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
醫之為道,精矣微矣。臟腑生成之象,經絡起止之原,六氣循環之理,五行生克之機,必須一一講求明白,始可以論証出方。學問有體,而後有用,豈可區區專重夫末節哉,然臟腑、經絡、六氣、五行之說,《內經》、《難經》、《傷寒》、《金匱》諸書言之詳矣。而後世名醫,闡發《經》旨,亦不留余蘊,一經披覽,即可識其指歸。惟論証出方,自金元以來,諸醫議論紛歧,各逞臆見,致令後之業醫者,分門別戶,莫得真傳,有心人所為感慨系之也﹗余留心醫學,三十餘年。檢閱方書,數十餘部。除《傷寒》、《金匱》而外,求其與《內經》之旨相合者,頗少。惟我朝名醫輩出,如喻嘉言、徐靈胎、高士宗、張隱庵、陳修園、黃元御諸公,皆遠宗歧黃,近法仲景,其著作洵遠邁前賢矣。六子所論臟腑經絡,六氣五行之理,均足發揮《內經》諸書。惟徐靈胎之《醫學源流論》,尤爽快警辟。黃元御之《天人解》、《六氣解》,尤顯亮透澈,更有發前人所未發處。至論証出方,喻、徐二公,立論雖極力尊古,而所取時方,仍有駁雜不純之處。高、張二公,有論無方。惟陳、黃兩家,其論証出方,俱精簡可取,其大旨悉本於聖經,真醫學入門之正路也。余公余之暇,採二子之精純者,合纂為一編。其有二子所未備者,僅採各名醫之說以補之。倘業醫者,執是編而熟讀玩味,庶免歧路亡羊之嘆也夫﹗
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二月朔日雲閣氏自敘
感寒者,觸受風寒也。四時俱有感寒之証,脈浮或緊,頭痛發熱無汗,或惡寒,或咳嗽不禁,即傷寒之淺者。以桑防湯主之。此時俗通治之法也,重者仍以傷寒法治之。
桑防湯
桑葉(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二錢) 白芍(三錢) 杏仁(三錢) 生薑(三錢片) 桔梗(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覆衣取微汗。
傷風者,中虛而受外感也。其人肺經素有濕氣,一旦風寒閉其皮毛,肺氣壅遏,鼻流清涕,時出嚏噴,或三五日,或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從口鼻出,肺尚無傷,若不出即肺傷而死矣。勿以病淺而忽之也。以紫蘇薑苓湯主之。
紫蘇薑苓湯
蘇葉(三錢) 生薑(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橘皮(三錢) 砂仁(二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微汗。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蓋人于冬時,宜順寒水之令,以藏陽氣。倘陰精失藏,相火泄露,陽根不密,火旺水虧,津液被傷,及至春夏受感,而溫熱之病作矣。其証與傷寒不同,傷寒初病,外雖受邪,而內本無熱。溫病初起,即內外俱熱,其頭痛發熱自汗,頗類傷寒,但傷寒必傳陽明而始作渴,溫病初起而即發熱作渴,口燥心煩,且脈動數,不惡寒,反惡熱,午後熱益甚,與傷寒頗異。如邪在六經之表,並未入腑入臟者,法宜清解以防風解溫湯,隨証加減主之。但咳身不甚熱者,以桑杏甘桔湯主之。如方入陽明之經,肺熱津枯,法宜清熱生津者,以人參白虎湯主之。如已入陽明之府,腸胃燥結,法宜泄熱滋陰者,以大承氣東加味主之。
防風解溫湯
防風(三錢) 桔梗(三錢) 桑葉(三錢) 連翹(三錢) 杏仁(三錢) 芍藥(三錢) 丹皮(三錢) 甘草(二錢) 流水三杯,煎八分,溫服,覆衣飲熱粥,取微汗。治太陽經頭項痛,腰脊強,發熱作渴者。如入陽明經,身熱、目痛、鼻乾、不臥、胸燥、口渴者,去防風、桑葉、桔梗、杏仁,加葛根,熱加元參,再熱加石膏,嘔加半夏。如入少陽經,胸脅疼痛,耳聾,口苦咽乾作渴者,去防風、桑葉、桔梗、杏仁,加柴胡、黃芩、半夏,熱加元參。如入太陰經,腹滿嗌乾,發熱作渴者,去連翹、桔梗、杏仁,加生地。如入少陰經,口燥舌乾,發熱作渴者,去連翹、桔梗、杏仁、芍藥,加生地、天冬、元參。如入厥陰經,煩滿囊縮,發熱作渴者,去連翹、桔梗、杏仁,加生地、當歸。
桑杏甘桔湯
桑葉(三錢) 杏仁(三錢) 麥冬(三錢) 桔梗(二錢) 紫菀(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製) 茯苓(三錢) 水煎服。治溫病初感,但咳嗽者。
人參白虎湯
石膏(四錢) 知母(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但取微汗。
治溫病二日,方傳陽明之經,腑熱未作,法宜清熱而發表者。
大承氣加味湯
大黃(五錢生) 芒硝(三錢) 枳實(二錢炒) 濃朴(二錢炒) 芍藥(三錢) 生地(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病已入陽明之腑,腸胃燥結者。如腸胃未至燥結,第用滋陰法,不用承氣。即燥結未甚,亦當俟之六日經盡之後,腑熱內實,用泄熱滋陰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結已甚,即三五日內,亦可急下。
暑氣之中人也,每乘虛而入。人當盛暑之時,往往熱鬱於內,元氣先傷。及偶被外邪束閉,而內熱不宣,氣愈耗而津愈傷,則熱病作矣。其証發熱惡寒,口渴心煩,面赤齒燥,小水赤,脈洪而虛,純屬表裡俱熱之証。如舌白口渴無汗,邪在氣分,而表實者,以防翹桑杏湯主之。如舌赤口渴無汗,邪在血分而表實者,以防翹桑杏湯,去銀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主之。如大汗大渴,脈虛大而芤,熱在氣分而表虛者,以人參白虎湯主之。如舌赤口渴汗多,熱在血分而表虛者,以加減生脈散主之。如入陽明,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苔黃滑,渴欲飲水,得水反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水結在胸者,以小陷胸東加枳實主之。如入陽明,脈滑數,不食不飢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如入陽明,濕氣已化,熱結獨存,口燥咽乾,渴欲飲水,面目俱赤,舌燥黃、脈沉實者,以小承氣湯,各等分下之。此專治暑熱之法。如伏暑停食,以致吐瀉者,仍屬寒証,應以霍亂之法治之。如暑月傷寒,而內本無熱者,仍以傷寒法治之。
防翹桑杏湯
連翹(三錢) 銀花(三錢) 桔梗(二錢) 桑葉(二錢) 竹葉(一錢) 甘草(二錢) 防風(三錢) 豆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滑石(三錢)
以鮮蘆根湯煎服,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病不解,再作服。嘔而痰多者,加半夏、茯苓。小便短,加薏仁。
防翹桑杏湯去銀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方
連翹(三錢) 桔梗(二錢) 桑葉(二錢)竹葉(一錢) 甘草(二錢) 防風(三錢) 生地(二錢) 丹皮(一錢) 白芍(二錢) 服法如前。
人參白虎湯
石膏(五錢研)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半杯) 人參(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加減生脈散方
沙參(三錢) 麥冬(三錢) 五味子(一錢) 丹皮(一錢) 生地(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小陷胸加枳實湯
黃連(二錢) 栝蔞(三錢) 枳實(二錢) 半夏(五錢) 急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方
半夏(五錢) 黃連(一錢) 黃芩(二錢) 枳實(二錢) 杏仁(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虛者,複納人參二錢,大棗三枚。
小承氣湯
大黃(三錢) 濃朴(三錢) 枳實(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濕病者,太陰濕旺,而感風寒也,濕氣浸淫,彌漫于周身,一遇風寒感冒,閉其皮毛,通身經絡之氣,壅滯不行,則疼痛熱煩之病作矣。濕凌上焦,則痛在頭目。濕淫下部,則痛在膝踝。濕浸肝腎,則痛在腰腹。濕遍一身,上下表裡,無處不疼,而關竅骨節尤甚。其水盛者,淫 而為濕寒。其火盛者,鬱蒸而為濕熱。法當內通其膀胱,外開其汗孔,俾表裡雙泄,其病自除矣。如濕寒日晡煩疼者,以茵陳五苓散主之。如風濕相搏,身體煩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以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如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以甘草附子湯主之。如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主之。如濕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或渴,午後身熱,脈浮虛者,以三仁湯主之。如濕旺脾鬱肺壅,而生上熱,法宜清金利水以泄熱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腹滿尿澀,木鬱而生下熱,法宜利水以泄濕熱者,以苓甘梔子茵陳湯主之。
茵陳五苓散
白朮 桂枝 茯苓 豬苓 澤瀉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和勻,空腹米飲調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熱湯取汗。如發熱惡寒,是表邪閉固,再加紫蘇,以發其汗。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炙) 生薑(三錢) 附子(三錢炮) 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去桂枝加白朮湯
甘草(一錢) 大棗(三枚) 生薑(三錢) 附子(三錢炮) 白朮(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草附子湯
甘草(二錢炙) 附子(二錢炮) 白朮(二錢) 桂枝(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二錢) 杏仁(三錢) 薏仁(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三仁湯
杏仁(三錢) 白蔻仁(二錢) 生薏仁(三錢) 滑石(三錢) 竹葉(一錢) 桑葉(三錢) 白通草(二錢) 半夏(二錢) 甘瀾水煎大半杯,溫服。方中仍有溫藥者,以濕屬陰邪,非溫行則濕不去也。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濕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如濕邪在腹,肺氣壅滯,以致頭痛鼻塞,聲音重濁,神氣鬱煩,當於發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泄肺氣。
苓甘梔子茵陳湯
茵陳(三錢) 梔子(二錢) 甘草(二錢生) 茯苓(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服後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濕從小便去矣。若濕熱在脾,當加大黃、芒硝。如濕熱但在肝家,而脾腎寒濕,當加乾薑、附子。若膀胱無熱,但用豬苓湯利其小便可也。
燥病者,感秋氣而得之也。其証或發熱,或咳嗽,或清竅不利,或諸氣 鬱,諸痿喘嘔,因燥而得者。如初起右脈數大,燥傷手太陰氣分者,以桑杏湯主之。如感燥而咳者,以桑菊飲主之。如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以沙參、麥冬湯主之。如燥氣化火,清竅不利者,以翹荷湯主之。如諸氣 鬱,諸痿喘嘔,因燥而得者,以清燥救肺湯主之。
桑杏湯
桑葉(二錢) 杏仁(三錢) 沙參(三錢) 貝母(二錢) 香豉(二錢) 梔皮(一錢)梨皮(二錢) 水煎大半杯,頓服之。重者,再作服。
桑菊飲
杏仁(三錢) 連翹(二錢) 薄荷(一錢) 桑葉(三錢) 菊花(二錢) 桔梗(二錢)甘草(一錢) 葦根(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日服二次。熱甚加元參,熱在血分,去薄荷、葦根,加麥冬、生地、丹皮。肺熱甚,加黃芩。渴加天花粉。
沙參麥冬湯
沙參(三錢) 玉竹(二錢) 甘草(一錢) 桑葉(二錢) 麥冬(三錢) 扁豆(二錢生) 花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久熱久嗽者,加地骨皮三錢。
翹荷湯
薄荷(二錢) 連翹(二錢) 甘草(二錢) 黑梔皮(二錢)桔梗(二錢) 綠豆皮(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日服二劑。
清燥救肺湯
石膏(三錢) 甘草(一錢) 桑葉(三錢) 人參(一錢) 銀杏仁(二錢) 胡麻仁(二錢炒研) 阿膠(二錢) 麥冬(三錢不去心) 枇杷葉(二錢炙去毛) 水煎大半杯,溫服。
疫病者,感受天地之癘氣也。其証頭痛發熱,或有汗,或無汗,胸滿或渴,鄉裡傳染,人人相同。蓋人與天地相通,天地之六氣不正,而人氣感之則病生焉。然六氣均能致病,惟寒溫之氣居多。溫疫之証,發熱出汗,得之於風。寒疫之証,寒熱無汗,得之於寒。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風傷衛而病在營,寒傷營而病在衛,陽盛必傳陽明而為熱,陰盛必傳太陰而為寒。溫疫多病於春夏,寒疫多病於秋冬,其氣使之然也。如溫疫在太陽經,發熱頭痛項強者,以防風湯主之。如太陽經罷,煩熱燥渴者,以白虎加元麥湯主之。氣虛煩渴者,以人參白虎加元麥湯主之。如入陽明經,目痛鼻乾,嘔吐泄利者,以葛根湯,葛根芍藥湯,葛根半夏湯主之。如入陽明腑,潮熱汗出,譫語腹痛便秘者,以三承氣東加味主之。如入少陽經,目眩耳聾,口苦咽乾,胸痛脅痞,嘔吐內實者,以大小柴胡東加味主之。如入太陰經,腹滿嗌乾者,以防風地黃湯主之。如入少陰經,口燥舌乾者,以防風天冬湯主之。如入厥陰經,煩滿發斑者,以防風當歸湯主之。如溫疫煩渴,飲冷而水積胃腑不消,以致腹脅脹滿,小便不利者,以豬苓湯主之。如溫疫咽痛喉腫,耳前後腫,頰腫面赤耳聾,俗名大頭瘟者,以普濟消毒飲,去柴胡、升麻、芩、連主之。如寒疫在太陽經,頭痛發熱惡寒者,以紫蘇湯主之。如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者,以紫蘇地黃湯主之。如外寒未解,而水氣內停者,以蘇桂薑辛湯主之。如太陽經罷,煩躁發渴者,以白虎加元麥湯主之。氣虛煩渴者,以人參白虎加元麥湯主之。如入陽明經,嘔吐泄利者,以蘇葉、葛根、升麻湯,蘇葉葛根半夏湯主之。如入陽明腑,潮熱汗出,譫語腹滿便秘者,以三承氣東加味主之。如入少陽經,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痛脅痞,寒熱往來者,以小柴胡湯主之。如胸脅痞滿泄利者,以黃芩湯主之。胸脅痞滿嘔吐者,以黃芩半夏生薑湯主之。如少陽經傳陽明腑,胸脅痞滿,內實宜下者,以大柴胡湯主之。如少陽經傳太陰臟,胸脅痞滿泄利者,以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如少陽經,傳太陰臟,胸脅痞滿,嘔吐者,以柴胡桂薑半夏湯主之。如傳入太陰腹滿者,以苓參濃朴湯主之。腹痛者,以苓參椒附湯主之。嘔吐者,以參苓半夏湯主之。泄利者,以茯苓四逆加石脂湯主之。如傳入少陰,厥逆吐泄者,以茯苓四逆加半夏湯主之。如傳入厥陰,厥逆泄利者,以茯苓參甘薑附歸脂湯主之。發熱消渴者,以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主之。
防風湯
防風(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桑葉(三錢) 杏仁(三錢) 桔梗(二錢) 連翹(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治溫疫太陽經,發熱頭痛者。
白虎加元麥湯
石膏(五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一杯) 元參(三錢) 麥冬(三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熱服。治溫疫太陽經罷,煩熱燥渴者。
人參白虎加元麥湯
石膏(五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元參(三錢)麥冬(三錢) 粳米(一杯)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熱服。治溫疫太陽經罷,氣虛煩渴者。
葛根湯
葛根(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疫陽明經証,目痛鼻乾,煩熱不臥者。
葛根芍藥湯
葛根(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疫陽明經証泄利者。
葛根半夏湯
葛根(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疫陽明經証嘔吐者。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三錢生) 甘草(二錢) 芒硝(三錢) 芍藥(三錢) 生地(五錢)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溫服。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五錢生) 濃朴(三錢生) 枳實(三錢炒) 芍藥(三錢) 生地(五錢) 流水煎一杯,溫服。不便,再服。
