熱,鄭聲屬心神虛恍。蓋燥熱乃木火克土,神恍乃肝魂不清,因而心神擾惑。故皆宜瀉木火,安魂也。
塗蔚生曰︰陽明燥熱,上熏肝臟,魂不能安,發而為語。是語自成之肝,病之發自胃,而肝為本,胃為標也。容川必執定燥熱,乃木火克土為解,未免過於粘滯。
經云︰脾為吞。
唐容川曰︰脾主化谷生津,凡口中津液少者,時常作吞引之狀。反吞為吐,又是水穀不下之故。皆屬於脾病,可以互勘。
經云︰腎為欠為嚏。
唐容川曰︰欠者陰引陽入,故呵欠至而欲寐。嚏者陽引陰出,故噴嚏出而人醒。二者皆根於氣海,故腎病見此二症。
經云︰胃為逆為噦為恐。
唐容川曰︰陽明主納,其氣以下行為順,氣逆則反其令也。衝脈隸於陽明,沖逆亦屬陽明。噦者吐穢惡之氣也,吞酸噯腐之類,皆反其納物之令也。恐者腎所主,腎水動而胃土不能治之,故恐亦主胃。
經云︰大小腸為泄。
唐容川曰︰泄多是脾胃中焦之症,然總是出於大小腸之病。小腸屬火以化谷,火虛則食穀不化而飧泄。大腸屬金以燥糞,燥氣不足,則糞溏泄。小腸火甚,則又膠結為痢。大腸燥甚,則又秘結不便。此又為泄之變態也。
經云︰下焦溢為腫。
唐容川曰︰三焦乃決瀆之官,前已詳注,此但云下焦者。因上焦連心肺,中焦連脾胃,多兼脾胃心肺之症,尚非三焦專責。惟下焦當膀胱上口,為水入膀胱之路。此處不利,則溢於上,達於外而發水腫。下焦屬腎屬肝,治宜疏瀉肝腎。又肺居高能御下,主通調水道,非開利肺氣,不能治也。
塗蔚生曰︰三焦者,乃上中下三焦之油膜連網也。臟腑內外,無不以此膜絲相連系。若下焦油膜不利,則水不能滲至膀胱,順此膜絲外溢為腫。然腫不僅先自下起,有先自頭面者,有先自四肢者。張師仲景有腰以上當發汗,腰以下當利小便之旨。欲盡治腫之能事,非參証各家不為功。
經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唐容川曰︰膀胱下為溺管,溺管淋澀不通為癃。肺主水道,由肺氣閉,則宜清利。肝脈繞莖,由肝血滯,則宜滑利。據西醫之說,以為溺管腫塞,究之皆肺肝兩端所致也。又溺管之後為精竅,精竅有敗精死血,亦能擠塞溺管、法當利腎。夫肺以陰氣下達膀胱,通調水道,而主節製,使小便有度,不得違礙。肝腎以陽氣達於膀胱,發蒸水氣,使其上騰,不得直泄。若陽氣不能蒸發,則水無約束,發為遺溺,治宜為溫胞室。蓋膀胱如釜,胞如灶,溫胞室者,釜底添薪也。
經云︰膽氣鬱為怒。
唐容川曰︰膽者木生之火也。西醫論膽,專言汁,不知有汁即有氣,故《內經》均以氣立論。木氣條暢,火氣宣達,則清和朗潤,其人和平。若木郁生火,火鬱暴發;則為震怒。凡病之易怒者,皆責于膽氣。
又曰︰臟腑之証,不一而足。舉此為驗,任其形証百變,均莫得而遁情矣。
唐容川曰︰屬者統屬也。知其所屬,則綱領既得,而其條目可例求矣。
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唐容川曰︰肝為風臟,凡風病皆屬於肝。諸風謂中風傷風驚風癘風之類,所賅之症多矣。掉謂轉動,凡猝倒驚癇抽掣搖戰之類皆是。肝主筋,此皆筋之為病也。眩是昏暈,凡昏花妄見,頭目旋轉皆是肝開竅於目。故有此病也,西醫謂目眩惑昏花,痙癇抽掣,皆腦氣筋為病。謂目系通腦,故昏眩;腦氣用力太過,則肉縮伸抽掣。究問腦氣何故病此,則西醫茫然。豈知肝脈通於腦,開竅於目而主筋。凡西醫所謂腦氣,皆肝脈所司。而脈筋所以致病,則又肝風所致也。故凡眩掉,皆屬於風。而諸風為病,總屬之肝。經云︰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唐容川曰︰腎司寒氣,故凡寒証,皆屬之腎。腎又主骨,腎陽四達,則骨體舒展。舉動輕便。若肢骨拘急而收曲,或 緩而引長,皆骨不為用也。須知拘收引 ,與抽掣縮短者不同,一是寒証,一是風証。
塗蔚生曰︰腎有二枝,生於第十四脊椎下,左右各一枝,中以油膜相連,名曰腎系。腎系穿過之中間脊椎,名曰命門。蒸發陽氣,敷布周身。然此火不自蒸發,必得腎陰之助,而後始能蒸發。蓋一陽生於二陰之下,成為坎中滿之象也。亦猶火車之設置汽柜,必先設置火池水鍋,而後火煎其水,汽入於柜,能以任重致遠也。若吾人之火旺水盛,則有此健壯水火,即有此強盛之元氣,充溢周身,自無寒縮之症。蓋其由腎系而生出脅下之板油,少腹之網油,中焦之膜油,上焦之膈膜,周身之腠理,無不以此水火充足,光輝四映也。常見胖人怕熱,以其水足火旺,元氣寬裕,網膜之油汁充足也。又常見瘦人怕冷,以其水虧火耗,真陽化生過少,而網膜之油汁缺欠也。然過於虧損,又見其孤陽無依,發生潮熱骨蒸等症也。至於腎水充足,腎火衰敗,純屬腎陽之虛,而惡寒者,此則不過十分之一二耳。然任其所好,過食生冷,或曾患熱証,過服寒涼,亦足減其真陽之勢也。世之所謂小兒為純陽之體者,純屬謬誤之談。
