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 清 高士宗 |
繆,平聲,篇內同。
左右交刺,謂之繆刺。病在經脈,則經刺之,刺其俞穴也。病在絡脈,則繆刺之,刺其皮絡也。邪客於手足三陽三陰之絡,有經刺繆次之法。邪客於五臟之絡,亦有經刺繆刺之法。知經脈絡脈孫絡脈之淺深,而繆刺之理明矣。
黃帝問曰︰餘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繆刺,左右交刺,刺極淺也。篇名繆刺,帝直舉以問也。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
人身形體,外而皮毛,內而五臟,由淺入深,陰陽相應,故夫邪之客於形身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則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則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則入舍於經脈,皮毛孫脈絡脈經脈,皆內連五臟,六經為川,腸胃為海,故散於腸胃,三陽三陰,表裡相應,若陰陽俱感,則五臟乃傷,此邪始從皮毛之表陽,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言當刺其經俞,不繆刺也。
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承上文之意,而言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於孫絡而不去,致孫絡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但流溢於大絡,而生左右相注之奇病也。流溢,傳注也。《氣穴論》云︰孫絡之脈別經者,並注於絡,傳注十四絡脈者是也。
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
處,去聲,下同。承流溢於大絡之意,而言夫邪客大絡者,但傳注於左右,故左注右,左注右,身半以上,身半以下,皆有傳注,故上下左右,與經相干。經、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故與經相干,而輸布於手足之四末,其氣左右流行,無有常處,經隧相干,故不入於經俞,不入經俞,刺其絡脈,故命曰繆刺。
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
別,音通。《靈樞‧官針》篇,八曰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繆刺亦左取右,右取左,故問繆刺巨刺何以別之?
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中,去聲。上繆作謬,下繆平聲。此言邪客於經,左右移易,則當巨刺,邪客於絡,左右紕繆,則當繆刺也,邪客於經,客於經脈也,經脈流行,貴得其平,若左之經脈有餘而盛、則右病;右之經脈有餘而盛,則左病。夫左盛右病,右盛左病,不相移易者也。亦有移易者,如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左移於右,則右亦可移於左,如此,邪客於經而移易者,必巨刺之,申言巨刺必中其經,非中絡脈也,《靈樞‧脈度》論云︰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繆處,異處也。謂經脈之痛,深而在裡,絡脈之痛,支而橫居,病在於絡,左右紕繆,故命曰繆刺。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
繆刺之法,無有常處,故問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谷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卒,音促,下同。谷,舊本訛骨,今改,下二然谷之谷仿此。凡邪客於絡,內並於經,則正刺之,邪客於絡,不並於經,則繆刺之,經脈論云︰足少陰之別,並經上走於心包下,故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又云︰其病氣逆,則煩悶,故暴脹,胸脅支滿,脹滿有積,當刺其胸脅,若無積者,病少陰之絡,上走心包,故當刺足少陰然谷之前,而出其血。本俞論云︰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今曰然谷之前,即然骨也。刺如食頃,而痛脹支滿可已,如不已,則病在絡脈,不並於經,故當左取右,右取左,而為繆刺以治之,病新發者,邪氣方盛,取刺五日,其病始已。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痺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經脈》論云,三焦手少陽之脈病,則嗌腫喉痺。故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痺。又云︰手少陽之別,注胸中,合心主,外繞臂,實則肘攣,虛則不收,故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此病少陽之絡而合於經,故當刺中指之次指,中指次指,即小指次指也。爪甲上去端如韭葉,手少陽關沖井穴也, 針瘢也,刺其左右各一 ,壯者血氣盛,故病立已,老者血氣虛,故有頃已,若不合於經,但在絡脈,則當左取右,右取左,而為繆刺以治之,此新病而邪氣方盛,故繆刺數日,其病始已。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經脈論云︰足厥陰之別,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故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當刺足大趾爪甲上與肉交者,足厥陰大敦井穴也。刺其左右各一 ,男子血盛故立已,女子不足於血故有頃已,邪客厥陰之絡,更當左取右,右取左,而為繆刺以治之。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經脈》論云︰膀胱足太陽之脈從巔下項,循肩膊內。又云︰足太陽之別,實則頭背痛,故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項痛,當刺足小趾爪甲上與肉交者,足太陽至陰穴也,刺其左右各一 ,其痛立已,如不已,更刺外踝下滎俞原三 ,三 者,通谷為滎,束骨為俞,京骨為原也。但客太陽之絡,不病其經,則當左取右,右取左,而為繆刺以治之,如食之頃,其病即已。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經脈》論云︰手陽明之別,別入太陰。太陰者,肺也。故邪客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氣滿,肺氣滿也。胸中喘息,喘息肺病也,而支 胸中熱者,肺脈從胸 而行於手肢也,當刺手大指之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手陽明商陽穴也,刺其左右各一 ,邪客陽明之絡,更當左取右,右取左,而為繆刺以治之,如食之頃,其病即已。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