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八錢生) 芒硝(三錢) 濃朴(四錢) 枳實(四錢) 芍藥(三錢)生地(八錢)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溫服,不下再服。以上三方,治溫疫陽明腑証,潮熱汗出,譫語腹痛便秘者。
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栝蔞根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生)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芍藥(三錢) 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粥,取微汗。
治溫疫少陽經,目眩耳聾,口苦咽乾,胸痛脅痞者。
大柴胡加元參地黃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三錢) 芍藥(三錢) 枳實(三錢)大黃(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元參(三錢) 地黃(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溫疫少陽經,傳陽明腑,嘔吐內實可下者。
防風地黃湯
防風(三錢) 生地(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疫太陰經,腹滿嗌乾者。
防風天冬湯
防風(三錢) 天冬(三錢) 生地(三錢)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生薑(三錢) 栝蔞根 甘草(二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溫疫少陰經,口燥舌乾者。
防風當歸湯
防風(三錢)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疫厥陰經,煩滿發斑者。
豬苓湯
豬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滑石(三錢研) 阿膠(三錢炒研) 流水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
治溫疫煩渴飲冷,而水積胃腑不消,以致腹脅脹滿,小便不利者。
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芩連方
連翹(一兩) 薄荷(三錢) 馬勃(四錢) 牛蒡子(六錢) 芥穗(三錢) 僵蠶(五錢) 元參(一兩) 銀花(一兩) 板藍根(五錢) 桔梗(一兩) 甘草(五錢)
上共為粗末,每服六錢,重者八錢,鮮蘆根湯煎,去渣服。約二時許一服,重者一時許一服。
治溫疫咽痛喉腫,耳前後腫,頰腫面赤耳聾,俗名大頭瘟者。
紫蘇湯
蘇葉(三錢) 防風(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白芍(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治太陽寒疫,頭痛發熱惡寒者。
紫蘇地黃湯
蘇葉(二錢) 防風(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生地(三錢) 白芍(三錢) 丹皮(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治寒疫在太陽經,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者。
蘇桂薑辛湯
蘇葉(二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白芍(三錢) 細辛(一錢) 乾薑(二錢) 五味子(一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錢。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錢。若喘者,加杏仁三錢。若噫者,加附子三錢。
治寒疫在太陽經,外寒未解,而水氣內停者。
紫蘇葛根升麻湯
蘇葉(二錢) 葛根(三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二錢) 升麻(二錢) 流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陽明經証泄利者。
蘇葉葛根半夏湯
蘇葉(二錢) 葛根(三錢) 白芍(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甘草(二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疫陽明經証,嘔吐者。
調胃承氣加麥冬元參湯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甘草(二錢) 麥冬(三錢) 元參(三錢)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熱服。
小承氣加麥冬元參湯
大黃(四錢) 濃朴(三錢) 枳實(三錢炒) 麥冬(三錢) 元參(三錢)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熱服。
大承氣加麥冬元參湯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枳實(三錢) 濃朴(三錢) 麥冬(五錢)元參(三錢)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熱服。以上三方,治寒疫陽明腑証,潮熱汗出,譫語腹滿便秘者。
小柴胡湯
柴胡(四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治寒疫少陽經証,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痛脅痞,寒熱往來者。
黃芩湯
黃芩(三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二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寒疫少陽經証,胸脅痞滿泄利者。
黃芩半夏生薑湯
黃芩(三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二錢) 大棗(三枚)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疫少陽經証,胸脅痞滿嘔吐者。
大柴胡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芍藥(三錢) 枳實(三錢) 大黃(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疫少陽經証,傳陽明腑,胸脅痞滿嘔吐內實可下者。
柴胡桂枝乾薑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乾薑(三錢) 牡蠣(二錢) 栝蔞(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疫,少陽經傳太陰臟,胸脅痞滿泄利者。
柴胡桂薑半夏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乾薑(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 牡蠣(二錢) 栝蔞(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少陽經,傳太陰臟,胸脅痞滿嘔吐者。寒疫之少陽,與傷寒之少陽病同,而法亦不殊。凡見少陽諸証,非內傳於腑,即內傳於臟,內連臟腑,而後少陽經証,日久不罷,方宜小柴胡東加減治之。若不連臟腑,而但經絡外病,則是三日少陽之証,總以太陽為主,第宜紫蘇湯發表,無事大、小柴胡湯也。
苓參濃朴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濃朴(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太陰腹滿者。
苓參椒附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蜀椒(三錢去目) 附子(三錢炮) 芍藥(三錢)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太陰腹痛者。
苓參半夏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太陰嘔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乾薑(三錢) 茯苓(三錢) 附子(三錢)石脂(三錢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太陰泄利者。
茯苓四逆加半夏湯
人參(三錢) 茯苓(五錢) 甘草(二錢)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半夏(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少陰厥逆吐泄者。如嘔吐與泄利並見,加石脂。但見泄利,用茯苓四逆,加石脂湯。如四肢厥冷,蜷臥惡寒而不吐泄,但用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參甘薑附歸脂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當歸(三錢) 石脂(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厥陰,厥逆泄利者。
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生) 當歸(三錢) 芍藥(三錢) 麥冬(三錢) 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疫厥陰,發熱消渴者。
斑疹者,即時行之溫疫也。斑由脖項中發,漸至周身,四肢光潤成片,色如丹砂,細看點點稠密,其斑上皆出白痧,惟頭面不出者,毒火尤盛。疹由頭面上發,紅點高起,顆粒有尖。斑疹初起,身中壯熱,二三日周身出紅點,紅者輕,紫者重,黑者不救。其証神昏譫語,煩滿狂亂,若不及早投以辛涼,佐以鹹寒之品,則危在旦夕矣。如溫斑發重,色紫神氣不清,毒火太盛者,以加味清毒化斑湯主之。如壯熱漸退,大傷真陰者,以養陰複液湯主之。如溫疹初出,以防風鬆肌敗毒湯主之。應溫散者,宜用荊防透疹湯主之。如斑疹出後,兩腮脖項作腫而疼,此乃餘毒未盡,以消毒散主之。如或溫病出疹,忽然周身湧出,紅紫成片,鼻扇氣促,壯熱思涼,狂言亂語,乃毒火太重,以清營解毒湯主之。此專治溫斑溫疹之方,若寒斑寒疹宜另擇方治之。
加味清毒化斑湯
犀角(三錢研細末沖) 薄荷(二錢) 石膏(四錢生) 知母(三錢) 大青葉(三錢) 甘草(二錢生) 生地(三錢) 丹皮(三錢) 金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 粳米(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小兒減半服。
養陰複液湯
生地(五錢) 元參(三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生) 貝母(二錢) 沙參(三錢) 白芍(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防風鬆肌敗毒湯
防風(三錢) 薄荷(二錢) 蟬蛻(二錢去頭足) 杏仁(三錢) 白芍(三錢)丹皮(三錢) 連翹(二錢)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生) 加鮮蘆根一兩,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身熱漸退,疹毒漸回,即去防風、薄荷、蟬蛻、杏仁,加生地三錢。服三四劑,疹回盡,自身涼而安矣。
瘟疫六經方,均可用。
荊防透疹湯
芥穗(三錢) 防風(三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川芎(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應溫散者,宜用此方。
消毒散
薄荷(一錢) 白芷(一錢)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生) 天花粉(三錢) 連翹(二錢) 僵蠶(二錢) 貝母(三錢搗碎) 金銀花(三錢) 加竹葉十五片,水煎大半杯,溫服。數劑全消。
清營解毒湯
羚羊角(三錢) 生地(五錢) 冬桑葉(三錢) 薄荷(二錢) 丹皮(三錢) 白芍(三錢) 桔梗(二錢) 連翹(三錢) 金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竹葉(一錢) 防風(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服此壯熱不減,仍神急狂叫,再加犀角末一錢沖入,再用金汁三四兩,代茶飲。如壯熱退,神清,疹漸回,去犀角、羚羊、薄荷,加麥冬,服數劑可愈矣。
喉風一証,內有鬱熱,而外受風寒也。此証傷寒有之,溫病亦有之。如傷寒証咽喉腫痛,發熱微惡寒,或微嘔者,以柴胡桂枝湯去人參主之。如傷寒少陰咽痛,以甘桔湯主之。如溫証咽喉腫痛,口燥心煩,內陰虧而火熾者,以防風湯主之。如無外証,僅喉內生瘡腫疼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湯主之。如脖項或頤下紅腫作痛者,以辛烏散洗之,敷之。
柴胡桂枝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生)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二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桔湯
甘草(四錢生) 桔梗(二錢) 水二杯,煎一杯,溫服。
防風湯
冬桑葉(三錢) 連翹(二錢) 防風(二錢) 竹葉(一錢) 杏仁(三錢)芍藥(二錢) 丹皮(二錢) 桔梗(二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草、桔梗、射干湯
方見咽喉。
養陰清肺湯
生地(四錢) 麥冬(三錢) 白芍(三錢) 薄荷(二錢) 元參(三錢)丹皮(三錢) 貝母(二錢) 甘草(二錢) 火盛者,宜用此方。
辛烏散
赤芍梢(五錢) 草烏(五錢) 桔梗(二錢半) 芥穗(三錢半) 甘草(二錢半)柴胡(一錢半) 赤小豆(三錢) 連翹(二錢半) 細辛(二錢半) 紫荊皮(五錢) 皂角(二錢)生地(二錢半)
上共研為細末,凡頸項及口外紅腫,即以此藥合水敷之。並可以此藥加荊芥一兩作為湯劑,用砂鍋煎水,頻頻洗之。或用手巾沾水燙之,洗後再敷面藥。
痙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風寒也。其証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目俱赤,頭搖口噤,背反張,總由風寒乘虛入太陽經而成此証也。太陽兼統營衛,風寒傷人,營衛攸分。其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風傷衛也。其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寒傷營也。如太陽病,其証備、身體強,KTKT然,脈反沉遲,此為柔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如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如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 齒,可與大承氣湯。如婦人產後,或男子患金瘡,傷血過多而成痙証者,以當歸補血湯,合桂枝湯主之。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四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稀粥,取微汗。
葛根湯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先煎去沫)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二錢)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微汗。
大承氣湯
大黃(五錢生) 芒硝(三錢) 枳實(三錢) 濃朴(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此湯所治之証,乃陽明燥熱,筋脈焦枯之故。宜用清涼滋潤之味。甚者乃用此湯,泄其胃熱乃愈。
當歸補血湯合桂枝湯方
黃耆(一兩) 當歸(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瘧病者,陰邪閉束,鬱其少陽之衛氣也。以暑蒸汗泄,寒入汗孔,舍於腸胃之外,經臟之間,秋傷於風,而瘧作矣。其証陰陽交爭,陰勝於陽則發寒,陽勝於陰則發熱。陽旺而發之速,則寒少而熱多。陽虛而發之遲,則寒多而熱少。陽氣日盛,則其作日早。陽氣日衰,則其作日晏。陽氣退敗,不能日與邪爭,則間日乃作。如先寒後熱,而為寒瘧,以柴胡栝蔞乾薑湯主之。如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而為牡瘧,以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如先熱後寒,而為溫瘧,及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而為癉瘧,統以白虎桂枝柴胡湯主之。如瘧証脾濕有寒屬虛者,以六君子湯主之。如久瘧不愈,結為 瘕,名曰瘧母者,以減味鱉甲煎、丸主之。