經云︰諸氣 郁,皆屬於肺。
唐容川曰︰五臟六腑之氣,無不總統於肺,以肺為氣之總管也。故凡治氣,皆當治肺。肺主皮毛, 是氣之乖於皮毛者 , 也。《說文》謂形惡,如紫癜班瘤黑痣 鼻之類。西醫謂毛孔下有油核,其管直通皮膚。若面生黑刺,即管塞之故,此即《內經》 之說也。郁是氣遏於內,不得舒發也。見病如氣逆痰滯血結便閉之類,是氣之乖于腹內者。郁與暢反,肺氣不暢,故郁,宜散降之。
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唐容川曰︰腫在皮膚四肢,滿在腹內脹塞,皆濕氣壅滯,水下不行,停走於膈膜中也。然濕症尚不止此,故曰諸濕。或頭目昏沉,或瘧暑泄痢,或周身痺痛,或痰飲 癖,皆屬脾土不製水所致。蓋脾生油膜之上,膜是三焦主水道,油是脾之物,油不沾水;此脾所以利水也。若脾之油失其令,則濕乃得藏匿,故治濕責之於脾。
塗蔚生曰︰查容川之少陰少陽補論,曾言腎合三焦,三焦根於腎系,謂上中下之三焦油膜,全由先天腎臟所司。至此而容川言膜是三焦主水道,油是脾之物,得勿有相背謬者乎?曰︰人之未生,是以先天生後天,人之既生,是以後天生先天。脾土生於油膜之上,是火生土,先天生後天之義也。水遇油而滑利者,是土克水之義也。五行互相為生,亦互相為克,脾土雖生於油膜之上,油膜是腎系所發,而膜之所以能致有油,油汁充足,光輝明亮者,則由於脾胃健壯,飲食增進。是脾腎二者,得勿二而一,一而二乎。
經云︰諸瘡痛癢皆屬於心。
唐容川曰︰此言諸瘡,或血分凝結,阻滯其氣,氣與血爭則痛。血虛生熱,兼動風氣,風火相煽則癢。皆屬心經血分為病,治宜和血。又凡病不乾血分,皆不發痛,故痞膨腫等,均不痛。凡是腹痛,蓋無不關於血分,故皆屬心。
經云︰諸熱瞀 ,皆屬於心。
唐容川曰︰諸熱謂發熱惡熱瘟暑等症,瞀謂眼目昏花,黑眼見鬼等症, 謂筋不得伸,抽掣等症,皆屬於火者。
蓋諸熱是火傷氣分,火克肺金也。瞀是心神擾惑,視物昏亂。火屬心,心藏火,擾其神故瞀。 是肝筋為火所灼,無血養筋,故縮扯。 與 緩不收有異,當辨之。
經云︰諸厥固瀉,皆屬於下。
唐容川曰︰厥謂四肢逆冷,固謂腹中瘕積,如寒症之類,瀉謂下痢不止。皆屬於下者,謂屬於下焦腎經也。腎陽不能四達則厥,腎陽不能上升則瀉,腎陽不能化氣則固結。故皆屬於下,宜溫之也。
塗蔚生曰︰容川解此節厥固瀉三症,謂皆屬於下焦腎陽虛寒,是未免得半失半。蓋有腎陽不能四達之虛寒厥症,亦有腎火遏伏內閉之實熱厥証也。有腎陽不能化氣之虛寒固症,亦有腎火亢烈血結之實熱固症也。有腎陽不能上升之虛寒瀉症,亦有腎火盛旺陰虛之實熱瀉症也。若遇厥固瀉等症,概謂虛寒,一味溫補,未免誤事不少。
經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唐容川曰︰痿有兩症,一是肺痿,肺葉焦舉,不能通調津液,則為虛勞咳嗽。一是足痿,脛枯不能行走,則足痿,然未有足痿而不發於肺者。益肺主津液,由陽明而下潤宗筋,足乃能行。肺之津液不行,則宗筋失養。故足痿雖見於下,而亦屬之上焦也。喘屬肺之呼不利,嘔屬胃之飲食,氣逆肺胃,均屬上焦。上焦屬陽,多病火逆,宜清之也。
塗蔚生曰︰容川之痿發論,分脈痿津痿治之。而此處解痿,只有肺痿足痿二者,似相歧異。然查其痿之所成,不外於津液乾枯。藥之所治,不離乎滋陰潛陽。是二而一也。至其所謂喘屬肺之呼不利,則未免失於精當。蓋喘有虛實二者。虛者由於下元虧損,化生之氣短少,而肺無所充裕也。治之之法,宜補其氣以定喘。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即此義也。實者化氣太甚,而肺部壅塞也。治之之法,宜降其氣以定喘。經曰︰高者抑之,即此義也。若夫虛實之夾寒夾熱,則又在乎醫者隨症以為加減也。至其所謂嘔屬胃之飲食,亦是一間未妥。蓋嘔亦有虛實二種,其虛而夾熱者,則由於膈氣空虛,熱欲侵入胃陽也,治宜清補。其實而夾寒者,則由膈氣滯塞,寒欲侵入胃中也,治宜溫暖。如欲盡治喘嘔之能事,宜參觀後之喘嘔條。