《經脈》論云︰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下臂入掌中,病則臂肘攣急,掌中熱,故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當刺其手踝之後,先以指按之,按之而痛,乃刺之,刺之 數,當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十五日十五 ,乃由微而盛,如月之生,故漸多之,十六日十四 ,乃由盛而微,如月之衰故漸減之,至廾十九日,則一 ,月郭空則無治也。但言 數,不言俞穴,按之而痛即俞穴也。人身十五大絡,故以月死生為 數,厥陰心包主血脈,故刺法又如是也。
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 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
《脈度》論云︰蹺脈從足至目,屬目內 ,故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 始,當刺足外踝之下,外踝之下,仆參穴也,半寸所,相去仆參半寸、申脈穴也,刺其左右各二 ,陽蹺之脈合太陽,故其刺如是,但客陽蹺之脈,不合太陽之經,則左刺右,右刺左,而為繆刺以治之,蹺脈屬奇經,其行最疾,故如人行十里之頃,而痛病可已。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 ,見血立已,左刺右,左刺右,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上文皆言邪客,此言墮墜以明墮墜,猶之邪客也。人有所墮墜,亂其經氣,則惡血留內,以致腹中滿脹,而不得前後,先飲利藥,通其前後,墮墜,則傷肝主之筋,腎主之骨,此上傷厥陰之脈,肝脈也,下傷少陰之絡,腎絡也,肝屬木,其性上行,故曰上,腎屬水,其性下行,故曰下,此因墮墜傷其脈絡,故刺足內踝之下,然谷之前。谷後之前,解見上文,刺之所以從血脈而出其血也,又刺足跗上動脈,以通少陰之絡,刺之而病不已,更刺足大趾三毛上大敦,左右各一 ,以通厥陰之脈,見血則其病立已,此傷厥陰之脈,少陰之絡,更當左刺右,右刺左,而為繆刺以治之,若因墮墜而善悲驚,則手厥陰心包之氣不和不樂,則手少陰心臟之氣內逆,取刺之法,亦如右方,謂如然谷之前跗上動脈,及三毛諸刺之法也。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扒襂
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經脈論云︰手陽明之別,入耳合於宗脈,故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當刺手大指之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手陽明商陽穴也,刺其左右各一 ,當耳聰立聞。若耳聾不已,更刺手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心主包絡之中沖井穴也,包絡主脈,刺之所以通其宗脈也,通其宗脈,當耳聰立聞,其不時聞者,正氣不充,不可刺也,若耳中有聲、如生風者,乃邪客陽明之絡,亦刺之如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 之數,更當為左刺右,右刺左,而為繆刺以通其絡。
耳聾,刺手陽陰,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舊本在則繆刺之之,下今改正於此。此複申明上文之意,上文耳聾刺手陽明之商陽,刺之病不已,更刺中指之中沖,中指中沖,主通脈出於耳前,故曰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蓋於陽明之脈,上頸貫頰,在於耳前,通脈出耳前,通心主包絡之脈而出於耳前之手陽明也。
凡痺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 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複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
此言往來行痺,不涉經脈,但當繆刺其絡脈,不必刺其俞穴也,凡痺往來,謂之行痺,其行無常處者,邪在分肉之間,不涉經脈也,凡痺必痛,痛而刺之,當以月死生為數,蓋月方生則氣盛,月將死則氣衰,用針者,隨人氣之盛衰,以為 數,氣襄則針宜少,針過其日數,則虛脫其氣,氣盛則針宜多,針不及其日數,則邪氣不瀉,此病在分肉,合於絡脈,故當左刺右,右刺左,而為繆刺以治之,刺之病已則止針,不已複刺之,仍如前法,所謂如法者,月生一日 ,二日二 ,漸多之,至十五日十五 ,而為多之極,十六日十四 ,而為漸少之法也。上文手厥陰心包主血脈,故以月死生為 數,此言痺痛,則衝任之血不能熱肉充膚,澹滲皮毛,故亦以月死生為 數,篇中繆刺,無 數皆以月死生為 數也。
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左刺右,右刺左。
《經脈》論云︰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 中,下循鼻外,上入齒中,病則鼽衄。邪客於足陽陰之經,故令人鼽衄。上齒寒,當刺足中指之次指,中指次指即大指次指也,爪甲上與肉交者,足陽明厲兌井穴也,刺其左右各一 ,若病陽明之絡,而鼽衄寒,則當左刺右,右刺左,而為繆刺以治之。
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舊本在邪客於五臟之間上,今改正於此。齲,音矩。齒齲,齒腐痛也。承上文齒寒之意,而言齒齲腐痛,則刺手陽明之俞穴,刺之而齒齲不已,更刺其脈入齒中者,則齒齲立已,脈入齒中,乃足陽明上入齒中之脈也。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各一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 ,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舊本在五刺已之下,今改正於此。舊本無名字,今臆補。承上文而言刺其入齒中之脈,其病不已,複繆傳引上齒,甚至齒唇寒痛,當視其手背之脈,有血絡者,刺去其血,更刺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乃中指次指,足陽明之厲兌井穴也,左右各一 ,及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商陽井穴,左右各一 ,齒唇寒痛當立已,繆傳引上齒,故當左刺右,右刺左,而為痺刺以治之也。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趾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複刺如法。