柴胡栝蔞乾薑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乾薑(三錢) 栝蔞(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嘔,加半夏。
柴胡桂枝乾薑湯
柴胡(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乾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白虎桂枝柴胡湯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半杯) 桂枝(三錢)柴胡(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六君子湯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陳皮(三錢) 倍加柴胡,並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大半杯,溫服。
減味鱉甲煎丸
鱉甲(二兩四錢)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六錢) 人參(二錢) 半夏(二錢)甘草(二錢) 桂枝(六錢) 芍藥(一兩) 丹皮(一兩) 桃仁(四錢) 阿膠(六錢) 大黃(六錢) 乾薑(六錢) 葶藶(二錢) 上為末,用清酒一壇,入灶下灰一升,著鱉甲於中,煮令消化,絞汁去渣,入諸藥煎濃,留藥末,調和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病起於驟然,或氣逆面青,肢冷目暗, 俗稱迷痧是也。或腹中絞痛,俗稱絞腸痧是也。身上有斑點,如痧,或用麻刮之,累累如朱砂,故名曰痧。此乃風寒濕邪,或山嵐瘴氣,襲於肌表之間,而成此証。淺者刮之,深者刺之,宜急救。遲者邪干於臟,而氣機不轉,即不能救矣。
刺法
以針刺手腕中,足委中,及十指出血。(按︰手腕中,當是內關穴)
刮法
用手掌著熱湯,重打手腕、足委中,至紅紫有大斑如痘大。(按︰此刮法,實為拍打法也。)
中風之家,其人素有土濕木鬱之病,土濕則脾弱,而氣不能達四肢,手足或有時頑麻。木鬱則肝虛,而血不能榮諸筋,支節或有時枯硬。一旦猝受風邪,外而皮毛竅閉,內而經藏氣鬱,其臟腑濕盛者,必至痰壅心肺,故神迷言拙,則痴喑之病作矣。其經絡燥盛者,必至火鑠血脈,故筋攣支拳,則癱瘓之病成矣。人必本氣先傷,而後風邪得以中之。故邪中於絡,口眼喎斜。邪中於經,手足不遂。邪中於腑,語言錯亂,即不識人。邪中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如中風之淺者,只口眼 邪,以驅風活血湯主之,此散微邪法也。如血分虛,而左半偏枯者,以桂枝歸苓湯主之。如氣分虛而右半偏枯者,以黃耆薑苓湯主之。如中風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言,小續命湯主之。如風邪國中,手足不遂者,以祛風湯主之。如痰涎膠塞,迷惑不清者,以葶藶散主之。此証明明是風,即可以風治之,不可與脫証相提並論。凡一切補益之藥,萬勿輕施,庶可以治風病矣。
驅風活血湯
竹瀝(五錢) 獨活(三錢) 生地汁(五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取微汗。
桂枝歸苓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當歸(三錢) 茯苓(三錢) 川芎(二錢)生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中下寒,加乾薑、附子。
黃耆薑苓湯
黃耆(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杏仁(三錢) 麻黃(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中下寒,加乾薑、附子。病重者,黃耆、生薑可用一、二兩。如中風血枯筋燥,阿膠、首烏之類,亦可暫用,要當適可而止。如大便結燥者,宜用阿膠、蓯蓉以滑大腸。如風家,肢節拳縮,宜用熨法。右半用黃耆、茯苓、生薑、附子,左半用首烏、茯苓、桂枝、附子,研末用布包,外以布巾縛住,以火釧溫之,汗出即舒矣。
小續命湯
麻黃(二錢) 防己(二錢) 防風(三錢) 芍藥(二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二錢)生薑(五錢) 人參(二錢) 杏仁(二錢) 附子(二錢) 川芎(二錢) 桂枝(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如痰火太盛,附子可去。
祛風湯
防風(三錢) 桑葉(三錢) 秦艽(三錢) 天麻(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白芍(三錢) 生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葶藶散
葶藶(三錢) 白芥子(三錢) 甘遂(一錢) 共研末,每服五分,宿痰即從便下。
歷節風者,風寒濕之邪,傷於筋骨者也。其証支節疼痛,足腫頭眩,短氣欲吐,身羸發熱,黃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緣飲酒,汗出當風取涼,酒氣在經,為風所閉,濕邪淫 ,傷於筋骨。其經絡之中,則是濕熱。其骨髓之中,則是濕寒。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四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白朮(二錢) 附子(二錢) 知母(四錢) 防風(四錢) 麻黃(二錢) 生薑(五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病劇不能捷效,加黃耆以行經絡,烏頭以驅寒濕,無有不愈。
痺証者,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病也。其病有定處,或痛中帶麻,仍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如血痺,並一切痺証之屬虛者,以黃耆五物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見上)
黃耆五物湯
黃耆(三錢)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大棗(四枚) 生薑(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鶴膝風者,脛細而膝腫是也。為風、寒、濕三氣合痺于膝,而成此証,仍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如氣血兩虛者,以十全大補東加味主之。如初起用白芥子研末,以薑蔥汁調塗之,敷時患處起泡,泡干脫皮自愈。
桂枝芍藥知母湯(見上)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熟地 當歸 黃耆 肉桂 白芍(各二錢)川芎(一錢) 加薑棗,水煎大半杯,溫服。防風、附子、牛膝、杜仲、獨活、可隨便加之。
白芥子敷法
以白芥子研細末,照法敷之。
腳氣者,足履地而受寒暑風濕之氣,致成此証也。其初從足起,漸入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不急治,遂至殺人。然其証有乾濕之不同,濕腳氣者,兩腳腫大,或下注生瘡,浸淫滋水,以雞鳴散主之。干腳氣者,兩脛不腫,或頑麻,或攣急,或縱緩,為血虛而兼濕氣,以四物湯加味主之。如腳氣疼痛,不可屈伸者,以烏頭湯主之。若上氣喘急,及小腹不仁,恐攻心不救者,以腎氣丸主之。如腳氣衝心者,以礬石湯浸之。
雞鳴散
檳榔(七粒) 吳茱萸(三錢泡) 蘇葉(三錢) 桔梗(五錢) 橘紅(一兩)木瓜(三兩) 生薑(五錢) 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取汁;兩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溫亦可,天明當下黑糞。
四物加味湯
熟地(三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半) 白芍(二錢酒炒) 牛膝(二錢)獨活(二錢) 蒼朮(一錢) 澤瀉(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熱者,加黃柏、知母、茵陳。寒者,加乾薑、附子、吳茱萸、肉桂之類。
烏頭湯
麻黃(三錢) 芍藥(三錢) 黃耆(三錢) 甘草(二錢炙) 烏頭(三錢)
上將烏頭 咀,用蜜一杯,煎取五分,即出烏頭。另四味,以水三杯,煎取一杯,去渣。納蜜,再煎八分,溫服。用茵陳五苓湯,亦效。
腎氣丸
熟地(八兩) 山萸肉(四兩)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澤瀉(三兩) 附子(一兩) 肉桂(一兩) 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
礬石湯
礬石(三兩) 水煎三五沸,浸腳良。
心腹疼痛者,土濕而木賊之也。土濕而胃膽上逆,則痛在心胸,土濕而肝脾下陷,則痛在少腹。若中氣頹敗,木邪內侵,則不上不下,痛在當臍,更為劇也。上痛者熱多而風少,下痛者風多而熱少,而究其根源,總屬濕寒所致。如痛在心胸,熱多者以柴胡牡蠣湯主之。如痛在少腹,寒多者以薑苓桂枝湯主之。如因食積而疼,宜溫下者,以大黃附子湯主之,或以濃朴七物湯主之。如因水積而疼者,以五苓湯主之,或以十棗湯主之。如因血積而疼者,以桂枝茯苓丸主之,或以下瘀血湯主之。如因痰積而疼者,以薑苓半夏湯主之。如因蟲積而疼者,以烏梅丸主之。如無宿物,專屬寒濕者,以大建中湯附子粳米湯主之。
柴胡牡蠣湯
柴胡(三錢) 牡蠣(一錢粉) 甘草(二錢) 栝蔞(三錢) 半夏(三錢)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胸痺疼,仍宜用金匱方治之。
薑苓桂枝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當歸(三錢) 生薑(三錢)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砂仁(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寒甚,加附子。
大黃附子湯
大黃(三錢) 附子(三錢) 細辛(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濃朴七物湯
濃朴(四錢) 大黃(二錢) 枳實(一錢半) 桂枝(一錢半) 甘草(一錢半)生薑(二錢半) 大棗(二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嘔者加半夏,寒者再加生薑。
五苓湯 十棗湯(方均見痰飲)
桂枝茯苓丸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 芍藥(各等分) 陳皮(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瘥,加至三丸。
下瘀血湯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個) 蟲(二十枚去足翅) 上為細末,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杯,煮一丸,取八分,頓服之。
薑苓半夏湯(方見痰飲) 烏梅丸(方見蛔蟲)
大建中湯
蜀椒(二錢炒去汗) 乾薑(四錢) 人參(二錢)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膠飴四錢,煎取八分,溫服,如一炊頃,可食熱粥半碗。
附子粳米湯
附子(二錢製) 半夏(四錢) 甘草(一錢炙) 粳米(五錢布包)大棗(二枚) 生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日夜作三服。
腰痛者,水寒而木鬱也。腎居腰間,腎水寒則土濕,土濕則木鬱而陽陷,則痛在於腰。亦有色欲過度而腰痛者,陰精大泄,而陽根已損,此木枯土敗之原,而疼痛所由來也。如因濕而得屬實者,以腎著湯主之。如因寒而得屬虛者,以桂枝薑苓阿膠湯主之。如因外感風寒而致者,應以傷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腎著湯
茯苓(三錢) 白朮(三錢生) 乾薑(二錢) 甘草(一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
桂枝薑苓阿膠湯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阿膠(三錢炒研)白芍(三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頭痛者,風寒火三氣逆於上也。然亦有因陰血虛,陽熱盛而頭痛者。亦有因陽氣虛,陰寒盛而頭痛者。血虛頭痛尚微,陽虛頭痛獨劇耳。如真頭痛,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不治。如因火盛而頭痛者,以元參飲主之。如因血虛而頭痛者,以當歸補血東加鹿茸主之。如因腎陰虛而頭痛者,以左歸飲加味主之。如因陽虛而頭痛者,以吳茱萸湯主之。如因外感風寒而頭痛者,應以傷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元參飲
元參(一兩) 水煎,當茶飲。有風者,用柴胡湯去人參,加元參、枳實治之。
當歸補血湯
黃耆(一兩) 當歸(三錢) 加鹿茸(一兩),水煎大半杯,溫服。
左歸飲
熟地(四錢) 山藥(三錢) 山茱萸(三錢) 茯苓(三錢) 枸杞(三錢) 甘草(二錢炙)加肉蓯蓉(三四錢),川芎(二錢),細辛(一錢半),水煎服。
吳茱萸湯
人參(二錢) 吳茱萸(二錢) 生薑(四錢) 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眩暈者,眩冒而旋轉不定也。如因肝風痰飲而致者,統以二陳東加味主之。如因虛而致者,以一味鹿茸酒主之。如因火亢而致者,以一味大黃散主之。
二陳湯
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屬肝風者,加防風、玉竹、天麻、鉤藤。如屬痰飲者,倍半夏,倍加澤瀉。火盛者,加黃芩、元參。
一味鹿茸酒
鹿茸(一兩) 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許服。
一味大黃散
大黃(製) 為末茶調下,每服一錢至二三錢。清寧丸亦可代之。
痰飲者,肺腎之病也。其根由於土濕,蓋肺氣降而化水,腎水升而化氣,一自陽衰土濕,肺氣壅滯不能化水,腎水凝瘀不能化氣,氣不化水則鬱蒸於上而為痰,水不化氣則停積於下而為飲。痰飲伏留,清道堵塞,此壅嗽發喘,息短胸滿,眠食非舊,喜怒乖常,諸變証所由作也。如痰飲伏留而脹滿者,以薑苓半夏湯主之,或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如痰飲停滯而喘喇者,以小青龍湯主之,或以麻黃射干湯主之。如飲積於上,氣不化水,致飲留心下而化痰者,以桂苓甘朮湯主之。如飲積於下,水不化氣,致飲泛胸中而化痰者,以真武湯主之。如水飲停瘀臟腑,上在胸膈,宜泄其氣分者,以十棗湯主之。下在臍腹,宜泄於水道者,以豬苓湯主之。流溢經絡,宜泄於汗孔者,以五苓散主之。如一切痰飲可吐者,以瓜蒂散主之。
薑苓半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生薑(三錢)陳皮(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上熱者,加黃芩、貝母。下寒者,佐乾薑、附子。宿痰膠固難行者,加枳實開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喘促) 小青龍湯(方見《傷寒》) 麻黃射干湯(方見《金匱》)
桂苓甘朮湯
茯苓(四錢) 白朮(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一錢半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
真武湯
茯苓(三錢) 白芍(三錢) 生薑(三錢) 白朮(二錢) 附子(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十棗湯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異篩,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棗十枚,至七分,去渣滓,納藥末。強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後糜粥自養。
豬苓湯(方見瘟疫)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桂枝(半兩) 茯苓(十八銖) 共為末,以白飲和服三錢,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按︰白飲即白開水)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上各等分為末,取二錢,以香豉一撮,用熱湯煮作稀糜,和藥散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家,不可與之。
咳嗽一証,五臟六腑皆有之,非獨肺也。然總不外於外感內傷所致。外感者,風寒閉其皮毛,肺氣必致鬱遏,然必內挾水飲,而痰壅肺竅,一遇風寒閉塞,其嗽乃作也。內傷者,七情色欲傷其血脈,夜則發熱,日則咳嗽,甚則日夜發熱,日夜咳嗽,此為虛勢咳嗽也。先傷其血,後傷其氣,陰陽並竭,氣血皆虧,其病劇矣。如外感風寒,內挾水飲,宜溫散者,以小青龍湯主之。宜清解者,以小柴胡湯主之。如內傷咳嗽,血虛有寒者,以小建中湯主之。如內傷咳嗽,氣逆有火者,以麥冬湯主之。或外感,或內傷,如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者,以《千金》麥門冬東加減主之。