經云︰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唐容川曰︰禁謂口齒禁切,噤口痢、痙病口噤之類。鼓栗謂鼓戰栗,如瘧疾手足搖戰之類。如喪神守,謂譫語、百合病、恍惚不安之類。蓋熱極反寒之象,火擾心神之征,皆宜治其火也。
經云︰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唐容川曰︰寒濕則筋脈凝,熱濕則筋脈脹,故皆能發痙與項強之症。
經云︰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唐容川曰︰諸逆謂吐咳嗆嘔等症。凡是衝脈氣逆,頭目咽喉胸中受病,均系心肝之火,挾衝脈上逆也,宜抑之。
塗蔚生曰︰此証務宜查其形色,熱確與否。因咳吐嗆嘔等症,尚有虛寒之一種症治也。富家之兒,以其溺愛過甚,衣被過濃,每易發生此症。而即得此症之後,複自信參 可以治吐咳,薑夏可以治嗆嘔。冒然與之,卒至愈治愈劇,死於非命,是何愚之甚也。
經云︰諸脹腹大,皆屬於火。
唐容川曰︰諸脹謂腹內脹滿,腹大謂單腹脹。此証是肝不疏瀉,則小便不利,水停為脹。脾不運化,則單腹脹。皆屬於熱者,屬於肝木乘脾也。然此與上節火字有別。火屬血分,熱屬氣分,熱則氣分之水多壅,故主脹大。
經云︰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唐容川曰︰躁謂煩躁,狂謂顛狂,越謂升高逾垣。凡此皆三焦與胃火太盛,而血氣勃發也。
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唐容川曰︰強直僵仆倒地,暴者猝然發作。風性迅速,故能暴發。凡風均屬之肝。肝屬筋脈,風中筋脈,不能引動,則強直矣。風者陽動而陰應之矣,故風具陰陽兩性。中風之陰,則為寒風;中風之陽,則為熱風。無論寒熱,均有強直之証,宜細辨之。
經云︰諸病有聲,按之如鼓,皆屬於熱。
唐容川曰︰此與腸鳴不同。腸鳴則轉氣功痛下泄,屬水漬入腸,發為洞瀉,是寒非熱也。此有聲乃在人皮黑膜內,連網油膜之中。凡人身連網油膜,均是三焦,乃相火之府,行水之道路也。水火相激,往往發聲,但其聲綿綿,與雷鳴切痛者有異。按之亦能作聲,又拒手,如按鼓皮。以其在皮膜間,故按之如鼓。是三焦之火,與水為仇,故曰皆屬於熱。蓋三焦為行氣之府,氣多則能鼓吹其膜中之管,使之有聲。如西洋象皮人,搦之則出聲是矣。
經云︰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唐容川曰︰跗,足背。凡足腫皆發於厥陰陽明兩經。陽明之脈,行足背;厥陰之脈、起足大指叢毛內踝。肝木生熱,壅阻胃經之濕,則循經下注,而發足腫,極酸痛也。酸字頗有實義。西醫雲,凡腳氣必胃中先釀酸水,繼而尿中有蛋白形,尿亦發酸,乃發腳氣腫病。但西醫未言所以致酸,與因酸致腫之故。惟《內經》理可互証。
經云︰肝木在味為酸。蓋木能生火,木能克土,土不化水,火又蒸之,則變酸味,是酸者濕與熱合化之味也。羹湯夏月過夜則酸,濕遇熱也,冬月則否,有濕則無熱也。知酸所以致疼腫,而腳氣可治也。又凡乍驚乍駭,皆是肝經木鬱火發,魂不藏之故,是以屬於火。
經云︰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
唐容川曰︰轉者左右扭掉也。反者角弓反張也。戾如犬出戶下,其身曲戾,即陽明痙病,頭曲至膝也。水液渾濁,小便不清也。轉在側、屬少陽經。反在後,屬太陽經。戾在前,屬陽明經。水道在膜膈中,屬三焦經。皆屬於熱。是水液混濁,固屬三焦之熱,而諸轉反戾,亦多同屬三焦矣。三焦網膜,西人謂之連網,由內連外,包裹赤肉,兩頭生筋,以貫赤肉,筋連於骨節,故利曲伸。觀此則知轉反戾,是筋所牽引,實則網膜伸縮使然,故《內經》與水液同論,以見皆屬三焦網膜中之熱也。西醫乃謂抽掣痙等,發於腦筋,不免求深反淺,故西人無治之之術也。
塗蔚生曰︰三焦網膜之熱,固能使筋所牽引,以致諸轉反戾。然養筋者血也,使血不致為熱所灼而乾枯,則熱又何至爍筋而牽引。是治此病之初,只宜清熱。而見有外症者,亦須解外。迨至三五日後,宜兼養血,以顧其本。小兒此症頗多,最宜審慎。切不可以其反戾諸狀,疑為俗謂天吊諸驚,亂投驚風之藥,以致夭札。