《經脈》論云︰膽足少陽之脈,合缺盆以下胸中,循脅裡,邪客於足少陽之絡,循脅裡,故令人脅痛,合缺盆以下胸中,故不得息,不得息則咳,不得息而咳,故咳則汗出,當刺足小趾,之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足少陽竅陰井穴也,刺其左右各一 ,不得息當立已,汗出當立止,咳不能已,故云咳者當溫其衣,溫其飲食,勿使形寒飲冷,則一日氣機環轉,其咳可已,其脅痛未愈,當繆刺以治之,左刺右、右刺左,其痛病當立已,不能立已,複為繆刺,亦如左刺右,右刺左之法。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 ,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內,音納。賁,音奔。前左刺右右刺左六字衍文。《經脈》論云︰腎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病則飢不能食,氣上,嗌乾及痛,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即嗌乾及痛也,不可內食,即飢不欲食也,無故善怒,即上貫肝膈也,氣上走,即入肺中也,賁上,即氣上也,如是之病,當刺足下中央之脈,腎足少陰湧泉井穴也,中央,及中央之前,中央之後,左右各三 ,凡六刺,其病立已。若嗌痛不已,致嗌中腫,腫則不能內唾,內,猶咽也。其時亦不能唾者,當刺足少陰然谷之前,然谷之前,然骨穴也,刺出其血,其病立。邪客少陰之絡,故當左刺右,右刺左,而為繆刺以治之。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 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經脈》論云︰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身盡痛之意也。控 ,不可以仰息,布胸脅,百節盡皆縱之意也。此絡脈虛實之病,當刺腰尻之解,以及兩胂之上。解,骨縫也。胂上,髁胂之上,即髀股也。申明腰尻之解,兩胂之上,腰俞是也。蓋腰尻之解,屬於腰俞,兩胂之上,即腰俞兩旁之下也,刺法當以月死生為 數,發針立已,邪客於絡,故當左刺右,右刺左,而為繆刺以治之。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 ,立已。
數,上聲。上文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此不但頭項肩痛,且背拘攣而急,引脅而痛。上文刺足外踝而刺其下,此刺從項始,數脊椎,俠脊,而刺其上。上文刺足小趾井穴,此隨痛應手而刺之。上文刺外踝下三 ,而繆刺,此刺旁脊椎三 ,而不繆刺,所以不同於上文,舉一以例其餘也。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上文邪客於足少陽之絡,刺足少陽之井穴,此邪客於足少陽之絡,則隨其痛之所在而刺之,亦舉一以例其餘也。少陽主樞,行身之側,其脈循季脅,下合髀厭中,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者,少陽經脈不和,樞轉不利也,即刺其樞中。樞中,髀樞中也,以毫針刺其絡也,寒則久留針,及於經也,少陽主初生之氣,故以月死生為 數,痛當立已。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
此結上文刺法之意,治諸經刺之,謂治諸經之病,則正刺其經也,所過者不病,謂諸經所過之道,不為邪客而不病也。不病,則但在於絡,故繆刺之,所以申明上文刺穴俞,與左右交刺不同者,以此故也。
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下間去聲。承上文邪客經絡之意,而言周身經絡,不外五臟,故舉五臟五絡,以終繆刺之義。五臟之脈,行於周身,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經脈絡脈相引而痛,有時來出於絡脈,有時但止於經脈,故時來時止,視其病在絡脈,則繆刺之,更於手足爪甲上視其孫絡之脈,而出其血,若邪客五臟之經脈,須間日一刺,一刺不已,至五刺而五臟始周,故五刺已。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竭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 同,俗作剃。承上文邪客五臟之意,而言五絡會於耳中,合衛氣而行於皮膚也,手足少陰心腎,水火之絡也,手足太陰肺脾,天地之絡也,足陽明胃,中土之絡也,心腎開竅於耳;猶天地水火,會於中土之義,故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從耳而上,則上絡左角,若五絡俱竭,不相交會,則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動而無知,其狀如尸,或曰尸厥者是也,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脾足太陰隱白井穴也,後刺足心,腎足少陰湧泉穴也,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足陽明厲兌井穴也,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肺手太陰少商井穴也,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 ,心手少陰掌後高骨大陵俞穴也,心者君主之宮,故曰心主,刺其五絡,病當立已,如不已,則以竹管吹其兩耳,以通五絡之會於耳中者,更剃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使耳中之絡,上絡於左角也,更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使絡脈與衛氣相通,周于一身,出於皮膚,則其病立已。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此舉刺數,以結繆刺之義。經脈在裡,絡脈在中,孫絡脈在外,故凡刺之數,先當視其在裡之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刺其經脈,故曰經刺之,有痛在於絡脈而經不痛者,則繆刺之,如病在孫絡,因視其周身皮部有血絡者,盡取刺之而出其血,此所以為繆刺之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