小青龍湯
麻黃(二錢) 芍藥(二錢) 細辛(一錢) 乾薑(二錢) 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五味(一錢) 半夏(二錢) 先煮麻黃去沫,後入諸藥,煎服。寒者可加附子,熱者可加石膏、大黃。濕者可加茯苓,燥者可加天冬、麥冬。射干麻黃湯亦妙。方見《金匱》。
小柴胡湯(方見瘟疫)
小建中湯
桂枝(三錢) 芍藥(六錢) 生薑(三錢) 甘草(二錢) 飴糖(六錢)大棗(二枚) 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納飴糖,更上微火消解,溫服,日三服。
麥門冬湯(方見喘証)
千金麥門冬湯
麥門冬(二錢) 桔梗(二錢) 半夏(二錢) 生地黃(二錢) 紫菀(二錢) 杏仁(二錢) 桑葉(二錢) 甘草(一錢) 柏葉(二錢) 生薑(一片) 水煎大半杯,空心服。如無血,去柏葉,外感內傷均可服。白茅湯亦可用(方見血証)。金匱治咳嗽方頗多,宜擇而用之。
喘促者,氣上沖而不得倚息也。其証有實有虛,有半實半虛者。實喘者,或外感風寒,皮毛頓閉,或內停水飲,肺氣不宣,均足致喘。虛喘者,水天之氣不相交接也。《經》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以明水天一氣。若天水違行,則肺腎不交而喘作矣。倘治不得宜,將有離脫之患。半實半虛者,肺金寒而脾土濕,脾氣不升,肺氣不降,痰涎在中,上下不交而為喘。夫脾肺不交,則為虛寒濕,內凝則為實。虛實相半,宜補瀉並施,寒涼之藥,在所當禁也。如實喘屬外感風寒者,以小青龍湯主之。如實喘屬內停水飲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或薑苓半夏湯主之。如虛喘而腎氣離根,水泛為痰者,以真武湯主之。如半實半虛,內有寒濕者,以六君子湯,加生薑主之。如半實半虛,內有火逆者,以麥門冬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見咳嗽)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四錢) 茯苓(四錢) 生薑(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凡嘔吐吞酸,腹痛脹滿者,均可用。
治喘方
即加減小青龍湯也。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乾薑(二錢) 細辛(一錢) 砂仁(二錢)
薑苓半夏湯(方見痰飲)
真武湯(方見痰飲)
六君子湯(方見瘧疾) 加生薑(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麥門冬湯
麥冬(三錢) 人參(二錢) 粳米(五錢) 半夏(三錢) 甘草(三錢) 大棗(二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哮証者,寒邪伏於肺 ,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一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傷酒,傷食,動怒,動氣,役勞,房勞亦發。一發則肺 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野狼狽相依,窒塞關隘,不容呼吸。若呼吸,則氣觸其痰,鼾 有聲,非泛常之藥,所能治也。以聖濟射干丸主之。
聖濟射干丸
射干 半夏(各一兩) 陳皮 百部 款冬花 貝母 細辛 乾薑 茯苓 五味子 鬱李仁 皂莢(各五錢去皮子) 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一日兩服。
肺癰者,濕熱之鬱蒸也。緣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濕鬱成熱,而複外感風邪,皮毛固閉,營鬱不得外達,則肺熱愈熾矣。其証胸內隱隱疼痛,痞悶喘促,痰嗽彌增,口乾咽燥,而不作渴,少飲湯水,則津液沸騰,多吐濁沫,熱邪內傷其津血,津血與痰涎鬱蒸,腐化膿穢,吐如米粥,久而肺臟潰爛,是以死也。如肺癰初起,以蘇葉橘甘桔湯主之。如膿成,以二白散主之,或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蘇葉橘甘桔湯
蘇葉(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茯苓(三錢) 貝母(三錢)橘皮(三錢) 生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胃逆胸滿重,加半夏。如痰盛,宜逐以甘遂、葶藶之屬驅之。如膿成,當泄以丹皮、桃仁之類排之。劇者用仲景二白散。
二白散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為末,飲服半錢匕,虛者減之。膿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泄,下多,飲冷水一杯則止。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彈子大(炒黃研) 大棗(十二枚) 水三杯,煮棗,取二杯,去棗,入葶藶,煮取一杯,頓服。膿未成,則痰下。膿已成,則膿下。
氣生於肺,而根於腎,腎陽不升則氣不化水,而抑鬱於下,是為氣鼓。氣鼓者,臍以下腫是也。蓋腎不升,由於土濕,土濕則木鬱,木失發達之性,是以凝滯,而生脹滿。木失疏泄之權,是以淋澀,而小便不利。且土濕脾必陷,脾陷則肝木沉鬱,而生下熱。土濕胃必逆,胃逆則膽火浮升,而生上熱。病本則屬濕寒,病標則屬濕熱,法宜泄濕行鬱,補脾精而達木氣,清利膀胱之鬱熱也。以桂枝薑砂湯主之。胃苓湯亦主之。如脾虛不運,而作鼓脹者,以六君子湯主之。如脾肺濕旺,化生鬱濁,腐敗膠粘,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去其鬱陳,然後調之。如病重人虛,不可服此,以葶藶散主之。
桂枝薑砂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炙) 砂仁(一錢炒研) 生薑(三錢) 杏仁(三錢) 水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如膀胱濕熱,小便紅澀者,加梔子清之。
胃苓湯
濃朴(二錢) 陳皮(三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加生薑(三片),水煎服。如上熱加黃芩,下寒加乾薑。
六君子湯(方見瘧疾)
瓜蒂湯(方見痰飲)
葶藶散(方見中風)
水統於腎,而根於肺,肺陰不降,則水不化氣,而泛濫於上,是為水脹。水脹者,臍以上腫是也。蓋肺不降,由於胃逆,胃逆由於土濕,土濕乃由水寒,水寒而腎失封蟄之性,則相火不得秘藏,土濕乃令木鬱,木鬱而肝失疏泄之權,則水道不能清利,是以膀胱癃閉,水不歸壑而逆行於胸腹,浸淫於經絡,則腫脹之病作矣。其本之在臟者,宜泄之於膀胱。其標之在經者,宜泄之於汗孔。汗溺之行,總以燥土疏木為主。蓋水病雖在肺腎,而土濕木鬱乃其根本也。如初起宜發汗者,以苓桂麻黃湯主之。宜利水者,以苓桂阿膠湯主之。如水在太陽之經,宜發汗以驅水者,以小青龍湯主之。如水在少陰之經,宜化氣以導水者,以真武湯主之,如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以防己黃耆湯主之。如皮水四肢腫,水在皮中,聶聶動者,以防己茯苓湯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如治石水者,以麻黃附子湯主之。
苓桂麻黃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麻黃(二錢)桂枝(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中氣虛加人參,寒加乾薑,肺熱加麥冬、貝母。用五苓散加茵陳亦妙。
苓桂阿膠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阿膠(三錢) 豬苓(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中虛加人參,寒加乾薑。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敗土濕,不能製伏水邪,故病腫脹。泄濕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後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濕,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小青龍湯(方見咳嗽)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附子湯(二方,均見金匱。)
真武湯(方見痰飲)
防己黃耆湯
防己(三錢) 甘草(一錢半炙) 白朮(二錢) 黃耆(二錢) 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薑服後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沖者,加桂枝。
防己茯苓湯
防己(三錢) 桂枝(三錢) 黃耆(三錢) 茯苓(六錢) 甘草(一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日夜作三服。
桂枝苓澤湯
此方統治鼓脹 桂枝(三錢) 茯苓(六錢) 澤瀉(三錢) 杏仁(三錢) 半夏(三錢)甘草(二錢) 防己(三錢) 桑葉(三錢) 生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噎膈者,陽衰土濕,上下之竅閉也。蓋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氣升則下竅豁達而莫壅,濁氣降則上竅清空而無礙,一自中氣虛敗,濕土堙塞,脾陷則清氣不升,是以下竅澀結而不出,胃逆則濁氣不降,是
以上竅鬱塞而不納。且脾陷則肝木無疏泄之權,故便溺艱澀而水瘀不行。胃逆則膽火有浮升之勢,故痰涎滯塞而食噎不下。出納之無靈,緣脾胃之不運,而脾胃之不運,實中氣之虛敗致之也。以苓桂半夏湯主之。
苓桂半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生薑(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上脘不開,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氣。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薑取汁,多用益善。如痰飲極旺,用瓜蒂散吐之。如胸脅痛楚,當以甘草緩其迫急,芍藥泄其木邪,柴胡、鱉甲散其結鬱。若兼風木枯燥加阿膠、當歸,滋木清風,其痛自瘥。如大便燥結,宜以乾薑、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以桂枝達木鬱而行疏泄;乾澀難下者,重用肉蓯蓉以滑腸竅,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歸滋其風木。如小便紅澀,宜苓澤桂枝,泄濕疏木,以通前竅。甚者用豬苓東加桂枝。豬苓滑澤,泄濕燥土,桂枝、阿膠,疏木清風,水道自利。
反胃與噎膈同理,但噎膈上脘下脘全閉,故食不能入而反胃,上脘不閉,惟下脘閉耳,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也。蓋胃雖能納穀,而脾虛不能消化,下行無路,則逆而上湧,此自然之理也。法宜溫中燥濕,降逆開結為主,宜以薑苓半夏湯主之。如中焦虛寒,下焦無火者,以吳茱萸湯主之。
薑苓半夏湯
人參(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茯苓(三錢) 白蜜(半杯) 河水揚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若肝氣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膠疏木清風,至利水滑腸之法,依噎膈諸方,無有異也。
吳茱萸湯(方見頭痛)
不能食者,胃中元氣虛也。然有虛冷虛熱之異,虛冷者,胃陽敗則濕勝其燥,雖食而不能消化,其証面黃白,身常惡寒,大便溏秘無常是也。虛熱者,胃陰竭則燥勝其濕,不食而常覺飽悶,其証面黃赤,身常惡熱,大便燥結不通是也。穀勞一証,其人怠惰嗜臥,肢體煩重,腹滿善飢而不能食,食已則發,穀氣不行使然也。如胃虛冷不能食者,以消食丸主之。如胃虛熱不能食者,以資生丸主之。如穀勞不能食,以沉香湯,椒薑大麥湯主之。
消食丸
麥 (一升) 神曲(一升) 乾薑(四兩炮) 烏梅(四兩焙) 茯苓(五兩)
用蜜為丸,每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資生丸
白朮(三兩,米泔水浸用山黃土拌九蒸晒去土切片焙乾) 橘皮(二兩) 山楂(二兩蒸)神曲(二兩炒) 茯苓(一兩五錢,人乳拌飯上蒸晒乾) 人參(三兩,人乳浸透飯鍋上蒸透) 白豆蔻(五錢微炒) 扁豆(一兩炒) 蓮肉(一兩去心炒) 山藥(一兩半炒) 芡實(一兩半炒) 薏仁(二兩炒)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二錢,細嚼,淡鹽湯下。
沉香湯
沉香(一錢) 枳實(二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薑製) 杏仁(三錢)甘草(二錢) 陳皮(三錢) 白朮(三錢土炒) 生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椒薑大麥湯
大麥芽(一升炒) 川椒(一兩炒) 乾薑(三兩) 共搗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者,口中出水而無食也。吐者,口中吐食而無水也。嘔吐者,水與食並出也。噦者,口中有噦味也。呃逆者,氣衝有聲,聲短而頻也。總屬陽明胃病也。胃以下行為順,倘木鬱克土,而胃氣上逆,則諸病作矣。然有虛實寒熱之不同。宜分治之。如食穀欲嘔,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屬胃虛。有寒者,以吳茱萸湯主之。如胃反吐而渴,欲飲水,因濕盛瘀塞,胃土降路。而火不得下,蟄屬胃實。有熱者,以茯苓澤瀉湯主之。如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四肢見厥,屬寒盛格陽者,以四逆湯主之。如食已即吐,屬胃濕生熱者,以大黃甘草湯主之。如吐嘔而谷不得下,胃氣上逆,濁陰不降,屬胃實有寒者,以小半夏湯主之。如嘔吐發熱,腹中痞滿,胸脅作痛,屬肝鬱有熱者,以小柴胡湯主之。如嘔而腸鳴,心下痞硬,有寒有熱,半虛半實者,以半夏瀉心湯主之。如噦逆者,以橘皮竹茹湯主之。如呃逆者,以代赭旋複花湯主之。如久病呃逆,恐脾腎之氣將絕,宜純以溫補之藥治之。以上諸証,或統以二陳東加減治之。
吳茱萸湯(方見頭痛)
茯苓澤瀉湯
茯苓(八錢) 澤瀉(四錢) 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白朮(三錢) 生薑(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四逆湯
甘草(二錢) 乾薑(三錢) 附子(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大黃甘草湯
大黃(四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小半夏湯
半夏(四錢) 生薑(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胃敗已極,宜去半夏加人參。
小柴胡湯(方見瘟疫)
半夏瀉心湯
半夏(三錢) 黃芩(一錢半) 乾薑(一錢半) 甘草(一錢半) 人參(一錢半)黃連(五分) 大棗(二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橘皮竹茹湯
橘皮(三錢) 竹茹(二錢) 生薑(五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二錢) 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代赭旋複花湯
旋複花(一錢半) 代赭石(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一錢)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二陳湯(方見眩暈) 倍半夏,加生薑,水煎服。熱加黃連、鮮竹茹、鮮蘆根。寒加吳茱萸、人參、大棗。食積加神曲、山楂、麥芽。噦加旋複花、人參、代赭石。呃逆加丁香。柿蒂、杏仁、砂仁;如久病發呃,為脾腎之氣將絕,不用此方,惟用人參一兩,乾薑附子各三錢,丁香、沉香、柿蒂各一錢服之。如吐蟲,宜去甘草,加川椒、人參、吳茱萸、黃連、黃柏、乾薑、烏梅肉各一錢。
吞酸者,多屬於肝。緣肝盛侮脾,久之脾土虛弱,傳運較遲,飲食停滯, 雜不堪,此酸味所由作也。如脾虛不運有寒者,以二陳東加吳茱萸、生薑主之。如脾虛不運有寒有熱者,以連理東加陳皮、半夏主之。如飲食不化屬實者,以平胃散主之。如飲食不化屬虛者,以六君子湯主之。
二陳湯(方見眩暈) 加吳茱萸、生薑,水煎大半杯,溫服。
連理湯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炙) 黃連(各一錢) 加陳皮、半夏水煎大半杯,溫服。
平胃散
蒼朮(三錢炒) 陳皮(二錢) 濃朴(二錢炒) 甘草(一錢炙) 加生薑五片,水煎大半杯,溫服。
六君子湯(方見瘧疾)