經云︰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唐容川曰︰下為小便,上為涎唾,其道路總在三焦膈膜之中。無論何証,但據水液有澄澈清冷之狀,即是三焦火虛之候,故曰皆屬於寒。
經云︰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唐容川曰︰嘔謂乾嘔,是火逆也。吐有寒症,吐酸則無寒症。暴注下迫,裡急後重,逼塞不得暢,俗名痢症,皆屬於熱者,屬於肝經之熱也。肝火上逆,則嘔吐酸;肝火下注,則痢下迫。因肝欲疏泄,肺欲收斂,金木不和,故欲泄不得。且痢多發於秋,金克木也。
塗蔚生曰︰暴注下迫,似宜分作兩條。暴注者便系溏稀之物,勃然下瀉,熱甚洶猛,毫無艱難阻止之狀也。下迫者便系膿血之物,情急欲出,至下而滯,壅遏塞止之狀也。一則由肝火之發,一則由於金性之收。然非內有積熱,皆不至此。不過暴注之色,多系深黃黑色,或是一種赤血水耳。
唐容川曰︰病機百出,未能盡錄。但舉其凡,以例其餘。
唐容川曰︰四時各有主氣客氣,五方強弱之異。茲所舉者,不過明臟腑氣應與天時並行之義耳,醫者多隅反。
經云︰春善病鼽衄。
唐容川曰︰鼽是鼻塞流涕,衄是流鼻血。鼽屬氣分,春陽發泄,為陰所閉,則鼻塞不通,治宜疏散其寒。衄屬血分,春木生火,動血上沖,干犯清道,鼻為肺竅,木火侮肺,故發衄,治宜清降其火。善病者,謂多此種也。
塗蔚生曰︰春季界于冬寒夏熱二者之間,人當此際,最易疏忽,以其時令略為和暖,可以少受寒、亦可以少受熱。故鼽衄二症,此時為多,容川衄血之解尤為有見。
經云︰仲夏善病胸脅。
唐容川曰︰胸是兩乳中間屬心,肋是兩乳旁邊屬三焦。心是君火,三焦是相火,皆與夏氣相應。故仲夏善病胸脅,以火有餘,多發逆滿也。
經云︰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唐容川曰︰長夏未月,濕土主氣。脾主濕而惡濕,濕甚則發洞瀉。陽極於外,無以溫養中土,故發寒中之病。觀冬月井水溫,夏月井水冷,則知夏月中宮多寒矣。
塗蔚生曰︰此節是由熱而病寒,上節是由熱而病火,兩節恰是一個對字。容川此解,是未免過泥時令,而不能揆諸人情,衡乎事實者也。蓋長夏熱之最盛者也,惟熱最盛,故人亦惡熱最甚。於水果生冷之物,每多任意吃啖,以求御熱避燥,迨其身體清爽之意。孰知內之陽火有限,而外之物欲無窮,旦旦而伐之,其不為陽火衰敗也幾希。迨至胃寒既成,則水穀當然不能消化,發生洞瀉寒中等症。夏日偏多痧症霍亂之症,亦即此理。若謂脾主濕而惡濕,濕甚則洞瀉,陽極於外,無以溫養中土,故發寒中之病,是人之胃陽,因外之陽熱過甚,變而寒矣。然吾人之一呼一吸,純與外陽相通,豈有外陽既熱,而吾人吸入之氣,尚為陰寒者哉。吾故曰︰夏月洞瀉寒中,全由過食生冷之故。至謂冬月井水溫,夏月井水冷,此則由於井水與空氣之比較使然,實則井水常一也。不過空氣有寒熱,而吾人之手指,始覺有冷暖耳。
經云︰秋善病風瘧。
唐容川曰︰風屬肝,瘧屬少陽。因風致瘧,本系木火為病,而多發於秋令者,木火侮金也。蓋秋當肺金主氣之時,金氣清肅,則皮毛自斂,腠理自和。設風氣鼓動,則為皮毛不得斂而發寒熱。風火相煽,則腠理不得和,而戰栗溺赤。知此理者,可得治瘧之法也。
塗蔚生曰︰風是傷人瘦肉一層,瘧是居人腠理一層,腠理尚在瘦肉外,何以因風致瘧。蓋因風未能解散清楚,而逆居於腠理之間也。昔黃帝問於岐伯曰︰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是風自風而瘧自瘧,不可因風以及瘧也。然岐伯又曰︰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是瘧有因風者,有不因風者,未可以類推也。如欲盡治瘧之能事,須參觀《內經》之瘧症論,與後集之瘧疾症治,方可胸有成竹,不致誤事。
經云︰冬善病痺厥。
唐容川曰︰痺是骨節疼痛,厥是四肢逆冷。腎中陽氣,能達於骨節,充於四末,則無此病。冬令寒水氣盛,往往腎陽不足,故多此病。
唐容川曰︰四時之病,不一而足,則此種為多。且知其理,而一切非時之病,理皆可識。
