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明 丁毅


卷之三 泄瀉門

病源

泄瀉有濕 有火 氣虛 痰積 食積

經曰:濕勝則濡泄,太陰者脾也,脾惡濕,因寒濕之氣客於脾土,不能與胃腐熱水穀,致使清濁不分。水入腸間則洞泄如水,隨氣而下,故小便不利,為濡泄也。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衝和傳化水穀令清氣下降而不升因春傷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使沖和之氣不能運化,致令完穀而出,所謂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者是也。至如飧泄洞泄,腎泄濡泄 溏之類,名雖不同,未有不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及外來四氣所傷而致也。治當分其所受因,脾濕自勝則燥濕,利水因風下陷則升提其氣,因食傷脾胃則消導理脾,不可使用參朮之藥以補之,切恐邪氣得補愈增其勢,而欲取效者,戛戛乎其難矣。

形証

戴云:凡水瀉腹不痛者,是濕食入於胃即瀉,完穀不化者是氣虛,瀉水腹痛鳴痛一陣者瀉一陣者是大,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是痰積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

經曰:泄凡有五,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腫滿泄注食即嘔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也。

治法

一濡泄者是濕身重泄下如水,宜用 五苓散 加蒼朮
飧泄者,水穀不化濕兼風也,宜用 防風蒼朮湯
大泄者,腸鳴切痛陣痛陣瀉急迫者,宜用 四苓散 加黃芩 黃連
食積泄者,腹痛甚則泄泄後則痛減宜利利後用胃苓湯 加神曲 麥芽 青皮 或調中散
虛寒泄者,久下不止氣虛脈沉,宜用 四柱散 理中湯
痰積泄者,宜用 二陳湯 加海粉 神曲 蒼朮 白朮之類
酒積泄者,晨起即泄色黃腹痛,宜用 黃連丸 薑黃散
脾虛久泄者,宜用 參朮養脾湯 啟脾丸 參苓白朮散
脾腎泄者每至五更便泄,宜用 五味子散 或四苓散 二神丸
久泄腸滑不固者,宜用 固腸丸 豆蔻散
泄瀉之症,雖分濕火寒虛痰食六者之殊,必以滲濕燥脾為主,而隨症以治之,濕則燥之火則清之寒則溫之虛則補之痰則豁之食則消之是其治也六症既明三虛不可不察有脾虛有腎虛有肝虛脾虛者飲食之所傷也腎虛者色欲之所傷也肝虛者忿怒之所傷也飲食傷脾不能運化色欲傷腎不能閉藏忿怒傷肝木邪克土皆令泄瀉然腎泄肝泄間或有之而脾泄恆多蓋人終日飲食一或有傷泄瀉必矣。

治方

治受濕濡泄

茯苓 白朮 豬苓 澤瀉 官桂
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風濕所傷飧泄不化

防風 蒼朮 升麻 木香 陳皮 神曲 麻黃 芍藥 甘草
不用引煎服


治火泄 一治脾腎泄

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薑三片,煎服


治食積泄加味用


治同上

砂仁 蓬朮 陳皮 官桂 蒼朮 神曲 甘草 麥芽 乾薑 藿香 草果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方見中寒門 治虛寒泄


治同上

人參 訶子 木香 茯苓
薑三片,煎服


方見痰門 治痰積泄加味用


治酒積

川黃連(一斤) 四兩酒煮 四兩砂仁煮 四兩吳茱萸煮 四兩薑汁煮 煮後炒乾去砂仁 茱萸薑汁糊為丸


治同上

片薑黃 蓬朮 紅花 桂心 川芎 玄胡索 牡丹皮 芍藥 當歸 甘草
薑三片,棗一枚,煎不拘時服。


治脾虛久瀉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山藥 薏苡仁 肉豆蔻 神曲
不用引煎服


治同上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蓮肉(各一兩) 陳皮 澤瀉 甘草 山楂(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


方見脾胃門 治同上


治脾腎泄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五錢)
二味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


治同上

破故紙(四兩炒) 肉豆蔻(二兩生)
上為細末,用大棗四十個同生薑四兩煮爛去核與薑不用將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送下


治泄久腸滑不固

訶子 人參 赤石脂 白朮 龍骨 枯礬 木香


治同前

豆蔻 附子 陳皮 乾薑 白朮 麥芽 茯苓 甘草 訶子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脾胃虛弱風濕下陷飲食不思腸鳴腹痛四肢困軟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曲 澤瀉 豬苓 蒼朮 陳皮 甘草
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痛泄

白朮(土炒) 芍藥(酒炒) 陳皮 防風 甘草
不用引煎服 久泄者加升麻


治腎泄久不愈脈沉細無力

破故紙(炒香) 肉豆蔻(用面裹煨去油為末各等分)
上為細末,空心米飲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