泄瀉者,肝脾之下陷也。常人谷貯於大腸,水滲於膀胱,一自土濕而脾無蒸化之力,木鬱而肝失疏泄之權,則水氣不入於膀胱,而與谷合趨於大腸,此泄瀉所由作也。其土濕盤結於胸腹,則生脹滿。其木鬱沖激於臟腑,則生疼痛,其勢使之然也。如泄瀉初起,腹痛脹滿,小水不利,病屬寒濕者,以胃苓湯加減主之。如脾陽已敗,腸胃寒滑者,以茯苓四逆湯主之。如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以通脈四逆湯主之。如五更至天明,腹痛而瀉,有定候,屬脾腎虛寒者,以四神丸主之。如久瀉寒熱並作者,以烏梅丸主之。
胃苓湯(方見氣鼓) 加生薑三斤,水煎大半杯,溫服。如寒甚下利清穀,或加乾薑、附子。
或加吳茱萸。如熱甚下利腸垢,去桂枝,加黃芩。如虛甚,加人參。
茯苓四逆湯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嘔加半夏。
通脈四逆湯
乾薑(五錢) 附子(三錢) 甘草(三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
加味理中湯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乾薑(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山藥(三錢)扁豆(三錢) 脾虛作瀉者,宜用此方。
四神丸
補骨脂(四兩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五味子(各二兩) 吳茱萸(一兩湯泡)
以大棗八十一枚,生薑四兩,同煮爛,去皮核,和為丸,如梧子大,臨睡以米湯送下四錢。去肉豆蔻,加人參、茯苓、乾薑、附子、罌粟殼,以米湯泛丸,更效。
烏梅丸
烏梅(九十三枚) 細辛(六錢) 乾薑(一兩) 黃連(一兩六錢) 蜀椒(四錢炒) 當歸(四錢) 桂枝(六錢) 附子(六錢) 人參(六錢) 黃柏(六錢) 各研末,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入煉蜜,共搗千下,丸如桐子大。先飲食,白飲和服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
痢疾者,腹痛下利膿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裡急後重。其証有因外感風寒暑濕而致者。有因食飲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而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者,有因於奇恆之下利者,乃三陽並至,三陰莫當,病起甚速,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陽並於陰,其痛上下無常,其脈反緩小沉澀者。如外感下利發熱,而仍惡寒者,以當歸四逆湯主之。如外感下利發熱,胸脅滿而嘔吐者,以小柴胡湯主之。如外感發熱而內複有熱,因挾熱下利者,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主之。如因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外受風寒,而內傷生冷,致成瀉痢,宜溫中去濕者,以抑扶煎主之。如因觸受陰寒,腹痛甚緊,手足厥冷,宜大溫中者,以四逆東加白芍主之。如土濕木鬱,宜清風熱而去寒濕者,以桂枝蓯蓉湯主之。如奇恆痢疾,或噤口不食者,以大承氣湯主之。如脾濕生寒,宜溫燥己土者,以桃花湯主之。如肝鬱生熱,宜疏泄風木者,以白頭翁東加阿膠甘草主之。
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炙) 細辛(一錢) 木通(一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寒者加生薑、吳茱萸各二錢。
小柴胡湯(方見瘟疫)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
葛根(二錢) 黃芩(二錢) 黃連(二錢) 甘草(一錢) 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吹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溫服。
抑扶煎
濃朴(二錢) 陳皮(三錢) 烏藥(二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乾薑(二錢) 吳茱萸(一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四逆湯(方見嘔吐) 加白芍二錢,水煎服。如寒盛,薑附宜重用。
桂枝蓯蓉湯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丹皮(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橘皮(三錢) 肉蓯蓉(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濕寒加乾薑,濕熱加黃芩。
大承氣湯(方見溫証)
桃花湯
赤石脂(六錢研末) 乾薑(二錢) 粳米(五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 黃連(一錢半) 黃柏(一錢半) 秦皮(一錢半) 阿膠(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大便秘結者,手足陽明之病也。但傷寒陽明之便結,固純屬腸胃之燥熱。若尋常之便結,往往胃濕而腸燥。蓋陽主開,陰主闔,陽盛則竅隧開,陰盛則關門闔,凡糞若羊矢者,皆陰盛而腸結,非關火旺也。
且腎司二便之開闔。或寒,或熱,或虛,或乾燥,均能致秘結之証,又宜理腎為主。如陽盛土燥,大便堅硬者,以阿膠麻仁湯主之。如陽衰土濕,糞若羊矢者,以肉蓯蓉湯主之。如大便堅,其脾為約者,以麻仁丸主之。
阿膠麻仁湯
生地(三錢) 當歸(三錢) 阿膠(三錢) 麻仁(三錢研) 水煎一杯,去渣,入阿膠火化,溫服。結甚加白蜜半杯,胃熱加芒硝、大黃,精液枯願,加天冬、龜膠。
肉蓯蓉湯
肉蓯蓉(三錢) 麻仁(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水煎一杯,溫服。
麻仁丸
濃朴(八兩薑製) 枳實(八兩面炒) 芍藥(八兩) 大黃(一斤蒸焙) 麻仁(八兩別研)杏仁(五兩半去皮尖炒)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下,大便通利則止。
淋病者,小便短數,淋漓不斷,莖中痛是也。癃閉者,小便點滴不通,脹閉欲死是也。二証雖屬熱結於膀胱,實由三焦之氣化不行所致也。且肝主疏泄,如木不能泄,則生氣幽鬱而為熱,溲溺所以結澀。腎主閉藏,如水不能藏,則陽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此又二証所由來也。如五淋初起,以五淋東加減主之。如癃閉証,陰不化陽者,以滋腎丸主之。陽不化陰者,以白通湯主之。如陰陽俱不化者,以濟生腎氣丸主之。如服利水藥不效者,以補中益氣湯,服後以手探吐之。此開上竅以通下竅之法也。二証或統以桂枝苓澤湯主之。
五淋湯
赤茯苓(三錢) 白芍(二錢) 生山梔(二錢) 當歸(一錢四分) 細甘草(一錢四分) 水煎服。
如因動氣而得,臍下脹痛為氣淋,加荊芥、香附、生麥芽,如溺血莖中割痛,為血淋,加牛膝、桃仁、紅花、生地、入麝香少許。如溺如沙石,為石淋,送下六一散三錢。如尿出如膏,為膏淋,合萆薢釐清飲。如因勞而得。為勞淋,合補中益氣湯。如過服金石藥,與老人陽已萎,思色以降其精,致精內敗而為淋,加萆薢、石菖蒲、菟絲子以導之。如因色欲過度,似淋非淋,溺短而數,莖中痛甚者,酌加肉蓯蓉、淫羊藿、生杜仲、白蜜、羊脂之類。
滋腎丸
黃柏(一兩) 知母(一兩) 肉桂(一錢)研末,蜜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白通湯
蔥白(二莖每莖寸半)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按蔥白宜多加,再加人尿一盞,尤效。
濟生腎氣丸
熟地 山萸肉 山藥 丹皮 茯苓 澤瀉 肉桂 附子 牛膝 車前子 煉蜜為丸,如桐子大,作湯服亦可。
補中益氣湯
黃耆(二錢蜜炙) 人參 白朮 當歸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三分)
水煎服,二時許,二煎再服,即以手探吐之。
桂枝苓澤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豬苓(三錢) 桂枝(三錢) 阿膠(三錢炒) 水煎大半杯,熱服。
黃膽者,已食如飢,但欲安臥,一身面目及小便俱黃是也。其証或傷於飲食,或傷於酒色,病因雖不同,而要總由於陽衰而土濕,濕在上者,陽鬱而為濕熱,濕在下者,陰鬱而為濕寒。
如乙木下陷,而陽遏於陰分,亦化為濕熱。甲木上逆,而陰旺於陽分,亦化為濕寒,此陽黃陰黃所由分也。其表在經絡者,宜散之於汗孔。
其裡在膀胱者,宜泄之於水道。其高在上脘者,宜湧吐其敗濁。其低在下脘者,宜推蕩其陳宿。酌其溫涼寒熱,四路滌清,則治黃膽無餘蘊矣。如陰黃屬脾虛不運者,以小建中湯主之。如陰黃屬腎虛不化者,以真武湯主之。如陽黃屬穀疸腹滿尿澀者,以甘草茵陳湯主之。如陽黃宜發汗以利水者,以茵陳五苓散主之。如陽黃宜去熱以利水者,以豬苓東加茵陳主之。如陽黃屬酒疸,心中懊& 25017;,熱疼惡心欲吐者,以梔子大黃湯主之。如陽黃屬色疸,日晡發熱惡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熱,腹脹滿,身黃額黑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陽黃內有瘀熱宜下者,以大承氣湯去濃朴加梔子茵陳主之,如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以汗出浴水,水從毛孔入得之,此名黃汗,以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主之。如身疼痛煩躁,小便不利者,以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見咳嗽) 加茵陳,水煎大半杯,溫服。
真武湯(方見痰飲) 加茵陳,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草茵陳湯
茵陳(三錢) 梔子(三錢) 大黃(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服後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茵陳五苓散
桂枝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空腹米飲和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熱湯取汗。
豬苓湯(方見瘟疫)
梔子大黃湯
梔子(三錢) 香豉(三錢) 大黃(三錢) 枳實(三錢) 水煎一懷,熱分三服。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服後病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大承氣湯(方見溫証)
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
黃耆(五錢) 芍藥(三錢) 桂枝(三錢)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溫服。當心煩,至六七日乃解。
桂枝加黃耆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 甘草(二錢炙) 黃耆(三錢) 大棗(四枚) 水三杯,煮八分,溫服。須臾啜熱粥一杯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霍亂者,食寒飲冷而外感風寒者也。脾胃以消化為能,如水穀不消,在上脘則胃逆而為吐,在下脘則脾陷而為利,或吐或利,不並作也。若風寒外束,經迫腑鬱,則未消之飲食,不能容受,於是吐利並作,而霍亂之病成矣。肝膽主筋,水土寒濕,木氣不榮,是以筋轉也。如霍亂頭疼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以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飲水者,以理中丸主之。如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或吐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以四逆湯主之,如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以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如惡寒脈微,而複和,利止亡血也,以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五苓散(方見痰飲) 用抑扶煎尤妙(方見痢疾)
理中丸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各三兩) 煉蜜為丸,白滾水調服,作湯亦可。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四兩。吐者,去白朮加生薑三兩,下利者,仍用朮。
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寒加乾薑,足前成四兩。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杯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四逆湯(方見嘔吐) 用茯苓四逆東加半夏尤妙(方見泄瀉)
通脈四逆湯(方見泄瀉)加豬膽半杯
四逆加人參湯
即四逆東加人參
桂枝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炙)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水煎溫服,須臾啜稀粥,溫覆取微似汗。
疝氣者,睪丸腫大而痛也。其証雖屬肝腎之邪,而實原於任脈。《經》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是也。水寒木鬱,陰氣結滯,乃成此証。法宜溫水木之寒,散腎肝之結,則疝氣自消矣。如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者,以烏頭桂枝東加味主之。如寒疝,宜去濕調氣者,以五苓散加味主之。外法以鍛石敷之。如狐疝之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用蜘蛛散亦良。
烏頭桂枝加味湯
烏頭(三錢泡)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吳茱萸(三錢泡) 澤瀉(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其臃腫偏墜者,用此藥煎湯熱洗之。 或用藥末盛帶中熱熨之,日作數次,令其囊消而止。
五苓散(方見痰飲) 加小茴木香、木通、金鈴子,如痛甚須防其潰爛,加金銀花為君,再加乳香、沒藥為佐。如麻木不痛,恐為 疝,宜加桃仁、附子、蓽茇、沙參、蒺藜,蜜丸,鹽湯送下。
外治法
用雄黃(一兩),礬石(二兩),甘草(五錢),煮湯洗之。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焦炒) 桂枝(五分) 研末,取八分一匕,飲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奔豚者,腎之積也。緣陰氣凝聚,結於少腹,堅實牢硬,有時逢鬱則發,奔騰逆上,勢如驚豚。腹脅心胸,諸病皆作,氣衝咽喉,七竅火發,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其將發之時,則臍下悸作,凡驚悸一生,即為奔豚欲發之兆也。如汗後亡陽,臍下悸動,奔豚欲作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如奔豚方作,氣從少腹上沖心部者,以桂枝加桂湯主之。如奔豚盛作,氣上沖胸,頭疼腹痛,往來寒熱者,以奔豚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一兩)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 大棗(十五枚) 甘瀾水四杯,先煎茯苓,減二杯,入諸藥煎大半杯,溫服,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揚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亂,千顆相逐,乃取用之。
桂枝加桂湯
即桂枝湯再加桂枝二錢
奔豚湯
甘草(二錢) 半夏(四錢) 芍藥(二錢) 當歸(二錢) 黃芩(二錢) 生薑(四錢) 芎(二錢) 生葛(五錢) 甘李根白皮(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厥証者,四肢逆冷是也。其証不一,各有致病之由。如手足厥寒,脈微欲絕,為寒厥屬表者,以當歸四逆湯主之。如四肢厥冷,脈細欲絕,為寒厥屬裡者,以通脈四逆湯主之。如陰陽不相順接,四肢厥冷,為熱厥屬表者,以四逆散主之,如內火熾盛,或大便結閉,熱在臟腑,逼陰於外,而四肢逆冷,為熱厥屬裡者,以白虎承氣湯主之。如猝然暴死,名為大厥者,以半夏末方主之。如身脈皆動,而形無知,名為尸厥者,以還魂湯主之。如氣血俱亂,相薄成厥,名為薄厥者,以蒲黃酒方主之,如因暴怒而得者,名為氣厥,以七氣湯主之。如因痰動而得者,名為痰厥,以二朮二陳湯主之。如因過飽而得者,名為食厥,以平胃散主之。如因醉後而得者,名為酒厥,以五苓散主之。如婦人氣厥、血厥如死人者,以白薇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方見痢疾)