經云︰心與膽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栗顛狂,宜補心為主。
唐容川曰︰舊注君相二火,一氣相通。此解通字,與以下各通字不合。蓋所謂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後憑空說理,不按實跡。西醫雖詳形略氣,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說不能發明。西醫云︰人之臟腑,全有連網相聯。其連網中,全有微絲管,行血行氣。據此,則知心與膽通,其道路亦在膜網之中。蓋膽附於肝,系著脊,上循入肺系,連及於心,膽與心通之路,即在其系中。故心病怔忡,宜溫膽。膽病戰栗顛狂,宜補心。非空論矣。又溫字補字有辨,經言︰溫之以氣,補之以味。《內經》言以苦補心,是瀉心火,即是補心,以益其陰也。溫之以氣,是益其陽也。
經云︰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
唐容川曰︰肝內膈膜,下走血室,前連膀胱,後連大腸。厥陰肝木,又外繞行肛門。大腸傳導,全賴肝疏瀉之力。以理論,則為金木交合。以形論,為血能潤腸,腸能導滯之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腸,以行其鬱結也。大腸病如痢症、腸風、秘結、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潤腸,以助其疏泄也。
經云︰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泄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
唐容川曰︰西醫圖繪,脾居連網之上,小腸通體,皆與連網相附。連網中均有微細管相通,據此則《內經》所言道路顯然。西醫不知《內經》,妄抵軒岐,以為未見臟腑,此不足怪。獨怪中國趨好洋學,舍古聖之書,而弗深考,豈不謬哉﹗脾病多是小腸之火,蒸動濕氣,發腫脹,作瀉滿,小便混濁,故當瀉小腸。至於小腸,所以化物不滿A 全賴脾濕有以濡之。西醫所謂甜肉汁,入腸化物是也。故小腸病痢及秘結、闌門不開、膈食等症,皆宜潤脾。
塗蔚生曰︰心為丙火,而生胃陽之戊土,小腸為丁火,而生脾陰之己土。此五行相生之定義,天地自然之氣化,不可以科學之定理,相為試驗者也。然小腸能以生脾,亦能病脾。脾為小腸所生,亦能滋益小腸。故脾陰有虧,宜瀉小腸之火以救脾,防其消耗脾中之陰也。小腸之火有餘,宜滋脾陰以益小腸,濟其化生之源也。若夫脾濕而為腫脹,小腸火衰而為瀉泄,則又宜培火以燥土也。容川解為脾病,多是小腸之火,蒸動濕氣,發腫脹,作泄瀉,小便混濁,故當瀉小腸。是其將脾與小腸寒熱之病,合而為一也,未免尚差一粒。
經云︰肺與膀胱通,肺病宜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
唐容川曰︰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其路道全在三焦膜中,上卷已詳言之。故肺與膀胱相隔甚遠,而實則相通。肺病則水停為痰飲,故宜清利膀胱以瀉之。膀胱病多由肺之上源,不得疏通,故宜清肺為主。
經云︰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
唐容川曰︰三焦之源,即發於腎系,故腎與三焦通。三焦為腎行水化氣,故腎病宜調和三焦。譬如腎氣丸,用苓澤以利三焦之水。保元湯,用黃耆以充三焦之氣是矣。三焦不能行水,則宜滋腎陰,不能化氣,則宜補腎陽。近醫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名連網,不名三焦。是不知腎系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氣化哉。
唐容川曰︰此條全可考臟腑路道。西洋形跡之學,未及如是之精。而今人不講,反為西人所笑,堪發一嘆。
唐容川曰︰人之所以靈于物者,以其秉五行之秀也。夫此靈秀之氣,非空無所寄而已,實則藏於五臟之中,是為五臟之神。人死則其神脫離五臟,人病則五臟之神不安。知五神之所司,而後知五病之情狀。
