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四 | 清 高士宗 |
四時首春,五行首木,六氣首厥陰,厥陰之上,風氣主之,故風為百病長。《金匱真言論》云,“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人與天地相參,天有此風氣,人亦有此風氣,人身經脈內虛,則生風,因風傳變,則其病各異,內病五臟,則形狀不同,舉而論之,故曰風論。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疾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如其解,願聞其說。
因風而有寒熱之病,因風而有熱中寒中之病,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病之無常,或內至五臟六腑,同是風也,而病名不同,故以為問。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藏,為字。數,音朔。 ,音突。風之傷人,或為寒熱者,乃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於經脈,外不得泄於毫毛。風者,其性鼓動,善行而數變,風氣藏於皮膚,則腠理開,開則洒然寒,腠理開而複閉,閉則熱而悶。其寒也,陽氣虛微,則衰食飲。其熱也,火氣過盛,則消肌肉,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正氣虛,故使人外 栗而內不能食,申明風之傷人,或為寒熱者如此。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之傷人,或為熱中,或為寒中者,乃風氣與陽明之經脈而入於胃,循陽明胃脈而上,旁約太陽之脈,至目內 ,肌肉豐濃,則其人肥,肥則風氣不得外泄,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色黃,肌肉消減,則其人瘦,瘦則風氣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申明風之傷人,或為熱中,或為寒中者如此。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 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 ,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者,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風之傷人,或為癘風者,乃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太陽之脈俞。脈,經脈也。俞,俞穴也。太陽之氣主通體,今行諸脈俞,而散于通體分肉之間。分肉,分腠之肌肉也。散于分肉,更與周身之衛氣相干,風氣行於脈俞,散于分肉,干于衛氣,則正氣不能通貫,其道不利。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然脹而有瘍。瘍,癘瘍也。此肌肉有瘍,因脈外之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肌肉癘瘍而亦有不仁也。申明癘者,經脈之氣,不和于榮,風氣相搏,搏而為熱,致有榮氣之熱,在於 肉之間,其經脈之氣不清,故使面王之鼻柱壞而周身之毛色敗,以致皮膚瘍 ,而為癘風。由此觀之,是風寒客於太陽三經脈而不者,皮膚瘍潰,而名曰癘風也。夫風為陽邪而主熱,寒為陰邪而主寒,今風寒客於脈中,不但名癘風,而或名曰寒熱也。此申明風之傷人,或為癘風者如此。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
中,去聲,下同。風之傷人也,或內至五臟六腑者,五臟合四時,四時合五行,春夏秋冬,四時之五行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日之五行也。肝心脾肺腎,五臟之五行也,各以五行之時日受邪,而五臟之氣應之,則為五臟之風。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穴,傷其經脈,亦為臟腑之風,既曰傷於風,複曰傷於邪,以明風者,邪氣也。既曰傷於邪,複曰中于邪,以明傷者,中之謂也。此申明或內至五臟六腑,而為臟腑之風者如此。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系、舊本訛系,今改,末中為字。風之傷人,或為偏枯者,或上或下,或外或內,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枯之風,為風氣循風府而上,則入腦之門戶,而為腦風。風入目系而至於頭,則入目之門戶,而為目風眼寒。酒氣充於絡脈,飲酒中風則入絡脈之門戶,而為漏風。入房汗出,則腎精竭而腠理疏,複中於風,則入腎臟之門戶,而為內風。以水灌頂曰沐,沐則發竅開,新沐中風,則入頂之門戶,而為首風。久風入中,內傷中土,則入腸之門戶,而為腸風飧泄。久風外在腠理,則入腠理之門戶,而為隱疹之泄風。此申明風之傷人,或為偏枯之偏風者如此。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長,上聲。承上文而總結之。申明風之為病,其病各異,其名不同也。六氣主時,厥陰為首,厥陰之上,風氣主之,故風者百病之長也。風無定體,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在氣在經,或上或下,或外或內,無常方然,致有上文諸風氣之病也。