通脈四逆湯(方見泄瀉)
四逆散
柴胡 白芍 枳實 甘草各等分共為末,每服三錢,米湯調下,日三服。
白虎湯
石膏(八錢生研)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粳米(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大承氣湯(方見溫証)
半夏末方
用半夏研細末,搐鼻中,取嚏,厥回後,再議藥。
還魂湯
麻黃(三錢) 杏仁(二十五粒去皮尖) 肉桂(一錢) 甘草(一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
蒲黃酒方
生蒲黃(一兩) 黑豆(二兩) 先將黑豆炒香,合蒲黃,以濕酒淋下,取酒飲一杯。
七氣湯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濃朴(二錢) 蘇葉(二錢) 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枳殼、杏仁、砂仁、陳皮均可加。
二朮二陳湯
茯苓(四錢) 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甘草(一錢) 蒼朮(二錢) 白朮(二錢)
加南星、竹瀝、薑汁水煎服。
平胃散(方見吞酸) 加蘿菔子三錢,煎服探吐。
五苓散(方見痰飲) 去桂枝加黃連、黃芩、干葛水煎服。
白薇湯
白薇(三錢) 人參(三錢) 當歸(三錢) 甘草(二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
心肺胃之火盛也,其火內熾,爍傷津液,以致口糜齦爛,或有時出血,以甘露飲主之。
甘露飲
生地(三錢) 熟地(三錢) 天冬(三錢) 麥冬(三錢) 石斛(三錢) 甘草(二錢)枳殼(二錢) 枇杷葉(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又胃移熱于膽,亦名食亦,以甘露飲主之。
甘露飲(方見上)
口渴不止者,為上消也。食入即飢者,為中消也。飲一溲二者,為下消也。其証雖有三,而要總屬上傷燥熱,下病濕寒,燥熱在肝肺之經,濕寒在脾腎之臟,宜以八味丸主之,或以六味地黃東加味主之。如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如上渴而下淋,土濕木鬱而生風燥者,以豬苓湯主之。如飲一溲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泄者,以桂附苓烏湯主之。如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以理中丸湯,倍白朮,加栝蔞根主之。如傷寒消渴,或屬陽明熱証,或屬厥陰火証,應以傷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八味丸(方見肺氣) 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漸加。
六味地黃加味湯
熟地黃(四錢) 山茱萸(三錢) 山藥(三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澤瀉(三錢) 五味子(二錢) 肉桂(二錢研) 水煎大半杯,冷服。
五苓散(方見痰飲)
豬苓湯(方見痰飲)
桂附苓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乾薑(三錢) 附子(二錢) 龍骨(三錢 研)牡蠣(三錢 研) 首烏(三錢蒸) 水煎大半杯,溫服。
理中丸湯(方見霍亂)倍白朮,加栝蔞根。
消渴方
栝蔞根(三錢) 生薑(二錢) 麥冬(三錢) 蘆根(三錢) 白茅根(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此方專清胃火。
虛勞之証,精神氣血俱被損傷是也。蓋腎藏精,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腎受傷而精病,精病則遺泄而不秘。心受傷而神病,神病則驚怯而不安。肺受傷而氣病,氣病則痞塞而不宣。肝受傷而血病,血病則凝瘀而不流。然四維之病,總由中氣虛敗有以致之也。會仲景建中之義,則治勞証得其要領矣。
如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以小建中湯主之,或以當歸建中湯主之。如虛勞裡急諸不足,以黃耆建中湯主之。如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以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如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以八味腎氣丸主之。此統治之法也。
如精遺神驚,氣鬱血脫,及咳嗽不寐等証,再于各專門,求方治之。
小建中湯(方見咳嗽)
當歸建中湯(方見《金匱》)
黃耆建中湯
即小建中東加黃耆,如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如脾虛不足,宜補氣者,加半夏。
桂枝龍骨牡蠣湯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酒炒) 生薑(三錢) 甘草(二錢炙) 龍骨(三錢)牡蠣(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如下部有寒,乾薑、附子均可加。
八味丸(方見腳氣)
炙甘草湯(方見傷寒)
精藏於腎,而交於心,則精溫而不走。若精不交神,乃病遺泄。其原由於肝脾之不升,乙木升而化火,己土升而生木,木火生長,陽氣發達,陰精和煦,故不陷流;一自脾濕不升,木失生長之性,是以下鬱而為疏泄,法宜暖水培土,清風木而去其鬱,則精自不泄矣。以玉池湯主之。
玉池湯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附子(三錢) 砂仁(一錢炒研去皮)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濕旺木鬱,而生下熱,倍茯苓、白芍、加澤瀉、丹皮,不可謬用清涼,以敗脾腎之陽。
秘元煎
此方專固心脾。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山藥(三錢)遠志(二錢) 棗仁(三錢) 五味子(二錢) 芡實(三錢) 蓮肉(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神藏於心,而交於腎,則神清而不搖。若神不交精,乃生驚悸。其原由於膽胃之不降,甲木降而固水,戊土降而收金,金水秘藏,陰氣收斂,陽神靜謐,故不搖蕩。一自胃濕不降,火失封蟄之性,是以上炎而生煩擾。法宜降土清木斂相火而固其根,則神自不搖矣。以金鼎湯主之。
金鼎湯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龍骨(三錢)牡蠣(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上熱者,倍芍藥以清膽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溫腎水。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結,少腹堅硬澌寒,此陰邪已盛,緩用附子,當燥土去濕,調其脾胃,後以溫燥之藥,熬膏貼之。詳載黃氏奔豚証中。
氣有肝肺之分,肝氣宜升,肺氣宜降,肝氣不升則滯結於臍腹,肺氣不降則痞塞於心胸,則氣病矣。然肝不自升,必賴脾以升之,肺不自降,必賴胃以降之。如中土濕盛,脾不升則肝陷,氣積於臍腹左協,宜補肝脾以升之。胃不降則肺逆,氣積於胸膈右脅,宜泄肺胃以降之,此化積調氣之法也。如積在臍腹左脅者,以達鬱湯主之。如滯在胸膈右脅者,以下氣湯主之。
達鬱湯
桂枝(三錢) 鱉甲(三錢醋炙焦研)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三錢) 砂仁(一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下氣湯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一錢) 茯苓(三錢) 杏仁(三錢炮去皮尖) 貝母(二錢去心) 芍藥(三錢) 橘皮(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肝主藏血,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但木性善達,如水寒土濕,生氣不達則血瘀矣。如木鬱風動,疏泄不斂,則血脫矣,血瘀則凝滯不行,必至枯願。其肌膚血脫,則泛濫無歸,必至流溢於上下。總由中氣頹敗,有以致之也。如血瘀不行者,以破瘀湯主之。如血脫於上而為衄血者,緣火泄金刑,氣傷血沸,以仙露湯主之。如血脫於上,而大吐瘀血者,緣中下濕寒,凝瘀上湧,以靈雨湯主之。如血脫於上,而零星吐紅鮮者,緣土濕胃逆,肺家不無上熱,以白茅湯主之。如血脫於下,而為便血者,緣水土寒濕,木鬱風動,以黃土湯主之。如血脫於下,而為溺血者,木鬱尤甚,以寧波湯主之。如陰虛有火而吐血者,以六味地黃湯主之。如陽虛有寒而吐血者,以甘草乾薑湯主之。如吐血窮極者,以當歸補血湯主之。
破瘀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川芎(三錢) 桃仁(三錢泡去皮尖)生薑(三錢) 當歸(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仙露湯
麥冬(三錢) 五味(一錢) 貝母(三錢) 柏葉(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杏仁(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胃逆須加半夏;如因中下濕寒,當加乾薑、茯苓;如大衄之後,氣泄陽亡,厥逆寒冷,宜加參 薑附以續微陽;清潤之藥,切不可用。
靈雨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炮) 柏葉(三錢) 丹皮(三錢) 貝母(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氣虛加人參。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當大用。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上熱,亦非實火,稍加麥冬,略清肺熱,不可過用苦寒也。
又方治吐血有寒者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乾薑(二錢炮) 丹皮(三錢)牡蠣(二錢)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水煎服。
白茅湯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貝母(二錢) 茅根(三錢) 芍藥(三錢) 丹皮(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相火極旺,宜加黃芩而倍芍藥。若上熱不敵下寒之劇,當大溫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
黃土湯
甘草(二錢) 白朮(二錢) 乾薑(二錢) 阿膠(三錢) 地黃(三錢) 黃芩(二錢) 灶中黃土(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寧破湯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阿膠(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二錢) 髮灰(三錢豬脂煎研) 水煎大半杯,溫服。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桂枝之類行之。用導赤散尤效。
六味地黃湯
熟地(三錢) 山藥(三錢) 山茱萸(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丹皮(三錢)加柏葉(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草乾薑湯
乾薑(二錢炮黑) 甘草(四錢生) 水煎大半杯,溫服。
當歸補血湯(方見頭痛)
陽自右降,降於下而化濁陰。陰自左升,升於上而化清陽。陽根於陰。陰根於陽,是陰陽互相為根也。而要其升降之權,總在於脾胃。一自脾氣不升,則精血馳走而陰脫。《經》曰︰脫陰者目盲是也。一自胃氣不降,則神氣飛騰,而陽脫。《經》曰︰脫陽者見鬼是也。如陰脫者,以烏肝湯主之。如陽脫者,以兔髓湯主之。如虛病元陽將脫者,以參附湯主之。如少陰氣厥不至者,以地黃飲子主之。
烏肝湯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首烏(三錢蒸)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兔髓湯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五味(一錢) 半夏(三錢) 龍骨(二錢 研) 牡蠣(三錢研) 元參(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參附湯
人參(一兩) 附子(五錢製) 水煎大半杯,溫服。
地黃飲子
肉桂 附子 肉蓯蓉 茯苓 熟地 麥冬 五味子 遠志 菖蒲 石斛 山萸肉 巴戟肉(各一錢) 薄荷葉(四分) 水煎大半杯,溫服。
陰虛盜汗。盜汗者,時常發熱,睡時出汗,醒時即收也。陽虛自汗。自汗者,時常畏寒,動靜皆有汗也。然陰陽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盜汗亦有陽虛,自汗亦有陰虛者。如汗出喘甚,汗出脈脫,汗出身痛,汗出發潤至巔,汗出如油,汗出如珠,此六者皆不治之証也。如汗出屬陰虛者,以葉氏方主之。如汗出屬陽虛者,以參附湯主之。如陰陽俱虛者,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如腎水上泛,汗出不止,名曰亡陽,以真武湯主之。
葉氏方
人參(二錢) 熟地(三錢) 五味(二錢) 甘草(二錢炙) 湖蓮(二錢) 茯神(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參附湯(方見脫証)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附子(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真武湯(方見痰飲)
不寐之証不一,有勞病虛煩不得眠者,緣土濕胃逆,相火浮動,以擾亂神魂而不得安,以酸棗仁湯主之。又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以司晝夜之開闔。今有厥逆之氣,客於五臟六腑,抗衛氣於外,使之行於陽,不得入於陰,故目不得瞑,以半夏秫米湯主之。又有水氣停滯於胸中,鬱成濕痞,近而欺凌宮城,心神煩擾而不得眠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酸棗仁湯
酸棗仁(八錢生用不研) 甘草(一錢半) 知母(三錢) 茯苓(三錢) 芎 (一錢半)
水三杯,先煮酸棗仁至二杯,入諸藥,再煎至八分服。
半夏秫米湯
半夏(五錢) 秫米(一茶杯) 以長流水揚數百遍,煎大半杯,溫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喘促)
怔忡者,心下跳動不安也。即驚悸之類,緣土濕木鬱,相火浮動,逼擾宮城,以致心神震蕩不安也。以金鼎湯主之。如因水氣凌心,而成怔忡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重者以桂枝茯苓大棗甘草湯主之。再重者以真武湯主之。如因奔豚而成怔忡者,當於奔豚門求方治之。
金鼎湯(方見神驚)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喘促)
桂枝茯苓大棗甘草湯
茯苓(八錢)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 大棗(二枚) 取水揚三百遍,名甘瀾水,三杯,先煮茯苓至二杯,入諸藥煎至七分,溫服。
真武湯(方見痰飲)
痿証者,兩足痿弱而不痛也。內經分為五臟︰肺痿者,皮毛痿也。心痿者,脈痿也。肝痿者,筋痿也。脾痿者,肉痿也。腎痿者,足痿也。而其要宜獨取陽明,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若陽明虛不能藏受水穀之氣而布化,則五臟無所稟,宗筋無所養,則痿 之証作矣。如足痿不能行者,以虎潛丸主之。如痿証專屬腎虛者,以加減四斤丸主之。如氣虛多痰者,以六君子東加味主之。如血虛多火者,以六味丸加味主之。如氣血俱虛者,以當歸補血東加味主之。
虎潛丸
黃柏 知母 熟地(各三兩) 龜板(四兩) 白芍 當歸 牛膝(各一兩) 虎脛骨(酥炙)瑣陽 陳皮(各一兩半) 乾薑(五錢)
研末,酒煮羯羊肉一斤,切片,微火焙研末,和上諸藥,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鹽湯、酒隨意送下。或以淫羊藿剪去刺一兩,天冬五錢,紫菀三錢,蒼朮二錢,黃柏一錢,水煎服。
加減四斤丸
肉蓯蓉 牛膝 木瓜 鹿茸 熟地 五味子 菟絲子各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飲送下。
六君子湯(方見瘧疾)
加黃柏、蒼朮、紫菀。
六味丸
熟地(八兩) 山萸肉(四兩) 丹皮(三兩) 山藥(四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加黃柏、蒼朮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