經云︰心藏神。
唐容川曰︰人所以知覺,神主之也。神是何物?渾言之則兩精相搏謂之神,空言之則變化不測謂之神,此皆放言高論,未能實指之也。吾且為之實指曰︰神乃生於腎中之精氣,而上歸於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惟其陰精內舍,陽精外護,心臟之火,所以光明朗潤,而能燭物。蓋神即心火,得腎陰濟之,而心中湛然,神明出焉,故曰心藏神。心血不足,則神煩。心火不足,則神怯。風痰入心,則神昏也。西醫知心為生血回血之臟,而謂心不主知覺,主知覺者是腦髓筋。又言腦後筋只主運動,腦前筋主知覺。又言腦筋有通於心者。彼不知髓實心之所用,而非髓能知覺也。蓋髓為水之精,得心火照之而光見,故生知覺矣。古文思字從囟從心,即以心火照腦髓之義。髓如月魄,心如日光,相照為明,此神之所以為用也。
經云︰肝藏魂。
唐容川曰︰魂者陽之精,氣之靈也。人身氣為陽,血為陰,陽無陰不附,氣無血不留。肝主血而內含陽氣,是謂之魂。究魂之根源,則生於坎水之一陽。推魂之功用,則發為乾金之元氣。不藏於肺,而藏於肝者,陽潛於陰也。不藏於腎,而藏於肝者,陽出之陰也。晝則游魂於目而為視,夜則魂歸於肝而為寐。魂不安者夢多,魂不強者虛怯。西醫不知魂是何物,故不言及于夢。然西人知覺與華人同,試問彼夜夢恍惚,若有所見者,是何事物,因何緣故,則彼將啞然。蓋魂非剖割所能探取,而夢非器具所能測量,故彼不知也。
經云︰肺藏魄。
唐容川曰︰人身血肉塊然,陰之質也。有是質即有宰是質者。秉陰精之至靈,此之謂魄。肝主血,本陰也,而藏陽魂;肺主氣,本陽也,而藏陰魄,陰生於陽也。實指其物,即肺中精華潤澤之氣。西醫所謂肺中只有膜沫是也。惟其有此沫,則散為膏液,降為精血,陰質由是而成矣。魂主動而魄主靜,百合病恍惚不寧,魄受擾也。魔魘中惡,魄氣所掩也。人死為鬼,魄氣所變也。凡魂魄皆無形有象,變化莫測,西醫剖割而不見,遂置弗道。夫談醫而不及魂魄,安知生死之說哉。
經云︰脾藏意。
唐容川曰︰舊注心之所憶謂之意。心火生脾土,故意藏於脾。按脾主守中,能記憶也。又主運用,能思慮也。脾之藏意如此。脾陽不足,則思慮短少。脾陰不足,則記憶多忘。
經云︰腎藏志。
唐容川曰︰舊注心之所之謂之志。神生於精,志生於心,亦心腎交濟之義。按志者,專意而不移也。志本心之作用,而藏於腎中者,陽藏於陰中也。腎生精,為五臟之本;精生髓,為百骸之主,精髓充足,伎巧出焉,志之用也。又按志,即古志字,記也。事物所以不忘,賴此記性;記在何處,則在腎經。蓋腎生精,化為髓,而藏於腦中。
凡事物經目入腦,經耳入腦,經心亦入腦。腦中之髓,即將事物印記不脫,久之要思其事物,則心一思之,而腦中之事物立見。蓋心火陽光,如照相之鏡也;腦髓陰汁,如留影之藥也,光照於陽,而形附於陰。與心神一照,而事記髓中同義。西學留影妙矣,而西醫則不知人身自有照影留聲記事之妙質。雖剖割千萬人,能得此理否。古思字從囟從心,囟者腦前也。以心神注囟,則得其事物矣。
容川又曰︰《內經》又有五臟七神之說。雲脾藏意與志,腎藏精與氣,與此不同。然志須屬腎,精氣血三者,非神也。另條詳注,不在此例,故從五神之說為是。
塗蔚生曰︰容川此節論釋,詞意既系精微,理由複極充足。務使前之空空洞洞,難以依據憑信者,各有切實依據,可為憑信。醫者奉之為南針寶鑒。豈非其天資過人,學力極到之所使然歟。西醫動謂中國此等學說,近於玄妙,無從實驗。不知中國醫學之所以高尚者,即由於此中玄妙也。彼固不近玄妙,彼固由於實驗,何以其延醫內科,多弗能效,常至殺人如反掌乎?然則西醫亦宜知所改進矣。
唐容川曰︰形是肢體,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此脈更難。今且舉其大略,使人得其門徑。西醫于察色未考。
經云︰以五色命五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唐容川曰︰言五色命于五臟,每臟各見本色,便知其病。各臟又各有所合,便知其病之所在。譬如色青屬肝,肝合筋,便知其病在筋。餘仿此。
經云︰青如草滋者死,青如翠羽者生。黃如枳實者死,黃如蟹腹者生。黑如 者死,黑如烏羽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豕脂者生。