此申明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者如此。此一節,言風之傷人,有經氣上下內外之病,承帝問而一一以對也。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風病五臟,則有五臟之形狀病能,何以診其不同。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 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惡,去聲,下同。駢,音駢。差,瘥同。狀,形狀也。風性鼓動,開發毛竅,故多汗。正邪不合,故惡風。不特肺風為然,下文心風肝風脾風腎風胃風皆多汗惡風,血不充於皮毛,故色駢然白。 肺受風邪,故時咳,肺氣不足,故短氣,晝則陽氣盛,故晝日則差,暮則陽氣衰,故暮夜則甚,此肺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眉上闕庭之間,其色駢然白者是也。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舌,其色赤。
舌,舊本訛口,今改。心者火也。風動火炎,故唇舌焦而津絕。風者木也。木火相生,故善以怒而嚇人,火氣有餘,故面色赤,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可快,此心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舌,其色赤,而並見於舌也。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悲,悲泣也,肝開竅於目,故善悲,蒼者,肝之色,故色微蒼。風木合而火熱盛,故嗌于。《經脈》論云,肝是動病,甚則嗌乾,肝主怒,故善怒,善怒則時見憎于女子,此肝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目下之承泣,其色青,即微蒼,而見於目下也。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脾主身體,脾屬四肢。風氣傷脾,故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土主肌肉,脾受風而土虛,故面皮色薄微黃,脾不消穀,故不嗜食,此脾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鼻上之明堂,其色微黃,而見於鼻也。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隱曲不利,診在●上,其色黑。
●,舊本訛肌,今改。腎者水也,風動水渙,故面龐然浮腫,腎藏精,上貫脊,故脊痛不能正立。 ,黑也。其色,面如煙塵之黑色也。腎虛不能為隱曲之事,故隱曲不利,此腎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上之顴。●,兩頰肉也。●上,顴也。顴,腎所主也。其色黑者,即 色而見於●上也。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 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此舉胃風所以該六腑也。頸多汗者,汗出於頭而聚於頸,以明五臟之脈,不至於頭,故但言多汗惡風;六腑之脈,皆循頸至頭,或從頭至頸,故曰頸多汗惡風,胃氣不和於上,不能納穀,故食飲不下,胃氣不和於下,大便不利,故膈塞不通,胃氣不和於中,脾胃不相運,故腹善滿,外失衣,則胃氣不充於外而 脹,裡食寒則胃氣不溫於內而飧泄,此胃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色在形,而診視之部在腹,故診形瘦而腹大,猶言診其形色則瘦,診其腹上則大,以明五臟診色,六腑診形之義。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上文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首風之狀,其頭面多汗惡風,風入於頭,傷其骨空,一日之中,經脈之氣未行於頭,謂之當先風一日,正氣未至,風邪猖獗,故病甚。病甚者,頭痛不可以出戶內也,即此一日之中,經脈之氣上行於頭,謂之至其風日,正氣已至,則痛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自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自汗,舊本訛身汗,今改。上文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酒氣外充則身無汗,酒行風動,或多汗矣。多汗表虛,欲著複衣,故常不可單衣也。食則汗出者,言身若無汗,食入則汗出也,甚則自汗者,言身或多汗,甚則自汗也。甚,猶多也。飲酒中風,絡脈空疏,故喘息惡風,汗出而衣常濡。 濡,濡濕也。津液泄,故口乾善渴。氣血皆虛,故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上文腠理久風,則為泄風。泄風之狀,腠理虛,故多汗也。汗出泄衣上,猶言身濕沾衣也。汗出,故口中乾。泄衣上,則身濕。既濕且冷,一如水漬而有風,故曰上漬其風也。腠理久風,氣血皆虛,故不能勞事。血虛,故身體盡痛。氣虛,則身寒。凡此承上文各入門戶之風。而明其狀。
帝曰︰善。
上文各入門戶之偏風,有腦風、目風,言首風,而腦風、目風在其中。有內風、腸風,內風屬臟,腸風屬胃,故不複言。帝默會其意而善之。此一節,因五臟而並論各入門戶之風,形狀不同,病能各異也。