當歸補血湯(方見頭痛)
加竹瀝、薑汁。
陽痿者,宗筋縱弛也。有因腎寒精冷而痿者,以贊育丹主之。有因驚恐傷腎而痿者,以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贊育丹
人參(四兩) 冬朮(四兩) 當歸 枸杞 杜仲(酒蒸一日) 巴戟肉(甘草湯炒) 山茱萸淫羊藿(羊脂炒拌) 肉蓯蓉(酒洗去皮) 韭子(炒黃各四兩) 蛇床子(微炒) 附子(製) 肉桂(各二兩) 上煉蜜丸,服。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見虛勞)
赤白濁者,濕熱之病也。濕勝熱則為白,熱勝濕則為赤,而要病源,總在於脾。脾濕不升,而木氣沉鬱於下,瘀為濕熱,化生赤白,流溢而為濁也。如純屬濕熱者,以二陳東加味主之。如因腎元不固而為濁者,以萆薢釐清飲主之。如因心氣不固而為濁者,以四君子加遠志湯主之。如因相火熾盛而為濁者,以封髓丹主之。如因色欲過度而為濁者,以龍牡菟韭丸主之。
二陳湯(方見眩暈)
加蒼朮、白朮、黃柏、萆薢,赤濁再加丹參。
萆薢釐清飲
川萆薢(三錢) 石菖蒲(一錢) 烏藥(一錢) 益智仁(一錢) 甘草梢(一錢) 水煎入鹽三分,空心服,日三服。
四君子加遠志湯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遠志(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封髓丹
黃柏(三兩鹽水炒) 甘草七錢(炙) 砂仁(一兩) 研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
龍牡菟韭丸
生龍骨(水飛) 生牡蠣(水飛) 生菟絲粉生韭子粉 各等分,不見火,研細末,干面冷水調漿為丸,每服一錢,或至三錢,晚上陳酒送下,清晨服亦可。
遺溺者,膀胱不固也。腎司二便之門戶,腎虛有寒,關門不固,是以遺溺。然亦有肺脾氣虛,不能約束水道而為遺溺者。如因腎元不能溫固而為遺溺者,以附子、人參、山萸肉方主之。如因肺脾不能提攝而為遺溺者,以補中益氣湯主之,如睡中尿出者,緣素稟陽虛,膀胱與腎氣俱冷故也。以雄雞肝桂心方主之。
附子人參山萸肉方
附子(三錢) 人參(三錢) 山萸肉或加益智仁(二錢),水煮入鹽少許,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五淋)
雄雞肝桂心方
雄雞肝 桂心 二味各等分,搗為丸如小豆大,日三服。
脫肛者,脾腎之氣陷也。脾主升,腎主固,脾升可以提攝,腎固可為管鑰,如脾氣陷而無提攝之力,腎氣陷而失管鑰之權,則肛門乃脫落矣。如因脾腎氣陷而為脫肛者,以補中益氣湯主之。
補中益氣湯(方見五淋)
積聚者,氣血凝瘀也。積者五臟所生,推之不移,屬陰,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則移,屬陽。積者血多而氣少,難經所謂︰血滯而不濡者也。聚者氣多而血少,《難經》所謂︰氣留而不行者也。心病於上,腎病於下,肝病於左,肺病於右,脾病於中,五臟之積聚,各有其部,而溯其本原,總由中氣不運所致也。內積在臟腑者,以化堅丸主之。外積在經絡者,以化堅膏敷之。
化堅丸
甘草(二兩) 丹皮(三兩) 橘皮(三兩) 桃仁(三兩) 杏仁(三兩) 桂枝(三兩) 煉蜜 陳醋丸,酸棗大米飲下,三五丸,日二次。若 瘕結硬難消,須用破堅化癖之品。內寒加巴豆、川椒。內熱加芒硝、大黃。如左積者,血多而氣少,加鱉甲、牡蠣。右聚者,氣多而血少,加枳實、濃朴。其內在臟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經絡者,以膏藥消之。
化堅膏
歸尾(四錢) 鱉甲(八錢) 巴豆(四錢研) 黃連(四錢) 三棱(四錢) 莪朮(四錢) 山甲(一兩二錢) 筋余(即人爪甲,一錢)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淨丹八兩,熬膏。硼砂(四錢) 砂(四錢) 阿魏(六錢炒研) 麝香(二錢) 人參(四錢) 三七(四錢) 山羊血(四錢) 肉桂(四錢) 以上八味,研細入膏,火化攪勻。稍冷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攤。皮硝水,熱洗皮膚令透,拭乾,生薑切搽數十次,貼膏。一切癖塊積聚,輕者一帖,重者兩帖,全消。漸貼漸小,膏漸離皮,未消之處,則膏粘不脫。忌一切發病諸物,惟豬、犬、鴨、鳧、有鱗河魚、菘、韭、米面不忌,其餘海味,雞、羊、黃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無鱗魚,天鵝肉,母豬、蕎麥、馬齒莧、則忌之終身。犯之病根立發,若癖塊重發,則不可拔矣。
痞滿者,胸中結滯也。但其証雖屬實,而亦有因虛而致者。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也。無邪無滯而痞者,虛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也。如痞滿屬實者,以二陳湯主之。如痞滿屬虛者,以理中湯主之。如痞滿屬半實半虛,有寒有熱者,以半夏瀉心湯主之。
二陳湯(方見嘔吐) 理中湯(方見霍亂) 半夏瀉心湯(方見嘔吐)
傷食者,必有胸悶、噯腐、腹滿等証,是停食不消也。以平胃散主之。如食停上脘屬實,宜吐者,以瓜蒂散主之。如食停下脘屬實,宜下者,以大承氣湯主之。
平胃散(方見吞酸) 瓜蒂散(方見痰飲) 大承氣湯(方見溫証)
傷酒者,嘔逆心煩,胸滿不食,小便不利是也。以葛花解酲湯主之。如宜從膀胱以化之者,以五苓散加減主之。如大醉恐致爛腸,《千金》漬法可用。
葛花解酲湯
青皮(五分) 橘紅 人參 豬苓 茯苓(各一錢半) 神曲 澤瀉 白朮(各二錢) 白蔻仁 砂仁 葛花(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但得微汗,則酒病去矣。
五苓散加減方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黃柏(一錢半) 黃連(一錢)葛花(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千金》漬法
作湯,貯大器中漬之,冷複易之,酒自消下亦佳,或絞茅根汁飲之,或搗生葛汁飲之,或粳米汁飲之。
蛔蟲者,厥陰肝木之病也。木以水火中氣,湮於濕土,不得上下調濟,由是寒熱相逼,溫氣中鬱,生意盤塞,腐蠹朽爛,而蛔蟲生焉。其証為下寒上熱,以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
烏梅(百枚不蒸,搗膏) 人參(二兩) 桂枝(二兩) 乾薑(二兩) 附子(二兩) 川椒(二兩去目,炒) 當歸(二兩) 茯苓(三兩) 煉蜜同烏梅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次。
若蟲積繁盛者,加大黃二兩,巴霜二錢,下盡為佳。如線白蟲証,是肝木陷於大腸,木鬱不達,是以肛門作癢,蟲生大腸之位,從庚金化形,故其色白。而木陷之根,總由土濕,當於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泄大腸滯氣,佐以升麻,升提手陽明經之墜陷也。
顛狂者,即驚悸之重病也。凡人一藏之氣偏盛,則一藏之志偏見,而一藏之聲偏發。顛病者,安靜而多悲恐,肺腎之氣旺也。狂病者,躁動而多喜怒,肝心之氣旺也。肺腎為陰,肝心為陽。《難經》曰︰重陰者顛,重陽者狂,正此義也。然金水之陰旺,因於陽明之濕寒,木火之陽盛,因於太陰之濕熱,濕寒動則寢食皆廢,悲恐懼作,面目黃瘦,腿膝清涼,身靜而神迷,便堅而溺澀,此皆金水之旺也。濕熱動則眠食皆善,喜怒兼生,面目紅肥,臂肘溫暖,身動而神慧,便調而水利,此皆木火之旺也。顛原於陰旺,狂原於陽旺,陰陽各判,本不同氣。而顛者歷時而小狂,狂者積日而微顛。陽勝則狂生,陰複則顛作。勝複相乘,而顛狂迭見,此陰陽之俱偏者也。如顛病悲恐失正者,以苓甘薑桂龍骨湯主之。如狂病喜怒乖常者,以丹皮柴胡犀角湯主之,如有宿痰膠固宜吐者,以瓜蒂散主之。
苓甘薑桂龍骨湯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白芍(三錢)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有痰者,加蜀漆。
丹皮柴胡犀角湯
丹皮(三錢) 柴胡(三錢) 犀角(一錢研汁) 生地(三錢) 芍藥(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有痰者,加蜀漆。
瓜蒂散(方見痰飲)
癇証者,卒倒無知,口角流涎,或噤口遺尿,或手足牽引,或作五畜聲,少頃即愈,作止有間斷。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癇疾也。以溫膽湯主之。如五癇宜攻痰者,以丹礬丸主之。
溫膽湯
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枳實(二錢) 竹茹(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丹礬丸
黃丹(一兩) 白礬(二兩) 二味入銀罐中, 通紅為末,入臘菜(即芥子)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後,更以安神藥調之。(按豬心血不粘宜加煉蜜少許合搗)
祟病者,食減肌削,精神恍惚,睡時口流白沫,或戰栗絕而複蘇,兩手脈如出兩人,面色忽赤忽黃,其變無常,此邪氣有以中之也。以卻邪湯主之。
卻邪湯
犀角 羚羊角 龍齒 虎脛骨 牡蠣 鹿角霜 人參 黃耆 (各二錢) 合為末,另以羊肉半斤,煎取濃汁三盞,盡調其末,一次服,立愈。
目病者,清陽之不升也。目居清陽之位,必陽升而神化,其目乃無微而不照。若濁陰沖逆,遏抑清陽,不得上升,而二氣壅迫,兩相擊撞,是以目作痛也。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刑,是以白珠紅腫而熱滯也。赤痛之久,濁陰蒙蔽,清陽不能透露,是以雲翳生而有礙於目光也。然清陽不升,由於脾,濁陰不降本於胃,升降之失權,實中氣之不治也。蓋偏濕則脾病,偏燥則胃病,偏熱則火病,偏寒則水病,濟其偏而歸於平,則中氣治矣。如左目赤痛者,以柴胡、芍藥,丹皮湯主之。如右目赤痛者,以百合、五味湯主之。如水土寒濕而上熱赤痛者,以百合、五味、薑、附湯主之。如濕熱熏蒸目珠黃赤者,以茯、澤、石膏湯主之。如昏花不明而無赤痛者,以桂枝。丹皮、首烏湯主之。如瞳子縮小者,以桂枝、柴胡湯主之。如瞳子散大者,以烏梅、山萸湯主之。如目珠塌陷者,以薑、桂、參、苓、首烏湯主之。如目珠突出者,以芍藥、棗仁、柴胡湯主之。
柴胡芍藥丹皮湯
黃芩(三錢酒炒)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百合五味湯
百合(三錢) 五味(一錢研)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熱甚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薑附湯
百合(三錢) 五味(一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不赤不熱,而作疼痛,是無上熱,去百合、芍藥、加桂枝。
茯澤石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石膏(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桂枝丹皮首烏湯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首烏(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乾薑(三錢) 龍眼肉(十個) 水煎大半杯,熱服。
桂枝柴胡湯
柴胡(三錢)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生薑(三錢) 甘草(一錢) 菖蒲(一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烏梅山萸湯
五味(一錢) 烏梅肉(二錢) 山萸肉(三錢)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芍藥(三錢)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薑桂參苓首烏湯
人參(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首烏(三錢) 乾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芍藥棗仁柴胡湯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棗仁(三錢生研) 柴胡(三錢) 丹皮(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耳病者,濁陰之不降也。耳為沖虛之官,必陰降而濁沉,其耳乃聲入而能通。若濁陰上逆,甲木不降,相火鬱發則為熱腫。木邪沖突則為疼痛,木氣堵塞則為重聽,久之氣血鬱阻,肌肉腐潰,則成癰膿,然濁陰之不降,實戊土之中氣不運也。宜調其中氣,使濁降清升而耳病自愈矣。如耳內熱腫疼痛者,以柴胡芍藥茯苓湯主之。如耳流黃水者,以苓澤芍藥湯主之。如耳漸重聽者,以參茯五味芍藥湯主之。
柴胡芍藥茯苓湯
芍藥(三錢) 柴胡(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茯苓(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熱甚加黃芩,膿成加丹皮。桃仁。
苓澤芍藥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參茯五味芍藥湯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橘皮(三錢) 五味(一錢)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肺竅於鼻,宗氣所由出入而行呼吸者也。必肺降而氣清,其鼻竅乃宣通而不窒。若肺逆不降,則宗氣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蓋肺主皮毛,如外感風寒,而皮毛竅閉,肺氣不宣,其沖激於鼻竅,則為嚏噴。其熏蒸於鼻竅,則為清涕。久之,涕清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粘。再久之,涕白者,化為黃則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則鼻癰之病成矣。如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不感風寒,而濁涕時下者,此即鼻淵之謂也。而究其本原,總由土濕胃逆,濁氣填塞於上,肺是以無降路矣。如肺氣鬱升,鼻塞涕多者,以桔梗元參湯主之。如肺熱鼻塞濁涕粘黃者,以五味石膏湯主之。如鼻孔發熱生瘡者,以黃芩貝母湯主之。如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以苓澤薑蘇湯主之。
桔梗元參湯
桔梗(三錢) 元參(三錢) 杏仁(三錢) 橘皮(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五味石膏湯
五味(一錢) 石膏(三錢) 杏仁(三錢) 半夏(三錢) 元參(三錢) 茯苓(三錢)桔梗(三錢) 生薑(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胃寒,加乾薑。
黃芩貝母湯
黃芩(二錢) 柴胡(三錢) 元參(三錢)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五味(一錢)貝母(三錢去心)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苓澤薑蘇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生薑(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橘皮(三錢)蘇葉(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口病者,足陽明之不降也。脾竅於口,脾與胃同氣,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升濁降,而口唇無病,且口中清和而無味。若己土下陷,戊土上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於是唇口腫疼,諸病作矣。且木鬱而口作酸,火鬱而口作苦,金鬱而口作辛,水鬱而口作咸,土鬱而口作甘,以五臟之鬱而生五味也。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於土,則濕生。火鬱於土,則熱作。濕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臭惡。蓋脾病則陷,胃病則逆,口唇之病,燥熱者多,濕寒者少。然上熱亦有因於下寒者,清上焦之燥熱,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如濕熱熏蒸,口氣穢惡者,以甘草黃芩湯主之。如口瘡熱腫者,以貝母元參湯主之。如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以桂枝薑苓湯主之。
甘草黃芩湯
甘草(二錢) 黃芩(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石膏(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貝母元參湯
貝母(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黃芩(二錢) 水煎半杯,熱漱徐咽。熱甚加黃連、石膏。
桂枝薑苓湯