唐容川曰︰此言五色榮者生,枯者死。蓋必有血與氣澤,方能榮也。
經云︰凡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唐容川曰︰青為肝色、青勝則肝木克土,故痛。黑為腎之色,黑勝則寒水凝滯,故痺。黃赤為火土之色,故主熱。白為金色,金主清涼;且溫體者,血也,血色少,故白色多,而知其體寒。五色皆見,乃錯亂之象,故主寒熱並見。
經云︰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藩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唐容川曰︰此言人面之部位,分發臟腑,以診其色也。面分三停,上為闕,闕下為極,即山根也。以闕論,則處下,以鼻言之,則適居於中,故稱極焉。是為王宮,心之應也。鼻居王宮之下,故名明堂。其診法,則當以五臟從上而下,配於中央;而六腑各隨其臟,配於兩側。有諸內形諸外,亦各從其類也。
塗蔚生曰︰此系《內經》分發臟腑之法,與前雖有少異。而上下之位置,則未嘗顛倒。蓋欲多為參考,以盡其精詳耳。
唐容川曰︰明堂今名準頭,王宮今名山根也,闕今名印堂,藩今名頰,蔽今名耳門。古人不剃須,故不診頤下。今診訣有心額腎頤之說,是俗醫所配。雖今人剃須,氣色終不見於此,未可據以為診也。人身內肺系心系肝系腎系均著脊,惟脾胃在下,不著脊。然脾膜之根,仍著脊也。故脾俞穴在背,是五臟皆居於身中也。所以診法,亦配於面之中央,而六腑則隨其臟位,以配于側。
經云︰闕上咽喉也。
唐容川曰︰闕為眉間,闕之上則至高矣。咽喉之位,在諸臟腑之上,故應于闕上。
塗蔚生曰︰視此則知前之配列諸法,尚欠精微。蓋面部為內部之表現,咽喉既系要塞,即不可令其缺如也。前者僅以心部配于額上,咽喉之病視此,是其未若此法為妥。然其位雖殊,其理則一,亦未可濃非也。
經云︰闕中者肺也。
唐容川曰︰俗名印堂。肺居胸中,高於五臟,故應於此。
經云︰下極者心也。
唐容川曰︰下極即山根。心居肺之下,肺應于闕中,則心當應於此。
經云︰直下者肝也。
唐容川曰︰相法稱為年壽,即鼻梁也。肝配於此者,以肝在腹中,半在膈上,半在膈下,位實在心肺之下,故當配於此。唐宋後醫,以肝配左顴,肺配右顴,此西金東木之義,然非五臟自具之位次也。且舊說以為肝在脾之下,故曰下焦屬肝腎。不知水木相生,肝固與腎相屬,而究其形體所居,則肝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脾在膈下,居於油膜之上,近胃聯小腸也。中醫少見臟腑,多失其真,而西醫笑之,並謂軒岐先謬。豈知古聖精核,更過西人,此等位次,便見聖人審定臟腑最精。至經脈穴道,尤為西人所不知也。今必謂古人洞見臟腑,尤屬空談,不足折服西人。即以剖視例之,古創製作,亦斷無未經剖視之理。且軒帝戰阪泉涿鹿,何難剖割之有。
經云︰肝左者膽也。
唐容川曰︰舉左以賅右。言肝應於鼻梁,其左右附鼻梁者,膽之應也。
經云︰下者脾也。
唐容川曰︰下者指準頭言。鼻梁在上,則準頭在下,故稱下焉。脾在腔內,實居肝之下,油膜之上,故應配於鼻梁之下。此名明堂為鼻之應,脾能總統五臟,故準頭之診最要。
經云︰方上者胃也。
唐容川曰︰方上二字,不得其解。舊說以為口之上,鼻孔之旁。余按方字,義訓兩舟相並,殆指鼻之兩孔,其形如方舟也。然則準頭為明堂,而兩孔即方上也。本經云︰五臟位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則鼻準屬脾,兩孔旁自當屬胃。
塗蔚生曰︰余以容川此解,似亦牽強。蓋方字雖義訓為兩舟相並,而鼻孔形圓,並不如方舟也。若以鼻之兩孔診胃為是,然則開竅如口之大者,豈無臟腑所系哉?余以為方上宜解在口,不知果合聖意否,尚留之以待高明。
經云︰中央者大腸也。
唐容川曰︰此中央字,當合頰側與鼻計之。頰側距鼻之中為中央,蓋頰側名蕃,鼻準名明堂,其中即可名中央。胃近鼻,大腸連胃,位次亦宜。
經云︰挾大腸者腎也。
唐容川曰︰腎有兩枚,故配於面部頰側兩旁,是最下之兩旁也。腎居於下,配此為宜。後人配於口下承漿之所。不知古不剃須,口下須掩,氣色不見,故《內經》不以此察色。以腎配兩頰,腎有兩枚,分診左右,于義為合。