芍藥(四錢) 桂枝(二錢) 乾薑(二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元參(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舌者心之官也。心竅於舌,心屬火而性升,其火之不升者,金水有以斂之也。若胃逆而金水不斂,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見於舌,其疼痛熱腫於是作焉,且火鬱則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結也。鬱於土則苔黃,鬱於金則苔白,鬱於水則苔黑,但黃白黑而滑潤者,皆火衰而寒凝也。黃白黑而焦澀者,皆火盛而燥結也。舌雖通於心,若舌卷不能言,又由於肝鬱而筋脈不舒也。若舌萎而言遲,又由於脾絕而舌脈不榮也。若口燥舌乾而渴,又由於腎脈不貫於舌本也。蓋舌之疼痛熱腫,專責君火之升炎。若滑澀、燥濕、攣縮、弛長諸變,當於各經求之也。如舌瘡疼痛熱腫者,以芩連芍藥湯主之。如肝燥舌卷者,以桂枝地黃湯主之。
芩連芍藥湯
黃芩(三錢) 黃連(一錢) 甘草(二錢) 貝母(二錢去心)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桂枝地黃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生地(三錢) 阿膠(三錢) 當歸(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若中風舌強語拙,或雜証舌萎言遲,皆脾腎濕寒,不宜清涼滋潤,勿服此方。
牙痛者,足陽明之病也。陽明主降,降者濁氣不至上壅,是以不痛。若胃逆不降,濁氣壅迫,甲木逆沖,攻突牙床,是以腫疼。相火上炎,是以熱生。甲木鬱於濕土之中,腐敗蠢朽,是以蟲生,而齒壞也。如牙疼齦腫者,以黃芩石膏湯主之。如蟲牙,以柴胡桃仁湯主之。
黃芩石膏湯
黃芩(三錢) 石膏(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升麻(二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徐咽。
柴胡桃仁湯
柴胡(三錢) 桃仁(三錢) 石膏(三錢) 骨碎補(三錢) 水煎半杯,熱服,徐咽。
咽喉者,陰陽升降之路也。咽為六腑之通衢,喉為五臟之總門。六腑為陽,陽中有陰。濁陰由咽而下達,是天氣之降也。五臟為陰,陰中有陽。清陽自喉而上騰,是地氣之升也。地氣不升則喉病,喉病者,氣塞而食通。天氣不降則咽病,咽病者氣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後氣梗者,是臟完而腑傷之也。先氣梗而後食阻者,是腑完而臟傷之也。而總之咽通六腑,而胃為之主。喉通五臟,而肺為之宗。如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濁氣湮鬱,則痺塞之病成矣。相火升炎,則腫痛之病作矣。如咽喉腫痛生瘡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湯主之。如喉瘡膿成者,以貝母升麻鱉甲湯主之。
甘草桔梗射干湯
甘草(二錢生) 枯梗(三錢) 半夏(三錢) 射干(三錢) 水煎半杯,熱漱,徐服。
貝母升麻鱉甲湯
貝母(三錢) 升麻(三錢)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鱉甲(三錢) 水煎半杯,熱漱,徐服。
聲音者,手太陰之所司也。肺藏氣,而氣之激宕則為聲,故肺病而聲為之不調,氣病而聲為之不暢。而氣之所以病者,由於己土之濕,土濕而聲喑矣。至唇缺齒落而言語不清者,氣之泄也。涕流鼻淵而聲音不亮者,氣之寒也。然聲出於氣,而氣使于神,蓋門戶之開闔,機關之啟閉,氣為之也。而所以司其開闔啟閉、俾疾徐中節、高下合宜者,神使之也。是以久嗽音啞者,病在聲氣。中風不言者,病在神明。聲氣病則能言而不能響,神明病則能響而不能言。聲氣出於肺,神明藏於心,聲由氣動,而言以神發也。然則調聲音者,益清陽而驅濁陰,一定之理也。如濕旺氣鬱,聲音不亮者,以茯苓橘皮杏仁湯主之。如失聲喑啞者,以百合桔梗雞子湯主之。
茯苓橘皮杏仁湯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百合(三錢) 橘皮(三錢) 生薑(三錢)
水煎半杯,熱服。
百合桔梗雞子湯
百合(三錢) 桔梗(三錢) 五味(一錢) 雞子白(一錢) 水煎半杯,去滓,入雞子白,熱服。
鬚髮者,手足六陽之所榮也。六經血氣盛,則美而長。血氣衰,則惡而短。夫鬚髮者,營血之所滋生,而實衛氣所發育也。血根於上,而盛於下;氣根於下,而盛於上;須發之上盛而下衰者,手足六陽之經氣盛於上故也。蓋須發之生,血以濡之,所以滋其根 。氣以煦之,所以榮其枝葉。鬚落髮焦者,血衰而實氣敗,當於營衛二者,雙培其本支則得之矣。如鬚落髮焦,枯燥不榮者,以桂枝柏葉湯主之。
桂枝柏葉湯
首烏(三錢)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生地(三錢) 柏葉(三錢) 生薑(三錢) 人參(三錢) 阿膠(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黃澀早白者,加桑椹、黑豆。如陽衰土濕者,加乾薑、茯苓。
如肺氣不充者,重用黃耆,以肺主皮毛故也。
經脈者,風木之所化生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男子應日,女子應月,月滿則海水西盛,魚腦充,蚌蛤實,經脈溢;月晦則海水東盛,魚腦減,蚌蛤虛,經脈衰。月有圓缺,陰有長消,經脈調暢,盈縮按時,月滿而來,月虧而止者,事之常也。調經養血之法,首以崇陽為主。蓋經水之原,化於己土,脾陽左旋溫升,而生營血,所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也。血藏於肝,而總統於衝任,陰中陽盛,生意沛然,一承雨露,煦濡長養,是以成孕而懷子也。如經脈閉結者,緣木氣盤結,發生不遂,經血凝滯而不行,由是乙木沉鬱而生下熱,甲木浮升而生上熱。人知其經熱之盛,而不知脾陽之虛,若以涼藥投之誤矣。以桂枝當歸桃仁湯主之。如經脈崩漏者,緣木氣鬱陷,升發不遂,經血陷流而不止。血之周行上下,賴中氣有以運之。若中土不固,堤防潰敗,是以泛濫而傾注矣。以艾葉薑苓湯主之。如經水先期而至者,緣木氣之疏泄,即崩漏之機也。仍以艾葉薑苓湯主之。如經水後期而至者,緣木氣之遏鬱,即閉結之機也。以薑苓阿膠湯主之。如經水結瘀紫黑者,緣血溫則行,寒則滯,滯久則湮鬱而腐敗,是以成塊而不鮮矣。以苓桂丹參湯主之。如經前腹痛者,緣水土寒濕,乙木抑遏,血脈凝湮不暢,月滿血盈,經水不利,木氣鬱勃沖突,克傷脾臟,是以腹痛也。中氣不運,胃氣上逆,是以有惡心嘔吐等証,以苓桂丹參湯主之。如經後腹痛者,緣經後血虛,肝木失榮,枯燥生風,賊傷土氣,是以腹痛也。以歸地芍藥湯主之。如熱入血室者,緣經水適來之時,外感中風,發熱惡寒,七八日後,六經既遍,表解脈遲,熱退身涼,而胸脅痞滿,狀如結胸,語言譫妄,神識不清,此謂熱入血室也。以柴胡地黃湯主之。如帶下者,緣相火下衰,腎水澌寒,經血凝瘀,結於少腹,阻格陰精上濟之路,腎水失藏,肝木疏泄,是以精液淫 下流而為帶也。水下泄而火上炎,故多有夜熱毛蒸、掌煩口燥之証。以溫經湯主之。如骨蒸者,緣水寒土濕,肝木不升,溫氣下鬱,陷於腎水,腎主骨,是以骨蒸而夜熱也。以苓桂柴胡湯主之。
桂枝當歸桃仁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當歸(三錢) 桃仁(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川芎(三錢) 紅花(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經脈閉結,上熱加黃芩,中寒加乾薑,中氣不足加人參,血塊堅硬加鱉甲、 蟲,脾鬱加砂仁。
艾葉薑苓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艾葉(三錢) 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 丹皮(三錢)首烏(三錢) 阿膠(三錢炒珠)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經脈崩漏不效,即用生薑一兩,阿膠五錢,治之必效。
艾葉薑苓湯(方見上) 治經水先期
薑苓阿膠湯
丹皮(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三錢) 川芎(三錢) 當歸(三錢) 阿膠(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經水後期。
苓桂丹參湯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丹參(三錢) 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經前腹痛。
歸地芍藥湯
當歸(三錢) 地黃(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首烏(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經後腹痛。
柴胡地黃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丹皮(三錢) 地黃(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熱入血室,表未解者,加蘇葉、生薑。
溫經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當歸(三錢) 阿膠(三錢) 半夏(三錢) 芎 (二錢) 吳茱萸(二錢) 芍藥(三錢) 水煎一杯,溫服。
治婦人帶下及少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經來過多,或至期不來者。如陰精流瀉加牡蠣,瘀血堅硬加桃仁、鱉甲。
苓桂柴胡湯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柴胡(三錢) 半夏(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婦人骨蒸,如熱蒸不減,加生地、黃芩。蒸退,即用乾薑、附子、以溫水土。
胎妊者,兩精相搏,二氣妙凝,清升濁降,陰陽肇基,血以濡之,化其神魂,氣以煦之,化其精魄。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而氣血之根,總原於土。土者,所以滋生氣血,培養胎妊之本也。木火以生養之,金水以收成之,土氣充用,四維寄旺,涵養而變化之。五氣皆足,十月而生矣。養胎之要,首在培土。土運則清其火金,而上不病熱;暖其水木,而下不病寒。木溫而火清,則血流而不凝也。金涼而水暖,則氣行而不滯也。氣血環抱,而煦濡之形神鞏固,永無半產之憂矣。如胎之初結,中氣凝蹇,升降之機,乍而湮鬱,沖和之氣,漸而壅阻,其始胃氣初鬱,滋味厭常而喜新。及其兩月胎成,則胃氣阻逆,惡心嘔吐,食不能下等証作矣。且胎氣在中,升降不利,水偏於下潤,火偏於上炎,是以胎妊之証,往往下寒而上熱也。陰陽鬱格為病,法宜行鬱理氣為主。以豆蔻苓砂湯主之。如墮胎之証,緣胎之結也。一月二月,木氣生之。三月四月,火氣生之。五月六月,土氣化之。七月八月,金氣收之。九月十月,水氣成之。 五氣皆足,胎完而生矣。若生長之氣衰,則胎墮於初結。收成之力弱,則胎殞于將完。其實皆土氣之虛也。土氣困敗,胎妊失養,是以善墮。胎妊欲墮,腰腹必痛,痛者,木陷而克土也。《難經》云︰“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門陽敗,腎水澌寒,侮土滅火,不生肝木,木氣鬱陷,而賊脾土,此胎孕墮傷之原也。以膠艾苓參湯主之。如胎漏之証,緣胎成經斷,血室盈滿,不複流溢,肝脾陽弱,莫能行血,養胎之餘,易致堙瘀,瘀血蓄積,阻礙經絡,胎妊漸長,隧道壅塞,此後之血不得上濟。月滿陰盈,是以下漏。按其胎之左右,必有 塊。或其平日原有宿 ,亦能致此。若內無瘀血,則是肝脾下陷,經血亡脫,其胎必墮矣。如下血而腹痛者,則是胞氣壅礙,土鬱木陷,肝氣賊脾也。如妊娠血下腹痛者,以艾葉地黃阿膠湯主之。如妊娠下血 塊連胎者,以桂枝茯苓湯主之。如臨產交骨不開者,以加味芎歸湯主之。當歸補血湯亦主之。
豆蔻苓砂湯
白蔻(一錢生研) 杏仁(二錢) 甘草(一錢) 砂仁(一錢炒研) 芍藥(二錢) 竹茹(三錢) 茯苓(三錢) 橘皮(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胎孕初結,惡心嘔吐,昏暈燥渴之証,緣中氣鬱阻,胃土不降,以此開鬱降濁,清膽火而行肝血。內熱加清涼之味,內寒加溫暖之品,酌其臟腑陰陽而調之。
膠艾苓參湯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當歸(三錢) 艾葉(三錢) 阿膠(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胎孕欲墮者,腹痛加砂仁。
艾葉地黃阿膠湯
甘草(二錢) 地黃(三錢) 阿膠(三錢) 當歸(三錢) 艾葉(三錢) 芍藥(三錢)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妊娠血下腹痛者。
桂枝茯苓湯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桃仁(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妊娠下血, 塊連胎者。輕者作丸,緩以消之。
加味芎歸湯
當歸(五錢) 龜板(童便炙酥) 川芎(各三錢) 血餘炭(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產婦交骨不開,屬血虛者,約人行五里許即生。設是死胎亦下。
當歸補血湯(方見頭痛) 水煎服。治交骨不開,屬氣虛者。
產後血虛氣憊,諸病叢生。蓋妊娠之時,胎成一分,則母氣盜泄一分,胎氣漸成,母氣漸泄,十月胎完,而母氣耗損,十倍尋常,不過數胎,而人已衰矣。母氣傳子,子壯則母虛,自然之理也。但十月之內,形體雖分,而呼吸關通,子母同氣,胎未離腹,不覺其虛。及乎產後,胎妊已去,氣血未複,空洞虛豁,不得充灌,動即感傷,最易為病。胎時氣滯血凝,積瘀未盡, 瘕續成者,事之常也。氣血虧乏,脾虛肝燥,鬱而克土,腹痛食減者,亦複不少。而痙冒便難,尤為易致,是為產後三病。血弱經虛,表疏汗泄,感襲風寒,是以病痙。痙者,筋脈攣縮,頭搖口噤項強而背折也。氣損陽虧,凝鬱內陷,群陰閉束,是以病冒。冒者,清氣幽埋,不得透發,昏憒而迷罔也。津枯腸燥,陰凝氣結,關竅閉結,是以便難。便難者,糟粕艱阻,不得順下,原於道路之梗塞,非關陽旺而火盛也。
總之,胎氣生長,盜泄肝脾,土虛木賊,為諸病之本,土氣不虧,不成大病也。如瘀血蓄積,木鬱腹痛者,以桃仁鱉甲湯主之。如脾虛肝燥,木鬱克土,腹痛食減,渴欲飲水者,以桂枝丹皮地黃湯主之。
如風傷衛氣,而病柔痙,發熱汗出者,以桂枝栝蔞首烏湯主之。如寒傷營血,而病剛痙,發熱無汗者,以葛根首烏湯主之。如陽虛鬱冒者,以桂枝茯苓人參湯主之。如津虧木燥,大便艱難者,以蓯蓉杏仁湯主之。如飲食不消者,以薑桂苓砂湯主之。如血崩氣虛者,以艾葉薑苓阿膠湯主之。如產後血暈,緣血熱乘虛,逆上凌心,以致昏迷不省,氣閉欲絕者,以童便一鐘,乘熱服之。如產後陰血暴脫,因陰虛發熱者,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如產後胎衣不下,腹中脹急者,以牛膝散主之。如產婦乳少者,以豬蹄湯主之。
桃仁鱉甲湯
桃仁(三錢) 鱉甲(三錢) 丹皮(三錢) 丹參(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瘀血蓄積,木鬱腹痛者,內熱加生地、內寒加乾薑。
桂枝丹皮地黃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地黃(三錢) 當歸(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脾虛肝燥,木鬱克土,腹痛食減,渴欲飲水者,氣虛加人參,水寒土濕加乾薑、茯苓。
桂枝栝蔞首烏湯
桂枝(三錢) 芍藥(二錢) 甘草(二錢) 栝蔞根(三錢) 首烏(三錢) 生薑(三錢)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風傷衛氣,而病柔痙,發熱汗出者。
葛根首烏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葛根(三錢) 麻黃(二錢) 首烏(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傷營血,而病剛痙,發熱無汗者。
桂枝茯苓人參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陽虛鬱冒。
蓯蓉杏仁湯
甘草(二錢) 杏仁(二錢) 白蜜(一兩) 肉蓯蓉(三錢) 水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
治津虧木燥,大便艱難。
薑桂苓砂湯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砂仁(一錢研)
水煎大半杯,入砂仁末,溫服。治飲食不消。
艾葉薑苓阿膠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 丹皮(三錢) 首烏(三錢)阿膠(三錢) 艾葉(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血崩。如氣虛,加人參。
當歸補血湯(方見頭痛)
牛膝散
牛膝 川芎 蒲黃(炒) 丹皮(各二兩) 桂心(四錢) 當歸(一兩半) 共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服。治胎衣不下,腹中脹急者。
豬蹄湯
生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 白芷(三錢) 木通(一錢)
以豬前蹄二隻,煮汁五碗,以二碗半煎藥,至八分碗服,偃面臥一時,其乳擦一晌,令人吮之。渣再用豬蹄汁煎服。治產婦乳少者。
(按︰“乳擦一晌”,疑有訛誤。服藥後自覺乳房有異,似應揉按片刻,再令兒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