經云︰面王以上小腸也,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
唐容川曰︰面王二字,無舊解。然明堂者,北面朝王之所也,疑即明堂鼻準是矣。膀胱子處,即子宮二物,皆在臍下,與腎位相等,腎兩枚居背後,故分發兩旁,應腎在後也。膀胱子宮在前,則當次位於前,居鼻下,故曰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惟小腸與胃相接,而為心之府,末易定其位次。且小腸之膜油,全連及肝膽脾也。故配于膽胃之交,肝脾之際,位在鼻準上邊,兩旁夾鼻之處,故曰面王以上小腸也。予按後人望色,左肝右肺,心額腎頤鼻脾,法甚簡易,然不及《內經》診法為更詳。
唐容川曰︰闕屬肺,闕旁生眉,即當屬肺。世多以眉屬肝,不知眉實屬肺,《內經》云︰肺風之狀,其診在眉上。足見眉實肺氣所發泄。然肝血如不交於肺,即不能化生眉毛。凡毛皆是血化為氣而發泄者也。單有血不能生毛,單有氣亦不能生毛。目之部位,統屬肝竅所司。由肝目之部,上交闕旁,系肺所司矣。為肝血上交於肺氣,所以化生眉毛。肺為華蓋,故相書稱眉亦名華蓋。肝木主怒,侮肺金而難製,故眉粗之人,性最剛烈。自闕至明堂,分發五臟,而以六腑配於兩側,詳矣。惟三焦包絡,未曾分發。余按經文義,實具于言下。蓋三焦為腎之腑,腎位配于藩,正當頰側,則三焦當配于蔽,正當耳門也。腎開竅於耳,三焦之脈,又繞耳護腎竅。以蔽診三焦,自不爽也。至於包絡配在山根兩旁,其義更可類推。
唐容川曰︰散見於經文者,如發上指,汗出如油,大肉脫,大骨陷,唇及舌卷,囊縮鼻張,不治之証,未能悉舉。但明臟腑相應之理,可以通一畢萬。且如眼神,尤宜細察。再讀《傷寒》、《金匱》,則盡知之。
唐容川曰︰聲音之道,微妙難通,故聞而知之謂之神。
經云︰肝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心火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脾土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肺金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腎水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
唐容川曰︰人能本宮商角徵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聲,以參求五氣之邪,則思過半矣。西人審病,至於察尿之味,亦云苦矣。只因於聲色氣味,未能辨析,是以出此下策。
經云︰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唐容川曰︰經意甚明,蓋即聞聲而知其神與氣焉。
經云︰病患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唐容川曰︰此數語系《金匱》文,寂寂然,不欲語,屬三陰經。喜驚呼,則又屬厥陰經。病入三陰,厥陽主筋骨間病,知其病在下焦。聲出不徹,聲不揚也,胸中大氣不轉,出入艱滯,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間。啾啾然,細而長,聲自下焦陰分,緣足太陽而上達於顛頂,故知其病在頭中。
唐容川曰︰按聲氣根於腎中,上於胸膈,出於肺管,達於鼻,轉於舌,辨於唇。或氣虛而音微,或機停而語謇,或膈間有滯而氣礙,或鼻間有違而音乖,散見各書,細心人當自領取,非楮墨所能盡也。
夏禹鑄曰︰前輩有死症訣,然於中治之,卻有不死者,不可棄而不治。大敦無脈是弱症,屬不足。直視搖頭是風証,屬有餘。二者相兼,卻無此理;倘有相兼,不治症也;如止有一,斷非死症。魚口自動,忽作鴉聲,此脾有痰,而肝有風,若祛風化痰,似非死証。蛔蟲盡出、不加燒熱、補肝即安,亦非死症。面黃四肢腫,若黃有寶色,補脾行氣自消,卻非死証。至於鼻孔黑燥,兼以肚大青筋,手抱頭上,兼以發似油淋,囟門腫起,忽陷成坑,只犯一宗,猶非死症;若並見之,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